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8 16:32:11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2

这次会议,按照市委书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立即行动、务求实效”要求。号召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决战煤炭产业,全力推进我市煤炭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能源基础和保障。

一、充分认识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煤炭产业摆在战略性、基础性地位突出抓好

第一,“十一五”全市煤炭产业发展的成绩应当肯定,但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纵向比较,进步很大,表现为“五个明显提升”;但横向比较,差距明显,表现为“三个十分突出”。“五个明显提升”:一是支柱地位明显提升。2010年,我市原煤产量1441万吨,煤炭产业实现增加值32.9亿元,同“十五”期末相比,原煤产量增长25.41%;实现增加值增长236.84%。煤炭产业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2.68%提高到2010年的10.5%。二是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先后关闭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187家,对155家煤矿实施了整合及扩能技改,矿井建设规模从单井3万吨提高到14万吨。12处年产30万吨以上大中型煤矿先后开工建设,总规模达705万吨。其中7家年产30万吨以上煤矿相继建成通过验收投产或批准进行试生产,新增原煤产能380万吨。三是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地质灾害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谐矿区建设积极推进,煤矿开采秩序进一步规范,煤炭资源回采率从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瓦斯、煤层气、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9家煤矿企业建成瓦斯发电厂,年利用瓦斯2000万立方米以上。规划建设了桐梓煤化工、桐梓火电厂、绥阳煤电化等煤炭资源深加工项目,资源开发附加值明显提高。四是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机车及皮带运输机械、锚喷技术工艺等广泛推广应用,煤炭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五是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两个主体”责任不断强化,煤矿安全形势逐年好转。2010年,全市发生各类煤矿安全生产事故40起,死亡69人,同“十五”期末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9.38%、57.02%;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了5.7,降至2010年的4.99。“三个十分突出”:一是发展慢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煤炭产业自身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煤矿建设速度慢。2006年经省政府批复整合方案和省煤炭局核准的项目共246个,建设总规模3135万吨,但经过5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仅有66家煤矿建成投产(其中11家为试运转煤矿),新增生产能力仅828万吨,比例均不到30%。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煤矿36个,总规模1695万吨,到目前为止仅有12个开工建设,建设总规模仅705万吨。二是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市现有合法生产煤矿以及建设煤矿单井规模仅14万吨,低于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对省不低于15万吨的规模要求,而六盘水市单井规模35.5万吨,毕节地区单井规模21.3万吨。如与山西、内蒙、新疆、河南等产煤大省相比,差距更大。除了徐矿、南桐等几家外来企业外,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均未形成,仍以小和散为主。三是低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机械化开采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虽然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然很低。地方煤矿仍以相对落后的炮采为主;2010年煤炭百万死亡率为4.99,而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分别为1.83、1.84,同时也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次,煤炭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政府部门对煤炭产业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煤炭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矿工流动性大,整体素质较低,安全生产操作技能低;而且政府服务指导煤炭产业发展的能力总体较弱,专业管理人员的配置和国家对煤炭行业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此外,煤炭资源的地质勘探程度比较低,资源保障发展的能力不足。在充分肯定各级党委政府及企业所做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加快煤炭产业发展,是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迫切需要。煤炭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产业和主要的原料工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是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取消保留生产系统等原因影响,今年1-3月,我市地方煤矿生产原煤仅162.1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4.53万吨,同比下降了25.16%;今年一季度煤炭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74万元,同比增长18.79%,仅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4%。煤炭产业发展的现状,对于我们围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造成很大影响。一是成为影响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瓶颈。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长29.4%,这得益于各县、区(市)和各部门奋力拼搏,也得益于电力供应充足(一季度日均用电3600万度,同比日均增加600万度左右)。2010年全市完成地方电煤供应405万吨,占省下达计划的69.8%。今年一季度,我市地方组织电煤供应69.9万吨,同比减少电煤供应量17.4万吨,占省下达计划的13.2%。由于我市电煤供应不足,省电网公司按照省政府煤电挂钩政策的要求,从3月24日起对网区进行了限电,日均供电量3000万度,造成我市32户高耗能企业中有20户企业全面停产、12户企业低负荷运行,工业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如果电煤保障工作仍然跟不上,省电网公司将进一步调减我市用电负荷,势必对全市的经济运行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电煤保障已经成为牵动全局的问题。二是成为影响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提速赶超、转型跨越”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要求,我市将规划建设一大批工业项目。由于受产业结构、资源条件等的限制,以消耗煤炭、电力为主的资源型项目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工业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增加,煤炭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根据测算,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对煤炭产业的需求最低限度在4000万吨以上。如果按照煤炭产业现有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肯定不能满足“十二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加快煤炭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必须竭尽全力推进。

第三,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煤炭产业摆在战略性、基础性地位突出抓好。反思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既有煤炭赋存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较差、产业政策多变、煤电矛盾制约等客观原因,但更应当注意的是主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思想、工作、作风还不适应煤炭产业发展需要,对煤炭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在发展全局中摆的位置不够突出,在破除煤炭产业的发展难题、营造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环境方面攻坚克难的力度不够。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没有将煤炭产业摆在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来抓,仅是电煤问题就牵扯了各级领导大量的精力,如不将这一状况快速扭转过来,将会严重影响我们抓当前、谋长远的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党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要加快煤炭产业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将煤炭产业作为牵动全局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煤炭产业牵动全局,我们对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用煤项目的引进,更要重视煤炭为主的要素保障能力,确保领导精力、干部力量、生产要素的投入,切实做到心中有数,系统谋划,扭住不放,强力推进;煤炭产业是长效产业,我们一定要对基础工作抓住不放,既要为本届政府的任期负责,更要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扎实做好煤炭地质勘探、矿区公路建设、煤矿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等基础性工作;煤炭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煤矿企业,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调动和保护煤矿企业广大员工抓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营造尊重依法投资、尊重艰苦劳动的氛围,适应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密集的行业发展需要;煤炭产业对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的要求很高,我们一定要理顺政府内部的体制机制,注重煤炭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抓好监管和服务队伍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改善对煤矿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依法对煤矿企业进行监管和引导,促使煤炭产业健康发展。

二、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抓好煤炭产业提速赶超、转型跨越

当前以及“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煤炭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产业升级的转型期,煤炭产业发展各种短期矛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头绪多,工作任务很重。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围绕“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以资源勘探为前提,以扩大产能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重点煤矿建设和促进煤矿兼并重组为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生产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要解决好发展慢的问题,在加快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奋斗目标是要千方百计做大总量,提高煤炭产业的供给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煤炭产量必须确保年均增长600万吨以上;到2015年,产能总规模达到4000万吨以上,年产量确保3500万吨以上,百万吨煤炭死亡率降至2以下。各县、区(市)要结合实际,认真测算,在不低于全市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各自发展目标。

围绕以上目标和要求,必须全力以赴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第一,千方百计加快煤矿项目建设攻坚,迅速提高煤炭产能。我市煤炭产业发展滞后,关键就在于煤矿建设项目特别是大矿建设推进慢,必须要把加快煤矿项目建设特别是大矿建设作为煤炭产业发展抓手,全力攻坚,力求突破。对于煤矿建设进度的问题,只要办法正确,措施得当是能解决好的,在这方面绥阳县、金沙县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一是要全力加快桐梓矿区、二郎矿区和绥阳矿区、鸭溪电厂配套煤矿建设,2012年所有规划矿井必须全面开工建设,今年要加速推进;2015年前确保36对年产30万吨以上大中型煤矿建成投产,实现新增产能1500万吨。二是要着力加快186对各类已开工整合煤矿建设步伐,2012年全面建成投产,实现新增产能2250万吨/年;到2015年,市内中西部地区形成3650万吨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东部六县形成350万吨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三是要全面落实煤矿业主建设主体责任,各县、区(市)政府要与煤矿业主签定建设推进合同,所有煤矿建设项目必须倒排建设工期,明确建设投产时限,逾期没有按照合同建成的,除特殊原因外,依合同约定予以处罚,直至取消项目建设资格,提请有关部门收回采矿权。四是要建立推进煤矿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煤矿建设任务的县、区(市)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要实行奖惩。各县、区(市)也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建立加快煤矿建设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今年要认真做好在建煤矿建设项目的竣工和验收投产工作,确保100对煤矿建成投产,实现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

