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技术十篇

时间:2023-03-19 03:06:35

安全评价技术

安全评价技术篇1

关键词:安全评价;化工企业;技术;应用

化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化工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性等特点,如果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火灾爆炸等事件,能够造成安全环保事故,危及周围人群的生命安全,因此化工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督监管,同时受到社会群众或媒体的高度关注,为了确保生产环保安全,化工企业近年来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运用安全评价技术把关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保障化工企业长周期平稳运行。安全评价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技术保障,有助于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确保化工企业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和使用以及危险化学品处置废弃的过程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企业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安全评价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对评价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类比行业测试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通过科学分析,对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发现和评估生产运行中风险隐患、危险因素、薄弱点、关键因素及风险后果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降低风险隐患的等级,预防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为增加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提供保证,安全评价技术应用范围广,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法多样,因此需要根据化工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明确生产特点,合理选择安全评价方法,降低化工企业的事故率,发现存在的隐患,提出措施保证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发展。

1安全评价的原则

化工企业采用安全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了找出化工生产过程中危险性因素,包括显现出的危险因素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判断这些危险性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制定解决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产生后果。安全评价技术是从源头减少和防止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降低化工企业的经济损失,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化工企业的所有方面都会成为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也都是评价过程中需要的参考数,例如工艺流程、管理方法、设备状况、培训状况等,各个方面对安全评价的最终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安全评价设计内容较多,为了使评价实施过程可行和可靠,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评价原则和技术指标,保证安全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1.1科学性原则

化工企业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必须基于科学标准原则,依据科学管理标准的基础准则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判断或识别化工企业的危险因素,推测潜在事故,制定解决措施和预防措施[1]。安全评价工作能为化工企业奠定依法合规的依据,真实反映每个生产单元或环节的工作重心,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科学性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化工企业处于更加安全环保的环境,不断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化工企业的安全环保系数将会逐渐提升。

1.2综合性原则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复杂,生产操作较多,相关生产环节涉及范围较广,不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开展安全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形成符合企业的安全评价模式[2]。目前安全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并不唯一,所以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时,应该基于综合性的原则,也就是结合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梳理存在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安全评价的效能和作用,建立适合企业的有效安全评价模式。

1.3针对性原则

安全评价应基于针对性的原则,化工企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问题就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安全评价时就要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的评价或评估,形成具体的安全评价方案,做好预防防范措施,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通过对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针对性分析,并对生产中隐患问题严格排查,保证企业长期稳定运行。

1.4系统性原则

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存在危险性,因此只有对评价系统进行详细的解剖,研究透彻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的辨识评价对象的危险程度。在安全评价技术中,把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视为系统。为实现一定目标,由多种彼此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千差万别,但都具备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整体性及适应性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危险要素。

2安全评价的方法

目前化工企业经常利用不同的安全评价技术进行预期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和安全风险,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对隐患消缺,现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安全检查表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道化学法、六阶段评价法等。

2.1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主要是将两种分析方式相结合,即定性和定量分析双重模式,对化工企业的各种工艺流程和生产装置设备进行综合安全评价,深入分析各类风险因素和其特征,明确企业风险类型,细化风险对应的管控措施,以综合评价为基础强化管控措施的落实使用及使用效果。综合评价法具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共同的优点,即使在评价化工企业复杂指标的情况下,逐步完成风险等级的评估划分,综合评价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和危险指数,有效综合评估多项复杂因素,评价应用效果较理想[3]。综合评价法目前应用较多,得益于大数据信息技术和云数据计算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可从海量数据中提出有用的评价信息,为综合评价提供参考。综合安全评价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综合安全评价法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系统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安全评价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对该系统安全的一个整体评价。其评价步骤为:(1)明确评价对象;(2)确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系数;(4)安全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5)确定安全评价的合成方法,求综合安全评价值;(6)确定评价集,并据评价集进行系统分析和决策。

2.2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法主要通过研究系统单元、设备设施和具体操作中的风险隐患,分析相关数据,评估评价安全检查的关键点和难点,为企业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及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方案,检查表的内容应明确检查项目、关键点、难点和遗漏点等,提高安全评价检查的秩序性,避免出现漏项和疏漏,降低企业风险。安全检查表法主要应用于化工企业生产中风险隐患的排查与评价评估,同时通过安全检查表法,也可以分析操作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员工自觉按照企业制度开展隐患自查与管控,有效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表法是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等对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评价时,在对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列出检查单元和部位、项目、要求和各项标准,然后对照安全检查表的条目逐项检查,从而找出系统中存在的隐患问题。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主要依据:(1)有关技术资料;(2)通过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3)同类企业安全管理经验及国内外事故案例;(4)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安全检查表分为3种:定性检查表、半定量检查表和否决型检查表。定性检查表是将检查的内容系统、完整、明确地列出,对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性评估,以便找出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2.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andOperabilityStudy)又称为HAZOP。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蒙德分部于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以引导词(GuideWords)为核心的系统危险分析方法,已经有40年应用历史。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危险分析辨识技术,目前在安全评价中使用较为广泛,该评价技术由各专业人员构建分析团队,包括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机电仪人员、专家等,通过多方面分析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波动,操作过程中偏差和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后果,明确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危害因素,识别波动原因,有针对性制定安全措施[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是一种结构化与系统化的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它的目标是识别工艺过程中潜在的危险、识别工艺过程中潜在的操作性问题;其主要特点包括创造性的讨论过程、积极思考和坦率的讨论气氛及寻找潜在解决方案的途径。一个成功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取决于如下几个显著因素:(1)高效的主持人,能够控制和鼓励所有参与者之间的讨论;(2)HAZOP团队应由具有不同专长和熟悉系统的人员组成;(3)充分的文件准备(如P&ID,因果表等)。

2.4道化学法

道化学法是由美国道化学公司于1964年创造的一种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化工企业生产中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危险性进行判断和评价,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最大程度保证化工企业财产、职工健康不受损失。化工企业涉及易燃易爆等危险介质,道化法通过确定物质系数,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危险系数,计算出火灾、爆炸危险系数,同时还可得出火灾、爆炸等事故的暴露面积[5],因此通过道化学安全评价法,能够直观、量化表现出化工企业的危险性,为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提供依据,而且通过提前预测能改善加强工艺防火单元、容器抗压能力等方面,降低化工企业生产危险。道化学法以已往的事故统计资料及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措施为依据,定量地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危险分析评价,其目的主要包括:(1)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2)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3)向有关部门通报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4)使有关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各工艺部门可能造成的损失,以此确定减轻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经济的途径。其适用范围包括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可燃、毒性物质的操作过程、三废处理设施、公用工程系统、管道系统、反应器等工艺单元。评价程序分为以下步骤:(1)确定评价的工艺单元;(2)求取单元内的物质系数MF;(3)按单元的工艺条件,选用适当的危险系数;得出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和一般工艺危险系数;(4)用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和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相乘,得出工艺单元危险系数;(5)将工艺单元危险物质系数相乘,求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6)用火灾、爆炸指数查出单元的暴露区域半径,并计算暴露面积;(7)查出单元暴露区域内的所有设备的更换价值,并确定破坏系数,求出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MPPD;(8)应用安全措施补偿系数乘以基本MPPD,确定实际MPPD;(9)根据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确定最大可能工作日损失(停工天数)(MPDO);(10)用停产损失工作日MPDO确定停产损失。

