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3-04-09 20:15:04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载体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的界定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作为社会的文化组织,通过校园主体(师生)的参与,在建立健全的文化组织(如班级、社团、学生会、团委)的基础上,运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并倡导一定的文化观念,进而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和风气。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它是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软环境,对于构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形成优良的学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高校核

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作为新办学模式下的产物,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尤显重要。这是新校区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新校区一般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良好的体育设施和较宽敞的活动场地,整体物质环境比较优越。但与原校区相比,缺乏具有深厚积淀和历史象征意义的建筑景观。

其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包括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学规范、行为规范等。新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是移植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另一方面是进行制度创新。由于交通、周边环境和校园环境尚待完善,加上新校区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因此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制度。

第三是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包括了学术文化、网络文化、科技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新校区在物质环境方面缺少具有人文气息的景物,只能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来丰富校区的学术科研氛围,依托各类组织社团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校区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但还是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学术文化氛围缺乏。

最后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深层次文化,也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因此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三、 如何加强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校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因此要对校园的自然环境、景观环境进行净化,用高品位的自然景观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1 在物质环境上突出校园的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能够鲜明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物质环境包括了主要建筑群、学生公寓、运动场地、校园绿化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校区一方面要建设能承载校史教育作用的载体,加强学生对校史的了解。另一方面修建以特殊意义命名的园景如汇贤园、雅园等,设置宣传橱窗、板报,摆放艺术作品来体现师生的共同情感和审美观等精神文化,通过花园式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感和内涵。

2 在制度文化上构建完善的机制环境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主体,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包括了各种仪式和规章制度。学校应该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制度文化是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因此,制订过程中,要让师生参与其中,发表见解,发挥积极性,从而增强内容的认同性,完善制度内容。执行过程中,要依法治校,规范办事程序,使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

3 在行为文化上创新工作方法

新校区在行为文化上往往呈现出艺术文化建设比较完善,如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节”,极大的丰富了校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但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略显薄弱。为此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来提高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可以鼓励专业老师在校区举行讲座和培训,邀请当地企业家与学生进行深度会谈,开展读书活动,举行学术论文比赛或实地调研成果展等,为学生搭建学术科研的平台,进而能顺利的向高年级过渡,避免由于校区间文化氛围的迥异而适应不良。

4 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校风建设;二是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三是思想道德教育。校风体现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可通过晨读、晨练、升旗仪式等使学生的集体感受日益加强和巩固。同时通过课堂、课后不同场合,主题班会、公益活动、征文比赛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培养辩证的思维和良好的情感形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中。将学校的精神文化融入环境中,体现在细节里,进一步构建和谐融洽的精神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

首先是打造新校区的宿舍品牌文化。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新校区采用后勤社会化管理,要探索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宿舍文化的育人问题,通过打造新校区的宿舍品牌文化,如加强宿舍宣传栏的学术氛围、评比文明宿舍、举行宿舍文化节等,为学生创造具有人文氛围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加强新校区的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在新校区更有其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第二课堂。因此要提高图书馆的主体意识,把图书馆作为文化品牌来建设,从而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总之,新校区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正视新校区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的同时,加大力度,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内涵建设两方面,在吸取老校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成活泼、多元、既有人文气息又有学术涵养的校园文化,更好的发挥校区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坚,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09.4

[2]姜红辉,浅析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视窗,2008.12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 具体路径

一、引言

校园文化体现为一种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的实力和精神面貌的彰显。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不经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认同现实文化,从而实现对人心灵的塑造。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高职实现教育目标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和难度大。这与高职院校以前的教育目标有关系,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英语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它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推动促进和文化引领的作用。文章主要探讨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二、英语教学在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英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要注重其实际运用的内涵。随着我国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逐步增加,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趋上升。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过渡到能力培养型。高职院校学生把校园生活作为社会实践的对象,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英语教学可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英语教学可推动和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英语教学可提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如果校园文化建设只是使用母语,则会显得干枯乏味,对学生也会失去吸引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入英语,就会使校园文化更具活力,形成国际化的氛围,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是一种隐性教育。

(三)英语教学起着文化引领的作用

英语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同时也传递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它包含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它可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英语教学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文化引领作用。

