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16 09:29:07

母语文化

母语文化篇1

关键词:母语;母语文化;外语教学;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史国强、王宇通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译试卷的分析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1]。他们还分析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的原因,主张学生应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陆魁秋也对汕头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他指出,主体文化(即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张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文化课,减少专业主修课[2]。另外,任海棠、从丛、韩红都提到了这种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4]。许多英语界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在母语和母语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的。因此,在外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我们要正确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

二、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

由于成人外语学习者的大脑不可能是一无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因为文化对比可以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关于在第二语言(L2)学习中第一语言(L1)的参照作用,Stern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让我们从早已熟知的关于L1的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做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否认,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L1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向学习者指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L2系统。在跨语言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因为首先承认了迁移/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L1和L2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逐渐而又有意识地完成从L1向L2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L2语言体系。”[5]看来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中进行的。而要进行文化对比首先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学生从出生到大学一直处于母语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都有所了解,但和英美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有什么总的特点,他们还不甚了解,他们还没有把所积累的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现象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语言材料明显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时适时地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总体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在涉及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时,就应该对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加以介绍,对比两者的差异。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交际规则,比如英美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隐私、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谦虚等,从而指导学习者的具体交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时一种英语文化现象,费了好大劲也解释不明白,如果用一个相似的汉语文化现象作参照,问题就很容易说清楚。因此,刘润清先生在其专著《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由此可见,外语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也是必需的。

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是,掌握足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遵从目的语人士的交际规约,从而避免产生交际冲突和误解。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当承认差异并容许差异存在的,如果一味拿一方的(一般是强势文化)文化做标准去消除差异,这有可能会降低交际的难度,但这是以牺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代价的。世界文化是需要多样性的。汤一介认为,当今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大都能从其文化传统中找到某些贡献于人类社会的资源,不过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贡献,而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人类文化在哲学、宗教、医学等方面都是具有互补性的[6]。“有众多学者认为,今天人类文化所表现的特色,强烈呈显工具性的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关怀,而东方文化在目的性关怀方面,自有其独特的价值”[7]。因此,在交际中应使双方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既拿来又送去,互相学习,共同享受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保护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8]。我们要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具备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具有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英语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而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唇齿。汪榕培先生认为,素质教育应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二是学会学习,能够终生积极、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三是学会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专业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9]。外语教学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接受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即通过外语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我国1998年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问题”中提出了5个不适应,在“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中指出:“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教学原则中也明确规定:“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应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文化素养方面应“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大纲把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而要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母语尤其是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素质提高的基础。有了深厚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功底,学生才会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标准;才能够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并且具有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会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并且能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正确态度,既不会成为盲目崇洋、鄙视母语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会成为盲目自大、拒绝一切外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的民族中心主义者。总之,学习者母语和母语文化水平提高了,才会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其外国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进而促进其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形成。

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目的语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随着对外语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较高的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仅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难以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2]陆魁秋.主体文化与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5]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284.

[6]汤一介.新轴心时代与中华文化定位[C]//乐黛云,李比雄.跨文化对话(6).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章礼霞.性相近,习相远——对中外跨文化对话与跨文化交流的思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母语文化篇2

[关键词]母语文化 英语教学 缺失

引言

当前,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教学对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学习目的语文化的途径和资源十分广泛,各种媒体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绍铺天盖地。学习者从中掌握了相当数量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然而,母语文化却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症”依然严重。一项调查显示,某高校被调查学生中有70%的学生了解并能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西方传统节日,90%以上的学生却步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春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灯谜对联、文房四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甚至许多英语程度相当高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也显示不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之成员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理应对此文化失衡现象出深刻的反思。

一、崇洋媚外之风积习难改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备受欺凌,饱经磨难,于是西学东渐。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轻视本族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风气。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了解很多;对本族文化渐行渐远,知之甚少。“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尚赶不上欧美国家 ,我们的语言文化还得不到全球的重视,在国内弱化中国文化甚至是文化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依然存在。另外,经久不衰的托福、雅思、GRE的考试狂潮;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摇滚乐、肯德基、麦当劳、迪斯尼动画和好莱坞影片,如此种种隐秘但极具杀伤力的文化扩张和渗透,正无情的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为此,2006年圣诞节前夕,南京大学刘聪、中国政法大学刘冰雪、清华大学张连文等十位博士连署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一文,旨在“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他们呼吁国人应谨慎对待“圣诞狂欢”并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的表现”。[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自觉维护自己的根,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教授谈“国学”的作用时说道:“经常有人问我:‘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一个国家如何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 ,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袁先生的这番话说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所在,也为我们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做出了极好的注脚。

二、教学大纲形同虚设

根据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精神,高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要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国文化课作为一门必要的课程,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除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用英语来讲中国文化的恐怕不多,这就造成了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严重脱节。另外,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之间缺乏一定的连贯和和衔接,中国文化并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各类考试中;课程设置、教材编纂还远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

