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十篇

时间:2023-04-08 22:16:40

现代林业

现代林业篇1

关键词:现代林业经营;灾害;措施 1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

一是重点加强林业的培育工作,森林抚育要从调查设计审批环节入手,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需要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对于限伐区要进行抚育,对于商品性质的林木采取宜抚则抚,实现立体化的开发,积极改进对天然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针对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封护型、抚育型与补植改造型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实现综合经营,要倡导保护原始林的效益,同时也会允许人民收获木材以及开发林副产品,最终达到缓和木材的收获与木材的采伐之间的冲突,切实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加强低效林改造方面的力度,通过对于树林的部分采伐,不是皆伐,可以保留一定的数目成熟的活立木,为野生的动物栖息提供一些有效的空间。二是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加强护林网络的建设,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护林机制。制定一个统筹办法予以解决,增强全民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对盗伐国家、集体所有的林木的人和事应及时查实,确保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建议林区的各级政府应根据分级负责调处的办法,加大调查力度,积极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促进林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我国现代林业营林方法需要建立起政府引导的生态补偿的机制。健全一套完善的生态补偿的投融资体制,完善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最大可能的调整和优化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同时引导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开放生产要素市场,达到双赢、节约资源以及减少污染的效应。

3 防止林木病虫鼠害的对策

首先,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及时做好森林病虫鼠的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掌握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其次,积极推行近自然的经营方法。对现有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定向培育和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进林地向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降低森林经营成本,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再次,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病虫的发生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要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调节植物养分,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最后,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积极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开展生物防治。在田间建立种群,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选择使用生物农药。为了减少对环境污染,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利用自然界中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天敌防治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 林木生长时期关于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与林木的经营水平、林分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有关。提高抚育间伐材质量,避免重造轻管现象,调整抚育间伐政策,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特别需要阔叶树很容易收到灾害影响。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要有科学的依据,适地选择树种,要注意树木的林分质量,一般的是林分密度过大或者是树木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不够合理的,容易在遭受到雨雪灾害时出现折稍、折断和倒伏的状况。

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选用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及时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对折断倒伏严重的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目的是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搞好栽植点的配置方式,尽量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因为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所以要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参考文献

现代林业篇2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现代化

林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林业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化建设、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林业要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完成改革与优化任务。只有不断发展现代化林业模式,才能真正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真正发挥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与人文价值。

1 传统林业产业概述及其局限性

林业属于基础事业建设的分支,主要指通过木材、林产品的生产管理完成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任务,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一般来说,林业产业包括林木培育、林地保护、林业资源规划、林业生产以及其它林业事业等内容。传统林业的规划管理以层级化的人力资源组织为主线,林业政策的沟通与出台、林业数据的管理以及林业动态发展的监控与评测等均有具体的部门划分,组织结构较为完善。然而,严谨的组织结构依靠人力完成庞大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效率较低,且不可控因素较多,无法真正应付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多样化的林业产业变革。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已经初步建立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构建了电子政务网络框架,传统的林业产业模式要适应整体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步伐,就要从内部人手首先进行信息化整改。

2 现阶段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研究

目前,我国林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成效,但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其不仅涉及传统林业产业的整改,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融入也存在较大的探究空间。从现阶段的林业信息化程度来看,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1)林业信息化应用渠道狭窄,林业信息化发展的价值不大;虽然电子政务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普及,但在具体的林业部门中,仍存在许多信息化建设被搁置的现象,信息化系统形同虚设。(2)信息化技术水平不足,在信息化管理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GIs技术的应用中,我国信息化林业系统无法真正利用该技术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对于日常数据管理以及突况处理能力有限。(3)林业系统的信息化研发投入不足,具体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资金的缺少直接对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形成阻碍,而高素质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稀缺无法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缺乏必要信息化技术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的条件下,林业信息化发展障碍重重。

总体看来,我国现阶段林业信息化发展虽呈向上趋势,但道路相对崎岖,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提升与管理优化。

3 如何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林业现代化

3.1 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力

为了完善林业产业中所有信息数据的管理,可大力引进GIs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并在GPS技术的基础上丰富林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林业部门对相关林业产业区域的监控水平,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资源利用率,为我国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3.2 发展现代化林业信息技术综合型人才

在原有的林业专业组织结构基础上,引进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使其充分了解林业产业的管理特色,为林业系统人才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动力。另外,以信息化技术专家以及林业技术专家为核心,建立林业现代化信息发展的研发小组,根据时代信息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涉及面较广的林业信息化系统

重新审视并整改传统林业管理系统,以其运行以及发展特色为基础,进行信息化整改,尽可能使用信息化系统对日常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利用信息化互联网平台,建立林业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基于网络环境构建林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多样化服务系统。实时监控与评测各层级、各方面的林业信息化系统,根据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改善林业信息化系统,保证其服务时刻处于灵活、弹性的结构状态中。

现代林业篇3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现代林业篇4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保护;林业生产;关系研究

对于林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将其提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对林业的发展道路而言,就是不仅仅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林业的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实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实现林业资源的开发生产,也可以很好实现林业资源的保护。

1、林业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现代林业发展处于一个较为缓慢的阶段,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认识到林业在现代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实现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林业,要充分认识到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在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大作用。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稳方面,林业需要承担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需要l挥好林业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退耕还林和实施生态防护林工程,使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够有一定的成效显现。

2、林业保护与林业生产的关系

一般而言,认为林业资源是包含着森林资源和林地资源的,林业资源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保持水土和维护地区的生态多样性,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平衡。在现代林业生产的发展中,林业资源越来越减少,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保护。林业资源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和木材,也为人类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但是,目前人类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还是处于一个较为缓慢的探索阶段,并不清楚如何利用和开发林业资源。但是唯一值得确定的就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乱砍滥伐肯定是会造成生态失衡和破坏森林系统的,人类应该以一种更为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坚持既要保护又要开发的原则,这样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3、林业生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林业生产受到地区政策和当地人民自身观念因素的影响,在林业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正常生产和保护工作。

