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十篇

时间:2023-04-01 15:48:53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

【关键词】反思;小组合作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教师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近年的中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下面以英语教学为例,谈谈我进行小组学习的做法及反思:

1.小组合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建立

1.1 小组的组成。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每组以4-6人为宜,根据性别和学习能力合理划分。每组配备一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因为这届我带的是文科班,我尽量每组都安排2个男生4个女生为一组。而且我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把这6个同学的位置采取就近原则,这样便于他们讨论问题。为保证公平性,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英语水平应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1.2 小组合作具体做法。

1.2.1 合作课前对话。随着广东高考英语的改革,听说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口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分组合作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合作学习,对英语教学来讲更有实际意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编对话,争取每堂课有3分钟左右让学生表演,这样既可以锻炼口语又可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自编对话热情高涨,因为是集体活动,平时不愿开口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

1.2.2 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一些学生的拦路虎。但由于教学时间较紧,学生人数多,教师难以一一面授辅导。这时,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同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而且我每天要求每个同学记2个单词,然后把这2个单词教会同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小组的每个同学每天就能记到10个单词以上,日积月累,词汇量大大增加, 学生的练习量增加,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看到平时害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1.2.3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单元要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要点告诉各组的小组长。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

1.2.4 合作表演话剧。为了加强同学的学习兴趣,我会定期让他们排演话剧。每个小组自编自创一个话剧,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好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开展竞赛。我们邀请其他科任老师与全体同学一起做评委,评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奖,最佳新人奖,最后颁发一些纪念品。为了小组的荣誉,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一般来说,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都乐于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次表演中,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还获得最佳新人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1.2.5 小组合作作业。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小组长收集他们不会做的作业,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 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1.2.6 小组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操作是制定一张考核表,从作业、听写、背书、课堂检测等多个方面检验小组学习效果,在课室的墙上张贴并公布各个小组的成绩。一个月评比一次,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分数最高的为优胜组,并给予一定奖励。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2.小组合作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2.1 课堂喧哗。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有的同学是动了起来,但不乏有一些同学借机闲聊。

2.2 小组发言人固定,忽视个体独立思考。每次发言都是那几个好生,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能抢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都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一下就过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散失了。

2.3 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2.4 小组合作中的好生与差生的参与度严重不平衡。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其他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小组合作表演对话,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他个人的表演。

2.5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课时,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多的让学习困难和内向性格的学生回答表现,因此这些学生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当听众,很少甚至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新课改的今天,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要大胆实践课改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力的角度出发,把小组合作运用到基础教育广大空间中去,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郭砚冰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 第9期.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 小组 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探究性实验在新课程和教科书中大量地出现。在探究性实验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以此为突破口,不失为一种方法。本文对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反思。

一、设计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境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境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三个教学活动中。这三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强化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学习任务明确了以后,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例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在验证乙烯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过程:向学生提出质疑:在制取乙烯的同时,还生成什么物质,如何检验使溴水褪色的是乙烯,而不是其他物质?教师将小组分好之后,可指定各组组长,再由组长去组织相应活动。组长可以先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小组内讨论,将所有可能的情况罗列出来,并且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再由小组长对本组人员进行分工,明确各人该做什么,如何设计,记录相应的现象,并且做出相应的解释。实验结束后,组长将本组情况汇总,得出结论。

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反馈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及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时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学生们的发现,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采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和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很困难,这缘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五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明显能感觉到学生们的热情和激情。

五、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我找寻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在“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时会产生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3

案例写真一:为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引导学生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笔者有意识的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发现,各小组讨论的气氛相差甚远:部分小组气氛异常热烈,但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个别小组气氛沉闷,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讨论名存实亡。

反思及优化对策一:合理分组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1.不合理的组员搭配是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教师不能任意分配讨论小组,也不能让学生自愿组合。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各组员形成性别,性格,思维活跃程度,学习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由此就可使全班各组之间同质,保证了各组的力量均衡。根据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了解学生的性格和英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分组,以利于活动有效开展。另外,不安排关系密切的学生在同一组,因为组员间过于熟悉容易使讨论变成闲聊;也不能把调皮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否则他们很有可能会干扰讨论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员还要重新调整,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

2.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小组人数过少会使小组的个数增加,给活动的组织和小组竞赛成绩统计带来麻烦;小组人数过多,一方面会使组员的平均“闲置”时间较长,组员个体的作用难以发挥,降低了每位组员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座位的编排也会是个问题。因此,笔者常将班级分成6-8组,每组8-6人左右。小组一旦确定之后,一般应稳定一段时间。让小组成员共同为该组取名(如: Magic,Star,Winner等)以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集体的归属感。

