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2 09:59:59

原生态设计

原生态设计篇1

[关键词]规划设计 原生态性 休闲旅游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在规划设计中更应该保持自然地貌、生态的原始性,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是我们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课题。本文以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规划设计为例与各位同行进行规划设计原生态性的探讨。

一、项目简介

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位于县城西北部45公里处,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紧靠河池市重点打造的旅游区——牛角寨风景区。项目内有深山、弄场、溪流、山洞等。在规划之初,笔者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原生态性的规划设计:①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改。将农场多地进行整改填平;在农场中心位置修建主题木楼;修建生态停车场。②依据地形,修筑水坝、水库。修建水坝蓄水;利用水库区进行野鸭等水生动物的放养;水坝下游进行休闲游泳等;修建人工滑水道;在库区上游设立生态放养区;在后山修建休闲垂钓鱼池。③规划区域,依据要求规划成为梯田果林区、休闲娱乐区、烧烤区、生态畜牧放养区、水库区、畜牧农舍、游泳区等。④植树造林。种植相关果树、名树、青竹等。

以上设计全部依据地形进行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每一个区域并认真考虑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及循环性。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本文所进行的中草屯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农场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①因地制宜。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生态农场。②综合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③稳定性。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

在规划设计当中,应根据生态农场的特点来进行。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规划设计后的综合运用能力,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三、规划设计的原生态性

原生态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自然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自然具有生态性。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原生态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方向。原生态文化不等于生态文明,然而生态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对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扬弃,原生态文化则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民间瑰宝,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但也不是异想天开。必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2、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在规划设计中,不光要考虑因地制宜,更要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原生态文化等,这样才能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规划作品。

原生态设计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原生态设计篇3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其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更好的适应自然的生存环境,其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逐渐引进了生态建筑,其能够更好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建设成本,另外,生态建筑讲究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是在以尽量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改善,既能够保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理

2.1生态建筑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原则,既能保证建筑物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同时还不能对环境造成太大的破坏。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需要遵循两个原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保护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在对建筑物的能源供应进行选择时,尽量选择节能环保的能源,像太阳能和风能等。另外,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像光和水等,除此之外,还有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建筑视野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选择合适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既能保证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像在选择采光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窗户位置,保证其既能进行有效的采光,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也能保证通风,使建筑物居住之后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

2.2节约能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节约观念越来越重视,而对于生态建筑来说,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节约能源原则应用在整个设计理念中,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降低能源的消耗,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帮助。另外,节约能源观念的使用,还能减少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不必要设施的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且使建筑物显得更加简约,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奢华和贵气等建筑理念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保护以及减少能源的消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需要对能源的消耗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能源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但不会产生浪费。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污染程度低且能够减少能源消耗的原材料,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且材料需要尽量循环利用,减少向周围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现象。

2.3广泛应用新技术

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能源的节约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往往需要对能源物质进行重复性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此外,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需要多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另外,通过一些环保材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像在进行生态建筑的采光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如何利用自然光进行有效的采光处理,因此,需要对当前的自然光照规律进行准确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采光设计原理。另外,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需要对水源进行充分的考虑,既能保证水资源的提供不会破坏当地的地下环境,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要,且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时,需要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手段,尽量对水资源进行重复性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而建筑材料在选择时需要尽量选择一些能够降解的材料,其在建筑完成之后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够很好的被当地环境所分解,减少对当地土质的破坏。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

3.1生态建筑整体设计方法

想要对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具有全面的了解,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对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生态建筑的整体设计方法来说,其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内容:建筑和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共生。首先是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为了保证建筑建设完成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环境优势,在进行建筑场地的选择时需要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认真的勘察,然后选择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环境场地。另外,在选择建筑方法时,需要首先对当地的土质等进行详细的勘察,保证建筑物建设完成后不会对当地的土质造成破坏,保证生态平衡。而在建筑基地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保证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当地环境生态的完整性,特别是植物和当地的地形等。然后是建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共生。也就是建筑在使用周期内需要能够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共融。首先,对于一些古建筑物,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其应有的价值,不可破坏其原有的整体价值,而是需要对其拥有的特色景观进行继承和发展。然后是对当地城市生态景观的保护,这是保持当地独特环境的重要方法。此外,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古建筑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改善当地的城市发展现状,增加当地建筑发展的活力。

