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十篇

时间:2023-04-09 19:17:04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篇1

【文章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本文分析了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层次,介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内涵;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建立和网络化的普及,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工具的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如同双刃剑,如何应对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今天,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业务处理的中枢,信息系统的可靠、安全、效率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不仅要在内部设立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还必须委托外部信息系统审计师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要实施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确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系统审计有四个层面:(1)它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表评估结论或审计意见。有效性包括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2)它的对象是信息系统环境中的各种控制流程或机制,包括IT 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3)它的内容是搜集和评估审计证据;(4)它的依据是业务控制目标,比如系统是否有效实施控制保证财务软件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程序是否准确。通过执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协助财务审计团队了解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审计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不但提高审计的效率,加强了审计的监督力度,也加大审计的透明度。信息化审计体系的建立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实施,高顿财务培训帮助学员抓住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掌握信息审计的关键点,实现科技带给企业运营的巨大进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严竣挑战。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离不开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方面。

2 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在生产系统都上信息化系统后会产生大量数据,审计部门如果再不上信息化、不开展数字化审计的话,审计部门就会与企业发展脱节,很有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审计部门。生产部门是数据生产者,审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审计,所以说审计部门相对滞后的部门。如今政府单位以及企业基本上各业务部门都上信息化,审计部门再不上信息化,就会比较茫然。

审计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单项应用,即单一的系统应用阶段,涉及单一处室应用或者涉及业务的单一环节应用;第二阶段:整合化应用,即将国家审计的整体业务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子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同,会有整合难度大,维护运营成本高,应用效果不佳的风险存在;第三阶段:一体化平台应用,即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系统的扩展性、适应变化性较强;第四阶段:“审计云”应用阶段,包括大数据、移动应用及云计算三大特性。这一阶段能够实现实时动态大数据获取、管理和应用;实现移动审计和移动指挥。实现PAAS应用服务云部署,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 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数据中心心建设

为实施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该办切实加大审计数据归集的力度,加快该办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充实审计数据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数据规范化管理工作,防范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3.2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化培训

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训模式,统筹运用专家辅导和网络、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中级后续教育、信息化审计方法等专题培训,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讲解等实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实务研究、技术攻关、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带动一批中青年审计人员迅速成长为信息化建设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业务骨干。注

3.3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大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硬件设备得以充实,购置适当数量的服务器、电脑和外部设备。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得以完善,建成并完善了审计专网、外网。同时,系统应用也得以推广。审计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广联达、神机妙算等工程软件在审计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审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推进数字化特派办建设。启动计算机审计培训教室、数据分析室、数据处理室、计算机审计演示厅、审计指挥调度室等建设,提升数字化特派办建设水平,探索审计项目管理新模式。

3.4强力推进OA、AO广泛应用

凡有条件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可以实现实行计算机审计,被审计单位没有电子数据的,也要利用AO系统提供的各种标准审计文书模板进行审计文书的管理,完整记录审计过程,适时进行OA、AO交互。充分利用AO软件及OA与AO交互功能管理审计项目、控制审计现场,实现了审计过程的无纸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业务文书及公文实行网上签发及通过审计管理系统流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5注重考核激励

计算机审计纳入年度业务考核,制定计算机审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时间、内容及要求,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寿桃,王羚,张文祥 信息化对政府审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 2011.

[2]陈留平,彭绍进 现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05.

[3]李云 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6) .

审计信息化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审计;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标

1.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设施。这些资源经常放在一处或几处,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内容可能丢失或毁损,消耗性材料和数据资源可能未经批准而被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护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2.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数据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数据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它取决于系统绝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它的容错能力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评价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扰而正常工作。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决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会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是指该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系统的各项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一般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通过事后审计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审计的结果,管理者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审计在每一领域都还做得不够,如:尚未构筑起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多维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将使对审计环境、目标、本质、假设、概念、标准、技术、方法、过程等的论述更新颖、更丰富、更具逻辑性和环境适应力;急需加速我国的审计工作从落后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先进的“通过计算机审计”和 “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责任与风险巨大的审计 (尤其是独立审计)行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时期,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而这是审计(后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2.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也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3.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只囿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单一、过时、封闭,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 (其必须依赖于多元、实时、开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达到其总收入的70%(我国仅30%左右)?事实上,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及其或集权或分权的 管理模式,支持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矛盾的最有效的解决,从而支持了现在和将有的多种繁杂的具体业务。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3.制定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审计同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4.强化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业领导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意义,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6.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5-52.

