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信息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02:56:11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5-02

一、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的能力

1.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舆情编辑工作,就是披沙拣金。网络共生的环境下,民意就是考量政治环境的晴雨表。这就要求我们对地方网络的公共治理,按新闻的性质和规律看待舆情焦点在于民生民情。网络舆情通过网络传播,将编辑意图、正能量的声音发散出去,有效地提升了平台的感召力、影响力。舆情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应具有明辨是非、立场坚定、把握全局的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谣言、谩骂、刻意诋毁、颠倒黑白的不良信息,培养从复杂舆论中客观分析和提炼要害信息的能力。

2.舆情信息处理的编辑立场。舆情编辑从搜集舆情信息统计、分析、判断、综合的各个方面来看,编辑立场关系到社会热点引导、改革政策为稳定大局倾斜等的重点问题,目前,自贡市政府的门户网站,在实施运行中能及时用网站平台政令、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开设了网民诉求通道,有关回应网民敏感问题,该上升到政府工作议题的能从制度上、源头上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编辑立场能敏锐快捷提炼要点,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上发挥了编辑作用。

3.新闻价值决定引导方向。新闻的价值在于时新性,这里即指网上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最新言论、政策变化、社会动态等广泛内容。此间,以网络传播规律来看,这时,“舆论领袖”影响受众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网络出现一些不明不白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网民往往分不清客观事实而无所适从,他们就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进行舆论引导,编辑挺身而出以“舆论领袖”的方式,澄清事实内容,以此作为编辑决策的依据。同时,编辑需要建立稳定的用户群,寻找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我们的网民有空前的话语权,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1]。”需要编辑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包括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经济,衡量其新闻价值,引导舆情发展有着重要的方向作用。

二、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和建言

自贡市舆情中心每天要浏览监测网络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或论坛等。论坛主要关注天涯社区、四川在线、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等;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四川新闻网、自贡在线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等。在网页监测浏览中,切实注意和自贡市有关的敏感的话题。

自贡市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一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政治、业务、网络素质高的网络评论员、舆情网评员队伍,每天负责对网络论坛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舆情巡查,对此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二是坚持对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发展走向,及时地准确地全面掌握,做到及早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的处置状态。对那些网上举报线索不准确的含糊的舆情,找准线索查实,在调查疏导中、采取事后善处等措施,确保主流舆论引领;三是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最关心的根本利益着想,思考和修正工作偏差,再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四是目的明确,建言为上。舆情编辑最关键的是,洞察舆情走向,化解舆情矛盾。编辑应说服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误会,使可能引起的舆情事件转化为积极因素;以平等公正善意的态度获得公众的信任认同,利于舆情危机消除或化解。在建言时,在大量舆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供合理、恰当的处置意见,对其处置手段优缺点和时间节点的把握和推测,要有参照系、预见性和前瞻性,不仅能回答情况是什么,还能回答怎么办。

进行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具体针对舆情可能诱发的危机事件,交流舆情研判中、决策中得失的总结。应定期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讨论预警方案和判断标准的制定,以便有针对地开展编辑策划。网民讨论的话题繁多,涵盖社会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话题发现能力和网络舆情追踪技术。

1.编辑熟练掌握舆情分析系统工具的必要性。在当今网络各种舆论繁多而杂乱,各种论坛网友爆料已成为披露社会阴暗面第一现场。要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热点的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发展变化及时跟进引导,已成为舆情分析研究的重点,并实现话题发现与追踪。舆情分析系统十分重要,编辑能使用这个工具,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置舆情。我们所使用的v2014.3 绿色特别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支持搜索各类论坛、博客、微博、新闻网等。在运行中,要注意初始化设置是做好舆情分析的第一步,你关注的主题自动程序会自动搜索,并给予实时提示。自动程序还可以把舆情发送到编辑的手机上,随时随地提醒,在任何情况下知晓舆情有无变化。在这个监控系统中,关键词检测、追踪,以信息聚类为基本技术手段,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2]”

2.抽样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知识在舆情抽样统计分析中十分重要,针对舆情的影响力、民众利益的关切度和对公共形象的破坏程度,设置参数与数据分析框架。抽样应选择有权威性、影响力大的论坛、博客和新闻网站,关注点击多、回复多的新闻或者帖子,多选新帖兼顾不同倾向性言论,做到意见最大化材料丰富性。为了保障舆情分析结果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抽样遵循目的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因为科学规范的抽样是进行舆情事件分析前期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如事件发展概况与脉络、民众主要观点与情绪、与有无行动计划性、对社会体制构成怎样的冲击,甚至有无被支持或利用的可能性。