第二,千方百计抓好合法煤矿的生产,切实保障电煤生产供应。一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合法矿井的正常生产。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以及存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确需停产整改的煤炭企业外,一般不得对合法煤炭企业进行停产整改;不能对煤炭行业实施无法律法规依据的普遍性停产。如果确需停产整改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原则,相关主管部门、所在地县、区(市)政府要共同组成工作组,加强指导帮助,督促整改,限时验收复产。合法煤矿在兼并重组期间,不能以兼并重组为借口停止生产。二是要进一步强化电煤保障的责任制。省、市政府再三明确电煤保障是政治责任,特别是电厂所在地的县委、县政府要承担更为特殊的责任;电厂作为电煤保障的责任主体,责任重大,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调度,切实完成外购电煤任务。各级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层层落实。三是要坚持市场化配置和政府主导相结合,运用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煤电挂钩、煤税挂钩等行政措施,强化电煤供应保障。特别要按照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继续做好电煤封关工作,在电煤供求矛盾没有完全缓解的条件下,严禁电煤外运。同时,要严格执行煤电挂钩政策,对没有完成电煤供应任务的县、区(市)要进行限电。四是要保证煤炭应有产量。在当前煤电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各级各部门以及各煤炭企业都要讲政治、顾大局,千方百计提高产量。针对当前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省政府有明确意见,除专门为解决群众生活用煤批准建设的煤矿外,所有煤矿都必须无条件承担电煤保障任务。煤炭产品要优先保障市内以电煤为主的需要。所有在建煤矿要根据投产时限,承担电煤供应任务,不能按时建成投产的煤矿,到达建成期后要通过向合法煤矿购买电煤等方式,完成电煤供应任务。五是要建立电煤供应保障责任金制度。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电煤保障应急管理的紧急通知》(遵府办发电[2010]100号)要求,落实电煤保障责任金制度。电煤保障责任金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供给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第三,千方百计加快资源勘探,科学规划煤炭产业布局。一是各县、区(市)都必须重视和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要进一步争取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尽快开展习水县煤炭资源的整装勘查工作,习水县要做好对接。根据国家政策,现在煤炭资源勘探必须是国有基金才能进入,我市要争取筹集资金,加入省地质勘探基金,增加煤炭资源的地勘项目数量。要积极对接反映有关煤炭资源精查探矿权问题,争取国家的支持。2012年要基本完成市内重点矿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2015年前完成全市+100米水平以上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在煤炭资源勘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提高勘查精度,保证勘查质量,加强勘查成果质量监管,提高煤矿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坚持“以资源定规划”,各重点产煤县、区(市)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科学编制煤炭资源开发相关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并依据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矿区总体规划,2011年底前完成相关规划编制。各重点产煤县、区(市)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三是要加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相关涉煤行业发展规划与煤炭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煤炭资源配置可靠,切实可行。用煤项目的引进必须有煤炭资源作保障,要立足本地资源,利用外地资源,统筹考虑。四是要优化煤炭产业区域布局。习水县、桐梓县、县、绥阳县要快速扩大产能产量,延长产业链;仁怀市要统筹煤炭产业发展和国酒生态区保护的关系,茅台上游在不增加现有设计产能前提下,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到2015年,地方煤矿控制在15对以内,提高单井规模和环保水平;东部六县要加快扩能技改,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煤需要。

第四,千方百计推进煤矿兼并重组,促进煤炭产业规模化发展。对煤炭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既是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要求,也是促进我市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各重点产煤县要提前准备,切实推进这项目工作,省的工作方案很快就会出台。反思“十一五”煤矿整合的经验,各级政府要牢牢掌握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主导权,精心谋划,强力推进。一是要统筹协调关闭整顿、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的关系,以资源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减少现有煤炭企业数量。二是要鼓励各种所有制煤矿以及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支持煤电化冶运一体化经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同时,要研究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促进兼并重组。三是要坚持市场推动下,政府主导推动兼并重组工作。如果整合双方难于达成兼并重组协议的,由政府指定中介机构对重组煤矿进行评估,按评估价格进行兼并重组。如果还不能达成兼并重组整合协议的,依法予以关闭。四是要对2010年以来已转让煤矿企业登记和建设情况进行清理,不按规定工期建设且私自转让矿权的,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通过兼并重组,到2015年,全市煤矿生产企业(集团)数量控制在24户以内,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50万吨/年以上,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五,千方百计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煤炭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煤炭产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既是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开采水平的提高和标准化矿井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煤炭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要坚持把推广使用新装备、新工艺作为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力进行推动。一是要淘汰煤炭行业的落后技术装备与工艺,加快安全高效高产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新开工建设和技改煤矿,要全面推广使用刮板输送机、皮带运输机以及机械化采煤设备,30万吨/年以上大中型煤矿,具备条件的,一律要实行综采综掘。二是要鼓励煤炭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实力强的大型煤矿企业进行合作,加快提升煤炭产业科技水平。到2015年底,力争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5%、80%以上,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第六,千方百计抓好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不可再生,必须要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积极保护相结合。一是要认真落实煤矿设计开采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非法行为。二是要加强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管理,鼓励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开采极薄煤层和难采煤层,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三是要积极延长煤炭产业链。煤炭资源保障条件较好的县、区(市),在确保电煤供应的前提下,发展洗煤、型煤、焦炭、水煤浆、新型煤化工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新建煤矿项目必须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一律要对瓦斯、煤层气、矿井水和煤矸石等实施综合利用。五是要大力提倡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严格限制“两高一低”等行业低水平扩张,新建年消耗煤炭10万吨及以上工业项目,所在地县、区(市)政府以及项目业主要落实煤炭供求来源,并提供煤炭资源配置方案。

第七,千方百计抓好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安全发展水平。要坚持形式安全和本质安全相结合,更加注重本质安全,对于形式安全的内容要灵活变通,对于本质安全的内容必须抓死看牢,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尤其是在当前电煤保障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更是要加强安全监管。一是要全面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煤矿企业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强制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加强瓦斯、水害等重大煤矿灾害治理,加强煤矿企业员工队伍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高煤矿全员安全意识。比如逢掘必探、放炮撤人、前探支护等简单有效的措施必须落实。二是要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执行力建设,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和驻矿安监员制度。三是要加强煤矿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监管信息化监管平台,建成市级煤矿应急救援基地。四是要严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和事故责任追究,建立科学严格的煤矿安全生产问责制度,将尽职免责与问责免职结合起来。

第八,千方百计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一是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废弃物综合利用、地质灾害治理等,严格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切实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二是要加强矿区地灾治理。矿区范围内,经评估确需整村(寨)搬迁的居民,坚持搬迁和建设开采同步进行。同时,统筹好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努力改善煤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地灾重的地区可以学习借鉴六盘水地区的做法。三是要健全完善矿群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矿区治安环境整治,妥善处理煤炭资源开发中涉及的群众利益问题。四是要大力开展煤矿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全面清理涉煤企业各类收费,坚决取消各种对煤炭企业的乱收费,严格查处涉煤“三乱”行为,规范煤炭企业税费,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五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的煤炭行业社保体系,督促煤炭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保护矿区群众及煤矿职工合法权益。六是要正确看待和评价煤矿企业,避免“妖魔化”煤矿企业。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教育的作用,共同创造有利于煤炭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哲学上讲,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必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推进煤炭产业发展,认识上要将煤炭产业摆在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工作上要解决与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一,千方百计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快煤矿双回路、矿区公路、矿区铁路及运煤专线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煤矿2011年底前完成双回路电源点建设工作。到2012年底,30万吨/年以上煤矿配套建设四级以上矿区公路。二是要加快煤炭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设立开办煤炭行业安全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强煤炭产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技术服务、安全评价、市场开发、信息咨询、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涉煤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凡是中介机构提供鉴定、开采设计方案等和实际不符,并因此引发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中介机构的相关责任。

第二,千方百计加大要素投入,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一是要强化煤矿建设用地保障。重点产煤县、区(市)要充分预留煤炭产业发展用地,重点煤矿项目用地指标、占补平衡指标在全市进行统筹。煤矿企业建设用地,可采取临时用地、向农户和村集体租用等形式获得;煤矿建设项目用地的土地价格,可以参照《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执行。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市级财政每年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煤炭产业发展。各重点产煤县、区(市)也要按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煤炭产业发展。三是金融及担保机构要积极为煤矿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各重点产煤县可以借鉴六盘水和毕节等地做法,整合安全生产风险保证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生态治理保证金等各类资金中用于煤炭产业发展,为重点煤矿建设融资提供担保。四是要强化煤炭产业的招商引资。重点产煤县、区(市)要把煤炭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制,大力引进有足够资金、足够技术力量的投资者投资煤矿建设。

