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工作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9:17:35

整治工作论文

整治工作论文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整体性 协同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23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the important path.Need al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 cooperation, construct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tegrity; cooperativity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根本性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党和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下发了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渠道,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当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已经成为党、国家、人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核心内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系统工程。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障。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普遍高度关注的课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课,培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历史使命。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按照思政课建设标准安排教学学时。从总体上来看,全国高校执行统一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起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基本保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给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成长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生事物接纳能力强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必须认真思考面对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大学生对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显著提升。应当说,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严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教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深刻的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互相配合协调,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来思考,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需要我们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去思考、去规划,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各门教学课程当做一个整体去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各高校应当在校内、校外两个层次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质量。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是一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相配合、相互协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W工作的整体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构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

2.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第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整体性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侧重于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研究的教学整体性还缺乏探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各自层次理论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分析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教学效果。

第二,我们认为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教研互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主要局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堂之外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空间相对较少,这也正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缺乏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教学疑问,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缺乏理解,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应当加大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师生间对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客体的有效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服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

第三,要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学习形式,按照课程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采用最多的形式基本上是课内实践形式,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等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第四,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从整体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各高校严格遵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准入机制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后续培养、成长、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特别是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直接造成了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青年思政课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学习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统一培养、培训机制,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省级统一轮训、培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能力。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协同性

第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校内协同性。在现有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机制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部门的积极性,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质量开展相互配合。党的十以来,中组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系列文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新思维、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党委应当协调组织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和主体,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校政工干部、相关专业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高校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与校团委、院系党组织联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要积极与现代教育技术部门开展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相关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党委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调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形成相关报告,并报请学校党委研究解决;各高校纪委要履行好纪律监督的各项职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开展纪律监督。做好校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协同配合,是一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需要各高校不断积极探索,增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建立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协同机制。就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整体上来看,共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学工作。高校发展水平定位的不同,也决定了高校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水平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水平发展现状来讲,总体上本科高校优于专科高校,这也是各方面发展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本科高校中有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综合支撑,无论从教学科研层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成长、培训方面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大多数专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核心定位是在教学,教学任务的压力普遍还是不小的。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建立一定区域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机制,以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具备明显优势的高校为主体,加强对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的相关院校的协同带动优势,以达到取长补短,开阔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野。

第三,推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历史、社会、法律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积极落实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社会发展相关实务部门的挂职锻炼工作,在实践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改革开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实践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素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3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整体性协同性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整体性协同性,是新形势下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的积极探索,需要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履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2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真正开展学科建设,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当我们今天热烈庆祝改革开改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认真回顾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经验,不仅倍感亲切、振奋,而且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得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必然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是如此。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环境所限,当时尚不具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条件,但它是一门潜学科,已具有深厚的根基。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对“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绩,其经验之丰富,新创设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苏联就要算我们了,但缺点在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因此,加紧研究“不可或缓”[1]。

建国后,我们开始正规化培养政治理论教员,但较长时期里都未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而在1957年后,我们的工作出现“左”的失误,教条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中达到了顶点,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望和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中,针砭时弊,鲜明地提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的问题,号召“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2]。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的经验教训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中,邓小平同志从多方面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对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与活的灵魂作出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对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也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并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它有力地指导着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命题和任务的提出和讨论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这一讨论及其成果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前奏、前提和基础。它表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作为一门科学来开展学科建设不仅必要和迫切,而且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30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来认识。

1.第一阶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的名称(1978~1983年)“”结束后,我们在批判“”的“帮八股”的恶劣学风和肃清其消极影响中,努力恢复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978年,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同志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部队和地方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在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这个会议的主题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随之开展了热烈讨论。这次讨论的成果选编《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一书于198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蔚萍、张俊南合作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于1983年出版。这些都表现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为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理论研究的领导,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该文献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而且首创性地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3]。这一精神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直接导引。

1983年暑期,教育部为了落实上述精神,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会议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依托的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写部分主干课教材,并决定1984年即开始招生。

2.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84~1996年)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6月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先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士学位,回原校工作。秋季,第一批招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其中的师范院校原来就有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开展学科建设便有了可靠的依托,通过专业建设,既培养专门人才、推进大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又出理论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不断攀登新台阶。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范化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形成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科建设有可靠的依托这一阶段,学科专业点从本科点、硕士点到博士点的发展,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从最初的12所高校逐步发展增多,此外,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还选择条件较好的高校举办大专起点本科班,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从1986年起还挂靠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试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要求高校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4]。同年9月,原国家教委即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这一年除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列入普通高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外,还批准十所高校于198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同时,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专业作准备,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试办“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向的研究生班。1988年,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挂靠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博士点上,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生。至1989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的学校达62所。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正式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授权学科专业。这一时期,全国高校获得这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各有35个。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布置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时,考虑到学科整合发展的决策已定,要求在本次申请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合申请。1996年正式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士点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至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已形成了正规化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完备的学科体系。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打牢学科建设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自“六五”规划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获得部级、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如胡正清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思想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陆庆壬教授获得了教育科学规划“七五”重点课题,出版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张耀灿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改革”,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龚海泉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建国以来大学德育基本经验研究”,出版了《当代大学德育史论》,等等。朱江、张耀灿在高校辅导员培训教学和研究基础上1986年出版的《大学德育概论》一书,于1989年被改革开放十年来优秀教育论著评审委员会评为优秀教育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著作350种。每年都有数百篇。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统编系列教材,其中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其题写丛书名。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以及他们办的刊物,为学科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和发表的阵地,也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化。

