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交流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9 23:56:4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1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使人们不仅要面对基于全球的竞争,更要着眼于全球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医学教育国际化给医学生培养带来的挑战与要求,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理念与成功做法,结合国内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提出八年制医学培养建立一个制度化、常规化的海外交流机制的必要性与对策。

1医学教育国际化

随着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目标与理念的趋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更是要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出现是医学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权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对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规范做了很多研究,如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认为医学教育的日益全球化使得界定一个“国际医师”所具备的基本国际化素质非常迫切,因此对全球医学毕业生设置了标准化要求,倡导医学院校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将这些要求贯穿到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医学人才。

2国外海外临床见习计划现状

在医疗服务与医学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形式下,国外医学院校意识到开展海外临床见习对于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性[3],认为海外临床见习能使医学生“面对一个相对陌生、复杂、资源有限的医学环境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智谋能力、文化沟通能力,增加对异国医疗服务系统的了解,并更深刻体会本国的医疗服务系统。这些技能与知识是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医学人才所必备的条件[4]。因此率先建立开展医学生海外交流的机制,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医学培养计划中。在与笔者所在医科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培养计划中,分别在一年级和四年级课程中留出一段时间为临床选修课程(Elective),让学生自由选择见习的医院、科室、学习内容等。一年级为4周,选择内容可以较为宽泛,四年级为8周,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做深入学习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另外一种医疗环境,加深对行医生涯的理解,锻炼自主学习技能,思考影响患者健康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5]。因此医学院鼓励学生申请至海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交流。为此,昆士兰大学医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在美国、文莱建立医学院分院,为学生的海外交流提供渠道,80%医学生都有海外临床见习的经历[6]。笔者近2年已负责接收该院13名医学生到所在医科大学交流、学习。

3国内八年制海外临床见习现状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的医学高等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和更新[7]。为迎接国际医学教育新形势的挑战与要求,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也做出很多尝试与探索。八年制作为医学精英教育的一种尝试,是迎接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先锋。为了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和为高层次医疗机构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需要,我国批准部分高等医学院于2004年开始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突出表现精英教育的特征[8]。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几年前也开始不断派遣医学生赴海外交流、见习,包括笔者所在医科大学在内的开展八年制医学培养计划的高等医学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以临床见习为主的海外交流项目,取得良好的成效,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但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达到常态化交流状态。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没有建立系统的海外临床见习计划的制度,成为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开展海外临床见习最大的障碍。此外,学生申请海外临床见习的渠道还不够多,经费保障、学生语言能力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海外见习开展的质量与规模。医学生海外临床见习计划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相对运作成熟,成为学生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制度化、常规化的运作,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与有益做法,值得我国医学院校借鉴。

4国内开展海外临床见习计划的对策

4.1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培养计划中

国内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医科院校都已经开展了学生海外临床见习项目,但是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经常要在国内学习与赴海外交流间作出选择,海外学习与国内学习进度方面产生冲突,而且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假期,因此也不能像国外学生那样利用假期申请海外临床见习。如果毕业班学生得到赴海外临床见习的机会又会与找工作、毕业等发生冲突。这些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课程大纲里并没有设置赴海外临床见习课目,更难认定学分。据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做法,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到医学生培养计划中,在医学生课程学习计划中设置海外临床见习的课目,时间以4~8周为宜,让学生能够名正言顺地安心赴海外参加临床见习,并适当给予学分认定。

4.2多渠道获取海外临床见习机会

获得海外临床见习的机会是开展该项目的关键,需多头开发渠道、多形式开展学生海外临床见习。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海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临床见习基地,由学校(医学院)组织派遣学生赴海外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自行申请海外临床见习。美、英、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医学院都开展了接收海外临床见习生计划,学生可以按对方程序和要求申请临床见习。也可以通过一些为医学生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申请海外临床见习。随着海外临床见习逐渐形成规模,这样的机构提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也逐渐完善。这样的机构一般要支付一定的注册费,申请者也需要做一定的鉴别。

4.3经费来源多样化与管理制度化

多样化的经费资助与制度化的经费管理是保障学生顺利赴海外参加临床见习的重要保障。

第一,与海外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互免教学费用,这是目前国际上由学院官方组织的海外交流项目的主要方式。笔者所在医科大学在与海外医学院校(医院)签署学生交流协议时都对互免教学费用达成一致,为双方学生的交流免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给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带来很多便利。

第二,学院设立专项基金或者奖学金项目,可以根据学生见习国家、学生自身条件等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海外交流资助经费制定了细则,对不同项目资助金额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9]。#p#分页标题#e#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2

关键词: 国内一流大学 本科生 公费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新近出台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中明确提出,提升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具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的阶段目标。近年来,本科生选择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在一项针对清华大学2010年毕业生的调查统计中,有出国深造意愿的毕业生人数达到总人数的50%。从学生个人因素分析,由于大学扩招,学历贬值,大学生毕业后想找一份称心如愿的工作越来越困难。面对就业压力,有些人选择在国内读研,延缓就业压力;有些人选择出国留学,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层面分析,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和各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留学深造的机会。高校本科生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分析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在读期间的出国现状,并希望借鉴国内一流大学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的措施,对国内本科生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在校本科生出国留学现状

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国家公派1.28万人,单位公派1.21万人,自费留学31.4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数占了总人数的92.67%,可见,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裕,国民已不满足于当前国内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国内高校正面临着国际化教学改革的巨大挑战。过去几年,国内高校均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在教学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尤其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在校本科生留学提供了更多机会。

1.主要途径。

在校本科生出国留学的主要途径包括国家公派出国、交换生计划、暑期学校和联合培养等。各种出国方式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条件,总体而言,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的出国机会相对普通院校学生更多一些。以北京大学为例,2008年该校赴海外交流本科生共800人次,其中以交换生身份及暑期学校学生身份赴海外高校学习者共计256人次,另有少部分同学赴海外攻读学位(即联合培养),其余为参加实习、短期考察和国际会议等。下面对在校本科生出国留学方式进行简要介绍。

(1)国家公派出国

目前,国家公派出国仍是在校大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途径。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的加快,公派人数逐年增加,资助对象也更加广泛。从2012年开始实施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面向“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选拔本科二年级以上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院校或机构进行3至12个月的课程学习,开展毕业设计或实习等。重点资助农、林、医、师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专业。国内一流高校均积极参与了国家公派留学生计划,按留学基金委网站上要求的步骤和时间,有选择有次序地输送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通过本科生留学项目,提高了本科生人才质量,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人才国际化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2)交换生计划

交换生计划,是指国外院校与国内院校签订协议,每年互派学生到对方院校学习的项目。交换生计划可以细化为两种:第一种是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协议确认的学期交换或学年交换项目;第二种为国内大学各院系与海外大学或院系签订合作协议确认学期交换或学年交换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国内学生可以到国外关联院校就读几个月甚至1年时间不等,学费全免,部分学校生活费也会免除,但有的院校生活费还是要学生自己负担;在国外院校修的学分,国内院校予以承认,最终获得的是国内院校的毕业证书。

