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8:38:25

网络与信息论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1

80年代初,在美国、日本、接着在我国国内都掀起了一股研究神经网络理论和神经计算机的热潮,并将神经网络原理应用于图象处理、模式识别、语音综合及机器人控制等领域。近年来,美国等先进国家又相继投入巨额资金,制定出强化研究计划,开展对脑功能和新型智能计算机的研究。

人脑是自生命诞生以来,生物经过数十亿年漫长岁月进化的结果,是具有高度智能的复杂系统,它不必采用繁复的数字计算和逻辑运算,却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不精确的和模糊的信息,善于理解语言、图象并具有直觉感知等功能。

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极其复杂,从结构上看它是包含有140亿神经细胞的大规模网络。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速度并不高(毫秒级),但它通过超并行处理使得整个系统实现处理的高速性和信息表现的多样性。

因此,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人脑进行研究,并由此研制出一种象人脑一样能够“思维”的智能计算机和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一直是人工智能追求的目标。

神经网络就是通过对人脑的基本单元---神经元的建模和联结,来探索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功能的模型,并研制一种具有学习、联想、记忆和模式识别等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人工系统。本文介绍神经网络的特点以及近年来有关神经网络与混沌理论、模糊计算和遗传算法等相结合的混合神经网络研究的动态。

一.神经网络和联结主义

回顾认知科学的发展,有所谓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两大流派。符号主义从宏观层次上,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和机制,仅从人脑外在表现出来的智能现象出发进行研究。例如,将记忆、判断、推理、学习等心理活动总结成规律、甚至编制成规则,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计算机表现出各种智能。

符号主义认为,认识的基本元素是符号,认知过程是对符号表示的运算。人类的语言,文字的思维均可用符号来描述,而且思维过程只不过是这些符号的存储、变换和输入、输出而已。以这种方法实现的系统具有串行、线性、准确、简洁、易于表达的特点,体现了逻辑思维的基本特性。七十年代的专家系统和八十年代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研究计划就是其主要代表。

联接主义则与其不同,其特点是从微观出发。联接主义认为符号是不存在的,认知的基本元素就是神经细胞(神经元),认知过程是大量神经元的联接,以及这种联接所引起的神经元的不同兴奋状态和系统所表现出的总体行为。八十年代再度兴起的神经网络和神经计算机就是这种联接主义的代表。

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并行处理和分布式的信息存储,良好的自适应、自组织性,以及很强的学习功能、联想功能和容错功能。与当今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相比,更加接近人脑的信息处理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神经网络能够处理连续的模拟信号。例如连续灰度变化的图象信号。

能够处理混沌的、不完全的、模糊的信息。

传统的计算机能给出精确的解答,神经网络给出的是次最优的逼近解答。

神经网络并行分布工作,各组成部分同时参与运算,单个神经元的动作速度不高,但总体的处理速度极快。

神经网络信息存储分布于全网络各个权重变换之中,某些单元障碍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具有鲁棒性。

传统计算机要求有准确的输入条件,才能给出精确解。神经网络只要求部分条件,甚至对于包含有部分错误的输入,也能得出较好的解答,具有容错性。

神经网络在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图象模式识别、景物理解、不完整信息的处理、智能机器人控制等方面有优势。

符号主义和联接主义两者各有特色,学术界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基于符号主义得传统人工智能和基于联接主义得神经网络是分别描述人脑左、右半脑的功能,反映了人类智能的两重性:精确处理和非精确处理,分别面向认识的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互补而非互相代替。理想的智能系统及其表现的智能行为应是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

接下去的问题是,符号AI和联接AI具体如何结合,两者在智能系统中相互关系如何?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目前这方面发表的文献很多,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松耦合模型:符号机制的专家系统与联接机制的神经网络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例如数据文件)进行通讯。

2.紧耦合模型:与松耦合模型相比较,其通讯不是通过外部数据进行,而是直接通过内部数据完成,具有较高的效率。其主要类型有嵌入式系统和黑板结构等。

3.转换模型:将专家系统的知识转换成神经网络,或把神经网络转换成专家系统的知识,转换前的系统称为源系统,转换后的系统称为目标系统,由一种机制转成另一种机制。如果源系统是专家系统,目标系统是神经网络,则可获得学习能力及自适应性;反之,可获得单步推理能力、解释能力及知识的显式表示。当然,转换需要在两种的机制之间,确定结构上的一致性,目前主要问题是还没有一种完备而精确的转换方法实现两者的转换。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综合模型:综合模型共享数据结构和知识表示,这时联接机制和符号机制不再分开,两者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既具有符号机制的逻辑功能,又有联接机制的自适应和容错性的优点和特点。例如联接主义的专家系统等。

近年来神经网络研究的另一个趋势,是将它与模糊逻辑、混沌理论、遗传进化算法等相结合,即所谓“混合神经网络”方法。由于这些理论和算法都是属于仿效生物体信息处理的方法,人们希望通过她们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获得具有有柔性信息处理功能的系统。下面分别介绍。

二.混沌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

混沌理论是对貌似无序而实际有序,表面上看来是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出其规律,并予以处理的一门学科。早在七十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就致力于寻求在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不规则性之间的联系。生物学家发现在人类的心脏中有混沌现象存在,血管在显微镜下交叉缠绕,其中也有惊人的有序性。在生物脑神经系统中从微观的神经膜电位到宏观的脑电波,都可以观察到混沌的性态,证明混沌也是神经系统的正常特性。

九十年代开始,则更进一步将混沌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提出多种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并探索应用混沌理论的各种信息处理方法。例如,在神经元模型中,引入神经膜的不应性,研究神经元模型的混沌响应,研究在神经网络的方程中,不应性项的定标参数,不定性时间衰减常数等参数的性质,以及这些参数于神经网络混沌响应的关系,并确定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混沌解的参数空间。经过试验,由这种混沌神经网络模型所绘出的输出图形和脑电图极为相似。

现代脑科学把人脑的工作过程看成为复杂的多层次的混沌动力学系统。脑功能的物理基础是混沌性质的过程,脑的工作包含有混沌的性质。通过混沌动力学,研究、分析脑模型的信息处理能力,可进一步探索动态联想记忆、动态学习并应用到模式识别等工程领域。例如:

对混沌的随机不规则现象,可利用混沌理论进行非线性预测和决策。

对被噪声所掩盖的微弱信号,如果噪声是一种混沌现象,则可通过非线性辨识,有效进行滤波。

利用混沌现象对初始值的敏锐依赖性,构成模式识别系统。

研究基于混沌---神经网络自适应存储检索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特征提取、自适应学习和检索。