3.2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对于生态建筑的高效无污染设计方法的选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效,一个则是无污染。对于生态建筑的高效来说,其主要表现为建筑的节能减排,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往往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像太阳能和光能的利用等,通过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还需要尽量选择一些节能材料,像能够通过太阳光的热能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的新型外墙材料等。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太阳的使用越来越常见,且由于其属于清洁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我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经投入生产中的太阳能节能材料已经很多,像建筑外墙材料和太阳能热水器等。

3.3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也就是在选择设计方法时多加关注建筑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对于生态建筑设计师来说,建筑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物的建设效果,通过生态建筑材料的使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能够更多的使用清洁能源,降低了对周围资源的使用和破坏,且由于清洁能源一般是来自自然环境,其成本相对较低。另外,清洁材料由于对环境的破坏较小,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较少,能够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而为了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建筑行业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生态建筑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在选择建筑材料以及对其进行加工和维护时,需要对生态建筑材料的组成和对环境的破坏力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促进生态建筑行业的发展。

4结语

原生态设计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可持续发展

建筑是人们在社会上生活的一个家,是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避风港,人一生中大半时间都是在这里满度过的。因此,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心理和生活健康指数。目前,人们生活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的健康指数在不断的下降。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就需要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筑的建设就需要以人居环境的健康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设计依据和导因。

1、生态建筑

建筑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改造自然环境,为人类建造能满足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人工环境。建设生态建筑是保障人们的生活的基本,已是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建筑建设就是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对环境造成污染,就是根本上解决建筑污染问题。

生态建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

生态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生态建筑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①、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强。②、能源利用的高效和无污染。③、具有循环再生性。④、环境适应性强。

2、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前提就是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生态系统资源、条件,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技术系统与建筑功能,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原有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建设出宜居、健康、安全且对自然环境污染小的建筑。

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使用、建造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生态建筑的建筑中在满足舒适的前提下,还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科学技术和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生态化、绿色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生态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节约原则:资源占有与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高效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3、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没有一个万能的公式,也没有简单的方法。因此,就需要建筑师主动承担自己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责任,努力探索建筑生态化的设计方法,借鉴国外生态建筑创作的成功经验,在自己思想意识中树立起生态的观念,不断实践,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与建筑业生态化的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就生态建筑的原则进行设计。

(1)整体设计方法

要想掌握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必须从整体上、全面的看待生态建筑设计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其整体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与社会环境共生。

设计良好的生态建筑,首先应慎重选择建筑所处的地段,使它处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显而易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建筑的建造要尽量少地破坏和干扰自然环境,还需要通过建造来弥补已经造成的不平衡及破坏。此外,,对于已确定的基地,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尽最大可能保留和尊重,保持其原有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设计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尊重地形、地貌;②保护现状植被;③结合水文特征;④保护土壤资源。

建筑与社会环境共生的设计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妥善保存古建筑,继承和发展传统街区景观;地域与城市的景观特色要继承和保护好,城市的新景观要积极创造;适度使用城市交通、土地、能源;居民原有生活方式要保持,地方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施工技术要继承;保持城市的恒久活力与魅力;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等。

(2)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个方面:生态建筑的能量利用;生态建筑的构造。

能源资源分为可不可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前者包括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后者包括如 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聚变、潮汐等能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建筑对能量利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建筑中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热能和电能,热能是做饭所需的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或煤气和采暖所需的暖气,电能是市政线路供电。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中以太阳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

