粮食双拥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1:47:18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1

书写粮食满仓的传奇

太仓的沧海桑田,始终与粮食须臾不离。“民以食为天”,精耕细作的太仓农民,一如既往地把粮食视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虽说如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粮食作物的红线丝毫没有动摇过。用田园城市的理念托起现代农业,有效地延续了太仓的粮仓文脉。

承担全市粮食作物收购主力军的太仓市粮食购销公司,今年夏收期间开秤收购,仅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收购农民手中的小麦。今年小麦收购同比增长20%。由于首次实行价外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售粮热情。市粮食局副局长、市粮食购销公司总经理征安平告诉说,在收购粮食的关键时刻,农发行的收购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各个站点的收粮进度又好又快,全市仅12个国有粮食收购公司共计入库小麦1.7万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也加入了收购行列,为众多农民出售粮食提供了多样选择。

作为经营粮食购销的国有专业公司,承担了全市一年两季的粮食收购,地方储备粮库存保管,以及自主粮食购销经营。近年来,该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确保地方储备粮仓满仓。在与农发行的合作中,双方建立了友好诚信关系,确保粮食收购资金的及时到位。农发行切实加强管理,调控风险,提升服务,最大限度地利企惠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太仓境内拥有一个中央直属粮库、两个地方储备库,粮食自给率达40%以上。太仓粮食由传统产区向现代产销结合区转型升级,太仓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粮食量达25万吨,除了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辐射上海、苏州、昆山等周边市场,成为长三角地区粮食重要集散地之一。

铸就百年品牌的辉煌

太仓利泰纺织企业,被誉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摇篮”,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它就像是一位蹒跚而行的历史老人,此时几乎也走到了生命拐点的关键时刻。

2001年企业实行股权改制,似乎让这位历史老人注入了兴奋剂。面对国企改革时代大潮,利泰纺织一直在奋起追逐。虽有一定的发展起色,但还是显得力不从心。2008年6月,利泰企业引进华茂金昇科技发展战略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股权改制,精简人员,甩掉包袱,让百年利泰轻装上阵。2010年该企业再次实行股改,华茂金昇牢牢掌控市场主动权。

打这以后,企业主动调整经营决策,压缩中低档产品,开拓高端市场,实行差异化发展。主攻纯棉产品,开发系列产品,确保产品多样化。该企业每年拥有千万元以上用于技术改造,为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设备保障。迄今公司拥有15万纱锭,224台喷气织机,1万线锭,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出口纺织品受到打压,国内纺织行业步入调整阶段,该公司坚持内外市场一起抓,两个效益一起要,通过向产品要质量,管理要效益,企业经营稳步增长。“醒狮”牌纱和“利泰”牌布享誉海内外市场。

利泰企业以经营棉纱和布为主业,去年被农发行评为AA级企业,其综合授信额度为4.2亿元,在与该企业长期友好合作中,双方建立了信赖关系。2008年企业股改时,即使企业困难之际也不忘恪守信誉还付陈账。企业股改后,第一家与银行合作伙伴就选择了农发行。公司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张荣军满怀感激地说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年我们企业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农发行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们有足够的资金采购棉花发展再生产。”

2011年,利泰企业推出采购进口棉花、出口棉纱业务时,也把外汇结算银行开设在农发行。目前,农发行向该企业发放贷款4000万元,约占企业全部贷款余额21%,常年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生产。今年上半年,百年利泰企业实现销售额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5%。其中精梳纱和混纺精梳纱等高端客户约占80%以上。

描绘现代粮仓的画卷

宝利来集团是一家进军太仓粮食市场的外来民营企业,在太仓设立了粮油贸易、冰灯米业、仓储、担保、双力面粉等7家企业实体,主要经营粮油贸易、仓储物流业、粮油加工业、担保投资等多元项目。自2002年进入太仓以来,它以从事粮油加工、仓储物流、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亮相市场,很快成为太仓粮油市场上的一匹“黑马”。公司董事长张全文认为,公司之所以快速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密不可分。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公司的粮油核心业务发展,也得益于农发行的关心,多亏为企业送来及时雨。

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内外贸相结合,产销区相结合,储备加工相结合,逐渐形成粮油产业链。尤其是宝利来集团公司收购的油脂公司、面粉公司,经过充实调整,很快形成生产能力。目前已拥有年加工油脂20万吨、面粉20万吨的产能,成为江苏省面粉行业骨干企业,苏州和太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举也引起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注。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2

一、山西省主食工业化发展的条件

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面食种类繁多,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就有40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可谓“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烧、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基本地形为中间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500万人,辖11市,119县(市区),是典型的北方冬小麦区,也是主食加工业的主要生产区。山西的小麦产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连续3年排在前11位;地处玉米黄金生产带,玉米总产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连续3年排在第8位。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类型,适宜于各种小杂粮的不同生理要求,是知名的“小杂粮王国”。山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西主食工业的发展滋养着独特而众多的天地精华,小麦粉、高梁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杂豆面、黍米面,构成了山西由杂粮王国到面食王国的血脉渊源,为主食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因此认真分析山西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系统开发山西的优质农产品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是山西省主食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稀有精品越来越青睐,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保健、绿色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山西小杂粮主要为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种类多、品质好、营养丰富、无污染,数量大,是人们餐桌上的必然营业食品,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山西省委、省政府,注重杂粮产业发展,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条件,发展的环境,促进主食加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产业,力争跨越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主食消费的新要求、新期待。山西现有50000余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的企业从事杂粮深加工,上半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29亿元,在“十二五”末将力争达到800亿元。

二、山西省主推主食工业化发展的措施

为提高我国主食加工业水平,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今年农业部决定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组织北京、山西、河南、广西四个省市先行试点,努力营造氛围,倡导现代主食消费理念,推进主食加工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山西将借助这一行动,快速发展杂粮主食加工业,将杂粮王国的主食加工迈上新的台阶。山西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山西省主食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优先杂粮开发。2012年,山西省农业厅决定年内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加大研发推广力度,发展杂粮主食工业化,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等措施,重点发展各类优势杂粮。《山西省特色食品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振兴和壮大山西省特色食品行业,推进食品工业尽快成为山西省新的支柱产业。