(3)暑期学校

暑假学校一般为海外大学的盈利项目。但是根据校际的合作协议,这些项目针对经过选拔的大学团队都有不同比例的学费减免,而且为其中部分同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北京大学每年的暑期选拔学生参加海外高校的暑期学校项目,目前包括美国耶鲁大学(30人/年)、加拿大约克大学(5人/年)、德国慕尼黑大学(15人/年)。

(4)联合培养

“2+2”是常见的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后到国外再学习两年;学生在国外的两年,国内学校为其保留学籍;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国内和国外院校两个学校的学历证书。这也是本科期间出国的一种方式。参加这个项目一般是自费。

除以上四种留学途径外,部分高校设立了海外游学基金,资助在校本科生出国留学。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第一个设立本科生海外游学基金的高校,它资助综合素质在前20%,并且家庭非常困难的学生到海外游学。另外,国内高校都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申请参加海外大学主办的各类竞赛、学术会议和学生论坛,由校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学生的国际旅费及其他费用。

2.管理方式。

本科生公费出国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管理。教务部门所谓的管理,其实也是提供出国服务。学校教务部门本科生出国或交换生计划通知,根据出国项目要求制定具体的出国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本科就读期间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外语水平等,部分还带专业限制。本科生出国通知后,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学生自行与境外院校联系,拿到国外院校的邀请函。教务部门同时要帮助准备出国材料,组织出国专题讲座,介绍出国留学情况等。学校也会适时开展培训。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都开设了本科生出国培训班。

另外,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出国咨询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海外事务中心是隶属于交大教务处,面向全校本科生,负责海外游学项目的宣传、咨询、办理等工作,定期举办海外游学展、海外游学成果大赛、游学经验交流会等服务活动。海外事务中心致力于给每一位交大学子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游学信息,帮助他们在游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进。

三、本科生出国存在的问题

1.出国存在盲目性。

很多即将出国的本科生,对为什么出国、出国学什么、回来后怎么办这三个现实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抱着出国开阔眼界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从申请到出国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尤其交换生计划,学习时间比较短,如果在出国前没有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出国可能就变成旅游了。在国外学习一年时间,既要熟悉语言文化,又要深入研究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2.出国准备不充分,学习计划不合理。

公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选拔时就有专业的限制,仅限于重点专业或者国家积极推进的专业的学生。一般以理科、工科、医科、师范类居多。对于自费出国的学生,如果没有提前对国外专业进行了解,就会导致在专业选择上盲目。有的学生甚至对专业没有要求,只要能出国就行。专业选择不审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压力大,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3.缺乏后期监督管理,学习效果评价不完善。

本科期间出国,虽然留学基金委规定了联络人制度,定期与本科生取得联系和交流,但学生在外学习比较自由,大部分依赖学生的自觉,缺少硬性监督。另外,回国后缺乏对其学习成果的检查,学习效果评价不完善。

四、对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公费出国的一些建议

本科生出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国际化的培养更是有利于本科生自身的成长,但是高额保证金还是把许多一般家庭的学生排除在外;本科生出国和研究生出国存在一定差别,不是专注于研究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游学性质,学习时间短,学习要求相对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公费出国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本科生创造更多留学机会。

国内一流高校的定位应放眼全球,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举办大型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邀请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来校作学术报告和从事合作研究;高校教师频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事校际交流、利用假期到国外做学术访问,都是加强国际合作的方式。同时,积极与教育部沟通协调,力争申列国家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选拔推荐优秀本科学生出国留学,探索本科学生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新模式。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系,签署优秀本科学生国际交流协议,选送优秀本科学生出国留学,选派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国际暑期学校。

2.对本科生出国进行前期引导,设立专门的学生出国咨询机构。

对本科生出国进行前期引导,将出国基本知识加入本科生日常课程中,通过《演讲与口才》、《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对国际基本礼仪有所了解。设立专门的出国咨询机构,负责海外游学项目的宣传、咨询、办理等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申请参加海外大学主办的各类竞赛、学术会议和学生论坛,校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学生的国际旅费及其他费用。

3.加强本科生回国后的后期管理。

通过明确留学期间的监督管理职责,准确把握留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后期成果鉴定,实现延续性教育管理。本科生回国后,通过举办海外留学成果大赛、留学经验交流会等服务活动,分享出国经验与感受。后期管理当然不仅仅是监督,也包括为归国学子提供服务,还包括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促进学生就业、成才。

参考文献:

[1]刘亮.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J].教育评论,2011(3).

[2]香港教育资料中心编.香港教育透视[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207.

[3]吴福光.香港教育发展前景展望[A].张泰岭,吴福光主编.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探讨[C].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28.

[4]郭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1).

[5]徐丽.出国留学进入大众化时代[N].深圳商报,2008-1-9(B05).

[6]程希,苗丹国.出国留学六十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949—2009年)[J].东南亚研究,2010(1):79.

[7]刘国福.近三十年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理性回顾和法律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5.

[8]陈学飞.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理论背景[J].神州学人,2006(6):9-10.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 “国培计划” 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 远程教育

一、理论提出与“国培”项目实施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面授教育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体系的更新需求,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解决此问题。基更于1986年初版、1990年再版的《远程教育基础》一书中指出要将远程教育中相互分离的教学行为重新整合起来,就必须人为地重新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重建师生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机会,其核心是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他提出远程教育是以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在时空上分离为特征的,远程教育“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时空分离”的本质,一方面,为远程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开放特征,成为其吸引众多潜在社会学习者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成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教学,保证远程学习者获得成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远程教育理论必须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重新构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远程教育必须将这种分离的教与学再度综合,重新链接起来。他认为,对远程学生来说,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来实现。

我主要是通过对宁夏2011年“国培计划”进行实例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基更的远程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国培计划”的实施进行说明。旨在说明在远程教学中必须重新创造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情景。远程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这种互相分离的教授与学习活动再度综合起来,使其重新连接在一起。在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中,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是所有设计的中心。

二、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分析

在教育部、财政部的共同努力下,“国培计划”在《纲要》的第一时间就全面组织实施了,中央财政安排了5.5亿元专项资金,其中5000万元支持“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希望通过国家的示范性举措,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教师参训的覆盖面,促进各地进一步加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2011年宁夏“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我们取得了各方面的成果,在项目管理方面、培训模式方面、网上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就2011年宁夏“国培计划”的具体实施来深入分析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在本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在线视频模块在指定的时间进行专家在线讲座直播,学员可以在观看视频时在页面中的交流区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专家们会就某些问题与学员进行深度交流或者学员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环境下,学员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以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为理念,在师生永久分离的情况下,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将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相结合,更加优化了教师培训的整个学习过程。

整个“国培计划”在远程教育的平台上,以学员学习为中心,通过将自主学习和以“班级模式”下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为思想的引导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与网站建设,并达到了超预期的培训成果。整个“国培计划”中,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深入融合在各个模块、评论聊天专区中,并要求学员以班级为单位组建QQ群,进行及时的评论与讨论,培训单位并派出辅导教师以“客服小研”为昵称在QQ群中为学员们作指导。

通过上述对“国培”学员的学习方式及“国培”网站的深入分析,可看出基更的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有领导性的作用,将教与学的再度综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模式。

