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工程十篇

时间:2023-03-20 16:05:33

补水工程

补水工程篇1

关键词:渠道规模水资源优化配置多目标边际指标南水北调引江济汉

1前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经河南、河北,自流输水到严重缺水的京津华北地区,以解决干渠沿线北京、天津等20座大城市,100多个县市的用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期调水95亿m3,远景调水130亿m3,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势必会改变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和生态环境条件,加剧该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了既有利于实现向北调水的任务,又无损失水源区的根本利益,必须采取相关补偿工程措施,消除调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引江济汉工程(也称“两沙运河”)作为汉江中下游水源配套工程措施之一,是从长江荆江河段沙市附近取水补充汉江干流兴隆梯级以下地区的灌溉、航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用水需求,以及东荆河地区的灌溉、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如图1所示)。引江济汉工程的供水对象包括:

(1)东荆河灌区、谢湾灌区、泽口灌区、沉湖灌区、汉川二站提水灌区和江尾提水灌区等六个灌区,现有耕地面积39.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79万hm2,人口555.24万人;

(2)武汉市城区、仙桃、潜江、汉川、孝感、东西湖、蔡甸等7个城市(区),供水人口333.7万人,工业总产值达534.75亿元;

(3)汉江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江沙洋以下约300km的河段发生过5次“水华”事件,使汉江中下游河道维持一定的流量保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

(4)河道内航运用水:为保证航道条件需保持一定流量,以维持必要的航深和航宽。

对图1所示的水资源系统,各供水子区的各部门用水,首先由该供水子区内的各种当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等)供给,如出现供水不足,则由引江济汉工程补充供水,所以,各供水子区的缺水量大小,是确定工程渠道规模的重要依据。但是,供水区当地水资源不同的配置方式,其产生的缺水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是不同的,从而也影响着分干渠和总干渠的规模。渠道规模的优选实质上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工程侧面的体现,总的原则是在充分合理使用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输水能力,尽量减少各种水源的弃水和渠道的闲置,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2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

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度量识别,本次研究认为最优的渠道规模应该体现供水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最优[1,4],数学模型如下。

2.1目标函数

(1)总供水量最大,即

式中,wg——总供水量;wgy(k,t)、wgh(k,t)、wgl(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引江济汉工程供水量、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m——长系列资料时段总数;n——供水片总数。

(2)总生态环境缺水量,即

式中,wqe——总生态环境缺水量;ue(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供水区生态环境需水量;wge(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总供水量中可以提供的生态环境供水量;其它符号意义如前所述,下同从略。

(3)引江济汉工程渠道利用率最大,即

式中,r——引江济汉工程利用率;q(k,t)——第k渠段第t时段的流量;qsup(k)——第k渠道的最大输水控制流量。

2.2约束条件

(1)汉江水量平衡方程约束:

w(k+1,t)=w(k,t)+p(k,t)-p(k,t)-e(k,t)+g(k,t)+i(k,t)-wgh(k,t)+f(k,t)(4)

式中,w(k,t)、w(k,t+1)——第t时段上游第k供水片的入、出境水量;p(k,t)、e(k,t)——第t时段第k河段的降水量、水面蒸发量;g(k,t)、i(k,t)——第t时段第k河段的地下水汇入量、河道区间水量;wgh(k,t)、f(k,t)——第t时段第k供水片的供水量、回归水量。

(2)供水区水量平衡方程约束:

u(k,t)-wq(k,t)-wgy(k,t)-wgh(k,t)-wgl(k,t)=0(5)

式中u(k,t)、wq(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需水量、缺水量。

(3)引江济汉工程渠道输水能力上限约束:

q(k,t)<w(k)qsup(6)

q(k+1,t)≤q(k-1,t)(7)

式中,w(k)——第k支渠从总干渠的设计分流比例。

(4)水源弃水量最小约束:

式中,wl——水源的弃水总量目标值;wl(k,t)——第k供水片第t时段的地表水源可供水量;t*——系列时候刻度单位,一般为旬、日、月等;公式中大括号内的三项分别为地表水源弃水量、地下水源弃水量和引江济汉工程虚拟弃水量。

(5)边界条件约束、变量非负约束等。

3多目标边际优选法

渠道规模的多目标边际优选法包括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控制六俩优选、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优选、灵敏度分析四步,其中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控制流量优选是相互耦合并需要多次反复。

3.1水资源优化配置

各供水片对当地水源采取的配置方式会影响到分水口的亏水过程。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各分水口所含供水片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样得到的各分水口亏水过程,才是确定引水渠道最优规模的直接依据。

不考虑引江济汉水源,采用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1)~(8)进行供水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忽略目标(3)并使qsup=0,即没有引江济汉工程)。实际操作中使用了多目标模拟技术和大系统分解协调相结合的方法[2],得到各供水片的缺水过程。

3.2控制流量优选

接着需要优选确定最大限度满足各供水片用水需求的渠道控制输水流量即最优控制流量。最优控制流量是反映系统总优化程度的一个指标[3]。

由上述所得各分水口的需分水流量,自干渠末端由下而上逐渠段累加(如图2所示),并考虑各渠段的输水损失,即可推得渠首输水流量过程。将此过程按大小进行排序,并计算相应的频率,选取时段频率分别为50%、60%、65%、70%、75%、80%、85%、90%、95%和98%时对应的渠首输水控制流量,在此流量系列为基础进行优选。

分别将上述控制流量作为渠道规模约束,对涉及到的水资源系统进行第二次优化配置计算。这里要完整地使用渠道规模优选的数学模型(1)~(8),可得到相应水平年下各目标函数值与控制流量的关系,由于供水区的供需水状况随时间分布差异较大,为了保证各旬的控制流量优选不受其它时段的影响,故以旬为单位分别进行控制流量的优选。各旬的三条输入~输出响应曲线分别为(参见图3):a.多年平均旬供水量~控制流量关系wgx=f(q);b.供水区生态环境缺水量~控制流量关系px=g(q);c.工程旬利用率~控制流量r=h(q)。

利用经济学方法对上述三种曲线进行分析,在这里我们引入了边际旬供水量wgxb、边际旬生态环境缺水量pxb和边际旬利用率rb三个量值,并以边际旬供水量wgxb为例作详细说明。边际旬供水量是指增加单位流量而获得的供水量增加值,在q0处的边际旬供水量定义为:

边际旬供水量表征了在q0的基础上增加单位流量对增加旬供水量的贡献程度。

经济学中的经济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零、边际收益的导数小于零。由于受物理指标的限制,在具体论证工程规模时不可能完全照搬边际收益等于零的法则,与此相似,提出了以下分析确定方法:

(1)将p=g(q)和e=h(q)两个关系曲线描绘在同一坐标系中(坐标刻度可能不同),以便于观察曲线某些相似的变化趋势;

(2)对不能精确找到驻点(边际保证率等于零)的曲线,用曲线明显由陡变缓的坐标点代替,本文称为近似驻点。实际操作证明这种简化是必须的,而且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对近似驻点不满足供水保证率要求的实例,可考虑适当将其右移,即增加最优控制流量。按照上述原则,选取合适的控制点作为各旬的最优控制流量,结果如表1所列。

3.3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优选

设计流量则是供水系统设计供水保证率要求的一个渠道设计指标。加大流量是考虑到渠道建成后在管理运行中可能出现规划设计中未预料到的变化和短时加大输水等要求,为留有余地而拟定的一种流量。本次采用类似于灌水率修正的方法优选渠道设计流量和加大流量。

将各旬最优控制流量绘成直方图,如图4,若以其中最大流量qmax作为渠道的设计流量,势必偏大,是不经济的。根据文献[5],渠道的设计流量,应从中选取延续时间较长(达到30天或以上)的最大平均流量,而不是短暂的高峰值,对短暂的大流量,可由渠道的加大流量去满足,而对大于加大流量的极短时间流量可以通过渠道的调度满足。对于以远距离、多目标为显著特点的大型引水渠道,其输水流量较单纯灌溉渠道要均匀,且应考虑历年停水1至2个月的维修期,因此,可选取延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最大平均流量,即图4中的qd,作为渠道设计流量。

加大流量是设计渠道高程的依据。现有规范关于渠道加大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qa=(1+α)qd(10)

式中,qa、qd——渠道的加大、设计流量;α——加大系数,由文献[5]可查。需要指出,这一加大流量并非最后采用的结果,在确定加大流量时,还须考虑通过各种优化配置方案计算得到的最优控制输水流量约束。因此,建议从式(10)算出的加大流量和最优控制流量中选择较大的数值,并适当取整,以此作为渠道加大流量值。