2.5六阶段评价法

目前六阶段评价法在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评价中应用广泛,评价分为六个阶段,采取逐步深入,定量和定性结合,层层筛选的方式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采取措施修改设计消除危险。该评价法是定量计算和定性的综合。该方法是由安全检查表确定分类化工企业生产中潜在的危险,结合实际生产工艺条件确定危险性大小,根据危险性的总体大小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案及措施,相对其他安全评价方法较为实用且全面。其基本评价过程为:收集数据资料,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检查评价表,对生产工艺定性评价,检查化工企业装置布置、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安全环保措施等方面,初步识别危险源,再进行定量评价,检查生产介质、温度、液位、压力、操作过程等方面,确定危险性大小及危险等级,根据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及预案,将安全风险发生事故的概率降至最低,保证化工企业平稳运行[6]。

3评价技术的应用

从应急管理部网站上收集、选取了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造成重大伤亡或较大影响的150余例典型的化工事故案例,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得出,违章操作、设备故障、工艺缺陷、意外因素、管理漏洞是化学工业安全事故的五大危险源,将五大危险源作为安全评价的分析对象,开展评价技术的具体应用划分,如表1所示。

4总结

化工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复杂性增加,安全环保问题也更加突出,安全评价技术在化工企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其是提高生产安全平稳的主要方法,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安全隐患,提升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评价依据基本原则,采用评价方法贯穿化工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识别存在的危险因素、故障隐患、有害因素及危害后果,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及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率与经济损失。安全评价技术需要根据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为企业制定符合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构建完善全面的评价体系,掌握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点,严格根据安全评价的内容制定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创造良好的安全环保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洪武.化工工艺的风险识别及安全评价初探[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4):132.

[2]王旭明.化工安全评价方法选择与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20(19):26-27.

[3]张慧.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评价技术方法分析[J].石化技术,2018,25(12):154.

[4]安平,刘焱.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技术分析[J].石化技术,2019,26(6):190.

[5]郑贤斌,李自力.DOW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在油库中的应用[J].油气储运,2003,22(5):49-52.

安全评价技术篇2

关键词:网络安全;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为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获得信息提供便利,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不好的应影响,人们的私人信息在没有良好的安全保护系统下遭受着黑客、恶毒软件的攻击,个人隐私得不到良好的保护。本研究就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和评价技术进行谈论,希望为建设干净、良好的网络环境有所帮助。

1网络安全随机模型的方法探究

1.1网络安全性指标的建立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加快了科学的发展脚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方便了人们,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不断增加,计算机运行造成的问题也就越多而且更加的复杂,现有的分析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比较困难。网络安全问题除了黑客的攻击意外,还有就是恶意软件的攻击,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或者其他使系统崩溃的代码,这些软件具有隐蔽性高、传播性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在没有杀毒软件时很难发现这些软件中包含的病毒。病毒侵袭计算机后,计算机的大量信息就会泄露,使人们的隐私遭到破坏或被利用。仅仅依靠杀毒软件很难杜绝恶意软件侵袭计算机,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同时操作简单的安全指标,建立完善安全指标是现在网络安全工作者现如今亟待解决的事。利用网络安全性指标对各种题进行分类和规范,并以此为依据对网络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

1.2构建网络安全性的系统分析法

就我国安全网络研究情况来看,人们对网络安全意识已经很高,但是网络安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由于网络系统本身具有独立性和特定性,因此在建设网络安全是要照顾网络的系统性和独立性,针对问题进行建设。现在的网络攻击带有随机性和隐蔽性,现在很多的网络安全分析还不够健全,无法做出及时和全面的应对措施。因此在未来许多年内,构建网络安全性系统分析是很必要的,建立一套网络安全分析框架是现在研究人员的当务之急。

1.3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并建立攻击模型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网络攻击的形式各种各样,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数据表明,现在的网络攻击五花八门,对人们的财产和人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网络攻击难以检测和控制,这对网络安全的侦测和防范造成诸多不便,现有的攻击模型对这些网络攻击做用太小,因此从实际问题到网络之间综合考虑建立攻击模型是现在必须做的事。

2现有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各种方法

2.1网络安全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在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之前,总是需要将问题进行定义和分类,所以研究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定义和分类。许多人不懂网络安全问题,认为网络安只会遭到人为的攻击,其实人为攻击知识网络安全问题的一部分,计算机被攻击是其次,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说自身的漏洞或者系统脆弱。这些问题难以发现,但是随时会发生,只要发生网络安全必会出问题,会导致系统失效。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安全漏洞、一是安全破坏,和恶意的安全破坏相比较,安全漏洞更加容易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对于有意图的攻击和破坏的安全性模型是比较难进行合理分析的。

2.2建立攻击模型

21世纪计算机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问题也随着增加,比如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指攻击者发起的有目的性的行为,攻击者可以从中获得利益,网络攻击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危害,从财产到人身都有可能收到威胁,造成的后果也无法估计。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根据数据分析来看,最近几年的网络攻击形式千变万化,随时都会发生,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来说,变化性和随机性给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以攻代守是现在保障网络安全比较有效的手段。但是,以攻代守建立攻击模型需要研究人员从多方面考虑,从现有问题中找到建立方法,才能保护网络安全。

2.3可行的网络安全性评价模型框架

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进行定义和分类,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出现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恶意软件的攻击还有系统自身的问题,所以在构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框架时,要从多方面考虑,既要兼顾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网络攻击的多样性和隐蔽性。所以在构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框架时,要综合攻击行为和网络系统的脆弱性。网络安全模型分析方法有许多种,比如模型检测、基于状态的随机模型方法和基于模型的高级随机模型方法等,这些对网络安全维护有很大的帮助,防止出现恶意攻击。网络安全问题既有黑客的恶意攻击也有系统自身的问题,所以在建设攻击模型时,要将黑客攻击与系统自身的问题综合考虑、综合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多种模型共同构成的网络安全评价模型。有了多种模型共同工作我们还可以对这个系统进行细分,在已有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系统的安全评价指数,以此来增加系统的安全性能。细分的系统可以用来评价攻击者和系统自身问题的关系。运用细分后的系统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就能得到完整的运行模型,同时可以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更加严谨的评价。

3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加快了计算机进入人们生活的脚步,计算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也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也是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能量。因此我们应该保障网络系统能正常运行,那么加快网络安全随机模型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安全可靠地网络系统计算机技术才能稳定运行,保障人们的生活不受攻击,个人的隐私不收侵害,有了安全的网络系统,社会经济才能平稳快速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林闯,,李泉林.网络安全的随机模型方法与评价技术[J].计算机学报,2005(12).