我国的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教育;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积累必备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非其交际能力提高的充分条件。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际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我们不难观察到,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中国学者不知令西方人也十分崇敬的孔夫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而译为“门修斯”的笑语。[3]因此,我们认为,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它还应该实现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任务,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这是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加强中国文化输出所必要的。为此,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增添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为主线的中国文化课程意义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仅能够熟悉、热爱自己的本国文化,而且还弘扬了中国文化,为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母语正迁移作用被忽视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总是试图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对外部世界的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外语学习者也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利用与自己母语习得的经验学习外语。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当母语、目的语在词汇内涵、句法结构、语篇以及非语言层面上存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就产生正迁移,促进目的语学习,而当母语与目的语存有相异之处时就产生负迁移,.00.语学习。鉴于此,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学习外语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 、“学习外语必须望掉母语”的观点。这种片面强调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做法正是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既然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经验证明,可以从教学过程中除去母语,但不可能从学生的头脑中除去母语。语言之间有些普遍想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的损失。D.Brown指出:“与人类其他所有的学习活动一样,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发挥已有知识的作用,利用那些对第二种语言文化学习有效和有用的东西,促进第二种语言的学习。需要摒弃的只是起知识干扰作用的洗澡水,而不是起促进作用的婴儿。”[4]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语际间的消极影响。英语教学中以呈现汉英差异为主,对英汉相同之处一笔带过,不做强调,致使学生在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耦和时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虽然突出英汉差异,可以更鲜明地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连接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的某种机会。结果学习中不能产生共鸣,积极性受到打击。其实,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是大量存在的。如“花钱如流水”英语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血浓于水”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隔墙有耳”为walls have ears,“拉长脸”为pull a long face,“披着羊皮的狼”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三思而后行”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语言间这种异曲同工的耦合现象其实是不同文化的交集部分,我们应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认识和把握语言间的共性,并有效地利用这些共性,促成正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对于语言间由于个性而引起的差异,我们应通过比较法,研究如何跨越差异,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负迁移的干扰作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减少或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

四、结语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与引进国外的文化,同时还担当着本国文化的输出。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学了外语丢了母语,有了外国文化就抛弃本民族文化,如此,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5]事实上,只有懂得了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外国文化。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21世纪,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育,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彭建玲,从韩国审“遗”成功谈大学英语中的本民族文化教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6)

[2]刘聪等,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 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N 新快报,2006-12-20.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刘正光,何苏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容忽视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5]胡文中,高一宏,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78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C],何英玉 蔡金亭编.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1999.

[7]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母语文化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交流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思想和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和转型。语言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母语文化教学。

一、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缺失现状

“英语教学”不是单向的,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教学,还包括汉语语言的教学。既然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那么,英语语言的教学同时也应包括英语文化的教学和汉语文化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层面看,他们更注重英语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基本是持有忽视态度,例如,很多学生对西方的“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圣诞节(Christmas)”、 “万圣节(Halloween)”非常喜欢,甚至还会在这样的盛大节日专门举行不同的聚会,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中元节”等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庆祝了。此外,大部分英语教师主要注重对英语文章字、词、句、篇的讲解,而对文章背后掩藏的母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甚少,更谈不上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缺失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要熟悉,注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将是多元文化的教学,尤其是母语文化的教学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了母语文化,所谓的英语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木,毫无意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首先要求英语学习者对自己本国的文化理解,然后以英语为媒介,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没有母语文化作为基础,跨文化交流无法实现,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也成为“纸上谈兵”。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也曾经指出: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有了外国文化就抛弃了民族文化,那么这些人仍是‘单语人’,这个世界仍然是隔绝的世界,如此,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英语学习的目的不是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而是多元文化的输入和导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此外,母语文化在对外国语文化的学习中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促进英语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目的语文化。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思考

1.制定新的英语课程学习方案,实施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以往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历来都只是重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教学和学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被视为评价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标准,而对母语文化的系统学习则置之不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对于母语文化的教育仅仅只有大学语文一门课程,并且在所选的英语教材方面,所涉及到的文章基本都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原著。因此,为了加强对母语文化的学习,首先应该多增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选择英语教材时,也可以补充一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文章,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是平等的地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学习的经验,将其发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两者的学习相得益彰。在教学模式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使用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这一点在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的口语课程中有所体现。中国教师和外籍教师可以一起备课,合作教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学习,同时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重新定位教师的文化身份

当前很多英语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身的中国文化功底不深。因此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也只是注重对英语语言字词句的讲解,而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体系避而不谈。所以,作为英语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多出国学习进修,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比较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更准确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学生的文化引导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成为“文化大使”的角色

作为学生,他们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之外,在课后他们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认真阅读文、史、哲等经典作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电影、音乐等多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胜任向西方传授中国文化的“文化大师”。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母语文化教学,努力实现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母语文化教学渗透进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母语文化篇4

