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3:20:34

煤炭产业

煤炭产业范文篇1

1.1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定价行为分析

2.1.1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2.1.2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同比增加1.21亿吨,增长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3.2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范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但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004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14.4%,财政收入中有26%来自煤炭产业。今后,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以低硫、灰分小、燃点低、耐磨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而著称于世。虽然资源丰富,但80%以上资源划归了郑煤集团,划归地方开采的煤炭资源均是国有重点煤矿不能开采的小面积孤立地段或大矿采过后留下的“剩余资源”,经过前些年的充分开发,目前浅部资源基本枯竭。

(一)浅部煤炭产量将逐年下降,15年内将全部枯竭

根据2005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划归地方开采的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资源仅有1.49亿吨,可开采期限为15年。2005年资源整合后剩余地方煤矿84家,全部是浅部易开采矿井。现有煤矿中大部分企业剩余资源量不多,有近三分之一的煤矿已开始复采,每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自行关闭。预计从2006年开始,全市煤炭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按2005年煤炭产量1200万吨推算,到2010年浅部煤炭产量可能下降到800万吨,到2015年可能下降到400万吨,到2020年将全部开采完毕。

(二)深层煤开采成本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有限

根据最新资源勘察结果,*市深层煤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目前已勘探井田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深层煤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以上。随开采深度增加,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能力必须有相应提升,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提高。因此深层煤基础投资数额较大,吨煤成本较高。以崔岗井田为例,其前期勘探投入已达1200万元,要建成年产60万吨的矿井,其基建投资概算为1.2亿元,基建周期在3年以上,从矿井投产到收回投资资金约需9.4年。如果深部井田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10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5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生产能力。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

*市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全国产煤重点县(市),虽然产量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有限。目前正在运行的发电厂仅有5家,且规模不大,2004年发电量不足4亿千瓦时。

(二)自身积累多,自我发展能力差

近几年来,*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很快,到2005年已突破100亿元,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新增储蓄余额中多来自于煤炭行业。许多矿主再投资意识不强,不愿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

(三)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过去,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煤炭开采对*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地表沉陷。目前,由国家重点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乡镇新建企业无址可选,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这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煤炭产业的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目标和转型重点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促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逐步降低煤炭产业在经济的比重。

“小转型”是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

“大转型”是提前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关联的替代产业,并使替代产业形成优势产业。

(二)转型方向

“小转型”:煤炭开采由浅部开采转向深部开采;产品供应由外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产品利用由原始产品销售转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由重开发轻保环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

“大转型”:由煤炭产业逐步转向非煤产业。

(三)转型目标

煤炭产业转型期为15年。转型期内完成如下目标:

1、实现资源接续开采。2010年前新增两个年产50万吨以上矿井,2015年前再增加两个年产50万吨以上矿井,到2020年使已探明的5个井田全部投入生产。

2、充分拉长煤炭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煤炭产业形成开采——洗选——发电、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及集群产业、开采——洗选——煤化工三条产业链。

3、替代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每家煤炭企业规划建设一个非煤项目,15年内90%煤炭企业成功转向非煤产业。

4、煤炭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10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降到12%以下,2015年降到9%以下,2020年降到6%以下。

5、煤炭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四)转型重点

1、延长矿井开采年限。充分发挥现有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确保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煤炭复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现有煤矿的开采年限。

2、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开发。一是加快已探明煤炭资源开发进程;二是加快深部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地质储量。

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一是推进洁净煤产业化。发展以水煤浆、洗选煤、配煤为中心的优质洁净煤,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

二是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按照转型目标拉长三种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条的核心是发展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业。

做强做大电力产业。现有电力企业抓壮大规模,在建电力项目抓建设进度。结合产业转型,积极申报新的电力项目。新建电力项目在申请报批时考虑向高耗能产业和集群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提供电力直供。

积极发展煤化工业。发展煤化工业的重点是:一是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销售以及加工成化工产品销售;二是配合造纸产业和耐材产业转型,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三是对低品位、难开采的煤炭资源建设地下气化工程,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开展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地下煤气层丰富井田,在资源开采前进行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低燃值煤矸石按照就近利用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用于回填塌陷区、铺路、制砖、生产化工产品等。通过不同技术层面研发应用,变废为宝,增加效益。

4、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非煤产业。

继续实施“1+1”型产业转移模式(即每家煤炭企业至少创办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非煤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在产业转移中,优先考虑转向全市有一定产业技术基础的耐材、造纸、建材、服装、食品、电力、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冶炼等产业,提高产业转移的成功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在其它产业领域内创办出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转移的经济效益。

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转移,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发展何种产业由企业家根据市场决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做向导不做主导,只为转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并对发展前景不好的项目予以限制,不强迫企业从事何种产业。

5、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以政府为主的综合治理。对地方煤矿形成的采煤沉陷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

四、煤炭产业转型的工作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观念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煤炭产业转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以观念创新推动经济转型。

(二)坚持科学创新,用科技和人才支撑经济转型。积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在培育接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使科研院所成为支撑转型的技术创新基地。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稳住、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实用型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煤炭产业范文篇3

由于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品。正是因为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使得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下降。二是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煤炭是高污染能源消费品,导致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雾霾天气,因此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正在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些都使得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恶劣,我国煤炭企业要想生产与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自身产品更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也认识到了这点。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背景下,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开始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点有:

(一)规划规模大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希望煤炭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提高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产能,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到“十二五”末,同煤集团煤炭就地转化率将达50%,自身耗煤量将达1亿吨,非煤产业销售收入将占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二)产业和产品初级化且结构趋同,同属于能源类产品

目前,虽然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希望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技术、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趋同的倾向,例如:在“由煤转非煤”上,大部分为甲醇、二甲醚、焦炭等初级产品,存在着机构调整趋同的问题。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煤炭结构调整涉及“煤转非”,而“煤转非”并非易事,需要煤炭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是目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的技术总的来说都是走的引进、消化、创新的老路子,不仅自主知识产权少,更为主要的是还限制了我国煤炭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投资规模大

煤化工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煤炭企业要想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例如:以同煤集团为例,为了发展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同煤集团投资36亿元来建设60万吨甲醇项目,这就说明了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投资。

二、我国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的原因分析

煤炭产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虽然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但是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产品,煤炭企业如果产业结构过于趋同,势必会影响国家相关能源政策的落实。因此,要对煤炭企业的结构调整趋同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

(一)技术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

我国煤炭企业结构调整之所以会存在趋同化倾向,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技术能力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煤炭企业,由于技术能力有限,只能进行一些初级的产品结构调整,导致结构调整趋同化问题在所难免。二是创新能力有限。在“煤转非”上,很多的煤炭企业只会将煤炭转化为焦炭、甲醇、二甲醚等,而更高一级的产品却难以转化成功。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些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现重大技术与产品突破。

