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1 05:48:41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1

学籍管理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实现学生有序流动,有效控制辍学的必要措施。学籍管理是为维护学历的真实有效和教育的诚信重要体现。你知道具体的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紧紧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中心,继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认真按照教育局工作部署的要求,做好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使学籍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迈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抓好学籍管理工作,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保证学校协调、稳定、均衡发展。

2、严格按照规定,做好转出、转入、休学、复学等有关登记工作。

3、做好本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的登记等有关工作。

4、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登记等有关工作。

5、做好学籍档案管理,使其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6、加大学籍管理工作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千方百计帮助保护适龄儿童受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零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学籍管理是义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保证学校协调、稳定、均衡发展的前提。为了使这项工作抓实抓深,本学期初学校领导就召开由班主任参加的学籍会议,反复学习省、市、县下发有关文件精神和学籍管理细则,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学籍管理措施。成立学校学籍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了管理目标,层层落实责任,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建立包保责任制,为保证学校协调、稳定、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落实到位。

全体教师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的相关要求,深入理解、领会落实其精神实质。严格遵守本校制定的学籍管理工作制度,做好转出、转入、休学、复学等相关工作。我校加强了转出、转入学生的学籍规范管理,做到转出、转入各项相关手续齐全,做到转出有接收证明,转入有转学证明。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落实在学生转出的工作上,严把学生的转出关,认真审查转出学生的相关手续。凡是要求转出的学生,先由家长提出申请,并提供前往就读学校的接收证明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盖章。学籍管理员先进行审查转出学生相关手续,再到校长处审批、签字,方可办理相关转学手续。由于我校学籍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地开展,才使我校的办学秩序稳定,办学效益均衡的向前发展。学籍工作的规范管理,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深入基层,摸底调查。

每年的开学初组织教师深入村庄认真宣传贯彻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对本辖区的适龄儿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做好统计,同时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提前作好一年新生招生工作,使本学区内的每位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就读。

4、档案管理,做到“三化”。

我校十分重视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三化”管理,即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学籍档案是按照规定的相关要求,保存的资料具有规范性;学籍档案的资料详细记载着学生学籍的管理过程,具有科学性;学籍档案为了保存完好查找方便,把学籍相关资料输入微机,进行信息电子化管理。

6、严防流失,杜绝辍学。

我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杜绝辍学现象发生,采用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做到开足开齐课程;二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关注学困生、关爱贫困生;四是加强安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五是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六是依托家长和社会,合力做好控辍工作。

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计划(二)一、工作目标

1、小学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0%;

使学籍管理工作更规范化、更科学化、更现代化。

2、准确统计好在校生数和有学籍的人数。

3、积极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二、具体工作

1、提高认识,进一步把学籍管理摆到重要地位,搞好学籍管理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学籍管理又是深化改革的保证及领导干部依法治校的有效措施。

2、做好新学籍接收工作,新学期开始了,又有一批新学生进入学校,进校后学籍混乱,人员变动幅度大,学生学籍不齐,转入转出,休学,等多种因素,因此要对学籍进行清查,按班级分开,查出缺落的,汇总,分类。

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办法,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学第一周内,做好此项工作。

3、清查已有的学籍。

补全学籍遗留问题。开学初对学校各年级的学生的名册和学籍进行对照,及时处理问题。

4、开学初将人数统计表发到每位班主任手中,认真统计每班在校人数,流动人数,整理好学籍管理档案。

对未到校的流动儿童,要求班主任及时家访并了解情况,如确实已回原籍就读。

4、学生变动严格执行学籍变动管理制度,证件真实、齐全、方可按规定办理。

及时录入转入学生信息,完成变动呈报表和统计表,更新学籍系统,做好常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5、严格学籍管理:学生入、转、休、复学和借读手续齐全,符合规定才能办理各种转学手续。

6、做好各种名册的调查统计工作。

学籍变动手续规范,各种报表数据准确,材料完整。

7、转学的办理:学生转学需填写转学联系表和盖章,持户口本。

转入学生在规定日期持学生以上证件和居民户口簿到校报名,备案学籍,并回执原学校接受证明。转出省内学生需出示接受学校转学联系表,对于转出外省的学生,转入学校完备转学手续才能同意转出。

8、按规定及时整理、保存学籍表册存根。

9、取消留级制度,杜绝开除和强迫学生转学现象。

完善“控辍保学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接受教育。

10、定时统计学生变动情况、分析生源情况,为领导决策和教育教学服务。

(开学初,期中,期末进行实际人数统计) 。

三、执行计划的有力措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全体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学籍管理办法和程序。

2、每天各班班主任对学生到校情况准确准时填报。

每天班主任对未到学生调查清楚情况后及时向领导汇报。(学生病假除外)把此项工作拿入到班主任常规检查中。

3、各位教师对数据的填写确保准确无误。

把此项工作拿入到教师工作态度中。

4、转入学生的程序进一步规范,学校领导同意,班主任建转学证明齐全方能接收转入学生并妥善安排。

5、严格按照招生原则进行招生。

6、认真核实各班人数学生各项信息,特别是学生与学籍系统里的信息相吻合。

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计划(三)一、具体工作

1、提高认识,进一步把学籍管理摆到重要地位,搞好学籍管理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2、做好新生建籍工作,新学期开始了,又有一批新学生进入学校,进校后要重新建学籍,时间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要对学籍进行清查,按班级分开,查出缺落的,汇总,分类。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办法,把工作落到实处。

