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德育十篇

时间:2023-04-02 14:39:18

儒学与德育

儒学与德育篇1

关键词:儒学与德育 儒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Abstract: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the huge influence to the Chinese nation, “practices moral culture”, “the benevolence”, “to engage in introspection”, “is prudent when alone” and so on similar content, if the rejection dregs, its reasonable essence to trains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basically to live the criterion, to observe the daily social norm now the manner as well as the self-control education, without doubt has frontage, but beneficial help.

key word: Confucianism and moral education Confucianism thought Marxism

前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

全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思维,充实和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好经验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新内容和新方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道德视野应当拓宽,举凡‘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经常起作用和形成个性的概念都应当置于学生道德视野之内”。

考虑中学德育之于传统的链接,不难发现: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且不论儒学思想的复杂性、长期发展史、完整的理论体系,单就其中“修”、“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 “自省”、“ 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类似相关内容而言,如果剔除其阶级的功利色彩的糟粕,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儒学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以及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儒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2、儒家学派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3、宗师孔子。等等。

鉴于我国传统儒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著述浩如烟海、学派纷争、命运沉浮等因素,本文以下内容论及儒学思想尽量选取最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孔子儒学思想作为依据。孔子始创儒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侧重点在政治伦理。他的政治理想国思想的核心是“有道”。所谓“有道”有两个特点:其一、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其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社会道德规范基本一致。如,基本社会生活规范 、良好行为的养成及礼节、礼貌教育、守秩序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重视内容的形象性、故事性、生动性,多运用赞扬、对话、游戏手段等。与其给学生讲一千遍“谦让”的道理,不如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得有效。除了课堂教学计划和讲故事外,还应该有幻灯片、电影、录音、录象以及其他活动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考察、旅行等。这样才能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满足好奇心、增加生动性、寓教于乐。此外,学校应专门挑选在学校中威望很高,在学生中赢得普遍尊敬,训练有素、自身具有充分而坚定信念的教师担当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倾重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养学生民主态度、实践热情,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活动的开展应该注意层次性,第一、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和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第二、在更广泛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求精神、性格发展和生活观念的教育与培养。第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严肃的态度。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成立专门的风纪督导纠察工作组,从小处着手,优化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穿着校服进行团队活动等。

再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综治体系”。

如果学校是划一、僵硬、封闭的体制、就不可能形成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而“考试第一”、“高压管理”会使这一问题更为恶化。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现代父母们没有充分认识自我责任,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不重视对其进行基本生活习惯和教养的培育;或者不能满足孩子正当要求,造成青少年儿童的压抑感,不能使青少年儿童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倡导提高家长素质,恢复家庭教育力量。此外、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堕落生活方式、腐朽思想时刻污染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灵。全社会各部门都应该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要把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当然,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广大德育工作参与者要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儒学与德育篇2

(一)身教示范、典型引导的榜样仿效方法儒家特别强调统治者、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臣民和学生的榜样。孔子曾经对鲁国大夫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还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要求统治者带头践行高尚的伦理道德,做被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以达到榜样示范教化万民的目的。同时,儒家对教育者要求也很高,认为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引导学生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以身教示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孔子主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即对人要忠诚守信,不交品德学识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做错事就要敢于改正。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讲究做人做事要坦荡、磊落,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孔子正是用自己以身作则的道德言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着他的弟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儒家在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身教作用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典型引导在德育教化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目的。如早在秦汉时期基层政权组织设置的“三老”,主要职责就是要做到凡有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都旌表其门,以为倡导。清朝顺治皇帝就曾颁发《上谕》教化民风,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民间乡里要在宗族祠堂等地集中宣讲《上谕》,并按照其要求在老百姓中开展评比表彰活动,通过对优秀者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加官进爵等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上行下效,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维护其统治秩序的目的。

