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十篇

时间:2023-04-07 20:38:16

河道生态

河道生态篇1

[关键词]生态流量;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吐曼河

吐曼河水量较小,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为了平衡各家单位用水矛盾,有必要研究分析吐曼河流域河道生态需水量。

1概况

吐曼河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和疏附县境内,是一条泉水、雨洪混合补给河流,自源头至红旗水库入库全长81.8km。流域内有11家用水单位,取水总量为10387.36×104m3,均为农业灌溉。吐曼河历史上即为古老的灌溉绿洲,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近年因旱情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趋势。

2吐曼河生态基流管控目标设定

根据《新疆喀什噶尔河吐曼河“一河一策”方案》制定的生态基流保护基本方略,考虑到吐曼河目前没有特定生态保护目标的敏感生态需水,(没有鱼类产卵期脉冲流量需求,无湿地汛期洪泛过程需求,无荒漠生态满溢与地下水补给等敏感生态需水),即吐曼河生态流量(水量)主要是不断流河段的生态基流。

2.1控制断面选择

经现场踏勘调查,按照控制上下游径流变化、把控行政区域边界,有助于分析资料的收集和掌握较大用水节点用水情况的原则,对控制断面进行了优化,吐曼河生态流量控制断面见表1。考虑到红旗水库入库河段过水时间的不确定性较大,生态基流分析推求的可操作性差,因此不将红旗水库入库河段列入控制断面。

2.2目标指标

吐曼河属内陆干旱区,考虑到吐曼河水量较小,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与保障方案编制提纲》《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SL/Z712-2014)规范要求,吐曼河不断流来水保证率必须在95%以上。即生态基流目标为:95%保证率下吐曼河研究河段常年有水不断流,下游吾其吐玛闸95%保证率全年水量不少于4833×104m3,同时红旗水库满足蓄水要求。

3流量频率分析

吐曼河虽然流程短,但上下游径流变化仍有明显差别,现分为三段进行分析:上段:主要指上段的阿克塔什闸-三级电站退水渠区间,该段由于阿克塔什闸引水形成断流,即使在暴雨洪流时有水也很短暂,说明该段河道自身产流能力相对较小;该河段地势相对平坦,河床切割相对浅,植被相对差,该河段处于5mm径流等值线以下,可以排除不产流的可能性,或区间产流能力与河道下渗相当。中段:即三级电站退水渠至吐曼河水管站,该河段由于均处于泉水溢出带,沿河水量逐步递增,即从上至下径流沿程增加。下段:指吐曼河水管站以下河段,即吐曼河水管站至吾其吐玛闸,该河段明显具有渠系化特征。现以吐曼河末端水管站为分析对象,以邻近的卡浪沟吕克站为参证站,进行不同保证率的生态流量分析。

3.1吐曼河水管站频率分析

按《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制定与保障方案编制提纲》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本次采用水文频率分析方法进行代表站天然径流生态基流的分析计算。选取吐曼河代表站连续天然径流系列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以P-Ⅲ频率曲线进行拟合,先用矩法计算统计参数,再用适线法优选统计参数,适线时着重考虑曲线下部低水点据的拟合以保证生态基流的精度。吐曼河水管站各月频率计算成果见表2。

3.2卡浪沟吕克站频率分析

采用水文频率分析方法进行代表站天然径流生态基流的分析计算。选取卡浪沟吕克站连续天然径流系列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以P-Ⅲ频率曲线进行拟合,先用矩法计算统计参数,再用适线法优选统计参数,适线时着重考虑曲线下部低水点据的拟合以保证生态基流的精度。卡浪沟吕克站各月频率计算成果见表3。

4多方法成果比较

4.1最小流量法

通常选取95%保证率下、年内连续7天最枯流量的平均值作为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小值。选取吐曼河水管站1990年~2020年实测径流资料,对吐曼河水管站径流资料先采用矩法对系列进行统计参数估算,再用适线法选配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时,主要考虑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点据拟合较好为原则(见图1),从而推求系列统计特征值及不同保证率设计年径流量,见表4。选取95%保证率下的典型年,其年内连续7天最枯流量的平均值为1.18m3/s,即最小流量法推求的吐曼河水管站生态基流为1.18m3/s。根据吐曼河水管站监测数据,年内最小生态流量发生在12月,其95%保证率的流量为1.30m3/s,频率分析法之95%成果与最小流量法成果相对偏差10.2%,由此可见,吐曼河水管站水文频率分析方法之95%成果与最小流量法在“年内最小生态流量”这一成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同样方法计算求得,卡浪沟吕克站95%保证率下,年内连续7天最枯流量的平均值为0.907m3/s。即卡浪沟吕克站最小流量法推求的生态基流为0.907m3/s。据卡浪沟吕克站监测数据显示,年内最小生态流量发生在1月,其95%保证率的流量分别为0.85m3/s,频率分析法之95%成果与最小流量法成果相对相差6.7%,由此可见,卡浪沟吕克站水文频率法之95%成果与最小流量法在“年内最小生态流量”这一成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4.2Tennant法

根据吐曼河实际情况,选取Tennant法进行成果比较。(1)吐曼河水管站对照计算得吐曼河水管站不同时段河道内、95%保证率下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5。表5说明,本次采用频率曲线法进行吐曼河水管站不同时段月平均流量计算,其结果具有一定可比性,目前状况下吐曼河水管站95%保证率生态径流成果对应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为“好”或“很好”;或不同时段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均可达到Tennant法要求的对应流量百分比(一般要求水文法与Tennant法结算结果的偏差度不宜超过30%)。(2)卡浪沟吕克站对照临近水文站卡浪沟吕克站不同时段河道内、95%保证率下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6。表6说明,本次采用频率曲线法进行卡浪沟吕克站不同时段月平均流量计算,其结果与Tennant法结算结果具有一定可比性,其95%保证率径流成果对应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为“极好”(平枯水时段),而丰水时段大都为“中”;不同时段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均可达到Tennant法要求的对应流量百分比(一般要求水文法与Tennant法结算结果的偏差度不宜超过30%)。在制定生态基流目标之前,首先优化选取生态基流对应的保证率;通过以上分析,考虑到吐曼河水量较小,且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根据以上分别运用最小流量法、Tennant法对水文频率法计算生态流量的比较分析,通过两方法进一步验证水文频率法选取95%作为生态基流目标是合适的,其生态基流成果是合理的。

