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计算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21:46:32

专业计算机论文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1

学校教学过程中间要将教学内容和就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计算机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学校在课程的安排和选择上要更多的将课时放在上机实践上面,注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课堂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对计算机内容做更加深入和详细的了解。学校在教学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社会实际状况。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在进行WORD教学的时候学校要根据社会上WORD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社会上文印店、办公室等地方比较习惯使用的文档排版和表格制作的格式要确保学生熟练的掌握,不能知识简单的教学生如何打字、迁移段落、调配颜色等简单的操作。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需要一定不能出现脱轨的情况。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样的处理。这些可以帮助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容易给学生设置一个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在寒假期间他到一家设计功能公司做兼职。学生开学之后和我进行交流说看到公司用cad进行设计。学校开设了cad这门课但是上课时候学到的知识和公司实际运用并不一样。所以他自己买了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一定要和学校接轨,这样学生在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更好的适应和进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才更有竞争力。

2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进行更新

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科学技术,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学校要进行资源倾斜以保证相关硬件的和软件的需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讲,PS当前使用的版本一般都是3版,相比旧版而言内容更新了很多,因此对计算机的要求也高了很多。如果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的话那么就算是简单的打开这个软件也需要好几分钟,每一个步骤操作之间都间隔着足以让人闲聊完一个话题的时间。这样的硬件设施完全没有办法满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硬件设施之下甚至可以说等同于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和压抑,长此以往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使用到计算机。如果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下面记笔记,那么相信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都无法带来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此外,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知识,包括多媒体的运用、计算机演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计算机的更新速度不仅体现在硬件和软件的更新上,同时也体现在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在快速的更新换代,很可能去年的教材今年就已经无法使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起不断学习的观念并且做到终生学习。

3对学习内容进行有重点的突出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2

(1)缺乏对学习的热忱。由于专业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习过程必然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在基础阶段就丧失了兴趣,学习不积极,无斗志,无激情,被动灌输。这种学习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来看都不可能产生成效。

(2)综合能力低下。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以后,发现自己基本就是个书呆子,除了书本知识和埋头工作以外。即没有其他特长,也没有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即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做学问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实生活中黄色文化的侵袭、黑客的出没、病毒的肆虐,都说明这些人群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是过硬的,甚至是超前的,但他们道德沦丧,成就感觉畸形,都阻碍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不和谐现在的屡见不鲜都与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一定关联。

3.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将计算机文化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计算计专业的文化内涵,将0,1代码的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此学科并不只是生硬的冷冰冰的数字和理论,也是充满人情味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投身到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达对专业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要求,教师本身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学生才能见识广博,充满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答疑的能力。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快的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要跟上技术变更的步伐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书本上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觉学习的能力,主动汲取新营养。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陪养学生的创造力。

(3)将人文精神融入实践教学过程。计算机专业的实训课程,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越到困难和失败。此时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畏惧困难,充满信心自主解决。逐步排除错误,取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安排多变的延伸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大家看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开阔思维。对表现优秀的同学要适当提出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也加强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写作的能力。

(4)灵活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人文学科往往被人冠以“教条”、“生硬”、“说教”的帽子,让大部分学生望而生厌。因此人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教学,多组织讨论、实践、总结等学生能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在总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人文课程才能摒弃空洞乏味,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去。

4.结语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3

自考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有1年准备时间,写作时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 考生软件开发的进度,如果考生开发的软件很成熟,那末后续的写作时间就较快,否则后面的写作就会很被动。例如,一般会在每年7月份登记,9月底开题,期间开发软件,到第二年2、3月就要完成初稿,再留一个月修改。

1、选题。选题首先要重要、有意义。例如有的考生 选择设计木马程序,其本身是个病毒程序,这样的程序只能带来危害,实际生活中没有意义,就不能用于做毕业论文。

2、开发软件。开发软件要与实际相结合。实际性非常重要,要自己能开发一个能实际运行的软件。有的考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只是看书是不行的。自己参与的可以是一个大的项目或课题组,论文中介绍完大的系统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量写清楚。

3、写论文。开发完就可以写论文了,论文是个总结,但是不要写成工作总结,一定要有主题,应体现自己的开发思想和论述。写论文要达到一定字数,一般要3万字。其中,编程代码一般为2-3千行,这个不是机器自动生成的代码,一定是自己写的源代码。