注重建筑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使用。设计中要有合理且科学有效的通风、空调和供热系统;在进行建筑外表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结合围护结构的热效率;电气负荷、器具设备以及照明也需要从节能方面进行考虑,且做出最优设计;合理的开发新的能源,各种再生能源充分也有效地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提供新鲜的空气,要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减少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现象,创造易于接近公共和日光适宜环境。此外,还需要考虑室内清洁材料和空间维修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建筑构造使用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铝钢、材材等)或可循环的产品,考虑建筑设备和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建筑地面、屋顶、门窗要进行绝热处理;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节水和利用装置来使生活污水降到最低;广泛应用建筑通风节能、采暖节能、照明节能、制冷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3)灵活多适的设计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大了建筑材料选择、使用的难度和深度,因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每一环节,如取材、生产加工、分配、维护、拆除或废物处理等等都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使用绿色的替代产品;改进材料生产技术;减少生产材料的污染过程;对材料的再循环再利用;以建材为基础,减少房屋系统的能量消耗等相关措施使工程满足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满足生态环境、人们心理和生活健康的要求。但生态建筑的设计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范例,不能简单地制定一个生态建筑的国际标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条件,应该根据国情去决定。

参考文献

[1] 李显凤.浅谈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原生态设计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城市公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骤增,空间狭小,资源紧缺;城市公厕作为社会公益服务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普通的水冲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城市公厕要与城市的资源、能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如何对旧城区现有公厕进行生态改造?如何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前提下,建设融合人本、生态理念的城市绿色公厕,是现代城市环卫事业发展必须研究的问题。

1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60 年代,人类认识到“环境危机”之后,开始重新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认识到只有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基础上的发展,才具有长期性,才能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设计源自20 世纪70 年代,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生态设计方法成为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标志着人们将以自然法则为标准来发展生产,转变生活方式. 生态设计方法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为基础的,以现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为目的,解决社会需求问题为目标的设计方法. 广义地讲,在设计领域中,只要巧妙地运用生态学原理,最少影响与破坏环境的设计都是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系统、多元共生、地域主义、技术整合等设计理念的融合,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需求为目标的. 在设计及施工中,使用较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影响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追求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2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理论阐释

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城市环境是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强调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系统,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公厕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设计原则,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适性整合,建立以人、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共生关系,为市民创造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健康、轻松的如厕空间。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在注重公厕外观与功能的同时,高效利用公厕各种资源,打造与资源、能源、城市景观相协调,健康、舒适的“绿色公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城市绿色公厕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设计原则。该原则视人居环境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巨系统,将公厕置于城市整个生态系统中,强调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协调共生原则. 该原则要求设计应从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少地影响环境;3)适切技术原则。适切技术原则也称为中等技术或适用技术原则,即正确地利用技术,使用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最少地影响环境;4)因地制宜原则。它也称为“寻根原则”或“地方性原则”,它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实际条件,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5)减轻负荷原则。也称“节约与保护自然成本”或“高效性原则”,即要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减少资源与环境的制约;6)人性关爱原则. 也叫“健康合适性原则”,强调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在协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必须虑及健康要素,确保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城市公厕是城市的特殊建筑类型,它既是为市民、游客配套服务的单体公益建筑物,又是保障城市生活系统有效运转的城市公共卫生工程建筑。公厕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为追求生活便利与效率而牺牲自然环境(如用淡水冲厕),势必以破坏公厕系统外部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公厕的可持续发展,从所耗资源、能源的城市系统生态流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公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城市公厕的整体生态设计观要求考虑城市公厕系统布局,同城市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努力建成更为理想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厕是可持续生态建筑,也是全寿命建筑产品,这是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必须关注和贯彻的设计原则。为此,我们认为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的系统构成由三部分组成:1)以城市政府为主的城市公厕规划生态设计;2)以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主的城市公厕建筑生态设计;3)以社会组织(如公厕协会)和社区群众为主的城市公厕生态设计运营监督。

3 结束语

环境污染给人类敲响了警种,设计师有责任改造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和建设,可以促进人和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展示现代城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露,浅议公共卫生设施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J]现代商贸工艺,2007.6

[2]夏季芳,从公厕看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文关怀[J]工程与建设,2009.5