三、英语教学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硬文化建设方面

1.校徽、校标、校牌及校内各种标志牌、宣传栏和墙文化都用中英文双语标注,这样会使校园内更具浓郁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如在走路、散步甚至是打球的过程中,都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词汇及习惯表达。这也是对高职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隐性教育。

2.在校园设施建设中,如设立高标准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让高职学生能在优质的校园环境下学习英语。并在学院的某个固定的教室开辟专门的英语角场所,为英语教学留出专门的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在整个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软文化建设方面

1.英语课堂内的教学设计,侧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教学设计,只有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的教学外,而应加强英语课文内所蕴含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更多地关注高职学生的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并且教育学生辩证地吸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织学生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体会西方经典文化差异,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民主法制等,对知名电影的具体情节有所了解,并接受世界名著的熏陶。在看完电影之后,可组织学生对电影的主要情节所涉及的热点话题作专题讨论。

3.举行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课本情景剧表演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参与比赛,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方面取得进步,还能在比赛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班级集体荣誉感,从而迸发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4.让学生订阅China Daily,21st Century,English World等报纸杂志,让学生了解英文报刊的难易程度和时事消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与英语方面最前沿的消息紧密相连。

5.学校可定期聘请资深外教或外校相关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与外教亲密接触,了解外国文化和生活,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课余生活更丰富。

四、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多方面的。其中英语教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硬文化建设和软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实施。文章对其作用和路径作探讨,希望英语教学能助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念[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来华留学;国际化;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由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近年来,由于来华留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外国留学生涌入中国各大高校,这些文化各异、价值多元的莘莘学子为各大高校增添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色彩,同时也对当今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来华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377054人次,接收院校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院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很多高校的留学生服务管理水平并没有跟上,留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校园文化缺乏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国际化氛围。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高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其主体为社会精英,属于社会文化中层次较高的文化类型,因此对社会文化具有创造、导向和推进的作用。但是校园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它的原则立场和基本倾向必须纳入社会主流文化中。目前,除一些接收时间较早、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对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有准确定位之外,很多高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如何将留学生纳入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形成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留学生校园文化,是当前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2.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多数高校对留学生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即国际处(某些高校称为留学生办公室)和国际学院(某些高校也称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集中领导、分工配合,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导致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人手不足,各学院各部门并未形成合力,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同时也造成了留学生与主体校园文化群体的隔离。目前,很多高校在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仍显不足,无法满足留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3.形式主义盛行

我国多数高校的所谓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仅仅是在大型文化演出中让外国学生露个脸,看看稀奇等。即使在外国留学生的主场——国际文化节中,对各国文化的宣传也仅仅停留在展示服饰、饮食图片等粗浅的表面,缺乏对各国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深刻挖掘与解读。如此粗浅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并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也容易让留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充分的自,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活动真正地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

二、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纳入独特的留学生文化,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留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对学校的归属感,对中国的认同感,是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应打造清晰明确的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恩格斯说:“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准确的理念将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行动指南。”高校应该在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考虑到本校留学生的规模特点,打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其次,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培育国际化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广泛,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各个方面,要培育出内涵丰富、优质精品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同时应加大对留学生校园文化的投入力度,在广泛听取留学生需求和意见的同时,应加强投入,培养一批满足留学生需求和符合其个性特征的精品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再次,在开展工作中应积极听取留学生的建议,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具体工作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来开展。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将学校的价值观注入到师生的心理结构中,形成深入持久的影响力。加强留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区的文化建设,吸取各国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校园中亮丽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应不断搞好校园绿化,让留学生们享受舒适温馨的校园环境,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滋养他们的心灵。制度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各高校须在遵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且符合留学生发展规律、科学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同时应严格遵守执行制度,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其次,应制定有关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使得工作的开展有标准可依,有规则可行;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地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促进积极健康、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应加强留学生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在涉及留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应注意把控好敏感环节和因素。如严禁校内进行传教和宗教聚会,不得涉及政治敏感内容,遇有校外组织和人员参与的活动,应及时上报,注意加强监督等。在流程完善、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应充分发动留学生学生组织的力量,加强留学生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建设,听取留学生的意见,其内容应符合留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期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应精心培育一批精品活动,并逐步形成传统。同时,应该开展一系列宣传中国国情及文化的学术活动、课外活动,如中国文化系列讲座、中外文化比较讲座、结合专业特点的实践考察、历史文化名胜游览、传统文化艺术观赏、民俗体验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深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感,达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留学生的目标。