5结语

河道生态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1 引 言

我国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临沂市位于鲁东南地区,市区依河而建,沂河从北向南穿过市区,其最大支流河则从西向东穿过市区。沂河是山东境内除黄河外最大的河流,市区段从北外环路至刘家道口,河道长度27.5公里;河市区段从北外环路至入沂河河口,河道长度11公里。沂河和河均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河窄流急,比降较陡。市区段两河情况非常相似,河面宽阔,河势顺直而平缓,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道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土壤条件良好,具有塑造生态型景观河道的优越条件。

生态型护岸主要采用下列几种型式:

干砌块料加草皮护坡:下半部分别采用坡度为1:2的干砌石或砼预制块斜坡,滩地顶至正常水位以下0.5米内采用3~5m宽平坡或缓坡滩地绿化带。干砌块料护坡自上而下依次为25cm厚干砌块料、10cm厚的碎石垫层、反滤土工布。

纯生态沙丘护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宽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设1:6斜坡至河底,沙丘与河岸连接采用14~18m宽浅滩,两边边坡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绿化,粘土层高程高于正常挡水位0.1~0.3m。

土工隔栅固岸插杞柳:岸坡整为1:2斜坡,铺粘土0.4m厚,顺斜坡铺土工隔栅网,两端分别埋入滩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φ100柳木桩,木桩长1.5m,以固定土工隔栅网,粘土中插入杞柳。

5 河道生态治理的应注意的问题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河道生态篇3

关键词:生态型河道建设;要求;特征;必然性;涉及问题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

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参考文献

[1]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3]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河道生态篇4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河道生态篇5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平衡

一、城市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多,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在增多。以天津为例,2009年,天津污水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计划2010年日处理能力超过169万吨,没有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出天津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生活污水,但是400多万户家庭和数量庞大的企事业单位日常用水产生的污水数量远远大于目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还有很大量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掉了,如果不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会严重影响河道生态环境,甚至会污染地下水源。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各种洗涤用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洁净,同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如果这类污水不经处理,仅靠河流自身的清洁能力结果只能是变成一条条污水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2.城市河流管理所涉及部门众多,而且又根据区划涉及到各个区的分局,管理权责不明确,普通百姓对职责划分不了解,发现了问题也不清楚该由哪个部门管理,造成了由“都管到都不管”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一些占用河道、违法捕鱼、随意排污等现象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的损害了河道生态环境。

3.对景观效果盲目追求,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这也是目前一些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经济发展了,人们对美化环境的要求极为迫切,部分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城市形象,一时间,河道景观建设大兴土木,原本原始的城市河流两岸变成了钢筋水泥平台,原生树木也被换成景观树木、草坪等等,一些城市经过改造河道后却造成地面下降,原因是钢筋水泥的河堤破坏了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水循环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等等。

4.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经过改造的城市河道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也有一些现象是屡禁不止的,如随意网鱼、钓鱼、随便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不仅破坏了水质,同时也破坏了花了高昂价钱才取得的景观效果。天津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根据海河的特点向河流中放养各类鱼类,以改善河道水质,可仍有部分人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利用管理部门管理漏洞,公然捕鱼,甚至破坏了公共设施。这里体现在管理部门的是管理漏洞,体现在违法捕鱼者身上就是道德漏洞,一些地方居民素质很高,这与严格执法、处罚力度高分不开,我们的城市管理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经济上的处罚可以改变一部分违法者的行为,提高其公共素质。

5.工业企业污水排放依然是城市河道治理的难点。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污水排放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大型的工厂如棉纺厂、造纸厂都是沿河而建的,有直通河道的排污管道,时常会有新闻曝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污染的报告,工业污水对河道的生态的损害是毁灭性的,工业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有害化学品如果进入河道,就直接进入自然循环中,河流水用于灌溉等农作物或动物吸收,最终会被人类本身所吸收,危害到人们的生存。

二、解决城市河流治理问题的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市排污管网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达到污水处理率100%。积极拓展筹资渠道,科学规划市政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各个城市实际情况不完全一样,如果有条件,如天津市利用海河改造的契机,封堵了所有通向海河的直排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使所有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市政管网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2.明确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杜绝互相推诿现象,对各部门管理职责通过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开展建立相应的热线服务业务,鼓励居民提供线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物质奖励。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反映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这样和老百姓形成互动,会极大的调动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

3.科学论证,科学施工,发挥城市河道的综合。因地制宜的分析每个地方河流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现象。天津海河改造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天津对市内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以河流治理带动城市发展,今天的海河波光粼粼,河水清澈,已经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这条古老的河流已经不再只起到防洪、排洪的作用了,更是一条天津经济腾飞的引擎。这些成绩都是与建设者科学的施工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

4.加大立法级次,使城市管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认为,法律不是用来惩罚错误的,而是树立一个规则,一个大家都知道、都遵守的规则。这就需要管理部门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河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巡查执法力度,逐步的纠正个别违反规则的人的行为,使其被处罚中认识到保护城市河流生态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新晨

5.重点治理工业污水排放,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认识到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的危害性,才能真正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治理之。本文认为,使工厂的排污与经营相分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排污的环境问题与企业的效益剥离才能使国家排污保准得以贯彻执行。即封堵所有的直排管道,所有工厂所排污水经过一次处理后均进入到市政管网到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这样能有效杜绝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所采取的违法行为。每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会涉及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协同机制,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解决排污问题的有效方法。对于查出问题的企业通过媒体曝光,同时追究其法人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治理已经不单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件大事,21世纪全球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都认识到生态不能复制只有维护,这就为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我国政府的科技兴国战略国策也对城市河道管理明确的了思路,那就是科学建设、实事求是、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城市河流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

河道生态篇6

关键词:河道;传统护坡;生态护坡;环境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河道整治过程中,护坡工程是范围广泛的大型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对河道防洪、引水、排水、蓄水、航运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但是,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成为指导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1]。在河道整治中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集水利、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1 常规河道护坡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1 常规河道坡面材料及结构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更注重河流本身的功能,如防洪、排水等,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坡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块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等材料,以及现在比较流行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和重力挡土墙等材料和结构形式。

