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1 05:49:55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1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overall thought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faculty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 carried out "Four Mechanisms" with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ed "four plans" of faculty building roundly through approaches, such as resources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college-enterprise ba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共建;规划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school;faculty;college-enterprise base;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18-03

0引言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全国一千余所高职院校中优选出100所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以引领我国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财政部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调研了十余所示范高职院校,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建设框架体系,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探索和实践表明,示范院校“内涵建设是核心”,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也是制约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师资队伍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决定着教学质量工程的成败和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院按照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理念,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及与我院深度融合的企业和区域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校企合作平台效应,坚持“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原则,围绕“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设重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建的建设思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进而顺利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打造具有“理念新、素养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具体措施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专门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由人事处牵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在示范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导下,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行具有高职特色的“四项机制”,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使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2.1 推行“四项机制”,有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开展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长效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和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等“四项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1.1 成立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共建”新型运行机制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牵头联合省内外11所职业院校、4家科研所和1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组建“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展开校企深度合作,实行双向培养和校企互聘,建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新型运行机制。校企双向培养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双向培训,不但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技术水平,而且使我院的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技能大为提高。截至目前,我院已经为秦川机床工具集团、陕西柴油机重工集团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了数十名企业员工;合作企业也为我院培训了30余名专业教师。这为我院示范建设过程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互聘,学院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和职业岗位特点,参与企业项目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一线从事产品生产;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实践教学。通过校企互聘和双向兼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企互聘框图如图2所示。

2.1.2 彰显“前校后厂,校厂一体”办学特色,形成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长效机制校办实习工厂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精密工具磨床,年产量600余台,可提供25个工种、300个实训岗位,每天可满足600名学生从事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具有师资共建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办工厂能工巧匠与学院专职教师实行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等途径,建立理论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技师定期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协同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格局。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办实习工厂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提高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办工厂锻炼一年才能上讲台。此外,针对校办工厂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对高职教学规律不太了解的特点,积极对他们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加入取证行列。这些措施对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双师素质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机械系十余名教师参与校办工厂新产品“XMT”咸机牌数控工具磨床研发任务,和校办工厂技术人员互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充实了校办工厂的技术力量;全院11名青年教师下校办工厂锻炼,加深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考取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校办工厂75名员工接受教学方法等培训,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极大地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2.1.3 内外并举,高起点、多层次,形成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提升机制为了开拓专业教师的视野和提升理论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境)培训、国内重点科研院校进修、大中型骨干企业挂职锻炼、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以及参与国家西部项目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大量培训在职教师。

截止2009年,学院先后选派52名教师赴香港、22名教师赴德国、3名教师作为国外访问学者、7名教师作为国内访问学者进行研修学习,68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39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另有149人次赴国内科研院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2009年2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学院第四届教坛新秀”、10名教师获得“学院首届优秀教师”称号, 2名教师分别获得2008、2009年度“特夫奖”。其中,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电气工程系2008年参加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获得银奖一项、铜奖两项、优秀奖两项。

2.1.4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我院初步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关于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暂行规定”、“教师出国(境)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教学质量工程奖励补充办法”、“大学生竞赛指导教师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教学评优活动,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正常有序开展。

2.2 实施“四项计划”,全力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在全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学院全面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等四项计划。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引入专兼结合的“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机制,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2.2.1 推行“双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院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引进或聘请国内、省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或领军人物和技术大师作为“银领教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发挥其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熟悉岗位能力需求的优势,主持制定专业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及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

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熟悉高职教育,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校际学者交流或访问学者等途径,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使其掌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工程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应用开发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提高研发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白领技师”和区域同类教育行业中具有影响的“领航人”。

学院专业带头人与聘请和引进的专业带头人一起共同组成专业建设领军团队,在教研、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服务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共同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目前,我院已经聘请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15名企业专家成为我院客座教授,担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兼职带头人”。在双专业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经积累了较为充实的“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和“课程标准”,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2.2.2 实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中进行“双骨干教师”培育。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当“兼职骨干教师”,发挥其技艺精湛的优势,在实训教学、实训教材开发、项目案例实施、实训教学手段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选拔素质好、进取心强、专业基础扎实、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承担工程项目和技术革新,通过工程项目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技能,使其在教学、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成为中坚力量。

通过双骨干教师培育,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已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等部门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0个课件被评为学院优秀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各类大赛共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

2.2.3 进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继承我院“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优良传统,通过校企双向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我院建立了专业教师轮岗、轮训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充分发挥校办实习工厂作为师资培养基地的作用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分期分批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办实习工厂和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直接参与工厂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与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培训机构专业技能培训、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使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参与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前,我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已达到95%以上。

2.2.4 开展“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与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由教学名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聘任优秀人员承担教学任务,打造优质兼职教师队伍。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相关企业中,聘请一批教学能力较强、符合骨干教师标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学术顾问,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指导学生实训教学、顶岗实习,进行项目案例开发、岗位能力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等工作,并选拔一些优秀的兼职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确保每门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至少有2名优秀兼职教师参与,以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职业规范、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授课方法与技巧,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此外,把兼职教师中教学效果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专业管理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我院已经完成聘请120余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院“兼职骨干教师”,从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达到50%以上。

3结语

通过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实施,我院已有2名教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省教育厅等部门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2名教师被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教指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等相关部门聘为研究员级专家,3名教师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聘为高职组竞赛项目裁判。“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机加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2个教学团队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学团队”。

我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探索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7).

[2]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9(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2009,5(7).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2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高职院校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要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关键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对澳大利亚南阿德莱德学院的调研与学习,从其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有助于寻求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之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据此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74-04

南阿德莱德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并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国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统领作用。首先,联邦政府的证书框架统领了全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框架将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合二为一,并建立了体系内的互通途经,打破了相互间的壁垒,拓展了各类教育发展空间。其次,关于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框架,将所有培训机构的注册标准和办学行为进行了国家层面的规范,通过技能委员会制定“培训包”规范教学标准。抓住这两个纲,其他环节由州政府和培训机构实施。

南阿德莱德学院是澳大利亚南部最大的、也是唯一一所归政府所有运营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每年都有78 000名学生在这学习。南澳政府每年培训的预算是4亿澳元左右,其中85%的经费拨给南阿德莱德学院。南阿德莱德学院由北区学院、南区学院和边远地区学院三家独立运行的机构,共55个教学点组成,三个学院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与南澳各界保持着很好的联系。阿德莱德学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完善的服务,学院的学生连续多年获颁州级和部级的培训奖项。 阿德莱德学院在其50多个校区开设有超过800门课程。学院的校区从阿德雷德市中心穿过市郊,绵延至南澳市区和乡村的北部、东南部和西部,覆盖整个海岸、河流、工业区、农场和葡萄园直到内陆,进入市郊和城区。其中阿德莱德主校区主要开设有以下领域的课程:工商行政管理、金融服务、司法、法律和政府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与销售、零售、小型企业管理、在职培训、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社区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美发与美容、商业烹调学与厨房管理、事件管理、语言、口译与笔译、旅游、英语、初级识字与数字学、手语学以及妇女教育学等。

