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体制十篇

时间:2023-04-07 06:22:40

审计体制

审计体制篇1

[关键词]国家审计;人大立法监督;审计体制改革;双轨制

一、现行审计体制剖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设立在政府,在政府首长领导下实施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政府掌握着确定审计机关工作任务、确定审计长人选、分配审计经费等主要权限,是审计报告直接的和主要的使用者或受益者。显而易见,国家审计实质上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审计工作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审计体制的优势和意义来自于审计监督与政府经济监管职能的高度结合。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审计制度时,人大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和权力还主要体现在宪法和理论上,国家的政务和经济管理权限基本集中在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中。当时中国基本上仍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经济秩序混乱、国有企业财务混乱等。这些问题大都是由政府来处理和解决的。政府急需建立审计这样的监督制度以加强其经济监管职能。这样把审计建立在政府系统,对审计来说就非常有利——政府和政府首长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便利条件,工作容易开展;审计机关以政府工作为中心,可更加直接有效地实施监督。这些有利之处或体制优势的存在和发挥无论是对政府加强经济监管还是审计事业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中国国家审计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和审计监督法律规范体系,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许多人对现行审计体制不同程度的肯定,既源于这些年来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源于对现行审计体制优势的肯定。这些情况同时也表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设想应该以不削弱现行审计体制优势及其政府经济监管效力为前提。这也是我们提出“双轨制”观点所考虑的因素之一。

但现行审计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审计独立性缺乏、审计结果披露受到限制、审计监督留有空白、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不稳定等。在审计实务中,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培养和任命审计领导干部、确定审计检查对象等工作无不受到来自审计机关之外的人为因素和行政意志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和影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因而违反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审计问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果政府控制下的审计监督是专门用于满足并且能够满足政府作为唯一审计委托人的需要的话,或者讲审计工作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政府工作的话,独立性问题的危害则可能相对有限,因为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达到了。但是,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深化的审计环境下,人大对政府监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就是政府预算执行,在预算管理领域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事关每一个纳税人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颁布实施后,随着“同级审”和人大对审计工作报告审议力度的加强,审计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事实上开始与人大及其预算监督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在政府系统之外的人大和纳税人作为审计委托人委托审计机关去审查政府对经人大审批的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而审计机关却又是受制于政府这个人大监督对象的话,那么独立性问题则由于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的直接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变得严重了。这种明显缺乏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的直接后果就是预算审计流于形式。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政府首长要负责审计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政府首长更重视财政工作,所以往往是财政工作、审计工作以及审计监督财政工作都是在同一位政府首长领导或控制之下,那么预算审计岂不变成了政府或政府首长自己检查自己?而实际上许多地方的财政工作是由“一把手”主管,审计工作却是由“二把手”主管。如果这样的话,审计机关则更难监督财政工作。其次,尽管预算审计报告要向人大提供,人大也是审计机关的服务对象,但在现行审计制度下,审计机关要把审计结果首先报告给政府,在得到政府同意和指导后,才能对外披露。也就是说审计报告在提交人大审议之前必须先征求政府的意见,提交给人大的审计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手的审计资料了。再次,人大与政府本身就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现在的情况是让审计机关既要为监督者服务又要为被监督者服务。在这种矛盾的制度安排中,审计机关只有把政府的利益和要求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现行法律和体制所造成的。由于这些原因就使得预算审计的实际效果大大降低了。

由于预算审计流于形式,而人大又不能直接行使审计监督权,只能把审计作为一个间接的外部监督机制去监督预算,结果是人大对预算监督就缺乏实质性介入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就无法从根本上直接触及财政制度和预算执行的要害。而人大依靠政府所属的审计机关来强化预算监督的效果实际是要打折扣的,因此人大在财政预算监督上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是很有限的。这就是说预算审计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效果。

再换个角度看,如果审计机关仍然像1996年以前那样不搞或不注重预算审计,或者预算审计报告不提交人大审议,那么审计体制就是限于政府和审计机关之间的“内部审计”。但如果不注重预算审计,或者审计报告不向人大提交,那么中国审计制度存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这样的审计制度没有用来很好地保护纳税人的“钱”,而没有把人民的权益充分体现出来的制度是没有效率的或不成功的制度。可以说,纳税人、人大和社会对国家审计监督的要求就集中在预算审计中。现在审计机关越来越强调预算审计,这应该说是中国国家审计在还本正源。但由此审计体制问题也就超出了政府和审计系统的范围而逐渐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社会性问题——审计结果是否真实、公正、客观影响到人大预算监督权力的实施和纳税人权益的维护。

可见,如何消除现行审计体制弊端,把预算审计落实到实处,从而满足人大预算监督需要,是当前审计体制改革所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双轨制”观点的提出,正是综合考虑了现行审计体制的优劣以及政府经济监管和人大预算监督对审计监督的双重需要。