三、存在问题及完善的对策

1.机构运行配合不当,部分学员专业不对口。“国培”项目主要针对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培训项目,主要通过假期集中面授和网络渠道的远程教育自学,每个批次的培训都提前限定了此次培训专业方向和人数,以便基层学校及相关部门上报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但在此次培训过程中,出现参加培训学员专业方向与培训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如部分美术老师被上报到体育项目的培训中去参加体育培训。虽然不影响合格证书的取得,但这对老师的继续教育没有任何帮助。

2.网站设置不灵活,学员容易蒙混过关。在此次“国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员平时在通过网络渠道的远程教育网站进行学习时,网站设定了每个学员登录网站学习每个学习项目的次数和在线登录时间的下限,登陆次数和在线时间达到下限规定时便可取得相应学分,这种设置表面上可以让学员被动地进行规定项目的学习,但实际上忽略了学员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条件,学员很容易像挂QQ一样,登录网页打开学习项目的页面直至达到相应最低学习时限。这样达不到学习效果,学员也很容易蒙混过关。

因此,“国培”项目的实施应严格遵守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重质不重量,在远程教育部分,重新构建教师与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创造跨越时空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情景。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4

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鼓励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等方法,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在国外语言研究者的论述里,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如何激励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自我调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过程、评价结果等,oxford认为元认知策略对其他策略起调控作用。元认知策略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类,这与语言生不同。说明他们并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汉语,与前面调查的学习动机有关,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校的安排等等。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一项是“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可见西医留学生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学习计划,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

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差异

如前文所述,结合平时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为基础,把56名被试分为两组:a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35名;b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21名。运用方差检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两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性。从表3来看,差异性显著的(即t检验p<0.05)有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而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b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达到3.725,而a组学生只有2.297。说明b组学生具有较完整的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a组学生在这方面则需要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认知策略是学习汉语的各种具体方法。a、b两组学生在这方面差异性显著,说明a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汉语的方法,这是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差异性也很显著,说明a组学生不太主动跟中国人交流,自己很少调节情绪,他们越不与人交流,学习效果就越差,学习兴趣就越低,就越不愿意鼓励自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结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西医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和普通语言生不一样的方面;而且通过对a、b两组学生的比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启发。

(一)西医留学生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目的语的课堂和社会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要求规定等等。而他们与普通语言生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使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频率较低,这些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国别、宗教、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特殊性而造成的。

所以作为西医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加以引导。语言的真正功能是交流,而不是为了拿学历,教师应该鼓励西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多接触,多组织交际型或任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汉语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可以按月份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成绩好的b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a组学生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上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说明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策略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又要完善这方面的教学手段。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四种策略对汉语学习的成绩影响更大,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在这四个方面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这样我们就相对成功地找出了造成西医留学生汉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协助他们监督自己的学习;要帮助他们总结汉字、生词、语法等的系统学习方法;还要鼓励他们多交中国朋友,多与中国人交流,多鼓励他们的进步,尽量减少他们的焦虑感,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oxford,&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y:newbury house/harper&row,1990.

[2]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 国培计划 远程培训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升我国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联合了《关于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由此,“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便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远程培训模式则是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重要实施形式,它不仅能有效缓解传统集中培训模式中所呈现的工学矛盾、经费和师资等问题,而且还能显著提升大范围、大规模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师远程培训模式,进而提高教师远程培训质量,是我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当前亟需思考问题。

1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概述

远程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交互性、广覆盖等优势,在我国幼儿教师国培计划中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上世纪末,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传统教师教育培训领域的深刻变革,而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便是此次社会变革的产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整合了网络信息技术和教育人力资源的双重优势,以“比特化”的课程形式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灵活性和交互性的网络在线培训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远程培训具有自身显著的优势。一方面,远程培训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性。有利于大范围、大规模地展开教师培训工作,且能够有效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远程培训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网络为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沟通平台,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培训者之g能够依托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同时网络的虚拟性还有利于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便捷共享。除此之外,远程培训还能够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空间,学员可以因时因地基于个体的实践性需求有选择性地参与培训。

2国培计划中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质量要素分析

教学支持、课程资源、管理流程和交互机制等是制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关键因素。因此,这四大要素也是提升幼儿教师远程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

2.1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

网络学习环境的虚拟性和自主性对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能力精湛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是影响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远程培训得以高效展开的基本保障。以“国培计划―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组建了教学管理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和专家团队三支精干力量,为项目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1.1教学管理团队

是远程培训的组织者、教学管理者、评价者、专家团队的协调者。主要承担项目的执行筹划、质量监督、教务管理、教学支持、咨询服务等职责。该项目以虚拟的“班级”为单位,将来自同地域的参训教师编入不同的“班级”,并按照1:100的师生比例配备辅导教师来负责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具体而言,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督促学员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及时查看学员提交的研修日志;督促学员按时提交作业,并及时批改、点评和推优;批改学员提交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学结”;制作班级简报;主持班级在线研讨活动;督促学员积极参加专家视频答疑活动;引导学员的日常交流研讨活动等。

2.1.2学科专家团队

在远程培训的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者、解惑者、合作者、评价者等角色。学科专家团队主要由幼教领域的高校知名学者、教研员、一线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专家等组成。“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学科专家团队中教研员和一线教学名师的比例高达57%,这种梯队化的专家团队有利于推动幼教前沿理论和保教实践的有机融合。专家团队不仅全程参与培训课程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实施过程,而且还为参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例如成立专家组,每天安排3名幼教专家在线值班,引领学员进行研讨交流、作业点评和解惑答疑,同时项目还定期安排每10学时一次的专家集中辅导答疑活动等。

2.1.3技术服务团队

教师远程培训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的培训平台进行的,所以培训平台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水平将会直接影响远程培训的质量。为了维护远程培训系统的稳定性能,增强远程培训平台的服务功能,该项目组建了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团队,主要承担技术开发和技术运营职责,从而为远程培训项目平台的稳定运营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

2.2基础性与生成性相融合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制约远程培训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育部启动“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目的在于增强幼儿教师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因此,幼儿教师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设计就要时刻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要注重贴近参训教师实际的基础性课程与优秀的生成性课程的有机融合。

2.2.1适宜的基础性课程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幼师国培计划”的目标,“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课程方案便着眼于提升幼儿教师的师德水平、拓展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知识和理念等。课程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园本研修”、“岗位实践”五个维度共82学时的在线学习课程,每位参训教师的在线学学时为50学时。这其中34学时是必须课程,之外参训教师还需要从12门选修课当中任选四门。课程的组织主要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评析教学”和“互动实践”三个环节,以达到让参训教师结合实践深入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明确自己如何将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个体保教实践过程中去,即课程组织在于让参训教师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尝试做”。

2.2.2灵活的生成性课程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如师德案例、活动设计方案、问题解决方案等。“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将培训过程中所涌现的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案例”、“教学反思”、“经典课例”等汇编录入生成性课程资源数据库,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整理更新数据库。优秀的生成性课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利于丰富国培计划的学习资源,因此对于幼儿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3精细的培训过程监控与质量考评

2.3.1规范严格的培训流程

“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将整个培训流程细化为“培训者培训-启动预热-在线学习-园本研修-岗位实践-培训总结-训后跟踪”七个阶段。之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职责,还编制了“国培计划―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学员及辅导教师活动安排表”,从而将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学习与工作单元具体到“日”。