1.2 常规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整齐的河流横截面​​笔直河流河流,虽然是一道风景线,但是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到自然景观的需求。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点点或是污浊黑臭的污水的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挡得无影无踪。这与现代城市河道周边无论现代或古典的建筑艺术都极不相称,与周围环境也极不协调。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以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2)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这个灰色的、僵硬的、不活动的混凝土墙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侵犯。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2]。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来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河坡采取了一个封闭的形式,河流生物和微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所以破坏的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各种水生物也因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开,生态环境因此而破坏,生态就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其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也更加恶劣。

2 各种生态护坡型式浅析

2.1 生态格宾挡墙

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宾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脚或护岸,近年来,格宾挡墙在国内也有所应用,主要用于河道岸坡防护。

(1)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一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会削弱整体结构,更不易断裂破坏。

(2)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以及渗透水及时的从结构填石缝隙中渗透出去,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堤、路、山)坡的稳定。

(3)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两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

(4)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

(5)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抗氧化作用强,抗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

(6)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亦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的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3]。

2.2 蜂巢挡墙

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

(1)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交换创造了条件。

(2)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实现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

(3)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单元结构连接说明如下:螺旋连接线为与网箱相同材质的覆树脂膜钢丝;单元网箱间隔网与网身成90度相交,间隔网与网身的四处交角各双股绑扎一道,交接处采用连结线一孔绕一圈呈螺旋状穿孔绞绕连接;相临单元网箱采用四角先加装扣件(3 mm不锈钢扣件)后,相临框线采用连结线每隔25 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上下单元网箱相临框线每隔25 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网箱单元相临面之间每m2绑扎两道,双股并绞紧;1 m高档墙型式部位的网箱,每上下、左右1/3处设置拉筋线(即每m24处),呈八字形向内拉紧固定。

(4)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的降低墙后的地下水位。填充石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蜂巢格网网箱应控制在8~25 cm,占80%以上,其余以良好级配或碎石填满空隙;蜂巢格网护垫应控制在5~10 cm,占90%以上,其余按设计要求。

(5)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

(6)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毁坏。

(7)蜂巢格网结构的可变更性强。在已有的结构上可自由的延伸或者在基础许可的条件下继续加高。

(8)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下,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使其更加牢固。具有独特的抗风浪袭击能力,蜂巢格网箱笼内填充料的空隙可以粉碎浪花,减小浪压力,当浪退下时可以破坏真空吸力,加上结构本身进行的微调,可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2.3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的一种护坡与绿化相合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5]。

2.4 生态砖(六角形空心砖)护坡

该生态砖是由混凝土中加入了用高新技术进行特殊制造并进行染整处理的合成纤维制成的,使混凝土的各项强度与耐久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承受荷载能力;用于粘合废砖石骨料的水泥浆采用纳米级聚合物进行改性,增加了粘合强度;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成型机制成六角形混凝土板块,铺设稳定性较好,满足水利堤防工程的特殊要求,同时,板块空隙率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8]。由于它能使肥料缓释、水分保留、高碱性水环境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解决。植物能在这种混凝土板块上较好地生长。同时,它的颜色可以根据周围环境进行搭配和选择,也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改变了混凝土材料灰黑的旧面孔,使堤防在夏天绿草如茵,冬季五彩缤纷,成为河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实现了在混凝土上长草的愿望,较好地解决了堤防安全护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

3 结束语

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着良好的性能特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工程实际特性,建立系统可靠的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边坡生态化防护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 田晓静,高金超,王迎风.防洪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6):97-98.

河道生态篇7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永定河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13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1]。生态修复强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类的主动性,一般是对原有的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改进和修补 ,以提高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与功能,其关键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使系统能够 自我维持[2,3]。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生态系统特征、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4]。生态功能区划能够为维护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区域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提供地理空间上的框架[5],目前已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我国于2002年了《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6],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原则上的技术指导,在学术界,亦有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大部分是以行政区划地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省域生态功能区划[4]、城市生态功能区划[8-9]、县域生态功能区划[9],还有部分学者对地域内具体自然要素生态功能分区进行了探索,如湖泊生态功能区划[10]、生态河岸带功能分区[11]、水生态功能分区[12]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永定河由于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服务功能急剧衰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首都北京对永定河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需求,永定河生态修 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河流生态修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即将大规模展开 的永定河生态修复将成为我国生态修复建设的标杆性工程。本研究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理,结合永定河的自然环境特征,利用GIS和RS技术进行永定 河生态问题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以调控河道生态修复为目标的生态 功能区划,以期为永定河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亦对生态功能区划技术与方法的应用领域 进行探索。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永定河北京段(幽州―梁各庄)位于北京西部,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大兴和房 山五个区,主河道长约170 km,流域面积为3 168 km2。2007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常住人口440万人,GDP为1 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亿元, 占全市的5%。本文生态区划范围为永定河北京段河道两边500 m区域,但考虑到河道功能分区不能脱离河道对应流域范围生态现状、生态功能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因此本文分析相关内容多以流域为对象。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自然资源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等。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以2009年SPOT数字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解译生成coverage类型数据,第一大类分为6种类型,其下又分为25个二级类。 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研究区相关的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等。

2 生态区划目标、方法与原则

2.1 区划目标

永定河河道修复生态功能区划是以指导河流生态修复为总体目标,具体的目标包括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以及空间分布;明确河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空间分异;确 定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布;提供河道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河段生态修复的 方向与调控指标。

2.2 区划原则

在生态功能区划中,将遵循以下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原则;突出生态功能体系的整体协调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防洪与生态景观优美、农作物经济利益的协调原则;可持续发展与前瞻性原则。

彭?涛等:永定河河道修复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2.3 区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与搜集流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RS与GIS技术,首先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其次进行生态问题分析与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确定生态敏感区域及生态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差异;最后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相关发展规划对河道进行分区,提出不同河段生态修复调控指标。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河道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图

Fig.1 Technical route for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3 永定河河道生态功能区划

