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2:52:44

整治技术

整治技术范文篇1

论文摘要:作者从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山体缺口探讨综合整治技术中的措施形式、生态恢复重要性。

裸露山体缺口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的影响极大,是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难点。以深圳市为例,据调查,全市裸露山体缺口达669个。全市面积2020km2,其密度为0.33个/km2。类似的情况在珠江三角洲都较普遍。形成裸露山体缺口的主要原因有2点:(1)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基本建设项目例如修建公路、码头等,需要大量的石料,必须开山采石;(2)基本建设开挖山体遗留下来的边坡。深圳市人民政府以深府[2002]55号《深圳市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裸露山体缺口工作实施方案》公告全市,将其列入“十五”期间的重大项目。

对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国内外尚无更多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陡峭石壁的绿化更是难上加难、许多技术仍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采用的喷混植生法和钢筋砼框格悬梁法已经被深圳市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工程所吸纳。

1裸露山体分类

1.1分类的重要性

对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必须先分类,以研究不同类型的裸露山体缺口的特殊性,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1.2分类依据

1.2.1按形成原因分按形成原因可以将裸露山体缺口分为废弃采石取土场和遗留边坡两大类。前者是因为采石、取土或弃石、弃渣(土)形成的;而后者是因为开挖山体形成的。

1.2.2按岩性分遗留边坡按岩性分类可以分为软质和硬质2类。所谓软质边坡,其岩性多为泥质岩类;而硬质边坡的岩性多为火成岩或变质岩类。采石场的岩性均属于硬质,大多为火成岩中的花岗岩,沉积岩中的沙岩或变质岩等。

1.2.3按工艺流程分按工艺流程可以将废弃采石场分为开采石壁和料场迹地2部分。

1.2.4按石壁坡度分从地貌学的分类概念看,石壁坡度一般都应划入陡坡类。为了便于对不同坡度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故将石壁分为陡壁、极陡壁和陡峭壁3种类型。坡度在45°以下的石壁称陡壁;45°~70°称极陡壁;大于70°的石壁称陡峭壁。

1.2.5按石壁表面粗糙度分石壁表面粗糙度、裂隙发育情况等,直接关系其整治措施的布设,故将其分为光滑石壁和粗糙石壁2类。前者石壁表面光滑平整;后者表面粗糙,壁面起伏不平,多凹陷石穴,裂隙发育。

1.2.6按治理难度分废弃采石场的治理难度,要综合分析各种情况,确定难度系数。一般从石壁岩性、石壁面积、坡度、表面粗糙度、石壁高度、施工难易程度及交通、水源、电力等多个方面因素分析,综合评判后给出整治难度系数。难度系数为1.0~3.0。整治难度最大的为3.0,最小的为1.0。其间视各废弃石场的具体情况而定。确定难度系数,可以为施工图设计预算提供必要的依据。

1.2.7按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废弃裸露山体缺口对城市景观影响度分为一般、严重、极严重3个级别。裸露缺口面积大、离交通干线或城镇近者为极严重等级;远离城区的为一般等级;介于极严重和一般之间者属于严重等级。

2综合整治思路

理清思路、吃透现场、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是裸露山体缺口整治工程中几个关键环节。综合整治的思路是:稳定边坡,理顺水系,绿化裸岩地(迹地)。

2.1稳定边坡

由于受土地资源紧缺的限制,城市边缘的废弃裸露山体缺口部分往往已作为开发用地。因此,边坡稳定问题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解决此类问题为最基本的要求。有许多因素影响边坡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性(包括岩石的风化程序)和边坡坡度2个因素。详见表1,表2。

2.2理顺水系

理顺水系关系到废弃裸露山体缺口的边坡稳定、工程措施布局等方面的问题,在整治方案的总体构思上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3绿化裸岩地(迹地)

废弃裸露山体缺口的整治最终要以恢复植被为目的,以创造生态恢复的基本条件。要从可持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战略高度,选择适宜的树草种。

3石壁整治技术

3.1石壁分类

裸露山体缺口整治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而石壁是综合整治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根据不同石壁所处的位置、对城市景观影响度、石壁坡度、石壁岩性、表面粗糙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分类,进而确定难度系数。

3.2整治技术

3.2.1喷混植生喷混植生是一项从国外引进治理石壁的新技术。其具体操作是先在石壁上挂铁丝网,并用锚钉将铁丝网牢牢地固定在石壁上,再喷一层厚度超过10cm的胶结剂,再在胶结剂上喷一层肥料、灌草种子、保水剂等相混合的材料。喷混植生适合于45°~65°的陡壁,其缺点是工程造价高、施工难度大。

3.2.2液压直喷小于45°岩层表面较粗糙且凹凸不平的石壁,可用土坝灌浆原理直接将种子、肥料、泥浆、保水剂等混合材料喷射到岩层表面,厚度不小于10cm,而不需挂铁丝网,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3.2.3植生槽(盆)利用石壁表面凹凸不平的微地形变化,因势利导地将石壁的凹陷处加工成能够供植物生长的槽或盆,称植生槽(盆)。植生槽(盆)适合小于60°坡的石壁。坡度太陡的石壁,其施工难度太大。

3.2.4钢筋砼框格悬梁70°左右的陡峭石壁,可以采用钢筋砼框格悬梁技术。悬梁高度60cm左右,框格规格1.5m×1.5m,同时将锚杆与悬梁钢筋焊接成整体,使悬梁的力从锚杆传导到石壁。然后在悬梁框格内填加客土、种子、肥料及土工纤维等混合材料。

