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9:40:55

图示法论文

图示法论文篇1

 

当今的中国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教育、文化、体育、政治、医疗等,中外这些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因此,精通法律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类人才在中国又非常紧缺。阅读法律英语报刊是了解国际国内法律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法律英语的理想途径。因此,掌握法律英语阅读策略和学习技巧对于法律报刊的阅读非常重要。本文尝试运用图示理论对法律英语进行分析,探讨图示理论对语篇解读的作用,旨在促进学习者对此类语篇的理解能力。

 

一、图式的概念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对心理过程进行理解、解释的一种理论模式,属于认知心理学。

 

十八世纪德国心理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最早提出了图示的概念——“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王晓红,2004)”[1]。而最先将此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他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并重新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图式理论研究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指出: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图式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石向实,1994)[2]。20世纪70年代后期完善图式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是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等人。他们对图式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他们的观点是:图式是认知的建筑块件,人类的认知依靠记忆中已经存在的图式。

 

简而言之,图式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人们从语言材料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图式相互作用,以实现对重要信息的理解。

 

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提起英语阅读,由于对背景知识比较缺乏、平时阅读习惯较差以及阅读技能掌握不全面等原因,学生们普遍表现出阅读模式单一、兴趣不高等特点。

 

目前,各大高校的英语阅读课程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非常单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讲授过多的词汇、语法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检查时,提出问题过细;在阅读中教师介入多;阅读材料陈旧,课堂教学沉闷(李丽妍,2010)[3]。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顾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对信息的反馈,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是否真正掌握,对材料的理解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排斥,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法律英语的图式分析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者的阅读能力主要由三种形式决定:

 

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

 

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指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的主题。

 

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指学习者对阅读文本体裁的了解程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材料的内容互相作用,这将决定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一)法律英语语言图式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鲜明,无论是词语、词义,还是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与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有大量的词汇储备。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1区别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华丽辞藻和丰富的修饰语,法律英语属于正式的书面语,用词准确又很拘谨,不像日常英语一样随意,否则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例如:在法律英语中表示“根据”,一般用in accordance with,而很少会用according to。

 

例:Cancellation charges will apply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4 above.(按照上面第四节条款内容应该支付注销费。)

 

2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法律英语词汇逐渐从多义的普通英语词汇中分离出来,一些普通英语中的常用语在法律英语中具有另一种含义。例如:

 

(1)This is a sensitive issue(问题).

 

The man died without issue(直系继承人)

 

(2)At twenty, hes just beginning to find himself.

 

The jury found(裁定)him guilty of manslaughter(过失杀人罪).

 

3因为法典讲究传承和稳定,在法律文书的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因改变原词而产生歧义,一些古体词得以保留下来,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以here, there和where与介词合成的词。

 

例如:thereinafter(在下文中)

 

例:The books first reference was innocuous, but the six references thereinafter were libelous per se.(本书的第一条引文没有问题,但是后面的6条引文本身即具有诽谤性。)

 

4不熟悉法律业务的外行人很难理解法律术语和行话,但是,如果律师需要开展业务,或者起草相关的文件,这些术语就必须掌握了。例如起草合同文件时常用的法律术语:

 

at issue(争论点)

 

issue of fact(事实问题)

 

issue of law(法律问题)

 

cause of action(诉讼原因,案由)

 

due care(适当的小心)

 

5当不愿意肯定地表明个人观点或为体现对他人的礼貌和尊重时,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

 

(二)法律英语内容图式

 

本门课程从国内外权威的法律报刊、网站等选取近三年的法律新闻作为语料。共涉及十个关注度较高的主题,分别是:商业金融、刑事案件、就业、环境、保险、知识产权、互联网与科技、媒体与通信、房地产、安全。学生们如果没有进行法律课程的学习,不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就无法形成法律知识图式。

 

(三)法律英语形式图式

 

法律英语的体裁主要有:法律、法规、法律案例、法律理论文章以及法律实务文本等。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属于政法学院,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这些体裁的识别相对容易些,可以借助头脑中已有的形式图式来理解新的法律信息文本。

 

四、图式理论对法律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能够帮助他们调节注意力、理解分析阅读材料、搜索记忆、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推论并重新组织等。在法律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有最大程度上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才能使阅读的效果最大化。

 

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基本图式、或者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激活图式的线索不足,都无法激活相关图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

 

1广泛利用资源向学生介绍法律文化背景知识,创建内容图式。

 

2帮助学生熟悉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以图表、文字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头脑风暴。

 

3应用体裁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法律英语语篇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阅读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模式:

 

1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s),也称数据驱动法(data driven),强调对阅读材料从词汇到语篇意义的理解。在这种模式中,信息被动输入,学生被动参与阅读。

 

2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s),即概念驱动法(concept driven)。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预测、筛选输入的信息,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过程。

 

3互动模式(Interactive models)。它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特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交互作用是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视觉信息和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可以三种模式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提高语言运用的效率,以达到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的融合、激活原有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的目的。

图示法论文篇2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共词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学教育作为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又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断涌现,但是大多为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定量分析描述。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拟采用共词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对1991年至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加以简要述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目前国内收录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各个数据库都有各自的收录范围和特色。为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将CNKI、万方和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具体的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经过对同义词合并、补全同义词、修正表述不正确的关键词等步骤,对检得数据进行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1 076篇,其士学位论文114篇,硕士学位论文962篇,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词分析

