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5:29:02

油画创作论文

油画创作论文篇1

这个时期,对石油工业题材的美术创作呈现由繁荣到抑制再到复苏的过程,但国画创作者重点在人物画的创作上,而人物画的表现却几乎完全是在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范畴当中,在技法和内容上都没有脱离“徐悲鸿学派”的统一模式,因此可将其划为一个阶段。1964年,由于国家的重视,石油工业题材的创作群体都是来自国家专业美术研究机构及各大院校,有的受文化部门派遣,有的是自觉成行的。他们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为理念,深入到大庆油田的各个基层,搜集整理挖掘创作素材,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了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我们可将这一阶段的石油工业题材国画作品分为三类,一类是工笔画形式,一类是连环画形式,还有一类是水墨写意画形式。早期的国画形式的创作作品较少,在1964年9月的“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所出现的表现石油工人的典型作品多是油画形式,只有白逸如、单应桂两位女画家合作的一幅年画《学大庆艰苦创业精神》比较典型。这幅作品虽然叫做年画,却是运用国画的工笔重彩形式完成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头戴狗皮帽,身穿棉工服,足蹬棉毡鞋,手拿刹把占据整个画面,背景是井架和油罐车,色彩采用勾线平涂的形式,具装饰意味,这是早期的工笔画样式。1964年至1970年“”期间,对工业题材的美术表现属于低潮期,典型的美术作品都是在1970年以后完成的,形式多为连环画和水墨画样式。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因病去世,铁人形象的树立在1971年的工业学大庆的再度热潮中被强化,以铁人精神宣传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成为石油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重点,铁人作为大庆石油工人的典型代表,作为时代精神的典范,受到众多画家的重视。此时,对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的表现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1972年刘振铎创作了水墨人物画《开发大庆的人们》,描绘的是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几万石油工人齐聚大庆,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顶风冒雪,浩浩荡荡开赴会战前线的史诗般的场面,比较具有典型性。杨伯林创作了《晨读》一画,表现的是王进喜与职工学两论的情景。1973年10月1日,在“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会”上,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是最受瞩目的典型作品。该作品属于水墨人物场景画,选择刮风下雪的冬天井场为特定环境,王进喜与工人顶风冒雪进行钻井生产,工人们热火朝天的无畏干劲与严寒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大庆工人无冬天的主题。还有王洪涛的《喜听原油滚滚来》、张德育等人合作的《会战新油田》、张仁芝的《创业年代》、曾纪刚的《喝令地球献石油》等作品均属于水墨人物场景画。而此次展出的连环画作品以于美成等人创作的《英雄的大庆工人》最有代表性。1974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赵志田的《会战年代》、金祖章的《油海欢歌》作为表现石油工人题材的作品入选。1975年大庆文化馆创作了另一幅《开发大庆的人们》。1977年方增先创作了《石油工人》,在笔墨运用上比较突出,明显更注重笔墨意趣。大庆文化馆也组织创作人员编绘了《较量》等作品。综观这一阶段的水墨人物画创作,1979年之前的这段时期,在题材内容方面都以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为背景,且创作手法高度一致。在群组人物表现的作品中,构图形式上多把人物置于画面中心位置,每以王进喜为中心人物,画面中的石油工人着工服皮帽,多是顶风冒雪在艰苦环境中作业。形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大庆多沼泽,冬天是油田建设的黄金季节利于重型机械作业;主观原因是对于冬天的渲染更利于对石油工人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坚强意志的表现。在背景刻画上,多是钻井采油的工作环境,环境氛围大致相同,重点展现了我国石油工人朴实、乐观、豪迈的精神面貌。而在单个人物表现中,仍多是以王进喜为题材进行表现,这主要是王进喜作为石油工人的代表非常具有典型性,而且这种表现更注重对铁人精神的宣传,比如张仁芝的国画《创业年代》、杨伯林的《晨读》等作品。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多数作品无法摆脱教化功能的表现,过于升华了铁人的形象,使作品流于宣传画的模式。创作手法皆以水墨表现为主,在笔墨技法上是纯粹的传统写意人物画手法,用笔采用勾勒、皴擦等方法,用墨则采用泼墨、破墨等形式。连环画虽然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独立于国画创作之外,但其发展形式多为国画的工笔设色及线描形式,我们姑且也将其作为石油工业题材国画的发展形式之一。如1973年于美成、楼家本等创作完成的连环画《英雄的大庆工人》,即为国画工笔设色的形式。而大庆工人业余创作组完成的《王铁人的故事》则为线描形式。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同国画的其他形式一样,题材都重点围绕大庆会战史和王铁人的事迹进行表现。

二、石油工业题材国画创作的第二个阶段

油画创作论文篇2

论文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艺术的无尽魅力就存在于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中。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无疑就是在创作实践中将自己城立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进行最集中的体现和展示。凝聚着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创造性思维、审美意识以及个人的艺术追求的“艺术个性”,构成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无疑也是绘画艺术最为恒久的动力之所在。

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发展的脉搏,在各个时期艺术发展的背后,有那么多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画家,通过对艺术个性的张扬和执着追求,才使他们艺术作品大浪淘沙般地载人灿烂多彩的、充满文化气息的绘画艺术史册。当我们在为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而倾倒和敬仰之时,我们也许无法抑制自己的想象,会情不自禁地问:是什么使这些艺术家们在渴望着张扬自我个性的状态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那么多感人的充满个性色彩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在汉语中,风格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指人的风度品格,用以说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或行为方式。所谓艺术风格,则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内在和深刻、从而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

1.艺术的多样性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伴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浪潮,艺术也逐渐被看成一种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观念的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现为艺术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过认识的深化,进而完成从素材向绘画语言的转化,并最终塑造出可视、具体的艺术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艺术创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无疑是由艺术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着的,艺术家的这种思维能力越强,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锐,判断力与创造力也就越强。