二、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观点的提出

中国国家审计体制“双轨制”是指在新的审计环境下,为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同时又继续保持现行国家审计在政府经济监管中的优势和作用,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审计职责的审计组织:人大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从事预算审计监督,政府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承担除预算审计以外的政府经济监管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在“双轨制”体制下,隶属于全国人大的审计组织,就成为中国最高审计机关,而隶属于国务院的审计组织仍同目前“审计署”的性质一样,属于政府系统的一个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内部职能部门。这一体制改革既扩展了人大在预算监督上的新途径,同时又继续保持了政府为履行经济监管职能所必需的审计监督体系。与其他改革观点相比,“双轨制”改革既可从整体上提高审计独立性,又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而且符合世界国家审计发展方向。

审计体制篇2

【关键词】受托责任 政府审计 改革

从2004年的两会起,审计长向人大所做的上一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成为历年两会的一大看点,政府审计由此成为社会公众的聚焦点。2014年年初,审计署公布了关于我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报告,再一次将政府审计推向世人的聚光灯下。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政府审计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政府审计与国家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范围远大于人类传统聚集形式,如村庄,因而需要设立多个机构分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机构对国家日常事务的管理活动中,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形成,进而考察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成为必然,政府审计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与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纳税人作为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提供者,有权知道政府各机构如何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是否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国有企业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个人的力量相对于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机构而言太过渺小,使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此时,需要一个独立机制对受托责任进行考察。综上,政府审计制度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审计制度。

二、审计体制类型划分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审计体制这一载体,学界对审计体制这一概念分歧较少,大体上可以将审计体制定义为关于政府审计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人员配备、经费来源、职权范围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根据现有研究结果,现行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体制一般被划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和独立型四种。

立法型是最早的政府审计体制形式。这一形式起源于英国。1866年,英国议会颁布《国库和审计部门法》,宣告现代国家审计体制的建立,这也是立法型审计体制形成的标志。目前,这一形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英美当中典型。该形式的特点主要有:首先,国家审计机关受到议会的直接领导。第二,政府审计机关具有检查权,报告权和建议权,但不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罚,不具备处罚权。第三,组织与人员配备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司法型审计体制主要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当中实行。在这些国家中,国家审计机关被命名为“审计法院”。从名称可以发现,立法型审计体制独有的特征:被赋予了审计与司法审判双重权力。审计机关可以就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事件进行调查并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罚。此外,审计法官享有终身制,极大保证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型审计体制目前仅有德日两国采用。在这种体制下,审计机关不是立法、司法、行政传统“三权”的领导对象,只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相关审计工作,兼具立法。司法、行政权力。因而,这种模式形式上的独立性最强。但在实践中,离不开传统“三权”的互动。

行政型审计模式,顾名思义,即国家审计部门属于行政机构,行使行政权力。我国的政府审计体制即是该种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审计部门具有行政性质,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

三、我国审计体制发展

探讨我国政府审计体制,首先要对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做一个梳理。我国政府审计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和民国时期均有设立具有政府审计职能的部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3年期间,我国一直未设立专门的政府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多是由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开展,这种形式虽然谈不上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但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适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原有的政府审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而,我国政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着手设立政府审计部门。结合当时国情,我国将行政性模式作为政府审计体制类型。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机关主要分为四级:在中央设审计署,向国务院负责,受到国务院总理领导;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审计厅;在省辖市、自治州以及县等设立审计局。地方审计机关接受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审计机关依法开展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题审计等工作;具有调查权、检查权、处理权、报告权、建议权等职责权限。审计署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决定;副审计长任免由国务院决定。地方审计机关正副领导人依法定程序任免,但应当征求上级审计机关意见。审计机关经费来源由法律规定,这是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四、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于1983年成立,到今天已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82年建立政府审计至今,我国已颁布审计法律规范两百多部。以《审计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审计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另外,根据政府审计根据审计署2014年第一号公告,截至2013年10月底,各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资金3578.52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389.64亿元。此外,在预防与打击职务犯罪方面,审计机关发挥着重要作用。原铁道部部长案线索即是在审计工作中露出端倪。

但是,我国政府审计在取得卓越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原有政府审计体制也显现其固有的缺陷。

首先,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独立性有限。总所周知,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其与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最根本的区别,毫不夸张的说,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线。但是,受限于当前审计体制,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首先,机构组织形式缺乏独立性。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是行政型,因而审计机构作为行政机关而存在。出于政绩等因素考虑,行政力量有对审计机关施加压力的冲动,使得审计机关在实践中难以发现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线索难以深入调查,调查结果难以全面对外公布,违规违法行为难以进行后续监督。其次,审计机关人事安排易受外界干扰。在实践中,人事任免权实际掌握在政府行政人员中,并没有特定法律规定要求审计人员人事安排须经特殊程序。此外,审计机关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预算,由其保证。这使得财政部门通过控制经费来源左右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成为可能。

其次,审计内容还是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绩效审计仅限个别领域,尚未做到大范围开展。以2012年审计署审计公告为例,通过分析公告我们可以发现,审计工作重心仍在财政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对资金运用的效益性并未有太多着墨。

第三,政府审计公告内容透明度有待提高。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换句话说,法律并没有对审计结果公布做出强制性要求,对外公布是审计机关的权利,而非义务。此外,历年报告中,对一些违规单位不点名也为外界所诟病。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体制的问题,审计机关极易受到外界干扰。前审计长李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审计署在审计时常会受到多方压力,干扰审计工作正常进行。审计署尚且如此,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本应成为独立第三方监督者的审计机关也被戏称为“政府的内部审计”。因而,政府审计改革势在必行。