模式特征提取采用从简单的吸引子到混沌的层次分支结构来描述,这种分支结构有可能通过少数几个系统参数的变化来加以控制,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自适应学习采用神经网络的误差反传学习法。检索过程是通过一个具有稳定吸引子的动力学系统来完成,即利用输入的初始条件与某个吸引子(输出)之间的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方法进行检索。利用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模式识别。例如黑白图象的人脸识别。

三.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工程

八十年代以来在模糊集理论和应用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83年美国西海岸AI研究所发表了称为REVEAL的模糊辅助决策系统并投入市场,1986年美国将模糊逻辑导入OPS---5,并研究成功模糊专家系统外壳FLOPS,1987年英国发表采用模糊PROLOG的智能系统FRIL等。除此通用工具的研制以外,各国还开发一系列用于专用目的的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并实际应用于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医疗诊断、故障检测等方面。

模糊集理论和神经网络虽然都属于仿效生物体信息处理机制以获得柔性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但两者所用的研究方法却大不相同,神经网络着眼于脑的微观网络结构,通过学习、自组织化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形成的并行分析方法,可处理无法语言化的模式信息。而模糊集理论则着眼于可用语言和概念作为代表的脑的宏观功能,按照人为引入的隶属度函数,逻辑的处理包含有模糊性的语言信息。

神经网络和模糊集理论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因此如果两者相互结合,必能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将模糊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研究,约在15年前便已在神经网络领域开始,为了描述神经细胞模型,开始采用模糊语言,把模糊集合及其运算用于神经元模型和描述神经网络系统。目前,有关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神经网络为主,结合模糊集理论。例如,将神经网络参数模糊化,采用模糊集合进行模糊运算。另一类以模糊集、模糊逻辑为主,结合神经网络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特性,达到柔性信息处理的目的。

与神经网络相比,模糊集理论和模糊计算是更接近实用化的理论,特别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的各大公司都纷纷推出各种模糊芯片,研制了型号繁多的模糊推理板,并实际应用于智能控制等各个应用领域,建立“模糊工程”这样一个新领域。日本更首先在模糊家电方面打开市场,带有模糊控制,甚至标以神经---模糊智能控制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摄象机等已成为新一代家电的时髦产品。我国目前市场上也有许多洗衣机,例如荣事达洗衣机就是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式的洗衣机。

四.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是模拟生物的进化现象(自然、淘汰、交叉、突然变异)的一种概率搜索和最优化方法。是模拟自然淘汰和遗传现象的工程模型。

GA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明确提出遗传算法的是1975年美国Michigan大学的Holland博士,他根据生物进化过程的适应现象,提出如下的GA模型方案:

1.将多个生物的染色体(Chromosmoe)组成的符号集合,按文字进行编码,称为个体。

2.定义评价函数,表示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其数值大的个体表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高,它的生存(子孙的延续)的概率也高。

3.每个个体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每个部分随机进行交叉及突然变异等变化,并由此产生子孙(遗传现象)。

4.个体的集合通过遗传,由选择淘汰产生下一代。

遗传算法提出之后,很快得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生物学等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各方面广泛应用。1989年美国Goldberg博士发表一本专著:“GeneticAlgorithmsinSearch,OptimizationandMachineLearning”。出版后产生较大影响,该书对GA的数学基础理论,GA的基本定理、数理分析以及在搜索法、最优化、机器学习等GA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附有Pascal模拟程序。

1985年7月在美国召开第一届“遗传算法国际会议”(ICGA)。以后每隔两年召开一次。近年来,遗传算法发展很快,并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例如:

智能控制: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路径规划。

工程设计:微电子芯片的布局、布线;通信网络设计、滤波器设计、喷气发动机设计。

图象处理:图象恢复、图象识别、特征抽取。

调度规划:生产规划、调度问题、并行机任务分配。

优化理论:TSP问题、背包问题、图划分问题。

人工生命:生命的遗传进化以及自增殖、自适应;免疫系统、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神经网络、模糊集理论和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进化算法都是仿效生物信息处理模式以获得智能信息处理功能的理论。三者目标相近而方法各异;将它们相互结合,必能达到取长补短、各显优势的效果。例如,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和模糊计算相结合方面就有:

神经网络连续权的进化。

传统神经网络如BP网络是通过学习,并按一定规则来改变数值分布。这种方法有训练时间过长和容易陷入局部优化的问题。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可以克服这个缺点。

神经网络结构的进化。

目前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全靠设计者的经验,由人事先确定,还没有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确定网络结构,采用遗传算法可用来优化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网络学习规则的进化。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2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慨念的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侠义上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教育信息、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另一种是广义上的观叙.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都纳人信息资源范畴.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学校信息资源一般指学校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例如:学校各部门的基本清况信息、教职工的个人信息、学生教学管理的信息、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借阅信息等.这些信息资源是学校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的前提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指在各种信息活动环节与要素的整合下以有机的信息为中心.通过有步骤的流通、加工、存储、?P织和转换等一系列的过程.骆独立的、分散的、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科学统一的学校信息服务平台之中.同时要确保信息平台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学校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学佼要通过不断探素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各部门需求的科学结合点.确保高效的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与共享性。作为在资源、技术、人才上都具有优势的学佼图书馆.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长对学校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促进各类隐性信息资源向显性信息资)源转化主动提供优质信息资源服务

二、学校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减少资金、设备、人力的浪费

学校中涉及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服务、信息资源处理、信息技术的运用部门较多.如学佼行政部门、学校校园网、图书馆、档案室、图书情报服务部门、学佼资料室、信息系统、学佼新闻中心等。部门分散节点众多再加上彼此间缺乏联系经常出现信息资源重复购置现象.容易造成资金、设备、人力的极大浪费。整合学校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资源,对于减少资金、设备、人力的无谓浪费,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使用.有着重要作用

(二)有刊于学使信息资源的整合

学佼的信息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各级资料室的现代信息资源都是由其部门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和一些科研项目的主持人采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而学校图书馆也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不仅拥有者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有着专业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因此,如果各资料室能够与图书馆进行资源整合将是一种双赢举措不仪可以拓展学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共享一个更大的资源空间.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在图书隋报管理上所具备的专业性来完善规范自身的资源管理和建设〕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资源中心,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结构保b证学科信息资源体系的完整性.

