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2 08:05:51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1

2016市场调研报告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市场调研报告:

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小企业一片恐慌;2009中国成功保八,业界谈论后危机时代。时至20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期待什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近期公开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是中小企业,保证2010年8%的gdp增长也靠中小企业的拉动。毋庸置疑,占中国企业总数99.8%,提供75%就业

岗位的中小企业是成为支撑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维护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定至关重要。而信息化需求状况往往能前瞻性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未来走势,从相关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转型调结构,需it系统培养未来竞争力

在这次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一部分企业倒下了,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严酷的现实向这些挺过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他们更加明白要想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自身实力的加强。新年之初,记者走访部分中小企业主,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增强自身能力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市场拓展难,产品的同质性较高,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放在同一营销平台上,希望提高精准性;

2、融资贷款难,中小企业较于大企业面临着更大风险,企业信用缺乏和资金不足使资金流举步维艰;

3、产业协作难,产业间竞争多于协作,社会信用的不足导致正常商业活动付出过高的协作成本;

4、管理提升难,内部管理缺乏对业务流程的全面掌控和优化,无法标准化以参与更大程度的竞争;

5、人才匮乏,整体i素养需提升,缺乏稳定的技术人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及时应用;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往往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

综合而言,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在信息化方面的长期落后和缺失,缺乏将现有技术、资产和商业价值融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更缺乏战略性的管理优化目标,即构建一个整体框架,通过正确的it策略和执行来长期维持并指引业务发展,获得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一位小企业老板表示:以前总觉得上不上信息化生意照样做,现在转向内需后客户数量变大了,国内市场结构也很复杂,不上就无法支撑业务发展。

二、57.6%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

idc数据显示,2009年中小企业it费用增长率由金融危机前的14.3%降到8.5%,而2010年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将顺市高涨。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四个问题,市场与营销,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与研发。其中个体商户对于市场与营销及企业管理的需求最旺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营销渠道及企业管理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需求降低,争霸市场的主要手段向产品研发及客户关系管理转移。据悉,中小企业中57.6%的企业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其中99%为个体工商户。

三、2010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四大趋势

综合来看,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总体上将表现为四个趋势:

1、对通过信息化助力业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显现,经过了经济危机中小企业将更加精打细算,它们希望购买到的it产品能对企业业务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节省额外的开支。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用户将更加看重超越it硬件设备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可能是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组合,能直接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价值。因和业务挂钩,也要求it厂商对用户业务特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中小企业将更加关注产品维护及服务等隐性成本,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技术人员,it设备后期的维修也就成为了另外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开支。因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并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的厂商。

3、看重品牌,倾向一站式采购。金融危机导致一些中小规模it厂商受到冲击,面临着退出市场竞争的危机。而随着知名厂商产品价格的下调,中小企业市场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譬如南金蝶、北用友已明显与其它厂商拉开差距,更多的企业将考虑选购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2

2016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我县养殖业生产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畜禽水产品产量和畜禽水产品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由于禽流感及全国经济放缓危机的影响,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现根据调研情况,将我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分析如下:

一、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整体上看,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科学养殖素质低,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粗饲料秸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小户养殖为主,大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 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小户和小型猪场的疫情高于规模场,主要原因是小户和小型猪场饲养条件差、管理不到位、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疫病零星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畜产品质量不过硬,生猪出栏率、肉牛出肉率等指标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二是畜禽结构仍不太优化。畜禽饲养量虽比较稳定,但不能有效向上突破,特别是肉牛、肉羊产业层次较低,在养殖规模和饲养水平上都应进一步提高。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动物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这是制约畜产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重、难度大。

