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0 10:48:49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篇1

众所周知,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尝试总结归纳“卓越班”班级管理特点,分析“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索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如何切实提高“卓越班”管理质量,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撑。 

一、“卓越班”班级特点归纳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开展各项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最基本的单位,那么,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卓越班”具备哪些独特性?客观全面地归纳独特性,是进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素质不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可从校内各专业、各年级中遴选”。按照这一原则,各试点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选拔管理办法,对同一专业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沟通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对工程师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试点班。可见,学生需经历层层选拔才可进入“卓越班”,综合素质高于自然班级。 

2.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科卓越型应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强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在能力结构上,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素质结构上,体现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专业特色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试点院校要“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专业原有传统培养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不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按照要求,“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1年在企业实践学习,而普通自然班级按照学校单方制定的培养计划开展学习,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学校渡过,实践学习环节明显偏弱。在校期间,“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学方式,配备优秀的教师,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学效果佳,并且多采取导师制,在学习上进行“一对一”的跟踪辅导,而普通自然班级大班教学,采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诸多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并没有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4.班级稳定性不同。“卓越班”班级成员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按照遴选办法,不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被调整到自然班级,与此同时,普通班级优秀的学生会经过申请、面试、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补充进入“卓越班”。这样一来,“卓越班”班级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稳定性较之普通班级比较差。 

二、“卓越班”班级管理难点分析 

如上所述,“卓越班”与普通自然班级相比较,具有诸多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另一方面也给“卓越班”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卓越计划篇2

企业方面,第一,企业会安排导师,引导学生尽快了解公司的运作和工作的具体流程;第二,企业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也会组织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培训课程,这是学生在学校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第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的转换的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存在不能严格遵守“卓越计划”中的协议的情况。学生方面,第一,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且实习期满继续留在原实习单位工作;第二,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但实习期满转到其他企业工作;第三,实习期未满就退出“卓越计划”,重新回到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二、“卓越计划”中断的原因分析

当企业真正介入到高校办学环节中,当学生必须进入企业“真刀实枪”做毕业设计时,必定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卓越计划”中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企业改变招聘计划。学生参与“卓越计划”到企业实习,多数希望早点工作,实习期满后能继续留任。但由于有些企业后期的招聘计划有变,学生无法留在原岗位。第二,企业未能兑现承诺。一些企业签订合同时许下模糊的承诺,多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无法实现。第三,个人定位与企业定位错位。有些学生急于想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谋求大的进步,喜欢做新鲜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长时间做同样的工作,无法达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产生厌倦情绪。第四,个人提升转岗或其他私人原因。学生在实习期间,仍然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招聘信息,实习结束后,提升了整体素质,就业选择余地更大。

三、“卓越计划”管理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卓越计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努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方面的有效契合,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以校园作为学生锻炼的社会环境和活动舞台,实现由“学生”到“卓越工程师”角色的逐渐转换,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之目的。

(二)规范公平的原则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的人选通过选拔产生,坚持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为保证选拔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应专门设立一个“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好相关选拔的政策。学校在建立学生的遴选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学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三)系统可行的原则

严格按照程序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初衷,为“卓越计划”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保证其能顺利且高质量地运行,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

(四)能动发展的原则

“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践中进行调研,根据学生和企业的亲身经历及他们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问题,使“卓越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规范化,满足学生、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卓越计划”相关管理制度归纳、建议

(一)预备期:宣传制度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宣传工作应从新生刚入学时开始。首先,在新生报到时向新生及其家长发放卓越计划相关的资料,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卓越工计划”的相关政策,也可让家长为孩子今后的选择做好把关工作。其次,在新生导论课上,学校可安排学生进入“卓越计划”合作企业内参观,更加直观地感受实际情况。再次,邀请同专业已就业的学长来校与新生做专业交流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激发他们对于工程师这一职业的兴趣。

(二)前期:选拔、签约制度

成立“卓越计划”学生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坚持自愿申请和择优选拔相结合。选拔分为初选和面试两个阶段:初选阶段,学院依据报名学生的智育成绩和参与科研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计算出进入面试环节的学生名单。面试阶段,邀请我校“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的专家一同参与面试,一般更倾向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学校与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签约制度。