第三,千方百计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强化煤炭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煤炭专业人才不足是当前非常突出的问题,要切实强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工作,并将其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重点产煤县要高度重视,打破框框套套,以非常规的手段,扎实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要大力支持煤矿企业从国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煤炭企业引进人才,积极鼓励煤炭企业、高校合作办学,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培养煤炭专业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的作用,开设采矿等涉煤专业。全市煤矿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在2011年底必须达标,否则视作重大隐患挂牌整治。二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煤炭产业发展所需特殊人才的聘用开设“绿色通道”。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煤炭管理和安全监管队伍涉煤专业人员数量占人员总数要达到40%以上,煤矿工人专业化程度要达到80%以上。三是要建立煤炭职业培训体系,落实职工的全员培训。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煤矿企业新招井下作业人员纳入年度农民工就业培训计划,实行免费培训。同时,要定期组织煤矿管理干部学习培训,提高煤矿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技术学校要研究设立涉煤专业。四是要认真落实《劳动法》等规定,大力抓好煤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劳动合同制管理、健全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工资晋升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增强矿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建立和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相继建立和执行,笔者认为,煤炭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也应当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一、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决策机制不科学,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前提是采取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目前,煤炭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低,风险评估机制和相关的科学决策机制不完善。有些煤炭企业根本就没有风险管理机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例如:有些煤炭企业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说明了该企业在安全领域的风险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些煤炭企业在进行重大项目投资和战略性供销合作方面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导致投资失败或供、产、销链条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内部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合理设置企业组织机构,正确划分权限并有效控制是煤炭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现阶段由于煤炭企业存在着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明确、缺少制衡机制等问题,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发挥。例如:煤炭企业常常以生产管理为中心,安全监督对生产没有影响;当产量大于销量导致库存增加影响生产时,销售部门会采用赊销等形式来增加销量,增加企业的应收款风险。此外,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仍将主要工作放在查账和找错上,没有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核、评价,监督等职能。

3.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国有煤炭企业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均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集团公司考核、委派,彼此间的制衡作用不是很明显。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角色不能合理定位,股东会不能按照市场要求和经济法的规定履行股东职责,经营者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

4.与煤炭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客观存在,如: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二、加强和健全煤炭企业内控制度的方法

1.提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五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控。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和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影响企业其他内控要素的发挥,影响企业内控制度的贯彻和执行,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以,在煤炭企业应当加大对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者对该项工作的认识,为内部控制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2.提高风险意识,进行风险管控。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勘探不准确和出现安全事故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由单一的开采向电力、高科技产业以及期货市场等多元化的方向扩展,因此其所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不仅要面对安全治理风险、勘探风险、市场风险等,同时战略投融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客观存在。如果没有一个风险防控系统,有可能会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煤炭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都很大,加上煤炭企业破产后职工安置难度很大,这些都要求煤炭企业一定要提高风险意识,所以只有在安全领域、投融资领域以及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管控,才能有效地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证职工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利于煤炭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内部审计控制。煤炭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不合理、不规范的内部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注入5S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加强外部监督,规范法人治理结构。首先,煤炭企业的股东(出资人)要监督的不仅仅是企业经营者按照计划目标或合同规定完成的经营情况,还要对经营者为达到计划(合同)目标而按照合同制定的或自主制定的管理控制过程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只是作为出资人身份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还应该明确其独立的“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的地位,享有明确的股东以及法定代表人的权益,充分行使股东监管权利。明确划分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董事会的行为,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加强股东会和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以及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制衡机制,逐步明确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国家相关部门(安检局、工商局、税务局等)应从外部对煤炭企业进行监督,特别是在煤炭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管理方面,督促煤炭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总之,国有煤炭企业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对风险防控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通过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技术方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本着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控水平,确保煤炭企业在安全的条件下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促进煤炭企业做好管理转型和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4

Abstract: Coal occupies the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nergy production of our country. Due to various historical reasons, the safety of coal prod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national concerned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Shaanxi Coal Group Huangling Mining Company takes the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al production safety and hidden danger preven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This system,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ceived a good benefit, is a kind of coal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larg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关键词: 煤炭企业;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系统

Key words: coal enterprises;safe hidden trouble;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97-02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而煤炭生产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煤炭生产的安全问题[2]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重大问题。据统计2000 ~ 2009年我国煤炭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30541起,死亡人数多达52202人。其中尚不包括为逃避责任,谎报、瞒报的死亡人数。其中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5.07人下降到2009年的0.892人。但是,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较尚有极大差距[3]。究其原因大部分为人为因素的事故。我国所发生煤炭生产的重大事故,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高达97.67%。为此,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及安全隐患预防已成为煤炭行业十分突出[4],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关键课题。

陕西煤炭集团黄陵矿业公司自2008年以来,在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研究开发的煤炭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系统,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本文希望通过对该系统的介绍,能够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借鉴作用。

1 煤炭企业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系统的结构及主业务流程

如图1所示,黄陵矿业公司煤炭生产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系统的结构及主业务流程图。

2 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①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安全规章制度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种岗位职责描述;安全隐患分类与级别定义、安全监控点信息维护、安全巡检路线信息维护、职业病分类信息、井下定位坐标信息等。

②安全隐患信息隐患编码。对检查和验证安全隐患信息进行隐患编码,便于对隐患统计查询和管理。

③安全隐患信息录入。下井前从数据库下载需要验证的隐患消除结果信息,在井下检查记录隐患问题和隐患编码,通知整改和记录、验证隐患消除情况,录入隐患和处理信息。

④安排隐患消除工作。按照隐患级别制定隐患排除工作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消缺。

⑤对安全隐患进行统计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对隐患统计分析,找出隐患共性和凸显的安全问题,制定预防措施;提取典型隐患案例,对案例和预防知识进行管理,为班前会和安全教育提取素材。

⑥班前会安全教育。对隐患进行分析、教育和部署改进措施。

⑦安全培训。建立安全诚信档案,记录个人有关安全问题、培训记录;通过对隐患信息综合分析与数据挖掘,对问题进行分类,对凸显的人员进行筛选,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

⑧制定重点安全工作计划。对隐患进行综合分析,制定重点安全工作计划,对重点问题督查,对安全技术进行整改。

⑨安全稽查。安监部门稽查矿区隐患检查数据,对安全制度、制度执行情况和安全状态进行评估。

⑩考核管理。制定安全绩效考核办法,按照检查情况进行考核。

{11}事故管理。对事故进行记录,事故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12}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挖掘、对比、发展趋势、综合统计等分析,及时了解安全状态。

3 安全效益明显

黄陵矿区是一个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毒俱全的高瓦斯矿区,自建设数字矿山和安全管理系统以来,使得不安全因素变成可检测、可控和可预知,取得了很好的安全效益。百万吨原煤死亡率是衡量煤矿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安全管控水平的重要综合指标,2010年至2012年,我国、美国和黄陵矿业的三年均值分别为:0.562、0.026和0.024。

4 结束语

煤炭生产的安全问题是举国上下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黄陵矿业公司开发的煤矿生产安全隐患预防管理系统已在该矿运行,获得了良好的效益。笔者希望通过对该系统的介绍,对提升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歌今.关于加强煤矿安全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3(3).