二、养殖户担心的问题。

一是市场风险。养殖户进行很大投入的同时,担心会不会出现市场饱和,目前,猪价虽然上涨超过盈亏平衡点,如果稍有波动,就有可能下跌,将会给养殖户造成损失。二是疫病风险。如果防疫工作跟不上,时常造成很大的损失,不少养殖户都经历过这方面惨痛的教训。三是资金缺乏。不少养殖户想扩大生产规模,苦于缺乏资金。养殖户从办理贷款到款项到位,需要较长的时间,耗费很大精力,还难以办成,据了解,几乎无人从金融部门贷到了款。所以宁愿高息借钱,也不愿意跑贷款。另外养殖户感觉利息太高,造成了养殖成本的提高。在贷款这一事情上,养殖户希望,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能否限时办理,同时政府在扶持养殖户的政策中能否增加一些无息贷款或者低息贷款。

三、关于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加快建好县级良种繁育场,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健全规范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建立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市场信息,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饲料、兽药、良种的供应和畜禽及其产品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结合农时季节,采取定期不定期形式,聘请资深专家举办培训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并在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开辟专栏,讲解畜禽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饲养水平。

3、突出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要求,不断加强龙头组织建设,要让龙头发挥桥梁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 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饲养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发展途径上,扩 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 价值链会计;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实务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先提出的,自此以后价值链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延伸到很多领域。价值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思想,阎达五教授将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引入到会计领域,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概念。

一、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内容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的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价值链会计的目的大体上可归纳为:疏通信息传递渠道,调整企业价值链从而协调各部门、环节间的协作关系,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即利用会计的特有功能与方法为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

价值链会计实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图1为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框架)

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统一为价值信息,扩展了会计管理的视角。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实务的基础

(一)价值链会计实务的企业管理基础

价值链会计是对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价值链联盟的研究,因此,价值链会计的运用是建立在企业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只有在实施了价值链管理后,企业才能将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与企业自身的信息结合起来形成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分析,寻找判断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所在,以此决定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内容、经营策略,进行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实务的环境及技术支持

价值链会计以整个价值链联盟作为研究对象,要想将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价值信息进行收集、加工、管理,需要有强大的、功能齐全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现代的网络环境可以为信息系统大范围应用创造良好的空间,企业可以借助高技术信息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建立适用的新信息系统,将其应用于整个价值链联盟,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及工作流程,反映企业的需求信息,并根据所反映的信息随时调整企业经济决策以获得整个价值链价值最大化增值。

(三)价值链会计实务的方法基础

价值链会计的重要职能是提供动态的价值信息为企业价值决策提供支持,而供应链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EVA等与价值链会计的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将原始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价值链会计引入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可以核算执行层面的耗费,减少非增值作业,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可以减少外部价值链成本,从而增加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而EVA与价值链会计的结合可以将会计上的财务分析与EVA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对核心企业乃至价值链的绩效进行准确评价,为企业下一步预测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三、空间维度上的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

要实施价值链会计,企业首先要进行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在产业链中进行定位,找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决定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对市场进行细分,选好客户和供应商。市场虽然有其规律,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变化会引起企业战略的变化,企业可以在综合考虑了市场变化趋势、竞争对手信息、价值链中的成本和价值等诸要素的基础上整合价值链,以获得最大化价值增值。

(一)客户

客户是价值链中价值最终流向部分,包括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在客户中体现的价值称之为客户价值,客户价值包括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当前价值可用产品毛利润、购买量、服务成本及节约成本等因素来衡量,潜在价值包括信用度、忠诚度、客户生命周期等因素,需要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和计量,核心企业可以根据这两部分的价值和成本及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分配原则得到客户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二)供应商

供应商包括最初供应商和上游企业,价值从供应商流向核心企业。在供应商中形成的价值包括产品功能价值、质量价值、节约成本等,成本包括物流成本、研发成本、产品成本、管理成本、退货成本等,供应商创造的价值增值可以在综合考虑该部分价值和成本以及产品最终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计量和分析得出,在计量和分析时还要考虑调查费用、沟通能力、供应商忠诚度等因素。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新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商的管理和供应商价值成本的核算。