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体系的特色

师资来源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大多数集中在TAFE学院,少量在其他培训机构从事职业技能和培训教育。TAFE学院终身雇佣的教师越来越少,而合同制和临时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教师来源的途径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大量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从社会上选聘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师范教育后成为TAFE学院中的一员。这样双管齐下,使师资队伍逐渐壮大,保证了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高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师资结构 1995年11月制定的“TAFE学院教师员工从业手册”按照不同的类型将教师分为永久教师、临时教师、兼职教师、按小时计费的教师,手册中对各类教师的薪酬、养老金、休假等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永久教师类似于我国的正式在编教师,有明确的薪酬、工作量、休假、养老金等,学院不能随便解雇,但需要经过一年或两年的试用期才能成为永久教师,表现好的教师还可以有进一步提升或调任的机会。永久教师又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种。非全职教师并非我们国内的兼职教师,而是根据每周工作时间进行划分的,低于一定工作时间的教师即为非全职教师。不论全职还是非全职,他们都是专职教师。临时教师根据学院每学期的课程灵活聘用,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聘用期结束后,自动解除合同。按小时计费的教师在学院教师出现生病或受伤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聘用,是按照小时给予一定薪酬,主要从事学生辅导、评估和研究工作。目前,南阿德莱德学院师资队伍中有65%是永久教师,即专职教师,属于公务员系列,有35%是兼职教师。在今后几年的规划中,南阿德莱德学院准备扩大兼职教师聘任力度,将专职教师的比例由65%降至45%左右。

教师准入机制 (1)教师招聘程序。首先由学院所在地政府通过报纸等媒体形式招聘信息,经过初选后,由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组成三人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对面试合格者推荐录用,然后由另一个委员会决定聘用。未被录用的人员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上诉,在所有上诉程序结束后,最终确定录用人员,并由政府进行公布。(2)教师招聘标准。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专业资格证书,教师必须拿到与所教课程同级别的资格证书;二是教师资格证书,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书,无论学历和业务水平高低,如想到TAFE学院从事职业教育培训,都必须具备四级资格证书;三是丰富的实践经验,南阿德莱德学院教师必须在本行业有3~5年的工作经历。以七级教师为例,需要具有学士学位或者其他相关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才可以任教。

教师培训与晋升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南阿德莱德学院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来提高自身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进修有多种方式,一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相关证书、文凭和学位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采用模块课程或单元课程,组合方式比较灵活,教师修完规定课程后,可以获得副学位文凭、研究生证书、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二是南阿德莱德学院与一些机构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在州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研讨会、论坛、讲座以及到行业企业锻炼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发展规划,自行申请参加各类进修项目,经南阿德莱德学院批准后便可参加,进修完成后,填写进修评估报告,分析进修的意义,并通过现场交流、书面汇报等方式与同事分享。另外,在“培训包”体系中对各层级教师的晋升也做了具体要求。如从四级到五级,教师应当具备开发和维护教学资源、承担团队成员相应专业职责等能力。各级教师“培训包”的颜色不同,如三级到四级“培训包”为蓝包,四级到五级“培训包”为红包,五级到六级“培训包”为绿包。教师要晋升到哪一个级别,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 TAFE学校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还要成立若干人才招聘组,负责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招聘组一般由三人组成,他们是系主任、人事部门负责人和一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人。这个来自行业但不熟悉学院内部运作的外行会以独特的目光审视被聘人,这种独特的目光与观点会给教师队伍带来新意和活力。南阿德莱德学院35%的教师是兼职教师,主要从行业企业聘任,学院院长本人虽在学术上没有很大的业绩,但在行业届有很高的声望,原则上必须有"培训与鉴定"四级资格证,不同专业领域对兼职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如会计专业要求兼职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学士学位,汽车维修专业只需兼职教师具备汽车维修专业的四级证书,因为汽车维修专业没有大学学士学位,教管道工三级证书课程的,兼职教师只需有四级管道工证书或文凭即可。如暂时没有资格证,必须证明有其他方面的相关能力,但在两年内必须获得资格证,否则不予聘任。聘任的兼职教师是按小时付费的,每小时的工资要比专职教师高一倍多。

中澳两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

教师资格认证 1996年,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了由国家教学质量规划部开发的初任教师能力框架。1998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委员会出台了《全国入职教师教育标准与指南》建议书,建议澳大利亚教育部实施相关标准。2000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教学专业实践标准》。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中的“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由8个能力模块组成,分别为小组培训、系列培训授课计划、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设计与筹划、培训的评审、考评的准备、考评的实施及考评的评审。“培训包”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活动和技能鉴定工作的相关要求,是职业教育教师上岗的准入标准。我国于1995 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 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开始在全国全面展开,这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是同一个系列,除了在学历上进行严格限制以外,其他方面如普通话等级、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法规等都没有体现出职教特色,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呈现很强的可替代性。各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身办学要求,招聘相关岗位教师,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训包”。

教师培养机制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院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教师的发展重点不过分突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是结合四级证书要求,不断鼓励教师更新知识和技能,并根据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教师培训上也是因人而异的,培训的内容根据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对教师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新。我国的教师培养缺乏整体规划,有些高职院校往往把外出学习、进修作为一种奖励手段,而不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为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学校有更充足的教师队伍,国家每年都会组织和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的部级培训,而大部分教师很难有机会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也大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缓慢,知识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职业发展的速度。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职业教育师资的不足,澳大利亚TAFE学院从行业企业选聘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被招聘录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边在TAFE学院从教,一边到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1~2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兼职教师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与专职教师基本持平,甚至比专职教师所占比例还高。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初期对兼职教师的概念界定不清晰,部分高职院校聘用了其他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兼职教师的理解更准确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对兼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学时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这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高职教师的质量,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鼓励并帮助社会上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也应当强化工学结合的特色,积极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聘用一批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分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由于教师个体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业规划等不同,教师接受在职培训过程中应考虑自身情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师特性,制定并实施不同类别的教师培养计划。学校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可依托社会和行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或国外学术团体的活动,拓展教师的视野,熟悉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激发教师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积极性。

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要制定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考核等文件,开发兼职教师“培训包”,规范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扩大和规范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待遇,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院经过对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构想。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贯彻“人才强校战略”,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即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骨干引领,校企互聘,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完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新增专业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在行业企业考核合格者回校担任教学岗位工作,并按照学院新教师培养方法,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教学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考核不合格者,学院不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2)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全面推进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通过专家指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教学设计活动,分层、分批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3)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修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学院兼职教师准入机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发挥校企合作工作站、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的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工作,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于兼职教师要综合考虑学历、职称(技术等级)、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聘任条件,规范聘用程序。

参考文献:

[1]夏伟.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对澳大利亚TAFE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2]王会斌,李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3]焦红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马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5]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6]崔玉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9).

[7]樊艳君.澳大利亚与中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比较——基于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的特色比较[J].成人教育,2012(7).

[8]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谭镜星.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06(5).