论文结构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有8个部分。1、概述或引言。这个部分相当于大纲,一般要求4-5千字,主要是对软件开发背景,使用的软件工具、环境,最后达到的效果,自我在里面的贡献等;2、需求分析。软件有哪些功能、模块,用的什么工具等;3、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主要是对里面每一部分的详细论述,使用的是什么技术,为什么使用。详细的模块分析或遇到的难点是怎样解决的等;4、具体的实现过程;5、测试。介绍自己开发软件实际达到的效果;6、总结。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体会,或自己开发的成果使用情况,有什么评价,自己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7、致谢;8、参考文献。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附录”部分。正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其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例如有重要的代码、图表,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需要解释的等都可以放在附录部分。

案例1:《家装工程预算软件的开放》1、概述;2、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4、数据库设计;5、软件功能的实现;6、结论及改进;7、致谢;8、参考文献。

案例2:《经纬中天无线短信增值服务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放》1、引言;2、需求分析;3、设计方案论证和主要技术介绍;4、系统设计;5、编码实现;6、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7、结束语;8、致谢;9、参考文献。

答辩程序

答辩现场会有专业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一般为5人左右,学生抽签分配答辩组。答辩现场要考生做介绍和演示。考生需要提前准备幻灯片,一般不超过20张,为论文最核心部分的内容。考生结合幻灯片介绍论文,答辩小组老师会根据考生论文提出问题,考生要实事求是回答,最后答辩小组老师打分,求平均分给出考生论文成绩。大部分考生都会达到优、良,个别考生没有通过论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论文并不是自己真正所做,用别人的软件为自己所用,老师一提问就能发现破绽;2、考生论文做得太简单,达不到工作量。这就需要考生踏踏实实地按照要求去作论文。

零碎提醒

论文的题目不要太大,一定要具体、实际,不能吹成通用的;

自考生考过全部 课程后,最好能寻求实践机会。可以去应聘公司,真正参与一个项目,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论文不要上网抄,一定要自己做;

引用资料要有脚注;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质量保障

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从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规范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需要大批优秀的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它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致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迷失自己的办学方向,才不致于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尴尬局面。

1.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1)加强课程开发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在教师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的仍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讲课要“精讲”,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的使用精心选择,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着的内容,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在讲课当中也要经常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典型应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精心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的,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该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除此之外,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扩大认知的空间领域,特别是扩大教学规模,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优秀教师授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所以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机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保证上机实习课与理论课有合适的比例,另一方面教师应高效利用每一节上机课。如在课前对上机实习做出明确安排,明确每次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4)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这是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已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的观念。

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授课教师必须非常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应该从原来的讲授、灌输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搭起支架,特别是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论/文/网LunWenNet/Com]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

(1)高职院校应认清办学理念,确立计算机教学的新思路高职教育应当明确以应用技能教育为主,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的方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所以高职计算机教学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概念,应该面向社会需求。

(2)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的课程体系各个高职院校应从专业的实际应用要求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去构建符合应用需要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并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该按专业来分,教材的内容要紧扣专业应用的需求,要改变“旧、多、深”的状况,贯穿“新、精、少”的原则,做到“因专业施教”。强制学生修完这门课,并达到合格。其次,全校可以按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能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并可以增加其比重,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一般而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由“要”到“会学”、由“学”到“学会”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采用“加强、补充、提高必需的理论教学”的方法,使理论讲授“够用”即行,要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使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面向实际、突出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设相应课程,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现差异性,令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3)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考核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重视和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评价与考核在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核一方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白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当然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这样做学生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但是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此外,书本的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机,实验课也要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4)注重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资源,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一是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练,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念。二是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糅合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与信心。三是通过刻苦锻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发挥教育艺术、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具有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独立完成教研任务的教研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5).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5

通过对最近几年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我国普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1.2教学模式问题。

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1.3教学手段问题。

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1.4考核方式问题。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2.2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3完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2.4改进考核方法。

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3.结论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6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有其专业性强、严谨客观的特点。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不会侧重于科技英语,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依然看不懂计算机指令,读不懂计算机英文教材,对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水平造成了障碍。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英语学习。

2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的观点来源于西方心理学。诺拉(R.Nola)、苏格拉底(Socrates)、康德(ImmanuelKant)、皮亚杰(JeanPiaget)等西方著名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提倡以教师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信息收集、加工这一建构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3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3.1基于建构主义的专业英语词汇教学