3.构建舆情报告真实、全面、及时。通过判断特征词类型,并进行特点标注,从而构建倾向性语气词典和标准数据集,从而为倾向性深入研究分析提供支撑。形成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及时采用“化解、澄清、删除、正听”等策略原则,化解舆情危机,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引导舆论。如果缺乏相应系统和技术获取分析信息,就很难使舆情报告及时做到全面性、真实性。常见的舆情报告有条目型、综述型和专题型。条目型舆情报告是将搜集到的相关热点资讯进行摘编,按照正负面顺序,将消息以条目的形式罗列出来。比较条目型、综述型舆情报告适用于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描述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引起某个阶层或团体强烈关注的、又有争议的热点事件,通过对事件进行综述性总结,点评其影响及解决办法的理由等。至于专题型舆情报告,则是对某个行业、某个范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持续发展变化的事件。专题型报告以叙述为主,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网上传播的情况作统计,如跟帖多少、转载多少、网民评论的观点比例等都要简单描述,最后是报告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它必须建立在编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果包含翔实的数据和图表。

4.舆情编辑的策划。编辑的策划,倾向于广泛听取民意而集民智,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网络舆情汇集分析工作流程,是对整个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筹划和安排,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的复杂性,从策划起对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发现开始,到分析结果成为策划者操作的整个过程。其中策划和需求是起点和终点的交叉利用,各环节指编辑工作规划-舆情汇集-整理和评价-舆情分析预警-报送和反馈等,它们共同构成主体是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报告。在更普遍的状态中,信息需求可以在舆情评价时,确定对某些研究对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包括指标名称和数值,以及策划者怎样主动听取群众建议和呼声、怎样最大限度寻证民意认同,怎样在对话中协商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怎样以一种适宜的倾向性消除群众误解和网民的隔阂。同时,也应注意网络了解民意的局限性,网络是不能取代编辑的实地调查研究,更不能取代政府的政策研究、专家的战略思考。所以对网络出现表露的民意民情,需要编辑一双“慧眼”分辨是否良莠,辨别优劣是非,是慎重判别和认真选择的必然。

构建网络舆情策划指标体系,是按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将网络舆情的特点表现出来;“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联系的部分,通过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透彻认识整体,并准确定位关键制约因素。[3]”基于舆情编辑工作特殊性和素质要求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具有按新闻学规律客观处理信息、监测、引导和建言的能力上,才能建立舆情编辑策划分析研判系统,构建舆情报告的真实、全面、及时,使舆情能够促进社会对话,发挥正能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共信息就是公共领域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是知识单元应获得性的社会符号体系。公共信息管理就是人类借助于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共信息进行引导、指挥、控制、协调,以提高公共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信息效用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近些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关注描述和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的过程,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舆论传播,就是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既包括舆论形成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也包括舆论形成后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

 

舆论传播最早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舆论学研究,之前的研究范畴也多限于此,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多是新闻传播和党政宣传领域,但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的日益普及,舆论传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情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世界已经进入了突发危机时代,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则给突发危机的实时、全面呈现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公共话语权由相对集中向相对扩散发展,由此,由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引发的集聚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社会系统与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也蕴含了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研究。舆论传播原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多是基于逻辑分析与定性推导,而当前的舆论传播已逐渐过渡到公共信息管理的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演进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理论方法多种技术工具交叉集成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众多学科领域大量的研究注意力资源,呈现出蓬勃迅猛的发展态势。

 

虽然之前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舆论传播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过探讨和分析,但由于近些年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其研究对象的依存、演化的环境与条件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情况、新问题、新背景下已不能较为全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应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视角出发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舆论传播的最新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论文为依据,以此科学客观地了解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探索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景,并从舆论传播的角度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视角出发对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舆论传播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由于各种因素,本文实施的这次检索一定会遗漏部分相关论文,但可以视为一种大规模抽样统计,是能够较大程度反映该领域状况的。从本次检索结果看,2001年只有67篇论文,但2002年文章总数达到了104篇,数据增幅55.2%,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的研究持续得到发展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此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体现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根据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著者的公式为:m?艿0.749×■(式中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著者论文数,m为核心著者最低发文量),统计得到核心著者已达到60多名。由此可见,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已具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核心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资助文献达到了78篇和75篇,居各种资助来源之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紧随其后。其他部级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给予了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较大支持,近几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这些基金项目的资助,而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仍需要各大基金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信息管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其涵盖信息管理、公共管理、通信传播、党政宣传等众多学科领域,成交叉化集成化发展,在当前高速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其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巨大。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则在当前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焕发出新的光芒,尤其是当今社会突发事件频现,而网络则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发挥出令人惊讶的能量,给众多学科领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年载文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文献量每年的总量持续高走,并且近几年更呈现出区别与前些年的高速率增长,这正是一个研究方向蓬勃发展、日益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反映出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与关注,从当前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其在公共信息管理的视域下更具包容性与交叉性,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与机构的介入,其蓬勃之势可以想见,而且根据知识管理与计量分析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大量研究资源的进入之后,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也会由渐高而变得渐大,有可能从舆论传播或舆情传播这一单一论题而逐渐扩展,从多个角度层次对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与刻画。而发文著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方面做出较多工作的个人,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人员在该研究方向上的重视与实力,是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主要力量的代表。

 

