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0 14:11:03

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篇1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也显著增加。2012年全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10 240亿元,比2011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高校的科研经费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清华大学2012年经费就有45个亿。国家对高校投入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这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规范科研行为、维护科研秩序,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那么高校应该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本文对此提出管理对策。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各个高校的科研体制在不断的改革,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其管理方法也不相同。国家对纵向来源的科研经费有明确的管理办法,要求实行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规范使用科研经费;对于横向来源科研经费要求实行合同管理,但是很多合作单位对于经费使用约束不严格。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到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个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指导性较强的管理制度,所以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都只能参照高校财务制度来执行。财务制度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一致导致了不能有效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

(二)科研经费预算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有横向和纵向,纵向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横向科研经费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等取得的收入。既然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部分科研人员就认为课题组对经费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学校无权干涉。在财务部门没有参与编制预算、审计部门没有审查预算的情况下,科研项目预算存在较大的片面性。预算的不清晰会出现:经费使用随意性大、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钱没有用在刀刃上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缺乏监管,导致“套取”经费现象普遍

高校的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双方在经费使用问题上由于不协调、不沟通等原因,导致科研经费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使用。主要表现在:(1)不属于某项科研项目的费用被视为该项科研经费支出而报销。(2)项目与经费没有配套使用。财务部门只负责审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科研部门只负责项目管理,经费是否真正用于配套的项目则无人监管,导致项目与经费不配套。在缺少监管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套取”科研经费:把没有用于科研的差旅费发票用来报销差旅费,套取出差补助;用劳务费、租车费、复印费等合法但是不合理的票据冲销差旅费;以他人的名义领取劳务费,从而逃避个人所得税;开具比实际发生金额大的发票套取经费。

(四)科研设备管理松散,利用率低

科研设备是保障科研成果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在实际的科研设备购买、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导致科研设备流失,进一步导致科研经费流失。主要表现在:(1)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其他用途的设备,间接套取了科研经费;(2)科研设备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3)对科研设备疏于管理,导致设备毁损或者遗失,浪费科研经费;(4)对购买的科研设备没有进行固定资产登记,造成账实不相符。

(五)科研项目结题,科研经费不结账

所谓的结题不结账,指科研项目已经完成并且通过了评审,但是科研经费结余部分仍然留在该项目账面上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全国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大部分高校没有执行纵向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应该归还资金来源渠道的规定,导致这部分资金不能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年末的会计核算,造成年末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国家审计署曾在2006年公布了对18所部属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数据显示:其中的13所高校有1.73万个已结题科研课题未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3.69亿元,仍分散滞留在已结题项目,没有发挥经济效益。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理念不正确

高校的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监察审计人员都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的“个人经费”,因为经费是科研人员个人争取得来的,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该适当的放宽,而不是同其他教育经费一样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这种宽松的经费管理理念下,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以及监察审计人员都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二)财务人员管理不到位

高校财务部门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科研经费管理松散,只要科研经费报销中没有明显的违规现象,都给予报销;同时,为减少工作量,财务人员对于经费的报销比例、票据的真实合理性往往疏于核对;对于科研经费中大量列支的劳务费、餐费以及个人消费品,财务人员没有追究这些支出是否用于该科研项目,造成科研经费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科研经费流入个人腰包,形成灰色收入。

(三)固定资产缺乏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对于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往往没有纳入日常的管理之中,只是做了固定资产登记入库的工作,缺乏对资产的日常管理。购置的仪器、设备大多数由项目负责人自行使用和保管,在科研项目结题以后,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要求上交固定资产,这使很大一部分国家资产留在了个人手上。固定资产粗放式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科研经费浪费。

(四)内部审计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内部审计的重点基本放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础建设审计等方面,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关注不够。有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科研经费审计,但是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书上签字、盖章,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只做到了事后监督,在事前和事中没有监督,这也是导致审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四、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而且与校外合作单位也密切相关。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前提。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完善制度。(1)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一般只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和结题工作,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可以由经费管理部门负责。该部门可以由涉及到科研工作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科研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几个部门的人员组成,主要制定适用的经费管理政策,解决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协调学校与合作单位的问题等。(2)建立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联动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平台,把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密切的联系起来。科研部门在承接科研项目、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等都可以通过办公系统的平台共享信息,以达到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目的。

(二)科研经费预算要遵循政策相符、目标相关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政策相符原则:指预算应该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科技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如有关科目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目标相关原则:即预算应该与研究任务紧密联系,预算的总量、强度与结构应该符合研究任务的规律和特点;经济合理原则:预算编制应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状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同类科研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在考虑技术创新风险和不影响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发挥专业特长,协助科研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达到减少损失,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效果。

(三)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

科研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部分。直接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支出等11项费用;间接费用指课题承担单位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为项目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绩效支出等费用。在核算中,要以批复的预算为依据,分析各项支出是否与该科研项目有关,是否真实合理。特别要注意以下科目:(1)在材料费中不得列支生产性材料、基建材料、大宗工业化工原料以及普通办公用材料。(2)必须是科研项目的直接参与人员的差旅费才可以报销,并且票据的有效期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间内,且不能支出旅游费和景点门票费。(3)购买的通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办公电话费、专利维护费、研究生论文答辩费不得列入出版费。(4)有工资收入的课题参加人员不得发放劳务费。(5)专家咨询费不能支付给参与本项目、课题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6)在其他支出中不得列支课题研究前发生的各项奖励支出以及不可预见费用。(7)绩效支出不得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四)加强对科研经费购置资产的管理

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包括用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科研成果转化成的无形资产两个部分。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对科研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为防止资产流失,应该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盘点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对各个课题的资产进行统一采购并协调使用,达到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财务部门对资产的购置以及报废要及时作账务处理,并协同资产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对于一般的资产采购,需要进行公开招标,大型设备则需要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为了达到设备购置与科研项目能够同步进行,需要对设备购置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对于闲置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或者核销手续,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以便及时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做到随时了解资产的最新状况。(2)建立资产共享机制。财务人员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能“重钱轻物”,职能部门要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负责,达到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率。为保持资产良好的运行,需要对资产使用人员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问题,可以通过向其他课题组使用资产收取费用的方式获得部分资金,这样可以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3)改进管理方式,建立信息系统实施长效机制。在信息化时代,科研机构应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把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把事后监管变成实时监管,对固定资产的审核报销、计价核算、报废处置等置于监管之中。

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应纳入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高校应对无形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换,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让应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

(五)加强结余经费管理,确保科研项目结题也结账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各个高校应该以国家的财务制度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是规定课题结题以后结账的时间与结余经费的用途。高校的科技部门应该积极与审计部门、财务部门配合,通过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让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结题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经费的结账工作。对于不按照规定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可以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置。

参考文献:

1.郝凤林,管华宇.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4).