(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差异培养方法在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问题上,儒家强调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既有差别又相互联系的、具有渐进性、层次性的教育目标,并循序渐进地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德育方法。如南宋朱熹把对学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在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在学习内容上虽然不一样,但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明其理”。“小学”要求学生做到“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事”、“杂细事宜”等五个与道德修养相连的方面。“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该阶段的基本教材,并对其重新进行了诠释。[3]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如《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分别记载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同问孔子于孝,孟懿子不明孝道,表现为违背礼仪;孟武伯不懂孝道,常使父母为其担忧;子游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够多关心父母;子夏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充分尊重父母。孔子针对每个学生对于“孝”各不相同的误解而做出不一样的回答,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三)环境渗透、美育感染的熏陶管理方法儒家认为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于人的高尚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渗透、熏陶作用。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自身的事,又必然与外界环境有关。孔子认为受教育者要择良友而交,择良处而居,“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其意为:人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为好,不选择仁德之地为居所,怎么能算是明智呢?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良好的道德环境的作用。重要的德育环境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家庭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良好家风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引导非常关键,除了教育孩子要有孝德之外,也是“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启蒙;学校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道德品质十分高尚、教育方法非常有效的教师;在社会教育方面要注重对各阶层的道德宣传,尤其是统治阶层的良好官德的形成,以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礼让谦和的社会风气。儒家认为美育是培养塑造理想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艺的重要性。孔子将《诗》与乐列为德育的必修课程,认为完美的德行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认为完美的人格品德起于《诗》,成长于礼,成熟于乐。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只注重表面的“礼”的规范和训练,而忽视内在的人文情感需求和满足。从古代儒学的课程设置次序上看,六艺也被定位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儒者成人之前接受大学教育的前提性培养;对于受教者而言,六艺既是大学阶段课程的基础,又是受教者在社会中立足的技能,可以说六艺教育终身受用。[4]

(四)学思并重、克己内省的自我修身方法所谓学思并重,就是提倡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二者相互协调补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明确反对把“学”与“思”割裂开来。运用学思并重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学”是继承前人优秀道德成果的必要环节,前人所创造的优秀道德成果,只有通过“学”,才能为我所吸收;“思”是“学”的继续和发展,人们所学到的东西,只有通过“思”,才能有新的突破。[5]因此,只有掌握好活学活用这一学思并重的方法,才能做到充分的消化吸收,才能利于推进道德主体进一步做好道德认知和实践。在儒家看来,克己内省是完善高尚道德人格的主要途径。所谓“克己”是指从言行上约束、克制自己的不良思想或欲望,通过不断修养、纠偏的方式合乎道德规范。所谓“内省”是指从主观上进行思想监督,自我反思,并通过“慎独”的方法,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孔子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就会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忧愁和畏惧。孔子还教导自己的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修养不高的人就要在内心反思,不犯跟他同样的错误。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反求诸己”,即对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身查找原因,这样经常自省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有无过失,就会达到“迁善改过”的境界。

(五)慎言力行、知行合一的躬行实践方法儒家在道德教育中十分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突出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孔子曾说:“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把行列为教育弟子的重要科目,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还说:“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可见孔子十分注重行。荀子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要养成将获得的道德认识不断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重视行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教育家、教育家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提出,行是知的完成,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只有经过道德实践人们才会真正体悟到道德伦理的合理性。明代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道德修养中知与行应该是统一的。王阳明也认为,“学”必须见于“行”。明末清初之际的颜元认为,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实用”,只有在“办天下事”方面“躬行实践”才能辨别出是否是真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特别强调“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他非常推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伪古文尚书•说命中》)。儒家提倡的这种道德践行不但是对道德认知的体悟和升华,更是对其提倡的积极入世的积极实践。总之,以上儒家德育方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方法体系,是儒家道德教育的精髓,体现了自律与他律、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对我们做好当代道德教育很有启发意义。

二、儒家德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儒家德育方法进行合理的批判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一)要改善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思想领域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依然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改革理论灌输法以增加实效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应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多结合传统文化、时代热点、当今社会问题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问题。授课方式应该多采用多媒体、视频、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其次,要鼓励、指导大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大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网站、报纸、橱窗,博客、微信等媒体宣传平台,构建全方位的理论灌输体系。最后,在理论灌输的同时,不能忘了进行有效的思想疏导,要关注宗教、迷信、谣言和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解释和教育。

(二)要重视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在典型教育法中,要注意优秀典型与落后典型,集体典型与个人典型的树立方法和效果。在大学德育工作中,要多树立、宣传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的“身教”作用,在进行典型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树立大学生中的典型,并在树立时遵循慎重选择、全面考察、品德为先、跟踪培养的原则,防止榜样“走样”,品行倒退下滑的不良现象;二要利用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新旧媒体,大力宣传校内外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要在德育课教育过程中,充分搜集榜样的鲜活生动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四要积极邀请先进典型开展座谈会、报告会活动,用震撼的事迹打动学生心灵,激发其学习先进的动力;五是在开展学习典型过程中,要总结出大学生能理解、能认可、能学习的方面,并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三)要实施分层教育法分层教育是指根据人们的思想、智力、心理和兴趣发展特点和规律,区分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群体,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分层教育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二是同一年龄段学生个性特征。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特点、学习任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为基础,开展分学年甚至是分学期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大一学年要注重公民意识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大二学年要注重心理素质和情感伦理教育,大三学年要注重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四学年要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等特点,重点关注学习暂时落后生、经济特困生、心理问题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四)要强化感染教育法感染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7]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在运用感染教育法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通过创建一些名人雕像、名言警句、主题橱窗和教室宿舍的德育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感染环境;二是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如组织大学生观看改革开放成就展,观看革命或德育影片,开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板报比赛等;三是通过开展格调高雅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娱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四是注重对大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优秀群体培养,发挥他们对整体大学生的模范带动和群体感染作用。