3.2.5三维网喷混植生应用可降解的土工材料制成的三维网,将其与石壁固定以后,喷射种子、肥料、保水剂、黏土等混合材料。适于40°以下的泥质边坡。

3.2.6梯级爆破将石壁爆破成台面宽度2m左右的梯形,再在台面外侧砌一高度80cm左右的浆砌石墙,然后加客土、肥料,栽树种草。

4迹地整治技术

迹地是位于废弃采石场石壁下部的坑口,由石料加工或堆料废弃后形成寸草不长的迹地。立地条件极差,但地势平坦,易打穴施工。迹地整治的关键技术:(1)理顺迹地水系,使地表径流归顺;(2)全面绿化迹地,乔、灌、草结合;(3)在其与石壁的交界处,建造一条宽度10m左右的绿色安全缓冲带,以避免石壁碎石滚落时伤人。

5生态恢复技术

裸露山体缺口的生态恢复问题,是综合整治中的核心问题,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多样性筛选与搭配,方可收到理想的效果。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景观的战略高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地形或人工创造地形,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的乔、灌、草品种,并合理搭配,使其尽快形成人工植物群落,改善裸露山体缺口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整治技术范文篇2

发达国家的土地整治技术比较成熟,土地整治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信息技术、规划技术、乡村景观保护与重建技术等。德国的土地工程始于13世纪,在土地整治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现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建立了土地整治信息系统(LE-GIS),将土地整治的各种数据、图件和权属状况等资料储存于该系统中。俄罗斯的土地工程技术可追溯到15世纪,1996年12月,在莫斯科通过成立“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土地关系与土地整理问题国际研究会”,提出了统一进行研究和判定土地利用与土地整理的理论与标准,研究景观的、生态的土地整理设计理论和技术方法。澳大利亚的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重点是因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复垦问题,在土地复垦整治的计算机模拟方面取得了大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重视土地生态系统重建研究。Caya等将模糊专家系统模型(FuzzyEx-pertSystem)应用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重新安排中,使土地权属分配得到更多农户满意。使整治前后的所有地块总价值相等,是成功的土地整治工程,因而必须要对地块的价值进行评估,GIS技术在价值评估中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国外土地整治的上述技术已经比较科学、系统、规范,适应了土地整治实践的要求。我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有关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甚少,土地整治实践中非常缺乏技术支撑。我国急需从土地整治技术的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等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土地整治技术的核心是景观设计与生态化整治技术。胡静等为实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对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建设监测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从建设一体化监管信息平台出发,构建了“中央—省级—县(区)级”三级动态监测管理系统;王金满等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原理,借助GIS软件的统计功能,研究了山地丘陵区坡式梯田土地整治工程量测算方法和流程,并为测算土地整治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叶艳妹等设计了农地整治中急需解决的路沟渠生态化技术和灌排沟渠生态化设计技术。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了首个土地工程研究项目“土地整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技术、土地整理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土地整理质量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土地整理实施信息化管理技术、东部基本农田优质精细型土地整理技术、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以及西部生态脆弱区保质生态型土地整理技术”等进行了研究,这也充分说明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性功能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3.4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整治技术范文篇3

第一类为带有成套性的技术这包括石质急流滩、石质汉流滩、沙卵石滩、支流河口和日调节电站下游航道整治技术.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从滩性分析方法入手到整治原则确定、整治措施选择等,较为全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第二类为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这包括消滩水力指标的确定方法、泡高计算公式、泥沙矢里输移公式、乘峰通航计算公式、块石稳定结构计算公式、水面线计算的改进方法等等

第三类为专项技术.包括散抛石坝防冲毁措施、土工织物在山区河流航道整治中的应用和山区河流水面线计算软件等。

成果应用于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广西段贵州段、赤水河航运建设工程、汉江漩涡至安康航运建设工程为这些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成果的应用对于规避西部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失败风险起到关键作用、对于保证航道整治建筑物的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延长航道整治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起到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程度

就山区河流中各种类别的滩险以及支流河口、日调节电站下游河段的航道整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形成了具有成套性的创新技术,特别在支流河口整治技术、日调节电站下游滩险整治技术、石质汉流滩整治技术、整治水位确定方法、整治线宽度二维计算、一坝整治短过渡段浅滩坝位确定方法、坝头局部冲刷坑预测方法、通航汉道需加大分流量和锁坝高度的确定方法散抛石坝的水毁机理和防毁措施、沙卵石位置函数、泡水成因和泡高计算、水面线计算改进方法和计算软件、消滩水力指标针算、反映床沙位量特性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及泥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泥沙矢量输移公式、三维河流泥沙数学模型、电站下游不满足设计航深延续距离的估算公式、乘峰通航的调度计算公式、流速安全系数的概念、丁坝坝头块石稳定结构的计算公式、坝体渗流条件下丁坝回流长度计算公式等实现全面创新。

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

项目的研究成果同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相比总体为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汉流滩整治的流量负反馈原理、支流河口段航道整治技术、日调节电站下游的追峰通航计算方法和整治技术、整治线宽度二维计算、散抛石坝水毁机理、沙卵石位t函数概念等都处于国际的前列。项目的经济等指标也位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土工织物应用、散抛石坝防毁措施、支流河口整治技术实现干支直达等经济社会效益突出.投入产出比超过10.而且对保护环境不受大的人为破坏十分有益。