2.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会计之友,2009,(6):54.

3.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46.

科研经费管理篇2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财务风险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特点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来源趋于多样性,多层次性,例如共同承担着来自地市级、省市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部委等专项科研经费项目等。另一方面,若按照类别分析,科研项目可分为公益性行业转向、国际科技计划、省级科技技术、市级科技计划以及发改委项目等等,不同来源和类别的科研项目在经费管理的要求上也呈现不同。

(二)科研项目经费下达的矛盾性

随着科研项目朝着国库集中支付趋势发展,因此通过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比重也越来越高,但国库资金的科研项目经费支付一半采取直接支付形式,可以采取财政授权支付的比例相对较少,一般只占据当年下达经费的30%。由于我国农业科研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跨季节、跨年度的明显特点,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资金必须需要垫支,这与国库集中支付不允许直接垫付资金存在矛盾性。另一方面,经国库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有着结转次数以及使用进度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科研项目经费下达后,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

(三)管理的领域半径从内部拓展到外部

在我国,单一化的农业科研单位无论是在研发技术上还是研发资源上都是有限的,近几年,为了解决这一研发问题,具备不同研发优势的科研单位已经开始进行共同合作,并申报科研项目,这种方法已经成为科研项目申报的主要力量。但同时,共同合作申报的科研项目在管理领域上已经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导致管理相对复杂和困难。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一)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忽视高级人才的培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只是重视内部科研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从而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在一些农业科技单位中,企业虽然非常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但却忽视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这使得企业内部会计队伍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现状。此外,还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因缺乏经验,其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对宏观政策把握不准,无法有效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项目预算对经费支出进行控制,这就造成了科研单位内部支出账目混乱,项目经费管理不严,影响科研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影响财务决算的统一性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和建设联系的日益紧密,科研经费的来源逐渐呈现多元化,例如来源国家政府的下拨经费、社会各界的横向科研经费等。但当前,我国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制度均是针对具体项科研项目制定的经费管理办法,缺乏一个统一的,对各类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适用的规范性,统领性管理制度。科研单位内的各类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匹配,造成资金管理和监督口径缺乏统一性,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科研单位无法用统一管理尺度衡量项目经费支出,这就给单位内部的经费管理和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财务分析缺乏可比性,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不利于企业的科研项目决策。

(三)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

我国很多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进行前,只关系如何有效、快速争取到科研项目经费,从而导致重项目立项论证,轻经费预算编制的现象发生。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内,公司在申请科研项目研发立项时,在申报项目预算过程中要求科研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必须提交预算单,但因工作量大、时间紧,从客观因素上就导致了公司的科研人员无法按照本年预计实施内容对经费进行测算,而是对可能用到的科目之间按比例分摊进行经费预算编制,这就导致该公司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建设,缺乏管理约束力

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缺乏专门、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机制,甚至有的单位并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使得内部管理人员没有制度的约束而不能严格履行经费监管职责。有些项目下达部门虽然签订了协议,但缺乏管理约束力,使得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实施困难。

三、优化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管理理念

首先,统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理念。相关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并利用前期项目经费支出和应用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后面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参考,在科学的经费预算体制下,使科研项目活动顺利进行。科研经费管理者也要认识到,通过对科研经费实施管理,来达到对科研项目活动的监督,既能准确反映出项目实施的进度,又能杜绝项目舞弊现象;财务人员也要提升经费管理理念,主动加强对科研活动流程的了解,掌握科研人员对经费的需求度,转变由以往单纯的、机械的、被动式的经费核算,转为主动介入科研活动和项目经费拨出,使得财务信息对科研项目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纠正作用,赋予经费鲜活、有效的生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工作自信心,增强经费管理理念,并主动参与进去,为经费的有效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框架,例如,可以将单位内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制定到专门的科研项目组中,并明确每一个项目组的负责人和监督人,赋予每个人明确的职责权利,且科研项目组可以随着项目的结束和再次建设而改变。在科研项目实施期间,还应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到经费管理工作中,使所有流动资金和费用支出透明化,防止出现贪污现象。基于此,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约束单位人员的行为,提升所有者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有效整合三方资源,从而为经费管理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科研经费管理篇3

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对科研经费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管理更加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管理监督机制,确保科研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联系也逐渐紧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近来,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差普遍存在,从政府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理管理的制度,使科研经费既能合理的使用又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到位,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

教学资金与科研资金来源于不同的资金渠道,在使用时,要按规定计入各自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通常很难严格的将两者成本准确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报销费用时,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使项目成本核算难以实现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地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成本严重的挤占、挪用了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违规调账。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疏于对结余资金的管理。

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有效性差的问题,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与办法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经费的效益。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应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共同协作编制更为科学合理。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对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而言,应尽早介入科研项目,及时提供财会服务及进行财会监督,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财务信息的支持,编制更科学合理的预算。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根据教财[2005]11号文件指出的,“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为了控制具体科研项目的支出金额,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纵向课题经费开支上,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人员经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对这三项经费预算比例不能随意调整;人员费不能用于人员奖励,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支出;项目管理费用应在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规定的行政管理支出;项目中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分摊计入课题成本。