[10]余邦文.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

[11]党涵.澳大利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既要认真总结吸取以往的优点,也要借鉴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合理确立建设的原则和价值诉求,形成正确导向。国外职业教育起步早,兼职教师制度发展较为成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成功经验。一是有较完善的法律规范,保障有力。在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兼职教师工作和维护兼职教师合法权利。1978年联邦政府通过“联邦兼职聘用法”,总体上规范兼职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聘用方式。各州也通过相关法律条文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在控制兼职教师数量方面,20世纪60年代纽约政府通过法律要求本州高等教育机构的全职教师要保持至少50%的比例,1988年加利福尼亚州提出本州的社区学院至少75%的课程要由全职教师来讲授。二是重视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保证质量。如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严格规定,实践教学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人员,所有教师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澳大利亚被招聘的专业技术兼职人员,要接受为期一至二年的师范教育,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注重激励措施,稳定队伍。如美国社区学院对兼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建议或方案进行表彰或物质奖励,兼职教师可以获得资助参加任教科目的会议,可以带薪休假期和病假等。美国德克萨斯州曾通过“德克萨斯雇佣群体待遇计划”(Tex-asEmployeesGroupBenefitProgram)以及对规定待遇的SB1370法律条文进行修改,规定在本州工作的兼职教师如果教学时间超过12学期,就可与全职教师一样参与“德克萨斯雇佣群体待遇计划”,可得到健康医疗保险、事故安全保险,子女还可享受州儿童保险计划的待遇。比较借鉴国外的积极经验,结合国内的现实情况,今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原则。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依法进行。兼职教师毕竟不同于专职教师,依法实施才可获得最强有力的保障。用法律形式明确兼职教师身份,通过法规政策确定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地位,让兼职教师无论身份存在还是实践操作方面,不仅“合理”,更要“合法”,方可获得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尊重。二是共建原则。兼职教师教学的“兼职”特点和对企业的依存性,决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可能仅由学校独自完成,必须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作、共同进行。其中政府具有绝对优势条件和最强大力量,又是协调校企双方的中介和桥梁,要有效发挥自身作用,为校企双方搭建好交流平台,既要为职业学校提供应有的支持,也要为企业提供切实的优惠政策。三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要明确学校对兼职教师不是拥有,而是通过有效途径与方式去发挥其社会效益。兼职教师依存于生产领域,随时掌握生产领域最新应用技术并积累宝贵实践经验,正是兼职教师资源得以充满活力、能够弥补校内专任教师队伍不足的主要根据。坚持这一原则也是校企双方不断加强和深化合作、走向共赢的支点。学校一旦将其拥有,发生身份转变,便会失去兼职教师的本意和功能,也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根据这些原则,为加强和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建设,需要确立和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一是要营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度具有正义性、公共性、严肃性和引导性,要通过制度建设,打破把人才培养只看作是学校责任的狭隘意识,让社会各行业各方面都自觉支持、参与,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二是要保障为学校提供素质高、数量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职业教育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求高,把社会各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成一支师资力量,为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兼职师资,无疑是最简单高效的捷径。通过制度手段确保兼职师资质量和来源的稳定性,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证。三是要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已成共识。要把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学与生产深度结合的一种方式,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与岗位工作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进一步引导校企双方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把职业教育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四是要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运用兼职教师积极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兼职教师制度建设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目的。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这正是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兼职方式,有条件地把企业技术人才根据需要随时引入教学,以其之长弥补校内师资之不足,可使师资队伍成为横跨教育与生产领域、融合最新专业理论知识和最新生产应用技术的优秀职业教育教学力量,实现企业行业的职业预设与学校定制的紧密应接。

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途径

(一)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国家需要修订《教师法》和《职业教育法》两部法律。在《教师法》中调整教师概念,在外延上增加“兼职教师”类型,规定兼职教师是教师的一种特别类型。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实行资格认定制度,对兼职教师的性质、地位、作用、聘用机制、管理措施和考核方式等予以明确和完整规范。以此使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国家法律强制规范和要求之内,依法实施,但也要避免向专任教师的随意身份转换,化解企业人才流失之忧。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企业提供完善的支持,包括社会美誉度奖励,增加对企业经营考核的社会效益标准,对积极支持本单位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效果出色的企业给予财政与税收优惠等,提高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应打破现行师资队伍编制对学校经费预算的束缚,研究确定学校师资队伍中需要兼职教师的合理比例,向学校提供至少等同于在编教师标准的相应财政预算予以支持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就曾划拨专项经费2400万元资助907所中职学校的1249个紧缺专业特聘3010名兼职教师,这对各地方政府应是很好的范例。劳动人事部门也应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办法,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兼职教师经历和成绩考核纳入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如,对担任一定时期兼职教师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技术人员,可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以此将兼职合法化、正当化。

(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和建立科学

运作模式教育行政部门既是学校的主管,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在学校和企业间搭建平台,从而可明确引导学校有效克服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的自发随意性,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发挥现有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按照模块化方式划分岗位(群)类别,将相应各类技术人才组织起来,运用网络技术建设兼职教师人才资源信息库。将各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能素质考核选拔,分类登记。还要将新退休技术专家中健康能胜任且愿意执教者选拔纳入资源信息库,这部分人才经验极其丰富,技术相当精湛,只要身体健康,一般不受其他制约,管理、使用简单方便。这可以有效解决兼职教师来源的稳定性。推行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依托行业协会对候选人员组织实施必要的教学方法技能和师德修养培训,合格者颁发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实行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双证结合,持证上岗,有效保证兼职教师质量。应修订现有关于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文件,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应纳入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形成政策的完整系统化和企业中可用资源的集约化,可一举多得。

(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模式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兼职教师聘用将走向常态化、规模化,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模块。但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只是一种聘任与被聘任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职业院校对兼职教师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体现以人为本,激发其潜能和积极性,促其为学校多作贡献。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严格管理。首先是要健全机构,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根据教学需要,提前规划好年度或学期聘用规模及其岗位要求,做好聘用计划,制定聘用条件、标准和公正合理的招聘程序。其次是要把好入口,对拟招聘人员的业务水平、理论素养、职业道德、思想状况、工作实绩等进行多方面考察,严格进行资质审核,确保适合教学需要。再次是要抓好使用管理,运用教学督导、信息反馈、教学评价等手段,通过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兼职教师教学情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是要做好兼职教师的各项保障工作,包括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积极主动地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其次是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让兼职教师多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如一些重要会议、集体活动或是教学教改业务研讨活动等,满足他们被尊重的需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及对所在兼职学校的责任感。再次是完善激励机制,对那些爱岗敬业表现突出、教学效果出色的兼职教师可以额外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增强兼职教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四)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措施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工作场地教学化;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2-03

一、企业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意义

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一般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型物业管理公司,这提高了高校物业市场化运作及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校园物业企业主体的自主经营,提高了运作效率。

在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背景下,物业公司入住校园,作为高校最有便利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完全对口的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深化校园物业公司与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校园物业公司而言,这是它的一个责任,同时,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物业公司通过完全融入专业教学工作,形成紧密的互生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能确保在下一次公开招标中击败对手;对物业管专业而言,这是落实“工学结合”,充分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实现企业工作现场教学化的重要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现状

珠海市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于2005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物业的管理方,已挂牌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参与到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合作现状

1.中竣物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制定。中竣物业作为物业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在制订各级人才培养计划时,都参与相应研讨和指导,提供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原则上要求各任课教师,咨询中竣物业相应部门的意见,争取获得相应部门的支持,使各课程的重要实操内容能够与企业工作计划一致、同步,逐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

2.中竣物业在专业教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实习。自2007年以来,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为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100余人次的专业实习机会,提供了多批次的认识实习机会。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全面性,专业实习学生实行轮岗制,实习岗位涉及安保、宿管等,加深了学生对物业企业的理解,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自入驻校园以来,中竣管理河源分公司逐步融入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一是消防器材专项训练的校企融合,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由公司主管向学生演练展示,主要是灭火器训练、水带的抛卷训练、营救逃生训练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协助专业开展消防演习,包括逃生软梯、警用器具、安全器具等工具,并有相关管理人员实地参与指导,加强了演习的逼真性,有效提高了演习效果。

