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训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8:52:15

综合实训论文

综合实训论文篇1

(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计划设置为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综合模拟及实训实习四个环节。一是依据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文化理论课程学习;二是依据物流管理类别实施物流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掌握物流管理程序、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三是依据物流企业业务需要设置岗位综合模拟,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四是依据就业诉求,培养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要以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相衔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亟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通过模拟网络系统平台将实训中心设置为物流管理市场化,使用数据信息办理物流公司业务和原始票据,构建虚拟网络背景下物流管理生产在线平台,通过在线平台驱动区域物流交易、包括单据的使用、软件操作、技能提高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物流企业实践中,培养师徒制,意向合约,签订服务年限,招之能用,用之能行,行之有效的机制,特别是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三)物流管理校企共建对接机制

学院在教学中与设置与企业岗位相对接,建立校企共建资源库,对学生实训学院应调整计划由第五个学期提前到第一学期结束,每一学期结合课程与课程相关的企业岗位设计,通过顶岗实习,将课程所学知识、与就业相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员工角色,保证毕业、就业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共建机制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岗位相链接的操作系统。

2物流管理课程构建与教学的创新

(一)物流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亟需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从业务操作员和业务主管来加强培养,部门经理需要拓展培养,对物流管理筹划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物流管理操作员的业务,包括对货物仓储的配送方式、货单的调度实施、国际货运单证处理、物流货物信息录入;业务主管侧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物流管理筹划等。毕业生初入职场面对的是操作员的基础工作,经过多年历练才进入业务主管、部门经理,负责仓储配送部、物流运输业务部、企业信息管理部工作。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涵盖物流管理业务中的任务及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从实践课程体系的组成来说,第一阶段培养学生岗位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第三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

3物流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构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关文件,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

(一)完善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建立仿真型物流管理公司

针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考量实训实习模式、基地建设软件、岗位环境、岗位职责等设计实训沙盘、提升企业文化等。改善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训建设。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平台以信息化物流业务流程为支撑、学训一体化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使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相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相衔接,打造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规范化,实现融技能培训、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综合实训中心。

(二)实现校企物流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健全物流管理实训中心建设配套制度

综合实训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国防生 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综合实训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61-03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职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某项任务。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它既是毕业前的一次大演习,也是上岗前的一次综合演练,其目标是重点解决知识和技能在工作环节、工作岗位、工作情境中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岗位综合实训课程的评价应遵循综合实训课程性质的特征,其考核评价应多方位地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但当前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考核任务完成质量量化标准不明确,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多是以任务是否完成或完成情况优劣等概念模糊的标准为成绩依据,没有对实训项目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质量量化标准和评判依据,更无法按照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二是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指导教师往往以实训成果、答辩表现评价学生岗位综合实训成绩,缺少过程跟踪与考核,部分学生的实训成果在内容上不能充分体现就业岗位的内容和自身的真实体会,形式上则草草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则严重抄袭、内容重复,部分学生实训态度差,随意离职离岗,却很少在实训成绩中体现出来,等等;三是岗位综合实训缺乏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效果反馈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研究和执行的标准,对学生表现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

PRKS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评价理论

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评价应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学生能力培养思路;不仅应重视岗位实训的直接结果,而且应重视学生在实训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的提高;另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等,都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PRKS评价法,即对学生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的评价,不仅看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结果(R:Result),而且重视开题和实施过程(P:Process);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K:Knowle-

dge),又重视职业能力养成(S:Skill)。

PRKS学生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选取 PRKS学生成绩评价重视全过程评价,重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岗位综合实训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指标采用二级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有4个,分别为岗位综合实训开题、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答辩,反映岗位综合实训的全过程;二级评价指标有13个,反映学生精神、能力的养成。具体如图1所示。

成绩评价模型 按照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成绩评价的实际情况,学生成绩评价分为五级,分别为优秀(≥90)、良好(≥80、

评价指标权重 成绩评价指标权重应体现岗位综合实训的特点,如重视过程参与情况、实训成果的最终表述、答辩言语表达情况、实训题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等,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页表2所示。成绩评价指标权重也应体现行业职业精神、技能的养成情况,如小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及说服他人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确定学生成绩评价二级指标权重如下页表3所示。为保证各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在制定中还可以按重要程度按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成绩确定 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满分值为100分,一级评价指标分值为二级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即

Ui =■Uij×P1j (i=1,2,3,4) (1)

式中:U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值;U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P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学生成绩为一级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即

U=■Ui×Pi (2)

式中:P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可促进岗位综合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其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为反映岗位综合实训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提出的PRKS评价体系,不仅要看综合实训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结果,而且重视综合实训开题和实施过程;既重视实训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又重视通过岗位综合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高职院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PRKS成绩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47-49.

