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十篇

时间:2023-04-04 16:47:24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79-02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回顾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从而拉开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以推行聘用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随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推行岗位聘用制度,实现人员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为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2006年,入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在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同年,人事部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其核心内容是进一步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建立和推行岗位管理制度下,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制度。”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

纵观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以分类、聘用、岗位设置等主要内容展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理顺事业单位的体制、完善事业单位的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益。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真正实现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岗位设置管理相对滞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从立法角度来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制度上,由于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中央政府控制了一切人、财、物权,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唯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生产活动,直接控制整个社会活动的运行,这就决定了社会各项事业要由国家来举办。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同属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2.在立法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法》,企业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而有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并未出台,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现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也极为有限,并多是以文件形式下发,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3.在法规执行上,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用人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基本没有区别。加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缺乏,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往往是依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或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如《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4.在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一些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缺少法定的程序,致使内部规章制度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的执行过程中引发纠纷,并多以败诉而告终,常常使得事业单位处在被动之中。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调配、培训、工资、福利等项事宜所实施的具体管理活动。而人事管理制度是对人事管理活动而制定的各项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2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传统的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实行一体化的人事制度,其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用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基本相似。国家是事业单位的直接用人主体,国家规定统一的人事制度,确定事业单位编制,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供给或部分供给。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某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法律规定所有的事业单位都不属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没有被赋予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其人员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不适用国家公务员制度,因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一种不同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殊公职制度。它是事业单位运用特殊的手段和方式,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人事活动,促进和保障人与事的最佳联合,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的制度总和。

近年来,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恢复了职称评审工作以后,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和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度;其次进行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分配方式,实行“等级工资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第三,形成了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开展了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工作,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第四,建立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项目更加完善,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五,人事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保障了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实施与推行,保障了单位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2006年1月1日人事部了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是我国首次对事业单位的招聘行为制定统一规范,同年7月8日,人事部又先后颁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实施意见》,走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人事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回顾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二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包头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来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减少人员以达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其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符合了事业单位专业化公共服务和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建立了有别于党政机关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体制。其三,兼顾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区域和层级的特点,实施了分类指导,把全面推行与分行业实施结合起来,做到了积极稳妥,逐步深化,使我市的人事制度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3

从1992年人事制度分类管理改革开始,在将近15年的逐步变革进程中,传统人事管理已经逐渐转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带来了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新概念,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颁布了各项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全及完善各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建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事业单位的效能,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岗位设置制度还未完全体现真正的全员岗位聘用制,形成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聘用体制,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制定的各项人事管理的法规、措施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事业单位人员的聘用、岗位设置、考核、奖惩、培训、工资福利等各项管理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1.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由于事业单位原收入分配方式基本与国家机关一致。受到长期旧有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身份管理概念中,对岗位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的认识不足。在实施岗位设置制度时用人机制首要考虑的还是人员平衡,尤其管理人员依旧是领导提名、组织决定,甚至直接套用旧有身份序列结构,从而导致岗位结构和总量设置不均衡,仍未真正实现岗位聘用制,使绩效制度没有发挥其激励机制。“人治”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法人治理的观念。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人员培训不足。事业单位人员归属国家干部,基本参照国家机关人员进行归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从单位内部调配,因此部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是各个单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导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人员水平参差不一。人员培训是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较注重对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方面的培训,相对创新性和思维发展方面的培训较少。3.考核制度单一,激励机制缺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行考核制度相对单一,缺乏长期评价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基本基于年度考核和个人述职等简单考评,考核制度仍然受到人为因素和首因效应等因素的主导,未有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切合其特点进行分类考核,没有形成客观科学综合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4.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目前,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颁布基本政策以文件下发为主,真正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法规较少,内部规章也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在管理中介乎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或者《劳动法》等企业人员的法律规定进行执行,遇到纠纷时,缺乏有效的法定程序,使事业单位往往处于被动位置。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议