山西省农业厅提出以壮大晋北、东西两山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部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为主。在原粮精细加工的基础上,晋北重点发展小杂粮保湿面、燕麦凉面、豌豆糊等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东西两山重点发展小杂粮月饼、饼干、早餐饼等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有机嫁接该省传统酒、醋、乳等产品,生产保健茶、酒、醋、酱、乳等系列食品,推广生产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是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山西省拥有高粱、谷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上百种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小杂粮作物有30多个品种,常年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1/10以上。小杂粮生产在全省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关系到产区乃至全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发展杂粮主食工业化,让小杂粮进入“特色+规模+档次”的轨道,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凸显山西小杂粮的潜在效应,使小杂粮产业在山西成为一项“明珠产业”,带动农产品转化增值,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龙头企业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主体。引导主食加工企业从做产品向做品牌转变,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推进品牌整合,大力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原产地标识)认证工作,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类会展推介品牌,不断提高山西主食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支持“双合成”、“六味斋”、“亿家康”、“亿佳美”等知名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主食产业化中的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

三是优先发展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山西省的一批规模大、思路新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据现有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特点,在做特、做精、做多上下功夫,融合三晋文化底蕴,走挖掘精深产品加工的路子,使山西的主食工业化整体上从内到外上了一个水平。涌现出了如太原市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主食加工企业。

四是整合资源,力推主食加工业的发展。在推动主食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组织成立了山西省主食加工业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取得了比较客观的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展示、交流和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引导消费者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培育主食加工产品消费群体,使社会主体进入主食加工业行业,促进主食加工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工信、省科技、省税务和省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主食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多方联动、共同推进山西省主食加工业的发展。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3

全产业链提升农业竞争力

红兴隆管理局拥有730万亩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居于垦区前列,2014年粮食总产84.2亿斤。但长期以原粮销售为主的产业模式让他们多次遭受市场阵痛,曾经因为粮价走低,农场和职工出现“双亏”。

困则思变。红兴隆管理局2011年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化,破解市场瓶颈。启动了“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建设水稻种植加工销售、玉米种植收储销售、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8条产业链。

全产业链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业竞争力。红兴隆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五九七农场引资3.1亿元,成立集稻米加工、粮食烘干仓储、铁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经营企业“弘盛”公司,建设了铁海联运线路,年粮食吞吐能力10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银行。

“这下子我们农场60多万亩粮食实现了直接进入市场、直接安全检疫、直接转运。职工可以不结账把粮食存储在公司里,等到市场满意的价格再销售,年可实现增收超过3000万元。”这位负责人说。

在水稻专业场江川农场,18万吨的水稻就地收获、就地加工销售。由于减少了运输环节,每斤市场价可提高3到5分钱,每年最少为职工增收1100万元。

农业公园开辟新功能

在红兴隆人看来,农业不仅仅只有产出一种功能。他们建设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农垦新型城镇群,依据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融为一体。红兴隆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将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依托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获得了“国家农业公园”“国家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美誉。

“到红兴隆旅游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奇观称雄,移步换景。我醉在了红兴隆生态文明大气之美、多元文化流韵之美、拓荒精神红色之美里。”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前来红兴隆游玩的游客张明军流连忘返。国庆7天长假,红兴隆旅游火爆,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实现收入超亿元。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有限的耕地和自然资源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2万亿斤,比1978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94%。我国粮食已经实现十一连增,年产量近年稳定维持在1.2万亿斤以上,成就非凡。

然而,在粮食产量节节攀升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同样增速迅猛。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全国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包括小麦、玉米、大麦在内的谷物及谷物粉162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0%。

在粮食产量、进口量“双增”的同时,我国粮食库存总量近年来亦达到历史高位。资料显示,过去10年,国内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不到3%,但库存增长率则超过8%。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部分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

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

在不熟悉粮业的人看来,我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太可能加大。

如何理解“三量齐增”的现象?为何构建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8月4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连续12年参与一号文件起草的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当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总体是好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呈现的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是不是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出现了问题?

宋洪远: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粮食生产连续11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4年超过400公斤,与此同时,库存和进口量都在增加,那么,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同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利益,使农民能够增产增收,所以库存储备增加。在粮食增产、库存增加的同时,由于我国粮食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所以导致进口增加。

不管情况如何,从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来看,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数量是充足的,供给是有保障的,人们的需求是能够满足的。从供求平衡状况和居民的满足程度看,当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是好的。

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三量齐增”本身不是粮食安全问题,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问题?

宋洪远:“三量齐增”并不是粮食生产本身出了问题,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政策方面需要调整和完善,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来看,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生产和供给的角度看,主要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一是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这将削弱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基础,国土资源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3年,中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4178万亩,占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优质耕地,尽管政策上倡导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追求耕地占补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土壤污染和耕地占优补劣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难以在短期内根本解决。

二是水资源短缺和部门间竞争加剧。中国的粮食生产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将导致非农业用水需求量增加,农业用水比例将不断下降。水资源短缺和部门间的用水竞争,迫切需要农业部门提高用水效率。

三是资源分布不均与生产布局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国的水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地少水缺的资源紧缺矛盾。据统计分析,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3.2%,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0%;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6.8%,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0%。长江以南地区粮食生产逐步退出,长江以北地区已逐步成为粮食和农业主产区,面对水土资源区域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保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粮食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首先是土地流转价格上涨。随着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耕地的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速度不断加快,土地的租赁费用也持续上涨,亩均土地租赁费用从2009年的174元上升为2013年的880元。其次是农业用工工资上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工资持续上涨,从2000年到2012年,农业劳动力工资年均增长20%以上,农业用工成本占农业生产成本比重从35.5%提高到39.7%。第三是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也带来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2000年到2012年农业机械成本迅速上升,占农业生产物质费用的比重从14.9.%提高到29.6%。

如何构建和实施

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中央政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理解和丰富粮食安全的内涵呢?

