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31 04:11:55

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1

一、**时期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时期,我区文化工作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全疆各族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年均演出达9000余场次,其中在农牧区演出场次占70%左右;优秀艺术作品及剧(节)目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并获得国内外一批艺术群众文化、美术等大奖,为自治区争得了荣誉;大型民族歌舞《我们**好地方》等艺术精品受到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在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我区选送的两台节目共获得26项奖;2002年举办了全区新世纪首届专业和农牧区文艺调演,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青年艺术人才;民族歌舞《喀什噶尔》入选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之一;自治区成立50周年期间,大型民族歌舞《洒满阳光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提升了我区舞台艺术的水平;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联合录制的民族语言(维语、哈语、蒙语、柯语)《革命歌曲大家唱》盒式磁带,赠送到全区的南北疆农牧民手中;**杂技团演员阿迪力·吾守尔在南岳衡山、北京平谷金海湖上连续两次创造吉尼斯纪录,阿不来提·麦军在**年国庆期间创7项吉尼斯纪录。

(二)群众文化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在全区开展了建设“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和实施“知识工程”三大重点文化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活日趋活跃,“百日文化广场竞赛”活动方兴未艾,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一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建成,县级“两馆”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新进展;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来向全区发行故事片587部,放映31万场,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6千多万元,名列西北五省区第二。

(三)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积极引导、扶持的基础上,强化管理、规范秩序、狠抓落实,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0182家,固定从业人员24025人;文化行政部门配合工商、公安部门坚持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推动文化市场朝着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方向发展;先后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内容健康的CD、VCD光碟,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大力促进和活跃演出市场,共接待外省区艺术表演团体124个,涉外艺术表演团体70项。并积极引进交响乐、芭蕾舞及著名世界级艺术家来我区进行高雅艺术的交流和演出。

(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成绩突出。自治区把对外文化交流作为我区整体外交工作的一翼,有计划地把代表我区高水平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通过文化艺术的载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各族人民和睦团结的风貌,有力地抵制了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宣传,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年来,我区对外及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项目达412项,4180人次。其中派出团组264个,2367人次:接待来访团组、个人148个,1813人次;共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文物)交流。

(五)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在整个文化事业全局中谋划文化产业,从战略高度发展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成为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认知和具体实践;非公有制文化单位比重上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见端倪;文化产业**规划正在谋划之中;参加全国性文化产业博览会,积累了经验。

(六)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成功;一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部级候选项目;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中的**卷,已有六部编辑出版,一批部级艺术科研课题以及相当数量的艺术科研论著与广大读者见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挂牌。

(七)文物博物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区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有7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博物馆23个,已查明全区文物点40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自治区级263处,县级2400余处);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已经完成了一批重点文物的抢救维修工程;充分重视在经济开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相应制定了《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地方文物保护的两部法规;五年来,自治区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达19.3万人次以及国内外重要客人;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关心下,建筑面积为17300平方米,总投资8500万元的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于**年9月落成开馆,成为我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丝绸之路(**段)抢救保护工程已启动。

二、今后五年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问题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在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渠道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高,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在参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安全,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的步伐加快,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社会教育程度日益提高,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大好机遇。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与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消除,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普遍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缺少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文化市场监管手段和能力有待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形势还相当严峻。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战略机遇期,**承上启下,是关键时期,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部署,密切结合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时期文化事业的思路,明确文化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突出文化事业发展重点,策划文化事业发展蓝图,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我区各项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三、**时期文化事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坚持重在建设,实施文化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推进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培育具有“八荣八耻”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

——实施“文化兴边”战略。要以建立“文化大区”为基本点,牢固树立阵地意识,按照中央、自治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保障文化安全。

——实施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战略。要最大限度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观念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必须把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区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比较完善、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基本实现法规化、稳定化,全区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有较大改善;初步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公共图书馆和社会文化网络信息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初见成效;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努力实现文化事业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同步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文化艺术事业

1.通过改革整合区直艺术团体资源,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具有代表性、示范性、保护性的艺术团体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定期对艺术团体评估定级,对不同级别的艺术团体区别情况给予不同的经费和政策扶持。

2.加强艺术行业管理,推动艺术团体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成为艺术市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形成国家、团体、演职员之间利益关系明确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营销新机制;依法规范演出、展览活动;运用政策调控,倡导和扶持非国有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文艺团体。

3.设立自治区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奖励基金,选送优秀剧目参加政府设立的《天山文艺》大奖。改进评奖办法,重点鼓励艺术创作、优秀作品、民族文化精萃和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4.实施“精品战略”。全区生产、创作2-3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或文化部“文华奖”、全国文艺大赛一等奖的舞台艺术精品;区、地、县三级专业艺术团体每团每年创作1台新剧(节)目,每团每年演出80场以上,其中要有一定比例场次在县以下城乡基层演出。

5.建立艺术家名誉制度。鼓励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坚持“三贴近”,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6.实施艺术人才工程。加强各地区、各民族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创、编、导尖子人才。大胆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艺术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艺术经纪人制度。

7.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重要艺术活动的新路子,办好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示范性的艺术活动。

8.加强艺术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完成《十大文艺集成》编撰出版工作。

(二)社会文化事业

1.社会文化基础性任务

(1)继续抓好自治区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实施“少儿文艺雪莲花计划”三项社会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扩大自治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范围,使之覆盖所有地、县;提高文化建设先进县的创建质量,加强对已命名先进县的动态管理;积极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在全区建立5个左右农村儿童文化园,其中1-2个达到自治区标准;加强对各级各类少儿艺术团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少儿艺术团(包括文化部门建立的青少年宫)的评估制度。

(2)全面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目标,新建或恢复建立200-300个国办农牧区乡镇电影队,解决好农村电影放映员编制问题,基本消除农牧区电影空白点,初步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90%以上的农业村和80%以上的牧业村实现“1村1月看1场电影”的目标;对31座设施设备老化、视听环境很差、消防不合格的县级影剧院逐步进行改造,推动**农村电影事业健康发展。

(3)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文化事业,力争每个县(市、区)建有1所以上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文化活动场所;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4)继续开展创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每1-2年命名一批自治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民间艺术之乡”,使全区10%的乡镇建设成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或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提高命名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全区有20%的乡镇形成体现当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选择一批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逐步建立全区优秀民族艺术品收藏保护体系;加强对民间艺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5)积极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培训、展演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建立全区性的文化类民办非企业网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统一管理,指导和规范各项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社会艺术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规范管理。

