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沟通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0:17:31

医学沟通学论文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1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口腔科实习的本科生、大专生和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共68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46人,平均年龄(22.8±2.5)岁。

1.2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及现场实践。

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医患纠纷案例交给学生,同时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如该案例为何出现医患纠纷患者有何心理状态、医师有无失误、该矛盾应该如何沟通解决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该纠纷的方法。上课时抽取学生讲述自己的准备的答案,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老师分析总结。

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设定好实际的医疗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体验各方在医患矛盾中不同的心理历程,体会医师在医患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得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思维训练。

录像观摩:请学生观看实际临床实践中,自己和病人医患交流的视频。引导学生讨论病史采集中技巧应用、如何有效建立医患关系、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和诊断、协商治疗的技巧等。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到分诊台、门诊办公室等实践观摩,观察医患矛盾的处理实例,提高医患沟通的实践能力。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估

在临床实习或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判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强弱及获得实践课程设置的反馈。学生普遍能够积极参与医患沟通的实践课程,完成课前的案例准备。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学生全部参与调查问卷的填写,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2问卷调查结果

(1)对自身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中,住院医师的得分略高于临床实习的本科生或大专生,但差异无显著性。85.3%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用语言和患者沟通的能力,73.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控制问诊时间,58.8%的学生认为自己受情绪多变的患者影响较小。最有把握的沟通内容包括:用礼貌用语问候患者,询问就诊的原因,向患者交代治疗后可能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2)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收获:79.4%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实践课程提高了临床沟通意识,77.9%的学生认为掌握了医患沟通的技巧,52.9%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41.2%的学生认为促进了专业的学习。(3)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形式:当问及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形式时,95.6%的学生选择多种形式相结合,69.1%的学生选择角色扮演,64.7%的学生选择录像观摩,55.9%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42.6%的学生选择现场实践。(4)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性质:对于本课程性质的看法,52.9%的学生希望是必修课程,42.6%的学生希望是选修课程,4.4%的学生表示均可以。(5)医患沟通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认为医患沟通实践课程应安排在生产实习阶段。36.8%的学生认为应贯穿生产实习至住院医培训的整个阶段。

3讨论

3.1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程的必要性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是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课程,顺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真诚、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也可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理论课相比,医患沟通技巧的实践课程更有针对性,能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医疗场景。通过具体的案例、扮演的角色或医疗现场真实的事件,增强医疗实践中和患者的沟通技巧,帮助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2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的授课形式

本研究借鉴了89所院校采用的基本交流技能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开设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及现场实践。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其中角色扮演、录像观摩最受学生欢迎。91.2%的学生认为录像观摩有助于帮助发现被忽视的沟通细节问题。

3.3医患沟通技巧实践课程的考核形式

本研究中,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主要依靠自己填写的调查问卷。虽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信息,但主观性较大。将来,建议增加客观性的评价。如李娟等翻译和引入国际上的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估,增加了结果的客观性。还可考虑采用过程性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态度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录像纠错等)相结合的方式等。

4小结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2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 医患沟通技能 肿瘤医学 SEGUE量表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17-02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患沟通的效果倍受关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医生必须学会人际交流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的沟通应视为同医疗技术不合格一样,是医生无能力的表现。2000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Hic,CMB)提出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的七大技能,交流能力位居第三,而且被强调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1]。我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教授曾说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他人沟通。

1 肿瘤患者医患沟通的特殊性

2002年9月起,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明文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事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文中不仅明确医患沟通是必然要求,而且明确了在医疗活动中医方的告知责任,这从法律上确定了医务人员须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法定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建全,医疗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看重,对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意识日趋增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加剧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发展,甚至演变为医暴。近年来,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进行人身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给医院、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两会”期间,钟南山曾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方式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

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在学习、见习、实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都将面对一个特殊群体――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学生常面临一些诸如“告之坏消息”、“临终通知”、“病情进展通知”、“破坏性、致残性手术的通知”、“毒、副作用剧烈的放、化疗通知”等具有很强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还不尽人意,患者和家属常常是忍受了治疗痛苦和花费了高昂医疗费用后却又面对治疗无效、肿瘤转移、复发、病情恶化等沉重的打击,使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倍感压力。因肿瘤患者的治疗相对复杂、周期长、效果差,毒副作用强、会造成很多终生后遗症,而医疗费用高昂,预后差,生活质量低下等,再加上普通老百姓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存在较多局限,导致了肿瘤患者和其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焦虑、紧张的情绪较其他病种患者更为严重,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医生有更强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情绪会更加极端和矛盾,更易引发医患矛盾,这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如果学生与患者沟通达不到目的,更易产生医患纠纷,也难以让医学生实现向医生的转变,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显得更加迫切。