(三)中期:反馈、考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应建立反馈和考评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内和企业内更好地学习和开展工作。反馈和考评工作具体可通过调查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展开,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反馈发现卓越计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学校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卓越计划”。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同样重要,在尽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在学生中应树立权威,制定好各项考评制度。学校和企业的考评结果也将成为判断该学生最终能否通过实习期,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后期:答辩、保障制度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真题真做,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进入毕业答辩阶段,学校应将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单列入“卓越工程师”组,考核老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答辩时间灵活安排,可根据学生和企业的要求适当提前答辩的时间,这个阶段学校更要和企业接洽好,充分帮助在时间、地域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为他们的按时毕业及顺利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便利。

(五)结束期:回访制度

卓越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4-02

我国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2012年2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高校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工程实践理念和创新理念,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校企联合,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

第二,课程体系存在重工程科学知识,轻工程实践训练,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普遍问题。

第三,专业基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内容、形式有待调整。专业实验项目零散,有待进一步整合。

第四,总体实践教学学时不足,环节单一,校企合作深度及广度不够。

只有生产实习环节在企业进行,学生缺乏提早接触社会、企业的机会,毕业前对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理解不透。还没有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营造一个很好的条件。

第五,实践教师缺乏工程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很多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进入过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非工化”趋势明显。

二、基于“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改革

“卓越计划”与以往工科学生培养的显著区别在于定位更精确、目标更明确、评判标准更准确。即针对工业界,培养行业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切实、有效、有创造力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卓越计划”必须立足于工业企业人才需要标准,有目标、有计划地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一)调整教学计划

将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改为“3+1”模式,将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到最后一年进行,第4年以实习实训教学为主。将专业基础课程尽量在第一、二学期学完,这样有利于安排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后续专业课程的跟进,思政等课程可以均匀分配在后面学期。

(二)优化教学计划

整合课程,减少纯理论性的内容,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型的内容,增加专业应用型课程的学习,如化工管路设计安装、化工软件,开展工程设计。教学中改变传统讲授方法,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研究式教学,基于构思、设计为主的设计式教学,基于化工企业、车间的过程单元式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教师联合授课。

(三)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校企深度合作

沈阳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地处辽阳校区,坐落于“石化城”—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在“卓越计划”政策的支持下,在企业建立“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将学校的课堂教育与教学延伸至企业,每学期都设计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过程,增加实验室认识实习。

(四)改革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

减少专业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将专业实验改革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融合反应、蒸馏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干燥、产品指标分析等。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模拟工业生产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五)制定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工程素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实行教师下厂实习学习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科研课题,参与产学研和实际工程设计项目,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讲授专业课中涉及的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聘请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讲授实际案例,指导化工管路设计与安装综合能力培训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参与学生毕业答辩,共同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

(六)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程监控实践环节,成立院系质量监督委员会,吸收学生、企业人员参与,规范各类实践环节的教学制度及评价标准。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卓越计划”的总体教育理念下,明确了我校培养应用型化工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普通工科院校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并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让学生广泛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运行、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工程实践能力。据此建立我校化工试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工程设计性能力、企业社会实践能力四大模块,实践环节学分占三分之一以上,工程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学习四年不断线。结合工程实际,构建和完善“以实验及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目标”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模块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化工卓越工程师。

[ 参 考 文 献 ]

[1] 白艳茹,王旭,王小宁.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22-224.

[2] 詹世平,王卫京,赵启成,等.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99-101.

[3] 魏静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6): 486-489.