[2]胡仁显.自助式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78-82.

审计信息化篇3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方式

一、会计审计风险因素概述

(一)影响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

1.审计过程中对象及内容的不断拓展

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工作的内容及对象不断的拓展,审计工作复杂化、精细化的特征更加的明显,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应的增加,审计风险存在的几率也不断增大。

2.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

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达标,无一定的职业道德,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

3.法律法规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政策的不断变化,使得会计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及状况,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及实施速度较慢,使得部分审计工作无法及时的解决,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

4.市场竞争的加剧

随着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减少了人为操作,保证了审计的公正性,但是,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部分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以实现自身的利益,存在部分工作人员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致使会计审计数据存在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存在的风险

1.检查风险

当前信息化审计中,审计工作以计算机的智能运算为基础,由于现阶段会计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往往需要工作人员通过重复性的检查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造成会计审计的检查风险存在。

2.误报风险

随着审计工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审计工作首先由工作人员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会自动生成数据,因此,审计最终数据是计算机智能计算的结果,因此,在计算机存在故障或者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的情况下,智能化运算速的数据会存在问题,误报风险由此产生。计算机的运算痕迹不同于纸质运算,财务报表完成之后,若有人私自改动任何数据,则会造成整个数据的变化,且计算机操作下的更改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会计信息化审计过程中误报风险存在。

二、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一)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效率得以提升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下,所有的审计工作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完成的,审计工作人员的数据统计及数字运算工作量大。信息化审计模式下,工作人员只负责基础数据的输入工作,整个审计结果的产生主要依靠计算机的运算及处理。目前,企业的会计派遣模式,更加方便了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及数据,有效的控制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结果的高效、快速出现。

2.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审计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计算机更新速度的加快,保证了审计软件的完整性及层次性,很好的保证了企业审计工作的控制及监督。

3.依靠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审计中,计算机发挥真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审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具体设计,审计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中输入基本的数据,信息报表就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策略

1.完善会计审计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趋势。为有效降低法律法规不健全及企业间恶性竞争造成的审计风险,企业应完善会计审计的原则,政府应大会积极的领导作用,根据原有审计原则及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原则。通过严格的监督制度,规范企业审计原则的实施情况,在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过程中依据现实需要不断的修改完善,保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法可依。会计审计行业应注重信息化审计的科学性及先进性,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不断发展。

2.增强会计审计风险意识

针对会计信息化审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会计行业应强化会计审计风险意识。会计审计中的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给审计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与传统的会计审计相比,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风险更大,会增强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为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应增强会计审计风险意识,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利用会计信息化审计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3.利用多次采样的方式,减少误差

随着现代企业间的业务往来加大,审计工作的内容及对象不断的增加,会计统计抽样方式是简化审计程序的重要手段。全部取样的方式下,审计工作量大,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样本差异的存在,使得审计误差存在,为有效减少误差,会计审计人员应采取多次取样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减少审计误差,保证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多次采样审计的方式,是会计审计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策略。

4.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在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信息化的数据处理方式及流程不断推进,提高了会计审计的效率。为保证信息化会计审计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应依据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的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体系,方便企业会计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三、总结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由于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为保证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政府及企业应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原则,利用多次采样的方式,强化会计审计风险意识,有效规避会计风险,促进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审计信息化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政府审计的需求,政府审计信息化势在必行。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就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

1前言

信息化是指为提高国民生产力,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主的智能化工具的过程。政府审计的信息化主要注重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推进。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是在我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促进了审计成本的降低,保证了审计的质量,提高了审计效率,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加快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改进了审计的方法与技术,然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2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

我国的政府审计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的,需要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合规性等,然而纵观审计法,实施细则等各项法律法规,对其信息化的标准不够明晰。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政府审计信息化有关的政策,但是还不够完善,也有一些相对滞后,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审计指南及操作办法也有一些方面并未规范,审计标准的不完善将对政府审计信息化造成较大的影响。