五、我国审计体制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改革难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在挖掘现有体制发展潜力的基础之上,推进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立法型审计模式。现行行政型审计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在开展受到政府行政部门支持的审计工作时,效率较高。而且,当前模式并非已经走到发展的死胡同,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立法型审计模式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并不成熟。因此,激进式地推进审计模式转型可能会适得其反,循序渐进会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应立法保障经费来源不受影响,可由人大指派专门机构对审计机关预算进行审核。第二,审计机关领导人任免权直接交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审计署审计长的任免可参照美国政府审计的经验,国家主席提名,之后交由人大决定。

第二,审计重心逐步转向绩效审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社会公众注意力不在仅限于对政府财政收支合法性的关注上,更加关注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而,政府审计也应当加快推进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评价原则的绩效审计。一方面,加强绩效审计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持;同时将理论研究成果实际运用到实际审计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美国在绩效审计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目前,绩效审计已占到美国政府问责局审计工作总量的85%。我国可以充分借鉴美国在绩效审计方面先进经验,如,制订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有助于绩效审计步入规范化轨道。

第三,完善披露制度。对审计工作报告披露时间,内容等应做出强制性规定。一方面,应当规定对出现问题的单位进行“点名”式披露,对问题内容和性质要做做出明确说明。另一方面,还应当对问题整改情况要求强制性披露。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第四,加快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工作的执行者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政府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成败。特别是绩效审计为重心的审计内容改革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对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也应当掌握有关内容。这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完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同时,职业道德水平也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控制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现代政府审计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建立符合国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审计,将极大推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曙光.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2]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国家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 2004,(6).

[3]项俊波.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J].审计研究,2001,(6).

审计体制篇3

环境审计是对经济活动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环境的公共品特性使得许多国家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逐步参与环境审计。我国的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的环境审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1环境审计范围

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由政府审计,主要对环境资源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其审计重点是对环境收费的绩效审计和重点工程的专项环境审计。事实上环境系统的开发性特点与现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扩大了环境审计范围,具体表现为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环保机构的设置、环保资金的使用、环保措施的有效及环境风险的评估等。而我国环境审计范围局限于专项和合规方面即对环保资金使用和企业对环保法规的执行方面,对于环保机构设置、环保措施有效性和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并未深入,这影响到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2环境审计主体

政府审计机关的行政关系和多重身份并不利于环境审计的开展,且审计结果的公众信赖程度偏低。首先,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不确定。政府审计机构是国家政府行政机构的一个派出机关,其与环保机构一样隶属于政府,在对环保机构与国有企业时难以作为独立主体实施审计。其次,政府审计机关的多重身份。政府审计机关既要制定是审计规则,同时又要开展具体的审计业务的,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监督。审计机关的多重身份不利于环境审计质量的提高。在政府环境审计活动中,独立性的不确定以及多身份就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公开和公正,其审计的效果差。

1.3环境审计质量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环境审计质量不高是除环境审计范围不确定和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外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领域宽且专业性极强。就被审计对象涉及的具体的资源环境业务领域专业性很强,而政府审计人员主要以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专业居多,过强的专业性对于审计人员有极高的专业门槛,其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环境审计联动机制

就本质上讲,环境审计是是一种新兴领域的审计业务,其审计对象为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从西方国家环境审计的实践来看,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环境审计联动机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可行途径。

2.1审计联动

审计联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审计主体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以达到共同提升审计质量的目标。审计联动是各审计组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各审计组织提高业务水平和审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我国环境审计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环境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虽承担大量的环境审计活动,其理论和实务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人员的专业背景与环境审计的专业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引入社会审计和加强内部审计实施审计联动有利于环境审计的发展。

2.2审计联动机制

联动机制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主体间相互合作、竞争的关系,发挥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作用,以及这些要素如何与联动的目标相一致。换言之,环境审计联动机制是对环境审计联动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协调和控制功能的各要素的总称。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环境审计联动机制,注重各主体间整体功能的发挥。

2.3环境审计联动影响因素

2.3.1环境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是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的任职要求、实施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和执行环境审计过程遵循的法规、制度等行为规范。环境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进行审计就需要有审计依据。但我国的环境审计依据并不完善,主要在审计主体、法律依据和审计主体责任三个方面。首先,审计主体单一。目前,对于环境审计主体的任职要求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基础,并未能明确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的作用。其次,法律依据。尽管我国已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许多许多法律规章,为我国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我们应该注意,我国的环境法律还不完善,即使是政府环境审计在一般情况下也缺乏审计依据支持,使得审计部门的工作受到限制。再次,审计主体责任。现有法律未能明确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地位,使得环境审计人员无法完整的履行环境保护的审查管理,不利于环境审计的合法、顺利地开展。