安全评价技术篇3

化妆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形象外观需求,以局部皮肤施用为主的一类日用化工产品,虽然化妆品的定义和覆盖的范围在世界不同国家存在差异,但是不管涵盖的范围如何,化妆品与药品和其它产品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化妆品应用的部位是皮肤及其结构,如毛发、指甲、眉毛和牙齿等;化妆品的施用方式不包括口服、吸入、注射和植入;化妆品不针对任何疾病或病理状况;化妆品的功能不仅只是美化、美容或增加香气,而是保护和保持皮肤及附属结构处于良好状态。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间的变迁,化妆品已变成一种持续增长的需要,从原来单一的美化装饰产品演变为卫生用途产品,以及更为复杂的改善皮肤状况和抗衰老的产品。

总体来讲,所有化妆品几乎都是通过外部途径接触人体来使用的,不应该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或生物制品等类似的使用途径。但是化妆品的安全评价不应排除那些偶然会被暴露的情况,如吸入(香水)或吞入(口腔卫生用品)。而且,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产品,都不应对消费者产生不良反应。

化妆品风险分析遵循与其它健康相关产品类似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过程。风险评估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几部分组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有害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在特定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下,有害因子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一、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化妆品风险评估的定性阶段,其目的是基于已知的资料和可能的作用模式评价化妆品成分对^可能产生的有害作用,危害识别的资料主要包括四类:化合物理化性质测定和定量构效关系分析、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和人体志愿者研究。

1 理化性质和构效关系

危害识别的第一步是研究分子的内在物理、化学和毒理学特性,以确定该物质是否可能损害人类健康。化妆品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特性必须明确,对于来源于天然原料的成分,需要提供原料的来源及相关提取和纯化方法。对于直接使用的原料(如石英、矿物和植物粉末),应提供其定性和定量配方资料(包括主要成分、防腐剂、溶剂、缓冲剂和杂质等)。其它物理性质还包括化学物纯度、分子量、杂质或污染物、可溶物、分配系数等。

结构一活性关系对于化妆品的危害识别分析是有用的。在对某一类化学物(如多环芳烃化合物、多氯联苯类和四氯苯丙二英)进行评价时,如果此类化学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有足够的毒理学资料,则可以采用毒性当量的方法来预测人类暴露于类似化学物物对健康的可能危害。

2 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

危害识别的绝大多数毒理学数据来自动物试验,试验方法采用国际认可的标准试验方法,如OECD技术指南和我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通常包括急性毒性、局部毒性、致敏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和发育、致癌性、靶器官毒性等作用终点。需要指出的是,除皮肤腐蚀、皮肤吸收、光毒性和体外致突变性试验外,目前多数方法仍需使用实验动物。但在动物福利的压力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体外试验方法被开发和验证,以往只能通过动物体内试验才能获得试验数据的方法,逐渐被无需活体动物的体外试验方法或组合试验方法所替代。更加符合人道主义和更加科学合理的组合式或阶梯式的方法应用于化妆品的风险评估过程中。

3 人体志愿者评估

化妆品上市前的人体志愿者资料和上市后的人群不良反应资料对于化妆品安全检验和品质监控都是必要的。化妆品可能引起的局部反应包括刺激、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接触性荨麻疹和紫外线诱发的副作用等。人体志愿者测试还可用于化妆品的皮肤适应性或相容性评估,以证实化妆品用于皮肤或粘膜是无害的。化妆品人体试验主要包括:人类志愿者皮肤相容性研究,潜在皮肤刺激测试和潜在皮肤致敏试验。尽管如此,有关志愿者皮肤测试的资料和人群不良反应的资料还是非常有限。

二、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

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也称为危害特征描述,是危险性评估的定量阶段。通过剂量一反应关系评定确定外源化学物暴露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动物毒理学试验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实验剂量必须很高,这是所有毒理学动物试验的预设原则,这一原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用高剂量化学物的动物试验所发现的有害作用究竟对预测人类化妆品低剂量暴露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意义。因此,化妆品的危害特征描述可参考其它方法。

1 NOAEL值与基准剂量法

NOAEL(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是风险评估中希望获得的重要参考数据,经典的做法是在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中,以相互间隔的2-4个不同剂量水平的受试物染毒,最高剂量预计可引起明确的毒性现象但不会造成过量致死,而最低剂量则不应产生任何不良反应。经过统计求得NOAEL值或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LOAEL),以此作为后续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依据。但是NOAEL(或LOAEL)是实验时所测得的两个具体剂量,而不是理论上的真正NOAEL(或LOAEL)。而且试验获得的数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NOAEL试验的替代方法是所谓的基准剂量法(BMD),这种方法是基于在可观测范围内,建立适当的实验数据的数学模型,由此估计使某种效应增加到一个特定反应水平的剂量,一般选择发生率高出对照5%或10%的剂量。采用基准剂量法意味着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将不限制在实验选定的其中一个剂量水平,解决了寻找合适剂量水平的问题。用于制定化妆品非致癌物的可接受水平时比传统方法更合理。

2 无阈值效应

对于遗传毒性物或致癌物通常认为是无剂量一效应关系的无阈值效应,对无阈值致癌物,多年来,已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被不同监管机构采用,例如采用剂量指标T25(使25%动物在特定组织部位发生肿瘤的慢性剂量率)、TD50(动物标准寿命内致半数动物发生肿瘤的指定靶部位慢性剂量率)等表示致癌效应。为确定化合物的致癌风险首先将动物的剂量描述符转换成人类剂量描述符,然后通过线性外推至实际暴露剂量而确定致癌风险。

三、暴漏评估

暴露评估的目的是表征人体暴露于某种外源物质的规模、范围、频率和持续时间。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暴露评估模式、模型和

流程图。就化妆品而言,较为关注的是所谓“系统暴露剂量(SED)”。根据化妆品的经皮肤吸收结果计算SED,既可以使用含受试成分的化妆品的终产品,考虑皮肤接触表面积和给予次数,以绝对生物利用度表示(ug/Cm2),也可以根据经皮肤吸收百分率表示。如果化妆品配方中加入透皮增强剂或辅料(脂质体)以促进化合物的吸收,如无特殊证据,将假定这一特定组分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因此,了解化妆品配方对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对于暴露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四、风险特征描述