三、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留学生精神文化建设。以多种活动形式开展留学生的爱校荣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中国文化国情教育等;同时,应该将留学生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提供专业的双语心理辅导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加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教育,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各种资源和平台,并引导他们进行跨文化对比,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成为跨文化交流人才。让留学生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展示自身才华,促进中外学生融合,使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培养出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具有世界眼光、本土情怀的中国学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绘建.寓校园文化建设于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个案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校园 文明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5

一“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同现在的网络流行词一样新潮时尚,并不为群众普遍知道和理解。“互联网+”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剖析,“互联网+”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用因特网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成一个系统,将信息用最快捷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可以理解为增值服务,是互联网结合传统产业带来的更为优质的生产方式。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以大数据为依托,更为高效便捷的网络大环境。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以现在兴起的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为特点。它是依靠互联网技术传播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的传播载体。“90后”“00后”是现在学生的主体,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消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使个人成为一个小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媒体的诞生,使得通讯更加快捷,用户体验更加真实,更具有互动性。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直播课、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各种资料的存储备份也更加持久,更便于查找与利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冲击使得学生的选择与自控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绿色网络的建设,杜绝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荼害。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业的建设服务团队,需要明确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将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措施

校园文化的传统宣传方式大多是黑板报、校内报纸、校内横幅等。这些方式时效性差,制作起来麻烦,耗时又费力,重复利用率低。在当今事物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传统的宣传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这就需要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以适应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双向影响,以达到更好的宣传作用。1.建设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提高宣传质量。招揽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员,熟悉校园文化,根据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建设合理的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与探索,建立以“校园门户信息系统”为主,以3D数字校园全景漫游、学生信息门户系统为辅,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校园社团活动平台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制定整体的综合策划方案,提升校园文化宣传质量。2.流程更加科学合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前期需要做很多调研分析工作,了解用户的需求,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制定开发任务等。在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用户需求构建信息门户网站的框架,设计原型,进而结合学校特点、理念进行设计、开发等系统建设工作。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整体测试,不断解决问题,将确定的最后成果在高校进行安装、部署服务器,再进行测试,最后提交研发成果,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建设专业运营团队。3.实现资源共享不能脱离“组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数据库、软件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与其他“失联”。其中一项“失联”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营与查输,将不能实现实时的资源共享,制约校园信息的共享。4.增强互动性,及时更新信息。很多校园门户网站存在信息更新迟缓、互动性差或者几乎不存在互动窗口等问题,使门户网站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及时传达信息的作用。用户体验缺乏,不能满足学生、老师、家长交流沟通互动的需求,失去了新媒体本应具有的特点。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实现互动及时,有问有答。5.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提升服务。新媒体宣传平台的特点在于专业的定制化服务,以强大的数据库为依托,整个系统功能强大,不仅有良好的前端设计,后续操作更加高效便捷。平台互动性强,能够及时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数据化管理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没有附加软件、广告等的干扰,使用户用起来更加舒适。后台信息的与更新都能看得到,提高了后台维护的工作效率。6.完善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不仅只是学校单向的,更应该是与社会连接多向的,因为学生要由学校走向社会,学校之间也少不了合作。这就需要在建设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的时候,将校社、校企以及校校联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将教学及科研成果通过平台展示出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的。7.关注学生就业,拓宽渠道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学生。在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上开设招生简章、就业在线咨询等服务,有助于加强各方面的选择,缓解就业压力。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互联网+”的大环境也将给这个时代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人们更便捷的服务、更为方便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将不断刷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积极地宣传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地完善新媒体宣传平台,这对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重视新媒体的发展,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完美融合,才是建设新时代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

作者:邵鹏琛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鑫,谢绍群,王向富,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构建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J].中国培训,2016(17)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6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职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还必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生眼里,世界往往是缤纷多彩的,在校园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美术的魅力,不仅是体现美术教师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美术教育工作成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中职校园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美术教育活动作为“艺术大餐”呈现在学生面前,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中职美术教育活动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有助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二)校园文化的改善离不开美术教育的支持只有着力营造优美而又良好的校园环境,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使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劳动。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使其动手设计校园环境标志,或者给草坪设计出提示性的标语,并动手制作和安装,从而为校园增添缤纷的色彩,使整个校园变成美丽的画卷。