2.3.2联动资源配置联动制度

联动资源配置联动制度应包括联席制度和审计对象联动两部分。联席制度,一方面是审计部门间联会制度,另一方面是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会制度。由于要发挥社会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政府要将一些环境审计业务委托给社会审计组织完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政府应建立联会制度加强双方沟通并及时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方便数据获取和减少审计中的阻碍,审计组织应与审计项目的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以保证审计活动的顺利进行。审计对象联动。由于环境审计本身起源于内部审计,加之各被审计单位的自身信息相对完善,为提高审计效率,可以邀请自身项目以外的同背景单位参与,实地调研同背景单位的情况,获取相关的对比性资料,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寻找有效途径。

3.环境审计联动机制构建

3.1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导,注册会计师、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参与的政府环境审计工作机制环境审计产生与环境受托责任,要求环境审计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服务。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严重破环环境,由环境引发的问题威胁了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受托环境责任已成为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蔡春、陈晓媛,2006[5])。在内部环境审计上,随着企业的绿色竞争战略、规避环境风险、满足国际贸易绿色环保的要求等意识的加强,企业的内部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在民间环境审计方面,因而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计量和评价标准等的理论上的难点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规避,其实务进展预期相对缓慢。因此,构建我国的环境审计体系,应以政府审计为主,整合民间和内部审计资源可以弥补政府审计资源的不足,并提高我国环境审计的质量。如政府可将环境审计的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或通过环境管理系统审核员(环境审计人员)指导企业进行规划、合理的内部审计以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

3.2完善支持制度

3.2.1环境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主要包括审计法律依据、是审计主体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前两个内容主要可以通过环境审计准则体现。因此,完善环境审计依据可以分为环境审计准则和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是审计与诸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而形成的,审计内容和对象不同于常规审计。同时,搜集和评价环境审计证据所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单独制订环境审计准则是必要的。就具体内容而言应包括环境审计人员资格条件和环境审计人员行为两方面。环境审计人员资格条件的要求是为了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比如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环境审计人员行为则是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行为的要求可分为项目初始、实施和报告三部分。项目初始阶段,制订计划、确定某一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编制审计方案等的要求;实施阶段,对环境内部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风险等的要求;报告阶段包括报告的编制要求等。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各项与环境相关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相关标准。

审计体制篇4

    注册会计师是社会审计的主体。鉴于社会审计行业对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性,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专业培训和法律责任等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社会审计行业的专门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认定、培训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一)考试认定资格制度?

    《注册会计师法》实施以前,我国曾实行注册会计师考试认定资格和考核认定资格“双轨制”。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了“双轨制”,实行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制度。只有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合格并符合规定的从业年限等条件,经注册会计师协会报财政部门批准注册,才能取得执业资格。这项制度的确定标志着我国社会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执业水平,促进社会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培训?

    社会审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执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计划,重视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建设,促使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开发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的领导,1994年4月成立了由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实施全国培训工作,负责制定培训制度和培训发展规划。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事务所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本地区、本事务所的具体培训工作,形成一个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龙头,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支柱,事务所为基础的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体系。?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违约、工作过失和欺诈行为不仅给委托人、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而且还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了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意识,加强对社会审计行业管理,国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讲求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对违法执业的注册会计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执行业务或者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若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师事务所是指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事务所必须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接受后者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合伙事务所和由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合伙事务所是由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为共同执业签订书面合伙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事务所是由具备条件的注册会计师或单位发起、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成立的事务所。发起注册会计师或单位以其出资额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职业团体,其宗旨是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组织,接受财政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接受审计署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务所设立有关事宜,监督、管理其执业情况,审批和管理协会会员,拟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以及监督、检查实施情况,组织和推动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依法办理审批及监督、管理境外事务所和人员在境内开展业务的有关事项,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协调行业内外部关系、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指导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办理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机关委托或授权的其他有关工作。协会会员有两类:一类是团体会员,即经依法批准设立的事务所。另一类是个人会员,包括:执业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非执业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和名誉会员。名誉会员为境内、外有关知名人士,经有关方面推荐和协会理事会批准产生。协会的组织机构由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和常设办事机构组成。

    三、社会审计管理体制?

    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包括政府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和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三个层次融为一体。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审计管理体制对社会审计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审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关系,规范各自行为。1998年通过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指导、监督和管理社会审计行业方面的分工,这有利于社会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行政管理?

    鉴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世界各国政府都通过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管。在我国,政府行政监管体系包括财政、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部门和证券监督管理机构。?

    1.财政部门。国务院财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主要职责是:认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制定收费标准,颁布执业准则,处罚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 2.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对社会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质量检查,对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建议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处理处罚。?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申请营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查,受理工商登记,颁发营业执照,还通过日常监督和工商年检,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合法经营。?

    4.税务部门。税务部门依法对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办理税务登记和进行税收征管。

    5.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财政部门对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进行认定和管理,并对核准从事证券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质量检查。?

    (二)行业自律管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依法对社会审计行业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责是:拟定执业准则,制定规范指南和质量检查办法,监督和检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制定后续教育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同业公平竞争的管理办法,协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业务关系。?

    另外,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和委托,承担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三)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我管理,是整个行业管理的基础。会计师事务所实行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质量、人事、财务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从业人员行为,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提高服务质量,防范职业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社会审计职业规范?

    我国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是注册会计师在依法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专业标准、技术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称。主要由独立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和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四个部分组成。?