宋洪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看,实现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安全,粮食生产要重视数量和保障供给,实现供求平衡;二是质量安全,粮食生产要重视品质和质量,满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三是生态安全,粮食生产要实现资源生态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粮食安全新内涵和新要求,我们该如何构建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宋洪远:早在1996年,我们就提出和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新的形势下,根据新要求,借鉴国际经验,我们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和实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们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本目标是: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5

铃木贵文因签证到期要回日本,新井物产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井)的高层在成都一家酒店为他饯行。三名日本人、七八名中国人围坐一桌,谈笑风生,那天是7月5日,席间铃木说会再回来吃这里的“麻婆豆腐”。

铃木是三井物产派驻在合资公司一新井的三名员工之一,主要负责内控工作。新井由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新希望集团于2010年建立,投资额1.5亿元。“有300年历史的公司比我们30年历史的公司在管理上更精细,铃木工作了3个月,但已把客户赊销这块业务量化得非常好,降低了公司运营风险。”新井总经理陈小军很认可三井的经验和日本人的工作效率。

三井物产从1997年开始与中国农业龙头企业新希望打交道,起初它给新希望供应饲料原料。但由于三井当时饲料业务规模有限,所以双方合作范围也不大。

三井物产一直在观察自己的这个合作伙伴。双方结识10年后,三井物产的年度战略中首次提出,随着中国对食品需求的增长,生物燃料对原料的需求以及对食品行业所带来的压力,三井将把控制食品工业的上游作为战略重心。“中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肉食消费的增长很快,这种情况下饲料就成了产业链的中心环节,野村证券的分析师张志伟对本刊说。

三井物产在中国曾是位失败的淘金客,它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落后于丸红和伊藤忠,而且其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不少以亏损退出收场。2007年,三井物产与新希望在辽宁阜新第一次股权合作。当年新希望旗下六和公司收购了当地阜新大江饲料并更名为阜新六和农牧有限公司,三井物产购买了阜新六和30%的股权,并派出日方员工参与企业经营。三井物产在对本刊的采访回复中也提到,三井选择项目非常谨慎,他们考察了12年时间,才决定出手。

从2008年开始,三井物产开始与新希望建立每季度的会面机制,双方由其副总或董事长直接带队参与会谈并探讨进一步的合作可能。

在季度见面会上,三井物产坦诚地向新希望介绍了三井经营的思路和模式。新希望吃惊的是,三井物产名为贸易公司,每年的贸易量也非常巨大,但其贸易的净利润率却只有3‰。而三井物产近90%的净利润来自资源、原料投资收益。

日本人还告诉新希望,尽管贸易利润如此低,但却可以产生巨大的现金流,这样银行更加愿意以低利息为三井提供资金。同时在贸易过程中,三井也可以找到投资的项目。

其间的商业细节是这样的,三井物产为多家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帮助其销售成品,因此三井掌握了大量企业的采购与销售数据。由于生产环节的成本相对固定,所以根据采购与销售价格数据,三井物产即可以掌握该企业的收入、利润和增长率等数据。而这正是三井投资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数据,在与这些企业的长期交往中,三井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该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一旦发现可投资企业,三井物产即与其洽谈参股合作,派驻员工,参与经营,并继续提供原料和协助销售,从而获得投资和贸易的双份长期收益。

“三井与新希望合作的过程大致也是如此。”陈小军对《中国企业家》说。与三井不同,美国的KKR、黑石等股权投资公司的做法通常是倚重于行业专家和第三方机构。

6月30日,“四大火炉”之一的成都闷热异常,当时正值新希望集团30周年庆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驻中国总代表濑户山贵前来祝贺。屋内闷得不得了,期间还有观看演出的环节,许多国内、国外嘉宾中途退场,但三井物产的嘉宾,尽管不太懂中文,但一直西装整齐,笔直地坐到结束。

日本人的优势并非仅在于他们的坚持与坚韧,也在于他们更擅长布下复杂的局。

目前,新井30%的销售收入都来自于向新希望集团供货,现在贸易品种超过100种,主要为饲料原料。虽然新井是新希望控股的供货商,但在争夺新希望订单中并没有受到任何照顾。新井的竞争优势主要依靠预测行情,提前、大量订货,然后在价格上扬时赚到差价。新井与新希望的采购部门经常采购同一家企业的产品,这也考验了新井物产的行情预测能力,更考验其财力是否可以一次性大量进货以压低价格。

新井加入到供货商之列后,形成鲶鱼效益,它的更低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影响了其他供应商,与之前相比,新希望集团的整体采购成本下降明显。

在双方均受益的贸易业务之外,三井和新希望也共同介入农业投资。三井物产、新希望与美国粮食巨头ADM、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共同组建了一只农业投资基金,新希望占股70%,三井物产、ADM、淡马锡各占股10%。目前该基金的投资项目有北京新发地和北京二商集团两家涉农企业。

饲料在农业食品产业中处于中游,而对于上游的介入,三井物产是从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之一北大荒集团开始的。

今年2月三井物产注资了北大荒粮食物流有限公司,持股40%。但这份合资交易正在等待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据北大荒透露,审查最早也要在9、10月份才能有结果。未来合资公司主要经营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杂粮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销售、进出口、仓储服务等业务。

北大荒粮食物流公司将利用该笔资金改善粮食仓储设施,而三井正好拥有世界上先进的仓储设备和仓储经验。北大荒目前正在东北各地推广“粮食银行”的运营模式,即农民可以将粮食存于北大荒的各个仓储公司,并在一定时间内随时根据自己对行情的把握,将之卖给北大荒,或取回粮食,或换领其它粮食。农民只需在结算的时候,交纳相应的仓储费用即可。该模式北大荒有很大优势,这也是三井看重并进行投资的原因,它希望通过仓储和物流来赚取利润。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双方合作后,三井在全球的行情信息、物流和销售网络优势将得以发挥,为北大荒产品的销售提供支持,最近几年,日本的大米零售价格上涨了近一倍,这也是三井物产的新商机。

曾在三井物产粮油部门工作的日本商社研究专家白益民认为,三井此举是在编织一个产业链体系。三井物产投资了北大荒后,可以把北大荒的粮食卖给新希望,或者自己建设粮食加工厂,然后走自己的超市渠道进行销售。目前新希望与新井有少量粮食从北大荒购买,未来是否会增加仍不知晓。对于投资北大荒,三井也向新希望做了通报。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6