计算机专业英语隶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具有词汇量大、专业性强的鲜明特点,而词汇学习是学习的难点。其中很多词汇在公共英语中很少使用甚至完全不会使用,造成学生识记困难,容易遗忘。而建构主义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3.1.1普通词汇专业化

公共英语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时有出现,但往往出现了新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集此类词汇,有助于举一反三,便于识记。

3.1.2派生

W.纳尔逊•弗朗西斯在TheEnglishLanguageandItsHistory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系统中结构最松散的一部分,因此也最容易起变化。”词汇系统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可以通过词汇的互相渗透,派生和转变出大量的新词。计算机英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出现派生构成的新词汇。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强调单词的背诵记忆。学生感觉枯燥甚至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不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而通过有效的构建,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填鸭式”教学。比如,掌握了词素multi是“多……”的意思,后面加上其他词构成表示“多……”的新词。例句:Multimediarepresentstheconvergenceofdigitalcontrolanddigitalmedia.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例句:ThemultithreadingofJavamakesitpossibletocarryoutmanysmalltasksinanapplicationatthesametime.Java的多线程功能使在一个程序里同时执行多个小任务成为可能。“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1.3缩略

美国哲学家乔治•金斯勒•齐普(GeorgeKinsleyZiph)指出:越短的词使用越频繁,或者被使用得越频繁的词就越短。科技英语的早期翻译大多采用逐字翻译,长且复杂,难以识记,使人们逐渐开始用一些简短的缩略词来代替冗长的词语。学生在学习这类词时,首先识记其缩略形式,然后进行建构,掌握缩略形式和完整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便于记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有关信息,分析有关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2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情境教学

尽管专业英语对于阅读英文文献,查找英文资料,使用原版软件,调试程序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情景,课堂上很少有演示专业英语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实际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提倡有意义的学习,认为死记硬背、单调模仿不利于外语学习,主张让学生通过实际交际活动来学习外语。这点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必须由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同时借助他人的帮助,如协作、交流、收集信息等进行建构,是基于特定情境下的活动过程。

3.2.1图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和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应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计算机英语教学中会遇到大量图例,不妨利用这些图例进行英语教学。比如在讲到键盘的时候,把几种键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来判断这些都是什么键盘,它们的英文名称是什么。相信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出KeyKeyboard(键控键盘),No-keyKeyboard(无键键盘),FoldingKeyboard(折叠式键盘),ErgonomicKeyboard(人体工程学键盘)所对应的图片。学生既能学会英文,又清楚地记住了英文对应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学习的过程不枯燥,有趣味。

3.2.2实物教学

笔者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相结合,可以说这是个“复合型学习”的过程。在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校中,很多老师将计算机英语教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英语精读或语法,讲讲单词,翻译一下课文,教学方法单一,造成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更无法服务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物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当讲到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可以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不同时期的、真实的硬件设备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比如,鼠标的接口有PS/2和USB两种,硬盘和光驱接口有IDE,SCSI,SATA等几种。实物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将不同的硬件设备或同类设备的不同接口与其对应的英文联系起来。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要求教师最好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对最新的硬件设备性能有一定了解并能跟上其发展步伐。

3.2.3实际操作

如前所述,许多计算机软件没有或缺乏好的汉化版本。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安装英文原版操作系统或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软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意义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中英文菜单命令,很快就能识记大量词汇,如选项option,滚动roll,插入insert,访问access,控制面板controlpanel,光标pointer等。通过这种直观的学习,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记住这些专业名词,并能熟练掌握英文版软件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为以后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4建构主义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实现的客观条件

4.1顺应时展的教学理念

要求转变“师主体”为“生主体”的观念,改变“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2良好的教学条件

建构主义对教学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好有专业的机房,可供展示的硬件设备,充足的软件和学习资料。确保多种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实施。

4.3高水平“复合型”师资

要有对计算机和英语都较为熟悉的专业教师,培养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复合型”师资。

5结束语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过对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先进教学计划,如ACMIEEE—CS计算机教学计划2001(主席PJ.Denning),把计算机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九个科目(如算法与数据结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对实际工作中的研究、开发、归纳为三个过程:、抽象和设计。按照思想处理基础理论与使用计算机之间、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造性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从整个大学四年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要把基础知识学好,就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实现培养人才与需求的对接也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库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可设置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页技术、WINDOWS高级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发展自己的特长如网络研究方向,可选择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网站规划与信息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对于一些主要课程,都可设置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还必须加强专业实习的组织。有条件可以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进公司、实习锻炼。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一)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重点