典型的风险特征步骤是将暴露评估、危害识别的信息整合为适用于决策或风险管理的建议。在化妆品的安全评估中,研究化妆品的风险特征通常要计算所研究的对象造成人类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及风险水平。通常由安全系数(Mos)确定。

1 计算安全边界

化妆品成分的MoS值是由NOAEL最低值除以计算得到的SED值得出。通常认为,MoS值至少应达到100方能宣称该物质可安全应用,其依据是从实验动物外推至普通人群(种属间毒代动力学4.0,种属间毒效动力学2.5),再由普通人群推至敏感人群(人个体间毒代动力学3.2,人个体间毒效动力学3.2)。当NOAEL值有效时,用上述方法易于计算判定受试物的特定用途“安全”或“不安全”。但是,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①大多数化妆品原料的MoS值计算是皮肤接触值与经口NOAEL值比较。这表明,预计化合物接触皮肤(考虑皮肤吸收)后的实际系统利用率是与经口应用的外部剂量水平进行比较,其假定前期是经口吸收值为100%(通常并不是)。此外,由于肝和皮肤生物转化之间可能存在本质的差别,经口和经皮肤暴露受试物的代谢可能不同。

②对于并非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成分的MoS计算是否科学存在争议。以染发剂每日使用量估算得到的NOAEL值与按月使用的实际情况相比较,显然会过高估计其风险。

⑧尽管在某些研究中,NOAEL值的选择显而易见,但特定效应是否足以称之为“不良反应”值得商榷。

2 毒理学关注阈值

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的原则首先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领域得到应用,即建立没有人类明显健康风险的所有化合物的临界暴露阈值。目前的TTC概念结合了对大量化学物质的致癌性、代谢与蓄积、结构警示、内分泌干扰特性、神经毒性、致畸性、发育毒性、致敏性、免疫毒性的知识,共同纳入复杂的决策树以确立适当的TTC值。最近公布了将TTC法应用于化妆品成分安全性评价的可行程序,有关该方法扩大应用的一些重要问题已得以解决,如:

①化妆品成分与原TTC法基于的化学品之间具有(非)相似性;

②化妆品的经皮接触途径的特殊性,皮肤吸收和代谢的差异,暴露频率差异,化妆品间歇使用的特点(如每月应用一次的氧化型染发剂)。妆品而导致的化妆品成分总暴露量的计算(累计暴露)。

④同时接触不同的化妆品成分的可能性。

五 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

风险分析的最后阶段是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常认为风险评估是科学活动,而风险管理是对采取的具体行动作出选择,并不一定需要技术专家参与。风险管理的审议和决策不仅需要考虑风险评估程序推测的潜在不良反应信息,而且还需考虑所设想决策或行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因此,风险评估者向风险管理者提供建议,清楚地描述有效危险识别的性质、任何默认值使用背后的合理性、进行任何推断的细节和清楚地描述某种方法不确定性等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风险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利益相关方和其它公众间的信息交换是相互的和多边的。首先,风险交流将在风险评估者和风险管理者之间进行,然后不同利益相关方和普通公众可以参与。随后的交流时机和程度取决于被调查的问题及其背景。应重视风险交流并需要考虑在风险鉴别领域什么是已知的,何种程度的风险是普通公众可以接受的,因为媒体关注和政治压力均可能影响风险交流的效果。普通消费者的风险认知水平,群体内或群体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仍然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六 化妆品风险评价面临的调整

1 废除动物试验

欧盟法规76/768/EC经过多次修订,使欧洲立法者对于化妆品动物试验的态度逐渐清晰,在其第7次修订中(2003/15/EC)明确提出,化妆品的人类健康安全评价要确保不使用实验动物。自2004年3月11日起禁止化妆品成品的动物测试,自2009年3月11日起,禁止使用动物进行化妆品成分或成分组合的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测试,自2013年3月11日起,禁止化妆品成分或成分组合的慢性毒性试验。这些规定表明,今后化妆品成分和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动物毒性试验只能采用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进行。但是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非常有限,一方面,有些未经验证的测试方法虽然可与动物试验达到同等的检验水平,但按监管规定尚不可用;另一方面,某些关键的毒性终点,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如对于确定NOAEL值)。因此,既要遵守(欧盟)法律的规定和考虑实验动物的福利,又要求对消费者的保护不能降低,这是使得替代方法的研发和验证非常迫切。这成为欧洲化妆品风险评估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2 人体暴露数据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化妆品人群暴露数据可使用,但这些数据还非常有限,而且无法覆盖所有的产品类型,因此,风险评估者将需要定期评估人群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考虑现有不充分的数据外推的组合,并设置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如沐浴油、婴儿滋润乳霜等)。对于某种特殊化妆品类型(儿童产品、纹身液、吸油纸等)仍非常需要收集和统一暴露水平资料。

3 特殊化妆品材料的评估

①矿物质、动植物和生物技术成分:天然产物(动物、植物提取物)和生物技术成份是构成化妆品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明确其来源、制备工艺、提取条件、杂质概况、微生物污染等构成鉴定的主要障碍。

②氧化型染发剂:这些特定化妆品成分通常包括一个双组分系统,包含所谓的“前体”和“耦合剂”以形成氧化反应。这表明染发剂的安全评价应包括对前体、耦合剂、中间物和终产品的充分分析和潜在毒性评估。

③香氛:用于组成化妆品的任何合成制备的或天然来源的化学物质即被认为是化妆品成分,但香水中香料和芳香成分却不是。此外,作为香料和芳香成分的溶剂或载体的严格定量的材料也不视为化妆品成分。因此,法规对于复杂香味混合物要求鉴别的范围仅限于收载入化妆品禁限用物质清单的物质。显然,化妆品中香氛成分的风险是被低估了。

④环境污染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环境的持续恶化压力,也使得包括化妆品在内的日用消费品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污染物的影响,对于化妆品中日益增多的自然带入(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如二恶烷、重金属等,对于其危害程度、安全限量仍无定论。2001年,化妆品潜在的致内分泌干扰紊乱作用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如某些紫外线吸收剂、肽酸酯、持续环境污染物(多氯联苯)等。目前认为这些干扰物的暴露水平很低,而且比暴露于食物中已知的“类雌激素”物质(类黄酮)低得多,并未发现化妆品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对人体产生雌激素样作用。但对于数种每日使用的化妆品中可能含有的不同内分泌干扰物的累积效应,如何评估其危害性仍有待研究。