[2]孙连栋,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56-58.

综合实训论文篇4

【关键词】会计 综合实训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89-02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经常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动手操作实训,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对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简介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该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这种教学法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践后理论或先理论后实践,而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是一门实践及操作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模拟实际工作业务的流程,熟悉从取得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再到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账务处理流程。这就需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堂理论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这样,不仅能改善教学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其次,现在大部分的中职生都较缺乏学习欲望,底子薄,自控能力较弱,主动性较差。但这些学生有他们的优点,就是脑子灵活,喜欢动手操作。这就需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首先,制订实训内容及要求。会计综合实训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训时间为四周,在第四学期开设,主要是面对即将外出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该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后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训课,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会计综合实训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进行商品流通会计实训,另一部分是进行企业财务会计实训。两种不同内容的实训都是要求学生根据仿真的原始凭证及经济业务内容来填制记账凭证,依据记账凭证来登记各种账簿,做T字账,最后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会计综合实训课中,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复核等角色,根据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来做记账凭证。由扮演会计的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由扮演复核及会计主管的学生对记账凭证的正确性进行复核与签字。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岗位角色,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和流程协作完成实训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是直观教学法。本课程作为实训课程,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训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3D模拟动画财务流程图,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填制记账凭证内容时,可运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原始凭证投放到大屏幕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生动地展示记账凭证的填制过程。或者,可采用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将纯理论的知识演变成动画,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是任务驱动法。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又产生新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不断完成任务,最终达到实训目标。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例如,在讲授记账凭证的填制这项实训内容时,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班上的各位同学均是长城某公司的财务部人员,现收到销售单位开出来的销售发票据以做账,这时应该由哪个岗位去办理这一笔业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提出任务――由业务员填写一张支票用来偿还购货款,让各组讨论分析任务如何完成;当某位业务员成功用支票办理完业务后取得一张发票时,便极力表扬,“驱使”大家经过合理的方式完成前期任务。收到发票就交由会计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继续由不同岗位的同学完成账务处理程序。最后进行总结,逐一指出学生操作上的缺乏、对错之处,强调重难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89页)

表1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定表

最后,进行教学评价。会计综合实训评价由三方面组成:自评、互评、师评。首先是自评,在实训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各自努力做出的实训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阐述自己的思路,自己给自己打分。其次是互评,即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进行评价,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来发现自己做得不对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然后进行改正。最后是师评,教师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完成实训的情况、实训内容的正确性、整洁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团结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师除应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外,还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需填写自评表,通过自评表,反思不足,进而以自信、积极的态度完成下一个任务。表1是根据评价体系制作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定表,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综上,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识与技能的渗透,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综合实训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该现象也正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拟经营,我院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正值我系沙盘模拟实训室创建完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一)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①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只有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比如北京大学的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论文范文。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从上述的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故此,其对应的能力培养,即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的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的培养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基本计算机能力的学习训练。

2、综合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

3、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方面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模拟经营,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的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也应该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一)理论积淀阶段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的积淀,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如此。本身性质就为文科,多应用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管理类的专业,在理论积淀阶段主要以各种管理类的理论知识为主,因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的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的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的要求。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的技能“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的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二)校内实践阶段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以理论为主要基调,那么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我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技能。对于其他专业的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的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效果不会太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模拟经营,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从实践锻炼中去培养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就足够。通过反复不断的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的原理内涵,从而真正的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论文范文。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的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时教师的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分项的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的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那些是需要决策的环节,已经如何来作出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决策。锻炼学生的经营理念,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拓展。

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无疑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沙盘模拟经营实训主要通过模拟企业经营过程,包括供应、采购、生产、销售、纳税等各个环节的运营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通过扮演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角色,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能知识完成自己各自分配到角色任务。同时也可以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与同事相处。

目前,我们正着手准备沙盘模拟经营的实训的安排模拟经营,相信后期可以看到综合模拟经营实训对学生能力训练的效果。

(三)校外综合能力训练阶段

对于学生来讲,在经历了校内的各种学习、训练之后,终于迎来了初露锋芒的时刻。这就是在我的设计里的第三个阶段,通过到校外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完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此阶段,我设计的时间限制是半年。在这期间,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习任务,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外,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为自己的学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可以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定期联系跟踪反馈,了解学生在校外担任的岗位,工作进展情况等,通过不定期的电话访问或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就业情况等反馈学生的学业质量。