包天仁教授对这一现象深表忧虑:“现在的教学、培训几乎都是这个理念,把母语当作洪水猛兽。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如果用汉语做点介绍、讲解或分析,都是严格禁止的,这就大错特错,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包天仁教授的这一段话,无疑道出了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尴尬处境。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难免受到母语“图式”的干扰,导致中国式英语非常普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这种不利的负面影响,强化了人们对母语负迁移作用的认识,忽视了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导致我们的英语课堂完全排斥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渗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习得不同语言的目的其实质是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母语文化在英语中的最基础的体现,就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汉语的英文表达方式。而笔者曾在所授课学校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已经结束了初中词汇学习的初三学生,对其进行关于母语文化的小测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节日、饮食、文化英文表达方式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西方英语文化的引入,却忽视了母?Z文化的渗透,导致两种语言难以得到交流和转换。

二、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教育意义

提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影响,教师首先想到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认为用英式的思维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佳的,中国式的英语教学受到批判。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语对英语学习不仅有负迁移的影响,更有正迁移的作用。学习者通过对母语语言的习得,可以将获得的语言技巧及其对世界的认知直接融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降低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例如,语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和汉语发音部位和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对等因素,拼读英语音标;词汇教学时,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法和规律,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通过词根、词缀巧记单词;语法教学时,利用母语的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句型和结构。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语言的社会意义更加重要,注重交流,感知交往的魅力,成为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向。我国开展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更是为了用英语这一门国际性语言向其他国家传播我国的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如果母语文化的地位得不到重视,那么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用英语来正确表达中国文化,更不能自如的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翻译,导致沟通交流不顺利。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学者查根斯就曾经对我国的母语文化作出过可行性研究,认为汉家文化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具有符合人文主义精神的力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符合中国式教育逻辑的文化理念。可见,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母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巧,还可以加深其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母语文化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重要性,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推行渗透中国的母语文化,是新时代社交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母语文化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进行中西比较研究

对教材的深入发掘,是指在词汇、语法及课文的讲授上,进行文化层面的分析。现行的英语教材其文化性多偏向与语文学习的习惯,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英文的内涵把握不清晰,介于英文语境和汉语学习方式的夹缝中。对教材的分析,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化分析上,给学生一个拓展的平台,既西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一个词汇的词源意义,不单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更加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这样做的意义是让中西方文化产生比较,给学生展示出我们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放开眼界,用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其他的不同文化,也更加重视我们的母语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视野。

2.改变教学方略,重视文化审美

将母语文化渗透到初中的英语教育中,最直观的方式不外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知识进行碰撞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桎梏到单一的知识学习中来,枯燥的词汇记忆、语法背诵和篇章翻译已经不适合新的课程改革方针,更不要说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接受力强的青少年一代,每天都会在网络和生活中触碰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母语文化的对比学习,并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就成为了深入母语文化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电子课堂教学,将学生从桌椅上解放出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情景对话,加入最平常的母语文化,进行中国人之间的英文对话,在新的英语评价方式中,这样的改变无疑是一种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学实践改革,结合该地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后的英文社团、合作小组的活动,使学生活学活用,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将母语与英文进行结合。

母语文化篇5

一、对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反思

母语文化失语即学生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所以就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从而也导致交际的低效或失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英语教学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过于关注语音、语法、词汇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言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的敏感性的养成和培养则有所忽视,尤其是母语文化的教学已被挤压到了边缘和尴尬的境地,以至于渐渐地走向失语。

1.大学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缺位

大学英语教材是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应当承认,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教学严重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最直接地表现在所选教材上。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反映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材料,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则很少。这样,我国学生接触到的材料几乎都是“洋文化”,有些甚至就是直接引进的英美原版教材,因而许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就只重视英美文化的传递而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播,绝大部分学生也将英美文化作为文化学习的主体,而漠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重要性。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已经比较充分地意识到了英语国家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所以在将目的语文化融入目的语语言的习得之中这一方面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然而,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不成体系,以至于学生很少能见到有关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从而就造成了英语表述中的本国文化的失语。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视角来看,目前的跨文化交际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交际转变成了现在的双向交际,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向外籍人士介绍中国的文化。纵观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上海外语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等,它们均顾及了英语的原汁原味,课文所选内容也大多来自国外的报刊杂志,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文化的文化气息,但却很少涉及到中国的文化。

这样带有浓郁的目的语文化色彩的篇章安排,对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他们掌握纯正的英语。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教材都没有重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因而学生就不能从英语教材中学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也没有专门的辞典以供学生去查阅。新形势下学生学习英语一方面是为了交流,为了吸收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母语文化,外国人也希望通过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来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会用英语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文化,那又何以能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呢?因此,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母语文化的缺位值得我们关注。