3、清查已有的学籍。

补全学籍遗留问题。开学初对学校各年级的学生的名册和学籍进行对照。

4、开学初将人数统计表发到每位班主任手中,认真统计每班在校人数,异动人数,整理好学籍管理档案。

对未到校的学生,要求班主任及时家访并了解情况,如确实退学,由班主任统计好,填写表格,上交教导处,由学籍管理员定时注销其学籍。

5、转学学生异动严格执行学籍异动管理制度,开学前几天,做好家长及学生的接待工作,认真审核相关证件;

证件真实、齐全、方可按规定办理。及时录入转学学生信息,完成异动上报,更新学籍系统,做好常规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6、严格学籍管理:学生档案装订成册,摆放整齐,设立专柜,统一管理。

学生转入、转出、休学、复学和借读手续齐全,符合规定。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及时办理学生的注册手续,及时建立学籍,按照规定编写学籍号,规范填写。

7、按规定及时整理、保存学籍表册和毕业证存根。

二、执行计划的有力措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全体师生必须严格遵守学籍管理办法和程序。

2、各位教师对数据的填写确保准确无误。

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教师工作态度中。

3、认真核实各班人数学生各项信息,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各项信息必须与户口信息一致。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2

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3.学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3

论文摘 要: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如期毕业,其管理过程贯穿于学生入学、日常教学管理、毕业环节等,是学校最终“产品”的出口。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一、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 

1.学籍管理制度现状 

现行的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条例对在校生入学注册、教学管理、毕业等过程进行学籍管理,其制度不太完善、力度略显不足,有很多规定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不适应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性较差。由于网络教育学籍管理日常工作流程的复杂程度导致制度执行不严、管理随意性较大等现象常有发生。 

2.日常工作复杂性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均包括招生、计划、学籍这三大模块。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招生和计划环节,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大多会集中在学生毕业环节才发现,因此常常给学籍管理造成被动局面。学籍管理工作本身还包括新生建籍和信息核对、学籍异动、在校生注册、毕业生图像采集、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各类统计数据等七大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牵扯之后的若干个环节。现阶段由于网络教育学生分布情况以及生源大部分为在职人员等特殊原因造成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多情况下无法按照原计划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3.学籍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 

由于网络教育生源较分散,网络教育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较普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大很多,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仍然按照以往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虽然管理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但是管理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人浮于事的现象较多,造成个别学生信息错误未及时修改、转专业未按时上报数据等现象发生。由于上述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继续学习,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能否按时办理毕业证。 

4.学生对网络教育的学籍意识薄弱 

学生对网络教育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为上名校而选择名校的网络教育,很多学生不把学习当做要务,抱着混文凭的态度,认为只要交学费就等着拿证。还有些学生认为学籍只是管理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也从不主动去了解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对每学期的注册、选课以及毕业等诸多环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一旦碰到相关学籍管理的问题就茫然了,直到出现问题,有时候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问题,继而又将责任归咎到管理人员头上,造成矛盾不断,学生和学籍管理部门往往变成对立面。 

5.领导重视程度差异 

目前我国共有67所普通高校开办网络教育,随着生源竞争加大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的学校只注重招生数量忽视学生质量,学生在学期间,学籍管理作为一个主要的管理部门,往往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现阶段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部门“僧多粥少”的现象,然而学籍管理部门却是门庭冷落,在学校组织的竞聘过程中,无人愿意来学籍管理部门工作。随着招生人数的激增,学籍管理工作量不增加大,管理人员数量却始终保持不变,相应的配套设备不增加,系统未能及时完善和升级,造成了学生只能网络化学习,管理人员还是手工化工作,更谈不上管理工作信息化。 

二、学籍管理工作对策和建议 

1.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化建设 

加强制度化建设对学籍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情况、办学特点、管理要求等,建立适应网络教育的规章制度,使网络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学籍管理部门摆脱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采取学分制和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学籍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分制是学籍管理制度改革中的难点,需要有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才能使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工作需要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对学籍管理的7个环节进行制度化建设,做到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按照各种学籍相关规定、条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学生进行在学期间学籍知识讲座,结合网络教育特点当做学生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已达到学生基本了解在学期间的各种管理规定和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如学位申请条件、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的各种要求。 

    2.提高学校各级、各部门、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事务性工作。单靠负责学籍管理工作的少数人是不能完成好的,需要各级领导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网络教育的学生大多以工作为主,对学校的管理规定不十分重视,因此需要各个部门、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顺利毕业。领导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本部和基层学籍管理工作进行常规性抽查和指导,监督工作流程和学籍管理规定中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学期学籍管理工作作好准备。同时领导还应作为学籍管理部门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桥梁,做好学籍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作用。入口上,针对招生环节新生信息核对中出现的问题,应在学生入学3个月内由招生部门与学籍管理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好学生进行信息核对,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学期间:针对学生转专业等学籍异动情况,应联合计划负责部门对学生学习计划进行调整;针对学生成绩问题,与考试负责部门进行沟通解决。由此可见,学籍管理工作要想做得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学生的全力配合。 

3.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服务意识,加强学生对学籍管理的认识 

学籍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繁琐复杂而且原则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业务管理工作,政策性强,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它主要体现在管理方式更加多元化,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信息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要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能够指导学生在学期间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方式完成如选课、查询、报考等,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注重学籍管理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定期组织各级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教务管理系统应用能力的培训;加强服务意识,强调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政策性和严肃性,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既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网络教育学生的自我约束、监督力较弱,学校对学生自主学习监督也比较薄弱,应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籍管理部门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利用网站、电子邮件、qq等各种传播途径将入学须知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及时地看到各种相关管理操作流程,听到各种规定、办法、条例、要求。每学期开学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各级各类学生本学期应注意的具体管理规定和事项做以简要的说明,尤其对一些补充说明和修改内容要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籍管理工作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其能了解自己在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做,将其作为自主学习的一部分,降低学籍管理部门的工作量的同时避免学生因不了解学籍管理而造成不必要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乃至毕业申请学位。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印象,提高对学籍管理的认识。 

学籍管理作为普通高校网络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学籍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对网络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管理规范化程度,更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因此是网络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赵雄辉,聂娟.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原则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2]赵绍侠,刘国庆.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新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3]赵军平.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3,(2). 