卓越计划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47-02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的“卓越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进而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及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此引发了在教育方面,诸如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本文是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面向课程改革的研究。首先分析课程改革的依据和方向,其次阐述课程改革的依据和方向,最后分析课程改革的方案及实施过程,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其他课程改革,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依据和方向

1.“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卓越计划”主要是强调培养一批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批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素质,并能够服务于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等方面。既强调培养不同类型工程人才,又要求培养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高素质、高质量等素质要求。要求培养的工程师既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又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既能够在多语言环境下工作,又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此外还要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要求。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并体现办学专业的定位,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及规格,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针对“卓越计划”,有很多专家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如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3],其课程体系的形式是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组成。提出了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自顶向下、分解集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构建的思路。对于课程体系来说,改变了教学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甚至有可能不符合工程知识的认知规律。每门课程又有可能各成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密切,或者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等。这样的话,我们更应该思考课程改革以便应对这些问题。

3.课程内容与企业学习相结合。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针对本科工程型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其培养模式为“3+1”模式,既学生在校学习3年,在与行业有关的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共1年。在这里企业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及行业现状,指导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等,再者企业所拥有的真实工程环境,是高校所不具备的,这种环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案及要求

“卓越计划”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教学方法主要强调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而综合性的案例和结合实际项目的教学不多,卓越计划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在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为此,以“卓越计划”的理念为引导,对该课程进行初步的课程改革尝试,尝试运用实例模拟的教学方式,意在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1.课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结合实例,教师精心编写任务书,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可以自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将任务书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每个小组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小组之间相互分析点评,最后将案例中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课程辅导采用集体参与的方式,让学生编制成果、讲解汇报、集体讨论评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合作、表达、沟通等多方面能力。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的优势,建立专门用于专业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及讨论群组,如对于国际工程承包课程,介绍有关国际工程的案例、各国文化、法律法规、国际工程趣闻等,为学生提供网站、空间、博客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建立知识学习途径,形成专业提升的“第二课堂”。

2.教学活动环节。针对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教研项目,关注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新探索。并邀请相关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与难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为相关理论知识的渗透提供了平台。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辅导,对专业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

3.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3]。此外,对于一些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为了强化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实践的能力,并且使学生更好地依据认知规律学习并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结合传统的课程教学,组建新的课程体系。对于理论课程以建筑工程为背景,可大量引入工程实例,进行课程整合重组,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方法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成效分析

以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卓越班”2013届教学情况为例。其采用的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卓越建造工程师”学生学习内容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应用规范、新型材料、先进施工工艺等方面不断增加,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和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在企业时间过程中教学方式更加直观,根据遇到的问题,一一讲解,内容上更加丰富,而且与实践密切结合。从考核方式及考核结果情况看,进入企业学习考核方式分为各个学习项目考核和综合考核两个阶段,此处主要分析其学习项目考核,考核项目根据培养计划而定,此部分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撰写的各个学习项目的总结及企业辅导老师针对项目所出试卷为依据。学生所撰写的实习报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更多地突出实践中常常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并且多数与自己所做的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突出实践应用,突出自己的所学、所思。查看企业指导老师所出的试题,也都是实践应用性较强并且在实践中经常涉及到的题目。总之,企业实践阶段的学习,对课程本身而言,学习的内容广泛,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掌握,能够快速记住并应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研究,教育部大力推行的“卓越计划”,将在出台的各种发展规划纲要、各高校专家学者成熟理论研究的背景下完成。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些未尽事宜需要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新目标的提出,为了实现“卓越计划”中高校制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不断设计研究及制定满足高校培养标准的同时,要求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适应形势发展、走向国际的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4]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卓越计划篇5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根据地方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改革试点项目178项,其中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6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2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39项。

(来源:文章屋网 )

卓越计划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韩彬(1973-),男,四川三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青岛?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00915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MS-E2011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19-02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其在学校及石油行业中的特殊地位,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了制订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与本专业特点结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分别对目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困惑与愿望以及新的培养计划的评价体系等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细致的探讨。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自专业)(前身是“石油矿场机械”专业)1952年成立于清华大学石油系,1953年以石油系为基础创建北京石油学院时正式定名。198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矿业机械”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规定,改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1999年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合并,改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代码080301)。2008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8月,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教高厅函〔2011〕40号),正式批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加入“卓越计划”。自2012年起成立1个30人的本科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培养注重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石油机械为特色,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校机自专业不仅是通用的机械工程学科,而且是石油机械工业的支撑学科。50多年来,机自专业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石油机械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与石油装备相关的高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机自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机自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中国石油大学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机自专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石油石化机械特色鲜明,有足够的石油主干专业基础,注重高新技术在石油石化机械中的应用;[2]厚基础、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培养,专业设置模块化方向明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分总量偏高

