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法十篇

时间:2023-03-28 22:40:29

联想法

联想法篇1

——英国科学家 贝弗里奇

发明的传说:

云氏是鲁班的妻子。有一回给鲁班送饭的时候,正遇到大雨,她急忙跑到鲁班自己建的亭子里避雨。她看到亭子是一根立柱上连着许多根木条,托着个圆顶,不觉心里一动,想:如果做一个活动的亭子让鲁班随身带着,不论到哪里干活都不怕雨淋,那该多好呀!

她叫鲁班收工时砍些竹子带回家,仿照亭子用细竹条编成亭盖的形状,上面蒙上兽皮,下雨撑起,没雨收拢。第一把伞就这样诞生了。

联想发明法是依据人的心理联想而发明的一种创造方法。联想的方法很多,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自由联想、强制联想等。

在时间、空间上联想到比较接近的事物,从而设计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作接近联想法。

联想的方法很多,我们可根据各自的不同要求和想法,有意无意地进行联想,从联想产生的设想中去获得创造的成功。

试一试

1.通过搜集网络、图书等方面的资料,谈谈你对“联想”二字的认识。

2.请举发明实例说明什么是接近联想法。

3.由以下事物展开联想,看看能有什么新发现或发明。

发电机、火力发电机、水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人力发电机、利用肌肉活动发电的背包式发电机……

4. 温馨提示:你今天遇到什么困难或有什么疑问,请把它记录下来。

5. 课外链接: 百度、雅虎 GOOGLE 搜索 激光技术

发明案例

可以调节大小和质量的锤子

田家豪

我爸爸是一位从事机械工作的操作员,经常使用锤子,所以我见过很多类型的锤子,这些锤子既占用很多空间又比较重。有一次,我问爸爸:“这么多的锤子,要是到外面去帮别人做事的话,怎么带啊?”爸爸说:“只能都拿去啊,有什么办法!”每次看着爸爸背着沉重的背包出门,我心中总不是滋味。

我把这个问题告诉了发明小组的老师。

有一天,老师带了一把可以换多种刀头的螺丝刀给我,叫我帮他拧各种型号的螺丝钉。做完之后,老师又拿出一把小锤子,对我说:“前一段,你对我说,小锤子有很多问题,你看了这把螺丝刀之后,有没有新的想法?”

我眼珠一转,从可以换头的螺丝刀联想到可以换头的锤子!我经过几天的思索,设计了一把新锤子,它的一头是固定的锤头,锤头上有一根螺杆,再制作几种大小、质量、长度不一的活动锤头,就像一个个大螺帽一样,随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换。

这样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锤柄了,每一把锤子的质量至少都要减少一半以上。我把我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明设想,但还要在锤头上多下工夫。我去五金店观察各种各样的锤子,还跟爸爸一起研究,看看平时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锤头。最后,我发明了这款可以调节大小、质量的锤子。

联想法篇2

一、奇特联想识字法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汉字虽然量多形繁,音义繁杂,但其也有拼音文字难以企及的优点:汉字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像积木一样,可以灵活地拼形。据统计,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基本字和偏旁部首拼合而成的。我们认识了基本字以后,可以很快地认识一大串字。如我们认识了“令”以后,学习“冷、铃、邻、岭、拎、怜”就很容易了。同时,汉字又是联想的产物。由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汉字,至今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如“水”、“火”;由指事字、会意字演变过来的汉字,我们可以从字形推断它的意思,如“本”、“从”。香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把汉字比作一座宝山,他说:“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的领域,每一个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如在田中用力之人谓“男”,“止为武”,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爱好和平的愿望。汉字的形象性很强,不少汉字通过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使它成为有影无形的图画,不再是僵硬的符号。“笑”轻松而欢快;“哭”望之而悲伤;“巧”灵,“拙”笨;“轻”令人有飘浮感,“重”一望而沉坠;“傲”自大,“卑”沮丧。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奇特联想识字法就是在识字过程中把抽象的汉字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在观察、联想中发展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汉字的音、形、义对其的印象便更深刻。

其次,奇特联想法是世界上公认的记忆秘诀。哈利·罗莱因先生在《惊人的记忆法》中非常推崇这种方法,该书曾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所谓奇特联想法就是通过离奇的、特别的联想,在头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来增强记忆的方法。而小学生的想象恰恰就非常奇特,他们常常将一些成人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事物连在一起,组成奇异的形象、场面和情节,或者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加以拟人化。因此,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来识记是特别有效的。如“滚”的字形较繁,学生用一般的识字方法往往较难记,有些学生学过后常常写成错别字。但如果采用奇特联想法来学习就不同了,一位学生是这样想的:发大水了(三点水旁),一只大公鸡(公)被大水冲到衣服里(衣),到处乱“滚”。另一位学生则说:下大雨了(三点水旁),一位老公公(公)穿着雨衣(衣)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打了个“滚”。于是全班同学都在欢乐的笑声中,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滚’宇,而且很难遗忘。

二、奇特联想识字法的课堂操作

(一)自学课文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先让学生在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后,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拼拼字音,看看字形,想想意思,初步感知全文,同时为奇特联想识字打下基础。

(二)联想识字

常用的奇特联想识字法有:

(1)图示法。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字与图画的联想。如识“月”字,可画出弯弯的月亮;识“水”字,可画出流动着的水。

(2)演示法。用动作来演示,表示汉字音、形、义的关系。如识“看”字,可以用一只手放在眼睛上遮住阳光,往远处“看”;识“灭”字,可以用一块板在火上一压,火就“灭”了。