在横向课题经费开支上,应建立兼顾学校、院系和科研人员个人利益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务部门要按科研收入的一定比例弥补科研活动中消耗的使用学校教学设备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并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财务分析,使科研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票据是否合法真实,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是否有结题不结账,结题后仍长期挂账报销科研经费等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科研经费管理篇4

关键词: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问题

201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国家对科学事业单位实行 “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目前是由研究处(室)管理合同的制定,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业务的核算。

1、难以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课题结题按要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科研人员自己上报的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统计的开支情况往往不符。

2、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强,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科研经费资金,财务部门根本没有力量对本单位每年申报的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做大量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时间去做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分析、结题成果推广运用的效益分析等工作,更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

3、科研经费报销中存在违规现象, 报销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较为普遍。

由于没有完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不同部门、课题室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严重。很难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资源共享,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科研人员争取的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只注重科研成果,不计科研成本的思想很普遍。

意识上不够重视林业科研财务管理,由于现有的科研项目大多在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科研经费所有权归课题室所有,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只注重争取项目,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更不重视科研项目的效益。使一些科研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和资产状况,限制了科学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界定已形成的科研项目成果、社会贡献率。通过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科研经费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财务人员应当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2、制订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较大的效能。

3、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4、根据研究所的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考核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

以某杂交榛子项目为例:

(1)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由研究所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地相关人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和协调苗木繁育、坚果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榛子苗木、坚果。项目的实施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规范栽培管理。

本项目苗木、坚果收集及销售由研究所统一负责,采用“基地+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以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购销渠道的方式与农户建立起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农户、生产基地的连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带动项目实施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在苗木繁育生产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注重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是由技术组制定统一的苗木生产技术规程,二是由技术人员巡回各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三是以经济效益为杠杆,激励生产者高质量的开展园地管理活动,四是制定实施严格的苗木质量标准。

(2)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产品主要为杂交榛子苗木和坚果,项目实施现已具备年产苗木200万株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可具备逐年增加的坚果产量,项目实施单位可从苗木和果实的销售中获得稳定的利润。

项目实施所建立的1.5万亩榛子栽培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全省新建的榛树生产园虽然还未进入结果期,但园地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园内树体生长发育正常,从2010年进入结果期,开始显现经济效益,起潜在(估算)经济效益巨大。

1.5万亩榛子栽培示范园社会经济效益估算

(3)项目的社会效益

食用榛子主要有欧洲榛与平榛两个种,国外栽培利用的是大果型欧洲榛,我国广泛分布并在目前主要采集利用的是小果型的平榛。我国是榛子(平榛)原产国之一,有近百万公顷的野生榛树资源亟待开发利用,榛子栽培业的兴起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榛树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榛子栽培业与榛子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大力发展榛子产业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天然林、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由于榛子适应性强,可以在坡度较大的土地上栽培,榛树栽培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消灭宜林荒山,保证宜林荒地及退耕还林土地的合理利用,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逐步规范,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职责权限分工明确,管理流程规范,构建了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2、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1)财务人员可根据申报科研项目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提供给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可靠的信息依据。

(2)项目进行阶段,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

(3)当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

3、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收入总额逐年增加, 科研经费收入占科学事业单位总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

4、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结余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结题后,课题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规定,便于各职能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管理办法执行,按规定科研结余资金转为发展基金后,应主要用于祢补科研发展支出。

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英. 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学.2006,(5):93-95

[2]窦英.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7月(下)

科研经费管理篇5

预算管理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成本控制过程,而是一种利用资源增加价值及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优化与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和协调控制的功能,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组织和协调资源服务于科研活动,从而增强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在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方面存在若干问题,直接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的调研,选取三个关键角度对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进行优化探讨,主要包括预算科目的编制、预算成本编制以及预算执行中控制体系的完善等。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与成因

(一)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众多,科研机构性质各不相同。科研经费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经费预算与核算数据归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科研预算管理陷入“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财务和科研两套账、审计人员两头难”的困境,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功能的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编制与实际财务会计科目有出入,预算与实际支出明细不衔接,在实施操作中难以精确把握。我国科技预算科目体系最早是建国初期参照原苏联体系建立,1986年进行修订,主要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部门事业费中安排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带有明显行政色彩。2007年我国正式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科学技术类预算支出分为九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初步实现科研预算项目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需要,财政部与科技部于2006年联合版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设置了包括设备费、材料费、劳务费、管理费等十二类支出预算科目,基本规范了国家项目的预算明细。但是,直到2009~2011年,国家科技投入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863、973、自然基金、重大专项等专项资金首次实现预算科目统一,并明确了开支范围。但是,我国在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科目的同时,并未对核算科目进行统一界定,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研机构的性质存在多样性。我国科研机构经过改革,形成了企业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和公立事业性科研机构并存的格局,它们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如高新技术企业及各大企业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高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政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则需要遵守《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科研机构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受所在行业性质的限制,所以虽然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科研预算科目趋向一致,但其会计核算科目仍然不能达到统一,这种现象在多家单位合作科研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经费核算科目和预算科目不一致,预算与核算内容不匹配,会对后续的预算执行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预算管理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二)科研成本的预算结构不合理,间接成本缺乏系统核算机制根据国际惯例和课题制的规定,我国科研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如研究经费、设备费、人员费等。间接成本虽不能直接计入课题成本,但也是项目实施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如仪器设备的使用费、行政管理费用、非在编研究人员经费等。我国预算编制中长期存在预算结构不合理,即直接成本比重偏高、间接成本比重偏低的现象。课题制虽然明确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大致范围,但并未明确规定各自内涵和量度。尤其在间接成本核算方面,我国缺乏间接成本的科研经费政策,尚未真正建立起间接成本补偿机制。以高校为例,国内大学目前普遍执行的综合管理费为项目合同额的5-10%,条件费为合同额的4-8%,劳务费为10%左右,合计19-28%,大大低于美国大学对研究经费的预算比例,尤其在人员费用的分类及比例上中美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A-21通告》列示了科研间接成本的适用范围、概念界定及核算原则等,明确22项不属于间接成本的费用,其中包括校友活动费、招待费、酒饮品费、坏账损失等。而相比之下,我国科研经费对费用的范围和内涵没有如此详细的规定,坏账损失常被计入管理费。我国大学科研间接成本占科研项目总成本的比重仅相当于美国大学平均科研间接成本率的三分之一。另外,在人员费方面,科研人员薪酬机制与奖励办法鉴定不明确,受行业工资总额限制,直接用于考核奖励的资金与薪酬统一,激励作用不明显;管理费则是规定僵化,采取固定比例法且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影响了科研工作正常运转。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如财政事业性的科研资金采用超额累退制,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则采用企业、集团内部的自定比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预算结构的差异性。