原生态设计篇6

关键词: 背景; 现代民族包装; 方法; 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 J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69-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使得农耕文化在贵州各地保存较为完好。可以说,贵州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尤其黔东南,被列为世界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原生态民族博物馆”。在一个艺术设计学科教师的眼里,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原生态的艺术设计元素。换言之,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民族原生态的艺术语言。

一、背景

“原生态”一词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在率先音乐领域成为流行语。近年来,原生态一词被社会学科广泛使用,诸如“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研讨会,文化刊物、生态博物馆、民族原生态旅游等称谓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不少民族原生态特色的设计作品,比如凯里市民族体育馆、公交车站、凯里学院新校区等设计方案。据悉,贵阳市中心即将建设“生态公园”事实上,现代的设计作品中应用民族元素比比皆是,也不乏优秀作品。

综观艺术设计史,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相对概念从来就不是对立,而是相对的。传统又现代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艺术设计也早已不存在绝对主流的设计风格。风格多元化、多样化已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谈论传统与现代并没有多大意义。我要说的是,“民族”不等同于“传统”,“民族”同样可以“现代”。具体而言,“民族”的是风格、式样,而“现代”的是手段、思路、工具和方法等。本文据此提出“民族原生态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问题,并以现代民族包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初步探索。

二、现代民族包装

(一)现代民族包装有三个含义。首先,现代民族包装设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一个构想,尚待建构和完善。其次,所谓现代民族包装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的手段、方法和技巧适用现在民族民间的设计语言做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现代”在此是时间概念,不是设计风格、思潮和流派,“民族”是地域性、地方特色和地方特产。再次,现代民族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或打造民族品牌,美化人民的生活,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现代民族包装与普通包装有所区别。首先,现代民族包装的对象主要是民族产品,尤其是原生态民族传统土特产品。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民族产品开发和利用,保证产品的地域特色、传统品质。其次,现代民族包装更注重民族原生态设计语言的应用。这种艺术语言非常丰富。有原生态材料,如粽叶包粽子,竹筒装酒,牛角酒,土法造纸手提袋;有民族原生态的某种艺术形式,比如用遵义会议会址的造型包装茅台酒;还有一些特殊语言,如民族图腾、符号、方言等,都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都是设计者需要重视、值得利用的。

(三)现代民族包装具有三种艺术特点。首先,现代民族包装具有民族性。使用民族原生态的艺术语言包装民族特色产品,地域性、独特性是其重要内容和特色。其次,现代民族包装具有传统性。民族特色产品都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传统习俗和特殊传统的文化内涵。包装就应该尊重民族的传统,不仅要保护、传承,更要弘扬和发展。再次,现代民族包装具有兼容性。现代民族包装既强调传统也不排斥现代,要的是传统的优良品质和古朴的民族形式,不排斥现代的工具、设备、方法和手段。在保持自身特色之下,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式样、不同材质等可以取长补短。

三、方法

(一)实例分析。比如“凯里市公交车站站台”设计采用了侗族风雨桥的形式,“凯里学院新址规划设计方案”利用了苗族古歌传唱的“蝴蝶妈妈”的神话传说。据传蝴蝶妈产了12枚卵,由脊宇鸟孵化出保函人类始祖姜央和其他十一种动物,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开端,这个寓意正好与学校培育人才这种文化教育功能相吻合。

(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激情。作业多以各地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为包装设计对象。如“雷公山茶包装设计方案”、“包谷酒包装设计”、“参加贵州省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大赛”,“民族民间宴席酒菜肴的包装设计”等。要求充分利用民族原生态艺术语言,体现地方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利用民族语言,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本土文化。介绍并要求学生了解贵州本土文化、黔东南民族原生态文化。包括傩文化――农耕文化、文化(性文化)、夜郎文化(竹文化)、汉文化(安顺屯堡文化、锦屏隆里汉文化生态博物馆)等。推荐图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民间生活,收获创作灵感。提示学生利用剪纸、刺绣等形式语言直接构成设计作品,借鉴民间建筑、器物模型,民族民间生活场景、场面等艺术语言。