首先,是林业的保护意识不强。在许多偏远的西南地区和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一些林业保护法律并不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高额经济利益还是会选择进行大力砍伐木材进行售卖,他们由于需要满足基本生活问题并不具有保护林业的意识。其次,对于林地的使用违法现象。我国的林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回报而去钻林地使用政策的漏洞,并不按相关的流程进行操作,违法占用林业和从事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接着,对于林业的保护还是处于一个走形式的阶段,并没有能够深入到实际进行保护。在较为偏远的林业地区,人们占用林地从事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常见现象,林业管理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许多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随意占用林地进行开发也是随处可见的。最后,林业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职责区分不清楚。在林业的保护问题上,林业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导致在实际处理一些林业管理问题上容易产生分歧,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林业实际问题。

4、林业生产中加强林业保护策略

对于林业资源,既要生产开发也需要进行林业的保护,这样才能够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强林业保护法律知识宣传

针对偏远地区的林农违法占用林地进行生产开发的问题,地区的林业部门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进行林业法律知识的宣传,让普通人们了解到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法律,增强他们的林业保护意识,让他们不再随意占用林地进行生产。对于林业管理部门而言,则需要加强他们的管理保护工作,提升他们对林业保护的认知。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方法的调整,使得林业保护工作可以较好地展开和取得明显的成效。最后,对于随意占用林地和随意开采林业资源的相关人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让其他人们认识到非法占用林地的后果,以期减少出现非法占用林地现象。

4.2完善林业保护管理体系

对于林业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存在着的分工不明确和责任不清楚的问题,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区分清楚这两个部门的各自职责,在处理一些林地问题上还需要两个部门协调配合和互相协助,才能较好的解决林业的问题。对于一些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随意占用林地从事经济开发和生产,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对此要有清楚的认识,虽然经济的发展是相当重要,但是对于林地和林业资源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管理部门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既要注重林业的保护也要实现好经济的发展。

4.3注重科技在林业生产和保护中的运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在林业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林业的品种培育方面,通过林业科学技术可以研发抗病毒的优良种植品种,使得林业资源能够较好发展下去。再者,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林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林业资源既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也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最后,林业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地区的林地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有破坏林地的现象就立刻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切实有效保护林业资源。

结语:

林业资源对于人们而言,既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有经济生产的作用。因此,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要做好生产与保护的关系协调,这样才能较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田玉仁.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思考―基于林业生态考虑[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95-196

现代林业篇5

关键词:现代林业;造林方法;营林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32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为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以便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加大了林业造林,当前林业造林方法有很多,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气候特点选择最佳的造林方法,不断对造林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提高施工技艺,以便更好的进行造林工作,对营林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控,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1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类型丰富,山地、林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森林资源却十分有限,并且质量不高分布极其不均匀,人均森林面积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植树造林的规模,国家的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林业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型林业和城市林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近几年我国林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大型林业产业层出不穷,当前是科技的时代,知识的时代,各种造林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造林活动中,提高了林业产量,运用科学的造林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林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动林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更好的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国民进行林业建设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空气,调节了空气质量,有效的改善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现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 现代林业造林方法

当前我国的现代林业造林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主要有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和分殖造林法3种。

2.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造林方法,主要是将种子直接播种在土地上,由于播种过程较为简单常使用于大面积造林过程中。多使用于易发芽存活的树种,像核桃、山杏、油桃等。在播种时选择种植地水源充足,人稀少,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的地方。虽然播种造林法其播种过程很简单,但为了确保成活率,必然对土地情况有一定的要求,且在幼林成活阶段对幼林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要求,注重幼林的培育工作,在播种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也要对播种地进行清理,为幼林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播种过程中可以采用散播、穴播及块状播种等方式。

2.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是我国现代林业造林中使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已有悠久的历史,又可以称之为栽植造林,由于其对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较稳定,其对生长环境要求相对播种造林的树种而言要求较低,但是由于植苗造林多是对土地进行一定清理之后挖穴,将树苗的整个根部埋入地下,为了保证树苗的存活,必须尽可能减少树根损伤及变形问题,所以对于栽种技术要求较高,根据栽种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最佳的栽种方法,规范栽种行为,一般在气候湿润的地方多采用浅栽的方式,在气候较干旱的种植地多采用深栽的方式。应该选择最佳的树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及市场需求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树种,在幼苗购进时要找专业人员进行检查,避免供货商以次充好,致使商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进劣质幼苗,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栽种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幼苗的水分,在栽种前一定要进行浸泡处理,此外还要对幼苗根部进行修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及栽种地实际情况进行栽种,幼苗种植过后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利于幼苗的成长。像针叶林和阔叶林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种植。

2.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也可以称之为分生造林,它是最特别的造林方法,主要是截取树木中生长最快营养最丰富的部分进行移植栽种,由于这个造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降低成本,缩短栽种时间因此广受人们欢迎。由于该种植方法的自身特点,种植的幼苗一般所需营养较高因此对种植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种植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即要确保土壤肥沃,且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还需人们能够及时供给养分,确保林木成长养料充足,以便林木的正常成长。多采用插条和插干2种方法,像进行杨树和柳树种植时多使用插干的方式。

3 营林生产管理

要正视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制定科学的管理工作计划,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营林生产管理。当下我国林业企业缺乏相关管理人员,很多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生产管理部门,致使林业生产环节缺乏管理,组织涣散,相关工作人员懈怠散漫,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严重影响幼苗成活率,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关,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栽种行为及后期培育工作进行严格监管,及时发现不足进行纠正,保证幼苗种植符合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做好栽种场地的清理工作,为幼苗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由于树苗品种不同,其生长条件和生长状况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树种的实际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护育计划,保证树苗的健康成长。可以将幼苗的种植和培育分配给个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便于营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多时候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管理工作较为模糊,出现责任推诿现象,严重影响林业种植的正常运转,因此进行有效的划分,做到权责明确,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推动林业健康发展。