案例写真二:由于重新分组,各组员间关系不密切,且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个别小组讨论出现“冷清”的场面。这些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仍停留在单独学习的层次上。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留于形式。

反思及优化对策二:合作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点

1.学生缺乏交往的意识与必要的合作能力。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意识和合作能力往往更能决定小组成员在讨论合作中的效果。因此,应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的交友娱乐,而是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让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技能并积极训练,以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教师可节选相关的交际用语,让学生在讨论中加以运用:Shall we start? \ You are great \ I (don’t)agree with you \ I feel the same way \Do you have anything else to say? \ Good idea! \ Excuse me for a moment \ Can you have a try?等。

3.引导性格外向的学生关心交际能力弱的学生,争取做到组内成员共同进步。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投入讨论和表达自己。

4.小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如:role-play, interview, discussion, competition, debate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合作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设计一份表格,用以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能力。

案例写真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交流,配合比较融洽。但在小组活动中又出现了总是由英语学习的强者控制着大局的现象。其他学生仅以简单的“Yes”“No”来回答。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发言。讨论成果的汇报也总是那几个学优生。也就是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无形中失去了用英语思考、交流、发言来提高语言流利程度的机会。

反思及优化对策三:高效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1.优化组合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性格相关。教师如果处理不好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的局面,告诫学生每人要各司其职,不越俎代庖,要让人人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2.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培养优等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同学沟通,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积极实践,主动交流等。

3.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教师要正确引导内向的同学,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挖掘和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增强小组责任感。

教师也可设计一份表格,如右表所示,用以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4

关键词: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84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交际技能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英语教师的青睐。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缺乏理性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对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着一些误解。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学生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了,但仔细观察便发现这种合作学多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多大效益,教学效率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反思。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角色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经过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这样,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如小组意见记录,代表小组展示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哪个人的想法。回答学习的结果时,应该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有的人认为……最后一致认为是……”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不是说“我认为……”“我觉得……”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角色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成了游离于学生之外的局外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漠不关心,即使关注也只是看是否达到了教师想要得到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和控制讨论的局面,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而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同时,教师课前要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的知识深度要讲到什么层次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适时调控课堂,收放有度。

三、均衡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程度。学习较差的学生能减轻思想负担、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学要面向全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是这样,给每个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学生轮流汇报,甚至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和语言表达不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教学中应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价值

设计教学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设计有价值和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下列几种情况:1. 当学习的知识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当探究知识的方法不只一种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 当问题具有挑战性、有探究意义,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4. 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5. 在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五、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如果合作学习时间太短,小组之间刚开始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刚要开始碰撞,真挚的体验刚要开始交流,这些活动都会被终止,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无法真正进行交流,没有时间触及或交流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小组合作,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只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当然,合作学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讨论易偏离主题,这样也浪费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确定,一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预测合作学习的时间;二是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度,这样就能恰当地控制合作学习的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低效;对策;反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纳入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和能力。随着“研学后教”理念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学生的合作不主动

小学英语五年级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尝试在不同的英语课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利用研学案进行教学。在课堂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虽然进行了分组活动,但小组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优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使合作流于形式;而组内的中下等生由于多种因素,根本不思考,不讨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学设计有偏差,合作话题缺乏趣味性,或者在布置任务后没有先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组织学生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激活相关的知识点等,这些因素都会抑制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根据这一原因,笔者对所任教的五年级抽取了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小学英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普遍采用的是两人小组活动或四人小组活动;仅有7.62%的学生曾采用过6人以上小组活动,14.29%的学生曾按个人意愿分组。在被问及你喜欢的分组类型时,90.5%的学生更倾向按个人意愿分组。究其原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长期面对自己熟悉的同桌和前后桌,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对小组活动无新鲜感。从学生角度分析,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学生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笔者通过对本学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英语课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现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显参与度比较高。在英语课堂中,4.29%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表达机会少;但是另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及学习困难等因素,缺少发言机会;更有6.67%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长久以来,处于听众的角色,使得他们渐渐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

反思: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力不从心,所以干脆置身事外。另一类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他们有能力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即使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见解,也不加以辩解。据笔者观察,就发言的几率而言,一般男生多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多于性格内向的。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不敢过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这样长期得不到教师的注意和鼓励,学习困难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反正教师不会叫到我,我不用做准备。