(三)美术才华的展示必须依赖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因而在美术活动开展的同时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文化这一平台,使学生更好地展示其美术才能。例如学生的各种美术作品,可以用来对学校的环境进行美化,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创造的激情。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美术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研究美、观察美、创造美和应用美,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而学生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鉴赏美和感受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有机结合的思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工作中,作为教师应如何确保二者之间得到有机的结合呢?笔者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中职美术教育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了一定的基本美术知识,而中职美术教育,更加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因此,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并结合中职美术教学特点,着力加强对中职美术教学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致力于教学空间的拓展,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同时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生机。所以,美术教育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有利于熏陶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作为建设的主体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美术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出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确保所建设的校园环境更加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更能满足中职生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性,从而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下提升美术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必须在美术教育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起来。例如在校园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不仅能对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验,还能是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例如为了迎接学校运动会的召开,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运动会的看法、想法自由地设计运动会的标志、吉祥物,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跑道两边的宣传栏中,通过开展类似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调动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

(三)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美术教育由于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在通过美术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美术教师,还应学会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契机,致力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找寻所在美术专业的特色,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学校和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切实促进美术教育的开展。尤其在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和瓷砖的校园中,更应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教学的实际,致力于特色课程的开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改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经常举办个人艺术展和优秀作品展,让学生耳濡目染,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自身专业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美术教育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二者理解为互生、互荣、互依的互动性关系。

三、结语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许多中小学都建立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并借助互联网,把电视系统和互联网整合构建校园网络电视,通过电视传输网络视频信号,为教育教学服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校园网络电视用途不大,主要用于开会和播放新闻,大多数时间是空置,使用率较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2011年党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建文化强国的目标,2012年2月国家也出台了“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在这种大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意义: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前途。因此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有良好文化素养、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校园网络电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宣传平台,在德育教育、公民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校园网络电视的作用,让它成为校园道德的风向标、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校园网络电视工作,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充分认识影视媒体的作用,发挥校园网络电视宣传示范教育功能

影视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屏幕上展示了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创设了教育情境,能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中小学生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视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对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易感知,接受较快,记忆更为牢固,因此视觉媒体饿是具有较好效果的中小学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极易受影响,校园网络电视应充分运用影视媒体的特殊教育效果,通过播放优秀教育影片,配合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和安全文明校园建设,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潮在校园的传播,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 合理规划电视节目,拓展知识视野,发挥校园网络电视作用

要把校园网络电视建设成为重要的知识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收集大量的科教节目,这些节目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历史、道德、法治、军事、科学、感恩等,利用平时课余时间轮换播出。另外在一些特殊时间,可以组织一些专场影片的播放,如5月、6月分别有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开设感恩专场,选择一些国内外优秀的感恩影片,加强学生感恩教育;9月是新生入学时间,可以播放一些校园安全方面的影片,教导学生如何适应新学校生活,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学会一些危机处理方法;10月是国庆专场,可以播放一些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方面的优秀影片,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等,这些特色影片极大吸引学生的兴趣,既增进学生知识视野,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道德情操。

3 要组建以学生为主的校园网络电视台

校园网络电视台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的原则,让学生参与网络电视台的运作和管理。例如,每年新生入学可以通过选拔方式补充新成员,让老成员帮带新成员,保证团队可持续发展,学生团队可以分设主持人、编辑采访、摄像摄影和后期制作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摄、录、编、播等技能的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视频制作技能,然后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如每周的升旗活动都由学生团队安排组员进行拍摄,制作成短片,然后大家观看并进行讲评,从而促进大家技能的提升。经过短期培训,学生电视台可很快就掌握演控中心的运作,能够播放电视节目、能够制作校园电视新闻,能够应对学校各类文体活动的电视制作需要,成为校园网络电视台的主人。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电视台的运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广泛基础。