项目培训过程实行全线流程化管理,参训教师只有依照培训计划完成前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后一阶段的任务学习。培训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参训教师的在线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而且还具有班级排名功能,以此提醒参训教师及时、按时进行在线学习。之外,培训平台还能够自动记录参训教师的研讨互动、研修日志、发帖回帖、培训反思感悟等,并能自动提交学员的测查作业和教学设计方案、工作创新方案等。精细的培训流程设计和严格的培训流程监控有力地推动了远程培训工作的有序进展,为实现高质量的幼儿教师远程培训增添了切实的保障。

2.3.2完善的培训质量考评机制

班级辅导教师和参训教师是幼儿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因此,辅导教师工作职责的发挥程度和参训教师的培训参与程度是影响远程培训项目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注重对辅导教师和参训教师的考评则是培训质量考评机制建设的核心。“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于班级辅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主要通过辅导力和活跃度两个指标考评班级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辅导力的考评主要通过参训教师的参训率、作品数量、交流频率、班级简报、辅导教师批改率和班级合格率等指标的综合状况来衡量。而活跃度是反映班级成员参训积极性的重要指标,主要体现为参训教师的研修日志数及评论数、作业数及评论数、发帖数、回帖数等。

参训教师的考评主要通过“在线课程学习”、“测查作业”、“心得感悟”、“生成性成果”四个维度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考察参训教师的在线学习时间;作业的测查注重质和量两个方面,不仅考察作业提交的数量,而且作业的批改等级也是考察的重要范围;心得感悟主要从主题帖、回复贴和研修日志数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参训教师提交的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等生成性成果的数量也是参训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

2.4积极的远程培训交互机制

远程培训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的,有效的交互机制是制约远程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互”手段,为师生之间提供便捷且能将“交互”转变为“资源”共享的交互平台是远程培训能收到良好效益的重要保证。

为适应大规模远程培训的需求,着力提升远程培训的效率和质量,“H省幼儿园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建立起了“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相结合的交互机制。例如设置在线语音客服系统(如“乐语智能网络营销在线客服系统”),参训教师可以随时就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向客服人员咨询求助;辅导教师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利于参训教师和辅导教师间的便捷即时交互 ;同时培训平台还具有“小纸条功能”、“研讨论坛”、“课程聊天室”等交互工具。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交互机制为幼儿教师远程培训提供了积极的机制保障。

3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模式质量的提升策略

然而远程培训模式中也突显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幼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远程学习,易出现挂机学习、作业敷衍等现象;部分幼儿教师自控能力差,会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进行远程学习的同时观看电影、打游戏、聊天等;部分班主任、辅导教师由于是从本职岗位上临时聘用,对远程教辅工作缺乏应有的胜任能力和专注精神。之外,远程学习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俗疾嘀赜诹炕考核,如多以学习时间的多少、论坛互动频率、作业提交数量等为参照标准等。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中突显的以上问题,则有待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树立先进的远程培训理念

远程培训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管理者、参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等要树立现代远程培训的新理念与自觉践行意识。首先,培训教师要明确现代教师角色观念,实现从主讲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作为导学者,培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网上信息资源,从而变更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解为主导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方法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参训教师要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参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养成主动的自控式学习方式,从而增强自身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能力。最后,远程培训的管理者还要树立“全(下转第36页)(上接第34页)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支持服务意识,以利于实现高水平的远程培训支持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3.2优化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本着“以学员为中心”的原则,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切实结合现代学前教育改革潮流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需求。一方面,培训课程要在注重发挥理论引领作用的同时适当增加诸如幼儿教育技能实操等应用型内容的教学比例;另一方面,培训课程建设要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不仅要集中优势力量,组建专家团队研发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课程资源,通过成果展示、评比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参训学院在研修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践背景,生成个性化、区域性的资源,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平台现有资源的同时,努力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特色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为广大学员服务。

3.3完善远程培训支持服务体系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能够为学员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支持服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培计划―幼儿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质量,首先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导学支持服务,以引导学员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掌握远程学习平台的应用技术和课程资源的学习方法;其次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远程交互机制,综合运用如QQ、微信、论坛贴吧、聊天室等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技术工具,及时有效地解决学员在远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之外,还要健全远程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工作机制,明确技术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增强远程培训支持服务力量等。

3.4健全远程培训评价考核机制

评价考核具有反馈、调节和发展,是保障远程培训质量的重要机制。远程培训评价考核要注重培训活动过程和教师的受训实效,评价培训活动过程是为了对这种远程培训方式进行完善,使之良性循环,越办越好,这需要通过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授课教师评价、组织者评价等结合起来进行,不仅有过程性评价,还要有结果性评价。教师的受训结果评价是对受训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用于评定受训教师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可以结合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表现等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远程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就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合格评价和激励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专家、班主任、幼儿园等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参训教师和培训团队的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估。

参考文献

[1] 但松健.中小学教师远程混合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 张丽.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郭春燕.树立现代远程教育新的理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5).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境外交流 激励政策

近年来,各国政府均加强了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医学院校实施教育“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支持校内师生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优势学科国际竞争力,增进与各国高校在学术研究、资源互动、学科共建等方面的交流[1]。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国,鼓励学校以学院为单位与境外高校建立合作,互派师生进行至少一年的学术访问,不仅丰富了学术交流的渠道,而且为校内人才创造了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提高了科研能力,开阔了国际视野,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医学院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1.国内高校开展境外交流合作项目现状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与世界各国优秀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尤其在加强同境外高校交流合作内容、实行模式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派学生赴境外高校进行交流是基于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校际合作、助力国际会议举办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的,如国内医学院校在原有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基础上,开设了国际化学术交流项目,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赴境外高校学习,同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联系,积极申请并举办高端的国际论坛或峰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会[2];另外,部分高校组织校内教职工组成访问学者团,赴境外优秀高校考察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就学校优势学科探索、发展与国外高校专家、教授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校际间的学科专业合作交流。近些年,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学校学习、交流人数增多,频次增加,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医学专业国际化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2.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收集了近十年国内医学院校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情况,通过研究交流信息、考察项目类型及分析报告数据等,认为医学院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存在政策设计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项目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2.1项目管理体系需完善

当前,医学院校仅按照项目时间划分为长期、短期项目,长期项目是学校派遣部分学生赴境外合作院校进行课程学习、专业交流,而短期项目是高校与合作院校利用假期开展“暑期学校”,使交流学生感受境外教育理念和文化,但仅以时间划分项目是不科学的,没有全面考虑境外交流项目的目的,应增添学位授予、学分获取、学术科研等划分依据,完善项目评价体系。

2.2项目筛选机制需改进

医学院校对外交流项目实际参与学生人数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对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多数学生无法通过更多渠道了解项目信息;二是学校选择参与交流项目的学生的筛选条件过于严苛,如考查学生课业成绩占比过大,无法突出学生特长,导致选择覆盖面过小。笔者认为,学校一方面应略微降低学生参与项目的“门槛”,让更多学习努力并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另一方面扩大项目宣传覆盖面,增加项目参与人数。