(五)要突出自我教育法自我道德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教育主体性,从而主动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8]大学生德育工作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大学生具有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二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道德内蕴对成长、成才的无穷价值,激发和调动他们的道德修养上进心;三是通过管理教育、制度约束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制和自律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

儒学与德育篇3

【关键词】孝;孝德教育;大学生

一、儒家孝德的内涵解析

1.孝:中国伦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起源甚早,从文字记载看,“孝”始见于西周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当时已经具有了“奉养父母”、“继承父祖之业”等孝的基本含义。春秋时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大思想家孔子在继承西周“孝”的同时,又将它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孝德论,是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伦理规范,它体现出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伸展向社会、始于私德而扩展为公德的特点。

2.爱:孝行动机的新诠释。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厚的,以至蔡元培说这种爱是“根于天性,其感情之深厚,无足以尚之者”。除此之外,“孝”还要求子女能够做到“自爱”,在立身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善待自己,而不能自暴自弃,伤害自己。

3.敬:孝行内涵的新丰富。孔子认为,除了要对父母尽各种赡养的义务,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要有诚敬之心,要有毕恭毕敬之神态,和颜悦色之态度。只有对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怀有敬爱之心才是真正的“孝”。

4.谏:家庭民主的新主张。对待父母的过失和缺点,子女首先要为他们隐瞒,这是天性“隐”,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出于“正道”除了隐瞒之外,孔子并不主张听之任之,不加批评,而是要婉转地“谏”。

5.慈:家庭关系的新调整。在父母应如何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就是“慈”,即长爱幼,父母爱子女。“慈”的提出,既是对“孝”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家庭关系的调整和对家庭道德的完善。

6.仁:孝行境界的新提升。孔子不仅将孝德置于家庭伦理中,还把它视为仁爱的起点,即孝德具有社会性。孝德可以使人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而成为一个人培养美好品德的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传统孝德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样态及教育重点

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看是有孝心的,对传统孝德有诸多的认同和继承。不仅涌现出许多孝敬父母的大学生典范。而且在大学生观念里还体现出孝的时代特点,比如他们藐视过分依赖父母,唯父母是从;藐视一味厮守在父母身边,不去创造自己的事业,碌碌无为;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使父母生活得更好。这些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较长时间对孝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公允、客观的认识,因而传统孝道的积极、丰富的内容没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当前高等学校孝德教育应该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敬亲教育。孝亲是孝敬和赡养父母,敬长是尊敬老师和长辈。对父母养育之恩必须终身相报,对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三、弘扬传统道德规范,高校实施孝德教育的途径

1.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把孝德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使大学生明确孝德的内涵,为践行孝德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顺应时展要求,实施网络孝德教育。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其快捷性、方便性、开放性、生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孝德教育版块,有针对性的建立各种孝文化论坛,让学生可以自由谈论交流孝德认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孝德的熏陶和教育。

3.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孝德实践。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孝德教育中,应重视对大学生孝行的日常养成和训练,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和老师。

4.重视家庭在孝德教育中的作用,家校共同牵手搞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孝德教育。

总之,孝德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应提炼发掘弘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孝德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使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又一代地相传下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中华书局,2007.

[2]徐难于.再论西周孝道[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2).

