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实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12:28:26

工艺实验论文

工艺实验论文篇1

因为每一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目的都不相同,因此其处理的步骤以及涉及的化学公式也不尽相同,不可能以一个程序来概括,但是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总结,发现不同的化工实验中都会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由图1来概述。

2数据处理的程序编制

2.1数据输入。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输入主要依靠提示的函数input实现,比如以温度为例子,则其输入函数为:t=input(‘请输入实验的温度(摄氏度):’),其中输入函数大多是以矩阵的输入形式为主。

2.2处理和作图。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时常会存在离散的情况,必须经由多种拟合的方法将它们结合成一条或多条连合的曲线,而其中最常用的拟合方式是最小二乘法,因此本实验设计中的拟合方式也采用最小二乘法的方式。设实验的离散数据(x1,y1)通过最小二乘法将其拟合成因变量y,自变量x,输入的函数关系为y=f(x),函数关系的主要思路是让离散数据中的x1的残差平方以及Σ(f(x1)-y1)2达到最小值。因为在得出化工实验数据中多少会因为外界的因素存在着一些误差,因此最小二乘法可以无需使输入函数y=f(x)必须经过全部的离散数据(x1,y1),但是残差平方和必须达到最小值。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方法可知,最小二乘法可以满足化工实验数据处理中的拟合应用需求。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会涉及到流体的流动阻力研究,研究主要是通过测试流体的流动阻力,在经过特定的计算之后得出摩擦系数(λ)和雷诺准数(Re)的离散数据,再同理,经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连续的曲线,并根据其画出相对应的图形。得出上述式子之后可以将MATLAB里的函数polyfit()进行线性的拟合,以作为化工数据处理的程序原理。

2.3建立数据库。因为经过上述的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只能得知在特定的温度下(比如10℃、20℃以及30℃等)实验的物性数据,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工业生产所涉及的温度多变,不单单只停留在设计好的温度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数据中选择最相近的数据,假设它们属于线性的关系,再利用内插或者外推的方式计算出实验的物性数据常数。在本文的化工实验中,编写的程序已经将实验温度和密度以及实验的温度与黏度进行多次的实验拟合,建立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据库,在工作中只需将温度输入进系统,则程序可以自动跳出在特定温度下的物性数据,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3程序的运行

在编制完成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程序,且建立数据库之后,便应该输入数据以验证程序是否能有效地处理实验数据。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的数据处理中,MATLAB软件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实验可知,在化工实验当中会出现大量的离散数据,必须经过拟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繁琐,一旦出现差错则必须重新重来,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在处理好实验数据之后,在查看实验当中还要将化工实验数据重新计算一次,看结果是否与原先的计算结果相同,工作量十分重,但是如果运用MATLAB软件则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难度,只要在MATLAB软件中输入相应的化工实验数据,就可以得到结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语

工艺实验论文篇2

【关键词】 发酵工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设想

《发酵工艺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特定形状,通过现代过程化技术,生产食品或保健品的一种技术。[1]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等特点,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发酵工艺的整个过程,如何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真正做到发酵企业等相关单位对该门课程岗位能力的要求是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检查测评功能,导向与激励功能,教学效果反馈功能,[2]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以往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方式、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考核一般分为考试和考察,百分制。无论哪种形式,总成绩一般由学校规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考试的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少,考察的平时成绩比例较大(一般可达50%)。这种考核与评价体系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没有差异,不符合大学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配备完善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否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科学思维培养产品研发实践技能,结合教学实践从理论课和实验实践教学两方面,就《发酵工艺学》课程考核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阶段性测验试卷的设计

《发酵工艺学》内容包括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与复壮,原料前处理及培养基制备发酵工艺控制,酿造酒工艺学实例等。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前期专业基础课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庞杂,以前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知识点分散,未建立起交叉和联系。另外,以往的考核方式以单一交论文的形式完成,不参加闭卷考试,学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3]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导论就告诉同学,理论我们采取闭卷考试,从而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把注意力放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项目、任务、单元和章节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阶段性测验的过程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考核工作的难点之一,也对试卷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阶段性测验分四次进行, 分别安排在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发酵工艺控制、酒类发酵工艺原理的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测验形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发酵工艺的基本概念辨析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简答。

二、加强文献阅读、读书笔记及讨论学习

在《发酵工艺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读书笔记,由教师选择高质量的外文文献,学生分组对文献翻译,以小组为单位对该文献制作幻灯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论文撰写

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海量阅读文献,精读部分文献,归纳、分析、总结文献内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文章,修改文章,严格按照正规论文格式。自命题论文,可以写发酵工艺的发展历程,可以偏向技术某个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对比,发酵因素控制,也可以结合新疆特色资源设计一种或多种产品的发酵工艺,目的是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撰写论文的能力。论文作业的布置时间为课程中期,题目学生自拟。要求学生要内容突出发酵产品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新疆特色果蔬在发酵的新应用。论文的成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为不同的档次: 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新颖性。