(6)加强图书馆行业管理,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完成国家对省级图书馆的达标验收工作。改善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优化图书馆藏书结构,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办馆效益。确保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专款专用,购书费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幅。保证自治区图书馆每年购买新书、报刊经费以及地(州、市)、县(市、区)图书馆每年购新书、报刊经费。完善出版物征集、缴送制度。继续实施“知识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加强图书馆服务网点和阅读设施的建设,规划期内改建一批藏书达到万册以上的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室);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图书室每年要新增相当数量的藏书,订阅一定数量的报刊。

(7)组织开展全区性群众文艺、少儿文艺、老年文艺示范性展、演、赛活动,每2-3年举办1次全区农牧区文艺调(会)演,举办1次社区文艺展演,举办1次少儿文艺展演,举办1次老年文艺展演。

2.文化信息化建设任务

加快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提高全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地州市级图书馆60%实现联网,县级图书馆入网率达到30%以上。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和各地州市基层中心以及100个县以下基层中心。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网络技术或卫星传输技术促进我区各民族各类民间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杂技和文物等艺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传播。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1)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填平补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空白;以政府为主导、乡镇为依托,完成国家投资的400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到**期末,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

(2)新建不低于国家标准面积,且人口较为集中,交通便利的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设施。

(3)完成“**民族歌舞学校”工程,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开发、利用团结剧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剧场的使用面积和功能。

(4)**期间,做好自治区美术馆工程项目的论证、可行性研究和启动工作。对各地州市图书馆、文化馆给予支持,重点扶持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地州市级图书馆、文化馆。

(5)以申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成功为契机,通过国家的资助,建成乌鲁木齐、喀什、麦盖提、阿瓦提、吐鲁番、哈密等6个木卡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开展对木卡姆艺术的整理、宣传、研究等系列活动。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的培训工作。

(三)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1.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以**“丝绸之路”**段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为契机,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实施区域性、综合性大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遗址保护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整体提高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

2.深入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期间我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80处左右,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达到约50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约3000处,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国家、自治区、县(市)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积极推荐申报交河故城遗址等处丝绸之路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世界遗产项目。建立3-5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3.加强考古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配合公路、水利、油田勘探等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加快边疆考古重点课题的组织实施,进行对乌鲁木齐市乌拉泊故城的考察、孔雀河下游烽燧遗址群调查、丝绸之路“大海道”的综合考古调查、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古代遗址调查等考古调查研究项目。

4.继续抓紧文物抢救维修工作。抓紧完成库木吐拉千佛洞、北庭故城西寺、苏巴什佛寺遗址、昭苏圣佑庙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点的抢救维修。实施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项目。

5.加快建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新建、扩建一批多功能的现代化博物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和民俗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积极探索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路子。**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馆设施及陈列展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各级博物馆文物库房、展厅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区地、市级博物馆馆舍达标。

6.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完成全国重点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备案工作,推进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四有”建设。加快考古发掘资料整理、考古报告编写和发掘品移交工作的进度,基本清理完成积压资料的工作。

7.完成全区馆藏文物的鉴定和建档工作,建立全区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总目录。完成全区馆藏一级文物数字化档案建设。继续做好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加大馆藏珍贵文物的保护力度和科技含量,提高藏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全区馆藏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系统。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分册》、《**通志·文物志》。依法规范文物流通程序,探索文物商店改革发展的路子。

8.兑现申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承诺,落实“十年拯救计划”。

9.全面铺开**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继续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选自治区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置各级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研究、传承中心;培养非物质文化保护人才,建立保护队伍。

(四)对外文化交流

1.加强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加强我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文化外事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2.积极开拓国际艺术市场,大力弘扬**各民族文化,派出项目以针对性强、文化含量高、灵活多样的中小型项目为主,增加区内包括民族歌舞、木卡姆艺术、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的高水平艺术团体的出访,争取国际演出市场的更大份额。

3.加强我区与周边毗邻国家的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适时举办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大开发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抵制民族分裂。

4.加强外宣工作,提高外宣水平,扩大**文化艺术、文物精品的外宣力度;为适应形势需要更新宣传手段,利用现代传媒的平台,建立**文化艺术信息库和“**文化艺术网站”,将我区各民族丰富多样、特色浓郁的文化艺术作品整理上网,推向世界。

5.进一步加强我区文博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推出文物精品展览,扩大**文物的国际影响;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考古调查、发掘等领域,加强与周边相邻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寻求国际合作,开展对塔里木盆地、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和帕米尔高原遗址分布情况的调查;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对我区文化遗产事业的支持和帮助,吸取更多的外部资金用于**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文化市场的繁荣与管理

1.围绕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统筹规划文化市场布局,合理配置文化市场资源,改善调整市场结构,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提高整体文化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占有量。

2.积极倡导文化娱乐业的特色经营、大众化经营。大力扶持健康文明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引导娱乐场所更多地面向工薪阶层开放,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符合老年人、残疾人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

3.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建立区内外演出协作网,改变演出市场小、乱、零、散的状况,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规范演出中介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的繁荣。

4.调整音像业所有制结构,发展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音像批销中心,同时以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为目标,巩固和扶持做为主渠道的国有音像经营单位,改变零售、出租点过滥的局面。发掘我区资源,积极发展我区民族音像业。

5.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依法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经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止反动非法宣传品,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西化、分化”图谋和文化渗透。

6.建成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三级网吧电子技术监管平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六)文化产业建设

1.大力培育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根据**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艺术品、艺术演出、文化娱乐和教育培训5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发展与“旅游西进”战略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对沙漠文化、戈壁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建立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使**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文化活动地区之一。

——发展与会展业相结合的艺术品产业。以发展会展业为契机,积极培育艺术品市场,推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型艺术品展览,发展有影响的艺术品拍卖行和中介机构,使乌鲁木齐成为国内重要的艺术品创作、生产和交易中心之一。

——发展文艺演出业,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按照艺术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针对观众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地区差异,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创作、生产、演出的全新机制。

2.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积极争取并支持大型企业在**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落户。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在继续发展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研究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政策的研究,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允许国内外资本参与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录,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发。

4.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着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鼓励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造,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原享受优惠政策不变,财政拨款标准3年内不减。对列入我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扶持其发展。现已出台的一系列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文化产业,并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七)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文化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三贴近”,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艺德教育,提高艺术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艺术水平。

2.大力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编剧、作曲、指挥、导演、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委托内地高等艺术学校或我区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创造适于文艺人才产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一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大师、优秀的文艺骨干。