另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舆论传播从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传统研究方向进而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逐渐成为众多其他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更彰显出其巨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理论、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和细致,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共享互通的舆论场,而公共信息管理也把舆论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超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场域,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在这里碰撞交汇、互补协进,势必带动整个学科领域的飞跃发展与质变突进。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献结论具有相似性和表面性,且多为定性主观判断,尚缺少相关的数据支持与仿真呈现,这应该是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工作的方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偏移,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集成的研究态势,既不泛泛而谈,也不囿于技术工具,定性与定量研究两者协同共进,促进该研究方向的良好发展。研究资助来源分析体现当前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的来自科研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与支持者,现在的丰硕成果得益于这些资助,而今后更大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项目课题的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数据计量是以科研文献为对象,科研文献的资助来源多为纵向项目,资助者多以各级政府或事业团体为主,从资助来源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各级政府与事业团体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但应看到,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在坊间,尤其是应用方面的发展也同样蓬勃迅猛,舆情监测软件和舆论公关公司近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些机构或个人也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未必能较为明显的反映在科研文献上,但他们的工作和成果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对公共事务与自身权益的关注与表达诉求愿望的日益提高,都使得公共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公共信息,管理好公共信息,使得公共信息的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过公共信息管理促进社会系统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与考虑的问题,公共信息管理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利益,因而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时的大信息化环境、大信息系统、大信息网络中做到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似乎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可以看成复杂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的扩散与传播,其中夹杂着社会各界的诉求与愿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构建的共享交互信息场域中或汇流成巨或相互消抵,将网下态势反映为网上情景,将想法、情感成具为信息,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舆论传播的引导与管理出发对公共信息管理进行优化,即对公共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处理与管理,减少公共信息的沟通障碍,减少和对冲有害公共信息波涌的形成,增进良性公共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公共信息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公共信息如同我们社会肌体的血液一般,以和谐有序的流动带走危害与损失,带来发展与共赢,终而实现公共信息生态的良好构建与健康发展。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3

新闻与舆论并重,内宣与外宣同行。2019年上半年,新闻舆论科重点做好内宣统筹、外宣推介、新闻、媒体管理、舆论导控、舆情信息等工作。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新闻宣传

一是做优主题宣传。积极做好全国、全市、全区“两会”以及区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等20多个重要会议的报道协调、媒体统筹;制定宣传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推动重庆各项事业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支持民营企业在行动”“扶贫攻坚进行时”“扫黑除恶进行时”“在行动”“看效果”等10余项重点主题宣传;聚焦中心工作和重要活动,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庆在行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合川区机构改革”“合川参加第二届西洽会”“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重庆市龙舟公开赛总决赛(合川站)”等主题新闻宣传。

二是做实新闻。上半年举行融媒体新闻会15场次,内容涉及扫黑除恶、生态环保、国土绿化、招商引资、文化建设、平安建设、旅游节会等;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厅举行了合川区2019年度招商引资暨重点项目新闻会。

三是加强媒体管理。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先行谋划办公场地、组织架构、人员调配等事宜,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制定《重庆市合川区2019年第一季度宣传报道意见》《重庆市合川区2019年第二季度宣传报道意见》,做好全区重大活动、重点工作、重要会议的宣传引导、报道统筹。

四是稳妥引导舆论。积极做好全国、全市、全区“两会”期间社会和谐稳定宣传引导,全力做好北汽银翔欠薪、岁末年初拖欠农民工工资、防控非洲猪疫、重庆天弘矿业盐井一矿瓦斯事故等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召开舆论引导、刊播安全等工作专题会议9次。

(二)对外宣传

一是传播合川形象。积极参与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通过“书记晒文旅”8分钟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炫彩60秒”文化旅游微视频等形式,对外推介合川文旅资源和文旅融合成效;加快推进大型纪录片《嘉陵江》实地拍摄工作;接待大型视频网站爱奇艺携著名导演郑晓龙、著名编剧熊召政一行考察钓鱼城,商讨拍摄大型网剧《钓鱼城之战》事宜。

二是推介合川经验。协调接待新华社重庆分社采访组来合开展专题采访调研,推介合川文旅融合、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亮点成效。

三是讲好合川故事。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新华社《半月谈》等刊发稿件8篇,市级主流媒体推出报道120余件。

(三)舆情信息

建立舆情信息报送及考核工作机制;组建镇街舆情信息员队伍;举办两次舆情信息员专题培训,邀请市委网信办、区委网信办专业人士授课,提升舆情信息报送质效。今年5月至6月,报送舆情信息611条,被采用93条(其中直报12条、摘报72条、综合9条),得分477.11。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做优正面宣传。做好“推动重庆各项事业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首届嘉陵江国际文化旅游节暨2019年钓鱼城旅游文化节”“智博会”等重点主题报道;持续聚焦产业升级、生态环保、扫黑除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的主题宣传,以强有力的正面宣传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二是做靓形象宣传。继续做好区域形象、城市形象、旅游形象宣传,加大新闻线索上报力度和题材策划挖掘,积极协调中央级和市级主流媒体,争取在中央级和市级主流媒体刊播一批有分量的宣传报道。做好“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后续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做好嘉陵江国际旅游文化产业联盟理事会换届相关工作。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4