[4]申丽辉.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籍管理探析[j].成人教育,2008,(4).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高校 学籍管理 方法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及校风学风建设,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专业数量的超常规增加,给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籍管理更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学籍管理,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办学的声誉,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学籍,就是学生按照国家招生规定,经过高考择优录取后,经过学校全面复查并办理入学手续所取得的在校学习资格。高校学籍管理是学校依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所获得的学籍资格进行管理。具体包括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籍异动(升降级、转学与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等)、奖励和处分;毕业生工作(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证书打印发放、毕业生电子注册等)以及学位资格审核、学位证书打印发放、学位信息网上等。

普通高校学籍档案是大学生学识水平的信用凭证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学籍档案是大学生高校学习期间留下来的原始材料,直接真实记录了学生本人当时的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从高校学生登记表,到各学期成绩记录,再到最后的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位登记表,都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经历,是以后就业、升学、工龄计算等合法的凭证依据。按照学籍管理规定,新生入学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招生录取条件;在册学生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及格才准予毕业并获得毕业证书。学籍管理是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性或全过程性的质量考核及管理,有利于维护和谐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学风,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正规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普通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普通高校学籍管理的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学籍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管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具体问题。但是,学籍管理强度和难度的成倍提高并没有促使学校增加相应的人力投入与支持。从现实情况看,有些管理人员对学籍管理缺乏正确认识,把学籍管理视为学校教务或学生部门的事,而院系则视学籍管理为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2.高校中的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多种多样,较为复杂。真正从高等教务管理科班出身的并不多,有的是本校直接留校的毕业生,有的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还有的是学校为了人才引进博士、教授,照顾夫妻子女关系的硬性安排,从其他行业转来的,这些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在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籍管理是通过管理学籍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就目前的状况看,很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业务培训较少,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学籍管理效率不高,管理人员的配备也明显不足。普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3.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繁重的学生学籍资料收集、整理及分类分析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虽然大部分高校引进了网络管理系统,但还没有真正地实行网上办公,学籍管理经常处于半手工操作状态。缺乏统一的建档标准,致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出现混乱。有的高校将学生档案放在校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有的把学生档案放在人事处和干部人事档案一起管理;有的甚至将学生档案放在各个院系,实行分散管理。有的把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放在从属的位置,既缺编制又缺人员,更缺乏办公经费,导致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的运行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方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学籍管理不仅针对学生,工作质量如何还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整体。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要及时准确地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相关学籍的数据、资料及分析结果,以便领导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为相关领导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并促进教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2.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加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的建设。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等一系列措施,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对学籍管理工作者素质的不断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同时,要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素质。优秀的学籍管理人员不仅应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计划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造开拓和预见能力等专业能力,更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3.加强学籍档案管理,建立学籍档案质量保证体系。学籍档案记载着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活动,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质量的载体,也反映了一个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历史见证、信息储存、结果查询等作用,因此,保证档案管理质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要做到各类学籍处理数据有据可查,必须严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到提供利用,要及时有效,任何一环节都不能有所疏漏。要选派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负责,明确职责,照章办事,维护档案管理的严肃性。

总之,高校学生学籍档案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具体、繁杂的政策性和业务很强的工作。学籍管理工作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学籍管理工作者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摆正心态,对所有的学生及其家长一视同仁。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也应该提高和改善学籍管理人员的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杨红梅,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余碧春.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若干思考[J].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5

一、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的意义

加强婚姻登记和出生实名登记等人口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是科学规划、决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我旗人口计生、卫生、民政等部门掌握的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对进一步整合部门人口信息资源、提高人口信息资源利用率、推进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尤其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建立新婚登记、出生实名登记人口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机制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职责分工与交换内容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

职责:积极配合旗卫生、民政、公安部门做好孕妇住院分娩、适龄青年婚姻登记、新生儿申报户籍的宣传工作。牵头组织信息会商工作,完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规定核查助产机构提供的出生医学登记信息;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加强出生登记管理的具体措施,做好出生人口信息的汇总、归类分析、信息会商等工作;对本辖区基层人口出生统计信息进行核查,对不属于本辖区的人口出生统计信息按照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要求及时向其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反馈;对拒不提供个人真实信息的分娩对象,及时组织对其身份进行核查。各镇(街道、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要做好出生实名登记工作,属本辖区管理对象的进行核实统计,不属本辖区管理的要于15个工作日内将出生人口信息反馈其户籍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完善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对新婚夫妇按法定身份证明核对,录入其姓名及公民身份号码等信息,同时与民政部门登记的信息进行核查;按月汇总辖区内与卫生、民政、公安部门不一致的出生人口和婚姻信息,及时报旗人口计生部门。