3.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对全疆现有150名文化局长、地级群艺馆、县级文化馆、地、县级图书馆馆长普遍进行培训和轮训。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化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经营人才。逐步建立并规范文艺人才的流动机制。

4.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编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和艺术精品。对有杰出贡献、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授予国家、自治区最高荣誉,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20年,根据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到文化事业发展五纳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保证完成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

(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实现我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必须有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和物质基础做保障。

1.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0〕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自治区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每年对文化基本建设投入应达到自治区基建总投资的3%,文化事业费占各地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0.8%。

2.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文物)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自治区继续给予经费保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把乡(镇)文化站、村(连)文化室的建设纳入到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中,并配套专项补助资金;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治区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自治区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

3.重点扶持具有示范性,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艺术水准的民族艺术或高雅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建立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加强对艺术精品创作和生产的扶持。

4.设立艺术科研专项资金,确保每年的固定资金的来源。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保护、传承,以及**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项措施和资金要得到落实和保障。对民间艺人和传承人要加强保护、挖掘。文物遗存相对丰富的地区,政府每年要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安排足额数量的资金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5.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落实并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文化事业。切实解决企业异地捐赠文化事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鼓励对文化事业进行捐赠和赞助的其它有效措施。

6.对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在地价上适当给予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在土地收益中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市改造、文化设施迁建、商业合作中要保证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国家投入资金及设施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7.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在总体上保持自治区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的来源包括:政府专项拨款,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的捐赠以及其他收入。自治区艺术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国家倡导、扶持和重点资助的艺术品种和艺术项目。

8.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在对预期回报进行周密论证的基础上,自治区对部分文化项目提供贴息、垫付利息等信贷优惠措施。要努力通过提升无形资产价值,进行剧目或(其他文化经营项目)股份合作,提供优惠服务或其他适当回报方式等途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拓宽企业赞助文化事业的领域和渠道,探索合作、合资合营和利用外资办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根据文化单位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地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合理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改变低水平交叉重复、规模过小、服务单一的格局。

2.深化文艺表演院团改革,调整结构布局。在继续保持原有财政投入不减少的基础上,鼓励多渠道、多种形式组建文艺院团,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良好局面。

3.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鼓励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和团体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逐步推行聘用制、签约制,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扩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改年度工资额度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健全事业单位分配监督机制,保证储备金的逐年积累和社会保障与分配政策的落实。

4.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加强文化行业规范,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四)加快文化法制建设

1.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逐步调整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改革中急需用法律规范和调整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积极配合立法机关,抓紧制定法律法规,并不断提高立法层次和立法质量。加快制订《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文化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文化行政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廉洁行政观念和优质服务观念,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科技手段,构建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事业发展篇2

(一)抓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xx年,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个,公共图书馆7个,群艺馆、文化馆16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22个,文化大院2674处。中国文字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于去年年底建成开放。今年上半年,安阳市博物馆新馆接待观众8万余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共计159790人次。**市文博图三馆大楼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年底投入使用。20xx年,**县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县、*县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国家、省、市投资建设的我市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与利用。我市现有世界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遗址、三杨庄汉代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库。今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花园庄村整体搬迁工作稳步推进,《殷墟遗址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和《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地区发展概念规划》修编、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国家4a级景区马氏庄园景区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内黄三杨庄遗址二号坑保护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已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76处。上半年文物钻探面积7.5万平方米,发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举办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众考古活动,开展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收集线索10万余条。*县苏奇灯笼画、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等13项遗产进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部级5项、省级23项、市级36项。安阳县曲沟镇(抬阁)、内黄县(绘画)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吕村镇(战鼓)、*县马上乡(狮舞)、龙安区龙泉镇(抬阁)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抓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民间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3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9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产业总量达到全市gdp的2.18%。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刻录类光盘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连续举办殷商文化旅游节、内黄二帝陵祭祖节、内黄枣乡文化节、林虑山国际滑翔赛等节庆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殷墟申遗成功,带动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殷墟门票收入达到年均800万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铜器制作企业产品品种达到20多种,年生产能力近5000件。民间文化产业开始起步。全市现有民间特色文化生产企业20多家。安绣由20xx年创业时期的36人发展到现在1200余人的规模,年产值达到1650多万元。20xx年,滑县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安绣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了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安绣艺术馆,并成立了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决定以殷墟为背景建设一个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主要以对外接待、演艺、文物艺术品经营、餐饮娱乐为主;以安东新区为背景建设一个现代文化产业创业园区,主要以文博、会展、演出、印刷等为主,目前,两个文化产业聚集区规划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来,我市还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文化产业协会——**市文化产业协会,与市财政局联合成立了安阳市文化投资公司。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达成合作意向10个,展出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积极推进“两馆”4d影院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约需310多万元。

(四)抓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是全省5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顺利完成了电影管理整体划转工作;完成了东方红影剧院财务审计和不良资产核销、影剧院资产和土地评估等工作,编制了东方红影剧院《产权交易 方案》和《转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剧院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事转企职工经济补偿等数据测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可着手实施。同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演艺集团组建等工作也在进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将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我们及早动手,从艺术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积极筹备庆祝建国60周年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创作方面。为配合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正在组织剧本创作,拟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题材的室内舞台剧。以大学生村官为题材的大型豫剧现代戏《风过山野》剧本已完成,正在组织排演。以**市原康镇柏尖沟村原支部书记许东仓同志事迹为原型的电影《村支书日记》剧本已完成,正在筹资拍摄。同时,我局正在筹备创作一部以马氏庄园为历史背景的豫剧《马青霞》。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春节期间,举办了元宵戏曲晚会、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等60多项文化活动。5月,举办了纪念**解放60周年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和大型文艺晚会。积极开展20xx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9月份以来,组织举办了20xx中国·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并积极筹备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系列活动。同时,各县(市、区)文化部门也精心组织专场文艺晚会、文化下乡、“百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书画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六)抓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扎实有效

20xx年,我市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优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今年以来,组织举办了“全市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销毁各类违法音像制品28500张;开展了针对物资交流会、庙会期间各类演出场所组织从事色情、暴力和严重违法表演活动的执法打击工作;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统一的4次“闪电”行动,严格查处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规经营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市场14600(家)次,出动车辆1892(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2314(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233家,立案调查191家,下发文化行政执法整改意见书274份,暂扣电脑主机、网络联结器197台(部),停业整顿29家,文化行政执法现场检查笔录1263余份,下达安全消防整改书200余份,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加强法制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场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