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

项目所研究的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提高工程建设的成功率及至消饵失败风险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减少工程的维护费用这对于提高水运工程的投入产出比、增强水路运输在交通行业的地位非常有益。已获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及对未来交通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项目研究成果投入工程建设后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365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约为5.6亿元。技术的使用对于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减少工程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寿命、保护环境等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对改善贫困山区的交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研究项目所依托的工程均位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山区.区内多民族共居.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而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则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发展内河航运打通沟通东部地区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优势,对加快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环境、自然和资派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形晌:

由于水路运输依靠的是天然河流.不占用耕地.特别是航道建设属于弱环境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研究成果中利用河道内的沙卵石充坡土工织物用作坝体材料可改变目前的石料开采.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益;同时项目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河流航道条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采用最少的工程获得最优的航道条件.由此对环境、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利用河流发展航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符合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要求.而项目的技术创新成果极大提高了水运行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竞争力。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技术的诸多方面.解决了诸如列入规范的汉流滩整治技术、散抛石坝的水毁问题、泡水的治理问题、整治线宽度的二维计算问题等等.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学科的发展进而对工程建设的技术推动都已经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

整治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环境保护

绿色施工技术能够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优化提升,保证工程开展安全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绿色施工技术已经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能够将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相互结合,减少对外界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施工技术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的特点。

1绿色施工技术及应用原则

绿色施工技术是在传统技术上进行优化产生的,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绿色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方面,绿色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起到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的作用。第二,从技术应用效果上来看,该技术具有安全、舒适以及健康的特点。在实际上应用中,需要根据土地整治的实际情况,对绿色施工技术展开全面合理的规划,改变传统的技术应用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的目的。绿色施工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需要根据以下原则展开应用,第一,尊重自然,这也是技术应用中的基本原则,在河流和滩地整治时,要将其与生态学知识和理论相结合,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不能出现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并将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生态治理中,保证整个水体的循环流动,通过这一方式促进该流域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第三,合理配置植物。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能够保证生物群落建立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和恢复能力,改善自然环境。第四,协调统一原则。城市河道与周围生态系统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整治城市河道生态的过程中,要保证其与外界生态环境相互统一。将城市河道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结合,实现二者协调统一发展。第五,社会功能原则。在城市建设中,河道不仅仅具备防洪和排涝等功能,还具备景观欣赏和休闲的功能,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两项功能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出城市河道的价值。

2绿色施工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在实际绿色施工中,需要明确绿色施工的特点,再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应用,第一,绿色施工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施工往往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尤其在未开发的区域,为了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则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同时尊重地基环境。第二,资源节约。施工建设项目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为了避免能源浪费的情况出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能源节约措施。其中包括节约材料、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以及节约土地资源等,保证施工项目中各项能源的有效节约。第三,系统性较强。绿色施工中包含的内容较多,并且各项施工工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旦其中一个施工环节出现失误,则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与传统施工相比,绿色施工将绿色理念贯穿到整个施工建设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2.1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绿色施工技术能够对工程中的材料资源展开循环使用,工程施工中会出现许多施工垃圾,通过对垃圾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以及重新加工使用等方式,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材料,这一技术称为材料循环利用技术。例如,针对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废弃铁丝、钢筋以及电线等,经过回收处理能够形成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工程中的施工污泥,可以作为制备混凝土的骨料,混凝土材料可以作为工程建设中的路基材料以及填筑材料。该技术能够对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充分利用,实现整个工程建设材料的循环利用。在土地整治工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主要来自于河道整治以及造田开发,其中包括建筑垃圾、废弃石土方以及生活垃圾等。材料回收利用能够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国际相关标准规定,绿色施工中废弃材料的使用量需要在50%以上,将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2.2工程废渣处理技术的应用。工程废渣中包含的物质种类较多,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的难度较高,废渣可以用在施工填方、路基建设材料以及路基边坡建设中,在达到各项施工应用指标的基础上,对废渣进行循环使用。最终达到减少废弃土石方生产数量的目的,对废渣实现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工程中包含的类型较多,例如道路施工、土地平整施工、灌溉施工以及防护林施工等,每种类型施工对土石方的使用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果以上工程分布较为密集,则可以使用统筹兼顾的方式,对各个工程主体展开充分利用,降低工程中产生废渣的总数量。例如在路基边坡施工中,可以将土石方废渣应用在其中,这种方式是能够对其他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渣进行充分应用,还能够控制路基边坡施工中,建筑材料的开采量,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2.3混凝土处理技术的应用。混凝土是土地整治工程中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其进行处理利用,能够降低混凝土对外界环境产生的污染,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例如,再生骨料混凝土主要是利用废弃混凝土进行再加工制作而成,第一,将工程中产生的废弃混凝土、砖石、水泥等材料进行拆解,并进行破碎处理,除去其中存在的杂物,并进行分级处理。第二,根据相应的比例,将其制作成骨料,第三,在骨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砂浆,最终完成混凝土的循环处理。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表面粗糙,密度较小、吸水率高,目前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并不广,目前主要应用在隔墙以及铺路施工中,是主要的非高强度结构构件材料。2.4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的施工人员也较多,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在施工中,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垃圾、日常生活用品垃圾、废旧衣物以及塑料袋和废纸等。该阶段产生垃圾中的含水率低于城市垃圾,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需要先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降低后期处理的难度。土地整治工程中产生的有机垃圾中有机含量以及含水量都较低,并且产生的数量较少,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应用堆肥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操作难度低、管理方便、使用成本低、产生的二次污染量也较小,能够对施工中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另外,堆肥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实现土壤肥力的有效调节。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在土地整治施工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施工效率,并且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该技术在未来优化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设备、设施、施工现场以及材料使用等方面入手,保证技术优化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正式施工之前,针对工程中的各项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评审,只有通过评审之后,才能将其应用在实际施工中。另外,针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绿色施工等方面内容展开技术交底工作,确定整个工程施工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绿色施工理念的全面渗透。由此可以表明,绿色施工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深化。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在土地整治工程中,能够提升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本文从绿色施工技术在工程材料使用、废渣处理、混凝土处理以及垃圾处理几方面展开研究,确定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土地整治工程中的环保性、低碳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贺大为,金贵,望元庆,等.湖北省不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的碳排放核算[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06):568-573.