3.中竣物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为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以赛促学,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在校内技能竞赛方面,中竣物业一是在大赛服装、器具等道具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现场的评比环节,并给予点评,促进了专业校内技能竞赛的逐步提高。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中竣物业作为校园物业的管理方,认为其工作就是做好校园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深化融合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对配合物业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职责之外的工作。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对充分利用校园物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中竣物业的资源,导致日常教学与校园日常物业管理衔接融合不够紧密。

2.缺乏常态的交流与协调机制。目前,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交流与协调,主要由专业主任和项目经理对接,一般是有事情需要协调时沟通,临时性、随机性明显,导致日常校企合作对接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规划与深入的协调,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的发挥。

3.中竣物业隐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训器材、设备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主动去发掘校园物业公司已经拥有的相关器材及设备设施,导致不少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隐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提高。

另外,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由各任课教师单独制订,任课教师只考虑到了课程的逻辑顺序、主次内容等,没有考虑校内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周期及日程排,导致任课教师在讲授需要实地操作或观摩的内容时,校内物业公司却没有相关的工作安排,二者的时间不一致,限制了校内物业隐形资源的利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4.中竣物业兼职教师人员有限。中竣物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弱,能够胜任兼职教师的人员有限,限制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合作模型的构建

作为高度对口的校企合作双方,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的合作,可以考虑将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与负责相应职能职责的部门对应起来,校内物业公司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的对应关系有:物业设备类课程,对应泵房、配电房、配电柜、保安监控室、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电笔、疏通机、扳手等资源;绿化保洁类课程,对应枝剪、锄头、剪刀、打草机、喷雾器、竹筢、玻璃刮、地拖、手推车、扫把、拖把、铁铲、斗车,吸尘器、清洁剂等资源;安保类课程,对应消防监控室、保安值班室及岗亭、钢叉、警棍、木棍、盾牌、钢盔,对讲机等资源;实务客服类课程,对应宿舍入住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各部门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制度等资源。

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工作内容项目实操化,初步构想的校内物业与物业专业深化合作模型见图1。

四、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专业合作的路径

(一)相互参与对方行政例会

一般而言,物业公司都有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物业专业也有每周一次的专业教研室会议或活动。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教学与工作上的协调一致,建议双方建立常态的互知互通制度,即专业主任或委派教师每周或每两周参加一次物业公司的例会,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每周或每两周都参加一次专业教研室的例会。通过制度性的互知互通,可以使物业公司知道相关课程未来1―2周的教学安排及实践实操需求;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主任的传达,知道物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与物业公司沟通,探讨能否调整物业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计划,以便实现教学计划与物业公司的工作计划相协调。

(二)以公司日常管理项目为抓手,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日常项目化教学

1.强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

位。对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安全管理等,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建议继续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进一步发挥校内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校内物业管理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校内物业公司的资源潜力,有利于该课程中实践实操部分的开展与实施,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制订更加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制度。传统的外聘兼职教师,一般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完成整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连贯,外聘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人员由于工作任务或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都无法接受此类教学任务,导致聘请合适的兼职教师比较困难。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按照总课时的一定比例来聘请兼职教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不需要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专任的任课教师可依据课程的课内实践实操需要,灵活确定该门课程的外聘课时数量,常规的理论课程,建议按照总课时的10%―20%来确定。这样可以既保证课程的必要课内实践实操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又可以缓解企业人员对担任整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畏难情绪。二是考虑到企业人员工作日需要上班,其空闲时间难以提前确定,建议此类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确定,主要依据兼职教师的空闲时间,由任课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确定,从而解决此类兼职教师怕没有空闲时间而拒绝的问题。

3.深化双方人员融合,实现双向任职锻炼交流。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互通互知,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对有培养潜力或专业操作方面已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技巧培训,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教学方法及理论水平。

二是继续培养、聘任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使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了解教学中存在哪些课内实操与实践需要外聘教师讲授,也可思考物业公司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实操实践中,深挖物业公司的隐形资源。

三是建议双方探讨专业教师到校内物业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可以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实操技能,也能深入了解物业企业所拥有的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4.争取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步,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为更好地以校内物业公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教学中实操项目与企业工作计划不一致,充分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建议校企双方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各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召开一次由物业专业全体教师及物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会,各专任教师详细介绍所负责课程计划进行的课内实践实操计划,初步计划进行时间及所需资源,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依据工作计划或惯例,介绍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时间。通过双向沟通,各专任教师可以确定所负责课程中实践实操计划的大致时间安排计划。

二是在实施课内实操计划前的2至3周,各任课教师,特别是房屋构造、安全、物业设备、绿化保洁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前与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再次进行沟通协调,再次确定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具体时间,再结合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协调出一个学生可以现场观摩或实操体验的合适时间,实现校内工作现场课堂化、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

三是在课内实操计划完成后,各任课教师应总结此次教学效果,总结此次校企合作共同授课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协调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5.扩大合作空间,加大横向互利合作。校企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空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探索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双方完全对口、相互比较了解,能够较好地渗入对方工作中的便利,探讨开发基于校内物业公司日常工作内容课堂化、日常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教材,探讨编写一本真正融校内物业日常工作与日常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化教材,探索实现“工作教学相融合,企业专业相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二是扩大双方的横向互利合作。基于校园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整体上还不够高,而高校相应专业拥有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建议双方可以开发适合员工培训的课程,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在我国物业将进一步兼并整合的大趋势下,校园物业公司也有必要进一步走出去,对外拓展新项目,对内优化管理,建议双方可以采取物业公司出资、高校付出人力开展研究的横向课题模式,探讨如何将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发展优势。

三是深化校物业管理协会与中竣物业融合。校物业管理协会,作为物业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组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与视野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技能,丰富课余生活,建议协会多与中竣物业协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公司日常的维修、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参与校重大活动的现场管理协调中。对中竣物业,建议探索加大对协会活动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冠名赞助支持,使日常的员工培训等工作与协会的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中竣物业在校的影响力。

四是为公司在本地的拓展提供支持。建议中竣物业与物业专业建立项目拓展小组,共同对本地的物业市场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掌握河源物业市场情况;在对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物业专业发挥其特长,为公司招标书的制作提供支持与协助,提高公司项目拓展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韦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

[J].高教论坛,2013,(3).