2.大学英语教师母语文化意识的欠缺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文化人,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biculturalability)。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因此大学教师应该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导人中国文化的元素,应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较高的中国文化的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能够用英语来谈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演变的基础知识,能引导和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但是,目前中国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均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其自身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很不足。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自己的关于英美文化的知识是属于通过书本而获得的间接的知识(indirectknowledge),这在认知层面上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对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则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我们大学的英语教师也少有机会到国外去长期学习与交流,所以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与经验也有待提高。这样,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依然只注重英语的知识点的讲授而不是从整体上去解读语言点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话,就会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仅局限于严格的语法结构和功能的范畴。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的弱化,从而就将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在如此空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文化完全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文化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运用层面都存在不足,这必然影响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大学各类英语过级考试中母语文化导向的缺乏

目前,国内各种英语的级别考试中并没有文化能力的测试项目,几乎所有考试考查的都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和语音等。当前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在很多高校仍然被视为是考查学生英语能力的根本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绝大多数学生依旧把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当做自己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目标和重心。但实际上,在这种无形的压力或指挥棒的影响之下,不少大学英语教师也固守着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指导学生使之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为目标,由此而导致学生母语文化的缺位当然就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母语文化的失语不仅会导致我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困难,而且也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缺乏。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母语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不单单是时代的需要,它更是交际中的本质上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破解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母语文化的表达能力,这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二、融母语文化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构想

1.增加大学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内容

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资料,对于母语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媒介与载体作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位造成了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缺失。针对这种情况,编写者在编写大学英语阅读类教材时,应该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在编写听说类教材时,应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的话题,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者用目的语表述本国文化的能力。应组织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并且也精通英语的专家来编写这类教材,也可以和中文专业或中国哲学专业的教师来合作编写,这样对知识点的把握能够更加准确一些。

在这方面,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双语教学的办法,其中很多对外汉语教材均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注释,以适应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教学;另一方面,其教材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中国文化的,比如从介绍中国的民风、人们日常的行为一直到介绍中国百姓的深层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等。此外,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书籍也都有英译本,如《论语》、《唐诗三百首》、《中国文学概况》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料来源。上述教材为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的素养

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跨文化的意识,并应使自己的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渗透浓郁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至少也应有跨文化交际的理念作支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适时地向学生传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另一方面,还应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的特有的中国文化的材料,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等。只有在教师本身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后,他才可能准确地将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授给学生。

现在的英语教师当初在接受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期间,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他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应该给他们补上这一课。可以通过讲座或进修的方式,先让一部分教师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然后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或请对中国文化有较多了解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指导。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他们不但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的底蕴,还要具备足够的中国文化的修养和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做语言的解惑者,更要成为学生的文化之旅的引路人。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学生治学方面的楷模,才能真正将对母语文化的教学回归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才能不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迷失掉自己的文化判断力。

母语文化篇6

[关键词]母语 文化负迁移 英语口语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57-01

引言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从学习者本身的角度来讲,学习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之前,头脑中已经装有根深蒂固的母语,大脑已经深深打上了母语的烙印,母语随时都在影响目的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进行思维,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将当前的目的语学习,比如,英语与母语――汉语的比较。使用母语的时间越长,被强化的程度就越高。当学习目的语时,如遇到与母语相似的成分就很容易激活已经存在于大脑之中根深蒂固的母语形式。所以Klashen(1982)曾提出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学到地道的目的语,原因就在于由于接触母语的时间较长,母语对年龄大的外语学习者的影响比之对年龄小的外语学习者的影响较大,母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的语的熟练程度。

母语的这种作用被称为语言迁移,即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产生的影响。由于各种语言的共性――普遍语法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一开始学习外语时,就会将通过母语获得的语言共性方面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外语学习中,从而加深对外语的影响。按照Ellis(1994)的观点,母语作为一种已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别的目的语类似时,学习者可以学得很快,迅速地掌握相关的目的语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正向迁移,这种正向迁移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目的语。但是母语在语言迁移方面也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效应,即负向迁移(或干扰),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产生不适合的目的语形式或语言用失误。本文主要例举汉语文化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负迁移。

一、母语文化负迁移

许多中国学习者虽然掌握了英语的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表达上不会出现词法、词汇的错误,但是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很难达到地道。究其原因,其中母语文化的影响是导致这种语言表达不地道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现象被称为母语文化负迁移。母语文化负迁移指的就是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文化因素对目的语的干扰。它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表达。

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许多中国学习者在英语表达中用汉语思维,遵从中式文化价值观。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和制约因素。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之间单词的差异主要在于单词的文化内涵”(Harmerly,1989)。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英汉语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具有内涵意义的词汇。例如:一个学生会用“The girl i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来称赞一个人。因为汉民族把蝴蝶看作美丽的化身,但是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butterfly并不能用来赞美一个人,因为butterfly可以用来指代那些轻浮女子。

同样,下面一段话足以说明汉语在文化方面对学习者的影响:

An American teacher:You’re a clever woman.

A Chinese student:No,I am not a woman,I’m a girl.