二、关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在基层尤其是农村“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乡、村、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三是设施落后。尤其是县(市、区)和农村,文化设施欠帐多,文化设备陈旧不堪;四是活动单调。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五是队伍不强。随着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层文化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尤其是不少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艺术创作与生产方面。专业艺术人才匮乏,文艺创作缺乏精品力作,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艺创作人员青黄不接,制约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

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管理任务与管理力量差距悬殊,社会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执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文化市场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产值总量低,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还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资源价值深度发掘不够,精品不多。四是市场体系尚未健全,文化与市场结合不紧密,文化活动的市场策划意识、能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资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属影剧院均停业多年,外欠债务(1200万元)、内欠职工工资(500余万元)和养老保险金(150余万元),影剧院改革启动资金如不解决,转企改制很难实现。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过程中,在职工安置、招商引资等方面,需要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才能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实现改革目标。

三、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空前重视;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积累,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扎实基础;四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天优势;五是全球金融危机,恰恰是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难得机遇。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切实解决“三个问题”。

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要树立文化主角意识。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当前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决摒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思维。我们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于搭台,还要会唱戏,而且还会当主角。二是要树立文化经济意识。文化工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工作不仅仅是花钱的工作,而且还是赚钱的工作、赚大钱的工作。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消耗资源少、效益大的特点。要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三是要树立文化权益意识。一方面,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当前,一些国外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冲击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并借机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此,我们要坚决捍卫国家的文化,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另一方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通过健全的文化网络、完善的文化设施、优质的文化服务、丰富的文化产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敢于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乃至国外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体制,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道路。

文化事业发展篇3

关键词:十;文化;新闻事业;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007-03

同志在党的十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重大主题作了深刻阐述。其中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被提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条件的高度。在文化建设工程中,文化产业的规划与发展,又是其中的一大主题。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不能离开新闻事业的有力介入,也即新闻事业是构成一个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因子,是文化产业阵营中的主力军。可见,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有内在关联的互动体,探讨它们的关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

新闻事业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闻图片社,加之新兴的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各项业务活动的总称,是一类人经常从事的、有专门的新闻采访和机构并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新闻传播和文化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新闻传媒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传播便无所谓文化;文化是新闻传播的依托,它影响、制约和包容着传播,没有文化,一切传播都将失去意义。[1]”当然,以传播新闻为显性标志的新闻事业从总体上说应从属于文化事业,是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新闻事业的本质又表现为精神文化层面,是文化事业一个侧面的重要阐释。

文化产业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因子,从传统的视角来看,文化和产业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二元对立性,两者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排斥。当然,在今天看来,文化和产业的排斥与对立关系已然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巨大繁荣和发展,已将文化与产业推向了牵手,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愈发明显。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将文化与产业这两个子概念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它指“按照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本质上为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最终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是服务。[2]”事实上,在当今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文化的传统属性融入产业化的商品端口已成大趋势。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及其规定性,必然也会对新闻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定。因此,新闻事业对文化产业也会产生作用,对文化产业的运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从另一层意义上而言,新闻事业本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业态,有学者在对我国的文化产业门类进行归类分析时,提出了“媒体文化产业”类别之说,认为这一类文化产业“包括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制品业等,以传媒为主要形式,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3]”实际上,构成新闻事业主要运行平台的媒体是报刊(这里主指新闻性期刊)、广播、电视与新闻网络,它们除了日常的大量新闻信息采集、以体现出自身的新闻特性外,还以其他的版面、时段、频道、栏目等形式刊播着丰富的非新闻类信息,包括了文艺、历史、教育、广告等内容,而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新闻媒体传播内容,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文化类信息。随着各媒体间竞争的加剧,除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力之外,媒体的文化传播附加力量也在日益增强,这使得新闻事业的从业机构文化色彩愈加明显,并逐渐走向新闻与文化双步同行的轨道,在注重新闻传播社会责任担待的同时,也看重文化内涵开发和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当前我国不少报社、电视台、新闻网站等新闻传播机构设立图书出版社、创办文化类杂志、自拍电视剧、开设多种广告栏目以扩大经营范围,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动因。它说明新闻媒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方面军已经集结起自身的力量,并且在壮大着这方力量,那么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就愈加密切。

因此可以断定,我国的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存在着直接关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从一个侧面表征着我国当今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与社会意识内涵,也构成了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容。那么,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意味着对新闻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推动。

二、文化产业与新闻事业的联动

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新闻事业应该怎样进行?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就文化产业和新闻事业二者的联动关系,以下的表现是必备的。

(一)文化产业中必得有新闻事业的出现

在文化产业的阵营中,新闻事业应该是一支重要方面军,这是由新闻事业的本性决定的。新闻现象与新闻活动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经济及物质行为因素的必然介入,但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形态下的社会存在,这也决定了新闻事业在本质上体现着文化传播与表征的性质。所以,将新闻事业划入文化领域是一种恰当的归属,那么,强调文化产业,就不能不涉及新闻事业这一重要因素。这说明新闻事业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事业可以朝着文化产业方向发展

由我们对于新闻事业的前述基本理解可知,作为当今新闻传播机构的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社会组织,通过对新闻资源的挖掘、采集和制作,可以形成各类精神产品进入人们信息消费的广大市场,形成以新闻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而且能产生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新闻事业朝着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正成为一种社会趋势,只要定位与规划得当,善处新闻业中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关系,这种方向并无不当。

(三)新闻事业又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产业体现

由于新闻事业自身一定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以及它表现出来的社会倾向性,这一事业显然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所以,它与一般的文化产业项目又有一定的区别,不能单纯从产业经济的视角去观察和要求。在认可新闻事业是文化产业重要组成因子的前提下,始终要强调新闻事业精神价值表达与导向的一面,而不能一味看重其产业经济效益的大小,不能忽视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表达功能和阶级倾向性。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充分利用新闻事业的力量张扬与推动

新闻事业自身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也可以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独到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在向着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进发的今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正迎来一个十分有利的认识环境和物质环境,那么,人们利用新闻事业的传播力量,主动张扬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面扩展和提速发展,形成许多文化产业品牌和链条,是十分有可能的,也能够达到许多规划中的目的。新闻事业自身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同样可带动许多文化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五)新闻事业对文化产业能提供传播影响上的支持

所作的党的十政治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部分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4]”这表明,在文化传播体系构建中,新闻事业显然可以大有作为,能够形成强大的传播力量与传播网络。这对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产业大发展当然可以提供传播影响上的有力支持,可使文化产业从观念到项目,从品牌到效益深入人心,形成对文化产业宣传上的积极助力局面。