(三)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是价值增值的主要创造部分,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主要在作业链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对最终产品价值、外部价值链成本、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及其他因素综合计量分析得到。内部价值链成本是核心企业内部所发生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研发成本等;外部价值链成本是价值链中所发生的成本扣除内部价值链成本的部分,包括供应商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客户服务成本等。核心企业的新集成信息系统能够迅速将内部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及各种信息通过各子系统汇总,并在总系统中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分类汇总,得到总的价值增值信息,据以考评企业和价值链的绩效,根据绩效来不断调整优化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以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

四、时间维度的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

(一)事前的统筹规划

从时间维度来讲,价值链会计的事前统筹规划是指根据市场信息、供应商、客户及产业链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确定企业的目标,对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销售预算、财务预算和企业的日常业务预算,并根据预算和企业目标设置或调整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等。

(二)事中实时控制

实时控制指利用网络和信息系统对市场、供应商、客户、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等进行监控,并随时根据监控得到的信息调整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管理,调整企业的决策、生产流程、采购计划、库存量、组织机构、人员分配、技术和产品研发等事项,以实现企业目标。例如,企业可以根据目前的市场信息、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等编制生产预算,决定采购材料的品种、价格、数量、批次,与供应商协商,决定交货渠道、方式,决定企业生产流程、人员配置、生产数量、库存等,并对信息系统进行设置,当信息发生变化时,信息系统会自动调节或给出提示让管理人员调节,管理人员根据重要性程度对各项内容和指标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变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或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

(三)事后分析评价

1.对供应商的评价。对供应商的评价要从供应商价值和供应商成本两方面来分析。供应商价值包括供应商产品功能价值、质量价值、联合开发产品的价值、节约的成本等;供应商成本包括供应商获得成本、管理成本、产品成本、开发成本、物流成本等。企业评价供应商还要考虑供应商的忠诚度、规模、组织机构、生产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及对企业的重要性等因素。

2.对客户的评价。对客户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客户类型、客户当前价值、客户潜在价值等。主要定量指标有产品利润、购买量、客户服务成本、客户流失率、客户年限等。定性因素有客户忠诚度、客户生命周期等。

3.对企业的评价。对企业的评价从企业的财务分析、管理能力分析入手。财务分析包括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价值链增值能力五方面;管理能力分析包括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对企业两方面的分析考评要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的结果综合评价。

价值链会计的事前统筹规划、事中实时控制、事后分析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

(四)价值链会计的报告体系

价值链会计的报告体系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报告和外部价值链报告。内部价值链报告包括企业财务报告、价值增值报告、管理报告及附注,主要报告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内部价值链的价值增值状况,披露企业重要事项的变更,总结生产和管理经验、提出管理建议等。外部价值链报告包括价值链价值增值报告、信息报告和管理报告等,主要报告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增值情况,市场、产业和价值链信息变化,披露报告期内供应商和客户的变更、提出价值链优化建议等。由于新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可以在需要时获取价值链会计的报告,据以对企业进行决策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2] 王昭凤.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4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版权所有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No.14和SFASNo.131的差异在于,SFAS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No.14和SFAS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

会计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为重大。会计本身是具有反应性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增加,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系统应该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若不然会计信息就会在各种信息源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因此,会计系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还有部分财务信息散落于财务报表附注中。这个信息产出过程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范的要求,而且需要进行货币计量,反映公司生产经营的历史图像。而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关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很多,但是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应用,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关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方法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关于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关于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关于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分析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广义)、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

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4]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政府干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16-02

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经营者应该满足企业内外各种人的需要。即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特别要求。多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处于自愿性披露阶段,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且政府部门并未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做出过多的强制性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将掀起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新高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将一定程度上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化。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既需要企业强制性信息披露,也离不开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当前,监管部门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仍侧重于强制性信息披露,而面对2015年的重大转型期,中国资本市场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企业自愿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一)内容与形式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并无过多强制性规定,本文运用10家上市公司以及5家央企、国企单位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告中披露的内容。