[2]闫海英,郭德勇,武豫鲁.基于Web和DW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2005(6).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煤炭行业、 采矿工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67-01

1 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煤炭工业科学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内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山;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等。煤炭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煤炭工业取得了更完善的发展

(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形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3)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炭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4)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煤炭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5)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

(6)国际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

2 煤炭行业采矿工程的特点

采矿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全面应用了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已广泛使用运筹学,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网络流、多目标决策等。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先进技术,如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等,也已成为采矿系统工程的常用手段。

(2)紧跟信息科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任何进展都会很快在采矿系统工程中得到印证。在矿业上使用的硬、软件,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变化。

(3)密切结合采矿工程的需要。采矿系统工程在处理问题时要经常考虑采矿工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特别受矿业界喜爱。

3.我国煤炭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大幅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煤炭调动强度加大,铁路、公路、港口转运压力还将不断加大,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业布局不合理,长距离煤炭调运形势,还将长期存在,制约着全国煤炭供应效率。

1) 煤炭价格上涨,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与成本大幅上升,增支因素增多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同时存在。从煤炭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看,煤炭效益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煤炭产量的大幅增加和价格的上涨,煤炭行业总体上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任务依然艰巨。

2) 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单一,内在素质低。全国原煤入选比重只有30%左右,大量原煤未经加工直接燃烧,洁净煤技术开发和应用进展缓慢。煤炭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

3) 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依然突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条件差异性大,煤炭总体生产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煤炭生产结构布局上,全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2万多处。在现有生产矿井中,小型煤矿数量比例占94.05%,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约为15万吨。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少、小型煤矿多的煤炭生产结构,制约着煤炭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制约着煤炭工业整体现代化的发展。

4) 结构性矛盾突出煤炭工业面临的问题

①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做,产业集中度过低,竞争力差.经过近几年关闭整顿,中国小煤矿总数由近8万处减少到2万多处,但生产规模小、布点过于分散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差距很大。大中型煤矿生产集中度过低,调控和影响市场的能力有限。

②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安全状况差.目前基本上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采煤机械化程度仅35%左右,小煤矿一半以上采取原始的作业方式,工艺落后,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5)我国煤炭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年蒸发量的15%左右,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给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影响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全行业不懈的努力,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4.煤炭发展问题处理的措施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还较低,煤炭开采企业过于分散,存在大量个体开采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大,安全问题令人头痛;另一方面加剧了煤炭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

(2)煤炭作为一种日趋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开采、使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而不是放任自流。而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的优势勿庸置疑,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3)由政府牵头,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大量分散的煤炭开采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和基地,实行统一开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4)建立煤矿安全仪器仪表采购、供应 、定期维修、保养、校定中心,确保煤矿安全仪器仪表正常运行。

(5)做好矿区的工农业发展规划,着手解决矿区内的"三农"问题,诸如移民搬迁,水利设施,公路桥梁等,为煤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6)建立比较规范的煤炭设备、材料、采购、经销信息中心,采用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等多种形式,拓宽采购渠道,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矿区。

5.结语

煤炭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学地对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采矿学》徐永圻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明宇. 采矿工程新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成本控制;成本构成

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所投入的经营成本远大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不仅会给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强成本控制,对煤炭企业成本进行科学管控,为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

1.1开发成本

在煤炭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开展地质勘查查明煤炭资源的储备量,以此对煤炭资源开发进行系统设计,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矿井建设。煤炭开发成本主要包括地质勘查成本、矿区设计成本和矿井建设成本。

1.2资源成本

煤炭资源成本是煤炭企业为了获取煤炭开采权需要向当地政府支付的费用。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因此要想获得开采权,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以此来体现矿产资源的价值。

1.3开采成本

煤炭开采成本是在开采煤炭产品过程中,为了后续经营需要而产生的各项费用,开采成本包括的费用项目较多,如材料费、电费、煤矿沉降补偿费、设备使用费及维修费等。

1.4安全成本

煤矿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目前,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形势,从而使安全成本成为煤炭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成本内容,在开展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充分重视安全成本。

1.5环境成本

煤炭企业在对矿区及周围环境进行改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为煤炭环境成本,即煤炭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改善矿区环境。

2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煤炭企业作为传统产业,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煤炭产品的生产、开发和销售方面,对于企业成本的管控意识不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煤炭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成本控制薄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会影响利润,而且也会导致企业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失去竞争优势。

2.2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目前,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煤炭开采工作的成本因素,在煤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控制不到位,再加上成本控制方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具有契合性,从而会制约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成本控制程度不足

对于企业而言,成本控制需要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但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理念并没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部分成本控制措施还得不到有效落实,缺乏对于成本预测、评估和精细化的核算,从而导致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严重不足,成本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3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3.1树立成本控制观念

在当前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全面的成本控制观念,增强成本控制意识。作为煤炭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能够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同时,在实际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和内控有效结合起来,加强预算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同时,煤炭企业要落实岗位职能,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企业战略目标中,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增强全员的责任感,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协同配合,确保煤炭企业实现利益目标.

3.2完善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煤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精细化的成本管控意识,并将其渗透在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落实工作,培养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激发全体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同时,煤炭企业还要积极完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的职责,使其与个人岗位职责相对应,明确各部门生产成本分析、预测和预算的职责。针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精细化成本管控,通过整合企业的现有资源,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化的生产效益。另外,在当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煤炭企业也需要积极完善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以便将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融为一体,以此促进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目标。其中,保障体系可以为精细化成本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市场要素、科学定额价格及结算体系共同组成运行机制,运用评价体系对煤炭企业目标实现过程进行科学评价,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状态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

3.3做好预防性、前瞻性的成本控制工作

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需要基于预防性和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引领成本控制的方向,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控制应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煤炭企业要加快实现企业成本控制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化,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责”“权”“利”的统一协调,实现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利润的最大化。煤炭企业还需要加强物资供应的成本控制,通过合理把握市场上生产物资和设备价格的变化情况,与信誉良好的厂家建立合作关系,完成生产物资的采购和配额工作。基于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思路,对生产材料进行控制,全面提高现场材料管理水平。

3.4精细化成本考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成本控制工作中,煤炭企业应采用精细化成本控制理念,并将成本考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重点,立足于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解和细化考核成本要素,具体可以将精细化成本考核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区队成本考核、班组成本考核及个人成本考核。在矿井对区队的成本考核中,要将人工费、材料费、电费、租赁费和修理加工费作为考核的重点。在区队对班组的成本考核中,主要以人工费、材料费、电费和单项考核为主;在个人成本考核中,主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单项考核内容为主。

3.5做好资金管理

随着煤炭市场经济走向低迷,货款回收不及时,资金严重短缺,如何筹集资金、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是每个煤炭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首先,煤炭企业要继续坚持“收支两条线”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坚持“以收定支、适度从紧、保持重点、统筹兼顾”的资金预算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执行资金计划管理,完善资金计划和使用审批程序,实现资金管理公开透明。其次,对于材料采购,实行“零库存”,推广“井口超市”,即将不同供应商的各种矿用材料全部暂时放置于井口超市,各生产区队根据需要领用质优价廉的材料,既节约了材料,又减少了资金占用。最后,按“先筹后用,量入为出”的原则,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专项资金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计划管理,杜绝计划外工程。

3.6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煤炭企业成本控制效率

在成本控制工作中,煤炭企业需要通过对企业预算进行精细化管理,并结合企业发展计划和经济目标,制定具有动态性和弹性的预算制度。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物资的消耗制定科学的计算方法,并构建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全面的预算考核体系,以此对企业成本进行动态化和全面控制。由于预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炭企业要运用成本分析方法,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核实预算执行情况。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费用,以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另外,针对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定期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全面预算考核力度,确保全年预算能够顺利完成,全面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3.7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意外

煤炭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会对企业的最终收益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进行作业。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加强安全监督,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重视将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保证生产安全。

3.8重视保护环境,减少治理成本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煤炭项目开发都会持续几年时间,必然会对矿区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若矿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续则需要支出大笔的养护费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因此,在煤炭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并做到边开发、边治理,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结语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7

伴随着煤炭企业大集团战略的敲定,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要在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指挥棒下,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设模式。

大集团战略的发展特点

在产业上,以煤为主,相关延伸,多元发展;在管控上,加强战略规划,实施人、资、财、物垂直管理;在运营上,以安全生产为本,提高营销水平,横向贯通产业链。

1 产业发展:以煤为主,相关延伸,多元发展

煤炭企业加大整合力度,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提升竞争优势,促进煤炭企业形成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港路等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实现从以煤为主向循环经济链的发展。神华集团的煤电路港航一体化模式就是一个例子。同时,煤炭企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企业竞争加剧,为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许多煤炭企业正在尝试与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的联合,拓宽煤炭企业的发展空间,为煤炭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替代产业。

2 集团管控:实施人、资、财、物垂直管理

煤炭企业实施企业重组、资源整合后,集团下辖多家地理位置分散、业务特点各异的分子公司。因此,几家大型煤炭集团企业都相继加大了集约化管理的力度,研究确定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规划,在财务、资本运作、企业资产、人力资源等几大领域实施了从上到下的垂直管控。