(三)有刊于资源最大化地刊用

学校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最大的弊病是受众群沐的局限性.这是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囚之一。近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做资源共享的工作。目的就是使资源能够最大化地被利用.如果能将各部门信息资源与图书馆进行整合,必定会使这些宝贵资源发挥更大功效〕

(四)有利于图书馆特色学科馆藏的建设

建设特色学科馆藏一直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不管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或网络资源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都会对沐现特色学科建设的馆藏有所倾向。但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学科馆藏中也会存在不足,那就是缺少专业指导缺少和院系的沟通.虽然花了经费精心购置而来的资源却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敦学科研的需要而各院系资料室中的信息资源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们的信息资源是各专业特点的休现最能代表本专业的特色。由此可见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图书馆特色学科馆藏建设十分必要。

三、学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建议

(一)巡免信息资源的简单堆砌

整合信息资源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各部门信息资源集中过来叠加堆砌不论在内容上、数量上这些资源都应当是对图书馆原有资源的补充与深化。图书馆只有丰富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才可以更好地延伸服务质量

(二)建构开学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建构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类信息资源不但丰宫且具有特色和深度。在具体实现现代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各信息资源之间的无缝u4接整合后的现代信息资源要集文本、图像、声音、数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于一一体.实现信息空间的立体化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

信息资源的分类、主题标引、目录组织、数攘库建立等只有统一规范才能便于受众群沐的检索和利用。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订立标准,统一借理.使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使用畅通.链接无碍.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加强合作意识,共建佼园资源

要打破学校各部门原有信息资源大而12、小而12、“部门所有”的摸式.就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站在全局高度看待问题。因此.学校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优势.建立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体化管理伟系具体来说应当统一规划建设以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学校各资料室、各信息服务单位.全校科学统一的开放式信息网络休粟。例如可以涵计图书馆网站各类导舫或指南迅凉便捷地进行相关链接;划定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建立完善的采购规章制度,强调各资料室、各信息服务部门多采购专业类图书资料校图书馆更多采购综合类普及类的图书资料尽量避免资源、资金浪费芍建立规范的编目制度,统一图书馆现代信息资源的分类法、主题法、标引深度和著录格式等

(二)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科学的信息资源结构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学校各部门应协同合作.对自己部门收藏的信息资源进行模底调研为学校下一步的统筹安排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做出评估。根据现代信息时代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学校图书馆应建立突出学校特色的、兼顾全局的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及采购日标确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发展目标

(三)深度挖据信息资源中可被开发利用的空间

特色数据库是在原有信息资源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开发或深层次开发〕这种高层次信息服务基于学校的各类特色信息资源,面对学佼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丰富多彩的专业数据库、科研项目数据库、论文与论著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开发是学校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举措图书馆应在资源整合之后.充分利用自己在资源、设备和人才上的优势.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中可被开发利用的空间.为教学科研做出更深层次的服务〕

(四〕为搜园信息fai共建共享工作做好充足的储备

优秀的人才、规范的管理是学校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维护、管理都离不开具有专业水准、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因此.由图书馆牵头制定统一的人员培荞目标和规划.加强各资料室、各个信息服务部门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为校园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做好整休的准备〕学校资料室和各个信息服奢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为学校图书馆与校园网信息资源科学整合工作做好充足的储备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3

据“3·15”晚会报道,部分公司利用Cookie收集用户信息,并据此精准投放广告。例如,某公司自称能掌握全国90%的互联网用户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收入、受教育程度、邮件注册等。一时间,使用Cookie是否等于侵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网民合法权益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一、什么是Cookie

(一)Cookie和第三方Cookie

Cookie,有时也用其复数形式Cookies,是指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session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通常经过加密)。

Cookie浓缩了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历史,也是各国法律界关于隐私争论的一个焦点。Cookie最早由Netscape公司(最早的浏览器即出自这家公司)的Lou Montulli发明,1998年被授予专利号。从1995年开始,IE等浏览器逐渐开始支持Cookie。发明并使用Cookie的最初目的其实是简化用户的操作。

今年“3·15”晚会所报道的Cookie问题主要是指第三方Cookie。当用户访问A网站时,A网站会在用户的电脑里存放A域名的Cookie,即第一方Cookie;如果A网站的网页里有某个图片(或者广告)来自B网站,那么B网站则有可能在用户的电脑中存放一个B域名的Cookie,就是第三方Cookie。许多第三方统计工具和互联网广告,其实都是基于第三方Cookie运作。

(二)Cookie的作用

网站利用Cookie信息,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数据信息进行集合化分析,对于网站完善其研发及经营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ookie的一个典型应用是网络购物。虚拟购物车现在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但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网站服务器很难知道这一秒的访问和下一秒的访问是否来自同一个用户,也就无法记录和归总用户的选择清单,这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网购成本。虚拟购物车在用户没有登录时仍然能够保存其选购的物品,保障购物行为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就是Cookie的功劳。

Cookie的另一典型应用是网站自动登录。当用户第一次登录某个网站时,往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下面还有个选项“下次自动登录”,如果用户勾选了,下次访问同一网站时,用户名和密码会自动生成。

Cookie的典型应用还包括视频接放。用户在视频网站上观看视频时,如果因其他事情中断,下次再登录网站后还可以从原先断掉的地方继续观看,这也是Cookie的功劳。

二、关于Cookie和隐私的两个核心问题

(一)使用Cookie是否等同于泄露隐私

1.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概念

隐私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我国目前在讨论相关立法及法律问题时,采用“个人信息”概念者居多。对于个人信息的称谓,各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有个人资料、个人数据、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不同表述。例如,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个人资料”,欧盟及其成员国使用“个人数据”,日、韩采用“个人信息”,而美国多用“隐私”。

不同概念的内涵略有差别,但目前各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一般以“识别”为核心标准,即指与个人相关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

2.个人信息的商业使用

个人信息商业使用的核心特征是信息使用服务于商业目的。尽管公司、企业是个人信息商业使用的主体,但判定是否属于商业使用个人信息并不能以使用主体为标准。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及网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甚至个人同样可以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汇聚并加以商业利用。

同时,商业目的不仅包括通过使用个人信息直接获得经济收益,也包括使用个人信息帮助设计产品或服务,提高用户体验,从而间接获取经济收益。在实践中,服务于商业目的包括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更新、分析、挖掘、统计,以服务于企业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客户开发、渠道拓展等,直接或间接取得商业利润和其他商业回报。

关于个人信息“使用”的概念界定,各国立法规定不同。

第一种是狭义界定,将个人信息使用行为作为一种具体的处理行为。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引入了“处理”概念,将其作为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整的大类行为,吸收合并了几乎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所有行为。该指令第2条(b)项规定,个人数据处理,是指对个人数据所作的任何操作或一组操作,操作可以通过自动或非自动的方式进行,如收集、记录、组织、储存、改变或变更、检索、咨询、使用或通过传输进行公开,以及传播或使其能够被使用、排列或组合、组块、删除或销毁。日本、韩国以及阿根廷都采用了这一做法。