从图4可以看出,5、6、7月连续91天的最优控制流量在400m3/s为作为渠首设计流量值。在根据式(10),选择加大流量系数5%进行计算,可得到渠首加大流量为420m3/s;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5月中上旬、6月中上旬、7月中上旬等六个关键供水旬的最优控制流量均达到450m3/s,因此为保证春、夏季用水临界期的水资源需求,建议取渠首加大流量为450m3/s。

3.4灵敏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论证渠道规模的经济合理性,尚须针对加大流量下的渠道规模,进行微幅变化(如增加5%到10%与减少5%到10%)条件下供水区的多方案优化配置计算,以便分析渠道规模微幅变化时对供水量或缺水量与渠首输水量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说明建议渠道规模的经济合理性。灵敏度分析成果如表2所列。

说明:百分数为增加(减少)值相对于固定值的比例

由表2可以看出,如果渠道规模在建议加大流量的基础上增加5%,各优化配置方案供水量仅增加2.91%到4.00%;如果渠道规模加大10%,供水量也仅增加6.02%到9.19%,生态环境缺水量的减少也有限(最大9.77%),由此可以认为:在建议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渠道规模是不经济的。同理可知,在建议规模基础上减少10%或5%,虽然供水量较小不大,但生态环境缺水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大56.96%),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所建议的渠道规模是经济、合理的。

补水工程篇2

关键词:自然补水系统;水环境;水环境治理;应用效果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建造和人类生存的必要保障。无论何时,当人类在索取自然水资源时,都会着重思考各种活动会对自然水资源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影响。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水资源不但给予了人类的生存繁衍的资格,还为人类社会不断繁衍发展来的种植农作物、城市道路建设、发电、国防要素等众多角度的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给出了希望。自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不断被研发应用,使得人类对自然水资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和使用方式越来越多,过度的水资源使用使得大自然的再生能力赶不上人类的使用速度和污染速度,大自然中可使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开始出现恶劣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便,甚至是严重的江河水位下降、地下水源不足、水体污浊、频发洪涝等等自然灾害问题,以往发生的各种严峻问题都在警示着人类,使人类开始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

1自然补水系统现状概述

1.1我国水环境现状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进步,而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也使人们将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得以实现,但人类繁衍过快使得地球人口过多、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水资源越来越多,导致地球上的水资源出现不足,并且人类的过度生产、开采使得自然水资源不断被污染,给人类社会同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只有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类可以持续繁衍下去。

1.2生态补水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社会学者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生态补水进行深度研究,并且成果显著。20世纪末期,俄罗斯在国家的领导下修建了伏尔加格勒大坝,并且国家规定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大坝情况,要以每年的俄罗斯国民经济趋势和汛期坝内水量相结合来模拟每年春汛时大坝开闸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提前防护措施,保证产卵鱼塘和新耕种的农作物不被大水冲毁。田纳西河某地区的管理部门对其管理水库的放水量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放水量来增加下方河流的水量,改善下游地区水位低的局面。在澳洲地区,政府对自然环境中的水环境要求格外严格,境内所有区域都要按时检查上报所处地区的水资源环境质量,并且澳洲政府出台了多种有效的自然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环境治理的方法。相比于国外,我国由于国情原因,对水资源治理的研究时期要远远落后于国外,21世纪我国才逐渐开始了水资源治理的研究。环境研究专家张丽[1]以蔷薇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并得出了“垂直流水平流”的水环境修补策略,该策略的提出一经试验即产生了很高的效果,对于环境治理和经济收益都具有良好的作用。四川工学教授罗红兵[2]将景观水法和一维水量水质模型进行融合,从中计算出河道的水量情况和需要补水的水量。赵世付[3]将安徽省作为自然水资源研究的目标,对安徽省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城市生态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做出了详细分析,提出用河水补充城市内部水源的方法。同时,他提出使用因地制宜的补水方案,要根据不同年份的农业需求进行计划补水。卓俊玲[4]和同组研究人员对黄河的河口处湿地进行了虚拟建模,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建立了适合黄河的河口处湿地的自然补水体系,并且搭建了河口湿地自然用水的模拟体制和批准补水的管理制度。冯亚辉[5]协同组研究人员深度调查了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剩余水量补进白洋淀地区的可行性,并通过调查研究,设计出了多种线路预算,最终选取了最优线路,提交给当地政府。在社会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我国吸取了大量的有效建议,并实际展开了大量的生态补水工程,如远距离调水进行补水的庞大工程,从而对远离自然水源的地区进行有效补水,达到养护当地生态的效果。

2我国执行的补水思路

我国当前国情倡导我国社会应构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水资源使用方式,要构建和谐的人水协调发展模式,使人类社会和自然水环境可以共同良性发展。在城市中使用污水资源再利用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地区水环境,并且城市中的污水在处理过后可以将水质调整到可用范围,而且净水成本低廉。面对我国当前水资源匮乏,各地区河流出现干枯现象,自然水环境日益恶劣的局面,采用生态补水工程可以有效利用工程施工调水补足水资源匮乏地区的需求量,使受补地区水资源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通过养护使其重新生成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由此可见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均是符合我国持续发展道路的补水方式。

3自然环境中水资源评价特点

3.1使用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用途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可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供水,而且还可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保。在各用水户中,有的是消耗性用水,有的是非消耗性用水,只要合理安排,就能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2水资源补给循环性

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在开采取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不断补给,然后被开采和消耗,再得到补给和恢复,这种循环不止的规律,是水资源最重要的特点。但从水量平均的观点来看,多年平均取用量一般不能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否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在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时,尤应注意。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年取用水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并合理地利用水资源。3.3不可替代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资源,是任何一种资源都无可代替的物质。

4补水系统中的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的作用

在当前人类社会活动不断丰富的时代,在无节制的水资源消耗中,自然水资源已不再富足,持续的水环境恶化导致人类与水资源环境的矛盾迅速加剧,水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碍。当前,世界各地的水域河流均有断流、枯竭现象出现,生态水体质量日益变差,污染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愈加恶劣。文章研究的补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水环境的质量。在补水系统中有着很多补水途径,最常用的就是污水资源再利用和生态补水[6]。

4.1污水资源再利用的现状及作用

污水资源的再利用就是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使处理过后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使用的水质量指标,重新投入生活使用。在当代自然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进行污水处理再利用的方式对当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具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可以阻止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是城市水环境得到改善,这对自然生态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重要作用,这项技术也被社会专业人士广泛钻研。当前,污水处理再利用技术可以做到将处理过的废水对城市内的绿植、公园、人工湖、河流等方面进行补水,并且经过处理后水质达标的水资源还可以用于洗车、清洁路面、浇灌路边植被。但我国对于废水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究的大方向一直放在生活废水和工厂废水的回收处理上,而对于大环境方面的生态补水的研究却没有较大进步,技术还不成熟。

4.2生态补水的现状及作用

补水系统中的另一种生态补水方式是利用工程施工将富足地区水资源跨远距离输向需要补水的地区,补足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用水,遏制水资源匮乏地区的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通过养护使其重新生成自然调节的能力,养成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这种方式对于自然生态中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显著的战略性作用[7]。我国当前研究开发出的生态补水手段有污水资源再利用、河流跨距离调水、人工水库引水、利用降雨等方式。

补水工程篇3

新疆某水电站工程为径流式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开发任务是水力发电。水电站整个动力引水渠道长31km,引水流量为138.8m3/s,装机容量220MW(4×55MW),保证出力126.4MW,年发电量12.79亿kW•h。工程建设征地呈带状分布,征地影响范围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及4个县直单位的386户移民。工程建设永久征收土地7551亩,其中耕地2421亩、园地122亩、林地1339.6亩、牧草地3228.8亩;临时占地3210.3亩;拆迁房屋面积5827.7m2,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等。工程永久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为:耕地补偿基数参照新疆自治区新计价房[2001]500号文规定的一等耕地标准,即1200元/亩;补偿倍数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执行,其中,土地补偿费10倍,安置补助费6倍。工程建设基准年为2008年,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征地移民安置补偿投资主要材料及价格采用2008年12月价格水平。工程建设工期34个约。工程建设征地于2010年正式实施。

2问题的提出

在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阶段,15个永久占地村中有1个村的16户被占地户认为工程永久占压他们的承包耕地为菜地,按照种植粮食作物的一等耕地标准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他们不能接受,应该按照菜地的标准进行补偿。为此,他们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并多次阻挡工程建设正常施工。在经过多次上访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诉诸法律,不仅给全县移民安置工作造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而且使工程建设工期拖延2年之久。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州、县人民政府及其移民管理机构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协商,县土地管理局、农业部门及菜篮子办等部门也多次试图对16户被占耕地重新确定土地性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移民监理单位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现场调查。具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永久征收该村耕地741亩,全部为水浇地,共计涉及97户村民。其中,征收这16户村民的承包地为110亩。在2005—2007年期间,这16户村民有的种植了小麦或玉米,有的种植了洋葱、胡萝卜或是甜菜、胡麻等,基本上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倒茬种植,一年仅能种植一季。但是,并没有收集到每户的详细资料。监理单位也查阅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国内外以往类似案例,但是,要改变土地属性、按照菜地进行补偿,还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3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1国家政策层面的制约