全国各大高校机自专业学分要求基本在180学分左右,其中山东大学要求最低,为152学分;中北大学学分最多,为211.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机自专业学分要求194.5学分,从整个调研状况来说偏高。学生也反映课程设置比较多,学生很多情况下都是排满全天的课程,不仅听课效果不好,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很紧张。在这样的学习条件下,学生的思考及创新活动在时间上受到很多限制。

2.专业课开设比较晚,且过于集中

现有教学计划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在一、二年级几乎很少体现专业间的差别,即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公共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在第二学年的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设的“电工电子学(一)”和“电工电子学(二)”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造成学生因为对专业不了解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与其他专业有什么区别,个别同学这种迷茫情绪蔓延,甚至会导致厌学。

从整个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专业课主要在第三学年即第五学期开始,第五学期要求完成22个学分,除了一门高级外语,其余均为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大都集中在第六、第七学期,其中第六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12门次,计25个学分。第七学期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22门次,计51学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选修课开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取舍,与当初宽口径的专业教学产生了矛盾。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课程设计、学校工厂实习以及企业参观实习为主。目前来看,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各种实践为主,到企业和生产现场去实习,则主要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社会生产中,而在学校里完成的实践教学则存在着设备及知识更新慢、与社会生产脱节的情况。

卓越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教育部高教司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当前国家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于是,“卓越计划”的实施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各理工科高校都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卓越计划”的建设工作。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在这一背景下,“卓越计划”势必成为理工科院校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理论依据

1、写作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起的作用。输入语(input)和输出语(output)都属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输入语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K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称可理解输入是促成语言习得“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条件”。但对于输出语,他认为输出语不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输出语无非是证明二语习得已经发生的标志,它除了转化成为输入语没有其他作用。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输出语也是二语习得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Swain(1985)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强调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的贡献。他认为除了输入语,学习者的输出语对学习者提高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写作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等。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通过其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的典型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二、方案背景提出

自2010年至2013年的近300篇关于英语影视赏析教学的论文中,大多侧重于电影对大学英语听力、口语的辅助教学作用,另有少部分文章提到电影课的局限性,个别文章将电影赏析作为综合英语第二课堂,较少涉及将影视作品欣赏、戏剧赏析等与反馈式写作能否促进英语教学,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全国数十所高校先后开展了“以写促学”的教学实验,利用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冲破英语学习的极限,大大提高了英语写作以及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显著。

一般学校的大学英语课主要有综合英语课与试听课构成,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英语角、定期英语沙龙等活动,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有老师指导的能够直接服务于课堂英语教学的体系。我们的优化方案尝试把“以写促学”模式与“影视赏析”相结合,运用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通过与综合课主题高度相关的原版电影、戏剧的赏析促进课下小组讨论和个人长作文的写作,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方案优化目标

第二课堂的建设无疑能够提高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我们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增强语言导入和文化导入。影视、戏剧赏析的过程是对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操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弥补在课堂上精细学习而致使语言输入较少的不足,使学生更多地沉浸在英语语境中。同时,对影视、戏剧的理解过程也是构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的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将了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将所学的文化背景衍生扩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当再次遇到同类题材或主题相关的文本时,能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构建自身的意识群,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2、增加语言的输出量。影视赏析的重点是“析”。在影视赏析后不限长度、不限体裁的写作和口头报告,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方案实施步骤

第二课堂的原版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同时,英文影视作品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不论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在意义蕴含上,都能真实反映使用目的语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能够为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提供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另外,大学英语课课后和影视欣赏后的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能够强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加语言输出。

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化对教师和团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影视作品的选取、点评、对口头作文的点评、书面作文的批改等,都需要教研室团队的集体智慧。优化方案的实施以下图为示:

五、总结

鉴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是国家教委指定为数较少的大学试点项目,如何创新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如何使参加卓越项目的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人一筹,对众多的高校和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是新话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肩负三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果能让教师从事与教授的学科相关的科研,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和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英语教学过程中,动态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变化,探讨教学情境,自我反省探究,促进企业需求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结合,提出卓越工程师大学院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针对学生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化方案是:设计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写作冲动的任务。具体为: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的规律,通过调节口头、书面的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输出量,使学生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课堂的补充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Reigeluth,C.M.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10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4]刘新丽,刘雍潜.[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7.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176.