从艺术的本质看,艺术创作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精神活动,无法想象没有创作个性的艺术作品会打动人、感染人。画家的素养、天赋、经历、学识、性格、思想、情趣、理想以及在绘画造型、色彩、表现技能技巧方面,均是画家个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画家对于客观自然的感知和对自身主体的心灵观照与表现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画家越是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与追求,就越能够具有独到的富有特色的艺术见解和创作个性。但画家的创作个性是要受到客观(即社会、历史的大环境)的制约,所以,必须考虑到创作个性的解放是有条件的。必须附合本国国情、民族心理、固有文化背景。当然,只有从文化素养、思境境界,技能技巧锻炼、生活感受、传统学习、时代精神、艺术宗旨等方面下苦功夫,才能懂得创作个性形成的真谛,扩充个性容量,获得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从而迈人较为开阔的艺术境界。

2.艺术的多样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当欧洲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伴随着隆隆的机鸣声,将大量的机械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时,一种在工业社会形成的“技术理性”左右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三百年。它反映了人预测与控制自然的技术旨趣,也导致了工业社会的一整套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的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和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等。此种生存逻辑在其发展之初的确起到了进步的作用,可是至20世纪,这种生存方式因其对自然的肆意掠夺给人类家园带来了毁灭性的生存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使人成为单向度的、零件式的、片面畸形的人。机械化、标准化、组织化等现代方式,严重腐蚀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却是一种被压缩的、异化了的平面,在心灵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已然淡化,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再欣赏玻璃幕墙光斑的闪耀,也不再眷念水泥丛林里的躁动与喧哗。当今社会中,人们更期待回归,回归到自然,回归到文化的源头。人们普遍寻求通过艺术来补偿现实中的精神的失落,抚慰疲惫的心灵。在这里,艺术作为一种来自心灵空间的变换多彩的语言,以其极具个性化的浑茫意象,正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生命状态,净化着人类心灵。

时代的发展已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发挥创作个性,开发艺术生产力,才能扩展艺术的种类,达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吸收、渗透、融合,将导致艺术的多样化、交叉化,使当代艺术发生很大的质的飞跃,许多艺术创作艺术上的问题也才能相应得以解决。总之,没有艺术个性的创作行为,会使艺术停留在无法创新、无法变通,没有民族意识和风格、没有文化心理、时代精神,导致艺术形式上的单一化,甚至产生艺术创作的枯揭,逐渐失去艺术的恒久生命力。

二、油画创作中的艺术个性

艺术个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它能充分的发展,不受束缚。当作者将自己思想感情熔铸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由于它们饱含着生活气息,又高于生活,给人的启示、联想,往往会大于超越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的、更为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作品的个性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至西方近现代,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乃至成为衡量艺术家成就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1.创作情感的个性化

情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精神活动。情感往往体现为人类内心生活的最深层次,是人的生命本体的动力。由于情感的主观性最强,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觉化和诗意化,同时,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幻觉,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创造的主观幻象之中。强烈的情感会使人们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剧减弱,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导致情绪激化而放纵了想象机能。因此,当人们情感冲动时,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适当的词和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蓄势。这种蓄势所蕴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语言出现畸形。可以看出,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人们情感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赋予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观的,但由于人们的情绪记忆不同,经过主体化了的情感信息就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交际价值。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全过程看,就观照者而言,他必须理解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产生自己的情感。可见,观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构,是他的情绪记忆与艺术语言的情感信息之间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换言之,正是创作情感的个性化,才使艺术在人类的观念世界得以永生。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艺术语言运思的内趋力,它是创造艺术语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审美感受。审美感受的动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现化,它使整个审美感受过程的心理活动都融汇在情感的体验之中。在这体验中,既体现了发话主体情感的特点,也反映了发话主体认识问题的个胜。艺术语言是情感体验激发下的产物,它与常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体验系统。油画艺术的语言形式主要是经由艺术家在画面形式、色彩以及笔触等诸方面构成。事实上,绘画史上一些著名的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普遍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所称颂。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中的许多画家也都善于利用直率、粗放、多变的笔触,以及个性化的色彩与形式等去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如梵高那厚重的笔法,仿佛从颜料管中直接挤出的明亮色彩堆到画布上一样,以旋动而又粗重的笔触,描绘着画家眼中悲情的世界,带着儿童般的稚气和粗野,用强烈而又个性化的色彩去表现自然中的星云、大地、向日葵。

个性化艺术语言价值的实现就在于打破语言的局限性,使话语充分体现出艺术魅力。借用符号学的理论,艺术语言在语言规则与语义设置上的特征为艺术语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础,可接受性的最终实现还要依赖于在具体表达中、在特定语境中与情感体验的融合。

油画创作论文篇3

1.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  

2.试论吴冠中油画语言的民族特色 

3.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4.文人油画——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必然 

5.意象油画百年  

6.论油画中的情感色彩表现  

7.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与思考——从第10届全国美展看中国油画的价值取向 

8.本土化:百年中国油画的主题词  

9.油画作为中国艺术样式的机构化——立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考察 

10.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发展的作用  

11.城市文化产业集聚体:深圳大芬油画  

12.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再思考 

13.90年代的中国油画 

14.意象油画,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15.新中国50年代“油画民族化”讨论的两次会议 

