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17:54:45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1-04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该计划特别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创新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计划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包括了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等[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外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的剂和加速剂,在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部级也有省级、校级乃至院级等各个层次的项目和活动。以我校为例,目前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主要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学科竞赛的种类增加的比较明显。近两年还新增了一些新的竞赛项目(未列入表1),如省级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等项目也吸引了部分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的参加。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1.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学校各教学单位对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然而学生还有相当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任务,尤其是卓越计划班的学生有比较高的企业实践要求,在校外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所有的项目和活动。不少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竞赛项目和科技活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焦虑感,不知自己选择哪些项目和活动为宜,很多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也不容易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学生科研团队。

2.目前开展的各类活动中,竞赛型活动偏多,而研究型活动偏少。竞赛型活动往往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和最终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由于竞赛型活动大多采用淘汰制,真正能进入到实质性比赛和实物制作阶段的学生数量不多,很多在前期被淘汰的学生失去了继续锻炼的机会。也使得大量的资源向少数具备竞争优势的同学倾斜。

3.在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功利性思想有上升的势头。一方面,由于受学校奖励政策的影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成果彰显度高的竞赛项目,如“挑战杯”比赛等。其次是对保研推优有奖励加分的项目,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高于其他项目。对于一些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活动则师生均不够重视,参加的人员数量没有增长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适应于机械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思考

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工程实践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有机的整体。应将其视为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过程中促进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培养功能的重要平台或载体。如图1所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该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参与平台的“引入”机制、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硬件建设主要是依靠场地、设备和资金等的投入,这些资源的缺乏曾一度是制约平台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平台的硬件建设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我校为例,目前校级的机械教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及院级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室等为卓越计划人才开展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践和实验场地及设备。由于这些中心或实验室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因此也存在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与硬件平台建设相比,软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认知、实践,发展和创新四个阶段或层次[4]。应对现有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进行梳理、完善和补充,让不同阶段的学生从事与其学业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竞赛和活动。同时要适当减少或淡化以排名获奖为核心目的的竞争性项目,而增加以培养学生适应其职业生涯工程技能训练为主的科研实践或技能实训活动。

另外,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将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条件,开展以提高学生绘图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数控加工编程能力等专项技能为主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2.平台的“引入”机制建设。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这一平台建设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要解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出现的缺乏普及性、持久性以及趋于功利性的问题,单靠简单的教学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要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关键是要实现学生的“兴趣引入”和“自我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卓越计划班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主题报告,实践认知参观,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向学生宣传科研创新的理念,介绍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上也可以借鉴采用链条式实践类特色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5],通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金工实践课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生产和生活中可以遇见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成就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要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团队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传统,使得新生能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卓越计划学生源源不断,持之以恒地吸引到平台中来。

充分利用QQ,微博和微信等学生乐于使用和接受的社交工具与平台,建立有关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讨论组,专业群,引导性的话题,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引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辩论,也是吸引和引导学生进入“平台”的有效途径。其次可以将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纳入到卓越计划的班级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中,形成绝大多数同学敢于参与并乐于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3.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获得优秀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卓越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学生在人文情怀、综合科学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也是其卓越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6]。因此对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产出”效果评价应该是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卓越能力的综合性体系。在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中,在现有的一些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类型外,还应设置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竞赛或科研活动,例如可以引导卓越计划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选修国外大学的优秀慕课课程,选派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跨国访学或交换生计划等。此外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时,要将学生跨学科组团和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纳入到教师指导和项目考核的重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其多学科素养。

应摒弃那种只注重学生竞赛排名或获奖的单一的“产出”效果评价标准。可以将学生是否获得行业技能认证,是否受到实习企业的好评以及毕业生能最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等均作为“产出”效果的评价模式。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卓越能力,综合反映教育培养效果,也才能为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反馈通道。