[6]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Newbury House, 1985. 235-253.

作者简介:

李欣,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卓越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改革;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74-02

一、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因此,环境保护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当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却面临就业冷遇。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人才培养忽略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现代环境工程人才的输出。

为适应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即“卓越计划”)。截止到2013年,共计36所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入选“卓越计划”。2013年6月20日,我国获批准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准会员国。随着今后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将日益频繁,而如何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高校环境类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与改革,对于高质量环境工程人才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二、代表性院校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选取第一批入选“卓越计划”的国内知名环境工程办学院校――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及第三批入选的以工科培养见长的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比较了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各高校理论课学分分布在132.5~141之间,实践教学学分分布在32~38之间,总学分约为170左右。各高校课程分类体系略有差异,但总体来看理论课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类别上差别不大,个别课程学分有所差异。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现了宽口径、重基础的特点,保证了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备的数、理、化等宽厚的知识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为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工程及环境基础知识。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分别基于自身的学科方向和优势开设了相应的特色课程,体现了各院校教师的研究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教师的讲授下接触相关领域学科前沿。

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设置中分为三个模块,即实验、实习和设计。各高校注重的实践环节存在一定差异,同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专业课程设计环节有所偏重,清华大学更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中较其他高校有所侧重。

三、人才培养现有问题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毕业生对专业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得不牢固。由于考核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对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的领会与掌握。另外,由于就业前景堪忧,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扎实。

2.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包容性,这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拓宽学习视野,重视边缘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而我国基础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普遍受到知识面较窄的局限,制约了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3.教师工程素养的不足。新进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少在企业学习和工程训练的经历,在工程实践方面缺乏经验。

四、“卓越计划”实施与改革探讨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调研,及与国家大中型企业、专业设计院、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学会的交流,研究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特点,分析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调研成果,结合我校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特点,调整课程体系的结构,重点突出工程教育,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强化工程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课程体系结构的变化。在专业建设中,实施本项目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培养方案。

2.建立产学研教育机制。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到环科所、设计院、环保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等方式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工程素质。不断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教师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使教师能够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接轨,时刻把握国际前沿知识,掌握领域最新动态,从而为学生传授。(2)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有大企业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从国内外环保企业、科研院校、设计院所等单位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工程案例,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加强校企双向合作,促进产学研联盟办学。通过与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制造企业、设计院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合作,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双向联合,在合作良好的企业中培育产学研联盟办学基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建立学业导师制度。学生从入学开始,选配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组,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程指导。倡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专业生涯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学业导师的引领下,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和兴趣,参与项目设计、创新性实验、科研训练等活动,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和实验硬件资源,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使学生能够接触学科前沿,培养专业认同感和兴趣,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精英化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加强实践教学。(1)深入推进案例教学法,强化实践和工程教育。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与教材紧密联系的具有时效性、典型性和区域性的2~3个真实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在加深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面对实际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钻研兴趣。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上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等过程完成教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我要学”的积极性,把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2)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教学中,安排4~6课时进行课程实习,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实效性,并逐步将来自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术人员的授课和讲座制度化和规范化。

5.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大学一年级安排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英文文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本专业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当前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热点,拓宽学生的专业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2)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学术例会,开展相关课题的文献调研、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3)大学三、四年级,根据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安排学生深入开展学业导师或者项目指导教师相关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期望借此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的竞争力。

6.加强教学管理制度规范。(1)在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框架下,结合基层教学单位的特点,进一步细化贯穿本科教学各环节中所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措施,使得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在基层教学单位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监督保障机制。(2)定期开展课程的教学方法活动和教学方法交流,特别是邀请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创新意识,并使之贯穿到课程的教学中。

五、小结

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必将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之一,如何贯彻和实施“卓越计划”,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是环境工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期望分享专业教育改革经验,探索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提升环境专业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为全面改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10):2-9.