四、实验环节

《发酵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际操作技能的熟悉程度、创新能力是考核非常重要的环节。设置实验环节试题库,对每个学生进行抽签考核,从菌种保藏、活化、培养、放大、葡萄酒发酵等工艺过程对微生物的操作练习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操作采用5人一组,每人负责不同的内容,相互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吸引学生自主根据资源设计发酵方案,进行科技创新实验。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

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是否接受改革后的考核形式以及新的考核方式对其学习效果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评估教学效果。《发酵工艺学》课程学时分解及考核比例分配,如:学时分配中,总学时为42,课堂学时30,实验学时8,测验学时2,讨论交流2;考核比例中,阶段测验占30%,实验考试占30%,论文写作占40%。

六、总结

根据《发酵工艺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大胆的提出了对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现代本科教学一体化教育理念。当然,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断积累、与时俱进,所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

【参考文献】

[1] 何国庆.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管旭.《船舶电工工艺》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改革探索[J].教学实践研究2014.200-201.

[3] 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148-149.

[4] 李云.食品发酵工艺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6).

工艺实验论文篇3

【关键词】电子工艺实习;教学模式;校企联合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电子工艺实习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在电子工艺实习方面的培养普遍存在与工厂生产和具体实践脱轨的现象,往往在公司企业只需要短短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学校中学习两三年还不能熟悉学会。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如何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如何进一步把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电子工艺实习中一直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电子工艺实习中研究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迫切而重要的。

电子工艺实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创新教学模式。现在很多专业都有涉及电子工艺技术方面的内容,但每个专业对电子工艺方面的要求又不完全相同,这样电子工艺实习内容的设计应该既适应学生现在学习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长远工作的需要。本文结合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的改革措施,以便使电子工艺实习教学体系进一步趋于系统和完善。

2.传统电子工艺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经验脱轨

电子工艺实习基地承担着全校电工电子技术、机电、汽修等多个专业电子工艺实习的教学任务。一方面由于学生客流量大,另一方面受限于实习的场地等因素,电子工艺实习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电子工艺实习的实践课程较少,理论课程偏多。

2.2 实践内容单一,实践与专业技能脱轨

对于部分高校,由于不重视电子工艺实习的实践内容,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都进行统一的实习实习内容,例如收音机的制作、SMT表面组装技术实践等,导致实践内容单一,与学生具体专业不相符的现象常有发生。

2.3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与学生兴趣脱轨

部分学校实习部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对新事物学习的浓厚兴趣,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严重脱节。

2.4 实验设备不足,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轨

由于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校配备的实验课程教学设备陈旧简陋,配套数量较少,多个同学共用一台试验设备,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3.电子工艺实习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优化电子工艺实习内容

(1)基本类型实验:基本类型实验是学生学会基本实验仪器仪表的使用、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实验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仪器仪表实际操作、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实验报告的总结书写等能力。

(2)设计类型实验:设计类型实验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设计具有各种功能的电子工艺模块,并用实验方法进行分析、修正,使之达到满足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独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综合类型实验:通过安排一些有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安装、调试一个实际的系统,实实在在感受一次“科研”、“开发”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对整体工艺开发过程的熟悉程度。

3.2 分层次分专业的塔式教学

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增加电子工艺实习力度,教师在讲解实习理论课的同时给学生安排相对应的课程实验。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实验内容后,增加合理的实习项目。具体安排如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辅以练习课堂试验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同学,由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需要根据每个专业的进度合理的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对基本仪器使用操作、对简单试验的深入理解;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同学,针对于同学们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可以进一步加强实习强度,主要安全综合性、复杂程度高、难度相对较大的实习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非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汽修、数控等专业,对这类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其实习教学内容和呼吸教学课时数可根据每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实习教学内容设置可以适当简单容易一些,在基础性实验方面可适当多安排一些,而对于综合性、难度较大的实习实验可适当减少。

3.3 校企联合实习新模式探索

目前很多公司和企业都专门成立了专业化的电子工艺实习基地,其按照电子工艺实习的本质要去,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条课程实习的新途径。这些实习基地依托于具有完善体系的公司企业,同时又面向高等院校,既包含了浓厚的企业氛围,可以使同学们更早的体验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又具有和学校相通的教学培训经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实习需求。因此,通过高等院校和具有专业化的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联合培养,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学生们的实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具有专业化的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一般都依托于大型的企业公司,这种实习单位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们到生产前线进行学习参观的需求;同时,这些实习基地具有专门针对高校学生实习培训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来自于企业研发或企业生产的前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同时,又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既能够对学生们理论上的不足及时补充,又能对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指导。通过校企联合的电子工艺实习模式,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们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形成,促进学生们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进一步结合,帮助学生们从学员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进一步转变,最终满足高校中对学生们完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实现。