2.2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人才

2.2.1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据调研,目前审计机关中,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于年龄偏大的人,信息化知识接受速度可能较慢,而以前的审计人员多为财经、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人才并不多,导致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审计部门已培训出许多有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审计人才,但是范围还不够广,有时候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导致审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参与。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这一方面,缺乏综合能力较强的审计人才。

2.2.2审计人员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认为计算机只是辅助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工具,而对信息系统本身并不重视。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指计算机辅助审计同时也包含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不规范的信息系统本身也会导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信息系统中暗藏着一个收取一定资金回扣的模块,如果审计人员仅仅关注数据本身而忽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那么便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2.3传统审计的意识较强

现在政府审计机关中很多审计人员虽然接受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事实,但是往往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利弊权衡有很大的疑问,他们认为,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成本过高,并且在现在的审计中很多仍然是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有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技术不精,很多时候难以获取到审计证据,因此,手工审计在很多时候要优于信息系统审计。这些审计人员即便知道信息系统审计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偏向于传统审计,而对政府审计信息化有一定的抵触。

2.3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同单位的信息化进程是不同的,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一般来说,财政税务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对这些部门、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审计较容易,但是有一些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原始资料并没有电子化,只有纸质的材料,这是难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例如在环境审计中,某一区域的卫星云图,有几个月或几年资料的缺失,资料的断层对于审计来说,难以获得有力的审计证据,有些卫星云图很模糊,或于夜晚拍摄,计算机难以识别,这些是审计中一个较大的难题。

2.4信息系统缺乏相应的审计接口据调查,多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并未设置审计接口,此外,一些单位也有设置密码导致审计机关难以调取数据的情况。这影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审计机关搜集获取审计证据的效率。同时,政府审计机关缺乏审计软件,而现有的软件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各种情况,难以满足审计需求。

3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第一个方面是法律法规层面,修订《审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准则体系,包括这方面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化指南及操作办法等。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标准及具体操作的建议,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第三个方面是各项规定的制定,规范政府审计信息化。

3.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审计人才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审计信息化人才发展起来,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才能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注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对于在职的审计人员应注重培养其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增强审计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系统审计技能。同时,应注重吸纳人才,公务员招聘时注意吸纳专业人才,也可在信息技术行业吸纳人才,培养他们的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之为审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才的培养不仅应注重数量同时必须注重质量,可通过增加考核等方式促进人员的学习,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升职通道或写入档案简历等方式,促进审计人员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的积极性,如,只有通过了计算机相应的考试才能晋升上一级职务,通过计算机专业考试或CISA考试等将写入档案、简历等。

3.3促进审计管理细化

对于审计人员,每一位审计人员都有其擅长的方面,需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将人员进行分工,同时在进行审计时,使之团结协作,促进双方的学习,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在实施审计时,由于目前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审计单位现在应就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效果,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单位,可以注重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在各方调取数据,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如对一些集中化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注重对它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同时再关注其数据。对财政税务等部门需要分别看每个省市的信息系统,进行调取数据等;而对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被审计单位需要在导入数据,关注电子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些非电子数据。

3.4提高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将影响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应全力推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项数据电子化。同时,规范被审计单位,使所有的数据都为有效数据,避免发生数据模糊不清、格式难以转换为审计人员所需格式等情况。

3.5规范审计接口与审计软件

一方面,规范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之在选择信息系统软件时,选择包含了审计端口,且能保留审计线索的软件。将审计接口设计于被审计单位的软件中,实现审计端口前移,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统计抽样、数据分析、专家数据库等模块。开发时积极与审计人员沟通,使审计软件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达到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效果,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中也包括联网审计软件的建设。政府审计部门应争取实现联网审计,使审计部门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获取数据,解决传统审计中审计范围受限,设备、地点受限等问题,实现异地审计,实时审计。同时,实现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备份管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以此来保证被审计单位事后难以修改数据。这也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和多维度分析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4结语

虽然现在电子政务化,但存在着较大不足与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理论研究与实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忠平.计算机在财政审计中的运用[J].湖北审计,2000(3):38-39.

[2]孙东,贾恒德.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J].审计月刊,2014(6):7-9.

[3]胡珍.政府审计中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7):185.