2 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国外医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医患沟通,20世纪60年代就开设了“有效沟通策略”、“评估医患关系处理方式对医疗结果的影响”、“了解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法律事宜”等课程,不仅强调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国外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规范、系统、完整,而且内容丰富,比如有“告之坏消息”、“临终关怀”等等。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性培养起步较晚,直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才逐步开设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这方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仅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脱离实际,以讲解、讨论、角色扮演法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多数院校并未设置专门针对医患沟通课程的见习教学,学生对医患沟通仅停留于理论认识。事实上,临床带教教师也缺乏专门培训,更没有具体科学规范的实践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临床教师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少,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客观、全面、立体地考核学生沟通能力水平。学生对自己的医患沟通效果和标准也很茫然,表现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沟通技巧缺乏专业训练,对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缺乏理解和关注[2],而专门针对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几乎处于空白。

3 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

3.1 加强教师培训

首先应提高肿瘤专业临床教师医德医风修养,其次应:(1)提高教师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医患双方掌握的医学信息是不对称的,而部分教师自身却对此认识不够,“见病不见人”的情况还普遍存,尚未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更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虽是将医学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家属,但也是医患双方情感的交流。如果忽视患者心理和情感的需求,缺乏对患者关怀,则难以达到医患沟通目的。(2)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注重中国礼仪和习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肿瘤患者与自己医生的交往往往长达几年,更需要医生的鼓励、理解、关心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医生如果没把握好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表情和姿势,忽略沟通对象和所在场合,对患者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而又不作耐心讲解说明,则沟通变成了单向信息传递,而不是双向、互动的。(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肿瘤专业的研究进展较其他医学专业发展更快,知识更新可谓日新月异,教师不加强业务学习,则不能对患者全面系统评估和介绍诊疗方案、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意外、疾病的预后情况,也不可能满意地解答患方所提出的疑问,难以获得患方的信任,从而影响了沟通效果。加强肿瘤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其自觉为创造“合作型的医患关系”而努力,才能提高教师的医患沟通能力教学水平。

3.2 设置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见习课

医患沟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中的理论要先融入到医生的医德理念中,对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和理解,再加上交谈的技巧和礼仪,才能达到有效沟通,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学生需直接观察和模仿教师与患者沟通时的言谈举止和与患者的互动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的要领。因此,学校应在完成医患沟通的教材内容后,安排3~5次临床见习,特别是肿瘤专业的医学生更应安排前述的各种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见习课。学生不仅可现场观看和感受,还可直接参与沟通过程。教师可在见习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患者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患者的需求、想法、感受,同时也可让学生帮助患者去理解医生解释说明的沟通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就非常容易理解怎样的沟通才是信息双向交流,才算有效沟通。一堂好的见习课,不仅可帮助学生将医患沟通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 引进国外各类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标准

国外医学院校早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通俗易懂的评价体系,大多能客观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值得国内借鉴。常用的评价量表有USMLE量表[3]、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sessment Scale,LCSAS)[4]、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5]、卡拉马祖共识申明(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KCS)[6]、AACS(Amsterdam attitude and communication scale)量表[7]等。这些评价表已经逐步被国内各医学院校引入,通过应用后证明对我国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均有不同程度效果,相对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SEGUE(SEGUE Framework)量表。SEGUE量表是由美国西北医科大学Gregory Makoul等人[1]于2001年编制,主要用于美国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5个维度即准备(set the stage)、采集信息(elicit 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 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 the patient s 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 the encounter),5个维度的首字母组成SEGUE。SEGUE量表的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我们临床医患沟通的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易于掌握,目前已成为北美地区培训和评价医学生沟通技能最常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高一致性系数和测量者间信度效度,适用性强,可用于教学、评价以及科研。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引进该量表并进行中文版修订与试用[8]。国内学者如蒋[9]、汪轶等[10]尝试应用此量表来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认为应用SEGUE量表来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效果良好,学生进步明显。该文更推荐肿瘤专业医患沟通教学首选此评价表,简单明了,内容全面,易于学习和应用,而且可同时让旁观学生、考查教师、现场专家、沟通患者对应试者进行评价。评价表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可实施的细则,教师和学生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可自我评估,了解自己沟通过程中的不足,利于学生更快地进步。

如何进一步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还需做更多工作,比如:(1)目前我国应用的评价量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尽管在国内医学生中通过了信度、效度、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但如果能研究出国内自己的医学生评价量表,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意识形态,肯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2)可根据肿瘤专业的特色细化出肿瘤专业的医患沟通评价量表,可更好地促进肿瘤专业医学生沟通水平的提高。这些工作都有待于医方、患方、校方三方都共同提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某一方缺位都会影响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哥本哈根(1999年10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1-8.