[3]叶昌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黄继刚,李琳.独立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本科院校

一、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庞大的上亿人基数使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基础,郑州净流入人口数量居全国第7位。但郑州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水平、科教水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高端资源的集聚和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教育资源一直是郑州的硬伤,必须正视这种差距。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有129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本科38所,民办本科17所,公办大专院校54所,民办大专院校20所。在校生180万,教职员工9.8万人。我们根据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主页上公布的数据,以这38所高校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分析。师生数量方面:郑州大学教职员工总数为5171人,在校生总人数为73600人,位居河南省之首。郑州师范学院教职员工为588人,在校生总人数为13400人,在全省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最少。生师比方面:生师比最低的是郑州大学,为14.23。最高的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28.17。其他学校的生师比都保持在18以上,生师比普遍比较高。

好的大学生师比会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教学,又能保证没有“闲人”的存在,从而避免了教师不够或者冗余情况的出现。学历结构方面:河南科技大学博士比例48%,河南师范大学博士比例44.7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比例44.69%,郑州大学博士比例34.38%,河南中医药学院博士比例29.73%,中原工学院博士比例27.78%,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比例22.3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博士比例20.12%,最低的是郑州师范学院,博士比例8.00%。由此可以看出来,理工类院校的博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河南省本科院校老师的学历构成主要为学士和硕士,博士所占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重点大学教师博士比例平均值为42.39%,河南省本科院校2016年的博士比例最高的也才48.00%,与重点大学相差甚远,好的教师资源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优良师资配置的前提条件。高层次人才方面:郑州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3.48%。河南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6.67%。河南师范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0%。郑州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58%。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本科院校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省大多数高校讲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为了自身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办学质量,势必会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高级职称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可避免的增加。兼职教师方面:河南省高校多为聘请科研机构、企业、医院、政府类的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据调查可知,河南省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均不超过10%,一般都在6%~10%。郑州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兼职教师多为科研机构类和医院类人员,特别是郑大的理工类和医学类院系兼职教师的数量多。河南中医学院的兼职老师数量也很多,有着诸多附属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显然有着优厚的兼职教师资源。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数量除理工类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外,都比较少。

总的来说河南省本科院校专兼职的比例不高,但是并不是说兼职教师越多就越好。教师学缘结构方面:该省高校教师本科学历多是本校的,然而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其他学院的。郑州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学士学位60%为郑州大学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的教师超过50%有着本校的学士学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具有本校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占40%。学缘结构单一是河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高校在学缘结构上普遍存在“近亲杂交”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方面:郑州大学要求所有在岗教师每年完成培训不少于5个学分,各院(系)每学期完成培训的项目不得低于两项。河南理工大学要求每学年暑期举行一次教师培训会议,由校领导组织讲话,并特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河南师范大学要求一般每年共有12个进修培训计划,每个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固定的规定指标。郑州轻工业学院要求每年度举行一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会、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专题培训班。新乡医学院要求2016年开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开通网络直通培训讲座。洛阳理工学院要求每年为特殊需要培训的教师开展年度培训工作。南阳师范学院要求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岗前培训,若有留学教师,再进行特别的英语培训。综上,河南省大部分本科院校在教师就职后的培训工作方面完全不重视,甚至直接忽视的现象也很多,相比起一本院校有定期定量的规定培训更显得不上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学校想要的效果。

二、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引进情况

按照引进人才类型,该省本科院校人才引进政策计划引进的人才均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除此之外,郑州轻工业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引进的人才中还有优秀学科带头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引进的人才还包括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但从总体来看,河南省本科院校对于人才概念的界定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如大多数都包含了两院院士、“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杰青”。郑州大学还希望引进各相应层次的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河南大学还希望引进“百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首席科学家、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博士或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还希望引进省级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还希望引进教授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研究员、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学者”、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优青”、部级教学名师、省级特聘教授、博士和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还希望引进一些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安阳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希望还引进特聘教授、特聘兼职教授、“中原学者”、国外高水平大学教授、“太行学者”及优秀海内外博士。从引进规划来看,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新乡医学院均对引进人才及相关待遇做了一定的分类规划,出台了相应的特色分层次规划。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博士进行分层次规划。河南农业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领军人物、卓越人才、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优秀博士毕业生和优秀创新团队进行分层次规划。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蓝天杰出人才、蓝天领军人才、蓝天骨干人才进行人才分层次规划。洛阳师范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两院院士、各类部级优秀项目人选、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新乡医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高端人才、学科领军型人才、优秀海内外博士进行分类规划。安阳工学院按照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引进规划。从引进渠道来看,大多数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都是来自学校官网、人才招聘网等,并没有通过更多其他渠道搜寻人才,引进模式较为单一。从引进方式来看,除普通的岗位聘任方式外,郑州大学采取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引进方式,新乡医学院提出了特聘兼职教授的引进方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提出了柔性引进政策,其他院校的引进方式相对缺乏灵活性。

从引进后的待遇来看,部分本科院校均在引进计划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给出了明确的引进后的相关待遇。主要从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工资四个方面做了规定。安家费6万、10万、20万、30万不等,最高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在住房补贴方面,每月2600元住房补贴或者100~200平方米以上住房一套。科研启动经费方面,文科类在3万元~30万元不等,工科类8万元~3000万元不等。其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安家费和住房补贴等物质待遇上较为丰厚,第一层次的蓝天杰出人才给予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和340万元的住房补贴,河南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供科研经费较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工资方面,一般按照10万~150万不等的年薪制,或者按月补发按年补发以津贴补助方式,或者面议、一事一议的方式。从引进后的考核管理机制来看,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出台了明确的考核管理方案。也就是说,大多数高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对于引进来之后的管理因某种原因没有公布或者根本没有考核管理。综上,河南省本科院校虽然从总体来看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但由于院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办学定位千差万别,部分院校的引进规划不够合理,引进模式过于单一,引进方式不够灵活,引进力度较小,缺乏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办法等。

三、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河南省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只要有着“办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大家一起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问题总会被解决。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学校办学治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优秀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使得目前院校的管理模式由以前的传统管理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高等院校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正确的认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括教师的招聘和录取、发放工资等基本流程,还包括了管理机制的创新、教师的激励考核、教师的提升培训等重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科学有效地开展激励、培训等重要活动,使学校在整体综合素质上有所提升。在学校整个教职工群体里,不只教师应该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管理层的人员更需要深化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根据社会整体的发展对管理制度进行相对的革新,不守旧,求创新,相对而言,决策人才是确定学校综合发展的重要角色。

2.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河南省部分院校应该根据本院校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一个再好的规划若不合时宜,效果就不会明显,甚至可能会导致发展滞后,所以首先应该明确在管理中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对每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适宜的定位,其次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高质量的人才引进上,在河南省本科院校研究调查中可知相较于一本院校,大多二、三本院校主要缺少的就是高质量人才,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最后做好已有教师的培训和人员稳定工作,两方面结合,为河南省部分高校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进步的良好环境,科学合理地做出发展规划。

3.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应该考虑到院校的发展目的和长远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该根据院校整体实力,学科专业的匹配需求以及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对引进人才做出准确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需求做好进一步的细分工作,明确引进人才层次的各项指标,逐渐完善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应该盲目引进大量与院校专业学科不对口的人才,造成人才的重复和浪费,也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学校应当按照需求将引进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待遇和管理办法,可以参考其他院校的政策,结合自己院校人才现状,在尊重学科规律和学术方向的原则下,事先对引进人才做好科学的配置,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应该尽量使人才的引进程序更加规范,可以专门成立人才引进小组,由人事部门和具体用人部门成员共同组成,要积极发挥具体用人部门的行业鉴别能力,同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出科学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规划,并且要对引进人才的层次、类别、数量和来源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保证后续的引进工作顺利进行。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河南省部分发展较慢的本科院校要打破“编制”的束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首先,要按照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地引进有需求的人才,不断调整整个师资的年龄结构,大胆把某些专业中过剩的人才还有不合格的流出去,使人才能够自由流动,转变传统的观念,使学校的人员配置结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达到最优化。其次,不再使用教师终身制等传统体制,打破其束缚,应该积极地引进“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使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教师都有危机意识,有效减少多余的人员,又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使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有效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6