三、预期目标

以上关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的设计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基础而设计。预期通过这三阶段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求职竞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

李丽 1963- 女 系主任 副教授 本科 会计与审计方向 江苏无锡、214000

① wenku.baidu.com/view/9fec9e88680203d8ce2f2409.html

② mba.pku.edu.cn/101902/101968/10298.html

③ xsc.njue.edu.cn/newsnew/Article/zsxx/zyjs/201005/15.html

综合实训论文篇6

关键词 内化 外贸实训 输入 输出

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内化”是介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过程。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一种理论的“输入”,而学生成绩的考察,终究是要看学生的“输出”情况。但“输入”不可能立即转化为“输出”,这之间必须要经过学生的“内化”,“内化”就是对“输入”的理解和发挥,然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输出”。

《外贸实务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内化”的重点应该放在“外贸实务英语实训”这个环节。但是,学生“内化”的程度,也得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输入”做基础。所以,笔者从国贸理论知识的“输入”入手,再过渡到如何“内化”国贸实训,从而提高国贸“输出”的能力。

一、理论教学创新

(一)双语教学

传统的《外贸实务》采用中文教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贸最大的优势在于对英语的敏感度要大大优于商学院的学生。实际的国际贸易中,绝大多数的交易都是用英语进行操作,这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贸带来了极大的优势。

在学习国际贸易过程中,要分析大量的案例,而且有大量陌生而又专业的贸易词汇,这又要求教师适当的用中文加以解释,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所以,笔者在这门课程定位为‘双语教学’。中文占30%,英文占70%。

(二)知识结构

《外贸实务英语》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铺垫,才能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期伊始,笔者对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根据外贸发展的整体趋势,加入了如何寻找客户,怎样建立网站,如何利用B2B贸易平台等,现代化的信息元素。

三、实践教学创新

《外贸实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只是铺垫。但以往的教学过多的讲解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内化实践。所以,笔者把国际贸易的流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设计单项的训练,再把每个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实训。

(一)单项课程训练

单项课程训练是综合实训的基础,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项商务外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成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在学期开始,把学生平均的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的小组,按照要求并结合实际,分析不同的案例。就实践操作部分而言,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国际贸易平台”系统,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操作,系统会为各个小组自动打分。

(二)综合实训课程

综合实训是从专业的整体知识技能构建的角度,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来安排的,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商贸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上述单项实训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与巩固,然后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掌握各个单项训练后,再次进入“国际贸易平台”系统,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操作,系统会为各个小组自动打分。

1、综合实训课程的要求。学生完成两周时间的综合实训,需要撰写综合实训项目内容,如果实训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并计入毕业总学分。教师需要做好实训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准备好实训必需的各种文件和资料,向学生讲明综合实训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的问题等事项;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全过程,在实训开始后,即时指导、解答、处理疑难问题,做好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与协调工作;在综合实训结束后及时要求和检查学生撰写实训内容,审查学生实训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

2、综合实训的内容。综合实训的内容包括各单项课程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知识、各单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实施能力。课程设计为进出口贸易流程模拟。首先,进行岗位定义和学生角色分配。对各个单位进行任务分解和岗位定义,如出口公司可以细分为出口业务部、跟单部、报关部、船务部等。把学生根据专业分配到岗位上,并根据兴趣和能力委任经理、副经理和业务员等职务。教师作为协调者和监控者对整个系统的运作进行维护和调整。然后,模拟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根据各岗位的任务定义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在业务模拟的过程中,使学生加强业务体系的认知,掌握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熟悉岗位业务工具的使用。

四、考试形式创新

《外贸实务英语》是一门很有实用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笔者在考察的形式上做了改进。笔者把考察的成绩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外贸专有词汇检查,在最后一个月里,我按照小组的顺序,在不同的时间段,检查学生对重要专有外贸英语词汇的理解,成绩记录在案。二是以外贸公司面试的形式,口头对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外贸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成绩记录在案。三是让学生进入“国际贸易平台”系统,根据上面的要求,进行操作,系统会为学生自动打分。三项成绩综合得出学生的考察成绩。

五、结束语

《外贸实务英语》的课堂授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实际国际贸易中,有很多突发事件需要我们灵活处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是提高外贸英语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应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应该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惠互利的合同,逐步建立“协作型”与“合作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建立实训档案,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极大地“内化”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输入”,从而提高外贸的“输出”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春袜.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综合实训论文篇7