3.1 自然资源特征分析

3.1.1 地形地貌

永定河北京段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约2 263 m,最低为17 m,总体纵坡为1.64‰。三家店以上段干流称山峡段(上游),河道长92 km,河道平均纵坡3.1‰,地貌类型多为山地侵蚀构造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台地为主。三家店至卢沟桥称卢三段(中游),河道长约17 km,此段河道已脱离山区而进入低山区及平原,河床淤高,河道纵坡为2.65‰,形成具有河床、滩地、阶地等。卢沟桥至市界梁各庄段称卢梁段(下游),河道长度为61 km,河道逐渐变宽,河道纵坡为1‰-0.38‰,为河流冲积扇,沙荒河漫滩地与风蚀沙地较多。

3.1.2 土壤

永定河北京段上游海拔1 000 m以上中山地带,土壤为山地棕壤,海拔1 000 m以下 的低山地带,土壤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其中,在中山阳坡发育着粗骨性棕壤,低山阳坡发 育着粗骨性褐土,而阴坡发育着典型棕壤与淋溶褐土;中游流经城区,多为火山岩及碳酸岩 的褐黄色的亚粘土;下游主要成土母质有冲积洪积物、冲积物和冲积风积物,以潮土为主。

3.1.3 水资源

永定河近十年来年平均入京水量约为4.07亿m3,而可供水资源量仅仅只有0.53亿m3/年 。上游河道水量与降雨紧密相连,一般年份含砂量都在4%左右,流量为3-5 m3/s。中下游常年 断流,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每年仍有污水入河,包括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地表水体基本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有水河段总体处于地表水二 级标准,为轻度污染。

3.1.4 气候

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带,处在东部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区之间,大陆性气候明显。整个流域平均年降雨量约为556-560 mm,年际变化大,少雨年仅200-300 mm,而 丰雨年则达1 300多mm,区域降雨多集中在6-9月。流 域全年平均日照2 47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气温日变化及年内变化都很大,上游 门头沟多年平均气温为11.7 ℃,1月份为零下4.3 ℃,七月份达到25.8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7%,官厅山峡区间年蒸发量在1 800 m m左右,门头沟站为1 890 mm。

3.1.5 生物多样性

上游山区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丛群落为主,低山地带气候温和,由于森林遭破坏,植被以落叶灌丛为主。下游几乎已经干涸多年无水,河道几乎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和几乎寸草不生的荒石滩。河川谷地以农作物和蔬菜等作物为主。流域水生植被主要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等。流域内野生动物有獾、野兔、布谷鸟等几十种。相关保护区共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5目8科11种。

3.2 生态问题分析

3.2.1 山峡段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敏感性较高

三家店以上流域面积1 291 km2,多为石质山区,地形破碎,陡、急、险坡面积比例高,是山洪易发区,以暴雨径流造成的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类型为主。中游在清水河流域和下马岭沟流域存在水土流失区。根据200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为759.03 km2,其中,轻度土壤侵蚀610.16 km2,中度土壤侵蚀148.87 km2,土壤侵蚀模数2 000 t/km2•a,年平均侵蚀量291万 t。近年来,山地绿化工程、人工河道绿化工程的逐步实施,使得区域 的林地、草地覆盖率增加,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但从地势、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本 底看,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较高。

3.2.2 可供水量下降,水质污染

永定河近年来入京水量不断减少,且水质污染仍在继续。上游工业污染源占主要比例,生活污染源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据2008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永定河三家店以上干流河道水质标准为Ⅱ类,污染属有机污染型,污染最重的项目有COD、BOD和总氮。上中游沿河地区及企业缺少市政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通过地表直接排入永定河中,每年向永定河排放污水量约为1 500万t。三家店以下河段已多年断水,沿岸首钢、京能电厂、高井电厂等企业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河道及沿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缺水。

3.2.3 下游河道环境差,风沙严重

永定河三家店以下常年断流,使得下游河道干涸,砂石盗采使植被受到破坏,河床,大面积河滩地已严重沙化,成为北京沙尘源地。未被绿化的空白地段,生物多样性较差,每遇 大风便尘土飞扬,直接殃及沿岸、城区及下风向更远的地区生态环境。

3.2.4 防洪标准未达标准,危及防洪安全

历经多年整治,永定河流域已初步形成防洪体系,但仍存在堤防防灌标准不足且有缺口、建 筑物壅水、阻水等影响行洪安全的因素。目前,除卢三段左堤外,永定河现状防洪标准只接 近100年一遇,未达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的北京“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上游山峡区间没有控制性工程。卢三段石电灰管桥处行洪断面狭窄,形成卡口;广宁路漫水桥、京原路漫水桥行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下游地区河道内种植农作物现象普遍,阻碍行洪。

3.2.5 植被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

永定河水质污染导致上中游湿地富营养化显著,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得对生存环境敏感的生物群落或物种迁出湿地。永定河三家店拦河闸以下断流,农作物种植业的发展迅速,河道景观不断变化,生态格局极不稳定,影响生物栖息。过度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开发建设造成生态与环境质量下降,物种多样性降低,并影响了该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致使 流域内水、陆生的鱼、鸟等野生动物变得稀少,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

3.3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根据永定河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净化环境、娱乐休闲等5方面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重要性评价。首先,根据生态功能价值评估相关的研究成果[13-14] ,评估永定河当前生态现状下的生态功能及分项功能的空间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北 京市永定河综合规划报告》、《北京市永定河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报告》及相关区县对永定河 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综合确定永定河流域不同河段对应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差 异与河段对应的生态功能定位。

3.3.1 水源涵养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洪水调蓄 作用大小。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蓄能力主要受植被类型及其结构、地表层覆盖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的功能,具体包括蓄水作用、调节径流、减缓洪水、影响径流泥沙等。在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部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2009)中对永定河的源头和江河两岸的森林被划分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永定河北京段水源涵养最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家店以上的区域,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系统保护较好,对于调控永定河水量、延缓洪峰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另外,永定河门头沟段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对调节径流、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

3.3.2 土壤保持

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是在分析现有土地利用/覆被水土保持功能现状的基础上,考虑对于北京市风沙防治的作用,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异。研究区土壤保持功能最为重要区域为三家店以上峡谷区河段,上游峡谷区坡度较高,降雨极易引起山体滑坡与表层土壤的流失。近期通过河段周围的大面积绿化工程的实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使永定河水含沙量大为 降低。土壤保持功能另一重要区域是下游南五环以外河段,此段常年断流,已经成为影响北 京市内风沙的重要源头。当前农田生态系统以及部分规划的人工绿地工程,将对于防风固沙 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促进该河段的土壤形成与保护。