卓越计划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会计专业;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构建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1]。会计学专业虽然目前未被纳入到“卓越计划”项目中,但作为实践性强、社会需求大的专业,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遵守会计行业标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需要,这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思想是一致的。 因此为了促进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参照“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建立多元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本文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面向卓越计划的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方式构建思路

(一)企业参与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障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制定,企业参与程度很低,导致企业财务专业人士的实践经验无法渗透到课程建设中去。另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与企业的接触较少,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缺乏了解,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独自构建课程体系,导致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面向卓越计划的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设置课程体系,就是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学科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2]。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进行以下操作:首先可以邀请企业财务资深人士进入课程指导委员会,从企业需求角度,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所需课时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求使课程设置、技能培养能更切合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其次部分专业课可以实施“1+1”教学模式。比如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会计专业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开设的,此时学生头脑中对于会计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认识基本上是空白的,但此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计的入门课,非常重要。为了提升学生对于会计的兴趣,对于基础会计课程可以做以下安排:校内教师讲授复式记账、凭证、账簿等理论部分,然后增加一周左右的课内设计环节,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编写课内设计指导书并亲自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对会计工作可以有直观的认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对会计的基础工作也可以熟练上手。再比如毕业设计环节,可以适当控制毕业设计选题,由企业提供实际待解决的课题,学生和校内教师一起面向企业开展应用课题研究。

(二)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既可以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校企合作中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专业大多还是靠教师的人脉关系出去找合作企业,企业往往碍于情面会跟高校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种合作带有不确定因素,校企合作深度难以保证,导致多数院校的会计校外实训基地还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实训基地的思路。

现在的企业大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企业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在某些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收益,而且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承担安全等责任,企业的付出和回报不相匹配,而且会计工作还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如何激发企业为高校提供长久持续的实训基地,归根结底还是要给与企业一定的有形或无形的利益。但目前普通的高校一般都面临资金不太充足的情形,对接受学生实训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显然不太现实。为了解决以上的困境,就需要寻求政府的支持。我国作为一个重视教育的大国,国家可以在政策方面出台具体措施,鼓励企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比如国家可以给予接纳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适当的财政补贴,在舆论宣传方面上也要强调企业给高校提供实践的便利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之一并进行正面的报导,借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实习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校外实践的重视程度。这样,在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稳定紧密合作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三)构建“双师型” 教学团队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运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建设的一支教师队伍。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由学校从企业聘任有实战经验的财务专家承担会计专业课或者实践课的教学。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通常是精通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专家,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财务总监进校园”活动,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财务总监们可以通过做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他们工作中积累的实战经验,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财务总监们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教师科研等诸多方面也可以提供很好的经验。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专家们在实践方面有充足的经验,但对于理论学习往往不够重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的理论学习,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这样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

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一般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缺少实战经验。安排专业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相应的会计岗位实践,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掌握实际中会计的具体操作流程,把书本知识用活,为教学积累案例,让授课内容更生动和增强吸引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和企业的接触,了解企业的需求,寻找一些横向科研课题,可谓是一举多得。要想达到以上的目的,挂职锻炼切忌流于形式,这需要两方面的配合。一是企业要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让挂职教师真正担任某方面的会计岗位,切实融于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成为企业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认真对待挂职锻炼[3]。

三、结束语

深度有效的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会计专业也日益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应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完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好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需要的卓越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健民.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

[2]张好徽,王红涛,.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卓越计划篇10

关键词 卓越计划 教师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 构建原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6月25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在南京正式启动。金陵科技学院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南京建设世界软件名城的战略部署,试点专业需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