(3)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使学科建设获得人力资源保证这支队伍包括两大系统:一是高校系统,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超过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3个。高校除这些学科点的专业课教师数达千人外,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师职称,大学生辅导员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许多人还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或兼任硕士生导师。总之,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这三方面人员,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二是高校以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力量,主要包括党政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这些系统的宣传、政工部门组织,领导着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每年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是值得重视的力量。

3.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1997年至今)

周远清同志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30年,这9个字也适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价。特别是1997年至今这个时期,改革力度更大,发展更快,提高更是显著,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整合发展,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当今世界,新兴学科虽然不断增多,但是整合发展是主要趋势。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年7月,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保留培养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回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之下,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布的新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博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硕士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宣传和党政工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不宜过窄,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专门人才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培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而且还要能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和党政工作,学历层次越高,越应如此。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许多人成长为“双肩挑”或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调整到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更为明确、合理改革开改以来,学科专业目录经过三轮大的调整、修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几次变换。在本科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始终是一个二级学科,但是1993~1998年一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最终才又回放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科下。在研究生目录中,1997~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法学门类政治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虽然整合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这么重要、这么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这么低的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不是、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只是统一在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在学科体系中不仅低于管智育的理工医农等等许多学科,而且也低于体育(体育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所幸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出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作出了改革、创新的战略决策,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5]这一文献不仅最早地传达了中央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策信息,而且也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项重要工作之间应有的支撑和依托关系。这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从事职业的学科依托、学科归属、学科定位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专业教师指明了职业目的和服务职责。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研究生学科目录中不仅重新确立为二级学科,而且明确地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的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更为科学,更加合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布局趋于均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05年第十次审批增设硕士点、博士点后,为了及时贯彻落实增设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决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1月单独组织受理了全国高校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为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在审理的政策导向上有明显改进,由过去的“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倾斜”改变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西部倾斜”。经过审批,新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新增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点144个。至此,新批准的加过去老点调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共有博士点66个,硕士点253个。此时,本科点约有300个。除新设的一级学科点外,二级学科点成倍增加,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也有较大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就博士点而言还属空白的地区,只剩下、青海、宁夏、贵州、海南等少数省(区)了。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数量增加、规模扩张,而且注重了质量提高。如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改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批专业课和公共课被评为部级精品课;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7年还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特色专业;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被评为部级重点学科。在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大、抓得紧。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因为只要是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民办高校,都要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配备大学生辅导员,事实证明,过去发展慢了,布点太少,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薄一波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6],同志说过,只要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这些高瞻远瞩的见解启示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发展快一些、布局均衡些,是完全正确、必要的。

(4)科研支持力度加大,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决策,、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部署,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新局面。”据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省的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社会科学经费均有大幅度增长,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般课题、重大课题。如近几年来每年教育部均设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0项,采取招投标方式立项,每项资助额度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不少。如2004年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标主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已顺利结题,出版了系列成果。2007年西南大学黄蓉生教授中标正在主持开展“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者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研究”、“比较公民教育研究”“、生命价值观问题研究”等课题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今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教育部列出了十多个课题单独招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就有两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招收和培养博士生以来,大大促进了科研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博导论坛和学术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丛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还出版了博士文库。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有的还评上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如武汉大学骆郁廷的博士论文《精神动力论》不仅被评为省优秀博士论文,而且还荣获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底被评上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的马克思主义类成果7项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就有:张耀灿等的合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赵存生的论文《关于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问题》,郑永廷的研究咨询报告《关于宗教、迷信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三、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登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但学科建设的发展绝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继续前进、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现在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为我们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目标中生命线、中心环节、中介、桥梁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使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学科,是适应性很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一个应用学科。要在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规律性,努力探索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目的。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大学生政工队伍都应强化学科意识,以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强化学科意识中整合力量,通过发挥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方向,努力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中既要着重搞好时代感、现实性强的应用课题研究,又要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抓好主干学科的课题研究,使史论结合的主干学科体系更为完善,又要抓好分支学科的课题研究;既要搞好以发展学生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又要大力开展以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的分支学科课题研究。过去我们对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支学科建设开展不够,在全面贯彻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有了很大进步。学科建设只有达到发展智力因素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研究的有机统一,才能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均衡发展,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品德优良的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而且首先学会做人并学会创造。科研方法的创新是学科体系和学术观点创新的关键条件。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跟踪理论与实践前沿,树立问题意识,大力倡导和开展调查研究,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中努力实现学术观点创新。在学科建设中,科研方法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统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结合;既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古为今用,又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先进经验,洋为中用;要注重开展跨学科研究,既坚持解放思想、博采众长,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积累,自成体系,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3.树立服务观念,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应用学科,更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把指导和服务于实践的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衡量的标准和尺度。要把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要经常注意调查了解群众、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规律;要关注种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影响,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学习、总结、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规律性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根本和基础,只有搞好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研含量,为提高其实效。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依托。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备课、专题研修,还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都承担着繁重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国家每年都单列一定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前总数将达到40个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也全部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通过出色地完成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任务,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服务,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奋斗进程中,实现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只有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的服务实践中不断汲取养料,才能保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1.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19-1420.