[2] 彭丽,冉素绢.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和反思[J].重庆医学,2011,40(25):2594-2595.

[3] Makoul G.The SEGU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J].Patient Educ Couns,2001,45(1):23-34.

[4] Humphries GM,Kaney S.The Liverpool Biref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making of doctors [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1,6(1):69-80.

[5] Kurtz SM,Silverman JD.The Calgary-Cambridge Referenced Observad on Guides:naaid to deifning the curriculum and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in communicaiton training programmes[J].Med Educ,1996,30(2):83-89.

[6] Participantsin the Bayer.Fetzer Conference on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Essentila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ncounters:The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J].Acad Med,2001,76(4):390-393.

[7] J.C.J.M.DE HAES,F.J.OORT & R.L.HULSMAN.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s through observation in c1inical practice[J].Medical Teaeher,2005,27(7):583-589.

[8] 李娟.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8.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在我院临床实习和见习的学生随机抽取260名,其中实习生102名,见习生158名,男生122名,女生138名,年龄为22~25岁,平均为24岁。

1.2 方法

采用填写问卷调查表的形式,问卷为自行设计的表格,内容包括是否了解心理沟通、是否需要沟通辅导、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给予沟通教育的时间长短和方法等方面。调查以见习及实习的小组为单位,由代教老师统一在告知调查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后填写,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调查。发出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

2 结果

2.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见表1)

表1

医学生对沟通的了解及是否需要沟通辅导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了解心理沟通260100

不了解心理沟通00

需要沟通辅导260100

不需要沟通辅导00

表1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于心理沟通均了解,且均需要沟通辅导。

2.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见表2)

表2

医学生自我评价在沟通方面是否存在缺陷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5922.7

在沟通方面存在一般的缺陷15057.7

在沟通方面存在很少的缺陷4115.8

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103.8

表2结果显示,医学生在沟通方面大多(约96.2%)存在缺陷,只有3.8%自我感觉在沟通方面不存在缺陷。有22.7%的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有很大的缺陷。

2.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见表3)

表3

在哪些方面及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的调查

项目人数百分率(%)

在哪些方面应给予沟通教育

医患24995.8

医医(包括同学)22686.9

医护18972.7

师生19775.8

朋友7026.9

家庭成员11243.1

其他8833.8

在见习之前4216.2

在什么时间开始给予沟通教育

见习和实习期间18771.9

在工作以后3111.9

表3结果显示,学生需要在多方面给予沟通教育,尤其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更多的教育。大多数医学生建议在见习和实习期间进行沟通教育更好一些。

3 讨论

医学生需要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当今世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近十几年美国教育界把沟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基础沟通课是美国医学生所必修的学科。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我国的医学教育在这方面尚无系统化的培养课程,仅凭学生的天赋自我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1]。医学生尤其是刚接触患者不久的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沟通技能相对薄弱[2],因此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沟通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沟通教育应在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的沟通,给予指导。“沟通”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服务行业,其服务品质的衡量标准是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3]。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医患关系较为敏感,矛盾较为突出[2]。当前,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已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和即将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4]。在完成日常的诊疗过程中,所有医生同时又面临着医医合作、医护配合等问题。在进行沟通教育时,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进行沟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沟通教育,应以进行医患沟通技巧教育为主,同时指导如何构建良好医医、医护、师生之间关系。而良好的医医合作、医护配合、师生交流,可使患者处在和谐的就医环境中,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而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气氛,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风格,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做法,都对年轻的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和影响作用。这种感染和影响会关系到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影响他们将来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的患者的行为风格与思维方式[5]。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采取有效的方法,使沟通教育时间延长,可使用理论及演示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沟通指导,之后进行多种沟通,而课后做到沟通的延续。使学生利用更多时间接触患者,学习更多的病种,接触更多的病员,同时在与带教老师交流、给予患者诊治、与同学讨论、向护士请教期间,完成见习(或实习)任务,在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同时,强化了沟通技能。

总之,为培养出能够肩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优秀医学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给予医患、医医、医护、师生之间沟通教育,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劲,戴肖黎.美国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迪.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7,3(3):166.

[2] 宫丽娅,韦运杰.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初探.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 (1):94.