一是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中,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下,对企业的股东与债权人、供应商和消费者、员工和政府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通过报告披露企业投、融资情况,企业收益以及员工规模、保健等,使股东与债权人对企业产生信任,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产生良性的产业链与回馈,员工得到激励,得到政府补贴,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的推进。

二是产品与服务,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往往不乏介绍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年限、产品种类、产品规模、产品售后服务及维修等。产品的安全性能与质量,关系到消费者即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以某上市公司为例,该公司业务以电力生产与能源供应为主,在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主要介绍供电量、耗煤量以及安全运营与管理,而该公司在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产品与服务的信息披露在以往基础上又增加了通过科技创新企业的节能减排量以及下一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与节能价值量。

三是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多数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中更加倾向于大篇幅描述企业在上一年度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例如,企业所参与的社会性公益组织、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赈灾救危以及无偿献血等。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产权。这些公益性事业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社会价值,因而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颇受青睐。

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形式而言,据调查,2008年之前,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未单独出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而是以企业年度报告的形式披露,即企业每年的年度报告中分散式的披露企业利益相关方、产品与服务、公益活动等,这一阶段多被人们称为“分散式信息披露”。2008年之后,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开始推行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带动了各上市公司着手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此外,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通过文字来叙述企业责任,而缺乏相应的数据分析以及报表佐证,因而在形式上还有待完善。

(二)数量与质量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迅速增加,从2006年的32份至2013年的1231份,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4)》(以下简称《白皮书》)研究,2014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达到1526份,其中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力军。

根据《白皮书》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不高。从指数得分来看,虽然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分逐年略有上升,但仍有近一半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起步阶段;从行业分析来看,电力能源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较好,而食品、运输业等则有待提升。

(三)法律规范及其他

我国最早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于2006年深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对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了引导。此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对上市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所有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总括性规范,内容涵盖公司发行、上市后持续信息披露等各项要求。2008年以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福建省证监局《福建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社会责任指引》,上交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逐渐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产生影响。

此外,近年来在国资委、工信部、国家安监总局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多家媒体共同发起“中国社会责任峰会”,通过推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奖、特别贡献奖等多个奖项,旨在鼓励企业及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完善与发展。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问题

(一)内容形式化且不全面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大多形式化,一方面没有针对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进行多样化披露,例如,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并未注重大众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运输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则对产品责任强调过少等;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定量分析严重不足,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此外,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披露大多是有选择性的,即择优披露。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筛选有利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形象的内容进行披露,而隐瞒或掩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及障碍。从这一角度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与企业自身发展缺乏一致性。

(二)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未受到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该文借鉴“中国企业3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14)”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代表中国企业的300强中,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得分存在较大的差异:仅有14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达到80分及以上,而竟有232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低于60分,比例达到77%。其中,还有3家企业从未进行过任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同时,行业的不同、性质的不同,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缺乏统一标准及法规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所以参差不齐、内容不完善,很大程度上缘于当前我国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缺乏统一的标准及法规,社会责任报告可有可无,内容拘于形式,从而使企业披露社会责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与形象,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虚假信息,社会责任报告的可参照性程度大大降低。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政府介入

政府干预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善的重要一环,而政府也应调整角色,发挥调节与主持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所出现的问题及矛盾需要政府介入进行干预,调节其中矛盾,规范企业行为,奖惩分明,加强监管。

(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应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形式、质量上作出规范,同时强调灵活性,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相关责任内容加以侧重。此外,还应注意第三方审计工作,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应通过第三方进行审计通过,切实做到真是公允,同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进行及时评估。