统计1076篇论文的所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并按照出现频次大小排序。通过统计,1 076篇论文中关键词总计2 415个,总出现频次为4 418次,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42个,总出现频次901次,累积百分比为20.394%。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2所示。

如表2统计出的42个高频关键词中,关键词“图书馆”出现了129次,“图书馆学”出现了31次,但是鉴于这两个词与本研究的内容在字面上完全重合,并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在下文的共词分析中予以舍弃。本文在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描述关键词对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便进一步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首先,对确定的4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的共现次数,形成一个40≠40的原始共词矩阵,通过oe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转换成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如表3和图2所示。

3.2多维尺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是共词分析的核心内容,研究采用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

3.2.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首先将40*40共词矩阵导入SPSS中,并转化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借此消除由共词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该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Equamax)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7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9.901%。也就是说,将40个关键词分为7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9.091%。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前9个因子类别比较清晰,说明因子分析中将研究热点划分为7 9类是比较合理的,如图3所示。

3.2.2 聚类分析 本文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7.0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Ward),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Phi-square Measure),最后得到图4。

3.2.3 多维尺度分析和绘制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并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3.3结果分析

图5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四大知识群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即:①知识群1: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管理;②知识群2: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③知识群3: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④知识群4: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结合高频关键词词表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具体分析如下:

・在知识群1中,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围绕图书馆事业这条主线,以图书馆管理为核心。该领域聚集了2个研究热点:①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图书馆事业也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而且是持续的传统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②图书馆管理。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科学活动,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效率最终都取决于其管理水平,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学位论文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开展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合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标准化、强化信息服务的超前意识、建立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图书馆知识管理等。

・在知识群2中,网络出版、出版业两个关键词高频出现。该领域关注的热点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热点从对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转变成对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关注,与形势发展相契合。

・在知识群3中,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知识产权、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高频词聚在一类,说明该研究领域主要有4个研究热点:①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学位论文中有关数字图书馆问题的研究始于1998年,随后对数字图书馆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元数据、用户研究和法律问题研究。②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是从1995年对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到对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我国颁发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全社会

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因此知识产权这一研究热点势必持续得到关注,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③电子商务。研究是从2002年以后才开始,尤其关注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④电子政务。主要是对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而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才开始,说明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是随时代变化的,与社会关注热点保持一致。

在知识群4中,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信息组织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该知识群中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以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领域有2个研究热点:①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内容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研究,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研究,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问题研究,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策略优化研究等。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服务。这一研究热点是动态发展的,从对传统图书馆的文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再到现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点的知识型服务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本体、知识管理一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以上分析大致勾勒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学术知识群的内部结构。然而,这些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非孤立的,从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如:关键词“出版业”尽管划分在知识群2中,但是在因子分析中,其与“图书馆事业”具有相关性,且通过研究热点知识图谱也可以发现其处于知识群1和知识群2交界处。类似的关键词还有“网络出版”和“高校图书馆”等。4讨论

图示法论文篇3

关键词:控制算法理论 网络图 计算机算法显示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和图论之间的有效融合,不仅仅存在定量上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定性上的优势[1]。对于网络图计算机算法的显示过程,更是结合控制算法理论和网络图的核心部分,实现的现代化计算机算法显示的过程。因此本文对控制算法理论及网络图计算机算法显示研究不仅仅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图的存储及显示理论

1.1计算机图的存储结构

关于计算机图的运算和存储,主要是结合存储图的基本结构,不仅仅存在关联矩阵和邻接矩阵的结构,同时也存在邻接表和十字链表的形式。对于关联矩阵和邻接矩阵的结构而言,主要是一种数组结构,对于邻接表和十字链表而言,主要是一种链表结构。邻接表有着不唯一的表示,在边表节点的连接次序的表达中,往往需要结合邻接表的算法形式。对于网络图的表示而言,邻接多重的形式,有着较好的效果[2]。

1.2网络图的显示

网络图的计算机显示理论基础,主要是结合C语言将网络图的绘制实现。关于网络图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分析中,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一种顶点和边的关系,并在屏幕的网络图绘制中,将各个顶点画出,关于物理坐标系的确定,如图1所示。

对于X轴和Y轴的计算过程中,更要保证取值为整数。通过在屏幕上画边,将顶点坐标找出,屏幕上对顶点任意添加中,做好方法的根本绘制。

(0,0) X

Y

图1 物理坐标系的确定

图的显示算法完成中,通过对网络图绘制,将若干条边和顶点添加,将若干条边和顶点删除,在历史的查询中,对时间记录。关于网络图显示和查询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图显示和查询系统的基本框架图

网络图显示的算法结合中,通过对网络图进行绘制,并在网络图相关信息的输入中,对邻接多重表进行修改,关于顶点新加的,将其标记为visited,同时也是True。关于新的边结点生成之后,关于图中P位置的对应中,将新增加边的顶点找到,如图3所示。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下所示:

网络图现实中涉及的一些功能算法实现中,就要结合一些辅的功能,对网络图进行画出,并做好网络图的调整,及时的存储网络图,并对若干条边和相关顶点的添加之后,做好图形的显示,进而构建出网络图计算机显示和查询的基本系统。

P

q

r

图3 顶点对应的边链表作为链表插入操作示意图

2 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及其显示

现代化网络图的广泛应用中,结合计算进算法和实际的显示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点符号全控制的一种算法,同时也存在边符号控制的一种算法应用[3]。对于网络图的显示方法而言,更要做好多种显示方法的一种不断分析和应用。