整治工作论文篇3

省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工作会后,我通过对局机关下发的《关于整治吃拿卡要问题创优发展环境实施方案》的学习,深刻体会到整治“吃拿卡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虽然自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学习,但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没有完全真正掌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文字功底不足和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理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2、业务钻研不深。

在业务工作上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自己觉得学习钻研还很不够,尤其是向领导和同志学习不够,文字综合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对待工作有时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有时有畏难、逃避的思想。

3、创新精神不强。虽然自己能够勤奋工作,严以律己,踏踏实实按照要求做好工作,但对工作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分析不够,缺乏深入思考和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处理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精神。

4、服务意识不浓。有时觉得水土保持工作既辛苦繁忙又枯燥乏味,工作热情有所减退,导致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很好地为领导出谋划策,服务领导工作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整改措施通过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排查,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增强了改正错误、提高自己思想素质的信心和决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努力加强理论学习。

今后,自己将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认真学习“**大”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积极挤时间坚持业余自学,努力钻研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坚定信念,提高素质。

二是全面提高工作要求。

工作中做到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最好的工作,用最好的服务为领导排忧解难。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积极创新,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三是严格遵守局机关各项制度。

四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勤勉认真,不畏艰险,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为不断开拓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整治工作论文篇4

【关键词】家庭治疗;社会工作;家庭问题;研究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家庭在结构、功能、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变迁、家庭变迁为家庭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正规化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离婚率的升高、家庭冲突的增多、青少年问题的凸显等促使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家庭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外研究人员进行了很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家庭治疗的功效。家庭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渗透到了成人精神分裂症、心身症状、障碍、成瘾、抑郁、焦虑、婚姻压力、亲子冲突等许多领域,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已由一种鲜为人知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问。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模式,是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着重的焦点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都是与家庭、与家庭其他成员互动的结果,个人的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可能与家庭系统有关。所以家庭治疗的对象不只是病人本人,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已在中国内地被广泛应用和传播。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是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在中国,结构家庭治疗以香港大学的李惟容博士为代表,她是米纽庆(Minuchin)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著名的结构家庭治疗师。李惟容博士一直致力于结构家庭治疗的研究,香港家庭研究所也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得以成立。香港家庭研究培养了包括家庭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专业人员,为有需要人士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家庭治疗课程,这也为结构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至于萨提亚家庭治疗近年来在中国内地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学者对萨提亚(V.Satir)原著的翻译,如易春丽、叶冬梅合译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2006);章晓云等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实录》(2006);聂晶翻译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2007)等。另一方面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北京、广州设立了萨提亚中心,大力发展和推广萨提亚模式,这也使得萨提亚家庭治疗很快在中国内地得到广泛认可。还有众多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国内学者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

利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家庭治疗”的搜索结果①进行文献研究得出,中国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多在临床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才刚刚起步;对搜索结果内的相关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得出,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经典家庭治疗方法的介绍研究

家庭治疗模式的出现产生的重大影响被视为继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的“第四势力”。它带给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以崭新的视角,把关注的焦点由案主本人转向家庭。

国内一些学者立足于不同的学术角度从整体上对家庭治疗进行了介绍,以汪新建、韩丽丽、马希权为例。汪新建(2004)从关系的探究和调整的角度,对西方家庭治疗产生的学术背景、基本框架和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1]汪新建对家庭治疗的介绍偏重于心理治疗,而韩丽丽(2005)则基于社会工作的立场,从社会变迁引发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对家庭问题的解决来介绍家庭治疗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四个流派:萨提亚(Virginia Stair) 的家庭沟通治疗、敏努钦(Salvador Minuchin)的结构治疗、哈雷(Jay Haley)的策略治疗、鲍卓勉伊-纳吉(Ivan Boszormenyi -Nagi)的脉络治疗。[2]而马希权和赵旭东(2010)更偏重于从精神病学方面对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个整体介绍。[3]还有一些学者对家庭治疗进行理论综述和研究综述,为以后的研究者理清了思路并提供借鉴。如郑满利(2003)的《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4]姚建忠(2010)的《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5]于春红、郑洁欢(2011)的《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等。[6]