(四)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手绘(素描、线描、水墨、书法、水彩、水粉、马克笔、彩铅等等)能力,电脑软件操作能力,摄影技巧等。只要能把传统产品保护得好、宣传得好、开发得好,使民族特色表现得到位,这就是包装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四、价值意义

(一)现代民族包装是现代包装多元化发展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原生态民族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应用是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现代设计风格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必然。现代民族设计发展具有肥沃土壤,使用民族原生态艺术语言做民族特色设计,树立民族设计艺术的奇葩。

(二)现代民族包装为民族而设计,为民族服务。原生态民族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就会更多地关注民族民间生活。老百姓、农村人、城镇居民、农民也需要美化生活。民族地区有更值得我们关心的弱势群体。在进行现代民族包装设计教学中,我多次例举了“笨人煮酒”的案例,说明现代设计关注民族民间生活的重要性。

(三)有利于保护、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现代民族包装,强调原生态民族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应用。这个过程包含了设计者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不仅有利于民族产品的开发应用,同时包装本身也具有宣传得功能,也有助于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我们知道,很多物种在灭绝,不少文明成果在消失,许多传统文化在消亡。希望通过民族包装设计的推广,能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献上微薄之力。

五、结语

教学中发现,不少农村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产品有自卑感。总认为自己的东西很土,不够洋气,不好。事实上,很多民族民间的东西,其文化内涵远远超越表面的形式。作为地方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很多都来自农村并且很可能回到各自的农村任教。我想通过现代民族包装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原生态民族艺术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把思想和方法传递到农村。包装民族产品,尊重民族传统,一方面可以宣传产品,同时也在保护、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为树立民族艺术的自信心,振兴民族设计艺术做点分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

原生态设计篇7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概念;设计原则

0.前言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使用水资源及消除水害。根据服务对象将水利工程进行划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农田、水力、港口与航道、排水与供水、环境及海图围垦等工程,即集发电、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一体综合工程项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对鱼道、水闸、渡槽、渠道、堤、坝、进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进行修建来实现既定目标,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设计水利工程时务必要统筹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引进生态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随着生态环境被人们日益重视,生态学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业。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新学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以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1]生态水利工程大体包括四个内容:(1)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水利途中,要首先考虑生态系统,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导向,将水利工程结合到当地生态系统里,将水利工程看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会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基于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进行时,要防止建设途中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3)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要按照当地生态规律调节控制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现象发生,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运行不仅要满足实际情况,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规律以及水利资源的调配方法;(4)在选择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地址时,要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选址选在对生态系统有着较小影响作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减少建设途中和今后生态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2.1安全、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综合性、复杂性工程,治理河流时,要在符合水文学、工程学规律基础上,确保工程建设耐久、安全和稳定。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以设计规范为标准,严格遵守,保证工程能抵抗侵蚀、冰冻、干旱、洪水等灾害。[2]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要以河流断面为设计依据,并统筹兼顾河流泥沙冲刷能力和运输能力,探索河流变化中规律特征,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耐久和持续性。因无法事前把握生态演替过程,工程设计具备风险性,故而设计要遵守风险最小、利益最大设计原理,利用经济工具分析生态水利工程,以检测和评估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河流生态体系自复能力,设计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技术方法。

2.2河流环境多元化原则

河流中存在不同类型植物与动物,只有保障河流环境多元化才能确保生物维持多样化。生态环境多样化不仅包含河流形状,还包括土壤情况。河流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气、水相结合,具备纵向渗透性和横向生物多样性,而水陆与水气间密切关系组成了生态环境系统,因河流系统的异质性,使得水文脉冲、水质、水深、水温、流速和流量处在不断变化中。[3]又因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使得生态环境具备多样性特点,进而河流周围生物群落在朝着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扩大了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规模河流治理工程,导致河流走向了渠道化、非连续化、单一化发展道路,生物群落种类在日益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在逐步退化。基于这种情况,生态水利工程要将生物维持多样化看作设计原则,并在设计途中,保护河流原有多样化物种和生态环境,降低河流渠道化、非连续性特征,确保生物群落生存环境良好。