3.3.3 净化环境

生态系统的净化环境功能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固碳释氧,中国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为13.6 t/hm2[15],吸收有害气体主要包括吸收SO2、氟化物、氮氧化物。区域净化环境功能第一关键区域是上游峡谷区,这一区域存在大面积林地,其固碳释氧、吸收有害气体能力极强;第二关键区域是中游城市景观段,包括河道两侧的防护林区域及规划城市景观湿地,其对于吸收SO2等有害气体,减噪作用巨大;另外,下游部分地区的农田生态系统对北京市的具有生态屏障作用,农田作物具有很强的光合作用,固碳释氧能力较强。

3.3.4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重要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本研究遵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物种分布与生态系统相关性原则,对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进行定性评价。永定河北京段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且独特,考虑到不同区域内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 动植物种的分 布、保护级别、特有性、干扰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等,划分出 优先保护地区。根据《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规划》,从2009年起,北京段上游的山峡段,将建设景观面积为180 hm2的6处湿地;城市段,将形成由溪流连通的湖泊和湿地,6处湖泊面积达到680 hm2湿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区域是上游峡谷区,主要包 括目前已经存在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规划中的湿地生态系统。

3.3.5 娱乐休闲

生态系统为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服务和美学文化功能。根据实地调查与相关景观规划,永定河北京段休闲娱乐功能最重要区域为上游峡谷区、其次是中游河道两岸与下游个别点状分布的景点、娱乐区域。三家店以上基本常年有水,使得该区域的休闲娱乐功能最为突出,如珍珠湖旅游风景区、妙 峰山以及落坡岭河道两岸等地区;中游城市段规划的人工景观公园是周边市民工作之余娱乐 、散步的第一选择,娱乐休闲功能突出;下游大兴段个别景观区,是人们休闲娱乐常去之处,如黄村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另外,各县区规划发展的多个景点区,也可以提供休闲 娱乐的重要功能,如首钢滨水公园、宛平湖、晓月湖等。

4 永定河河道修复生态功能区划

在充分认识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区域生态修复分区控制为目标,通过对流域区域社会、经济及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调研分析,结合永定河防洪功能的基本定位,考虑永定河(北京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规划,确定河流修复生态功能分区,共5段,并提出修复方向与调控指标。

4.1官厅山峡-自然段(幽州-落坡岭)

官厅山峡-自然段(幽州-落坡岭),主河道长约65 km。山峡-自然段为天然河道,对应 流域范围内土地覆被以林地为主,夹有零星未利用地,在整个永定河生态系统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官厅水库是北京市水源地之一,担负着向北京供水的重任,河道承担保护引水水质的任务。

根据最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在功能分区中,本河段主导功能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进行重点治理、恢复和保护,开展山区水土保持、改善河道水质、绿化及配水工程等,通过草、灌木、树木合理搭配种植与修剪,减缓土壤侵蚀,减少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暴雨径流入库区,控制面源污染,起到稳定水体生态系统,缓冲陆地污染物对水体的冲击作用。

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重点发展旅游、探险、度假、休闲、会议、运动为主的产业,推动原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旅游业的生态化改造,可适度开发珍珠湖、落坡岭等旅游风景区。修复工程可进一步划定河岸水土保持缓冲区、中上游生态治理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等。

总之,此段河道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在未来应以限制开发、充分保护为主,努 力维护和增强其水源涵养、风沙防护、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河道生态修复指标应以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等指标为主。

4.2 官厅山峡-近自然段(落坡岭-三家店)

官厅山峡-近自然段(落坡岭-三家店),主河道长约27 km。此段属官厅山峡的延伸部分,地势较第一段稍低。对应流域范围内土地覆被中林地比例降低,有较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及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未来对该流域的发展主要应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以生态维护、水 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乃至关停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综合采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河道防渗与渗滤系统等多种措施,展开水体修复工程建设。尤其是周边湿地的保护,包括三家店核心区湿地、落坡岭核心区湿地等,亦要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地区的防洪标准。

从历史变化来看,人类活动进入该区域的程度正逐步加大,此段为自然保护与人类活动的过度区,对应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以水土保持为主,在未来应以控制开发、合理保护为主。生态修复指标以水土保持、水质类指标、湿地面积为宜。

4.3 城市景观段(三家店-卢沟桥)

城市景观段(三家店至卢沟桥),主河道长约17.4 km。此段河道毗邻市区,对应流域范围内以建设用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由于此段开始,永定河开始常年断流,几乎没有水生生态系统存在,生态系统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植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覆盖率不高。

河道上半段位于城区中心,防洪设施水平直接影响着两岸安危,目前河道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悬河,两侧为高筑的水泥大坝,将来在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中,此处要重视生态工程建设和非工程体系建设,切实注意防洪建设;同时,要防止污水排泄,以免污染地下水质。

河道下半段已出城区中心,河道下降,两岸或河道内出现绿化带以及农业经济作 物的种植。在未来,此段应主抓一些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要注意疏挖石电灰管桥卡口段,改造京原路漫水桥和广宁路漫水桥等阻水建筑物,平整、疏挖京原公路桥以上及黄良铁路桥以下河道。

另外,此河段周围,历史遗迹和文化遗留非常多,如乾隆帝亲笔提写的“卢沟晓月”碑刻等,应加强恢复与治理,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亦可适度发展沿岸种植经济带。

在未来在控制水质的同时,生态建设要结合景观设计,在保证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营造城市景观河道,既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又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开发此河道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修复指标以生态用水量、地下水位、人工湿地、绿化面积、人文景观、水质、防洪类指标为主。

4.4 郊野-人工绿化段(卢沟桥-黄良路)

郊野-人工绿化段(卢沟桥至京良路南约20 km),此段河道长约39.8 km。此段开始常年无水,河道干枯,河床,每遇大风便尘土飞扬,成为北京沙尘源之一。对应流域范围内以耕地为主,并有建设用地分散分布,目前人工林地、草地逐渐增多。此段河道较为开阔,有大面积的滩地,河道内种植大量庄稼,生态服务功能以农产品产出为主。未来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应综合利用、开发荒滩地,增加人工绿地面积,增强其休憩功能,使其成为北京郊野公园。受水资源的制约,河道生态建设以绿化及配水工程为主。修复指标应以人工绿地、防风固沙、植被保护、生态用水、人文景观、防洪类指标为主。