第二种是较为广义的界定,将使用与搜集、处理行为并列。如我国台湾地区的《个人资料保护法》,调整的行为包括搜集、处理、利用。其中,处理是指为建立或利用个人数据文件所为数据之记录、输入、储存、编辑、更正、复制、检索、删除、输出、连结或内部传送。利用是指将搜集之个人数据为处理以外之使用。

第三种是广义界定,认为使用包括处理和转移行为。如奥地利《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第四条第(8)规定,数据使用是对数据应用程序中的数据进行的各种操作,既包括数据处理,也包括数据传递。

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商业使用的主流观点主要是广义界定,即指服务于商业目的,在取得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对个人信息所作出的录入、存储、修改、复制、检索、整理、标注、比对、挖掘、传输、披露、公开等处理和利用行为。

信息时代,尤其未来的大数据时代,离不开个人信息的商业使用,而Cookie是实现个人信息使用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使用Cookie不等于泄露隐私,用户提供一部分个人信息是获得更好互联网服务的前提,也是互联网行业能够不断创新、挖掘用户需求、推出更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的基础之一。只有当Cookie被基于恶意目的滥用(而非合理使用),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在个人信息保护与使用之间没有把握好分寸的时候,才会发生个人信息泄露。

(二)删除Cookie是否等同于保护用户利益

如前文所述,Cookie是浏览器储存在用户电脑中的数据包,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的设置选择留下Cookie或者清除Cookie,用户也可以在电脑相应的文件夹中将Cookie文件手动删除。

正因为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具有巨大价值,某些互联网服务商利用自己的产品私自删除其他互联网服务商在用户电脑中存储的Cookie,这不仅涉嫌对用户选择权的侵害,还涉嫌不正当竞争。

从我国现有法律来看,对未经允许清除其他网络服务商Cookie的行为已有所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工信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恶意干扰用户终端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恶意修改或者欺骗、误导、强迫用户修改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产品参数,不得未经提示并由用户主动选择同意,修改用户浏览器配置或者其他设置。

此外,《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自律公约》也对类似行为进行了自律规制。该《公约》规定,终端软件下载或安装时,如要附带其他非直接相关功能,应明确提示用户,并提供明显的使用或关闭该功能的方式,未经用户同意不得自动运行。除恶意广告外,不得针对特定信息服务提供商拦截、屏蔽其合法信息内容。不得滥用终端软件的安全服务功能实施侵害其他企业和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系统优化服务时,应当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不得替用户作出默认选择。

三、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趋势

(一)增加个人信息使用的透明度

在搜索领域,Cookie是搜索引擎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改进、完善搜索技术、搜索算法和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由此,全球各大搜索引擎均在增加个人信息使用透明度的前提下,收集Cookie信息并进行机器学习、智能分析,这已成为搜索引擎行业的惯例及通行做法。

增加个人信息使用的透明度,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采集行为是目前世界各国在处理网络个人信息保护与商业使用的问题上所体现的重要趋势。例如,Google和百度均在隐私权策略声明或者隐私保护声明中作出明确提示。

(二)opt-out机制的广泛运用

保障用户的选择权,是关于Cookie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关键之一。从国际立法制度看,目前互联网用户行使同意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事前的明示同意,是指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之前,应得到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也称“opt-in”模式;另一种是默示同意原则,是指可以在未征得信息主体明示同意情况下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但应保障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并提供可拒绝收集和使用的方式,也称“opt-out”模式。

从国际立法的趋势来看,采纳“opt-out”模式日益普遍。以Cookie为例,“opt-out”模式会默认用户同意网站搜集Cookie,以此鼓励网络服务商根据用户信息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创新和优良的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当用户不同意时再选择拒绝。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也引入了这项基本制度,符合国际立法趋势。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信息网络

现代物流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上一些大的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参与物流投资与建设,一方面对加快我国物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国内物流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提高物流业的竞争力。

一、现代物流

所谓物流,并非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传统物流包括:(1)运输功能,(2)储存功能,(3)装卸搬运功能,(4)包装功能,(5)流通加工功能,(6)物流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等。以上是普通商务活动中典型的物流作业。在电子商务与网络支持下,现代的物流不但具备以上这些功能。还增加了一些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1)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快速反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观点和做法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但在需求方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它也变成了一种约束,因此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来提高速度。

(2)降低成本的服务。前期的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有些企业根本承受不了。但可以通过采用比较适用,投资比较少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或推行物流管理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3)延伸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物流系统设计等等。

二、物流信息化

物流,并不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把货物“运动”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顾客,而互联网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概括来讲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就是因为信息网络时代所造就的电子商务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这场革命所引致的产业大重组将把现代物流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业重组的结果,实际上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二个行业,一个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个是虚业,就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

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是现代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有效的现代物流管理需要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因此,信息流贯穿于现代物流运作的全过程,既有供应信息,又有需求信息,同时还有供应链及其成员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有效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总成本,实质性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三、信息网络对现代物流的作用

随着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电子商务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1、用网络解决"物流商务"。网上提供物流信息资源、物流手续网上办、网上供需衔接、网上物流协议、网上配货等等。2、在网上实现物流管理。用网络实现远程数据交换,用网络指挥和调度物流,优化物流及配送线路。3、用网络解决设备广告,设备展览会,网上交易,网上结算。4、用网络支撑、优化、改造、提升物流实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的支撑远不止这此,从发展看,一些新的概念、新的业务模式因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孕育出来。例如“虚拟”概念的引入,产生了“虚拟仓库”、“虚拟仓储”,对它们含义,我的理解这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上的所谓“仓库系统”。一个现代的大型物流企业,不一定自己有多少运输工具,多少仓库面积和设施,但一定要有一批高素质员工、一套按现代观念对物流管理的软件和相对齐备的网络信息硬件设施。它就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和有效的协议来调度各种需要的物流设施,完成对客户的各种承诺。可以设想,今后现代物流企业,在库房、场地、运力等基础设施上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减少基建投资,但必须拥有一套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可靠的通讯网络系统。从而使大型现代物流(服务)企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但其服务的能力、效率和质量却大大提高,效益也会同比增长。

四、如何用网络优化物流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中介作为一种工具被引入了生产、交换和消费中,人类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由于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交易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这“三流”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做到“三流”的同步处理。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点:1.信息化,2.自动化,3网络化4.智能化。