四、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针对目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和普及化。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立了一些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全员参与的小型化的竞赛活动。例如,当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后,我们就组织试点班的学生学习AutoCAD及CAXA软件,当学生们掌握了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后,进行班级内部的计算机绘图比赛。当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结合学生分配的不同岗位,开展相应的工具操作技能竞赛或者设计方案优选竞赛活动。这种类型的比赛或竞赛活动,准备和启动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覆盖面宽,能够让学生全员参与,与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密切结合,每个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以赛促建,加强班风与学风建设。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子,大学生的成长与其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以及学务指导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小组,并参与到具体的指导环节。任课老师也利用各种场合动员学生投入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在卓越计划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及创新氛围,学生对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极高。以一个30人的卓越计划班为例,在2014年的湖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由17名学生组成了多个小组参赛,其中四个项目共计12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另有2个项目共计5人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通过吸引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集体凝聚力,对学生完成其他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打破专业壁垒和障碍,组建学生主导型科研与竞赛社团和协会。在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借鉴应用导向教学法[7]。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师则起到引导和协调作用。要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引导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社团和协会的作用,将大多数学生吸纳到有关科研与竞赛活动的社团和协会中,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协作中自主管理,自主交流和自主成长。利用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契机,我们引导学生设立了机械创新比赛群,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都纳入到群中,同时特别鼓励卓越计划班学生参加该群。通过该群,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个良好的贤交流平台。此外注重发挥学院专业覆盖面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设立了地大机器人创客协会,将学院里机械工程、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工业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吸纳到该协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彼此的协作和竞争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跨专业的知识,拓展了机械、电子与模型制作方面的实用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Y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是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有效性的保障,其成效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渐次显现。

参考文献:

[1]冯艳,李玉龙.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2]侯永峰,武美萍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2014,(3):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学,2014,(3):14-15.

[5]孙岩,刁鸣,江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16-118.

[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7]余国江,姜海,徐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The Research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bout Subjects Competition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Excellent Mechanical Engineers

ZHANG Meng,LI Bo,LIU Qiang,KANG Hong-mei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nan University explored the IoT(Internet of things) advanced engineers training mode, found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 Through analysis of this n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we pointed out the model of "five in One" is indispensable resource and precious wealth of training advanced engineers.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联盟;五位一体;人才培养

Key words: advanced engineer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five in one;talent cultivat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008-02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启动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资源优势[1]。“协同创新联盟”是指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深度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2]。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111”引智工程,从组织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出发,引导学生针对物联网产业需求,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习和自组织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

1.1 多元化培养方案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多元化培养方案,主要以各类实践性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科技创新俱乐部、大学生专项竞赛培训项目、企业家课堂项目、校企联合项目、学院自主科研培育项目、本科毕业设计等七项。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以大二学生为主,大学生专项竞赛培训项目,以大三学生为主,允许部分优秀大二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俱乐部、企业家课堂项目、校企联合项目、学院自主科研培育项目参加对象可以是各年级有兴趣的学生。

其中大学生专项竞赛培训项目包括以学校名义组织的全国性或省市级常规性大学生科技竞赛培训,例如全国“挑战杯”大赛、创业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等。

校企联合项目有四种形式,一是由教师联系并组织企业与学院共建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或依托主要技术领域(学科)与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结对合作关系;二是由企业自主招聘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习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活动,并与学院签署实习协议,依托学院学科特色,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对合作关系(如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三是企业到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组织竞赛或培训等活动,并设立社会奖学金;四是由教师推荐优秀学生参加企业的科技开发或技术公关等科研项目。

科技创新俱乐部由相关企业提供设备,学院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由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为全学院学生提供开展各类创新性研究和实验、实践的交流平台。

为培养物联网领域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着重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即“感测-汇集-传输-计算-控制-应用”及交叉融合进行选题。课题范围应涵盖感知与传输的集成、传输与计算的集成、传感与控制的集成、测控与应用平台的集成等,以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观念。

1.2 常态化实施细则

1.2.1 组织原则 七种方案均由教师和学生自己组合团队,双向志愿选择。鼓励创新型项目,注重实效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每年每项至少一次,每个项目由3~5个本科生组成。学院给予全部或择优资助,每项资助学生元器件费不超过3000元,对教师给予(15-20)学时/项的工作量补贴,另予以2000元成果费报销,如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版面费、专利费等。

1.2.2 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创新训练项目”领导小组,由教学和学生管理口组成,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管理和实施,包括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不断完善,各类项目的经费资助、协调组织、立项审查、场地安排、阶段检查、项目变更、延期与终止、结题验收、成绩评定、表彰奖励、资料汇总等工作。