2.3责任部门需职责明晰

目前,同其他高校相同,医学院校设置了负责校内学生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甚至部分学院为联系、协调与境外高校交流项目专门设立国际交流机构[3]。笔者认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是负责联系、开拓境外交流业务,代表学校同合作高校商议具体项目事宜;帮助学生统一置办出境、出国手续,制定赴境外交流、学习过程的有关事宜,如行程确定、食宿安排等,为学生赴境外学习提供必要保障,学校教务处等教学部门负责同境外高校商议制订定学生在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学分安排甚至学位授予事宜。但当前,某些学校的国际交流机构与教学部门出现职责不明确、越界管理等问题,使项目在进程过程中造成校际间沟通不畅、协调不顺等情况,对对外交流合作造成不利影响。

2.4对外合作思路需拓宽

国内医学院校在选择境外合作高校时,会选择经济发达国家院校,如美国、欧盟等国家,以上国家拥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学生前去交流学习、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选择。但国内部分高校仅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选择合作高校的必需条件,忽略对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校专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合作思路过于狭窄[4]。同时,在选择境外国家或地区方面应拓展思路,如学校需提升其口腔保健专业水平,可以选择亚洲口腔医学护理技术先进的日本,一方面与日本高校合作的项目成本低,另一方面适应当地文化不存在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学习先进医学知识,获得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当前学生境外交流激励政策分析

目前内的医学院校以专业学习内容、投入资金、学分互换制度及学院和校内学生组织的涉外优势等方面,制定学生赴境外参与交流学习的激励政策。

3.1专业学科内容

目前,部分院校为进一步加快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如临床医学类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双语教学”,如北京、上海部分高校,让学生学习国外高校使用的权威教材,同时聘请国内访问学者或国外专家教授讲课,既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开阔其国际视野和培养利用国际化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学习环境和教师执教思路,为日后学生赴境外交流时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3.2学分互换机制

部分院校同境外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在专业学分设置上达成一致,在校期间,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所获专业学分和成绩可以与国内高校进行置换[5]。实施过程中,境外合作单位会严格按照本国对该专业学习的要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国内院校准许学生在就业简历标明该专业成绩是合法、有效的。学分互换机制可鼓励学生在更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平台上挖掘个人潜力,创造更好成绩。

3.3设立资金项目

笔者了解,国内高校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赴境外交流学习项目,联同境外合作院校,设立奖学金[6]。同时,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为赴境外交流项目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帮助学生分担参加生活成本,让学生将更多时间投入学习。同时,部分高校专门设立对外交流项目基金,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筹集更多资金用于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院校联系、合作,进一步为参与境外交流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学院与学生团体优势

一方面,部分医学院校鼓励学院响应学校教育“走出去”战略,积极同境外院校取得联系,进一步搭建学科专业共同合作研究平台,如学校可以同国外先进医学实验室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联合研究、攻克当前医学难题以造福人类健康,另一方面,学院可自主申请承办专业领域的高端会议或论坛,可涉及医学领域不同门类专业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表现[7]。另外,部分院校已成立从事对外合作交流的学生社团组织,学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境外高校有关学生组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的途径。

4.针对高校学生赴境外交流的激励政策设计建议

如今,国内医学类院校积极探索、改进赴境外开展交流项目运行与管理,拓宽与境外高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学术合作,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赴境外学习知识、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不断创新、健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8]。因此,建议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校园师生参与教育国际化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4.1进一步完善交流合作顶层设计

国内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识,认清国际医学教育竞争、发展形势和学校在学科建设存在的短板,同时,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科研人才作为加强高校对外交流目标,继续完善对外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以明确责任部门间职责划分,充实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而使学校国际化进程提质增效。

4.2联合多所高校成立对外交流协会组织

众人拾柴火焰高。建议国内医学院校成立区域性的对外交流项目促进协会,协会成员可包括实力强的“211”、“985”高校,也有区域性的重点高校及实力较弱的院校,这样可以集合、分享优资源,实行“抱团”发展,如共同承办高端学术会议,统一分配赴境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指标,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共同发展。

4.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议在增加奖学金类型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同政府教育部门联系,申请对外交流项目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境外交流项目的资金保障。同时,高校需增加对外合作项目运行的财政预算,可划拨部分基金会资金用于支持对外交流项目的洽谈、运行,促进交流项目顺利开展。

4.4强化高校学生国际化意识

高校通过丰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如开设英语课程、使用权威理论教材等,不仅锻炼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参与对外交流合作热情。建议除筹备国际学术论坛外,还可组织学生与国外访问学者、在校留学生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校园国家化氛围,同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为高校进一步实施对外交流合作项目打下基础。

5.结语

医学院校的学生参与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是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对外交流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需正视激励政策设计不足、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善和引入项目有局限性等问题,需从学科设置、资金投入、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改进。相信,随着国内医学院校不断探索、完善对外交流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会真正实现教育“走出去”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陈晓晖.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彭辉.高校教师工作国际化的调查分析[D].湖南大学,2012.

[4]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康立华.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

[6]黄雯.高校学生赴境外交流管理模式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0:110-112.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泛在学习;社会交互;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80―03

引言

从1991年Mark Weiser[1]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提出泛在计算(ubiquitous/pervasive computing)的思想至今,它在计算机和教育技术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泛在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正引领着一场教育领域新的革命。

当前,许多致力于泛在学习的研究者已经设计与实现了各种泛在学习环境模型[2],提出了泛在学习中的关键技术[3],引入了泛在学习中交互的应用[4]。通过对泛在学习系统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尽管泛在学习环境在多方面都优于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学习者之间存在空间隔离,缺乏足够的社会交互。文献调研显示,学习者的社会交互问题成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质量的争论焦点[5],由此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展了网络教育中学生社会交互的研究[6],以及远程教育中学生社会交互的研究[7],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社会交互的定义出发,提出在泛在学习系统中构建统一的社会交互支持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设计和分析泛在学习中社会交互场景及使能技术。

一 社会交互

许多研究者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并且社会化技能和团队精神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1 社会交互定义

当前研究领域中已有不少术语用于描述交互。例如,Walther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CMC)技术把交互分为非人的,人与人的及超个人的交互[8]。其中超个人的交互指通过亲密接触,意志力和喜好等高层次的感官产生的交互,它不能通过面对面的交互得到,而能通过CMC支持的交互体验到。陈丽老师[9]认为,在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中,交互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者与学习资料,学习者与教育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其中,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称为社会交互。本研究中,我们简单的定义社会交互为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同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2 社会交互作用

首先,社会交互可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信息交互,也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使得学习者获得更多来自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这些都会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更深层次的交互。

其次,社会交互对于发展学习者的社会性至关重要。社会交互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它帮助学习者建立和维持与他人的关系,使学习者根据社会规则和标准调整自身的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接纳的成员[10]。

社会交互在减少学习者学习障碍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学习者认为交互是轻松、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支持交互的解决方案包括异步信息交换,如通过电子邮件;同步信息交换,如使用即时通信工具;集体讨论空间,如使用BBS;合作环境,如讨论研讨会等。

二 社会交互支持模型

一般来说,泛在学习环境中社会交互产生于两个以上的学习者之间。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很多研究者已经根据不同的情境成功运用社会交互原理达到学习者的各种学习目标。然而,一个学习者在什么时间,以及如何能够感知其它学习者的存在,并且与他们交流、合作,仍是艰巨的任务。