(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我国土地按现状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12类,其中耕地又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2)关于菜地的定义。经查阅,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上对于菜地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在《国家建设征用菜地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5]农(土)第11号)中,对城市郊区菜地进行了约定,即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者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养鱼塘。一年只种一茬或因调整茬口安排种植蔬菜的,均不作为本办法所称的菜地。从上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该村16户被占耕地均不能定性为菜地。一是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没有对菜地进行单独分类,而是把用于种植蔬菜的土地涵盖在耕地中。而耕地的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也不是按种植类别进行分类的。二是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这16户的被占耕地连续3年以上全部种植了蔬菜,只是部分农户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根据需求倒茬种植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等,是轮作地。三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地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即一年只种一茬,也不符合现行城市菜地的标准。

3.2土地补偿费测算问题的制约

(1)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均是采用亩产值倍数法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16倍。我国对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采用的是土地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乘以一定的倍数。从根本上讲,这种计算方法不能体现土地本身的实际价值,同时倍数计算法也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是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不断调整的,很难确定3年中种植作物变化情况。二是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难以对农作物的产量作出准确的统计,调查也难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三是农作物的价格随市场波动,年度之间和年内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确定的,很难确定统一的计算价格。四是在实际工作中,取规定的下限还是上限相差很大,很难实行。(2)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的确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条文说明,经济社会“样本调查的方法分别采用搜集农调队的典型资料、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社会指标的调查主要采取搜集县农经局统计年鉴资料、农调队资料等,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由设计单位等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所以,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情况、设计人员的水平高低,都对确定征地前3年平均亩产值和工程征地补偿基数数值有着直接影响。

3.3移民安置规划阶段的相关制约

(1)规划设计人员对于国家政策认知程度的制约。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土资厅发〔1999〕97号)”,《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这里的“该耕地”,是指实际征用的耕地数量。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中的“该耕地”,则是指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因此,在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时,“该耕地”的概念是不同的。征用耕地土地补偿费中的该耕地,可以理解为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的耕地(一般以县为单位),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可以用区域内的平均数值;而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中的该耕地,是指被征地村或村民小组每人占有的耕地数量,计算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应与村、组平均前3年产值挂钩。不能采用相同的数值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工程建设征地区域内前3年耕地亩产值进行计算,作为补偿基数,再乘以相应的补偿倍数即可。这种计算方法没有按照“该耕地”的不同含义进行区分,以此确定的安置补助费标准有违公平、合理,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2)地方移民机构和乡村干部等工作深度的制约。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的规定,实物调查成果应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其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应由户主签字;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物,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企业的实物,应由企业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应由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在实际工作中,属于农村和城(集)镇居民的实物,属于企业的实物或是企属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物,均能根据规定由相关物权人进行签字、认可,但是,对于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调查,按照规定应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一方面这是由我国土地的公有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又现行的于土地承包经营相矛盾。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认可的仅仅是被占土地的性质和面积,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农户实际种植了什么。综上所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征地移民实施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菜地补偿这样细节性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到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到工程建设,甚至社会稳定。

4建议

补水工程篇4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效补偿机制

引言

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是指对因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而产生的非自愿移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的全面规划和施行,使其达到或者超过移民前水平,确保其在新的生产生活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传统的移民安置主要以农业安置为主,由于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差异化影响,部分地区的水电工程移民普遍仍处于贫困状态,为从根本上破解传统移民安置难以解决失地农民长远生计这一问题,广东三河坝水电站、东山电站等中小型水电站在移民安置方面突破了传统移民安置模式,采用了对淹没耕地的移民实行逐年补偿的安置方式,其中三河坝电站已实施类似长效补偿27年,东山电站实施长期补偿5年,以上电站在实施长效补偿安置后老百姓比较满意,总体上社会平稳安定,长期补偿已被当地群众普遍接受,具有一定的群众的基础。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效补偿机制简述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简言之就是将原先单一的传统的一次性补偿转变为长期逐年的补偿,将项目业主和失地农民看作独立的利益个体,引入建设成果共享、实施风险共担的新理念,在保障水电站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正常发挥项目规划效益的前提下,允许水电工程移民直接分享工程效益。

以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其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的总体思路是将耕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以电站贷款形式投入电站建设经营运作,每年在电站利润中提取还款,交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长期补偿,补偿年限从被征地开始至电站报废止,不收回本金。

从以上工程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分别是长期性和补偿标准可调整性。长期性主要体现在长效补偿的期限是以移民耕地被征收开始至电站报废、库区重新复垦为终止;补偿标准可调整性则主要体现在因耕地亩产值波动等因素而需要增加价差补偿。由于耕地亩产值涉及到粮食作物的亩产量、单价、种植成本等因素,为了减少操作的复杂性,一般可采用固定粮食产量和种植成本比例,只涉及稻谷价格变化,每三到五年进行一次稻谷价格评估,并经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审核后作为补偿标准的调整依据。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效补偿机制的意义

从已实行长效补偿机制的水电工程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受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不同地区采用的长效补偿标准和形式有所差异,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整体而言,长效补偿机制对水电工程建设仍然有着积极的深刻的影响。

2.1增加移民收入,增强可操作性

采取长效补偿机制后,移民无需从事农业生产也可具有稳定的长期性收入来源,且收入水平可确保不低于原有甚至有所增长,基本口粮有了保障,旱涝保收。在解决移民温饱问题的同时,农民的劳动力得到解放,可投入到养殖业等二、三产业中去,拓宽了移民增收渠道和致富空间,有利于发展多元化经营。由于不再受可耕种土地资源的限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安置更多的人口,且移民的利益与电站效益挂钩,实现了土地补偿价值的最大化,避免了一次性补偿的弊端,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2化解人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传统的移民安置主要是以耕地调整、荒地开垦等形式来发展农业生产安置,该方式能够解决失地农民的温饱和发展问题,能够保证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但由于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大多处于山区丘陵地带,耕地资源有限,大规模补充开垦耕地或改造中低产耕地并不现实,采用长效补偿不仅可以突破传统农业安置对于可耕种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瓶颈限制,有效解决库区耕地资源紧缺、调剂难度大、土地开发整理代价高的矛盾,还能有效减少随迁人口规模,有利于库区原有社会关系体系的稳定延续。

2.3缓解融资压力,减轻业主负担

由于长效补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耕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该部分补偿费是以电站贷款的形式投入电站建设经营运作的,换而言之,移民的耕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可以作为水电工程的建设资金投入到项目的建设中去,作为项目业主而言这意味着无需再将一次性、短期性巨额资金投入到对移民耕地补偿和安置补助中,而是可以将其转化为长期性、分散性的长期投入,一次性投资显著减少,有效缓解项目业主的资金融资压力,减轻业主负担。

3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效补偿机制优化措施

3.1明晰和规范长效补偿的法律关系

实践中许多长效补偿常通过业主与水库移民签订补偿协议来达成,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移民发展权益的保护,也背离征地移民补偿的法理旨向。虽然长效补偿的最终费用需由项目的直接受益人――业主承担,但征地的性质已经决定了移民补偿的义务方必然指向国家。“征地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事,供地是政府和用地单位之间的事,补偿费是由政府给,在程序上与用地单位无关。”长效补偿的费用给付方不是业主,而应该是政府。因此,应建立由地方政府与移民签订长效补偿协议的运行机制,同时为保护移民利益,业主应与地方政府签订保障水库移民补偿安置费用具体落实的协议,通过该协议明确业主应该承担的责任。

3.2建立长效补偿的风险保障机制

长效补偿的目的在于让移民能够分享水电开发带来的发展利益。首先,为了保障长效补偿资金的来源安全,可将长效补偿经费列入水电发电成本,建立与上网电价的联动机制。其次,作为经营性的水电项目,必然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可从水电工程经营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并把其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建立由项目业主的投资方或担保方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制度。

3.3建立长效补偿与一次性补偿的协调机制

长效补偿作为一种创新的移民安置方式,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是将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分期支付给移民,相对安置补助费等一次性补偿来说它只是移民征地补偿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对于失地而搬迁移民来说,安置补助费等一次性补偿具有重要的生存保障价值,而长效补偿更是日后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两者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的。三板溪电站是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并存,罗旬县同一库区涉及两个电站,一个是双河口实行长效补偿,另一个是龙滩电站实行一次性补偿,自实行长效补偿以来并未有不稳定现象发生。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移民安置方式已不能同移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作为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长效补偿机制的首次提出到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长效补偿机制正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基于政治的推动和现实契合性,长效补偿机制在水电工程移民征地补偿实践过程中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它也必将成为日后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发展趋势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银蓉,梅昀等.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补偿现状与补偿原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

[2]闫文,许月明.河北省多样化征地补偿方式探析[J].调研世界,2010,(3):34.