(二)煤炭企业经营策略有误

一方面是由于业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尤其是国有煤炭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主观愿望,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使得很多的煤炭企业认识不到国内外能源形势与政治的联系性、敏感性和多变性,从而也找不到正确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是盲目跟风。由于煤炭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很多的煤炭企业都会盲目跟风投资一些热门的“煤转非”项目,使得彼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向相同。

(三)地方政府的影响

为了取得更好的政绩,同时也为了增加地方GDP,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将煤炭资源与煤矿企业看成地方的“私有财产”,进而为了更好地维护与增加地方利益,往往不顾实际情况要求所在的煤炭企业实施煤炭深加工。

三、解决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要想避免产业机构调整出现趋同化倾向,就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加大对相关技术的资金投入。虽然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思路有助于企业短时间内学习到新的技术,但是却没有知识产权,更为主要的是永远跟着别人走,没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因此,煤炭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二是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使研发出来的技术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

(二)提高煤炭企业的经营能力

一是企业管理者要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看到别的煤炭企业发展煤化工产业,自己就盲目跟风,上马煤化工项目,置企业实际情况于不顾,这样只会使企业陷入危机。二是树立风险意识,量力而行。发展煤化工产业是煤炭企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管是大型煤炭企业,还是中小型煤炭企业,要想在煤炭行业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但是发展煤化工产业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要在自身实际能力的条件下发展煤化工产业。

(三)加强国家政策引导

煤炭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煤炭;寻租;资源诅咒

一、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往往低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即所谓“资源诅咒”的问题。如中东地区虽然掌握着黑色黄金,其经济却十分落后;日本虽缺乏自然资源,但其经济总量却高居世界第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本文认为寻租是一个重要原因。寻租是寻租者通过贿赂等手段来获取大量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寻租对社会正常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入寻租者的数量(R)和寻租的价格P(R)这两个变量,来分析寻租对经济体的影响。寻租者的数量是指整个社会用于煤炭产业寻租的那些企业的数量,寻租的价格是那些寻租者所付出的平均成本。

模型假定如下:

其一,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煤炭产业的生产规模不变,总投入水平为M。寻租作为一种外在要素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其中寻租的价格为P,寻租的数量为R,寻租的价格和寻租者的数量线性相关。

其二,煤炭产业是一个封闭的产业,不存在同其它产业间要素的流动。

其三,煤炭企业的生产主要使用劳动(L)与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在总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寻租,会减少或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资本)的使用。

在一定的技术和企业规模下,企业通过寻租所能获得的最大净收益是OB,随着寻租数量的增加,寻租的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寻租者的净收益在不断的减少,当达到B点时,寻租者的收益就变成0,当寻租者的数量继续增加时,寻租的价格不断提高,寻租者将获得负收入。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曲线BC是一条无效的曲线,而B点就是寻租的最大点。

二、寻租对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影响

当总投入规模不变时,社会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寻租,必然导致投入的资本,劳动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资本和劳动的产出降低。

图2中曲线S表示的是劳动的供给曲线,D1,D2表示的是劳动的需求曲线,当社会把资源用于寻租时,导致对劳动的需求量降低,劳动的需求曲线由D1向左下方移动到D2,形成新的均衡价格W2。而这时劳动所能获得的总收益为W2×L2×L1,而W1×L1-W2×L2的余额就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

同理,寻租对资本的收益也会产生排斥作用,它会导致资本要么退出煤炭行业,要么参与到煤炭行业的寻租中去,从而造成煤炭行业的资源诅咒。

当寻租影响到劳动、资本对煤炭产业的投入时,它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大幅度降低。

如图3所示,L表示煤炭需求曲线,S1表示在没有寻租的情况下煤炭的供给曲线,L与S1相交于点F,寻租影响煤炭生产时,供给曲线就变为S2。S2与L相交于E点。在生产规模一定时,煤炭企业投入的总资本是一定的,寻租所占资源越多,意味着用于购买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它与L相交于点F。

当L与S1相交时,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是三角形HCF,当寻租投入生产的时候,消费者剩余是HDE,劳动和资本的总剩余是HCE,所以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的福利损失不仅包含哈伯格三角EGF,还包含了塔洛克四边形DCGE,而塔洛克四边形就是社会福利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间的转换。寻租不仅导致整个社会产出的降低,而且使得消费者福利水平降低。所降低的福利即为ECOF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其中哈伯格三角是寻租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而塔洛克四边形的收益由寻租的双方共同获得,所获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寻租双方的博弈。如果设租方拥有更大的权力,那么它就拥有更多的权益。

通过图3可以看出,随着S2上升幅度的加大,寻租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在不断的增加,在整个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在不断的减少。而反映在劳动的收入上,就是煤炭企业职工的福利水平很低,反映劳动力价格的工资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资本获得收入即民营企业家的利润大量降低,企业家投资煤炭行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煤炭产业市场竞争秩序被寻租严重地扭曲,政府被“俘获”,整个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由此可以看出,寻租是造成煤炭产业社会福利大量损失,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煤炭产业陷入资源诅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三、结论

要解决煤炭产业寻租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煤炭资源产权价值的重新估价,新的估价包括各种外部性成本(如员工的培训,安全生产,环境破坏的估价等)和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减少煤炭产业寻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第二,加强和完善政府管理经济的制度建设,合理界定政府介入煤炭产业的力度和方法,加大对违法官员的惩罚力度,使之所获制度收益高于制度成本。●

【参考文献】

[1]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2]张宝顺.山西经济年鉴2004.山西经济年鉴编辑部,2004.12.

[3]张崇慧.山西煤炭产业总览.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12.

[4]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2.

[5]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6]贺卫.寻租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3.

煤炭产业范文篇5

煤炭工业曾经为我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矿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为了确保我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煤矿开采企业,按照可采储量和单位缴纳标准计征,重点帮助解决职工失业等突出矛盾和社会问题。二是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由煤炭企业(采矿权人)缴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按照统一规划,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三是对煤炭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市场化运作。

二、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煤炭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加快改造提升。以年产100万吨柴家沟煤矿、年产90万吨的耀州区照金煤矿、年产120万吨西川煤矿和正在改扩建为年产45万吨的白石崖煤矿、秀房沟煤矿,五大主力矿井建设为龙头,同时加快对小煤矿的重组、整合步伐,组建几个区域性煤业集团,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全面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发展水平。二是在煤炭开采方面,采取科学先进开采方法和工艺,大力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三是构建以煤炭开采为基础的产业链。通过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煤电、瓦斯抽采利用、煤层气发电等高附加值产业,取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加效益的综合效果。

煤炭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煤炭产业;垄断租金;制度设置

一、在煤炭资源开采方面,政府的资源垄断置换为企业的产品垄断

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内容,非公用事业的垄断形成于市场的进入障碍和经营者集中。然而,我国煤炭产业的垄断却来自于政府的进入障碍和经营者集中。