(三)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是否拥有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企和外企而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不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因而中小型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四、总结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善与进步,但仍存在着内容形式化且不全面、质量上参差不齐、缺乏标准规范等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离不开政府的介入,而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调整角色,建立统一标准法规,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最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雨晴.上市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7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及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基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会计面临如下严峻挑战: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会计信息披露受到质疑,会计信息系统重组与集成面临挑战;会计职业基础受到非会计信息的挑战;传统会计四大假设的挑战;传统会计模型的挑战;会计信息质量的挑战;会计的时空观的挑战。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要求会计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辩证的,正是信息技术为会计职业迎接这些挑战提供了解决之道。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一是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影响。1994年AICPA发表的《改进企业报告》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先对历史信息的关注转为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不仅要求有企业整体的信息,更强调分部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与信息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信息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这些变化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而引起。二是信息技术促使会计从以技能为主的学科向具有完整理论基础与体系的现代学科发展。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会计学科向综合化、边缘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学科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断丰富其学科内涵,完善学科体系。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历史中,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如今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学科都对会计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促使会计从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学科类型,向具有完整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的现代学科发展,这是会计学科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不同的观点。美国阿妮塔・S・霍兰德等(1999)认为:“利用IT不会显著地影响会计实务、教育和研究的本质。除非重新考虑传统会计过程并有效利用IT来提高该过程的价值,否则IT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的本质”。杨周南(2002)认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环境对会计理论没有本质的影响,信息技术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是整个工作环境的变化,包括信息处理环境和信息存储环境等。在会计理论方面虽然有一些争议,但是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迹象表明会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受到信息化的重大冲击。只要会计具有对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反映的职能,会计理论的本质就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受到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及应用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财务报告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最后输出的产物,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模式不论是从报告内容上,还是在报告形式以及传递方式上,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财务报告模式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了扩展。在以有形资产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中得不到合理的确认和计量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版权等,都可以纳入财务报告模式内,同时财务报告还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用于评价和衡量投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概括的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展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由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所披露的历史性的、定量化的财务信息向定性化信息、前瞻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扩展。信息技术使得财务报告的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面更广,成本也大大降低。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差错率低,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保证了财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公开性和公允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有利于遏制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减少对信息的垄断、操纵,逐步消除了由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灰色现象。

(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Y~BRL的应用

一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应用。由AICPA牵头成立筹划指导委员会(xBRLSteering Committee),成立全球联盟形式的组织一XBRL国际联盟,致力于XBRL的推广和研发。到目前为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9个国家和组织已经正式授权制定了基于财务报告的XBR盼类标准。伴随着XBRL技术应用研究的不断发展,Zachary Coffm(2000)、Debreceny R,Gray G(2001)、Walter Hamscher(2002)、Jim Richards(2002)等学者对XBRL的作原理和流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大胆的分析和猜测;ZabihollahR(2002)、MohammadA,Jonathan H.TKenneth S.(2002)等对XBRL在政府会计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offman(1999)、Zabihollah R,Hoffman(2001)等对XBRL技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应用进行了研究。另外,美国、英国、日本、南非等国已经开始研究XBRL在总分类账、交易事项、税务报表、银行报表等方面的应用。二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对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影响。从XBRL的技术潜力看,它能为会计信息的跨国交流提供支持。SEC要求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提供财务报告,欧盟要求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告,中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同样无法摆脱国家化和国际化之困扰。这里既有按不同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问题,又有国家利益之“经济后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希望通过核心准则的出台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会计准则之间重要差异通过核心准则实现趋同似乎已成“定局”,但现在借助XBRL,公司能够在不改变现有准则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影响

(一)美国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发展回顾美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由COSO框架、SOX法案、SEC的《最终规则》、PCAOB的有关审计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美国审计准则第319节》等构成,这些规范中考虑了IT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从目前的国际实践来看,有关国家都意识

到了IT对内部控制产生的挑战,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在不同的层面上,如被广泛接受的内部控制框架(如COSO)或是审计准则中,都考虑了IT对于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虽然各国已经认识到IT会给交易和报告过程带来变革,但更多的还是作为给组织带来风险或是收益的因素提出。内部控制规范的理论基础仍然是传统的出于职责分离和权力制约的内部控制理论,对于IT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大体还停留在COSO报告中对于IT的一般和应用控制上。