在具体理论流派的介绍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的家庭治疗这三个经典家庭治疗流派。1988年,由于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的开设,系统家庭治疗模式最早介绍到中国内地。其中以赵旭东为首的研究团队对系统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理念、具体操作技术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又深入的研究。如,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关于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7]杨昆和汤宇等人的《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8]《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9]《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10]还有杨眉的《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11]张明廉、袁国桢等人从临床应用方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的系统家庭治疗疗效研究,[12]还有刘爱英、罗锦秀等人对儿童癔症进行系统式家庭治疗等。[13]

国内学者对结构家庭治疗的系统介绍,赵芳(2006)[14]的研究最为全面。她从结构家庭治疗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港台以及中国内地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结构家庭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阻抗进行思考,探讨结构家庭治疗与中国文化之间达到“契合”。还有祝菡(2007)[15]以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实际运用中的实用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思考点, 对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现实运用做了比较深刻的应用评价。而萨提亚家庭治疗在中国内地的兴起,除了一些学者对萨提亚专著的翻译和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在中国内地的成立外,还得益于一些学者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关注。杨明娟(2008)[16]对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人性认同模型以及沟通姿态、转化历程、家庭重塑、角色舞会等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王琪、杨帆(2008)[17]则对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局限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评析。在实际应用中,吴燕霞(2007)[18]使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进行应用性探索;陈海芹(2008)[19]通过团体辅导实验证明了萨提亚治疗模式对初中生亲子冲突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2、关于家庭治疗最新进展的研究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家庭治疗受到后现代建构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质疑与挑战,在经历发展的黄金期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敏感的把握到这种变化趋势。如茆正洪、赵旭东(2010)对西方家庭治疗的五个新趋向的总结,介绍了建构主义的影响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治疗模式、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影响及叙事治疗、女性主义的影响及性别敏感性治疗、多元文化主义及文化敏感性治疗、整合的趋势。[20]对家庭治疗新趋向研究的学者还有汪新建、吕小康、赵芳、李洪涛等。汪新建、吕小康(2007)[21]认为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原本流派林立的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取向。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二是技巧层次上的整合,三是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赵芳(2010)[22]也认为整合是当代家庭治疗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整合的同时更加强调治疗过程的系统化与综合性,并致力于对特定情境下特定家庭问题的研究,以响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事实。

在家庭治疗的整合性的主导潮流下,国内学者也看到了女性主义也对家庭治疗提出了质疑。李洪涛(2000)[23]意识到传统大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长此以来对女性的不平等期待造成的当前女性的矛盾处境。他倡议应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纳入家庭治疗过程,警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范与限制,以治疗促进两性的平等与发展。汪新建(2005)[24]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传统家庭治疗理论模式和方法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概括为四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强调用政治的眼光看待家庭;二是反对谴责母亲;三是主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问题;四是正视家庭暴力。

另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对叙事治疗(尤娜,2005)[25]和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申雯,2007)[26]等家庭治疗的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梳理和介绍。

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给中国内地的家庭治疗带来了崭新视角,也为家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多可能。

3、关于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

在家庭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从应用领域来划分可分为:精神卫生、心理咨询、教育、社会工作领域。范围较广且有代表性的的实证调查主要在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如赵旭东、许秀峰等人(2000)对90例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系统家庭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变化。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治疗后在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家庭动力学均有积极变化,证实了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与家庭认知、情感模式及交往行为的改变相关。[27]杨昆等人(1999)在1994年4月至1998 年2月,共对73个18岁以下有不同诊断的索引病人的家庭进行了系统家庭治疗,认为系统家庭治疗技术适用于中国青少年儿童家庭,可逐渐推广、应用。[28]朱臻雯(2003)选择青少年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家庭三角关系,设计三角问卷,把被试青少年分为控制组,情绪问题组和行为组,得出结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三角关系中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卷入家庭三角关系没有影响;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较之没有问题的青少年更多涉入家庭三角关系中,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在三角关系中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29]

而家庭治疗在社会工作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大都是个案介绍。孔芳(2012)把家庭治疗的理念带入家庭教育中。她在西方家庭治疗理论中,依据家庭发展阶段论观点,关注儿童发展的各阶段主要任务,发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儿童与家庭的逐渐分离,这与传统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过度追求依恋的现象有极大的区别;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家庭各次系统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形成各种三角关系,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保证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30]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在社会工作领域引入家庭治疗的研究还很少,现存的一些研究主要涉及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如张微(2007)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31]卓彩琴、招锦华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2008);[32]朱孔芳的《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2010);[33]刘学兰、李丽珍等人的《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2011);[34]刘新莉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2011)等。[35]

由以上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可以看出,家庭治疗在中国国内虽有发展,但发展缓慢,缺乏理性而有效的实践模式的构建,案例分析报告过于简单,缺乏长期追踪调查和深入研究。