(三)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及调整机制)科研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系主要包括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预警是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的行为。通过建立科研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利于加强风险预测能力,从而有效强化预算的控制力和执行力。而健全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则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预算的可行性和执行力。两者相辅形成,互为补充,成为预算控制与约束功能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预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相关检查和审计中可以发现,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跟踪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是在预算执行中缺乏高效完整的控制机制,具体表现在缺乏实用有效的预警机制,而变更调整机制更是体制僵化且审批滞后。没有完整的控制机制很难保证科研预算的执行力度,薄弱的执行力不仅会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会为成果验收和后续审计带来严重影响。

三、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优化思路

(一)协调科研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推进两者趋同的制度化研究

(1)继续推进科研预算科目的改革。我国应按照OECD组织的要求,在科技预算明细下进一步科学合理的设置便于统计、便于行业比较及国际比较的R&D类分级预算科目,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科研预算科目的改革看似微小,实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和透明度,使科研活动的财务语言全球化,同时也为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间的协调一致提供了良好基础。

(2)推进科研预算与核算科目趋同的制度化研究。虽然不同类型科研机构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形式上似乎无法与预算科目协调一致,但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相关性、实用性原则,为了满足管理实际需要,现行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允许自行增设一级科目和明细分类。这项重要规定为核算科目和预算科目的协调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从制度层面加快科技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尽早实现科研预算科目和核算科目的协调统一。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为提升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协调统一做出努力。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4)充分体现了科学行业的特点,反映出以前未能单独核算的内容。如新增“科技产品”科目;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科目拆分为“科研项目支出”、“非科研事业支出”、“支撑业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6项一级会计科目,有效细化了科研活动的成本核算,为科研活动的分类预算管理提供了财务依据;新增无形资产和固定折旧摊销内容,提出“虚提”折旧和摊销的方法,即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种处理方法既能反映资产消耗状况,又不影响支出的预算口径。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满足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利于提升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对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提供了有益的预算管理优化思路。

(二)完善科研成本预算编制,重视人员费与间接成本的预算从国外经验和我国科研经费成本预算管理现状来看,最需要关注人员费与间接费用的范围内涵与度量工作。

(1)改变重直接成本轻间接成本做法,正确认识科研间接成本对科研事业的重要意义。国际经验证明,对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可以弥补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费短缺,保证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实验仪器设备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支撑是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间接成本的核算与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机制。其次要明确间接成本的范围内涵。科研间接成本的内涵明晰是科研成本核算的基础,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将作业成本法引入科研成本核算领域,根据成本动因进行成本归集,这要求对成本的构成要素有明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准确性。另外,间接经费的成本率要根据不同性质的项目或单位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不能僵化的使用固定的比率。例如管理费,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利用专家评议或同行评议来获得授权的比例。

(2)以人为本,重视人员费的预算。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科研单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科技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建全科研人员收入机制,适度提高人员费用比例。首先,需要合理提高人员费在间接费用的列支比例,同时注意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区别性的测算人员费在项目经费中的比例。例如科研人力资源消耗比例较大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可适当提高人员相关费用的比例。其次,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拓宽科研人员收入中绩效工资的来源渠道。取消原有科研管理经费中关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正式在编科研人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规定,真正建立按劳取酬的机制。最后,在科研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绩效导向。将“论文导向”“经费导向”转向“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导向”,适当引入税收政策和股利政策实现对科技创新的激励。

(三)建立健全科研预算执行中的控制系统,完善预警机制,优化调整机制

(1)建立健全科研预算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实质是一种风险控制体系,要求明确认识科研活动的各个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支付风险,核算风险和管理风险,关键的风险点有大额资金支付、大型设备采购、在途资金风险管理、预算与项目执行进度匹配情况等等;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外协经费流出,项目成果转化成本核算,知识成本对外投资风险。在识别上述科研单位风险的基础上,建议将企业先进的预警方法与科研机构业务特点结合,建立科研预算管理预警机制。我国科研经费来源众多,科研机构性质不同,所以设计预警机制既要体现共性,也要为个性使用留有空间。预警机制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相关性—根据科研单位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特点,选出能灵敏准确反映出科研单位风险发展变化的指标体系,赋予权重,设置合理的警戒值,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预测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科研单位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找到内部薄弱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及动态调控,从动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独特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科研单位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实施,以便有效发挥其预警作用;信息化—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预警功能,根据不同项目经费预算制定每一期间的预警标准,经费支出达到该标准时系统自动对课题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发出警告信息,并且预警后的项目支出会得到严格管控。

科研经费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

2016年9月,财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修订印发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04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遵循社科类项目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规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激发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目的,坚持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和政策相符性原则,明确提出了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简化预算编制科目(11变8),取消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比例限制,扩大开支范围,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增加科研人员绩效支出,坚持“放管服”结合,明确建立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承诺机制,信用机制和信息公开等机制,可以说本次《办法》的修订是国家社科基金资金管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修订《办法》的时代背景