儒学与德育篇4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传统 大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高校教育特别注重推行“德育”教育,“德育” 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中国古代开始即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对于做人做事所应依据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人们自律、自尊、自爱,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为人处事。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才子,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明的发展,从商周时期到几千后社会变革的今天,儒家思想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及改革开放多元化思潮的涌入,让当今中国高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惑,一些高校学生缺乏传统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出现较大偏差,道德意识水平较低,亟须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因此,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要解决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问题,促进“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先后有诸多的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到西汉中期开始推崇儒学,在此后的二千多年间,中国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统治阶级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是以儒学为起源地的,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也是儒学文化的体现之一。新中国建立后,逐步推行教育现代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变革,各种教育的目标都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与西方结轨。

中国的教育模式依照西方国家教育模式而开展,每次教育改革都远离了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形式乃至教育精神,甚至是对儒学精神的背弃。在中国高校德育教育中,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课程内容也与传统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冲突。

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盲目的西化只会让中国当代大学生迷失自我,淹没在物质的纸醉金迷中,迷失本性。传统儒学思想真的是现代教育的绊脚石吗?真是会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桎梏吗?我们对此展开了研究。

2在中国高校德育教育中推行儒家思想的意义

面对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冲突,我们认为传统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中国高校德育教育有很好的教育作用,能够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能够礼乐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加强个人修养。

2.1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张扬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包容万物的博怀。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甚至是国家的道义责任,当代大学生要悟原理,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小节关乎大节、大德,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把修身、正己、立德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做思想道德建设的表率。将传统儒家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将传统儒家优秀文化融入中国高校德育教育中,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儒家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2.2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到信仰和灵魂的归依

儒家思想有着明确的信仰和道德规范。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精髓已流传到了海外,成为众多国家学习的教材,西方诸多国家都在学习儒学思想,并在诸多群体中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对大学生而言,若不念纲纪、不守规矩,就会失去约束、乱了秩序。大学生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信心、明确方向的过程,力求收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儒家思想为人们的精神困惑找到了根源,解决了人们内心的迷茫,让大学生远离纸醉金迷的物质诱惑,走进儒家经典里,修身立世,自我修炼,端正价值取向,重塑信仰,找到灵魂的归依。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没有信仰的青年是没有灵魂归依的。寻根溯源,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到信仰和灵魂的归依。

2.3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当我们背弃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时,日、韩等国家却在推崇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被作为基本道德准则,儒家思想与这些国家的民族精神相融合,得到了继承。因此中国有必要充分利用中国儒家思想的丰富资源,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

3.1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当代修身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又赋予“修身”以新的内涵,讲的理想、品格、世界观、人生观的锤炼问题。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清醒认识到,只有加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才能铸就金刚不坏之身,使优良作风根基牢靠,使自己严得自觉、实得坦然。秉持“归咎于身、克己自责”的解剖精神,经常过滤思想、检点言行,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要有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要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集体主义的代表思想。大文豪屈原、将军岳飞等都是鲜明的例子。受儒家思想熏陶,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时代英雄,他们有着关心天下众生的胸怀和气魄,有随时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在儒学思想的教化下,集体主义思想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国文明发展之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元化思潮的涌入,让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偏差。在此背景下,倡导儒学思想,在大学生“德育”教学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通过大学生的影响力,在社会范围内传播集体主义精神,倡导爱国主义教育。

3.2儒家思想重视厚德载物,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重视仁爱,提倡人和,倡导“礼尚往来”,孔子所说的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中提到了“礼”,即倡导重视礼节,“来而不往非礼也”,注重人际关系的维系,在礼节上倡导“礼尚往来”,注重人本主义精神的涵养,提倡人本主义精神。这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宽广的胸怀,促进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多年前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即是由于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导致的人伦悲剧。因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德育”重要的环节之一。

3.3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力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一套体系,其在教育、修养及实践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儒家思想教化人们勤学上进,塑造个体优秀品格,注重实践的应用。孔子在理论学习后,也曾周游列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升华,而明代的学者王阳明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理论。儒学思想的观点认为人要讲求身体力行,要知行合一,是谨记于心的成功法宝,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要身体力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境界。

3.4儒家思想追求精神境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传统传统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完美,儒家思想文化当中的为人处事的落脚点皆是落实于精神层面,要将自身的行为落到精神层面上,追求儒家思想的精神至高境界,儒家思想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以道德追求为重。讲求个人道德的修养,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要修身养性,大度宽容;在做事方面,讲求知行合一,努力进取;在面对民族与国家危亡时,要求舍小家为大家,如谭嗣同等革命前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高风亮节的气度,为国捐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融入儒家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提升道德水平。

3.5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向上,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吃苦耐劳