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本科阶段的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部,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再者,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二)课程建设的其它方面

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四、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强调一些共同的方法原则,鼓励各科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问题式”教学法的思想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多种层次的问题,反对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封闭的体系。例如:教师可以自问自答,作为问题或一段内容的引入,避免交待式的讲解;还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并回答,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了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由于专业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前沿性、探索性,是发展中的科学,我们还鼓励学生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或报告,让他们时刻跟踪本课程的最新动态。为此,我们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它备课、答疑、阅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了课程基础。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为此,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化:

一个方面是规范实践。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大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对于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的培养,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的训练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是采取“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式进行上机实践。在平常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相关课程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有一定综合性的作为实习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同时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工作。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熟知本次实验目的、认真编写程序,保证在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杜绝学生在上机时临时编写程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调试程序,一周后给出一个示范程序(示范程序基本上采用面向对象的和思想来设计),要求学生对照示范程序发现自己程序设计中的漏洞或不足之处、改进或完善示范程序,然后再修改、调试自己的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批改后,对学生的上机实习情况做及时总结,指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实践—查漏—再实践”的方法训练,对实习问题的深入、剖析,避免上机变成简单重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实验,着眼于全课程,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完全采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教学手段,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可以建立由系领导挂帅、教研室主任参与的课程建设检查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听取校、系专家的听课意见,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把关听课制度和教学问卷调查,可进一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外,还特别强调结合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双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的平台作用、教学资源、教师、学生都是关系到互动式网络教学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在基本保留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即“双主”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友好的交互界面,生动活泼的BBS,实时互动(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的QQ和ICQ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仅靠教师的直接讲授,还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潜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探讨,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必须体现三个目标、三个层次和四个方面。三个目标即学生不仅是计算机使用者,更是软件开发者、设计者;三个层次即要求学生掌握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这三个层次;四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应用层的编程开发能力,而且还需深入掌握计算机硬软件内部组成原理与工作机制,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重点用某种方法再辅以另一种方法,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1]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8

1项目教学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结合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等三大教学方法特点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要完成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项目确定后,学生将分成若干小组,需要通过小组的团队智慧与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在协作中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上,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团队评价与学生自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自我能力掌握情况;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从教学的绝对主体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从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与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来看,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必要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Theteachinggoal)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项目的结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把握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持续性实践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应该设定在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比例,而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专业性质与将来职业要求调整计算机学习需求,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将计算机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调整校正教学目标之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Theteachingcontent),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应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材。当前,计算机教材种类繁多,既有针对学生一般要求的普遍性教材,也有针对某些专业的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教材,教师选择教材时,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尽量选用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技能,教师应该将网页设计、软件使用等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营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找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电脑实践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过程(Theteachingprocess)的实施技巧,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项目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项目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性质、教学目标与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按照难以适度循序渐进方法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每个单元项目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任务;其次,完成项目采用小组协作分工方式。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后,将学生以5-7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挑选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任务分配与项目实施监督;第三,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项目的实施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与引导,主要依靠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项目采用过程性考核。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考核学生项目开发进度,在考核中,对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并指导修正,并通过教师评价、团队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最终评价。5教学主体的转变讲授法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Teachingsubject),而项目教学法中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应该从教学主体地位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而其余的学习通过项目任务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适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能力。

5教学环境的营造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9

因时而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专业教学要适应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与更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有别于其它的一些专业,它可以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专业,不要说一年半载,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计算机的发展就可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对于学生的需求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那么,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更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需求的更新,满足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需求。在2000年,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网络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怎么上网。当然现在的学生也仍然学习这门课程,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都在Inter—net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对于网站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更多,因而我校也相继开设了《Dreamweaver网站建设》、《PS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

二是专业教学要适应学生的整体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与2000年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是一批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90年代、成长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的“新新”人类,他们自记事起就不断地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接受新鲜的事物,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多元化,在应试教育一关一关的考试过程中,造就了他们不喜欢枯燥死板的数学、不喜欢死记硬背的英语、不喜欢生来就学的语文……他们喜欢个性凸显的超女好男儿、喜欢活力四射的姚明刘翔、喜欢从游戏中学习桌球的玩法……总之,他们的特点是:爱玩不爱学、好动不好静、能够接受寓教于乐、强烈抵触本本教法。