2.3生态系统修复原则

河流在与周围乡村、城市、森林、田地构成生态系统的同时,自身也为河流生态体系。基于这种背景,河流是生物生存重要场所,河流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系统和水文系统,还包含人造工程设施系统等。河流始发地到终点站所有地带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了水文系统,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一起构成河流自然生态系统。此外,人类活动和人类工程设施会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水域生态体系遭到危害,就需整合性探究各类影响因素,在充分利用河流自身修复能力、整个水域修复能力基础上,清晰掌握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特点,根据要素间共同作用来归纳河流系统综合修复方案。

2.4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主要表现在适应生态发展上,即为适应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选择中存活物种,寻找能促进其生存的能源条件和生存环境。根据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自然界在选择适应生态发展物种基础上,构建合适生态体系。对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有效控制河流,结合生态理念,以自然观念为导向,促进河流其自我修复力的充分发挥,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根据建设地址实际状况,参照河流自然、美学价值来制定设计方案。具体设计中,要以大尺度景观作为基础,避免短时期、小尺度景观,大尺度对河流自我修复有着重要影响,而小尺度景观对河流自我修复不利。[4]景观整体性要求着眼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生态体系各要素间作用,来提出整体性、综合性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2.5反馈调整原则

设计生态水利工程虽在结构上与河流生态系统相统一来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但具体执行中,却不可一味按照既定目标来执行,要根据自身特性来不断发展。河流生态在修复中难免会遭受人类干扰,对此可采取监控技术,监控生态变量,促进生态走向良好发展方向。因生态、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不确定,且生态系统不仅会受到自然系统影响,还会受到人类系统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生转变成为了必然,要求采取反馈调整方法,按照既定流程来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监测要贯穿始终,成为工作开展基础,并按照完整历史数据和监测资料来有效评价,追踪河流生态结构与功能,预测发展方向。评价中可采取参数比较方法,可通过比较河流初期状况,或其他条件类似生态水利工程,来得出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了人类生活便利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振周,崔方方,王宇英,杨冰.浅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2011,(24):71-71.

[2]武庆玲,刘春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J].轻工设计,2011,(06):123-123.

原生态设计篇8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它的建设具有时展的必然性。近年来,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是不一致的。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符。

1生态水利工程对河流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水利工程历史悠久,在产生的初始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灌溉、防洪和发电等,为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建设角度来讲,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改善;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讲,水利工程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河流自身的多样性、连续性等特点遭到破坏,河流的水深、水温、流速等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节能和环保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发展,并将对河流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遵循自然规律,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完善。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和防止旱涝灾害发生。但是,相关部门过度关注上述方面,忽略了自然生态平衡的动态化特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通过其自身的自我调节实现的,那么从这方面来讲,要维持河流的多样性,就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调研和评估,对河流生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将其纳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的考虑范畴。在完成这一部分工作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高河流周围土地的利用率,注重对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优化,尽可能地减少河流两岸的占地面积,并对河流流段水平流量的数据库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结构,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另外,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河道破坏的自我恢复也是十分有利的。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1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当前,虽然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河流有着不同的水利工程设计类型,但是,无论哪一种水利工程,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都要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这是水利工程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仔细评价河流总体水质,并对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此外,还需要了解河道的走势和水流所携带泥沙的搬运、堆积状况。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资料,才可以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才可以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且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水体内部环境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生物是具有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一个循环系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种类较多,那么生物的种类也必然很多,这一地区的生物食物链也就更加复杂多样。从这一层面来讲,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需要掌握河流近期和未来的水文状况,并全面了解本地区生物种类与生态环境的具体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生态影响评估,联合相关专家对设计方案作最后的评估和预测,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方案设计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

3.3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与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相比,现阶段的水利工程除了要考虑最基本的要素外,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河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人为作用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对河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影响十分有限,只有自然作用在经过了长期的选择之后所形成的河流生态圈才具备这一功能。基于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不能片面地夸大人为作用,要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大自然的生态状况以及生物圈。这样,不仅可以对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从整体上把握景观尺度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水利工程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河流流域开展的。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景观的尺度,并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此外,还要依据水文系统合理地设计景观,不能单单从一个角度去分析,而要从生态环境的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4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水利工程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河流特点、地形特点和水文特点等多方面因素,从整体上把握,遵循相关原则,确保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价值。

作者:霍华山 单位:酒泉市三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灿.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J].工业C建筑,2015(21):43.