补水工程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混凝土;裂缝;修补办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level of our country continu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as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since the founding in size, number of; because concrete is porous media, so the leakage in the hydraulic engineering situation is inevitable. Because leakage effect, makes the internal water pressure infiltration of concrete structure, this phenomenon will not only reduce the water impermeability, but also will cause corrosion of steel, influenc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stability, endanger the water structure. So the analysis of crack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asons of concrete crack, puts forward some mending method.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ncrete; crack; repair methods

混凝土主要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它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但由于混凝土有均匀性比较差、离散性大的特点在使用特别容易出现裂缝。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建筑物的危害比较大;我们必须要加以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预防和控制裂缝的产生,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一、水利工程中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物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轻则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正常使用,严重的贯穿性裂缝甚至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的完全破坏。混凝土裂缝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使水体建筑物产生渗漏,一旦发生渗漏,在水压力的作用下,裂缝的宽度会随着时间的加长而逐步变宽;另一方面当水渗入混凝土内部后,首先会引起水解破坏,导致混凝土结构物遭到严重破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随着裂缝的深度而进入混凝土内部与水泥的水化产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碳酸钙物质,就是常说的混凝土碳化,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混凝土中的钢筋纯化膜容易遭受破坏,当水和空气同时期渗入,钢筋就产生锈蚀,钢筋锈蚀后体积膨胀,进一步加剧了混凝土裂缝的扩大,对整个工程形成了更大的危害。

二、水工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按裂缝产生的原因划分有: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引起的裂缝;由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水工建筑物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如下:

1、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时产生的大量水化热得不到散发,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使混凝土的形变超过极限引起裂缝。

2、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由于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有时会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

3、在厚度较大的构件中,由于混凝土的塑性塌落引起的裂缝。

4、当有约束时,混凝土热胀冷缩所产生的体积胀缩,因为受约束力的限制,在内部产生了温度应力,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容易被温度引起的拉应力拉裂,从而产生温度裂缝。由于太阳暴晒产生裂缝也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现象。

5、混凝土加水拌和后,水泥中的碱性物质与活性骨料中活性氧化硅等起反应,析出的胶状碱——硅胶从周围介质中吸水膨涨,体积增大3倍,从而使混凝土涨裂产生裂缝。

6、在炎热的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混凝土内部水化热过高,在混凝土浇筑数小时仍处于塑性状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7、当结构的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就有可能会产生裂缝,随着沉陷的进一步发展,裂缝会进一步扩大。

8、当钢筋混凝土处于不利环境中,例如:侵蚀性水,由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限,特别是当混凝土密实性不良,环境中的氯离子等和溶于水中的氧离子会使混凝土中的钢筋生锈,生成氧化铁,氧化铁的体积比原来金属的体积大得多,铁锈体积膨胀,对周围混凝土挤压,使混凝土胀裂。三、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其质量控制

一般而言,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作业准备、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找平以及养护等内容,具体表现如下:

1、作业前的准备和运输

在这一工艺环节,最主要是的工作就是将待施工的区域打扫干净,以免有灰尘和杂物混入其中,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将相关的施工设备运至指定地点并做好性能检查工作,保证随时都能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就是要拌制好的混凝土运输环节。这一工艺环节最重要的是保证混凝土的供应流畅,杜绝出现中断现象。最好选用混凝土泵等输送机械,准备充足的混凝土输送泵,从而保证混凝土供给的连续性。

2、浇筑混凝土

工程底板的混凝土浇筑要严格按照工序进行。一般而言,后浇带的宽度为一米,施工的缝隙要留在这一后浇带上,同时,在外墙的吊模部分应在高出底板0.3米处预留水平缝,并且底板的梁吊模要高出底板0.35至0.75米,该部分要等到底板浇筑并捣实两小时后方可进行浇筑。每一段工程的混凝土浇筑要保持连续性,在振捣棒保持有效震动长度的基础上,可采用分排的方式进行浇筑,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留有施工冷缝。从这一工艺上来看,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混凝土振捣

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机械进行振捣,由于经常使用输送泵传送混凝土材料,因此可以保证其良好的坍落度与流动性。同时,可以采用斜面分两层布料的施工工艺,即在一个坡度上,在面积较小的交叉部位,应当从其四周插入振捣棒;对于面积较大的交叉部位,应当在帮扎钢筋时注意其之间的间隔,一般保持在五米左右。在绑扎钢筋时,可用直径为4.8厘米的钢管作为插管,等钢筋绑扎完之后再将其拔出,这样就可以预留一些插棒孔。

4、找平和养护

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一般都用木抹子或者长木杠来找平,就是将混凝土表层的附浆进行集中并赶到一处,通过人工将其清理,此时进行第一次找平,其目的是将其表面的平整度保持在一定的要求范围之内。第二次进行找平的目的在于清除混凝土表面上的微小收缩缝,这是找平的最后一道工序。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也非常重要,它是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实施养护工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混凝土结构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从而便于控制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差,从而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防止其出现裂缝。实践中,对于大面积的底板面进行养护,可采用塑料簿膜进行第一次铺盖,第二层可使用稻草、草毡等作为保温和保湿材料。

四、水利工程构筑物已产生裂缝的修补方法

1、表面修补法

在裂缝的表面涂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表面粘贴玻璃丝布等措施。表面修补法主要适用于对表面裂缝和深度裂缝的处理。

2、充填法

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5mm 的裂缝,沿裂缝处凿成““u”形或“V” 形槽,槽顶宽约10 mm ,在槽中充填密封材料。 充填材料采用水泥砂浆环氧砂浆弹性环氧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等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已经锈蚀,则将混凝土凿开到能够处理已经生锈的钢筋部分,将钢筋除锈,再在槽中充填水泥砂浆 或环氧树脂砂浆等材料。

3、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于结构整体有影响或者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多应于较深、较细的裂缝。灌浆材料有水泥浆材普通环氧浆材弹性聚氨酯浆材水溶性聚氨酯浆材等。

4、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坚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4.1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积。

4.2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

4.3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剂加固。

5、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普遍用于处理严重损坏的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将损坏的混凝土去掉后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补水工程篇6

一、工程概况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原州区受水区连通配套工程是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一部分。工程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市原州区境内,以在建水源工程中庄水库为主水源,加上贺家湾水库(原建)和张易上滩水库(新建)水源,将水源与受水区已建44处村镇集中供水工程连通,工程涉及原州区8个乡镇95个行政村。于2015年6月中旬陆续开工建设,原计划张易和开城片区2015年年底竣工,西山和清水河片区2016年6月竣工。