1、将公有资源视作公用资源的政府垄断成为市场进入障碍

煤炭开采,既是高危行业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典型行业,如果自由进入,会给社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为此,进入开采市场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只有在资金、技术、设备、开采计划、生态恢复方案、健康安全措施等各方面均符合开采要求的申请者,经相应政府职能部门审查批准并进行登记后,才能具备煤炭开采权。一般将这种严格批准的许可授权称为“特许权”,属于政府对于市场的社会管制内容。矿业开发设立特许权是政府的事先管制,其目的是防止有害的经济外部效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这是世界矿业发达国家的通常作法。如《法国矿业法》第22条规定:即使地表主人的开采也只能是依特许权而进行。特许权设置,普遍地禁止一切私人擅自进入的严格性,确实属于设置了进入障碍。但是,这种设置并没有排除、限制竞争。政府的社会管制与经济管制的主要不同点是:社会管制对象没有数量限制。政府特许时所运用的标准和条件是公平竞争的内容,平等地适用一切竞争者。凡符合法定资质要求的,则可跨进市场准入的竞争行列。但前提是必须具备非社会性管制条件,方能进入开发市场。这就是说,严格的特许制度不是进入障碍,关键是符合法定开采资质的竞争者,能否在市场获取开采对象是进入市场的前提。

同时,如果企业退出时没有沉没成本,不会在退出市场的过程中落下任何东西,则进入是自由的。煤炭开采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的平均成本高于价格时的退出可能并不自由。采掘煤炭的最初进入的大量投入没有任何收益,直到采出第一吨煤以后的边际成本才能递减。初期的这些成本投入中,除部分设备以外的不变成本以及一些可变成本,都可能成为退出时的沉没成本。退出时不可转换的资本投入及其技改费用是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障碍。但是,根据煤炭市场进入因素的复合性,能够竞争进入特许权资格的人,足以预期进入与退出该市场因成本带来的潜在风险,其盈利能够弥补在沉没成本上的投资。而且,这种预期不会受到来自正在开采的现有企业的威胁,因为煤炭资源属地不同和消费者不固定等因素,现有企业难以实施把价格压低到成本以下的战略以惩罚新的进入者。因此,处于市场大门之外想要进入者不会担忧沉没成本,害怕的倒是进入市场后煤炭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因为可确定的长期契约能提供风险分摊并允许非转换资本的增加,那么,只要煤炭资源不会断供或枯竭,就不会在退出时落下任何东西。这就继续说明,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是不断地获得长期补偿投资成本的开采对象。

然而,我国民事物权属性的煤炭资源并非来源市场而是被政府垄断,即由政府以强制性行政许可决定方式直接配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采矿权,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有偿取得,由行政登记管理机关组织评标并确定中标人。该规定关于由公权力机关确定中标人和发给行政许可证的行政确认方式,被《行政许可法》上升为行政决定方式。《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2项规定: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该法第53条规定:“实施本法第12条第2项所列事项的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确定中标人、买受人后,应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依法向中标人、买受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从法律规定可以看出,采矿许可证属于行业特许权授予,认可了特许权人市场准入的资质,有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权利,但不是产权证,无法证明取得了直接支配的劳动对象本身,煤炭资源资产权仍然归属于政府支配。《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6条规定更具体:“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其中“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是指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劳动将国有公共资源的物态和价值形态转移到私人所有的矿产品上。这是“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使国家所有权不能实现”。[1]问题的严重性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在于限制了市场竞争。开采对象归属于一人所有并由政府垄断供应,全国的煤炭开采行业就像一个独立的特大企业,“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相当于企业劳动过程中的车间,各个“车间”联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同一劳动对象、开采同一所有权的客体——公共煤炭资源。煤炭资源就成了“公共池塘”资源,由各车间共同使用。那么,公共所有物成为公共开采物,可排他性支配的行业因共同使用同一对象而异化成公用事业的性质。公用事业的进入可视为自然垄断。最早制定反垄断法的美国,反垄断的《谢尔曼法》与后来的《克莱顿法》将电力、电话、铁路等公用事业称为自然垄断。[2]由于政府独家垄断煤炭资源供应市场,那么,即使具备开采资质和风险承担能力的竞争者,也因无法从市场自由地藜取开采对象而被阻挡在市场以外。所以,政府的社会管制、矿山退出的沉淀成本没有成为进入障碍,倒是政府阻碍了潜在竞争者的市场进入。

2、整合煤炭资源的产业政策取向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中小型矿山企业也迅速设立,当时的《民法通则》以及《矿产资源法》明确支持乡村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诱致性的法律制度催生了煤炭企业的遍地布点,有煤的地方就建有煤矿。到本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社会开始认同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反思经济增长和效率优先的代价,认识到规模小、布点多的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健康安全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于是,下决心出台行业政策来整合资源,指令性关闭产能、技术等方面不足的煤矿,全国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煤矿被关闭。关闭时,由未被关闭的煤矿给予关闭者一定的补偿,被关闭者的煤炭资源配置给支付补偿费的煤矿。实质上这就是企业的吸收合并,属于《反垄断法》关于经营者集中的行为。经营者集中并不一定构成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趋势,而且“我国正处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者集中作为中国企业改革中资产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式推广,并日渐形成潮流”。[3]尤其是矿山企业的规模经济,不仅是增强竞争力,更在于有效开发资源、保护公共利益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经营者集中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任何横向合并都将减少提供煤炭产品的竞争者数量,一旦市场本身高度集中、参与集中的企业规模很大时,会导致经济力量过度集中而严重削弱竞争。根据合并的这种双重属性,我国《反垄断法》既保护依法实施的集中,又将有排除、限制竞争后果的集中归入反对范围。

煤炭行业整合资源时关闭中小煤矿的合并有垄断趋势:骤然间关闭大量煤矿,使煤矿企业的市场结构明显改变,一些大煤矿所占市场份额迅速膨胀;依行政手段强制收回所有许可证照和资源,并将收回的资源配置给其他煤矿的集中,不是市场中公平竞争时优胜劣汰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此,行政强制与市场垄断在方式上是孪生兄弟———均属绕过市场的市场外决策;集中后开采煤炭的“车间”大量撤走,合并后的市场结构为保留的“车间”储备了限制竞争的机会。政府为了整合煤炭资源的合并冲突了《反垄断法》,其根源还是在于政府的垄断性“公共池塘”资源与政府的特许批准赋于一身,能够便利地避开市场和绕过法律。

二、在煤炭产品交易方面,企业垄断状态的定价权催生了超额利润

1、以煤炭企业的垄断状态控制了定价权

一般认为,煤炭坑口价格上涨是因为供需关系和物价结构综合引起的。但是,坑口价格中并没有含环境影响,也不是完全的资源成本等,而高于毒成本的煤炭坑口价缘于隐藏在综合原因后面的进入壁垒:垄断状态下的横向协议定价。