1.加强新闻宣传,把握舆论主动。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重大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等重点工作,主动策划宣传,组织专题采访,积极配合媒体做好采写报道,形成舆论声势。完善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区、街道和医疗(保健)机构舆情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和舆情应对。加强舆论监督,发挥舆情管理信息系统作用,落实舆情监测、研!判、督办、落实、反馈、建档等功能的信息化。整合宣传资源,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加强正面声音表达和引导。

2.加强社会宣传,营造有利环境。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开设宣传栏目,加强卫生计生政策和“关爱女孩”等工作宣传,配合市办好《幸福人生》和《鹏程人口》栏目。大力宣传卫生计生系统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深入挖掘长期坚守在工作一线、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医务人员和计生干部,宣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好调整生育政策的宣传工作,宣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期性、迫切性和必要性,宣传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广大群众的巨大贡献。宣传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规律,避免夸大其词,不搞“高大全”。

3.加强优生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市民热点及需求,做好《爱__ 爱健康》、《疾控在线》、《优生优育知多D》等栏目宣传,围绕“戒烟”、“疫苗接种”、“科学育儿”、“优生优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话题,在@健康__、@健康__政务微博开展微访谈,多渠道、多形式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加大健康素养的宣传力度,扩大“万人万步”活动的影响面,培育健康理念和行为,普及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优化宣传资源,促进卫生计生文化繁荣发展。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评选活动,组织创作有影响力的卫生计生题材文化艺术精品。

5. 创建宣教活动品牌。积极整合机构、群团组织、社会的力量,搭建平台,学会借力,“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做好“健康公益月”等品牌建设,发挥宣传教育的协调统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6.深入开展优生知识百场宣讲活动。组织区级“优生健康宣讲团”到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优生健康、科学育儿知识巡讲活动。挑选精品课程作为示范课程推广。加强督导,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7.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新闻。完善新闻制度,及时将重大政策措施、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及工作成效等,通过媒体采访、政务信息、召开新闻会、情况介绍会、媒体沟通会以及网络互动、发表声明、谈话等方式向社会。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领导、人员队伍、资金场所、手段方式等方面条件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和环境保障等6个方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于虚拟社会的认知特点,应用网络传播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进行同化的信息化教育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继承和发展。在共性方面,它们具有高度类似的原则、方法与目的;在个性方面,网络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新发展和新内涵,德育保障、法制保障、技术保障、舆情保障、政策保障和绩效保障等6方面的保障机制及方法得到了强化、改进、创新或提升。它们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线上线下联动教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德育保障

德育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保障。德育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德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有效内化教育内容,提高道德水平,提高网络社会文明程度。同志明确指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员动员,全面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保障可以通过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开展。线下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化、指导和预防功能。德育教育课程应当设立诸如《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行为规范》等网络德育有关内容,向受教育者指出网络社会中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促使他们主动对自身言论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线上教育要增强先进网络文化的熏陶、感染和同化作用。要积极创建先进网络文化阵地,大力弘扬先进精神文明,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提供和谐的网络育人氛围,促使广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实现他们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法制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体现着统治阶级意志。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法规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利开展,是最坚实可靠的教育保障。网络社会虽然以“虚拟”的方式存在,但它同样承载着人的活动,并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发生关系,同样需要法律的干预和调控。特别是当网络作为文化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时,为确保网络阵地内容健康、氛围和谐,必须要采用强制性手段和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国对互联网立法工作十分重视,截至2010年2月,已经出台了包括网络管理、域名管理、网络安全三个类别在内的55部互联网法律法规,较为全面地对互联网文化、管理、争议、安全、保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细分网民人群,有针对性地普及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是维护网络良好秩序的必要保障,是实现人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是顺利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统治阶级意志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都是规范公民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保障。作为信息社会的“双刃剑”,技术一方面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文化社会繁荣;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蛀虫”,这些“蛀虫”对人民的经济利益甚至人身安全构成了危害,更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好技术武器,将“蛀虫”扼杀在茧卵之中。技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主要被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S转向机制,二是不良信息搜索引擎,三是IP实名制管理,四是内容屏蔽。

DNS转向机制是新近应用的、重要的反不良信息传染技术之一。我国境内严禁从事非法互联网网站建设和运营,国内外的非法投资者和反动分子就从境外购买服务器空间和域名,传播色情内容、反动政治信息和非法言论,在敛收不义之财的同时,严重毒害着我国民众的精神健康。DNS转向机制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DNS转向机制已经在国家DNS人口上对流入国内不良的信息进行严密侦听,对有害网站的IP进行无效转发,使信息不能流入或被受众访问,有效反击了境外污染源,净化了国内网络文化环境。这种机制不仅可以应用于互联网的“国门”,也可以应用于各企事业单位网络文化建设,使其网络文化环境更加洁净。