[3] 刘梅英,王美丽.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当代护士,2006,9:21.

[4] 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1):32.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4

1.1未接触临床的理论学习阶段设置课程

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例,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学期设置的“医患沟通与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介绍医学标准、解读医疗法规、讲述医患沟通和技巧、学习医患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的过程等。从一方面而言,这些内容的确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间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听讲时尚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医疗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医患沟通的实操;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多数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可能并不熟悉,这样的理论授课效果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馈。

1.2临床实习阶段未设置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在第期开始进入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真正开始与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触”,尽管学生们在医护卫技等方面只是跟随临床老师们有初步的认识,但可以在每日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触,体会医患沟通的全过程。但是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根据临床实践时间同步培养人文医学素质并评估

2.1临床实习期间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就意味着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亟需不断地医患沟通培训与指导,因此在大四讲授“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的基础上,如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引入医患沟通课程,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与知识,积累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临床经验,对于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引入的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应该有别于大四期间的“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是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医患沟通课程。应该选择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可以由辅导员随时收集学生在临床中碰到的医患沟通实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辅导员统一交给授课及培训老师,生产实习满1个月时,由定期授课及培训老师在“实习生小讲座”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医患沟通案例解析和点评。培训老师将通过多种形式如门诊、病房、社区的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门诊和床边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2.2引入人文医学素质评估体系

鉴于培训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估。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鉴定委员会总结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沟通能力即为其中之一;美国国家医学考试也要求在客观标准临床考试中增加对学生访谈和沟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住院医生和职业医生资格鉴定考试也将沟通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产实习之前、生产实习第3个月、生产实习第6个月及生产实习结束时采用SEGUE量表可以评价学生自我感知的态度、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等沟通能力的基线情况以及经过培训后的变化情况,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老师评价教学效果。

3结语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5

[关键词]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9-02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而成功因素的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因而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了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操作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然而,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多数医学生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为此,医学院校要想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抓住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大好契机,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一、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孔子说过:“言不顺,则事不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医者有“三宝”,就是“语言、药物、手术刀”。由此可见,语言在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服务实践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医学技术知识本身,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就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又将“沟通技能”作为全球培养本科医学生教育最基本的七项要求之一。由此可见,医学院校要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按照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加大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工作的需要

科技的进步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日益先进和繁多的诊断设备、诊断技术及方法,然而要想获得更准确、及时、全面的病史资料,做出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离不开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的病史采集。而病史采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医患语言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既往病史,向患者及其家属反馈诊疗信息、治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从而增进他们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让其接受、理解,并按照要求去做。此外,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鼓励性的语言沟通,还能够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有利于减轻病痛和促进康复,这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

(三)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医疗纠纷也都与医生和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密切相关性。据统计,有80%的医疗纠纷是由双方沟通不畅所致,其余20%与医疗技术有关。当人在患病的情况下,不仅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心理活动也会有所改变。病人会因为疾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失望等情绪,导致病人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表现得特别敏感。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通过对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树立正确的沟通意识,这将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从而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医疗纠纷。

二、医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大方、不大胆。虽然大部分医学生在“熟人”环境中可以做到侃侃而谈,但在公共场合回答或与患者进行交流时,缺乏自信,语音发颤,说话声音很小,不能做到落落大方。

(二)语言表达不清晰、不流畅,逻辑性不强。很多医学生语言含糊不清,没有条理,主次不分,内容不连贯,往往不能将其所要陈述的中心内容讲解清晰。

(三)语言表达生硬,不够得体,缺乏亲和力。现在很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流中,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说话过于随意,没有分寸,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缺乏同情心和亲和力。

(四)职业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由于医学名词专业性强,导致医学生对医学术语理解不深,运用不熟,加之缺乏临床经验和自信,导致其在与患者沟通时表述不明,不能有效沟通,甚至出现乱用专业术语等现象。

(五)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由于受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医学生往往忽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部分医学生的习题、实验报告、实习病历等,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表述不清,文句不通,词不达意,而且错别字多,字迹潦草,缺乏规范。

三、医学院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医学院校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许多学校已经把沟通能力纳入医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开设相关课程,普及沟通交流的理论知识,如“沟通的艺术”、“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等,使医学生掌握一般人际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根据医疗实践学习医患沟通技能。