煤炭企业正在制定各业务板块和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指标,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目标管理;进行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加速优势资源整合,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针对集团企业法人主体多、地理位置分散、股权结构各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集团总部加大了组织管理力度,压缩管理层次,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

3 业务运营:安全为本,横向贯通产业链

安全生产成为煤炭企业的生存基础。不少煤矿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煤矿管控体系和安全生产监控体系。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要求煤炭企业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进行快速的分析和预测,同时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生产和运销之间信息脱节,产运销的调度信息滞后,应对市场供需变化能力不足,煤炭企业正在努力寻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运作程序,打通产运销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输条件,合理调度各煤矿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大集团战略导向下的信息化策略

要实现横向互通,首先需要全面梳理集团数据资源,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编码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

在大集团战略导向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信息横纵交互

大型煤炭企业下辖众多的分子公司,每家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运行和管理。然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以后,各部门之间、下属单位和集团之间的信息不共享,直接阻碍了集团对下属单位的管控;同时,跨企业、跨部门之间也形成了信息交流的壁垒。

要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横向互通,首先需要全面梳理集团数据资源,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编码标准,包括物资编码、设备台账、营销编码、财务编码、人力资源编码、综合计划编码等,集团上下统一“语言”,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基于该平台建设的新系统将严格遵循企业信息资源标准,与已建业务系统之间,通过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实现界面集成,通过构建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集成,支持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运作。

纵向上,集团各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将通过电子报表的形式上报、审批和下发;会计核算、资金收支管理、预算拨付将统一由集团管理,实现企业一套账、一个管理机构,分级控制。企业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工资核算必须通过集团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各级部门和单位的物资采购需求由集团总部根据采购计划和预算审批,统一招标采购。

横向上,设备从购置入账到领用、出库、安装、维修直至报废,都有一个唯一的台账,能够被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识别,设备变动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到各关联系统中;物资采购付款、工程付款信息将与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实现互联;各单位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将及时反馈到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中,实现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煤炭生产、运输和营销三大环节之间的信息渠道被打通,利用调度模型,对各煤矿生产计划、储备计划、汽车发运次序和线路进行及时调度,最大化配置资源,节省成本。

此外,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引导企业从定性管理逐步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

2 以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支持集中管控和专业应用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电力和石油企业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过程缺乏统一的规划,已有系统的应用功能滞后,信息化对业务支持力度尚显薄弱。目前,应用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8

(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还是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存在着守旧思想,没有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这就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部分煤炭企业只是把产量作为企业的发展标准,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新技术。当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也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煤炭企业就很难在如此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最终会被淘汰。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不足

煤炭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发展的领头羊,但是有很多的煤炭企业决策者的创新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只是简单地认为购进一些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就能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难以真正地实现科学的信息技术,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结构配置不科学,进而忽略了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采集和管理,严重地阻碍了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三)煤炭开采科技含量低,设施简陋,制约煤炭企业经济发展

煤炭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来说,具有设备种类繁多,单位价值比较等特点,这就导致一些小型煤矿不能及时地更新设备,采掘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是很高,在企业内部同时存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式。通过统计可知,当前,全国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仅仅为百分之四十二,此外,对煤炭的综合利用率不是很高。例如,资源绿色开采技术(保水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等)。还有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清洁型产品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一些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不够,环境保护措施做的不是很到位等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落后。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即使有些煤炭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改革,但是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力度也是比较弱的。甚至有些部门只是象征性地管理,缺乏有效地监管乱丢,长此以往,煤炭企业不仅不会发展自己,还会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煤矿产能已接近了国家拟规划的煤矿产能,因此淘汰落后的产能,调整产业的结构就变的迫在眉睫。预计等到2015年,我国将会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五千万吨级的特大煤炭企业,我国的采煤机械化程度将会达到75%以上。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煤炭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的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并未改变。由于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CO2排放将会比2005年下降四十个百分点”,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主体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低碳”转型,就显得急切而又紧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煤炭企业的重组并购、煤炭科技的创新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低碳化、节约化的三大“帮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要求煤炭工业进行改革发展,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以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大型的煤炭基地,组建大规模的煤炭企业;推进煤炭科技的进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环保型矿山;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构建安全有保证、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

煤炭企业想要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去创建和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当前是煤炭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的重要时期,当然煤炭企业的人才战略也要有新的创新。把创新理念、创新思路以及创新方式运用到煤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是企业寻求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用创新的方式去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决策、执行及监督体系,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为职工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和宽广的空间。用创新的思路去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拓展煤炭企业的选人、用人渠道,使用全新的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把技术水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才分配到企业领导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经营管理者及众多职工的积极性。运用创新的载体为煤炭企业的职工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将与煤炭相关的各级院校、培训中心与煤矿的职工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职工教育从书本、实物的教学转变成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

当前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进一步地推进战略性重组及战略性转型是加快我国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明确经营的方向及行动指南。目前我国建立煤炭大型集团、大型基地的战略格局已初步形成。下一步将会以大型集团企业为主体,凭借市场机制进行大规模的跨省、跨行业的重组发展。加强企业的变革,依靠国家组建大型煤炭集团政策的指引,进行全面调研,合理地编制重组方案,切实推进企业的重组。面对重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路、市场的规则去判断解决,合理处理好各方的利益。

(三)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和国际接轨程度的日益紧密,我国的煤炭行业环境受国际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我国的煤炭企业需加强对煤炭市场形式的研究,做好风险预控。积极地运用市场信息网络,全面快速地调研市场变化趋势,紧密关注市场价格、需求、政策等方面的改变,做好经营成本及现金流动方面的计划、控制,防患于未然。更要针对客户,细划市场、优化品种,巩固老客户,开展新客户,稳定外国客户,积极提高产品的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假如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要加强协调和沟通,推行自律限产,保持市场供需平稳,防治煤炭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当前由于对能源的约束越来越强,劳动力的价格明显上升,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压力也是越来越强,这更要求煤炭企业及时调整好投资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投资,转向依靠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向高技术含量的领域转移。项目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需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理性评估,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必要时需调整企业整体的战略和计划,将发展扩张置于企业自身实际能力可操控的范围之内,逐步地发展壮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自身的市场地位。