中国学生不喜欢被称为“woman”,因为在中国人看来,“woman”通常用来指已婚的妇女,但在英美人看来,“girl”通常和不成熟、幼稚联系在一起,“woman”通指已婚或未婚的女子,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二)社会观念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社会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也存在着不同,文化差异造成了各言语社会团体之间语言使用的差异。如套用母语的文化模式就会引起误解,产生语用失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问候、致谢、祝福等都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例如,中国人经常会用“你干什么去呀?(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或“你上哪儿呀?(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句子进行打招呼,如果直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英语和英美国家的人打招呼,他们会觉得很是反感。另外,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赞扬时通常以“No,No.”来进行应答;而英美人则多用“Thank you”作答,以示礼貌。

(三)价值观念的差别

中国人通常以家庭、子女、婚姻等作为话题,而英美人则把这些作为个人隐私,较少谈论。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出于礼貌,一个中国妈妈会让自己的孩子对一位美国老太太说:“奶奶好!(Hello, Grandma.)”,这位美国老太太不但不会高兴,反而会很不悦,因为年龄是英美人尤其是妇女最不愿意面对的一个问题,他们宁愿用“senior citizen” 或是 “golden age”而不愿用“old people”或是“the elder”来指代老年人。

母语文化篇7

【关键词】翻译教学;母语;文化缺失

由上海市文联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CASIO杯翻译大赛连续四届一等奖空缺这一现象令人深思。2004年,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姚登南的胜出不仅体现在英文水平上,更重要的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而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新加坡选手击败中国参赛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若没有坚实的中文基础,成功的翻译就无从谈起。同时,这一结果也暴露了中国英语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弊病。如今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攻读ABC,但却忽视了基本的中文素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文化的输入严重缺失。

翻译学专家詹姆斯摩西曾说过,翻译学专业人员必须是通晓数种语言的人,尤其是要精通母语。因为翻译就其实质来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桥梁。译者就是桥梁的工程师,而语言是建筑材料,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变化规律都有很好的把握。仲伟合教授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一文中也明确把“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列入翻译本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语言知识与能力范围之内,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外社会文化知识也醒目的列在学生必须掌握的翻译知识与技能和通识教育之列。

现实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英语教学都只是片面重视传入目的语文化,而忽视了母语文化,致使文化传播出现单向性,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实现。有人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从小学起,天天运用,天天接触,都学了几十年,难道还不胜任?而实际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流畅地表达出来,谈何容易? 笔者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碰到学生在做英译汉时,表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或语句不规范;谈到英语国家文化时,很多学生却娓娓道来,充满热情,可是一旦说到中国文化,他们却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即使知道一些零碎的单词也不能准确的用英语表达出来。翻译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母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平时学不学习没有关系,反正都学了十几年甚至20多年,认为自己对母语的文化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没有必要再继续学习了。

二是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缺乏中国文化的输入。学生所用的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是关于英语文化和英语专业知识的介绍,而关于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的少之又少。以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都使用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为例,六册书中的100 多篇课文均是出自英美国家作者的作品,几乎没有介绍中国文化的课文。以我校为例,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英语口译、英汉语言对比、科技英语翻译、政治外交翻译等。主干课程中只有“英汉语言对比”对中文略有涉及,而作为高级翻译方向的专业学生,也只有在选修课程中有“跨文化交际”。在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系中,也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学生的中文水平鲜有提及。

三是整个社会大背景,国人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英语的过分重视。不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称评审,英语考试成绩都是必须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成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的今天,有的年轻人对体现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渐渐淡忘,相反的,对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却兴致高涨。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认为汉语应用能力不存在危机的占19.2%。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 52.0%。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翻译教学工作者,笔者对此现状深感担忧。一方面,我国翻译人才奇缺。据《中国人事报》报道: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约为50万人,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数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翻译人才总体缺口高达90%,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翻译界青黄不接,断层明显,翻译市场有大量的翻译席位虚席以待,这一怪圈的形成与我国的翻译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如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翻译人才的现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双重并举,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是中国外语文化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为了有效的提高母语文化修养,在翻译教学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要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对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教学,在注重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应提高其对母语的把握,强化中文语言的训练和考核。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母语文化内容的教学,积极营造浓厚的母语学习文化氛围。如通过设置、增加有关母语文化的课程,播放中文经典影片,鼓励学生阅读中文经典著作,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沙龙等方法提升学生的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 2011(03).

母语文化篇8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language learne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premis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o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native culture. However, the mother tongue culture has been seriously neglected in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which mak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way communication. For the loss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writer carries out an investigation among English majors in Shangluo University so a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mother tongue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chers' role, students' role and so on.