(二)改变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医学生发言,给予医学生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组织小组谈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对于医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应在下课前的小结中,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以免造成医学生的心理紧张。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拓展、提升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医学生的语言沟通是一种职业性的语言沟通,比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沟通实践教学活动。如在低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国家对医疗卫生采取的改革及社会出现医患纠纷的讨论、分析,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也可增强医学生依法行医的意识。对于高年级医学生,可通过开展有关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医患矛盾的本质,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实习阶段,通过病例讨论、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自身临床经验的积累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临床带教工作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及其培养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临床带教老师。由于在临床教学中,医学生将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全天候接待患者,亲自参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因而是培养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技巧的最佳时机。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培养意识,将培养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贯穿于临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医患沟通工作,并意识到有效的医患沟通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自觉地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语言沟通方式。

(五)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任何一次沟通都是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共同完成的。非语言沟通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进行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医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要让医学生能够真诚地目视患者,细心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机敏地交谈,热情地鼓励,认真地解释,使患者充分地感受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爱和体贴。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加强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并在学习、工作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琳涵,余占海.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2):30-31.

[2]邵燕.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语言亲和度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2-33.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6

[关键词] PAC理论;医患关系;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6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与服务越来越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核心变革之一,医患关系作为核心内容已被摆在一个异常突出的位置,然而,从医学模式的转变观念到实践[1]或医患关系的认知到改善均不尽如人意,为改变此不良状况,在开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笔者应用PAC理论,迅速提高了医生的医患沟通水平,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医患沟通的现状及PAC理论介绍

医学模式改变的核心是“中心”的转变: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见病又见人”,但在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人”或“治病不治心”,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和医院方面诸多现实因素外,目前我国医务人员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后继续教育中,缺乏沟通能力的培训以致其沟通交流水平偏低,无疑是众多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的“中介”因素之一,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权威型、指责型、赌气型等不良沟通模式往往加剧冲突或矛盾[2],如沟通技巧差造成相互不理解等。

PAC分析理论是由素有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之父之称的艾瑞克・柏恩(Eric Berne)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3],从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柏恩假定人有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P),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A),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C)(简称PAC)。他认为人类的个体是由这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组成的,只不过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构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每一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自我状态。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剖析为人的三种不同自我状态之间的交往。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为标志,代表了父母式的思想,其语言和行为往往是评价型、支配型的,如“你必须”、“你应该”。

“成人”状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表现出客观、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来更新决策。习惯用“我个人的想法是”、“为什么”、“怎么样”等言语。

“儿童”状态:以情感和感觉为标志,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感情用事,它可能是本能的、依赖性的或逆反性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心态。他经常说“我猜”、“我愿意”、“我就不”,并且说话时带有装腔撒娇或带有恳求与无助的味道。

2医生应用PAC理论于医患沟通的基础训练与提高

PAC理论可以用来指导两个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行为,因为通常人们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往往处在某一种心理状态之中,而且常可由某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医生要应用PAC理论提高沟通能力,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2.1组织医生学习PAC理论的基本知识

让医生基本了解PAC理论,重点是三类心态的特点和P、A、C常用的语言特点。

2.2组织医生识别交往中的三种心态类别

针对别人的心态识别与分析,易于被大家接受,教具内容可选用角色扮演、自摄短片或影视片段播放,学会分辨被观察对象的心态类别。

2.3医生的自我心态的识别

当自己与他人交往时,想想自己的心态,必要时请他人协助分析与识别。如分辨自己的基本状态有困难时,可借助量表测验帮助认识自己[4]。

2.4工作交往中的尝试识别与交流

当医生能迅速识别对方的心态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选用能与其交流的模式,而不是急于用“成人”状态去面对问题。

2.5引导对方采用“成人”状态面对问题

因时因势随时转换自己的心态,引导对方采用“成人”状态来面对问题:理想的交流模式为“A-A”,因此,确立自己的“成人”状态,以“成人”的思想、语言和姿态来对待别人,而且也要鼓励和引导对方确立“成人”状态,以保证交往和信息沟通行为顺利、待续地进行下去,从而建立友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最终解决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2.6总结与交流

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自由发挥自己“学”与“用”经验分享,尤其与患者发生冲突时的协助尝试,鼓动大家积极学习,共同进步。

3结果

采用PAC理论进行医患沟通的基础训练后,医患沟通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医患冲突虽时有发生,但因沟通缺陷造成的问题显著减少,而患者对医生服务状况的好评明显增加,收到良好效果。

4讨论

通过PAC理论的学习与使用,医生沟通能力有所提高,这与警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等的应用结果相近[5~8]。当然,PAC理论对于喜爱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医生而言过于简单,而对于一般医生,尤其基层医生,PAC理论较为实用,经短期的训练即可利用这套技巧来了解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在每天和患者、家属、同事等人员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出互补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金钟.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为何滞后[J].医学与哲学,1996,17(7):337-340.