(四)管理方法的发展趋势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9

1895年,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允许西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面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开办煤矿的行径,中国各界爱国人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了“收回矿权”、“开矿自救”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煤矿也有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的煤矿年产量在1918年占到了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4%。[1]7-81921年,中国产煤最多的煤矿依次为开滦(4320274吨)、抚顺(2955426吨)、淄博(913000吨)、萍乡(700000吨)、中兴(659764吨)、中福(648161吨)、井陉(577991吨)、本溪湖(314674吨)、临城(275851吨)、六河沟(250000吨)、中原公司(245290吨)、保晋公司(209735吨)等。[2]17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成立了煤业总局。从1948年开始,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国统区的煤矿相继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接管。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人民政府从旧中国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1949年全国煤炭的产量为3243万吨,这就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煤矿的基本情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旧中国接收的煤矿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数量不多但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近代煤矿,其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80%;一部分是数量较少的小煤矿和为数众多主要采用手工开采煤炭的小煤窑。1951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土法煤窑暂行处理办法》。经过整顿,大部分小煤窑被关闭,其余的先后成为公私合营、乡镇或地方煤矿。上述第一部分煤矿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和华北以及华东的山东、安徽两省。其中东北28家。包括黑龙江的鹤岗、鸡西、双鸭山(富锦)、穆棱、扎赉诺尔、神树、东宁、瑷珲、三姓(依兰);吉林的西安(辽源)、通化、蛟河(山)、火石岭(营城)、老头沟(延吉)、和龙、平岗、珲春;辽宁的抚顺、阜新、本溪湖、赛马、北票、烟台、八道壕、复州湾(五湖咀)、蛤蟆山(锦西)、尾明山、砟子窑(瓦房店)等煤矿。华北32家。包括北京的门头沟、房山(裕民)、杨家坨;河北的开滦、峰峰(怡立、中和)、井陉、正丰、长城、临城(祁村)、郭二庄(邯郸王凤)、胡峪、章村(大众)、邵明、柳江、下花园(宣化)、鹰手营子(兴隆);山西的大同、阳泉、潞安、西山、东山(黑沙坪、复兴)、富家滩(汾西)、轩岗、寿阳、晋城北岩、应城(申家庄)、寺庄;内蒙古的大青山、元宝山、围场沟、乌达、大庙等煤矿。华东18家。包括山东的淄川(淄博洪山)、悦升(淄博西河)、博大及黑山(淄博新博)、陶庄、新汶(华丰、宝丰)、中兴(枣庄)、坊子、贾汪(华东)、章邱(旭华)、临沂;安徽的淮南(大通)、烈山;浙江的长广、江苏的馒头山;江西的萍乡、鄱乐(乐平)、高坑、天河等煤矿。中南34家。包括河南焦作、六河沟(安阳)、宜洛、新安、陕县民生(观音堂)、小西天(鹤壁)、辛庄、都里、新峰(禹县)、梨园、龙门、马道;湖北的大冶、利华、鄂南、建昌(土地堂)、宜都松木坪;湖南的中湘、湖湘、湘江、永邵、湘永、湘盛、华石、资兴、杨梅山、观音滩、醴陵、黔阳;广东的南岭、富国(曲仁);广西的西湾、合山、大浦等煤矿。西南16家。包括四川的南桐、天府、威远、全济、嘉阳、广元、东林(万盛)、华安、建川、永川、华昌、沙盔岩;贵州的筑东;云南的明良、一平浪、西康等煤矿。西北10家。包括陕西的铜川;甘肃的阿甘镇、永登(窑街);青海的大通;宁夏的德兴(瓷窑堡)、汝箕沟阳坡、义盛、复茂、大风沟;新疆的八道湾等煤矿。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负责管理全国的煤炭、电力、石油工业。燃料工业部下设煤矿管理总局。全国各地原有的煤业公司先后改组为矿务局。1949年11月,燃料工业部召开全国第一次煤矿工作会议,确定1950年全国国营煤矿“以全面恢复为主,部分新建则以东北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从1950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3年期间,先后开工建设鹤岗东山矿和兴安矿、阜新平安矿与海州露天矿、鸡西小恒山矿、双鸭山岭西矿等17个新矿(厂)。“到1953年底,国营煤矿已有83%恢复了正常生产,其中规模较大和破坏严重的大同、抚顺、焦作、阳泉、淄博、枣庄等煤矿全面恢复,全国煤矿生产能力扩大到7000万吨;在东北的鹤岗、双鸭山、阜新、辽源等地先后重点建设新矿井和露天矿计13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万吨。”[3]8-9在国内其它地区也新建了一批煤矿,例如河北的柳江、山西的小峪、山东的临沂、贵州的蔡冲、安徽淮南的新庄孜等煤矿。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全面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一五”计划的核心工作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进行以苏联帮助建设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156个建设项目中煤炭工业方面占了25项,其中主要包括:阜新海州露天矿、鹤岗东山1号立井、辽源中央立井、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阜新平安立井、阜新新邱6号立井、焦作中马村立井、抚顺东露天矿、抚顺龙凤矿立井、抚顺老虎台矿斜井、铜川王石凹立井、峰峰通顺二矿立井,还有鹤岗兴安台洗煤厂、淮南谢家集洗煤厂、峰峰马头(中央)洗煤厂、双鸭山洗煤厂等。这些项目所在地大部分都发展成为煤矿城市所在地。例如辽宁阜新和抚顺、吉林辽源、黑龙江鹤岗和双鸭山、河南焦作、安徽淮南、河北峰峰、陕西铜川等。还有150项属于国家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根据这个战略部署,国家在“一五”期间重点扩建了唐山、大同、阜新、鹤岗、阳泉、淮南、峰峰、萍乡、焦作、枣庄、新汶、鸡西、通化、辽源、徐州等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建设平顶山、包头、潞安、鹤壁、中梁山、兴隆、轩岗、汾西、山丹、石嘴山等新矿区。整个“一五”时期,全国共计开工建设了“194处矿井,除6处外,其它全部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1]31“一五”期间的煤炭工业发展很快,平均不到10天就有一处新井破土动工。矿井从兴建到投产的周期较短,平均年产60万吨的矿井建设周期为4.67年,年产30~45万吨的为3.65年,年产30万吨以下的为2.58年。“年产90万吨的淮南谢家集二矿、三矿,建设周期分别为28个月和24个月,年产300万吨的阜新海州露天矿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42个月。矿井投产后达产也很快,据对31处矿井统计,一年达产的8处、两年达产的12处。”[3]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工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5.55亿元。开工建设的新矿井共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万吨;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万吨;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万吨;改建扩建矿井103处,净增生产能力2536万吨。同时,为了保证钢铁工业对于炼焦洗精煤的需求,新建和恢复洗煤厂24处,年处理原煤能力2275万吨。……5年中建成投产的新井设计能力,超过了旧中国从1878年到1942年64年中形成的矿井总生产能力。”[1]28-291958年,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煤炭工业“二五”计划安排的生产建设指标是:到1962年,原煤产量达到1.9~2.1亿吨,5年内新井建设规模共9000万吨。这一时期国家计划开发山西晋城、朔县,江苏徐州,东北南票、舒兰,山东莱芜,内蒙古包头,新疆乌鲁木齐,江西丰城,贵州水城10个新矿区。由于这一时期发生了“”运动,煤炭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1958年3月,国家计委编制的《煤炭工业发展纲要》(草稿)提出:“有条件的地区,作到县县办矿,乡社开窑,从小到大,从手工作业逐步到使用机械。在几年内,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安徽、江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自治区作到自给自足,山西、湖南、河南三省还要支援其它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地方煤炭产量。”随后,煤炭工业部在全国煤矿四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煤炭产量“5年超过英国,15年超过美国”的口号。当年10月全国开始“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后,煤炭工业部随之提出了“全民大办煤矿”的目标,要求“兵对兵,将对将,用分散的小煤矿对分散的小高炉”、“哪里有千吨铁,哪里就有万吨煤”。在此后“不到2个月时间内,全国办起了10万多个小煤窑,上千万人上山挖煤。”[4]从1961年开始,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全国停建矿井456处。当年全国原煤产量为2.1亿吨,达到了原定“二五”计划的上限指标。从1964年开始,煤炭工业部先后试办了3个托拉斯,即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渭北煤炭工业公司,尝试改革煤炭企业管理体制。从1958年到1965年的8年间,开工建设了河北邯郸和邢台、山西晋城和霍县、黑龙江七台河、山东肥城、安徽淮北等40个新矿区,新建并投产矿井423处。截止1966年,直属煤炭工业部的矿务局已有72家。从1964年开始,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立足战争,争取时间建设战略后方”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煤炭工业部于1964年8月建立了内地建设领导小组。煤炭工业的“大三线”,包括西南、西北10多个矿区。“即贵州的六枝、盘县、水城,四川的渡口、芙蓉、松藻、华蓥山,云南的田坝,陕西的铜川、蒲白、澄合、韩城、镇巴、黄陵,甘肃的靖远、华亭,宁夏的石炭井、石嘴山和内蒙古的乌达等。有的是新区,有的是半新区。”[1]72煤炭工业的大三线建设给新建煤矿城市带来了机遇。在上述10几个矿区中,后来发展成为煤矿城市的有贵州的六盘水,四川的华蓥,陕西的铜川、韩城,宁夏的石嘴山,内蒙古的乌海等。有些则成为重要的矿区,例如四川的攀枝花、芙蓉、天府、松藻、南桐、永荣等,云南的田坝、一平浪,陕西的蒲白、澄合、镇巴、黄陵,甘肃的靖远、华亭、窑街,宁夏的石炭井等。1966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兵种———基建工程兵,其中包括主要负责煤矿建设的煤炭部队。煤炭部队最多时有4个支队、1所学校、17个团,54000多人。这只部队“先后参加了贵州省盘县矿区的月亮田、老屋基、火烧铺,陕西省韩城矿区的桑树坪,河南省平顶山矿区的平八矿,辽宁省铁法矿区的晓南,山东省莱芜矿区的鄂庄,大屯矿区的徐庄等19处矿井、1处露天矿的建设任务,并建成了1座年洗煤60万吨的洗煤厂。唐山地震后,部队还参加了开滦煤矿的恢复抢建和扩建任务。”[5]41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先后以各种形式从事或参与矿区建设和煤炭开发。据统计,从1949~1986年,“人民参加建设的煤矿,主要工程项目设计能力总计年产量为30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1949年全国的煤炭产量总和(3240万吨)。”[5]4111966年,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这一年爆发的“”带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内乱,致使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广大煤炭战线职工在动乱中坚持工作,使得生产建设仍然取得较大的发展。1970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各省、自治区都要有一批中、小钢铁企业,许多地、县要建立自己的小煤矿、小铁矿、小钢厂,形成大中小结合、星罗棋布的钢铁工业布局;要将内地建设成为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要扭转“北煤南运”。这一要求对这一时期的煤矿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扭转“北煤南运”的会战中,共在江南的湖北、湖南、江西等9省建成295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936万吨/年。1971年,全国地、县、社、队小煤矿的产量达到9874万吨,比1965年增长了1.35倍。1972年至1975年,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召开发展地方小煤矿的会议,肯定了地方小煤矿在煤炭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依靠群众办矿的方针。提出即使没有煤炭资源的地、县,经过统一规划和协商,可以跨地区办矿。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快速发展