用网络优化物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这一优化和提升使物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而改变它的传统形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依靠信息技术提升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近年来物流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所促进的,还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配送中心如果没有计算机管理,没有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绝对做不到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如海福公司,它承担着IBM、美能达、华为、联想、NEC、LG、三星十多家电子企业的物流业务,配送品种五花八门,涉内涉外手续繁多,且对配件、料件的配送正确性及时间性要求非常高,不得有丝毫差错,靠什么保证?当然靠一套完整可靠的、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业务管理软件系统、再加上全体员工的认真负责。德国的森克国际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跨国公司,他们的一份材料上介绍:我们承担着许多国家企业的运输任务,货物价值从几万美金到几百美金,运输条件有防震、恒温、无菌等要求的、有的要求特殊包装,还有的客户订货后要求我们监督包括所订设备不同部分在不同工厂甚至不同国家制造,使之能按进度完工并运到总装厂。工作这么复杂、要求这么严格,缺乏高级信息网络或者高素质的人才均不可能完成。可以看出,要使对用户承诺的各项高标准的服务能圆满完成,必须有很好的网络系统。

六、建立科学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5

   

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 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 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 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 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 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 Wallace 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 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 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 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 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 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 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 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 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 “Winner takes 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 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 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 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 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 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 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 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 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 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 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 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 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 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 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 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 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 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 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 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 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 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 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 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 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 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 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 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 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 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发 布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 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 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 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 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 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 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 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html/Dir/2003/11/22/1393.htm

    2 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 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 Bar-Ilan, Peritz B.C.The life span of a specific topic on the Web: the case of "informatric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1999, 46(3):371-382

    5 Wallace Koehler. An Analysis of Web Page and Web Site Constancy and Perman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50(2).

    6 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6

摘要:网络文化 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 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61-02

一、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是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首要原则,它决定着网络文化优化的内容和性质。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以更好的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网络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全球化信息共享,提高了人们学习、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渗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思想,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暴力色情思想、思想、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在网络中迅速蔓延,使网络既成为一个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面对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战略、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势,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第二,科学性原则。网络文化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环境,使我们可以扩展到虚拟的空间环境中,因此我们的网络文化的优化必须遵循文化的特点和网络环境的特点,这样才能增强网络文化的渗透力,由于网络文化优化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客体是大学生,由于大学生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使得诸客体的界限趋于淡化,从而使大学生也成为网络文化优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加强教育,促使大学生转变观念,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上网、与教师一道抵制不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共同建设、维护、优化网络文化,另外网络文化的价值优化要与社会大文化相联系、相协调。

第三,整体性原则。由于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涉及的要素相当复杂,因此,其优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遵循整体优化性原则,使网络优化的各要素的合力最大化。由于网络文化存在的环境包括信息网络环境、娱乐网络环境、人际交互网络环境和商业网络环境,良性网络环境和恶性网络环境,这些环境相互交叉、密切联系,对教育活动产生综合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协调这些环境要素,使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矛盾、相互对立我们的优化作用就会消解,因此,优化网络文化就必须坚持整体性优化原则,使各要素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统一的力量,以增强优化的实效性。

二、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方法

第一,目标设定法。根据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优化的目标和需要而创设相应的网络文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其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设立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网络会议室,网络论坛是在网络中开辟一种可以供很多人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的空间。而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网络论坛,它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对论坛的参与者的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尝试,网络会议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的全新通讯方式,它不仅有传统视频和电话会议的交流功能。设立网络会议室,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快捷性等功能,为人们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交融、平等沟通的环境,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由平面向立体转化,从灌输到互动,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第二,环境净化法。它是对网络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保留其中的合理因素,摈弃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的环境优化方法。网络时代的信息复杂多变,良莠不齐,有积极信息,又有消极信息,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优化需要包括政府、教师、大学生在内的相关各方积极协调配合,共同净化网络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紧制定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和惩罚影响网络发展的违法行为和消极现象,净化网络环境。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运用技术力量对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事物进行过滤,把网络中的丑恶、虚假、消极的东西限制在很小范围,积极营造进取拼搏、健康向上的环境,此外,大学生也是网络环境净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应该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自律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负面信息失去市场,从而使网络文化环境得到优化。

第四,隐性优化法。它指的是我们根据网络的特性、教育的目标,按照预定的优化内容和方案,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注入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法,它不是一种直接的、正面的优化方式,而是一种间接的容易减少甚或消除大学生对传统政治说教的反感和抵触,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增强优化的实效性,要优化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就要正确的运用隐性优化法,创造一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

三、优化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路径

第一,健全网络文化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信息的监控。网络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也存在大量的包括色情、欺诈等信息在内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影响文化的可信度、网络传播的声誉,也给社会及其文化的正常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要强化网络“把关人”对于信息选择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优化网络价值取向,强化网络把关人可以通过推行网络实名制、运用自动过滤系统等网络技术、对上网人员的信息进行数据备份,最近我们采用的绿坝技术就是很好的尝试,从宏观上可以通过法制、行政手段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严格的网络文化环境,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分析反馈机制,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监控。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各网站的论坛、留言板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体分析,并及时反馈,使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网络动态,并通过网络等各渠道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加强权威意见的渗透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虽然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的程度和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的从众心理并没有从网络消失。同时,在交互开放的网络中,由于个人掌握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人们主动选择信息的行为仍会服从一种权威法则,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网民不易很快分辨、感到无所适从时,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释疑惑,每个论坛都有一些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的网民,他们的发言往往影响甚至左右网民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论坛的舆论导向。因此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就应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成为“意见领袖”,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意见领袖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评论方式,全方位开展网上评论工作,以有效引导网络文化的方向。许多网络媒体上都开设了“专家论坛”、“网上实时交流”等栏目,聘请一些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系统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整合众多群体意见加以梳理、引导,形成针砭时弊、积极向上、弃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社会主流声音。专家学者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网民,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对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和矛盾疑惑,使网民心悦诚服,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在网络传播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在虚拟空间中,邀请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学者或政府官员引导舆论,往往能够收到强化正确的主导声音,净化网络文化的效果。

第三,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网络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实现网络产业化、市场化和健康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引导网络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网络文化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努力实现网络的产业化、市场化与健康人文关怀的统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黑客攻击网络事件达上千起,造成损失达数亿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使网民的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更加凸显。面对这种现实,网络优化的目标既不能对个人价值观的思潮推波助澜,只讲满足人的需要,不讲引导人的需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网络文化的社会效益第一,使网络文化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一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承认个人价值的正当地位,在网络建设中注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强调社会效益在网络文化的特殊意义,适当加强网络内容的控制,特别加强对越境信息流的监管。