4 积极与学校各部门合作,让全体师生参与校园网络电视的建设

校园网络电视台涉及德育、教研、学校宣传等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2011年10月,佛山市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这件事给社会很多深思,我们也应德育处要求,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和评论,并邀请部分学生代表上校园网络电视台作节目,谈谈他们的感想,这次活动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共鸣,产生很好的效果。另外还和教研部门开展“知识大比拼”电视竞赛活动,吸引了许多同学报名参加,引起广泛关注;一年一度的十佳学生评选宣传也搬上校园网络电视,同学们可以更全面了解十佳候选学生,这些特色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校园,又扩大了校园网络电视台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校园网络电视宣传、教育的功能,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网络新媒介;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件强调,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建设,包括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拓展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已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充分的利用好网络新媒介,准确把握网络新媒介的特征,深刻认识网络新媒介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亟不可待解决的问题了。

一、网络新媒介的特征

1、种类多样化。除博客、BBS等相对早期的网络媒介外,人人、豆瓣、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网络媒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使得网络媒介的种类进一步多样化。特别是微信,在2013年迅速崛起,而后逐渐成为目前中国除微博以外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

2、信息主体多元化。众所周知,开放性与高参与性是网络新媒介突出的一大特征。这种情况与以往将话语权垄断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手中不同,利用这些网络新媒介,人人都有发表主观意见的主动权,而这种话语权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网络的聚集而急速放大。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手段,随时上传和接受信息,能够使信息做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无障碍传播,大大缩短了信息从到接收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接受、阅读、转发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3、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不同阶层的人在网络中都有相对平等的发言权和信息资源获取权,使得网络新媒介的消息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有时甚至能对主流媒体形成强大的挑战和压力。通过各种网络大事件,我们可深深体会到网络新媒介的强大影响力。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事件等社会热门新闻都是通过网络新媒介流传开来。处于各种信息交汇中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实时动态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网络新媒介是学生了解社会、洞悉社会的很好窗口。此外,以最新窜红的微信为例,大学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诸如此类新鲜的交友方式,与同校或校外好友沟通和交流,甚至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彼此的动态,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

1、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占少数,而真正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往往是一批学生干部。这种缺乏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2、教师引领和参与度不高。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部分是跟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辅导员在负责,而教师由于科研、教学等各种压力或者是空间、时间等局限无法参与跟融入其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宏观指导、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

三、网络新媒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文化活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通过网络新媒介搭建的活动平台,能够使广大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并参与讨论、参加活动和反馈活动信息。

2、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活动从“单极”向“多极”发展。以前的校园活动建设往往停留在活动策划者一手包办的从策划活动到搞活动这种“单极”活动方式,现在通过网络的新媒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者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改进建设。

3、网络新媒介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高校教师大多数跟学生的交流只限于平时上课,与学生缺乏沟通,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而通过网络新媒介,老师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新媒介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这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能不断地让校园文化建设者了解广大师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地不断深入。

针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地不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飞.网络新媒介影响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10(5).

[2]杨静怡.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局限性的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6).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品牌; 高等教育; 品牌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101-04

品牌是大学的名片,是实力的标志。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莱利・莱特(Larry Light)所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高校的“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巨无霸”,而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特别是由质量和性质优势带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它具有明显的“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建设一流的大学,就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打造自己专有的无可替代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新时期新阶段,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大学校园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社会大环境时刻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面临市场经济影响、多元生活需求、多个校区分离、网络文化兴起和高等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挑战。

1.经济发展全球化带来新挑战

在新时期,伴随着经济、资讯、网络、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等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各种文化思潮甚至一些错误思潮通过互联网、广播、卫星电视等媒体,通过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以及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等渠道不断涌入,大肆推销其价值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大片、微软计算机芯片和麦当劳薯片等“三片”文化输出,其实是典型的文化渗透。西方的政治多元化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使得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面对这样的形势,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多元中成为主流,如何坚守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阵地,是各个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

2.体制机制市场化带来新挑战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社会稳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四个多样化),社会公平、城乡差别、干群关系等问题逐渐凸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是一个体制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建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性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是特定地域氛围下的青年学生精神风貌的“晴雨表”。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历史进步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仍有相当市场,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造成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作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体,高校师生是最敏感、最集中、最迅速地反映、折射社会环境变化的一个群体。高校师生的竞争压力无形增强,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里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倾向日益明显,倾向于奉献与索取并重,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上的享受,政治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日益暴露,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主体和实效功能。