现代林业企业在进行种植时需要大量的幼苗,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幼苗培育部门,加大对于幼苗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在大规模投入生产时幼苗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幼苗培育机构,组建专业团队加大对于幼苗的培育,培育优质的幼苗品种,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专业团队也可以在幼苗大范围种植时进行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大对于幼苗培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相关部门培育高产质优的幼苗品种,尽可能提高幼苗的适应能力、抗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促进幼苗种植的顺利进行。加大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当前是知识的时代,加大种植过程中的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改良树种,完善种植方法,提高种植效率。

在林木种植前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根据栽种地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气候特点选择最佳树种,在树种种植前做好土地清理工作,为幼苗种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有破坏的土地及时进行修复,尽可能提高土地的自身生产价值,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根据栽种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栽种方法,根据所选树种和栽种地的地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栽种计划,让相关工作人员按照相关栽种计划进行严格栽种,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树苗选种时要注意选择市场需求量大,符合当地人们生活习惯实际需求的树种,避免出现生产过剩或者实际产出与市场需求不符情况的出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在树苗种植时加强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环境越发复杂,当前我国林业需要面对国内与国际相关企业的双重压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进行林木种植和幼苗培育时可以和市场相关企业事先订收购合同,减少企业后期生产经营的一些问题,让企业运转更加快速高效。

4 结语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采用科学的造林方法和生产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资金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不断改进造林方法,对林木生长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根据栽种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造林方法和树苗品种,既能提高林业的产量、保证林业的质量、扩大建设规模,还能迎合市场的需要,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汉军.浅谈现代营林生产的管理[J].神州旬刊,2013(7): 245.

[2]靳嵘.试论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4(22):116.

[3]李永年.浅析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J].民营科技,2015(1):217.

[4]米仁象.探讨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9).

[5]付一华.浅析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中国林业产业,2016(7).

现代林业篇6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

1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以往重视经济发展,缺乏对林业发展等生态经济重视,由于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的资金全都依靠政府支持,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也就导致了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也非常缺乏。林业部门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无法针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对树种进行自主研发,也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导致林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而林业发展受到阻碍,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2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由于我国以往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没有意识到林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导致了林业部门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非常薄弱,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就会导致在林业良种技术落后,林业生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林业的要求,林业发展在增益效益滞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2.1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林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林业技术创新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因此,如何获得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成为当前林业部门面临的最大难题。林业部门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当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吸引企业融资,还可以进行风险投资等。而政府也应当对于林业部门拓宽资金渠道加以扶持,对各项税收进行减免,并且在各方面的政策进行扶持,以此来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保障我国林业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2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

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林业部门应当对当前林业技术创新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增强自身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以此来适应当前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林业发展的需求。另外,林业部门也应当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理念的推广。林业部门应当积极建立林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广林业技术创新,使林业相关的人员都可以从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技术,提高整个林业的生产效率,使林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促进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3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林业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重视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待遇,积极引进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而且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只有林业部门把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作为整个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识到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保障林业的发展,并且把人才培养当成整个林业产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促进林业的发展,继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其次,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最后,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非常缺乏。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林业部门应当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其次,林业部门应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最后,林业部门应当培养林业创新人才,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林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极大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给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带动林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平 单位:紫金县林业局黄塘林业站

参考文献:

现代林业篇7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年、安排部署2009年林业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年林业工作回顾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国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大局,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应对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总体*保持了林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注入了新活力。一年来,各级林业部门解放思想,奋发而为,开启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掀起了一场涉及广大农村的绿色革命,为林业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林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取得了新成效。*、*、辽宁、浙江、*5省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四川、*8省市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其他省区市都在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全国已确权到户的林地达12.7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0%。亿万农民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不少山区农民的家庭财产增加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部分农民林业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60%,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各种生产要素大量向林业流动。*年,河南省投入林业资金61.3亿元,造林601万亩,比*年增加337万亩;*省投入林业资金35亿元,有效带动了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南华县通过发展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6亿元,比*年增长37.1%,其中五街镇农民户均收入2万元,高的达8万多元;*省林业贷款余额66.1亿元,有55万农民工返乡务林;*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0亿元,40.9万农民工返乡务林,全省农民人均林业现金收入680元,同比增长15%;辽宁省有1200万农民经营林业,收入明显增长;*省发展林下经济60多万亩,产值10多亿元,实现了农民“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同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也取得新进展。二是林业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林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全国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已达到6.99亿亩,25个省区市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地方年补偿资金达18亿元,*省从水资源费中安排35%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开始建立,*省26个县近300万亩森林纳入火灾保险,保险金额近14亿元。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统筹规划。通过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林业发展实现了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向多渠道投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全面推动的转变。

(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造林7157万亩,同比增长22.1%。河南、*、*、*、*、*海、*、*、*、*、*、*12个省区市超额完成造林任务。国家已初步确定延长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期,进一步完善了退耕还林政策,增加了三北、沿海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投资。形成了生物质能源林、碳汇林、珍贵树种培育等新的增长点。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深入开展,完成义务植树23.1亿株。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全面实施了森林经营工程,*省完成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634.8万亩。强化了“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造林基地供种率提高到63%,良种使用率提高到51%,种苗合格率稳定在95%以*。实施了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资源管护力度不断加大,基本保持了林地资源平衡。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深入推进,一些重要和脆弱湿地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开展了*、*大九湖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全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6处、国家湿地公园38处,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三是荒漠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强化了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沙区全面实施“三禁”制度。甘肃、*、*等省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新疆、青海、等省区进一步加大了防沙治沙力度。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沙地沙化扩展趋势实现逆转。塔克拉玛干等重点敏感区治理步伐加快,重点沙区绿洲面积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启动,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沙尘暴监测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林业自然保护区达2006处,面积18.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8%,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野马等放归自然的试验积极推进。圆满完成了大熊猫赠台相关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野生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五是促进了其它生态系统发展。加强了城市森林建设,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1%。*海市完成屋顶绿化10万平方米,推进绿墙建设和立体绿化29公里。加强了农田林网和草原防护林建设。生态建设呈现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全面协调推进的局面。