2.1点符号全控制的一种算法

关于点符号的基础理论,主要是结合全控制算法的一种发展变化模式。这种符号全控制算法在将相关理论提出中,结合符号控制算法的一种形式,基于闭领域的一种组织结构,在鼓号全控制算法中,将极限度引入,并做好最大最小度的限定,这种网络图的符号控制算法下限过程中,实现下界之间的根本更新过程[4]。关于符号全控制算法数图像的进行中,结合下界问题的更新角度,对下界的具体网络图进行根本上的满足。网络图符号的全控制算法的进行中,保证符号有着一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网络图算法的研究,更要做好思路的不断拓展,实现算法的根本完善和改进。

2.2边符号控制的一种算法

关于变富豪控制算法的发展而言,在2001年的时候,符号边控制算法首次提出,在m边的最小符号边控制算法的确定中,实现网络图控制算法理论内容的全面丰富和完善。对于2002年的时候,网络图的符号控制算法在对上界和下界进行确定中,结合特殊网络符号边控制算法的确切值,实现了网络图符号边控制算法界限。

2.3网络图的显示方法

对于符号和边符号的显示而言,通过结合网络图的一种现实方法,在屏幕对相关网络图进行绘制中,就要做好数据的输入和点的添加。数据的输入,使用者就要将指令在计算机输入网络图中输入,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输入,这种相关数据信息,不仅仅包括一下顶点的个数N,同时也包括边的数目M以及顶点的坐标。通过对邻接多重表创建,在邻接双重表中将数据输入,进而将网络图的数据输出环节完成。这种对边和顶点的一种输入过程中,做好边和顶点指令的添加,并输入新添加的数目。顶点新添加的过程,有着孤立性的特点。在网络的不完整连通中,往往就要结合基础性的环节,做好网络图的根本绘制。

因此,网络图计算机算法和实际的显示中,结合点符号全控制算法和边符号控制算法基础,在网络图控制的算法应用中,做好网络图的完善性设计,实现就是算计算法和显示系统的更高效率工作[5]。

3 计算机算法及显示的应用改进

现代化生活中以及各个领域中,网络图的广泛运用,更是推动了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全面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图中的符号全控制而言,结合边符号控制系统的完善,对计算机的现实进行控制,做好查询和显示相结合网络图系统的完善。

计算机算法和显示中,结合网络图显示和相关的查询系统,在系统的不稳定设置中,注重系统中网络图的多次修改。通过对顶点和边进行不断的修改,这种多次的修改操作,更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查询,不仅仅将图像的古板有效避免,同时也避免了图像的模糊。结核数据库的形式,在数据库存储中的相关数据操作中,将数据查询的基础需要有效解决,实现对系统的一种不断完善过程[6]。在不同对象的分析中,做好系统的全面改进。基于交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有效性。

现代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中,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应用,不仅仅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知识投入,同时在多次的实践应用中,更要结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结合各个领域的实际需求,对网络图技术进行根本上的完善,在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不断完善中,更要本着时代经济发展的主题,实现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基础性完善,更好的促进计算机控制算法理论及算法显示的良好应用。

4 结语

总之,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和数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进而出现了各种数学模型,同时网络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路网络的使用中,将其拓扑成计算机对信息接收。本文研究分析控制算法理论及网络图计算机算法显示时,主要是对图的存储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网络图屏幕上的显示方法,对网络图的显示和查询系统建立。其次对网络图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做了主要的分析,最后总结了实际运用中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改进过程,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Caputo KE,Hammer DA.Adhesive dynamics simulation of G-protein-mediated chemokine-activated neutrophil adhesion.[J].Biophysical Journal,2009,96(8):2989-3004.

[2]王凌燕. 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1:189-190.

[3]王莉.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和显示方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3:42-43+46.

[4]刘乃维.论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95-96.

[5]高富.基于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1:20.

[6]张凡.网络图的计算机算法及显示方法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29-31.

图示法论文篇4

关键词 图示理论 专业英语听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图示理论

1.1 图示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Kant)于1781 年提出,他认为新的知识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才有意义。1932 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在他的著作《记忆》中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并认为图式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即反复的反映就会形成图式,而一旦形成图式,以后的反映就会受到这种图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图示之说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运用。Carrel在1983年推出了现代图示理论,把图示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框架,认为图示是听者或读者用来理解篇章的一种抽象的知识结构(杨映春,2013)。很多学者(Littlewood, 1981; Nunan, 1991)进行了图示理论与听力理解相关的研究。Littlewood(1981:66)说:“听力常被称为是一项被动的技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听力需要听者积极地参与。为了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图,听者必须积极地运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Nunan(1991:38)也认为,在听力活动中,听者把他们听到的和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结合,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听者被认为是意义的积极获取者。在听力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来理解即将听到的信息。Bartlett (1932)认为听者的背景知识对他理解新的文章起着关键的作用, Rumelhart(1980)认为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构成了图式理论,听者可以利用先前所获知识来理解新材料。背景知识包括听者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等。这些背景知识的结构就叫图式。

1.2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以听者为主体的模式,听力理解程度的好坏取决于听者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根据Adams & Collins(1979), Carrell & Eisterhold (1983)的观点,在听力前和听力过程中,听者根据图片、题目或关键词,激活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经验、社会规范、背景知识等信息,借助于这些信息对所听材料进行预测,推测、筛选、吸收,形成抽象化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整个语篇的目的(黄子东,1998:22)。这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听力理解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基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模式,根据Rubin(1994)的观点,听者运用语音、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理解语篇的过程(黄子东,1998: 23)。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有较强的语言知识,通过音、词、句的理解从而达到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这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听力模式。