4.校企联合电子工艺实习新模式实践

良好的教学模式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探索一种适合学校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电子工艺实习,是校企联合实习的关键所在,基于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的综合特点,我们提出的具体电子工艺实习模式的实习流程如下:

实习生到实习企业报到;

统一领取工作证、实习资料;

参观熟悉实习工作环境;

集中进行电子工艺培训;

分组进行电子工艺实践;

电子工艺实结。

电子工艺实习中项目开发主要流程如下(可根据不同项目进行合理裁减):

项目立项:明确项目的开发目标、开发范围及具体内容;明确整个项目质量要求。

制定项目计划:划分模块并确定模块目标;明确项目进度跟踪与进度监控;确定参与人员并分配每个成员的职责;详细分解工作任务;确定项目完成进度。

分析项目需求:明确整个项目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明确项目内个模块的具体需求。

项目总体设计:对项目需求进行分析、理解,进行项目总体模块的划分,明确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总体设计方案。

项目详细设计:对项目每个模块内部具体实现,分析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设计每个模块的实现方法,制定详细设计方案。

项目验收测试:对整个项目进行联调测试,进而进行验收测试,判断整个项目是否满足项目需求。

项目结题:完善项目的各类说明文档和技术文档;最终提交项目结题报告。

实结: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完善实结报告。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永恒不变的主题。校企结合的电子工艺实习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能够初步解决以往电子工艺实习中的问题和矛盾,该模式能让学生将所学理论更好地与电子电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依托具有专业化实习基地的校企联合的电子工艺实习模式,能够满足大多数高校电子专业的电子工艺实习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汪高法.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志云.电子技术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工艺实验论文篇4

【关 键 词】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社会生活/生命体验  

【 正 文 】  

一  

文艺源泉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导和核心;那么,强调社会生活作为文艺源泉的惟一性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单从哲学本体论讲,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自马列文论产生之后,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又受到重视。作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并不否认文艺家的主体作用,他有关文艺高于生活的六个“更”字便突出了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过,毛泽东文艺源泉论的逻辑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社会生活的第一性、本源性,而这几乎是所有唯物主义者的共识。那么,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在于他所说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涵。将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这些最基层的人民大众的现实革命斗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并从理论上予以旗帜鲜明的倡导,这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与其文艺功能论是密不可分的。  

在毛泽东的文艺观念里,工农兵群众既是文艺家师法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其实,毛泽东也是相信精英文化及其对群众的指导作用的。毛泽东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精英文化,便是无产阶级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一般精英文化论者不同,毛泽东认为“精英”不能脱离群众。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估计过低,这主要是因新中国建立前后他曾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然而,毛泽东本人即是知识分子出身,他虽未把知识分子等同于精英,但他似乎也是把知识分子当作“准精英”的。“准精英”要变为真正的“精英”,必由之路便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深入工农兵群众,了解工农兵群众,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到没有文化的人民群众中去。要当群众的“先生”,先当群众的“学生”。当群众的“学生”,实即了解群众,了解其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学习其朴实的生活作风,在这一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自己的思想,去除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最终还是为了当好教育群众的“先生”。从工农兵中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也是扩充文艺精英队伍之一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收效并不太理想,要教育民众还得主要依靠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化或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一直不太令他满意。为此,新中国建立后他一方面试图改革学校教育,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一方面继续号召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一切知识分子深入工农兵,强调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要求文艺家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是毛泽东文化建设的一种策略:他希望作家、艺术家通过这种“深入生活”,真正具体、细致地了解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创作出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体现出无产阶级新文化精神的作品来教育群众,从而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  

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文艺思想既有其一贯性,又有较重大的不同之处。之前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说明了文艺“高于生活”,但更强调“源于生活”;之后,特别是提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1958年以后,他虽然仍号召作家“深入生活”,却更突出了文艺的思想精神即“高于生活”的一面。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建国前后的不同命运即映射出毛泽东文艺思想前后期的不同侧重。40年代的毛泽东特别重视“实事求是”,赵树理式的从农村基层成长起来的作家由于特别熟悉农民生活,其作品形式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正合乎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文艺功能观。然而,建国之后的毛泽东,理想主义精神逐步压倒了实事求是精神,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塑造出充分体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农兵形象,而赵树理的“吃不饱”、“小腿疼”乃至小二黑、李有才、孟祥英之类皆难当此重任,所以,“山药蛋派”从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文艺先锋沦落为“中间人物论”者。于是,塑造出萧长春、高大泉之类人物形象的作家浩然理所当然地取代了赵树理的位置。  

