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及保护

时间:2022-09-27 03:23:35

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及保护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主要表现是贴近自然地理环境、贴近大众生活、贴近民族传统,接着从制定相对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学的人为保护、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的相互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化

一、引言

所谓原生态民族舞蹈,就是那些没有经过特殊修饰,起源于民间原始的,具备浓厚乡土气息的舞蹈表演形态。跟那些舞台表演的民族舞蹈相比,用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纯天然”,是没有经过艺术家加工和美化的,能够跟民俗活动融合,按照原始的传播方式进行表演的舞蹈。在当前舞蹈界,大家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不属于剧场,是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具有广泛参与性,属于随机的、省力的、传承的,不是刻意的、规范的、创编的。

二、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

(一)贴近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主要是孕育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就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特定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以及风格等,通过这些因素跟社会环境之间的融合和影响,才孕育出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原生态舞蹈。我国的疆土比较辽阔,有高原、盆地以及平原等。以青藏高原为例,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将近的百分之二十五,西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游是藏族生活的区域,这里的气候特点是高寒、缺氧,这样寒冷的条件下当地民众为了提高活动能量,跳舞的时候动作幅度就比较大,动作也比较激烈来增加身体热量,抵御高寒气候。从当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动作中可以看出,“前俯后仰”是主要的体态特征,当然这样的特征也跟当地的地势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藏族的主要生息地,青藏高原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要,生产生活比较封闭,山脉连绵起伏,其“走山路”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走山路有特殊的技巧,上山一般都是上半身倾斜,结合山路的陡峭程度来确定前倾的幅度,当山路越陡峭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倾斜幅度,下山的时候要上半身往后倾斜,主要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性。这种方式时刻伴随藏民的生活,特殊的生存状态塑造了当地原生态民族舞蹈“前俯后仰”的体态特征,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特征跟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二)贴近大众生活。原生态民族舞蹈并非为了表演而存在,其出现也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在特定舞台上表演,更不是为了利益进行的舞蹈编排。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来说,能够很好地展示大众生活的差异,是由普通的民众负载,主要是日常生产劳动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娱乐反映,去表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比较朴实,并没有刻意的修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承和演变,就变成了我们当前看到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比如,蒙古族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是在我国的背部地区,是我国境内的第二大高原,跟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海拔在一千米左右,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可以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蒙古族居住于此,世代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蒙古族儿女长期的游牧生活经常以牛羊为伴,长期接触大自然,性格勇敢、热情以及直爽,马匹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的玩舞蹈动作特点就是马背上极目四望、昂首挺胸的骑士之雄姿、热情彪悍有力,这些舞蹈动作体现出蒙古族的豁达、开朗的民族气势。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跟社会环境、经济生活方式等有直接关系,更贴近大众生活。(三)贴近民族传统。对于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主要是根植于当地的民族中,具备特定的自然传播方式,属于约定俗成的东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原生态民族舞蹈服装等都是其地域特色的表现,是多样化民族礼俗和文化的渗透,便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特征。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原生态民族舞蹈中,仪式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是农耕社会占主导的国家,比较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这样的人与自然观念是原始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在这样的敬畏情绪中产生了原生态仪式舞蹈,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原生态舞蹈主要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崇拜等场所,属于当地民众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舞蹈,可以分为两种行为,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不管是膜拜神灵,还是靠装扮都是为了能够借助神灵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体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生态民族舞蹈还可能表现为图腾崇拜,主要把图腾符号作为舞蹈动作,从而获取整个群体的认同感,实现集体意识,属于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也是时代符号的一种。

三、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策略

(一)制定相对有效的公共政策。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对于那些被人为肆意篡改甚至濒临灭绝的原生态舞蹈要像保护文化古迹一样,加大保护力度,制定法律法规,让这项工作有法可依。世界上传统民族舞蹈保护成绩较好的国家基本都具备完备的保护措施。我们以法国为例,法国早在1913年就制定了历史古迹保护法,音乐、舞蹈以及手工艺等遗产都包括在内,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做法,而且各个地区可以结合地区民族发展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从而实现对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保护目标。(二)科学的人为保护策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也就是说,要能够在人为层面上构筑相应的保护空间。各个地区可以结合民风、民俗,设立相应的文化节,让那些已经失去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在人为保护下存活下来。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建立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并把这项活动列入年度计划之内,这些资金用于开发和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除了这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历史石窟壁画以及舞蹈画像等都可以称为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载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原生态民族舞蹈要在传承中发展,不能肆意更改,这样会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还要在发展中传承,艺术化舞蹈也是保护原生态民族舞蹈的一个方式。(三)舞蹈艺术化与市场化的相互融合策略。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原生态民族舞蹈就要进行艺术化的包装,让其进入舞台艺术的殿堂,这也是保护措施,更是其发展的趋势。就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主要是个人和集体对生命的认识,主要是发源并生长孕育在特定的土地上。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是原始的继承,也是舞蹈人员从祖先那里传承,这种舞蹈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发展,属于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因此,原生态民族舞蹈要想更好地发展,也需要走艺术化与市场化结合的道路。要强化作品的艺术化特征,积极推动舞蹈艺术生产的转型与升级,结合投入与产出效益,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市场化需求,以党的政策为指引,制定出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原则,创作出个性中不失共性的原生态民族舞蹈,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原生态民族舞蹈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艺术化开发与保护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原生态民族舞蹈发展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化和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舞蹈市场也不例外。在原生态民族舞蹈发展之路上,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与市场接轨,强化对市场的认识,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作,成为富有当代特殊的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2016(10):15-16.

[2]张楠.浅析旅游开发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影响——以《云南映象》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7:78-79.

[3]曾涛.民间传承:关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6(16):45-46.

[4]格桑吾珠,王东.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与学院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关系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123-124.

[5]杨敏.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其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

[6]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7]邱艳.区域性民族舞蹈遗存的原生态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3(20).

[8]王帅.浅谈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J].黄河之声,2013(24).

[9]朴永光.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05).

作者:任君 单位:青海省花儿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