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十篇

时间:2023-03-23 20: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形势 就业观 相关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发了400余张传单,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对就业的核心敏感的问题和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相关的调查对象还进行了口头访谈。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情况,调查时间长达半年。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相关分析

在第一项问题调查中,对就业形势是否严峻的提问中,60.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33.0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而只有3.99%的人认为可以轻松找到工作。总体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还是让人有所担心。在大学生扩招对就业影响的调查中发现,77.25%的大学生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2.39%的大学生认为这会对就业有不良影响。可见面对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有着充足的准备。在大学生每天在校自习时间的调查中发现,56.66%的大学生自习时间在1到3个小时不到一小时的占26.86%,不放松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或许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毕业后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的问题上,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30.04%的人选择直接就业,而其次占28.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占18.16%的大学生选择先工作后深造。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直接就业,但如果形势不妙或自己想获得更满意的工作,继续深造,或许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间接方式。在选择就业时,大学生最看重企业单位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选择薪资待遇的大学生占39.55%,选择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的占37.53%,这两大因素是大学生看重的主要因素。在这大学生看重的作业素质中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诚信,本分,敬业的品格,一定的社交及谈判能力,扎实的业务功底,甚至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都成为了大学生看重的职业素质。但不同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一线型的工厂企业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商业集团的公司,或许对谈判,交流,管理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不落下风。接着,我们对大学毕业后预期月薪是多少进行了调查,发现49.32%的大学生预期工资在3000到5000,21.17%的大学生认为预期在1500到3000,相对而言,大学生对月薪的预期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但工资待遇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专业和就业职位是否对口的调查中,70.88%的大学生希望能找到与专业有一定关联的工作,不教条的定位于专业对口,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择业面和就业面。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39.81%的人会选择去自己喜欢的理想城市,31.02%的人选择到经济较发达或东南沿海城市。最后在对自主创业的调查中,60.41%的大学生想通过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看法中,52.74%的大学生可能会去尝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独特的想法,良好的渠道,一定的运转资金,坚持干下去,说不定会取得意外的成功。

三、口头访问的结果和分析

在对大学生的口头访问中,对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社会忽视了,有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小的问题。还有的人认为,有的人凭借有后台有关系,进入企业或用人单位,这造成了社会就业用人的不公正。对于就业面临的困难,大学生该怎么做,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地适应环境和顺应形势。从细节做起,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要求,对企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专业的走向要准确评估。也有的人也发表了对企业社会以及高校的看法,部分人认为高校应该推荐就业,企业单位和高校达成一些用人协定,还有高校招生时要注意专业安排的合理性,不能一昧地扩大招生,政府部门也应该落实与就业相关的政策,积极的引导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形势和总结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总数已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面临转型。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毕业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大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从基层做起,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除此以外,要抓住机遇,响应号召,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08.

[2]徐蝶飞.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07.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2

1.毕业生就业流向

这里主要是指就业行业流向,毕业生就业的流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质”。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流向来看,以到医疗单位工作和专升本为主要流向,从问卷调查统计到的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主要流向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以下及二甲医院以下,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8.4%和10.4%。在问卷调查中,计划参加全日制专升本的毕业生比例为20%以上,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

2.毕业生就业期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工作月薪,6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3000元以上,20%左右的毕业生期望在5000元以上;对于工作地点,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在省城或者临近省城。薪酬和工作地点作为就业的风向标,最能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3.毕业生就业评估

大学中所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方面,4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89.8%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需要继续加强,其中意向参加函授专升本的学生比例达50%以上,说明很多医学类大学生对提升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提高;在获得求职信息的渠道方面,52.5%的学生选择校园招聘会、老师或亲戚朋友介绍,只有少部分选择人才网站、媒体(电视、报刊等),可见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少,大学生应该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方面,72.5%的学生希望去事业单位,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加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可见大学生应该转变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也应多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在大学自主创业方面,当今中小城镇医疗体制尚在完善中,自主创业机会多,但20.5%的学生选择在毕业后不考虑自主创业,从事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创业有风险,但是大学生应该相信自己,充分重视自主创业;在大学就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感觉迷茫,有34.2%的学生感觉就业前景一般,分析原因是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二、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1.社会方面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学生就业进行“统、包、管”模式,以前如护理、检验等专业以定单班的形式计划招生已经极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方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然而社会就业市场体制的不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其次,用人单位设置过高条件造成就业难。有些用人单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选招录用标准,重学历而轻能力。