[摘要]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会计教育质量与实际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而实践教学质量是提升高职会计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鉴于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文章从教学结构的设计、实践地点、实践条件、实践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12345”的教学模式及其具体应用。

[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会计类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梁泉生(1968-),男,江西瑞金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高职教育。(江西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92-02

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结合科学的实践手段、运用合理的实践条件、运行恰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优化的、彰显实践教学性质的教学系统。而后再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突出简明、稳定和可行性特点,从根本上控制整个流程,尤其是注重对结构的把握。在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在整个教学中居于显著的地位。只有不断推进会计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实践能力。但是,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因此,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制订一套可行的高职会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的主要标准是其具备的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会计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的。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在核算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核算实践的培养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引起重视。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先进行理论授课,而后进行实践操作,这就导致理论较为集中,与实践的进行有一定的时间差,很难实现二者的有效统一。第二,在安排实践的时候,在形式、项目和组织形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教学实效不尽如人意。第三,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的设置项目仍是会计做账,忽略财务工作中的财务管理、申报和监督等内容。第四,在实践中,主要的训练手段仍是手工会计,电算化没有被引起重视,导致与电算化课程相脱节。第五,校内开展的实践活动很难实现与企业实际的职业特征相统一。第六,理论教材、理论传授场地与实践教材、实践场地不统一。以上弊端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和理论观点。一旦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技能不专业的情况,就很难将知识综合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职业评判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就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为此,要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探索合理、有效的方式,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获取强大的长远发展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实践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形成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系统,全面支持教学方式的推进。目前,会计电算化的设计思路是:实践教学的范围要由校内向校外转变,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明确学生对基础能力一分项操作技能一整体业务水平的理解程度,掌握学生实践角色的转变规律,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教学系统。也就是说,在三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由职业素质训练阶段向预就业阶段的过渡,即“3+2”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做一体化”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上主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联系,将学习与工作实践需要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上,要求会计电算化上达到实践与学习交替进行,对真实的财务进行账务操作。在“3+2”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具有全局化、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含一个稳定的教学目标、两个具有层次和深度的层面、三个内容的一体化、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以及五个至关重要的实训,也就是“12345”的实践教学模式。

1.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对于未来财务工作者,应该是要既能手工操作,又具备电算化操作的水平,具有较强的会计理论,同时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新时期财务发展现状的综合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两个深入的发展层次。一方面,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与培训。在校内进行的实践和训练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形式为会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实训室以及综合性的财务实训室。对真实业务进行仿真训练,制作会计凭证、报表,应用真实的财务和管理软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过程模拟训练,实现对基本技能、审计知识、财务管理等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为进入真正的社会实践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是在校外进行的实践与培训。可以在校外成立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训练,主要是针对会计的基础教育、课题调研、职业素质以及毕业的相关设计活动。真正了解企业的经济行为,掌握真实的会计账务,对会计方面的处理方式和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学生职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三个内容一体化的实现。一是实现一体化的教室。对于一体化的教室,主要是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将某一企业的财务现场作为实践场地,这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建立财务文件以及财务制度,教室的一部分用作教学,一部分用作设备存放区,也可以将两部分改为四周和中间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备的分配,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财务部门,同时采取轮岗的制度。这种一体化教室,必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的会计工具,以便进行实物的展示和训练,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气氛。在这种背景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顺利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是形成一体化的教师。会计学的教师肩负着普通教师与会计师的双重身份,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需要考取相应的会计师资格以及职业资格,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学实践,要选派专职教师,逐渐增加阅历以及经验,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于一体,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发展需要。

三是选用一体化的教材。要避免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的脱节,保证高度统一性。在采用文字进行知识阐述的时候,可以适当添加实际例证,用会计载体来处理经济业务,应增加实践训练题、案例分析题等,实现理论与实践、规范与教材的一体化。

4.实现四个层面的结合。第一,技能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与育人、能力与素质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传授的同时,传达给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协作以及会计的职业道德。在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素养实训。通过训练,学生体会了企业的文化,培养了勤奋精神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质量观念,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第二,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会计工作岗位众多,具有多种分工,同时工作的方向也各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是合作与分工相结合的关系。为此,在进行实际训练的时候,要推行每个岗位一个人,或者一个岗位多人轮流的形式。通过分岗,使学生对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通过综合实训,学生得以对多种岗位进行训练,独立操作一个企业的全盘账务,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