[2]肖传实,李荣山.实用医患沟通技巧[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8-9.

[3]Eric Berne, MD. Games People Play [M]. New York: Grove Press,1964.

[4]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14(3):297-298.

[5]叶晟.PAC分析理论与社区警察心理训练模式[J].公安学刊,1999,11(5):14.

[6]苏爱华,杨黎,陈惠珍.交往分析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7A):1129.

[7]刘煊.浅谈PAC相互作用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8,8(6):69-72.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7

1教学实施

    1.1教学对象授课对象为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 开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分别于2010年3 — 7 月对成都医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1〜4班231名学 生,2011年3 — 7月对2010级护理本科1〜4班204 名学生,总计43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医学文化概 论》和《医学沟通学》的课程教学。其中男生35名, 占8.05% ;女生400名,占91.95%。年龄17〜21 岁,平均(18. 39±1. 70)岁。

1.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2.1增进知识让护生了解文化和医学文化、沟 通和医学沟通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认识医学科学 发展与医学人文回归的相互联系及重要意义;拓展 护生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和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1.2.2锻炼能力本着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护生分析解决 问题、团队协作、知识归纳、信息收集利用、与人交流 沟通、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1.2.3培养素质课程以“人道”主义引导学生热 爱生命,以“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以 “人本”情怀引导学生正视患者的痛苦,以崇尚真理、 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使护生 建立医学是“人学”——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人 的“病”更应关注有病的“人”的意识,提高护生对护 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1.3教学内容与方法

    1.3.1教学内容《医学文化概论》是成都医学院 首先开设的一门医学人文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材 选用昝加禄主编的《医学文化概论》。该课程的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本质内涵、 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化趋势、医学的价值和社 会功能以及由医学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矛盾和面临的 难题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2学分。其中理 论讲授30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医学沟通学》也 为专业必修课,教材选用姜学林主编的《医学沟通 学》。课程内容涵盖了沟通基本理论、沟通策略和沟 通技能三方面,使学生了解医学沟通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 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实践训练12学时。 1.3.2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讲授、小组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1.4教学质量评价于2轮教学结束后,采用同事 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4种 方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教师自 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选用学生教育质量评价(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问卷,该 问卷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arsh编制,自 1986年正式发表以来,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 兰、印度、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使用过[2]。 同事评价和专家评价采用我校教务处制定的“听课 记录表”主要评价项目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态度、教学风格与技巧、课堂组织与管理等。

2教学反馈

    课程考试结束后,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医 学文化概论》和《医学沟通学》两门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1可见,护生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选择与 应用、教学内容实用性、思考题与讨论题及教学方法 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达到96%以 上),但是对教材规范性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及实践实 训内容安排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率超过20% )。

    3讨论

    3.1 护理软技能的内涵与意义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 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3]。Kantrowitz[4]将软技 能定义为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 识应用的工作技能。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 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 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是与护 理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技能 和个人技能两大方面。社会技能分为人际关系技能 和组织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 服务对象有效沟通的能力及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个 人技能分为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3 个维度,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完成 护理工作所必须的个体内在品质。付艳芬等[]在调 查中发现,很多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非技术问题, 多是由于护士人文精神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 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与患者沟通不良、态度生硬、 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引起。国内外研究结果均 提示,临床护士的护理软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通 过培训加强护生的护理软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途径之一。

3.2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软技能的关系我国卫 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6]中明确提出:“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 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 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 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 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 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 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 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 培养。” 2008年5月12日起,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 者,保护患者的隐私”,要求护士具备“以人为中心” 的现代护理理念[7]。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8]更 是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 质”的观点,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 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因此,对护理 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以提高护生的护理软 技能已成为必然趋势。

3.3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体会

    3.3. 1周密设计以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由于《医学 文化概论》和《交流与沟通学》在我校属首次开课,学 校专门聘请来自医学、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热心 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了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团队。为了高质量完成医学人文 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在学习专著的基础上,通 过多次集体备课解决大家的难题和困惑,反复讨论 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与策略及考核内容与方法等,并 进行了严格的试讲。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8