2.大学生的个人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希望到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乡镇农村等医疗行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基层单位工作。同时,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诚信、敬业和责任心,适应能力较差等。此外,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极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机会成本的回报。个人职业理想与实际就业环境有着很大冲突和矛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择业定位存在偏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也必然要“就业大众化”。一味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大学生想去的地区或单位需求过少或者没有需求,而求才若渴的地区和单位却招不到人,这样势必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着力提高个人能力、专长和素质。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努力操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要多观察、常看书、勤思考,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目前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考试、升学考试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考查,学好理论知识不仅为今后的各种考试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努力谋取到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生必须意识到岗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竞争,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开端。

2.增强主动出击意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目前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要求学校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坐、等、靠”思想,要主动出击。大学生要增强竞争意识,多关注网上的招聘信息,同时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抓住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因此,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率,应当做到知己知彼,主动出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3.树立新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职业和岗位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要合理定位,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做起,转变一岗终身制的思想,先就业再择业。大学毕业生应面对现实,从社会和市场实际出发,树立正确和客观实际的就业观,摒弃“基层医院招人难,基层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错误的思想。目前省会城市、沿海大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竞争激烈,且很多医疗机构已经饱和,招聘量少,即便招聘,在要求上也不断提高,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标准。在中西部或基层单位,虽然条件稍差一些,但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可以锻炼加强基础的知识、技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协调医疗机构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有利于个人事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今,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大学生来基层就业,值得关注。

4.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充分重视自主创业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不断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大创业资助和扶持、鼓励开展网上创业或以个体经营等灵活方式创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备创业条件,大学生应尝试进行自主创业,但要清醒地面对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艰难和风险,只要能发挥潜能,施展聪明才智,终将成就一番事业,走出一片就业的新天地。

5.大学生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3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就业环境;调查

一、引言

“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初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外一般称之为非正规部门就业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目前国内一般将“非正规就业”定义为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既有在正规部门(依法设立的企事业、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独立法人单位)的非正规形式的就业,诸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又有在非正规部门(正规部门之外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微型企业、家庭生产服务单位以及个体劳动者等)的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1]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毕业首先选择的是在正规部门就业。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传统的就业领域在自身的技术升级换代中对大学生的吸纳力降低,新兴正规部门在经济转型时期发展滞后,短期内难以吸纳所有的大学生,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本着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控制着其机构容纳编制内人员,这些正规部门提供的就业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逐年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在传统正规部门就业,必须在正规就业之外寻找新的就业途径。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格局变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从事被社会默认的所谓传统、正规行业的比例下降,灵活就业、非正规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现象不断增加。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特征是流向多元化,“十五”期末和“十五”期初相比,毕业生就业形式更为多样,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有所提高。[2]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了大学生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3]。“近几年有至少5%~10%毕业生转入到非正规就业中”[4]。非正规就业正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

二、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选择某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该校学生非正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15份,收回问卷310份,问卷回收率为98.4%,问卷有效率为100%。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见表1。

调查对象的性别情况:男生160人,占51.7%;女生150人,占48.3%。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涉及到财经类、文史类、管理类、理工类和其他类的各个专业,其中财经类占1%,文史类占19%,管理类占14%,理工类占60%,其他类占6%。各专业分布基本符合该校理工类学校的性质。

1.对非正规就业认识不足,将其做为临时的过渡就业形式

在“您了解非正规就业吗”选项中,56%大学生表示对“非正规就业”这个概念“不知道,这次问卷第一次听说”,29%的大学生表示“听过,但不了解”,15%大学生表示“了解,但没有具体研究过”。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大体处于“不知道”和“不了解”中。

在“您觉得哪种形式属于非正规就业(多选)”中,7个选项均有学生选择,并且比例相当,统计结果见表2。

在“如果您毕业在即,您会选择非正规就业吗”中,75%大学生选择了“会,在没有找到正规工作之前”。经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中选择“会,在没有找到正规工作之前”的学生,往往把非正规就业作为通往正规就业的途径和跳板,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的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以上几项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不足,非正规就业的现实存在并未得到大学生的理性把握,对非正规就业的认知,绝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然而,虽然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内涵模糊,但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无奈地选择非正规就业。

2.就业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对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充满热情

在“如果您选择非正规就业,您最能接受第5题中哪种方式就业”选项中,除了12%学生未填写(即:不会选择非正规就业)外,作为高智群体的大学生,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从事自主创业、自由撰稿等高技能、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方式,统计情况如表3。

在“影响您选择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因素是什么(选前三项)”选项中,

统计结果显示,金钱、生存、兴趣是影响该校大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最重要因素,选择的学生百分比分别为29.5%、25%、25%,反映了该校学生择业的功力性很强,这与当代社会背景有关,也与现实生活压力相关。同时,在选择非正规就业时,该校很多大学生认为专业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就业优势。