1.3 图示类型

图示类型主要有:内容图示、体裁图示、语言图示。内容图示是指听者对听力材料主题的了解,即了解听力材料中涉及到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等知识。听者熟悉主体的前提下会大大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体裁图示是指听者掌握了听力材料的各种体裁:日常对话、采访、新闻报道、传记、记叙文、说明文、科普小说等。当听者听到的材料属于某种体裁时,该体裁图示就会被激活,参与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语言图示要求听者掌握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知识牢固的听者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小,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2 教学策略

2.1 激活语言图示

激活语言图示,也就是运用“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运用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首先从词汇入手,听力开始前详细讲解生难词汇,并让学生熟悉单词的发音,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生词的不理解而影响整篇内容的理解。此外,对于听力材料中的一些长难句,尤其是复合句的句型,要跟学生讲解,避免学生听到这些长句子时理解出现偏差。只有当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听力语篇。换句话说,学生在既不熟悉话题,又对体裁陌生的情况下,语言图示就会充分发挥作用,自下而上地理解听力材料。

2.2 激活体裁图示

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收录的听力材料体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具有时效性的日常对话和讨论,也有较正式的新闻报道、辩论、演讲、短文等内容。对于日常对话和讨论,口头语言较多,听者要熟悉一些特定情景下的英语口头用语。熟悉了在特定场合下特定的口语表达方式,在听力开始时听者能够快速地对应对话的情景。对于新闻报道,听者要熟悉主要的新闻机构名称、新闻体裁特点、新闻用语等。比如一般的新闻都会涉及到when, where, who, what, why 和how,熟悉这个规律,听的过程中就会着重注意这些信息。每种体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听者只有熟悉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理解听力材料。《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的短文听力材料多以说明性的和描述性的为主,听者要熟悉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在听力过程中,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结合下一节提到的内容图示,即背景知识,处理听力信息。教师在授课前后可以针对某个体裁给学生布置一些听力任务,尽可能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的体裁,帮助学生克服由于不熟悉体裁而导致的听力障碍。

2.3 激活内容图示

要激活内容图示,听者必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尤其是第二外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社会时事等方面的知识。听者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听力理解中发挥作用并帮助其理解听力材料时,自动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听力模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预测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

《现代大学英语听力》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以第一册为例,该教材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活、动物、兴趣爱好、交通、旅行、住房、节日、新闻、家庭生活、饮食、购物、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运动共14个话题,教师可以在每个话题开始前一两周通知学生阅读相关话题的书籍或资料。值得说明的是,一定要广泛涉猎相关资料,不能只局限于英美两国,毕竟我们听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世界各地,因此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报刊书籍等资料。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定期阅读,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听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消化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学生在课外储备吸收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增加听力材料背景知识的输入,即在正式听力开始前,通过讨论、图片、短片、文字资料等方式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图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这些图示就会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抓住听力材料的核心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优质课程—《英语听力》”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1981.

[3]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London: Prentice Hall lnt.Ltd., 1991.

图示法论文篇5

关键词:图论;最短路径;Dijkstra;Floyd;演示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59-02

图论问题始终渗透整个计算机科学,可以说每个编程者都不可避免地与图打交道,因而图论算法对计算机科学至关重要。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多。例如,图论可以应用于电路网络分析、运筹学、网络、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我们知道最短路径问题是网络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问题之一。而这里介绍的最短路径算法是图论算法中重要的一支。最短路径算法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例如:线路安排、管道铺设、路由选择、地址选择、设备更新、广场布局、时变拓扑网络等。我们这里研究的就是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具体指的是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这里通过开发一个系统演示程序来生动的阐述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该系统演示程序简单易用、清晰明了、界面友好、非常实用。该系统演示程序是在Eclipse和JDK1.6的环境下用java语言开发而成的。它为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

1 最短路径问题

定义:我们给定一个带权重的有向图G=(V,E)和权重函数w:ER,该权重函数将每条边映射到实数值的权重上。图中一条路径p=的权重w(p)是构成该路径的所有边的权重之和:w(p)=∑w(vi-1 , vi) ,i=1,2,3…,k。

假设一条从节点m到节点n的最短路径权重为W(m,n),且W(m,n)计算如下:

①如果存在一条从节点m到节点n的路径,则:W(m,n)=min{w(p)|p是一条从节点m到节点n的路径};②否则,W(m,n)=∞。

从节点m到节点n的路径p,如果满足w(p)= W(m,n)则该路径p即为从节点m到节点n的最短路径。求从节点m到节点n的最短路径和最短距离的问题就是最短路径问题。

2 最短路径算法

2.1弗洛伊德算法思想

我们使用三重for循环产生一个矩阵来记录每个节点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弗洛伊德(Floyd)算法我们使用矩阵Juzhen[i][j](i,j=1,2,……n+1)存储有向图的权重值。所以,其基本思想为:初始化一个n阶矩阵A(k),其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初始化为0,非对角线上的元素初始化A(k) [i][j],其中每一个A(k) [i][j]是节点i到节点j的权重值,k是运算到第几步。算法一开始,我们选择任意两个节点分别作为起始点和终止点,若他们之间有边则取其权重值作为他们的路径长度,若无权重边,则令其路径长度为∞,再有k=0时,我们初始化A(k)[i][j],此时A(0)[i][j]=Juzhen[i][j],将路径上的节点加入集合S中,之后再选择不在集合S中但能构成最短路径的节点,使其加入集合S,如果在i节点和j节点之间增加了中间节点后,使得节点i到节点j的路径比A(k) [i][j]小,就用新的权重值去更新A(k) [i][j]。