    (一)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取决于制定机构、机关的法律地位,体现了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拟定机构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批准和机关为政府主管行政机关,而解释权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以,这些准则和公告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的双重性质。执业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并公布施行,只具有行业自律规范性质。?

    由于上述三个层次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不同,因而约束力也有所区别。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是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定要求,各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行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审计业务,应当遵照执行。执业规范指南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指导,注册会计师参照执行,可以根据承办委托业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具体应用。?

审计体制篇5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审计质量控制涵义及作用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它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和反馈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1.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审计质量控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和效率性,更好地达到审计目的,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达到审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2.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因此审计组织的各项管理工作和审计人员的各项素质都必须跟上形势的要求。而只有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才能强化审计工作的内部制约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审计职业的要求。

3.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促进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

审计质量的高低优劣,决不只是对审计机关本身和被审计单位发生影响,它还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审计机关在工作中能够重视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确保审计质量,并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重大的带倾向性的,及时向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反映、建议,就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监督作用,为加强宏观控制和促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服务。

4.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有效手段

审计风险来源于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作业过程,以及审计意见的表达等。因此,只有对各方面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才能有助于提高综合处置审计风险问题的能力,尽量使审计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各项审计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5.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也是我国审计事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

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机构为使其所承担的一切审计工作能够按照审计的基本原则进行,就必须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控制。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也把审计质量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指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的组织应坚持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不只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审计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才更有利于我国审计事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二、目前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不足

部分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风险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大,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审计业务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业务人员 “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表现为“重完成任务、轻审计质量”,留下了审计质量风险隐患。

(二)规范审计作业的认识上有误区

主要表现在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目标不具体;审计方案缺乏针对性,操作指导性不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有一定的盲目性;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不完整等。在审计成果质量方面存在:审计情况不完整;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不恰当,缺乏可行性;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整改落实不到位等。

(三)审计监督方法落后、技术含量不高

现阶段,我们的审计工作大都采用原始的审计方法,技术含量不高。如内部控制审计、抽样测评、复核性分析操作方法以及运用到还没有被广泛运用于审计实践,在审计方法上未能做到有所创新、有所改进。

(四)审计监督领域的拓展不够

目前,基层审计监督一般都沿用计划经济年代常用的审计目标,违纪违规查处多,合理效益查处少,忽视全面发挥审计监督、鉴证、评价的三大职能作用。审计监督领域拓展不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项目的选取上,导向性不足,未能做到有重点、服务大局地选择。二是效益审计开展不足。

三、构建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扎实保障审计质量

(一)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1.定期进行审计理论、审计业务培训,切实保证审计干部队伍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宏观经济、法律、法规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增强把握现代审计的能力,倡导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力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体制篇6

关键词:会计审计制度改革;审计稳健性;概念体系构建

一、审计稳健性的含义

审计稳健性指的是,工作人员在展开审计工作时,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同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审计稳健性应当是审计工作中的必要态度,评价这一态度的正确性是很难的,然而,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策略是展现这一态度的关键。

(一)审计主体稳定性

稳健性在审计主体中的体现为,当财务作弊问题存在于企业中时,稳健行为和态度是审计师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审计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健性并不是审计主体稳健性的全部,稳健性还必须在会计事务所中得到体现。审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存在财务作弊问题,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师不可以采取激进的态度;而会计事务所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组织审计师团队,并且其还担任着审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媒介作用,由于其本身是一个法人组织,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必须能够保证审计师所采取的各种审计工作都是合法的,因此稳健的会计事务所在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二)审计过程稳健性

影响审计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审计过程,因此,必须保证审计过程的稳健性,才能够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审计过程稳健性具体表现如下:在审计工作中,响应的审计策略、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稳健的态度是审计师展开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审计师在工作中,必须不断的积累经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快速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以谨慎的态度对审计证据进行搜集,并复核审计稿件。

(三)审计结果稳健性

审计结果指的是在特定的法律规定性,审计师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报告是呈现审计结果的主要方式,在促使稳健性在审计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过程中,审计师应反对部分客户的不正规行为。

二、审计稳健性的实现方法

(一)加大审计稳健性理论研究力度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因此,新时期我国在积极进行会计审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想突显出审计稳健性,必须积极加强审计稳健性的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知识的完善性和深度,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展开会计审计制度改革。

(二)提升会计稳健性

要想在我国的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体现出审计稳健性,必须以提升会计稳健性为基础。会计稳健性指的是相关会计信息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有限制性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认可、修改会计信息是审计稳健性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即经营风险,在展开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也无法完全确定审计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会计、审计稳健性,才能够促使准确性、关联性在会计信息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提升被审计单位管理上的稳健性

被审计单位管理上的稳健性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一旦不确定因素存在于经济业务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警觉,谨慎的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严禁应用极端的态度和方式处理经济业务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谨慎的态度有助于企业经营者更加高效的带领企业职工完成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面对各种市场经济风险的过程中,能够对风险做出科学而全面的评估,并制定正确的决策,最终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导致各种违法的财务管理事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会计审计制度改革中努力实现审计稳健性。

参考文献:

审计体制篇7

审计法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境

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审计法制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 化”是今后五年我国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从 目前 来看,我们离法制化的要求还很远。我们理解,所谓审计工作法制化就是全部审计工作包括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都有法有规可依,三种审计制度既有各自成体系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又有相互联系和协调的纽带,使它们成为严密的法制系统。建立了这样的法制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审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应该指出的是,在法律环境中,审计法是最重要的法律,它规定着一国的审计体制、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 内容 、审计职责和权限以及审计的法律责任等,这些内容又直接 影响 审计的监督和制衡作用的发挥。

我国审计法制体系的初步框架

所谓法制化,简单来说,就是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或制度组成的规范某一事物运作的法制体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完整的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系统。根据这个概念,我国审计法制体系的初步框架应该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母法、以《注册会计师法》和《内部审计法》为骨干(子法)、以政府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为行业操作规章的系统。很显然,在这个系统中,《宪法》处于第一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处于第二层次,《政府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内部审计法》并列为第三层次,政府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为第四层次。各层次之间是顺次制约的关系。前三个层次的法律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稳定性,不宜经常修改,后一个层次即第四层次的“准则”则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和业务需要随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我国实务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部门规章,即平时称为单项性法规的规章,例如审计署或国家有关部门平时的有关审计工作文件,如《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央两办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等红头文件。总的看,这些单项性法规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 问题 或特殊问题而制定的规定,它们之间不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与上述四个层次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是审计法制体系的一部分,而不能将其排除在外,我们认为可以将它们列为与第四个层次平行的法规。

这样一来,三种不同的审计制度就有了各自的法律法规子系统。如政府审计方面,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政府审计法》政府审计准则(按2000年审计署第一号令的规定它包括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个层次)和单项性法规;在内部审计方面,则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内部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三个层次)和行业规定;在民间审计方面,则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三个层次)和行业规定。很显然在三个子系统中《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三个子系统共有的法律,这样,三种不同的审计制度既有第三、四两个层次各自的法制体系又共同受第一、二两个层次的法律制约,从而组成了规范我国各项审计工作完整的法制体系。

根据上面这个(理想)框架联系目前情况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按照上面的设想,我们主张我国审计法制体系中应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且将其定位为我国审计工作的“总”法律即母法。这里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否需要这样一个“总”法律?第二,如果需要,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是需要的。但是学术界几年前有一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国外,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三种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的审计制度,不存在包括这三种审计制度的“大”审计体系。我们认为,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既然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审计,它们就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三种审计制度只不过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而已。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制定一部能统驭《政府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内部审计法》三部法律的母法则还是必要的。当然,如果从减少法律的层次出发,也可以不制定这个母法,而直接制定《政府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内部审计法》。这样更能说明我国审计法制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关于第二个问题——这部母法的主要内容。既然它是统驭三种审计制度的母法,其主要内容可考虑包括:总则部分,说明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等;政府审计部分;民间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建议不再使用社会审计的提法)部分;内部审计部分;法律责任及附则。由于它是母法,有关规定应该原则一些、超前一些,重在规定三种审计制度的审计目标、范围和主要内容,而职责、权限方面的内容可留在下位法《政府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内部审计法》中规定。

2、关于《政府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

3、关于《内部审计法》

4、关于《注册会计师法》

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法》是十年前制定实施的,业内人士早几年前就提出修改意见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总的看,要吸取近几年国际国内会计造假、审计失信的教训,集中解决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诚信问题,以及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问题。

5、关于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在建立我国审计法制体系时,要充分注意与其他法律的协调,主要是《审计法》与《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税法》、《预算法》、《破产法》等法律的协调。最典型的是,目前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中尚未规定公司应当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条款,这显然与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的精神不符,目前许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 参考 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徐瑞康等,《世界各国审计》, 中国 财政 经济 出版1993

3、邹传华译,“以色列内部审计法简介”,《审计 研究 》1999.1

审计体制篇8

【关键词】政府审计体制 体制改革 独立性

一、政府审计体制概述

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狭义的审计体制是指国家审计组织的隶属关系和审计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现今世界国家政府审计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

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属于行政型体制,于1983年建立,初期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的审计体系。1994年我国颁布《审计法》,对审计体制又进行更具体的规定。2006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虽然对《审计法》进行修正,却未真正触动我国的审计体制。

二、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现状

2005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十届人大常委会上作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李金华在报告中指出,审计38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金额的6%。主要有部门预算编制不实和部门闲置、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这份审计报告引发了一场“审计风暴”,将现行审计体制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暴露了出来。具体问题总结如下:

(一)独立性不足

我国目前的审计模式属于政府领导下的行政型模式,即各级审计机关隶属于各级政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双重领导。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意志左右着审计机关的工作,审计机关的工作既受制于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知程度,也受制于政府领导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由于地方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福利待遇等都依附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对象其实是共处在一个利益主体内,审计的独立性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即使查出了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怕揭露问题过多难以承担责任或影响政绩,而违反规定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审计问题,目前现实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现象。

(二)审计监督职责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审计权力和法律责任不对称,审计监督主体与其他责任主体的责任界定不明确。审计监督处理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也不够明确,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规定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处罚的法律依据也不够明确。