审计信息化篇5

关键词:会计审计;信息化;风险

引言:

信息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审计行业发展中也不例外。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审计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审计工作,更符合时展的要求,因此,政府、企业与审计部门要共同努力,规避风险,提升审计行业整体发展。

1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1.1系统出现错误的风险

如果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对计算机当中的技术足够熟练,很有可能导致在对其实施计算的过程中,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出现错误。虽然人能够对计算机实施有效控制,而计算机是能够有效控制会计软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系统遭到他人修改还没有被发现,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或是一些管理者将信息数据实施修改提供了理由。

1.2检查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一些虚假的信息,就需要对这方面派遣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这类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为检查数据,对公司当中的各项信息数据实施有效的审查。因为在运行计算机实行相应的计算方面的工作比较烦琐,所以就对其实施检查的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让这方面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自身的业务,还要做到能够灵活的操控所有的软件。如果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导致在审查过程中出现错误,甚至有可能为公司造成一定的损失。

2会计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2.1制定标准

要想很好地规避会计审计中出现的两种风险,首先要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标准的制定。只有在标准的约束下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时展,社会进步,审计工作的开展更要以当前企业发展为准则,进行详细的系统完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展审计工作。比如,政府为了降低审计行业的风险因素,制定了《审计准则》,并对从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等级证书的上岗要求。企业在开展中也有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又比如,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制定严苛的审计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在相对应的制度约束中进行,接受各种相关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发挥出标准的作用。

2.2定期检查

在规避风险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审计检查来进行。定期的审计检查,需要把会计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进行具体检查工作的开展。检查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对各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进行有效的了解,掌握其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漏洞。

3信息化审计工作开展的策略途径

3.1注重科学审计

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政府一定要对该行业制定完善的标准和行业准则,促进其发展。第一步,要对审计工作人员的态度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正确的对待信息化下审计工作的开展。比如,要定期对审计工作开展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仅提升他们的专业审计技能,也要提升他们的科学审计态度,能够在审计的时候,科学开展,主动开展。第二步,要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标准化的流程,明确责任划分,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工作。比如,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统计、分析功能,将人工繁琐的工作转化为自动化处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第三步,要建立监督制度,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客观和准确,避免出现各种违规的现象。比如,可以从企业内部的各级工作人员中抽调人员,建立监督小组,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审计的质量。

3.2提升人才素质

开展信息化审计工作,高素质的人才是保障。首先,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专业财务知识的培訓,不断提/OwfzkeRwhgxrmvz7lUORtGxD7E7gby/d41Tux/ngi4=升工作人员的审计能力。比如,企业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和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培训的系统进行长期的开展,并对该系统建立完整的计划,从新人到岗培训开始,从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态度培训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中,建立完善的要求,提升人员能力。其次,还要开展计算机使用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工作人员要对计算机的实用技术非常熟练,比如审计工作中经常用的软件知识、Excel表格知识等计算机技术,进行不断的技术提升。最后,还可以通过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将优秀的人才补充到会计审计工作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3.3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能够保证审计工作以高质量进行,相关企业就需要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能够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警惕的心态,对企业自身及时检查,如果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苗头,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要想实现风险管理的意识,就需要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提升企业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此来促进审计工作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实行,以防失误的发生。并且将风险管理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与此同时,还要提升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能够防止部分工作人员随意篡改审计的信息数据。在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将互联网的环境风险考虑到并且要高度重视。此外,还要对互联网建设一个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以此来保证网络上的信息数据不会遭到窃取,防止网络风险出现。

审计信息化篇6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系统;资源共享;财务软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37-02

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一些较大行业和系统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单位计算机设备配置有一定规模,但是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硬件配置较高,而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很多还没有配置设备。

2.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一些机构如国企和财税部门都构架起网络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也成为相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行业的内审部门基本实现了与单位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

3.软件开发迈出重要步伐,软件应用系统已初步完成。目前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已研制开发相对应的计算机软件、财务软件和审计软件。这些软件试用后,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大量审计信息建设的应用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共存的问题。一部分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某些领域寄于较高的期望,不断加快硬件的更新,但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却不高。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资料的整理、归纳,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并存,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审计软件不成熟、不完善。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公司积极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审计软件的开发相对较少。其结果是开发出的审计软件在与财务软件的接口不够通畅及智能化。