交换内容:对镇、村两级调查上报的与卫生、民政、公安不一致的出生人口信息(出生时间、父母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户籍和现居住地址)和婚姻信息(登记时间、男女双方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户籍和现居住地址),每季度以电子文档形式与卫生、民政、公安部门进行交换,同时根据相关部门的工作需求,提供相关信息。

(二)民政部门

职责:积极协助人口计生部门调查核实婚姻登记相关信息,进一步健全婚姻登记审查制度,建立婚姻登记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婚姻登记信息交换互动,完成婚姻登记的信息采集、信息确认、证件制作、数据存储与利用等工作,确保婚姻登记的合法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加强对《婚姻法》的宣传,倡导晚婚晚育,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办理收养登记时,严格查阅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交换内容:为人口计生部门设立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的登录和浏览权限,人口计生部门适时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将办理收养登记情况按季度向人口计生部门进行通报。

(三)卫生部门

职责:积极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对出生人口相关信息进行核查,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登记制度,加强出生医学登记和《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工作,确保出生医学登记资料和《出生医学证明》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各医疗机构按要求认真填写住院分娩孕产妇出生医学记录,在出具《出生医学证明》时,认真核查并填写孕产妇相关信息(新生儿出生日期、出生性别、产妇及配偶姓名、身份证号码、孕产次、生育证号码、户籍及现居住所在地、联系电话等),发现孕产妇提供的身份证明和住址有疑问,无相关证件或拒不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及旗外户籍的分娩对象,要在填写生育登记报告时在备注栏加以注明。

交换内容:为人口计生部门设立《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信息系统的登录和浏览权限,人口计生部门适时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将孕产妇提供的身份证明和住址有疑问、无相关证件或拒不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及旗外户籍的分娩对象的相关情况,按季度同人口计生部门进行通报。

(四)公安部门

职责:公安部门积极向人口计生部门提供人口相关信息,负责做好出生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在办理户籍登记手续时,依照户籍管理有关规定,认真核查出生人口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及《出生医学证明》、《计划生育服务证》等信息,对不能提供《出生医学证明》、《计划生育服务证》或证件相关情况不符的,在落户人员登记表中详细注明,暂缓办理落户手续,与计生、卫生部门进行核查无误后再予以办理。

交换内容:出生申报对象(本人姓名、出生日期、父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和人口变动信息,每季度与人口计生部门进行交换。对不能提供《出生医学证明》、《计划生育服务证》或证件相关情况不符的暂缓落户人员,按季度向人口计生、卫生部门通报。

三、管理与操作方式

(一)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旗人口计生、卫生、民政、公安部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按季度定期通报职责内相关信息,并确定专人进行管理,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八日前将上季度情况,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通报,各相关单位同时留存纸质文档。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核查,将核查信息及时进行反馈。旗人口计生部门汇总后属我旗管理对象的信息要反馈至各地进行核对,并录入全员人口信息库;不属于我旗的要利用全国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向其户籍所在地反馈。镇、村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及时对非住院分娩、旗外医疗机构出生的育龄夫妇信息进行采集,实行出生实名登记,逐级上报旗人口计生部门,旗人口计生部门将相关信息与公安、卫生部门进行通报。

(二)建立信息会商机制。旗人口计生、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每季度就婚姻登记、出生实名登记和变更民族、姓名、出生日期等信息进行一次会商,对相互交换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实现信息共享。

(三)强化信息督查机制。旗人口计生、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新婚登记、出生登记、《出生医学证明》、人口户籍信息的管理,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虚报、瞒报、拒报、篡改相关信息,提供虚假身份证件,授意弄虚作假等行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监督;宏观调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准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建立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社会各界的共识。而在国土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提升地籍管理的整体水平,适应现阶段参与宏观调控的新要求,走在其它各项制度之前,最大程度的发挥监督与调控作用,是值得我们国土资源人员思索的一个新问题。

1.努力强化地籍管理基础地位

地籍资料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统计运用全国统一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和调查程序。土地调查、统计经过实地勘察,结合图表册,按照科学方法统计、分析,能全面反映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每年进行的土地变更调查,更是翔实地反映了年度各类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规律,以及辖区内建设用地存量、流量信息。这些准确可靠的基础信息,为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制定和各项建设用审批等,提供了最全面、最基本的依据;为正确判断土地的供求合理性,检测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了信息。

地籍管理是实施土地产权管理,建立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与核心。土地登记无疑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产权管理的重要形式。《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依法进行登记发证。土地确权登记,解决了大量的土地权属纠纷,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界定土地产权关系,推进了土地使用有偿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国有土地产权流转。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为经济社会提供了合法、准确的土地产权信息,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管理土地、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体制改革服务,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评估,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保障。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根基所在,根基不扎实,整个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就无从谈起。

2.积极建立地籍管理动态监督体系

地籍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的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用地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许可、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

地籍管理监督土地用途观管制度的执行。根据地籍管理随时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管理者可以对每一宗地类变更的来源、去向及时进行变更,并上图、载册、入库。这些信息,充分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供地计划的执行,凡是违反规划、计划,以及改变法律确定的土地用途的,都可以通过地籍图、表、簿、册及数据等,一目了然检查出来。另外,通过土地遥感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非法占地行为,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和供地计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地籍管理监督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执行。在土地变更登记中,对土地权属、用途、面积、坐落、登记、地价等进行审核的过程,就是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把关过程。通过对土地权属性质、来源及它项权利的审核确认,可以随时检查土地使用权变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改变了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规避土地有偿使用等。在办理土地登记的过程中,通过对土地用途、面积、地价等项目的审核,可以随时发现抬高或降低地价、弄虚作假的行为,以监督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定价的合理性。办理土地登记和启动全社会对土地登记资料的审查,为土地市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防止了违法交易等不法行为。