⑤纳米微粒:化妆品中新型纳米微粒和纳米物质的应用已引起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关注,对于可溶性/可生物降解纳米粒子(如脂质体,纳米乳剂)与那些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的不溶性纳米微粒(如TiO.,ZnO)应区别对待的观点。对于水溶性/生物降解物质,假设基于质量指标的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已经足够,但对于不溶性纳米微粒,粒子数、表面积、分布等指标对其毒性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现行的毒性试验方法是否能满足纳米微粒的安全评价的需要还有存在争议,这些标准化的体内试验或替代方法对于纳米材料的适用性需要重新评估。

4 人体试验的伦理约束

废除动物试验就需要增加人体试验,因为并不是每个替代方法都可获得足够的人类暴露预测值。人体适应性安全测试有时是必要的,但应考虑伦理问题。就人类志愿者测试的必要性,通常认为只有当基于动物和/或替代方法的化妆品所有成分及成品的毒理学资料有效且均证实有利时,方可考虑人类兼容性测试,而且人体试验不应视一为是动物使用的替代。

5 全成分标识和知情权声明

世界各国的化妆品管理法规,均将消费者知情权放在重要的位置给予考虑,使消费者知情的首选种方式是适当的化妆品标识。欧盟化妆品法规要求化妆品的包装和容器上须标明适应症。2007年,我国《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化妆品标注全成份表。这些标签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有用信息,然而,全成份标识的程序、程度有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仍有待明确。

安全评价技术篇4

关键词:液氯;风险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安全管理中的液氯管理为例,事故除了现场人员外,还会严重威胁到周边的群众和生态环境。在道路运输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工矿企业安全事故。

一、道路运输中泄漏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专家在储运安全管理领域的工作经验总结,综合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特点并参考国内外液氯储运相关标准和规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道路运输泄漏风险的因素: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安全组织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被切实的执行,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等。从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等运输泄漏事故统计结果分析,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运输设备。运输设备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运输设备系统阀门失效、液氯充装问题、液罐罐体缺陷等危险因素;另一类是车辆本身的缺陷危险因素。

3、包装安全。包装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受振动损坏的机会较多,行车中由于车辆颠簸震动往往容易造成包装破损,从而导致运输车辆发生泄漏。另外,超量充装也是导致泄漏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在运输中时常发生。人为原因多为管理不力、规章制度不能够严格落实;设备方面原因主要有安全阀门失效、计量仪器不准确等因素。

4、人员素质。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做到持证上岗。在国内外危险化学品行业泄漏事故中,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概率超过50%。因此,人员的素质如从事运输的专业技能、应对特殊情况的心理素质、日常的安全意识、职业道德和健康状况等,是影响运输安全的重要因素。

5、运输环境。道路和道路设施的性能和安全状况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不利的路况因素使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更容易出现破损、泄漏,会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带来不安全因素和心理影响,加大运输事故发生的概率。环境状况主要涉及道路周边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流量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道路运输泄漏事故模型

1、评价因素集的建立。根据上述对于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液氯道路运输泄漏事故模型,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事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由本文第2部分,建立的泄漏事故模型包括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得出综合评价因素集U。

U={u,u,u,u,u}={安全管理,运输设备,包装安全,人员素质,运输环境}。

各评价因素的子因素集为:U:规章制度,安全组织;U:系统阀门,罐体缺陷,车辆缺陷;U:安全阀失效,计量仪误差;U: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安全意识;U:地理情况,人群密度,天气情况。其中,系统阀门包括:磨损失效、腐蚀失效、检验工作疏漏;罐体缺陷包括:焊接缺陷、材料缺陷、组装缺陷;车辆缺陷包括:日常维护、安全装置;安全阀失效包括:磨损失效、腐蚀失效、检验工作疏漏;计量仪误差包括:误差修正工作不到位、仪表误操作。

2、评价集的建立。根据影响因素在道路运输中导致泄漏事故发生风险的大小及泄漏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危害性,将发生泄漏事故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得出评价集V={v,v,v,v,v}={灾难性的,严重的,中度的,较小的,轻微的}。

3、AHP法确定权重。通过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层次分析法,比较几个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确定各因素在目标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可得出影响道路运输泄漏风险各方面因素对应的权重。

(1)建立综合评价因素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将各层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用数值量化,建立液氯道路运输泄漏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2)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当随机一致性比值

(3)权重计算。采用方根法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为:

U=(u,u,u,u,u)

=(0.4056,0.2506,0.0818,0.1939,0.0681)

同理,可得出其他各因素的权重分配。

4、建立因素等级评价矩阵。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各因素的模糊隶属度矩阵:由U,U,U的评价矩阵,计算其各自的模糊隶属度,得出因素集U的等级评价矩阵R;由U,U的评价矩阵,计算其各自的模糊隶属度,得出因素集U的等级评价矩阵R。

5、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将各因素集权重向量与其等级评价矩阵相乘,得到各因素集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A=U×R=(0.30,0.45,0.20,0.05,0)

A=U×R=(0.3482,0.3499,0.2568,0.0451,0)

A=U×R=(0.3034,0.4115,0.1993,0.0858,0)

A=U×R=(0.1610,0.2758,0.3715,0.1917,0)

A=U×R=(0.1000,0.2941,0.3763,0.2296,0)

由上可得总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A。

6、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因素权重向量与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相乘,得到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

B=U×A=(0.2718,0.3773,0.2594,0.0915,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B=0.3773可判定液氯道路运输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风险为V,即第二等级严重危险。

三、结论

道路运输泄漏风险中,各影响因素按照权重从大到小分别为:安全管理、运输设备、人员素质、包装安全和运输环境。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因素的重要性还是相当突出的。在液氯道路运输整个动态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既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又需要周密科学的安全组织运输,保证规章制度得以施行,从而减小操作失误、检验疏漏、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等造成的泄漏风险。

从本文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液氯道路运输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风险是第二等级(严重危险)。因此,运输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监管,而且在准备工作中,即运输设备检验,待运液氯充装、装卸过程中更应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特别应全面检验、准确评价、严格把关。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佟淑娇,陈宝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系统危险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

安全评价技术篇5

化妆品是人类健康相关产品,欧盟化妆品和非食品科学委员会(SCCNFP)在2004年第5次年度会议上提出,新化妆品的开发和上市批准,需附上11类安全性测试报告和人体适应性测试报告,随后又了官方实验方法指南,包括理化检验、安全测试和环境影响三部分。而我国对化妆品的标准检测方法储备,目前只限于《化妆品卫生规范》、国标和行标方法中规定的不到100种,远远不能满足化妆品配方研发、产品进出口、国内销售和公众消费的安全把关需要。