4、关于家庭治疗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年多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李颜苗和梁(2005)[36]通过对中西不同的家庭文化观的比较,探讨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应用的特色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内学者提出建议:家庭心理治疗涉及到诸如文化、历史等范畴,国内学者在应用其方法时不要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心理治疗。梁志秀、孙丹等人(2006)[37]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中指出,中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注重权威、强调等级,重视亲子关系等,为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而家庭治疗则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和家庭本位的思想,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是家庭治疗中国化的真正出路。姚丽(2010)[38]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的阻碍,使得国内社工在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工作中面临三个本土化问题:介入、取得信任和改变家庭互动。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研究还有陈红莉(2006)[39]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刘志红、阮曾媛琪(2008)[40]的《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等。

社工在具体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时,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应博采众长,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针对中国家庭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探索出本土化的家庭治疗服务模式。

二、对国内家庭治疗的评析和展望

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十分成熟,这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国外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西方家庭治疗产生于二战后家庭问题丛生的条件相似,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开展也是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需要。但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把目光转向家庭治疗,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整体来说,在社会工作领域,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技术的“引进”阶段,具体的应用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第一,在理论研究中,对家庭治疗缺少系统梳理,对家庭治疗的优缺点的批判性研究不够,在家庭治疗与中国家庭之间、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对本土化家庭治疗模式的构建几乎是一片空白;第二,很多实证研究只是运用家庭治疗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简单干预,而缺少对具体的治疗过程的详细的阐释和深入追踪研究。家庭治疗是一种整合性极高的方法,而家庭社会工作更是囊括了社会工作中的众多群体,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家庭、个体不同需要,选取一种或多种合适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致力于恢复个人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改善家庭功能,达致最好的服务效果。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将案主的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系统―家庭等群体之中来分析,这种方法不仅为解决个体问题提供了帮助,避免造成对案主的指责,同时也为解决与个体相关的组织系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家庭治疗这一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各个系统之中,如学校、企业、机构、小团体等,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推动家庭治疗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检索时间:2012-6-1;检索关键词为“家庭治疗”或“家庭心理治疗”或“萨提亚模式”;检索范围是从1983年到2012年,在全部数据、全部期刊中,匹配度为精确,查询范围为全部目录,搜索结果共有1226条;选择查询目录为医药卫生,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共有记录999条;选择查询目录为教育和社会科学综合,其他检索条件不变时,搜索结果为263条.

【参考文献】

[1]汪新建.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马希权,赵旭东.家庭治疗及相关的家庭研究概述[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

[4]郑满利.家庭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综述[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5]姚建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6).

[6]于春红,郑洁欢.家庭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1(5-6).

[7]赵旭东.系统家庭治疗中有关治疗关系的观点─附中德比较[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

[8]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常用技术的临床运用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9(2).

[9]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10]杨昆等.系统家庭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3).

[11]杨眉.系统家庭治疗家的提问技术─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心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4).

[12]张明廉,袁国桢.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8).

[13]刘爱英等.系统式家庭治疗儿童癔症一例[J].校园心理,2009(3).

[14]赵芳.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技术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5]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3-4).

[16]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17]王琪,杨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8).

[18]吴燕霞.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改善大学生自尊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9]陈海芹.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干预初中生亲子冲突研究[D].山西大学,2008.

[20]茆正洪,赵旭东.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趋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9).

[21]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2]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3]李洪涛.家庭治疗中的社会性别视角[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2).

[24]汪新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家庭治疗的冲击和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5]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索,2005(3).

[26]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27]赵旭东等.系统家庭治疗前后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动力学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2).

[28]杨昆,赵旭东等.对18岁以下心理问题者进行系统家庭治疗的研究[J].云南医药, 1999(3).

[29]朱臻雯.家庭治疗在中国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0]孔芳.家庭教育新理念―从西方家庭治疗理论谈起[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1]张微.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以对一个混合型家庭的治疗为例[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1).

[32]卓彩琴,招锦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策略分析―基于三个典型家庭治疗案例的质性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33]朱孔芳.家庭治疗模式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社会工作社工方法,2010(1).

[34]刘学兰,李丽珍,黄雪梅.家庭治疗在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5]刘新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社区矫正个案分析[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2).

[36]李颜苗,梁.中西方不同的家庭文化观与家庭心理治疗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8).

[37]梁志秀等.关于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8]姚丽.家庭治疗的本土化[J].社会福利,2010(4).

整治工作论文篇5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性薄弱

理论知识能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但是部分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感到业务知识的匮乏。对治理人情风的决心和力度认识不清,对圈子文化的危害认识不足,对政府通告的党员干部违反禁令不引以为戒,甚至极少数同志不以为然,认为过一阵风就好了。

(二)好人主义

部分同志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分管的领域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如对检查时要求整改的没有及时处理。在纪检监督方面存在感情用事,影响全局正风的效果。

(三)政治观念担当不强 常常抱有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有时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在有些会议表态时随大流,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是想法,怕得罪人,存私心。

(四)工作务虚

工作按步就班,因循守旧,受体制机制、功过思想及其他因素影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如期完成,创新不足,许多工作只做表面文章而没有实质内容和意义,工作形式化、表面化!