当时,温州市粮食局一方面密切关注温州地区主要粮食批发市场行情变化,并保证市场供应。另一方面迅速组织市国有收储公司、虹丰粮油集团和瓯海正大粮油公司等龙头企业从黑龙江、河南和安徽主产区紧急调粮。

3月下旬,由于温州市口粮货源调入充足,温州地区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粮价迅速回落。粮价趋于稳定。温州米价的历史最高点也只戏剧性地维持了1~2天。粮贩子们并没有在这场风波中牟取更多的暴利。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私商粮贩着实领教了温州市政府宏观调控的威力。

温州粮食局副局长金炳松对记者解释说,政府只有掌控了充足的粮源,才能拥有调控市场的能力。

记者近日在温州地区调查中发现,温州市之所以能够在市场风波中迅速平抑粮价,得益于温州市从2001年开始在粮改中全面实施的农业“走出去”战略。

建“天下粮仓”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达促使土地流转租金昂贵,到外地去寻找大面积土地资源就成了农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

“人多地少的温州地区缺粮是历史性难题。”金炳松说,温州全市人口755万,耕地面积只有243万亩。近几年来,温州市年粮食需求总量维持在45亿斤左右,粮食缺口在25亿斤以上。

据了解,由于温州地区人均只有3分土地,而且土地集中连片的很少,不利于搞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温州民营经济的发达促使土地流转租金昂贵,每亩耕地年租金在200~1200元,并且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周期也较短。到外地去寻找大面积土地资源就成了农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因。

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浙江在全国第一个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粮食流通领域“双轨制”在浙江宣告结束。为温州农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200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出“面向全面调结构、立足市场兴产业,走出温州搞农业”的基本思路。

温州市农办副主任何永平对记者说,外建粮食基地是在温州市实行市场化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是确保温州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002年1月,温州市委、市政府了《关于扶持黑龙江垦区温州绿色粮食基地建设的通知》从贷款、财政等方面,鼓励农民到黑龙江垦区承包土地。从而拉开了温州市“走出去”战略的序幕。

2001年开始,温州市多次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农民远赴黑龙江、安徽、江西、吉林等省考察,鼓励温州市的粮食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独资开发、联合开发和农业订单等形式,广泛在外建立粮食基地,并专门组织农业和农机专家小组赴黑龙江垦区温州粮食基地,对包地种粮的农民提供上门服务。市政府每年还专门拨款对黑龙江种粮农民返温的粮食给予补助,解决其实际困难;粮食行业协会则充分发挥协会联系服务的纽带作用,为在外建基地的企业、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东北创办“天下粮仓”的陈定友说:“温州人多地少、土地不集中,规模经营需要几千亩上万亩的土地,本地区没有这种资源,黑龙江就有”。道出了广大粮农的心声。

通过政府引导和鼓励,协会促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市已有65个经济实体和272位个人到外地合作或单独开发农业项目。在全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江苏、四川、上海等省市建立粮食基地58万亩,年产量可达5亿公斤,为温州市提供商品粮4亿公斤。其中,温州市乐清、平阳、龙湾等地23位农民自发组建了黑龙江绿色粮农协会,在黑龙江前进、前锋农场承包了5.2万亩水稻基地,创建了“黑绿”品牌,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虹丰粮油集团在黑龙江友谊县友谊农场建立了10万亩的粮食生产基地;温州市粮油总公司与江西上饶市万年县签订了开发5万亩“万年贡米”生产基地的协议。

产销互补

借助主产区的优势,增加温州市粮食的地区储备。

“走出去建立粮源基地的做法,虽然能够缓解温州市粮食缺口的压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缺口逐年扩大的矛盾。”金炳松说,温州粮改“走出去”的另一层含义是借助主产区的优势,增加温州市粮食的地区储备。

而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却面临着卖粮难和粮食库存积压的难题。据了解,截止2000年6月,黑龙江省粮食商品库存高达728亿斤,粮食收储矛盾突出,财政负担逐年加重。

2001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中明确提出,鼓励粮食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为温州市与黑龙江省构建产销合作关系开展企业间跨地区合作扫清了政策上的障碍。

从2000年开始,温州市政府通过“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调控方式,开展省际间的粮食调动和销售,鼓励企业与全国主产区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使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用各自优势,探索开展代购、代销、代储或联合经营的产销合作新路子,让优质优价的外地粮食源源不断地丰富温州市市场。

2002年,温州市提供土地和厂房,与乌苏里江绿色食品物流中心携手建成了集粮食储备、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基地,大力发展粮食深、精加工,每年可有0.6亿斤的优质黑龙江大米在我市生产并投放市场。民营企业瓯海正大米业有限公司则在江苏泗阳县建立了两条米业生产线。2000年为密切、巩固与主产区的合作关系,温州市委派2位粮食收储企业经理到江西万年县挂职,开展产销合作。为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据统计,2003年,温州市通过多元粮食企业产销合作形式从省外调入粮食24亿斤,主要是集中在东北三省(25.5%)、江苏(21.3%)、安徽(16.4%)、江西(14.9%)、山东、河南等省份。

争夺粮源

温州实行了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化和收购主体多元化以后,私营粮商经营量已占温州粮食经营总量的90%。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文件,明确提出放开东南沿海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等粮食主销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到2001年9月,浙江全省85%粮食已经改制。在温州各级粮食批发市场上,从事粮食经营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已经占到80%以上。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温州实行了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化和收购主体多元化以后,温州建立了许多口粮和饲料粮的批发市场,私营粮商经营量已占温州粮食经营总量的90%。温州人已习惯从批发市场上买口粮。

“温州私营粮商真正形成气候,是在1992年第二次粮改后。”浙南粮食批发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徐庆勋回忆说,政府担忧一旦私营粮贩控制住粮源收购市场,不利于温州市场粮价的稳定。

从2001年开始,温州市粮食局改变传统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粮食竞购竞销。大力发展粮食订单。在确保地方储备粮能够及时到位的前提下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温州出现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附营企业和民营加工企业和个体粮贩相互争夺粮源的局面。