虽然各煤炭企业的煤炭资源供给市场由政府垄断,但政府是虚拟的人格,不能实际地利用资源,必须由各企业开采;各企业开采同一客体的公用事业性质的“自然垄断”,阻止了潜在竞争者进入;现有企业通过开采劳动,将公共所有的由政府分配的煤炭资源转化为自己所有的煤炭产品;因而政府对煤炭资源供应市场的垄断,在经过一定的劳动后置换为各“车间”共同对煤炭产品销售市场的垄断;整合资源时使“车间”数大减,更有利于矿山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以加强对煤炭产品销售的控制。这一切都顺理成章地使煤矿企业能够避开市场而掌握定价权。同时,因为矿业特许权与划定的范围是绑定的,所固定的“车间”不能挪到其他地方重复使用,那么,所划定的范围基本归于煤矿企业开采,除非继续遇到整合资源的强制政策,一般不必急于开采,反正多生产或少生产都能有好价格,自然性地联合起来防止竞争性的生产而控制产量。为提高价格而限制产量,可以少做而多得,于是,煤矿发现井口排长队等着装煤的车多了,就把信息传递给周围企业,接受信息的企业不但让其排更长的队,而且发出了可能涨价的信息,一旦有企业明确涨价就会一路反馈回来。其中,领头企业的行动影响着市场其他企业,其他人跟着领头企业走,接受领头企业提高价格的邀请。横向的隐性协议催生了联合涨价的隐蔽同谋,导致本应竞争的煤矿企业能顺利地限制、排除竞争。处于联合的企业不愁煤炭生产数量,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就会有超额的垄断租金。

、铁路的支配地位控制煤炭运输的价格

煤炭的坑口价与港口价区别很大,这个差额基本上是运输价格。在煤炭运输方面,铁路有条件滥用支配地位来控制运输价格,这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在美国,“铁路便和天然气与石油运输管道一样,具有瓶颈性的垄断地位。依赖具有垄断地位的铁路的煤发电厂称为被制约用户”。[4]山西做为全国产煤大省,就是因为瓶颈效应而申请地方修建铁路运输煤炭。

按照《反垄断法》的规定: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控制商品或服务的能力。铁路运输服务是否处于支配地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定“相关市场”,即相关服务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在上世纪初,一般把铁路运输与电力、电话、石油运输等列入网络式自然垄断,后来由于公路、航空、船舶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相互竞争,铁路很难完全处于市场支配地位。但是,内蒙古的煤炭产品运到广东时,则其他运输方式无法与火车竞争。其一,在相关地域市场,不是短距离而是长距离的全国范围内运输,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其二,在相关服务市场,没有交叉需求弹性:铁路运煤价格的变动,寻求其他运输方式替代的可能性很少。替代程度低,说明这些运输不属同一服务市场。当然,如果不是煤炭的运输,而是电器产品或者其他价值大的产品,可选用汽车运输。因为需求者考虑的是运输成本在运输标的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比例太高会吞掉生产者的利润甚至生产的成本价格。汽车长途运输煤炭的成本甚至还要高于煤炭本身的价格,这样,长距离的煤炭运输被迫依赖于铁路。这样一来,当铁路运输价格上升导致运输任务减少时,同样能抵销其损失并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铁路运煤价格上升,各个关卡都加价,与煤炭运输并无关联的人也时常掌握车皮运煤计划等等,这些当属于铁路在煤炭运输方面滥用其支配地位的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第3章规定的调整对象。

三、在煤炭产业管制方面,应构建反行业垄断的系列制度

《反垄断法》规定了滥用行政权力来支持市场主体排除竞争的行为属于反垄断对象,而对行政主体直接排除竞争的行为没有也不便于规定;反垄断的环节注重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终了后,没有关于行为实施前进行控制和预防的规定。反垄断立法的局限性制约了煤炭产业反垄断的法律适用。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改革、治理,以此建立反垄断的长效机制。

1、政府既维持铁路垄断状态又加强经济管制

铁路的自然垄断可以满足帕累托效率。铁路垄断往往是消费者的处境没有变坏而铁路的处境比以前更好;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尽管在自然垄断的管制方面是从紧还是放松,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为此经常反复,但政府保护其垄断状态的指导思想始终不曾变化。美国曾经为了解决铁路运输煤炭的瓶颈,内务部长在上世纪70年代初批准了与石油管道类似的水煤浆管道运营项目,终因水、土资源浪费,被最高法院维持了美国地区法院和第八巡回法院关于撤销水煤浆管道运营项目的判决。在我国,《反垄断法》明确规定只反垄断行为不反垄断状态,主要也是为了资源的科学配置。因此,为缓解煤炭运输的现实而另外专修铁路,也是无效率的资源配置。

经济效率上更加优越的方法是加强政府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即实行与社会管制并列存在的经济管制。经济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与控制相结合,防止过度进入以保护有效率的垄断地位,同时控制垄断者的垄断行为能力。经济管制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的费率管制,强迫铁道部门把服务价格定在合理的水平上,政府根据运输服务的成本和一般的利润核准服务价格,让铁路执行,通过“价格控制用以削减由进入壁垒造成的垄断租金。”[5]费率管制会提高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行政成本,并需要相关专业人才,但很有利于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经济管制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自然垄断的边界。并不是所有的铁路运输服务都属于自然垄断,应根据服务替代率来界定自然垄断的范围,尽量将一些应当参与潜在竞争的服务内容放在自然垄断之外。如国内铁路的旅客运输,属于汽车、飞机等相互竞争的服务项目,不应列入自然垄断,可以放松管制;煤炭、农产品、救灾物资以及跨国运输等必要自然垄断应适用严格的经济管制。

2、政府退出煤炭资源的垄断市场

学者认为:政府垄断矿产资源,致使市场价格体系的激励功能弱、配置效率低。[6]深入分析可知,功能和效率只是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垄断排除矿业市场竞争和阻碍矿业市场建立。如果“要有效地制约政府这种垄断性质的决定权,就要求政府适当地退出对矿业权的直接经营”。[7]政府退出煤炭资源市场的直接配置,归位到纯粹的社会管制职能上来。矫正政府职能的首要问题是:国家的民事和行政主体地位明确分开。

宪法和法律规定煤炭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所有者是民事主体性质。我国《物权法》明确国有物权、企业物权与个人物权平等地受保护。这就要求包括煤炭资源在内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与国有经营性资产一样,由平等的民事主体性质的国有资产民事管理组织而不是公权力主体性质的管制机关,将规划开采的特定煤炭资源资产推向市场公平交易,依据价格信号确定资源去向。由市场价格机制而不是政府公权力决定的国有公共产权出让,是受让人获取排他性支配权的前提,也是排他性私人物品在市场自由流转的基础。因摆脱了公权力束缚的单一物权可以自由让渡,使具备开采资质并预期潜在风险的竞争者能在市场上获取劳动对象,则潜在竞争者可以依靠市场能力进入;现有的“车间”上升为独立的矿山企业后则能够挪动而重复利用,以此防止“一矿一企业”的企业资源闲置。