4.5 郊野-自然绿化段(黄良路-梁各庄)

郊野-自然绿化段(京良路南约20 km-梁各庄),此段河道长约21 km。此段为永定河出京的最后一段,常年无水,河床,遇风沙尘多。河道善冲善淤,堤防宽窄变化很大,行洪河道与滩地之间没有明确的固定界限, 河床较高。对应流域范围内土地利用覆被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河道内或周围建立高尔夫球场或种植庄稼,一方面能起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床生态环境;但是另一方面,河道内种植大量庄稼,会延缓水流速度,降低排洪能力。生态服务功能以农产品产出、防风固沙为主。未来应加强其土地利用方向的控制,引导当地农民合理利用土地,不可忽视对排洪能力的维护。目前大部分河道已经被当地农民种植农作物,因此可在保障泄洪顺畅的同时,进行适度开发。该段河道河堤内淤有细土滩地,滩地多有冲淤,弯折较多,主流左右迂回,水流很浅。将重点通过植物配置创造植物景观。修复指标应以防风固沙、防洪、人工景观、人工绿地、人文景观类指标为主。

5 结 论

本文探讨了以河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生态功能分区方法与步骤,重点考虑河段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GIS技术,把永定河主河道分为5个区段,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规划等因素,提出了各生态系统分区修复指标,为顺利开展河流生态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本研究亦是对生态功能分区理论与成果应用的积极尝试。由于数据等原因,使得本研究在单元精度、定量化分析方面还稍显不足,今后在研究过程,将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aily G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7

[2]崔爽,周启星.生态修复研究评述[J].草业科学,2008,25(1):87-9. [Cui Shuang, Zhou Qixing. The Research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J]. Pratacul Tural Science, 2008,25(1):87-91.]

[3]陈奇伯,陈宝昆,董映成等.长江上游洋派河流域生态修复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1):154-157. [Chen Qibo, Chen Baokun, Dong Yingcheng,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Yangpaihe Watershed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18(1):154-157.]

[4]贾良清, 欧阳志云, 赵同谦, 等.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 生态学报, 2005, 25(2):254-260.[Jia Liangqing, Ouyang Zhiyun, Zhao Tong Qian, et al.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2):254-260.]

[5]陶星名.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学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10. [TaoXingming.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Hangzhou City[M].Hangzhou: Press of Zhejiang Universiyty, 2004,9-10.]

[6]国务院西部开发办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R]. 2002.[ Office of Western Development Leading Group of China State Council, China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Provisional Rule[R]. 2002.]

[7]李卫国, 赵彦伟, 盛连喜. 长春市生态功能区划及其调控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 160-165.[Li Weiguo, Zhao Yanwei, Sheng Lianxi. Typical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in Changchun of China[J]. China Populait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1): 160-165.]

[8]王炜, 步伟娜, 纪江海. 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5(1): 78-84. [Wang Wei, Bu Weina, Ji Jianghai. Study on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of Resourceful City: A Case in Jiaozuo[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5(1): 78-84.]

[9]陈加兵, 郑达贤. 福建省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2(3): 95-99.[Chen Jiabing, Zheng Daxian. Study on the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 County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 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22(3): 95-99.]

[10]王志宪, 唐永顺. 山东东昌湖生态功能区划及保护与建设[J]. 湖泊科学,2004,16(4):381-384. [ Wang Zhixian, Tang Yongshun.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 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Dongchang Lake, Shandong Province[J]. Jou 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4,16(4): 381-384.]

[11]夏继红, 胡玲. 生态河岸带功能区划的定性与定量研究[J]. 水利学报, 2007,10( 增刊):542-546.[Xia Jihong, Hu l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iparian Zone[J]. Shuili Xuebao, 2007,10:542-546.]

[12]李艳梅, 曾文炉, 周启星.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12):3101-3108.[ Li Yanmei, Zeng Wenlu, Zhou Qix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Water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9,20(12):3101-3108.]

[13]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 2003, 18(2): 189-196.]

[14]李波,宋晓媛,谢花林.北京市平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51-2258.[Li Bo, Song Xiayuan, Xie Hualin. Dynamic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19(10):2251-2258.] [15]余新晓,鲁绍伟,靳芳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5,25(8):2096-2102.[Yu Xinxiao,Lu Shaowei,Jin Fang,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nca, 2005,25(8):2096-2102.]

Study on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Yongding River in Beijing

PENG Tao1 WU Jianzhai2 JIANG Guanghui3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45,China;

2.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河道生态篇8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河道 生态岸堤 构建

1 生态岸堤的景观生态学内涵

首先景观具有连通性。1984年Baudr y提出了这一概念,景观连通性对于景观以及生物方面的多样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景观连通性较高,那么其生态岸堤的质量也是相对来说非常高的,在生态岸堤的构建中,为了避免这种景观与生物的单一性,需要对景观的各个元素间的景观连通性进行一定的了解与研究,尤其是影响到生物群的关键点,要对生物的生境以及生境之间构建通道。其次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指向于景观板块性质的多样性,体现的是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这是景观结构的一个特性,影响其功能过程。异质性可以影响物种以及相关资源在景观上的动态性,如传播等。Fo rman 和Godro n的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果我们从以空间尺度来衡量,那么岸坡就是廊道结构。岸堤则由坡顶、坡面和坡脚3个部分组成。而坡面是水生态系统到陆行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可以分为死水区、水位变化区和无水区三部分。其三部分形态的自然性。尽可能的保持原有景观的自然性,不去改变它。如在岸坡的边界形态方面,自然边界一般是复杂而合欢的,而人工边界一般是比较僵硬而平直的。相对来说弯曲边界的生态效益比较好些。其边缘曲折度与宽度对边缘生境的总量具有决定的影响。其四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方面的以及生态系统方面的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岸坡位于水陆交汇处,其物种多样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其五功能多样化。与传统岸坡相比,生态岸坡的功能方面也有所增多,它还有旅游以及生态等的功能。