(六)新闻事业可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与成果

作为新闻事业核心运行载体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对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时时作着形象、生动的反映与记录,这其中就包含着对文化产业改革、推进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报道、评论,反映出这一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深浅与平折轨迹,也能永远记录下许多文化产业成果形成的历史。可以说,新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伴随行,观照、反映文化产业是新闻事业的一大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从新闻中读出关于文化产业的报道与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肯定或是侧面的反思,也不管是过程或结果,来自新闻业的关注始终都是不乏和善意的。

三、新闻事业对文化产业的必要修正与规避

常识告诉我们,凡产业性的东西,多离不开有价物质化的表现或直接表现为金钱价值上的衡量,是对人类社会行为中经济利益追求的一种外化形式,所以,谈产业回避不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主题。那么,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与行为一旦进入产业化的领域,同样会遇到物质财富与实际利益这个问题,且回避不了。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喻示着我国今后各项事业发展中,来自文化产业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将是不小的,也表明了许多社会机构、组织和人员将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大显身手,创造财富,自然,新闻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因此,随着文化产业理念的张扬和实践化,我国文化建设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我国于2012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我国文化产业的作用与承担的目标作了明确表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不过,常识和经验同样在提醒,人们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创造中,由于主观精神的目标定位不准和失误,导致行为方向迷失和后果严重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所以,在当今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下,如何行之有效地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而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定位和方向,弄不好就会走向反面:在大搞文化产业的口号下,以片面追逐物质财富为唯一目标,将文化产业之经念歪,产生不良后果,反而有损我国文化事业总体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采取一些对文化产业的修正与规避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有利于保证我们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正确方向。

在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修正与问题规避中,发挥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十分有必要,尽管它不是唯一的手段,但肯定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这首先得要求新闻事业自身在向着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时,要时刻牢记自身特殊使命,保证正确的定位和前进方向,始终将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放在首位,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高扬起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然后才考虑自身事业的物质积累与发展。说白了就是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放后。这也正如党的十报告在阐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专题内容时所要求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这个前提下,新闻事业应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闪失作出预警,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关注和反映,进行修正性引导;对文化产业中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配合相关部门给予认真规避,促使问题得到改正。

可以预见,在我国文化产业兴起和大发展的今天,文化这一物质与精神双重性的特殊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不可能没有问题出现,关键是如何预见问题、防犯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在这方面,新闻事业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为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造舆论、大力护航、积极修正,应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大神圣职责。当然,新闻事业自身在朝着媒体文化产业类型设计与发展过程中,也应积极摆正“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二者间的关系,注意规避新闻媒体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中带来的一些负面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蔡凯如.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 郭鉴.地方文化产业经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事业发展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新风

群众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社会现象。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具有广泛性、普及性,又拥有开放、开阔的胸怀,越来越显示它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社区秧歌队、广场文化节、日渐打响的红色旅游……近年来,临沂市群众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一个发展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流,广大群众沐浴在文化的春风里……

一、文化产业要找准路子

临沂市送选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在北京获得全国民族交响乐决赛铜奖,这是山东省在全国器乐作品大赛中取得的最高荣誉。作为颁奖音乐会的压轴演奏曲目,在北京音乐厅响起了悠扬、激情的旋律,现场的专家和1000余名观众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沂蒙山小调》一举夺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民族交响乐在全国获大奖在全市和全省30多年以来尚属首次。于是,临沂市打造文化精品之路,从这里开始起步了。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精品工程”,这是临沂市2006年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努力繁荣文化艺术这一目标所定的方向。2006年临沂市将组织第六届“精品工程”评选和省第八届“精品工程”推荐工作,将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颂》、《王羲之》、《大商城》等影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还将创作一场富有临沂特色,国际水准的《蒙山沂水》大型演出,将其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

群众文化产业老百姓喜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尤其是文艺精品创作与市场取得了有效的连接,让群众文化产业迸发出更大的商机。

二、努力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临沂市群众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社区里的文化宣传队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文化广场的应运而生,一个以广场为依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成为城乡展示文化的窗口和构建精神文明的阵地——像蒙山社区居民组成的“夕阳红”秧歌队,不论是在人民广场,还是在社区里,都能够看到她们扭秧歌的身影;还有,像市民在广场上自发组成了合唱队,在经历了几人演唱到几十个人合唱不断壮大的过程之后,现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激情广场大家唱”,他们对于歌唱的热情,就算是刮风下雨天,也从未被“浇灭”过。

文艺演出从室内到广场,扩大了舞台空间,顺应了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求,组织者精心打造,参与者荣幸自豪,带动了节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纵观临沂市文化广场活动,市委、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五届全市广场文化艺术节和四届民间秧歌大比赛,组织严密,规模宏大,其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03年首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的隆重举办,不但对县区打造文化名牌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举办的第八届世界颜子文化研讨会大型广场文艺演出、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兰山信合杯”沂蒙民歌大赛广场演唱会,大有“你方唱罢临沂登场”之势。

“临沂们的‘红色旅游’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临沂们全家人每到周末都会驾车出游……”市民寇先生笑着说。巍巍蒙山、沂蒙石林、莒南卧佛、沂水地下奇观……临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山东省红色旅游的核心区,“沂蒙红色旅游”的品牌叫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沂蒙特色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活动覆盖了整个沂蒙文化的沃土,以弘扬沂蒙文化为主旋律,用淳朴深厚的风俗民情、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使临沂成为中国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乡、民间泥塑艺术之乡、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这些旅游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

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与群众文化氛围交相辉映,使群众文化产业在新的形势下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这为群众文化更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契机。

三、让市民沐浴文化新风

近几年来,随着临沂市文化产业向纵深方向的发展,文化新风扑面而来;社区文化活动向纵深方向的发展,网络、现代化的娱乐场所让群众享受到新的文化氛围。

日前,临沂市暨兰山区“沂蒙妇女学法律,家家户户创平安”普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山区银雀山街道办事处蒙山社区广场举行。在宣传咨询站点,居民一边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材料,一边耐心地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蒙山社区的妇女代表向全市广大妇女发出了“做学法守法女性,创平安和谐家庭”的倡议。启动仪式结束后,巾帼文明队自编自演了《歌唱妇女权益保障法》、《“平安家庭”十标准》、《美德走进千万家》等精彩的普法文艺节目。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社区里的文化活动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不光局限于文艺节目。