论文关键词:工程教育;兼职教师;应用型高校;队伍建设

实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任务。师资是学校的办学之本,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师资队伍水平上。目前各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以严格人事编制为基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各层面之间的师资人才处于相对静止和隔离状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应用型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已难以适应当代工程教育实践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迫切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高校而言,改革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大量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一定教育素养的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由专任和兼职教师优化组合而成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应用型高校发展兼职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1.聘用兼职教师可有效解决“双师型”师资匮乏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发展以来,“双师型”师资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应用型高校发展的主要短板和瓶颈,主要矛盾表现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生师比过大,教师人数严重不足;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师资发展不均衡;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比重大,整体教学素质有待提高;教育经费紧张和教育成本上升使得教师继续教育难以有效落实等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紧张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为此,国家在1999年的《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高校在内部优化的同时,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采取措施,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通过聘任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弥补师资缺口,还可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工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传统的工程教育观念影响下,国内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问题,而且在聘任教师时一般注重学历合格,很少甚至不考虑其工程实践技能。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现有师资队伍在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上都很难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年来,有的高校提出构建教师“工程化”培养体系,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工程单位等一线蹲点学习、调查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工程单位进行业务实践,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资源紧张,而教师“工程化”培养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多数教师工程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可以采取发展兼职教师的人才招揽模式,将散布在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请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充实实践教学环节,使工程教育质量更符合社会要求。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利于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形成高校办学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在今后十年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把为特定行业服务作为特色,其办学优势也集中于与特定行业密切相关联系的学科和专业。[5]在地方应用型高校隶属行业管理时期,高校与行业内企业合作密切,资源共享,企业承担了高校师资培养的部分工作。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联系日益弱化,企业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小,给高校教师队伍的“工程化”建设带来诸多困难。为此高校要改变观念,增强办学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通过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不仅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可以加强高校与行业及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真正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少应用型高校在工程技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兼职教师整体教育素质偏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特定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是相关行业内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些工程专家在实践技能上完全合格,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多数人对于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兼职教师有时存在“重实际,轻理论”的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教学方法单一,不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师生间互动少,难有共鸣,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

2.管理松散,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形成一支有效的教学力量

高校对于兼职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管理,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自身没有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来规划。在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很难发现有关于兼职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方面的表述。事实上,对兼职教师的需求一般是由基层教学单位提出要求后,再由学院临时性决定聘请,甚至是一些实习带队老师私人请技术人员给学生做简单的技能讲解,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管理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骨干的主要精力是完成专职岗位职责,而受聘为学生授课只是一种兼职行为,学校也没有在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当专兼职工作二者有冲突时,这些兼职人员会优先服从企业管理而不是学校的教学要求。

三、发展兼职教师队伍的策略探索

1.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基础,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工程教育,即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高校里的教育。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时,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密切合作。在师资建设方面,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改善目前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化和缺乏活力的局面。具体措施包括:更新观念,明确来自对口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各教学院部根据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生的规模、课程类别,在制订新教师需求方案时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从受教育程度、行业经历、技术成果、专业水平、表达能力、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建立兼职教师人才数据库,重点关注行业企业内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特别是一些兼有教学经验和工程技术背景的退休教授、行业主管等。

2.建立长效的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实现整体教师队伍提质增效

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素养,而兼职教师具备了很强的工程实践技能。从理论上讲,专兼职教师在高等工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二者的优化整合对于建立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但从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制度和平台建设不完备、合作意识不强等原因,专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相当欠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办法有:校企双方首先在领导层面达成共识,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为目标,建立长效的人员交流和资源共享合作机制;拓宽专兼职教师合作领域,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等方面,要求必须有兼职教师参与研究和讨论;可以将专兼职教师合作机制建立在教学和科研团队中,由团队骨干成员负责兼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在评价机制上也要做相应调整,即在考核教学和科研团队业绩时,不仅考虑带头人的成果,还要把培养了多少教学素质过硬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

3.以硬件平台和组织建设为基础,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缺乏归属感是影响兼职教师队伍稳定性和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人事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很少像对待专职教师一样,通过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来增强专职教师的归属感、忠诚度,最常见的例证就是不为兼职教师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用品,这必然会给兼职教师带来一种对于教育职业认同的紧张感。如何创造条件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最大程度地发挥兼职教师的优势,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明确兼职教师在两个单位中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比例,确保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不会过重;高校应确保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一样,享有获得如工作空间、设备、经费等教学资源的同等待遇,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为兼职教师建立专业实验室,并配备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需要的助手;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与兼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兼职教师在聘任过程中碰到的任何程序性和非程序性问题。

4.健全管理制度,关注兼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

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这支工程教育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

(1)以人事制度改革为起点,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采用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活力。

(2)坚持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以岗定薪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用人机制。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7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作一个驿站,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因此,“职业化”建设便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心话题。

一、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的问题探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

“双肩挑”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因管理人才奇缺的状况而诞生的。具体做法是从专职教师中选拔优秀骨干担任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保留教师编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双肩挑”模式很快被移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现在通行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的政策依据。“双肩挑”模式运行十几年来,确实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挑战,[2]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双肩挑”干部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难以并重;(2)“双肩挑”干部难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3)“双肩挑”模式不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4)“双肩挑”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管理。目前,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大体上沿袭了“双肩挑”的模式。应当说,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了。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工作事务尤其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很高。同时,他们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专业发展也需要极大的精力。辅导员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研究,失去时间保证的研究,很难指望能出什么成果。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美国工程师学会报告认为,把技术上有才干,但管理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是一种愚蠢的做法。[3]这固然是针对企业中管理与技术“双肩挑”而言,但何尝又不对辅导员队伍的“双肩挑”的批评呢?

研究生兼职的情形又如何呢?现在的研究生在专业上的压力本来就非常的大。三年时间(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年)必须完成英语、政治及十几门专业课的学习,完成几万字硕士论文的撰写,还有公开的任务,有的还要完成导师的项目。全力以赴地应对这种种任务,应该都非常吃力,遑论其他?辅导员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们难以保证的。一个是事关前途的学位,一个是一份兼职,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只要不出什么大事,各种考核也可以勉强应付。由于只是课余兼职,学校针对辅导员的约束机制也很难对他们发挥效应。高年级本科生兼职的情形也不容乐观,一是他们自身的思想还不成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是仅比自己所带的学生年长一两岁,难以确立威信。

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继续提倡“双肩挑”和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兼职是不适宜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基本力量必须职业化,并辅以少量的兼职人员。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在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大致情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同时,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的专业,为大学学生事务部门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4]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独立地位”和“专门机构”环节上已经实现,惟独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这种缺失造成了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辅导员队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喜的是,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北师大已经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学生事务管理硕士学位班”。上海市科教党委也推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些措施,“力争在学生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型工作者”,[5]并提出要努力构建“金字塔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从优秀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专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塔身”,以职业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塔尖”,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6]这对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

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在就业初期即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及保障机制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种种问题的确需要且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管理上解决以下问题:

1.理顺体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在人员配备上按照1∶120的比例,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把辅导员从繁冗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从事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其教育和管理工作。[7]