[2]朱锐.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应重视的环境及管理问题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09):247-248.

[3]冯银强.无人机摄影测量在矿区土地整治项目测量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09):249-

整治技术范文篇5

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安全、经济、实用和美观的村民住宅为导向,通过专项整治,有效消除裸房,打造地域特色乡村风貌,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各乡镇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属地特色,提升整体风貌品质,外墙以灰、白为主色调,与周边建筑、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

2.以户主或产权人为主体自行聘请工匠的,应选择具备相应施工资质证书或培训合格的农村工匠,并签订施工合同。

3.以村或镇为主体承包予施工企业的,应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并签订施工合同。

4.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保证的原则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落实各方主体责任。

二、施工质量安全要求

1.主体建筑必须是安全合格,D级危旧房屋不得进行外墙装修。

2.在搭设外脚手架时,外脚手架的立杆、抛撑应设置在坚实稳固平整的地面上;外脚手架应按规范要求设置连墙件,连墙件应从脚手架第二步架开始设置,连墙件间距不大于二步三跨。建筑主体达到四层及以上的,按规范要求使用钢管脚手架。人员密集区及出入口等施工作业时,外脚手架应挂设安全网。

3.用电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保护;当施工现场停止作业时,应将总配电箱断电上锁;施工现场与外电架空路线应保持安全距离。

4.凡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5.凡在2米及以上高处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

三、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

结合农村建房实际,农村建房外墙多采用一般抹灰、涂料涂饰、饰面砖进行装修,本指导性意见仅针对农村外墙面抹灰、涂料涂饰、饰面砖粘贴等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进行指导。

四、各方主体责任

1.户主或产权人应遵循规划,结合当地风貌,对工程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不得随意压减质量安全措施要求,加强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

整治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航道整治;水下沉排;质量检测;技术分析

面对当下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各大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对于航道整治工程而言我国有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现阶段,在开展实际航道整治工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软体铺设的形式更加地严峻。对于整个航道整治工程而言,软体铺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其是整个航道整治工程开展的基础。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下水沉排质量检测能够为软体铺设的效果作出充分的保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航道整治工程顺利地开展。

1.在航道整治施工中水下沉放和排水质量监督检测的有关技术

1.1水下电视检测技术

水下电视,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就是对水下一系列的活动、因素都进行了拍摄和记录。目前水中的人工可见光照明电视机在室内空气和水中的温度范围内已经是非常小,30m以外的温度范围内都已经是很难进行充分利用到的人工光源照明。因此,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努力为并加速研究开发水下专用激光液晶电视,在水下专用光源的基础上,预计其在水下的最大角度可视角和距离扩展范围也将会增加能够扩展长度最大达到120m左右。超声波影像电视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超声"来去"照射"水下的一些物体,超声波影像电视主要是通过一个需要反射的物体回波经过电视摄像机或者镜头采用可以接受激光和声呐的透镜技术进行影像聚焦等多种手段将所需要接收的物体回波信号转换成为相机所对应的物体影像处理信号,然后将其经由回波电缆连接进行信号传输,在电视显示器上实时地进行显示和输出一个具有可视角变化的物体影像。虽然超声波电视机在水下的高精度可以看到,但是距离比可见光电视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在水下进行沉排的质量监控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1.2侧扫声呐检测技术

侧扫声呐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是回声,还有一些人可以称之为旁侧的声呐或者说也就是海底的地貌仪。侧扫声呐技术按照水质不同,有着不同的声音移动速度,例如在海水中的一般声速约为1500m/s,在淡水中的一般声速约为1400m/s。以这样的频率和速度进行传播,在当中遇到一些目标物时候,它们会在空气中形成一个回波,将其他声呐物进行反射返振,这也正是侧扫声呐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1.3沉排影像塔连接的宽度辨认技术

沉排影像塔连接宽度标志信号识别技术就成了水下沉排质量监控的一大关键。在运用铺排式高塔对其宽度做出精确地测量时,要特别引起重视和充分利用声呐影像的分割。声呐图像由整体上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区域,这些区域与各个区域之间彼此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2.水下沉排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2.1水下声呐技术的应用

某一条河段的航道改造整治过程中,水下声呐检查探测资料如表所示。沉排船在水下沉排完成一段相应排体的搭接下沉后,通过一条已经沉浸在水下的电动拖鱼向整个河床底部排体发射并输出一个相应的排体声呐讯息信号,继而可以使整条拖鱼自身能够实时接收经过该排体搭接反射之后返回的各个相应排体声呐讯息信号,并且拖鱼可以直接借助凯夫拉的电动拖缆向tpu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最后由各个工作站内的水下沉排状态监测处理系统利用软件平台对所需要获取的相应声呐讯号信息系统进行了实时处理,并在其所有各个工作站的界面上实时地准确显示了在水面以下沉放船排的各个相应排体搭接工作状态。此时,测量操作人员将所有沉排建设情况自动控制反馈上报给了舰艇船长,舰长们就可以通过结合所有沉排浮船搭接的参数情况和沉排拖鱼艇的参数情况来自动调整所有大型铺排式浮船的安装位置,实现了对所有沉排建设施工过程质量的自动控制。