在市场公平交易后受让的特定煤炭资源,明确了排他性归属权并进行民事物权登记,依此设立的纯财产性“矿产权”,是法定采矿权中“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所暗含的资源产权的明晰。法定“采矿权”分离出以“矿”为主的矿产权以后,剩下的是以“采”为主的开采权。开采权就是公权力社会管制的内容,也是独立存在的、标示出市场准入的、完成了行政登记的特许授权。就像国有土地使用权与建筑开发准入资格分立一样,特定煤炭资源的矿产权与对该煤炭的开采特许授权分不同程序设立,政府公权力管制不再涉及煤炭资源的直接配置。创新矿产权与开采权分别独立,构建排他且可转让的完整产权加政府管制的矿业制度,是政府退出煤炭资源垄断市场的长效机制,也是政府职能归位的关键。

3、科学构建煤炭产业的法律体系

首先,形成行业政策服从于竞争政策的制度习惯。产业政策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任何产业政策都会导致市场现存结构的改变,影响和制约整体性市场竞争。[8]所以,除了农业政策以外,应当是整体竞争制度优于产业政策。煤炭生产行业通过产业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提高行业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必须在《反垄断法》规定的原则范围内行为,以此维护整体的市场竞争,维护《反垄断法》的小宪法地位。

其次,多层次界定煤炭资源的法律地位。煤炭的法律身份十分复杂,受到不同层级的法律调整,明晰法律地位和理顺法律关系,是煤炭产业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煤炭资源属于矿产资源已纳入《物权法》,该法的法律层级决定其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煤炭资源归于自然资源资产应纳入《国有资产法》的范围,与其他国有资产并列明确归属和发挥效用;因煤炭资源的重要能源属性,其开发、规划、战略储备、节约利用等内容应属于《能源法》的调整对象;产业循环利用、空气清洁、生产的健康安全等方面立法都应分别考虑煤炭立法。

最后,煤炭产业法律化。在煤炭法律身份理顺以后,应当专门制订一部《煤炭产业法》作为特别法:一是以“煤”为主要对象的财产性规定。根据《物权法》、《国有资产法》,《矿产资源法》等,明确煤炭资源的物权属性、物权归属、物权流转、国有产权价值实现以及配置资源的市场建立。二是以“业”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性规定。规范政府对煤炭产业的经济管制与社会管制内容,明确政府的职权和职责;突出煤炭的产业地位,防止成为下游产业的附庸;注重内部化煤炭生产的社会成本。财产性和社会性规定分开,从制度上保障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四、小结

煤炭产业的反垄断应视为受管制市场中当事人之间的博弈,政府是博弈过程中的仲裁者而非参与者。博弈中的市场失灵时才是政府干预的依据和理由,政府可以直接干预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但不可以直接决定资源配置的归属。政府在博弈中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市场的整体性竞争格局,为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要保护一定的垄断状态,又要反对泡沫价格挤占了真实成本价格的垄断行为。

参考文献:

[1]朱学义.矿产资源权益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

[2](美)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冯金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0—33

[3]曹康泰.反垄断法解读[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7,125

[4](美)托梅因,卡达希.美国能源法[M].万少廷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03

[5](美)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1

[6]薄俊丽.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J].矿冶2005(4):101—106

煤炭产业范文篇7

【摘要】本文针对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从机制、煤炭技术、生产规模、科技人才和国内环境分析了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并结合煤炭产业的特点以及山西煤炭产业基本情况,提出了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山西煤炭产业对策

山西能源工业投资、建设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各种能源产品的生产、外销大幅猛增,强势体现了山西在我国中的能源生产大省和调出大省的地位。全省能源工业经济效益全面提升,资产结构趋于合理。但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世界及国内能源形势和全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特别是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如何能在处理好历史积淀问题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山西经济的快速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1煤炭产业竞争力及山西煤炭产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根据煤炭产业的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一般定义,煤炭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煤炭产业在拥有有限的煤炭资源和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更好的煤炭产品(包括服务),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谋取利润的综合能力[1]。

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十多个主要产煤国家中大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更是如此。但在煤炭生产效率、采煤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仍然十分落后。山西煤炭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与机制因素

在山西除去山西焦煤集团等几个大型煤炭企业外,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并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政企分开进程缓慢,大大束缚了国有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

(2)煤炭技术因素

山西煤炭产业仍然是一个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我国煤炭产业在煤炭开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深加工和煤矿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资料显示,科技进步对我国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左右,而国外己达到70%~80%。目前,山西乃至全国洁净煤加工制造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原国家计委、科委、经贸委等联合制定了一些净煤技术的发展规划,它包括4大领域、14个方面的技术。可见,目前正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大好机,山西煤炭企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自己的心技术,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山西煤炭企业的生产规模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的组建,就是原西山矿务局、忻州矿务局、汾西矿务局三大焦煤生产企业在经历了煤炭市场的严峻考验后,着眼于企业做大做强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做出的决策。

(4)科技人才因素。

煤炭企业每年招聘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自己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培训的人才也不少,但往往不能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或是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没有能及时安排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施展才华,人不能尽其才,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率的使用致使人才资源隐性流失。加入WTO后,我国煤炭产业与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解和掌握跨国经营规律的高级管理和知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人才本来就十分匾乏,现行的国有煤炭企业高级管理者选用的政府任命制,又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范围。

(5)国内环境因素

我国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未形成[2]。主要表现在:①国内市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间不正当竞争严重存在;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煤炭企业剩余人员分流困难;③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缺乏平等竞争的经济运行环境。

2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煤炭产业结构失调、资源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产业运行机制不合理、产业政策缺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山西煤炭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能源产业要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这要求山西省必须提高自己煤炭产业竞争力。

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本省本行业特点,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协调推进,笔者认为,提升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手来解决提高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2.1实施科技创新,突出主业能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的焦化、液化、气化、洁净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1)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部级技术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重整现有企业技术中心架构,高度重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学、研之间资源的联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化、产业化。

(2)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保证重点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重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煤炭生产主导技术、产业升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3]。

2.2进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山西煤炭企业应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企业行为,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组织构架,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机体,更好地适应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

(1)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产权激励的关键。因此,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机制,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加强和完善专利制度。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采取技术创新人员的收入与创新成果挂钩的分配形式。在企业产权制度上,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者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入股。

(2)实行公平、科学的税收制度。山西煤炭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人为地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使得大量小煤矿得以生存,非常不利于煤炭产业的有序发展。表现在资源税征收上有: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对各类煤矿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标准,征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二是税收政策不科学。现行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是根据煤矿对外销售量按吨煤征收的。煤矿虽有开采权,但在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所有者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忽视了煤炭资源开采回收率,人为地降低了资源的价值,建议国家应按资源总量收取“地租”,实行差别税率。