3.改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这需要有关方面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专业的归宿感,从而在学生工作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贯彻职业化的构想呢?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企业的人力规划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状态及其他内部供给特征、确定净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8]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般能够在前四个步骤上落实到位,第五步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属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引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目前部分高校吸取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引进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职业化的有效保障。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序文件”,规定学校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接口关系,使所有涉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全面的受控状态。同时,通过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每个岗位尽可能设置目标值,建立岗位责任制,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质量管理闭环控制与循环调控系统,将队伍建设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改进的每一环节纳入内审、外审,确保队伍建设的持续改进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能够获得足够控制和确保达到要求的质量水平,职业化实施规范高效。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辅导员的职业化过渡培训任务比较艰巨,需要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同时要严把入口关,优化选留、引进机制,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顺利完成“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的转变。

[本文是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及创新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注: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参见姜从盛等:《对高校管理人员“双肩挑”的思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张锋、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江苏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燕红等:《浅谈高校管理干部的“双肩挑”与“专业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年第3期

[3]转引自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

[4]参见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赵庆典:《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况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上海市科教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6]翁铁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8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嘉职院”)青年教师蒙冉菊,自从与嘉兴卅拾秋制衣有限公司结对后,越发感受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读了将近20年的书,在学校当了5年教师,掌握了很多理论知识,但都是在黑板上开机器。走进企业后才发现,理论要与实际对接还会碰到很多问题。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与时代脱节,教师必须对相关行业的动向及发展趋势了如指掌。”

结对企业师傅之后,蒙冉菊再给学生讲授针织设计课程时,一改先前的教学方法,而是拿出模型,展示羊毛衫设计技术关键环节的照片,还播放羊毛衫生产现场的视频。课堂上,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到了企业后才感觉到自己的技能不足。”蒙冉菊坦言,经过锻炼,现在她不仅了解到企业一线最新的流行款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针织机械,还为自己找到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

像蒙冉菊一样,目前嘉职院有239名教师“真刀真枪”地到企业顶岗实践,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收获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表示,通过深入企业、深入生产服务一线,他们把准了行业的脉搏,了解了企业的需求。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越来越“地方化”的趋势下,诸多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之“高”不在于层次,而在于学生技能之高,更在于“双师”素质之高。而让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联系一家企业、做一项课题、结对一个师傅、带一批学生”,是嘉职院推出的一项新举措,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上成效显著,“四个一”工程也成为学院的响亮品牌。

考评指挥棒转向实践经历

“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让学生就业有门、身怀绝技,关键是加强实践性教学,而前提是教师要有过硬的本领。如果教师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下不到实践中去,或者只能从毕业生口里、从企业人员那里间接地了解企业需求,或者即使下到了企业也是绕着走,走马观花搞搞调研和观摩,那就永远隔了一层,抓不住实质。”嘉职院单胜道院长指出,“四个一”工程就是要让老师“接地气”,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激发创新的火花。

通过下企业或行业锻炼,每位专业教师带着“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的任务,有目的地实施“四个一”工程。“四个一”工程以共赢理论为基石,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四个一”工程相关者的合理期望,并由项目相关者共同参与制订详细的、现实的项目计划,同时通过项目计划进行严格的项目风险控制来达到共赢的目的。结合共赢理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对“四个一”工程开展制订了一套执行计划。

“联一企”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以自身专业及承担的课程为业务背景,联系一个与自己业务背景有较强关联度的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品牌产品、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等信息,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应专业校外挂牌实训基地,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需求,为校企开展多方面、多领域合作提供信息保障。

“做一项”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一定时间,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教学要求,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相关项目或课题研究、或对同类企业行业进行专题调研分析等,以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认识和实际服务能力。以给企业提供服务为基础,增进与企业人员的协作,取得企业信任,融入企业团队,建立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通道。

“结一师”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与所联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实践专家”结成“对子”。通过结对和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将结对“实践专家”聘为学院兼职教师,并录入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同时根据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吸引和安排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在“实践专家”聘为兼职教师任课期间,由结对专业教师负责对其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指导,帮助其完成教学计划、教案等的准备工作。

“带一批”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年要带领(组织)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实,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教师要完成并上交顶岗实习计划、指导记录、考勤、成绩评定、总结等相关材料。

嘉职院副院长章康龙说:“学院把是否经历过企业实践锻炼这一项,作为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考评的必备条件和硬指标,为了使‘四个一’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院不仅详细制定了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还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并从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随着学院考核指挥棒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工学结合。机电与汽车分院王道宏教授原本是嘉兴市老牌企业原嘉兴冶金机械厂的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有14年一线工作经验。即便如此,在学校开展“四个一”工程后,他积极深入企业再“淬火”,完成了“节能厨灶的研制”等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专利产品“电动执行器”还被应用到奥运场馆上。

制定配套制度 确保“四个一”落实

为确保“四个一”工程的切实执行,嘉职院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制定项目计划跟踪表,同时根据共赢理论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在过程中对有可能影响项目进展的风险因素及其特点进行识别。制定了“四个一”工程的具体操作办法、经费管理和考核办法。

在具体操作上,各专业教师要在每学期期末向教研室递交下学期(或暑假期间)参加“四个一”工程的计划安排表。专业教师每年累计下企业时间不少于1个月(“双肩挑”教师每年累计下企业时间不少于15天)。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小组人数应在6人以上且生均时间不少于5天。经教研室审核同意汇总后交分院审批(一个企业不得超过2位教师为主要联系人),分院将审批结果汇总后分别交人事处、教务处备案;分院为每位参与教师建立“四个一”工程业务档案,为教师积累过程材料。 计划批准后,教师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教师每次下企业前要告知分院,若有变动,必须向分院说明。教研室定期组织 “四个一”工程专题交流、研究活动。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过程记录(日志)。学院、分院两级督导及教务处、人事处、科技与产学合作处不定期督查,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工作情况,确保“四个一”活动正常开展,同时做好督查记录,将督查结果作为处室审核与考核的依据。在年度考核前,教师及时向教研室递交“四个一”活动总结、过程记录材料及企业出具的证明。

在经费管理上,“四个一”工程中企业向教师或学院支付的报酬或者研究项目经费,由企业全额转入学院账户。为鼓励教师开展“四个一”工程,企业转入的经费属于工作报酬的,5000元及以下部分学院收取5%管理费,5000元以上部分收取8%管理费,其余发放给教师本人。属于横向科研等项目经费的,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在考核上,由分院年度考核组负责考核,人事处、教务处、科技与产学合作处、督导室负责审核,学院审定。考核结果分A、B、C三档,分别对应优秀、合格、不合格。考核结果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考核不合格者,教学业绩考核不得进入A、B档。对考核优秀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在省、市专业技术带头人、职称晋升、攀登工程、培育工程、访问学者等人才培养、荣誉评比等方面优先推荐。2009年起,学院评审的专业带头人、名师、教坛新秀等必须具有累计半年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

“四个一”工程成效凸显

2010和2011年度,共计239名教师参加了“四个一”工程,结对333名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实践专家”,参与专业调研分析、横向课题、技术开发、校企联合实训教材开发等412个项目,累计带领7000多人次学生进入企业行业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现校外挂牌实习基地188个,其中紧密型基地36个。以 “四个一”工程为基础,嘉职院在师资团队建设上取得突出成效:

专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专任教师专业技能显著提升,提升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校内专任教学团队。而且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承担了嘉兴市香溢大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工作;酒店管理专业师生承担了第十四届省运会开幕式招待晚宴服务工作。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体系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双师型