3.小组讨论中出现使用中文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普遍的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英语使用习惯,有95%以上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使用中文,更有10%的学生在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讨论。这就违背了教师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英语、说英语。

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缺乏用英语讨论的氛围与习惯,加上英语知识的积累还不够多。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可能是指令性语言不清晰,导致学生不明确活动任务,再加上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在讨论时间里,开始讲空话。或者教师设置的活动任务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4.角色落实不到位

据笔者调查发现,在英语课堂小组活动中,组员的角色都很单一,即使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据调查,有75.24%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没有分工轮换制的。因此,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副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和发言人。

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组建理念不清晰,没有很好地针对小组各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

二、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的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怎样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达成目标时,应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要转变观念,还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一学年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总之,小组合作伙伴及小组合作形式应灵活多样,以保持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教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课后反思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就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愿合作、不善于合作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教师要培养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去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能力。

(2)学会讨论问题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讨论求同存异,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

(3)学会表达观点

合作学习评价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外,还要互相了解对方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机会,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4)学会合作评价竞争

组内合作评价、组际竞争是合作学习评价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评价意识。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构建发展的过程,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步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成效取之不尽的源泉来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作为新课程的践行者,教师要通过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在人与人之间影响“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使课堂合作学习更具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发展,促使他们朝着有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的社会的人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2]诸葛彪.自主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周新桂.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6

但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1、分组流于形式。为了“赶时髦”,迎合小组合作的趋势。2、合作流于形式。优等生“侃侃而谈”,学困生只是旁观者,面对优等生的“表演”他们只能充当观众。3、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只重视结果却忽略了合作学习中的很多细节问题。4、评价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小组合作“形散而神不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做足“功课”

没有理论学习的教师永远也成不了“名师”,理论上的成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作为教师只有认真的学习理论才能使我们更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理论上的成熟才能使我们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果断,灵活,教师的教学之路才能走得远。

二、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分组是否科学,分工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是分组的基本原则。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具体的分工,组长是小组的“灵魂”,组长要有威信,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其他组员也分别负责纪律、卫生、记录等职责。他们在学习和日常事务中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对学生进行培训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不了解,认为不如直接“告诉”的效率更高,有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合作”,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在实践中对学生指导:1.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表达。2.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讨论。3.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倾听。4.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评价。5.让学生学会在合作后反思。

四、解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一些教师在提倡小组合作之后在课堂上处处交流,表面上很热闹,其实是合作方式的滥用。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很大程度是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的看法来自于不同个体的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只有经过自主学习的思考,才会有合作学习的成功。当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困难不能独立解决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集思广益,这样,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巩固,又给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性。

五、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不但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要细心研究教材资源中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中,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之后,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D,BC上的点,且AE=CF,判断BE与CF的大小关系,说明理由。学生在解决此题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该问题的图形,编一道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题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从多角度来编题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使学生达到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灵活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关注小组合作的生成资源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16-02

近年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一个教学研究的热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关键词,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12)中曾搜索到7293条记录。这些记录从时间分布看,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研究者的特征看,绝大多数研究者为中学教学的一线教师。这反映了一线教师勇于尝试教学改革的态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因素、学科、实施方式的考察与分析,提出了一些积极的观点与好的方法。

教学研究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尝试,期望通过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来推动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在实践活动中主要围绕小组如何组织,教学效率如何提升,小组学习如何激励三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合作小组的组织问题

进行学生分组,重新设计课堂座位摆放,改变传统教学时的摆放方式,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同于传统教学形式的重要变化之一。如何分组才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分组时,如何才能既考虑学生的要求,也考虑各组的成绩分布?每个组安排几个学生才合适?笔者首先召开学生班会,讨论采取怎样的组织方式较为合理。最后大家都同意采用“成绩均衡”的方法。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逐步适应学习形式的改变,使讨论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达成共识。对于一些个人喜好等问题,在分组之前进行讨论,可避免分组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产生可能的“破坏性力量”。在每组安排几个学生的问题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因此,分组时根据学生的总成绩进行分配,保证每个小组之间学习水平基本持平,每组安排5-6人。同时还考虑到学科平衡的问题,对小组学生进行了微调。参照同学们的建议,将座位进行了重新分布。

这样重新布置座位对教学是否有负面影响?笔者开始时就担心这样的位置摆放,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学生会不会因此而在课堂上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样听课。为了消除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小组合作制度。首先,选定小组正副组长、纪律组长、学等。其次,制订小组学习的课堂规则,例如:合作讨论只谈论与课堂问题相关的内容,不谈论无关内容;课堂上除学习讨论外,不与同学进行闲聊等。