(三)林业抗灾救灾取得重要成果,应急能力明显增强。面对接连发生的重特大突发灾难,全国务林人紧急行动、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英勇奋战,战胜了各种困难,夺取了林业抗灾救灾的胜利,恢复重建也取得重要成果。一是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林业受灾最重、损失最大、影响最深远、恢复最艰巨的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各级林业部门领导立即赶赴一线救灾,林业干部职工奋力救助受困群众,林业专家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救灾,抗灾信息迅速沟通,应对措施及时落实,减少了林农损失,得到了中央支持,完善了林业抗灾救灾机制。在湖南郴州召开了全国林业灾后重建现场会,全面部署了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决定投资364亿元开展灾后林业生态恢复重建,明确了减免世行贷款债务、将林业救灾资金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等八项政策。二是积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汶川地震发生后,*等灾区林业部门紧急行动、昼夜奋战,全力抢救受灾群众,妥善疏散大熊猫,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千方百计保障供给。非灾区林业部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捐款捐物,全力支援灾区水、电、路、通讯设施的恢复重建,积极解决灾区物资缺乏和看病难等问题,妥善安排灾后重建和群众过冬。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林业局等5部门制订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落实林业投资131亿元。三是成功处置森林火灾等灾害。在全国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林下可燃物大量增加、防火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的严峻形势下,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无大火。吉林省实现连续28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等省市成功防治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灾害,为*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通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林业应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四)林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兴林富民取得新成效。一是林业产业规模扩大。由于受雨雪冰冻灾害和地震灾害,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总体放缓,但林业总产值预计仍可达1.33万亿元,同比增长6.08%,进出口贸易额有望突破700亿美元。全国规模以*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林业吸引外资6.9亿元,为*年的10倍,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新增10家,达到47家。*省林业产值同比增长21%,河南省增长21%,辽宁省增长13%。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优化。速生丰产林、木本粮油林等快速发展,纸浆和人造板原料林成为社会投资重点,企业、农户、外商成为商品林投资主体。初步形成了木竹加工、木桨造纸、林特产品、花卉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等产业集群。国家森林公园发展到709处,森林旅游人数超过2.5亿人次,社会综合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0%。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2:41:7转变为44:48:8。三是林业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吉林、辽宁等省形成森林食品和北药主产区。*、湖南、*等省形成木本粮油特色产业,湖南省*年茶油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65亿元。广西自治区已建成速生丰产林2600万亩、经济林3300万亩,产值350亿元。河南省经济林面积达1300万亩,花卉苗木面积85万亩,亩均收入4000元。新疆、陕西、*、甘肃等省区形成林果特色产业,新疆种植林果1450万亩,产值120亿元,阿克苏、喀什等地把林果业作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000—10000元的抓手,若羌县已实现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5670元。林业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兴林富民已成为各级林业部门的生动实践。

(五)生态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强化。一是生态文化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等理论研究和组织机构,扩展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丰富了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不断向自然、社会和人文文化拓展,向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渗透。二是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命名了一批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市全面兑现“绿色奥运”七项承诺,高质量完成了奥运绿化重点工程。广东省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河南省把“村镇绿化”作为十件大事之一,投资1.83亿元,1.35万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海南、安徽、*、重庆等省市建设了一大批“生态文明村”、“森林人家”、“农家社区森林公园”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加大。林业纳入了党的宣传工作布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林业的力度加大,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关注林业的热情提高。制作播出了《森林之歌》、《山林的呼唤》、《踏界》等一批影视片,多次组织著名文艺家深入林区采风,举办了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省将生态知识编入了《义务教育地方课程通用教材》。四是生态文明观已开始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行动。一些地方政府把“追求科学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生态文明,确保发展永续,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积极采取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山西省近3年年均投资50亿元,实施身边增绿工程。*省规划投资120亿元,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重庆市规划投资480亿元,建设“森林重庆”。交通、铁道等部门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完成绿化里程10万多公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7个省区实施了10个碳汇造林项目。通过发展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意识,生态文明观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社会的行动。

(六)积极应对国际林业热点问题,增强了我国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一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外交活动。我们把落实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局之力积极推进,取得重要进展。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和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中央编办、气象局等组成的“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部际协调小组,拟定了网络发展路线图,召开了由24个国家、地区和16个国际组织出席的网络启动会议,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共同制订的网络框架文件,落实了3亿元网络发展专项资金。在去年底第16次APEC会议*,主席宣布“网络”正式运行,并被写入会议宣言。同时,还参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编制工作;将森林与气候变化列入中欧领导人峰会内容;积极参与林业国际规则制订,出席了第14次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升了我国林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二是推进林业双边和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中美经济战略对话,配合中欧首脑会议,促进中欧森林执法合作。认真做好大熊猫、朱鹮、东北虎等外合工作。继续加强林业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国际竹藤组织成员国已发展到35个,与50多个国际组织和双边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初步建立了全球竹藤合作网络。三是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国际义务,认真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并积极协调推进全球生态建设,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大技术和资金输出力度,援助欠发达国家生态建设,受到国际社会赞誉。特别是由于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断增强,为国家重大外交作出了贡献。