因此,弗洛伊德(Floyd)算法步骤如下:

(1)当k=0时,A(0)[i][j]= Juzhen[i][j]; 其中Juzhen[i][j]为邻接矩阵

(2)当k=i+1,i+2,…,j时,A(k)[i][j]=min{A(k-1) [i][j],A(k-1) [i][k]+A(k-1) [k][j]}

其中A(k)[i][j]表示节点点vi 到vj , 中间节点的不大于k的最短路径的长度,这里求的是中间节点的不大于n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即A(n)[i][j]。

因而,其算法可以描述为:

(1)令D[i][j]=A[i][j]

(2)for(k=1;k

for(i=1;i

for(j=1;j

if(D[i][j]> D[i][k]+ D[k][j])

{D[i][j]=D[i][k]+ D[k][j]}

(3)算法结束后矩阵D存储了所有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值。

2.2 迪杰斯特拉算法的思想

Dijkstra算法解决的是带权重的有向图上单源点最短路径的问题。该算法要求所有边的权重都为非负值。Dijkstra算法把图中所有的节点分为两组:设集合S表示已经求出的最短路径上的节点的集合;集合T=V-S表示在集合V中而在节点S之外的所有的节点的集合。然后把集合T中节点按权值非减的次序排序,并按此顺序依次加入到集合S里。除此之外,还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从出发点v0到集合S中每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A(k)[i][j]都应该小于或者等于从节点v0到集合T中所有节点的权重值也即最短路径长度;第二,集合S和集合T都对应一个距离值。S中的节点表示的距离是从出发点v0到该集合中每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集合T中的节点表示从出发点v0到集合T中所有的节点且只经过集合S中节点作为中间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因此,迪杰斯特拉算法可描述为:

设置辅助数组dist,其中每个分量dist[k] 表示 当前所求得的从源点到其余各顶点k的最短路径。

(1)S = {v0};//顶点v0为源点

(2)设置集合V-S中各顶点的初始距离值;

(3)while (集合S中顶点数

{在集合V-S中选择距离最小的顶点vj;S=S+{vj};

调整集合VS中顶点的距离值;}

3 最短路径算法图形化演示程序检验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检验系统演示程序的正确性。

实例:如图1所示,求一条从节点A到节点C的最短路径,并求出其权重值。

具体操作步骤是:①运行系统;②点击新结点按钮和结点连线按钮,然后在画布上用鼠标点击构造结点和连线;③双击结点输入结点名,双击连线输入权重值,以此构造出图1;④选择始点为A,终点为B,选择使用的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或弗洛伊德算法);⑤点击激活按钮后,点击开始按钮,结果如图2所示;⑥点击算法展示按钮会出现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的展示选择界面;⑦点击概念展示按钮会出现迪杰斯特拉算法和弗洛伊德算法的概念选择界面;⑧在算法展示界面和概念展示界面点击相应的按钮会弹出与此相符的PPT文件进行展示。

4 结论

在了解图论最短路径的问题的算法(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算法图形化演示程序,并对改程序进行了正确性的验证。这里开发的算法系统演示程序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和弗洛伊德(Floyd)算法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画图的方式简化了操作。该系统演示程序简单易用、清晰明了、界面友好、非常实用。它为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这样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田丰,马仲蕃.图与网络流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 徐凤生.求最短路径的新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

[3] 魏文红,李清霞,蔡昭权.一种基于桶结构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4(34):77-81

[4] 王树西,吴政学.改进的Dijkstra 最短路径算法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5(39):223-228

[5] 朱福喜.面向对象与Java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福喜.Java编程技巧与开发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生,2004.

[7] 王昆仑,李红.数据结构与算法[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8] 侯风巍.数据结构要点精细[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9] 刘万军.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0] 方贤文.Java语言程序设计[M]. 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1] 李兴华.java开发实战经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图示法论文篇6

【论文摘 要】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可以通过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正确理解、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要求口译人员必须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

一、关联理论与口译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ence:co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关联理论的提出表明了翻译实践又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进行,即可以通过在语境中寻找关联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研究为口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1、口译的类型与特点

口译,即将一种所讲的语言当场口头再现为另一种语言,是促使操不同的语言的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一种特殊的有声语言活动。一般说来,口译工作有四大特点:(1)要求快,不容仔细推敲或查阅资料。(2)迅速见效。语言意义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体态语形式得以传达,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3)表达方式比较灵活。(4)接触面广,工作方式多样。

2、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他们明确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t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交际者双方根据共有的认知环境用言辞和其它手段把自己的意图明示出来,旨在尽量降低听话人对其话语的加工努力程度,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明示行为提供两层理解话语的信息:第一层信息是被指出来的信息;第二层信息是有意指出第一层信息的信息。辨认出这种明示行为后面的意图是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必备条件。

3、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一般来说,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都会预设自己所讲的话是有关联的。他还会考虑到对方的背景知识,使自己说出的话对自己和听话人都很明确,以达到交际中双方的互明。这就是关联理论所提出的明示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一般都有意图,并区分了说话人的两种意图: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说话人欲向听话人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说话人欲向听话人表明自己有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如果说话人没有传递信息的意图,交际的意图也就不存在。例如:贵公司想与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此例中,说话人传递信息的意图为:贵公司与我公司都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想法。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我们也有意同贵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不谋而合的想法为进一步的磋商提供可能。说话人意图表明己方的诚意,达到传递交际意图的目的。这表明说话人既表现出向交际对象表达或进一步表达一组信息的行为,又表现出一种积极交流信息的态度。译员翻译此句话时,须把这种积极交流的态度表达出来。此话语可译为:your wish to establish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 coincides with ours.