毛泽东的文艺源泉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抹杀;然而,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前所述,其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农兵的生活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惟一对象。以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三十年的大陆文学中很少见到。题材的相对单一不能说与这种文艺源泉论无关。胡风派提出的“到处都有生活”之说正好弥补了毛泽东文艺源泉论在实际操作中的疏漏或偏颇。胡风并不否认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他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应当是一切人的生活和斗争,不只限于工农兵。从哲学本体论讲,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并无二致,甚至在广义的文艺功能观上,他们也有一致之处,即强调文艺要教育人民,要为现实斗争服务。但在文艺的具体社会功能上,分歧就出现了:毛泽东要求文艺直接服务于政治,配合阶级斗争,而胡风仍坚持“五四”时期鲁迅倡导的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功能观。他认为,文艺的作用不在于向民众灌输某种具体而现成的政治观点,而在于强化民族精神,医治民众“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激发其生命的“原始强力”。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胡风反对将“人民”神圣化,他更偏重于把群众看作改造和教育的对象,虽然改造、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之服务。因而,胡风文艺思想的思想启蒙色彩远远浓于政治教化色彩。正因重思想启蒙,胡风历来主张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及人物自我的心灵搏斗,即各种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人生准则之间的斗争,特别是表现人的奴性与原始强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表现得异常复杂尖锐甚至惊心动魄;他们反对把人们的思想及命运转变简单化,反对把转变简单归结为外力作用。路翎对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批评正体现了胡风这一文艺思想。其实,依照毛泽东文艺思想,《王贵与李香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用形象的方式证明“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的政治道理,这同《白毛女》证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一样,达到了用革命道理教育人民的目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虽未必能激发农民从精神上真正脱胎换骨,具备真正的现代意识,但却能激励其积极踊跃地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除了对文艺具体功能的理解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理解,毛泽东与胡风的文艺思想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茅盾本人的小说虽大多不以工农兵为主人公,因而不能成为体现毛泽东文艺方向的样板,但他对文学创作对象的理解同毛泽东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科学家或政治家、革命家的角度,将社会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看作阶级的人、群体的人之一员,从群体来把握个体;而胡风派看重的是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他们是从个体生命出发来理解民族与阶级,理解民族性与阶级性的。从这个角度讲,胡风对文学创作具体对象的理解更符合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更具有现代性。  

但是,胡风派对生活的理解仍有过于片面化之嫌,他们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将社会生活理解为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固然有其真理性,但文艺表现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领域要比“人生搏斗”广阔得多:它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或对人类生活与生命的一种感悟与理解,或人的一种感觉、直觉、情感或情绪、心境。对于诗歌来说,表现对象就更多是一种人生的感受与体验,或一瞬间的感觉与思绪乃至幻想、直觉。其实,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与作为小说家的茅盾,都是很懂创作规律的,他们的成功之作并不去图解政治观念,而是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都是作为革命家的诗人真切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固然是政治家和革命战士的体验,“人生易老”却是所有曾经沧桑的个体生命共通的感受。毛泽东既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又肯定“诗言志”的古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如果把“情”、“志”当作文艺的终极源泉,无疑属于唯心主义;但若把它们理解为文艺的直接来源,则并不违反唯物论: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才“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的。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可大致表述为:生活情志艺术  

依照这种思路,对于现代西方的各种一直被称作唯心主义的文艺观,比如直觉说、情感表现说、本能说等等,我们若扬弃其哲学本体论部分,而把各种非理性的主观因素作为文艺创作的直接来源之一,也许更接近文艺的审美特质。文艺表现直觉、本能、潜意识等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领域,它反映的仍是人的生活;不过,这不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而是人的内在生命体验,而且表现的是19世纪以前整个世界文学史极少涉足的领域。如此说来,真是“到处都有生活”了!不是吗?卡夫卡和加缪们虽未深入工农兵,却也创作出了具有真正“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毛泽东关于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惟一源泉的命题具有永久的真理性,作家确实需要了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兵群众。只是我们不应把终极源泉理解为直接来源,把“生活”局限为工农兵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现实主义作品,其直接来源也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或解释;所有职业,所有阶级、阶层的个体生命的生活或生命体验都是文艺作品的直接来源。那些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将以往很少被人关注的那些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进行了正面表现。我们衡量古今中外一切作品价值的标准,应当是看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刻不深刻,或对生命体验的表现真切不真切、独特不独特、精彩不精彩。  

我这里特别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绝大多数作家们与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在对待文艺源泉问题的看法上是并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他们不论把人类现实生活理解为异化还是荒诞、多元,都承认作品表现的是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不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与现实生活无关。他们对上帝之死、对两次世界大战、对奥斯威辛集中营之类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耿耿于怀,没齿难忘,这些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形式的冒险正是为了表现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对于探索文学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功不可没,叙事学理论填补了以往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空白。但一切形式主义批评的致命弱点是割断了作品与现实生活、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关系,将文本看作是与生活无关的独立自足体。这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实际,违反了艺术的真正规律,因为作品总是要传达某种社会文化信息、表现作者的某种生命体验的。作家单凭掌握花样迭出的讲故事技巧,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在于独特生命体验与高超艺术技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胡风:《胡风评论集》上、中、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85。  