第四,加强网络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网络中出现的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外很早就开始成立一些研究组织并举行各种研讨会,研究规定网络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我国现在网民已经超过2亿多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青年学生居多,网络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网络中产生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可以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一、不做黑客,由于网络诞生以来,已有多起黑客爆发,给国家、企业造成数亿元损失,为了防止黑客的破坏行为,我国已成立专门的网络警察。二不看、不传有害信息。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和封建迷信等,消除或减弱这些有害信息的影响,仅靠有关部门屏蔽是不够的,必须教育广大学生、网民洁身自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第三不散布信息垃圾,当前一些网民有意制造和传播信息垃圾,甚至被塞入网民的信箱,影响人们对网络的正常使用,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对网民的损害。第四不侵犯别人的权利。网络上侵权事件频频发生,既有跨国侵权,又有国内侵权,侵权行为包括。第五不损毁别人信誉或不负责。网络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应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散布谎言,不在网上购物中实施欺诈行为。

本论文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为:200802015,项目负责人刘永涛)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由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海鹰、藤谦.网络传播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7

[摘 要]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试图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与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与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动态专题;在实践环节中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训练系统。学术上拓展提高了我国情报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实践上促进对当前涉军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的研发能力和开创情报大数据管理的前沿性研究。

[关键词] 情报学;大数据管理;舆情分析;课程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28- 03

1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组织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现代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把适合军队信息化发展的网络舆情研究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能够架构起深度的教研内容体系,是培养情报学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1.1 建设理念与设计思路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有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等专题。该课程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情报管理研究方向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根据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我国情报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该课程对培养学员信息管理工作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加强学员情报管理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我国图书情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门情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课程教学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坚持因材施教,突出教员主导、学员主体,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能力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

设计思路是深化情报学教学改革,认真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讲透教材,又要扩充前沿内容,把网络舆情分析与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架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教学质量。

1.2 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数字环境下情报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层次的文献向微观层次的情报、知识和信息转换。情报管理越来越关注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和信息内容安全等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信息管理系统、情报网站系统、舆情分析系统等的研究。

本课程围绕情报管理的总目标,介绍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专门情报与情报整编研究、信息管理与情报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分析和服务。精选代表性论著和专题核心文章布置研究生认真研读,选择部分专题进行研讨和技能训练。按照培养需求,不断完善专题内容,以进一步加快研究生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标准就是通过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的教学,要求研究生对情报管理方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高层次理性认识,从研究和应用的多个层次上了解和熟悉情报管理的先进设计和先进技术。学习内容分为以下8个环节: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

1.3 教学实施方案

依据内容标准制定的8个环节,给出以下实施方案。教学要求总体是:教学内容紧跟发展趋势;以教员课堂讲授、经典文献导读、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研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为:①情报管理前沿研究概论。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理解和掌握学重点是涉情报报管理理论前沿的基本问题。②情报研究方法与情报整编研究。掌握情笱芯糠椒ǖ幕本要素;理解情报研究方法在军事情报研究中的应用;熟悉军事情报整编的研究。③情报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掌握情报管理的基本技术;理解情报工作中的大数据挖掘问题。④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解信息建模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建模和社会网络分析。⑤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技术。理解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的一般技术;了解情报工作中的信息内容安全与保护。⑥情报获取理论与舆情采集系统研究。掌握涉情报报获取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⑦情报分析理论与舆情处理系统研究。掌握舆情情报分析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处理系统的实现机制。⑧情报检索理论与舆情服务系统研究。理解和掌握涉情报报服务的基本原理;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功能;理解舆情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

1.4 教学组织与论著研读

通过基本著作阅读,编写教学实施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训练方案等工作,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组织采用讲课和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提高研究生开发和管理信息数据库、舆情分析系统,以及掌握相关应用技术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对有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分析;个别专题内容按任务和对象需求进行调整和选择;课程进行期间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围绕教学,组织好讨论、答疑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舆情应用系统的开发。授课教室具备现代多媒体教学条件,原型系统研发具备网络连通的教学条件。考核内容主要是研究报告写作成绩和平时成绩。

基本阅读著作,教材是笔者所编著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版)。参考文献主要包括张晓军《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刘慧 等《军事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3版)》、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傅会民 等《军事信息技术》、马费城 等《信息管理学基础》、肖占中《军事信息管理》、刘继贤《军事管理学》、黄晓斌《网络信息挖掘》、史忠植《人工智能》、刘瑞挺《信息管理实用技术教程》、翟延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樊月华《Web技术应用基础》、方d东《网络舆情蓝皮书》等。

2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实践

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实践环节系统地探研涵盖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情处理和网络舆情服务的情报大数据管理技术,并构建其演示训练系统,力求在学术上拓展情报学科领域的研究空间和深度,提高相关知识和成果的利用水平。该课程实践方法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融入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以下阐述相关教研内容。

2.1 能力实践综述

主要研究互联网上主题舆情的分析技术,以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理论体系和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为基础,将国内外先进的知识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智能化分析的全过程,促进图书情报界在网络舆情采集、处理和服务方法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一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采集。网络舆情情报规划与获取研究,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研究,舆情网页内容和链接相关性的判定研究等;二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处理。主题网络舆情的本体构建研究,语义层的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研究,基于情感本体的舆情倾向性分析研究等;三是网络舆情的智能化服务。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研究,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研究,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研究等。

2.2 课程实践之一: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管理。包括:①网络舆情的信息采集。网络舆情的采集方法、搜索引擎的研究进展、网络信息的分类及其抽取。②舆情话题的搜索技术。话题搜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题爬行的实现。③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方法、网络舆情的信息内容分析。④网络舆情的内容分析与服务。知识技术及其应用、主题舆情内容分析框架。⑤基于社交网络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性质。

网络舆情信息抽取和整理。包括:①舆情网页的结构特征与分块处理。话题标记和页分块、内容分块、布局分块、结构分块。②基于主题爬行的舆情网页分块。网页的预处理、网页分块的特征提取、舆情内容块的整合。③主题网络舆情的语义特征抽取。网络舆情语义的特征、特征抽取及其改进、网络舆情的情报获取与整合。网络舆情的情报价值与情报支援;网络舆情情报支援系统。