二、关联理论对口译的启示

我们不难看出关联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对理解、解释以及进行任何这两种语言的互译,特别是对这两种语言的口头互译,有极大的启示。

1、关联理论提出理解说话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当译员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得信息时,其心理过程则表现为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即作出语境假设。然后,译员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作出决定,推断出最可能的假设,寻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并将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一次交际活动。

2、译员靠其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来寻找关联。以使论文既符合原语所传达的信息,又能反映出目的语的特色。因此,译员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成功的找到话语的关联,从而达到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3、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由于译员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这就涉及到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因此,这就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载体,译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j].中国翻译,1999(3).

[2] 廖开洪.谈“合作原则”在口译中的作用[j].中国翻译,1999 (1).

图示法论文篇7

袁向阳,云宪明,张瑞梅,李艳

摘 要:本文总结图纸折叠的方法,给出图例便于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图纸;折叠

图纸是指按照有关制图标准绘制的表示物体形状、大小和结构的图。本文所称的图纸是比较常见的,纸张合乎国际标准的图纸,如机械图、建筑图、地图、示意图等。而地质勘探、气象水文等类型的图纸,纸张大都采用特殊幅面,折叠也有其特殊方法,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为使图纸能够装订保管,需要对图纸进行折叠。图纸折叠的基本要求是:平整、美观;基本要领是:先横后竖、从左至右依次折叠。折叠后的图纸呈手风琴式。GB/T 10609.3-2009《技术制图 复制图的折叠方法》规定:“无论采用何种折叠方法,折叠后复制图上的标题栏均应露在外面。”为落实这些基本要求,我们具体讨论实际的折叠方法。

对于标准图纸,无论哪种幅面,横向还是纵向,装订位置都在左侧或者上侧,图标都在右下角。为叙述简便,我们区分“内折”和“外折”。内折是将图纸有内容的一面向内折叠,使图纸和图纸面对面,折叠部分互相遮盖,看到的是图纸的背面空白。外折与内折相反。在本文的示例图中用虚线表示内折,用实线表示外折。

1 A3幅面

A3幅面的折叠最简单,如图1所示。先向内对折成A4幅面,再把不装订的部分外折使图标露在外面。

图1 A3幅面图纸折叠示意图

2 A2幅面

A2幅面的图纸要折叠6次,如图2 所示。首先,整张图纸外折。其次,在装订位置把图纸裁开,把覆盖的装订位置内折,以免图纸无法打开。最后,依次内折、外折、内折、外折。

图2 A2幅面图纸折叠示意图

3 A1等大幅面

A1幅面与A2幅面基本相同,仍然是折叠6次。A0幅面也能用类似折法。

地图、示意图的图题一般在纸张的上方居中,折叠方法与A2幅面类似,如图3所示。为使图题露在外面,第4次折叠使图题在最右侧,然后双层折叠。

图3 地图折叠示意图

4 一般方法

综上所述,图纸折叠的一般方法是这样的。①把图纸横向展开,横向折叠,使得其高度为A4高度,使图题露出。这样可以确保以后折叠时,纸张的层数最少。层数最少有两点好处:一是能够保证折叠的效果,使图纸各层边缘对齐;二是对纸张的破坏最小,因为折叠会破坏纸张的平整和柔韧。②装订位置折叠。剪开适当的切口,把装订位置的部分纸张折叠起来,使得图纸在装订之后能够打开。③纵向折叠出一个A4幅面,作为基准。后续折叠与此基准幅面对齐。④依次折叠,保证不覆盖装订位置,不超出基准幅面。

本文没有涉及幅面的尺寸,也没有规定折叠线的具置。这样做是基于以下理由:图纸并不都是标准幅面;即使规定了具体的尺寸,手工折叠也难以做到精准。我们的做法是做一个A4幅面的模板,在模板上标明装订位置,用模板来确定基准幅面。一旦基准幅面确定,图纸就容易折叠整齐了。

图示法论文篇8

一、关联理论与口译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ence:Comunication and 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关联理论的提出表明了翻译实践又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进行,即可以通过在语境中寻找关联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研究为口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1、口译的类型与特点

口译,即将一种所讲的语言当场口头再现为另一种语言,是促使操不同的语言的人们进行口头交际的一种特殊的有声语言活动。一般说来,口译工作有四大特点:(1)要求快,不容仔细推敲或查阅资料。(2)迅速见效。语言意义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体态语形式得以传达,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3)表达方式比较灵活。(4)接触面广,工作方式多样。

2、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 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他们明确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ostensit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交际者双方根据共有的认知环境用言辞和其它手段把自己的意图明示出来,旨在尽量降低听话人对其话语的加工努力程度,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明示行为提供两层理解话语的信息:第一层信息是被指出来的信息;第二层信息是有意指出第一层信息的信息。辨认出这种明示行为后面的意图是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必备条件。