第三,手工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当前,手工账和电脑账处于同时存在的状态,因此,要对二者同样重视。手工账实训有助于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会计电算化实训使学生学到了如何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为此,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会计方面的对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与此同时,达到对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强化对财务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四,校内与校外模拟实训相结合。为了全面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采取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真账训练有机融合的方式。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极大地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5.五个关键性实训方式。第一,课堂单项实训。课堂单项实训主要是指会计课程中涉及的单项技能训练。如会计书写、翻打传票、增值税纳税申报等。这种训练通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对专业素质的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实施分课综合实训的方式。在完成单项训练之后,要进行仿真的综合训练,实现分课与综合的有机集合。通过训练,可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三,进行专业的综合实训。将“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岗位实物”等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技能。

第四,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战能力,适应职业长远发展,要将实践逐步扩展,由校内向校外拓展。在进行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时候,改变体验性的角色,养成职业习惯。有关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关于职业素养的实现。通过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企业的运行,懂得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了安全意识。同时,也掌握企业的运营模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二阶段为预就业的实习。通过这种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第五,形成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调查报告。在即将进入社会、走向职业生涯的前一个学期,教师要安排学生去做一些调查,设定具体范围,让学生带着目的去企业进行调查,形成报告,使学生将自己所需的知识综合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具备探求真理的科学品质,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在“12345”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将单项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会计岗位的认识水平,具有统筹思想,在实训过程中,接触了真实的会计核算,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学生实现了全方位、系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深层次领会会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个体竞争力,对于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参考文献]

[1]凌世寿,石勤,“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会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4(3).

[2]宋晓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华章,2011(33).

[3]周顾宇.论高职会计专业下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

综合实训论文篇8

(一)毕业设计选题空泛,不能显现其实用价值

高职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选题过大,过于理论化;或者涵盖面过广,盲目追求大而全,想从高层次、全方位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水平,结果无法深入分析与探究。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论文选题定为“我国现有宏观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这样的题目高职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其次,部分学生选题过于陈旧、空泛,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是从百度搜索到的,就是参照往届学生曾经选用过的,这样既无实用价值,又容易导致重复抄袭嫌疑,大大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例如,有学生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为“某某品牌研究”“常用的促销方法研究”等,这样的选题毫无新意,毫无价值,根本无法深入进行分析。

(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欠妥,学生不能充分准备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个学期既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顶岗实习阶段,又是学生寻找适合的单位准备就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奔波,或者忙于实习工作,几乎抽不出时间来精心准备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对毕业设计而言是不妥的,学生难以充分准备,最终会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三)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由于进校时的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在校时期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不少学生还是无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导致其最终的毕业设计没有设计,仅仅是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剪切、复制加粘贴完成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从笔者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来看,有的学生选题盲目,不切合实际,甚至不听从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有的学生对于网上收集的资料自己不加整理,交给老师去删除整合;还有的学生完全抄袭他人成果。这显然与完成毕业设计的初衷相背离。

二、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策略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就是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

“捆绑”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通常包含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多个项目,一般都可以借助于校内的实训场所开展这些项目的实践活动,通常会集中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将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其所开展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捆绑”,可以结合其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使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二)限定毕业设计形式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高职教育明显不同于本科教育,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毕业设计更合乎要求。但是毕业设计本身又更加适合理工科专业,这类专业学生可以结合某种工作背景和条件进行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计或者生产方法设计以及实验设计等,其毕业设计的成果一般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对企业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对于文科类专业而言就不能直接把上述毕业设计完全照搬过来。因此,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虽然还是写毕业论文,但是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所限定,要求学生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实训、实习活动项目来写,强调既要有“设计的过程”,又要有对企业直接有效的“内涵”,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要将曾经完成的“项目成果”作为附件附在论文的后面。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展示了对企业有用的“项目成果”,使毕业设计更加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例如,某学生在写《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一文时,将“小米”移动电源的市场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报告,以及开展“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等文本材料作为附件附在了论文的后面,对论文起到了佐证作用。

(三)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重新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是将毕业设计的进程安排提前,也就是把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来进行,这样做就避免了时间安排不合理的弊端。同时这个“提前”还包含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理念提前灌输给学生,通常从第四学期分阶段、分项目进行专业的综合技能实训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的“预备阶段”,通过实训项目导师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带着要为毕业设计积攒经验、积累资料的心态去开展综合技能训练。