(二)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发展回顾一是代表性的观点。杨周南、刘志远等认为,信息技术使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章铁生认为,信息技术会对企业的整体内部控制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王海林认为,IT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内部控制的本质。刘志远、刘洁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内部控制框架的内部构成产生了新的变化,给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潜在的风险。二是我国基于IT的内部控制规范发展历程。伴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会计管理部门早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全国性行政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94年6月、1996年6月又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将电子信息技术控制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之一,并要求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2006年6月和9月,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控提出了要求;2007年3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专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定了具体规范。此次的内控措施,增加了基于IT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强调了信息系统安全性。我国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且有条理的将内部控制呈现在企业面前,这一标准将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一个很好的引导。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身需要和外部监管要求促使企业必须考虑和重视信息化的影响。上述规范虽然从早期的规范会计核算软件的具体操作,到较全面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有了很大进步,但它们仍然仅仅是企业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是企业IT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四、信息技术对其他会计领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影响国外较早对会计流程问题进行研究的是RobertN.Anthony,RobertN,Athonyl974年在《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从财务控制角度对企业会计流程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到了90年代初,Chew.Andrew&Swee.Chungl993年从管理会计角度研究了企业会计流程问题。Bente Viladsenl994年则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和组织的设计三个方面研究了该问题。SAP公司的Cedrie.Read&Hansoieterchscheuermann在2003年对网络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中的财务供应链管理、公司报告供应链、流程再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大都意识到利用IT技术通过系统改造法或全新设计法进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并提出了重组的实施步骤以及相关注意问题,同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成败因素也有一定的探讨。

(二)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影响阎达五在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现行会计模式的不足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会计冲击的基础上,指出改革现行会计模式,构建价值链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给出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构建思路,最后提出了价值链会计领域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杨周南认为,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分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

(三)ERP对成本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尝试实施ERP系统,但对于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探讨也较少,ERP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方法、指标体系等目前还没有定论。我国学者刘秋生提出了在ERP环境下,建立一种以标准成本制度为基础,新型责任成本制度相衔接,实行变动成本法核算和作业基础成本管理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这种体系是在充分研究了ERP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够满足ERP财务预测、控制和决策功能的要求,为良好地实现ERP的现代化管理功能,进行ERP系统的国情化改造提出了解决方案,但这种模式只强调要建立一种适应ERP的成本管理体系,却没有分析ERP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四)信息技术对会计教学模式的影响1998年阎达五在《关于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一文中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以革新,建立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会计教学新模式。我国会计步入信息社会的道路,尤其是会计教育走向信息时代的道路显然会有很大的特点。但是不能强调这种特点而甘居落后,应该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研究异中之同,扬长避短,建立适应未来信息挑战的会计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申香华:《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会计研究》2005年第11年。

[2]章铁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规范:国际实践与启示》,《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3]杨海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呈报研究综述:会计研究》2004年7月。

[4]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5]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 网络财务报告 自愿信息披露

2001年证监会要求自2002年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编制并披露季度报告,而且要求全文在网上披露。网络财务报告与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相比,具有成本低、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交互性使用等特点,因而受到企业和用户的高度关注,已成为企业传递信息的有效形式。受到了日益广泛的使用。

一、文献综述

潘琰对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30指数公司和上市公司100强采用网上测试和观测的方法,对其互联网使用条件和水平、公司重视程度、披露财务信息的形式和数量、披露财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利用等方面,通过多项指标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对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启示与建议。周勤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和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得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和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效益方面水平。杨松令运用列联表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B股公司的网上财务报告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行业、公司规模和盈利水平对公司设立网站有显著影响;盈利水平对公司是否披露财务信息有显著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择本文研究之所以关注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即在自己公司网站上信息披露水平,是基于以下原因:上市公司自愿进行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发行为,各个公司可能互不相同。通过分析这种差异性,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信息表达方式的一些规律。上市公司自愿进行的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出现真正体现着企业信息披露从被动走向主动,可能代表着网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未来发展方向。没有选择深市公司是考虑到沪市公司更具代表性,从以往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沪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比深市公司更为规范,而且沪市826家公司的样本总数占到上市公司总体的60%以上,可以推断调查结果基本能够代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水平。