(3)会意法。通过分析会意字的部件来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记住字音。如识“囚”字,人关在牢房里就是囚禁;“灾”字,屋中起火就是灾害。

(4)谜语法。用谜语的形式来分析字形,猜想字义。如学“饭”字,猜谜语“反复吃的食物”;识“炸”字,可编谜语“左边有火,怎能放心”。

(5)故事法。根据字的音、形、义,想出一个故事情节,并作形象描述。如识“疑”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山上遇到一只野兽,他心里想:我用匕首(匕)刺还是用箭(矢)来射,用短矛()来戳还是赶快逃走()?他疑虑不决,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此外还有儿歌法、引申法、比喻法等,联想时,可根据生字的特点,灵活地运用。

(三)放松回忆

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创造的暗示学习法是运用身体的放松练习,大脑注意力的集中和暗示原理二者的高度统一来强化人的自我感受,从而提高记忆力。汉字是表意义字,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图画,有利于用暗示学习法学习。在让学生用暗示学习法回忆生字时,教师可播放节奏缓慢优美抒情的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慢慢放松,使大脑得到休息,进入最佳记忆状态,然后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读生字,讲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吸收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奇特联想的实例。学生边听,边有大脑中浮现出生字及有关的物象,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四)综合运用

在学生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后,要引导学生再次展开联想,用上学过的生字说一段话,例如,学了“冻、保、藏、晨、晚、炎、凉、肉”后,有个学生说:“一天早晨,妈妈把红烧肉藏在冰箱里后,就到保险公司上班去了。”一个学生说:“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冻得全身哆嗦,奶奶让我快穿上大衣,当心着凉。”开始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仔意挑选几个生字说几句话,以后可逐步提高要求,尽量把学过的生字都用上,如有位学生说:“一天早晨,叔叔带着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到郊外玩。一路上,叔叔一直保护着我们,到了中午,天气非常炎热,我们几个藏在大树底下休息,小伙伴们有的吃牛肉干,有的吃果冻,还有的吃凉菜。傍晚,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巩固练习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遗忘规律,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要加强巩固。

l.以自由读、集体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对所学的生字作进一步复习巩固。

2.通过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加深记忆。

3.安排书写练习,如指导学生在四字格中抄写生字或进行看拼音写汉字、听写等练习。

4.设计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奇特联想识字法的优势

(一)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提高识字巩固率。

由于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奇特联想法和暗示学习法,把枯燥的文字联想成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不但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印象深刻,很难遗忘。如“藏”字,字形非常复杂,很多成年人也经常写错别字,在奇特联想识字过程中,可先讲清“藏”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艹、爿、臣、戈”,再讲清各部分的意思,然后结合故事演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大臣(出示“臣”)发现敌人在后面追他,他就赶快跑到一个卖兵器的地方,这时,他看见墙角有一团草,他就马上把草拿来放在自己头上(拖动“艹”,组成“”),他又看见旁边有一大堆木柴,他连忙把木柴搬过来,放在自己左边(拖动“爿”,组成“”),这时,他又发现自己的右边还露在外面,他又赶紧去拿几件兵器放在自己右边(拖动“戈”,组成“藏”)。敌人追上后,看了看就走开了。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师接着问:敌人为什么没发现呀?生答:因为大臣藏起来了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轻轻松松地记清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有的学生兴奋地说:“这个藏字太有意思了,太容易记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曾对奇特联想识字法和一般识字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比较。调查的方法是在两个班同时用两种方法教学10个生字,然后当堂进行听写检查,结果实验班的巩固率略高于对照班。两周以后,再进行同样内容的测试,实验班所学的生字巩固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性检验效果非常显著。

(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全面发展。

联想法篇3

1、找到此部件。

2、按图示方向转动滚轴,并把上图所示部件往上推。(或者把此面的三个螺丝卸下,把部件推到位)。

3、把此部件推至如图所示最边缘。

联想法篇4

联想电脑卡在载入界面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是开机时按F8,进入安全模式界面。但是进去的时候等待了几分钟都无反应,上面一直显示请稍等...

没办法只有按下复位键重启电脑,因电脑之前装有一键GHOST备份,于是果断还原试一下,但是还原之后还是如此。电脑开机还是在“正在启动 windows”界面卡住。

暂时还无法判断是什么原因,猜是之前GHOST备份出现了问题,于是进入PE系统看一下,重启按delete键,进入BOOT界面,设置开机为U盘启动,进入PE系统,在PE系统中用新准备的windows 7重新安装,安装重启后,电脑开机还是在“正在启动 windows”界面卡住。

经过上面两步,可以肯定系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硬件设置的问题?恢复出厂设置?对主板中的电池进行放电处理?