温州市政府早在2002年就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在外省市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其产出粮食全部运返温州市场的,视同当地的种粮大户并享受同等的扶持政策。

温州市粮食局购销调控处的项鹏飞对记者说,温州市在2004年3月初就了早稻订单信息明确了早稻订单的工作目标,并出台了早稻收购政策,确定温州市今年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70元,政府价外补贴每50公斤5元,粮食收购时如市场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价,由企业按照市场收购价格随行就市进行收购,如市场收购价低于最低收购价,各级政府通过增加地方储备吸储量,委托多元粮食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并以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2004年还推出对种粮大户实行30%~50%的预付购粮款新举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预付购粮款132万元,2004年已准备2000万元预付购粮款贷款规模,以保证种粮农户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粮食生产。

温州市粮食局下属的城郊粮食收储公司在开展订单粮食业务中总结了一整套与私营粮商竞争的具体办法。

城郊粮食收储公司经理臧颖华对记者说,第一步是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开展三个专项调查摸底,摸清种粮大户的基本情况,摸清早、中、晚稻各季粮食的种植成本,摸清农户的受灾情况。第二步是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情况,城郊收储公司对种粮大户的生产从种子组织开始到生产管理直到收购入库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重合同、守信用的种粮大户给予全年种子、化肥、农药等项目全额无息贷款;第三步是在粮食收购期间,借鉴私商粮贩收购方法,派职工主动上门验货收购,帮助农户解决粮食翻晒、烘干、包装、运输和储粮等困难。

“走出去"效应

“走出去“后,不仅做优做大做强了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而且给合作的地区注入了经济发展“兴奋剂”。

一位从江苏来温州倒米的粮贩向记者抱怨:3月上旬以前一车皮能挣到1~2万元,3月下旬以后倒米弄不好又要赔钱。

记者从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温州西站综合办公室了解到,2004年3月份温州从黑龙江、安徽、江西等主产区共计调入大米60830吨,合计1106车皮。一季度温州共调入粮食169213吨。温州市政府平抑此次粮价风波并没有动用地方储备粮。与此同时,粮贩子们却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另一只手”。

2004年初,温州市从黑龙江、吉林等省落实地方储备粮源2.5万吨。并正在探讨与黑龙江双鸭山市建立一条主产区与主销区跨区域合作的储备粮代储新机制。

温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何永平对记者说,温州粮改“走出去”后,温州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承包经营形式把粮仓建在外部,以“订单”合同形式把产区粮食销往温州,以设置窗口形式,把产地粮企引入温州粮食批发市场,增强了温州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并提高了粮食安全系数。

“‘走出去’后,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农业真正从原先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中摆脱出来,农民放开手脚调整结构,促使全市花卉业、种子种苗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水产业、特色种养业等比较优势产业蓬勃兴起。”

据了解,“走出去”后,不仅做优做大做强了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而且给合作的地区注入了经济发展“兴奋剂”。温州给主产区输入了资金,送去了技术,搞活了机制,既解决了产区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又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如温州市汇丰饲料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收购玉米1.8万吨,就能使当地农户增加收入760万元。同时我市由于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2004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646元,同比增长7.3%。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上下动员,掀起与温州农业大合作、大发展的经贸活动热潮。

温州乐清市府办副主任吴呈良对记者说,温州市实施农业“走出去”后,给乐清市农业带来了巨变:“2003年乐清在外农业生产基地面积47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相当于乐清本地的农业总产值。”

吴呈良的体会是,实施农业“走出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输出人才、资金、技术、种苗、信息和管理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输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生产要素和管理经验注入中西部地区,很有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据了解,温州在农业“走出去”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农业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向国外,拓展农业“走出去”更广阔的空间。

乐清鸿基花卉有限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投资175万美元,建立了花木生产基地,开展花卉生产和经营;温州虹丰集团也曾到俄罗斯比罗比詹犹他自治州承包经营耕地7500亩;乐清市罐头总厂已经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广西的桔农已经把鲜桔直销越南;同时在广西、云南的中越、中泰、中甸边境。据专家分析,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的中俄、中蒙、中朝边境都有可能利用边贸优势把农副产品销往国外。

“粮改先锋”的新考验

构筑产销合作框架下的粮食运输安全通道,不言而喻成了温州粮改进一步走出去必然要破解的难题。

2004年5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全面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鼓励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建立产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践证明,温州人在浙江扮演了“粮改先锋”的角色。

记者在温州调查粮食运价中了解到,在粮价上涨期间,销区各省都在为收购粮食做储备,运力紧张,造成铁路运费也在上涨,从黑龙江倒米的粮贩子们为了抢时间把粮食运进温州,通常就要在平时每车皮费用的基础上加5000~8000元来买运力,使得从黑龙江收购的每斤粮食,光运费就要到0.16元。这本身更加剧了温州粮价的进一步攀升。

温州粮食局调控处的项鹏飞无奈地对记者说:“在粮价上涨时尽管温州市政府与黑龙江省协调铁路运力。有时候手里拿着粮食车皮调运计划也得排队等。3月初定购的60车皮粮食,4月下旬才全部运过来。”

金温铁路温州西站综合办公室的俞祖昌对记者解释说,正常情况下粮食从黑龙江主产区调运至温州西站(粮食货运站)大概需要7~10天的时间。由于“北粮南运”的粮食货运量很大,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周期会更长。

温州市粮食局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由于温州与粮食主产区运输路程远,黑龙江到温州的运费就要300元/吨,这不仅增加了销区粮食经营成本,而且也使产区的农民得不到更多的实惠。

项鹏飞担忧的说:“在温州粮价不断上涨的时候,政府不仅要在主产区掌控更多的粮源,而且还要在铁路运力方面于私商粮贩争夺。”据了解,由于私商粮贩通过各种关系“买”到更多更快速的运力,国有粮食收储公司在争夺运力方面明显处于下风。

每年温州地区60%的口粮需要从全国主产区调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构筑产销合作框架下的粮食运输安全通道,不言而喻成了温州粮改进一步走出去必然要破解的难题。

金炳松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产销衔接合作,粮食费用或价格适当补助的政策和措施。