3.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发展不平衡。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后,缺乏以应用为导向和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造成不同地区、层级之间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4.设备闲置和紧缺的现象。审计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由于在审计公司各行其是、自成系统,从而造成了各应用单位自成体系,重复投资开发,设备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5.人才紧缺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近几年虽然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但很多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慢,计算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对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内部审计人员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鉴于有些行业和单位部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信息资源共享针对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审计署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各个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上的交流与宣传,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各审计机关同业务科室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不同业务科室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启发思路。

(二)以人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知识匮乏、计算机审计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当第一,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水平和能力,使之尽快成为既熟悉本单位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在培训方面应坚持经常性培训同时制定出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同时分层次培训,对于基础较弱审计人员,加大审计软件操作的培训;对基础好的人员,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及模板的制作。第三,把审计人员的自觉性调动出来。第四,根据个人的意愿将培训与自学结合起来,同时请专家授课。

(三)加快建成适应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平台

在现有应用设施的基础上,主要应大力推广使用审计署研究开发的“金审工程”应用系统,为推进审计信息化搭建一个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四)计算机审计应分行业、分层次开展

计算机审计在不同行业开展的情况不通过,对于数据集中、信息利用高的行业如银行,要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而对于数据利用不高、信息化较差的行业如农业,只能从源头上下功夫。

(五)加快制度建设,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继出台的政策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是在一些规定中提出了原则,缺少具体计算机审计的规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内部审计的需要,制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的制度。本文建议,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同时对内审部门开展计算机审计明确权限、具体内容和范围,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审计信息化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123-01

这几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在我们的办公网上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BOSS系统,TMS财务系统,财辅系统审计,工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系统,内控管理系统等等。这给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让内审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首先,需要用到的取数渠道越来越多。以财务系统为例,在传统的内部审计中,我们只需要学会看一套账就行了,但是,现在财务信息化发展很快,懂得财务知识,但长期与财务工作脱节的审计人员,未必能取用好财务系统,未能通过财务系统取得需要的数据。同样,对于工程管理系统,BOSS系统,这些会对财务信息起到印证作用的其他系统的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同样是“门外汉”,别说是从来没用过,就是偶尔用,也难以跟得上系统更新发展速度。

其次,要想只依靠审计方取得准确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各个部门的职能存在细化的趋势,同样以财务为例,管工程的不管成本,管成本的不管内控,管采购的不管税务,他们工作并不交叉,各负其责。但是审计工作是全面的,我们需要掌握全面准确的数据,才能有助于职业判断。审计人员自己无法取得数据,求助于别人取得一套财务数据还要同时与多个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其他生产部门的数据取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审计人员几乎是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力量取得“第一手”数据。

最后,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好不容易的取得所需要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否有用、有效,很难说。因为大部分长期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并不具备甄别和判断数据准确性的能力。如果对方提供的数据经过了“加工”,而我们无法察觉,这会直接影响审计结论。

也就是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难度,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也没有更好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内部审计的“尴尬”局面恐怕会一直存在。而这,是当前内部审计之所以无法“自我超越”的重要制约。

谈到了企业的信息化,再来谈谈审计的信息化。李金华审计长说过,“审计信息化不光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方式、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自身素质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刨新审计技术与创新审计模式是互为前提、互相推动的一体两面。这两年,我们对内部审计信息化谈得很多,做得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已经正式使用,培训力度也很大,各单位也在系统的使用上投入了人力和精力。但是,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真正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

(1)将信息化等同于系统化,现在的内部审计系统仍然是一个独立于任何系统的系统,与内控自评系统都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这种孤立的,以审计论审计的系统,由于缺乏的各种数据和风险管控指标的支撑,对于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管理审计的支撑作用很难体现。

(2)单纯的系统化对于解决内部审计工作目前的困境,似乎也并无益处。我们的审计人员依然面临取数难,取得信息难,取得工作的主动配合难的被动局面,审计人员想要通过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融入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有难度。