3.网络传播信息化带来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事业发展迅速,报纸、刊物数量众多,广播、电视影响扩大,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手段异军突起,对校园文化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和应用面的扩大,社会上少数网站、论坛、BBS、博客等出现的过激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使师生的思想情绪受到影响和冲击。互联网上的各种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大量涌现,容易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网络炒作人物此起彼伏;娱乐圈的艳照门、兽兽门等不良事件不断曝光;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我爱记歌词、美丽A计划等选秀节目热情高涨;校内网和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大量不良网络游戏,让部分学生痴迷到了极限;山寨春晚、山寨人物等山寨文化带来了“恶搞没商量”。这些现象严重冲击了高校健康的主流校园文化,特别是严重影响了典型榜样人物和事迹的树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做到为我所用,成为开辟校园文化崭新空间的重要渠道,是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文化需求多元化带来新挑战

价值多元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所决定和支配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得先锋意识很强的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取向上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整体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多元化的态势。他们思想十分活跃,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引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十分强烈,对精神文化产品、校园学术氛围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5.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新挑战

在前些年全国大兴大学城的背景下,高校新建校区带来的文化传承问题。以2007年浙江省为例,在浙江省77所高校中,有73所新建、重建、拆建或扩建。由于边建设边办学,许多校区的文化氛围一时无法形成,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原有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校园文化,不能在新校区得以充分地体现。如何将老校区的文化移植传承到新校区,精心培育新校区精神文化,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全新的课题。后勤社会化带来的文化延伸问题。浙江省不少高校的学生公寓都相对建在校外,学生居住相对集中,但公寓内文化积淀较少,学术氛围不浓厚,配套设施不完善,周边环境不尽如人意。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将校园文化向学生公寓延伸拓展,与高校后勤集团联手,提升文化品位,增添文化气息,丰富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亟需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

二、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四个误区

1.功利化的误区:不重内涵重包装

校园文化品牌是广大师生心目中有关品牌项目从理念、策划、运行、反馈、提升到媒体舆论、师生口碑、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率的集中体现。但目前部分高校却过分注重总结、包装、凝练,将品牌概念化、虚拟化,不在实效上下功夫,而是在做总结文章上下功夫,将单一化、符号化和缺乏内涵的空心怪物包装成立体化、个性化的优秀品牌项目。甚至有些高校将“浅尝辄止”和仅仅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文化项目,直接包装成已经运行多年的成熟品牌,推向社会大肆宣传报道。当其他高校实实在在去取经交流时,其虚弱本质便会暴露无遗。某高校的宣传部长认为,校园文化品牌做得好不如写得好、说得好,反正校外没人来专门检查的,一味在文字秀上下功夫、在假冒支撑材料上下功夫,以便获得各类荣誉和大量热点报道,是错误的“政绩观”导致的结果。

2.浮躁症的误区:不求质量求数量

部分高校在品牌培育上心情急躁,缺乏长期品牌培育的战略规划,只期望速成品牌,跑步进入品牌的成熟期,对品牌本身的内涵价值不多考虑。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正的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精心呵护和全力塑造的结果。刚刚一个品牌崭露头角,羽翼尚未丰满,就借助媒体大肆宣传。热过一段时间后,就撒手不管了,又重新包装其他品牌。所以,部分高校注重一年内培育了多少品牌,而不考虑品牌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成效。这也恰恰是某些高校否定了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功能,一味强调获奖和社会效应,与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初衷背道而驰。

3.单一化培育的误区:不重整体系统培育,只重单一累加求全

校园文化品牌是一个系统文化项目,是综合反映的结果,包括构成品牌项目所需要的物质、理念、指导、学科、组织、载体、举措等方面。比如,某高校要培育辩论文化,它不仅需要持续多年的校级品牌辩论赛作支撑,同时还需要有相关的辩论学生社团作为组织者、相关的学科专业支持、先进的文化理念作引领、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辩论文化的历史传统、学生的广泛参与和良好的媒体传播等等,围绕“辩论”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进一步完善和培育。而部分高校纯粹就是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培育手段和方法相当单一,这也决定了这一品牌注定是失败的。另外,部分高校将贪大求全和活动简单累加视为品牌,缺乏品牌的核心内涵和核心价值。比如,某地的政治经济学院将本院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都打包,简单梳理并累加在一起,取名叫“政经文化”,缺乏应有的个性和特点。