(四)规范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论文写作

当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相结合后,学生的选题就必须围绕实训、实习活动的项目确立,不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其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第四、第五学期围绕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分别进行了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促销设计、销售活动、陌生拜访与产品推介、营销策划等几个项目,开展实训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记录相应的实践资料、撰写相关报告、提交心得感受等文字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接受导师的询问。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选题时必须选择上述实训项目的某项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确立了毕业论文的写作主题。例如,“对‘蒙牛优益C’乳酸菌饮料广告策划方案的思考”“对‘小米’移动电源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的反思”“对‘雪菲力’盐汽水促销实训活动的探究”“对‘雪菲力’盐汽水产品推介实训活动的思考”“关于‘百事可乐’校园促销方案设计的反思”等都是源自于学生所进行的广告策划方案设计、市场调查实训活动、促销方案设计及促销实训活动和产品推介实训活动。同时在毕业论文写作上,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前期所开展的综合技能实训活动过程而写作,从某一实际活动出发,就自己在前期实训活动中某一个实训项目展开论述,从实际的操作过程写起,在阐述自己的实践步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前期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最后再升华到对同类产品或企业开展类似活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避免了论文写作落入俗套,使论文真正有内涵和实用价值。

(五)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

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化负责是指专业指导教师既要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也要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常,每个专业指导教师负责两到三个实训小组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实习活动,全程参与学生的所有项目活动,并跟踪负责相应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由于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到学生每一个项目的实践中,对学生所完成的各个项目情况熟悉,对学生的所有活动起着监控与指导的作用,所以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完全得心应手。

三、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注意点

(一)学校制度配套

学校必须有制度配套,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从学生选题、收集材料、拟定论文提纲、写出开题报告、开题、写出初稿、反复修改、定稿到打印并上交资料再到最后的答辩环节,要求具体、规范明确,环环紧扣,层层落实,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同时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制度,以系部为单位督查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专业实训配齐

必须重视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配齐校内必要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从数量和质量上保证专业实习、实训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

(三)指导教师配备

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备上,应该选取有责任心、有实践教学经验、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学术素养的专业教师,这样的指导教师既能进行综合技能实训的指导,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当然,学校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高校进修,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

(四)学生个人配合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关键是学生的配合,学生是否重视毕业设计,能否很好地参与实训、实习活动,能否自觉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活动,都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效,所以学生的个人配合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综合实训论文篇9

关键词:综合实训;能力培养;教学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05-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建设,获得很大发展,已超过本科教育规模。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国首批二十八所示范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及课程网站建设,提高学生知识及专项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强化综合实训的教学,保证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有一门综合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时间少,一般只有本科教学的一半,实验时间就更少;课程实验一般是专项能力培养,如仪器仪表使用、元器件参数测试等,一般不涉及完整电路系统的分析,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层次。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校将综合实训按正常授课要求进行实施。本文介绍电类专业学生一年级第二学期的电子产品装调实训,介绍实训的组织实施、成效及体会。

一、综合实训的组织实施

电子产品装调实训是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通信等专业的一门平台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关键。综合实训教学特点是:(1)现场教学。我校共有6条装调流水线,最多可同时安排近300学生同时训练,这是硬件保证。(2)集中实施。相应班级安排实训时,学校安排本班其他课程都停课,综合实训一般3到5周时间,这样选择一项较综合的项目来分解、焊接、组装、调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过程考核。根据学生每天做的结果,要实时记录并打出成绩,最后给出总的实训成绩,可以实时反映学生做的情况、达到的效果。针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

1.实训项目必须获得学校立项,才能作为实训教学项目。为保证实训教学质量,所有实训项目要求先申报,获得学校认可立项后才可组织实施。一般学校验收实训项目要求具备项目实施的教学标准、项目实施的教师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作业文件及电子实训指导手册、项目小组讨论记录、项目过程考核记录、项目结果的实物照片、项目实施过程的照片。这样可以确保实训资源齐全、实训任务量及实训安排符合教学要求。

2.实训项目任务分解及时间安排。实训是现场教学,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实训任务,并分解为每天的可做任务,才能保证实训现场的秩序和质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每天都有规定的任务要完成。电子产品装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手工焊接能力、元器件识别及测试能力、简单电子电路焊接及调试能力,才能真正组装具有一级精度的数字万用表。一年级学生基本是从零开始,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掌握相应技能。