1.增强对人事管理的重视,改变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同时兼顾效益的社会服务性组织。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观念上,首先需要从身份管理更新到岗位管理的理念,重视人事管理活动,让人事管理从边缘化的执行性质转化为具有真正管理决策能力的性质。其次借鉴社会非盈利组织的管理经验,引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结合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征建立符合各个事业单位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化观念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保障。2.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定期实行人员培训。任何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具体执行,而让具有创新理念、专业人事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管理人事会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贯彻实施和推行事半功倍。事业单位应定期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并增加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专项培训项目,使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均衡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思维创新性,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水平是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辅助条件。3.完善岗位聘用制,建立合理绩效考核机制。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而岗位聘用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是岗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岗位聘用制度,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对岗位结构和总量进行战略规划,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严格遵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和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符合各类岗位特征,引用科学动态的绩效考核方法,结合短期和长期考核对岗位人员实施人性化的考核和晋升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达到绩效激励作用。4.及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添加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法律保障,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体系,需要配套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及时颁布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4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行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制度、深化职称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搞活工资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发展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党政机关干部制度改革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所有这些,都要求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国家整体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改变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根据社会职能、经费来源的不同和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在合理划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自,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用人上的自我约束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速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二、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4、全面推行聘用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所有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建立解聘辞聘制度,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

加强聘后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完善考核制度,研究修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

5、改革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单一的委任制,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一定程序,可实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6、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

对专业技术岗位,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通过深化职称改革,强化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把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权交给用人单位。

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

对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

7、建立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要制定具体的招聘考试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素质,把好选人用人关,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

8、逐步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变现有单一的固定用人方式,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

三、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9、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10、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国家逐步减少经费拨款的,经批准,逐步加大内部分配自;对经费完全自理的,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同时,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11、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允许各地区、各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事业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有贡献的人员;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根据有关规定,实行重奖。

12、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到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分配办法时,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应适当给予倾斜。

四、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13、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精减冗员,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的要求,就要妥善安置未聘人员,这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未聘人员,要以单位、行业或系统为基础,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探索多种形式给予妥善安置,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要注意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通过兴办发展新的产业、转岗培训等方式安置未聘人员;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行业内或行业间调剂安置,或通过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对未聘人员进行托管。

14、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鼓励未聘人员面向基层、农村和企业,使他们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对专业技术人员,要为他们提供创办或进入企业的优惠条件,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

15、要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创造条件。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有专门的未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提供信息、帮助指导、创造条件。

五、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

16、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要保障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利,保证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用人自。要发挥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依法保障事业单位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17、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制度。对主要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工资调控体系,建立健全各类人员及职务结构比例的宏观管理办法,健全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调控体系,建立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人员增长的调控办法。

18、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处理工作。要推进人事争议立法,积极开展人事仲裁工作。要建立健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及时受理和仲裁人事争议案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19、健全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以《事业单位聘用条例》为基础的政策法规,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20、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统筹规划,缜密实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与编制、财政、劳动社会保障和科、教、文、卫、新闻出版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把这项工作搞好。要注意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5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月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盛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脱钩、分类、转制、搞活”的要求,以国家、省、州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以实行聘用制为重点,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子,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

(二)基本原则:1、党管干部的原则;2、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3、公开平等、民主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4、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5、以单位为主,妥善安置未聘人员的原则。

二、内容和范围

(一)试点内容1、实行人员聘用制。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原来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二是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三是由行政依附关系向人事主体转变;四是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实行聘用制的重要一环是科学设定单位内部岗位,合理确定人员总量和结构比例,按需设岗,人员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人员聘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规范聘用程序。

2、抓好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必须在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员额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额内,根据行业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把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工作性质与业务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精减高效的原则,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自主确定内设机构(新设的机构个数不得超过原有机构个数)、岗位数额和岗位职责。岗位设置中要重点保证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低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80%。对行政领导岗位,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采取上级任命、群众选举、公开招考或招聘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主要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推行执业资格制度,建立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评价制度;对于中层管理岗位,主要是实行职员制度,建立体现管理人员能力水平、业绩、资历的职员等级序列;对于工勤岗位,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工勤人员岗位等级规范和招聘与合同管理制度。在分类分层管理中,视情况需要可设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抓好分配制度改革。要认真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分配要与业绩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要结合经费自给率和财政支持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对有条件的单位可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在科研机构中可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要鼓励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先富起来。