不良信息搜索引擎是常规反不良信息技术手段之一,它通过自动采集对互联网非法内容进行采集报表,供网络监管人员分析处理,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查询准确等优势。经过网络监管队伍的努力,我国的网络内容已经得到了有效净化。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已经购置了内部搜索引擎,对本单位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各类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员参与,责无旁怠地担负起“网警”的责任和义务,为及时处理不良信息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IP实名制管理是对网民进行有效管理的常规举措之一,已被社会各互联网运营商广泛采纳,高等学校更是普遍采用了IP实名管理,做到了每台计算机责任到人,对用户的网络言论和行为形成了实质约束。IP实名制管理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互联网经济犯罪、政治犯罪、技术犯罪、文化犯罪和刑事犯罪的发生,有效规范了网络社会行为。尚未开展IP实名制管理的互联网管理机构,应当加快IP实名制的实施进程。

内容屏蔽包括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和网站自身屏蔽两种。搜索引擎运营商屏蔽是国家监管部门与互联网搜索引擎运营商达成管理协定,由搜索引擎运营商将非法信息过滤,是屏蔽非法信息网际传播的重要方法,有效抵制了非法信息的蔓延。网站自身屏蔽是网站管理团队应用技术手段对网站内部非法内容或关键字进行的屏蔽处理,是阻止非法信息网内显示的重要方法,保证了网站信息的清洁度。

五、建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舆情保障

舆情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保障。舆情决定着事件中受众意识形态的走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受众线上线下言论和活动具有重大影响。随着上网人数不断增加,网民对网络新闻、事件的舆论力量也不断增强,能够广泛引起受众关注的人物和事件,经常受到网民热议热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对于内容较为敏感,具有集群暴发特征的舆情动态应当加以严密关注和适当调控,使受众的思想意识处于积极正面向上的状态。舆情保障的目标是网络文化中的精神元素,这些内容具有舆论引发和导向作用。网络上的图文、音像、软件等信息以及它们所含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倾向都属于舆情保障的标的范畴。在这些内容中,国内外重大事件,网络热门话题,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是舆论暴发的主要诱因。新闻网站和web2.0社区是舆论暴发的主要“场所”,必须重点加以关注。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宏观调控,确保宏观网络舆情健康,就必须成立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建立国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首先,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建立高素质的国家舆情工作队伍,对国计、民生、外交、内政等重大政治事件发表官方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其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对网络媒体进行范规化管理。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明确指出具有新闻资质的媒体范畴,明确规定具有新闻采编和转发资质的网络媒体范畴,明确评定网络媒体的文化性质和级别资质等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国家管制的新闻传播内容以及其它文化内容,规范互联网传媒行业。再次,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要求具有新闻和其它文化采编、转播资质的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及其它类型文化传播时,对于国家界定的舆论管理内容,必须引用国家官方评论引导受众。最后,国家网络舆情管理中心应当严格网站审批制度,对其经营、运营许可的文化内容进行明确限定,提高网站管理团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要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微观调控,确保局部舆情积极正面向上的良好氛围,各网络文化建设机构,各建有新闻网站、web2.0网站的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置专门的舆情管理人员,制定舆情管理办法,对来自官方的信息和自民间产生的信息进行区别管理。官方信息是指国家的大政方针,各单位的施政举措,要做到与国家高度一致,对其坚决支持和拥护。民间信息是指各基层单位建设的网站上,网民发表的见解,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形成的思想、认识和舆论信息等。各基层单位要明确划分信息类别,明确信息类别所对应的舆情级别,达到关键舆情管理标准的内容,应当要求网民在指定内容区域,实行审核管理。对于能够引起正面积极向上反响的信息,应当给予公布推广,引起正面的评议热潮;对于有可能引起争议的信息,应当注意监控,对受众反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于有可能被误解的信息或负面内容,应当禁止其传播,确保网络信息可控、舆论可控。

六、加大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障。政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对资源和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良好的政策保障能够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又快又好发展,有关单位必须注重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政策、物质政策、经费政策和行政政策等四个方面的政策保障。

人才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学校设置的专职工作人员学历构成、岗位层次及数量、兼职工作人员的水平和数量等,决定了教育实施能力。物质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优厚的物质政策能够为开展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一系列便利条件。经费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动条件。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达到的高度。行政政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条件。它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局部开展还是全面深人,是单兵作战还是全面协作,只有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和指挥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广泛地发挥实效。超级秘书网