(五)思想懒惰 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爱学习、懒于学习、没有学习计划。一时学习或是一个阶段的学习迫于考试或个人进度需要的压力,囫囵吞枣,消极应付,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少之可怜,甚至不曾有过。

(六)人生迷茫 工作没有目标,人生几近失迷,一团迷雾之中探寻人生未来,艰辛!艰辛!进入党的队伍,接受党的养育,在浑浑噩噩中度日,在凄凄惨惨中求生,愧对党,愧对自己,叹一声,此处水深浑浊,愤世嫉俗者勿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要深刻认识圈子文化问题的危害性,如任其发展,将影响政治生态、干部队伍、经济社会发展。圈子文化直接挑战中央权威。与党章党规党纪格格不入,遇事不将原则先讲“策略”、强调“艺术”、做“老好人”。兜来兜去就是把原则抛在脑后,是私利在作祟。圈子文化是违背党的性质宗旨,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行为。共产党员不是普通群众,党内政治生活不同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不能混淆界限,必须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戒律,服从组织程序,遵守纪律规矩,不允许有任何干扰侵犯,决不能随意化、庸俗化、娱乐化。

(二)整治圈子文化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运动政治方法来解决。要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办事,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特别要把战斗性摆在突出位置,从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在党内营造实事求是、用于批评、敢于战斗的环境氛围。

(三)全局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增强“四个意思”、整治神态、反对“四风”与圈子文化、好人主义的重要论述,把《党章》《准则》《条例》带在身边、印在脑海,用好制度武器,从管好自己开始,从抓班子带队伍做起,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向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宣战,久久为功,切实肩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四)召开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反对圈子文化的主题,结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查摆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方向和措施,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班子成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身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摆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在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深挖圈子文化盛行的根源,深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做到了既态度诚恳、与人为善,又坚持原则、敢于较真。

整治工作论文篇6

[关键词] “排面整齐” 思想政治工作 思考。

“保持排面整齐”思想,本义是列宁对党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形象设计,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存在着种种滞后的问题和现象,给党的工作和党群关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必须按照“保持排面整齐”思想的要求,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措施,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一、“保持排面整齐”思想的含义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

所谓“保持排面整齐”,是列宁执政党理论中对党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形象设计,指的是先锋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早在1921年底,列宁针对托洛茨基等人关于党同工会、群众的错误观点,深刻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极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列宁全集》第42卷第372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保持排面整齐”,就是指先锋队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既不能向前走得太远,更不能落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无误地判断群众的真正需要、愿望及想法,帮助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满足群众的要求,以赢得群众的无限信任,巩固执政基础。正是在列宁的指导和重视下,苏维埃俄国共产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党员和广大人民“保持排面整齐”,俄共才得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保持排面整齐”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根据人们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针对人们思想中的种种疑惑、矛盾,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解其思想障碍,提高工作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千百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群众工作。正如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中所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所以,“保持排面整齐”思想同样适用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保持排面整齐”,我认为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党的理论政策要与时展保持一致,既不能太超前、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要求党的路线政策要与人民群众需求保持一致,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切身利益,解决其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其职责要求保持一致,按照德才兼备标准与“四化”方针,专兼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牢固树立“保持排面整齐”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战斗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保持排面整齐”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在“排面整齐”上逐步改善了许多。然而,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向前推进,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拘泥于旧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工作效率低下,存在着种种排面不整齐的问题和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陈旧空泛,方式单调老套,没有与时代保持排面整齐。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了一套在当时行之有效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对我党的成长壮大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赋予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内容。然而,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旧停滞不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局限于大理论、空口号上,而对人民群众头脑中究竟想些什么并不了解,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协调市场原则与党性原则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防止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等现实问题,想得不多,说得不多。在工作方法上,主要还是开会学文件、贴墙报等,形式、手段单调呆板,实效性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思想政治工作表演化、形式化明显,不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与人民群众保持排面整齐。思想政治工作本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部门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任务,为完成任务而开展,注重形式,喜欢搞一阵风式的运动。这个月是“学雷锋月”,各单位热心组织职工走上街头做好事送温暖,上上下下忙着学雷锋,可“雷锋月”一过,“雷锋”的身影就开始淡化了,人们戏称为“雷锋”休假了;“廉政作风建设月”一来,各部门纷纷学文件做考卷,里里外外忙于抓廉政建设,当时间一过,一切万事大吉,廉政建设就让位于其他工作搁至起来了。他们对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较少,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深,不能及时了解人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和愿望要求,对人们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安危冷暖关心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能有效解决人们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表演化、形式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