4.路翎:《路翎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  

工艺实验论文篇5

【关键词】酿造酒工艺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68-02

《酿造酒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酒类生产技术的专业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生物工程专业必修课,在工业发酵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着重讲述啤酒的工艺学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管理等,同时对其他酿造酒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也将做一些简单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酿造酒类生产的工艺过程和操作要求;熟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具有初步解决酒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设计各种酒生产的合理工艺流程。

近年来,随着酿酒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旧的知识需要不断补充与更新。[1]为此,我们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结合我校食品科学的专业特点,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对酿造酒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改革,通过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一、理论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2]

(1)突出重点。酿造酒工艺学涵盖的内容很多,我校教学以顾国贤教授主编的《酿造酒工艺学》为模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啤酒工艺学、葡萄酒工艺学、黄酒工艺学三部分内容。总的授课学时应在 56学时以上。而我校规定该课程只有30学时,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由于啤酒工艺较葡萄酒工艺和黄酒生产工艺的设备复杂、现代化程度高,所以授课中以啤酒工艺学为主,对于葡萄酒工艺学和黄酒生产工艺学部分,仅仅介绍工艺流程,布置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触类旁通,通过查资料自学,制作PPT和讲演稿,进行课堂讨论举一反三,获取知识。在啤酒工艺学中,主要对糖化和发酵工艺的机理、工艺过程、物料衡算、操作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设备等作重点讲解。

(2)具体化。由于学生刚刚涉及专业、从未到过工厂见过发酵罐、沉降槽、过滤机等大型发酵设备和错综复杂的水、气和物料管道,甚至有些同学没见过大麦、酒花,对于浓醇、淡爽、寡淡等风味名词也感觉抽象,在教学内容的准备过程中,利用摄像机拍摄工厂实物,收集大麦、酒花等实物或照片,绘出厂房车间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和管路流向图,准备不同类型啤酒以便示例、品尝,让这些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使学生对整个生产工艺有具体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本专业的自豪感。

(3)新颖化。及时收集、查阅各种酿造酒的生产现状和目前最新酿造酒的生产技术、科研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好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酿造酒工艺学教学中,我们采用讲授结合多媒体方式为主,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讲课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前课堂讲授中一般是半板书教学,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写板书,学生同时也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记笔记,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较低。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文本清晰、信息量大等特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同步输出,超越时空界限,提供了视觉、听觉等多器官刺激,较短时间内向学生输送大量信息,生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们运用多媒体把教学中的难点内容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分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胜过文字的描述,避免空洞的说教。对较易理解、篇幅较大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单靠课堂的枯燥讲授,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浪费时间,我们从网上下载经典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录像或直接购买相关CD等。形象、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授课中,我们将多媒体教学和黑板、书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

(2)融入双语教学。针对本科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业英语、对许多专业词汇较为陌生的情况,在采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地将双语教学体现在课件及讲课中,虽然学生开始时感到不习惯,但多次重复之后就会渐渐熟悉,事实证明,采用英文课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并能敦促学生课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复习与总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较多的英文专业词汇,对今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均有帮助。

(3)工厂实地参观学习。该方法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在相应的理论课讲解完毕之后,立即组织学生到相关工厂参观和实习(如啤酒厂和葡萄酒厂),由相关的技术人员就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向同学们一一介绍,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感到收获很大,再加上参观之后书面实习报告的完成,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避免了过去“纸上谈兵”、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讲义做实验,“照方抓药”,很少去认真理解实验的原理。酿造酒工艺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实验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近年来,我们开设了研究型实验教学,具体过程是:①实验组织:先将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酿造酒工艺学这个大的方向自由选择实验题目,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实验题目报给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和课程内容,讨论决定实验题目。在决定实验题目时,我们非常注意保护创新;②设定方案:各小组依据实验题目制定初步的实验方案,并宣讲、讨论和修改,然后根据修改后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原料、材料,查找实验和分析测试方法等;③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领取仪器试剂,清洗仪器,练习操作及试剂的配制,菌种活化、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发酵条件控制,产品的品尝等;④实验考核:内容有仪器的清洗、斜面制作、灭菌、接种、产品评价等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在考核时教师对仪器操作、试剂配制等提出问题,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如果发现错误当场指正,学生完成操作后还要填写实验记录;⑤按照评分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技能成绩。通过上述实验组织、实施和评价方法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三、结束语

近几年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内容、理论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完善,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信心不断增强,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发酵工程或相关专业进行继续学习与深造。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善,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我院毕业生操作技能过硬、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一次就业率明显提高,这体现了各门课程教改初见成效。

今后我们还将充分在多媒体运用和实验教学方面作一些探索,在教和学两方面对如何利用这一先进的交流沟通方式进行积极研究,增加互动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将努力在双语教学方面作一些探索,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全方位提高《酿造酒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工艺实验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实验教学 体系

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产生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强大需求。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成为越来越多的院校给予重视的一项主要工作。实验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基础。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影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概念不清晰