把电脑的主电源关闭,打开机箱,把主板上面的电池取下来,清理了一下灰尘,然后装回去。

然后接上电源,打开电脑,OK可以进系统了,为了方便快速,用之前的GHOST文件还原了系统。

 

联想电脑卡在载入界面相关文章:

1.联想笔记本开不了机卡住logo界面如何解决

2.电脑卡在ASUS界面的解决方法

联想法篇5

【关键词】联想;应用

联想,一般是指由某人某事物或某概念出发从而想起与他相关的人、事物或概念。而我认为的“数学联想”是指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处理新问题的数量关系或内在联系时,能够在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或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从而变换审题的角度,使学生能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思考、探究,最终使问题得到更顺利、更简捷解答的一种思想。结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教学,谈谈我对数学联想的体会。

一、立足数学联想解读内容

1.从局部到整体

教材在教学每一个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都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花样记忆口诀用编出的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这样相对稳定的教学线索,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的1-6的乘法口诀时能够经历并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一般方法,这类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联想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从意义到结构

乘法口诀的意义可以分成2个层面:1.知道乘法口诀的每一句口诀表示几个几相加;2.感受到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而当学生在熟悉和应用这些数学乘法口诀的意义时,学生将会发现乘法口诀也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进行迁移联想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应用数学联想时,可能感受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想,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联想。我们可以关注和培养学生利用这种联想的思维,然后介入学生对口诀之间规律的思考,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乘法口诀的网状结构,从而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乘法口诀。

二、立足数学联想进行教学

1.探究方法规律,培育联想的基础

联想,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们利用联想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内容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体会数学知识网状结构的建构,从而更好地完善认知的结构。

【案例】苏教版《1-4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

观察4的乘法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第一个乘数每次大1,第二个乘数都是4,积每次大4.)

追问:为什么积会每次大4?

引导学生根据口诀的意义分析:每一句口诀比它的上一句多一个4,所以积也每次大4.

那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为什么积会每次大3?

……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到乘法口诀的编排方法和其中的规律,并不意味着他们了解了表象后的更深层的元素。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去反思规律形成的原因,从乘法的意义来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回到原点,从而对乘法口诀中的规律达到了深刻的理解,为学生后面利用规律联想其他的口诀做基础。

2.利用方法规律,实现联想教学

联想,可以让学生由一种已有的表象唤醒另一种表象。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形成了已有知识的经验,然后在学生学习新课时,就可以“由此及彼”的思维中,进行回忆、收集相关知识信息,从横向,纵向去了解和沟通不同知识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例如,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编制口诀的一般方法和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存在的规律。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为背景,借助形象地操作进行思维,利用联想自己编出乘法口诀。

【案例】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

说一说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

2.迁移猜想:

你来猜想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什么规律?(第一个乘数每次大1,第二个乘数都是7,积每次大7。)

师:你能用这些规律,试着来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独立活动)

……

这节课中,在学生探索新的乘法口诀之前,先帮助学生搭建已有乘法口诀经验的脚手架,让学生从已有的编口诀的方法及口诀的编排规律自主迁移,猜想类推“7的乘法口诀”,这既是对已学的乘法口诀结构的巩固练习,又是对建立和形成编制口诀的思维方式的联系。

3.利用方法规律,延伸联想意义

联想,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到已经构建的知识技能之后,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对知识进行延伸和重组,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联想意识。

【案例】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一起把7的乘法口诀背一遍,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想的?

在教学的结尾部分,教师先让学生总结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和方法,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8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想?让学生在思考这类乘法口诀的方法之后,大胆地去联想,就会使学生联想到学习下一个8的乘法口诀,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发散了思维,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是从联想出发形成的推广和延伸。

平时,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关注教材,从中挖掘出可以让学生去联想的内容;关注学生,寻找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中把握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联想的时机;给与空间,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联想的空间与自由,发展学生联想的能力。当我们耐心地、长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时,学生将会更大能力地发挥自己的数学潜能,而学习数学将会更加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奠宇,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联想法篇6

一、 联想学习法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的把基本知识点联想到生活实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比如我们学习了惯性知识以后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跳远、扔铅球、交通事故等现象来加深对惯性的理解;又如我们学习声学时可以把声学知识用来分析优美动听声学世界。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物理现象,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联想,使物理、生活有机地统一,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中的很多发明创造是人们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和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而得出来的。瓦特从水壶盖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弟从奥斯特“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问题,联想到“磁能否生电?”经十年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牛顿从“苹果砸头顶”联想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更是从“洗澡溢水”这么常规的现象中得出了浸在液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被它排开的液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二、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联想学习法

1.相近联想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机能活动具有一定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体现在人们对时问和空间上邻近的事物会自然地展开联想。相近联想指的就是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由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忆这一心理现象。如我们在学习内能时可以想到改变内能的方式,再进而想到热机的相关知识。

2.比较联想

比较联想,是指由视觉看到或听觉听到的现象或规律而引起对另一个现象或规律的回忆,并从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问的相同、相似或相反之处,从而建立起某种联系如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相近可以联系起来学习;再如声波、光波、电磁波、机械波的可以联系起来学习;又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相近之处很多也可以作出比较联想。当然,应避免机械的、简单的联想,在比较联想中,有比较还应有鉴别,特别是对它们的不同之处更应该注意。

3.流程联想法

流程就是一个基础、一个过程,例如我们日常生活都有流程:起床、刷牙、吃早餐、上学上班等这一方面的流程,这种日常生活的固定模式让我们很容易从起床联想到刷牙,联想到吃早餐,联想到上学上班。所以若是记忆的事物有流程可循,或是我们可以创造出类似流程的联想.就能产生牢而不破的记忆链,可以从头记到尾,自然也能从尾记到头。如在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按照物体从远到近逐渐靠近的流程来记忆成像的几种情况;再如我们在学习刻度尺、托盘太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时都可以按照流程来联想记忆。

4.因果联想

这种联想指从某个现象的发生引起对某种可能原因的联想。如:根据物体的的运动状态的是否改变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三、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学习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联想的兴趣