[2]侯东平.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6(06):200-201.

原生态设计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设计;原则

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已经慢慢地倾向于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更多地关注水利工程的水域生态问题,并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将水利工程与环境立法、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产业相结合,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

一、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除了对经济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人们也观察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流动性、多样性以及连续性特点,改变了水域的水文规律、水深、水温、流速以及河流的水流边界等,这些改变都会严重影响到河流的生态系统。对此,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除了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以外,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需求,有效地结合二者,使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符合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生态型的水利工程

目前,水利工程的基础学科是水文学和工程学两大类,所设计以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水文系统,对于存在的未来风险以及生态系统的现状往往容易忽略。对此,很多的企业为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更好地发展,有效地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系统相结合,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来完善和改进水利工程的设计,从而使一种新水利工程出现,也就是生态型水利工程。生态型水利工程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

三、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原则

(一)水利工程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由于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属于综合性很强的水利工程,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灌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供水等需求,同时还具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对此,生态型的水利工程必须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和生态学原理,符合工程学和水文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安全性等特点,严格按照要求来设计水利工程设施,并将其规范,使其能够承受干旱、冰冻、洪水、风暴以及侵蚀等自然力的荷载。同时根据河流的具体地貌特征进行横纵断面的设计,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河流的冲刷、侵蚀以及沙泥的运输等特点,按照河流的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从而提高生态型水泥工程的耐久性。

认真分析水利工程中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按照获取最大效益,降低风险最小的设计原则。由于在水利工程中,往往存在很多潜在性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所以在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可以将方案进行类比,择优选择,并做好工程项目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充分利用河流的生态系统的规律,促进水利工程的生态发展。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设计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所呈现的可持续主要通过其自组织功能才得以表现的,而物种的自然选择则是通过自组织的机理来进行的,简而言之,就是在生态系统中与之较为友好的物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受来自自然选择的考验,并找到适合的环境和相关的能源。

在水利工程生态设计上运用这个自组织原理的时候,由于传统的水利工程与生态型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像大坝这些较大的人工建筑物的设计是一项确定性的工程项目,所有关于建筑的资料和信息都是在人员掌控之中,并最终按照人们的预期目标进行设计。而生态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则属于一种指导性的工程设计,当然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辅设计,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设计功能,对于物种进行自由的选择,构建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而实现生态型水利工程的设计。

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控制自然河流,而生态型的水利工程设计则是在设计的时候,放弃对自然界的控制,树立一个全新的设计观念,要学会善于利用自然界,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宝贵财富,使设计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相同河流的,每条河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在进行生态型水利工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条河流的自身特点、美学价值以及自然属性,制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在自设计理论中,其适用性主要还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水质、土壤、水量以及地貌等因子,同时还要考虑生物的密度、种类以及生产力等因素来进行自设计。充分利用自设计的理论知识和乡土种,在采用外来物种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避免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河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如果一个地方的空间异质性较高的话,则说明该地可以制造很多的小生境,使很多的物种能够共存。相反,如果这个非生物环境比较单调的话,势必会造成物种的下降,从而导致生物物种的比例、密度以及性质等都会出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目前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建设中,由于人员活动较多,很容易导致河流的渠道化和不连续性,造成河流的生态环境变得单一化,退化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型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和恢复该地的生物种类的多样化,而不是简单的进行植被种植或者是引进一些其他物种。对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其河流空间异质性的提高工作,符合当地河流的地貌原理,为生物物种的恢复提供一个条件。