3.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不高,机关化倾向严重,没有与其职责保持排面整齐。从总体来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好的,大多数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性强、业务精通、作风正派,较好地发挥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要求更高,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水平不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与修养不高,缺乏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需要;二是文化技术不适应,文化业务素质不高,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能力差,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三是年龄结构不适应,整体年龄偏大,一些单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事业的长期发展;四是作风方式不适应,脱离基层、脱离群众,机关化倾向严重,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发展巩固。还有一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淡化,把党务管理部门作为富余职工的安置地,严重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降低,影响了党和整个思想政治队伍的形象。

三、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保持排面整齐”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该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保持排面整齐”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呢?在“讲话”中提出了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我们应以此为指导方针,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真正做到“保持排面整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1.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增强时代感,与时展同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各有侧重,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应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

首先,必须增加和充实相应的新内容,在人们思想观念大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其运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思想领域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人们思想观念大变革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随着因特网大肆侵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思潮滋生泛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掌握意识形态主流方向,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驾护航。

其次,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而且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超越时空的局限,把古今中外大量生动的事实逼真地展现在思想工作对象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还要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辐射作用,把党的精神、国内外时事政治、各种先进思想和事迹及其他与群众相关的最新事实,最迅速地传播到群众中去,进行覆盖面广、生动活泼、便于为群众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与群众需求同步。以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着重于空泛的理想信念教育,而对人民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关心不多;着重于宣传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牺牲精神,而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需求关注不够。事实证明,这种脱离群众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欠佳,尤其是在人们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因此,只有结合人民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满足其实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显示威力。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空对空”的单调说教,与解决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工作,而人们的思想问题绝大部分是由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引起的。如果只讲大道理,不注意解决人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实际矛盾,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一项纯思想的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其他各项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以往的“空对空”的单调说教,从政工干部的办公室、讲坛走出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必须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如小孩上学、夫妻分居、就业困难等,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唯有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党才能凝聚人心,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两张皮”的现象,与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民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更要重视物质利益的实现。其具体实现形式可采取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进行经营管理等手段,把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只有从根本上克服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才能充分地、持久地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群众的权益。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搞层层陪同,不组织群众迎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工作,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3.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与职业要求同步。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会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千变万化,改造、转化人的思想,其难度不言而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必须随着工作性质、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提高,符合职业要求。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因素质高低在人们心目的形象截然不同,有的被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的却被称作“卖狗皮膏药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和情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整治工作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整治工作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不断增强,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变化,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对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机制的构建,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丰富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理论说教的局限,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交流式教育,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便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能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服教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两者缺少思想交流,教育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者与来咨询者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咨询者不是说教而是开导来咨询者,这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协调的人际关系。这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利于双方都敞开心扉,显露出真情实意,形成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点、看法听得进、记得牢,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这为顺利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在教育人的问题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也十分有益,能更好地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而引起的,表现为或高傲自大,或自暴自弃。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评价,并能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另有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是由于不切实际地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合适的目标,减轻为不切合实际目标的奋斗而遭受挫折的程度,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特点,如社会适应、应对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善于在双向以至于多向的互动中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补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有利于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提高认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积极创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的条件和氛围,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和认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只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依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树立现代教育目标观,促进构建起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整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汲取对方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扬

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心理学中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调适和平衡,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教育功能,使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较高的层次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矫正不良人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

从体制上,把心理教育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之浑然一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倾向问题,而且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及应对措施,调适、矫正、发展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得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教师队伍。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国家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兼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专门为高校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角色”的师资队伍。

(四)以托忱砟钗傅迹旎蛏系男T拔幕瘴А?nbsp;

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前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弊端。对此,我们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功能,努力建设一种高等教育大众文化阶段的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民主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使高校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应加强指导,努力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学生中去,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学生的人生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道德实践中知与行脱节,多元化的价值观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符合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谢军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心里机制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

整治工作论文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政工队伍;政工人员;现状;对策

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部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自身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关系着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刺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强化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可以有效缓解事业单位的内部矛盾,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事业单位一些工作的一线基础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事业单位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新时期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必须对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加强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作用

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相关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组织工作、人事工作、思想认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政工人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逐渐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效的政工工作可以凝聚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的向心力,促使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1]。在政工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仅仅是政工人员单方面的工作,更是需要事业单位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因此,政工队伍工作之前,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的和任务,这样,才能够在完成自身工作任务的同时,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建设现状

(一)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政工人员是政工队伍的组成部分,政工人T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决定着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今后政工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政工人员必须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工作能力,但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政工队伍工作人员来说,很大一部分政工人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国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政治理论认识严重不足,即便在后来的政工工作中,也没有很好的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大大的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前进。

(二)政工队伍的不稳定性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政工队伍流动性比较大,由于政工人员的自身水平和工作能力落差较大,而政工工作又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很多政工人员对自身工作不够热爱,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

(三)事业单位对政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认识严重缺乏,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政工工作逐渐边缘化,远远比不上对业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政工工作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阻止政工工作的进一步弱化,提高政工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地位。