由于2001年粮改以来所形成的粮食主产区实行的保护价收购和主销区实行的市场价格收购机制,更增加了产区和销区的合作成本。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的一位政府官员对记者坦言:“产区财政大量补贴所形成的粮源凭什么白白的流向销区?”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7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今年粮食经济作物规划面积6202亩、粮食总产2356吨,比xx年年总产2301吨增55吨。

2、苎麻生产依托镇龙头企业,新发展优质苎麻示范基地110余亩,麻苗由村提供,对发展苎麻大户购买苎麻剥打机给予一定补贴。

3、蔬菜生产在本村5、8组建蔬菜基地120亩,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并选派10人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村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4、发展养猪业计划发展牲猴年出栏20头大户8户。

5、发展养鸡业依托温氏集团,由农户选好基地、建好鸡舍,达到要求,和服规格的由村牵头办理小额贷款,全村力争年出栏2万只大户5户。

6、水产养殖全村拥有水面面积350亩,xx年年规模养殖100亩,XX年新增养殖面积120亩。发展养虾、蟹大户5户。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8

集团三产融合发展成效卓著

四川森肽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养殖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观光、休闲、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龙头集团企业,已初步构建起产、加、销的低碳环保、有机循环全产业链。注册资金5000万元,规划投资6亿,已实现投资3.2亿。现辖四川丰森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全资子公司。

一、简介

1.四川丰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公司主要是从事优质粮油、果蔬种植及优良畜禽养殖的现代农业企业。在西充县青狮镇大石坎村、观音寺村、苦竹垭村、青狮村、垭门村、杨柳垭村、中关村等7个村,义兴镇阳家庙村、武显垭村、黑柏山村、盐水垭村等4个村共11个村流转土地规模化进行有机水稻种植,近3年投入有机肥1.8万吨,其中已通过有机水稻认证面积4622.59亩,年产有机水稻1849.036吨,用于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深加工及储存。年产稻草1849.036吨,经由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双孢菇原料。

2.四川泰森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有机农业第一县——西充县凤鸣镇佛归寺村,国道212线从公司大门口经过,占地约50亩。是一家粮油收购、深加工、销售、储存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粮食局颁发的粮食收购资格和地方储备粮承储资格。建有设计仓容10万吨的标准化储备仓,拥有先进的储粮监控计算机网络、电子测温系统、精密检化验仪器、地上笼通风装置、仓外投药机、吸湿散热等先进储粮设备,仓容完好率100%。

3.四川宏森有机农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森肽集团落户西充的第一家公司,是森肽集团的起步公司,主要经营菌种及菌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位于南充经济开发区多扶食品工业园,占地近60亩,进行工厂化种植双孢菇及其深加工产品。丰森公司所生产的稻草经过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双孢菇所产生的下角料用于懋森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

4.四川懋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充县常林乡,距县城2公里,有发酵隧道29条,有机肥厂房10000㎡。公司主要经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有机营养液、无土栽培基质、有机食用菌栽培料生产等。公司引进荷兰二次发酵技术,利用农业种养殖废弃物—秸秆及畜禽粪便,通过隧道式二次发酵。年产有机双孢菇培养料30000吨,用于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再将宏森公司种植双孢菇后所产生的废料用于生产有机肥,用于种养殖业。年产有机肥达20000吨规模。

懋森公司是整个森肽集团有机循环产业链的基础,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5.四川智森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经营集团旗下所有产品的销售。

二、作法

近几年来,四川森肽集团注重三产融合发展探索,目前是一个比较健全的有机循环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各司其职,共同作为

按照县粮食局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工作方案》和本企业制定的《四川森肽集团2016-2020年粮油发展规划及奋斗目标》要求,丰森、泰森、智森等公司主动作为,积极探索。

丰森公司建有优质原料基地4622.59亩,2016年至2018年共输送28名员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取得了合格证,提高了劳动者种植技能,并和68户农户签订了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合同,保障全年基地生产有机稻谷1849.036吨。

泰森公司建有精深加工产地,占地95.81亩,总投资7000万元,规划建设“粮油仓储、加工配送、有机农产品展示体验”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储粮仓,年加工粮食能力10万吨现代化加工生产线1条日产200吨大米,日粮食烘干能力250吨烘干塔系统;打造集有机农产品体验馆、绿色养生休闲中心为一体的百亩森林公园一座。已建成面向川东北、辐射成渝地区集粮油仓储容量10万吨、年交易粮油10万吨、年加工粮油10万吨规模于一体的区域性粮油集散中心。公司截至2018年11月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创建了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品牌。

智森公司,按照现代营销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运营思路,结合成熟的消费观念,迈开营销步子,从产品的规划上就把产品的营销纳入进去,以“农业+互联网”为主要营销模式,打造专门的森肽充国桃花香米、森肽充国香谷蜀锦香、西充充国乡谷莲锦香、森肽充国乡谷蜀锦香有机大米、西充充国乡谷云锦香有机大米等“森肽香类”系列电商品牌。目前公司通过经销商+网点+电商+体验的多渠道销售模式,已形成了“基地(种粮大户+专合社)+加工(龙头企业)+销售+体验”的粮食产业链一体化经营。2018年公司销售主要以大众、商超对接为主。公司品牌粮油已直接进入到“宜家”“大润发”等全国性商超铺货销售,商超渠道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经销售进行销售约占营业收入30%左右;通过体验和委托加工占营业收入20%左右;通过公司自营电商“有机体验官网”平台直营销售,约占营业收入5%左右,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天猫、邮乐购)约占营业收入2%左右,通过在成都、重庆、南充大中城市建有3个直营网点,约占营业收入13%左右。

(二)科技研发,品牌引领

1、科技研发。近三年,森肽集团每年投入600万元及修建专门的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积极参与新产品研发;并且和四川农业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充农科院等签订研发协议。

2、创建品牌。森肽集团一直致力于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注重品牌创建,注册并拥有“森肽”“乌托村”系列商标,其中“森肽”商标获得省级名优品牌、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