16.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 

17.论中国现代油画之写意精神  

18.艺术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之路 

19.浅析女性油画家的创作特质  

20.油画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 

21.审美的失落——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共同特征 

22.论油画的中西融合之路 

23.谈具象油画创作的技法运用 

24.现代中国油画表现性中的审美意象  

25.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与意象油画 

26.借鉴与融合——俄罗斯油画艺术在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中的影响 

27.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之路——中国油画的写意解读

28.油画的突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油画民族化路径探析

29.论我国油画创作的民族性与本土特点——以西部新疆、内蒙、广西油画创作为例 

30.浅析油画的色彩与形体结构  

31.浅谈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

32.油画形态的演变研究 

33.写意油画用笔的书法意识 

34.浅析油画技法和鉴赏的认识  

35.探寻中国油画民族化历程  

36.由“气韵生动”解读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37.色彩:油画艺术的灵魂  

38.油画的中国特色研究  

39.罗中立油画的“本土性”与“当代化”探究  

40.构成和意境——西方油画赏析 

41.关于油画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42.油画教学之我见  

43.论中国写实油画的现实主义之路  

44.关于油画创作教学的思考  

45.析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创作的情感表现

46.简论油画笔触之美  

47.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48.论油画民族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49.也论中国油画艺术的民族化 

50.中国油画风景的意象之路  

51.当代油画本土化思维初探——浅谈中国油画意象表现与审美

52.油画创作探析——油画创作的教学思考

53.明清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研究 

54.试论吴冠中油画民族化思想

55.油画人物创作谈  

56.论意象油画的诗意魅力  

57.浅谈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发展状态 

58.论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59.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60.黑龙江地域性油画的创新  

61.中国当代油画家的群体意识与油画创作风格演变

62.关于油画中国风的认识 

63.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

64.利用色彩和谐模式辅助提取油画主题色 

65.浅谈中国当写作意油画的语言形式 

66.中国元素在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体现  

67.中国当代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与实践 

68.意象油画:油画的本土化之路 

69.浅谈油画创作中的装饰性色彩语言 

70.中国油画语言中的写意精神 

71.《六胖子油画技法》编后谈 

72.油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3.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中的个性视角——从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看“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的转型与发展

74.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75.浅谈油画技法研究  

76.《油画人物写生》教学研究——兼论关于写实性油画的理解与认识

77.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  

78.浅谈油画风景创作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借鉴  

79.论民族色彩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80.谈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  

8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油画民族化  

82.新疆油画发展现状及其在国内的影响  

83.环境对广西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84.中国传统油画三千年考略  

85.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

86.油画中装饰性色彩的艺术表现  

87.油画技法中的灰色表现  

88.中国油画发展现状及对写实油画当代属性的思考 

89.中国油画的基本问题(上)——油画艺术讨论会书面发言

90.新疆当代油画家群体与其创作风格特征 

91.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92.油画材料技法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 

93.中西方油画艺术中写意精神的比较研究

94.潜意识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95.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与东方绘画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融合 

96.试析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97.寻求东方文化品格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艺术展的历史叙述 

98.从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谈“民族化”问题 

99.色彩对油画风景创新的意义

100.新疆油画源流拾遗  

101.摇滚乐对于当代油画艺术借鉴价值分析

102.浅谈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与发展  

103.现代油画创作中个性化油画语言的选择

104.油画审美略论  

105.民族元素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106.浅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写意 

107.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图式语言探析 

108.中国装饰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应用  

109.从再现现实到意象表现——新时期对于现实主义油画创作方式的反思与突破 

110.油画民族化的历程及启示  

111.论油画创作的主观性色彩语言 

112.厦门油画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113.谈清宫皇帝后妃油画半身像  

114.油画创作中对装饰艺术语言的借鉴与运用  

115.中国意象油画作品中的线语言解读 

油画创作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油画;意象;本土化;艺术精神;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Image Aesthetics in Chinese Oil Painting

HAO Zhen-gang

(Zhejiang Yuyi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8)

在经历了上世纪初“以写实改造中国画”的美学思潮后,中国油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延续着西方的写实传统,从创作到教育,从官方到个人。而随着中国艺术发展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本土文化对于油画发展的影响和渗透,而这一发展,恰恰标识了中国油画创作从借鉴西方文化逐渐回归本土文化的发展轨迹。

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一、传承与创新――“意象论”是传统中国美学中的应有之义

众所周知,随着上世纪初西方写实油画传统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和渗透,油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与传统中国画并行的主流画种,与此同时,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其所特有的写实主义特点,而是越来越浓郁的建构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意象美学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油画中的这种意象精神,在图式上正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意象的追寻。中国油画的当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的写实传统的束缚,借鉴融入了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并日益成为中国油画发展的方向。

纵观中国绘画理论,“意象论”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史中。中国绘画之“意象”概念源自《易经》。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讲到占卦、图画、书法都呈现出“意象”关系。“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颜光禄曰:“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周易》的“意象”是卦象占卜,其“象”虽非艺术形象,但具有与中国审美艺术共通审美内涵。

而绘画中的意象则是通过“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来实现的。“意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学命题之一,也是衡量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美学价值的中国油画的重要标准之一。“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和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意象油画”也是最能蕴涵中国诗性文化特征的油画样式。20世纪初在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浪潮冲击下,处于萌芽期的中国油画就已经开始了对其进行中国文化的改造和转换;而在油画中融入中国诗性文化的“意象性”则是这种改造和转换的一个重要特征。意象油画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建立了一个“定性”的价值标准,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架构起一个脉络清晰的坐标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象油画”或者油画意象只是一种我们早已熟知的概念――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延续。为了油画“民族化”的理想,美术界的许多部门和许多艺术家都做了种种努力,利用了传统国画中某些特征性的形式,如散点透视、单线平涂、画面留白、题诗题词、削弱光源、色彩平涂、勾线甚至皴点等中国水墨画常用的处理方法。这种努力,从观念上动摇了油画家言必“苏欧”的习惯,艺术家们开始注重中国的传统艺术,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中国的第一代油画家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等经过学习和探索,深刻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他们从民族文化的视角所认知的西方艺术,几乎都涉及了中国油画意象的美学问题。