以上几项调查说明,大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时,更多地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和务实的角度考虑,大多希望从事较高层次、能体现自主性的非正规就业方式,如25%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期望在非正规就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3.非正规就业层次不高,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在“您周围有同学在创业吗”选项中,93%大学生选择“有一两个”或者“没有”,仅6%大学生选择“有很多”。这一结果与在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访谈的结果相符。据了解,近年来该校一些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也涌现了一些成功创业的典型,但每年在就业指导中心正式登记的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而据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跟踪调查,大多数毕业生刚开始都是从事“打零工”等较低层次的非正规就业。

在“如果您选择不创业,您不想创业的原因是(多选)”选择中,25%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创业”,有24%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的潜质”,18%大学生认为“创业太辛苦”,还有12%大学生因为“家人不支持”,10%大学生“怕创业失败”。调查结果说明,该校大学生缺乏对创业的深入了解,还有求稳定、怕吃苦的心态等,使得他们对创业抱有较高热情,但投身创业实践不多。

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在哪里(限选三项,按重要程度排序)”选项中,排名前三的困难因素分别是资金短缺、缺乏管理经验和对市场环境不熟悉。其中资金短缺问题是外部性因素,而缺乏管理经验和对市场环境不熟悉则是高校内部性教育因素。

在“您认为大学教育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学生就业能力”选项中,选择“创新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更加结合社会需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就业观的转变”的学生达95%。

以上几项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从事的非正规就业层次还不高,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投身创业和成功创业的人数不多,迫切需要政府、学校在创业相关政策、创业活动训练、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

三、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已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环境以及父母和同辈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落后于市场对人才配置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潜意识自加“身份标签”,更多地选择更为体面的工作。如在A高校调查中21%大学生认为“摆地摊”是非正规就业形式,但是只有4%大学生表示“摆地摊”是最能接受的就业方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上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如果依然将自己定位为“精英”,应该从事“精英的工作”,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就业期望和不良的择业心理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视野,制约了他们树立主动、灵活、多形式的就业观,也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或者无奈选择较低层次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就业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大量高科技、专业化服务的新型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一大批新型的非就业方式将催生更多的具有高知识型的非正规就业形式。但是从对A高校调查和访谈的情况看,目前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毕业生还只占少数,特别是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从事高技能的非正规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更少,很多大学生因为落户、档案结转、地域选择等方面原因,暂时性地被动选择“打零工”、成为“蚁族”,从事较低层次的非正规就业。

另一方面,适应非正规就业的灵活有效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和社会福利难以保障,而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行业保护主义主导下的户口地域限制使得大学毕业生难以在整个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一些扶持政策较难操作,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观望的态度。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大学生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热情。

3.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虽然“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还处于“卖方”市场,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忽视了按需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缺少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预测与规划。而在长期不变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值之间的反差,使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更多表现为被动的适应,独立意识薄弱,对非正规就业或恐惧、或忧虑、或排斥”。[5]在A高校调查和访谈中,大学生期待从事自主创业、自由撰稿人等高技能、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特别希望学校能多开设一些与就业市场紧密相关的课程,以扩展自己的就业面。但是学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与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高等学校在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将教育与就业相联系,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从事高技能型的非正规就业。同时,增强与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合作,尽可能多地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就业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补短扬优,在实践中积累实现就业必须的工作经验。

2.呼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从事非正规就业大学生权益

针对非正规就业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大学生权益问题,高校可以通过申请相关主题方面的课题研究等体制内方式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关注,同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正规就业中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劳动制度,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竞争环境,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3.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以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指导理念,由“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调试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寻求各种就业渠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信息互通网络平台,及时有效的学生实习、兼职、就业等信息以及政策方面的就业信息,提供全方位服务。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非正规就业中的高级形式。高校应当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开设相关创业指导课程,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承波.鼓励非正规就业,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

[2] 课题组.2006年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

[3] 黄敬宝.2008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就业状况 就业品质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28-02

一 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就业品质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毕业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就业品质不高,已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因“就业率”这个指标往往只是简单地反映出就业的“量”,无法体现就业的“质”,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的公信度和适用性受到质疑。当前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品质的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单一,无法说明大学生就业实际状况。目前的大学生就业评价,只能体现出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无法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2)重视大学生就业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大学生就业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这样才客观合理。(3)政府是大学生就业评价的唯一主体,缺乏公正性,应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4)就业状况界定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有难度。有些是自由择业者,但由于没有固化,也算“未就业”,可操作性有待加强。(5)过分重视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致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被就业”,实际数据缺乏真实性。笔者认为,应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品质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将精力投入到学校内涵建设中,切实提升学生就业品质,而不是疲于应对。

二 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笔者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10~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专业没有限制,共有672名毕业生参与答卷,调查问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社会保障、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

个人基本情况:在提交者中,发现男生是女生总数的2/3,其中88%是团员,10%是党员或预备党员,62%人际交往能力一般,30%认为个人交往能力较强,在校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5%,担任过一段时间学生干部的有28%,在工作前具有相关工作实践经历的有6%,36%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在良好以上,42%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一般。从调查数据来看,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既约有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较高,表现优秀。