对照“卓越计划” 的总体目标,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是最关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教师的督促和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各高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在诸多的管理模式中,教师评价体系是各高校教师岗位聘任、教师晋升、教师考评、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追求,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①

1 现行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缺乏合理的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通过调查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发现各院校基本没有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制度。没有一系列的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各院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②再者各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大部分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

1.2 缺失评价和激励工程教育教师的制度

实施“卓越计划”的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仍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且对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面临着不少困惑。如果学校在收入上向着“双师型”教师倾斜,则会导致出现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如果在职称晋升时具有行业背景、企业背景的教师优先,却导致评价效率低下;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如果学校优先考虑有两年以上(可累计)企业(或社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验教学设备的设计工作,使用效果好等等,但实施起来都较困难,从而对工程教育的教师激励不够。上述措施都有其可取性,缺乏整体观,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激励制度缺失,从而阻碍了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1.3 评价主体片面,企业未列入评价主体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对教师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在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已采取现代企业广泛采用的360 度评价法(即全方位评价法)。通过不同的渠道,按照不同的权重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及院系领导、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专家、同事、学生和教师本人等。但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中,企业没有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而“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并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企业参与实施“卓越计划”院校的工程教育教师的评价已势在必行。

1.4 “卓越计划”特色没有体现

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大多数高校对实施“卓越计划”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没有强化,缺乏教育经验。而且实施“卓越计划”的院校对工程教育教师管理、评价、考核、培养等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延用普通工科院校的模式,最为突出的,一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过低,甚至没有这一评价指标;二是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缺少对教师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指标的评价。

2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层面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内驱力。自我正常的发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要与教师共同协商,使得教师的自我评价取向一致,从而使得教师主动反省而不是被动接受评价,教师经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最终得到自我提高。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办学特色等因素,根据“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其完结,以教师的学历、职称等为基本条件,重点发展性评价教师的自身发展能力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胜任能力,通过评价对教师提出改进的要求与新的发展目标。

(3)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卓越计划”旨在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重心和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交流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所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使自己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4)企业对教师的评价。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教师如何才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则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研发等实际工作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则由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组来进行,以着实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在企业参与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企业对教师的评价方案,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上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在宏观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评价工作。

2.2 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普适性与差异性并存的原则。目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没有体现出“卓越计划”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理念,反映不出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卓越计划”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标准的普适性,也要体现出其差异性。

(2)适应性与超前性并存的原则。“卓越计划”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与内容既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有超前意识,在培养、进修、晋升等方面为工程教育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引导和激励教师既要提升学历、职称、学术水平,更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预测到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变革中教师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在调整完善中实现教师的发展,促进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3)静态性与动态性并存的原则。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师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资格标准,如学历、职称、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二是动态的考核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工程教育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考核标准要注重参与“卓越计划”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工程解决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等。工程教育教师的认证应坚持资格标准静态性与考核标准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序地发展、合理地发展、健康地发展。

(4)系统性和导向性并存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由若干指标组成,且每一项指标均具有明确的权重。指标体系既能体现高等教育教师的通用能力,又能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师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

(5)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在构建和实施时,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兼顾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我发展的统一,重在促进教师以自身发展带动学校发展。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和支持教师的自我发展,从而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主动调控和完善自我,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在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时要广泛征求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意见,参考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人事考核的标准,将定量与定性分析进行结合,更加注重定性分析与系统方法的应用。既要重视结果性评价,又要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强调工作完成的质量和工作发展的过程,要将教师岗位胜任能力与素质的表现进行全面反映。先选取一定范围评价试点,然后根据反馈结果修订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结合研究与实践,初步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分成三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 21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此体系只是教师评价的一个总的指标体系,所列指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指标内容需视参与“卓越计划”的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但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束语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理论上的探讨,更需要长期的实践。金陵科技学院是首批“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信息技术学院承担了软件服务外包试点工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注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合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与“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基本一致。目前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专兼职教师有39人,文中构建的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师评价体系已在此范围内进行了试点,结果表明此教师评价体系比较合理,但仍存在诸多缺陷,说明教师评价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不断思考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会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目标。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