3.现场组织实施。实训现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每次实训开始,教师要介绍今天的内容、现场要完成的任务及课后要完成的作业文件。教师主要是讲解、答疑、示范、巡视记录;学生要按要求现场操作、焊接、装配、调试、讨论。一般一个班级四十几个学生,最好有两名指导老师,对学生做的结果要检查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指正,拿出几个做的好的及不好的进行比较交流,这样既掌握学生做的情况,又能增加现场的互动,提高学生制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4.实训教学的考核。学生参加综合实训项目学习的成绩等级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相结合给出。形成性考核:由实训指导教师对每一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训情况进行过程考核。每一阶段根据学生上交的作业文件,依据项目本阶段验收考核要求,参照学生参与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态度、与人沟通、独立思考、发言,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意识、卫生状态、出勤率等方面情况综合评价得出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成绩。终结性考核:实训结束时,实训指导教师考查学生的实训项目学习最终完成的结果,根据作业文件提交的齐全与规范程度、完成产品性能是否达标与质量好坏、项目答辩思路、语言表达等给出终结性考核成绩。采用以上方面综合评定的办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实训训练自觉性,提高实训效率。

二、综合实训的成效

从2008年开始进行综合实训教学,综合实训建设方面,已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训大纲、教学计划,配套授课讲义,完善的授课课件及有效的考核措施。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有较大提高。电子信息类学生参加技能鉴定所组织的无线电中级装调工考级一次通过率高;有些学生进一步参加省级及部级电子大赛并获得了好成绩。

三、综合实训教学的体会

1.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训教学,充分体现学以致用,将专项能力培养与实训综合能力培养有机联系,促进学生技能提高。

2.实训教学是现场教学,耗材量较大,教学成本较高。学校要保证现场的场地、设备、电子元器件及相关工具仪表等硬件设施,对耗材要及时补充,确保实训正常进行,一般实训开始前要做好实训材料使用申报计划表。

3.实训安排上考虑课程内容与实训进度。电类专业班级每年有近20个班级,每个班级要连续进行三周实训,基本上从学期的第二周就要开始进行实训。因此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就跟不上实训授课要求。解决的方法是先安排对口单招的学生实训,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技校学过电子线路知识,有基础;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如学期开始进行数字万用表装调、学期中间进行数字电子钟实训、最后进行电子交通灯的实训;此外,教师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少的班级,在实训授课时多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加强过程辅导答疑。

参考文献:

[1]孟贵华.电子元器件选用入门[M].

综合实训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89-02

摘要:各地县级党校在对村干部培训和教育中一直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在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通识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但在深化能力培养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浙江省瑞安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转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制定了“全员通识培训――重点村深入培训――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的培训模式,深度培训村干部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村干部;培训模式;城乡统筹

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此过程中,村干部的实践能力对加快政策的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瑞安市各级党校尝试“全员通识培训――重点村深入培训――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的村干部培训模式,深度提升村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执行力和实践能力。

一、村干部培训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村干部由村民直选上任,其成长必然要经历不适应到适应、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长期过程,加强培训将是缩短村干部成长周期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组织化程度较低,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1.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来,瑞安市各级党组织重视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但培训重点则放在政策理论学习上,以党校教师或党政机关领导进行政治思想、政策法规等理论灌输为主,缺少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实际应用等实践锻炼,不能满足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2.重共性轻个性。村干部的个人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及所在村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培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个人需求。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培养成本等多种因素制约,对所有村干部的培训内容及手段都采取同一模式,不能适应农村城市化新形势的需要。

3.重集中培训轻训后交流。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实践能力,在培训结束后,理论运用实践的过程中,传统村干部培训模式往往缺乏搭建交流平台,及时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培训产生的效应没能在培训班结束后得到进一步发挥,持续性不够。

二、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背景下对村干部综合素质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温州市作为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农村土地、住房、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城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关键环节,在村镇管理体制、城乡建设体制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方面,建立起城乡相对接和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并在改革实验中逐步加以完善,基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改革的重点所指在农村,必然要求村干部大力度参与改革过程,对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1.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村干部扎根于农村,熟悉农村情况,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村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农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作为瑞安市的村干部,只有深刻理解温州推行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政策理论背景和实际内容,对政策实施和推进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较强的群众观念。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根本方法,以要素市场化为导向,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以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为平台。政策各项内容事关基层群众,正因如此,村干部在决定重大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群众;工作中遇到阻力或困难时,要同群众商量,群策群力,把事情办好。

3.较强的创新能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现实问题,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照抄照搬,事情可能是完成不好的。这就需要村干部深入学习相关政策,在参考他人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创新。

当然,作为村干部还必须具有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开阔的视野,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深度提升村干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瑞安市重视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2011年村级干部换届完成后,正值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实施推进大背景下,瑞安市委组织部与市纪委、民政局、农林局、市委党校等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了“全员通识培训――重点村深入培训――以点带面、定期交流”的培训模式,现将此培训模式作具体分析。