国家社科基金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对国家社科基金投入逐年增加,基金规模从 2007年的2.3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基金资助强度稳步提高,年度项目资助经费从9万元增长到20万元;基金资助范围不断扩大,项目类别由5类增加到7类。原《经费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对责任单位间接成本和管理费用补偿不足的情况日趋突出,科研人员也难以从中获得激励,这将严重影响新形势下社科研究发展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尤其党的十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学术环境、落实和扩大科研机构自的重要举措。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2016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尽快修订中央级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修订《办法》即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肩负的重要使命,也为适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相信《办法》的落实、执行将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办法》明确规定了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定义、比例和管理原则,这一改革将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然,这也给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1.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改革带来的机遇

(1)保障高校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后,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资源紧张情况,但为了鼓励科研,争取更多科研经费,提升学校科研实力,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向科研倾斜的情况,再加上学科配置的不平衡,使得公共资源闲置、占用、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突出。以往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只重视对高校科研直接成本的预算,管理费只占科研总经费的5%,这一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无法有效补偿高校的公共资源成本和管理服务成本。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对高校的公共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对保障高校教育资源,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研人员价值

以往的各种科研经费管理文件规定,项目支出不能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或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学生)的劳务费,并且有一定的比例限制。科研工作是老师们在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加班加点的劳动成果,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中不能提取劳务费,这会严重影响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造的积极性。《办法》扩大了劳务费开支范围,在在校研究生等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博士后、访问学者、项目聘用研究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并将项目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开支范围,明确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取消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人员性费用的开支比例限制,并在间接费用中明确增加了绩效支出,强调要结合一线科研人员实际贡献公开公正安排绩效支出,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即尊重了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充分调动了高校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又增加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减轻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经费压力。

以往的相关文件规定管理费比例一般仅占总经费的 5%,这根本无法补偿科研活动对高校公共资源的消耗和管理服务成本。《办法》规定间接费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间接费用比例只设置一个上限,具体核定比例可由依托单位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自主管理,统筹安排使用,高校可在政策充许范围内提取间接费用,对科研活动对公共资源及管理服务成本的消耗进行补偿,这有助于加强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有利于高校开展科学化、精细化的科研管理,也有助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借b国外经验,与国际相接轨

西方国家对于科研间接费用研究已达 60 多年,他们对科研间接费用的定义、性质、范围及存在依据有较详尽的科学论述,并且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核算和补偿机制。国际经验表明,完善的科研间接成本核算、分摊、补偿机制是科研水平长期高速发展的助推器。借鉴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实力和管理体制,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很长时间内科研“间接费用”被“管理费”一词所替代,掩盖了“资源占用”的真实本质。如今财教[2011]434 号文件和《办法》再次提出“间接费用”概念,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新举措。因此,应当充分认识间接费用对科研经费的重要性,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积极研究有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方式。

(5)科研信用评价体系助推高校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科研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多,高校科研课题的获批数逐年上升,经费资助额度也不断增加,但从每年的课题结题验收情况来看,项目如期结题率较低,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题申请而忽略课题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管理及经费管理。《办法》指出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的核定比例与将与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结题验收情况直接关系到承担单位的信用等级,这一规定对于课题承担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将产生强大驱动力,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2.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改革带来的挑战

(1)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比例核定考验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间接费用主要用于补偿责任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间接成本,有关管理费用,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统筹使用和管理。财教[2011]434 号和《办法》规定间接费用采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一定比例核定。间接费用中科研人员激励支出部分,应结合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综合考虑单位与个人、当前与长远、激励与约束关系的基础上,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教育部财政部的财教[2012]7 号文件规定,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强化学校主体责任,明确院系监管责任和落实项目负责人直接责任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目前间接费用比例设置了一个统一上限,具体核定比例与依托单位的管理状况、信用等级挂钩,这就对间接经费的配置和核定提出挑战,对高校的科研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大多数高校缺失科研成本控制和科研项目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仅从拨款中简单地计提管理费,再加上科研人员科研成本意识淡薄,使科研项目成本随意发生,已形成节约不奖励,浪费不追究的科研成本管理氛围,因此,如何平衡好核定好学校、院系公共资源及监督管理服粘杀竞拖钅扛涸鹑思ㄐеС鋈方面的比例,如何增强科研人员节约意识,如何使绩效支出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如何引导高校科研工作者提升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如何提高高校在科研信用评估体系中的等级,都将是高校科研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通过绩效评估体系助推科研成果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原来的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人员费和劳务费的比例偏低,缺乏对科研人员和课题参与人员劳动投入的激励机制,使得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创新热情不高,另外也缺乏对科研成果优劣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大多数科研考核、职称评审、项目验收的主要考核指标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指标、轻长远目标的情况,教师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结果形成了科研成果作品多,精品少,引进多,输出少,重复多,突破少的局面,这极不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教技[2012]14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创新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国发[2015]64号文件将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做为建设的主要任务。《办法》规定绩效支出由责任单位在核定的间接费用范围内安排,责任单位在核定绩效支出时,要防止片面化、简单化,要坚持公平公正,要结合项目研究进度和完成质量来分期安排,发挥好绩效支出的奖优惩怠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和科研奖惩机制,即要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提高绩效支出,还要加大科研项目中间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结题管理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引导作用,目前科研项目的类型较多,如何做好分层、分类设计,做好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既尊重科研活动的自身规律,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科研成果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给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分摊、补偿科研间接成本困扰高校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高校缺乏教学、科研资源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机制,一些教学科研资源闲置、占用、浪费情况严重,科研间接费用改革是缓解科研资源不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如何对管理费、水电气暖等消耗费、仪器设备及科研用房等资源占用费进行合理科学的核算与分摊,如何平衡好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及科研辅助部门(如网络中心、图书馆等)的管理服务成本支出,这将考验高校管理部门的能力。