2 生态岸堤的构建

2.1 生态岸堤的设计

从以上我们对于生态岸堤的生态学分析来看,我们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之中注意生态与景观。任何片面性的取其一都是不理性的做法。如果基于河流的保护,而把人的因素忽视,只关注其原生性,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抑或是只注重人的需求而对河流进行无度的毁坏都是不科学的做法。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以这样的理念来构建生态岸堤是我们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对其多重更能给予考虑,如安全性以及河道工程方面的可行性等。稳定性是其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岸坡是用来限制水体流动空间的界面,它受到来自水体的侵蚀。它在水土流失以及洪水治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它的稳定性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然后是结构方面的问题,其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是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对岸坡的稳定性的设计要以对水力参数和土工技术参数进行评估,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进行实施,确保岸坡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所以说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考虑洪涝治理以及生态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在设计时把生态优先考虑。在其岸堤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其自然形态,减少人工,尽可能的使得边界的线条得以柔滑,保持其天然的曲折度,还要立足于生态学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为物种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对于水生态环境给予了保护以及使得河流的自净能力也得以提升。即使运用人工,也要有限度,应采用自然生态的模拟,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考虑景观性、亲水性问题。水环境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没学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所以在神态岸坡的设计中,其景观效应应该要把美学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亲水性是人类的本性,岸堤的设计要考虑这些人文历史因素,把河流的人文景观融合进去。

2.2 生态岸堤的构建技术

生态岸堤的构建要着手于岸坡,充分利用、生态水工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原理,尽量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我们可以对其材料分类以及材料选择方面进行分析。在构建岸坡方面,其稳定性与其材料选择关系密切,可以说材料的选择是其在构建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依据材料以及胡岸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非结构性岸堤,这一类型多指依据自然水岸的模式,运用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水系岸堤。按照认为因素的参与度可以进一步的分为两种。一是依据突然的安息角进行土壤的层层夯实,在表面铺设砂石等以形成石滩或是草坡。二是在岸坡的坡度较陡的时候,需要进行人工加固,主要是运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一般具有一定的强度,通过夯实之后植入植被,这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应用较多。其次是结构性的岸堤。这一类岸堤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柔性与刚性两种。柔性的有、圆木格子岸堤等,而刚性岸堤采用的材料也是比较多样化的。这些材料景观效果比较好,同时由于对水体的该渗透性,在渗透地表之后成为河道水,大部分的物质得以降解,所以说在城市污染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2.3 植物群落的构建

首先是对于物种的选择。生态岸堤植物群落对于生态岸堤来说意义重大。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区域不同,其环境与物种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选择植被时要遵循一定个规律,即遵循自然。毕竟自然选择已经为该区域做出了最为适宜成长的物种,植物配置也立足于本地,并进行合理布局,土著物种越多,就会越接近于天然,其生态功能也就会相应加强。其次空间配置。物种的空间配置方面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也有了一定布局。不同的地理空间其物种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就陆生植物来看,从垂直方向上有草本和木本等。

3 结语

2011年在设计大凌河喀左县南哨段生态蓄水工程工程时我们秉承上述理念进行设计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本工程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南哨镇距县城15km,国道306线在河道左岸沿河岸布置。本段平均河宽230米,最宽处500m。左岸是凹岸水深流急堤防担负着保护306国道的任务,右岸是凸岸水浅流缓没有保护对象,为满足护岸、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要求左岸堤防采用1:3边坡的砂堤并采用30cm厚铁丝石笼护坡,护坡表面用0.5m厚栽植土覆盖。按水位变动规律自坡顶向下分别栽植了当地土著植物水位变动区以上栽植棉槐带,水位变动区栽植耐涝树种柳树带,浅水区栽植水生植物蒲草。右岸没有修筑堤防按河岸原有线型依据水位变动规律自浅水区岸边依次布置了蒲草水生植物带和耐涝树种柳树带。在河道最宽处开辟了两条枯水期河道既是景观又能保证枯水期水流顺畅通过。两条枯水期河道中间中间修建了河心岛,并在岛上布置了柳树、蒲草、花草等植物形成了河道景观。工程建成后下游河水透明度增加水质明显改善,生态和景观环境变好,成为喀左县城居民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2012年8月3日大凌河洪水流量2700m3/s,达到十年一遇洪水标注。河心岛洪水过后淹没植物不久即已恢复。左岸堤防除局部石笼经水流冲刷,部分柳树被冲倒伏外基本没有水毁。工程既保证了设计标准洪水顺利通过又发挥了环境和生态效益还为沿岸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场所验。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人类逐渐的意识到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方面的巨大消极作用。基于此在构建岸堤的时候我们要结合生态学的原理。以联系的观点,考虑景观和工程的协调性,在满足工程功能的前提下确保生态景观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河道生态篇9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 美观 人水和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态城市一词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成为了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追求的目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等功能而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忽略了护岸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们对于生态护岸的主观情感。为此,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生态护岸,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个人看法。

2.河道生态护岸的含义

河道生态护岸是指将原有河道进行治理,使恢复后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储蓄水源等作用,而且整体提高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提高河道的美观性,促进人水和谐。[1]

3.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3.1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传统的河道护岸过分重视护岸的防洪、排涝功能,将护岸的治理重心放在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水资源调度能力上,不仅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美观性,而且忽视了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传统的河道护岸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与自然水之间设立了一个高大的屏障,让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同时,传统河道护岸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使用过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传统河道护岸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加强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

3.2河道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3.2.1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设,采用的是具有较强渗透能力的界面,它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在丰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高,河道生态护岸可以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水层,可以起到暂时缓解地面水位过高带来的危险的作用;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低,河岸生态护岸可以将地下水反渗透到地上层面,可以暂时缓解地面水位紧缺的情况。总之,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加强河道蓄水能力。

3.2.2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蓄水源的作用,有利于调节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其次,河道生态护岸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与河道周围的绿地、森林等有机统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3.2.3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越性之外,还具有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作用。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河道护岸的美观性,在防洪排涝、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突出河道的整体美感,让河道的护岸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愉悦人们身心。同时,生态护岸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水边亭台、河中小岛等近距离地与大自然接触,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4.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措施