4、未聘人员的安置办法。解决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要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针对未聘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提供灵活多样的分流安置渠道。对于未聘人员,要进行转岗培训,提高素质,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安置未聘人员要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未聘人员推向社会。

(二)试点范围

这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选择在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进行,决定将县保健站、县职中、县兽防站、远口卫生院、凤城农业服务中心、凤城二小为县级试点单位。各系统自选一个试点单位,一边试点,一边总结经验,为下步事业单位全面进行改革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已经进行试点的事业单位在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其它配套改革工作。

三、时间、方法和步骤

(一)准备阶段(20*年5--6月底)

主要是做好学习宣传发动工作,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1)成立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2)主管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一名领导同志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3)试点单位:①成立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本单位的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领导和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办公室人员;②成立监督小组,由本单位负责纪检同志任组长,群众代表、派代表等组成;③成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领导小组,由本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④成立职工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领导小组,由本单位领导、部分职能科室领导干部和职工代表组成。2、开展宣传学习和思想动员工作。

开好有关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工作会议,各试点单位也要召开本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

各试点单位要组织好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0]15号)、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2]11号)、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东南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黔东南府发[20*])10号等文件的有关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开展宣传学习和思想动员工作,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把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纳入市场运作的大环境,事业单位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3、制定工作方案。

各试点单位要召开好职工代表大会,认真制定好以下方案:①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②设岗定员方案;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方案;④职工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方案;⑤内部工资分配方案;⑥考核奖惩办法;⑦人员分流安置方案。

各试点单位的实施方案要报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二)实施阶段(20*年7--9月底)

1、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在编制部门核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后,合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编制,并搞好定机构、定岗位、定职责,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确定各岗位所设职务,将本单位职能分解落实到各个职位,并明确各职位的职责任务和聘用条件。

2、在对现有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考试、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设置岗位的职责和聘用条件选聘人员。按照规定程序,聘用和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职务。按新聘用职务,根据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办法确定工资。

3、根据《贵州省事业单位聘用制试行办法》,签订聘用合同和办理合同鉴证手续。同时,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妥善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安置好落聘人员。对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的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规定,逐步调整,妥善安置。

(三)检查验收阶段(20*年10--11月底)

各试点单位要对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在11月20日前送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主管部门,11月底由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作好迎接州级验收的各项准备。

四、工作要求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涉及到各试点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宽,情况复杂。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这项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试点单位工作的领导,认真统筹规划,制定好本行业的实施意见。各试点单位要紧紧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制定出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意见,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严格实行回避制度。受聘人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近姻亲关系的,各试点单位负责人不得聘用其在秘书、人事、财务、纪检监察等岗位上工作,也不得在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上工作。负责聘用工作的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遇到与自已有上述亲属关系的,要主动提出回避或提请回避。

(三)严明纪律,严格程序。各试点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各项规定,严格按照各项政策法规办事,实事求是解决执行聘用制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严禁突破职数限额和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数。属于目前政策尚不明确的新问题要积极请示汇报。

(四)各试点单位自行借调、返聘的临时人员,要进行清退。今后确因工作需要新增人员的,必须经县人事部门批准。

(五)各试点单位要坚持原则,防止、打击报复、等行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7

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指自然科学与技术类科研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是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经过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科研机构已较普遍地实行了院(所)长负责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等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但是,目前科研机构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人机制不灵活,分配制度不适应科技工作新形势等问题,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已成为推进我国科技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现就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

1、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管干部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根据各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和各类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以“开放、流动、竞争、协作”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2、主要任务: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科技体制的要求,对科研机构的人事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对向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实行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对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国家资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要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自;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国家对固定岗位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实行人才供求市场调节和人才服务社会化。

绝大部分技术开发类机构和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社会公益类机构、农业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性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少数具有公共服务性质、难以获得经济回报的社会公益类机构和农业类科研机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基础性研究机构要优化组合、分流人才。国家财政集中支持少数重点科研机构。

二、建立科研机构人员规模宏观调控制度

3、根据各类科研机构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对科技队伍的人员结构、规模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和控制。