三、高校实施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的建议

科研间接费用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一些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抓住机遇、顺应改革方向、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争取在改革中制胜,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科研成本分摊核算制度和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为高校公共资源使用、运行、维护及管理经费不足提供了必要的财力,高校应结合各院系及不同学科发展情况,建立基本保障与竞争相结合和科学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策略,并要加强教师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意识,遵循“效率为目的,收费为手段”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同时建立公平合理的水、电、气、暖消耗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对公用房和仪器设备实行“定额分配,超额收费”的管理制度,实施教学、科研、办公差异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补偿政策,以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财教[2011]434 号文件明确提出从间接费用中安排人员绩效支出。高校可参照教育部教技[2012]14号文件、国发[2014]64 号文件中对科技计划整合划分的五类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布局及《办法》的规定,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做好科研项目的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好间接经费绩效支出的激励和奖惩作用,引导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

3.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

目前大多数高校负责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处,负责项目经费管理是财务处,两个部门各司其职、各管一面,科研处注重的是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和科研项目立项及科研成果产出,不关注科研经费的收支,而财务处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报销、审核,只注重科研经费收支的合理、合规性,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结果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与经费使用情况信息严重不对称,甚至脱节。因此,高校需加强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密切合作与沟通,协调好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关系。建议高校成立科研管理、经费监督于一体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将经费的使用与科研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并负责考核、制定各职能部门间接费用补偿和分配方案,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质量,同时做好高校科研信用等级考核评估工作。国发〔2014〕64号文件提出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因此,高校还可以委托即独立于高校也独立于经费资助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的信用等级及管理水平进行公平、公正、准确的评估,以加强间接费用管理,进而促进高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

科研经费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新政为锲机,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和提升优秀科研成果产出为导向,不断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和科研间接成本核算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科文司、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16.11.12)http:///CommonPages/TitleView.aspx?Category=6& ClassCode=040200&Id=508892&UnitCode=JD011.

[2]王光谦.应重视科研人员的创造价值[J]. 科学与社会.2014( 3):1-3.

[3]王晓颖.科学事业单位科研成本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6(8):33-34.

[4]刘丹,沈晶晶,王思远.高校践行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3):42-45.

[5]郑岚,曹林凤,李园园等.关于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摊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7):278-279.

[6]湛毅青,刘奇伟,向蓉等.中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管理现状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2):179-184.

科研经费管理篇7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问题 分析 对策 研究

科研经费是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科研经费是资助方、受助人以及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经费使用质量逐步得到上级部门和单位的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保障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充分认识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今后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

(一)财务监督控制较为乏力,存在科研经费乱支滥用,专款不能专用的现象

虽然许多科研院所已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开支标准,但科研经费使用者想方设法钻制度的漏洞,如将其他书费、差旅费等票据通过“瞒天过海”的方式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有的报销发票中所列支出明细项目与科研项目毫不相干,却也在科研项目中报支;课题负责人采用虚增人员的办法套取科研人工费;同时,科研人员在同时负责几个课题经费之间交叉垫资串用现象频频发生。而在财务报销过程中,财务人员仅能根据科研人员提交的各种发票、单据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而无法正确判断经济业务内容的真实性。

(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结题结算不匹配

经费预算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必备材料,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科研院所申报项目的能力和获得经费补助的力度。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身,对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具体内容了解不够,致使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完成项目所需成本,再加上目前科研项目经费名目较多,缺乏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致使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同时科研人员预算意识和节约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根据预算严格控制开支,以至于项目结题经费结算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差距”,只能人为调整项目支出明细,导致数据失真,影响了科研项目支出的真实性。因此所编制的预算只能仅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和压缩科研经费支出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院所对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电脑、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购置的固定资产有的没有入账,有的即使入了账,却公私不分。对有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作固定资产核算。科研项目结题时,也未预先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固定资产清理,致使较大部分资产被个人侵占,严重现象流失,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相当普遍

科研项目结题但不及时结账是各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结题后续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致使经常出现科研项目结题一段时间后,账面仍保留未结算的资金现象,这不仅使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得到合理使用,影响了其使用效率,也增加了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还造成年终会计报表中未完成科研项目经费长期挂账,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与科研院所的实际财务状况不相符,极易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五)科研经费管理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机制,尚未建立在经费监管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开展对科硏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情况的综合考核,成为目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完善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

1、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强化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各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确实可行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执行有关财经制度,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2、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等的宣传力度,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大多虽财务专业出身,且平常忙于工作,缺少对财经法规知识的学习机会,因此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1、注重预算编制

科研经费管理篇8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者的智力投资得不到补偿

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脑力劳动,理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均未明确列支该项条款,在科研经费列支范围中根本未涉及科研工作者工资性支出规定,只有劳务费开支条款,且仅限定用于项目组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和项目组外聘成员的劳务性支出;但是,担任研发主力军的在职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力报酬却没有被名正言顺地纳入科研费用列支范围中,给科研人员造成了劳动力报酬难以落实的后顾之忧,科研工作者很难专心致志地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难免想方设法套取资金,予以补偿自己的智力投资,导致出现了科研开支范围随意扩大、以假发票报销套取资金、假委托转移资金等现象。这里所说的假发票指的是因随意扩大科研开支范围而人为制造的虚假科研业务所产生的发票,并非指发票本身的真假。这种变相套取脑力劳动报酬的违规行为会造成许多资金隐患,因此,制度设计上对科研工作者脑力劳动价值认定的缺失是导致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到位,缺乏监督机制。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只是零零碎碎的制定几项管理规定。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形式多元化,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继续采用单一项目管理与核算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显然会导致科研项目资金来源多样化与经费管理核算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会计人员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无法可依,无所适从。

3、违规列支科研经费

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不同,可以将科研经费划分为纵向科研经费与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包括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市级和省厅级项目及校级项目等,各主管部门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是高校与其他社会团体或企业间进行科研合作、技术咨询或转让成果、专利等所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负责人对其负责的项目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而科研经费列支的合理性又难以界定,造成一些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支出中随意列支与科研项目无关的招待费、差旅费、礼品及生活用品等费用,财务人员在报销科研经费时也仅仅从票据是否合法来判断报销与否,使得大量用于家庭与个人的费用冒充科研经费予以报销,严重挤占了科研经费额度,另外,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和检查的结果分析发现,无论是在纵向科研项目还是横向科研项目中普遍存在洗钱、虚假列支、划拨支出等违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流失风险