工作情况:从调研数据来看,我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类型为私营企业占71%,其中国有企业12%,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服务业和计算机行业等,和我校开设的专业有关,目前55%的学生从事基础技术、管理工作或是营销人员,16%的学生担任项目经理或部门主管,说明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基层生产的骨干力量。66%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在大型企业占9.47%。65%集中在发达城市或省会,选择目前工作的原因56%因为福利待遇,25%因为发展前景,说明学生刚毕业的前几年,比较看重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为68%,说明大部分学生工作后还是从事自己专业的相关工作。

社会保障:从调研的数据来看,所在单位具有带薪休假制度的占36%,所在单位具有加班薪酬制度的占72%,所从事的劳动强度35%认为一般,40%认为较高,24%所在单位具有工会组织,90%所在单位都购买了工伤保险,32%购买了五险,其中有45%的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给予劳动者以保障,但也有部分公司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毕业生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所占比例为26.89%和34.13%。62%每周的工作时长为40~50小时,对现工作岗位和福利满意度为65%,93%的人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从调研数据显示来看,大部分毕业生的工资达到了国家大学生的平均工资水平线,对现有单位基本满意,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单位不满意,这将导致以后工作的不稳定。

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调查结果显示,43%的毕业生都有离职经历,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37%)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毕业生选择现工作单位原因的数据基本相符,说明毕业生较看重工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认为所在岗位对应的职业素养中爱岗敬业占66%,积极主动占60%,诚实守信占59%,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培养。在发展空间上,56%的毕业生选择现就职单位工作3年后预期月工资5000~8000元,15%选择8000~12000元,从学生预期薪酬可看到,企业前景较好,51%的毕业生选择3~5年后能够晋升,37%选择可能晋升,选择不能晋升的只有12%,75%的单位每年给予1~3次培训机会,15%的单位每年有4~5次培训,说明企业非常看重员工的个人成长。

三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品质的策略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并要求将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三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学校应转变思想,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升内涵。(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由较单一的结构向实际的“双师”及多元结构转型,形成具有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复合团队。(2)强化市场导向,加强教学改革:强化以教学做一体与行动引导型教学法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形成学生自主式、交互式、协作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在注重培养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基于技术活动全过程所需要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三型”人才。(3)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由小规模、浅层次向大规模、深层次、多元化转变。探索和实践“多主体”合作办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的基础上,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引入企业为学校提供能代表行业最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和现代企业文化体验中心、实训室等,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并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毕业生就业推荐力度,积极利用各种资源,竭力拓宽就业渠道,不定期举办各类小型招聘会和网上各类招聘信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二,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1)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择业竞争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自己设计职业生涯,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2)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提出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可避免择业受挫。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社会需求,切忌功利主义。(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机会,从被动的求职者向主动的职业创造者跨越。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个人潜能、职业理想、职业岗位有机结合,并不断付出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三,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品质。(1)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学校资金不足、师资不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2)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的消化吸纳能力。(3)继续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要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体制,从根本上保证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

高职院校存在的毕业生就业品质问题折射出整个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面对问题,民办高校应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尽快转型升级,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9):108~109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5

【关键词】医学专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复杂化、心理危机日益凸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面对各类压力,医学本科生能否合理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

1 调查内容

1.1 调查对象:对湖北医药学院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2012年4-11月,随机抽取230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涉及5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66人,护理专业70人,药检专业26人(药学专业13人,检验专业13人),麻醉专业18人,口腔专业54人。

1.2 调查项目:按职业心理调查研究问卷的项目,参照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人基本情况和调节能力,如: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目标等(2)心理健康状况项目,共涉及20个基本知识,可客观地评价个人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评价打分:不符合0分,符合1分。

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结合了问卷调查和文献法。调查问卷当场发放,由被调查对象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将数据用SPSS15.0软件处理,并采用Ⅹ2检验,统计分析医学生心理状况和受影响因素。

3 调查结果

统计性别、专业、学历、年级、籍贯和户籍类型、家庭收入、就业压力、个人目标等基本信息。问卷第二部分应答总得分为20分,最高项目为“善于找出自身优点(自信心)”,平均0.84分,最低项目为“制订了职业规划并严格的执行”,平均得分0.36分。得分占总计分的50%为7个。表1

除护理和麻醉医学等其他专业学生,多数人都对考研问题关注热切。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具体表现在就业与考研的两方面平衡上:一方面毕业生考研而放弃的实习,耽误了业务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聘单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看重,因而又有一定程度焦虑感,这样的情况对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十分不利。