2 卓越工程师培育实施平台

2.1 协同创新全面合作新格局 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学院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科研院所、企业界和当地政府专家,成立“协同创新联盟”,专门研究、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外“五位一体”卓越工程师培育新平台,对学院的发展模式、格局、思路等给予指导,随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已初步形成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国际同行共建、共管、共享的卓越工程师培育新格局。

2.2 教师团队协同培养新方案 工程研究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提。学院基于现有实践基地和“111引智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搭建了两套双向实施平台,即“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来”即由学院出面联系,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和无锡“530”高科技企业科研人员,按计划时间到学院担任本、硕、博学生科研攻关和训练指导教师。“走出去”即一方面由学校或学院联系江、浙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将学院优秀的年轻博士送出去兼职;另一方面由学校、学院或教师个人联系国内外知名高校,派送相关教师出去交流、培训或深造。这一平台的创建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工程研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3 专家咨询-督查-反馈新路子 为使卓越工程师培育工作能正常、顺利、有创造性、可持续地开展,学院成立了由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组成专家督导组,监督、协调和推动各项目的实施,确保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和科学发展。同时在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培育等方面给予指导。

3 结语

无容置疑,当今社会,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极为需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国际合作“五位一体”良性互动优势明显。实践证明,“五位一体”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实施,将是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国大学教学[M].2010,(8):9-10.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20-02

一 引言

“卓越计划”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教育改革的新尝试[1]。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强调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培养“为人朴实、工作踏实、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教育办学特色。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被批准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 “卓越计划”的特点及实施方式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2]。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科院校,地处山东省蓬莱市,位置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学院秉承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通过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服务于地方。政策、地理的优势都为我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院“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共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的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学院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提出以下措施。

1 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实行“3+X”人才培养机制,“3”为三年校内专业学习,“X”可以为A企业、B企业或者C企业,指的是某个企业针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的折合一年的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企业学习阶段。

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依托行业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中心”,以此为平台,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折合不低于1年的企业学习。

3 完善师资配备

积极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培养,坚持“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将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均衡全面发展,优化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质量。

工程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建立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专业分支结构,加大相近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学习。基于“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将知识结构分为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机器人使用及维护方向。

工程能力: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工程实践训练及第二课堂教育,工程训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三部分,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要由教师主导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向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过渡,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的开展,重点加强先进制造和现代工程的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教育充分利用创新平台,开展以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重点加强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及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在工程实践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专业人员的身心素质、责任心、道德感等密切相关。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3+1”培养模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整个培养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3”为3年的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培养,“1”为企业深度参与的不低于1年的实践学习。“3+1”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0.5+0.5+0.5”的教学方式,即:第1~5学期(2.5)在学校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第6学期(0.5)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第7学期(0.5)再回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展;第8学期(0.5)在企业进行以项目驱动方式为主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2 “双证书”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即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而且可进行面向行业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 创新教育。基于竞赛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代考,充分利用各类型创新科技大赛,根据大赛成绩获得相应学分。

4 “双导师”培养。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巩固,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3]。我院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原则上要求,“企业导师”职称为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

5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整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卓越计划”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4]。

四 机械专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

整个培养计划由理论学习(校内)和实践学习(企业)两部分组成。

1 理论学习培养计划。理论学习课程除通识教育之外,主要开设工程知识基础课程、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工程技术方向课程、工程技术任选课程。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2 实践学习培养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工程背景,采用“双导师”共同指导,以企业生产案例为典型实例,真正实现“做中学”。实践环节具体的学时、学分分配情r如表2所示。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本实现“卓越计划”实施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李爱玲,甲少华,胡忠于,黄念东,曾坚贤.“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

东化工,2014(10).

[2]韩建海,周志立,杜辉,苏冰,张丰收.突出行业背景与

办学特色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

育,2013(2).

[3]刘元林,张增凤,李洪涛.基于“卓越计划”的“3+1”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2013(1).