(3)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潜能[4]。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住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实力。煤炭企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业的自身特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思想比较严重,甚至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差别较小,激励形式单一,这显然不利于激励公司的高管人员。

(4)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招聘工作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招聘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形成;另一方面,招聘和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的基础。怎样选择录用,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第二,大胆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第三,讲究合理的人才结构。第四,杜绝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2.3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煤炭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塑造完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信念和行为,对企业职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等作用。实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可以培育和塑造“企业人”的文化特质,使其都受到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积极的文化熏陶。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在企业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后就要选择相应的企业文化类型。

2.4合理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西省是国内最大的焦煤基地,焦煤资源探明储量1400亿吨,占全国的57%,2004年全省焦炭产量6805万吨,副产品焦炉煤气约150亿立方米、粗苯70万吨、煤焦油约300万吨,这些丰富的副产品为生产尿素、甲醇和苯加工、煤焦油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山西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煤炭企业在当前效益较好的时候,应该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矿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通过发展与煤炭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分散经营风险,当前,煤炭市场形势良好,煤炭企业财力相对充裕,大型煤炭企业要尽快制定多元化产业转型战略,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稳步转移,逐步替代,最终实现由地下向地面、由煤炭产业向非煤产业、由初级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实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产业范文篇8

一、1—9月份工作回顾

(一)煤矿安全生产情况。1-9月,全县35对煤矿共生产原煤92.2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原煤产量增加3.23万吨,增长3.5%,实现产值3.69亿元,同比增长40%,出关煤50.8万吨;实现税费收入3333.1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发生煤矿安全事故1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同比去年下降75%,死亡人数同比去年上升20%,百万吨死亡率为5.4,与去年相比上升1.4,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二)强化安全发展意识,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煤矿片区监管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互保联保体系。一是增强安全发展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我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法规,切实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和促进全县煤炭产业的发展,始终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二是落实监管部门的主体责任,确保“以责保安”。认真落实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建立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年初县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产煤乡镇政府,我局与各乡镇煤管所、各煤矿企业,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煤炭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包片、干部职工包矿,以及乡(镇)领导包村、安监员驻矿负责制,逐级落实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将安全生产责任环环相扣,形成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严格标准和程序,坚决把好煤矿复工复产验收关。在扎实抓好春节期间煤矿安全工作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县煤矿春节后复产验收工作方案》,明确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相关要求,坚持原则不放松、标准不降低,现场检查合格一个,批准恢复生产一个。对达不到复产条件的煤矿一律不予验收通过,责令煤矿落实责任,强化监管,限期整改;对停而不整或借整改为名进行生产的煤矿,坚决从严从重处罚,并责令停产整顿,截止9月30日,全县35对煤矿14对恢复生产,20对复工,1对因煤矿事故停产整顿,有14对煤矿因《采矿许可证》过期正在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九)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我县制定印发了《*县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了从7月—6月的百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以“一通三防”和水患治理为重点,要求煤矿排查工作要深入、细致、全面、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项目切实落实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整改责任人进行整改,排查要有记录,有台帐,整改完毕后由煤矿主要负责人检查签字验收并10天一个周期报县煤炭工业局备案,切实做到煤矿安全隐患排查率达100%,排查出的隐患治理率达100%,今年7月—6月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县共投入隐患排查治理整改资金2126.00万余元,共排查出煤矿安全隐患365条,已整改315条,其它隐患都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中。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经县政府同意,开展了从9月10日至6月20日为期100天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目前专项整治行动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今年1—9月底全县共计查出隐患1644条,其中一般隐患1623条,重大隐患21条,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已整改1561条,整改率达91.95%,其中重大隐患整改率达100%。

(九)推进煤矿从业人员全员培训,全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今年上半年我局煤矿九级培训中心采用“送学到矿”的方式,对煤矿工人进行全员培训,目前共培训一线工人2510余人次,并颁发了上岗证,做到持证上岗。6月13日,我局邀请昭通市三级煤矿培训中心到我县开办为期九天的煤矿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开设了安全检测、机电、打点把钩、绞车、乳化泵等十二种专业,共计培训了296名特种作业人员。截止9月底送法人代表、煤矿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生产副矿长76人到省学习,送特员113名到市培训。通过培训,实行了全员持证上岗,从而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增强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九)严把招聘程序关,派驻安监协管员工作落实到位。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县煤矿的监管力度,我局面向全县招聘了35位驻矿安监协管员,于*月*日—*日在消防大队和*一中分别进行了体能测试和笔试,在招聘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方针,严肃招聘纪律,严把招聘程序关,确保招聘工作顺利进行。*月*日,我局对招聘的协管员进行为期20天(其中10天到煤矿进行实践学习)的岗前业务培训。目前,安监协管员已派驻到各煤矿企业履行其职责。

(九)强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突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今年我局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每个矿井必须配置技术负责人(技术副矿长、总工程师),对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负责,同时配备采矿、通风、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专业队伍,确立专业技术人员在煤矿企业决策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职责,并在人、财、物上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对没配备技术管理人员的煤矿春节复产一律不予验收,并限期配备,在限期内仍然没有配备技术负责人的煤矿实行重处重罚,确保各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开展。

(九)完成煤矿机电设备仪器检测、煤矿安全评价和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规定,每年必须对煤矿仪器机电设备检测和煤矿安全评价工作,6月27日至29日对35家煤矿进行了机电和仪器的检测,6月3日至6月20日进行了煤矿安全评价,其中21家煤矿完成安全评价,其余的14家等待评价。8月10日开始瓦斯等级鉴定工作,截止到9月30日全县35对完成了瓦斯等级鉴定工作,鉴定结果待出。

(九)煤炭资源整合情况。全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按照《*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经过去年的努力,全县煤矿矿井数从原有的49对减少到35对,设计总生产规模209万吨∕年,符合昭通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我县资源整合控制指标。根据*省人民政府文件云政发151号精神,为了使我县的煤炭资源整合更完善、更可行、具体,我局聘请了*明仁检测技术公司在参考原整合方案的基础上,以《*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内容提纲》和《*省煤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以及《*县人民政府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为依据,重新编制了《*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并上报省、市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组,现已通过评审,批准实施。

(十)继续深化煤矿安全整治,打好瓦斯治理、顶板管理、整顿关闭“三个攻坚战”。一是加大瓦斯治理力度。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县政府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始终都把煤矿瓦斯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了由县政府统一领导的瓦斯治理领导组、企业法人代表负总责的瓦斯治理责任体系、技术负责人负责瓦斯治理技术工作管理体系的瓦斯防治工作体系;二是下定决心,狠抓矿井顶板管理。落实了煤矿顶板管理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顶板管理员跟班和安全员巡查制度,加强对矿井的顶板检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排除顶板安全隐患,做到隐患不排除不生产,把顶板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顶板事故发生;三是打好整顿关闭攻坚战。对已经关闭的矿井进行定期复查、巡回检查,特别落实了专人专盯措施,严防死灰复燃,坚决防止非法偷采行为的发生,确保关闭矿井落实到位。