由于近年来化妆品的质量安全事件越来越多地带有突发的性质,如牙膏中检出二甘醇和三氯生、高档化妆品中检出禁用金属元素、婴幼儿卫浴产品检出二烷、染发剂中检出对苯二胺和爽身粉中检出致癌物石棉等,因此,适时建立基于各类理化测试分析、生物体外试验、人体适应评价的化妆品安全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是化妆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管理决策参考的重要工作。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重点科研项目2008IK257――化妆品安全性和适应性评价技术研究在京通过鉴定。该项目历时2年,集合国家质检系统内外的科研精英进行自主创新,在短时间内超额完成了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适应性研究考核指标,打破了多项科研纪录,标志我国日化行业集体科研成果产出高潮的到来。

据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品检验研究所副所长董益阳博士介绍,该项目由检科院牵头,联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西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共同协助完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52名科研人员和6位顾问全部都是我国自己的科学家和专家。已鉴定的10个子课题中,有6个为国内首创。截止到鉴定时日,已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9篇;主编专著1本;公开申请专利8项;已或待行业和国家标准32项;建设了2个数据库;创建了19个检测方法用于化妆品国内外市场管理和监测。该项目建立的3个皮肤组织工程模型、1个眼刺激检测、1个光毒性检测和1个化妆品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均为国内首创。

安全评价技术篇6

关键词: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

交叉配血是临床输血前必须做的红细胞系统的配合性试验,以确定受者和供者血液中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盐水配血法仅用于检查ABO血型系统的IgM血型抗体是否相配,不能检出不相配的IgG血型抗体。凝聚胺法是临床常用的配血方法,传统的抗人球蛋白法被认为配血结果最准确,本次研究用新型的微柱凝胶配血法与凝聚胺法作比较,并使用传统抗球蛋白法作对比鉴定,判断其临床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配血卡、专用离心机及孵育器为长春博迅公司产品,广谱抗人球蛋白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凝聚胺试剂来自珠海贝索生物技术公司。普通血清离心机,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

1.2标本 为附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需输血患者600例,其中男353例,女247例,年龄 16~82岁,平均年龄为(41.6±8.5)岁,用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 ml。供血者血样由市中心血站提供。

1.3方法 微柱凝胶卡配血操作为制备受血者和供血者1.0%的红细胞悬液;凝胶卡编号主测加供者红细胞悬液和患者的血浆, 次测加受者红细胞悬液和供者的血浆,37℃于孵育器中孵育15 min,之后将其放入专用卡式离心机中离心5 min并判读结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微柱中间或上方沉积为阳性, 离心后红细胞沉积在微柱底层为阴性。凝聚胺法和传统抗人球蛋白配血参照试剂说明书。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软件,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微柱凝胶配血有16例(2.67%)主测或次测出现凝集,凝聚胺配血有11例(1.83%)主测或次测出现凝集。对所有配血不合血样用传统抗球蛋白法配血对比凝聚胺法均为阳性,微柱法有15例配血符合。结果表明微柱凝胶配血法在不完全抗体配血不合检出率上高于凝聚胺法;微柱法配血有一例假阳性经查为标本因素,微柱凝胶卡法与传统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交叉配血中要求所用检测方法可将具有临床意义的所有抗体成功检出,从而为输血安全型提供保证,而抗人球蛋白法和凝聚胺法是我国目前最常采用的可将IgG与IgM抗体同时检出的交叉配血方法[1]。抗人球蛋白法是现阶段不规则抗体经典测定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2],然而操作较繁琐,需多次洗涤,需要时间长,试剂较贵,故始终未能成为临床常规的配血检测手段。

凝聚胺法是临床上使用的新型试验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3]。其原理为凝聚胺是一种高价阳离子季铵盐多聚物,溶解后产生正电荷,可中和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唾液酸,减少细胞间排斥力,使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集。正常红细胞可引起非特异性凝集为可逆性的,如果是抗体致敏红细胞被凝聚胺凝集,则是特异性的不可逆的凝集。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结,凝集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但凝聚胺法会受到肝素、冷凝集等因素影响,操作人员在判断结果时需具备一定经验,灵敏度较低, 同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也较高,这就导致判断结果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在一些时候还需借助于抗人球蛋白法确认结果[4]。

微柱凝胶技术可以筛查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大大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成为国际公认的安全输血的推荐方法[5]。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和凝胶过滤技术结合而成, 通过对凝胶浓度加以调节, 对凝胶间隙大小进行控制, 促使其间隙只能通过游离红细胞, 致使聚集红细胞与游离红细胞充分分离。如果离心后红细胞在凝胶管中间或上部聚集, 说明其已凝聚, 检测结果为阳性, 若其只出现在凝胶管底部, 则说明其未出现凝集凝聚, 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一些因素影响,如受者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或供者血液抗凝不好含有凝集小块通过微柱时可导致假阳性[6]。

本次研究表明微柱凝胶检出不相配合血液敏感性高于凝聚胺法,与传统抗球蛋白法符合性更高,且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对检验技能要求低、结果稳定、易于保存且可自动化等优点,适合各级医院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和平,林国跃,杜晓璐,等.肝素对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与处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71.

[2]周建月,韦喜敢,梁春峰,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4):3503-3505.

[3]许丽影.观察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配血标本检测及临床输血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66-67.

[4]刘静.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7):271-272.

安全评价技术篇7

关键词:神经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先进网络技术的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人们带入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传递为人们提供越来越便利的生产生活资源,现代人已经无法离开网络技术。但是,网络技术在应用时除了会给我们带来便利还会制造出一些安全隐患,会给人们正常使用计算机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网络安全非常重要,而网络安全评价又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采取高效的方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精神网络在网络安全评价中的使用能够极大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的效率。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要求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对企业信息进行保护,以实现对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保护的目的。如果由于网络安全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导致企业机密信息泄露将会导致企业竞争实力降低,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在网络技术使用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使用网络技术对网络运行安全进行维护,切实保障网络应用安全,为数据信息安全性的保证奠定坚实基础。

二、神经网络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1.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若想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评价质量,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网络安全预估机制,才能有效防止网络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体系能够对网络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监督,及时发展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彻底排除。而对于还体系中的各项测评标准的确定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可能对网络安全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得出。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的准确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维护,确保神经网络在网络安全评价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评价指标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所以评价指标的确定一定要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然后还将这些分散的指标集中起来,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数据集合,这个数据集的建立严格按照安全、精确、简单的标准来造成。通常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的精确性是指能够通过该指标来对使用的网络运行状况进行精确地评估。而安全评估指标的完整性则是指所确定的具体指标一定要能够将网络安全的实际情况完完整整的表现出来,并能够实现对安全状态的精确反馈。另外,还要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特性是要求所有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要尽可能削弱,以避免重复指标项目的存在导致计算机网络评价系统评价的准确性降低。除了这些之外,简单性和可执行性也是在对指标集进行建立时选择指标的重要标准,要求指标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和代表性,同时最后确定的指标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要与实际评估环境、技术水平以及评价环境相适应。