地籍管理监督建设用地审批和依法用地执行。地籍资料翔实记载了每一块土地的状况,是建设用地项目审批前了解土地权属合法、面积准确、界址清楚、用途合理与否的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后,经变更登记实地调查审核,用地情况与批准文件一致的准予确权登记,对不一致的不予登记,同时注意发现和防止可能出现的突出批地、先行圈占土地等现象。另外土地利用监测可以及时监督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3.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基础调控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等要求的第一次提出,意味管理手段以及考核标准和缴纳标准的改变,对地籍基础业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3.1要求准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既要有影像还要有图形和位置,无论是建设占地还是耕地以及基本农田面积都要求准确,要保证数据与实地一致,不能有虚假,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2要求全

不但要有农村土地信息,还要有城镇土地信息;不但要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数据,还要求有各行业、各产业用地数据,要涵盖土地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求新。不能只有过去几年的数据,还要有每年、每季,甚至每月、每天的数据,要及时用最新调查成果更新原有数据。

3.3要求快

要及时掌握各地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变化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快速汇总,统计、分析各项调查和监测数据,保证各地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及时获取,满足形势分析的需要。

4.结语

地籍管理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措施,是严格土地管理保障,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地籍与财政密切相关,现代社会地籍管理涉及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与核心。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规的统领下,理论结合实践,勇于摸索,敢于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使地籍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科]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7

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全国学籍系统) 安装部署和首次数据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在跨省转学、招生入学和经费监管等方面已初步取得良好综合效益。为充分发挥全国学籍系统作用,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现就做好全国学籍系统全面应用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学籍信息质量。全面开展以学生身份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数据审核工作,减少问题学籍,确保数据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区、市)学籍进行、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各省(区、市)完成省内审核工作后,我部将利用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上传的学生数据进行核查,并向各省(区、市)反馈问题学籍清单。各省(区、市)内问题学籍处理工作原则上应于2014年7月底前完成。全部问题学籍处理工作结束后,我部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

二、全面应用系统功能。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明确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利用全国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等)、学籍异动(转学、出境学习、休学、复学、留级、跳级、辍学、死亡等)的管理工作。应用全国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提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水平,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公平。完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为招生入学提供支撑,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认真将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积极推进实名制学籍系统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衔接。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中运用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健全经费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准确性。逐步在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开发完善特色需求。我部已开放全国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支持各省(区、市)以全国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满足地方管理需求的特色功能。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尽早发挥效益。自建系统对接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全国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需求的模式上来。我部将对各地特色需求功能开发工作及时跟进,总结肯定探索力度较大、功能成熟完善、应用效果明显省份的经验,并进行全国推广。还将对工作积极、有需求但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给予技术支持。

四、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全国学籍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探索点,各地要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工作体制。健全协作机制。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财务、教育信息化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保障全国学籍系统全面应用。健全考评制度。构建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学籍管理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网络,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健全培训制度。我部已以面授方式直接培训至地市级;各地要强化培训,实现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覆盖,培训结束要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学籍管理员调整后要及时安排培训。健全工作交流制度,完善问题协调机制,快速推广成熟经验,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健全奖惩制度,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认真查处、严肃追究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人员。健全举报、通报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和警示教育提高全国学籍系统应用管理工作水平。

五、构建运维长效机制。系统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建立保障全国学籍系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尽快落实全国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全国学籍系统运行情况。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完善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映和解决全国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确保全国学籍系统运行稳定。

现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关键业务应用指南》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我部将适时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附件:1.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关键业务应用指南(略)

2.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规则(略)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地籍测量;内容;作用

中图分类号: E99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现代地籍测量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作用,基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测量工作,有效的实现了对地籍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管理,对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地籍测量的含义

1.1、地基

地籍是以国家监管与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等信息的集合,通常以表册、数据和图形来表示。按发展阶段来说,地籍可分为产权地籍、税收地籍、多用途地籍,产权地籍是指为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利而建立的地籍,主要记载土地权利人的姓名、宗地界址、面积、位置及土地权利内容与来源等,税收地籍是指以课税为目的而建立的地籍,主要记载纳税人的地址、姓名、宗地面积及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多用途地籍是指以土地产权登记、科学管理、课税、利用及保护土地等木耳建立的地籍,记载了宗地的全部属性。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指在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采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及科学的方法对土地及土地附着物的权属、数量、位置、质量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获取并表达地基信息的工作,是土地管理、税收与城乡规划、房产管理、国土整治与开发等工作的资料基础。地籍调查的程序通常是:准备工作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档案检查验收。

1.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表达地基信息而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确认权属界址及利用现状的手段,也是建立地籍档案的基础,其基本内容为测量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界线、位置、面积及类型等。地籍类型的测量,应遵循。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等需求的原则,出为土地税收与管理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为不动产的面积、位置、质量、权属等提供数字或几何资料,并建立在统一的坐标系内,此即地理信息功能;②为不动产的租赁与利用现状提供资料,经法律程序办法证件号,地籍测量成果即具备法律效力,此即法律;③为不动产的分等定级、评价、征税及有偿转让提供资料,此为经济性或税收功能;④为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古迹保护、城镇建设、旅游开发、国土整治等提供基础资料,此为社会。