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向上,倡导吃苦耐劳的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儒家思想提倡积极上进、乐观进取,顽强奋斗。在当前社会变革环境下,很多大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其中一些大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较弱,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到一定年龄仍不能够自立,还有相当一部分“啃老”族依靠父母生活。这与一些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有关。而一些大学生群体通过自身努力,顽强奋斗,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这是个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易经》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是儒家思想所积极倡导的精神,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提倡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珍惜当下生活,勇于承担家庭责任,有担当、有责任感。大学生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艰苦奋斗,才能锻炼和成长,才能够培养安身立命的本领,在经过了逆境的磨练,才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4结论

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和传统儒家思想融合与发展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灌输,不能只注重理论的宣贯,认为对儒学思想经典著作传授一番,做一下讲解,就完成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这样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不能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很难起到较好的教育结果,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大学生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要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注重把握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密切联系起来,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注重加入一些案例,让教学更加丰富,更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将儒学思想的精华融入到大学生做人做事中去,内外于心,外化于形,及时更新大学教育大纲,根据社会发展与变革,及时调整教材和讲授内容,贴近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大学生是中国的栋梁,“少年强者国强”, 大学生是中国的新生代,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后走上社会大舞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当前社会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为大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储备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面对高知群体,高校要加强“德育”教育,借助于传统加儒家思想的精华,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尊,自强不息的性格,将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朴素品格及积极上进的传统精神根植于大学生心中,让大学生“德育”教育与传统儒家思想相融合,确保大学德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杜.“仁学”体系概述[J].中国哲学史,2011(2):27-36.

儒学与德育篇5

>> 儒家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 论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对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代价值探究 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浅谈武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浅谈儒家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思想影响 在语言教育中透视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 浅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探析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2_2.

[2] 谢炳炎 符建湘.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德育的思考[J].长沙:湖南大学学报,1996.4.

[3] 檀传宝,德育教育的边界[J].中国德育:2006.11.

[4]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3).

[5] 和谐文化编辑组.道德的力量[M].人民出版社:2008.4.

【作者简介】

儒学与德育篇6

一、 儒雅教育内涵

儒雅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指通过现代教育培养人的儒雅意识、儒雅风范与儒雅精神的过程,通过儒雅教育打造儒雅的现代人,进而打造儒雅社会。儒雅教育的基点是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将这些道德品质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教育思想以及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相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展开儒雅教育,从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有素养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博学多才且举止优雅的高素质人。在学校开展儒雅教育,通过创建儒雅校园环境、打造儒雅课堂、建设儒雅师资、举办儒雅活动等方式进行开展,从而培养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 实现儒雅教育的方法

(一) 创建儒雅校园环境

学校想要开展儒雅教育,首先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儒雅校园环境。学校可以从精美的校园布置着手,通过设计新颖的校园布置,使学生感受到儒雅教育的意义。例如,在教育长廊、校园板报墙等公共区域,设计相应儒雅主体的宣传语或宣传板报。学校还可以通过上下无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学校的校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荣辱观。学校的课间铃声也可以使用有学生录制的儿歌,将校园文化植入到学生的心间,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学校还可以坚持进行写字、背诵、阅读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阅读习惯。学校还可以将儒雅教育放在娱乐活动中,开展具有儒雅教育意义的运动会、艺术节等,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其中,感受文艺活动的娱乐性,还使学生感受到儒雅性。通过抓住点滴的教育细节,创建儒雅的校园环境,拉近学生与儒雅教育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儒雅就在身边,从而更好地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二) 打造儒雅课堂

课堂教育仍然是当今社会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我国优秀的传?y文化、国学启蒙教育等,开展新型教育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探究精神,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教学的整体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经典的语文国学开展教学,《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都是学生可以接受,并且包含了重大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感受古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德,并将他们在今天不断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也可以很好地于儒雅教育结合在一起。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诗歌不仅是诗人记录情怀的一个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诗歌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对诗歌进行赏析,更要追溯诗歌的本源,使学生了解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怀,从而使学生了解诗歌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并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今天发扬光大。

(三) 建设儒雅师资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起到指导的作用。因此,要打造儒雅教育,就要建设儒雅的师资队伍,教师用自身行动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开展儒雅教育。建设儒雅师资,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技能,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境界,培养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让教师参与到其中,使教师不断学习他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所学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加强儒雅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职业技能,并提升自身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 举办儒雅活动

开展儒雅教育,学校与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举办儒雅活动,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举办儒雅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儒雅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论语》《弟子规》等优秀传统国学教育读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型的儒雅专题演讲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都参与演讲,教师和同学们选择表现良好的学生,参加以学校为组织单位的演讲,不仅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观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并让学生写观后心得,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儒雅教育中。通过举办儒雅活动,使全体师生都参与其中,从而全面提高师生整体儒雅品质。