1976年10月,长达10年的“”结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各方面对煤炭的需求急剧增加。1977年,煤炭工业部制订了《煤炭工业10年规划纲要》,提出“奋战10年,产量翻番,赶超美国,本世纪末向20亿吨进军”的口号。按照这个目标,煤炭工业部提出建设10个年产5000万吨、10个年产3000万吨和20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炭基地。随后经过调整,全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6亿吨以上。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的煤炭工业根据中央“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大中小一起上”的精神,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生产。1982年以后,为实现“煤炭一番保两番”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煤炭工业的发展。此后一段时间,煤炭工业的发展实施了“稳住东部、战略西移”的布局。1981~1985年,全国新建煤矿311座,建成投产273处,年增生产能力12231万吨。此后,全国建成了潞安、晋城、邢台、兖州、大同、铁法等一批现代化矿务局和煤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有关政策的指导下,民间资本开始进入煤炭工业,大、中、小煤矿一起搞,国家、集体、个体煤矿一起上,从而使地方、乡镇及个体煤矿迅速发展。这种现象一方面解决了国家投资不足的问题,大大增加了煤炭产量,缓解了煤炭供需矛盾,活跃了地方经济,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一方面也带来了无序开采、事故频发、资源利用和开发经济效益都比较低等问题。1987年5月,国务院有关部委召开地方煤矿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建设200个重点采煤县。会议要求对乡镇煤矿加强行业管理,制定规章制度,积累资金,进行联合改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煤炭工业实施了引进外资建设煤矿的战略。1984年4月29日,由阿曼德·哈默领导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投资建设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最终协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此后又利用日本政府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在兖州、淄博、枣庄、永城、潞安、霍州新建了煤矿。以补偿贸易方式与罗马尼亚政府合作建设了一些煤矿。1988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决定撤销煤炭工业部,成立能源部,组建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到了“1990年,全国拥有重点矿务局107个,重点煤矿529个,生产矿井638个,核定年生产能力48911万吨,煤矿职工329万人;全国地方国营煤矿有生产矿井2456处,其中年生产3万吨以上矿井1650处,年产原煤0.86亿吨;全国乡镇煤矿6.8万处,其中集体煤矿3.5万处,个体及私营煤矿3.3万处。”[3]这一年,全国原煤产量10.793亿吨,其中统配煤矿产煤4.80亿吨,地方煤矿产煤5.99亿吨,年产原煤总量居世界第一。在调整和整顿的基础上,国家对中国的煤炭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到1991年,中国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矿井,原煤总产量达到10.84亿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中国的煤炭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恢复煤炭工业部,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1998年3月举行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又决定撤销煤炭工业部,改组为国家煤炭工业局,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这一年,国务院改革煤炭管理体制,下放原煤炭工业部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煤矿,推行政企分开。当年划转地方管理的矿务局94个(独立矿),在册职工320万人。2001年2月17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宣布成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炭工业局随之撤销。1996年,国家在对94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分类指导,级差调节,资产管理,法律规范,综合调控”的宏观管理模式,对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分三种类型进行管理:对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实力强、资产负债率接近合理水平的大型、特大型重点煤炭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对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结合关闭破产,使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对其中的有效资产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进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的改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将煤矿企业按年产原煤数量分为特大型(1000万吨及以上)、大型(300~1000万吨之间,其中年产500~1000万吨为一档、300~500万吨为二档)、中型(90~300万吨,120~300万吨为一档、90~120万吨为二档)、小型煤矿(90万吨以下)。到20世纪末,中国的煤矿已数以万计,包括中央直属统配、地方统配、非统配地方国营、集体、个体、中外合作经营6大类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煤炭工业以推进市场化改革、资源整合、安全整治、建设大基地和大集团为主,实施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2003年,神华集团神东矿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矿井技术水平、全员工效等均高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井工矿水平。2005年6月,国务院制定了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同时要求实施科教兴煤、洁净煤、综合经营等战略。在短短的时间内,一批区域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相继组建,这些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不仅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使命,同时承担着提升煤炭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任。到了2006年,中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神东、陕北、黄陇(含华亭)、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包含98个矿区。有27家煤炭企业进入全国500强,26家煤炭企业上市。年产1000万吨原煤的企业有32家,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企业有10家。与此同时,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到2007年底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企业达到34家;煤矿数量大幅减少,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到2007年底,已经建成年生产能力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286座,产能占全国的37.3%,全国大中小煤矿产量比重调整至50:12:38。中国的煤炭工业正朝着稳定、持续、健康方向发展。2009年,中国的原煤产量为30.5亿吨;2012年突破了36亿吨。在中国的煤炭消费结构中,电力对煤炭的需求最大,“2007年占到全部煤炭消费量的53%,在工业部门中,钢铁、建材、化工是主要耗煤行业,分别占到2007年煤炭总消费的17%、16%和5%。”[6]2为此,国家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和煤气化等以煤为基础的优势产业,开展煤矿瓦斯、矿井水、煤矸石和沉陷区的综合利用等取得成效。[7]62009年,中国有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469处(包括在建和改扩建煤矿),其中千万吨大型现代化煤矿48处,大型煤矿的原煤产量为14.23亿吨,占全国当年煤炭总量的53.14%。中国的煤炭工业正在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方向稳步推进。 例如进入世界500强的神华集团,其发展思路就是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中煤集团则是以煤炭和贸易为主业,焦化、发电、煤机、矿建、煤电铝和煤层气协调发展。宁煤集团是煤、电、油三大主业并举发展。平煤集团是以煤为主,多元化发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制订的《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加快全国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基地内煤炭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1万处以下。”[8]它意味着在2011~2015年间,中国的煤炭行业将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集团为重点,着力推动煤炭结构调整,提升行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煤炭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中国,大型煤矿所在地大多是煤矿城市。例如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城市是河南平顶山市,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是山西大同市,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是河北邢台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是河北唐山市,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辽宁调兵山市,小龙潭矿务局在云南开远市等。有的煤矿城市还是多家大型煤炭企业的所在地。例如:山西晋城有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兰花煤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长治有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淮南有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新泰有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泰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有伊泰集团有限公司、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神东天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蒙泰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满世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蒙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由此可见,煤矿企业和煤矿城市是互为因果,不可分离的关系。煤炭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当代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煤炭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篇10

(一)美国的煤炭资源法律制度

美国的煤炭资源管理偏重于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但是这并不否认美国煤炭资源利用政策所具有的一些计划管理属性。在煤炭资源计划立法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美国的资源价格机制,煤炭建设项目的审批机制,以及作为能源政策和战略组成部分的煤炭资源利用规划等。

根据《矿物租借法》,美国从1920年开始出租联邦政府拥有的埋藏煤炭资源的土地,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法规对煤炭资源实施管理,主要有《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1976)、《矿物租借法》(1920)、《联邦煤矿租赁修正法》(1976)、《露天采矿控制与复田法》(1977)和《国家环境政策法》等。联邦煤炭资源的租借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对煤炭资源已勘探清楚并进行了资源评价的矿区,采用招标方式确定开采者;二是对煤炭资源尚未探明及未进行资源评价的矿区,实行勘探和开发优先的办法,即由最早申请者进行勘探和开采。煤炭资源价格的确定是在煤炭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煤炭资源开采前,由联邦政府对勘探出的煤炭资源进行评估,大致经过技术评估、经济评估和确定资源价格三个阶段。在美国,无论联邦政府的还是私人的煤炭资源,都是实施有偿使用。美国煤炭公司开采煤炭需交纳三种费用:一是土地使用费,即土地的出租费;二是权利金,即矿产资源费,无论资源好坏都要交,可称为绝对资源地租,按净收入的百分比缴纳。其中,露天矿和井工矿的缴纳比例是不一样的,露天矿的缴纳比例要稍高一些。三是红利,可称为相对资源地租,各矿缴纳的数量不同。资源较好的多交一些,资源差的少交或不交。