网络这一新的媒体也显现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魅力。在网吧里,市民用鼠标一点,就可以浏览网页,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市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的娱乐活动。临沂房产网的许宗耀介绍说,今年该网每天的点击率达到了1000人,与前几年每天六七百的点击率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现代化娱乐场所的增多也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质的改变,每当暮色降临,临沂各种娱乐场所、餐厅酒吧灯红酒绿,行人如织,各种各样的KTV、咖啡厅、夜市等处人头攒动,市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其中,东方红影院就是一个代表。从2003年奠基开工,到2006年1月1日开始试营业,在原来东方红影院的基础上,历时两年时间建设,最后展现在群众眼前的是一个综合的、时髦的、人性化的影城,其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堪称省内乃至国内影院领域的“点睛之笔”。

文化事业发展篇5

关键词:发展理念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57-0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印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施好六大文化改革发展工程。

一、实施文明素质工程,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不断巩固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运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丰富学习载体,打造理论学习品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理论强基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素养。二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激发人民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筑牢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文明素质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清正廉洁之风。推进诚信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三是大力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定干部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

一是要实施“基层文化覆盖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重点加强县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认真履行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要进一步加快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内容供给,提高利用率和受益面,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完成乡镇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实现所有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传输,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达100套以上,全面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寨电视“村村通”,力争到2020年广播电视人口全覆盖。三是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到2020年,县级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级中心。深入开展城乡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基层文化活动创新。

三、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强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红色文化遗址、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艺术之乡保护和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各类文物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教育作用,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二是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制定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力度,争取更多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和国家保护名录。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区域文化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保护,提高传承人待遇,积极将传承人补贴列入县财政预算。

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一是要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快编制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争取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纳入中央、省、市文化发展规划。对在中央、省委、市委优惠政策以外、需加大力度予以扶持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措施。二是要规划建设七大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和培育,围绕地方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长寿文化等七大文化板块,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为实施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要搞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三是要开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人文魅力和文化旅游知名度。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加大演出娱乐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运作面向市场、面向大众的休闲娱乐项目,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提升演出娱乐场所服务质量和档次,引进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演出娱乐项目,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阵地。

五、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丰富群众文艺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一是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组织艺术采风、创作活动,激励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力求多出精品力作。创造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创办文化性、知识性、宣传性刊物。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排演既富有思想内涵又有市场前景的民族特色精品剧(节)目。鼓励社会演艺力量创作排演适应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精品节目。二是要培育民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我县民族民间文艺资源,抓好民族民间艺术创作生产项目的实施,支持各类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项目进入市场,促进民族文艺交流、创新、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6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事业,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布局结构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探索高效现代的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本文以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改革为例,就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步伐。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

1、根据文化事业单位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确立改革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类进行改革。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公益型事业单位要加快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精简富余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使国家核拨的事业经费,更多地用于事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增强市场运作和自身“造血”能力,明确事业发展方向,为人民群众提供量多质优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益经营型事业单位,如文化艺术院团,在财政给予补助、扶持其发展的同时,应努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在保证文化艺术产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增值,努力实现文化艺术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改变文化事业单位设置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单一的格局。通过调整、合并、转制等方法,紧紧围绕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服务和社会需求,对文化艺术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整体产业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的原则,逐步打破地区、部门、行政级别等多种限制,有计划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改变文化事业单位设置不合理状况。

3、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发展。文化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鼓励社会来办文化,逐步形成国办、民办、外资等多元投资办文化的开放格局。比如艺术院团要重点加强与传媒业、旅游业及大型企业的联合,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群众文化要注重利用社会力量来办;文物保护要推动形成以国家保护为主、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努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图书馆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不断拓宽公共服务领域;艺术教育要以产业化思路来加快发展。

4、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良性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应从自身特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入手,全面推进财务、分配、经营、管理等机制的改革,积极研究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服务机制,把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办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机构或其他类型的文化服务机构。凡具备可经营运作条件的职能部门,均可转化为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组成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经营性机构,使其直接面对文化市场。比如,连云港市文化局设立的演出服务中心、艺术发展服务中心、网络服务中心等,此外,也可逐步设立演员管理中心、剧目创作策划中心等。

5、建立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事业单位的新型关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直属单位进行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搞好协调服务,营造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6、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要找准本单位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认真规划、合理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公益型事业单位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

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环节

1、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和完善聘用制度,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对聘用人员进行定期考试、考核,谨慎做好解聘、辞聘工作。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根据单位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岗位数,可以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也可以不聘,逐步做到申报自主、社会化评审、单位聘任。积极稳妥地处理有关人事争议,根据国家人事争议处理的有关政策,依法保障职工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逐步推行末位淘汰制,妥善安置、分流未聘人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分流方法。

2、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自,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试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高薪聘请特殊拔尖人才,在部分特殊岗位可试行年薪制,对有重大贡献、业绩突出的人才,可予以重奖。

3、干部制度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对领导干部实行直接聘任、推选聘任、竞争上岗、上级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对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实行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离任审计制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4、财务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确定事业单位的预算,切实加强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发展艺术生产力;切实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增强积累意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单位财务监督机制,坚持依法理财,财务公开;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单位各项收入要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四、连云港市市直文化单位的改革

(一)市直文化单位改革情况概述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艺术事业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自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以来,连云港市文化局抓住这一契机,分类分步推进,直属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轻装上阵”和资源整合,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2005年,市演出服务中心以“撤并注销”形式完成改制,市黄海影剧院整体划拨至江苏金海投资有限公司,市凹凸彩色印刷厂整体产权转让给连云港市永发房地产公司;2006年,市文化用品公司改制工作结束;2007年,历经4年的市电影剧场公司(含东方影视中心)改制工作最终以政府拿出改制成本完成改制任务。至此,市直文化系统尚存在两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和公益型事业单位。

1、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改革。连云港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初步整合,成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稽查队集文化市场、文物、新闻出版、版权、扫黄打非等市场稽查和案件查处功能于一体。为了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推动全市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进一步拓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范围,提升机构级别和增加人员编制。

2、公益型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在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剧目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合成立了艺术研究所;将军崖岩画文物管理处、孔望山摩崖造像管理处、海清寺塔文物保护管理处整合成立了市重点文物保护所;市书画院进一步充实职能,并更名为市美术馆(书画院)。连云港市新成立的三个单位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文化的社会公益服务职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目工作室、将军崖岩画文物管理处、孔望山摩崖造像管理处、海清寺塔文物保护管理处、艺术学校、书画院9个公益型事业单位被连云港市事改办列为第一批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单位。在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连云港市文化局把打破终身固定用人制度和推行聘用制作为改革突破口,对直属单位提出了“因事设岗”、“公平竞争”、“选贤任能”、“双向选择”的明确要求,从宏观上对各单位加以指导,并取得初步成效。