关键词: 英语专业;母语文化;对策

Key words: English majors;mother tongue language culture;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220-03

0 引言

社会语言学家Hudson(1980)认为语言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在文化之中,语言与文化的交叉部分就是从他人处学来的语言部分[1]。H.H.Stern(1999)等也指出:“语言和文化相互交织,不涉及文化而教授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文化是语言使用不可缺少的环境”[2]。可见,要学习一种外语,必须学习一种外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文化已成为共识,然而,纵观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里却有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对作为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3]。一旦母语文化“失语”,中外文化交流就会出现“投之以木桃”却无以“报以琼瑶”的尴尬局面[4]。例如,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如名著、名人、节日、音乐等铭记于心,并能用英语流利表达,而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及英语表达却知之甚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展开调查分析,并以此为个案,对如何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输入提出建议,继而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伟战略规划。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校2014级和2015级共152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52 份,回收 150 份,回收率98.6%。其中2014级学生87名,2015级学生65名,男生24份,女生128份,生源地来自6个省(直辖市),就英语专业而言,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是调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进,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调查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认知,共设计15个题目,如,英语学习应以西方文化为重,母语文化是汉语学习该考虑的事等,该部分的选择项依据李克特5级量表,1-5分别表示: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和很不同意。

第二部分由母语文化常识测试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两个子部分组成,旨在调查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水平。第一子部分共50道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50分,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常识性问题,如唐朝的首位帝王是谁、云南省的基本地貌特征是什么及端午节的起源等;第二子部满分50分,分两道题,第一题30分,共30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特色的词汇,要求学生用英语将之表达出来,如“十三五计划”、“饺子”、“共产党”等。第二题20分,共四个英语句子,要求学生翻译成为汉语,每题5分,如 ‘Go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 and into the porch.” 为了减小测试结果的偏差,该测试随堂进行。

第三部分主要调查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涉及度。本部分为依据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的调差问卷,共20题,主要调查在外语教学环节中所涉及的母语文化程度,如: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英语教材中英语文化的介绍多于汉语文化的介绍等。

1.3 研究结果及分析

1.3.1 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认知

第一部分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本部分的调查问卷共15题,出于篇幅的考虑,表1为节选的部分内容)89.4%的学生都以为在英语学习时,可以学习相关的母语文化;70.8%学生认为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同等重要;86.1%的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水平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作用;只有16.5%的学生认为母语文化对于英语学习没有促进作用及5.5%英语课本中不需要出现母语文化的内容。由此可见,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将之与英语文化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有意愿学习母语文化。

1.3.2 母语文化常识测试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

第二部分中的母语文化常识测试结果显示平均分为30.1分,当被问及中国分别有多少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自治区时,只有31.4%的学生选择正确,关于中国汉字演化过程这道题,也只有28%的学生选择正确,这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程度是不容乐观的。第二部分的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耳闻熟详的汉语能给出正确的英语表达,比如长城、中国梦等,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皮影戏、油条的英语表达,却知之甚少,还有由于缺乏课外知识扩展,很多学生不知道“十三五计划”所谓何物,竟直译成了“Ten Three Five Plan”。母语文化常识测试及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的结果正好印证了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文学翻译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母语,在顾彬看来,在母语功力的基础上形成经验决定了翻译的水平高低,而不是外语水平。第二部分中测试结果说明了英语专业学生不但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水平较低,而且对于母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高。

1.4 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涉及度

此部分的调查发现,(见表2,本部分的调查问卷共20题,出于篇幅的考虑,表2为节选的部分内容)多达81.7%的学生有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需要,77.5%的学生在用英语介绍母语文化的时候存在困难,与之相对应的是,只有17.5%学生认为英语教材中有充分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样的,学生认为英语考试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较少,英语教师对于母语文化的讲解程度也不高。第三部分中测试结果说明在当下的英语专业教学环节中对于母语文化的涉及程度不深。

2 对策研究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英语专业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认知及当下的英语专业教学环节中对于母语文化的涉及程度不深之间的矛盾,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

2.1 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对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由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对明显的文化特征的了解、通过文化冲突理性分析,从认知角度理解、文化体验[5]。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不完整的现象,对于目标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明显的超出了对于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语文化意识的壮大及入侵造成了文化生态圈的失衡[6]。在此情况下,加强学生母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了英语专业教学亟需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全球化的今天,优秀的母语文化要跨越语言融入全球文化生态圈,需要所有的英语学习者不但要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还要切实的培养母语文化意识及母语文化的传播意识。

2.2 优化课程设置

最新修订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将“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相提并论,这也说明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的高校只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为期一年的大学语文课,和为数不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公选课,直接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涉及母语文化的课程鲜有见之。

因此要解决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母语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汉语言所负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化应该在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只有认真领会新《大纲》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的文化知识”水平,优化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水平。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触、学习,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渊源。

2.3 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水平

一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教师都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外语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吸收。Claire Kramsch指出“在外语课堂上,文化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创造和展现的。通过对话,参与者不仅再现一个既定的文化环境――因为它发生在外语课堂上――而且具有塑造一种新文化的潜力”[7]。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通过外出培训、自学等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且要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促进母语文化回归,笔者所在院校为新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英语教师也是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加之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存在着英语功底甚佳而中国文化素养不足的缺憾,在访谈中,英语教师表示也想在日常教学中穿插中国文化,但由于教学计划的时间限制,自身对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不自信,以及资源的有限等,只能一带而过。而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当前最为现实且有效的举措就是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师队伍。在当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已经有了给外国人教汉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英结合的英语教学不失为未来发展的选择。