[4]李东锋,高为国,黄曦,张利君,彭庚新.“卓越计划”实

施背景下材料成型专业的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工程学

院学报,2015(12).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何平(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项目编号:20115903)、上海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5901)、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电力清洁生产与绿色能源利用”(项目编号:J5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3-02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概念意识模糊,难以对所学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难以独立设计、创作作品,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这背后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教育脱离生产实践,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工科学生)应强调“工程素质”。这种素质集中体现在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围绕工程素质的培养,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产学研结合,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问题进行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自“卓越计划”实施至今,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如何体现及学校、企业、教师应以何种形式、标准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日益成为热议问题。对此,笔者结合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过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撰文与同行交流。

一、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为大势所趋

“卓越计划”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计划的改革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于工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环节,使其具备创造、开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在工程领域的综合素质。

如何检验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以及如何评价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一套较完善的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呼之欲出。作为进入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的高校,上海电力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环节中得到进行实践实训,提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打破原来在实践课程中学校作为评价的主体、企业仅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的常规,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地建立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对此,学校统筹安排,使学生真正利用好企业实践平台,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构筑实践课程过程管理体系,在学生进行实践、实训过程中始终贯彻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研究制订各类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一般为基础、提高与创新三个层次,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及社会调查、竞赛与认证、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就本专业来说主要包括:基本操作、调试的初步能力;专业设计的基本能力;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创业基础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质等。而所建立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总结性评价强调的是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的评价,且评价的内容是多形态、多维度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过程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实践教学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并一定程度上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只有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知识、技能、工艺等方面的掌握和优化。

2.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与评价

“卓越计划”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就是要回归工程教育,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重新整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依托企业、科研院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基地有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的,更多的是建在企业内。所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特别是科创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即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制订满足培养目标的校内外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应用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在企业、科研院所学习时间达到半年到一年。

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包括:能力评价、素质评价。能力评价考查专业知识运用、实际操作动手和创新开拓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素质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转换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根据实践课程和项目的特点,综合教师或导师评价、学生自评或互评、小组团队评价、师徒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评价形成。

根据“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课程要求,从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选择专业背景深厚、工作技能拔尖的专家,重点选聘知名专家、首席工程师或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我校的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制订与修订、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并定期邀请这些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作报告。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对于在企业中的实践实训,采取双导师制可以避免以往实践课程评价考核只采用总结性评价导致过于单一的缺陷。在双导师制下,可以更好地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评价指标有机融合,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方式与评价

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是培养创新的思维。在评价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团队合作的工程意识与能力。如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竞赛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实验课程也可是基于问题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小组成员中有具体分工,量化每个小组成员对项目的贡献值,每一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团队的整体考核。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又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创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分为部级、省部级、校院级科创项目,采取导师指导、学生为主完成科创作品、实验研究等工作,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学术竞赛,让学生在由好奇心诱导的创新意识到竞赛获奖的成就感全程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初步成效

1.课程体系的重构

重构的课程体系精简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大量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并注重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知识,建立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的知识体系。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真刀真枪”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组织、管理素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效

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长,可制订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过程管理体系,使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可定性也可定量地考核学生。制订的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体系在目标的制订、计划实施、阶段性考核等环节上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保障学生最终的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系统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前面所述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除了在校外企业实践中锻炼,学校还在校内鼓励项目较多的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活动。对于在科创中有一定成果的学生,可考虑在实践能力评价中给予一定的加分或折抵其他实践内容。通过这样的举措,让学生选择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将所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更好地涉猎新知识的效果,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学校与企业的特点,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机地将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完成学校与企业评价指标的融合与统一。学校和企业在一定框架下实现资源共享。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将有条件的实验教学内容在企业完成,将论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完成企业部分产品的设计、生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研究学校和企业深入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时面临的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共同评价问题可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客观。最终成绩贯穿在实践的各个环节阶段,能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知识、技能等,避免出现最后突击知识以及应试教育等问题。

3.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专业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起到学科竞赛反哺教学的作用。因此,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将学科竞赛体系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此举措有利于在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有利于加强课内外实践的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将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近几年采用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后,本专业教师先后指导学生获得部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8项,创业实训项目2项,完成上海市科创基金项目30余项,校级科创基金项目近百项,指导学生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竞赛奖项近50余项。

四、结语

针对高校及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利用“卓越计划”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围绕这种素质的培养,我院所制定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力的提升程度,更可为高校、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的评定提供标准,从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新的工程教育平台,积极推动我院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标准的要求。本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证明了卓越计划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实用性,对高校相关专业,特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德菊.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28-29,38.

[2]许开绍,宋海农,等.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矛盾”的几点再认识[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150-153.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测绘工程;实践教学;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7-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7.