二、工程建设中的征地工作

1.工程征(占)地工作任务本工程征(占)地主要分永久征收和临时征用,永久征地包括镇墩、各类闸阀井、泵站、水池、水厂、管护道路及管理设施占地;临时征用土地为连通管道及其沿线建筑物的施工作业带、临时道路、生活区及材料堆放加工区等。工程征(占)地实物指标调查参考近3年固原市原州区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基准年为2014年。调查内容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9)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确定。调查成果:工程永久征用土地665.59亩(1亩=1/15hm2,下同),其中水浇地72.72亩,旱耕地218.60亩、苗圃86.29亩,防护林地15.19亩,其他草地272.79亩。工程临时征用土地2448.77亩,其中水浇地358.40亩,旱耕地740.30亩,其他1350.07亩。本工程不涉及搬迁安置人口,只涉及生产安置人口,生产安置人口少且居住分散,采用在本村调剂耕地的方式进行移民生产安置。2.工程征(占)地补偿标准及投资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资料: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投资估算,依据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管理实施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固原市征地补偿相关文件、建设征地实物核查成果、原州区近3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及典型调查资料等。(1)补偿标准永久征地补偿标准:本工程占用耕地永久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之和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计算。经计算:原州区旱耕地补偿单价为6800元/亩、水浇地为13338元/亩、苗圃地为6800元/亩、苗木移栽费为15000元/亩、林地为1800元/亩,县属防护林为4000元/亩,其他草地为2000元/亩。临时用地补偿标准分别为:水浇地补偿单价为2000元/亩、旱耕地为1000元/亩、旱地苗木地移栽费按15000元/亩、其他草地补偿单价为200元/亩。青苗补偿费水浇地为850元/亩,旱耕地为500元/亩。(2)补偿投资及批复资金包括征地补偿费、临时土地复垦费、其他取费、基本预备费及有关税费在内,初设报告中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总投资估算为2268.78万元,复审后批复资金为1864.62万元。3.工程征(占)地工作措施及进展情况(1)征(占)地工作措施①以地方政府作为总协调,逐级落实责任,并建立征地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为开展征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考虑到项目征地涉及范围广、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工作任务相对较重且工期紧,征地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来协调完成,并成立项目征(占)地领导办公室,负责工程占地组织及协调工作。原州区人民政府作为总协调,按照项目涉及乡镇村队,逐级落实责任,分工协作,抽调的乡镇工作人员都具有多年征地协调经验。原州区水务局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征地工作,抽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工程设计资料,落实建设征地范围,并进行征地丈量和数据记录等各种工作,确保征地各项指标的合理性。②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征地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提高征地工作效率,确保征地工作按期顺利实施。征地初期,因永久征地标准低,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经征地领导小组多次与上级相关部门、各地受征地户沟通协商,同时结合工程设计、批复征地指标和费用,综合考虑征地户意愿、其他各行业标准、近年固原市和原州区政府制定和采用的标准,以尽量不突破设计和批复的征地指标和总费用为原则,在深入各地调查、再次核查实物指标的基础上,与设计部门、受征地户沟通协商,以减少部分管护路等永久征地面积为主要办法,调整并适当提高部分地方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了征地工作实施方案。征地工作中以征地尽量少损失受征地户经济利益为原则,合理安排征地时间,并按照“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提高征地工作效率。③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底线,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征地户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解决征地问题。这里的“特殊”指确因经济困难单靠耕地生存的征地户、耕地所处地理位置条件好对征地补偿要求高的征地户等。为避免矛盾,确保工程按期实施,在按常规条件多次协调沟通无果情况下,对这些“特殊”征地户以不违反法律法规为前提,采取“特殊”措施分别解决,如经济较困难的征地户,由征地协调组与地方政府及民政部门协商,承诺将该家庭列为贫困户救助对象,通过低保金或低收入家庭救助金等方式来补偿解决。(2)工程征(占)地工作进展情况及工程完成情况目前该工程大部分征地工作陆续完成,截至2015年年底,张易和开城片区主体工程已基本按期建成;西山和清水河片区分别还有20%、35%工程未完建。西山和清水河片区工程进度比原计划进度慢,一方面是因这两个片区工程量较大,征地任务重,且征地协调难度较大,造成征地工作进展不顺,到2015年年底还有约35%的征地未完成,影响次年工程开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水利行业建设征地标准较电力和交通等行业低,造成征地工作进展缓慢,影响工程按期实施调查发现,宁夏相同地方水利行业永久征地补偿标准较其他行业低20%~30%,青苗补偿费较其他行业低40%~55%,大部分农民不接受这样的征地补偿标准而影响了征地进度。2.提高征地补偿费用及标准造成征地补偿费用增加,且增加费用难以解决按照2006年9月1日实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标准的,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审批或者核准部门批准。一是该条例从开始制定到实施已有10年时间了,而这1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土地的价值无形中也大幅度上涨;二是征地补偿等费用按耕地年产值的16倍算,应该是将被征地按照16年时间计,16年之后土地使用权并不属于原受征地户,所以按照这个规定核算的征地费用仅相当一个普通打工仔的1~2个月工资,对于永久失去土地的受征地户来说极不公平;三是提高标准需要报项目审批或者核准部门批准,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且需要时间较长,而待建和在建工程不能按时兑现征地补偿费,工程建设很难开展;四是该工程2011年规划设计,征地标准是按2012年概算核定单价为准,该费用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及国土资源厅一致审定通过,并已核定批复了资金,且征地费用主要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筹资,自治区政府已经竭尽所能筹资这部分工程建设征地费用,要提高标准,增加费用,必然要综合考虑自治区政府财力状况。

四、建议

补水工程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 混凝土裂缝 修补 预防

1、水工混凝土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裂缝将使水工建筑物产生渗漏,渗漏的结果,一方面在压力水作用下使裂缝逐步扩宽和发展;另一方面当水渗入混凝土内部后首先会引起水解破坏,并可能由此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

由于混凝土碳化会加剧混凝土收缩开裂,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破坏。混凝土裂缝的存在,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极易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水泥的某些水化产物相互作用形成碳酸钙,这就是常说的混凝土碳化。在潮湿的环境下二氧化碳能与水泥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使钢筋纯化膜遭受破坏,当水和空气同时期渗入,钢筋就产生锈蚀。

混凝土的裂缝还会使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削弱,在裂缝部位,水拉性能减弱,裂缝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大的危害。

2、水工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按裂缝产生的原因划分有: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由变形引起的裂缝;由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水工建筑物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如下:

(1)大体积混凝土水化时产生的大量水化热得不到散发,导致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使混凝土的形变超过极限引起裂缝。

(2)混凝土在硬化的过程中,由于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有时会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

(3)在厚度较大的构件中,由于混凝土的塑性塌落引起的裂缝。

(4)当有约束时,混凝土热胀冷缩所产生的体积胀缩,因为受约束力的限制,在内部产生了温度应力,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容易被温度引起的拉应力拉裂,从而产生温度裂缝。由于太阳暴晒产生裂缝也是工程中最常见的现象。

(5)混凝土加水拌和后,水泥中的碱性物质与活性骨料中活性氧化硅等起反应,析出的胶状碱——硅胶从周围介质中吸水膨涨,体积增大3倍,从而使混凝土涨裂产生裂缝。

(6)在炎热的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混凝土内部水化热过高,在混凝土浇筑数小时仍处于塑性状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7)构件超载产生的裂缝。例如:构件在超出设计的均布荷载或集中荷载作用下产生内力弯矩,出现垂直于构件纵轴的裂缝,构件在较大剪力作用下,产生斜裂缝,并向上、下延伸。

(8)当结构的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就有可能会产生裂缝,随着沉陷的进一步发展,裂缝会进一步扩大。

3、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掺入粉煤灰,选择减水剂,保证泵送流动度。采集原材料进行试拌,尽可能地减少水泥用量,添加Ⅰ级粉煤灰,将水胶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粗骨料采用二级配。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温升,减少收缩,提高抗侵蚀具有良好的作用。

(2)原材料的选择。砂料细度模数控制在2.4以上,含泥量控制在1%内。碎石针片状控制在10%以内,含泥量控制在1%内,尽可能使用低水热化水泥,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不使混凝土产生收缩。

(3)施工安排。混凝土的浇筑尽可能避开高温、曝晒、多风、降温的天气,若需要上述条件下施工时必须有相应遮挡、保温措施。

(4)施工过程控制。二次振捣法消除混凝土沉缩裂缝。对于浇筑后坍落度已经消失开始初凝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混凝土会重新液化,能较好地消除粗骨料、钢筋下面的水膜,消除沉缩收缩量。泵送混凝土特别需要二次振捣。

控制约束裂缝的措施。混凝土约束裂缝的产生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或收缩引起的约束拉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在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气温骤降时,及时采取保温、保湿措施,加强测温和气温预报,做到防护及时。闸墩下部与底板同时浇筑或尽量缩短闸墩与闸底板之间浇筑的时间间隔,可有效控制闸墩裂缝发生。

(5)混凝土干缩裂缝的控制措施。混凝土存在空隙产生湿胀干缩,加强振捣使之密实,清除混凝土中的泌水,加强表面的抹压收光,掺加优质粉煤灰,降低水灰比,可有效地控制混凝土湿胀干缩裂缝产生。

(6)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热电耦测温,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升变化及内部最高温度的发生时间,通过蓄热保温使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常采用两层农膜加干铺两层草袋的做法。

4、水利工程构筑物已产生裂缝的修补方法

国内外学者把裂缝分为死缝、活缝和增长缝等3种。对于死缝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填充修补;对活缝则采用弹性材料修补;对于增长缝,必须消除引发裂缝的因素。裂缝修补除了要恢复防水性和耐久性为目的之外,还要从结构安全及美观角度出发进行修补,当前的修补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充填法。对于裂缝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沿裂缝处凿成“U”形或“V”形槽,槽顶宽约10cm,在槽中充填密封材料。充填材料采用水泥砂浆、环氧砂浆、弹性环氧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等。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已经锈蚀,则将混凝土凿开到能够处理已经生锈的钢筋部分,将钢筋除锈,再在槽中充填水泥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等材料。

(2)注入法。注入法分压力注入法(灌浆法)与真空吸入法两种。灌浆法适应于较深较细的裂缝,而真空注入法则利用真空泵使缝内形成真空,将浆材注入缝内,该方法适应于各种表面裂缝的修补。灌浆材料有水泥浆材、普通环氧浆材、弹性聚氨酯浆材、水溶性聚氨酯浆材等。