3、品牌营销。大力开展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营销方式、品牌、展销等活动;培育出来的新产品在“有机体验官网”、天猫、邮乐购等多媒体、自媒体等开展宣传活动,同时注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一直着力于直营品牌门店打造,开发和甄选优质商、经销商。公司通过线下线上互动推动渠道建设和品牌培育,定期开展大型展销活动并实行地推销售模式,在各个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点并展览推销集团的产品,并赠送集团深加工迷你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活动,并获得四川农业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度,争取做到家喻户晓,实现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拓展了新市场和新用户。

(三)示范带动,奉献社会

1、示范教育。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既经营各种蔬菜、柑桔、鸡、鸡蛋、猪、鱼,也打造了循环经济示范教育基地和有机生态园景区,在泰森基地园区内设有一尺田园、酒店、餐厅、茶坊、垂钓、KTV、深加工产品等,让每个人特别是幼儿和中小学生到那里后,都能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农业并亲身体验以及不脱离原本生活,主要通过现场参观讲解、展厅宣传片观看、模型演示、技术座谈会、采摘体验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循环经济教育,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制定三种教育活动方案。其中实地参观线路3条,分为专业技术线路、科普知识线路和亲近田园3条参观体验线路。

线路1,主要为行业技术交流、技术普及。包括宏森公司双孢菇生产车间、懋森公司发酵床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等生产线、技术资料中心、会议室专家大院等,进行参观、研讨、培训。

线路2,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团体科普教育设计。主要线路规划为:统一进入厂区(首先由领队进入接待室登记)办公楼外集合(进行安全事宜讲解)接待大厅(宣传片观看、模型观摩)-问题解答(参观对象提问)生产厂区1参观(双孢菇生产车间)生产厂区2参观(双孢菇深加工车间)模拟菇房(采蘑菇体验)接待大厅(集合整队及有奖知识问答,领队和参观代表填写意见建议表)离开(活动结束)。

线路3,作为“亲近田园”线路。主要为中小学生、社会团体室外参观学习设计,体现亲近自然、走进田园的理念。主要线路包含两条:以接待中心为起点的徒步线路和观光车游览线路。主要的教育教学点包括:1、接待大厅和生态文化长廊;2、观光小道;3、采摘果园、蔬菜园;4、亲水荷花池、睡莲池和垂钓台;5、大棚基地;6、观光车线路出口。 另外回到我们园区后,根据各个家庭需求及小朋友发育阶段提供相应的营养套餐及饭后文娱活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都是来自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并自身开发有机、绿色的菜品。让每一位到来的客人都感觉有机、绿色、健康、自然、放松、舒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2、乡村振兴。集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身的仓储、网络、物流、设施、场地、技术等优势,因地制宜、精细开发、发掘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土特产、优质产品和传统工艺,将其做强做大,带动西充县海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充县观音坝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泰森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绿农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明飞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充县垭门粮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六个专业合作社、21户种植大户和128户农民共同发展。

3、精准扶贫。集团招聘人员一直遵循精准扶贫户优先的原则,积极配合政府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每年给在职精准扶贫户发放粮油种子、有机肥折价款达3万元以上、并组织精准扶贫户去先进企业学习种养殖技术,培训时发放相应的补贴,企业年轻划拨这笔专用资金6万元,为在职精准扶贫户解决就医资金短缺和子女上学资金断缺的困难,并且为无住房的精准扶贫户提供住房,有效整合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农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替代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带动农民增收。

(四)创新模式,持续发展

通过产业链延伸发展,夯实利益联结纽带,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于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的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挥农业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设“粮油烘储、加工配送、有机产品体验”三大功能区及粮油贸易信息平台,可免费对外提供烘储,让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种出的粮食免受天气和农忙无晒场的影响,同时企业收购农民产出的粮油并且免费帮助销售,我们企业就回收农业废物,生产有机肥,不仅做到企业内部的产、加、销同时帮助周边小企业、农户增收,与他们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效益

1、品牌效应。通过品牌引领,企业当年影响力明显,一是有机食品市场扩大到南充、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企业订单达到 1256份,订单金额达到 37680万元,企业销售粮油、双孢菇等产品收入增加2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10%以上,企业品牌的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被评为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十大四川特产品牌。二是自建立品牌以来,有机肥料的销量急剧上升,响应国家号召,融入乡村振新战略,为县内两万亩柑桔园区的柑桔和有机农业企业提供底肥有机肥每年达到5万吨,为县处生产提供有机肥3万吨以上,并且和希望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签订销售合同,有机肥销量同比上一年度翻一翻。

2、经济效益。年收储秸秆1849.036吨,对收储的秸秆进行深加工成为生产食用菌的基料、然后再生产有机肥等,年增收218万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招聘企业固定员工160名,有效安置农民 1053 个,农民收入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分别增长18%、24%、47%。

3、社会效益。三产融合项目以循环农业为发展方向,以食用菌为纽带建立“有机食用菌-有机肥-有机种植(养殖)-有机深加工-有机食用菌”的有机循环产业链,综合高效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稻草、秸秆和畜禽粪便,使农牧业副产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得到 充分、高效、循环利用,实现农业资源转化增值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生态效益。森肽集团建设的全产业链项目是低碳减排、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的CO₂、C0是农业生产中的排放大项。项目有偿收购当地秸秆,经过生产形成优质有机肥还田,整个流程不仅提高了农田肥力,而且响应国际社会的减排呼声,为企业生产有机农产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项目实施能有效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较好的带动当地农民及员工收入增加,既减少农业种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对农业生产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提供优质肥料,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业。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9

回忆少年农村生活的肉味,是一种辛酸。

那时候猪肉是生活中的珍希佳肴,一年到头除了过年、过节打打牙祭能够吃到美味的肉,另外就是夏收夏种的“双抢”时节,生产队一般都会宰杀一条猪,算是给大家增加营养,以便在高温酷暑之中战天斗地。

当时,虽然农民也按人口一年分得一斤肉票,可以去公社的食品站平价购买,但我家因为属于“”中“地富反坏右”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平时对肉票也消费不起,一般留到过年时置年货用,或者就是在肉票即将到期作废时将其转让给他人。因此,能够吃到肉腥的希望就只有寄望于妈妈喂猪了。