[3]朱庆伟,孟鲁闽,留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4]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科技创新;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0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北京科技大学是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计划”政策的引导下,我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合理规划科技竞赛,引导创新人才成长

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参加科技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能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此外,科技竞赛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锻炼其创造能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生利用创新基地进行创新活动,参加各类科技比赛,且每项比赛都有不错的成绩,如“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均获得过冠军或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指导比赛的过程中,创新基地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参赛经验,编写了《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划手册》,详细介绍了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类科技竞赛的内容、赛制与日程等,而且根据各类比赛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水平,作出规划(见表1),指导学生在大一至大四的不同阶段参加适合的科技竞赛。这份手册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随新生入学资料一起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入学时就能了解学校组织的科技比赛类型,并引导学生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服务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我校从1998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SRTP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一次,对象主要是在校的二、三 年级的本科生。学校对通过审核的项目给予经费资助,由教务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参与学生一般能获得1000~8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项目结束后学校结题验收,项目参加者需要提交完整的书面总结报告,同时提交一定形式的成果。教务处对按时完成项目的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日益增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如下问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制作场地、工具或缺少教师指导等原因,导致科研训练项目做不下去而中途终止,造成了资源和经费的浪费。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作用,创新基地进行了改革,开放了机械原理及设计、机械加工及装配、电子设计、电路加工及调试、软件设计及工业设计6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指定1名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面向全校进行开放式服务。学生可根据实验室功能的划分,再根据自己的SRTP项目所需要的工具、设备、研究方向等,填写申请表,指导教师经过审核后,接收学生入驻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会由指导教师不定期对入驻学生进行技术培训。每个实验室的工作台、工具、仪器设备等,学生在项目研发期间都可免费使用,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如果遇到技术困难,可请教指导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创新基地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充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科研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学生创新基地共接收来自全校的57个科研训练项目入驻开放实验室,且在指导教师的监督指导下,项目的验收通过率达100% ,部分项目被评为一等奖。

三、科技创新回馈课堂,推动工程创新课程

学生创新基地在经过几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参赛经验,教师将这些实际的案例引入课堂,逐渐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可依据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生动案例,让学生对工程项目有切身的体会与认识,不再是死板的书本教学,这样就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改革的良好的相辅相成的循环发展。在学生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的指导过程中发现,每有一个比赛或项目,指导教师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培训从基础知识的普及逐渐过渡到专业知识的讨论。由于竞赛和项目种类的繁多,每个竞赛都会有不低于300个学生来参加培训,所以每一次培训都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有些竞赛或项目,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邀请赛等,所需基础知识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如单片机、C语言、PCB制图等。为此创新基地计划开设工程创新课程,把所有竞赛或项目的基础知识培训都整合到工程创新课程中,如表2所示。工程创新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每学期进行滚动式通用基础培训,学生均可在课堂上了解到想学习的知识。

四、优化教育资源结构,构建“科技创新工程教育”体系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级与知识水平,创新基地探索了一套 “科技创新工程教育”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的第1阶段,以工程创新课程为载体进行面向全校的通用技术 培训,扩大科技创新普及教育的覆盖面,使学生能够有学习的机会,为我校的科技竞赛和SRTP 的高质量实施预先培养与储备人才,提高我校参赛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入门培训的学生,分别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类比赛和SRTP项目中去,既提高了科技竞赛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参赛获奖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在比赛和项目的实战演练 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他们日后的科研找准了努力的方向。经过第3阶段的比赛或项目锻炼过的学生,自身的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已基本确立,此时部分大三的优秀学生已经被确定推荐免试资格。针对此部分学生,加上一部分虽没保研但技术能力颇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到开放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并为其提供实验条件和设备。另外,根据这些学生的特长,把他们分配到机械原理及设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3个开放实验室,指导教师从学生中为每个开放实验室选拔负责人,并对负责人进 行团队管理培训,使他们达到能够指导初学者入门的水平,这样实现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 级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和讨论,构建实验室学生管理员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在第4 阶段,经过4年的培养与锻炼后,针对仍在校内深造的研究生,创新基地会集中他们的优势,对外与企业联合,承接相关业务项目,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样既为学生 提供了很好的实战演练的机会,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实现了实验室的可 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式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

五、结束语

在“卓越计划”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指引下,我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力为先,协调发展,因材施教,分层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开放与创新并行”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探索出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背景、打造“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2]王燕霞.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为平台,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3]张美红,黄春芳.浅议科技竞赛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4]乔思辉.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现状评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01).