为了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构建统一的社会交互,提高学习者的社会交互程度,促进泛在学习中的学习质量,我们提出了社会交互支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把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社会交互分为三个层次:动态分组、交流与合作。

为了感知其它学习者的存在,文中通过“动态分组”对学习者进行小组匹配。只有在感知到其它学习者的存在以及各自的特点后,学习者才可以有目的的通过电子邮件、聊天或BBS等方式和他们进行相关研究内容的交流,我们称这个层次为“交流”。更高层次的交互是与其它学习者合作,如共同完成论文写作等,文中称这个层次为“合作”。这三个层次的功能关系如图1所示。

1 动态分组

学习者在和其它学习者交互之前,需要了解他是否能够与其它学习者交互,以及他能够与哪一位学习者交互。对于其它学习者的情境感知是交互的起点,比交互本身更重要。在本文提出的社会交互支持模型中,我们采用动态分组来实现对学习者的情境感知。

(1) 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由于泛在计算设备能稳定的感知学习者的动作、声音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因此获得学习者情境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键盘或鼠标的输入;甚至即使学习者远离计算机,他的实际情境,言谈和动作都能被泛在计算设备捕捉,并作为社会交互模型中情境感知的基础。

在泛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分离,学习者需要通过与其它学习者交互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习。然而在交互发生之前,学习者首先需要了解其它学习者的存在,即需要对其它学习者情景感知。只有当学习者感知到能够与自己交互的学习者后,学习者之间才能继续进行交互。然而,学习者可能并不对所有在线的学习者都感兴趣,因此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动态分组,这对于为他们提供情境感知具有必要性。

(2) 动态分组的方式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通过泛在计算设备捕捉到学习者的语言、动作等信息,泛在学习系统从这些信息中智能化推测出学习者的性格、爱好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课程选择、研究专题内容等,模型中的动态分组层为学习者建立各种小组。同一个学习者被动态的划分到各种不同的小组中,他可以在不同的小组中针对相关内容与其它学习者展开交流。

例如,社会交互支持模型的动态分组层根据学习者的性格爱好划分小组,将意气相投的伙伴组合在一起,他们可以充分开展和交流共同的话题;还可以按照班级划分小组,将同一班级的学习者划分在一个小组中,他们可以对班级的集体活动积极的团结协作;还可以按照同一学习内容来划分小组,将当前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划分在一个小组中,他们可以针对该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充分的交流。

2 交流

根据动态分组,每个学习者被动态的划分到各个类别的小组中,他们在每个小组中都与其它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因此学习者能与小组中的其它学习者就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交流。

(1) 传统交流支持工具

支持交流的传统工具有即时通信工具,e-mail,BBS,虚拟社区等。其中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电子邮件,学习者可以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同步和异步交流;通过BBS与虚拟社区,学习者可以实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异步交流。

以上的传统交流工具不仅能够使得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更加便利,而且也能帮助学习者增强他们的个人表达能力、相互沟通能力以及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交流能力。

(2) 泛在计算交流支持工具

在泛在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与其它学习者的交流可以不需要接触到计算机。泛在学习系统通过嵌入式微芯片或环绕在学习者周围的不可见的计算机搜集到学习者的行为动作,并分析学习者的行为形式,智能推测出学习者的需求和观点等,然后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其它的学习者,为学习者了解其它学习者的需求和观点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泛在学习中,这种交流方式无声无息的进行着,使得交流支持工具变得更加灵活、智能。

3 合作

只有在学习者相互充分交流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对研究课题更深入的展开合作。当前,社会交互支持模型的合作层中,支持合作学习的传统工具有文件共享、协作文本编辑等;这些传统支持工具大部分都是为完成团队合作而提供的一个平面接口。学习者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观念分享,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修正,不断地引向正确的结果,还可以对某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分头解决各自承担的部分,最终形成优秀的集体成果。在这种传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宝贵的学习心得,与其它学习者共享学习成果。

根据泛在学习环境的特点,计算机隐退到背景环境中,学习者周围随处可见接口,因此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如同在三维空间中一样完成。在讨论研讨会中,系统把每个学习者的形象(如同一个虚拟形象)发送给其它学习者;在另一个学习者的一端,学习者可以通过指出该虚拟形象显示在哪一个位置来安排对方的“座位”。通过这种方式,讨论研讨会看上去好像在一个真实的会议室举行,以此增强学习者对研讨会场景、内容的真实体验性,弥补空间隔离带来的社会交互障碍。

三 泛在学习中社会交互场景设计

如何在泛在学习中实现社会交互,需要各种泛在计算技术的支持。智能空间(Smart Space)是交互活动产生的工作环境,它可以通过泛在计算提供的联入Internet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环境,借助计算机多层次的信息访问方式有效地执行任务[11]。在前文介绍的社会交互支持模型基础上,下面运用该模型设计泛在学习中社会交互场景,同时分析该模型中各层次的使能技术。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所有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分为不同的小组。在这一场景设计中,我们把选择相同课程的学习者划分为一组。泛在学习系统运用智能空间的泛在计算技术,通过嵌入式计算机和多模态传感器等情境感知设备感知学习者的动作、声音、操作习惯、个人喜好等,再根据学习者的性格、爱好和历史信息等把选择相同课程的学习者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中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交流或系统提示等方式自主选择系统提供的课题、伙伴等,以此完成社会交互模型中的动态分组环节。

在此基础上,同一小组的学习者对所选的研究课题相互交流。交流方式多样化,其中传统的方式包括通过即时通信工具聊天,在互联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在BBS上异步讨论,在虚拟社区组成主题讨论区等;其次在泛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如语音、手写等与计算机系统交互,而且学习者周围的嵌入式微芯片等可以搜集、分析并发送组员的学习观点给同组其它学习者,达到无声无息的交互。

学习者的全部学习历程都记录在泛在学习系统中,通过系统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在小组成员相互充分交流的前提下,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合作的环节。学习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报告、观点、文件等,并且学习者之间通过协作的方式为同伴修改报告、论文。学习者的这些活动都记录在系统中,并反馈给相应报告或论文的作者,他们通过讨论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交互,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报告或论文。在该泛在学习场景中,学习者受空间地理因素的阻碍,但他们在上述社会交互支持模型的指导下,利用联网的计算机或嵌入式的设备以及泛在计算技术,融入到泛在学习环境中,通过自然舒适的方式与学习系统及其他学习者交流、合作学习,实现了泛在学习中学习者之间深层次的社会交互。

四 结论

文章中讨论了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学习系统中社会交互的定义,社会交互支持模型的构建,为以后在泛在学习系统中构建社会交互提供了统一的模型。最后,运用所提出的社会交互支持模型设计了一个泛在学习中的社会交互场景,同时分析了该模型中各层次的使能技术,为泛在学习中社会交互的技术实现提供参考。文章中提出的社会交互支持模型的实践运用和评估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eiser M. 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1, 265(3):94-100.

[2] 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3] 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9-101.

[4] 叶海智,辛尚鸿,王富强.泛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知识感知地图系统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4):35-38.

[5] 陈向东,余锦凤.网络学习环境中交互问题的跨学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24-27.

[6] 孟庆军.国外基于网络学习的社会交互研究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10):76-80.