尽管宪法和审计法对于审计监督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规定的相对笼统,因此现实中审计工作会受政府行政管理上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影响,呈现出复杂、多变和不稳定状态,造成审计工作重点和目标不明确,审计工作缺乏长期规划性。同时,由于审计机关承担了过多的党政监督任务,工作上穷于应付,致使绩效审计难以真正开展。这一问题在深化预算审计和开展绩效审计的社会呼声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三)审计披露不透明

审计披露不透明是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一直长期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政府把钱用在什么地方,钱花得合不合理,老百姓并不清楚,缺乏公众监督,就避免不了暗箱操作;其二,公告的内容不全面、不明确,审批程序不合理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公告职能的发挥,责任追究不到位;其三,就算审计出了问题,有些问题在审计部门内部就“消化”掉了,即便报告也难过政府那一关。因而拿到人大的审计报告可能是缩水的报告。这些情况致使“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

三、政府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综上所诉,如何不断完善我国国家审计体系,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各国不同的审计体制,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确保独立性

审计的本质原则就是独立性。可以借鉴立法型和司法型模式的特点,实行地方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1)加强审计署的司法权力。 给予国家审计署更多的司法权力,能使审计署在审计出问题后能有一定的司法处理权,这样也能更保证其独立性。

(2)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从独立性角度出发,应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即省级以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市、县审计机关的人事、业务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管理,削弱本级政府部门对本机审计机关的人事等权力,从而能一定程度保证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的独立性。

(3)将政府审计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在经费的使用和来源上,政府审计经费统一列入中央财政预算,而不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实行审计支出单列,每年由审计委员会核定政府审计经费总额,由财政部直接拨付至审计署,从而在经济上确保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4)给予审计人员优厚的福利待遇。给予审计工作人员优厚的福利待遇,使审计工作人员安心工作,降低违法机会成本,提高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这样能更有力的保证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二)加强法制建设

强化审计认知,完善政府审计法律规范。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问题的定性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处理态度都要以法律规范为依据。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要有它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不仅仅是制度所能维持。任何体制下的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如果无法可依或者有法不依,久而久之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和合法性,所以进一步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依法审计认知非常重要。

(1)加强政府审计法制建设。加强和完善政府审计法制的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同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制定适合政府审计工作特征,并能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政府审计职能的更详细更明确的审计法规和准则;

(2)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开展普法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法、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审计自觉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情况的出现,强化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

(三)审计结果透明化

为促进审计的公正、公开,每年的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应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开,提高透明度,政府审计机构本身也要接受其他机构的监督。

(1)设立专门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审计部门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统一交由该部门负责整理、出具报告。该部门直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部门的独立性。同时,该部门还负责及时收集、整理、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意见指导。

(2)公布信息更详细具体。我们注意到,审计署公开的审计结果一般都是结论性的,是数字的总计,还缺乏更多的细节作为依据。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都可以公开。建议审计部门能通过网站等媒体依法公布每一份审计报告,详细公开被审计单位违规违纪的情况,用事实支撑结论。

(3)促进群众监督。实行“群策群力、共同监督”的监察机制,鼓励公众进行举报和投诉,依靠群众提供审计线索,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创建全社会共同监督和保护国有资产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但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两点:不能忽视我国的实际情况,盲目崇尚与照搬西方审计的理论;不能全盘套用民间审计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审计基础,循序渐进地调整国家审计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巩固和扩大审计事业迅速发展的势头,将改革风险降到最低,在未来的思考与实践中发掘更多更好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杨肃昌,肖泽忠.“双轨制”审计体制新论:改革的实施和理论辨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

[2]任蔓霞.对我国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2).

[3]胡炜.对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变革进程与方向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5).

审计体制篇9

关键词:财务审计 体制化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自从我国的审计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在改革的步伐中不断的探索前进,而且,众所周知审计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整体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审计事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对于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而言,资金的周转及循环是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加速期,财务审计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须严格的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总体来讲,我国的财务审计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本文作者将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我国财务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现实意义

财务审计是独立的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我国的财务审计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以及更高层次的进行经济评价的重要职能。但是作为侧重点来讲,经济监督是审计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财务审计通过相关的工作方法及审核方法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坚决防止违规、违法事情的发生,能够保证经济活动在正常的轨道内运行,所以财务审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财务审计通过监督管理能够密切的关注经济发展的状况,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维持财政法纪,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对财务审计体制化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相关学科的建设及专业学科的发展,在理论上促进我国财务审计理论的建设及发展。

二、我国的审计体制化中展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一)强制性

在我国地方审计体制中,强制性是其主要的特征。此强制性主要包括地位上的强制性、审计立项上的强制性、审查权限上的强制性、以及审计处理上的强制性。

(二)权威性

我国审计体制严格的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工作,所以在行使监督权力方面严格按照基于“宪法”形成的“审计法”,在监督方面具有权威性。

(三)效能性

我国财务审计体制在工作进度的控制及工作的开展方面具有高效的作用,而且,此体制的形成能够更好的得到各级人大的支持,形成了一个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

三、我国的审计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财务审计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地方审计体制大部分是双重领导体制,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我国地方审计体制隶属于政府,其人员的任免权属于政府,这种局面造成审计机关面对的压力比较多。双重体制的存在是审计人员一方面查处违法违规的财政收支问题,另一方面来讲审计人员还要保护地方利益、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这一方面而言,审计结构内部的体制问题造成财务审计体制化的困难。