2.2沉排图像的搭接和宽度辨认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研究,在某条河段的路面航道修复整治施工中,应用沉排影像搭接宽度标志识别技术来检测水下保护层的质量,沉排潜水图像的自身搭接排体宽度定位识别技术是一种信息技术,主要用途是用于利用gps和gps定位技术对其自身进行宽度定位,通过一台自动化的沉排潜水图像摄影机可以检测其整个排体自身搭接的宽度情况,设置定位检测和宽度识别的两种方式后就可以对其自身搭接的排体宽度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实际的施工铺排在钢筋施工正式进行开始前,需要我们首先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流程要求首先去仔细规划好所有的钢筋搭接空间宽度和节点,并把这里的一个一条黑色的强加筋条进行改造后形成了彩色的加强钢筋条。

3.实践结果分析

3.1施工原材料问题

排水分布层的品质是否好坏直接影响决定了我们检测材料到基层沉排时深度是否准确可能不会发生基层撕排,其中采用聚丙烯排布加工钢筋条、和基层排布之间纵向无缝搭接的排布缝合度和强度等都可能是最重要的几个关键性检测指标。在加工水流流动速度变化过大就很有可能会严重导致排体撕排[1]。在定期进行排体施工时我们可以发现,排体的内部横向裂缝搭接与排体缝合之间纵向撕裂所致约占的总裂缝比重约占成为绝大多数。航道污染整治操作过程中的泥土工对织物进行缝制连续处的抗拉强度要求应当达到不得远远超过于或低于原来的织物抗拉能力强度85%,但是由于织物缝制时的技术以及工艺的特殊原因,在织物缝制的操作过程中难以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虽然把两个加筋条也都一并进行缝制好连在了一起,也许还可以只能稍微勉强地得以提高,但是要求总体上仍然难以完全得到满足。其次,砼块的质量问题。本次大型建筑工程所用必须建筑砼块均为c20砼块,其所用砼块的建筑砼重和容重与本γ建筑砼重的比例一般不得大于超过或小于21.93kn/m3[2]。砼块的排布预制施工容重必须达到能够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工程设计容重要求,避免在顺着河道水流湍急进行工程施工或者特别是顺着水流湍急的这种情况下,由于砼块排布自重过大超出了水流江水的顶部承受冲力,而当砼块发生了污水漂排自轻现象严重的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使对于砼块排布发生了污水撕排自重现象,漂排自重现象一旦严重发生后若是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沉底污水处理,对于砼块排布达到沉底部分时的位置就很有可能会直接出现一些自重偏差,若是这些偏差太大,将被认为当作污水废排。

3.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场的管理施工人员及其他现场监理工作人员均要按需严格要求做好现场管理,砼块必须完全绑扎紧密、排布均匀,不得随意随地抛扔任何砼块,对于严重破损的现场砼块及时对其进行清理更换,对野蛮的现场施工人员及时对其进行整治宣传教育和及时清退。对于一些超长的施工时间性安全劳动,需要按照规定赶工期的进行工程,班组内部人员应该按照一个或多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进行安全施工,这也许就是对工程施工安全的一个基本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其次,放排。放滑板和排头地下。在进行离岸地带的区域沉排时,排头部分需要通过下沉式的排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增加负载,从而使得排头更好地着床。在较浅的地方排头和下水马上就会着床,排头必须固定在较高的河床上,质量状态情况正常;然而在水深超过6米的地方,排头被放置到水中后若未能及时地跟上进行后续的工作,极其容易导致排头被撕裂[3]。在松开卡式排梁、绞船进行沉排时,如此所示的船位不正,造成了由于排体一侧所需要承受的较大拉力而明显一侧加重,造成了排体撕排。这就要求需要现场地形测量站的技术人员必须在确定沉排前,对于被确定沉排的各个区域性节点地形坐标绘制图数据进行了测量分析,观察水下高度和沉入水深处的状态,在地形绘制图上准确地分别标出了国家设计用地保护管理基准的适用范围,定出了各个具有特征性节点的地形坐标。依据每台监控仪计量测算电图所列的规定并列出的各个岗位特征施工点轨迹坐标线的数值,在每台监控仪测图电脑中分别布设一条计划护栏沉排的施工轨迹坐标线,供计划沉排护栏施工时进行选择和设计使用,并在每台监控仪测图电脑中准确地设计标示其所有沉排护栏基底的适用范围。在正确控制船舶船体的横向走动和异常放排时,时刻密切关注船舶排体的偏离边缘和航行轨迹的异常变化,当其排体偏离的边缘轨迹已经超出了所控制允许的航行范围,及时短信告知排体施工员工并调节排体船位至所控制规定的航行轨道。当可能发生沉船GPS异常、下沉时未排水和船偏位次数较多等异常情况时,提醒各项作业施工人员说您应该暂时立即停止进行施工,待可能发生的各种故障完全基本消除,经例行检验检查有无异常之后,再重新开始进行施工。

3.3施工后巡视

在岸边碎石进行沉排的必要时候,排头将在岸边对陆上土地石块进行一次性的排水加固,在未发现能够及时进行再次排上水或抛石前,要特别注意同时保护好陆上的碎石排头和固定的石桩结构是否完好,发现排头有异常的排水问题时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排水处理,防止积水打乱排头滑排。及时检测告知第三方的排水探摸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水下建筑排体的排水搭接工作情况及时进行了仔细检测,当其排体搭接情况检测检验结果完全合格后及时进行抛石蓄水筑坝,保护其水下排体免于遭受地下水流的严重冲刷。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更应当提升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效率以及质量。作为整个航道整治工程的基础,水下沉排质量检测技术能够充分保障。本文结合实际的航道整治工程,探究水下沉排质量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针对水下声呐技术、沉排图像搭接宽度技术,并且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做出充分的分析,通过实践论证两种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实际应用,本文提出施工之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测要点,以望能够充分保障我国航道整治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吉祖湛.长江镇扬河段潜坝工程系结软体压载沉排施工分析[J].陕西水利,2020(02):139-141.