作为物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联想兴趣。

2.注重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习惯

中学物理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接轨。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基本方法,就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正因为同学们经常和物理现象打交道,在学习掌握其规律(定理、定律)之前,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对这些感性认识如果能够正确理解,那对物理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因素。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自觉的进行联想学习法的渗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遵循好奇心-求知欲-爱学习-责任感的成长规律。

3.注重教材内容的启发性引导学生的联想发散思维

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更注重了教学的启发性,教材内容不是概念、定理及其推证过程的简单罗列,更多地重视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可实践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诱导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形成联想学习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4.利用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训练学生的联想学习法

所谓物理知识结构就是物理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物理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方法互相渗透、互相关联而形成的梯级结构和网络结构。有人是机械地记住知识的,则这种简单的堆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要充分利用联想的方法经常对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联想法篇7

【关键词】联想记忆法 初中英语 词汇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英语作为目前一门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时下,许多初中学生一谈英语就“色变”,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很难学得“透”,对于英语词汇学习更是“云里雾里”无所适从。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以及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向学生提倡了一种联想记忆法。学生掌握此种学习方法,犹如掌握一种最省力的“游泳方式”,可以在初中英语词汇的“海洋”中徜徉。

1 读音联想记忆法

一提读音联想记忆法,有许多人可能会说,依照音标进行拼读单词很简单的,可是常常一个英语单词拼出来以后,意思却不清楚。笔者所提出的这种方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动物”的单词是“animal”,我们尝试拼读一下,与中文的“爱你摸”音一样呢?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开始联想,小动物就是系爱你抚摸的东西,如此一来,“aromal”这个英语单词的意思就非常容易记在脑海里了。有一部分英语老师非常反对初中学生在英语教材中的英文句子下面标注上相近的中文,认为这样标注会让学生的英语单词发音不够准。在此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在拼读英语单词之时,我们可不将单词发成中文的音,而是进行标准朗读,仅仅是通过相似或相近的发音来进行联想与记忆。因为那个相似的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并不需要朗读成中文才能联想。

如“ardmal”这样的单词总的来说还是稍微少一些的,很多单词并不能总这样联系。然而,还存在另一种读音联想记忆法,似乎能够运用在不同类型的英语单词群里。“炸土豆条”的英语单词是“chips”,读起来脆脆的,炸土豆条不就是脆脆的吗?“拿来”的英语单词是“bring”,读起来的时候“r”发了一个卷舌的音,正好是将舌头卷向自己,所以是“拿来”,而“拿走”的英语单词是“take”,将音吐出去,正好是往外送,所以是“拿走”。此种读音的联想,俯拾即是。只要学生有心,很多看似没有什么可联想的英语单词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出不一样的乐趣。但是,千万注意不能为了联想而刻意地去创造一些不相关的联想,这样记的单词到用之时常常不能立即反应过来。

2 字形联想记忆法

“腹部”的英语单词是“abdomen”,我们可以把“bd”想象成2个肚子大大的男士在面对面地互相打招呼,“肚子”这个意思在这句话里就充分体现出来了。“abdomen”这个英语单词并不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认真掌握的词汇,在此笔者为什么拿出来介绍呢?这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除了认真掌握英语课堂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英语知识视野。有些英语单词,初中学生是没有必要去完全立理解与掌握,可以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或阅读英语报刊时看到它就了解啥意思即可。“abdomen”这个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是笔者从一位在念大学的亲戚那里所了解到的。她在大学里平时需要看许多的英文原文文献。笔者曾经问过她:“那么多的英语词汇,你全看得懂?”她回答道:“许多英文单词我都不知道怎么拼,但是看到它们时一般都知道啥意思。”并且举了“abdomen”这个英文单词。

还有,“脚”的英语单词是“foot”,中间“oo”笔者将它想象成从前面看的两个脚趾头,可不就是圆圆的,至于复数“feet”,那么多的脚丫子挤在一起,还不把圆圆的脚趾挤扁成了“ee”。而“靴子”是“boot”,因为靴子有靴筒,前面的“b”正是包住脚有筒的东西。笔者将这一连串有关脚的联想向学生介绍,学生都笑了,英语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在这欢笑声中轻松记住了这3个英文单词。“旅游”是“visit”,笔者则将它解释为两个人“i”一人站在一个雕像“s”旁边照相,一个人比“v”,另一个人则把脚伸了出去“t”。

联想法篇8

关键词:欧洲观念 欧洲联合 戴高乐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3-0009-14

回顾欧洲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大欧罗巴”不仅是欧洲人梦寐统一的理想,更是法国人希望在欧洲实现其大国霸权的梦想。早在中世纪时,欧洲就孕育和形成了带有政治意识的“欧洲”整体观念。战后启动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正是法国人浪漫与雄心相结合的又一次具体实践。