简单的概括这一问题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实验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理解不够清晰。由于对实验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理念、具体措施和评价标准的教学不能够正确的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通常而言能够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院校非常多。因为教育部规定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类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都可以设置相关边缘专业的一些学科。其中艺术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艺术设计结合不同的专业在不同性质的院校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又在各自背后具有不同的动力和原因。例如,一些工科院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工业设计技术人才[1]。因此艺术设计是为了这一目的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不同的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中带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同时这种属性也可以称之为盲目性。在实验教学环节这一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

1.2 理论与实验环节相脱离

在实验教学体系当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程度不够是造成当前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虽然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应当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重视才能不断提升这些教学设计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仅仅重视理论教学这一点又是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学习规律的。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应当以扎实的理论教学作为基本铺垫。这样才能使其更加重视这些现象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实践教学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有效的满足这些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2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策略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在增强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重视理论修养和实验教学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体而言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步骤。

2.1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率性,二是科学性,三是实用性。其中效率性是指在这种新兴的实验教学体系模式下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当是高效的,这样才能激发一种实验教学体系的潜力[2]。

另外,科学性就是整个教学体系应当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最新的现代技术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还要以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内部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顺序整合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2.2 树立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所在,目标相当于航向。确立教学目标应当考虑社会人才需求。在注重人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逐渐分析未来人才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需求应当成为教学调整的基本方向,而且还要不断的分析未来发展和变化额趋势。

2.3 优化和开发课程资源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所依托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例如企业环境、专家学者、新媒体等都可以为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服务。为此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效率性。

2.4 优化教师队伍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为此优化教师队伍应当成为提升模式实用性的一项重要促使。在当前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素质不高,不能正确选择和利用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对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和创新也不足。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是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工艺实验论文篇7

    大学中的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成果的产出地,是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实验机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专业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性、实际操作能力为总体要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高校对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类实验教学是指围绕着教育教学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定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将实验对象进行改良、创作。从观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目标,将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

    二、艺术类实验的教学定位

    1.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征。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具有以下特征:①实验教学技术性。艺术类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认知能力,例如摄影器材的熟练运用,模型实验室中各种材料的认知和仪器的操作等。②实验过程创新性。艺术类实验是基本理论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实验过程不像理工科实验那样,必须按照一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去做,而是在熟练技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设计扩展空间。例如绘画课程的实验,在掌握绘画技艺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实验评价多样性。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因人而异,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教师只有通过审美评价、审美标准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艺术创新、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的评价标准,教师通常会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审美能力的升降,有无新意的设计为测评点。

    2.艺术类实验的教学体系定位。地方院校艺术类实验教学有着自身的灵活机动性和特有规律,以适应艺术类师生实验室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兴趣。由于实验课程、实验目的和方法均不相同,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别独立实验。根据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实验教学培养可如下依次进行:①初级实验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并打好学习基础的实验)。②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后验证性的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③综合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设计、创作的实验)。在现代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

    三、实验教学体系优化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平台是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艺术类扩招给实验室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实验室平台应多元化展,增加实验室类型,优化实验室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验、创作需求。为了摆脱传统的实验空间划分模式,将实验平台分为:基础实验空间、专业实验空间、开放性实验空间、设计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基础实验空间:也就是传统的艺术类基础实验室,专门为基础课程设置。如画室、雕塑室、陶艺室、模型室、摄影室、琴房等。专业实验空间:一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媒体数字化实验室。如微型计算机房、工作站机房等;还有一些大型仪器的专门类实验室,如图文输出系统实验室、家具加工类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等。二为户外的专业实验基地,为环境艺术专业提供户外的设计场所和植物调查场所。开放性实验空间:是在课余时间对师生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专业技术进行充分的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的能力。例如画室、雕塑室、微机室等可部分开放。设计实验空间:可分为教师工作实验室和对外合作实验室。前者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完成毕业设计、绘画创作、工艺研究、艺术设计等项目课题。后者企业借助学校的资源,学校同时以企业为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对外设计项目。设计实验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展示空间:艺术学院的展示厅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空间,作为检验学生实验成果、作品水平的空间。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设计艺术类实验教学内容是以艺术类教学培养计划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依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分为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和设计性实验体系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包括: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装饰图案、数字图像与摄影艺术、包装结构与容器造型、装饰材料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等,这是艺术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为了满足课程完整的要求,知识体系从理论、操作、运用到创新逐步提高,教学层次分为:理论知识传授、工艺技术训练、完善艺术操作和引导举一反三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是在基础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程,包括:设计初步、人机工程、产品计算机三维设计、交互界面设计、三维软件运用、动画模型制作、动画场景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必须要求有充足的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一个模块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合理地确定专业实验课的任务、重点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形式。

    3.设计性实验体系。除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外,还可成立专门的设计实验室,以综合性专业课程为基础,与设计公司、工厂协作进行实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该类课程是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为支撑框架,包括:设计竞赛、专业考察、综合课程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调研、毕业设计。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课程下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实验结果以个人作品、毕业设计、整套项目来体现,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工艺实验论文篇8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需环节[1]。随着人们认识水准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花色品种、营养、安全性等各方面的不同需求,给现代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意味着高校食品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不断改革与完善,因此对专业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2]。