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比较松懈,没有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即使一些高校对于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也规定必须办理入库手续,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三联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项目负责人自认为科研项目是个人的,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不属于国家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属于国有资产,不愿意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千方百计回避固定资产验收手续,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固定资产人为的拆分成多种零部件或材料,再以零部件或材料发票来报销,造成这些资产大量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大量科研项目研究开发所取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往往疏于管理,没有进行相应的产权登记,加大了无形资产流失风险。

5、科研间接成本占用教育经费

尽管高校一般都提取一定比例(3%-5%)的科研管理经费,以弥补高校管理和组织科研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但是所提取的费用很少,事实上,科研项目不仅无偿使用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房屋、水、电气等教学资源,高校还配置了科技处等专职管理部门为科研工作提供各类管理服务,科研人员以及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薪酬、住房、福利、业务培训等费用也由学校承担,因此,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高校所提取的科研管理费远远弥补不了学校对于间接科研经费的投入。

6、科研项目结算不及时、验收不科学

项目负责人由于个人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或者科研资金取得等原因的需要,对于科研项目结题倒是很重视、很积极,但是对于相应科研项目的结算则能拖则拖,因为高校没有对科研项目不按时结算的管理与惩罚措施,致使有的项目负责人钻了空子,项目结题后长时间不进行相应的项目结算,巧立名目,随意报销一些用于个人或家庭的费用,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将科研结余资金据为私有,导致财务人员无法对已结题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增加了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另外,有的高校对于科研项目验收的重心放在了科技成果与科研技术方面,而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与使用效益。

二、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对策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部门及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内部沟通与协调,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为依据,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本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全程管理,即预算管理-实施管理-结题管理-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每一阶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逐步将科研资金全部纳入高校财务综合系统,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合理列支科研劳务费

智力劳动在科研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理应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因此,建议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设计中增加工资性列支项目:实行总额限定或比例控制,可以对科研性工资分配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配办法,项目研发期间只保留工资性列支额度,中途终止项目或未达到项目预定目标时不予发放劳务费,待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发放,使得参与项目研发人员通过智力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科研人员对于自己的智力劳动报酬何时能得到补偿、补偿多少做到心中有数,不必再为智力劳动得不到回报而耗费精力,在最大限度发挥智力报酬对于科研工作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杜绝了科研人员违规套取或私吞科研经费的现象。

3、规范科研经费报销制度

制定科研经费开支问责制度,规定项目负责人为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科研经费支出进行精细化管理,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列支范围及报销标准,仔细审核,规范报销手续,杜绝一切与科研项目不相关的费用从科研经费中列支,严禁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4、规范科研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管理

对于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除了应提供给甲方使用的以外均属于高校自身资产,理应遵循学校自有资产管理办法,实行统一管理,科研项目研发期间资产归项目组使用,待项目结题时应及时移交给相关部门,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找借口滞留在项目成员手中,避免资产流失。对于科研项目所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依据相应证书等鉴定资料进行备案登记,视同高校无形资产,实行统一管理。

5、全面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科研项目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比如材料费、差旅费、人工费等发生时直接计入科研成本中,但是对于科研项目所耗费的间接费用比如房屋占用费、设备使用费、科研项目实施中消耗的水、电及应分摊的采暖费用往往被忽视未计入科研项目成本中,导致科研项目成本不全面、不真实,因此要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必须将这部分间接费用合理计入项目成本。

6、严格结题,及时结算

在科研经费的结题与结算方面,高校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科研管理的具体办法与管理规定,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资金用途,使项目负责人对于自己负责的科研项目应该什么时间结账以及项目结余资金的用途做到心中有数。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协同财务人员及时对项目经费进行结账与决算。对于不按期办理经费结账与决算手续的科研项目,高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予以强制结账。

总之,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高校科研经费势必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应严格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和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武.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6.

[2] 李德生.高校科研经费科学化管理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13.5(下).

[3] 卢喜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03).

[4] 方美翠.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昆明医学学院学报,2009(S2).

科研经费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高校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筹措的经费呈大幅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规模也成为一个大学实力的象征。针对不同类型资金应遵循不同的细化科研管理制度,然而高校粗放式的科研管理方式导致现行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科研经费总量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到账金额非常重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层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却相对忽视。各级管理者包括项目负责人普遍带有这种观念,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和其他部门应减少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干预。因此,使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益很低,这一点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2.科研经费缺乏预算管理

在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分配缺失、预算执行不力,预算经费的下达与执行相分离,很多人把编制预算认为只是为了获得项目经费的过程,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按预算执行,只有当进行结算审计时才会想起与预算对照向预算靠拢,预算的严格性根本得不到保证。财务人员客观上受到现有财务软件预算控制的局限,对需要预算控制的项目未能按合同要求进行预算分配,只是在项目总额控制下进行报账,最终导致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及金额往往与预算严重不符,支出随意性大,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底。

3.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有关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但现行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在建立科研绩效评比制度和科研经费具体使用管理办法上还有不足。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缺乏监督管理,缺少合理有效的控制约束机制,高校内部审计不能做到对科研项目等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

4.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粗放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都较为薄弱,会计核算不够科学精细化。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准确、科学的核算,特别是一些间接费用。各类费用支出核算过于简单,导致核算口径模糊,不利于科研项目使用机型考核,以及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除此之外,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费、科研人员劳务费的核算不能据实分摊,还有一部分高校根本没将这些间接费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而是直接在教育事业费中支出,给有限的事业经费增添了不小的压力,造成了科研项目研究成本不实,并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二、财务部门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1、增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意识,健全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促进科研经费管理首先要树立高校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经费的观念。包括学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都应当认识到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工作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基础。明确科研经费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严格按照立项批复的经费预算专款专用。而在树立了正确的科研经费观念的基础上,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则在具体层面上控制指导科研经费的使用。同时要注重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宣传,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入人心,使科研人员树立科学、规范使用经费的责任意识。