2、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主要内容是:(1)地籍控制测量。使用必要的测量仪器,比如校正仪器,测量记录计算本、绘图铅笔、三棱尺、半圆仪、胶带等物品;(2)界限测量。就是测定对土地界限的界址标识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为幅地籍图、房地产图等,高效快速地测绘,最好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标记出控制点;(4)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要对特定地籍范围内的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准确的测量,测量后,要纳入到专门的材料库进行保管和记录;(5)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测量;(6)相关人员要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去严密的测量。

2.1、地籍测量要有调查计划

开展地籍测量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地籍测量项目一定要有调查计划。首先,调查计划里要准确严密的列出地籍测量中必须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土地规范,调查计划里要写清地籍测量的需求和达到的标准、测量的范围、项目进行的时间、步骤和方法、人员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保证地籍测量的进度和质量。

2.2、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籍测量前要对土地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保存和记录,对必要的信息要做对比和计算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的资料有:(1)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地方土地部门下发的关于土地管理的官方文件和信函,特别是行政区的代表代码,还有一些测量的技术方面的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2)测量结果图表,控制网络图和总结报告等已经存在的测量和控制结果性文件等;(3)航拍图像和资料以及大比例尺度的地籍信息;(4)已经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取得相关证件的地籍档案材料和相关申报材料等;(5)土地征用文件资料,包括土地转让、土地出卖、土地处置、土地划拨等;(6)普查资料,包括居住房屋普查和工业用地普查资料;(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市建设部门的规划资料和图片资料等。

3、地籍测量的作用

地籍测量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步骤。地籍测量又囊括了地籍调查和专业的测量技术,例如测量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准确测出从控制到碎部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范围、权属、面积和地理环境,把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土地整理。土地权属调查是基础,面积计算和绘制地籍图是重要步骤,是为土地登记做出的重要工作。它是土地整理的技术基础。按照土地的质量和级别进行分类,分别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地籍测量的方法对于测量结果有保障作用:按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不同,有普通,航测和综合地籍测量方法。

4、做好地籍测量工作的建议

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4.1、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组织

随着科技的发展,测绘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地都有专业的测量队伍,对于这些测量队伍,各地区要统一进行组织,统筹安排,充分的调动各队伍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分工协作。各地区可以联合成立地籍测量领导小组,从而在有大的测量任务时,大家可以进行联合作战的方式完成测量工作。

4.2、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存在着传统方法和新技术并存的情况,对于测量手段的选择也存在着不一性,但对其成果和成品的质量则要完全符合规范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应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的高效合理流动,这也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须趋势。

4.3、宗地边长必须实量

宗地草图上的界址边长或相关距离在外业调查期间必须实量+该数据是检核地籍图成图精度的重要依据,外业测量时必须严肃认真,在内业地籍图形成后,可依据宗地草图上的实量数据与计算机内的反算边长进行核对,检查地籍调查成果成图精度,由于实量边长均由检定后的钢尺丈量,而且量测的边长均为易量。

4.4、做好地籍测量成果的验收

地籍测量成果可分为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两个部分,其中权属调查既有法律效应又存在一定的政策性,需要测量单位对实际核查的结果出具相关证明,而地籍测量不仅包括技术问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对测量成果进行验收,并对地籍调查表进行填写,权属资料进行确认,协调好技术与政策的结合性问题,如果仅注意一个环节往往造成相关成果间的数据"资料矛盾,使成果难以应用。

结束语

随着现代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地籍测量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地籍测量的内容及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及地方规范来开展工作,为城市发展、地区规划贡献充足的地籍知识与力量。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身作业水平,完善作业方法,在实事求是、自检互检、互相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胡仁辉.关于地籍测量内容及作用的具体分析[J].民营科技,2014,01:16.

[2]郭新华,韩多霞,张岩军.关于地籍测量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7:121.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地籍测量;内容;作用;精度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地籍测量技术的革新,我国的地籍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由于我国土地种类的多样性对地籍测量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得地籍测量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地进步和努力的工作。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

1.1地籍的含义。

地籍的核心是国家监管以及土地的权属,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等信息的集合,通常以表册、数据和图形来表示。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地籍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地籍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地籍可以分为税收地籍、多用途地籍以及产权地籍。所谓的产权地籍是为了有效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产权地籍中将土地权利人的姓名、土地面积、宗地界址、土地所在地、以及土地权利的内容及其来源等内容详细的记录在了产权地籍中。根据地籍的特点及任务,可以将地籍分为日常地籍和初始地籍;根据地籍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农村地籍和城市地籍。

1.2地籍调查。

顾名思义,地籍调查是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采取正确合法的手段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对土地以及土地附着物的数量、质量、权属、位置以及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而为我国的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国土整治、国土开发、房产管理等工作提供具体的信息。通常情况下,地籍调查工作首先应进行准备工作,之后进行测量工作,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归档,最后进行检查验收工作。

二、地籍测量的内容

2.1地籍测量的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

测制地籍图需要地籍控制测量的结果作为基础,因此在进行地籍测绘的前期,应做好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地籍控制测量的范围是地籍区一级地籍子区,测量的基础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等级点,测量过程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进行,比如说: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地籍测量方式进行进本控制点的测定以及图根控制点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过程中通常会用到测量记录计算本、绘图铅笔、校正仪器、交代、三棱尺、半圆仪等测量仪器。绘制地籍图需要地籍控制测量作为数学基础,并应本着 “精心设计、严密布网、从高到低、严密实施”的原则进行测量工作。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时地籍测量控制的两大组成部分,常用的方法有:三角网法、导线网法、线性锁法以及导线法等多种控制方法。