4.实践操作者的误区:只有单线作战,没有整体推进

目前,许多高校把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高等学校其他的教育渠道、教育环节脱节,与具体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割裂开来,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缺乏应有的立体化保障。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都附属在学生管理部门,只强调品牌的控制、导向作用,把校园文化品牌视为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将校园文化品牌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这样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功能发挥。

目前,很多高校把团委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唯一运作部门,从规划、选拔、培育、实践等方面由团委包办,缺乏校内资源的整合、立意的高度和较广的学生受益面。

三、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基本策略

1.营造氛围,增强高校的品牌意识

一要品牌意识清晰。在我国,政府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一流建设”,都纷纷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流”并不意味着任何领域都要名列前茅,而是在某一些领域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品牌。所以,随着大学竞争态势的形成,大学也与企业一样,所谓“创特色”、“创一流”等,实质上就是“创品牌”,“一流”无疑是品牌的代名词,创世界“一流”就是创世界品牌。

二要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大学品牌建设大讨论,使全校上下对大学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共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为学校品牌建设出谋划策,并共同为之努力拼搏。

三要动员全员参与。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的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广泛发动每位师生积极参与品牌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将其纳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

2.科学调研,明确品牌培育的定位

定位是指一所大学依据其制定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综合了师生需求、时代要求和兄弟高校的现状之后,确定的比较清晰的校园文化品牌的目标性要求,这是品牌文化策略制定的关键。定位准确,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形成,定位过高则使品牌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也会造成巨大浪费。所以,高校必须在科学调研上求发展、做文章,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定位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是加强品牌科学调研。科学调研是一所高校形成校园文化品牌的前提。要充分考察“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需进一步明确品牌的发展定位、受众定位,学习其他兄弟高校的经验,分析品牌的受众构成及其特点、品牌的优势与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教育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强品牌科学规划。在品牌调研的基础上,制订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品牌发展规划要与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四大规划紧密结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加强品牌与政府、社会和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是获益最高的品牌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三是加强优势项目挖掘。有些大学有综合优势,有些大学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传统积淀优势等,在有限的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

四是增强品牌主体意识。在具体实践中,增强师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3.整合资源,推进项目化运作

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化运作,是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使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既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无形资源即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管理等进行整合,也有利于对大学的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当前,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项目化运作是建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校园文化品牌的项目化运作要以以下目标为基础:一是搭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平台,在项目的设计、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学习、独立、协作的能力;二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淡化行政组织行为,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给学生更多发挥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三是贯彻市场化运作,强化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有效配置人员、资金和技术;四是要促进全员育人的实施。

4.形象设计,注重品牌传播策划

有效的品牌传播推广模式,既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提升品牌竞争力。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是一个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是确定目标传播受众,也就是说要细分校园传播空间内的目标受众,研究他们的接受心理;二是确定传播目标,根据不同品牌的不同需要,确定传播行为的终极目标;三是设计传播信息,这种信息既包括品牌的各种显性要素,譬如引入形象识别系统(CIS),强化品牌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也包括能引发受众注意、促使他们行动的各种广告性信息;四是选择传播渠道和传播工具,充分利用校园BBS、广告栏、宣传橱窗、海报、广告牌等宣传阵地以及校园各大媒体,对师生进行品牌“公关”,从而使品牌实现增值,竞争力得以提升。

5.规范机制,加强品牌管理保障

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也应自觉遵循这一原则,并通过系统管理、长期管理来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高校要完善文化设施,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校史成立馆以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充实文化标志;鼓励各方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和资源支持开展文化建设。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丰富而生动的实践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自己。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教书育人的职责扩展和延伸到校园文化领域中来。要充分发挥管理者队伍作为组织者、管理者的作用,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水平。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适合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的有关制度。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方针、任务、发展规划、管理细则、队伍建设等等;通过建章立制,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品牌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舆论、网络、刊物、课堂、社团等分兵把守,落实到人,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明阳等.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同文.大学品牌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浙江省教育厅.润物无声――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德树人”系列・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二辑)[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9]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研究[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6.

[11]方中雄,陈丽等.学校品牌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2]匡促联.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提升[J].云梦学刊,2007(1):133-135.

[13]朱毅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9-121.

[14].校园文化要注重文化品牌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报,2008.

[15]王云鹏,张磊,李平.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4(6):27-28.