(二)指标变量选择本文的“指标变量”是数理统计学中的概念,是用来衡量每个总体单位在某方面属性上的不同表现。指标变量可以是定量指标变量,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变量。用来衡量沪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水平的指标变量有:是否建立公司网站(是为1,否为0);网页是否能顺利打开(是为1,否为0);是否披露调查年份上年年报(是为1,否为0);是否披露调查年份上年中报(是为1,否为0);是否披露临时公告(是为1,否为0)。影响沪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水平的指标变量(调查的公司信息以2005年的年报数据为准)包括:资产总量、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所属行业、所属地区和股票类型。以上指标变量的选择标准首先是为了满足调查的需要,实现调查的目的。此外,还强调了指标变量应具有以下特性:客观性,即尽量减少出现不同调查者对同一样本单位的某一指标变量得出不同结果的可能性。重要性,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笔者只能收集有限信息,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只能选择有限的、相对重要的指标变量进行调查,易获得性,在现有客观条件基础上,确保能够及时收集到每个样本单位在每个指标变量上的数据。上述指标变量并不是绝对充足的,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方面的数据的采集难度较大或较耗时,如上市公司网上披露信息的使用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文化水平结构等,而这些也是评价或影响上市公司网上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为了保证整个调查的可靠性,最终只选择了这些指标变量进行调查。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综合评价根据评价问题的需要,本文选取衡量沪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水平的5个指标变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功效系数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各参评指标分别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并运用“功效系数”的方法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各个体指数加权平均得到综合评价指数。这里功效系数(个体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功效系数:(个体在该指标变量取值-该指标变量不允许值)/(该指标变量满意值-该指标变量不允许值)。因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变量都是0/1变量,满意值都是1,不允许值都是0,所以功效系数:(个体在该指标变量取值-0)/(1-0)=该指标变量取值。将各个指标的功效系数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指数,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算术平均法,然后转化为百分制,最终计算公式是:综合评价指数=100×∑(个体在该指标变量取值×该指标变量权重)/∑指标变量权重。各指标的权重设置取乎均,即各占20%。根据这一权重分配,对826家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披露情况分别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对其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披露情况加以量化。根据这一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分为100,表示以此次调查的指标综合评价,其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情况达到了此次调查结果在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最低分为0,表示该公司没有建立网站。826家样本公司的乎均得分为47.56。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的各变量,与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ASSETS)、每股收益(EPS)、资产负债率(LCR)、所属行业、所属地区和股票类型等因素。

(1)公司规模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影响。分别计算公司规模与“是否建立公司网站”、“网页是否能顺利打开”、“是否披露2005年年报”、“是否披露2005年中报”、“是否披露临时公告”、“综合评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将SPSS的运算结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资产规模与五个变量和综合评价指数在0.05的显著型水平上基本都存在相关关系,有的还是显著正相关。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规模大的公司更有能力负担建设和维护公司网站的成本;此外,规模大的公司往往组织结构庞大复杂,更需要建设和维护公司网站以便进行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这样在满足公司内部信息交流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即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的可能性。

(2)每股收益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影响。分别计算公司每股收益与五个变量和“综合评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司按照2005年期末每股收益评价。对SPSS的运算结果的汇总如(表2)所示。每股收益是和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正相关的因素,其与综合评价指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合理的解释是:信号理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性。信号理论认

为,高质量的公司将通过传递信号将其与那些较次的企业区分开来,股票价格将会上涨,企业将吸引更多的投资。由于资本是稀缺的,资本市场是竞争性的,加上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所以每股收益高的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有自愿披露可靠、相关信息的动机。此外,与规模大的公司的水平一样,每股收益高的公司更可能有能力负担建设和维护公司网站的成本。

(3)资产负债率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影响。分别计算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五个变量和“综合评价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司按照2005年年末资产负债率评价。对SPSS的运算结果的汇总如(表3)所示。资产负债率是和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披露水平显著相关的因素,其与综合评价指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合理的解释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好,有可能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在其公司网站上披露信息。