[作者简介]左晓琴(196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44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行业为先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的办学机制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管理运行机制,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制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这就必须有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以及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第二,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将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把高技术含量的企业生产任务转化成“工学交替”的“工”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探索各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第三,紧密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最终实现“共赢”。

第四,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融入国内外职业资格标准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证书制度。围绕“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考核评价”五大要素,系统归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过程。按照“职业、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校企共同开发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专业根据不同的培养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发展的完整阶梯。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第一,探索多方合作建设专业的办学机制。建立由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结合共同培育人才、参与教学过程管理、分享办学成果、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紧密型专业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办学中,校企发挥各自在产业联系、经费投入、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建立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专业建设。

第二,大力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特色明显的专业体系。要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适应所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为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在增设专业时,首先要调研、预测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充分听取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开发职教特色鲜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长、短线专业。在“职业、市场、技术”的三维框架内及时调整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形成能够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专业群。

第三,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根据学院办学定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强化树品牌、创特色、求效益的意识,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在财力、人力投入上,重点扶持特色专业。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引入重点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第四,加大专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各项教学“软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以企业满意度、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权重,构建企业参与、实践导向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监控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构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有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三、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第二,开发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打破以课堂教学、教师、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按照“一教双证”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力推进“综合课程”“双证课程”“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做到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思路,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四,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取消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新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并且在考核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者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四、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学校要遵循“整体规划、适度超前,分类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创新转化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实训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中心,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的格局。

第一,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和企业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共享的运行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利用企业资源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应用开发中心。这些实训基地可向社会和企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社会企业培训的桥梁、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另一方面,紧紧依托职教集团、校友会、行业企业等合作单位,建成既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能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学结合层次。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比例逐步加大。

第三,建构学生技能竞赛常态机制,实施高徒培养计划和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把企业行业的标准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上,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途径,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技能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派、互聘的长效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等平台,以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讲授实践课程,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关键岗位实习和解决技术难题为主要途径,建立校、企双方领导层互兼、管理层互派、技术层互聘机制。

第二,多途径地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建立教师准入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国内外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以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参与新技术推广、项目研究、带队实习等形式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发挥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带头作用。

第三,以“教师工作室”为平台,落实教师联系企业的责任。建立若干个以骨干教师命名的教师工作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并作为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重要途径,实现技术研发、大赛培育和实践教学“三合一”。

第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合作平台找企业,通过行业规划找项目,通过项目找合作伙伴,通过岗位双聘、双岗双职、双向兼职等方式,与企业建设课程模块主导型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主导型教学团队。围绕各类创新平台,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建设部级、省级、院级教学团队,组建技术研发创新团队。

第五,以完善机制为抓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企业安排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任教为主,辅之设立兼职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和提高课时津贴等方式,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培训点,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石耀.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兼职教研员工作计划篇10

论文关键词: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能力素质;专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一支精干、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是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中职学校办学特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是中职提升办学质量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课题。笔者拟就此课题结合平度职教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双师型”教师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内涵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双师型”教师通常指持有“双证”,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证明其专业实践技术水平的相关职业资格、专业能力或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证书的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具有“一体化”特点的专、兼职教师,也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是范围上,“双师型”教师属专业教师,是具备相应行业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包括专职专业教师和兼职专业教师。二是形式上,“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三是实质上,“双师型”教师应达到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具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和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表明,对“双师型”教师不仅有形式上的要求,更有实质上的规定。因此,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解和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个体和学校内部。

就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现状来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成或者说水平存在三个层面或三个层级:首先,理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状态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能够满足学校专业教学的需求,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即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其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学校部分专业理论教师和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分工合作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再次,由于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相当缺乏,可以通过聘请社会行业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我国职教师资的师范教育历史较短,中职教师来源和组成比较复杂,很难通过单一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平度职教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在20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在宏观上,我校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启动了“名师工程”,建立了兼职教师队伍;在微观上,采取分层要求、分类培训的策略,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

(一)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职业生涯的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深度。学校能否为教师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成长途径,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已经成为学校人才战略实施成败的主导因素之一。学校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应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盈自己的教育理想,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校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中非常注重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定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行动计划,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整体建设规划每三年制定一个自我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制度,进行全面监控、督促,帮助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二)启动“名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自动进行的,有其阶段性和层次性,每一阶段或层次的进步、发展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途径。我校采取分层要求、分类培训的策略,即把专业教师分为合格层、骨干层、名师层三个层次,通过校本培训、高校进修、企业实践等途径和方式来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合格层合格层的培训培养对象主要是任教不足三年的专业教师,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教师任职资格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新教师大多直接毕业于高等院校,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对他们的培训,我们倡导“立足岗位成才”、“在教学实践中培训”。具体措施和策略:一是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主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场所,校本培训自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途径。学校给青年教师定时间、定目标,充分利用校内的有效资源,加强教师间相互研讨和互助,定期考核,督促其快速成长。二是强化企业实践培训,引发实践反思。平度职教中心自1991年实施“双元制”办学起,便制定实施了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实习制度。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一到两个月,实习结束后教师须提交实习报告。青年教师通过到企业实践,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专业对应职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发其专业反思,增长实践性智慧。三是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全面提升专业素质。我校每年开展一次“专业发展月”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比赛,参加教科研论文、优质课评比,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骨干层骨干层的培训培养对象是学校的骨干专业教师,目标是通过强化“产学研”活动,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发展型的学科带头人。采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一是让专业骨干教师承担本专业年轻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工作,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帮助其他教师成长的同时发展自己,成为学科带头人。二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科研素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发掘专业潜力,提升专业水平。三是选派教师参加全省、全国的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观摩活动,开阔教师眼界,更新知识和观念,拓宽专业视野。四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组织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行业进行指导生产和服务工作。这些活动既可以发挥教师自身优势,有利于企业行业生产,也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能促进校企有机联合。五是动员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物质和精神激励教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名师层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任何职业水平的提高都会有“瓶颈”,教师也不例外。“瓶颈”的出现,是一种要求教师对已掌握的知识和先前教学经验进行吐故纳新的信号。为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或“高原”,在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学校启动了“平度职教中心名师队伍建设工程”,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学习型”、“学术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自主培养、自我发展。这是职业学校名师工程建设的主渠道。首先,学校强化了校本培训,积极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平台,倡导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习得性学习、交流分享性学习,立足岗位谋发展。其次,督促专业教师考取高级专业技能证,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和指导实践的水平。再次,鼓励教师参加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习,提升专业层次,为成就名师打牢理论功底。最后,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彰显才能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发展的驱动力。二是名师引领。凭借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平台,把省内外名师、专家请到学校传经送宝,让教师与省内外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聆听特级教师和专家的观摩课和精彩讲座,听名师点评,感受大师的教育魅力,激发其自我发展的源动力。三是建立“名师”评选机制,推进名师队伍建设。名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名师”评选机制,才能使青年骨干教师阶梯式地成长为名师。因此,学校出台了“名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各种便于实施的激励督促规定,使其成为推进名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学校已培养了200余名“双师型”教师,有80名教师获得了高级技术以上等级证书,有15名教师获得了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有3人获得山东省特级教师和名师称号,一支结构合理的名师梯队正在形成。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学校教师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重要来源。职业学校应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学校带来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快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