(3)表面覆盖法。在细微裂缝表面上涂膜,以提高其防水性及耐力性为目的的修补方法。分涂覆裂缝部分及全部涂覆两种方法。施工时,首先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打毛,清理表面附着物,用水冲洗干净后充分干燥,然后用树脂充填混凝土表面气孔,再用修补材料覆盖表面。

参考文献

[1]韩考城,陈土胜.大体积现浇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技术[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补水工程篇8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2006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1号公

布 根据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

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13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

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根据2017年4月14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

置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第四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二)顾全大局,服从国家整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三)节约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工程占地,控制移民规模;

(四)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第五条 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行政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 移民安置规划

第六条 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照审批权限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在审批前应当征求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

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按照审批权限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批。

第七条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根据工程占地和淹没区实物调查结果以及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

工程占地和淹没区实物调查,由项目主管部门或者项目法人会同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实物调查应当全面准确,调查结果经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签字认可并公示后,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实物调查工作开始前,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通告,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并对实物调查工作作出安排。

第八条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主要包括移民安置的任务、去向、标准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以及移民生活水平评价和搬迁后生活水平预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淹没线以上受影响范围的划定原则、移民安置规划编制原则等内容。

第九条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 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由项目法人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按照审批权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核后,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审批或者核准部门,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一并审批或者核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审核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

第十一条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原则。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

第十二条 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对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防护工程建设、水库水域开发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措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概(估)算等作出安排。

对淹没线以上受影响范围内因水库蓄水造成的居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应当纳入移民安置规划,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

第十三条 对农村移民安置进行规划,应当坚持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移民安置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

农村移民安置后,应当使移民拥有与移民安置区居民基本相当的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

第十四条 对城(集)镇移民安置进行规划,应当以城(集)镇现状为基础,节约用地,合理布局。

工矿企业的迁建,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进行;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应当依法关闭。

第十五条 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是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条的规定重新报批。

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或者移民安置规划未经审核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其建设,不得为其办理用地等有关手续。

第十六条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依法应当缴纳的耕地占用税和耕地开垦费以及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应当列入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概算。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农村居民点迁建、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以及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补偿费(含有关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移民个人财产补偿费(含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和搬迁费,库底清理费,淹没区文物保护费和国家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十七条 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的农村居民点、城(集)镇、工矿企业以及专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迁建或者复建选址,应当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十八条 对淹没区内的居民点、耕地等,具备防护条件的,应当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采取修建防护工程等防护措施,减少淹没损失。

防护工程的建设费用由项目法人承担,运行管理费用由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负责。

第十九条 对工程占地和淹没区内的文物,应当查清分布,确认保护价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实行重点保护、重点发掘。

第三章 征地补偿

第二十条 依法批准的流域规划中确定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当纳入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核准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项目用地应当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水利、能源基础设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其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二十一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应当依法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报批、分期征收,按期支付征地补偿费。

对于应急的防洪、治涝等工程,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先行使用土地,事后补办用地手续。

第二十二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实行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同等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

被征收土地上的零星树木、青苗等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建筑物按照其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补偿;对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贫困移民,应当给予适当补助。

使用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耕地,参照征收耕地的补偿标准给予补偿;使用未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国有未利用地,不予补偿。

移民远迁后,在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房屋等应当分别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临时用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 工矿企业和交通、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专项设施以及中小学的迁建或者复建,应当按照其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补偿。

第二十五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占用耕地的,应当执行占补平衡的规定。为安置移民开垦的耕地、因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进行土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工程施工新造的耕地可以抵扣或者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占用25度以上坡耕地的,不计入需要补充耕地的范围。

第四章 移民安置

第二十六条 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应当根据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签订协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市人民政府,可以与下一级有移民或者移民安置任务的人民政府签订移民安置协议。

第二十八条 项目法人应当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要求和移民安置规划,在每年汛期结束后60日内,向与其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提出下年度移民安置计划建议;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和项目法人的年度移民安置计划建议,在与项目法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并下达本行政区域的下年度移民安置年度计划。

第二十九条 项目法人应当根据移民安置年度计划,按照移民安置实施进度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支付给与其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农村移民在本县通过新开发土地或者调剂土地集中安置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直接全额兑付给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

农村移民分散安置到本县内其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应当由移民安置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按照协议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十一条 农村移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其他县安置的,与项目法人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相应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交给移民安置区县级人民政府,用于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村移民跨省安置的,项目法人应当及时将相应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交给移民安置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用于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三十二条 搬迁费以及移民个人房屋和附属建筑物、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补偿费,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直接全额兑付给移民。

第三十三条 移民自愿投亲靠友的,应当由本人向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接收证明;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其具有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后,应当与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移民共同签订协议,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交给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将个人财产补偿费和搬迁费发给移民个人。

第三十四条 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补偿费,由移民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给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单位。因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增加的费用,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单位自行解决。

第三十五条 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的农村居民点应当按照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确定的规模和标准迁建。

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的农村居民点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由乡(镇)、村统一组织建设。

农村移民住房,应当由移民自主建造。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应当统一规划宅基地,但不得强行规定建房标准。

第三十六条 农村移民安置用地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 移民安置达到阶段性目标和移民安置工作完毕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移民安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五章 后期扶持

第三十八条 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批准后实施。

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应当广泛听取移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未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或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未经批准,有关单位不得拨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第三十九条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应当包括后期扶持的范围、期限、具体措施和预期达到的目标等内容。水库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建立责任制等有效措施,做好后期扶持规划的落实工作。

第四十条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应当按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主要作为生产生活补助发放给移民个人;必要时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解决移民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采取生产生活补助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扶持标准、期限和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具体实施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移民安置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信、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移民安置区发展。

移民安置区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十二条 国家在移民安置区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受益地区兴办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优先吸收符合条件的移民就业。

第四十三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面和水库消落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由该工程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并可以在服从水库统一调度和保证工程安全、符合水土保持和水质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优先安排给当地农村移民使用。

第四十四条 国家在安排基本农田和水利建设资金时,应当对移民安置区所在县优先予以扶持。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移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第四十六条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受益地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对移民安置区给予支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国家对移民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实行全过程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移民安置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监督,发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十八条 国家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稽察制度,对拨付、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依法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发展改革、移民等有关部门或者机构拨付、使用和管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管理,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报告并向项目法人通报有关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第五十条 各级审计、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和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

审计、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进行审计、监察和监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 国家对移民安置实行全过程监督评估。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和项目法人应当采取招标的方式,共同委托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单位对移民搬迁进度、移民安置质量、移民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以及移民生活水平的恢复情况进行监督评估;被委托方应当将监督评估的情况及时向委托方报告。

第五十二条 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应当专户存储、专账核算,存储期间的孳息,应当纳入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十三条 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以村为单位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征收的土地数量、土地种类和实物调查结果、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金额以及安置方案等向群众公布。群众提出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查,并对统计调查结果不准确的事项进行改正;经核查无误的,应当及时向群众解释。

有移民安置任务的乡(镇)、村应当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将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收支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土地补偿费和集体财产补偿费的使用方案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移民安置区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移民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及时调处矛盾纠纷。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以及项目法人应当建立移民工作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十五条 国家切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过程中,移民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反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对移民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并妥善解决。移民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移民安置后,移民与移民安置区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 按照移民安置规划必须搬迁的移民,无正当理由不得拖延搬迁或者拒迁。已经安置的移民不得返迁。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移民管理机构、项目审批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批准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或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

(二)违反规定批准或者核准未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或者移民安置规划未经审核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

(三)移民安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而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或者竣工验收的;

(四)未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有关单位拨付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

(五)移民安置管理、监督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六)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项目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调整或者修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或者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的,由批准该规划大纲、规划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机构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项目法人调整或者修改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的,由批准该规划大纲、规划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机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或者进行实物调查、移民安置监督评估中弄虚作假的,由批准该规划大纲、规划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机构责令改正,对有关单位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责令退赔,并处侵占、截留、挪用资金额3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拖延搬迁或者拒迁的,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其移民管理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长江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依照《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执行。

补水工程篇9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胁迫

1.引言

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来自以下5个方面:(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2)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乡土种受到威胁或消失;(5)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本文重点讨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问题。

众所周知,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巨大。水利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贡献巨大。

那么,“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这个命题又从何谈起呢?