(3)仅仅只是作为审计工作流程和结果一种记录。我们的审计系统要求对每一个项目上传底稿,附件和报告,这是对工作流程和结果的一种记录,对于审计的起因和问题的苗头,却没有办法真正“追根溯源”,无法将最早浮现问题的那个点在系统中显现并记录下来。

我想,既然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审计人员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和“万金油”,既然我们无法让审计人员精通所有的系统操作,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全国、全行业的内审人员面临的这种“本领恐慌”,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另辟蹊径,走一条通过审计系统信息化融合所有数据的“信息集成”之路。让我们的审计人员只需要用好这一个系统就能够取得所有需要的数据,只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巧就能一路无碍。当然,这样做,并不容易,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各种系统信息数据的对接和同步更新。说实话,系统挺多的,开发起来不容易,用起来也不容易,要真正实现系统数据的对接和同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如果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要想通过审计系统来融合这些数据,岂不是更难。

(2)审计系统对各类系统具备“取数”的权限和功能。内审人员进入审计系统后,就能调用其他系统中所需的信息,而且是以审计系统中设定的条件来调用,而不受其他系统设定条件的限制。

(3)较高的保密集别。如果真能实现这一功能,那就意味着审计系统可以实现全数据调用,其安全级别应该更高,保密性更好。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改造提升传统审计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审计系统也才刚刚开始使用,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刚刚起步,其完善和功能的拓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杰峰.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审计半月刊,2011,(05).

审计信息化篇8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审计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信息化建设要上新台阶,所以笔者结合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现场审计实施由传统审计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审计模式的转变,探索审计行政管理由传统事务性管理向审计事务信息化的转变,并提出了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途径,以期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监督的能力,提高审计机关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创造优良环境

首先,基层审计机关领导要重视信息化工作,立足机关实际研究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鼓励一线审计人员大胆实践,为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氛围,并及时解决计算机信息化工作出现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大力加快计算机、信息设备等硬件建设,为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硬件发展平台,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结合《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等规定,在考核中加大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奖励力度,鼓励审计人员进行探索实践,努力形成全员主动参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氛围。

二、立足自身实际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首先,应选取计算机知识较多、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进行实践;其次,通过在审计项目中实地应用,探索经验;最后,向审计小组推开,全面应用。开始时,大多数审计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方法不习惯、技术难度大,但是随着AO审计软件的深入普及和应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兴趣越来越高。在财政、税务、行政事业、社保、医疗等多个行业审计中,只要审计条件、环境具备,就积极组织力量和技术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在计算机项目应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深层次应用打好基础。

积极应用审计办公系统,加强行政公文和业务公文的无纸化办理,不仅能提高审计软件与办公软件的结合度,还能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进而逐步达到审计的现代化、信息化要求。

三、突出实践运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成效性

(一)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

大力推行AO审计软件,只要被审计单位具备电子数据条件的,就运用AO审计软件及其他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转换,并进行计算机审计;不具备电子数据的,也运用AO审计软件的项目管理、辅助工具、审计底稿等功能开展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在采集、分析、转化数据,筛选审计问题,查找审计疑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全面推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二)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计算机审计

对财政、税务、教育、社保等重要单位的审计中,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做到采集数据突出重点并且为我所需;审计思路突出审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计算机辅助审计与常规审计有机结合,协调发挥各自所长;审计方法做到针对性强、简明易用。审计软件结合数据库软件进行审计,对大数据量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应用SQL查询语句进行查询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存在问题的数据,直接选取重点单位进行延伸调查,做到了手工条件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

(三)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

逐步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加大对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关注力度;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采取穿行测试、实地观测、流程分析等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针对信息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数据的输入域输出、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灾难备份等方面进行审查,得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进而防范信息系统风险。

四、加强计算机人才的培训与新技术的推广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会计、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这个审计的“大环境”,决定着计算机辅助审计要随着被审计对象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改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与审计人员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始终把提高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加强计算机信息化集中培训。对于计算机基础好、业务素质强的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开办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封闭式的培训班形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日常组织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由计算机水平高的审计人员现场讲解与指导,加强了针对性,切实提升了业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计算机培训效率。

审计信息化篇9

以审计信息和业务的基本流转特征以及在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防护规划和整体策略等发面出发,有效分析在审计业务范围要求之内的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在国产化装备的应用下有效强化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整体性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进而有效推动系统化的有效应用和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系统、资金行业方式、队伍等的建设,以及实现系统建设同运维活动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信息安全;运维建设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

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

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

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

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

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

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

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作者:薛拥华 邓冲 施泽寰 刘板浩 黄仙阳 单位:精诚瑞宝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6.