(七)林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一是林业建设资金明显增加。落实中央投资563亿元,林业信贷资金117亿元,地方各类投资*千亿元。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林业投资36.5亿元,首次开展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试点。二是依法治林扎实推进。修订了森林防火条例,扩大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了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了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和许可行为,加强了“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了“飞鹰行动”等严打行动。三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良种繁育、产品加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油茶产业,全力开展科技支撑服务,科技贡献率提高到39.1%。加强了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了一批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四是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加强了林业机构建设,拓展了林业部门的职能,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队编制,推进了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强化了林业工作站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创四型机关、做五个模范”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机关两建和廉政建设。老干部、社团和后勤保障工作也得到明显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归功于全体务林人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林业工作的同志们和林业建设者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林业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林业内部发展不协调。主要是不同区域之间、一二三产业之间不协调。三是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从根本*建立起来。主要是林业投资不稳定,林业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不完善。四是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职工生活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二、关于当前林业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审视当前的林业形势,对于把握大局,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看,全球出现的两大危机对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对林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去年1-10月,林产品进出口额增长15.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人造板、木地板出口价格下降25%—30%,导致部分加工和出口企业关停。据调查,全国胶合板企业有50%左右关停,木材初加工企业有60%左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对我国林产品出口的影响还会加重。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等提供了机遇。二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赋予林业更加紧迫而艰巨的使命。随着人类对森林、湿地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湿地缩减、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成为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据英国专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20世纪*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专家认为,生态危机比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更大,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不会很长,经济萧条了可以再次繁荣,但生态危机的危害不是几年、十几年,而是*百年甚至很难逆转,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战略任务和国际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林业建设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林业部门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从国内来看,中央近期作出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林业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生态承载力低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中国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过负荷,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负债国”之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必将有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自觉主动地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为加快林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对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林业建设者带来更多福祉,为改变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状况发挥主体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大政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可以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政企分开改革和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调整完善林业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加快林区道路、电网改造、饮水工程、职工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减少森林资源采伐,使林区休养生息,并争取启动森林经营工程,解决森林经营长期没有投入的问题;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降低金融危机对林业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促进就业增收、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争取林业投资和优惠政策,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应有贡献。

综合分析当前的林业形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我们既面临着十分宝贵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危机感、重大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精心谋划好林业工作,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应对面临的挑战,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2009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继续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核心内容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发展现代林业,建好林业三大体系,特别是实现生态良好,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最高级的文明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崇高目标,也是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全国提出的根本要求。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发展现代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中,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是野生动植物种群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科学家把森林喻为地球之肺,把湿地喻为地球之肾,把生物多样性喻为地球的免疫系统,把荒漠化喻为地球的一种很难医治的疾病。这“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建设和保护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关乎着地球的健康,关乎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只有长期地建设和保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生存的绿色家园,人类才能永远地在这块绿色家园中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只有山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我们的家园才能更美好。

林业不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生态功能的生态产品,又能为社会提供具有经济功能的林产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态文化产品。那么,林业是怎样生产生态产品的呢?科学家早就指出,林业是生产生态产品的部门,种一片林子,就像办了一座工厂,森林通过与地圈、生物圈的能量交换和其自然属性生产生态产品,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放出氧气,通过其自然属性提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温湿度、吸附粉尘、减少噪音、减少辐射等生态产品。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我国森林涵养的水量相当于我国水库总库容的80%。同时,湿地等生态系统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工厂,我国湿地保存的淡水占全国淡水的96%。当今社会,唯有生态产品是最短缺的产品,过去凭票购买商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林业部门一定要努力工作,把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

要落实好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当前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是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化改革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到“三要”、“三树立”。“三要”就是:一要深入学习、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林业工作实际,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林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推进林业实现科学发展。二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能够保持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体制机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要全力推进并不断深化林业改革,不断解决集体林业、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林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来审视林业工作,推动林业发展,既要努力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服务大局,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到“三树立”:一是树立市场观念,彻底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和调节林业要素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树立现代林业观念,不断用新技术开发和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三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宣传者,倡导和教育社会树立崇高的生态道德观,推动生态建设。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兴林富民。以人为本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在林业建设的全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和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兴林和富民的关系。兴林是林业发展之本,富民是林业发展之基。只有兴林,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不断壮大林业产业,才能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务林人致富;只有富民,让务林人在林业建设中发家致富,分享到林业发展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更好更快地促进林业科学发展,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二是生态和产业的关系。只有搞好生态建设,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生态建设。必须在生态建设中不忘发挥产业功能,在产业发展中不忘兼顾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三是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在严格保护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实现以利用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

第三,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林业发展方式落后、经营管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是我国林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强森林经营,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才能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借鉴国际森林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总结推广基层群众创造出来的“营、造、管”经营抚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制订科学经营方案,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良种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森林经营行为,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林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

第四,坚持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我国林业科技无论是创新还是推广都远不能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林业科技含量低,科技贡献率只有39.1%,不仅低于农业49%的水平,也低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着力提升林业建设者的素质,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是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主要途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人们行动的深层次因素,也是推动林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这些都深刻启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必须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道德操守,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生态文明观念强,哪个地方的资金投入就多,生态建设的力度就大;哪个地方群众的生态意识强,哪个地方的生态系统就保护得好。发展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观念,是林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大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关于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今明两年又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各级林业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切实做好林业工作,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2009年,计划造林822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1.4万亿元,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林农收入,为实现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速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一是加快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要全面完成规划任务,着手编制工程延续建设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并争取有所突破。退耕还林工程要实施好巩固成果专项规划,稳步推进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要以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为新起点,加大建设力度。沿海防护林工程要以防灾减灾为中心,修复加宽基干林带并形成纵深防护林网络。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工程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同时,还要力争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各地也要谋划启动一批有区域特色的省级重点项目。二是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近年来,一些省区市及地县的党委、政府把造林绿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为推动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各地林业部门要乘势而*,全力抓出成效。国家对地方积极性高、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一些省区市和重点区域取得突破,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国造林绿化工作。三是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不能光让林*山,还要让林进城、*路、入村,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要突出“身边增绿”,要在继续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的基础*,与教育部门联合抓好全国大中小学的校园绿化,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四是大力加强森林经营。加快编制并争取批复《全国森林经营规划》,抓好100个森林经营试点和中幼林抚育、珍稀树种培育、森林健康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不同区域提高林业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一是严格保护管理林地。抓紧报批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抓紧制订《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抓紧汇总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二是加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推进实施湿地保护规划。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编制湿地公园总体发展规划,实施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方案,新建60个湿地公园。做好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和履约工作。三是加快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规划》,在认真总结京津风沙源治理经验的基础*,突出抓好风沙危害重点区域治理,启动西部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健全荒漠化监测体系,搞好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与工程效益评估。四是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扩大工程建设规模,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恢复实施方案》,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启动全国第二次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动态监测和进出口管理。争取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二期工程,提高监测防控能力。