食品工艺学实验是食品科学类专业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重要课程[3]。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测试、科学研究及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在改善原有实验室教学条件、优化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对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独立体系

传统教学中,由于实验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验教学被认为是教学的辅助环节,以加深和帮助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和相应的教学体系。食品工艺学实验课也不例外,附着于每门加工工艺类课程(如畜产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工艺学、粮油食品工艺学等)后面,随着理论课程进行来开设实验课。

为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学校于2005年修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与理论教学内涵相统一,但在学时安排、学分要求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又相对独立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体系。即将原来零星分散在每门食品加工课后面的实验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独立设置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课程,集中在4周内完成。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单独考核。并制定了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教材和指导书。筛选和优化知识点,淘汰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新开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建立起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综合技能训练实验三大板块构成的、层次分明的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独立体系,彻底改变了它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附属地位,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4]。将食品工艺学实验课归类为必修课,使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对本课程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2 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改革也可能会流于形式。实验教学改革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来进行诊断,并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激励改革的深化[5]。

传统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中,只有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对老师的实验教学情况很少评价。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层面实施教学评价。在对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上,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学督导专家、同行专家和教师自身。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态度、实验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收获大小等。评价形式为:学生通过无记名填写实验教学情况调查表和登录教务处的“网上评教”栏目两种方式,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由学校组织的教学督导团专家和由院组织的同行专家,采取不定期听课、座谈、访问等形式,对教学人员的教学做出评价;实验教学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逐项自查,然后得出结论。在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上,不再单纯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而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或小论文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每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权重。其中操作技能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所占比例应不小于50%,是对学生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准确性和熟练度的评价。实验报告或小论文不小于35%,必须对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料、配方以及处理条件改变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自己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优势,并提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成功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验态度10%~15%之间,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责任心、求真务实和团结协作精神。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和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再只关心实验报告,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次实验,并有意识地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3 重视全员参与,改革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由于食品工艺学实验设备大、数量少,不可能达到一人一套设备的要求。加之实验材料有限,实验一般是以5~6人为一个小组,同时一起做某一个产品。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一实验步骤,总是少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操作,其他大多数同学只扮演观察员的角色,阻碍实验能力的提高,调动不起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为给学生创造充分动手的机会,在争取实验设备的同时,我们从2005年开始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改变了一个班作同一个实验,同一小组只有少数人动手的形式。我们首先将整个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作不同的实验。再按3~4人/小组的标准将每个大组又分成不同小组。最后小组中又采取轮流操作制度。即在每个实验中,由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一道工序,让学生分步操作,未能动手操作的学生在一旁观看,并找出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例如面包加工实验,由于原料需要批量处理,搅拌机、醒发箱、烤箱等不可能每人一台,实行轮流操作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其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工序,如配料、面团调制、发酵、醒发、焙烤等工序。这样,解决了设备少,动手机会少的矛盾;学生亲身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验证了所学的理论,掌握了实验方法,激发起了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食品工艺学实验其经验性很强。为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指导老师的配备上,我们改变了两位指导老师全由本专业老师担任的形式。除本专业的一位老师外,另聘请一位校外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验教学。如焙烤食品工艺学实验中,我们聘请了湖南省焙烤协会的烘焙大师担任指导老师。由于这些校外企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学生很愿意把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或想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学到许多“只可意会,不和言传”的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尤其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到能够到企业后不陌生,上手快,用的好。

4 融理论于实验,改革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食品工艺学实验课中,老师从目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一一讲解,学生按实验指导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这种灌输性的知识,学生学完就忘。实验做完后印象不深或还是一知半解。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的兴趣,我们改“教师主动包办,学生被动进行”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每次实验课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并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在上实验课时,我们将所要讲的重点内容融汇于各个提问之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解答,激发起学习兴趣。为了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性,对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我们一般不采取有问必答的方式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直接回答,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同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如在“一次发酵法制面包”实验中,为强调面团调制工序中“油脂必须在面团调制后期加入”这一操作要点,我们以设问“油脂在焙烤食品中有哪些工艺性能?”的方式,启发学生明白:因油脂具有反水化作用,调制面包面团时加入过早会抑制面筋形成,降低面团的弹性,从而降低产品品质。

5 结语

自我校2005级年开始实施食品工艺学实验教改革以来,学生技能、就业水平、社会评价等都有明显的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和食品行业欢迎,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后的学生在食品企业、研究机构等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行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由于实验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习惯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的实验,很难适应一些新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使原本不足的实验教学经费更显紧张等,这些问题都需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郭风法,宋宪亮,赵延兵,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4):31-34.

[2] 魏宝东,张春红,孟宪军.农业院校食品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72-75.