根据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稳住一支精干的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的科技人员队伍;放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队伍,逐步减少财政支持的人员规模,形成专业学科结构合理,能够适应不同科技工作特色的科技人员队伍。

由各级财政重点支持的科研机构,要在减员增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固定岗位,根据完成国家任务的需要自主决定流动岗位,优化内部结构和学科队伍配置。

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可享有充分的人事管理自,在保障公共服务的同时,可以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其他面向市场的有偿技术服务,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转为企业、进入企业的机构,实行企业用人制度。在转制期间,国家本着承认职工过去所做贡献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过渡政策。

4、构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要在科研机构内部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发挥骨干作用。科研机构要努力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为他们进修深造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各类青年科技基金的比例,科学选人、重点支持,使他们能够尽快成才,特别是要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对极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吸引、使用的专项政策。

5、加快科技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开发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公平、合理地处理人事争议,保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按照人才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人才库,实行网络化管理,调节人才供求,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三、完善科研机构行政领导任用制度

6、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干部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对科研机构院(所)长的单一任命制,区别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分别实行主管部门公开招聘、职工选举基础上的主管部门聘用、主管部门直接聘用和委任等多种形式的院(所)长任用制度。要制定科学的院(所)长选聘标准和办法,建立规范化的院(所)长选聘制度。在选聘中要发扬民主,引入群众评议监督机制。

7、进一步完善院(所)长负责制,落实科研机构的自。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科研机构可自主制定内部人员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深化内部分配改革,解聘、辞退职工,在干部管理权限内任用中层干部。对行政领导人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8、对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国家重点科研机构,行业性、区域性重点科研机构,或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机构,探索实行理事会制,形成理事会决策,院(所)长负责执行和日常管理,职工代表大会监督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符合科研机构特点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

9、全面推行聘用制。推行聘用制度是科研机构转换用人机制的基本环节,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在人事管理上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推行聘用制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步到位。

10、实行岗位管理制度,科研机构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聘用期限,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前提下,对研究开发人员要着重于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对经营管理人员要着重于促进成果转化能力和经济效益,对新进人员直接按照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和聘用;对行政管理人员要着重于管理知识、技能和效率;对工勤人员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等级岗位规范。通过竞争上岗所取得的岗位职务和相应待遇仅在聘期内适用。

逐步实行科研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方式的改革,人事部门对科研机构内部的职务级别比例不再实行指标控制,科研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本单位不同职务等级的任职条件和比例。科研机构在国家规定的行业要认真执行执业资格制度。

11、建立公开招聘制度。科研机构要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科研项目课题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制度,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公开招聘,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选择优秀人才,确保项目的质量。对基础研究领域内的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其关键岗位的人才公开招聘工作应聘用部分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参加评审。

12、建立解聘、辞聘制度。科研事业单位实行解聘、辞聘制度,单位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畅通人员出口,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要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制度的政策法规,依法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13、科研机构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方式,促进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对关键、重要岗位要增加竞争的透明度,实行固定岗位用人方式,对辅岗位可以实行流动岗位用人方式,努力使流动岗位人员达到科研单位总人数的一定比例,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

14、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也可以根据长期交流与合作的需要,选派科研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其他科研机构或企业工作,科研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合同或协议,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单位与个人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五、建立科研机构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制度

15、科研机构对实行聘用制以后的未聘人员,要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化安置方式。鼓励他们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入市场。各单位对未聘人员要统一管理,区别对待。通过内部转岗、交内部人才交流中心托管等方式进行安置,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受专业知识的局限,不适宜在原单位发展的人中,要为其向其他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单位流动提供便利;通过拓宽本单位的业务活动领域、创办经济实体和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产业等多种途径分流人员、精干科研队伍,提高效益。

16、有条件的部门和地方可以建立对所属科研机构的未聘人员实行集中管理和服务的内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有组织地分流安置各类未聘人员,减轻科研机构的冗员负担,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指导、扶持和管理。