2.3 课程实践之二:网络舆情的信息分析

舆情网页与话题相关性的判定。包括:①内容相关性的判定方法。元数据方法、链接标签数据方法、链接结构分析方法、页面语义信息方法。②链接相关性的判定方法。、主题链接上下文信息提取、基于语义相似度计算的链接判定。③舆情网页内容相关性的分析。主题特征的选择、待识别网页模型的建立、话题文本识别算法的选择。④舆情网页链接相关性的分析。基于信息链接关系的分析、增加主题分析的改进算法。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分析。包括:①通用本体构建的几种方法。②基于本体的主题网络舆情知识模型。舆情的本体知识源、本体的主题舆情构建策略、知识模型中的本体库架构。③主题网络舆情本体的实现方案。本体构建的规则、本体的实现步骤、一个舆情事件的本体实例。

基于情感本体的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包括:①网络舆情的倾向性分析。②网络舆情倾向性识别方法及比较。基于文本分类的倾向性识别、基于语义规则的倾向性识别、基于情感词的倾向性识别。③情感本体的构建方法。领域语料的情感概念选择、基于情感本体的领域语料整合多情感概念的情感本体构建、本体话题构建。④基于情感本体的主题舆情倾向性分析。特征词情感倾向度、增加程度级别的特征词权重、基于情感本体的倾向性分析。⑤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

2.4 课程实践之三:网络舆情的信息服务

网络舆情信息聚类和分类。包括:①语义特征的抽取转换。语义转换及概念特征生成、概念映射匹配算法分析。②网络信息的聚类与分类方法。Web文本信息的聚分类、本体的聚分类、语义聚分类分析。③基于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④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聚类。舆情信息聚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凝聚层次聚类。⑤基于语义的主题网络舆情信息分类。舆情信息分类流程分析、基于语义相似计算模型的分类算法。

舆情采集与处理的功能实现及评测。包括:①原型系统的功能和开发平台。②舆情采集实验与结果分析。实验数据选取和测试指标、URL与主题相关性判定算法测试、舆情采集应用分块方法的效果测试。③舆情信息聚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④舆情信息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

面向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包括:①基于网络论坛的舆情话题追踪。基于文本图的话题追踪模型、文本概念图的生成与关键词识别、语义相关度的计算及追踪话题的更新、舆情话题追踪实验与结果分析。②网络舆情检索系统中的查询主题分类。基于语义知识的查询分类模型;文档目录图上的查询词扩展、目录图上的查询分类识别、查询主题分类实验与结果分析。③舆情事件网页内容的词汇关联分析。基于词跨度的事件内容关键词获取、基于共现次数统计的词汇关联分析、网络舆情事件的词汇关联实验与结果分析。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8

[关键词] 信息网络;政治工作;挑战;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16-3

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信息网络的应用为我们开展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在信息网络中开展政治工作,除了要继承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外,还要着眼于形势发展的变化,深入研究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趋势,深入研究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努力创新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一、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网络渗透到了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它给我们的政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生的工具”使政治工作具有更强的生机和活力。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应用的深入,也给军队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习惯势力的禁锢

习惯势力是人们在长期传统生活中养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特殊的行为倾向和社会态度的定向趋势。一经形成,表现在人们观念、社会心理、行动以及某些制度上。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人的行为方式起着惯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思想、行为的创新和发展。列宁曾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之所以是“最可怕的势力”,一是它的历史悠久,想治理其积弊,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二是它不是少数人的沉疴,而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的习惯,存在于大多数人中间。在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中,把习惯当标准,以习惯论发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当信息网络成为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之后,习惯势力对其发展将起着很大的的禁锢作用。

(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主流文化是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统治者的思想倡导的,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我们的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正好相反,就是由非政府或者非道德规范引导的,也就是非马克思主义文化。网络具有开放性,是一个没有边际的开放的自由世界,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魔方,文化的概念也越来越宽泛,我们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渗透和辐射,受到黄色文化、灰色文化、黑色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新时期官兵本来单纯的世界,既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诸多情趣也扰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对于非主流文化冲击波的渗透和影响已成为一个我们应高度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信息网络的出现,促进军营文化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联系,它提供一个官兵全面了解社会动态和流行趋势的平台。不仅大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同时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输出其政治、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手段,也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平台,使得形形的意识形态和非社会主义思潮堂而皇之地进入网络,形成一种非主流文化,随时随地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追求个性独立、反传统一度成为大家所追求的时尚,它在网络环境中也潜移默化的的影响官兵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造成官兵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再者,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也造成官兵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导致官兵道德法律观念淡化。当非主流文化盛行时,作为一种逆反心理反映的非主流文化就可能发展为显性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思维趋势,引导人们的文化趣味,从而影响和冲击主流文化。

(三)网络信息人才的匮乏

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工作是一项高技术的工程,它最基本的要求是操作者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平台,并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是信息网络的又一新的应用,也是军队政治工作在信息时代的新的发展。当前部队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已基本建立,但利用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潜在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我军广大政工干部的现有素质难以适应网络政工的基本要求,他们具备了利用传统经验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但对信息网络文化的特点缺乏了解,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从目前部队网络建设与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使用的效益较差,网络政工范围小、程度低、质量不高,部分单位由于缺乏专业的网络信息人才和必要的技术能力,只能因袭传统的教育方式,重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至于网络的实际利用率接近为零,或有的单位主要进行的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处理和管理,对内容的关注不够,不懂如何实现信息网络与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得网络成为虚设,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疏漏缺失,这一切都是由于军队信息人才的匮乏而造成的。政工干部的信息网络素质能力跟不上,严重阻碍了政治工作与网络时代的同步发展。由于我们对网络政治工作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这从理论上制约了政工干部素质的提高。到目前为止,关于军队网络政工的研究书籍和文章还不多,对网络政工的系统理论认识和对策的研究还需要更深一步。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能给政工干部提供学习网络政工的知识还不多,多数干部还是依靠在实践中摸索的零散经验来指导。我们政工干部也很少进行网络政工方面的培训,这样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犯一些经验主义的错误。如以往号称“政工通”的干部在网上却行不通,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近几年来,一些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通了政工信息网,但对政工干部的网络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政工干部对网络操作还比较生疏,还没有养成网上作业的习惯。就部队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单独建立专门的网络技术人才队伍体制是不可行的,我们只能通过培养和提高政工干部的网络技术水平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路径选择