[7][9][10] 陈丽,仝艳蕊.远程学习中社会互策略和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8

粤港合作深化推进,粤港青年交流合作也成为粤港两地政府社会的关注热点。广东省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辉称,近年来,粤港青年交流合作愈发紧密,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说粤港青年交流合作已进入2.0模式。

郭基辉表示,十年前,粤港青年大多通过实习、大学交换生的模式进行交流,这可以称为1.0的合作模式;而今,粤港两地学生交流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了文化、艺术、创业、体育等方面,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容易建立友谊。

近日,《小康》记者采访了两位致力于粤港青年交流合作的香港青年优秀代表,香港中国商会创会会长陈丹丹,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主席李文斌,谈谈香港回归20年来他们在粤港合作中的积极贡献和心得体会。

香港多项计划助推粤港青年交流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前段时间对外表示,特区政府推出多项资助计划,推动香港与广东两地青年交流合作。

为推动香港青年赴内地交流,特区政府推出“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资助民间团体安排青年前往内地交流考察;还有“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让青年人到内地企业和政府机构实习,认识内地就业市场、职场文化和发展机遇。

张建宗说,特区政府在今年夏季推出“卧龙自然保护区青年实习计划”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让粤港两地青年一同前往四川卧龙大熊猫保育基地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同实习,在增广保育见识之余,促进两地年轻人相互了解。

除了交流和实习计划,粤港两地也在青年创业方面紧密合作。据了解,目前已有50多家香港创业团队在广东省设立完全由港人管理运作的青年专业联盟众创空间。

陈丹丹:“粤港超级联系人”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的陈丹丹,常常往来于香港与内地,对祖国和家乡怀着深厚感情,多年来致力于粤港青年的交流往来工作。她的父亲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是投资内地的港商典范,也热衷于公益事业。

“受到家父的熏陶和影响,我在担任广东政协委员时,依托香港中国商会的数据资源和智库资源,提交了多份关于促进粤港青年融合、激发两地青年创新创业的提案。”陈丹丹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

在今年提交给广东政协的提案和建议中,陈丹丹特别提出希望在目前运作良好的粤港两地政府联席会议中,增设粤港青年融合专责小组,依托香港中国商会牵头发起成立的“紫荆谷创新发展中心”在国内11所高校分设的“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粤港澳青年智库”、“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等智库力量,扎实开展粤港两地青年深度融合,为粤港合作做出新贡献。

在受邀参与国侨办主办的“世界杰出华裔青年华夏行”、“华夏行”各类活动后,陈丹丹说她被海内外许多年轻的朋友和媒体称为超级联系人。“对于这个角色我自己也很认同,能在国家进一步开放发展和香港提振经济的关键阶段,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把做粤港超级联系人作为我的人生目标。”

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侨务大省,依托其庞大优质的侨务资源,陈丹丹告诉《小康》记者,从2016年4月开始,由香港中国商会牵头,经纬集团发起联合多家海内外A侨华人商协会成立了“紫荆谷创新发展中心”,推动以香港青年人和中小微企业为主,包括港澳台侨青年人和中小微企业,以及邀请内地“创二代”和“海归”青年人加入,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促进港澳台侨青年和中小微企业更好的融入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紫荆谷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经有许多有志于创业的香港青年人,透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对此陈丹丹呼吁更多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有创业激情的人士,积极参与到紫荆谷项目中来,为粤港两地青年和两地社会的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文斌:帮助香港青年加强祖国认同感

香港回归以来,李文斌觉得粤港合作经济向好、“一国两制”制度实施成功的同时,人心也得到了回归。而人心的回归非常重要,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越来越深,找到了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历史很重要,香港青年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李文斌对《小康》记者说,以前很少有香港青年去内地尤其广东省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得到机会。

2014年,新活力青年智库成立,李文斌任主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给他们,帮助香港青年来内地包括广东,让他们将交流融入到生活中去。”2016年,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李文斌带着智库成员有学生和在职人士,到广东的中山博物馆、中山纪念堂参观。

今年,李文斌也有组织香港学生、东莞学生到他在东莞开的理文造纸厂实习。“两地各有15人,我们会安排他们去景点看,让他们自己设计路线和地点,让他们投票形成共识,这也是他们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李文斌对《小康》记者说。

加强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感,李文斌认为“软文化的灌输很重要”。“香港回归前,香港人很少留意内地电视台的节目,但是回归后非常关注。比如浙江卫视、湖南卫视非常精彩,非常丰富,比香港做得好。我们现在有很多选择,文化灌输得到很大改善。”

在粤港交流过程中,李文斌觉得两地青年都是一样的,不能区分开来,也不必标签化。“大家需要平等地交流学习,需要友善一点”。而在两地交流过程中,李文斌觉得两地需要互相学习。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9

高效学习策略为构成课程目的五个部分中的一项。高效学习策略产生于学习方式,它是对学习方式的优化筛选与合理使用。学生想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要求教师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学习策略导向。中学英语高效学习策略是为学生想要合理学习英语而使用的所有做法与程序,是为学生能够掌握、习得与维持新知识的独特理解和做法。

【关键词】

中学;英语;高效;学习

一、认知策略

(一)选择性注意策略。是为学生合理筛选相关知识与关键知识的策略,其能够将输入到人脑的知识做出过滤与挑选,进而确保人脑较好地将知识做好编辑、保存与处理。

(二)记忆策略。是利用记忆将知识做到维持、提炼的策略,能够促使人脑牢记知识,增加记忆效率。

(三)精加工策略。是把新信息和旧信息关联到一起的策略,能够促使人脑将新信息进行深入了解,既有人为联系策略也有内部关联策略。

(四)组织策略。是把知识简单化、做到从无序至有序的解决策略,它旨在构成新信息彼此的内部关联,关键涵盖聚集组织策略与归纳组织策略,其可以合理增加和提升对已有信息的牢记、了解和陈述。

(五)思维策略。即了解客观物体、剖析矛盾与处理矛盾的理性程序。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重点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需求预习。学生应该依据教师给定的预习要点,以及习题进行预习,先记忆单词,再标记重难点方便课上学习。自己预习能够找出问题,启发思维,避免课堂上无目的听课,提升听课质量。第二,提高关注度。重视重点,解决难题,细心留意,专注课堂。第三,主动思索。对准矛盾,主动思考,勤奋思考,主动回应老师,避免教、学脱节。第四,牢记知识点。切忌把老师传达的信息完全照抄下来,要挑选主要内容进行学习。第五,依靠图表及其他非语言途径进行了解与陈述。第六,及时回顾、总结、处理已有知识。仅依据老师课上的回顾、总结远远不够。学生本身要及时处理已有知识。第七,探索逻辑,触类旁通。学生应该留心寻找记单词的规律,老师应该指导和协助学生掌握规律。第八,合理使用母语。必要时可以合理使用母语信息来掌握英语,如,查看通过母语编写的相关英语材料,将母语构成和英语构成相比。