(三)扎实开展灾后重建,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一是实施森林防火工程。大力宣传和认真落实《森林防火条例》,推进依法防火。实施《全国森林防火规划》,突出抓好火险预警、航空消防、防火道路、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直升机,完善防扑装备,提升综合防控水平,力争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二是启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争取尽快批复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美国白蛾、鼠兔害等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地方政府防治责任,推行联防联治、无公害防治。三是扎实推进汶川地震灾后生态恢复。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确保规划分解到位、政策兑现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大熊猫繁育和科研基地尽快恢复重建,确保生态恢复顺利推进。四是扎实推进雨雪冰冻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加快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栖息地、森林防火、林业基层单位公用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确保建设质量。积极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抓紧落实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八项政策。要争取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专项资金,争取各级政府把林业灾害救助纳入相关救灾资金渠道,对因灾形成的造林债务和损毁住房的债务进行统计核销。

灾后恢复重建为调整林业结构、加强森林经营、提高质量效益提供了契机。各有关省区一定要注意,恢复重建决不是简单的恢复原样,要把恢复重建与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结合起来,与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结合起来,与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科技指导,抓好典型示范,以此推动林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四)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切实抓好林业基础建设。一是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争取尽快全面启动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各地林业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住房保障部门,抓好工程招标、建材采购和房屋分配等关键环节。优先解决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因伤致残致死、因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困难职工的居住问题。争取国家安排专项投资,启动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有条件的省份,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先行启动,为全面推开探索经验。二是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摸清林区低收入职工底数,积极协调当地社保部门,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低收入人群纳入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享受地方最低生活补贴。三是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将国有林区、国有林场饮水、供电、道路、医疗、学校、公安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争取落实建设资金。四是加强种苗基础建设。尽快制订实施《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突出主要造林树种、油茶等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良种培育,强化种苗执法和质量监管,加强区域性种质资源库建设,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推动林木种苗由数量保障型向良种效益型转变。五是强化林业基础工作。进一步研究建立布局合理、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林业监测体系、评价体系和统计体系,科学反映林业的多种功能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一要做实第一产业。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扩大各种资源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形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木本粮油、竹藤、花卉、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产化工原料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主导产业。要引导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着力建设高产油茶林等木本油料基地。要加强组织指导,推广优良新品种、科学的修剪技术和种植模式,建立高产示范林,进一步抓好湖南、*、*等省高产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二要做强第二产业。要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扶持100家部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三要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服务业。加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建设,扩大生态旅游消费。打造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生态旅游精品,构建相互衔接、相互带动的生态旅游圈。

(六)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进一步树立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一是加强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普查、收集、整理我国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挖掘一批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开发非物质生态文化和历史人文生态文化,发展自然资源生态文化。组织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生态文化作品。二是发展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开发生态旅游等特色生态文化产品,扩大生态文化产业规模。三是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生态志愿者行动,办好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

四、关于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提升林业发展能力

2009年,林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全面完成各项任务,保持林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林业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扩大对外开放、注重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林业发展的能力。

(一)深化林业各项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体制机制。一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确保5年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已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的省份,要切实抓好配套改革,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农民满意的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抓紧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资质管理制度,健全森林保险制度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已完成改革试点的省份,要全面推进主体改革。其他省份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二是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规模。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尽快报批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力争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三是积极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深入总结东北、*等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经验,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二)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林业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一是推进林业科学化进程。加强良种培育、重大森林灾害防控、生物产业技术研发,抓好国际新技术引进,加强重点实验室、生态站网、示范基地建设。大规模开展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培训,大力推广林业实用科学技术,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强智力引进、基因安全、新品种保护和森林认证等工作。推进林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为推进林业科学发展发挥示范作用。二是提高林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推进林业机械研发应用,推广林木种苗生产、造林绿化、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名特优林产品加工和储藏等专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三是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技术指南》。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尽快形成布局科学、高效便捷、先进实用、稳定安全的全国林业信息化格局。逐步将全国林地、沙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性林业资源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形成对三个系统和一个多样性的全面有效监管。加快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设,推动办公自动化,提高林业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速完善政策法制,构建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依法治林力度。推进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制订,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加强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建设和大要案查办,开展打击涉林案件专项行动。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完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规范林业行政审批制度,尽快实行网*审批。二是完善林业补偿与补贴制度。扩大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商品林补贴制度。尽快落实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及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试点,探索完善补偿制度。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三是制定完善林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扩大林业小额贷款试点。争取提高造林投入标准。探索建立造林后评价制度。争取延长“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恢复林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积极协调落实资源节约型、劳动密集型和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林产品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对野生动植物繁育的扶持政策。