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因而,针对就业状况的多样化,心理问题的复杂化,有高达95%的医学生的承受压力也会升高,甚至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多数具有该状况的医学生欠缺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能是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压力较高的原因[1]。

4 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集中:面对生活学习、学历需求、招聘指标等,诱发焦虑指数升高,并且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平衡的较大的压力;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4.1 就业与社会环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其专业就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1社会环境因素: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2]2培养机制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与社会因素有关,也与学校行为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3]

4.2 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考研,但多数由于五年的生活中没有做或没有做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存在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变化要求,就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4.3 个人经历与期望值: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4]。应届毕业生都有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

5 建议

5.1 调整个人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当前,高校急剧扩招所引起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要谋求理想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并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结合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进行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5]。

5.2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合理的教学。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因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刚入学的新生应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和宣教,保障良好的就业心理,并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对各年级组织定期检查,对焦虑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和引导。同时学生自身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要有高度的重视度。

5.3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重视高效的培养。随着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培养要求相对严格的一类,产生的心理问题益多。高等院校多对应届毕业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适当的调整就业的模式,以便他们更好的就业;改革医学生培养制度,争取达到高效地培养有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学生的目的。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不局限于提供给学生文化知识,还通过个人的选择、内化,并最终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医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和谐,更关系到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米绍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J].校园心理,2012,4,10,2:23

[2] 夏甘霖.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院,中国市场,2010 35,129

[3] 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6,134,69:10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6

关键词: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歧视;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3

为真实了解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本研究对贵州省七所高校的部分毕业生作了问卷调查,并进入宿舍、教室及校园随机进行访问,共发放问卷700份,实际收回668份,有效问卷668份,完成问卷占95.4%。

实践调查共分为三大部分:一、个人基本信息;二、就业歧视状况;三、被访者对就业歧视的基本态度和看法。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目前贵州省大学生受就业歧视的基本状况,该数据可为反就业歧视、促进就业机会平等的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完善和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利提供客观真实依据。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在668份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5.06%,女生占54.94%,表明此次调查的随机性良好。调查中,本地户籍占48.54%,而非本地户籍占51.46%;中共党员占的比例为19.01%,非共产党员占的比例为81.09%;在民族分布状况上,非汉族被访者占有效样本的29.8%,汉族被访者占有效样本的70.21%。这次调查的学历比例分布较为良好,专科占14.82%,本科占33.08%,硕士研究生占48.65%,博士研究生占3.44%。另外,有部分大学生诚恳接受我们的调查,有1.04%人承认自己携带某些传染病病原,未携带传染病病原的占98.95%,残障者占2.11%,费残障者占97.90%,有其他病因状况占2.25%,没其他病因状况的占97.75%。在身高分布比例上,140―150的占4.19%,身高151―160的占65.27%,身高为161―170的有22.00%,身高171―180的有6.59%,身高181―190的有1.95%,190以上的为0。采样对象基本涵盖应届毕业生的各种情况。

二、大学生受歧视的具体类型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政治面貌的具体要求中,58.83%被访者认为用人单位没明确要求,而30.84%的被访者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是共产党员,10.33%的被访者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其政治面貌是共青团员。

由上表可知,9.88%的被访者遇到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是汉族,用人单位要求是少数民族的占8.83%,要求不是少数民族的占10.18%,用人单位无明确要求的占71.11%。

三、大学生对就业歧视的态度

遭遇到就业歧视后,57.49%的被访者无奈接受,17.22%的被访者据理力争,14.52%的被访者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而13.77%的被访者不知道如何是好。可知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就业歧视的策略。

由上表得知,遭受就业歧视的被访者中,向司法机关投诉的占24.85%,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的占23.8%,而选择向歧视所在单位和上级部门投诉的占10.18%,投诉无门的占41.16%,由此看出,大学生在就业歧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不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可知,贵州省存在较大的就业歧视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面貌、气质长相、身高、学历,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歧视。而保障大学生权益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制定就业歧视法、建立专门的维权救济途径及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2010

[2]王远伟,谢宝国. 用人单位聘用大学毕业生状况的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2004,(1):24-31.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7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09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请填写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里。

5、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6、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使用相同格式,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可插入能够反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等。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正文、结语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5)严禁以各种方式抄袭或剽窃,一经发现该报告判零分,不给予补考机会。

8、对于未参加实践活动、未提交调查报告的学生,按旷考处理并参加下一届重修。

六、参考选题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参考选题如下: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家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认识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当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形势下当地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问题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和谐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色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过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况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失学率、辍学率情况调查。

45、当地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情况调查。(现状及改造)

46、当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工资待遇情况调查。

47、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48、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情况调查。

49、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50、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国家投资、规模等)的调查。

51、对你所居住地民间文化社团(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文学、摄影、戏剧等)的调查。

52、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53、对你所居住地居民健身情况(人数、频率、设施数量、群众反映等)的调查。