(十一)切实加强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落实7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各项工作部署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小煤矿基础管理的意见,切实解决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煤矿规模小、办矿水平低、安全装备差、抗灾能力弱、资源回采率低,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全县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开展以“三推行”和“三条线”为主的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制定印发了《*县煤炭工业局关于开展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组织全县煤矿的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到我县九方援煤矿参观学习和交流其煤矿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方法。目前全县35对煤矿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井下建设、井巷建设、巷道建设、采煤工艺改革、“三条线”建设、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设备更新、煤矿地面建设等。截止到9月底,有24家已经完成了“三条线”安装工作,其余煤矿正在按照编制的设计方案请有资质的安装单位逐步进行安装,确保在今年底前完成“三条线”的建设工作。现有15家煤矿采用壁式工作面开采方式,其余煤矿也强力要求推行壁式开采方式,全力推行煤矿支护改革,力争到年底全县煤矿支护改革率达80%以上。

(十二)认真搞好煤矿“雨季三防”工作。为认真抓好煤矿汛期工作,我局下发文件,各煤矿企业组建了防洪防汛队伍,制定防灾应急处置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洪防汛器材和设备,全面清理矿井范围内的地面排水沟、渠、涵洞、防洪洞、防洪堤,确保雨季洪流的顺利排泄。对矿井范围内存在的老窑水、池塘水、采空水等可能威胁矿井安全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放或疏堵,井口和工业广场要装设防雷电设施,确保了今年沿河江边矿井安全渡汛。

(十三)切实抓好煤矿采区设计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合理集中生产、优化生产系统、采用先进技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根据批准实施的《*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我局结合实际成立了煤矿采区设计领导小组,聘请了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负责我县煤矿的采区设计工作,目前,全县煤矿已与中介机构签定了采区设计合同,正紧张有序地开展采区设计工作,力争在年前全面完成全县煤矿采区设计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今年我县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然发生了*县腾达煤矿“*”较大事故,死亡5人,受伤13人。这起较大事故的发生,损失惨重,教训深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县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1、我县的煤矿基本都是由小煤窑演变过来的,存在先天不足,地质勘探工作滞后,生产系统极不合理,大部分煤矿的生产系统都是为了保留煤矿而仓促形成的,没有经过正规规划设计,生产条件差,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浪费大,部分煤矿仍处于找探矿阶段,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是煤矿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执行不严;二是煤矿企业未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三是未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九是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无视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九是煤矿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不足,未严格按标准配齐配全装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煤矿投资构成情况复杂,股东之间办矿理念差异大,部分煤矿片面追求率益、盲目生产、造成严重的采掘失调,生产无以为继;部分煤矿股东相互扯皮,造成管理混乱,无法正常生产。如发路联营煤矿至今无法恢复生产。野牛塘煤矿、九谷湾煤矿、昌能煤矿经我局调解已完成股份重组,正着手恢复生产。

4、煤矿发展环境较差,且国家政策变化大,煤矿重复投资大,煤炭业主缺乏投资信心,涉及部门多,办理相关手续复杂,出现煤矿业主为一件事多头跑,重复跑,从而导致煤矿发展环境不利于煤矿发展。

5、部分煤矿资金不足,加上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差,生产时断时续,无法保障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较差,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6、监管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监管水平不高。县煤炭工业局现仅有监管人员7人(其中抽调加工基地1人),肩负着对30对煤矿每月的安全监管2次,协助煤矿办理相关证照、处理煤矿的矛盾纠纷、搞好煤矿的安全监管、对全县3000余名煤矿工人进行培训等任务,工作难度大,工作压力重。

7、机构不顺,管理体制不完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煤炭产业发展和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在机构和人员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在产煤乡(镇)设立煤管所,配备了25个事业编制,并向每个煤矿派驻了安监协管员。但现在煤管所25个编制实际在编人数仅为10人,而这10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乡(镇)的中心工作,根本无法起到指导煤矿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的作用。与此同时,35名驻矿安监协管员虽然现在全部到位,但毕竟是刚从事煤炭这个行业,专业知识薄弱,从而无法更好地起到驻矿监管作用。

8、监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有待提高。按照“守土有责、属地管理”原则,各产煤乡(镇)长为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辖区内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县煤炭工业局作为全县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县煤矿的安全生产及技术服务工作,但仍出现领导班子管理手段不够过硬,对煤矿安全监管意识不强,监管人员业务技能不足,监管力度不够,对查出的煤矿安全隐患,未能有效地督促整改落实。

9、监管装备落后,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监管中所需设备极为缺乏,现有装备落后,就连基本的瓦检仪、测风仪都没有配备,交通工具缺乏,县煤炭工业局现有车辆2辆,其中一辆基本不能正常使用,无法满足对全县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目前,各产煤乡(镇)煤管所无交通工具,给煤矿的监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下步工作中,县煤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市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深刻吸取“*”较大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强化以下措施,扎实抓好第九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

第一,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在下步工作中,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认真剖析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县腾达煤矿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总结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动态性的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实。

第二,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认真按照《*省安全生产条例》,全面落实“两个主体责任”,围绕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监管体系和责任制体系,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和措施分解细化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个责任人。对发生事故的将严格实行问责,对情节严重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用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多管齐下、多项并举,从重、从严、从快处罚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相关隐患排查治理文件的要求,进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消除隐患,从源头上防范事故的发生。

煤炭产业范文篇9

第二条煤炭产业集聚区新创办的年征税额3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前两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70%返还企业;后三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50%返还企业。

第三条煤炭产业集聚区新创办的年征税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前两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80%返还企业;后三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60%返还企业。

第四条煤炭产业集聚区新创办的年征税额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前两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90%返还企业;后三年企业实践上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县级留成局部按70%返还企业。

第五条为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对设在我县的跨省、省内跨市跨县企业总部,总分支机构统一核算企业所得税应征税额,自迁入之日起五年内,前两年企业实践上缴交纳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局部全额返还企业;后三年企业实践上缴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局部按80%返还企业。

第六条煤炭产业集聚区新建的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能按方案完工投产的,按其项目银行借款利钱额赐与10%的贴息;对省级和部级重点项目,按其项目银行借款利钱额(扣除省和国家的贴息)赐与15%的贴息,贴息期限二年。

第七条对入园企业认定由财务部分牵头组织审核后,报县县政府主管指导核定。

煤炭产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产业;发展研究;风险防控;煤炭企业集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符合企业集团特点的现代金融板块体系是煤炭企业集团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速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煤炭企业集团通过构建金融板块对集团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金融的协同效应,大力推进并购整合,助力企业发展。