三、新时期提高事业单位政工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政工人员必须要了解的东西,我国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工人员应该加强对这些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政工人员要加强对党政方针的学习,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素养[2]。对于那些刚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断地学习,多听、多看、多学,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事业单位应该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或者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逐步提高政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政工队伍的重视程度

首先,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政工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政工工作对单位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也必将迎来新的改革和新的挑战,因此,加强政工工作的建设,可以有效帮助事业单位完成改革和解决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针对政工人员制定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升迁机会,加强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政工队伍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制定完整的政治工作评价系统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政治工作评价系统,对政工人员的工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政治工作评价系统,同时,也应该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都是可以有效执行的,进而才能够提高政工队伍的工作水平。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发现在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政工队伍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我们目前必须做的事情,我们要对政工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保证政工队伍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政工队伍的相关工作对事业单位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政工队伍的建设也要相应的做出改革,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一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整治工作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 政工队伍 政治素养 思想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61-01

新时期的发展与变革除了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之外,也带来了各自对应产生的问题。人们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使整个社会的思想素质跟不上快速前进的社会经济脚步,同时也造成了各企业政工的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因此,对于国内的思想政治学者而言,为国内各企业的政治阶层领导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 政工队伍的素质问题

在中共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一直都对相关文件与政治精神进行了贯彻实施,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一直以来,国内各企业都在工作作风、工作水平、工作机制等方面巩固并加强政工的思想建设,将政治工作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使二者得到相互促进与增长。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各企业政工队伍在思想素质方面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者还存在部分政工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常识性理论;自身在党性方面的修养不够高,还将部分庸俗败坏的社会风气带入了党内工作过程中;在执行党内工作的时候,精神状态不够端正,没有履行廉政勤政的作风;没有做到严格要求自身,不以群众为中心,而以自己为中心,群众观念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企业上层政治领导者中比较普遍出现的问题,且政工领导层在整个企业中,又起着重要的转化与改造作用。因此,只有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的政治素养,才能提高企业其他员工的思想素质与其他综合能力。

2 政工队伍的建设工作

2.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企业政工队伍的政治素养与思想素质,首先需要加强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工作效果主要是由政治思想教育的具体实施形式来决定的,并受工作形式的重要影响,高素质的政工队伍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修养。其中主要以科学文化素质与业务素质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提高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使其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在前人已创造出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好的工作方案,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新鲜的理念,为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 加强政治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与贯彻十六大会议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在企业政工队伍中间进行思想政治加强工作,可以很好地实现工作作风转变与思想教育强化的思想政治建设目标。同时提升企业在政工队伍与生产队伍当中的形象,为企业的各项工作生产发展提供动力,为企业服务工作与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加强企业政工队伍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联系,这样可以在政治、创新、服务等方面提升企业政工队伍的有关思想意识,明确要求全体员工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与工作,不走形式,为自身的思想素养与业务技能照相,促进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工作的进行。

2.3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企业的政工与其他员工,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方面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能力,而且还要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中,进行深造学习与实践,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充分贯彻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的员工,企业需要开展他们相对应专业领域的学习教育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不仅员工的政治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而且还巩固和发展了员工各自领域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加强包括政工的全体企业员工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既建设发展了企业全体员工的政治敏锐性与政党纯洁性之外,又能够让企业员工建立斗志高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长久维持下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2.4 加强企业核心的政治建设

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上级领导阶层的决策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的政治意识与政工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更加重要。假若企业的领导阶层没有完善自身政治修养,就决定企业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企业与全体员工的不负责,如何提高领导阶层的政治意识,也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高领导阶层的思想政治意识,首先就得提高其理论学习与群众观念。以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为载体,从中找出领导阶层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薄弱环节进行整改,并落实相关措施,这样既和群众加强密切了联系,又能实现自我政治观念的完善。在民主生活会上,领导阶层与群众员工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得到了深刻贯彻,确保集体会议上,领导阶层能够与其他群众员工共同讨论企业的发展问题,并共同作出科学合理科学的决策。政工队伍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例会制度,从群众员工中收集优秀、有发展空间的想法和建议,真正做到全体员工的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决策。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的领导者要站在新颖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当前形势发展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才能在企业的实践生产活动中,提供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通过参加党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使企业领导者的理论思维与政治思想都能得到培养与提高,整个领导阶层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也会为企业带来更为科学准确地决策方案,从而大大带动企业的发展。

3 结语

在目前这样一个时期,国内的企业发展经济必定要进行创新性改革与员工的利益变革,增强整个企业政工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加强政工的政治思想建设,有利于企业的领导者保持政治头脑时刻清醒着,面对改革中发现的问题与矛盾,才能做到快速了解掌握并解决。在企业政工与其他领导阶层的实践中,提高企业面对各种困境的应对能力与解决方案,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地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丽.论新时期企业政工队伍的素质与建设[J].新闻天地,200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