(2)界线测量。

顾名思义,界限测量指的是测定对土地接线的界址标识坐标。实际测量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析、图解的方法进行界址点的测量工作。也可以采用在野外直接采集角度和距离,之后计算界址点的坐标,这是常用的现代的地籍测量解析法。实际测量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比如说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系法等。

(3)地籍图测绘。

在进行地籍图的测绘工作时,首先应按照测区的位置在图板上标好控制点。根据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不同的测绘仪器应选择合适的成图方式。

目前常用的地籍图测绘方式有白纸成图法、计算机成图法以及编绘成图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成图法逐步替代白纸成图法以及编绘成图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地籍面积的测量与精确计算。

地籍面积的测量与精确计算工作首先应对特定地籍范围内的宗地和地块面积进行精确地测量,并要求保存和记录测量结果。除此之外,哈要求及时进行土地信息的实用性检测一遍对变更的地籍测量结果进行变更。

三、地籍测量的作用

3.1地籍测量的必要性

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的地形测量,其测量的结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使得人均占有面积较小,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土地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地籍测量工作所担负的责任更加艰巨,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用先进的测量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不断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2地籍测量的重要作用。

地籍测量工作是土地整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需要专业的测量技术人员来进行地籍测量以及调查工作。这就要求测量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要求考核通过。以期得到更加准确的土地的属性、范围、大小、面积、位置等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地籍测量的基础性工作是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查,测量的关键步骤是进行面积计算以及地籍图的绘制,同时这也是进行土地登记的基础性工作以及实现土地整理的技术保障。地籍测量工作应本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进行。有效保证土地开发的统一性、整体性以及规模性是进行土地测量工作的目的。同时土地测量工作是保证土地界限规范统一,土地界定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土地权属划分等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籍测量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处理。这就要求地籍测量工作着不断深化对地籍测量工作内容的掌握,并深刻认识到地籍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乡规划问题以及其他土地管理工作的落实。我们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测量手段,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地籍测量工作。

参考文献

[1]严海英.利用 IKONOS 卫星影像测制新疆边境1:10000 比例尺地形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2).

[2]郭敏,金蕾,韦四江.基于 GPS-CORS 高精度数据处理策略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02).

[3]吴孟坤,丁逸.静动态 GPS 及 CORS 等不同地籍控制测量技术方法应用区域实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4]尚雪巍,寇俊之,李文慧.深度探讨 GPS 地籍测量技术与实施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持公平公正,坚持科学规范,坚持市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平稳、有序实施。

二、工作内容

(一)组织报名

1.报名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报名参加xx市2018年中考。

(1)具有xx户籍的初中应届毕业生。

(2)具有xx市连续两年初中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应届毕业生。

(3)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复转军人,外来务工人员和在岗、转岗、再就业职工及其他社会青年报考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不受年龄和户籍限制。

2.报名办法

(1)户籍和学籍在同一县区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学校所在县区报考,由毕业学校统一集中办理报名手续。

(2)户籍和学籍不在同一个县区的考生,可选择在学籍所在地报考或回户籍所在地报考。

(3)回户籍所在地报考的本市应届毕业生和外地返银应届毕业生,凭户口簿和学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籍证明,到户籍所在县区教育局报名。

(4)非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到所在县区教育局或县区招生办公室报名。

(5)考生报名信息由各初中学校负责核对,确保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的信息一致。考生报考号和准考证号编排沿用2017年编排规则。

(6)4月30日前完成报名工作,5月10日前由各县区教育局编排好考场,并将报名信息数据库报市教育局。

(7)中考报名不得向考生收取任何费用。

3.资格审查

各初级中学负责对考生报名资格进行初审,在考生所在毕业学校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区教育局复审确认。对弄虚作假取得报名资格的,一经查实,取消其考试资格,已经录取或报到注册的,取消其入学资格和学籍。

(二)组织考试

1.考试科目、分值及内容

(1)考试科目: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综合、政史地生综合和体育。

(2)考试分值:中考总分为80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理化综合150分(其中物理80分,化学70分),政史地生综合150分(其中思想品德50分,历史40分,地理30分、生物30分),体育50分。

(3)考试内容:除体育外其它各科考试均实行闭卷考试。各学科根据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命题制卷,注重强化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中加时事政治部分,重点考察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时段内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体育考试按照《xx市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方案》(白教基函〔2017〕13号),由各县区教育局在5月31日前统一组织实施完成。考试成绩由县区教育局封存管理,6月20日报市教育局。

2.考试时间

文化课考试时间为6月16日—18日。数学、英语考试时间120分钟,语文、理化综合、政史地生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特殊考生参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笔试时间为40分钟。具体时间为:

6月16日上午 9:00-11:30 语文

6月16日下午 15:00-17:30 理化综合

6月17日上午 9:00-11:00 数学

6月17日下午 15:00-17:30 政史地生综合

6月18日上午 9:00-11:00 英语

6月18日下午 15:00-15:40 体育与健康(特殊考生)

3.阅卷及成绩公布

(1)中考阅卷、登分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

(2)成绩公布由市教育局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公布,同时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公布。

(3)考生如对本人成绩有疑问,可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学校提出复查申请,由县区教育局汇总统一报市教育局复查。

(三)综合素质评价及能力测评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测试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按照《xx市义务教育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白教发〔2010〕119号)文件执行,由考生所在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2)实践能力测试由县区教育局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由学校组织实施,测试内容包括:英语口语、听力、实验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测试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