[2]陈宝强.给水排水管道水下沉管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N].天津市管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16-09-28.

整治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

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自然水平衡的关注度不足,从而导致雨水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内涝现象常发,河道等渠道水体水质恶化现象严重。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紧紧把握积存、渗透及净化的自然性,并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加强水环境污染治理,以保证水资源的平衡发展[1]。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建立统筹水资源,加强水治理体系建设,防止和消除V类黑臭水体的持续产生,实现内涝防控和水土资源保持,为建设综合性海绵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1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

1.1有机污染物的时空转移。21世纪初,随着农药化肥的普及,农村对于粪便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减少,致使城市内部有机污染物被大量排入地下水环境中,再加上由于部分城市排水管线的设计及建设不合理,而且还采取了雨污合流制,导致有机物的排放量不断积聚,造成了黑臭水体的大量产生。1.2自然生态系统割裂时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割裂时空化主要是由于城市大规模扩张而导致食物链断裂、水体环境割裂以及动植物迁徙过程中的通道被人为阻断[2]。其一,食物链的断裂。由于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导致原有的平衡性生态系统被打破,造成水体中的污染物溶解氧的能力下降、水体环境的通透度下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鱼虾超量繁殖。其二,水体环境的割裂。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无序性盲目扩张,致使原有水系系统的连通通道发生了较大变化,改变了原有的水系格局和水环境格局。道路建设里程数的增加导致硬化路面大面积产生,割裂了城市水体资源的流动性,原有的地面径流与地下水的供给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三,动植物迁徙通道被大量阻断。在城市建设环境中,由于河道系统被硬化处理,导致原有的生态通道被道路阻断,不仅切断了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同时也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影响。1.3城市环境中绿地空间被压缩。绿地环境资源是解决和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也是连接地上和地下水环境的重要纽带,在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帮助,丰富了绿地空间的功能性,避免空间格局出现逆转,同时也为水体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3]。

2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应用

2.1生态水系系统中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整合。为有效发挥城市水系统中的排水、防洪涝、优化城市环境等功能,需加强对黑臭水体的整治。为防治黑臭水体的形成,应逐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和截留,并做好引水补充等工作。在技术的整合与应用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即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生态护坡技术。应开展河道疏浚作业,为消除水体内河道的内源污染和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支撑。结合海岸线的作用来实现陆地与水资源系统的有效过渡。在植物系统净化过程中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态护坡技术来加强水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保护,增加水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水体之间的循环性。2.2重污染底泥清淤技术的应用。河流内部大量污染物沉积导致了内源污染的产生,沉积物中的大量有机污染物由于化学反应和长期厌氧分解而产生了H2S气体,同时还会产生金属硫化物FeS,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大量的泥沙聚集导致水体环境遭受到一定的安全威胁,因此要去除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河道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物去除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将淤泥开挖技术、运输管理技术、环保泥浆处理技术融合为一体,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3新型海绵性材料应用技术。柔性土工袋护坡技术。柔性土工袋主要是由聚丙烯和聚酯纤维两种材料组成,能够为生态坡施工、土工袋护坡施工及河道两岸的绿化护坡施工提供可靠性材料。土工膜系统中含有一定量的种子层,可将土壤系统中的植物放在袋内,并将其安置在坡脚或堆放处,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对于草本和灌木群落来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群落的抗腐蚀能力,同时还能减少水体流失。蜂巢格室护坡技术。作为一种高强度的三维网格结构,蜂巢格室护坡技术在边坡压力及锚固系统的作用下,不仅能够促进三维网格的扩展,同时能够将三维网格结构扩充成蜂窝状,并将泥浆、碎石和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充分融合,提升整体结构的刚度、稳定性及护岸的抗冲刷能力。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作为一种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生态型护坡技术,生态混凝土的护坡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因钢筋硬化现象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矛盾化问题,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水利工程边坡的防护与治理中。

3案例应用

本研究以某地区度假区海绵城市专项水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此度假区域的建筑面积为66.4hm2,中心湖体的整体建筑面积可达9hm2,集雨面积可达4.5km2。3.1流域内的空间。现场产地布局以棱形为主,并以护坡水体为中心区域,整个水体环境为封闭式管理。3.2现场场地的整体布局。降雨经过山体的自然过滤系统流入到调蓄池中,并借助湿地系统的回收功能应用到建筑场地和回用池中,建筑场地应用水会再经过海绵系统进行过滤处理或回收到回用池中。可结合污水管网系统实现对建筑场地中废水的集中排放,最终排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经过污水处理系统的尾水会流入湿地系统或湖泊,也可以作为生态性戏水池来使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补水能力。3.3场地建设的时空性。依据海绵城市不同类型建筑的结构功能,在原有场地结构空间改造的基础上对场地建设进行了时空分布,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赵萌,周志安.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3):83.