(四)水利工程的整体性和景观尺度

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对河流的生态恢复进行管理和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具有大景观尺度和长期性。在大尺度景观上进行的河流修复工作,其效率要比在小尺度景观上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时其成功率也相对地较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是从其功能和结构上出发的,通过对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掌握,制定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方案。在水利工程中其景观尺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时间尺度,一个是空间尺度,由于水域的生态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系统,比如生物系统、水文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河流水域生态系统,而水利工程的设计必定会给这个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在工程实行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水域特点,构建一个开放系统,增强水利工程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联系,加强流域之间的交流,提高其修复活动,并协调好其管理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工作,必须要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进行有效地结合,根据工程周围的环境以及河流特点进行全面的规范和设计,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设计方案和经验,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生态水利工程,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林.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2,(9)

[2]武丹.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华章,2012,(14)

原生态设计篇10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生态原则

住区建设在我国的建筑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住区的建设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住区环境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建设。

1 住区环境的生态研究

居住区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住区也是人流相对较为密集的场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居住区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一个综合体,它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比较,居住区更重视的是人这一因素,所以人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的因素,但是整个住区并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类型,对于其稳定性的维护上也要依靠人工的努力,需要在资金、技术和人员不断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和稳定运行,居住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和外界也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信息和能量上的交换,居住区将食物、水等物质变成了一些生活垃圾和废水等等,但是它也给整个居住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居住、娱乐和其他诸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样的一种转换方式也很好的实现了居住区和城市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促进了居住区和整个城市的和谐共赢。

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当中,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建设当中,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和居住环境的整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生态学的相关内容和建设中应该掌握的原则不断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将成为我国住区环境设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 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原则

2.1 地方性原则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商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强调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崇尚国外各种理念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地区的住区环境却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也很难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

对住区环境的设计首先应该坚持地方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来进行住区环境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等等,切不可为了追求某一种效果或者是强调某种主题就完全忽视本地的自然环境特色。

(1)综合自然环境资源

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植被等等都是可以进行有效利用的重要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当中也包含了很多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进行居住区的设计时应该更加尊重当地的自然资源,并且对其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资金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

(2)遵循自然演进的过程

自然演进就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产生的眼花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其固有的规律,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的保证可持续发展。

2.2 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1)利用自然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足其需要提供各种生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空气和水的净化、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土壤的和土壤的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局部调节气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等。

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强调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并不是要完全忽略人为的干预,忽视人们对环境的功能的需求,而去片面地追求这种"纯自然"的自我设计,因为居住区环境毕竟是以人的参与活动、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为主要特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住区水污染治理、废弃地的恢复、以及地方性生物群落的建立等方面能适当地利用自然系统的这种自我设计能力,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彰显自然原则

人类创造了愈来愈多的城市文明,但也离自然资派越来越远。自然观及过程和城市支撑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得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更谈不上对于生态环境的关心和节制日常的行为了。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就必须重新彰显自然,让人们感受到自在自为的大自然的内在结构。在人工环境中大规模植树种草,以求将自然引人居住环境中,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营造,将促使人们走向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

2.3 经济高效原则

在居住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强调经济高效原则,力求高效利用空间资派,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维护费用,符合生态设计经济目标的要求。国际上流行的3R原则,即reduce (减少使用)、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使用)被视作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本的有效措施。

(1)减少使用

减少使用原则意味着尽力避免那些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等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由于城市用地资源有限,面大量广的住区建设应大力提高用地的集约度,有效利用土地资裸,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表面积,并努力保障绿化面积。在住区环境建设中应尽量挖掘在竖向设计上的潜力,创造取得再生地的有效途径。

(2)重复使用

对废弃的土地、旧建筑、原有材料,包括植物、土壤、砖石等重复使用是实现生态化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缩短建设周期,大大节约资源和耗费,不仅能实现经济价值的再转移,也可从整体上维护原有格局,体现文化价值的延续,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3)循环利用

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然而,在居住区生态系统中,这一物流和能量流动是单向、不闭合的,大致过程是:从资源-加工-使用-废弃。外界食物、水和材料的输入,经过居民的消费和生活过程,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结束语

在住区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生态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原则的应用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同时还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具特色,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促进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共处,从而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使得居住区和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相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