六、建立灵活有效的符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

17、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进一步搞活科研机构的分配。丰富和完善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科技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钩。扩大科研机构的分配自,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18、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符合国家规定,适合本单位特点、体现技术价值的科学合理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对于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科研机构,可实行按岗位、任务和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允许单位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对科技人员的工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分配政策和工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拉开收入档次;对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办法;对少数有条件的、经费完全自给的机构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机构,应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原则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搞活内部分配;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允许科研机构高薪聘用高层次拔尖人才。

19、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的各项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保证科技人员成果转化后的奖励兑现,允许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先富起来。

七、加强对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20、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组织、人事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协调的职能作用,与科技部门一起,统筹规划改革进程,大力推进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改革 人事管理制度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之下,产生了事业单位这一产物。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同,但是仍与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来说,事业单位主要是基于社会公益的目的,由其它组织或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组织建立的,从事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而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对前苏联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一切的人、财、物都由中央政府控制。政府作为唯一的社会活动主体,对社会资源、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组织与配置,从而对社会活动的运行进行控制。因此,各项社会事业都需要由国家来操办。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由于受到这一影响,也隶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也不断推行,认识法规体系初步成型。针对企业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劳动法》,针对政府机关出台了《公务员法》。不过,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而对于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也没有进行完善的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较大,通常以文件的形式,其有效性和权威性都较为不足。

在法规执行的角度来看,在事业单位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都属于国家干部的范畴,与国家机关执行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在奖惩考核、福利保障、工资分配、用人关系等方面,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都是相同的。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因而通常只能根据国家机关人事管理或企业职工人事管理的规定来进行人事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出,也缺乏法定的程序,因此很多事业单位指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框架的要求,在实际执行中也容易出现一些纠纷。而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持,使得事业单位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合理的方法、原则、原理,录用、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培训、福利、工资、调配、录用等具体实施活动进行管理,称为人事管理。在人事管理活动当中,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措施和法规,统称为人事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对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工资福利、考核、培训、奖惩等方面的规定。

在事业单位当中,如果没有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很多人事工作都无法有效开展,并且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治现象。而且,人事管理制度的缺失,会造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形式化。对于改革当中能够遇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尤其是改革过程中的人员出口问题,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造成了极大的限制。我国由于长期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对于各个机关和个人,没有严格的规定其权限和职责。因此,对于很多干部来说,都缺乏正常的录用、退休、淘汰、退职、奖惩等方法。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的对人事制度进行完善,就应当推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发展。这样,才能够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更为有效的推动,从而确保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人事立法、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强化,在人事管理工作中,能够拥有充分的依据和支持。这样,才能够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转变。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指导意见中,对于现有的事业单位做出了要求,规定其改革应当建立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相关条例当中,也规定了如果在进行分类改革之后,原事业单位现在仍是事业单位的,都应当遵循《事业单位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这一条例的与执行,从法律的层面上给予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很大的支持,从而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为良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作为当前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来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极大的意义。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社会背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使事业单位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苏.SWOT分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新视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616-622,700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9

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用人机制改革,为整体推进人员聘用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20__]35号和鄂办发[20__]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及时研究制定了《枝江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按照“先行试点,分步推进,全面实施”的步骤,采取行政手段推动、试点单位带动、强化督办促动等措施,大力推进了用人机制改革。

(一)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创造选人用人健康环境

1997年,我市开始试行在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改革不合适宜的毕业生分配制度。1999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枝江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聘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初步形成公开招聘的用人机制。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公开招聘制度,在招聘范围、招聘方式方法、招聘程序等方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公开招聘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坚持按岗位招聘。以人才需求为核心,把招聘工作与人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优先招聘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0__年以来,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89名。二是进一步确立公开招聘的主体地位。事业单位出现空缺岗位,一般实行公开招聘,不采取调配方式进人。20__年,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对派驻延伸到乡镇国土所、林业站及动检、血防人员实行了全员公开招聘;对新成立的河道堤防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除1名副科级领导班子成员是调任外,其他均实行公开招聘。三是扩大用人单位自。用人单位在增人计划限额内和有效监督下,根据岗位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内在编人员或直接到大学选拔,自主招聘急需人才。20__年,市一中扩招,组织该校在市内其他高中公开招聘了20名急缺学科教师。