[5]郝智.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9).

[6]吕艳琳.科技创新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7).

[7]孙艳丽,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

[8]王励申.浅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1(07).

[9]李中山,狄京.加强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4(13).

[10]刘宏,肖发远,黄朝志.构建创新创业特色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7

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机会

“毕业即失业”,这是目前一些大学生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很多企业招聘人才时关注的焦点,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怎样获得有效的社会实践培训,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在校大学生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卓越亚马逊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卓越亚马逊的“网络联盟”是本次“互联2008・领跑职场”竞赛的主要推广方式之一,其操作方法就是各联盟用户通过个人网站、博客、BBS 等网络资源卓越亚马逊促销信息,引导用户购买亚马逊商品,商品配送及客户服务均由亚马逊网站提供。联盟用户将从最终产生的销售额中获得丰厚的销售佣金。这对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在校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借助卓越亚马逊提供的平台,联盟用户没有任何公司运作成本,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创业机会。

对于本次竞赛中的佼佼者,卓越亚马逊还制定了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案。卓越亚马逊副总裁姚骁介绍:公司已选派经营团队中最优秀的5位职业经理人,组成本次特训营培训的讲师团。他们将结合卓越亚马逊的实际经营特点,及其个人职业成长的体验心得,为大学生讲授各岗位具体操作所必备的技能与技巧,并将组织“营员”参观卓越物流基地,对电子商务进行全方位参观考察,做到把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变成学校的教学环节,这也是亚马逊网上商城全球运用最核心、最成功的网上营销方式。

政企联合促双赢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引导和自主创业的方针,其中广大的高校毕业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之一。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8

论文摘 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对于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开创性和创新性等能力。所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要求行业和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也要按照机械行业的通用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中,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与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也是将来对机械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主干课程,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设计、优化设计与理论、机械结构测试与分析等,这类课程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方法与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系列课程。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与实施效果。

1 利用教学计划修订的契机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一般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其核心是课程体系。高校在编制或修订机械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针对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既要注重传统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科与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还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始终保持对市场和企业的高敏感度,强调企业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突出社会对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育。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作较大的调整,增加开设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最新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手段,使学生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够独当一面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测试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所以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比例,安排足够的时间或较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或企业,以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实际训练(即职业训练),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一进入社会就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时间。

2 利用研究型教学的机会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将由“教”转变为“导”。课堂教学方面,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课外教学方面,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研究型教学的关键是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机械工程师。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课件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教学重点内容提炼成具体的工程主题,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本科生走进企业,让硕士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目前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普遍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创新的意识。在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的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在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者工程实践。这种校企合作培养的做法基本与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模式相似,可以使毕业生将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减少毕业后重新培训与学习的时间,缩短适应周期。

3 利用参与项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工程背景与素养

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与概念,还要再经过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具有现代设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5年的时间,使得企业既浪费人力又浪费财力。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参与的项目或课题很少,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需要注重让学生参加项目或课题的锻炼。

学生可以参与项目是广义的、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老师所研究纵向和横向项目的子课题,可以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工程实例,也可以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践中发现的工程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象,甚至可以参与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等等。很多大学正在实施的“研本1+1引领计划”,就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向和经历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引领,实现对本科生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引导。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通过自主选题或导师命题的方式布置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一系列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的研究,每一小组承担相关的子课题。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各小组的学生经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讨论、导师的定期辅导、学生做演示文稿汇报等过程后,独立或半独立地进行理论分析、实验测试、仿真计算以及优化设计,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总结研究的方法与成果,从而系统全面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点是将学生的选择项目与工程应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紧密接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交流合作的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工程课题,让学生得到完整与系统的工程训练,这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

4 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主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技竞赛、、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

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来说,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例如见习工程师培训与考试,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方法,增加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支持他们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能;鼓励他们走进开放的工程力学与现代测试分析实验室,为学生设计若干综合性和研究型的实验,在实验室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使用测量设备与仪器的能力;吸引他们进入研究生工作室和机械结构分析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设计等现代的分析手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分析方法;最后,让学生参加教师与研究生的项目与课题,提供他们走进企业的机会,参加工程项目的测试、分析与优化等综合型的研究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与意识,提高与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合格的卓越机械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50.