二、写形与传神――意象油画“本土化”的美学延伸

1、诗情与意象

中国地大物广,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其文化是婉约典雅的诗性文化,中国舞蹈、书法、绘画、音乐,无不呈现出具有这种地域与气候烙痕的文化特征。从这个角度上,作为异质的西方油画在进入中国文化体系的同时,必然会引起油画本身的变革,这便是油画创作中所体现的诗性语言,但这种本属于水墨媒介的文化特质,还很难在欧洲油画的语言体系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在油画舶来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在表现中国诗性文化上对油画的语言有所突破和创造的案例,更多的是对印象主义以及印象主义前后时期光色表现的模仿和移植。

如果把中国油画家队伍中的许多作品从“油画意象”的视角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绝对不能简单地把油画的诗化认定为是一种油画意象。但是,在油画意象的思考中,确实有一些在画史上很经典的作品,如革命题材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存在着浪漫主义,即诗化的倾向;西方的某些画派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至于此后的一些流派,用我们中国话语系统来说,也有一种诗化的呈现。在中国现当代的油画创作中,人们却越来越多地关注油画中“以诗入画”的意象境界,这个过程彰显了“意象论”在现当代的现实意义,也引发了更多的油画创作者在油画创作方面关于“意象”的思考,同时这恰恰也是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的佐证之一。

2、文人与意象

“文人”这个词语,本身属于中国的话语系统。中国画家笔下的油画,除了诗化的命题外,还有文人化的命题。

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笔,从王维到苏轼,从元四家到“青藤白阳”,这些有着文人身份,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修养将中国文人画发展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富特色和生命力的一支,并成为中国文化最纯粹的体现。可以说,文人画的创作实践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历史当中。

文人画是相对于宋徽宗时期和后来的宫廷画派而言的。西方有学院派,中国有宫廷派,黄荃等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特别在花鸟画上,他们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徐文长(青藤)以泼墨大写意花鸟画见长,他的画不求形似但求神韵,笔势激动,气度轩昂。中国文人画问题很值得研究。油画的文人化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相关于油画“本土化”的命题。

3、本土与意象

中国化问题的涵盖性比较强,它同时涵盖了“诗化”、“文人化”。在“中国化”当中有立意、意境等问题。而意象问题确实是一种集成,里面有非常清晰的要素。笔者认为在油画意象中提“中国化”是直奔“意”这个本土化主题的。什么叫“本土化”?不同的地域空间都有本土;什么叫“民族化”?不同的国家都有民族。我们讲的“本土化”、“民族化”,在今天就是中国化的问题。

油画实践中的“中国化”,是中国文人、中国画家的一种立意、一种意境的开掘。整体的关于油画意象的思考和实践,应是画家、批评家予以关注、聚集的一个文化命题。我们的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不是画家刻意去做的,而是在作画中自然与不自然的流露。所以说画得多了也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也就拥有我们的油画意象,随着我们不断地实践,我们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这是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偶然中的必然。

三、历史与现实――中国意象油画的双重面向

首先,从油画创作的角度来看意象审美的意义。画家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精美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思考的结果,这不仅表现为艺术主体在生活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中既能使油画意象源于生活,又能使意象高于生活,从而体现出艺术美对生活美的创造和超越,使生活的自然物象熔铸为艺术的意象,这种意象具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意味性。画家创造“意”是将其与一般的绘画形象做出区别,这种意象显然不是随意涂抹的写实物象,而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甚至重意轻形以突出意象之意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意向所营造的美学意境。进而以主客体意与象的有机融合形成意味浓郁、含蓄、隽永的审美特征,使其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审美效果与审美价值。

其次,意象理论对油画创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艺活动与审美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象都应具有形象性特征,都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人对自我确认的结果。对象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形象化,即借助形象表达人的意图。因此,意象作为对象化结果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艺术和审美都必须关注的对象。

油画创作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油画;发展;前景

1.引言

自明朝万历年间油画经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迄今己历四百余年。二十世纪初,我国画界先辈李铁夫、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先后出国留学,介绍了古典写实学派、印象派以及现代派等各种流派的作品。五十年代“一面倒”学习苏联,形成“独尊一家”的局面。文革期间完全否定人的创作个性,使油画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油画界突破禁区,许多画家出国学习,绘画,谋生。产生一大批具有思想活跃的新一代生气勃勃的画家,形成了多元化,各种流派封存的格局。在这种新的形式下,笔者对我国油画的发展前景提出几点思考。

2.油画创作的理念

2.1创作的基础

油画是舶来品,它是在西方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与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方式相契合。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只有把它移植到具有五千年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经过消化、辩证吸收,借鉴和融通,将其优秀的、先进的因素与我国固有文化相整合,升华成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来表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神韵。

2.2形式技巧

我国自汉代通西域、自印度输入佛教以来,通过丝绸之路及海上航行,引进大量的绘画理念及技法。在敦煌莫高窟和拉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即可见一斑。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国有文化相渗透。唐代佛教大兴,大建佛寺,影响到我国画家的画许多以僧人修行作为索材及表现出佛教出世思想的意境。今后油画在我国的发展也必须要和国画(水墨画、写意画、山水画、竹林画、花鸟画、人物画、虫鱼画、工笔重彩画等等)的意境、技巧相契合。有志之士应努力探索中西画法的理念和技巧的整合途径。设法将国画的立意、构思、布局、取景、意境、远近、疏密、繁简、粗细、浓淡、深浅等章法与西方油画的立面表现、色彩折射、光度变化、画语展现以及对物象、形象、心象、意象及幻象的结合方法等溶于一炉。

2. 3服务对象

油画的服务对象要向多元化发展。不能再囿于身在象牙之塔中的学院式追求一高、精、尖的传世之作。当然这种传世之作也非常重要,但只能自然产生,而不可刻意追求。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收入和生活的提高,大众对油画的兴趣也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多种层面都对油画有需求。大师的精品可入藏国家、地方博物馆,或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企业需要油画以展现其企业精神、产品形象。城市需要油画来体现其精神面貌。旅游景点需要油画以展示其景色风光。公共建筑及私人家庭需要油画来提高其内部装饰的品位。这些广大社会需求是油画发展的沃土。