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人类幼年时代开始至今在地球上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首推大片土地的农业垦殖及城市利用,其次是森林大规模砍伐,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是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因素。而自远古至今兴建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在流域和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类为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等方面,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地形地貌,影响着局部气候,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在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是生物群落生命的载体,又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介质。生境中的主要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河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深、水质以及水文周期等,都是重要的生境因子。

2. 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2.1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了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那么,生境就是生物群落的生存条件。一个地区丰富的生境能造就丰富的生物群落,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如果生境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

从生物群落内部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特征。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研究表明,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多样性越丰富,或者说食物链越复杂,形成三维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这种复杂的食物网组成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要高。另外,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不但生物物种的种类多,而且数量比较均衡,没有哪一种物种占有优势,这就使得各物种间既能互为依存,也能互相制衡,使生态系统达到某种平衡态即稳态,这样的生态系统功能肯定是完善的。反之,如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比例失调,会造成整个系统恶化。

2.3自我修复功能与自我净化功能

淡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种生物种群间、异种生物种群间在数量上的调控,保持着一种协调关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也是淡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的一种。在外界干扰条件下,通过自我修复,保持水体的洁净。由于具有这种自我修复功能和自我净化功能,才使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稳定性具有两层含意,一是指对于外界干扰的适应力或称为弹性,二是在受到干扰后回到原平衡态的恢复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适应性也是有限的。所谓弹性限度也就是淡水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承载力。当超过某一个弹性限度,生态系统将出现一种不断远离平衡点的正反馈,加快系统失稳,常以爆发的方式导致系统的全面恶化。

综上所述,什么是一个健康的淡水生态系统呢?它是一个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是一个食物链(网)结构复杂而完善的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物种流动通畅的系统。

3. 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流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境因素中,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最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河流形态多样性及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3.1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联系紧密性

与湖泊相对照,河流是一个流动的生态系统。河流与周围的陆地有更多的联系,水-陆两相(two-phase)联系紧密,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水域与陆地间过渡带是两种生境交汇的地方,由于异质性高,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水平高,适于多种生物生长,优于陆地或单纯水域。在水陆联结处的湿地,聚集着水禽、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大量动物。植物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陆生植物,并以层状结构分布。另外,河流又是联结陆地与海洋的纽带,河口三角洲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

由于河流中水体流动,水深又往往比湖水浅,与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河流水体含有较丰富的氧气,是一种联系紧密的水-气两相结构。特别在急流、跌水和瀑布河段,曝气作用更为明显。

3.2 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

我国的大江大河多发源于高原,流经高山峡谷和丘陵盆地,穿过冲积平原到达宽阔的河口。上中下游所流经地区的气象、水文、地貌和地质条件有很大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种群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河流沿线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

3.3 河流的蜿蜒性

自然界的河流都是蜿蜒曲折的,显然不存在直线或折线形态的天然河流。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的河势也处于演变之中,使得弯曲与自然裁弯两种作用交替发生。但是弯曲或微弯是河流的趋向形态。另外,也有一些流经丘陵、平原的河流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分岔散乱状态。一些分岔散乱状态的河流归入主槽形成明显的干流,往往是由于人类治河工程的结果。需要强调指出,蜿蜒性是自然河流的重要特征。河流的蜿蜒性使得河流形成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河滨植被、河流植物,为鱼类的产卵创造条件,成为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3.4 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

自然河流的横断面也多有变化。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非规则断面,也常有深潭与浅滩交错的布局出现。显然,不存在梯形或矩形等几何规则断面的自然河流。河流浅滩的生境,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形成了有利于珍禽生长的食物链。由于水文条件随年周期循环变化,河湾湿地也呈周期变化。在洪水季节水生植物种群占优势。水位下降后,水生植物让位给湿生植物种群,是一种脉冲式的生物群落变化模式。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沿水深变化,在深潭中存在着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5 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与多孔性

河床的冲淤特性取决于水流流速、流态、水流的含沙率、颗粒级配以及河床的地质条件等。由悬移质和推移质的长期运动形成了河流动态的河床。在高山峡谷湍急的河段,河床由冲刷作用形成,其河床材料是透水性较差的岩石,除此之外,大部分河流的河床覆盖有冲积层,河床材料都是透水的,即由卵石、砾石、沙土、黏土等材料构成的。具有透水性能的河床材料,适于水生和湿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不同粒径卵石的自然组合,又为鱼类产卵提供了场所。同时,透水的河床又是联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通道,使淡水系统形成整体。

综上所述,水-陆两相和水-气两相的紧密关系,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生境条件;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河流形态的蜿蜒性 形成了急流与缓流相间;河流的横断面形状多样性,表现为深潭与浅滩交错;河床材料的透水性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由于河流形态多样性形成的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河床材料构成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造就了丰富的生境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所以说,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 水利工程如何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胁迫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某种胁迫,具体表现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

4.1 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具体表现为:(1)平面布置上,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采用这种规划设计方法的理由是:直线型的渠道工程量小,同时节省耕地,减少移民搬迁。(2)渠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规则的渠道断面输水能力强,也可减少占地。设计时易于计算,建设时易于施工。(3)河床材料的硬质化。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原因是渠道工程中可减少渠水的渗漏,以利节水。光滑的渠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输水效率。在岸坡防护方面,采用硬质材料的原因是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好。(4)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

所谓河流形态的非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造成水流的非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未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

4.2 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黏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本来复杂的食物链(网)在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这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将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

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动脉。当人们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时,如果硬要把水与生物群落分割开来,放到一个直线线路、规则断面并由人工材料建设的人工河道中,很显然,这种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将不再具备原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特点。

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造成的影响是将动水生境改变成了静水生境,二者分别对应着动水生物群落和静水生物群落。由于水库水深远大于河流水深,太阳光辐射作用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在深水条件下,光合作用较为微弱,所以水库生境的生态系统生产力(productivity)较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不如河流生态系统那样通畅。水库的淡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表现为抗逆性较弱,自我恢复能力也弱。退化的水库一般难于自我恢复,需要人类干预才有可能。水库形成以后,原来河流上中下游蜿蜒曲折的形态在库区消失了,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急流和浅滩等丰富多样的生境代之以较为单一的水库生境,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另外,筑坝以后给洄游鱼类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没有建设适合鱼类习性的鱼道,将对某些洄游鱼类造成致命的打击。

4.3 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的后果

在生态学中,把由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生活环境的功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非理智的破坏行为,反过来会给人类自身造成的重大损害。

淡水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多方面的。水域、湿地为人类提供食品及其它生活物资;对气温、云量和降雨进行调节,在全球、流域、地区和小生境等不同的尺度上影响着气候;对水文循环起调节作用,具有缓解旱涝灾害的功能;植物能涵养水分,有利水土保持;优美的水域景观具有休闲旅游功能,雄伟秀丽的高山大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财富。特别要强调的是,淡水生态系统具有的净化环境的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关键意义。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分解和利用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并可富集金属及有毒物质。生物净化过程,是在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中进行的复杂的生物代谢和物理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溶解物和悬浮物被截留,有毒物质被转化,可以防止物质的过分积累所形成的污染,从而清洁了水体。水体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是水域生态系统极为宝贵的服务功能。

人们容易看到水利工程在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直接、有形的效益,却往往忽视水域生态系统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难于看到因水利工程改变河流形态多样性,对人的利益造成的长远的隐形的损害。一旦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大自然无偿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功能将下降,当破坏程度达到某临界值时,这种服务功能甚至会丧失。

5.新的工程理念与技术对策

对于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存在着两种认识及两种对策。一种是片面强调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盘否定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作用,不分青红皂白对新建大坝和水利工程一律反对。在西方国家一些极端环保主义组织和人士就持这种态度。由于出现这样一股思潮和社会力量,使得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筹划的解决供水、防洪或具有发电、灌溉效益的水利工程项目被封杀在图纸中。除了某些政治因素外,从思想方法角度看,用“因噎废食”来描述这种认识恐不夸张。对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正视这些负面影响,对水利工程的工程理念进行反思,以“趋利弊害”的态度,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技术。从建设目标看,水利工程在满足人们对水的种种需求的同时,还能兼顾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换言之,未来的水利工程应具有双重功能,即不但是有具有直接功效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工程,而且还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工程。

为消除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从技术层面上看,似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1.研究生态水工学。所谓“生态水工学”(Eco-Hydraulic Engineering)是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与稳定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2.水利工程要尽最大可能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新建水库工程要充分论证由于水库建设改变河流生态系统为静水生态系统的利弊得失,采取必要的补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3.开展已建水库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预测,加强库区生物群落调查。重视水库生态系统退化的恢复及富营养化控制问题。

4.合理调度水库及其它水利设施。水库调度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的需求,克服静水、深水对于生物群落的不利影响。通过水库库区生态建设及水生生物的合理结构设计,提高水库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利用乡土种生物,慎重引进外来种,注意防止生物入侵。

5.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护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重点之一。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尊重天然河道形态,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灌溉渠道设计也要注意模仿河流自然形态的特点。对于河流的裁弯取直工程要充分论证,取慎重态度。

6.保持河流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河道整治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几何规则断面,疏浚工程施工中避免河道断面的均一化。

7.河道防护工程的岸坡采用有利植物生长的透水材料,特别注意采用当地天然材料。注意整理、发掘和发展我国各地的传统治河工法和材料。开发和推广输水渠道新型衬砌材料,可供植物生长并具有一定防渗性能。

8.水利工程设计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提供鱼类产卵条件以及鸟类和水禽栖息地和避难所。建设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过坝鱼道。

9. 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

参考文献

1.Mitsch ,W.J. 198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John Wiley & Sons Ltd.