[2]霍佳,赵冬娜.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探讨[J].居舍,2018,(07):153.

整治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和等级要求越来越高,高等级公路、铁路的建设蓬勃发展,修建的隧道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设计、施工、地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隧道产生结构变形、开裂、错台、渗漏水等病害,大大降低了线路的级别,并威胁到安全运营,情况严重的使隧道失去使用价值,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很快,到2010年建成“二环八射”2000km高速公路。仅2005年将完成投资100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总里程为478km,通车项目34km,续建项目计682kme到2020年,重庆将建成总投资1990亿元的“三环十射三连线”共计3600km高速公路。重庆是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桥隧的比重较大,减少新建隧道发生病害和及时对现有病害隧道进行有效整治,对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种类和成因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高速公路隧道病害主要表现在:严重渗漏水、结构衬砌的腐蚀裂损、仰拱或铺底的变形损坏导致路面的破坏。几乎所有的隧道病害都与渗漏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隧道结构的缺陷给隧道渗漏水提供了通道,隧道渗漏水的长期作用又会加剧隧道侵蚀破坏,特别是在围岩有地下水并具有侵蚀性的情况下,对衬砌和隧道设备的腐蚀更加严重。在运营期间,地下水常通过混凝土衬砌变形缝、施工缝、裂缝甚至混凝土孔隙等通道渗漏进隧道中,造成洞内通信、供电、照明等设备处于潮湿环境而发生锈蚀、霉烂、变质、失效,若使路面积水,就会改变路面反光条件,引起眩光,造成车辆打滑,危及行车安全。

2.1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

a.隧道开挖对地下水的影响

①隧道开挖引起围岩应力的释放和重分布,改变围岩的力学特性和水的泾流路线,使周围的水向隧道内汇集和积聚,隧道处于地下水的包围中,给隧道渗漏水创造了条件;

②隧道周围地下水渗流场的改变,进一步引起应力场的不断调整,可能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地层不均匀沉降或滑移面活动都将对隧道结构造成破坏,使得衬砌结构出现裂缝等,形成渗漏水通道,使隧道产生渗漏水;

③隧道开挖可能引起的古滑坡复活或新滑坡、或矿产采空区失稳、或大的塌方、或大量失水后的地面沉陷以及地震或人为诱发地震等都会破坏隧道衬砌结构,引起隧道渗漏水病害。

b.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渗漏水通道

①混凝土浇筑时水灰比过大,形成开放性毛细泌水管路;

②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佳、混凝土质地不够均匀、水泥浆未能与骨料表面很好粘结、未能很好灌满捣实产生疏松层或留下各种形状的缝隙与孔洞,形成透水缝隙;

③衬砌混凝土材料中有杂物,腐烂后形成缝隙或孔洞。特别是在两环混凝土接缝部位,由于挡头板未拆除干净,腐烂后形成缝隙而漏水;

④“三缝”处理不当,产生的漏水缝隙;

⑤防水板安装不规范,未处理好防水板的接缝和破损部位,导致渗水,排水管路堵塞,等等。

2.2隧道衬砌结构破损成因分析

隧道衬砌结构破损是指隧道衬砌开裂变形、片块剥离以及大块坍落。其原因概括起来有地质原因(如软弱围岩、地层偏压及山体滑坡等)、设计不完善、施工原因和其他人为因素(如在隧道附近取土、采矿等)。其中反映在施工方面的问题比较普遍,如强度不足、厚度不够、模板变形、拆模过早及浇筑时机不合适等。但地质原因在衬砌结构破损成因方面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地基不均匀沉陷和山体滑移错动。

3隧道病害整治技术

人们早已认识到隧道病害对运营的严重威胁,只

是限于条件,目前对高速公路病害隧道的治理,由于受行车条件的限制,大都处于治表为主的状况,修修补补,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的很多。除非病害严重到危及结构安全才加以彻底整治,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a.注浆加固堵水技术

注浆作为加固围岩的一种手段,在隧道病害治理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加固地层以提高围岩的承载力和充填衬砌背后空洞使衬砌均匀受力,从而达到阻止衬砌结构继续变形或破坏。同时,浆液能充填岩体裂(孔)隙(洞),降低地层透水系数,同时能够修补衬砌混凝土结构裂缝达到加固和阻水的双重目的。通常采用的浆液有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特殊)单液浆、水泥水玻璃双组份浆液及化学浆液等。

b.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具有悬吊作用、组合梁作用、紧固作用及均匀压缩拱作用(如图1所示),在隧道结构产生病害部位安设锚杆,可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承载能力,将已产生裂纹的衬砌混凝土与已加固的围岩结合在一起,阻止衬砌结构的进一步破坏。

c.套衬技术

病害治理中如衬砌产生的裂缝不密集,尚不足以危及隧道结构安全,经加固后仍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而且存在净空断面缩小的余地,在安设锚杆、注浆加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施作套衬。套衬就是在既有衬砌内表面再灌注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与既有衬砌共同承担围岩压力。套衬可以有效地阻止既有衬砌进一步裂损变形,同时可起到防水的作用。

d.结构抽换技术

隧道衬砌结构如果裂缝交错分布,密度较大,并伴有片块剥落,严重错台,侵入净空限界,使原衬砌失去使用功能,则应考虑拆除旧的衬砌结构,重新施作新的衬砌。结构抽换过程中,必须采取如下措施,保证施工和隧道结构安全。

①架设钢架支撑,抑制结构变形发展;