审计信息化篇10

近年来,有些审计部门对计算机审计在部分领域实施情况期望值偏高,在某些方面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匹配,过多地强调应用计算机审计手段,重设备配置,对审计软件开发、维护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忽视了改革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没有真正把审计信息化建设作为改进审计管理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础来抓。其结果导致部分单位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效益低下基础上的,使得高技术与低效益并存。

二、信息化建设高投入与审计功能利用低水平共存

在信息化建设中审计部门加大了建设投入,尤其是硬件的配置不断更新。但观其结果发现审计投入的硬件和信息化系统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个别企业把审计软件的开发作为审计信息化的重点,把经历投放在审计软件的先进程度上。而不是通过企业环境和审计实际,进行认真分析,确定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交给专业软件公司进行开发。审计部门应将审计信息化的重点调整到审计需求和功能的使用上。另外,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信息、检索资料等阶段,应该充分发挥审计软件在审计项目中的远程、穿透、归纳和筛选审计重点等方面的作用,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避免造成投资浪费、功能浪费和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

三、审计管理水平与信息化建设步调不协调

目前,部分企业审计部门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审计管理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速度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审计信息化建设速度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这是因为一部分审计干部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利用信息平台、开发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有的审计干部仅满足于办公需要。在审计管理中,由于管理者缺乏对审计信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审计日常管理很难与审计信息化要求结合到一起,也就造成了审计业务管理跟不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四、审计资源闲置与审计资源需求同时并存

目前企业审计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审计信息研发、计算机审计手段和审计人员素质尚达不到审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尽管审计部门近几年来制定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但由于企业在审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各专业、各版块了解不够,掌握不清,对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把握不准,造成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软件设计与审计实际向背离,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研发的软件项目各行其是,互不相融。因此,部分开发出来的审计模块就成为一种摆设,一种时尚品,审计人员在优势设备面前仍然难有作为,导致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涉及到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目前企业审计队伍大多数处在新老接替的时期,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认识各有不同,对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业务的水平层次不齐。部分审计人员仍然喜欢按部就班,沿用老办法老习惯处理问题,对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有抵触心理。还有些老同志认识到位了,但迫于年龄和知识的障碍,在新生事物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上种种原因说明,企业审计部门一方面因人才不足,素质不高造成的设备利用率低和闲置;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迫使企业审计部门要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最终导致企业审计部门设备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五、建议及对策

(一)审计信息化要立于精细,行于规范

几年来,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乘势而上,利用已形成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开发研制与之配套的审计软件。同时要认真研究企业信息化特点,掌握信息资源及信息渠道,加强与各信息部门的沟通,保证审计人员查阅信息的权限。

(二)审计人员要执业求精,厚积薄发

信息时代要求审计人员职能转换,审计思路要集专业、信息、创新为一体,要善于在边缘化信息中寻找审计线索。运用突破性思维,放射性理念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审计人员知识的广泛性、复合型成为新时期审计人才的重要标志。一要加强学习。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审计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因此。要把学习作为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审计工作要广聚信息,创新思路

审计创新要正确处理审计工作创新与审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目前,在部分审计机关中还存在着一种审计工作创新就是计算机审计应用的简单模糊认识。工作中片面的要求在所有工作场合都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并将其作为一种内部考核形式固定下来,造成审计现场计算机审计“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也要上”的局面。曲解了计算机审计的含义。因此改变目前现状,首先审计部门要转换工作思路,根据企业环境、信息化条件和审计人员素质,有针对性的组织审计项目的开展,把企业信息资源充分的利用到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好审计高效办公、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远程在线审计,更重要的是审计部门能不能通过利用企业信息平台,把握各方对审计项目有益的信息。在审计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企业信息,开展审计调查,把握审计重点,突破传统的审计理念,真正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通过广泛的信息资源拓宽审计业务,推动审计工作的转型。

(四)审计资源配置要量身得体,易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