2. 4内涵的发掘

近二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都未达到同步前进。提高人民的艺术修养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油画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应能展示出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实景和心理感受。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再现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吴作人的《齐白石像》描绘出国画大师的内心世界:罗中立的《父亲》代表了我国身负五千年历史重担的典型形象,其深藏的苦难岁月的刻记跃然如生。油画出自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像力的迸发,通过共性提炼并突出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造;是思想、理念、视觉、情感的结合后的升华。 转贴于

3.推进油画事业发展的思路

3. 1构建展示油画创作的平台

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已逐渐发展成巨大的跨国产业。以电影而论:其脚本创作、摄制、发行、宣传、评奖等环节,都己整合为一个规范化的市场机制。我国油画界要利用各省市的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其公共机构或建筑为画家提供作品展示平台。举办画展,一面可以加深大众对油画的理解,提高其欣赏水平,还可以标价出售,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维持画家的生计。努力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各种期刊、画报书籍广泛报道油画新作,使画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3. 2完善油画评价体系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脱颖而出,需要社会提供一种机遇。以音乐为例:我国每年都举办地方性、全国性的声乐比赛,使有才能的歌手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国际间经常举办国际声乐大赛,小提琴大赛,钢琴大赛等。油画界也应每年在省、市、全国举行油画评比大赛,聘请画界大师、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使有才华的青年画家得以不断涌现,赛后即通过传媒宣传他们的画作,并印刷出版画集以扩大影响。

3. 3建立评论、争鸣论坛

油画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评论和争鸣。关于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正、理性的

评论对提高画家的创作水准和大众的欣赏者水平都有很大好处。评论需要百家争鸣。真理越辩越明。除在艺术期刊展开讨论外,还要在电视台、报纸、网站开辟油画专栏以扩大影响。

3.4开拓油画的发展空间

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油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油画创作,要向能发展油画事业的各社会阶层、行业大胆地进入,以寻求发展空间。如成立画廊画院,以及接收客户订单后进行创作等;加入各媒体(电视台、报纸、期刊等)担任美术工作或美术编辑;参与拍卖行行业,担任中介,提供油画精品;进入美术馆,博物院,文化馆等文艺部门工作促进画展事业的发展:与油画用品供应商(底料、油彩品画笔、用具等)同业协会联手参与油画用品的技术升级换代等。

参考文献

(1)董世明《评中国油画艺术的现状与出路》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 " (4 )

油画创作论文篇6

【论文摘要】在21世纪,油画创作仍在向前发展。油画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油画创作的原动力将对当代的油画创作产生极大影响。这也是我们研究油画创作原动力的意义所在。

油画起源于西方国家,它是由西方国家引入我国的。油画本身的魅力是不可言喻的,每幅油画都有必然产生的因素。我们要努力探索油画创作的必然因素,才能对油画创作本身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随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加速油画本身技术的革新。从文艺复兴到现在油画仍有很强的生命力。既然油画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它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的呢?油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油画创作的原动力对油画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通过讨论和研究后,必定会对油画创作的原动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研究它对我们从事油画创作更有帮助,由此探讨油画创作的原动力,就显得有必要。

1对油画创作的热爱

每—位油画家对油画创作都有执着的热爱,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文艺复兴三杰中,米开朗基罗就是一位从小酷爱美术的人。他是大家公认的天才人物和多面手.15世纪末,他在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尔兰达约的作坊中学习.在这里他受到当时其他人都受过的同样训练,如怎样画肖像画,怎样安排人物和进行构图,湿壁画的技术等等.一年后,他进入圣马可修道院美迪奇家族附设的艺术学校学习。在那里,他苦心孤诣知难而进,直到能够轻而易举地画出各种动态的人体。米开朗基罗自身特有的性格和对美术的热爱,才驱使他走向了艺术的辉煌-米开朗基罗一人独自完成了西斯廷教堂顶500多平方米的巨大绘画。为了画好巨幅绘画,它整整在这里画了四年.“他对艺术的虔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深为感动,人们简直难以想象,绘制工程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巨幅壁画,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智慧”。

2对大自然的热爱

油画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高度的提炼。油画家对自然的描绘是因为大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大自然为油画家提供了数不尽的创作题材。不管油画家表现的是宁静纯朴的田园风光还是暴风雨的景象都是油画家对大自然热爱的一种体现。由于大自然的美深深地吸引了画家,所以画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风景创作当中。“色彩自身规律构成了绘画”。我们细心观看印象主义画家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画家们以极饱和且十分简洁的大色块构成来体现一种空间幻觉。由于平面具有对层次压缩的功能,由此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浓度进一步加强。这些都是为了增强画面效果。通过画可以看出画家对大自然是多么的热爱。

3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

每个时代都有其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与其它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有着明确、紧密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每当社会向前发展一步,社会意识、形态就要做出敏感的反映。这种敏感体现在画家的作品中决非就是简单地表现一些生活现象和新闻趣事,而是将这种敏感性渗透或融化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作品中,通过艺术的内涵准确地揭示出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人类对新文明和未来的渴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油画家以领袖和工农兵形象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具有历史画风的肖像作品,如高虹的《决战前夕》,候一民的《刘少奇的官源矿工》,林岗的《王若飞在狱中》,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他的这幅画表现的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段场景,中国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正是他把强烈的民族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产生了这幅伟大的作品。他运用雕塑感的语言,创造了这组气壮山河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内容与形式自然完美的结合。

4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其它文化都会有对传统文化继承文化传统的继承油画才能得以流传下来传统的油画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表现语言,使作品更具民族和地方风采。