一、法国早期的联合思想

欧洲联合和“欧洲观念”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欧洲或称“欧洲观念”出现于中世纪以后。在欧洲的文献中,“欧罗巴”一词的广义使用是在13世纪以后。“欧洲观念”最早形成于人们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意识,即对“欧罗巴”人的认同。“欧洲”概念来源于神话,神话中的“欧罗巴”少女,便成为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对于传统根源的共同认识。欧洲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见证“欧洲观念”的形成。欧洲人最早试图将整个欧洲,至少是欧洲的主要部分联合为一个整体这一思想形成于14世纪。这一时期欧洲一方面面临文化上的融合,另一方面是国家间战争不断导致政治上的分裂。欧洲的思想家们开始思索实现欧洲和平的方式。法国在此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306年,法国律师和外交家、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法律顾问皮埃尔・杜布瓦(PierreDubois,约1250-约1320)建议,为了避免基督教国家间的战争,欧洲各君主和城邦应组成一种邦联式的“基督教共和国”,建立一个君主的常设大会。一旦国家间出现纠纷,应由一个由九名法官组成的法庭进行仲裁,并以教皇作为最终的上诉法院。但他的主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5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提出欧洲统一的设想。他主张建立一个拥有武装力量的总理事会,由欧洲15个国家君主委派的代表组成,对国家间关系进行仲裁。但亨利四世把欧洲重新组织成由法国领导的15个力量均等的国家的“宏伟计划”并没有得到邻国的响应,因为在这一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中,法国更多追求本国在欧洲的霸权。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中古欧洲同时具有两大特征:帝国的分裂和信仰的逐步统一。伴随着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欧洲经历了各类宗教和世俗的战争,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观念虽源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但最早提出理论的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自然法学家、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让・布丹(Jean Bodin,1530,1596),他于1576年发表的《国家论》(六卷)中首次提出“”(souverainet6)这一法学概念。他根据当时法国君主一一国家三位一体的社会现状,认为即是君主对内“不受法律限制、对公民和臣民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是永恒的、不能转让的,且不受国家的法律约束,而只受神法、自然法及万国法的约束。他的学说具有较强的国家主义倾向,他的理念至今对法国的外交仍具有重要影响。让・不丹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确立“国家”与“”两者之间的联系,把视为国家最为本质的东西。十七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大臣,“现代国家制度之父”黎塞留(Jean Armand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1642)提出了著名的“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它取代了中世纪的道德观,成为法国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黎塞留曾说过“就国事而言,有权力者才有权利,弱者只能勉强顺应强者之意见。”在摒弃了中世纪宗教和道德原则的束缚后,黎塞留使法国发展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因此这一起初并不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政治原则逐渐深入其他国家之中,成为法国的对手争相模仿的强国之策。最终,在欧洲“国家至上观”取代了“中世纪世界道德观”,“权力均衡观”取代了“大一统观”。

二、欧洲一体化理论的精神之父――圣・皮埃尔和卢梭

16世纪开始,欧洲缓慢地经历着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与此相伴的是教会力量的削弱和政治世俗化的进程。分析欧洲人对一体化的夙愿,政治和安全一直是他们的主要动因。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永久和平精神是欧洲的核心价值,进入17、18世纪,欧洲在联合与一体化方面出现了许多主张、思潮、流派和运动。欧洲开始探讨欧洲联合、联盟和联邦一类问题。

欧洲一体化理论的精神鼻祖可以说是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Charles Irenee Castel de-Saint-Pierre,1658-1743)。在1713年,圣-皮埃尔在其《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L5J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联邦的思想,由此开启了回归古典欧洲大一统的政治思潮。圣・皮埃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修道院院长。他生活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之际,他的欧洲观念和欧洲联合思想酝酿产生于欧洲的战争与分裂过程中。在他的著作发表之前不久,欧洲发生了四次大的国际战争,即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战争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深重的苦难。圣・皮埃尔的欧洲联合和避免战争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713年写成的《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回忆录》一书中。该书共三卷,前两卷的题目是《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方案》,第三卷的题目是《在基督教国家君主间建立永恒和平的方案》。其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一个欧洲邦联政府是实现永恒和平的必由之路;(2)建立“欧洲邦联”的具体方案,即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5条通则;(3)欧洲邦联各成员国须保持实力的均衡和依靠日耳曼集团的作用。

圣・皮埃尔的欧洲联合思想对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有着很大影响,卢梭在继承了圣,皮埃尔的欧洲联合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作了批判和补充。他对圣・皮埃尔的著作作了详细的节录和研读,并写出了《永恒和平方案的评判》一文。雅克・卢梭的这本代表作后来又深刻的影响了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康德,并至今指导着欧洲人走一体化道路的方向和行动。

在16世纪,法国政治家苏利(Maximilien de Bdthune Sully,1560-1641)曾主张,按照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模式建立一个安菲托里克联盟(Amphyetionie Union),将通过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实现欧洲的和平。17世纪的圣,皮埃尔认为,欧洲社会的自然状态,将使欧洲统治者最终认识到,不是战争而是联合,才是保证它们利益的最佳选择。18世纪的康德和卢梭则从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国家起源如同于个人契约一样,欧洲各民族国家也可以通过订立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欧洲国家联邦体。如果欧洲国家联邦建立了,欧洲的和平就有了保障。17、18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国家理论逐步从针对神权

转向针对封建王权,这一阶段对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是除英国的洛克外就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卢梭的思想在实践中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在理论上对康德的伦理观乃至哲学体系都有重大影响。

三、近现代法国对一体化的贡献

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世俗文化和法国大革命精神是法国对西方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法国内部因素来看,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与国之间的事务由各国君主自行商量决定。针对这种状况,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君主之间的关系并不能代表民族之间的关系。法国大革命之后,“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至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欧洲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体。至此,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利的。这改变了18世纪末以前将国家与国王、国王与领土混为一谈的概念。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最大的促进。

从外部因素来看,法国大革命所推崇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以及革命中进发出的民族主义思潮显然与当时的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的互不毁灭、互不干涉观念格格不入。于是,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成果的行动接踵而至。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仑战争,是法国人力图以武力实现欧洲统一的尝试。拿破仑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用武力统一欧洲但以失败告终的典型案例。从其思想观念来看,青年拿破仑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接受了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社会契约”的思想。他深信“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与智慧上不平等,但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平等的。”争取平等的思想是拿破仑早期活动的观念核心。在他执政期间,他又按自己的方式发展了平等思想,并把它形成较完整的政治体系。伴随着武力征服,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也借助于战争的方式传播到欧洲各个角落。