3、公益型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即文化艺术院团的改革。公益型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公益型定额拨款事业单位。连云港市歌舞剧院(京剧团)、淮海剧团、话剧团均属于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发展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院团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产品,文化系统内部将这些院团的干部、人才、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今后可以将部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增强院团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连云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现有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近年来,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连云港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实行了聘用制、岗位管理制、竞争上岗、分配激励、职称评聘分开等新型内部管理机制。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大锅饭思想,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其某些方面改革还存在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职工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仍有“铁饭碗”认识;对于职称的评审,部分职工仍有评上就该聘用的观点;事业单位推行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由择业、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聘任制,但在实践中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论编制、论资历、论年限情况仍十分普遍。因此,在不断完善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宣传引导,并加大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

文化事业发展篇7

【关键词】文化事业发展;群众文化;农村文化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以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加强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为内容的社会文化建设,使社会文化常办常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全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利津县依托凤凰广场、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等活动阵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消夏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10届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自2007年以来,将专业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了迎新春晚会、文化下乡、“美丽凤凰城、文明新利津”、“歌颂伟大祖国、共建和谐家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乐民”演出活动。

2.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坚持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三下乡”活动、电影进农村等形式,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获得了农民的广泛好评。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100余场次,每年为农村放映优秀影片6000余场次。各乡镇、各村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和民间习俗,组织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原虎滩乡利用冬枣产业基地,举办利津虎滩冬枣采摘节,提升了人气,促进了产业发展;原北岭乡着力打好“文化之乡”品牌,邀请北岭籍在外文化名人举办了文化作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汀罗镇毛坨村依托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健身和文体活动;利津镇大北街村积极挖掘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虎斗牛”,被列为全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深入各村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3.阵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建有博物馆一处,公共图书馆一处,公共文化馆一处。全县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处,文化大院全覆盖,兼职文化辅导员100余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津分中心1处、乡镇基层服务站点7处、村级基层服务站点512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足和问题

利津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也不合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艺员引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事业的投入与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近几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文化单位运行的状况来看,经费投入依然不够,文化单位运转比较困难。

三、今后工作思路及构想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文化内涵的先进性,文化目标的远见性,文化意识的优化性和文化设施的标志性,确立了以下文化建设发展设想:

1.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完善提升建成的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完善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投入设施设备及数据库建设和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四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县所有村每月免费为群众放映一场数字电影;五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图书管理体系。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定期对乡镇和村的图书进行流转,促进图书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高档次的文艺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县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群众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拓展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选拔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高、年轻有为的人才,并加以培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定期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器乐等培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建立健全,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确保农村文化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篇8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十三)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十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业发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影响力。发挥边疆少数民族人文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市场监管,清除各类非法印刷品,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盗版、接收、传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活动,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

(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文化事业发展篇9

一、区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极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全区的戏曲、歌舞、文学、书画、秧歌、健美操、交际舞等各具特色的业余文化活动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坚持常年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截至目前,全区专业演出团体仅区评剧团1家,群众自发组织文艺团体12个,各类专、兼职和业余演职人员达1584人。现代评剧《三姓人家》在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优秀导演、作曲、编剧等七项大奖。现代评剧《三嫂》在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综合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励;在第九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汇演中,荣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荣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戏剧奖”和中共省委宣传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剧目奖”。拉场戏《拱地头》在省第三届二人转暨小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拉场戏《三试鹿王》在省第五届二人转暨小品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采取文企联办、单位自办等形式,拓宽了城区活动开展渠道,保证了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几年来,以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举办大型文化广场活动达百余次。例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区文艺汇演、连续三届的“安庆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连续四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喜迎奥运主题系列活动,青少年艺术系列大赛,还有激情广场文艺晚会,商家自办文化路演等等。群众参与广泛、形式新颖多样、文体相融并进、现场火爆热烈,既满足了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也推动了全区“三个文明”建设。我们在抓好城区文化活动的同时,还着力在培养农村特色文化村镇上下功夫,摸索规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重点培育了齐家镇双顶村和奢岭镇幸福村,这两个村不仅建成了农家大院,还建成了高标准的“农家书屋”和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室。2008年,齐家镇双顶村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农民艺术节,展示了东北大秧歌、农民书画作品、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并开展了篮球、乒乓球等比赛项目,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奢岭镇幸福村成功的承办了奢岭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庆奥运、兴奢岭、赞美家乡、放歌田野”文艺汇演暨美术作品展览,还承办了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文艺演出,该镇自编自演的拉场戏《柱子回家》荣获一等奖。山河街道三专村老年协会,经常组织老人们开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各项文化活动。这个村有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还组建了一支青年足球队、业余文艺演出队。这几个村特色文化的形成,是农民自办文化的典范,给村屯文化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影响和带动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三)文化遗产保护开创新局面。目前,我区有省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7处,区级文保单位58处,新发现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55处。已公布和新发现的遗址有青铜时代遗址、辽金时代遗址、汉代遗址、古窑址、古墓葬、山城址、革命纪念地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区三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特别是五家子遗址,是典型的西团山文化类型,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近年来我区馆藏文物有88件,其中三级文物14件,不能定级的74件,还有碑刻等为我区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人类发展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没有展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城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量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为进一步研究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我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四)“三下乡”活动蓬勃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渴望与要求,我区每年都按照文化工作为农民服务的工作思路,克服资金紧张、人员不足等困难,精心组织,为农民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区评剧团每年都新排、复排拉场戏、二人转和歌舞等小型剧目20余个,利用农闲时节为农民送戏演出百余场,深得广大农民喜爱。电影公司在区政府拨专款10万元购置数字放映机后,组建了6个数字电影放映队,巡回在各乡镇、村屯为农民免费放映科普类、历史类及现代影片达百余场,实现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惠农目标。区图书馆在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馆内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各乡镇、社区、学校图书分馆开展图书阅读、交流和种养殖技术培训活动,先后为市154中学、宋家小学、清江社区、双营子回族小学图书分馆挂牌赠书,还向省、市图书馆争取1万册书籍送书下乡,解决了农村书源紧张和种类短缺问题。

(五)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我区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和健康活动中,把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作为工作重点,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广泛开展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生公路越野赛,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全区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老年人健美操舞和太极系列的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又能提高竞技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从而达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目前,城区参加晨、晚锻炼的群众越来越多,“百万老年人健步行”活动队伍日益壮大。特别是部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启用后,农民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越来越浓,自我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有的乡镇结合农民业余爱好和实际要求,利用农闲季节适时举办大型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球类、棋类、拔河、秧歌、技能比赛等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我区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城乡各个角落蓬勃兴起。