[3] 刘瑞,卢晓黎,张文学.食品工艺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1):163-166.

工艺实验论文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艺术教学的模式是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和信息都还很落后的时期制定的,如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和信息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了,如果我们现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可能就有些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了,所以应该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学原则的情况下适当作些改变,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需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针对艺术设计教学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职称论文应该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进入状态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预算等技术人才。我觉得教学中应该目标很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就应该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具体表现如下:

2.课程设置强调的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1)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操作机会,能够熟练地掌握,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

(2)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留学生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3)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工作总结“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4)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5)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的交替,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知识的综合集结和运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在今天这样的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黎志涛.室内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工艺实验论文篇10

关键词: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92-02

食品工艺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以及食品工程原理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研究食品加工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及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保藏与加工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能否有效地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食品工艺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食品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加工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的教学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改革应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开设具有应用型、设计性、综合性强、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与创兴新实验比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国内外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实验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现有的实验条件及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现状,适当增加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改革之前,实验主要内容包括罐头、面包、蛋糕、果蔬饮料、酸乳等的制作,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系统性,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对与实验相结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系统把握,且大部分实验主要采取简单原始的手工操作。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苹果罐头的制作、果酱的制作、果脯的制作、果汁饮料的制作原本是4个独立的实验,我们把这4个实验综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即苹果的加工利用。通过内容的调整,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而且有利于保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和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食品的加工技术。

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验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对实验加工技术的要求也越高。适当增加创新性的实验,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酸乳的制作,改变以往单纯的酸乳制作工艺,尝试一些功能性酸乳的制作实验等等。把一些新方法带进实验室,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型。多媒体技术以现代化的影视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图文并茂、语言、声音的交汇,使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多媒体的引入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所设计的产品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在实验教学中,改革之前,我们的实验员老师从实验材料的购入和实验器材的准备等“一条龙服务”的方法,让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个实验过程,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改革以后,我们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学生参与实验课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改革实践证明,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工艺实验的各个环节中贯穿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基本技能、工艺技术,增强了学生经济意识、市场意识和科研意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善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改革之前,由于食品工艺学实验的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实验一般是以4~5人为一个小组,完成一个产品的制作。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操作,便会出现少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进行操作,而大部分同学作为指挥员、观察者站在一旁,甚至还会有部分同学干脆对实验不闻不问,自顾自地抄实验报告,这样会阻碍实验能力的提高,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给学生创造充分动手的机会,我们改变了实验组织形式,改变了一个班做同一个实验的固定模式,同一小组只有少数人动手的形式。我们将一个班分为两批次进行实验,分别做不同的实验。每一个批次再进行分小组,小组人数为3~4人,并且小组中又采取轮流操作制度,即在每一个实验中,由不同的同学分别负责一道工序,让学生分步操作,没有动手操作的学生在一旁观看,并找出在操作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只有学生亲自操作了一些设备,经历了成品制作的过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例如,蛋糕加工实验,由于原料需要批量处理,打蛋器、搅拌机、烤箱等不可能每一个学生一台,便实行的是轮流操作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其中的某一步或某几步工序,如配料、装模、焙烤等工序。这样便解决了设备少、动手机会少的情况;学生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验证了所学的理论,掌握了实验方法,激发起了他们的实验兴趣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是一种综合性考试,它包括理论与实践、形态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技术与作风等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可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依据。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所以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考核制度和评分标准作为依据。改变以往对学生实验成绩考核单一的状况,全面客观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成绩考核贯穿于预习、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及分析、实验报告等全过程。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上,实验报告仅作为其中一项考核指标且仅占一定的百分比例。比如我们将食品工艺学实验的成绩评定设计定为预习报告占20%,实验过程占40%,数据处理及分析占20%和实验报告占20%四项成绩的综合。其中实验过程又包括出勤表现20%、操作技能60%和产品品尝结果20%,到课情况由每次上课前签到记成绩;操作技能由老师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打分;产品的评分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评定。总之,我们完善后的实验考核制度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加强实验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改革之前实验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对工厂生产实际情况缺乏深刻认识,即使之后有生产实习这个实践环节,但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内容与食品工艺学实验内容往往又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在生产实习环节中更加注重实习内容与食品工艺学实验内容的联系性,并且在实习单位的选择安排上考虑了与食品工艺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这方面的因素。例如,学生在食品工艺学实验中学习了面包、蛋糕等的制作,在实习过程中也积极参与到了本地区某糕点制品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可以与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找出差距,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锻炼,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六、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开放式实验室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到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制订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比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例如,果酒制作工艺流程实验至少需要8个学时,按照原教学计划很难顺利完成该实验,利用开放式实验室教学,可以弥补其不足。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为学生培养实践和科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结语

通过对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制度等进行改革探索表明,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对该实验课的兴趣有明显的提高,实验教学改革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认识到提高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对培养新世纪食品加工方面的实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文水.食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

[2]何志勇.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2).

[3]李莹.《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