(四)扩大林业对外开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一是完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快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建设。积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开展碳汇计量研究。二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林业对外合作战略。鼓励开展海外森林开发和开拓海外林产品市场。拓展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林业建设和管理水平。三是提升林业国际合作的主导力。积极参与多双边林业事务,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林业规则制订,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妥善应对非法采伐等国际林业热点问题和林产品对外贸易摩擦。加大林业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大林业资金投入,为林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找准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积极争取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林业投资规模。各司局各单位要放宽视野,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将林区卫生、教育、扶贫、电网改造、社会保障等纳入中央有关部门的投资安排。二是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投资。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将林业建设纳入地方扩大内需的投资计划,启动实施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林业重点项目。三是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畅通林业投资渠道,完善林业投资政策,为社会投资林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四是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资金投入要有利于推进林业改革,有利于推进生态建设,有利于培育主导产业。坚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投资,积极扶持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五是切实加强资金监管。要规范并严格执行项目审批程序。要厉行节约、加强调控。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健全林业资金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体系,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钱,确保林业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做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现代林业篇8

1紧扣工作重点,提升资源总量

狠抓“造”和“管”两个重要环节,做大森林资源总量,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一是创建“森林宜春”,壮大森林资源总量。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为抓手,即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园区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将城市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的硬性考核指标,突出抓好以公园绿化、单位绿化、街道绿化、立体绿化为重点的城市绿化,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48%、39.84%、14.24m2。建设“园林式园区,花园式工厂”,高标准、高品质开展园区绿化,突出道路绿化、公共区域绿化、企业庭院绿化,园区绿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建设“绿色景观长廊”,对市域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交通要道进行全面绿化美化,高标准构建绿色通道生态网络。建设百个“绿色小康示范村”,以发展“五小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花园)为重点,兼顾栽植珍贵树种,搞好村民房前屋后绿化,以点带面,达到美村富民的目的。同时,结合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采取封、改、补、造等措施,改善树种林种结构,改造提升低质低效林,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态功能。截止2011年,宜春市、县、乡三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高达37.1亿元,共完成造林面积19.91万hm2,绿化里程9514km,活立木蓄积量达5132.36万m3,比“十五”期末增长24.13%。二是以强化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区面积,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率达37.38%;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树的若干规定,采取“山上禁伐、路上禁运、企业禁收”的办法,有效保护了天然阔叶林;对生态重点县市区和重点区域,通过控制林木采伐指标这个源头,进一步降低了森林资源采伐量。同时,采取“关、停、转”等手段加大对木材加工企业的清理整顿,先后关停171家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加工企业,将林木原料资源向低耗材、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企业集中,培植了飞宇、江桥、康替龙等一批有影响的低碳环保型加工企业。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们将“规范林政管理秩序、促进林区社会和谐”与“化积案、促社会和谐”行动相结合,坚决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行为。通过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全市林木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与有效保护。

2强化产业支撑,发展林业经济

建设“森林宜春”,简单的植树造林绝不是根本之策,而必须建立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为此,宜春市立足资源优势,把油茶产业、毛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壮大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宜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产油茶。收集种植高产油茶品系(品种)99个,建设种质资源基因库、种苗基地,改造低产油茶林,新造高产油茶林,油茶产业得到持续快速稳步的发展。2011年,全市油茶林面积达14.59万hm2,占全省油茶林面积的21%;高产油茶林基地面积达到2.91万hm2,油茶产业年产值达4.8亿元。全市10个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县。其中袁州区荣获“中国名特油茶之乡”称号,丰城市荣获全国首个“高产油茶之乡”称号。仅2010年就有7个省市区的15批次考察团来宜春市参观考察油茶产业。二是发展毛竹产业。依托丰富的毛竹资源,大力实施毛竹丰产林培育工程,全市毛竹林面积增加到25.56万hm2,占全省毛竹总面积的25.92%,毛竹产值达到39.96亿元。鼓励毛竹加工企业加快产品自主研发,加大与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技术合作,加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铜鼓江桥公司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竹键盘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开创了电脑键盘“以竹代塑”的历史。宜丰康替龙公司通过与美国森林毕史公司、德国大象公司开展股份制合作,实现了竹材集成板和竹重组材料的重大技术突破。江西飞宇集团通过靠大联强,打造的“春红”牌竹居家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生产的古典竹家具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选用为办公家具。三是培育花卉苗木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大户联农户、股份合作经营以及林苗一体化的生产摸式,大力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全市花卉苗木种植户达2180户,从业人员达13500人,种植面积达1.09万hm2,生产品种达1000多个。有5个苗木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林木种苗基地”和“全国特色林木种苗基地”。尤其是2011年由浙江客商投资10亿元建设的上高县和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总规划面积达2666.67hm2,已种植苗木面积666.67hm2。第三届江西花博会,投资4亿元高标准打造了宜春花博园,极大提升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品牌效益。四是加快开发旅游产业。抓住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契机,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以明月山部级森林公园为龙头,天柱峰、三爪仑、阁皂山其它3个部级森林公园为支点,以绿色文化为主体,整合月亮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等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品牌。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5亿元。

3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以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林业自身生动力,增强林业发展的后劲。

一是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完成林业主体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林业产权配套改革。建设6个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规范了林地流转,保护了林农的利益,累计林权流转面积8.21万hm2,流转总金额12亿元;成立林业基层“三防”(防火、防盗、防病虫)协会1466个,管护面积达75.03万hm2,提升林业资源源头管理能力;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加大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力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拓宽林业投融资平台;全市所有森林实现了森林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了林业经营风险。#p#分页标题#e#

二是拓宽林业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推行企业独立经营,即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民营林场,凡是经营面积达到一定标准的,实行采伐计划单列、采育挂钩政策,对运转规范的民营林场给予林业项目资金倾斜等优惠政策,对投资开发油茶的公司,及时列入项目计划,争取油茶项目资金补助;股份合作经营,即林农以山入股组建股份林场、大户联营、“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经营;统分协作经营,即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分户经营,分户受益”的“三统两分”模式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采取以上三种经营模式,有力促进林业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性,现代林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宜春市民营林场已发展到57家,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8家。