想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中专校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分析好授课内容以及授课对象在时展基础上而产生的巨大变化,抓住这些变化的特征,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因课而异

因课而异是指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特色鲜明的不同教法。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既有别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有别于普通初、高中的计算机课程。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强调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原理类的基础课较多;初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更多是基础知识上的动手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类的课程较多;而中专校的计算机课程强调更多的是专业“上手”能力,即毕业参加工作后对于某类具体的工作能够上手就做。但并不是这些操作性的课程都一步一步地演示操作方法就能适合学生、满足学生的。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将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以下两大类:原理类操作课(如《VB程序设计》、《网络布线》)、目标类操作课(如《网页设计》、《PS平面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对于原理类操作课,它是一种相对客观性强的课程,比如《网络布线》中让学生练习做水晶头,这虽然是一种操作性课程,但这种操作是固定的,因而需要使用“重复练习”的方法进行。但《网页设计》这类目标类课程就不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类课程中需要自始至终的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创建网站。而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任务,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设计思路。因此,需要使用“基础为本、创新为主”作为授课方法。把基本的操作内容讲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在每节课中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让他们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在这一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恰当的引导,使之能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不是更好吗?当然,对于同一类课程,不同的具体课程也要“因课而异”,采用不同的教法。

3、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指对于同一门课程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每一位学生可以说都是一种人才,但不会是全才。某位学生可能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在计算机平面设计方面却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教师要能够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Flash平面设计》这门课程讲授时,初始的基础动画全班同学都会很快的掌握,但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加入了编码设计,此时,有部分学生就很难完全按照进度掌握了,但这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了兴趣,当他们看到由程序代码而控制的效果时,也会兴趣十足地希望能亲手做出来,只是苦于对那些代码的理解。这时作为教师就需要耐心的辅导,一次不行两次,五个步骤不行分十个小步骤完成,在一次次小成功后,他们也就会慢慢地掌握平面设计中的编码操作了。但是对于那些在这方面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完全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创作,在三五成群的讨论过程中完成制作任务。

4、结论

专业计算机论文篇10

自制能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新生录取工作是放在高等教育录取的最末段进行,因此,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自然就相对薄弱,相当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缺少自信心。这些高中阶段的末流生进入高校后,仍然还会是像以前一样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一些人认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就等于学习生涯的终结,对于学习缺乏正确理解,仅为混张毕业证书。更有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把金钱、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恋爱、网游及吃喝玩乐上,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压缩本科型”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缺乏职业特色。尽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历好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未能跳出的“压缩本科型”怪圈,仍把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放在了首要位置。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够,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不够。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无法与本科毕业学生相提并论,技能素养也比不上中职毕业生,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也就不足为怪。

(二)“双师型”教师的短缺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相比较与其他学科,计算机专业特点便是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太快。这高职计算机教师的在知识结构和技能应用很难达到与前沿技术同步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壮大,师资短缺,大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他们由学生立刻转换成了教师的角色,无实际工作经验可言,很难担负起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任。

三、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类人才培养探索

(一)构建“突出人文、强化技能”的课程体系。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生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素养教育,坚持以“实践应用”为主体、理论以“够用”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现在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薄弱、缺乏诚信、放任自流,我们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针,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格重塑、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等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IT行业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根主线,对课程的体系、内容、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与建设。把就业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形成“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1、项目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好校内现有条件,加大实践课程内容,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实践项目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基本课堂实践环节外,教师还需精心设置大量的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练习和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按照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践。选择实践项目时要紧贴实际应用,贴近实际的实例不仅让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思维训练

如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经过一系列实践项目训练后,使学生拥有独立开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实战能力,总结实战结验,在实训过程中,把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融入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校企联动

加强学校和软件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联动这一办学模式有下列优势:

a、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软企的双重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专业技能与从业素养;

b、校企紧密合作,可以了解市场需求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体系与项目设置进行动态调整;

c、软件企业可以帮肋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4、团队协作

在现实软件企业中,所有项目任务的完成都是以团队作战为基础的。专业实践项目训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某种开发工具、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外,还要把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团队协作的能力作为重点。因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在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同时突出分工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着力推行“双证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