19世纪中后期是欧洲联合、统一运动第一次广泛开展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在这一时期,“欧洲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欧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战后,欧洲四分五裂,政治、经济上都开始走向衰落,这激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再次思考并反思欧洲联合和欧洲统一运动的发展。1932年作为法国外长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862-1932)的创意由法国政府提交国联。自此,20世纪上半叶泛欧主义思潮的弥漫伴随着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带给人们的反思,使欧洲联合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法国一些知识分子和实业界人士在讨论如何在一战后通过欧洲联合方式来彻底根除战争的隐患,就提出过一些方案,如法国学者库尔尼埃就主张通过建立经济组织,以关税同盟作为经济联盟的基础的方式来解决欧洲的问题。法国前总理赫里欧(Edouart Herriot,1872-1957)在1924年一次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可能,我们要创造一个欧洲合众国。法国前外长白里安于次年起草并主持了旨在避免边界冲突的“洛迦诺公约”(Pacte deLocamo),英、法、德、意、比五国都在公约上签字。曾任法国总理和外长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是法德合作和“欧洲联邦”计划的最热心支持者之一。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就一直“主张法国和德国和解”。白里安计划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政府提出关于建立联盟关系的计划。当时英、德、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了这一设想。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建立欧洲联邦同盟的备忘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1929年白里安担任了“泛欧洲联盟”主席,欧洲各国政要首次在日内瓦讨论建立欧洲联盟的可行性。东欧各国如波兰、捷克等发起成立“中东欧联邦”。没想到不久后欧洲又卷入了互相残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各国抵抗运动的政治家如戴高乐、丘吉尔等,竭力呼吁战后的欧洲必须建立欧洲联邦,才能永久消除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教训,是促成欧洲走向统一的直接导因。

四、和平统一欧洲的经典案例:欧洲一体化

二战后,出于将德国与欧洲的安全捆绑起来的想法,欧洲联合的早期理念被付诸实践。1951年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便是这一实践的最初产物。作为大欧洲的最初倡导者和发起者,法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领导角色。

1 让・莫内和罗贝尔・舒曼

在战后欧洲的废墟之上,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希望建立一个可以将欧洲各国纳入其发展轨道的联盟。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Jean Monet,1888-1979)是此方案的核心人物。“让・莫内”系法国籍欧洲著名政治家,欧洲联合的积极创立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50年让・莫内向当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1886-1963)提交了一份计划,计划中创造性地提出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让・莫内的计划对法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措施,因为德国在军事上凡有所动作势必反映在煤钢的产量中,这样“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能察觉到重整军备的初步迹象,这将对法国起到极大的安定人心的效果。”

时任法国经济计划委员会主席的让・莫内在法国战后经济恢复中立下汗马功劳,他的“莫内计划”使法国经济明显提高。他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合作来谋取发展。在欧洲问题上,他确信,有效的经济计划不能由单一的国家来制定,而必须依赖于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从而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调配权力。但要实现这样的超国界合作,就必须首先要求参与的国家将一部分国家移让给这个共同体。他看到,欧洲各国关系中法、德的积怨最深,当下双方最大的经济矛盾就是争夺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和钢。煤是工业生产原料,钢是军事工业基础,只有通过两国联合经营煤矿业和钢铁业,取消这两大领域的关税和运输障碍等,才能保障法国的原料供给,又能控制德国的工业与军事,还不违背欧洲统一的总方向。1950年4月,他将建立德法煤钢联营的计划递交给法国总理,结果被搁置,因为战后法国的对德基本政策,就是全力压制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主动与德国合作开发与联合经营的建议显然不合时宜。1950年4月16日,莫内等人将历经9次修改之后的方案只能转交给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却得到了他的热情支持。5月9日,舒曼正式公布了这份史称“舒曼计划”的文件。舒曼曾就读于波恩、慕尼黑和柏林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参加了德国军队,二战中才刚刚加入法国籍。所以他非常希望能在他手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宿怨,而现在的方案正找到了具体途径。此方案很快在法国内阁通过,舒曼向国际社会宣布“舒曼计划”在当时成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舒曼计划”成为德法和解和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1950年6月20日,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发表联合公报,表示愿意成立六国共同管理、共同开发和共同经营的欧洲煤钢联营集团。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外交部签署了有

效期为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这就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六国共同移让煤钢领域的国家、建立超国界机构的和约,即各国政府从此不能再直接干涉本国的钢铁业与煤矿业。1952年8月按照舒曼计划成立的超国家权力机构――高级机构诞生,莫内出任第一届高级机构的主席。在他的努力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都先后建立了起来,它们与煤钢共同体合称欧洲共同体。还设立了专门法院,以仲裁其间产生的矛盾,这又首创了超国界的法庭仲裁。这就是今日欧洲法院的前身。