为了发展组内同学之间的关系,利用班会等时间,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加强小组文化氛围建设,开展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合作学习本身对发展同学间的关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有关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2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促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表3 小组合作学习对班级学习氛围是否起到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效率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明显对这样的课堂形式不适应。笔者在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交流时,主要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合作时间分配、教师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解,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尽管课堂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由于教学“习惯”与“个性化”的教学思维,其教学并没有随着课堂形式的变化而变化。②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比例太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③一些教师的教学只注重结论,而不重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消这些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担心。为此,进行了如下的调查:

表4 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趋向于赞同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一味地讲授显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采用了学案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课堂内容,更要能够对课堂小组交流中学生的知识生成进行启发与总结,还要引导学生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是能够很快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这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得到了学生认同。

表5 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促进你的学习

三、合作学习的激励问题

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实践中如何处理是课堂管理的关注点。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①合作是班级课堂学习的价值追求,我们在班级文化氛围建设上更加强调合作。②针对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组间竞赛,通过竞赛促进组内的合作交流,使组内的凝聚力得到加强。③让每个组推选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对每堂课中各小组的表现优异者给予表扬。④教师对每个组的表现进行打分,每周根据分数来评选优秀小组。

从实践感受来看,激励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这种肯定性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会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会温暖,获得美好的情绪感受,效果很好。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学会表达对同学的关心,培养了合作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如下(见表6、表7)。

从实践过程来看,“形式”的变化并不会必然带来“内容”的变化。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随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而作相应的变化,就会影响这种形式的成功。因此,在教学形式变化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8

【关键字】高中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各项事业都在逐渐与世界接轨,作为建设未来祖国的主力军,高中生对英语的掌握情况对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解析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学生在其小组或者团体之中通过进行明确分工、互帮互助,最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学习模式,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笔者认为,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强调了小组活动这一教学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伙伴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可以将学生之间个人的竞争巧妙的转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进度等仍然是由教师进行设计、安排的。

二、解析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组织的严密性有待加强

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强调的是"合作"和"探索",如果高中英语教师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合作与探索,那么必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装饰。现阶段,有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学生分组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参与情况也不理想,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举个例子:当学到Unit1 Lifestyle时,教师可以会提问:How about your lifestyle? 学生就会前后桌四个人分成一组进行探索。有很多英语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就会自觉的参与讨论,因此,很多教师就会随意的将前后左右分成一组,谈论完成一些任务,然而,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是否适合这样的分组形式。

2.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合作二字,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竞争,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举个例子,学习Unit1 Lifestyle时,T: I am sure everyone likes to talk about his or her lifestyle. I like talking to friends on the Internet, going shopping and watching movies with friends when I have time. what about you? 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段文章进行背诵,以便应用于日后的作文当中,几分钟之后,T: Now which group will try? Let us see which group will recite best.每个小组就会派出代表进行背诵。当学生完成背诵后,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针对小组活动开展较为顺利的小组要予以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是出于观望状态,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氛围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也不尽合理,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三、如何开展有效的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产生的事物,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高中英语教师绝对不可以放松警惕,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及进度一定要由教师掌控,切不可完全随着学生的兴趣和心情进行;其次,教师一定要对各个小组内部进行观察,帮助小组进行正确、合理的分工,还有就是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课堂讨论的度,不能使小组讨论变成毫无意义的争吵。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它人的认可,高中生对其的渴望尤其强烈,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开展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教师可以适当的建立小组竞争机制,在一段时期内进行检查、评比,对于小组学习活动开展较为顺利、进步较大的小组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对于小组学习活动存在问题的小组及时进行纠正与帮助。不仅如此,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组中个人的表现,对于积极参加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要予以表扬,并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益红.通过合作学习减少两级分化的有效尝试[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9

关键词: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 合作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70-0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自然科学,是基础学科之一,它的应用性非常强。有些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难。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下面谈谈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1)关键问题要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首先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如果连元素周期表,化合物,化学方程式,反应式都弄不明白,那学好化学就是空谈,学好化学必须掌握住:①元素,没必要背元素周期表,把课本上的记住就行,初中生要记住元素名称,怎么写化学式,原子量是多少,可以形成几价化合物等等,最好是按体系记,就是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一起记,比如卤素。②化学式.只要元素都记住了,那么它们在一起形成的化合物自己也就会写了,当然,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有很多,这就需要灵活掌握价态的知识,元素的价是很重要的,对你判断化合物的种类,写化合物的反应式都很有用。③反应式.掌握价态可以从记反应式中练习,老师把教材常用的反应式写在一张大纸上,让学生背,背不是死背,而是看其中的规律,然后记规律,反应式中举一反三这个作用最明显了。当然,有很多的同元素的化合物,这就需要灵活掌握知识,化学价是非常重要的,对判断化合物的类型,反应类型写化合物是有用的。