七、应用管理和激励手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绩效保障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管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简称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近三成高校成移动互联网必争之地。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变化,让社会舆论环境变得多元复杂,也让高校的舆情应对难度加大。此外,中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动无常、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以及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频繁触发社会热点舆情,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备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容易被外界的各类舆情信息因素所影响。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一、“变守为攻”,加强主动宣传与回应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高校的舆情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新媒体既然能让舆论生态变得复杂多样,同样,高校也可以利用“三微一端”传播速度快、形式生动多样、公众容易接受等特点,深入推进宣传报道和校务公开。一是运用“三微一端”加强高校正面的宣传报道。正面信息的报道能挤占、压缩负面信息的空间,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教育的正面信息,为高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每年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总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报道学校教书育人楷模、科研成果丰硕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学生典型,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运用“三微一端”主动做好高校重大政策。高校研究制定重要政策文件和规划方案时,要向社会公众和师生征求意见;政策和规划出台后要及时准确,同时深入解读相关背景、主要内容、落实举措等。让公众和师生对学校的意图,以及政策规划的利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情况造成误解,甚至引发舆情。三是运用“三微一端”积极回应热点难点。每年自主招生、高考录取,都是高校舆情多发的时段。通过媒体报道和高校的“三微一端”的后台留言,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家长、考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答惑、凝心聚力。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信息,澄清误解公布事实,避免拖延搪塞,引发舆情。四是运用多种形式,提升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信息快餐化消费的时代。人们在上下班路上、睡觉前,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从“三微一端”上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在“变守为攻”,主动宣传与回应时,要通过数据、图解、案例、视频、H5等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方便公众对信息理解,扩大范围,提升传播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建好用好校内官方微博微信联盟等平台,在主动宣传、热点回应等方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变疏为密”,加强科学管理

应对舆情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在舆情管理方面,高校除了要有可以主动出击的“矛”,还要有防守严密的“盾”,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快速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有健全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应设立专门的人员甚至机构负责舆情监测和研判,并细化舆情应对标准,以及重大舆情的回应预案,将舆情的防范“网”织得又紧又密。首先,要坚持舆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目前,网络和报纸是首曝舆情的主要媒介。但一般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络版,所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基本上能达到舆情监测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调查。高校可以在宣传部门或者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校的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来讲,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需要借助能够智能检索的舆情监测软件,但具体到某一所高校而言,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主流的新闻网站、论坛,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人工监测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舆情监测的需要。为了防止遗漏舆情,可以在高校建立机关部处和学院舆情联络人机制,通过QQ或者微信群,联络人随时向学校舆情监测部门报送涉及各单位或者是学校的舆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舆情监测需要日积月累不间断地的坚持,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重大舆情,及时了解、跟进事件。其次,要分析研究科学预判事件发展趋势。舆情分析研判是根据网络空间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热议程度、观点分布等,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预判事态发展趋势,是危机应对的基础。高校需要建立新闻宣传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舆情研判机制,确保应对工作积极稳妥;可以依托新闻院系的专门人才或者团队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持续观察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等方法,预判舆情的发展趋势,形成研判报告;并酌情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舆情应对策略。再次,及时应对舆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舆情应对是指在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公开透明、快报进展等原则,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各部门协调运作,以达到应对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迅速减轻舆论压力、妥善处置舆情事件的目的。校可以依据红橙黄三级预警进行危机分级,制定相应的舆情分级标准,应对的原则、措施,以及应急预案;针对重大危机事件,高校可以成立舆情应对小组,协调校内各单位资源和信息,统一和规范口径,通过召开新闻会,在社会主流媒体上新闻通稿等形式,回应舆论关切,及时公布事件处理措施和最新进展,直至事件妥善解决。

三、“变生为熟”,提升管理人员媒介素养

高校要做好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提升媒介素养,不断地去了解、熟悉、掌握新媒体及其传播规律,对新媒体“变生为熟”。一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熟悉运用。作为高校舆情管理人员,经常使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才能熟悉新媒体的语言风格,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特别是在工作中,需要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检索,熟悉网络用语,了解“三微一端”的关键词检索方法,才能更全面、快速地在新媒体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也才能在舆情管理中高效准确地开展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二要开展舆情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秒”为单位,网络舆论的变化也是也瞬息万变,难以捉摸。面对重大舆情,应对工作也是分秒必争。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专家资源,对舆情管理从业人员和校内各单位的舆情联络员开展媒介素养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和不定期讲座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形成范围广泛、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格局,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三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开展专门研究。

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一直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舆情应对失败的案例,从中汲取教训,找出舆情应对的漏洞和失败的原因;研究舆情应对成功案例,从中学习经验和规律,并完善应对机制和措施,以期在今后的舆情应对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运用新媒体主动宣传、回应舆论关切,挤占舆论空间;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不断健全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科学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锤炼与新媒体打交道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从而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爱杰,王晶.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J].学术交流,2014(08).

[2]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01).