(3)评价和测试工作在4月30日前完成,评价测试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2.特长生专业测试。特长生专业测试由县区或特长生招生学校根据招生和专业要求负责制定测试办法并自主组织实施,测试成绩实行百分制,测试结果必须在招生学校内进行公示,测试资料和成绩由招生学校负责统一封存管理,作为特长生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四)招生计划管理

1.招生计划编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是指令性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各县区教育局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学校规模、班额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合理编制辖区内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由县区教育局编制、市教育局审核统筹后报省教育厅备案批复。

2.招生计划下达。市教育局将省教育厅备案的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以县区为单位一揽子下达,再由各县区教育局统筹将计划具体下达到辖区内各普通高中学校(含民办学校),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学校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下达。各县区要把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确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具体指标分配和录取办法由县区教育局制定。特长生招生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计划的5%以内。

3.班额控制管理。按照省、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要求,严格控制普通高中班额在50人以内,实行阳光均衡分班,均衡配置师资。

(五)招生录取范围

(1)各县区所属公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所在县区招生。

(2)市实验中学、市艺术中学和民办普通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平川中恒学校10%的计划面向全市自主招生。职业学校、中专学校面向全省招生。

(3)靖远县第二中学可面向全市招收男子足球、男女健美操特长生;xx市第一中学可面向全市招收女子篮球特长生。

(六)志愿填报

普通高中招生志愿填报由各县区教育局负责制定具体填报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指导考生在6月10日前,按照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范围完成志愿填报工作。要充分尊重考生选择学校的意向,不得强制违规要求学生填报志愿。

(七)招生录取

1.录取原则。普通高中录取由市教育局确定统一录取时间,由各县区教育局和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具体负责实施。录取基本原则是:“分数优先、依据志愿、参考评价、择优录取”。各县区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结束后,即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做到榜示结果、报到注册和上报学籍三统一。因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未报到注册而空缺出的招生计划不再进行补录。

2.普通考生招生录取。按照县区招生计划数,划定本县区普通高中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参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对于在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志愿滑档的考生,按照“分数优先、依据志愿”的原则,由县区在招生录取时进行调剂录取,调剂具体办法由县区自行制定,在同一录取工作时段完成录取。民办普通高中按照所在县区确定的招生计划,由所在县区教育局统筹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实行自主招生。平川中恒学校面向全市招生的计划,须在全市统一录取结束后组织进行。

3.特长生招生录取。各县区所属的普通高中学校由县区教育局划定文化课成绩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在达到文化课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要求的术科合格考生中,按考生术科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录取。市艺术中学在全市范围内招收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体艺类考生,依据考生中考分数和志愿,结合体育艺术专业测试成绩自主招生,由市教育局划定文化课最低控制录取分数线。

4.市实验中学招生录取。市实验中学实行单考单招,按下达招生计划,在全市统一中考结束后、普通高中录取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单独组织报名、考试和录取,录取学生名单由市教育局通知各县区教育局。已被市实验中学录取榜示的考生,不再参加县区组织的录取。

5.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所有初中应往届毕业生及其他考生可免试录取,直接到市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注册入学。

6.具体录取办法制定。各县区教育局和自主招生学校根据本方案负责制定具体录取办法,录取办法需经县区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后方可组织实施(自主招生学校录取办法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公布。各县区和市实验中学、市艺术中学于5月20日前将录取办法报市教育局备案。

7.录取结果报送。各县区教育局统一汇总辖区内各学校录取名单,市实验中学、市艺术中学汇总本校录取名单,录取工作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录取花名册报市教育局。

(八)入学报到和学籍注册

1.入学报到。各县区要加强学生入学报到管理,各学校录取结束后第一时间对录取结果张榜公布,凡被普通高中学校张榜公布录取的学生,要在学校规定的报名注册期限内,按时到校报名注册,无故不按时到校报名注册的学生,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学生及家长自负。

2.学籍注册。学籍注册的依据是县区教育局、学校报送的录取名单和县区教育局最终审核确认的实际报名注册名单。低于本县区、本校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其他扰乱招生秩序违规招收的学生,市教育局不予注册学籍,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所在县区、学校和学生个人承担,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九)照顾政策

(1)军人子女照顾政策按xx市教育局和xx军分区政治部《关于2013年中考招生照顾政策的补充通知》(白教发〔2013〕50号)执行;

(2)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

(4)农村“两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接扎户)子女,录取时文化课加30分;

(5)“三侨”子女,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

各类照顾加分不累计计算,只享受最高加分项。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中考招生考试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部署,县区教育局负责具体实施。市教育局成立2018年中考招生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于4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备案。要按照“谁主管、谁审核、谁负责”原则,靠实工作责任。市教育局负责命题、制卷、评卷、登分、成绩公布、县区招生计划下达、学籍注册等管理监督工作。各县区教育局是中考工作组织、考试环境治理、工作秩序维护、严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考试组织、学校招生计划下达、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新生报到注册核实等工作;各县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和科(股)室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各县区要将中考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提高政治站位,规范招考秩序。各县区要牢固树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考生认真负责的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工作组织管理。要周密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严密组织工作流程,严格落实工作要求。考前,要认真做好组织报名、资格审查、信息公开、志愿填报、考场编排、考场管理、保密保卫、秩序整顿、准考证发放、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各类应急预案制定等基础性工作。考中,要认真做好考场秩序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考风考纪管理、考卷安全接送保管等重点工作。考后,要按照市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考卷批阅、考生录取、信息报送、考生成绩管理、学籍注册及其他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特别是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2018年中考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指导考生志愿填报、保障考试安全、规范招生录取秩序等工作,坚决杜绝违规违纪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