(六)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委、区政府从我区现实情况出发,为了打造城市品位、提升公共文体设施服务功能,从2007年起,就大胆提出了整合文体现有资源、启动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建设,从搭班子、定方案、落责任、抓进度入手,不断推进项目建设进程。该工程于2008年6月奠基,由此正式拉开了文体活动中心全面开工建设的序幕。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是我区在文体项目上采取的大胆尝试,也为全区人民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项目落成后,有集影视、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影剧院,有宽敞明亮、网络技术完备的公共图书馆,有集培养、训练、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体能训练馆,还有被誉为群众文化艺术培养基地的文化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不仅能够改变我区文化体育工作的环境,而且也为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截至到目前,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和体能训练馆主体已经封闭,明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七)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近几年来,我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以打造农家大院(文化大院)、深化普及“欢乐庄稼院”以及建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和农民体育健身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文体活动的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0余个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67个行政村建设了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25个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现有藏书都在千册以上,为农民群众解决了“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农村文化配套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娱乐和全民健身的广阔空间,使农民得到文化建设带给他们的实惠,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从拉动内需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我区齐家和鹿乡两个乡镇率先建起两个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它们的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农民群众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相互交流、休闲娱乐等提供了活动空间和阵地。

(八)文化市场监管井然有序。几年来,我们始终按照省、市部署的网络市场、娱乐市场“扫黄打非”专项治理要求,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在积极引导、扶持健康向上的文化经营业户的同时,会同公安、工商、行政执法、教育等部门联合行动,组织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网络市场、娱乐市场、书报刊亭、印刷行业的专项整顿战役30余次,依法取缔校园周边的网吧6家,取缔游戏厅、小剧场和录像厅20余家,收缴盗版光盘1万余张,查处无照经营书刊亭6家,收缴盗版、迷信书刊300余册,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侵权播放电影的2家网吧分别给予整顿和警告处罚。通过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有效地遏制了网吧业主随意接纳未成年人和经营非网络游戏等问题,使我区文化经营业户提高了诚实守信意识,增强了文明经营的自觉性,有效地规范了全区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文化工作的迫切要求。这几年来,尽管我区加大了对文体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但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按现实要求与老城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文化系统人才匮乏,影响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目前我区的戏剧创作室,从事戏剧创作的只有1人,已过退休年龄,后继无人。评剧团能演出和伴奏的只有十七、八个人左右,且男演员少,行当空缺,年龄老化,最小的演员都已43岁;生产剧目和承担大型演出已力不从心,演职人员队伍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图书馆馆员断层,无中级以上馆员,开展借阅活动十分艰难。文化馆虽然有3名高级职称人员,但全体职工中仅有7、8个人能胜任从事专业辅导工作,具备声乐、器乐、文学、美术、舞蹈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业余体校真正能承担起竞技体育项目的教练一个也没有。田径、冰上项目始终是一个空白。7个乡镇文体工作站人员是2008年5月从广电局划拨过来的,有95%的站员不懂文体工作业务,难以开展农村文体工作。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文化事业人才队伍缺乏后劲和活力,严重制约着文体工作的广泛开展。

(二)文化事业经费少,难以开展公益性文体活动。近些年,由于财政只保工资不给事业活动经费,现有的文体设施得不到及时改造和维修,致使承办大型活动没有场所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只能靠群众自办来完成,文体系统各单位都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区图书馆图书缺口较大,藏书不足,一直没有更新,陈旧破损、应报废的书籍占总量的60%,读者越来越少,难以满足各层面读者的要求。文化馆尤为缺乏辅导设备,应该具备的硬件一个都没有,想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却因无经费而放弃,必要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培训费和交通费都解决不了,辅导干部难以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工作。评剧团因无经费来源,更换不了乐件、音响、灯光,一般的演出只能应付,难以支撑大、中型演出任务。由于资金困扰,文化系统除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在政府楼里能够常年工作外,其余单位都因无经费不能取暖而被迫冬季放假。乡镇文体工作站建站后,由于缺乏办公经费,开会、办事、下村组的交通费都由自己掏腰包,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经常到村屯去指导群众文化工作,打造“欢乐庄稼院”和文化大院建设难以全面展开。

(三)文体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从城区布局来看,按市民每走8分钟就能到达文体活动场所的要求还不能实现。尽管我区新建了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解决了周边市民的休闲、娱乐、健身的实际要求,但就城区规划而言,没有成型的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休闲公园,众多中老年人多聚集在人行道边、树下、商场门前,没有活动设施,同时也影响了市容和公共秩序。除了近两年通过争取在体育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供市民健身外,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只能在商场门前,别无专业广场供人们休闲、健身、娱乐所用。7个乡镇文体工作站今年建了两个,其余的5个乡镇无独立站舍,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和保留下来的仅占全区村级总数的20%,因此,合理布局城乡文体设施是当务之急,也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够有力。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一些单位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历史文化遗存损坏严重,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甚至不复存在。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化民俗、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三、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事业主要是建设、引导、调控和管理社会的公益性文化,由传统的“事业单位”来实施管理。公益性文化的特征是它的公共服务性、非营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其根本目标是满足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和引导人民群众公共性的、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此,针对我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着眼规划安排惠民工程项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筹建博物馆或纪念馆等公益设施,并对市民免费开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市政府出台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资金政策,要把我区年度文化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打破单靠政府办文化的思维模式,探索社会和个人共建的新路子,鼓励群众自办自筹、财政给予补贴的办法,做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不断推动演艺、音像、娱乐、艺术品等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以聘用制为基本用人制度,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明确权利和义务,打破职务身份终身制,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精简富余人员,强化竞争机制,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完善选拔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机制,建立健全具有活力的艺术生产机制、灵活多样的筹资机制和营销机制,努力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和经营质量。

第三,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住保护和管理这两个重点环节,在普查、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各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真正建立起以普查工作为基础、以名录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传承保护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在市场准入、出口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完善产业政策,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与文化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事业发展篇10

一、现状:忧大于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4号);*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年至*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年开始,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年被鉴定为危房;*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部级珍贵文物(国家

一、

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年、*年、*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年负债11万元,*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年拿了7个月工资,*年拿了9个月工资,*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年、*年只拿了“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年是1.5万元,*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年度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年12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41号、湘政发〔*〕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