在美国,煤炭建设项目的审批相当严格。审批煤炭资源建设项目的权力机关主要是美国内政部露天开采局,其权限包括露天矿和井工矿的勘探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美国联邦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资源开采企业进行环境影响监督和管理。《露天开采控制与复田法》和《洁净空气法修正案》是对美国煤炭资源开采影响最大的环保法规。《露天开采控制和复田法》对凡没有按法规要求编制复田设计的矿区不准开采作了严格的规定。露天煤矿开采后要恢复原来的地貌,如地形、表土层、水源、动植物生态环境等。对精工煤矿的开采要求是:防止地面下沉;不再使用的井口要封闭;矸石尽量回填井下;矸石山保持稳定等。该法规还规定:煤矿主在开采前要交纳复田保证金,保证金数额须交足预计的全部复田费用,具体由州环保局确定。复田保证金待复田后按一定程序归还矿业主。对不按计划复田者给予罚款或刑事处罚。在煤炭利用方面,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美国于1963年颁布实施了《洁净空气法》,后经过三次修改。美国联邦政府对煤炭工业的扶持突出表现在,为煤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资金和为环保提供资助。在煤炭研究和开发方面,联邦政府主要是加强对洁净煤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拨款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煤炭企业研发煤炭洁净技术并付诸实用。在环保的资助方面,美国通过建立废弃矿山复田基金帮助采后煤矿复田。这项基金来自于长期征收的复田税。各州所征税款至少有50%用于复田工作中。

新世纪美国的煤炭能源政策继续体现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思路。2001年,布什政府了《国家能源政策》,这项政策显示了布什政府对传统能源工业的重视,也体现出经济决策的新思路,布什政府能源政策主要涉及到对能源需求状况的总体判断、各类能源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再生能源政策、环境保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政策等。关于煤炭资源政策方面,《国家能源政策》提出,美国现有煤炭储量可供开采250年;放宽对煤炭火力发电的环境限制;增设发电厂;增加1.5亿美元的自动清洁煤设备;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给予税收优惠。

2003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能源部战略计划》。该计划明确了其在未来25年内的核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是促进美国的国家、经济、能源安全,推进为实现上述任务所需的科技创新,提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中期具体目标和措施。

2005年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能源法案,标志着近十几年来第一个综合性的能源法完成了立法程序,正式成为新的法律。这项新的能源法主要以减税等鼓励性立法措施,刺激企业及家庭、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洁能产品。该能源法规定,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额度,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等采取节能、洁能措施。新能源法的重点则是鼓励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在个人消费方面,新的能源法案也推出了重要的节能、洁能方案。

(二)英国煤炭资源计划法律制度

英国法在近现代的发展中表现出矿产资源国有化趋势,逐渐具有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色彩,这一趋势最早与金矿和银矿有关,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所有金矿和银矿中的黄金和白银都属于国家所有。后来煤矿资源也被国有化。英国1938年的《煤炭法》,对土地所有权人给予补偿并将所有对煤炭的利益都被授予煤炭委员会。这些利益(包括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后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煤炭委员会、英国煤炭公司。在煤炭工业私有化之后,现在由煤炭局享有。现英国新建立的煤炭权力机构将对煤炭开发的许可权负责。

新世纪之初,英国政府把能源政策的取向确定为“能源安全、能源多样化、能源效率和有竞争力价格的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低碳经济”以及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随后陆续出台的诸多相关法律和政策,搭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所必需的法律框架及政策平台。

在煤炭法律制度方面,为提高能源效率,英国政府始从2004年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该税种是对工业、农业、商业和公共部门使用能源征收的税收,适用于天然气、电力、液化石油气和煤,作为能源费的一部分,所有英国企业和公共部门都必须支付此项税款。征税的目的就是将税收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刺激因素,促使商业和公共部门提高能源效率并鼓励这些部门实施最佳的能源使用方法, 由此得来的税收收入将通过降低雇主缴纳的国家保险(雇主在雇员薪水中支付的税款)返还,税款收入还为提高企业能源效率提供了资金来源。但是,生活能源用户,慈善事业和极小型企业并不一定要支付此税款。

(三)印度的煤炭资源计划法律制度

印度煤炭资源储量非常丰富,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在印度,政府对煤炭勘探和煤炭开采实施管理,其法律依据主要有:《1952年矿山法》、《1957年矿山和矿物(管理和开发)法》、《1973年煤炭法》、《1980年森林法》和《1986年环境(保护)法》等。新煤矿的开工建设必须得到印度政府煤炭主管部门和矿山安全管理总局的法定允许。在进行采矿作业前,必须获得允许煤炭资源勘探和煤炭开发的采矿租地。采矿租地在由印度政府根据《1957年矿山与矿物(管理和开发)法》批准后,由政府颁发勘探和开发许可证。关于矿区租用费(包括煤矿区租用费)的征收,在印度的《1957年矿山与矿物(管理和开发)法》中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但法律中没有对矿区租用费率(包括煤矿区租用费率)的提高或修改周期作出固定规定。

为了更合理的勘探和开发煤炭资源,印度实施竞争招标的方法,并组建了独立的招标管理机构,负责煤炭开采项目的招标工作。对煤炭开采项目,印度要求在其设计和开采活动中实施环境影响与评估计划,以保证采后复田。在新项目立项前,必须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送交政府有关部门审查,审查通过后报呈国家环境委员会审批。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印度新近又出台了“环境行动计划”(ERP)、“复垦行动计划”(RAP)和“当地居民的发展计划”(IPD)三个法律性文件,要求煤炭开采项目在实施中必须贯彻执行。

二、国外先进煤炭资源计划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尽管不同国家具体的国情有差异,但各国煤炭法律制度仍有很多相同之处: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强调煤炭利用中长期规划的执行;综合运用税收、计划、价格等方式进行调控;保证能源安全;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等等。外国的煤炭资源法律制度由以下三项支柱构成:注重能源安全,保障能源的稳定供给;尽一切努力保护环境;牵制油价上涨,维持产业竞争力。通过对国外先进煤炭资源计划法律制度的梳理,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虽然各国煤炭生产市场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仍然非常重视能源安全,能源危机意识非常强。各国面临着同样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煤炭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重新认识。在各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当中,煤炭是重要的一环。

第二,各国均奉行“开发”和“节能”并重的原则,并把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长期国策,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长远规划等方式保障能源的可持续稳定供应。由于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燃料日益短缺,各国都采取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用能单位和个人非技术节约能源,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第三,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煤炭法律制度,运用法律制度管理煤炭资源。在具体法律制度层面,外国先进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如在煤炭资源开采收费方面,外国的煤炭资源开采费中综合考虑:矿业权(包括勘探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对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的恢复成本。而且在煤炭企业取得开采许可之前,必须向有关的管理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书及环境治理方案,并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执行,由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资源开采企业进行环境影响监督和管理。

第四,许多产煤国家制定了煤炭开采权的招投标制度,通过煤炭开采权的招投标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在投招标制度中甚至加入了对各投标方环境治理方案及安全生产方案的考虑。招投标制度的运行规律是“需要―竞争―优胜劣汰―成交”,竞争贯穿了招投标的全过程。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开采权的招投标制度,一方面防止了煤炭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煤矿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矿区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和谐。招投标机制寓于市场机制中,并受市场机制的调节,招标投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公开、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的竞争完成了交易。目前,我国正在尝试采取煤炭开采权的招投标制度,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主要采取的还是煤炭资源的审批制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取得制度,即通过公平竞争取得煤炭资源开采权的制度。

总之,国外包括煤炭立法在内的可持续能源政策及循环经济政策的立法和研究都比较成熟,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成熟法律制度,这对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具有很大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