(二)财务审计专业人员职业操守方面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财务审计属于行政体制化研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在体制内的研究,这种“铁饭碗”局面的形成致使部分工作人员产生惰性,而且人性的私欲致使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作假”的现象大量存在。

(三)财物审计力量的不足

由于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的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且财务审计体制化的发展比较缓慢,由于资金设置的有限性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在财务审计人员的投入、机构的设置及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四、我国财务审计工作中体制化发展改进策略

(一)积极改进审计体制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处理好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我国各个地方的审计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在双重领导体制下,根据自身经济的发展在审计体制的基本框架下,对地方审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为了尽可能避免审计人员在此种体制下选择的困难,要及时的协调好各个部门及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进行改革地方审计体制时,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相关的工作,单独的地方审计机关可以“划片改革”,先进行试点的改革。然后逐步的推广。

(二)各级领导部门要加大对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指导与监督

正如上文所讲到的,我国地方财务审计体制的工作中,部分专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及思想剧务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非常容易出现“钻空子”的现象,所以,各级领导部门要时刻加强对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监督,特别是在财务审计这一方面,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进行严重的处罚,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此外,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地方审计力量的时候,要注重对审计机构设置的总体规划性,在资金、人力的投入方面加强省级指导,避免地方利益纠纷现象的产生。

(三)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考核及专业能力的筛查

财物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的、谨慎的项目管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各级领导部门要定时的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要彻底的打破审计人员“靠山吃山”的思想,分阶段的、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审查及项目工作的管理考核,通过定期的思想学习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五、结束语

财务审计在体制化的发展中。容易使某些工作人员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加强各级领导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切实促进审计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审计体制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体制;体制改革;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326-01

一、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的创建及现状

现行政府审计体制于80年代初创建,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分别在国务院总理和地方各级行政首长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受政府委托,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领导负责为主等。

现行审计领导体制是我国审计发展的“初始模式”或“启动状态”,充分考虑了该体制的奠基作用和“驱动效果”,考虑了审计的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审计工作“按时进入预定轨道”。

二、现代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审计体制模式及分析

(一)现代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审计体制模式。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逐渐形成了目前世界上四种典型政府审计体制模式,即立法型模式、司法型模式、独立型模式和行政型模式。立法型模式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西班牙及原英属殖民地一些国家,主要为议会服务。审计重点是围绕议员就国家财政收支中存在问题提出的要求展开工作,核心是监督国家财政收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和有效。司法型模式国家有法国、意大利、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及原法属殖民地一些国家,审计机关也向议会提供服务,但相对于立法模式,更侧重了审计当事人的财务责任。独立型模式有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它由于超脱了三权分立之外,故它需同时向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提供服务,但侧重于为立法部门服务,类似于立法模式,宏观服务职能也较强。行政模式主要有瑞典、前苏联东欧国家及我国等。它是一种半独立或独立的政府审计模式,它主要是围绕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政府部门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和审计处理。

(二)对世界各国审计体制的分析。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审计体制的演进遵从丛低层次发展到高层次这样一种规律,开始时审计机构只对上服务,机构权限小,独立性差,后来发展到对广大纳税人服务,机构权力增大,独立性增强。从隶属关系看,目前世界上近160个国家建立了审计机关,但大多数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都是隶属于议会或只服从法律。

三、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审计的独立性较弱。根据《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最高审计机关只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组织之外,并且能防止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才能客观地和有效地完成任务”。而我国的审计机关作为权力执行机关的组成部门去监督执行机关自身,难以解决审计机关既要对同级行政首长负责,又要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的矛盾,审计独立性被大大弱化了。

(二)“双重”领导体制使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经费难以保障。我国政府审计的现行体制可以概括为“双重”领导下的行政型体制。在现实中,“双重”领导体制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一方面,这种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主观上对审计重视不够,客观上地方政府要管的事太多,时常无暇顾及审计,不利于审计机关开展正常的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联系不紧密,信息不畅通。

(三)绩效审计开展艰难,经济责任审计资源有限。目前政府审计的中心还是放在真实性和合法性上,虽然审计机关提倡开展绩效审计,但是现有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结构还是问题,当前审计机关难以去评价政府公共支出和投资的效益问题,更不必说去评价与政府或政府首长有关的投资失误问题了。绩效审计应该建立在合理的政府投资机制上,建立在立法机关真正拥有财权的基础上,因此,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制度基础。

(四)审计结果的处理难,披露也难。审计出来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和多方面的利益,在处理上比较难。审计出来的问题披露也难,审计披露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真正披露政府存在的所有重大问题,不可能有真正的透明度。在现行的体制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还是没有摆脱政府决定的旧套路。

四、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构想

政府审计体制必须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现有的政府审计体制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其不足也逐渐凸现出来。独立体制模式以及与之适应的分级管理体制是我国政府审计体制改革的方向。政府审计没有谁领导,只有向谁负责,向谁报告。审计机关可以不受政府和人大领导,但要向人大报告,审计机关要能依法行使财政调查方面的监督权。

作者单位:山东兖矿物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