(4)所属行业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影响。根据CSRC的行业分类方式,上市公司被分为13类,以所属行业为行变量,分别以五个变量为列变量,做交叉表分析,将SPSS的运算结果进行汇总,汇总结果如下(表4)所示。所属行业和反映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披露水平的5个主要指标变量均不相关。这表明: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的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合理的解释是:随着资本市场的社会化和上市公司投资方向的多元化,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5)所属地区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影响。826家沪市公司分属31个地区,以所属地区为行变量,分别以五个变量为列变量,做交叉表分析,对SPSS的运算结果的汇总如(表5)所示。所属地区和反映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的5个主要指标变量均不相关,这表示: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的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合理的解释是:随着资本市场的社会化和上市公司投资方向的多元化,上市公司的区域特征也正在逐渐消失。

(6)股票类型对网络财务报告自愿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分别计算股票类型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公司股票类型赋值方式为仅发行A股,o;同发行A股B股或A股H股,1。对SPSS的运算结果的汇总如下(表6)所示。股票类型是和上市公司网络财务报告自愿披露信息水平最为相关的因素,其与综合评价指数之间有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合理的解释是:同时发行多种股票的公司要接受多重的上市检查,外在的监督特别是外国投资者的挑剔迫使其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网站的建设并进行自愿披露信息,以便招揽更多的投资者。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经济发展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论文写作,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写作毕业论文,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1994);StevenM.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写作会计论文,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写作经济论文,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

9.李端生李征,2001.11: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会计研究

信息化产业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报告 权益资本成本 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如何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来保证投资者的权益和效益,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当前,我国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于控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在信息披露环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较为明显的特点在于缺乏强制性和明确性,注册会计师缺乏统一、明确的职业标准,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不足,内部控制报告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一、内部控制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在监管者要求下或者是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及自我评估报告,以此来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内部控制报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进行解读,以此来对企业的业绩以及未来的业绩 进行预测。

权益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者最低报酬率。资本成本是作为投资者所要求得到的投资收益,也是企业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在通常情况下,资本成本中一般包含有三个并列的概念: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和优先股成本。其中,权益资本成本指的是权益资本的必要报酬率,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权益资本成本是企业获得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是指普通股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

二、内部控制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

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首先就必须要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全面的理解。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经济活动中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信息优势,就可以视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两个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相违背的;而道德风险的存在则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常情况下,获得相关的信息越多,则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越高,同时经营活动的风险就越低。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风险报酬,这时就会导致权益成本的增加与外部人员相比,企业内部的人员对于企业的动态与信息更为了解,如果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不易模仿性,则企业向市场传递的所谓的好消息,就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将优质的资源引入企业,以此来提升企业的股价,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孙文娟(2011)以2006年沪深两市3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标及评分体系,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在10%显著水平上正相关。

(二)基于股票流动性和投资者预测风险的分析

1、流动性观点

流动性观点主要对于不同的信息赋予投资者的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关注,将通过投资者之间不对称的信息流动而产生的损失视为一种交易成本。通常情况下,股票竞技差较大的企业资本成本也较高,因为投资者需要对这种交易进行补偿,只有高质量的信息才能够对这种交易竞技差进行调整和补偿,以此实现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进而影响权益资本成本。马倩(2003)中提出,通过提高信息质量也能够减少对价格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投资者对股票的持有率,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2、投资者预测风险观点

对于信息数量不多的股票来说,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而与投资者主观的期望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投资者们往往更阿基关注的投资回报,他们希望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来降低投资风险,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投资者行为和协调经理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只有高质量的信息才能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调整,以此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对于企业的相关权益主体有着一定的影响,在现行会计规范下,企业认为其自身的内容信息对于权益资本成本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当财务部门受到监督部门处罚或者是对内控信息进行全面的回归检验时,会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这也说明了内控信息会对权益者的信息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信息质量,以此保证权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