[3]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检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7

(一)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围绕五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拟定了省生态环境厅厅2020年例行新闻工作计划。为增进社会公众对六五环境日的关注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六五环境日活动做好宣传预热,6月3日上午,省厅在省政府新闻办支持下召开新闻会,《2019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就全省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双十”工程治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等情况向新闻媒体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提问。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8

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鼓励研究,建立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舆情的采集和分析缺乏相应的制度,同时舆情的应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只有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和一些企业开发系统研究,在农业方面则更加缺乏。在国外,网络舆情研究比较早。刚开始的研究都与政府有关,特别是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选举活动的选情分析和研究。此外,针对舆情规范部分国家已经上升到行政制度层面,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广泛发展,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对舆情的研究技术相当成熟。

2模型设计

云环境下的农业网络舆情监测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即舆情信息采集层、舆情分析层和舆情服务层(图1)。为了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资讯平台、知名论坛、搜索引擎、博客、贴吧等网络载体的监测,全面掌控互联网上与农业相关的人、地、物、事、组织,不漏掉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通过收集相关网页信息,并对其过滤、分类;对已经处理与农业相关的舆情信息进行动态分类采集、智能化分析,及时发现隐藏热点舆情、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农业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都在云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

3系统功能模块

3.1舆情信息采集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是整个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的信息源[6]。舆情信息采集主要是由网络爬虫来实现,系统采用NUTCH采集信息,从给定的一个初始集URLs出发,依次按顺序出去URL,获取该URL指向的网页,同时将页面中的新链接加入到URLs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的URLs全部被采集完终止。为了提高网页的采集速度,系统设计了多个采集器并行采集,同时在将采集到页面中的链接进行过滤,除去重复的、过时的URL(图2)。上述流程的输入是给定的URL,URL过滤规则和页面过时判定值,而输出的是网页的正文内容。当进行信息采集时,由于整个互联网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在消耗系统资源和网络宽带的情况下,采集有效的页面率却不高。系统对舆情主题进行规划,使用主题网络爬虫,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图3)。将采集得到的信息存入云数据中心,进行舆情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主要实现的功能是解析网页正文内容、进行中文分词、特征提取和关键词提取、删除停用词[7]。

3.2舆情分析模块

舆情分析模块是系统中最核心的处理模块,利用信息技术对预处理后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实现舆情信息的热点发现和话题追踪等(图4)。本体是通过某领域内诸多知名专家协作共同构建该领域概念体系、公理和体系关系集合体,以计算机所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组织知识,促进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而农业本体是通过农业与其他领域(如农产品加工、经济管理等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从而构建的以机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和组织的农业知识和模型[8]。构建农业领域本体,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信息,提高预警能力。敏感话题识别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某一主题关注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话题关注度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敏感话题不等同于热点话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敏感话题主要处理过程包括对网络舆论内容进行分词,并针对当前社会形势,总结出目前较为敏感的词汇,建立农业敏感词库。其具体实现是将根据分词后的结果与敏感词库中的敏感词匹配来完成,从而实现当前网络中敏感话题自动发现。热点话题是文本聚类分析的结果。其主要流程是将预处理的文本信息归入相关的话题中,文本聚类就是将话题按照文档进行聚类,从而发现新的热点。话题追踪是得到的热点话题与用户感兴趣的进行比较,若判断是用户感兴趣的则交给用户,这里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向用户兴趣进行修正,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热点发现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访问日志信息挖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网页日志中会记载相应的IP地址、浏览时间和URL地址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日志得到某地区某时某刻的热点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统计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搜索的关键词量,来描述网民关注点的产生和变化过程,甚至可以追踪到舆情产生和变换的源头。

3.3舆情服务平台

舆情服务平台是系统和用户的交互界面。系统在经过舆情分析之后,将产生的结果结合可视化技术呈现给用户。同时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将农业舆情报告提供给舆情监管部门或者决策者,决策者或者监管部门在进行舆情报告评估基础上产生新的舆情需求,进行舆情采集主题规划。舆情服务还包括敏感话题的趋势分析、热点话题排行榜等,当这些超过了系统预先设定好的阀值,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应对。

4结束语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9

涉警网络舆情的内容是多样的,如公安执法执勤活动、警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外宣传报道等;此外,涉警网络舆情易受到境外媒体的关注,并借机激化矛盾。对于公安工作而言,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其造成的现实影响具有多样的特点。真实的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具有推动作用,而失实的网络舆情将会产生多种负面影响。首先,会损害公安部门的整体形象,破坏和谐互助的警民关系,阻碍公安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引发,扰乱社会的稳定。如在海南东方市“3.23”群体性械斗事件中,大批村民烧镇政府机关和公安机关,并造成多辆农用车和卡车损毁,多家店铺被烧毁。[4]其次,涉警网络舆情在边境地区的影响更为恶劣。由于边境地区与邻国山水相依,日常联系密切,同时,部分公安工作具有涉外性的特点,政治敏感性强,负面网络舆情具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可能性,影响到国家关系;再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果某一舆情受到不良言论的引导,经过各方的“推波助澜”,将事件影响扩大化,将会影响到辖区内的民族关系。