3、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一般来说,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都会预设自己所讲的话是有关联的。他还会考虑到对方的背景知识,使自己说出的话对自己和听话人都很明确,以达到交际中双方的互明。这就是关联理论所提出的明示行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的明示行为后面一般都有意图,并区分了说话人的两种意图: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说话人欲向听话人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说话人欲向听话人表明自己有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如果说话人没有传递信息的意图,交际的意图也就不存在。例如:贵公司想与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此例中,说话人传递信息的意图为:贵公司与我公司都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想法。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我们也有意同贵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不谋而合的想法为进一步的磋商提供可能。说话人意图表明己方的诚意,达到传递交际意图的目的。这表明说话人既表现出向交际对象表达或进一步表达一组信息的行为,又表现出一种积极交流信息的态度。译员翻译此句话时,须把这种积极交流的态度表达出来。此话语可译为:Your wish to establish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 coincides with ours.

二、关联理论对口译的启示

我们不难看出关联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对理解、解释以及进行任何这两种语言的互译,特别是对这两种语言的口头互译,有极大的启示。

1、关联理论提出理解说话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当译员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得信息时,其心理过程则表现为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即作出语境假设。然后,译员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作出决定,推断出最可能的假设,寻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并将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一次交际活动。  2、译员靠其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来寻找关联。以使论文既符合原语所传达的信息,又能反映出目的语的特色。因此,译员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敏捷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以便成功的找到话语的关联,从而达到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3、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由于译员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这就涉及到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因此,这就要求译员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载体,译员只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其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图示法论文篇9

关键词:图示理论;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是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一部分,在英语涉及到招商引资、贸易往来、国际合同、海外投资等商务关系时产生作用。在普通英语中涵盖商务知识,便形成了商务英语,由此,商务英语才有了区别于普通英语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时,语言要求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让译文读者能体会出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最贴近的内容。本文根据图示理论,探讨其对商务英语所产生的影响。

1 商务英语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国际商务中,英语应用十分广泛,逐渐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有别于普通英语,被我们称为商务英语。它的用途是在商务活动中,应用其专业性、实用性和明确性对活动内容进行翻译。商务英语的核心内容包括交际能力、语言知识、管理技能、文化意识和专业知识。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之间的商务活动密切频繁,英语作为国际语言被广泛应用。所以,英语中的商务英语被利用起来,在商务复杂的行业关系和贸易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商务英语翻译要求译者有很强的专业性,对涉及到的商务知识做到充分了解,对专业词汇能利用商务英语的特性进行翻译,同时要保证翻译内容明确流畅。目前来看,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翻译的时候,拼写和语法时常弄错,译名混杂,译文不专业,商务英语的语言特性没有被体现出来。其次,商务英语研究领域多而不精,缺少翻译的规律性和规范性指导。所以,本文根据图示理论,分析图示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提出较为全面的观点,完善商务英语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相关图示应用越熟练,翻译理解力越强,译文与原文贴近度越高。

2 图示理论

2.1 概念

在古希腊,“图示”意思是“形象、外观”,后来意思转变成“对本质特性进行描绘,或轮廓、略图、抽象图的描绘。”图示理论被引用到哲学领域是在1781年,由康德在自己的书《纯理批评》中提出。他认为,图示理论和经验、范畴相关,不是形容事物具有的形象,也不是简单的经验概念,它是以一种以感性的结构和方式为原则的理论。图示的本质是,在知性范围内所涉及到的认知形式,通过综合和整理、构架其复杂的表面经验,将感性经验归纳在知性范围内,构成知识结构。另外,图示知识应用于知识范围的现象,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通过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将图示理解成在形式创造上的一种认识。

2.2 图示理论的发展

2.2.1 图示被应用在心理学中。康德的图示理论阐述了认知存在的形式结构,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心理学研究广泛,理论颇多,图示理论是在1932被心理学研究者Erederick Bartlett引用到他的著作中。他经过试验研究,觉得人对语言的记忆不能够直接复制,而是需要进行理解记忆。这个理论是语言信息结合语言篇的相关经验构造出来的,这里面说的经验不只是一个或几个事件和经验的堆积,而是将所有经验进行组织,使其更容易驾驭。因为心理学家觉得图示能够不停地发生作用,在新事物面前,将新事物与已经存在的图示联系在一起,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图示又被叫做认知框架。

2.2.2 发展的图示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认为图示理论是后天形成,是一种动作结构。他觉得图示都会有清晰的开始,最初也许是因为遗传,但那只是一个开端,人们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更完善的图示,让图示不仅仅为固有模式,而是不停形成新图示的过程。

2.2.3 图示理论进一步被表述。Rumelhar觉得图示理论是关于知识如何被表述,以及表述怎样通过其特殊方式提高知识运用的理论。他认为,新知识需要与现有的主框架结合才能进行深加工,使读者在知识框架中激发对文章的解读。因此,他提出,图示的发展是通过顺应、同化、附加、重构、协调等方式达成语篇理解。

所以,图示理论在不断发展中,被不同学者以不同方式应用到知识认知中。本文将图示理论应用到语言理解中,而且相信,图示理论在语言翻译中能体现出重要作用。

3 翻译中的认知图示

认知图示在翻译中包括两阶段:一是原文信息传达时,译者能够明确表达;二是译者依照原文所要表述的信息进行理解,用译入语对原文信息进行传达。第一阶段,译者在原文阅读的时候,需要头脑中形成与之相连的图示和背景图示。根据相应图示,原文中包含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译者脑中,译者对原文进行推测、修正和验证,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原文信息和译者脑中构成的图示结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翻译的动态结构,通过这种动态认知,达到译者对原文很好理解和翻译的目的。