1竞赛为医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锻炼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高校扩招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患纠纷增多等各方面的因素,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冲击,医学生培养因过多依靠讲课、观摩而无法真正获得与临床各项操作有关的技能,使得临床实践呈现弱化和下降趋势。医学生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机会。大赛重在对临床技能和操作的考核,通过大量的模型进行训练,熟悉后再进行临床实际操作,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对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锻炼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为促进医学生临床水平不断提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眼科由于专业性强,操作精细,学生初学时感觉难度大,我们通过教学视频、老师示范、动物眼练习、同学之间互相操作,最后在熟练掌握操作规范,考核合格后对患者进行操作,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基本掌握眼科常见裂隙灯、眼底镜、眼压测量、结膜下注射、泪道冲洗等临床操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竞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学生对眼科临床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竞赛提升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医德医风

大赛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互补的平台,构筑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空间,培养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大赛以团队的形式参赛,每队4人。比赛不仅考验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着重团队的协作。许多操作都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如双人徒手心肺复苏等,这些临床操作需要学生在竞赛中互相合作,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增强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也只有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在平时的训练和竞赛中,学生都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团队的一员,通过不断的思想强化,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临床实践期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强化医德医风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要有精湛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医德"。即使学生在模具上进行训练或操作时,我们也要求医学生象对待真正的患者一样,给予适当的人文关怀,态度温和,操作轻柔。而真正面对患者操作时更强调告知及沟通交流,操作前会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操作前后注意事项,实施保护性医疗行为等。在临床实践的过中不断深化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只有实现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才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竞赛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临床很多的医疗纠纷常常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或缺乏沟通引起的。因此良好的沟通对改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甚至是提高治疗效果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中经常会设置一些抢救或治疗过程中家属干预的情景,需要使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和沟通能力,重视医患沟通,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灵活的沟通方式。培训中我们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带领学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如病情介绍、手术、操作等知情同意书。沟通时注意语言的使用和换位思考的方式,注意多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多兼顾患者利益,通过临床实际训练提高医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

4竞赛推动人文关怀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过去的 "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治疗,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给他们以关怀,满足患者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比赛暴露出部分选手在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时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埋头干活,简单地完成某项操作任务,不与患者交流,也不关心患者的反应,或者与患者沟通时只是机械地背台词,没有灵活、自然的表达。如非接触眼压测量前不注意告知注意事项,当气流喷出时吓到患者。又如结膜囊冲洗时不注意受水器紧贴患者面颊部以致水流到患者耳朵,结束时亦不注意擦干净脸颊的水等。教师应提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践教学中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操作的各个环节。多数眼科的患者因视力不好,行动不便容易绊倒,或坐下行裂隙灯检查时碰到眼睛,我们会言传身教,适时搀扶患者或用手挡住裂隙灯的额架防止碰到患者眼睛,在理论教学中时刻注意传授人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多,事实上大多数医疗纠纷并无医疗过失,而是缺乏沟通、由于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者的服务态度不满或医患交流障碍所引发的。因此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技能竞赛的举办显示了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为我们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赛中暴露出的学生欠缺系统培训、基本功不扎实、突击训练、脱离临床实践、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3]及竞赛重点培养的对象为参赛选手,受益学生少等问题需要我们推进必要的教学研究,推动临床技能课程体系和基本规范建设。将临床实践放到首位,让学生亲历医疗实践,全程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于医生职业生涯的每一天、每个患者和每个医疗行为之中,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生,进而推动我国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具有过硬临床实践本领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卢书明,路岩,李艳霞,等.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 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66-169.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9

关键词:医疗服务,窗口人员,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模式也相应发生转变,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些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技巧不熟练,因而医患之间沟通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

沟通能力,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用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相互交流思想、观念、意识、感情等信息,以获得相互了解、信任并达成共识产生一致行为的本领。

良好地进行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依赖于您能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和正确地解释您所掌握的信息。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贴正确理解您信息的催化剂。

作为医疗机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能够与患者或者家属准确、及时有效沟通,能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如果没有沟通,缺乏真正相互信赖,与患者或者家属之间发生误解和纠纷就不可避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共同能力也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者中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窗口工作人员应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沟通能力:

一是提高学习力。唯有不断学习理论、政策和各种业务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内在要求。科技论文。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在实践中总结思考,在借鉴经验中比较思考,才能真正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是提高服务能力,树立“病人为中心、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说,要想沟通顺利、有效,还要讲究沟通方法和技巧,诸如沟通时间、地点、场合、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等,还要善于倾听,要懂得换位思考。科技论文。为什么同样的意思,有的人说出来就让听者很容易接受,有的人说出来就没人愿意听呢。因此,进行沟通时,首先需要学会建立信任与感情,做到换位思考、相互尊重与欣赏;其次,积极聆听,透过聆听与发问理解别人,再透过有效表达让别人理解自己,最后透过有效回馈逐步达成共识。科技论文。第三,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强,要清晰的说出你的想法,让听者明白你的想法。