2 戴高乐和戴高乐主义

1958年戴高乐创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作法,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控制西欧,注重西欧联合;反对美国把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反对美国在西方的核垄断,发展独立核力量;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的缓和政策。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法国的独立性,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他为法国制定的外交思想和原则离不开法国当时所处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美国成了统治全球,特别是独霸欧洲的真正盟主,西欧许多国家都在紧紧地追随着美国,但是拥有大国之梦的戴高乐将军却极力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而不懈奋斗。他曾提出著名的“第三势力”构想,坚决捍卫法国的独立外交路线。从二战到战后,特别是执政期间,他不断探索和实践维护法国大国利益的独立外交思想和原则,成功地制定了能够提升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外交政策与策略,对法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重要影响。

作为美苏霸权的坚决反对者,戴高乐把批判两极体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美苏超级大国间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是以牺牲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由于美苏冷战而直接导致的欧洲分裂阻碍了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基于地缘条件的相互往来与合作。戴高乐认为两极体系是不稳定的,希望以战前欧洲的多极格局取而代之,在他看来后者至少较前者更为稳定一些:它首先可以保证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卫星国们获得更大的独立自利,从而使之在多极均势中发挥其权重作用。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为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法国以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身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平衡两极力量。由此,在西方阵营中――特别是在处理大西洋两岸关系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三头政治的局面。

如果说戴高乐仅仅是想打破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这还不是其根本目的,对于他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法国的地位和角色。戴高乐希望法国能重新成为欧洲的一流强国,找回昔日大国的尊严,并以促进世界和平与民族独立的推动者自居。在法国与欧洲的关系上,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具有三层含义:多国家的欧洲联合、法国领导下的独立欧洲以及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戴高乐的“欧洲观念”是戴高乐为法国制定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戴高乐主义的核心内容,并至今对法国的欧洲政策仍具有指导意义。陈乐民先生指出,若非戴高乐扛起自由法国的战旗并使之挤身大国俱乐部,今天的法国恐怕不存在了。因此,无论是“民族国家的欧洲”、“欧洲人的欧洲”或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法国始终是戴高乐在关于欧洲秩序的所有构想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出于以上考虑,戴高乐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便致力于构建一个“大欧洲”,这一概念基于欧洲分裂的现实,赋予法国以全欧洲代言人的角色。戴高乐认为建设一个联合的欧洲首先需要法德两国的密切合作,并为此奔走,终于1963年与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了《爱丽舍宫条约》(Traite-de l'Elysee),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和解。从这个角度看,法德轴心理所当然地成为现实中西欧共同体的发动机。

戴高乐的核心思想已发展成具有法国特色的戴高乐主义,其基本点两个:首先,法国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其次,法国外交的独立自主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法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法国外交从60年代以来一直以戴高乐主义为准线,强调法国的大国定位,无论是蓬皮杜、德斯坦或是密特朗的关于大国权力的表述还是希拉克的关于释放法国政治影响力以取代强权的说法都遵循着戴高乐主义的格调:“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的确,这样的战略定位为法国在冷战期间保持独立自主捍卫国家利益提供了指导,同时对于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构提供了参考。戴高乐之后戴高乐主义的首位继承人是蓬皮杜,蓬皮杜在继承戴高乐主义的过程中,执行的是“紧缩的戴高乐主义”。虽然密特朗1981年竞选总统时曾宣称,将以法国式社会主义取代戴高乐主义,但在执政以后,密特朗又公开说自己“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政策”。密特朗在其14年的执政生涯中,虽然时时不忘法国式社会主义,但终究没有脱离戴高乐主义的轨道。戴高乐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为法国制定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密特朗追求的仍然是法国的“世界作用”和“全球责任”,这与戴高乐没有多大区别。

人们将希拉克的外交称为新戴高乐主义,希拉克代表了在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的另一种声音,它对一心奉行单边主义,试图在21世纪构建一个唯我独尊“新帝国”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有力的制衡。在这方面,希拉克作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西方七国峰会上他首先提出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关注“人性化”的表述,4年后的欧盟理事会科隆会议上七国在保留不同实现方式的前提下一致认可了这一观念。人性化发展是法国政府在国际新秩序构想中着重强调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性化自然包括了对人类发展的普遍关怀和对贫困国家发展的援助,它旨在防止出现个别个体和区域被排斥在全球发展之外以及由此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新戴高乐主义站在一个全球战略的高度,将以往法国在欧洲的绝对优势相对化处理;而面对全球化浪潮时则努力推广自身理念,将以往借助冷战体系而具有相对国际优势的法国逐步推向谋求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理念的角色。

联想法篇9

一、整体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行的高考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知识。

1.历史知识的点:它指的是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抓住六件大事展开联想:①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2.历史知识的线:它指的是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等这些知识“点”,由这些“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

3.历史知识的面:它指的是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4.历史知识的体:它指的是“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

二、纵横联想复习法

历史知识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

1.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例如由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等。“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2.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件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例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寻找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欲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则是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古今联想复习法

1.学史才能明理,鉴古方能察今。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的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2.由今溯古,重点突出。例如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占领香港(日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四、中外联想复习法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寻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1.国国联想。在复习中联想到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开始扭转战局,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王军主力,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联想法篇10

探讨以联想活动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 联想教学 知识点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基础课,具有内容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等特点。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通常由多种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内容组织而成。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每一章节所涵盖的知识,还要能将各章节中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而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客观要求,造成了许多技校生学习中的的困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到后面的知识时,常常遗忘了前面学过的知识;二是学习专业课时不会应用专业基础课中学过的知识。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知识的“孤岛效应”在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突出各章节自身的特点,又使相关的章节内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对此,笔者结合《机械基础》的教学实践,进行以联想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探讨,以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除“孤岛效应”对学生认知能力造成的障碍。