(一)全员培训,提高通识。温州是我国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温州市委2011年1号文件正是以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内容,改革的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作为基层干部,对文件内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为此,瑞安市对全市910个行政村领导班子进行全员培训,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力。具体做法:将910个行政村分成九期,每期安排一周时间,对全体村书记和主任进行脱产集中培训。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建立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不定时点名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培训内容上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农村土地管理知识、农村规划建设等为主,提高村干部对城乡统筹政策的了解,同时还安排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农村廉政建设讲座、当前农村热点问题法律剖析、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财务管理、农村金融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计生政策等,以提升村干部行政管理能力。另外各镇(街道)负责村级组织其他成员的培训工作,各村由驻村干部牵头负责村民代表、社员代表和配套组织成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覆盖到每一名村干部。在培训帮带方面,重点对567名新当选的村“两委”负责人,由乡镇班子成员实行“1+1”帮带培训;新当选的村级组织成员,选派一名连任村干部实行“老+新”帮带培训。

(二)重点培训,深化能力。第一阶段全员培训后,对城乡统筹综合政策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具体的实施操作却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为此,瑞安市委组织部牵头,协调农林局、市农住建办、党校等单位参与安排重点村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组成一个培训班,全称为“瑞安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重点村一把手培训班”,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内容。

1.培训学员对象,突出片区示范性。全市各行政村情况各不相同,有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几百上千万的富有村,也有零收入的“空壳村”,市委组织部充分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决定以镇、街为单位分配名额,由镇(街道)确定本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参与此次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做具体要求。

2.培训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此次培训的时间跨度达到两个月之久,但村务繁忙,如果两个月一直在党校培训,村里的很多事情将难以解决。为此,培训组织部门把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四天时间,总共十六天的集中培训,其他时间布置作业自主完成。这样的安排既能完成既定培训目标,又能充分考虑村干部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培训效率。

3.教学方式呈现,努力实现多样化。相关组织部门及上级领导非常重视这个培训班,据有关领导称这是一期相当于中青班规格的村干部培训班。因此在培训方式上确定“立足党校、面向社会、重视理论、更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理论中思考,在参与实践中提高,重理论和实际结合。

(1)注重课堂交流,提倡课堂研讨教学。村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纯教授式教学很难引起他们的听课兴趣,因此各讲课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上留足时间与学员进行交流,既能防止学员听课疲劳,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政策理论充分讨论。本次培训内容的第二模块是“三分三改”, 老师的上课主要围绕“三资管理知识、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内容展开讲解,听完理论讲解后,由各小组组织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每位学员结合所在村实际情况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想法,由小组代表在班级论坛上发言以供其他学员参考。

(3)结合实地考察,拓宽学员视野。组织学员到嘉兴地区考察城乡统筹改革情况以拓宽学员视野,希望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启发。

(4)学员现身说法,更具参考价值。在政策实施方面个别村已走在前列,由这些村干部向全体讲解本村的做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5)组织部门领导,参与班级论坛。由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城乡统筹办、市农住建办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班论坛,学员畅所欲言,结合本村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提问,由相关领导进行解答,问题多种多样,相关部门负责人解答也针对实际,全体学员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严格班级管理,营造学习气氛。村务繁忙,加上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容易造成村干部的缺课,为此班级成立班委管理制,制定班级请假制度,出勤情况每天一报,并把相关情况报所在的镇(街道)有关部门。在严格的管理下,学员们的出勤率相当理想。这不仅保证了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个人的组织纪律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三)以点带面,定期交流。重点村一把手培训结业后,各学员结合本村实际和培训班所学知识开展实践,并与未参加此次培训的邻近行政村或情况相似的行政村组成一个交流小组,定期开展交流,以点带面,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四、总结与思考

对村干部的培训和教育,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相当重视,但通常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如以会代训、短期通识培训等,对提高村干部的实践能力作用不大。以上培训模式能够真正把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1.结合村干部特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培训。应深入了解村干部自身鲜明的特点,用群众语言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把要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开门见山地说明白,把党委政府想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让村干部听明白,弄清楚,入脑入心,把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2.考虑村干部的需要,在培训内容安排上充分尊重实际。应深入探索村干部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村干部在培训内容上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使培训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共性”走向“创新”、“以会带训”走向“训后交流”。

3.服务实践工作,展开定期化的交流。集中培训的时间毕竟不长,培训涉及的内容不可能全面,以培训为平台,以制度化的形式定期组织交流,及时探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样的作用比起培训本身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