在遵守上述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工作还要确保安全性,并且还要根据管理要求的不同对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等级分类,以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运行质量的提高。

(2)各个评价指标的取值和标准化

正是因为各个评价指标集描述的因素不同,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这两种指标的评价侧重点有所区别,都是从各自的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进行反映,这就使得各个指标的取值不能进行直接的对比。因此,在各种评价指标的取值规则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标准化处理。对于定量评价来说,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所评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具体状况,进行取值,科学地分析问题。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型的设计

在神经网络网络的应用中,BP神经网络的应用最为广泛。它主要是对样本信号进行不断地传播训练,以减小传播信号的误差,使之达到预定的限度,从而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效果。对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模式设计,首先在输入层的设计中,生警员接的数量一定要符合评价指标的数量。其次,对于隐含才能够完成的设计,BP神经网络大多数都是采用单隐含层,要重视隐节点数量对网络性能产生的影响作用。最后,对于输入层的设计,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以及评语集进行设计,保证计算机网络完全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结语

神经网络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术,该技术的使用能够对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进行弥补,填补过去网络运行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安全质量的提升及管理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神经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但该技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加强这一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应用的研究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有利于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从而使网络安全性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安全评价技术篇8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体系,检查评分标准,保证体系

1、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体制的建筑施工队伍急剧增加,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给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但由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各种情况交织复杂,各种事故还时有发生,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必要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针对施工项目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以便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客观地反映一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2、现行的安全评价标准情况。

目前,我们对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性评价的标准是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2011)(以下简称JGJ59-2011)。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机电设备安全等方面,且其中一些检查类项的分项较细,具有较突出的重点性,从实施到现在,对预防和控制常见的多发性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建筑施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对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按照JGJ59-2011标准评定,已不能全面反映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

这主要是:

(1)一些类项的分项检查项目只考虑上下级纵向关系,没有考虑到同级的横向协作关系;

(2)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不全面,其检查项目没有涉及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高处作业方面分项不够细;

(3)对工地施工用电线路系统,特别是对工地自备电源及配电室无严格规定;

(4)安全管理内容不全面,无标准化文明工地评定标准、劳动保护、职工安全素质和施工项目周围安全环境的测评项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实施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以便建立一套更全面、更完整、更能反映施工现场安全情况的评价体系,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确保生产安全。

3、新的安全评价体系构想。

发生安全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等五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结合所致。归根到底就是人、物、环境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要客观评价某一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就必须对以上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搞好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控制劳动者(人)的不安全行为,应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控制劳动对象(物)的不安全状态,保护周围环境,断绝各种危险源,以达到对环境的控制目的。

新的安全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之中,它是对该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安全技术保证体系、职工安全素质保证体系、环境安全保证体系等四个方面及其所包括的子项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包括: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技术管理、安全法规技术教育、特种作业管理、奖罚措施、劳动保护管理、工伤事故处理、安全生产检查、资格认证和安全管理资料等项;安全技术保证体系包括:安全文明施工技术、安全限控技术、安全保护技术、安全保险技术和安全排险技术等项;职工安全素质保证体系包括:职工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从事本工种年限、安全意识、安全作业行为、自我保护能力等项;环境安全保证体系等。

4、对新评价体系的再认识。

我们知道,即使在全面的安全工作都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如果在一些关键的控制项(点)上有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安全事故 ,这就是安全控制的特点 。因此,对安全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关键点否决论”方法,对安全评价体系内各子项进行安全性权数分配。对一些“关键项目”可以无限制减少权数,直至为零,从而否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评价。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对用新的评价体系评定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

(1)新的评价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关键项目,安全权数分配等都是很难准确确定的,特别是当各施工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时,其关键项目及安全权数分配就可能需要重新确定;

(2)工程施工是在不断的进行,其安全状况也在随时变化,严格地说,评价结果只能代表一定时刻的情况,而不能代表其变化情况,这就是事故的突发性原因;

(3)对评价结果应采取审慎态度。目前,由于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不够高,基础工作薄弱,缺乏科学系统性,以及受安全技术发展、检评人员技术水平等的限制,一些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与评价体系内在要求不符,这就可能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性;

(4)要认真总结经验,对每次检查的检查过程,方法和项目进行再评价,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使安全评价体系更好地为施工生产安全服务。

总之,建立一套较完整的针对施工项目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状况,以便针对评价结果及反映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地采取整改措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评价技术篇9

1.1弘建煤矿概况

府谷县弘建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府谷县管辖。该矿为资源整合矿井,年生产能力90万t,属瓦斯矿井,煤层易自燃,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井田面积17.2699km2,开采标高+1245m~+1145m,开采煤层平均厚度1.39m。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开拓方式,“两进一回”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系统,长壁综采采煤方法。2012年10月,陕西秦安煤矿安全评价事务有限公司组织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对该矿进行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察。矿井的安全管理情况为:该矿实行矿级、科室及区队管理模式,井下作业实行三八作业制,两班生产,一班检修。配备矿长1名,副矿长3名,分管生产、安全及机电,总工程师1名,分管矿井技术工作。设置有生产科、机电科、安全科、通风科及调度室等科室,基层区队有综采队、掘进队、机电队、通风队及机运队。成立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有安全管理人员。建立有安全办会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统计报告制度、矿级领导值班制度、煤矿负责人下井带班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有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矿井管理人员经培训基本都取得合格的安全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数量基本满足要求,有安全费用提取台帐,井下机电设备具有MA标志,绘制有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及避灾路线图等图纸。经过资料收集、下井查看,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认为,该矿管理人员虽配备齐全,但人员职责较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也未较好地贯彻落实,造成事无人管的结果;矿井编制的灾防计划、应急预案及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内容不全,不符合相关标准,表明该矿的技术力量稍显薄弱,这些均对矿井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为更科学的反映该矿安全管理的安全程度,达到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结果,本文选用未确知测度对矿井安全管理进行评价。