2.4 改进教学方法

著名学者刘润清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存在相当大的正迁移”[8]。尤其是在语言生态圈的慨念被学界广泛接受后,如何来维护母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的生态平衡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在介绍、学习、研究英语文化的同时将之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提高母语文化认知,加强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帮助学生设定一定的文化场景,邀请部分学生充当“大雁塔”导游或志愿者,向其他“游客”介绍其背后的中国文化。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学习中获得语言文化知识,而且从思想上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对母语文化表达的学习中。

2.5 优化课程设置

最新修订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将“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相提并论,这也说明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的高校只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为期一年的大学语文课,和为数不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公选课,直接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涉及母语文化的课程鲜有见之。

因此要解决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母语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汉语言所负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化应该在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只有认真领会新《大纲》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的文化知识”水平,优化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水平。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触、学习,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渊源。

2.6 改革考试内容

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对中国文化的考察主要提箱在英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翻译题上。另外,2014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化内容提出了要求,由此可看出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在中国的应试制度下,只有在实际的测试中加大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比重,才能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曾宏伟就指出要从改革考试体制入手,把对中国文化的要求列入考试大纲,加大中国文化知识考察的力度,使之与教材,教学改革形成一个完整而合理的链条,并最终有效地促进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完美融合[9]。

3 结语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母语文化意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症,构建“大文化观”的教学理念,以母语文化为工具深刻揭示目标语文化的主要特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构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这次对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显现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严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外语作为载体学习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要从加强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内容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水平,做到和谐发展。当然,此次调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时间的仓促性、选题的不全面性、调查样本不够大等。此次调查期望引发更多人对母语文化缺失现象的关注和思考。而研究母语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只有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内涵,才有能力用外语表达,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Hudson, R.A. Sociolinguistics[M]. Oxford, U.K: Alden Press,1980:83-84.

[2]Stern H H; Patrick Allen; Birgit Harley.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1999.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51.

[5]胡瑜镰.论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之缺失与补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68-70.

[6]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7):67-70.

[7]Kramsch.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6.

母语文化篇9

[关键词]音乐之声;母语与音乐定调;民族音乐文化

世界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在编、导、演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而这部影片更是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眯》;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这可能是影史上最受欢迎的歌舞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这些元素当时令它打破了影史最高卖座纪录,本片在当年成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五项大奖。

和片中的那个家庭一样,人们在庸常的生活中突然遭遇了一个女人。她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她用天籁般的歌喉唱出一首首传世经典:《音乐之声》、《雪绒花》、《哆来咪》……这是人们对天伦之乐的幻想,这是一个女人照亮的凡尘俗世――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在这里只有用音乐才能把爱这个永恒的话题加以换之。

影片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片中美妙的音乐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的译名在各地大相径庭:在中国香港,它被译成《仙乐飘飘处处闻》;台湾地区译名则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译成《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国,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梦》……译名不同,音乐却同样动听,人们对它的喜爱可见一斑。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这是用音乐造就的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美丽漂亮的女主人公如果没有了音乐或是电影失去玛利亚的歌声将会是多么的苍白,敲开孩子们幼小心灵深处的大门――音乐则更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其实我们人类文化的学习都是从民族的母语音乐开始的。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的研究更加显示和证实了这一点。这份研究报告指出:母语与人的音乐天分有着内在的联系。亚洲语种的人,尤其是中国人,由于母语的关系理论上更容易产生音乐天才。一个人的母语不仅会影响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定调的能力,而且还会影响个人弹奏乐器的能力。在语言和音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不涉及任何文字内容的乐曲,也会忠实地反映作曲家母语的影子。这份研究还进一步显示:完美的定调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一些亚洲语种的人在这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并且这种能力会被作曲家带人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

圣地亚哥大学心理学教授戴安娜・道夫测试了88位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定调能力,那些学生都拥有完美地定调能力,同时,这些学生的普通话发音都相当的标准。究其原因,这与亚洲语言中的声调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中国普通话、广东话、泰国话和越南话,要求说话人调整舌头和声调来表达音近而意不同的词语。例如,在普通话中,“ma”这个音的不同声调可以表达“妈”、“麻”、“马”或者是“骂”等等很多意思,这都要取决于说话者舌头的变化。尽管早期的音乐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精确定音的能力,但是,研究发现,学生的母语对定音能力的影响更大。对于那些从4、5岁就开始进行音乐训练的学生来说,74%说中国普通话的学生都具有非常好的定调能力,而英语母语的学生这个比例只占到14%。道夫最后在报告中强调说:“我想,这些研究结果是由于一部分说普通话的学生,从小就开始不知不觉地进行语言声调的训练一或者换句话说,那些以非声调语言为母语的人很少具有这样的能力(大概10,000个人中又不到一个这样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习惯用不同的声调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但她相信,如果所有的孩子从小就进行语言声调的训练的话,那么,他们都将拥有完美的定调能力。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演唱(奏)技能及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文化的教育,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以体现。认识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奔走呼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管建华先生在《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一文中指出:“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延续,要有新的变化,如果没有自身文化认识的一个起点或立足点,没有对自己传统的深入学习了解,谈什么推陈出新!”