二、交际策略

这是为同学们想要得到大量的交际机遇,保持交际并且提升交际成绩而使用的策略。包括这几点:第一,主动发现利于个人的学习策略。所有学生应该试用各种学习策略,再进行对比,寻找方便个人的学习策略。避免“照猫画虎”,勇敢舍掉于个人而言成果较差的学习策略。建议通过英语进行交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争取用英语和他人对话。第二,擅长利用通过英语交流的机会。打破恐惧与卑微心理,勇敢交流,不回避差错;利用所有通过英语交流的机会。第三,重视想法交流。在交际方面,将关注度集合于想法陈述方面,避免局限在语法上,可以沟通想法感情,获得交流的成果。如果察觉出差错,并不需要马上修改,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加以更正即可。第四,擅长肢体语言交流。在交流方面,需要依靠肢体、表情等来沟通。第五,擅长求助。在交际上遇到障碍,可以进行合理求助,获取他人的帮助。第六,掌握国际交际习惯的差别。所有民族在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民族文化也有自身特别的形式与含义。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体现文化。掌握国际交际习惯的不同,是发展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三、调控策略

(一)制定学习计划。想要学习出色,就要设置实际的学习计划,具备计划便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有计划便有学习目的,计划应划分出长中短不同阶段。

(二)把握主要内容。学生应该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划分出轻重。在课堂上应重点记忆所学课文的单词、句子、关键句式,争取在课上便将本节课较为关键的知识点牢记,随堂理解。

(三)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传授个人学习策略,告知个人学习环节上的领悟和心得,还可以和同学沟通,取长补短。

四、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即学生正确利用学习途径去获取英语知识。第一,利用音像素材帮助个人学习。如使用复读机、CD及其他学习英语。第二,利用工具书寻找知识。第三,关注生活上与媒体上涉及的英语知识。收录以及学习所有物品的英语名称和英文说明;注意报纸上的英语文章;留心大众传媒中的英语知识。第四,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如,到学校图书馆以及社会图书馆寻找个人需要的素材来学习英语;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资料。第五,完全并机智地运用已有资源。

作者:李佳瑶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出国交流学习计划篇10

一、项目学习的操作流程

下面以《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与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为个案,探讨项目学习的具体操作流程。

1.项目选定。

在项目学习中,项目的选定是前提。项目来自哪里?来自于课程,来自于教材,来自于生活。例如,学习《转基因技术》后,教师自然提出,我们周围有转基因生物吗?杭州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害吗?……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确定了《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与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的项目。项目的选择权应该属于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仅扮演指导者或顾问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把某个项目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生选定的项目进行评价,即选定的项目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学生是否有能力对该项目进行研究。根据评价的情况,建议学生对选定的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重新选择。

2.计划制订。

制订项目活动的计划是关键。计划是对项目学习的任务、目标、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等所做出的预见性确认,它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与约束性。有了项目学习的计划,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步骤,还可以协调小组的活动,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项目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项目学习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在这一项目学习中,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与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学习计划书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为地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中去,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自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品――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在美国出现后,目前,全球有16个国家的600多万农民以种植转基因作物为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转基因食品有4000多种,60%以上的加工食品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分为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和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两大种类,常见的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有大豆、番茄、油菜、马铃薯、玉米、小麦、水稻、胡萝卜、甜菜、黄瓜、花生、苹果、葡萄、甜橙等,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有鸡、鱼、牛、羊等。杭州市到底有哪些转基因食品?吃了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确定开展《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与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探究活动。

一、学习任务:调查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安全隐患分析。

二、学习目标:列举转基因食品的特点,概述转基因的原理,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查阅转基因食品的资料,体验科学家生产、认识转基因食品的过程;走访杭州市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心,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形成对转基因食品客观、公正的认识。

三、活动方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四、活动步骤:查阅文献――走访杭州市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心――实地考察(一些超市与菜市场)――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 五、活动时间、地点及小组分工:整个项目用时约1周,调查的地点主要有:庆春路世纪华联、上塘路欧尚超市、曙光路好又多超市、东山弄菜市场、万寿亭菜市场与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具体时间、内容、人员分工略)

六、作品制作:拍摄活动过程及部分转基因食品的照片,购买部分转基因食品实物,制作项目活动纪录片,撰写《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安全隐患》调查报告。

七、成果交流:展示图片、实物、纪录片,交流调查报告,现场答疑等。

3.活动探究。

探究活动是项目学习的核心,项目学习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项目活动小组成员直接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会怎样访谈,学会观察与记录,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在《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及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查看了杭州市超市与菜市场转基因食品,学会了怎样区别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访谈了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了解了如何利用DNA技术检测转基因生物;通过网络查阅了目前利用欧洲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实质等同性”的原则进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了解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与潜在的威胁,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规定等。

4.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项目学习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调查报告、实物模型、图片、海报、录像、幻灯片、网页和戏剧表演等。学生通过作品反映了他们在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以及情感体验。在《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及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学习中,主要的作品有项目活动的纪录片和调查报告。以下是报告的主要观点摘录。

(1)杭州市转基因食品主要有:大豆、甜玉米、红色小蕃茄、马铃薯、木瓜、稻谷、茄子、辣椒、南瓜、胡萝卜、甘蓝、油菜、雀巢系列、金龙鱼等,豆制品非常多,包括磷脂、豆腐、豆浆、酱油、豆瓣酱、豆奶粉等。

(2)转基因食品到处可见。尤其是豆制品,如豆奶、豆浆、豆腐、大豆油、大豆酱油等,以及其衍生食品。据调查,转基因大豆约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目前含转基因成份的食品到处都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呢?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转基因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还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国际消费者联会强调:“现在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小孩引发敏感的风险最大,据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最权威的科学家协会)的报告认为,由于婴儿比成人更容易对食品敏感,而且必须长期进食某种食品,婴儿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群。转基因食品还可能存在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对抗生素的抵抗和毒性等潜在危害,对环境的影响也令世人关注。目前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引用“实质等同性”原则进行评价,包括营养含量评价、毒理学评价、过敏反应安全性评价、抗性标记基因等评价。

(4)“知情选择权”有待提高。中国政府对于转基因产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相继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列入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实施强制性标识,这是针对百姓对转基因食品有“知情选择权”的一项重大措施。但目前市场上许多食品是转基因食品或含有转基因成份,却没有进行标识明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5.成果交流。

学生作品制作出来之后,各学习小组要进行交流,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报告会、展览会、辩论会、汇报演出等。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除了本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嘉宾,如家长、专家等。在《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及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学习中,成果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播放活动的纪录片和举行报告会,在整个成果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观众。

6.活动评价。

在项目学习中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几者之间的良好结合。评价的内容有:课题的选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活动计划、时间安排、作品制作和成果交流等方面。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等的评价;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情况。评价由学生、教师、专家等共同完成。在《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及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活动的评价中,具体设置了项目主题评价表、项目方案评价表、研究活动过程评价表、作品质量评价表、成果交流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家长评价表、指导师评价表、专家评价表和项目学习综合成绩评定表。(如下表,其它评价表略)

二、项目学习的优势

项目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只要进入实施阶段,一定会提及项目学习。尤其在美国,项目学习已成为了中小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Joseph S.Krajcik教授认为,项目学习是构建学习环境的一种全面的方法。它真正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明显优势如下:

首先,项目学习给了学生选择项目的自。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对学习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例如,在《杭州市转基因食品种类及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项目学习中,项目主题是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所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