儒学与德育篇7

【关键词】儒学;重建;当代价值

一、儒学的内在价值

传统儒学具有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的务实性,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性,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的人本性,提倡“和”与“公”的群体性,以“忠”与“孝”体现向心性,坚持“中和”的和谐性,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性等特点,而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加以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尊奉崇拜与极力倡导推行,使儒学在中国历代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中,都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致使中国封建文化在世界中世纪史上始终居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盛极一时的汉唐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堪称世界楷模。

儒学是一种政治文化,具有维护王权、调节矛盾、安定社会、加强建立在自然经济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封建制度的特殊社会功能,在思想上有利于政治长期稳定。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最高原则、标准和模式,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要做到“孝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遵循“中庸之道”,凡事讲求“过犹不及”,这既是儒家的思想方法,也是他们的处世哲学。儒家讲求“德政”,即崇尚“王道”,主张适度使用民力,反对苛敛。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克己”、“修身”,以提高执行仁德的自觉性,培养与完善理想人格。

儒学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中华道德国家、礼仪之邦的传统。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成为中国人极为可贵的“国魂”和“民风”,使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伟大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出儒家刻苦耐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乐以忘忧”则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儒家崇尚气节与民族自尊精神的体现。

儒学具有教育价值。儒家的教育思想是追求“为己之学”,主张“有教无类”,强调人的自我追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地学习,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启发和引导我们要自己学习、主动学习。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在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之人。儒家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对狭义的教育的认知,而且蕴涵着整个古典时代对“人”的理解。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的外在需求

“和”的观念是儒学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它包含三个不同层面的意思,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用“和”的理念来解决这三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天与人,“和故万物不失”、“和故万物皆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今社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虽然这些问题不是文化观念所能独立解决的,但是其解决最终需要一定的文化观念为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指国家、民族间的和平,主张“修文来远”、“讲信修睦”。当今社会虽然整体稳定,但民族矛盾、国际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儒家“和”的观念有利于国家和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第三个层面是人际关系的和睦。儒家主张上下“和敬”、邻里“和顺”、家庭“和亲”。当今社会人际疏离、家庭解体、老人失养的现象日趋普遍,儒学“和”的思想有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严整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

近年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刺激,使不少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社会道德水平下降,集体观念淡薄,腐败之风蔓延,诚信思想缺失,假冒伪劣肆虐。在世风日下之际,需要以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对人性自省。需要复兴儒学,重新找回立国之本,重建民族精神支柱。

儒家主张“仁”“和”、追求社会稳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坚持稳定改革发展方针具有重要意义。儒学的崇德尚教人文思想,特别是儒学中许多传统美德如公而忘私、勤劳节俭、严己宽人、谦虚礼貌、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借鉴意义。

三、儒学复兴的可能性

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当代新儒家的出现,开启了儒学的新事业。他们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儒学进行的深入研究,对儒学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极大地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促成了传统儒学向当代儒学的转换。儒家哲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局面,不仅拓宽了儒学的研究领域,使儒学研究不断系统化、成果不断完善。其理论成果也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现实资源。

普通民众对儒学的兴趣不断增加。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旧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灵隐退所造成的空虚需要弥补,再加上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的重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要求传统文化的回归,呼吁儒学文化的复兴。根据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约有1000万儿童参加,在这1000万人背后,至少还有2000万家长和老师。这些儒学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主要目的是要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近400家,各种儒学学堂、文化论坛和儒学网站也是遍地开花。这种儒学的平民化、大众化现象为儒学的复兴创造了极大的条件。

综上所述,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今仍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代乃至后世提供道德约束、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当代新儒家的发展也为儒学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因此,儒学重建是可能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美的;传统是延续的,但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以发展、开放的眼光对待儒学,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世代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儒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1.

[2]杜维明.杜维明文集[M].武汉出版社,2002.

[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7(4).

[5]涂可国.重建儒家哲学之我见[J].理论学刊,2012(8).