1.应用联想教学,使知识系统化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系统化是客观事物内在逻辑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体系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各个概念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联想教学法的作用在于,可以通过联想这一思维方式,来消除相关知识在时空分布上的距离,减少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环节,将有一定时空跨度的、呈离散分布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以某一条主线将分布于不同章节或不同科目的一些知识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从表面上看,《机械基础》是多种内容的混合,但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其共性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许多共性主线,如:直线运动、传动比、急回特性、轴系等。例如教材中,能实现“直线运动”的传动、机构有滑块机构、齿轮齿条传动、螺旋传动、液压缸,这些传动或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都不同,但都能实现“直线运动”。而液压系统工作台(液压缸)实现直线运动,即实现快进――工进――快退工作循环的方式又有多种:或者主要通过p型三位四通换向阀和单出杆液压缸等组成的液压系统;或者主要通过O型三位四通换向阀、单出杆液压缸和节流阀与二位二通换向阀并联等组成的液压系统;或者主要通过两个二位三通换向阀、单出液压缸和节流阀与二位三通换向阀并联等组成的液压系统。将以上三种组成和连接方式不同却都能实现同样的工作循环的液压系统联想起来分析比较,能使学生对液压传动应用的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虽然本课程包含的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杂乱,有各种连接、传动及轴系零件,而各类零件均有其独自特点、结构以及设计步骤。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不系统。但是,实际上机器就是由这些作用各不相同的零件组合而成的。例如,以轴为主线进行分析,支撑轴通常是轴承,动力和运动可由装在轴端的连轴器输入或输出,轴上安装的零件(可以是齿轮、链轮或带轮等)则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这些零件在轴上的周向定位是通过键连接来实现的。通过此例可以说明,零件各自的特点正是适应了机器的不同要求,他们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系统性的知识。

2.应用联想教学法来串接知识点

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不易与原有知识相联系,教师不仅要重视对重点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联想,将相关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将离散的知识点汇集成系统的知识。实际上技校生大多基础薄弱,对所学的专业缺乏感性知识和充分的实践训练,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知识的孤岛效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联想教学法,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联想、链接,这样将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本教材中,对“螺纹”做了如下定义:“螺纹是螺钉、螺栓、螺母和丝杆等零件的圆柱或圆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具有相同剖面的连续凸起和沟槽”。显然,“螺旋线”的概念涉及到《数学》中轨迹的知识,那些“连续凸起和沟槽”就是指螺纹的牙,这又涉及到《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的课程中螺纹的加工方法。这些知识是构成“螺纹”这一完整概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它们与“螺纹”这一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仅就教材中“螺纹”的定义而言,学生对螺纹的认识既是抽象的,又是孤立的。为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什么是螺纹,教师在讲课时,就有必要以“圆柱螺纹”这一知识点为中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从圆柱螺旋线的形成原理到螺纹的实际加工成型这样一个更宽的认知领域,将原本分散在《数学》中“点的轨迹”、《车工工艺学》中的“车削螺纹”、《钳工工艺学》中的“攻丝、套扣”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讲授。通过这样的联想教学、以实现拾遗补缺的效果,将原来分散的、局部的知识汇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

3.应用联想教学,拓宽知识面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总是由教师来启发和引导的。教师如何选择适宜联想教学的内容,如何控制联想的辐射面,将联想安排在教学中的哪个环节,以及怎样引发联想等等,都需精心组织、策划。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自己熟悉所任课程的知识,还要熟悉以此相关的其他课程的知识。例如:本教材中有一问题“为什么三角带的速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此问题若采用联想教学法,将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联想起来,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三角带的验算,知识的范围辐射到了《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讲课时以三角带速度的验算为中心知识,将圆周速度与离心惯性力、离心惯性力与带的内应力、内应力与带的使用寿命、离心惯性力与正压力、正压力与摩擦力、功率与力和速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来讲。这样,应用联想教学法,将知识面拓宽,使学生加深对中心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性知识的掌握。

又如,“常用轴结构”这部分内容,就很有必要用联想教学法来授课,以拓宽轴这种典型零件的知识面。将轴和键联接、轴和轴承等内容联系起来,将轴和轴上零件(带轮、齿轮、轴承等)的装配知识、轴与轴上零件的配合、轴上零件的定位、轴的加工工艺,以及《公差与配合》等知识联系起来。此外,还须注意对轴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给轴承定位的轴肩不应超过轴承内圈,以求拆装轴承方便;与轴上零件配合的轴头长度要小于轮毂长度,轴肩处的过渡圆角半径要小于轮毂倒角高度,以便轴上零件能靠紧到位;轴上的键槽要开在同一侧,是为了加工方便;输入(出)轴上零件的布置最好远离转矩的输入(出)端,是为了使零件受载均匀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教学,使学生对常用轴结构掌握得更透彻、更全面。

4.联想教学法有助于温故而知新,以提高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如果在教学中以新知识为切入点,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则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就对已有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例如,讲授到间歇运动机构内容时,提问学生:凸轮机构能否产生间歇运动。经过学生的思考,联想到凸轮机构的运动原理,即可将新旧知识点联系起来,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讲授到滚动轴承的内、外圈固定问题时,让学生讨论、分析:心轴、转轴和传动轴中使用的轴承,其内外圈固定否。这样,就可将轴与轴承的配合、轴的运动特征等内容联系起来。讲授到平面连杆机构、齿轮转动、螺旋传动等内容时,均可引入已学过的“运动副”这一概念展开联想,进而分析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运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