2.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水利学报》,2003年第1期

3. 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第7期

补水工程篇10

关键词:闸底板,补强灌浆,冬季施工,质量及效果

Abstract: HuangHeSan filled and water control project total dry run into the north gate 41 years, brake bottom has certain quality problems. After reinforcing after grouting, make the chamber bottom of segregation, broken, aerial and crack and other bad engineering status improved,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mprove the integrity, reinforcing grouting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words: brake bottom, reinforcing grouting, winter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effect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北岸总干进水闸是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取水建筑物。从1961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有41年的历史,由于冻融、碳化及冲刷破坏和建闸时的设计、施工等原因,该闸已暴露出一定的质量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闸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闸基渗透稳定性、闸底板混凝土质量较差等。在1999年对进水闸闸底板混凝土物探地质雷达探测成果说明,底板混凝土存在隐患,有架空、离析、破碎等现象。故对闸底板进行补强灌浆。

二、技术设备及施工组织

本次工程中标单位为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施工中使用机具有气腿钻2台,型号为HBW60型挖塘机2台,型号为ZL—40型双桶搅拌机1台,型号为HB200/40型输浆泵4台,型号为IV6/12型空压机1台,型号为RSM—SY5声波检测仪。首先对1闸室底板进行补强灌浆试验,分析物探成果的准确性和闸底板架空、孔洞的状况性,判断其可灌性;选择合适的闸底板灌浆工艺参数。

三、补强灌浆的试验及其成果

进水闸共九个闸室,每个闸室垂直水流方向净宽10米,顺水流方向长14米,在闸室内采用梅花型布置孔,共7排孔。第一排孔距上游墩头1米,距左右闸墩各0.5米,排距2米,孔距2.25米,第一、三、五、七排为Ⅰ序孔,每排5个孔,计20个孔;第二、四、六排为Ⅱ序孔,每排4个孔,计12个孔。第一排孔深3米,第二、三、四、五、六排孔深1.2米,第七排孔深2.1米。孔位布置如下图:

补强灌浆试验采用静压灌浆工艺。施工程序如下:先测量定位、钻机就位与定向、钻孔(采用直径42mm金刚石钻头)、压力水洗孔、压水试验、灌浆、封孔。

钻孔时不准破坏砼底板中钢筋,所有孔底深度,至混凝土闸底板底面30cm终止。在钻孔的同时,要观测地下水情况,发现孔内有水存在,就证明混凝土底板当时浇筑不密实,有地下水渗入底板内。钻孔完毕后,检测孔深,发现线坠下不去,经过检查分析,孔内已结冰。在国内许多工程中,孔内出现负温现象较少。经过多个处理方案的认真比较,采用热水洗孔比较经济合理,水温为30℃,压力为0.24MPa的热水进行洗孔。用水泵输送大流量清水冲洗孔内岩粉和孔壁,直至回水澄清为止,冲洗合格控制标准:冲洗至回水清澈为准,冲洗完毕后孔内沉淀厚度不超过5cm。然后进行压水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闸底板的渗透特性,根据稳定流量、全压力值、试段长,计算出代表混凝土底板渗透特性的技术参数透水率。压水试验采用单点法压水,压力为最高灌浆压力,按0.3MPa。压水试验完成后,进行灌浆,采用孔口卡塞,孔口封闭纯压法灌浆,灌浆过程中,定时记录浆液密度。采用不大于2个以上的群孔并联灌浆。灌浆压力采用三级,从0.15MPa、0.2MPa、0.3MPa逐级加压。浆液的主要材料为:水泥选用普通硅酸盐P.0 42.5R袋装水泥,外加剂选用BD—1型低碱砂浆防冻剂,加量为水泥重量的5.0%,水灰比采用1:1、0.8:1、0.6:1三个比级。灌浆浆液按照由稀到浓的原则逐级改变。灌浆时当压力保持不变,吸浆量均匀减少,或吸浆量变化不大而压力均匀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当某一比级浆液的累计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而灌浆压力和吸浆量变化不明显时,可改浓一级灌注。当注浆量大于30L/min时,可越一级变浓灌注。当采用最浓级浆液灌浆时,吸浆量仍很大,可采用限流、低压、间歇灌浆。灌浆结束标准:在规定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时,延续30min可停止灌浆。全孔灌浆结束,采用置换法封孔,利用注浆管注入0.5:1的浓浆,将孔内的稀浆全部置换,上部剩余未封部分采用C15水泥砂浆人工封填密实。

四、补强灌浆冬季施工工艺

底板补强灌浆施工期是在寒冷的冬季中,该地区冬季冻土层厚度在1.2m左右。灌浆设备和灌浆作业均在搭设的暖棚内进行,提高了环境温度,保证了灌浆的质量。通过对1闸室底板的静压灌浆试验,选定了技术参数,总结了施工经验。2003年1月11日开始2#闸室底板静压灌浆施工,首先清理基面,布孔定位,用气腿钻钻孔,钻孔完成后,采用热水冲洗钻孔,以提高孔内温度,然后进行压水试验,浆液置备采用热水,立式双层搅拌机搅浆,浆液温度保持在5℃~40℃之间。灌浆过程中发现,闸底板混凝土中部分裂隙通道为闭合状,灌浆过程中隙内空气容易形成气塞阻止浆液灌人,造成灌浆结束的假象。对于此种情况,采用了在孔口直接注浆的方法,以利排气。灌浆过程中,有部分孔发生串浆,表明闸室底板裂隙具有一定的连通性。此种情况下,可对串浆孔进行堵塞或并联灌浆。灌浆完成后,在闸室内地面上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进行保温养护,以利于水泥浆液正常凝结。

本次灌浆对进水闸九个闸室进行施工,从2002年12月23日开始,至2003 年2月14日完成二序孔的灌浆工作。每个闸室钻孔37 个,其中Ⅰ序孔20孔,Ⅱ序孔12孔,钻孔进尺51.9m,灌浆进尺45.5m。九个闸室灌浆总进尺409.5m,共灌入水泥67.113t,平均单耗163.89kg/m,其中单耗最大的是1#闸室第五排第1个孔,水泥用量为2.36t。周围各孔水泥用量均较小,在几十公斤左右。从总的灌浆成果分析,反映出随灌浆次序的增加单位注入率逐渐减小的趋势。

五、补强灌浆质量检验及效果

灌浆过程中,对Ⅰ序孔、Ⅱ序孔、检查孔进行了声波检测,根据声波检测结果,Ⅱ序孔比Ⅰ序孔灌前声速平均值提高了12.57%,检查孔比Ⅱ序孔灌前声速平均值提高了5.03%,比Ⅰ序孔灌前声速提高了18.23%。特别是在0.6~0.8m以下声速低于3000m/s的灌段,Ⅱ序孔声速值比Ⅰ序孔声速值提高了35.25%,最大提高了59.35%。灌后声速全部在2801m/s以上,且80%在3300m/s以上,达到混凝土的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声波测试的结果表明通过补强灌浆,闸室底板强度提高显著。

经过补强灌浆后,通过对灌浆、压水试验、声波检测成果进行分析,表明补强灌浆使闸室底板的离析、破碎、架空以及裂缝等不良工程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混凝土强度、整体性得到提高,补强灌浆效果显著。补强灌浆所采用的排距、孔距、灌浆压力、浆液配比等技术参数是合理的,此套工艺可以为闸室底板补强灌浆所参考。

六、补强灌浆施工中存在问题

1、在孔位布置时,不能合理避开闸底板钢筋位置,钻孔时,容易损伤底板受力钢筋。

2、静压灌浆均在暖棚内进行,并生火炉,提高地表温度较快,对提高孔内温度缓慢,在孔深0.5m处最低温度为-5℃左右,虽然经过热水洗孔,但混凝土底板的整体温度不能提高,影响灌浆质量。

3、在本次灌浆过程中,有8个孔吃浆量较大,灌入水泥都在1t以上,其中151孔灌入水泥量最多,是2.36t。这就说明这几个孔周围空洞现象最为严重,有较大的裂缝与闸底板底部相贯通,使大量的水泥浆液灌人到地基中,使地基局部得到加固。对闸室地基的整体承载力是有一定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