我觉得油画创作的原动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油画家应该强调的是对人类、民族,自身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说作为艺术家不应该排斥画以外的东西如哲学、美学、科学等等其它门类。同时,艺术家的个人修养一定要加强和提高.画不能是思想图解,艺术家的思想应该自然而然地外化于作品中,一个艺术家要持有艺术的真诚,还要有时代、历史感,进而关心画面以外的东西,如哲学、美学、科学等等其它门类。传统文化对油画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5结论

油画其实是一种语言,它是画家与观众沟通的语言.画家希望他的油画作品得到观众更多的理解,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效应,当这个愿望与画家的艺术追求矛盾时,画家便面临抉择.这个矛盾的解决是画家与观众较长时间的了解适应、选择、和亲近的过程。我们探讨油画创作的原动力时,本身就具有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怎样搞好油画创作,怎样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尽一份力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油画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了解油画创作的原动力将对我们以后的油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油画创作论文篇7

关键词:油画;作品;意境美;创作

一 我国意境美感油画创作的现状

我国现代油画绘画的发展主要借鉴写实加意境美感刻画,写意加意境美学价值引导为主的绘画风格。中国油画发展源于西方绘画艺术,西方美学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更为悠久,油画绘画背景更为正宗,油画绘画名家更为丰富。中国油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较慢,发展较平稳,在画家创作意境美感绘画风格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意向美学价值的刻画,我国也将绘画的主题向着民族文化意境美的角度发展,利用绘画表达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美感,加强了民族美学价值的表现,让民族文化与民族美学价值在具体与抽象两者之间形成了发展优势,协调了民族文化意境美学价值的发展,中国美学价值一直以朦胧美为主。现阶段的意境美感油画必须是强调象征、写意、表达感情几种不同方式的融合体,强调了意境美感油画的重要性特点。中国油画大家的发展从当前角度分析,必须要结合现有美学价值和意境美感互相结合,结合当代绘画理念进行大胆探索、实践,使油画的意象化趋向凸显,丰富了油画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油画的美感,而油画的意境表达也得以显现。

二 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意境美感

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了,从借鉴西方油画绘画特点和技巧发展做起,到中国油画发展的独特性与个性化时期,中国油画经历着巨变。我国从借鉴西方文化发展和表现西方文化内涵开始到强调我国写实美学价值和写意的感情价值描绘,中西方油画绘画的交融的确拥有着不一样的创新。中国意境美学价值都注重古典写实的绘画描写,注重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美学价值描写,提高审美价值,树立清晰的感彩,不断加强自主化与本土化的特点为主。而西方美学价值和油画绘画的特点是不断加强意象美,西方现代主义主要是波普艺术、意象派、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波普艺术用实物现成品构成作品的“象”,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用幻象及抽象的形与色,这种不确定与不完全对应的表现方式,固然有着它自身的审美意象含义,但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意境美感的油画创作追求的是以物体为主的绘画写真追求,讲究以绘画者内心的感情表达为主,讲究与欣赏者之间心灵的沟通为主,注重以心服从于物,要以心为主的发展,利用美学心境驾驭画卷,对于创作画卷的主体而言,要不拘于一时一地的表现,而是需要不断提炼绘画主题本身的美学价值,提高对绘画主题审美价值观的印象和情感的表达,要注重意向油画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性。西方的意境美学价值观念注重在意象油画美学的展现,注重视觉审美价值,并强调意境美学在画卷之中结构的组合,强调以画卷的形色搭配,强调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与特点,不能仅仅满足在外形、光彩、颜色的描绘过程中,通过写意造型加强实体本身的刻画,要不违心、抽象、重在意象的刻画与描写。

三 中国意境美感油画的创作手法与意境

两者绘画的过程中都比较热爱对油画绘画发展的一种欣赏与表现,让观赏者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融合在一起,形成统一化的动力,更强调表现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之间的共性与特点。西方油画创作中以意生色,光色是油画的灵魂,有如中国画的水墨,意象光色,既是浪漫、梦幻、错觉的光色,又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光色。以意抒写,一方面将油画笔触书法化,讲究笔性、笔意和笔韵。而中国创作油画作品重视对感彩的抒发,强调美学主体价值的体现,要不断丰富油画作品之中的一种色彩美搭配的表达或精神内在动力的表达,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特有美感,表现出中国文化价值和民间美学价值的美感。吴冠中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创作家,其对油画创作的创新开发拥有较强的潜力,吴冠中在美术学院的环境熏陶下,将我国油画创新的角度瞄准在了中国文化与色彩融合升华的发展方向上,让油画 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是其主要发展要点,吴冠中在绘画中强调了彩墨凸显了日常生活场景的点、线、面,色彩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构架。可以说,不论油彩还是墨彩,都构成了吴冠中中国文化神韵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我国江南水乡和北国初春的风景刻画之中,详尽的表达了意境美感的油画色彩,对我国油画创作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动力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标准,他对白墙黑瓦和小桥流水的刻画都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刻画,描绘了对自然的最真实的感受和对景物最贴切的情感表达。

四 油画作品中意境美感创作的技巧

大自然的力量会给人们许多美的视觉享受,如彩虹、冰、树、钟乳石等被称为“自然的造化”,而将人的活动与自然的造化进行对照就产生了绘画,这些画不仅仅使人在视觉上感到满足,且还突出地展现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要更加突出自然与个人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要不断协调和发展好油画作品之间的协调性与美学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性。风景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美好的意境美感画卷,要了解意境美感画卷内在的价值与美学意义才能真正实现油画创作的升华,提高美学价值和欣赏能力,改善美学意境欣赏能力的不足和缺陷,要积极讨论风景油画的内涵和意境美学文化价值的内在体现,利用色彩搭配和色彩配置的科学性构建美学文化价值体系,意境美学文化带给人们的是全新意义的美学文化与欣赏价值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风景油画的意境表达,更多的是注重画卷与欣赏者心灵和感彩的沟通,意境美感的表达并不是神秘玄奥的色彩,而是文学艺术家思想感彩与描绘对象的和谐发展。在油画作品的创作中必须要加强对色彩的应用和对艺术价值的欣赏才能完整的提高油画创作本身的价值体现,改善绘画情感与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艺.论“意境”与油画风景.大众文艺.2010.02;10-12