(2)重视课本经常预习,教材起着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重要载体,是高中入学考试的一个主要来源,高中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教材处理,扩展和转向。因此,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要重视教科书,通过教科书可以获得基本化学知识,教材是最好的老师,遇到障碍,通过课本知识发现缺陷,提高知识的链接。当然,基于从书本上学习,掌握教材,逐步挖掘教材实例和潜在的功能锻炼,通过类比,延伸,扩大获得一些新的问题,巩固基础知识。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建立课本知识网络,建成容易理解的整体框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将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材为主线,了解教材的内容,上课认真听讲,这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做到课前课后分别做到预习和回味,经常阅读,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在关注主要内容的同时,对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和选学内容也要引起重视,这些内容有对加深主要内容的理解有好处,能拓宽知识面。课外阅读要边阅读边思考,力求解决在课前课中的疑惑。“选读”指的是有目的性的阅读那些认为重要的或不好理解的内容。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化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应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从中发现化学知识,这样就可以对学习更感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3)勤预习,做好课堂笔记,推进课程的理解是学习化学的关键。因此,学生可利用暑假化学教材先看看,也许一本化学教科书,充满机智和幽默的表演将深深吸引学生。上课之前还必须准备预习,除了认真阅读新课,把不知道的知识点做标记,并尝试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如果不预习很难去听讲座,预习后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初中化学教学比较繁琐,主要的重点内容要仔细听,并在课堂上做好笔记,有效地防止走私,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重点。然而,课堂笔记必须记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记笔记要以不影响听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前提。化学课程多实验多概念,计算的符号,也是很多。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入门课,打好基础是关键。必须课前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认真阅读新课,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并尝试在教材上面做练习。把遇到的疑问,困难带到课堂听课中,课堂效率将大大提高。通过预习新生学化学时感到很大的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将是“学习化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不容易记住,很难理解,不会做”,从而彻底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其实学习化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只要掌握学科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师,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学习者,没有经验参考,没有现成的教案,所以应不断的充实自己,加强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中,教师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及时的肯定,鼓励,适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的动机,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教学中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少教多学,六通”的要求,让中学的学生,学习更加自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学生等。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活动讨论,调查研究,家庭小实验提高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课堂指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前,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加强课后巩固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是一种更有效。教学计划的实施措施。①注重课堂教学组织,突破难点,把握重点,落实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②是积极做实验,教师演示学生的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③及时复结,各学科知识组织成知识点,知识结构为线,“知识网络”教学生记忆知识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歌诀记忆等。④审查方式灵活,可以采取靖江,谈论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实验,联系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合作探究模式。

(5)及时做课堂的概括和总结。每次考试后。考试成绩已成为既定的历史。重要的是,从化学试卷的错题,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通过学习这些错题,把知识缺陷降到最低。但如何进行误差分析,值得研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教师只要求学生写下来,但是我认为有些片面。测试误差主要是由知识或能力不足造成的,知识的缺乏导致错误只要回归课本,就可以迎刃而解。问题我认为能力是没有必要记住,记住没用,但可以类比,只有与已知的比较,了解,掌握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勤记、及时复习在课后,作业认真完成,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可以巩固课,几周后,单元复习,章节复习,全面审查等。该方法回顾分为复述听写,链接,等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牢固掌握知识。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教材中的50或60的基本概念,需要的元素符号知识已超过20,有许多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记忆化学元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记忆,会越学越困难。化学方程式的每个知识点要清楚,所谓的基础不稳,一切都是没有用的。做题不能只求数量也得要质量,试想想,什么样的知识可以用在这样做之前,不要走弯路,自然效率也得到了改善,做好反思,看看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最好是从一个事实推断出其他的东西。有数据选择,要精不要多,两或三套足矣,以综合性较强的“VCM仿真实验”,帮助探究性学习思维的锻炼。