1金融产业环境分析

1.1国际金融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已明显呈现10大特征和趋势: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化;二是金融创新化;三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四是融资证券化;五是银行经营国际化;六是银行业务全能化;七是银行资本集中化;八是金融业电子网络化;九是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十是金融监管国际化[1]。

1.2国内金融产业特点和趋势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在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金融总量大幅增长,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内金融产业发展呈现5方面特点:一是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健全;二是金融调控机制不断完善;三是金融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四是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发展日益规范,发展空间广阔;五是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1.3未来我国金融产业改革与发展方向

如何构建与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大国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改革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10年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建立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三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四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五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2山东能源集团金融产业的发展现状

山东能源集团控股(参股)金融产业主要有财务公司、租赁有限公司、地方城商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产业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1)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较少。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4大金融支柱行业中,仅少量参股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未实现4大行业的控股布局。2)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不充分,融资手段单一,过渡依赖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较少。3)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方式单一,缺乏专业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经验。4)金融企业服务集团能力受限,金融产品简单,不能完全满足集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5)金融人才缺乏,人才培育机制不成熟,难以满足集团金融产业跨越式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

3山东能源集团金融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金融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增强融资功能、盘活资金、服务集团为宗旨,以推动金融创新、扩大融资规模和优化融资结构为抓手,以控股或参股金融机构为手段,将发展金融产业作为加快推进集团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企业建立健全全覆盖、层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业布局,提升金融板块的聚合力、创新力和贡献度,将金融产业发展成为集团金融服务的“践行者”、金融专业人才的“孵化器”、产融结合的“示范田”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3.2金融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中央、地方政府关于金融改革、支持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精神,从集团实际出发,整合金融资源,全面增强集团金融产业实力。一是坚持金融产业服务集团实体产业的原则。二是坚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上下衔接的原则。三是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原则。四是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五是坚持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原则,不断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

4山东能源集团金融产业发展路径及举措

成立山东能源集团全资子公司——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控”),以金控为平台,通过控股商业银行、做强做优财务公司、投资入股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中间业务、金融租赁、信托投资、保险、小额信贷等业务,做优做强山东能源集团金融服务板块,拓展金融创新空间,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2]。

4.1控股商业银行

银行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核心,在目前已经实施改革重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参股银行的金融控股集团和有金融控股集团参股的银行均发展较快。一是控股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信贷关系内部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集团成员及关联企业可以享受特色金融服务,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对集团而言,在获取投资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参与银行管理,获得银行股的溢价,为进一步涉足金融市场积累经验。二是通过城商行控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不同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一级法人机构。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在2个方面[3]:满足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和服务当地中小型企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村镇银行功能齐全,业务操作灵活快捷、覆盖面广,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规模较小,是企业集团初始介入银行业金融行业的较好选择。三是适时介入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根据深化农信社改革,组建农商行工作计划,山东能源集团可以择机参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

4.2做强做优财务公司

一是多元化拓展业务。通过为集团办理结算、信贷、融资、票据等基础业务,提高专业投资理财能力,发挥财务公司咨询顾问和专业服务职能,提供买方信贷、消费信贷、融资租赁、保理等产品融资类工具,为集团提供最广泛的金融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二是专业化提升服务。财务公司熟悉企业集团主业,通过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发挥财务公司金融支点和杠杆作用,围绕集团产品链、项目融资、支付结算、企业并购设计金融产品。针对不同的成员单位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产品,达到更贴近、更专业的目的,成员单位在体现财务公司专业金融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自动自发支持财务公司发展。三是市场化运营资金。财务公司通过综合定价运营资金。对集团内成员单位根据风险评级、资金归集度、结算笔数、在集团的战略地位以及对集团的利润贡献度等指标加权计算差别定价。

4.3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山东能源集团组建后,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日益提速,服务业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金融租赁业可以将制造、开采、物流、服务、金融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机制活、创新快、市场容量大等特点,是山东能源集团转型发展,打造能源集团专业化产业链的较好途径。一是盘活集团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二是强化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三是转型发展、调整结构、丰富现代服务业商业模式、打造专业化产业链。四是着眼长远,搭建具有资产管理和调剂功能的租赁服务平台。五是缓解现金流压力,降低设备使用成本。

4.4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根据产业投资基金有效利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决策机制高效的特点,充分发挥其投融资职能,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及多种渠道,逐步放大自身的资金规模,增强集团金融板块的盈利能力。一是选择国内一流的投资银行进行合作,以契约型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将集团强大的能源产业背景与国内一流的投资银行的专业投资能力进行整合,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建立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促进“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利用优秀的GP所具备的独特投资眼光,发掘和放大集团所属企业和项目的价值。三是境内外联动,根据国际化开拓的原则,将“山东能源集团产业投资基金”打造成国际化的投融资平台。条件成熟时,在境内和境外分别设立两个基金管理公司,分别面向国际和国内的投资者募集资金,在基金的运营管理和投资项目运作中,两支基金可以协调联动、优势互补,从而在PE投资领域形成独特的差异化战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4]。

4.5金融控股集团的路径选择

从国内已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来看,组建方式主要有3类。第一类是由金融企业重组业务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信控股公司、中国光大集团等,其特点是通过重组形成的控股母公司既达到了整合资源的目的,又满足了各子公司分业经营的要求。第二类是实业企业投资参股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海尔集团、宝钢集团等,其特点是通过投资参股形成集团,是实业企业的一种多元化投资行为。第三类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的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如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上海新国际集团等,这类集团的特点是由政府推动组建,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上对省政府负责,下对各子公司出资控股的基本框架,同时其控股或参股金融企业的地区性,都带有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和强化当地金融企业的目的[5]。“集团金控”可参照第二类方式新设组建,由山东能源集团100%控股“集团金控”。“集团金控”成立后,采取收购、股权划转、新设创立的方式控股专业化公司。1)收购股权或增资扩股的方式控股商业银行。积极与地方银监部门联系,城商行、农商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增资扩股时,可以择机进入。2)股权划转的方式控股财务公司。即山东能源集团、财务公司分别履行相应程序后,将山东能源集团持有财务公司的股权划转给“集团金控”,股权划转后,“集团金控”控股财务公司成为其控股母公司。3)新设创立的方式控股金融租赁公司。“山东能源集团金融租赁公司”由“集团金控”作为主要出资人,权属企业作为一般出资人出资。4)新设创立的方式成立“山东能源集团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资本金并不承担投资具体项目的任务,而是发起设立多家投资公司,并受托运作投资公司资金投资于具体项目,从而达到资本放大的效果,也为投资公司以后正式转变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平台[6]。

作者:韩东 单位: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涧生.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十大特征和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1(1):45-50.

[2]李菁.我国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7.

[3]吕志平.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及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1(1):219-220.

[4]顾惠忠,孟祥泰.实现金融创新助推航空产业发展[N].中国航空报,200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