(二)大力推行竞争上岗,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为了做到择优聘用人才,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枝江市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及实行聘任制的领导岗位一般都要实行竞争上岗。20__年9月,教育系统作为全市实施人员聘用制度的试点单位,4336名教职工实行了全员竞聘,共有3784人通过竞争上岗取得岗位,489名教职工落聘待岗,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对口的教师走上骨干岗位,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下降2岁,35岁以下教师比例增加5.1,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高2.2,学科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0__年私徊礁纳婆逯行Ы淌峁梗颐亲橹附淌浩干细冢?55人参加竞聘,择优聘用121人;在市直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和乡镇财政所综合配套改革中,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共有123个单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有35人通过竞争成为单位的负责人。

(三)着力推进合同聘用制,转变人员管理方式

只有签订聘用合同,才能实现用人关系的真正转变。在推聘中,我们加强了岗位管理。一是科学设置岗位。在推聘过程中,人事部门对各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的设置进行了严格审核,按照编制员额和工作需要逐一核定岗位职数;对重点学校、中心医院和农业科技单位的岗位职数按增加3-5给予了适当倾斜。二是按岗聘用,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高职低聘332人,其中高级89人、中级243人。三是加强聘用合同管理。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部分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和符合签订至退休合同期限的职工签订了长期合同。由人事部门建立聘用合同登记台帐,依法进行鉴证。

二、突破难点,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完善人员聘用制度注入强劲动力

分配制度改革,是激发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活力的关键,也是推聘工作中的难点。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

(一)在深化内部分配改革的制度上取得了突破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铁定的工资标准不容变更,难以和岗位目标、工作业绩挂钩,活工资不“活”,“铁”工资又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事业单位都想进行改

革,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大都望而却步。为此,我们在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__年,结合上级文件精神,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了《枝江市深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指导性意见》,对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原则、机制、形式、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事业单位主要采取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协议工资制。为了推行新的分配制度,在安福寺镇中心卫生院等单位积极开展了改革试点。安福寺镇中心卫生院通过2年绩效工资制改革,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单位实力明显增强。至20__年底,单位业务收入比改革前翻了一番,达到610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人平增加5000元;固定资产增加300万元,达到700万元。市一中通过推行结构工资制,搞活了“活工资”,拉大了教职工工资差距,月收入高低之差达到1800元,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教师争相“多带课”、“比业绩”。(二)在深化内部分配改革的体制上取得了突破

由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对财政拨款单位的工资实行了直达职工个人帐户管理。为顺利推进改革,人事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加强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突破体制,对财政工资的拨付办法上进行调整,实行事业单位工资基金专户制度,职工工资由直接直达变为间接直达。即工资的固定部分直达个人帐户,活的部分随着单位对职工工作业绩和效益考核后,进入财政工资基金专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再直达个人帐户。以此同时,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分配形式也作了相应调整,主要推行岗位工资制和结构工资制。市实验中学在改革中做足“活工资”文章,对教师一月一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固定工资在当月由财政直达个人帐户,“活工资”根据考核结果在下月由财政从工资基金专户直达个人帐户。该单位改革的经验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既搞活了内部分配,又维护了公共财政体制,还加强了财务管理。

(三)在深化内部分配改革的工作机制上取得了突破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运转协调的内部分配改革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改革联系点制度。20__年以来,我们将8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事业单位纳为联系点,开展政策指导、问题纠偏、完善提高、总结推广一条龙服务。二是形成了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财政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主体,既要积极推行,又要接受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人事部门上门主动开展指导和服务,加强工资基金总额控制;财政部门提供便利快捷的财会技术手段,加强财务监督和管理,三方面缺一不可。三是建立了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改革责任机制。凡是不积极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单位,市政府要求人事部门停办该单位的职称评定、工资审核,单位负责人年度考核不得定位合格以上等次。20__年,在全市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全市240个事业单位推行岗位工资制的有16个、结构工资制132个、绩效工资制67个、协议工资制4个、其他11个。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篇10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 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机构臃肿、放权过度、职责不清等,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人事制度改革既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事业单位有效改革的基础,其它机制的改革离不开人事制度的完善。因此,人事制度改革的成败既关系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顺利实现。作为公共服务部门的一部分,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有事业编制的人数达到3153万,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占总人数的近50%。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2014年7月1日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事业单位的终身制制度将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事业单位与职工之间签订的聘用合同,从而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激励约束的用人机制。近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事业单位的改革正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的逐步开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最初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它更加强调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存在着明显的行政级别,而且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并没有涉及到事业单位的经济属性。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往的人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非常的迫切,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事业单位缺乏竞争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