3.1 图示理论被应用到商务英语的翻译中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样属于一种交际。译者和作者对话成功与否,大多要看译者的知识图示和原作者的知识图示是否相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头脑中一定要有两套知识图示,分别为本族文化图示和异质文化图示。商务英语翻译中,语言图示构建和激活尤为重要,商务英语翻译具有专业性要求高、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这决定它在表述上要求具备许多专业词汇以及专业套语,语言表述需要严谨、紧凑、全面、清晰,表述讲求语言效果,句式层次分明。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中需要参进多种图示。

3.2 商务英语与语言图示

商务英语比普通英语而言,它要求更高的明确性,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商务英语中会应用到许多同义词连接,以免出现歧义现象。商务英语的中叠词使用在商务合同中居多,大多是为了避免英语词汇多含义的特性,因为意思不明确很可能造成合同签署中,由于对信息理解不同造成合同误签,损害双方利益。所以,为保证词语意思明确,运用近义词连用,可用两个以上近义词的方法,以保证合同的准确性,确保合同公平公正。

3.3 内容图示和商务英语的翻译

内容图示是指以文本内容之外的背景知识、语言知识、推理互动为关键内容,从而构建出包含多种知识的内容记忆。在语言处理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理解,译者从大脑中提取之前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完善语言知识结构,对认知图示进行补全。商务英语翻译中能涉及到的商务活动,基本都是在特定商务场合发生,所以,商务英语同商务活动一样受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影响,这就要求译者在做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根据构建的内容图示对文本进行准确清晰的翻译。

3.4 结构图示和商务英语的翻译

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结构图示的应用十分重要。上文阐述过,语篇知识就是结构图示,它是能否掌握文章整体思路的关键。结构图示是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一种翻译形式,其在商务英语中,根据不同商务场合发生作用,成为翻译过程中的关键构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图示根据不同的社会形式和知识构造作用于人脑,成为人类对社会认识、理解的基础。图示理论被应用于阅读中,在翻译领域内同样被重视。本文通过对图示理论中内容图示、语言图示和结构图示与商务英语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总结出认知图示理论就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基础理论。由此说明,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大脑中积累的相关图示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译文翻译的贴近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图示法论文篇10

关键词 试卷分析;成绩分布;正态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86-02

1 前言

试卷分析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成绩分布是试卷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正态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统计某次考试成绩分布规律的时候,将成绩按分数段制成统计图,如果成绩分布图中中等成绩占最多数,其余成绩以中等成绩为中轴,向两侧逐次降低,则称这次成绩呈正态分布。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分布的正态性分析时常常存在主观臆断,只要看到有“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就主观认为符合正态分布,否则就认为不符合正态分布。

2 学生成绩的正态检验

图1为生物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学生成绩的频次图,可以看出成绩分布与正态分布有些许偏差。教师在试卷分析时容易存在主观偏见,即不加检验,认为学生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事实上,某次考试学生成绩分布是否真正服从正态分布,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

正态概率图 概率图(probability-probability plot,

P-P plot)是以实际或观察的累积频率(X)对被检验分布的理论或期望累积频率作图(Y)。如果所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正态P-P图图形的散点应该呈现一条直线。图2为生物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考试74个学生成绩的P-P图,可以看出散点近似在一条直线,中部散点较多地靠近直线上方。

分位数图 分位数图(quantile-quantile piot,Q-Q plot)是以实际或观察的分位数(X)对被检验分布的理论或期望分位数(Y)作图。如果所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则Q-Q图上的数据点应分布在从左下到右上的直线附件,否则数据点偏离直线较远。图3为生物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考试74个学生成绩的Q-Q图,可以看出散点近似在一条直线,且拟合程度比P-P图(图2)好,说明利用图示法进行正态性检验,Q-Q图的效率比P-P图高。

矩法 矩法(method of moment,又称动差法)是利用数学上的矩原理来检验偏度和峰度。偏度指分布不对称的程度和方向,用偏度系数(coefficient of skewness)来衡量,样本偏度系数用g1表示,总体偏度系数用γ1表示;而峰度则指分布与正态曲线相比的冒尖程度或扁平程度,用峰度系数(coefficient of kurtosis)衡量,样本峰度系数用g2表示,总体峰度用γ2表示。理论上,总体偏度系数γ1=0为对称,γ1>0为正偏态,γ10为尖峭峰,γ2

3 结语

从学生成绩频次图(图1)直观判断,容易认为生物制药工程与设备课程学生成绩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但图示法(包括P-P法和Q-Q法)和矩法结果均显示还不能认为该课程学生成绩的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表明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的正态性评价时,仅从成绩分布频次图进行直观判断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科学的判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正态检验方法。P-P和Q-Q图示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从本文可以看出,Q-Q图示法(分位数图法)拟合程度优于P-P图示法,说明其检验效率更高更好。但图示法只能定性,难以定量判断,而矩法具有明显的定量特征。尽管矩法涉及繁琐的公式计算,但借助于常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很容易计算偏度(Skewness)系数g1和峰度(Kurtosis)系数g2两个统计量[2],以及它们各自对应的标准误σg1和σg2。综合认为,借助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矩法分析结合假设检验,是教师进行试卷分析时评价学生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与否的客观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