医学沟通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儿科;临床医学;医患沟通能力;教学;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17-02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杀医伤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更影响患者的切身利益。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患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产生误解,最终引发医患纠纷,甚至恶性事件。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患儿配合度差,而且由于儿科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治疗不顺利,很容易产生仇视等负面情绪。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儿科医生缺口进一步加大,医疗任务繁重,医疗风险随之升高。因此,如何让儿科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我国儿科医患沟通教育的现状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以医疗工作为基础、道德为核心、法律为准绳的一种特殊的医学人际关系[1]。医患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而是医务人员和病人两个群体之间的特殊的人际关系。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中,人们注重的往往是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虽然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在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相关的课程,但多数都是选修课,如医院管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同时,缺乏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的意识,使目前的医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几乎都不具备医患沟通的能力。大部分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获得,主要还是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工作实践,不断摸索得来的,有的甚至是在“血的教训”下得来的。

二、临床教学中加强儿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儿科医学生成长所需。当前,医学生培养从科学教育往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发展,同时将人文教育延伸至医院临床实习中。娴熟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名医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临床实习中加强儿科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医患沟通技巧是儿科医学生实习中的客观需求,必须重视。

2.社会和谐进步的标志。加强医患沟通可以促使患儿从单纯服从医疗服务转变为医患之间平等交流并积极配合与参与治疗,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社会需求,并对现代医生服务理念赋予新的含义,也是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标志[2]。医学专业性均强的专业,存在可变性、未知性及挑战性,为此实习医生应在临床实习中积极参与、配合及理解,掌握准确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在以后步入工作中可发挥医患沟通的最大作用。

3.现代医学模式所需。现代医学已经从传统生物模式逐渐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患者在心理感受与维权意识上有了更高的需求。为此评论临床工作不仅仅是患者疗效,还要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为了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时俱进,就要尽量减少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十分关键。

三、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措施

1.加强儿科实习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意识。沟通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由于儿科实习生接触儿科不久,专业知识不牢固,对各种疾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及转归缺乏深刻认识。所以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再者,需要多接触患者。一方面认识更多典型病例,另一方面学习上级医生如何与不同疾病、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患儿及家属沟通,学习实践经验。

2.加强岗前培训和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建设。总的来说,医患关系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涉及伦理、法律及道德等,在临床实习前必须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与指导,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医疗形势的严峻性。加强实习医生医疗制度、医疗法律、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不断强化法制观念,从而培养一批有良好医德医风,并具备良好医患沟通技能与意识的有用人才。学校应该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重点之一,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课程。并保证学时、保证师资力量。建立考核监督与效果评价机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引入考核评价内容[3]。

3.丰富实习教学方法。临床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以往典型医患沟通案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对该案例中医患矛盾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必要的点评,同时提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指导学生课后主动查找医患沟通方面的资料与文献,并促使他们用所学知识与个人观点进行评论,得出答案,并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探讨,若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进行分析与点评。

4.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述的各种授课方式中,在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指临床实习和见习。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就各种信息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医学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学习上级医生的医患沟通方法和技巧。学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通过换位思考,感受病人患病后的痛苦、对疾病的恐惧、对就医过程的迷惑和对医生的期望[4]。

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的言谈举止和态度立场都会对实习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教老师要对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及操作及时纠正,但要注意时机。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敢于与患者交流,逐步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的技巧与能力。

儿科作为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医护人员需要服务的对象特殊,患儿疾病也与成人有很大差异。临床实习是正式成为合格的医生前必须历经的阶段。这个阶段除了培养相关的临床知识与技能外,还要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教学中教师将抽象说教的医德教育转变到具体的言行训练上,才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与效果,促使学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5]。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医学诊断的需要,同时也是临床治疗所需,因为不论是无创性还是有创性治疗都要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只有将病情、治疗及注意事项等交代清楚,才能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提高儿科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既是适应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需要,也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儿科医生的需要。不仅要有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沟通技巧的训练,才能为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医患纠纷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志芬.提高儿科医师素质,改善儿科医患关系[J].新医学,2009,(5):327-328.

[2]徐美玉,赵建美.加强儿科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5):2370-2372.

[3]杨慷,唐勇,张永强,等.如何培养实习医生医患沟通意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0):811.

[4]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91-92.

[5]刘朝晖.目前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09,(10):50-53.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Clinical Teaching

ZHANG Zhi-yong,TANG Xue-mei,ZHANG Yu,DING Yuan,LUO Chong,HU Yan-ni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