三是探索森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在全国重点林业县(铜鼓)率先试行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实施“三推行、一启动”。即:推行“两类林”分类管理,严管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推行按林木林龄排序,公开公正,合理分配采伐计划;推行小片皆伐经营,以面积控制为主,简化审批手续;启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引导经营者科学经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为实现森林科学化经营管理探索有益经验。

现代林业篇9

1.现代林业规划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权模式简单

林权是法律所确定对森林享有的权利,针对特殊的森林资源,存在以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反映出人们需求森林资源所创造的利益。中国的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体现,已然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约。

1.2采育比例失调

近年来,我国意识到森林资源匮乏,所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救,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森林的人均占有率与世界人均水平相差还是很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森林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没有及时对森林进行培育,造成森林采育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

1.3监管制度缺失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林业的管制力度,不断完善我们的政策,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于一些少数地区,我们的管理措施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这些地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程度不够,对一些针对监管制度的工作没有及时展开,对于一些审批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2.加强现代林业规划的管理的政策

2.1强化组织能力,做好教育宣传

为了加强林区周围农牧民的森林保护意识,组织机构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林业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督促、落实每一项相关工作,针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开展教育宣传学习,使员工加强对林业保护的意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针对林业管理做好每一项基本工作,通过对管理机构对企业职员进行相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统一学习,提高职员对林业管理的认识,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认识,为林业未来的管理打好优秀的基础。

2.2 完善监督制度,增强管理轨制

监督和管理是林业管理工作的两大基准。只有不断完善监督,增强管理,才能做好林业的管理工作。对于森林资源的监督,需要全面落实区域责任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建立全面的全管理机制,明确职工人员的责任,对森林资源限制采伐量达到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林业管理工作的顺利施行,林业管理的工作是由林业职员的工作质量决定,所以,为达到林区的监督管理政策,林业的发展必须要完善管理机制,再由管理机制明确职工人员的职责。

2.3加强资源培育和林业保护

对于林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林业的保护是尤为重要的两项。森林是重要的资源,它可以提供木材、生物资源等多种绿色能源的林产品,对于人们群众的生活和国家建设,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是一个缺少绿色的国家,维护生态安全是我国的首要任务。我国的一些地区,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加强造林的工作,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一大重要政策。林业保护是一个大范围的管护,森林防火、自然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等各种森林防护都属于林业保护这一大范围。首先,针对森林防火,职工人员应及时做好防火管理,做好防火道的检查,对森林周边民众做好防火演练,将火灾发生的损伤降至最低;其次,对于自然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资源规划,将林区的珍贵资源以及野生动物在地图上做好标示,规划区域,为保护自然区和野生动物做好坚实后盾。

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对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入手: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和依法加强。首先,针对林业结构,我们应该对一些轮伐期短、丰产用的资源进行大量培育,这样,可以短期满足需求量大的市场,加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以改造传统产业为目的,实现合理规划林业结构;其次,明确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只有生态环境在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的最大化,我国应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措施,实现林农结合的方式,建设一种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应共存的发展模式;最后,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健全林业经营的管理制度、森林旅游制度等相关制度,根据行政的相关依据,规范森林企业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我国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4.小结

现代林业篇10

关键词: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策略

目前似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在我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中仍然存,重数量轻质量、重营造轻保护、重传统轻科技、重法律轻宣传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是根据现代我国林业营林工作还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目的及时促进我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1 做好我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主要策略与途径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对森林保护的意识

营林造林工作不是一个单独的工程而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是造林,如何让人们能够接受又是一方面,如何很快的发动人民一起自觉、自愿的来参加到我国森林的保护中又是一个方面。在我国现代的林业营造工作中,系统的利用和发动群众参与是最主要的缺乏,导致还存在很多的人,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中,很多人还在大肆的破坏森林,只是为了短期的利益。

1.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遵循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造林营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无论是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支撑。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都极大的重视对造林工作的管理,但是有不少的造林部门只是看重了森林的生态性、公益性,却忽视了森林的经济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之中,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之后,给这些以前凭借林业生存的林区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人们对退耕还林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同事人们参与林营造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出现了这种情况,很多林农的正常农业生产因为大量的开展营造人工林而被受到很大的影响致使他们对退耕还林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1.3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营林造林管理和技术水平

首先要重视的是人们对营林的态度以及意识,对此,政府应制定一个营林管理考核制定,可以将森林管理人员对营林造林后在平常对林木的管理情况纳入其日常的工作考核中,还要制定一定的奖励惩罚制度,对于能够在造林后的林木养护和管理工作做到很好的职工干部以及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营林造林工作不重视的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另外,管理人员应在对树木进行管理的同时,要将科技很好的融入到更多的农业中,提高树木种植的成活率,促进树木快速健康的生长。总之一句话,林业科技的基础研究是造林工作的发展的基础,包括防止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对林木进行育种、林木移植栽培等管理技术,所以林业如果要持续快速的发展,科技是其发展的先导,因此要开展系统的林业相关方面的研究。首先应该给予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加强,在管理中应时刻的监督森林生态系统,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纺织工作。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林,还可对外开发旅游,但应保证旅游也的开发应适时适度。不能过度的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还可以通过做一些醒目的名片进行造林益处的宣传。

1.4 完善营林造林培训体制,提高林业主管部门所有工作人员的自身水平

完善的现代林业营林工作可以说也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性事业,是实现我国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措举,是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决策和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是我国在应对当前变化无常气候的一项战略性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对森林业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括营林的管理技术,科技在农业的投入、甚至还有如何和林区的群众进行相处等等。然而;目前很多处在林业管理一线的职工干部,由于国家地林业经费的投入、管理人的精力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影响着我国林业的发展,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对林业的研究学习的人很少。而实际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不断的更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不断的涌现出一些的新的事物,因此现代林业的建设及发展需要还时代的步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对于我国的营林造林工作来说,将会带来极大的积极的影响。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现代林区营林工作的意义及完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2] 张超,彭道黎,谢晨,黄东.西南地区退耕还林现状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