54、本村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55、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和发展趋势及污染治理情况调查。

56、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情况调查。

57、你所在居住地人口素质情况调查。

58、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比如: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59、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情况调查。(包括信仰哪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0、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61、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比如,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62、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63、调查你所在地的厂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职工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4、调查当地村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65、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66、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67、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68、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69、家乡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基本的收入、家庭成员中收入高和收入低的差距)

70、当地工资情况调查。(最低工资制度标准、当地收入高的职业、中等收入水平、农民增收减负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71、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72、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73、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74、当地社会福利情况调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

75、当地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情况调查。(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改进方面)

76、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77、创新公民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78、城乡为群众和基层提供快捷优质服务的方面的调查。(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等)

79、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0、对你居住地(城镇)房价及销售情况的调查。

81、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82、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83、关于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责任制的调查。(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关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健全和完善;关于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的责任制到位情况等)

84、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85、家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

86、当地中小学生暑假学习及生活状况调查。

87、当地社会教育机构运行及管理情况调查。

88、调查当地如何运用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9、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维护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90、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有哪些举措。

91、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态度和投入程度如何。

92、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

93、当地政府在带动农民科技致富方面的有哪些措施。

94、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惠农政策(如种粮补贴、养猪补贴等)的落实情况调查。

95、当地企业发展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96、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97、企业员工的住房、工资待遇情况如何。

98、企业员工的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险状况如何。

99、对你居住地人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调查。

10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8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7日

一、前言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力度不断加大,研究生已组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与此相对,研究生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其幸福感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高水平。当前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关注逐渐增多,但针对研究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对象,主要探讨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所说的幸福感是指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参照SWB的定义,我们有SWBP,即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stgraduate,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即研究生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主要以浙江财经学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有在校研究生约1,000人,调查时采用随机取样法,在第一步访问调查时随机选取200个研究生进行调查,第二步问卷调查时选取学校一至三年级研究生共100人。在对个体调查前先确定其所在年级以确保达到这个比例。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占回收总数的71.4%。其中一年级37人,二年级22人,三年级11人,男生25人,女生45人。被访对象的性别结构、年级分布与浙江财经学院的整体情况一致。

(二)研究路径。在实际调查中本文采取了两步调查法。

1、访问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访问,主要访问内容是“您觉得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访问目的是确定SWBP的影响因素,以便进一步编制问卷。

2、问卷调查。确定好影响因素之后,编制问卷,每个影响因素下分别编制若干个相关问题,除为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的题项外,其他题项一般设置5个选项A、B、C、D、E,分别表示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该项状况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如“Q1:您觉得自己和身边的人相处得融洽么?选项:A很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不太融洽,E很不融洽”。另外,有些问题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设置五个选项的便设置了3个选项,如“Q1:您的家庭居住地点在哪里?A城市,B城镇,C农村”。同理,分别表示调查对象认为自身的该项状况好、一般、差。此外,问卷中设计了两道几乎一样的题目来判断问卷的有效性。

三、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一)影响SWBP的因素。通过访问调查,我们对收集的资料归类整理,将SWBP的影响因素分为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情况、就业憧憬这五大种类别。家庭状况包括家庭关系的融洽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状况、家庭所在地等因素。经济状况指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月可支配金额等因素。生活环境指调查对象对自身客观生活环境的主观印象,包括住宿环境、安全状况、生活方便程度。个人生活情况包括情感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情况等因素。就业憧憬指对未来毕业后就业情况的预期,包括目前学习成绩、专业满意度、职业规划情况等因素。

(二)问卷调查结果初步分析。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对调查问卷中提出的问题的五个选项A、B、C、D、E分别计分为5、4、3、2、1,即分别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对于只有三个选项的,分别计分为4.5、3、2.5,即分别表示好、一般、差。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幸福感得分取均值得到SWBP的总体得分为3.6,幸福感偏低。

四、计量模型:SWBP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根据调查结果得到的SWBP的5个影响因素: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个人生活情况、就业憧憬作为SWBP的解释变量。采用Likert计分法对每个选项计分后,每一份有效问卷中的每一题都有一个分值,对刻画某一影响因素的所有题项的得分取平均值作为该变量的值。

应用eviews3.1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变量x3、x4、x5的P值分别为0.636、0.0031、0.0201,低于10%,回归结果良好,而x1、x2的P值分别为0.1302和0.2230,超过10%,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从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33.8%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这两个因素对SWBP的缺乏解释力,个人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对SWBP的解释力较强。

去掉变量x1、x2,将x3、x4、x5和y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表2)

可得到估计方程为:

Y=0.310527×X3+0.640427×X4+ 0.29875×X5-0.771595

(1.999174)(0.0003)(2.166174)(1.005556)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总的来说情况有所改进:

(1)x3、x4、x5的P值分别为0.0497、0.0003、0.0339,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个人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对SWBP的解释力较强。

(2)常数C的P值为0.3183,显著性水平较低,反映了样本数据的个体差异不明显。

(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303903,拟合状况仍然不太理想。

(4)F统计量显著性水平变大。

(5)在模型中,x3、x4、x5的系数,分别为0.310527、0.640427、0.29875,x4>x3>x5,说明个人生活状况对SWBP的影响最大,生活环境其次,就业憧憬最小。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这两个因素对SWBP缺乏解释力,而理论上来说,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对个人的幸福感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第二,调整后的回归情况中,常数项C的显著性水平很低。

第三,据回归结果,个人生活状况对SWBP的影响最大,生活环境其次,就业憧憬最小。

(二)原因分析

首先,样本个体差异不明显。本文研究的目标群体全是研究生,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由此导致了上文第二个问题的出现。

其次,样本容量较小。尽管本文选取的样本量已达到总体数的10%,有效样本量已占到总调查样本量的70%,但就数量来说,有效样本仅为70份,这就意味着用于计量回归的数据组数少,因而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再者,刻画影响因素的问题较少。

六、总结性评论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SWBP的分值总体偏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SWBP与某些影响因素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状况、就业憧憬、生活环境这三个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的关系不显著。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研究生这个角色本身和社会现状有关,面对没有经济来源的生活,他们可能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质疑,因此个人的生活状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另一方面,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文凭的价值也在日益降低,这也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幸福感,不难理解生活环境也对研究生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不但受主观因素个人状况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中客观因素客观支持的影响。在提高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中,一方面注重个体内部因素,积极提高个体能力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硕士研究生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Ed Dienier.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2]Ed Dienier.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

[3]钟艳兰,赖小林.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主宰幸福感的相关.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17.1.

[4]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7.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9

关键词:厂矿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3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但是,厂矿企业卫生保健机构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国家也缺少对厂矿卫生保健机构的管理,对于厂矿卫生人员的关注就更少,因此,关于厂矿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少之又少。职业倦怠指的是在服务对象为人的职业领域当中,服务个体由于不能很好地应对工作上的压力,长期下来,出现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导致出现情绪性衰竭、个人成就感以及去人性化下降的一种症状,消极面对工作,影响工作效率。本文对厂矿卫生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市厂矿保健机构中的卫生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人数为60例。其中,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年龄最大的为60岁,卫生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3.6±3.7)岁。调查对象中,男性卫生人员为18例,女性卫生人员为42例,男女比例为3:7。卫生人员的工作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的为40年,卫生人员平均工作年限为(13.9±1.7)年。

1.2方法:采取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对选取的厂矿卫生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量表中至少应该包括下面三个内容:EE(情绪性衰竭)、DE(去人格化)以及PA(个人成就感)。情绪性衰竭量表是由于个体无法面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消极情绪;去人格化量表是由于医护人员在面对服务对象以及服务环境时的漠视态度。如果调查量表中,这两项指标的得分越高,就说明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状况越严重。个人成就感量表主要是关于调查对象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以及满意度,如果这个指标的得分越高,说明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状况越轻。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可以采取5点计分法的方式进行,计算各个量表的总得分。

1.3观察指标:根据量表中的总得分对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级,分为轻中重这三个等级。①轻度:调查对象的总得分低于2分。②中度:调查对象的总得分在2分至4分之间。③重度:调查对象的总得分大于4分。本研究中向厂矿卫生人员发放60份问卷,全部有效收回。

1.4统计学处理: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调查样本的基本资料

①职称:无职称的卫生人员有2例,初级职称的有7例,中级职称的有43例,高级职称的有8例。

②月收入情况:工资在2500元以下的有16例,工资在2500元至3500元之间的有36例,工资超过3500元的有8例。

③工龄5年以下的有6例,工龄在6年至15年之间的有38例,工龄超过26年的有16例。

④学历:中专或者高中文化水平的有6例,大专水平的有38例,本科或者以上的有16例。

2.2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厂矿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为中度症状。高度情绪性衰竭的卫生人员有15例(25.0%),高度去人格化的卫生人员有19例(31.67%),成就感为轻度的卫生人员有18例(30.0%)。另外,情绪性衰竭状况为轻度的卫生人员只有10例(16.67%),去人格化为轻度的卫生人员有9例(15.0%),个人成就感为高度的卫生人员只有12例(20.0%)。

2.3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第一,情绪性衰竭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职称与工龄。第二,去人格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职称与月收入情况。第三,个人成就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月收入情况与职称。总体而言,对厂矿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月收入情况与职称。