油画创作论文篇8

关键词:意境;意象表现性;民族

一、意境论与意象表现性油画的源起

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最理想的艺术,或者说是我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它是在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是对以诗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及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一种审美现象的理论概括。在传统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对于“境、象”的表现屡见不鲜。中国画追求境外之象的“心象”表达,讲究意在画外,而西画讲求对客体的外部特征做出客观的真实描绘,以独特的的个别性显示出某种普遍性。中西方绘画在造境上分属于不同的体系,面对异质的油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构建具有民族味的油画艺术是摆在众多中国油画家眼前的问题。

经过第两代油画家的探索,中国的油画家逐渐的认清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油画家整体性地开始从写实走向写意。90年代以后,写意与表现已成为让人无法忽略的整体倾向。终于在2005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和“中国意象油画学术研讨会”则将中国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命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油画逐渐开始朝着构建本民族语言形式方向回归。

“意象表现”是中国油画在近代遭遇了西方文化艺术精神的冲击碰撞时,建立在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审美精神的体现。意象表现性油画继承意境美学观,融贯中西,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油画语言。它的诞生与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了重要的作用。意象表现性油画既不同于写实绘画,也不同于抽象绘画,还不同于超现实绘画,它强调自然形象、内心感悟、文化积累三方面的相互诱导和相互限制,从而使意象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中不能分离出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造化与文明。意象表现性油画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注重形象的变形、夸张和象征。它在艺术手法的的处理上并不是简单的将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样式嫁接在一起,它把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意境说”作为艺术创作法则,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上就是画家面对客观物象时,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追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追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环境的描写而揭示人的灵魂;追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优秀品质;表现在视觉特征上,以“意”造“象”,客体只是作为书写情感的媒介,情感与理性的结合需要通过外感觉的得以呈现,所以作品就是主体生命审美能动性的产物。

二、意境在意象表现性油画中的融合与体现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审美理想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艺术价值、功能的独特理解和要求。因此,意境实际上又是中国古典美学对艺术本质的高度概括,意境论就是艺术本质论。意境的创造不是一般的对物象的反映,而是作者主观的感觉和心灵对物象的改变、再创造。意境的本质论――主体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决定了意境在艺术品呈现形态上的广阔性和精神性。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其精神自由的本质。

意境的本质特征在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形式语言特点中的体现在造型、造境与用笔中。在造型上,与具象写实油画相比较,意象表现性油画表现为“似与不似之间”,注重不似之似、以写创作主体主观的感受取代对客观事物直观的描绘。忽视或放弃具体物象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意象描写,注重抒发主观情绪。意象表现性油画注重画家主观的思想去臆造一个场景、一个事物,讲究形象的似与不似。造型的“不似”是指脱离一般造型中对透视、解剖、比例等的依赖,而在感性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象进行大胆的夸张、提炼、再创造。意象表现性油画注重超越客观,注重胸中逸气的抒发,情与景的相容相生。在似与不似的景物间体会着画家的情感。

在造境上,意象表现性油画中的场景虽然都来自于画家自己幻想出的,但各类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表象运动,符合实境中自然发展的规律,这同时也是中国意境创造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在虚与实境相生中体现着意象表现性油画语言的特色。在审美观照中,实者虚,虚者实,虚实相生,实境化为虚境,虚境又映照实境,往复运动,生生不息,给人以意境美。

在用笔上,意象表现性油画承接中国画的书写特点,油画家们用笔恣意率性,油彩从空中直落,墨花飞动,和画上虚白融汇在一起,创造出恍如玄冥的境界,飘渺天倪,光动荡着全幅画面,传达出神秘的意味,让欣赏者参与到审美创造的活动中来。照相机所摄万物形体的底层在纸上是构成一片黑影,物体轮廓线内的纹理模糊不清。意象表现性油画之所以能表现出传神、气韵生动的效果正是因为它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意象表现性油画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油画家们在文人画的笔墨观念和以形写神的民族的审美典型心理的引导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一张张空白的的画面,用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物的生命与活力。

意象表现性油画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潜藏在万物中的神与妙,在自然的物中发现其深层的内涵,生发出富于韵味的效果。油画中的境可以说是一种以世界本身来显现世界的独特方式,它是以心灵所创造的活的世界来显现意义,既不是描述,也不是象征。作品中凸显出的那种率意而为的绘画性和表现性,与传统绘画所强调的书写性和随机性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优雅情调,更与中国传统文化气质血脉相连。画家所营造意象空间以行笔、运笔表现人的生命与精神空间,把审美变成一个流动的变化的心理过程,构建蕴含更为深广的意象空间论,让美在体味中发酵、升华。

三、意象表现性油画在现当代的发展

在中国,艺术这个曾经只是王宫贵族和文人雅士们才玩的起的事情,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油画如中国画一样,一方面注重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关心当下的生活。在当下,审美语境与艺术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多元态势带给意象表现性油画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为了让艺术作品在艺术效果达到空灵和深邃的效果,艺术家们打破架上绘画的局限性,运用综合材料使得意象的生命跃然于画面上,赋予了意象表现性油画以当代性与民族特性,给当下的中国绘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油画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意象表现性油画衍生于中国本土,意象表现性油画依托于中国古典的审美哲学思想,把客观(自然)与主观交融于艺术创作当中,在绘画表达上,即是油画由图绘现实转为超越再现的自我表现,意象表现性油画蕴含着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诗情画意的人生审美态度,其在当下绘画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表述方式。所以当今意象表现性油画不应该停留在担心被诬蔑与否定的害怕心理和彷徨状态之中,而是应该在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前提下,积极的从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交叠的视野中思考,期待一种将东西方传统经验演绎到当代审美语境中的新形态艺术的构建与发展。