儒学与德育篇8

儒家认为人与天、个人与社会之间平衡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本体论,并据此来进一步证明人伦道德与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儒家又凭借对本体的阐释,进一步论证了在本源上道德与人性、自然与人类是具有同一性的,进而来解释人伦道德规则与规范。那么,人性论又是什么呢?它是本体论对人的本质的观察与规定,亦或是在人性方面本体内涵的具体体现。人性论的衍生物是道德教育论,而与此同时它又是对人性内涵的拓展,这是由于道德性是人性的本质,也就是说,不管是对人性进行价值判断还是实质判断,都没有超出道德论领域的界限。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

儒家通过在道德教育的长期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方法。即:

一是学习与思考并重法。在道德教育上,学习是孔子首先要强调的,同时倡导学思并重

。二是自省与内求法。此方法强调使对道德规范的遵循成为自身内在的需要,强调进行自我批判、自我认知、自我教育。

三是慎言力行法。儒家强调身体力行。孔子主张少说多做,重在行动。

四是因材施教法。此方法是儒家的宝贵经验,也是重要传统。儒家道德教育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十分强调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别的教育,此方法在当今也是很有价值的。

三、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个人的自我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儒家很关注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与修养,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所在,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那么,在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动机,培养个人崇高的道德品质,造就顽强的道德意志,鼓励个人进行自我完善,以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提倡的理想的人格与内在的修养途径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对建构和谐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时它也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范畴。可以说,孔子的所有思想都是以“仁”为中心来展开的。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许多问题,处理各种矛盾,面对分配不公平,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以和为贵”,应该继承并弘扬传统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中庸”,以尊重、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譬如“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势,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对增强民族团结与爱国情感有重要的意义。

儒学与德育篇9

(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古代的礼仪之道,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时期;在先秦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而大行于世。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被后人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主要内容是“士”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与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第二阶段是以《天人三策》、《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儒学,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而后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主要是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第四个阶段从康有为开始,是与西方近代民主与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主要对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发挥作用。从四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出,无论儒学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实际上承担了教化民众、维护统治的社会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十分相似。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开展的社会教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及行为模式等多个层面;主要任务是在统治阶级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导思想意识(或称“主流文化”)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教化民众的正统思想,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点:第一,以人为本,儒家思想重视人性,强调人的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能力,包括“自我修养”、“自省”、“慎独”、“自我完善”,还提出了“做人”的要求和方法,使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第二,注重德育,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孔子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范畴体系,为确立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尊师重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尊重教师的实质是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视。第四,崇学重教,孟子认为,教育使人懂得人伦规范,是控制人们思想观念、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第五,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孔子主张根据人的不同资质加以教育,主张教师以身作则。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视教育客体,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性,同样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三、比较儒家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教育方法,社会教化和修养两个方面的主要方法有:教化方法,主要有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礼乐结合、环境陶冶、践履笃行等几个方面;自我修身方法,主要有学思结合、自省、克己、慎独、积善成德等几种方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从教育方法的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教育灌输与理论灌输法相一致、践履笃行与实践锻炼法相一致、自我修身方法与自我教育法相一致、身教示范与榜样示范法相一致;比较鉴别法和心理咨询法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儒家思想中化民成俗、礼乐结合、环境陶冶等方法可以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示。

四、儒家思想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儒家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手段,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系统的治国之道,“四书五经”中大多论述了儒家的治国之道。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是王道政治,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真实目的在于解决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同时,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仁以德”,《论语》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为,以强硬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国家,使子民顺应服从;以残酷的刑罚来约束,使子民安分守己,只不过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法违规的现象,只是表面的平和安定;如果以礼仁之德来感化人民、以礼义之法来引导人民,那么民众就会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并长期保持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儒家思想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用

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其核心就是通过向民众灌输政治理念,形成民众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儒家思想认为,人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国家观念,个人应该服从国家、忠于君主;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规约人们的道德,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责任,从而“克己复礼以成仁”。儒家思想强调向内扩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倡导反求诸己的修养路径,使人们坚信有成圣贤、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可能。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了民众良好的道德品质,既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又达到了引导民间才智忠君报国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以共产主义为方向,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因此,当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激励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个体和社会两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即实现个体;进而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即实现社会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从儒家思想中得到的启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善”,中国传统社会大多数时候以善恶来评价人的行为,善恶观念是深植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观念的发展中,给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的启示。《论语•季氏》中提出,做人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好的、善良的,要努力思考自己的不足,争取达到同样好的程度;见到不好的、恶的,要像碰到热水一样,尽力避开”;要“省”在高处,学典明理,坚定信仰,守住良心,不为蝇头小利而鼠目寸光,不为荣耀光环而急功近利。运用儒学的语境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现,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已在儒家思想中存在并早有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文化有着功能上的价值契合点,正确的理解运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方法创新