[2] 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163-164.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认证;实践教学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在普及本科教育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三大基本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

二、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关系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林建教授认为,《华盛顿协议》强调的工程学位国际互认与“卓越计划”主要目标之一追求的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之间是一致的;“卓越计划”与我国按照《华盛顿协议》要求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均是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因此,比较与分析“卓越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之间的相似和共同之处,找出与厘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区别,参考与借鉴工程教育认证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研究和制定目标明确、行之有效和具有包容性的“卓越计划”质量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具有要的意重义。同样,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试点,研究制定了认证工作的整体规划,并按照规划树立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推进专业建设与管理向国际标准转变,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整体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可以逐步推进认证工作建设进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考核指标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无论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是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环节都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实践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构建以本专业骨干教师核心,合作企业专家为支撑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按照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化,兼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加强实践环节的师资队伍建,优化实践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可以安排专职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学习,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加强理论指导实践过程的训练,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对于由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学校考核机制,学校可以指派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指导,强化兼职教师的理论素质培养。通过校企的合作,建立培训、相互交流和深造的教师培训成长的常态机制,加大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深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背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强化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一批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背景深厚的,工作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学团队。

其次加强建设双导师队伍,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师资和教学进度、计划等情况,配备专、兼职教师作为专业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校内导师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校外导师侧重实践能力、实物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形成。校内导师导师注重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以工程教育认证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应“卓越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双重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教育认证是以结果评价过程,最后保证教育效果持续改进并得到逐步的提高。因此应对实践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步计划并进行改进和更新。逐步建立适应卓越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完善和推进实践环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现在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图片、VCR短片、互联网+、APP手机软件,云教学平台等信息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工程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更直观感受知识的要点,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利用手机APP教学平台,使学生与老师在产生互动式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捕捉工程案例,实现网络辅助和APP远程平台教学指导工程实践,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3)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竞赛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有较大的推进作用,是应用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机专业非金属材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竞赛,制定适应本专业特色的实践竞赛的考评机制,把实践技能竞赛纳入实践环节的教学体系。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学校先后和中建商混有限公司、沈阳亚泰建筑装配式有限公式、辽宁秦恒科技有限公司、西部建设北方公司、辽宁恒威水泥有限公司、沈阳利盟高科,彰武天顺砂加气有限公司等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建立了校外实验基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生a实践提供了保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5)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的场地,学校在加大校外实验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学科培养计划项目完善实验室建设,连续多年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近千万元,购入国内外大型先进实验设备,补充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平。

3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控制与考核机制:

实践过程的控制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尽管实践教学环境、实验教学场地、实践教学内容进度、实验设备符合培养目标需求,但是没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的制度是保证实践效果的有效措施,制度的功能可有效约束和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完善的制度建设可以保证卓越计划和教育工程认证系统的完整融合。因此在现有的是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之上,还应建立实验过程检查制度,实验教师听课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实验项目论证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设能够保证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的落实。其次要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整体性效力。同时要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建设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有分工互补冲突,又相互关联、协调配合共同发挥效力,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

制定具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为课程实践部分,专业实践部分,校外实践环节部分、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等。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也应由实践过程、实践前准备、实践过程和结果表达形式等几部分组成,并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考核教师进行测评。对于实践竞赛和实践创新,除了应根据过成评价外,应结合竞赛成果和创新成果进行考评。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总结篇10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明确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2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内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应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分阶段达到相应的要求。以专业评估标准为导向,以注册工程师标准为依据,研究探索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协调发展问题,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探索建立如何培养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分析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中的实践教学完整教学体系(如图1)。

3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措施

为了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实现总体目标,按照阶段目标所确定的内容,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独立学院“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专业评估标准为导向,以注册工程师标准为依据,制定具有前瞻性、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2提高高水平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高质量实现第一阶段“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组建一批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该班上课,保证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年轻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从企业聘请业务精湛、基本功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授,建立一支双能型的师资队伍。

3.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采用授课教学法,由单一的说教与实践相结合的灌输式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具有其局限性。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和以工程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结合问题在课外自行阅读文献,查阅资料,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4丰富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校内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课外实践活动主要以部级、省级、校级的各类竞赛活动为激励点,以实验室开放为创新活动实施基础的创新运行机制,为学生搭建课外综合实践的训练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科技竞赛和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在课题开展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