那年头养几只鸡、在田边种几畦菜都要被追究为资本主义尾巴,却唯有养猪是受到鼓励的,这大概也算是政策体察民情、网开一面吧。

当年我们姐弟都年龄小,家庭劳力不足却又在队里分享口粮,妈妈就利用工余多喂条猪来还超支。

猪养成后卖给队里抵工分,宰杀后,肉全队分享,妈妈就要回来一些猪油做平时的食用油。

因为食粮不足,猪纯靠打野草喂养,所以很瘦,油自然也不多。

现在人们吃猪肉都只选择瘦肉,但那年头瘦肉是滞销的,因为平时生活难得吃到肉,瘦肉不油,吃起来不过瘾。

杀猪过年是乡下人一贯的风习,但也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拥有“杀猪过年”的奢侈,所以谁家宰了猪,总要给左邻右舍未宰猪过年的人家送上一块肉,体现一份有福同享的淳朴民风。

那时没有冰箱,储存肉食只能是将肉做腊肉、坛罐酸肉,以备有客人来访作为招待美食。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盼望走亲戚家,或者盼有亲戚来访,这样便有机会品尝到美味的腊肉或者酸肉了。回忆儿时猪肉的美味,胜过我后来品尝过的任何山珍野味。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改革开放,结束了关于“吃肉”的辛酸历史。

集体田地实行承包到户,粮食奇迹般地多起来,人们开始用剩余的粮食养猪,猪肉市场放开经营,肉票从此废止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吃上鲜肉,享受到了“吹开油喝汤”的富足生活。

粮食双拥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国内外;工业化;粮食安全;正负面影响;启示

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是一把双刃剑,即工业化对粮食安全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影响的最终结果决定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程度。所以,研究工业化对粮食安影响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尽可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作用,达到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赢目标。

一、国内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国外工业化影响粮食安全的正面效应分析

1.提高粮食价格和粮食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推进中,大部分采取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工业反哺农业中有效实施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如美国对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水稻的农民都进行了补贴, 2000年小麦和玉米种植补贴额分别为45.2美元/吨、27.56美元/吨,并且不断提高补贴标准,从而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粮农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障了美国的粮食供给,促进了世界粮食安全。

2.现代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工业化提供的现代生产要素普遍用于农业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广泛运用机械和电力的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从1946年到1985年,世界人口从近23亿人猛增到48亿人,净增加1.1倍,同期世界粮食供给总量则由5.33亿吨增加到18.41亿吨,增长2.45倍,粮食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人均拥有粮食从234kg增至380kg,净增加146kg。可见,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工业化成果,大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分析

1.给予粮食生产各种直接补贴,大大减轻了粮农负担。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已经不再需要从农业中提取积累,而且可以反哺农业。为此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粮食生产等惠农政策,即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对粮食实施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 补贴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加上其他的政策措施,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取得了9年持续增产的好效果,有力的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减轻了世界的粮食压力。

2.现代化生产资料投入提高了粮食增产能力和效率。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也把现代工业化的成果用于农业,在粮食生产中不断增加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其别是化肥为我国粮食持续大幅度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都处在世界较高水平,占比达 35%,目前粮食作物消费了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50%左右。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化肥对单产的作用占到40%-50%左右,对总产的贡献率大约为30%-31%。据专家预测, 2015、2020年我国需分别增施892万吨和1103万吨化肥,所以,科学地增施化肥将对我国未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起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一)国际上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分析

1.工业化占用大量粮食用地,削弱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现在国际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都是主要粮食生产国,这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发展中没有很好的重视耕地保护,出现了严重占用优质粮地的问题。一是过多地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土壤贫瘠和退化,使粮食增产后劲不足;二是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粮地。如国际粮食生产大国美国2003-2004年,耕地面积锐减243万公顷,降幅为1.38%;又如俄罗斯2005年比1999年的耕地面积减少319.4万公顷,减幅为2.56%。除此以外,加拿大、欧盟主要农业国、日本、韩国等粮食用地均有明显程度的减少,从而使世界粮食增产基础条件变弱、速度变缓,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压力。

2.增加粮食消费,增加粮食安全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缓解石油市场的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选用由玉米生产的乙醇等清洁能源代替石油,造成世界玉米供给缺口扩大,使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所以,在工业化的推进中,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给粮食安全带来新的压力。

3.占用大量的粮食资本,削弱粮食的增产能力。20世纪70年代,不少亚洲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大力开展农业“绿色革命”,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粮食的供求状况。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的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建设了速度,加大工业资本投资,致使农业资本投资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高速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赶不上粮食消费增长速度,导致粮食自给能力下降。特别是一些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造成粮食安全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工业化对粮食安全负面影响的分析

1.现代生产资料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粮食安全持续稳定的障碍。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减少了粮农收入。粮食生产的主要成本是工业提供的农药、种子、化肥和机械的使用费用,2006年同2004年比较,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累计上涨9.9%,尤其是化肥价格涨幅特别大,而同期粮食价格只上涨了1.3%。2006年以来,我国投入大量补贴资金弥补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但实际效果不很明显,由此造成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出现抛荒弃耕现象,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2.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造成粮食生产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在工业化快速发展中,我国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越来越多。就现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在数量上没有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在质量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在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且多为男性,由此造成务农劳动力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多,质量不高;二是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以初和高中为主,还有少量的人受过大专及以上的教育,而农村劳动力仅略高于小学文化成度。务农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知识,使新科技发挥不了优势,如我国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50%。

三、从国内外工业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现状分析中受到的启示

通过上述简明扼要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源泉。这个认识问题不解决,根本就谈不上工业化及其发展进步。所以,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实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作用,做到粮食安全长期稳定与工业化快速发展协调并进、双赢共荣。

其次是要进一步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粮食基础性公共产品的特性,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摇。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始终高度注重打牢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基础。不然,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很有可能出现波折,甚至中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大量消耗土地等农业资源,以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牺牲农民保市民的教训应牢牢记取。

第三是要明确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产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还体现在粮食产业同工业等相关产业紧密联系,打造产业一体化、市场化与集约化的崭新经营模式。为此,分析工业化对粮食安全的正、负面影响的效应,既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利于保障工业化顺利进行,达到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元明.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

2.张新光.农业现代化的规律性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

3.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复肥,20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