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传播机制与舆情治理

时间:2022-07-26 09:34:51

网络文化的传播机制与舆情治理

[摘要]当前,网络文化广泛传播,对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治理带来显著影响。本文阐述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作用,并对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机制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多元主体建设、平台制度规范、线上线下协同三个方面提出网络舆情治理措施,以助力实现网络环境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机制;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文化在建设与传播过程中,或将引发特定的网络舆情,而网络舆情在发酵过程中也易生成较为独特的网络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基于这样的情况,如果仅对网络文化建设或是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单方面优化,或难以保证达到最优效果,需要在把握两者之间关系以及网络文化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文化特性及传播机制分析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受互联网匿名性、无界性、便捷性、交互性等性质影响,具有内涵多元、群体极化、生成快捷等特征,其产生源自网络议题的公开和网络环境的自由。从生成机制看,网络文化在互动中生成。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平台,不仅是媒体信息的传声筒,也是公众意见的集散地。往往一个热点事件的信息,正是在网民互动评论中形成了网络文化景观。例如,孟晚舟从加拿大回国的信息后,数以亿计的网民在微博、视频号等平台留言,从而由单一事件引发出“爱国主义”文化浪潮。在此过程中,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在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联动释放影响力。从文化特性看,网络文化的“权威性”较为缺失。不同于传统机构媒体刊发的信息,网络文化往往在网际互动中自发形成。由于其并不具备统一规制的把关筛选,因而其权威性较为缺失,这难以保障网络信息的可信程度。要通过舆论引导提升网络文化、网络信息的权威性。从传播模式看,网络文化呈现出非线性传播。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与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机构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单一线性传播模式,逐步搭建起内容信息随机触发的传播模式。在这种新型传播模式(非线性传播模式)的支持下,信息传播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把握力度下降,疲于思考而过于依赖网络中存在的信息逐步发展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常见现象。从社会效果看,网络文化具有“突变性”特点。从近年来网络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在网络空间范围内,文化显现出突变式特征,并伴随着不断更新的网络舆情。一方面,这缘于具备多元庞杂知识架构的网络用户,对不同信息的解码不同;另一方面,这也与网络信息的实时更新披露有关。随着信息的增多,网络文化的主题由“维护女性权益”“批判人情消费”向“立足事实法治”“尊重个人权益”等转变,并开展了网络文化群体式创作,相应内容也在网络平台大量传播。这种网络文化的社会效果和后续效应,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文化模式之间具有明显差异。

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的互动作用

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建构。1.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的相互作用关系所谓“网络舆情”,顾名思义是在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世界相对现实世界看似“虚拟”,但网络舆情却往往基于现实事件,是网民社会意见的集中呈现和衍生。一方面,依托网络文化的广泛性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逐步发生改变。对于网络文化而言,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人际接触的机会,但是这也促使原有人际组织形式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使得网络舆情偏离现实社会舆论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正确、正向发展,促进着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舆情的负向发展则会对良好网络文化的建设产生较大阻碍,同时也会导致网络文化的品质降低。2.基于网络文化形成的网络舆情初探网络文化可以视为影响网络舆情的先导因素之一,它蕴含了网民意见、网络特性、网际价值观,塑造了网络舆情的特质。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进行探究。首先,网络文化的互动性生成,内涵在于网民“主体间性”的放大和发挥。这也造就了网络舆情传播迅猛、影响广泛、动员力强等特点。其次,网络文化的“权威性”缺失,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把关机制的网络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基于虚假或冗余信息的网络舆情中,民意的代表性、真实性、客观性同样存疑。此外,网络文化的非线性传播,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增加了难度。例如,何时介入言论引导、如何确定消息源头、怎样判断意见向度等。最后,网络文化的“突变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升媒介素养、增强信息辨识度等,成了网络舆情引导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举措

1.主体:多元协同,求同存异当前,社会情绪派生出的网络意见,往往根植于个人和群体对某种事件价值观存在分野乃至割裂。其中一种意见具有较强煽动性、号召力、极端性,迎合了网民普遍情绪,从而集聚汇总为“一种声音”。与之相对,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不少异见观点无法有效表达。这是网络舆情肇始的雏形。因此,在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中,应当在保留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联合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社会群众(特别是网民)等主体,共同落实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依托网络平台实施协商民主,形成多元参与、求同存异的网络文化,深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力度,维持各治理主体的相对平等地位,最终有助于实现网络空间的高质量协同治理。2.平台:生态优化,有序规制建立网络舆情多元治理模式之后,如何联合多个主体共同完成网络舆情的治理,将是平台建设者们应当考虑的问题。良好治理生态的缔造需要制度、道德等契约性保障,也需要借助技术等手段,为营造向善网络文化保驾护航。首先,依托法治规制强化对网络文化与网络信息的传播管理,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正向传播。网络文化与社会文化具有一致性,政府部门在开展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中,选用标准可与线下的社会标准保持相近水平。其次,依托自我道德约束对网络文化进行优化。“文化(人文化成)”少不了道德伦理的塑造,要促使网络行业、媒体行业及其相关行业自觉维护社会主流思想。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平台应当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此外,依托技术升级提升网络文化与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借助人工智能、语义识别等现代技术,可以逐渐准确且自动屏蔽不良网络信息。同时,借助大数据拓展网络舆情治理与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渠道。3.策略:治理升级,双向推动过去,人们对网络文化的塑造和网络舆情的治理,主要停留在“线上”,即在网络空间完成整个过程。但实际上,网络脱离了现实实践就是无本之木,网络文化大多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映射、回应。因此,需要推行“线上+线下”的双向联合行动,由网信部门、文化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结合展开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活动,推动网络文化环境及舆情治理工作的升级,一旦发现某网络平台或是个人存在问题,则可以依托约谈、行政处罚曝光、查处关闭或产品下线等手段,最终实现综合性整治处理。

参考文献

[1]穆连超.基于新冠疫情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下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21(08).

[2]高玉玲.论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的互动机制[J].新闻战线,2016(4X).

[3]成传湉,张直前,刘浩东等.政府回应网络舆情工作民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情报探索,2021(09).

[4]袁丰雪,周海宁.涡轮传播模式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演进特征与治理模式——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21(08).

作者:高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