结语

当下全球化的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突破了本民族狭隘观念的文化束缚,形成了世界性文学,与此也带来了民族性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随着社会的商业化的发展,享乐性的消费欲望和商品消费性的观念使得文化失去了以往的崇高和精英意识,逐渐从高垒上掉落下来。多元文化格局与大众性的消费观念对于现今的中国画坛同样产生深远影响,出现了各种艺术浪潮与丰富的绘画语言形式。艺坛上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期间不乏媚俗之作,作品失去了艺术的活力和审美的价值,有完全炒作的嫌疑。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独具韵味的中国当代的绘画语言需要人们有着清醒认识。中国民族油画的构建只有从本民族现有的文化土壤、平等对待外来的文化中得来。油画自传入中国经过了百年余年的发展,不再是初入中国时的传统样貌,油画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画种。油画工具虽然不同于中国绘画,但是中国画家从骨子里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油画需要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它还应当担待当代文化发展的重任,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出一份力。意象表现性油画出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它既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特点,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特点,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不盲从、不激进,在无边的现代性文化中开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审美体系。意象表现性油画发展道路还很漫长,将来遇到的挑战也不少,例如随着中国当代的社会情境的改变,一方面在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面对多样的后现代西方艺术上如何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形式使其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上下功夫。意象表现性绘画突破传统融贯中西,凸显当下文化的发展趋势。相信在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推动下,一条崭新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绘画之路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 王东声.意象油画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 古风.意境探微[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4] 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王树良,张玉花编著.艺术概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01.

[6] 薛富兴.东方神韵――意境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7] 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油画创作论文篇9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期刊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期刊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 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 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 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期刊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油画创作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油画 民族文化 本土化 意识

一、中国当代油画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当代油画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帝王家的自画像,到清末民初去西方留学的早期油画艺术家们的探索与追寻,至今在新时期融合西方后现代流派艺术之后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当代油画经历了模仿到学习再到探索性创作的萌芽,至今较为成熟的本土化创作。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早期学者的不断探索,中国当代油画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本土化意识的雏形已经显现。

十六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渐”运动,开启了西方油画进入中国的大门。而意大利画家兼建筑家意大利郎世宁,则是带着西方文化传统而将西方油画传输到中国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主动开始学习西方油画。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大批留学奔赴西方,并把油画从西方引进中国。中国对油画的学习从形式开始,起初为其画面的艺术质感所震惊,从而简单模仿西方绘画的图形构建,继而开始脱离表面模仿,关注画面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再到融入本民族文化感情的创作。

二、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本土化意识的体现

本土化意识最早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以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为代表的早期画家,纷纷出国学习,并将西方油画技巧引入中国。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更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具体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而是纷纷提出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油画的不同艺术主张。徐悲鸿主张将西方油画的古典主义写实性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极力倡导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油画。而刘海粟在中国油画中运用了后印象派的表现方法,主张“主体表现”和“中西结合”。?林风眠可以说是“中西融合”艺术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在国外留学时就一直在苦苦探索中西艺术之相似之处,他主张广泛吸收西方各流派艺术之长,倡导把西方的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融入到中国传统的水墨中去,为“油画民族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不曾有人提到过“油画民族化”这一口号,但这一阶段的艺术家们所研究出的油画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实践正在潜移默化的在朝“油画民族化”这条路上走去。?至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油画家们以绘画为武器和工具,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各种不同艺术见解的画家在这些活动中达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体验了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使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出现了新的感彩,并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与此同时,新派画在战乱的环境里停止发展。

中国油画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是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即“八五风潮”,本土化意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表现更加明显。中国油画家这时期受到外来更多的艺术大潮的冲击,视野更加开阔,为“油画民族化”开垦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表现手法上也不再拘泥于西方纯粹的写实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风格样式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然而,新的时期,必须有新的思考,近年来,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西方文化价值影响力不断加强,中国油画艺术受到的冲击力也不断加强,盛行了几百年的架上绘画处在了边缘位置。一方面,中弱西强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过,更多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得一些油画创作家渐渐脱离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和民族根源,成为西方艺术的学徒和盲目崇拜者,一味的追去西方绘画手法,却又无法真正融入西方创作本源。另一方面,许多油画家刻意追求“民族化”、“本土化”,将原本只能表现在深层文化层面中的人文精神生硬的表现在油画中,生硬地在中国油画并不肥沃的土壤中挖掘,使得表现力与手法都显得单薄无力,脱离了艺术技巧谈民族感情,显得苍白无力。虽然中国油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会一直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油画交流、融汇,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求得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艺术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包括民族地域特点在内的世代相传的血脉。中国特色的油画已经形成,不会也不可能再回到全盘照搬的境遇,更不会一直尾随在西方油画的身后缩手缩脚了。中国油画去向的衡量准则已经不再由外国人来评头论足。在全球经济和各行各业寻求一体化和标准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保持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传承经典、取精去糟才是我们对待艺术的正确态度。

本土化的创作情结在每一位中国艺术家身上都有,这是一种融进血液、渗入骨髓、直抵心灵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国油画必然要走自己的道路。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著名油画家詹建俊说,对中国油画来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学习并自觉地把西方油画植入中国土地使其生根成长的进程,也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上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结合民族文化的本土化创作,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油画,它让中国人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从而让艺术的发展道路更加宽阔,形式更加多样。

三、结论

植根于民族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本土化的研究远远不只局限于对中国油画的创作的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中国特色油画的建构与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注定是一种开放、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持有开放的胸怀和学习的精神,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精神的艺术才会走出一条宽广的金光大道。同时也不能盲目自信,我们应该汲取国外油画传承下来的经典成分,继而转化为己有,扬长避短才是中国油画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邹跃进,著.新中国美术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