从人才引进方面来说,我国目前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做到根据岗位需求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从内部推荐。从人才晋升机制来说,人际关系好的人往往比优秀的人才更快的得到晋升。从职工淘汰机制来说,终身制使得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缺乏危机意识,从而导致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1.2事业单位缺乏活力,人员冗余

事业单位机构庞杂、人员冗余、缺乏活力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出发点。例如,大学里有2/3的岗位是后勤、保卫、环卫人员,真正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只占了很少的部分,从而使学校由一个教育机构变成了一个庞杂、冗余的管理机关,国家拨款的教学经费也没有完全为教学服务,而是被人数平均了。

2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

2.1观念相对落后,对改革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与行政机关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因此,也具有行政等级制的特点,不同的级别待遇也不相同。这就使得事业单位职工为了获得更好的待遇而追求更高的级别,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这种落后的改革观念,使有些人员难以接受转岗分流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而且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情况复杂,不能一刀切,按照统一的政策进行改革,而是应该根据各个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这种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同于行政机构改革的认识误区,也阻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2.2用人制度尚不完善

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在岗位设置上,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其次,在人员引进方面,存在竞争机会不均等、职责分配不均衡、引进过程不公开等不良行为。最后,在人事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措施,导致工作任务分配不均,忙闲不一,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2.3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滞后

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工资分配制度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这些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不具备工商企业的薪酬激励,其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位贡献的员工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

2.4法律法规体系尚需完善

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事业单位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环节。由于事业单位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政策制定混乱,行为活动缺乏统一的导向和约束力。而且,法律意识薄弱使得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在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里,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制约改革前进的步伐。

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难点的对策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改革现行的以党政机关干部管理方式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通过更新改革观念、完善用人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等,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构精简高效、政事分开、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制度。并根据教、科、文、卫等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适合不同岗位的岗位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设立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机制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针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对事业单位要有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不仅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更要认识到咨询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的经济属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种类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事业单位作为高产出部门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因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能。

其次,要淡化“干部”意识,积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宣传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按照行政级别来确定员工待遇的政策将被取消,终身制将被打破。而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形成职工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的聘用合同制,并建立起符合各个事业单位性质和实际情况的待遇系统。例如,大学可以根据岗位需要择优聘用教授,也可以自主确定教授的工资待遇,不需要跟行政机关挂钩。

3.2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自主用人制度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从行政组织中脱离出来,自主确定用人制度。实现由国家用人到单位用人,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政事分开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原则,旨在通过权力下放,减少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干预,实现用人的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用人的自主性与灵活性。通过实行全员合同制,明确单位与职工的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使职工可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真正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建立起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吸引优秀的人才。并在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职能的作用下,实现事业单位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3.3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首先,完善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结构,根据职位和职称高低确定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建立起充分的激励机制,在考虑大多数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

其次,健全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事业单位应该处理好下岗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技能培训体系,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

3.4完善法制,形成完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障。为了保证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建立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类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比如,单位员工通过了解相关的劳动合同法,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事业单位既是我国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其改革的难点,本文主要提出了四个对策措施:提高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认识、建立灵活自主的用人制度、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法律法规体系、调整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和复杂性。通过积极地探索和不断地尝试,随着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以及长期以来固有的思想认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必须要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这些因素在现实执行中都给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了重重阻力。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足,正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做好思想工作,保证政策法规的切实执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系统,才能真正深化改革,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深入化。

参考文献

[1] 王芳.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1(6).

[2] 吕春霞.浅谈事业单位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J].科技信息,2011(15).

[3] 罗鹏,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