(一)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中的积淀和精华,博大精深,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观与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以德润身、内圣外王”的身心和谐思想、“仁者爱人、以礼待人”的人际和谐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生态和谐思想。当然,任何思想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儒家思想在维护和推崇“大一统”社会政治理想的同时,必然会抹杀了人的个性,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因过于强调人伦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存在浓厚的“官本位”倾向且缺少民主意识,更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另外,因循守旧的思想和过于保守的作风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鉴和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认清和摒弃其中的糟粕,并树立开放的治学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前进。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

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一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推移已不再符合时代的需求。在建国之初就向全党提出,应系统总结从孔子到孙中山期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任务,采用“古为今用”等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阶级性和封建性,不能全盘照搬其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是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思想启示下的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阶级性,也与政治和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封建制度下产生的儒家思想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和教育文化的需求,并随着几千年的发展深植于大众的思维之中。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儒家思想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割断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思想的文化关联,却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符合人性的观念和方法,并将其科学地运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

1.化民成俗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如果民众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学到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在思想上生成道德规范、在行为上养成风俗习惯,并自觉自然地认同法治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礼乐结合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能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乐”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礼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使人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人伦和谐,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环境陶冶

儒学与德育篇10

关键词:初中德育;儒家思想;仁学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1-01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追求着物质,人的精神却变的非常空虚。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迷茫与空虚对他们危害极大,使他们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更不能以后很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的不太好,好多学生认为这都是历史的糟粕,相反,这些都是历史的精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

一、将儒家仁学思想用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1、仁学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

仁学是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由孔子最先提出。仁最基本的规定便是爱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进而便是忠孝,这是仁的一贯之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便是孝悌,仁之本。“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儒家德育思想在德育目标上既体现基本做人准则,又体现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2、初中生品德状况令人担忧且儒家仁学落实情况不佳

(1)当前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中西交流的深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的享乐主义成为很多青少年的行为标准,没有了远大抱负,甚至做出损人利已的事情。诚信缺失也很严重,有些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弄虚作假,考试作弊方法层出不穷,以上道德问题的出现,可见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2)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最大满足个人利益,享受生活,致使道德出现滑坡。然而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多么的呼唤我们这种传统经典的再现,我们现在应该积极的发扬这种精典的思想,全社会上下都要学习,更要让处于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认真的学习。

二、儒家思想在初中德育中实施能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

1、忠恕之道

关于忠恕的含义,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2]就是说,在以仁爱。思想与别人相处时要做到:一是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对人应尽心尽力,二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仁爱思想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言简意赅的给我们讲述了,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施加于别人,要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青少年立身处世,要推己及人,做到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2、仁民爱物

仁民爱物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儒家的仁学思想主张既要爱人也要爱物,仁德的思想既要施于人类,也要施于所有的万物,这也充分的说明,儒家仁爱思想承既认人有内在价值的,也肯定了自然界生命之物的内在价值。用儒家仁爱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让他们把仁爱之心给每一个人。现在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便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我们这种仁爱的思想,不仅是爱人,而且爱一些万事万物,这样我们便能从小让他们有一种博爱的心,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得到我们彼此的尊重,更不能恣意伤害。这样也就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美满发展。

3、孝悌—仁之本

孔子说:“其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钦?”孝梯是仁的根本,“仁者爱人”最根本的来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离开了亲情,仁者爱人就成为了无本之源,无根之木。所以由此看出,学习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让青少年们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爱姐妹,这在当今社会对青少年们进行及时的儒家仁家教育尤为重要。

三、儒家仁爱思想用于初中德育的实施途径

1、家庭道德教育是儒家仁爱思想落实的第一站

儒家仁爱思想在前面就明确提到孝悌为仁之本。这便是要求我们为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对于当代初中学生,已经习惯向父母索取,认为父母的一切付出是理所当然,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初中学生都应对照儒家仁爱思想中的基本处世之道加以改进,孝悌传播了家庭中的一种人伦大道,告诉我们作为子女在家庭中的责任。因此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从家庭开始,让孩子真正做到“爱家”、“爱人”。家长以身作则,让学生观察,积极体验。

2、学校是初中学生进行儒家仁爱思想落实的大本营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应当以身作则,作好落实儒家仁爱思想工作。学校也要多组织一些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专家来进行作演讲,以让老师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仁爱思想,更全面的掌握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因此老师要精心研读儒家仁爱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并针对不同的年级,把仁爱教育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2)儒家仁爱思想须渗透到课堂教学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的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儒家仁爱思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多媒体、橱窗、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宣传和弘扬儒家仁爱思想等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传统文化道德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