[16]曾友田.美、日、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4-6.

[17]王德勋,韩同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06-108.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园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高等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何将两者在教育途径、机制、模式和内容等方面有效的整合起来,不但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有效互动和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还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实践的高度。所以,目前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加强了关注。

一、思政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首先,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对思政教育进行割舍,必须有效应用思政教育工作。通常看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它主要是对学生的人生观、政治观、世界观、道德观乃至法制观进行的教育工作,它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相同的内容。所以高校一定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落实校风建设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成才意识得到提升和强化,从而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较快发展。

其次,思政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有两个重要内容,其一是高校校园建设,其二是思政工作,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在主要途径,另外它是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存在先进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担越来越重,它不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融合外来文化。要想保证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具有批判精神,就必须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用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态度进行审视和分析。各高校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才能对其有效引导和促进,并保证思政工作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融合,让文化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

最后,思政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作用,高校之所以要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就是要保证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不断完善,其中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它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因为高校校园文化其内容具有丰富性、形式具有多样性且主体具有广泛性,对其加以建设和发展,让其有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发挥指导作用,提升校园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组织在思想基础。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的作用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充分的引导大学生。在高校教育中,要想保证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就必须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价值。校园文化实际上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方向支持,并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在大多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所发挥的导向作用非其他方面所能比拟的。经过社会心理学研究,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比例的成员其思想作风、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会对小比例的成员受到直接影响,从而让小比例成员其思想行为逐渐趋同于大多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引导和宣传的东西会在学生日常行为当中直接体现。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所带来的教育作用。高校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能够对大学生其中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我国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实际上来看其实是一个将文化作为载体,重点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精神面貌建设,从而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项工作,这份教育工作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因为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当中,其中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都处在塑造阶段,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思想、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化,并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说,高校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自身发展提供全新的教育内容手段,还能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尽快形成。

再次,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们的凝聚力。建设发展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高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时培养学生整体综合能力,让其能够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进行适应。高校教育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向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让学生坚持党的领导,从而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融合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成长环境,并对学生的日常准则和习惯加以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并形成集体荣誉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增强大学生校园凝聚力的作用。

然后,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成长。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学生的社会化主要是其在经过学习和实践之后,形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这样一个过程。高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接受社会信息,从而促使学生社会化。高校只要做好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环境下达到塑造思想、心灵乃至性格的这样一个效果,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让自身不断社会化。

最后,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对大学生产生陶冶作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能陶冶学生情操,我国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主要是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受到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质疑,这种娱乐文化能够被当成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然而实际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它是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运动性以及娱乐性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内容,只要校园文化活动能够积极健康,才能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正确处理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娱乐的同时还能达到教学效果,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还能陶冶学生情操。

三、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积极互动的优化措施

第一,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互动的重视。我国教育部和共青团很早就针对高校校园文建设的加强和改进提出了相关意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具有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就实际来看,很多高校并没有有效落实这一内容,很多各校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总结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校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互动的重视,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品德并对经济建设有重大作用的人才。

第二,高校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互动的制度。只要制度能够科学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才更加容易开展。应用相关规章制度,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约束,并且还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提供内容指导。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着强制性,所以能够让两者之间互动更加协调,并为两者提供发展动力。如果学校能够有一套健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互动制度,保证它们在载体、方法、原则以及内容上的明确以及高度一致,从而产生互相协调和促进的互动效果,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能够和谐健康发展。

第三,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要想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之间的积极互动,就必须保证为它们的协调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对良好环境创建的过程中要落实好两个方面。首先是外部大环境,政府要做好立法工作,并加强对社会秩序的整顿,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险,如此才能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是校园小环境,校园本身就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只有多开展科学、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才能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为思政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政治气氛,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互动有良好的环境。

第四,落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互动队伍建设。两者之间是否良好互动取决于人才队伍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工作其面临对象都是广大师生,所以,高校必须必须要形成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建立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齐抓党政工团,创建全员化的互动队伍班子。

四、总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其互动关系较强,它们在教育机制、模式、内容及途径上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良好发展,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要科学的分析教育,防止对两者关系产生错误认识,提高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高校教学提供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2:70-73+89.

[2]陈啸吟,徐国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9,06:113-116.

[3]任晓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22-23.

[4]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03:103-106+109.

[5]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5: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