1.2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未确知测度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影响煤矿安全管理的因素很多,本次结合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选取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投入这5项进行评价,即评价空间X=(x1,x2,x3,x4,x5)。用这5项建立该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因素分解成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级)。其中Ⅰ级表示安全级,Ⅱ级表示较安全级,Ⅲ级表示一般安全级,Ⅳ级表示不安全级,Ⅴ级表示很不安全级[1],则有U=(c1,c2,c3,c4,c5)。单指标未确知测度:由于安全管理没有具体的客观数值,在进行分析取值时采用定性的取值方法。本文采用专家经验法进行取值。根据弘建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由煤矿系统10位专家对该矿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评判,持不同评价等级意见的专家人数分布见表1。将结果进行统计,得到持某个等级意见的专家人数,将此结果记为xik,那么评价因素xi处于ck等级的未确知测度便记为uik=xik/10,由此可得安全管理评价的未确知测度评价矩阵为:(uik)5×5=0.30.20.20.20.10.20.30.30.200.20.20.30.20.10.20.20.30.300.10.20.30.20.2(1)权重计算:依据信息熵理论,评价因素的权重。W=(w1,w2,……,w5)=(0.08130,0.37805,0.08130,0.37805,0.08130)(2)综合评价向量:由此可得综合评价向量U。U=(0.08130,0.37805,0.08130,0.37805,0.08130)•0.30.20.20.20.10.20.30.30.200.20.20.30.20.10.20.20.30.300.10.20.30.20.2=(0.2000,0.2378,0.2919,0.2378,0.0325)评价等级:依据置信度识别准则,取置信度λ=0.6,得到该矿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等级为3级,为一般安全级,与安全验收评价时定性认为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一般基本一致,反映了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可用于矿井安全管理的定量评价。

2未确知测度评价结果改进措施及作用

2.1未确知测度评价结果分析与改进措施

由上述安全管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知,在今后的工作中,矿井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责任制的明确及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①按照煤安监办字〔2004〕42号关于印发《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的通知等国家、地方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

②进一步修订矿井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制定全矿各人员、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人员职责,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③矿井工种操作规程内容必须全面,与矿井实际工种划分相匹配,同时安排职工进行学习,确保职工掌握本工种的操作技能,减少职工违章作业;

④矿井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若显薄弱,应进一步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矿井管理和技术水平。

2.2未确知测度评价的作用

评价作用:

①以府谷县弘建煤矿为评价对象,建立了矿井安全管理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得出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结果,针对矿井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运用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对矿井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煤矿企业和煤矿安全评价机构提供了一种安全管理定量评价方法,丰富了安全评价方法;

③由于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技术较少,评价因素的测度值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进一步对因素的测度值进行完善,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客观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使安全管理评价的量化技术更加科学。

3结语

安全评价技术篇10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道完整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U4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81-01

1 引言

世界大部分油气管道经过了数十年的运行而老化,普遍存在着潜在危险性。油气管道一旦发生疲劳断裂、泄漏、穿孔、凝管、火灾等事故,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对油气管道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是继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之后流行于国际上的一种管道管理模式,其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2001年5月,美国颁布生效的联邦法规49CFR192-195中,对管道完整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制定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标准和规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了对油气管道风险评价及完整性管理的研究、探索及试验应用等工作。

2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概述

2.1 管道完整性管理内涵及目标

管道完整性管理(PipelineIntegrity Management)是针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持续改进的管理。它强调管道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工作状态,即在时间上具有完整性,无论管道处于哪个阶段(规划、建设、运行、检修、维护),都应在物理和功能方面保持完整。同时,它也强调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体现完整性,这样才能更好达到持续进行、定期循环、不断改善的效果。由此可见,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减少和预防管道事故发生,经济合理地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2.2 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

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是基于管道风险管理体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上确保管道安全的一种通用管理模式。

(1)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于在线数据、离线数据、地理信息数据。

其类型包括:设计、材料和施工数据;路由的数据;运行、维护、检测和修理数据;确定管道可能影响的敏感地区的资料;事故和风险数据。

(2)对管道进行风险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将导致的结果。

(3)对管道进行安全评估,其中包括不同的评价模式和相应的准则,如适用性评价、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可靠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侧重,应视管道的具体情况而定。

(4)定期实施管道完整性检测,了解管道可能发生的事故原因和部位。完整性检测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检测技术包括内检测技术、外防腐层检测技术、离线管材检测技术、超声导波技术等。

(5)对管道进行维修或采取减轻失效威胁的措施。

(6)衡量运行状态安全指标,评定完整性管理的效果,确定再评价的周期。

3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技术内涵

3.1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原则

3.1.1在设计、建设和运行新管道系统时,应融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和做法。

3.1.2结合每一条管道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的管道完整性管理。

3.1.3建立负责进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机构和管理流程,配备必要的手段。

3.1.4对所有与管道完整性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3.1.5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管道完整性管理。

3.1.6在管道完整性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连续过程。管道的失效模式是一种时间依赖的模式,腐蚀、老化、疲劳、自然灾害、机械损伤等都能够引起管道失效,必须持续不断地对管道进行风险分析、检测、完整性评价、维修及人员培训等完整性管理。

3.2 管道完整性管理流程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是完整性评价。管道的完整性评价包括管道本体的完整性评价和站场设施的完整性评价,有时也包括储气库的完整性评价。具体评价工作有,管道本体的适用性评价、防腐涂层的有效性评价、站场设施的故障诊断、地震及地质灾害评估等。

3.3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关键技术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且还包括政策、法律、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层面,完整性管理和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及石油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可靠性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从实用角度,它的关键技术包括失效分析及失效案例库的建立、危险因素与危险源识别技术、风险评价技术、管道检测技术、适用性评价技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地质灾害预警及评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

4 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发展建议

4.1 明确完整性管理的研究范畴,建立健全我国相关的规范、标准,加强对完整性管理的技术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其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管道,制定不同层次、分段实施的完整性管理计划。

4.2 创建我国管道多参数大型数据库,建立可以适应未来评价需要的数据库结构和基本程序,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并将其作为整条管道安全评价的基础资料之一进行管理。强化管道缺陷智能检测能力,加强管道的检测及其数据库、管道腐蚀数据库的建设,并且不断更新完善,对管道、防护层状况以及其它在役设备进行动态管理。

4.3 在新管道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好设计的安全预评价、安全评价与安全验收等工作。

对近年来新建的大型管道,在已有设计、工程验收的安全评价基础上,及时制定数据收集、基线评价、完整性管理程序的计划并逐步实施。

4.4 大力发展管道完整性评价方法和评价软件技术。对风险评价中可接受的事故水平、管道相对风险评分等级、管道腐蚀程度划分、维修或更换管段的依据、HCA地区的划分等,应借鉴国外标准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来确定,加强管道完整性体系的科研及其成果应用。

5 结束语

我国天然气管道近些年建设速度很快,未来还会建设大量的天然气管道,保证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是各管道运营公司面临的重要任务。管道完整性管理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管道管理方法,实施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可以提前发现管道潜在的危害因素,从而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缓、降低或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使管道系统始终保持完整的状态,从而保证管道系统的安全。我国天然气行业宜借鉴国际上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管道事故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建设、运行、维护的完整性管理体系并积极探索、推行、持续改进,以提高我国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质量,延长管道使用寿命,降低管道维护费用,提高天然气管理系统安全性,从而保障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杨祖佩,王维斌.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研究进展.油气储运,2006,25(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