3讨论

在厂矿卫生保健机构中,职业倦怠会对厂矿卫生人员的工作绩效产生严重影响,如果在工作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种症状,任由它肆意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不但对卫生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对于厂矿卫生保健机构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厂矿卫生保健机构有必要对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把握导致卫生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总结,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厂矿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厂矿卫生保健机构的良性发展。

从本文的研究报告来看,我市厂矿卫生保健机构卫生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属于中度水平,偏向于重度,分析导致卫生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月收入状况与职称,针对上述情况,厂矿卫生保健机构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针对厂矿卫生保健机构的具体情况,对厂矿卫生人员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及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改革,满足厂矿卫生人员对这两方面的要求,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采取顶层设计的方式促进厂矿卫生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职业荣誉感。

另外,厂矿卫生保健机构还应该对工龄短并且职称低的基层卫生人员多加关注,在机构内部对他们进行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在机构内部增加职业发展机会,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信心得到充分的提高。除此之外,管理层还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卫生人员工作压力,制定相应的措施减轻他们的压力,同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管理制度,使卫生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工作,有效减轻职业倦怠症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惠芳,朱玲勤,杨彦诏,等.银川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01):115-116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篇10

【关键词】 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The Research of Health Status of 159 Psychiachric Hospital Doctors. YangChanjuan, Liu Yuping, Wang Xurong. Guangzhou Ment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37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sychiachrichospital doctors. Methods 159 doctors in psychiachric hospital w ere assessed by SAS, S CL-90. Results 15.06% of subjects had at least one itern scorin g over 3. The result of our sample was worse than Chinese norn'1. Conclu sion Psychiachric doctors require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Key words】 Psychiachric doctors; Mental health; SAS; SCL-90

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 量的调查有较多报道,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少有报 道,尤其是精神科医生的心理状况更是缺少关注。随着社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求越来越高 ,及在医患关系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医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经常处于疾病环 境中,医生本身已成为健康高危人群。有研究发现,约l5%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有40 %左右的医生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1]。本调查通过对精神病 专科医院医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旨在了解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健康的状况,为进一步 的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精神科医生。收集被试者的一 般资料:年龄、性别、职称、从事精神科工作的年限、学历、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及有无不 良嗜好。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共190人,共发放176份问卷,调查率92.6%,回收1 68份,回收率为95.4%。共获得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性69人,女性9 0人;年龄23~60岁,平均34.6±8.54岁。

1.2 研究方法 以量表测查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应用统一编制的一般状况调查 表、焦虑自评量表(SAS)[2]、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测查前由测查 者向被试讲明本次 测查的意义,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卷,所有量表一次性完成, 限时30分钟。SCL-90用5级计分(1分为没有症状,5分为极严重):对符合SCL-90总分≥200分 和/或至少1个因子平均分≥3,或SAS得分>30视为有心理卫生问题。

2 结 果

2.1 精神科医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精神科医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占15.06%,其中躯体 化2人(1.26%),强迫4人(2.52%),人际敏感4人(2.52%),抑郁3人(1.89%),焦虑10人(6 .29%),敌对3人(1.89%),恐怖1人(0.62%),偏执3人(1.89%),精神病性1人(0.62%)。

2.2 精神科医生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摸的比较 医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除恐怖因子外 均显著高于国内正常人的水平[3],见表1。

2.3 不同工作年限组SCL-90因子分的比较 年龄越大躯体化得分越高、人际敏感、抑郁、 焦虑、敌意、偏执因子上的得分越低,见表2。

2.4 精神科医生的SAS得分情况 159名精神科医生SAS的20项总分的均值为37.54士8.73, 与中国正常人常模20项总分均值29.78±0.46[2]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专科医院15.6%的医生可能有心理问题,医生的SCL-90各因子分除 恐怖因子外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这就说明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这些结 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4,5]。这可能与医学这一名学科和行业的特点有关: 医学是一 门实践科学,也是一门不确定,不断更新发展的科学,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了解最新的进展;在医疗体制不完善的今天,我国的医疗行业是一个高 风险低收入的行业。医生在这一行业里背负着专业、道德、生活等多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 的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医生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本调 查发现SAS、SCL-90个因子得分与医生性别无显著性相关;各量表得分与年龄和从事精神科 工作年限的具有一定关系。躯体化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焦虑、偏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表明从事精神科时间的长短对医生本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有 影响。这可能与精神科的工作特点有关,精神医生在给病人做心理调节,心理教育的同时也 在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从事专业时间越长,自身的调节能力越强。这个调查结果也提 示加快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年轻的精神科 医生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孙元林,许晶,刘晶.医生的T作状态与对策.医学与哲学,2005,9(26):49-52

[2]江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9,12:31-33,23 5-236

[3]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 病杂志,1986,12(5):260-263

[4]徐景霞,朱振华,姜佐宁.医疗职业群体身心健康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