(6)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试验。首先,每一个演示实验仔细观察老师在课堂上。其次,是实验班的好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实验目的,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步骤。他不是一个旁观者,动手实验,实验对象在高中,事实上,不是很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少数,实验题都是高中的一些实验,过来过去,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实际上是相同的。但实验课题主要是关于细节,实验现象,如:放热反应,吸热,降水是否平整,颜色的变化等,抓住变化的小细节,可以做得很好,但前提是把握细节。例如:物理性质(颜色,密度等),化学(化学反应,反应析出等现象,颜色的变化等)。所有的知识或初中化学考试的基础,所以更需要的是把握细节。同时,学生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注重知识的关系,寻找记忆的有效方法。知识分布广泛但也有规律,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了解问题必须及时问老师,这样在研究中不保留障碍,没有留下任何疑问,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网络化,这样便于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定然会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化学课创设有趣、科学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努力。学无定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房艳芳.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3(9):41.

[2] 牛德.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3(52):154.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0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假合作

新课堂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师讲生听的“填鸭式”单向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以小组合作为中心,旨在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实现对知识的认知和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听课与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几个人围在一起,看不到组内成员的互教互学,只有组长的“一言堂”;或是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其他人则忙碌地记着,完全没有思维的碰撞;抑或坐在一起说起题外话,教师却浑然不觉;更有“大眼瞪小眼”,你不会,我也不会……种种“假合作”充斥课堂,有形而无质,费时又无效,老师们也都意识到“课堂是热闹了,但却看不到效率,完不成任务”。是什么原因导致“假合作”现象的出现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剖析,以供同仁参考。

1.合作问题的设置影响着小组合作的状态

问题是小组合作的任务目标,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小组的合作状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应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特别是合作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要有思维的含量,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仅凭一个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获取问题的答案,还有合作的必要吗?其次,问的角度。同样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发问,会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功的概念是能量概念形成的基础,是机械能单元的重要基本概念,是研究力在空间上积累效果的物理量。在设置问题时如果直接问学生“什么是功”,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以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等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分析总结:(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生活中那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力没做功?(2)如何定义功?如何理解功的定义式?这就成了很好的合作学习题材,学生已经不再是读课本,找答案的“搬家”过程了,而是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呈现问题之前,一定要再三斟酌“合作的价值有没有?有在哪”当然不能为了合作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谁也找不着问题的切入点。换句话说,学生都会和都不会的问题不能作为合作问题,更没必要每节课都绞尽脑汁寻找合作问题,它的有无不是新课堂的标志,追求热闹更不是新课堂的标志。学生“动脑学、动手做、动嘴说、动心交流”是新课堂的标志。

2.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着小组合作的效果

传统课堂已经将学生培养成“知识伸手,问题张口”的坐等习惯,虽说“味同嚼蜡”,却嚼得津津有味。哪有多少独立学习的概念。面对新课堂,不适应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老师们为自己权利的“削减”而惴惴不安,抽着空“唠叨”几句,生怕丢点什么。殊不知,“你说过的,他就会了”,让学生更显得无所适从:“你教我都不会,自己学怎么能会?”让他自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必须一点点训练,否则我们连时间都不知去哪了。所以,让学生自主、让学生合作,不是你说出来这两个字就能实现的,学生就能去做的,得老师教学生怎么自主、如何合作。遇到不会的问题,不是说“我这个不会,我那个不会”,而要说出“不会在哪”。交流时,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而要教给“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是那个”。如此训练,学生的合作便会真实而有效。所以,新课程中的教师看起来轻松,实则任务量大了―前期工作多了,技术含量高了――加大了学法指导的要求。

3.课堂时间束缚着小组合作的程度

“四十五分钟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千古不变的真理,由此限制了学生的交流。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对某个问题正议论得兴致勃勃之时,老师一看时间不够了,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于是便说:“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火花就此熄灭。“什么叫完成任务”?是把该讲的内容都倒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从头到尾缕一遍?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目前课堂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学会点什么,感悟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都叫完成任务。所以,要学会放手,不再让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牵着老师走。

4.小组建设影响着小组合作的质量

“环境育人”――“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小组文化建设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帮助小组创建积极向上、发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让每个学习小组时刻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熏陶,让走入小组的人就产生学习的冲动,滴水便会穿石。其次,要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多数学校的通常做法是两桌一并、四桌一合就变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根本没有考虑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小组。新课堂要求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互帮互学”,随机搭配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建设学习小组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涵。坚决不能走“课桌一摆就是课改”的路子,而要在学习上形成互补、在解决问题上形成互助,追求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境界。

5.评价机制制约着小组合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