②注浆加固围岩,并利用注浆管悬吊既有裂损衬砌;

③运用静态破碎及控制爆破技术拆除1日有裂损混凝土,并严格控制开挖进尺;

④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控量测。

e.渗漏水引排技术

地下水在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成因中,是最活跃、最具破坏力的因素,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难度最大,其治理效果能够综合反映隧道整治质量。对于从衬砌表面(主要在“三缝”部位)渗漏出来的地下水,必须配合采用引排技术治理。

4工程实例

重庆万梁高速公路亭子垭隧道和金竹林隧道由于建成后山体滑移,引起隧道拱顶、拱墙、拱底产生较大的纵、横、斜向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50mm。金竹林隧道和三正隧道为双连拱隧道,与国内所有双连拱隧道一样特别是中隔墙和拱脚处的防水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设计不够完善、施工工艺达不到设计要求等现象,从而造成该处严重渗漏水。建设单位及早认识到隧道的病害将对隧道结构和以后的运营直接构成威胁,分析了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地质原因和目前国内双连拱隧道修建技术水平问题,认为这几座隧道的病害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支在隧道方面具有先进施工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专业单位进行设计和治理。在此共识下,经多方选择,中铁隧道集团设计院和科研所承担了本项目的设计和治理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基本达到了一次根治、不留后患的整治目的,整治后隧道结构稳定,不渗不漏。2003年12月26日通车至今一年多采,运营状况良好,尤其是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渗漏水的治理效果非常显著。

在隧道病害整治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注浆加固堵水技术、结构抽换技术、中空锚杆加固技术、引排技术和软基袖阀式注浆加固技术等。尤其是对双连拱隧道进行注浆堵水过程中,采取普通水泥浆液和超细水泥浆液的配合使用,采用了注浆堵水结合引排水和单独引排水治理两种方案,目前来看,两种方案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结论

①隧道病害是国内外非常普遍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高速公路隧道病害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高速”,一方面直接威胁到隧道的结构和运营安全。高速公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隧道修建技术水平,避免或减少隧道病害的发生;②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的形式主要有渗漏水和结构破损,其中渗漏水病害比较普遍;

整治技术范文篇9

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税务工作,乐意为税务事业献身。

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素质,并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

3.在市局或基层分局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的推广应用、维护、培训及软件开发工作。

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

1.负责治理推广维护所在部门的各项税收治理软件、软件。

2.做好所在部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及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

3.负责做好本部门的计算机数据安全治理和维护。

4.做好所在部门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的维护及治理工作。

5.负责对税收业务中的各种电子数据统计上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指导。

6.协助领导抓好本部门的计算机处理业务工作。

7.对本部门税务人员有计划的开展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8.为本部门的领导进行税收治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要求

1.认真钻研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断提供高业务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

2.不断学习和把握税收政策和税务理论,增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税务部门工作的适应力。

3.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严谨务实,按时保质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4.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使计算机开发应用工作服务基层、服务于广大纳税人。

5.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市局、区局计算中心组织的各种专业理论学习和活动,按时参加市局计算机中心每月的工作例会。

6.各单位要将本部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维护人员名单报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备案,未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单位也要指定专人负责并上报市局计算机中心备案。未经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备案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本部门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工作。

7.安心本职工作,今后各分局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改行在非计算机专业岗位上工作或任职,首先要报名单到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备案和市局主管局长同意后才能进行。市局今后将制定必要的非凡政策来提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

8.各基层分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在业务上受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的统一领导、治理和调配。

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1.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应坚持参加市局、分局组织的各类日常税收业务学习和培训。

2.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每月定期召开全局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例会,进行工作布置及计算机业务交流和探讨。

3.根据市培训计划安排,市局计算机信息治理中心每年将分期分批组织全局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参加全国闻名高校或各大信息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4.对区局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市局将尽可能多的争取名额,为全局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多的“充电”机会。

整治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盾构隧道,管片裂纹,地质,粘贴碳纤维布

1隧道概况及工程条件

开工于2002年6月30日的广州地铁三号线某盾构隧道区间全长4.77km,区间隧道于2006年6月6日全线贯通,12月31日全线通车运营。采用德国海瑞克Φ6.28土压平衡盾构机掘进,装配式管片衬砌。管片外径为6m,内径为5.4m,管片厚为0.3m,环宽为1.5m,采用5+1块错缝拼装形成管环衬砌。

1.1地面环境

该区间左线管片(1662环~1724环)受损隧道段的里程为ZDK27+294~ZDK27+387,隧道上方地面为9层建筑物,建筑物的基础为15m~20m深的锤击贯入桩,地面环境复杂。

1.2地质情况

管片受损隧道段隧道覆土约29m~30m,洞身范围为5H-2花岗岩硬塑状或稍密状残积土,风化剧烈,遇水易软化崩解,洞底围岩为6H花岗岩全风化带。通道上方分布有5H-1,4-1,3-2,2-2等砂质黏土,地层比较软弱。

2管片裂纹病害情况

隧道投入运营快1年后,在2007年11月2日发现了左线1662环~1724环隧道段环号为偶数的管环管片11点位的管片内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纵向裂纹,该受损隧道段施工时间为2005年12月17日~12月28日。具体裂纹情况如表1所示。

3管片裂纹出现原因

1)列车长期振动造成隧道周边土体软化,侧向抗力降低,顶部弯矩增大。2)隧道埋深较大,达到29m~30m,且地质极为软弱,隧道覆土荷载造成了作用于隧道顶部的荷载较大。

4病害整治方案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