2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洛仑兹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互联网上一位普通的网民的发帖、新闻媒体的简短报道都可能吸引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公众跟帖、转载或评论,使消息本身发生质的变化,改变事件的既定走向,正如同“巴西的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会扩展成北美洲的暴风雪”。涉警网络舆情亦是如此。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亦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公安部门任务特殊,职责重大。一方面要开展日常的执法执勤活动,如出入境旅客检查、治安管理、缉毒、缉私、刑事案件侦查等;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执行一些对抗性、矛盾性较为突出的任务,如行政执法、处突维稳等。所以,公安部门自然会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正面的、真实的报道有利于宣传公安部门的工作、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但是,负面的、失实的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后,经过不法分子的鼓动、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歪曲,将会对公安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公安部门形象仅是其中一方面,最严重的是引发,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如201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发生的由缉私执法引起的,上千群众聚集,造成多名缉私民警受伤、多台警车受损。[5]公安部门的部分执法执勤活动,如采取强制措施、处置突发事件等,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群众理解不够深入,相关消息经常被人为加工、夸大后上传到网络上,以博取同情和关注。经过传播、煽动后,引发边境群众群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聚集闹事等,从而影响警群关系,阻碍公安工作的开展。从上可以看出,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6]

3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分析

3.1涉警舆情信息的来源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除计算机外,手机已经成为新增网民的第一大来源,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7]。在此影响下,社交网络工具发展迅猛,网络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媒体地位虽然下降,但是由其引发的网络舆情却屡见不鲜。这些网络工具具有信息多样、传递便捷、方式互动、成本低廉等特点,成为了信息传递和民意表达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草根新闻”大行其道,并有占据主流新闻之势,信息传播的过程已经演变成由网民推动的大对话,有关公安部门的信息一旦在网上,就会迅速传播。涉警舆情信息也正源于此。

3.2监测的技术手段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是保障。面对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单纯依靠人力是无法甄别的,只有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才能控制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程序成为首选。涉警网络舆情监测程序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能够实现对境内外网络数据的智能采集、实时全面监测;二是能够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主体分析、主题跟踪、热点分析和相关信息推介;三是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事件进行预测,并给出处置建议;四是根据公安各部门的管辖范围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五是能够根据舆情事件的处置情况对信息进行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判断。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种类多样,如谷尼、乐思、红麦、汇金等,其功能主要有数据采集、微博信息监测、自定义URL来源及采集频率、内容抽取识别、短信邮件舆情预警、热点话题和敏感话题识别、舆情主题跟踪等,基本上能满足需要。

3.3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网络舆情监测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3.1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舆情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第一步,没有收集,监测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收集首先要确定主题内容和舆情源,主要根据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形势、用户意图和网络舆情热点来确定,并拟定收集计划,由专人负责实施,力求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实现舆情的早发现、早关注、早控制。

3.3.2网络舆情分析分析是舆情监测的重要一环,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效果。分析可以采取程序自动分析和人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程序自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人力进行再次确认。分析的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网民的态度、造成的影响、发展的趋势、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五个方面。分析的方法可以采取时间序列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等。

3.3.3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时效性强,有效的预警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前提,必须要做到及时、迅速。网络舆情预警首先需要判定舆情的级别。借鉴普通网络舆情预警的经验,涉警网络舆情的预警级别可分为四级:轻度舆情(Ⅰ级)、中度舆情(Ⅱ级)、重度舆情(Ⅲ级)、特重度舆情(Ⅳ级),分别对应的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具体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3.3.4启动网络舆情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类型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安部门应当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力求详尽、具体,当网络舆情到达某个级别之后,及时启动,组织相应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实施处置。

3.3.5网络舆情处置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要遵循“顾全大局、遵循原则、积极应对、开放开明”的原则。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网络舆情的演进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加以应对。面对质疑,要主动澄清,不隐瞒、不规避,争取群众的支持,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和不实信息的市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3.6网络舆情信息的补充收集与二次分析网络舆情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同时,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可能做到绝对完整、绝对准确。所以,对于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应对,进行信息的补充收集和二次分析。

4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涉警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安部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构建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4.1转变传统思想Web2.0时代条件下,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政府机构的公众舆论主导权弱化,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往往是普通民众,以往居高临下式的宣传、指挥只能对某一特定事件产生效果,但对整个社会舆论而言,其效果却是杯水车薪。网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大变革,信息一旦发出,网民群体通过跟帖、评论、转发、好友分享等方式将信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小事”经过网络传播变成“大事”,刻意的宣传、人为的加工可以将其变成“卖点”、“热点”、“焦点”甚至是“炸点”,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得不让公共管理部门心惊胆寒。所以,公安部门首先要转变传统思想,关注公众意见,重视舆论的作用。出现相关的网络舆情后,及时澄清事实,杜绝隐瞒情况、推诿责任现象的发生,避免普通舆情事件的“雪球”越滚越大,使其始终保持在可控状态。

4.2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方面需要投入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程序的设计研发、安装使用和维修升级;另一方面则需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才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成效。网络舆情监测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要求操作人员熟悉程序使用、具备舆情敏感性和舆情处置经验,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操作。所以,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定期培训制度,鼓励网络舆情监测人员参与培训,考取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网络舆情分析师资格等,提高舆情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4.3建立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组织管理主要是针对网络舆情监测人员而言的,正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管理层面来说,提高网络舆情监测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客观上需要组织的扶持,建立配套机制,提供硬件设施;主观上,更需要监测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鼓励监测人员自我提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等形式,检验其工作的成效,并对先进个人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结束语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