2、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课题评审评估和课题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预算的编制,首先课题负责人主观意识上要重视预算工作,必须了解并清楚相关预算及财务管理制度。其次,在编制预算时要明确研究任务,紧密围绕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周期、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等内容对各类经费进行测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预算的编制需要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与,财务人员参与预算制定可以根据项目立项要求,参照同类科研课题的实际支出,结合当前市场情况对各项明细支出进行合理分配,核定费用比例。最后经过科研部门进行反复论证,调整数据,形成编制结构合理的细化预算,这种方式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

3、建立良好的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体系,强化科研经费监督管理

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监督是保障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要相互协作、配合,共同监督。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监管程序做到使高校科研项目的经费审批,报销等相关手续更加合规化、完整化,使科研项目的账目核算更加准确,能够及时发现违规现象,指出并加以改正。

科研经费管理篇10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管理流程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科研管理的深化,各高校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科研经费的绝对数量迅速增加,以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不高。随着各高校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普遍提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并梳理经费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已是势在必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需求如下:

1.1科研管理工作强度大、管理复杂度高

随着各高校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原有的手工加excel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一方面,科研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对各类财务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样就使得科研管理工作的强度非常大,不仅无法实时取得必要的管理数据,也经常为了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而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1.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理顺,科研经费管理中各类用户分工不够明确

在各高校中科研经费开支审批由各项目组负责,科研主管部门只偏重于组织和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关注不够;财务部门只负责执行,对科研经费的筹集、投入和使用过程缺乏全程的管理和监督。另外,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数据共享的平台与基础,这些管理制度没有理顺,各类用户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使得科研资金缺乏学校的有力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1.3科研经费拨款流程管理不规范,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原来的科研经费管理方式下,部分科研经费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直接入账,部分经费通过科研主管部门进行划拨,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且无法实现共享,这就导致科研经费的管理比较松散,科研主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在每年进行科研经费统计的时候,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对实际到款的统计额存在差异,对外公布时会给领导或其他使用者带来困惑。

1.4 科研经费下拨的流程复杂,从到款到入账时间间隔长

在以往的科研经费下拨流程中,需要教师在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来回盖章,同时在项目经费的确认过程中教师与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并且流程较为复杂,导致科研经费从学校账户下拨到教师项目账户的时间间隔长,教师对此多有抱怨。

为了满足科研经费管理的需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科研服务的水平,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各高校管理现状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

2科研经费管理中的3种流程

为了实现校内所有科研经费的网上划拨和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的校内闭合管理,本文提出了适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3种经费管理流程,其总体经费认领及拨款流程如图1所示。

2.1流程一:教师网上认领汇款,科研主管部门审核后财务部门入账

对于某些项目经费,教师与合作单位的关系密切,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自己项目经费的到款情况,我们针对此情况,提出了教师直接在网上进行汇款认领的流程,教师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自己的到款并且与自己的项目进行匹配,后续工作将由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网上快速协作完成,不仅不需要教师反复跑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还加快了科研经费下拨的速度。

此类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如表1所示。

2.2 流程二:教师网上认领并填写分拨信息,科研主管部门审核后财务部门入账

对于打包和需要分拨的经费,教师以往都是通过提交纸质的《科研经费分拨单》或其他单据来实现经费的划拨,而在新流程中,教师可以在网上做汇款的认领及分拨单的填写,该数据填写后,可以作为后续科研经费分拨的重要依据,减少了教师填写纸质《科研经费分拨单》的环节,并且规范了科研经费分拨的管理制度。

此类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如表2所示。

2.3 流程三:教师网上打印入账单,院系审核后财务部门入账

对于横向的经费,我们还设计了一种快捷的入账流程,教师可以从网上直接打印入账单,由院系签字盖章后直接到财务部门入账,这种流程适用于那些希望科研经费能快速入账的项目及教师。

此类经费管理的工作流程如表3所示。

3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在清华大学的实践及其使用效果

上述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从2008年5月开始在清华大学正式启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分步实施,该流程的使用已经逐步步入正轨并对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使用效果如下:

3.1 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管理,有效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项目管理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基础,通过建设和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统一并简化了科研院各个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对项目管理的管理方式,有效地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于科研项目的获取、中期检查、结题、经费监督等全过程管理。

3.2 梳理财务流程,明确在科研经费管理各个环节中各部门的职责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的梳理,明确了合同、预算管理中各个环节各部门的职责,其中科研院负责合同的签订、项目建立、中期检查、结题、经费的划拨、预算的申报与审核,财务处负责经费的入账、开具票据、预算的控制与审计等工作。

3.3 规范科研经费拨款流程,实现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

新的科研经费拨款流程涵盖了所有的科研项目,并且在3种流程中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对于每一条科研经费入账信息,都会通过该科研项目的编号进行关联,实现了财务数据与科研项目数据的整合。

3.4 以用户为中心,简化科研经费下拨流程,缩短从到款到入账时间间隔

在上述3种科研经费拨款流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在网上认款、填写分拨信息,不用填写复杂单据、来回盖章跑路,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教师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流程实现经费的入账。实践证明,新的科研经费拨款流程不仅节约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对于需要分拨的科研经费,将到款到入账之间的时间间隔从两周缩短到两天;对于横向的项目可以实现隔天入账甚至是当天入账,大大缩短其时间间隔,教师反映良好。

3.5科研主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科研经费到款情况,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实现了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财务部门可以实时看到科研项目的详细信息,科研主管部门可以实时查看科研经费的到款情况,解决了以往科研主管部门对科研经费到款数据掌握不准确、不实时等问题,有利于科研主管部门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侯胜华.新形势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54-56.

[2]李彤.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分析[j].计算机世界,2007(14).

[3]陈维忠.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商业经济,2005(3):114-115.

[4]许宏.适应高校科研发展,强化科研经费管理[j].广东科技,2008(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