4.1以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

河道护岸的治理首要目标是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护岸的生态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平衡,而且有利于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涵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对河道的生态护岸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以提高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在满足此前提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河道生态护岸的工程成本,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河道生态护岸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注意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以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因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第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更加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护岸的生态植物要与周围的森林、绿地等协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

4.3注重河道生态护岸的美观性

在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刚性结构的构造,在进行河道护岸设计时要注重护岸的风格多样性,以形式多样的“软效果”提高河道生态护岸的视角效果,在发挥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美感,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美观性的河道生态护岸还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不仅节约了河岸生态护岸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设计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协调

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要更加考虑人们的亲水情感,可以设立专门的亲水空间拉近人们与自然水的距离,例如在河道护岸治理时可以设计台阶、水中亭台、河中小岛等,供人们在水中赏景。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河道护岸的蓄水、调节水资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促进人水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统一。[3]

5.结语

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护岸的美观性,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河道生态护岸的亲水性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水协调。

【参考文献】

[1]马玲,王凤雪,孙小丹.河道生态护岸型式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2-3.

河道生态篇10

关键词:河道管理;生态治理;城市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河道的治理问题。由于人们缺乏完善的保护意识,进而导致河道水资源供应不足,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损害。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河道管理,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河道生态治理建议。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加强对河道资源的保护,并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1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学原理方面的有关理论,确保可以实现人工修复和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提升河道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河道生态治理应以改善河流环境为基础,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借助河流自身的水体净化功能来促进环境治理与修复水平的提升,为构建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打好基础。

2河道治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河道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河道管理意识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河道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灾情,导致很多群众思想麻痹,难以树立起很强的防灾意识,缺少对河道管理的重视,开发建设的随意性明显提升;第二,政府部门对于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很多涉河建设项目在没有经过严格报批的情况下就开展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河道整体防洪水平。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没有进行完善的生态治理工作,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河道环境污染,同时还会给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1]。

2.2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

就当前河道管理治理的情况来看,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河道管理机制,河道管理与治理职责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导致很多河道管理治理工作无人负责的情况。在落实河道管理工作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后各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这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还难以实现对各项工作的高质量把控。

2.3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

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道生态水域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当前的河流难以达到以往的洁净标准。随着河道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水体含氧量下降,同时富营养化现象持续加剧,河流自身带有的自净能力也在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水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的停滞使得河流面积萎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2]。河流流经污染比较严重的乡镇地区之后,就会通过地表径流将这部分污染物质带入城市河流当中,给城市河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部分城市内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也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同时开展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的成本也将明显提升,造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降低。

3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有效举措

3.1积极转变传统的治理方法

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涉及绿化、环卫、环保、城建等多领域内容[3]。要想进一步落实生态化管理,提升河道的生态管理效果,就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河道治理观念与模式,加强对生态型管理方式的落实,从而推动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开展相关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落实相应的河长制工作平台,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河道管理的综合性与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其中,建立河道管理的地方政府领导应负河道管理的全责;流域内的地方领导应负主要责任;当地河道主管部门应承担组织责任。与此同时,河道管理工作还应同城乡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确保在完成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相关建设工作。除此以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对河道周围用地进行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与河道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在双方达成一致之后,按照相关流程完成规划的审批与落实,进而确保河道开发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2树立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

河道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优化景观环境、提供充足水源等,同时对于改善区域小气候也起到了明显的功效。因此,河道可以看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源泉,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树立合理的生态化治理目标,并逐步在修复、恢复、再建生态河道的过程中坚持基础设置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采用的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以传统的裁弯取直或块石驳岸等方式为主,这样不仅会对河道的自然状态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河道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相关部门在进行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时候,应坚持以自然生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加强水生植物种植等方式来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还可以借助自然生态公园的开发来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在进行河流形态规划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河流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保护其原有的自然形态。以生态化治理的科学目标为基础,健全河道生态景观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为水土交融的实现奠定基础。相关人员还可以在建设工作中,更多地使用河道周围的自然材料,促进其环保性与功能性的提升。

3.3将先进技术引入河道生态治理中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先进水利建设管理技术的学习与参与,并将更多科学的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生态治理工作中。一方面,相关人员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应始终坚持以防治为主的原则,通过建立河道信息管理平台与河道管理数据库,实现对河道资源分布情况、河道生态结构、河道资源供需等方面数据的妥善管理,进而为后续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河道生态治理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相关案例处理方法的采集,为实现河道工程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管理模式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发挥出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水土保持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以及水利环境修复技术等先进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保证相关技术可以有效加强湿地、水土方面的保护,并逐步推动水利资源的自然循环,实现生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3.4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

构建生态水利工程与河道保护工程是实现河道生态保护的有效举措,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人员生态化治理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生态治理工程的时候工作人员应积极掌握生态治理核心,同时参与到生态建设管理技术的讨论与学习中。有关部门应定期针对这部分人员开展关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相关培训,确保其专业知识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错误的治理手段,反而会加剧河道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遵循“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原则,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有效通过生态化的手段来促进河道保护水平的提升。除此以外,有关部门还应对河道水资源情况、工业用水情况以及生活用水情况展开综合衡量,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为水利建设生态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3.5完善落实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落实完善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河道日常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河道清洁,很多生活垃圾排放到河流中会造成河道的污染,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在出现污染情况之后应第一时间找到河道负责人,在保证河道环境的同时加强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二是河道稽查,部分群众由于缺少法律观念,存在在河道里采集、挖土等违法行为,这会导致河道的不稳定。因此,相关人员应对破坏河道以及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稽查,并处以一定的惩罚。与此同时,河道稽查工作还可以与当地管理部门相互配合,进而为后续的稽查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河道监测,河道监测是保证居民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为避免工业废水对河流的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对废水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不断加强河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四是河道安全,河道周围的违章建筑会对河道的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应将其及时拆除,并在后续施工中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提升对河道安全的重视程度。五是树立科学的法律意识,河道生态治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很多河道污染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同时提升其参与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为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河道管理与生态治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以往的河道管理中,往往存在保护意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等问题,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河道管理的重视,积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治理技术,构建完善的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为我国水利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军.研究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J].区域治理,2019(13):226.

[2]周茜.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J].中华建设,2019(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