当今,对国际音乐教育发展影响较大的学术观念首推当代音乐人类学。首先,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音乐(Musics)加(S)复数在国际音教会上的广泛使用,正是这种观念及意义的体现,跨文化或多元化音乐教育成为注视的焦点。

国际音教18届世界大会主题为;“音乐教育的世界性观念”(1988);

主题为“音乐教育面向未来” (1990);

20届主题为“共享世界音乐” (1992);

21届主题为“传统与变迁” (1994),会议论文都明确体现了这种学术观念的指向。

1996年7月召开的第22届主题为“音乐教育为21世纪做准备”的大会,从四个角度对此主题进行了讨论:

1 各年龄层的普遍音乐语言形式;

2 各时代的普遍音乐语言形式;

3 各文化的普遍音乐语言形式;

4 各民族的普遍音乐语言形式。

国际音教世界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有世界各国上千名学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参与,影响很大。从上述各次会议主题看,我们已经感觉到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向和背景。

母语文化篇10

【关键词】文化因素;藏语教学;实际意义

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语言也承载着文化,所以在藏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区的文化特殊性,因为属于是跨文化的语言沟通,所以文化因素的渗透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作者就自身实际经验,对于文化因素在母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几点改善意见,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一、文化因素在藏语教学中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的困难并不是说是语言本身的困难,而是对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缺少必要的了解,这就会使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困惑。比如说汉语情境中,中有人问一对情侣“什么时候请我们吃糖啊?”,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是其真正的含义是“你们什么时候结婚?”,但是藏族同学对于这句话却是很难理解,他们不知道在汉语中“吃糖”这个词汇已经有了特殊的含义,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从婚嫁方面开始对学生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对于“吃糖”的解释,笔者是这么和同学说的:两个情侣如果要结婚的话,就要请客人吃糖,象征着甜甜蜜蜜,所以问他们什么时候吃糖,就是问他们打算什么时候结婚。这种教学情况还有很多,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因素对于藏语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很好的文化因素导入,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文化因素的导入环节。

二、从文化概念角度上说文化因素在藏语教学中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化产生以及传承的重要手段。每一种语言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教师在进行藏族地区的实际教学时,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藏族同学进行汉语教学,另一方面是对藏族同学进行本民族的母语教学,无论是哪种教学,教师教学时都必须要把语法、词汇以及文化思维方式中的文化因素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对于藏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相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统一规划,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而且也会帮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对语序以及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更有效率。此外,由于藏族地区的同学汉语言知识基础比较薄弱,通过文化因素的导入,可以拉进不同层次同学之间的实际水平,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其次,对于汉族同学来说,对于藏语的文化知识掌握的比较有限,只是感性上的一些理解,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把文化因素导入到藏语课堂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藏族和汉族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实现学生学习藏族语言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从文化内涵方面谈文化因素在藏语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文化内涵包含了很多内容,对于语言本身来说,文化因素一般都被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无论是其中的哪种文化,都必须要通过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在藏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词语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藏族地区的文化十分丰富,很多词语的实际意思比较广泛,但在字典中的解释却是单一的,这就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在所有语言中,词义是词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属于语言范畴的一个部分,如果说一个词没有词义,那么这个词就缺少了相应的文化意义。藏语语言一般都是通过形态的实际变化来进行表达的,句子的具体组织主要是以动词为中心,所以,在进行藏语教学时,要把藏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思维相结合,通过文化因素的导入,来研究藏族地区的语言形式,这对于藏语教学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四、从文化实用性的角度上看文化因素在藏语教学中的意义

从藏族教学的角度来说,或者说从文化的实用性角度来说,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文化,另一方面是交际文化。藏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根据藏语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具体目的,可以把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二者之间是有机结合的而且可以进行转换。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来说,所反映出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所存在的不同之处就是民族特征的体现。比如说,在汉语中有句歇后语“鲜花插在牛粪上”,“鲜花”和“牛粪”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事物,但是却表述了另外一种意思。藏语教学中,教师对于这个问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地掌握,并且能够运用的上。

此外,在藏族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交际文化也是一个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把交际文化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藏语教学过程中,藏族同学和汉族同学都在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教师在这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母语和汉语的实际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母语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水平,促进藏语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顺利的把文化因素导入到藏语教学中来,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在藏语教学中的实际导入,不仅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注意把文化因素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秀兰.少数民族预科阶段的汉语教学应该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J].职业技术,2009(04).

[2]曹春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