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除了要继承和发扬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外,还要着眼于形势发展的变化,深入研究以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趋势,深入研究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努力创新政治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一)确立与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一是要确立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在新时期,确保军队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改革创新,对传统和经验忍痛割爱,破除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勇于创新,积极地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二是要确立信息网络素质是“第一素质”的思想观念。提高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素质是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一个前提,也是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更要强调政工干部的信息素质,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信息网络的效能,为我军政治工作所用。政工干部必须积极自觉地加强信息网络素质的培养。三是要树立传统政治工作与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思想观念。确立政治工作传统方式与信息网络方式相结合的思想观念。传统政治工作是我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实践和理论依据。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实现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提高军队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利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应实现传统政治工作与网络政治工作的相互结合,使之合二为一,相互弥补不足,切实增强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对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监控、管理和引导

一是要加强对维护网络安全新手段的开发与利用。如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采用高科技手段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信息获取方式的技术限制等对进出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实时监控,注意收集、分析网上信息,保留并扩大有益信息的影响,阻止有害信息入侵网络,及时清除网上反动、黄色、暴力的内容,确保军营文化的先进性。二是加强对网上信息积极进行引导。对于不符合事实的信息,通过提供真实情况、材料等方法及时予以澄清;对于有明显错误导向的信息,通过详细而严密的理论和事实分析,以逻辑的力量得出科学的结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历史情况、研究现状等,为官兵思考问题提供参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引导,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提高政工干部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

一是要建立一支政治理论功底深厚、网络技术精通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占领军营网络阵地;要具备娴熟的信息网络技术,能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会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要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能力,对官兵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是要提高政工干部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信息网络技术人才与政治工作人才混合队伍配套、互补的方法,两者共同促进,相互学习,在平常的工作中来提高各自的弱项。从而促使信息网络技术人才会开展政治工作,政治干部会利用信息网络,使二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出既懂信息技术又会开展政治工作的全面复合的新型政治工作干部。相应地我们也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挥院校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增加信息化知识以及新理论、新技术等教学内容,或军队政治工作干部到军队信息技术方面的院校学习,真正培养出既精通军队政治工作、又懂得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抓紧对利用信息网开展政治工作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为政工干部进行实际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他们利用好信息网络来实现军队政治工作质的跨跃。

参考文献:

[1]信息网络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M].出版社.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论;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195-01

1 引言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搜集与分析来判定民众的意愿,从而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决策,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一些社会突发危机事件;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来有效保护和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消减负面信息对公司的影响。

2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重要性及必要性

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对网络舆情加以监控与引导,一旦被错误利用,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危害个人安全,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如近年来娱乐圈频发的抑郁症自杀事件;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虚拟的公共空间,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者,每个网民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络舆情是网络与一般社会舆情结合的产物,网络舆情除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特点:如网民在网上信息是匿名的,网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真实的情绪;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网络舆情的主题是宽泛的、自发的、随意的;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网络舆情经常是互动的;网民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网络舆论可能是感性的、情绪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1]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3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的方式主要有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人工方式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对网站进行人工监测,有信息量大、搜索不全面、不能实时监测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网络舆情自动监测是非常必要的。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众多技术结合的成果,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涉及较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研究子领域。刘毅提出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开拓了内容分析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的先河。[2]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处理信息过程中,一般包含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提取、话题发现与追踪、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等步骤。

3.1 舆情信息采集与提取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新闻、论坛/BBS、博客等渠道形成和传播,特别是近年的QQ群、微信以及Twitter等微博客,这些主要为动态网页,以松散的非结构化信息为主体,实现准确的舆情采集和抽取存在难度。

在信息采集中,主要采用网络爬虫和网页清洗等技术。网络爬虫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网络信息的程序,又称网络蜘蛛。网络爬虫分为三类:通用爬虫、面向主题爬虫和面向DeepWeb爬虫。考虑到网络舆情监测一般是面向行业监测,倾向于使用面向主题爬虫。主题网络爬虫主要有两种技术:基于Web链接分析的搜索、基于Web内容分析的搜索。网页清洗就是从网页中过滤掉“噪”数据,提取出网页中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网页清洗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基于树结构分析方法,基于Web挖掘方法,基于正则表达式方法。

3.2 话题发现与追踪

无论是热点、敏感话题,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这些话题?

话题发现与追踪是对网络舆情聚类分析后,利用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数值统计等方式识别被关注话题,以及热点和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变化进行追踪,是网络舆情监测中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现技术是基于文本聚类,即文本的关键词作为文本的特征。话题发现与追踪研究始于1996年美国DARPA提出一种能自动确定新闻信息流中话题结构的技术。目前,主题检测与跟踪研究集中于五个子任务展开,各个子任务的解决将有助于最终研究目标的实现。这五个子任务包括:对新闻报道的切分子任务、新事件的识别子任务、报道关系识别子任务、话题识别子任务、话题跟踪子任务。[3]其中话题识别和话题追踪是核心问题。

3.3 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对带有感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倾向性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新兴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一般来说,它分为三个主要研究任务:情感信息抽取、情感信息分类、情感信息的检索与归纳。[4]

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所蕴涵的感情、态度、观点、立场、意图等主观反映。目前主要采用文本聚类和倾向性分析技术,对论坛帖子等网民评论聚类分析和倾向性分析,归纳网民观点。一方面能够主题趋势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另一方面对突发事件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倾向性分析预警功能,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问题与发展

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网络舆论能够最直接、快速地反映各个层面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把握好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及时了解并正确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对政府和企业发挥职能和生产经营至关重要。

然而,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如监测源的获取、复杂舆情倾向判断、高质量舆情自动监测、如何及时关注及应对由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问题、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错误舆论导向问题等,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我们能够创新性地提出更贴切网络舆情实际的解决方案,来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要继续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挖掘,加强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在原有数据挖掘算法的基础上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算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实时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测以及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6,(3):95-100.

[2]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308-310.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10

>>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研究 试论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若干问题 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技术初探 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 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策略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探究 政府网站信息资源保存挑战及对策 面向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应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析 网络环境下地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 国外数字学术信息资源的信息安全风险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馆藏化探讨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再论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浅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3 ] 时婉璐.原生数字资源馆藏建设初探:以美国国会图书馆MINERVA项目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8):27-30.

[ 4 ] 85890个,中国政府网站“家庭”首次摸清[EB/OL].(2015-07-21)[2015-08-20].http:///wzpc/2015-07/21/content_2899963.htm.

[ 5 ] 政府网站[EB/OL].[2015-08-20]http:///link?url=7h5quUYlngzLGGj8GKQGu0YyTqB0zI

03XyflVjBTyAjj2sIBmzb7_hc1lPUvoa09tyNCh_b7ZG

YFZPeHrKO00a.

[ 6 ] 瞿建雄.中外互联网资源采集保存现状概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75):33-37.

全 勤 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苏南京,210018。张天颖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李 玮 南京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陈龙翔 南京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