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2:50:11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进行,而且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较差,无法开发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考试多以笔试为主,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使得所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应用。

2提高中医院校西医诊断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增加学时

中医诊疗源自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体认识,西医诊疗则源于精细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中西医诊断的共识都源自远古时代的对人体的基本认识[3]。西医诊断学是解决中医院校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弊端的最佳途径。因此,有必要加强认识,了解西医诊断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转变学生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问题式(PBL)与授课式(L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培养全面型人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模拟或恢复教学内容情境[4]。LBL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生引入问题后激发其积极思考能力,通过自我讨论、探究及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5]。PBL教学法则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传授采用PBL与LBL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实践中准备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患者或选择标准化患者,教师让学生通过询问病情、采集病史、书面记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教学与临床相结合

教学过程别是体格检查和症状学部分应尽最大可能地将书本知识与日常的常见病、多发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自身患过或接触过某种疾病的患者,很快会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认知相结合;讲完症状及体征后,可选择常见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疾病判断等,不但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锻炼了其诊断能力。

2.4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将网络、多媒体等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的综合教学技术,是理论知识最好的教学形式。具有内容丰富、直观、高效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及动画,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学习主动性的调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上采取教师讲解一段后,再播放正确的及错误的操作录像,正常的及异常的体征对比,使学生加深印象。诸如,教师可以将心脏杂音和心脏搏动的动画、心电图利用多媒体同步播放,再与其他各类型杂音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2.5建立临床技能培训室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2

【关键词】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病证结合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 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名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取消中医病名不仅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病证结合诊断特色也没有了,更谈不上中医的优势、生命力和发展。

2 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而气、血、水、脓、毒、火(炎)等概念,中、西医则都将其视作基本的病理改变。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而又不等同,中、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某些中医病名目前尚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医病名的冲击,加之近代中医一味地强调辨证而不重视病名诊断所致,而不是中医病名脱离了实际,导致广大群众不能接受。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方可使中医病名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 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疔、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而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法治疗,如肺痨若不治痨杀虫,则辨证治疗效果欠佳。虽然异病同证时应当同治,但治疗也应根据病而有所区别,如胃疡、久泄均可见脾虚证候,在补脾益气同时,胃疡者常结合理气止痛,久泄者则常兼利湿止泻。同时病名诊断亦可指导辨证,因为每个病演变过程的一般规律往往可体现为不同的“证”,各证出现的频度也不一致,如风眩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阳上亢,而阴阳两虚则较少见,有时病人可能仅有血压增高,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以致无症而出现无证可辨,此时则可根据风眩而首先考虑为肝阳上亢,采用平肝潜阳的治法。

4 取消中医病名必将导致中医学的灭亡

有学者提出,中医病名改革应大部分采用西医病名,或中、西医病名并用,这样方有利于中医现代化,并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2]。也有人认为“取消中医病名中医灭亡不了”。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中医临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医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但绝不能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因为中、西医学是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论,把西医的病名搬过来,套在中医学的头上,则名实不相符,无异于穿西装戴瓜皮礼帽,这无疑会给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思维方面的负面效应。

中、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认识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种“西病中证”式的诊断无异于“人头马、美人鱼”之类,似是优势互补、强强相合,但实际上只会使中医学走向灭亡。因为用西医学理论来衡量中医学,不仅只是病名不科学,中医学的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之类病因,肝之开窍于目,脾主运化与统血,经络的解剖结构,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药理论等等,统统都无科学可言,都应在废弃之列。坚持中医病名是保持和发扬中医学体系的要害所在,是中医学生死攸关的大事。设若中医学取消了病名,则说明中医学对“病”没有认识,中医只知辨证施治,不会诊病治病,那么中医学还有何“术”可言呢?取消病名,就会使中医学术一溃百溃,一发不可收拾。

转贴于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由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已逐渐远离自己的民族文化主体,出现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对中医的知识财富不相信,甚至抵触,这并不足为奇。癀瘕、卑傈、旭痹、瘅等字都不认识,这是由于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否认中医理论体系,妄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必然失败。1933年下发的《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统一病名建议书》、《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国医馆审定病名录》,之所以遭到反对而没有实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断的认为中医病名不科学,要统一则必以西医病名为标准,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处。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中医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可以断言,取消中医病名只会是重蹈复辄的命运。恽铁憔在《论医集·对于统一病名建议之商榷》说:“今若以西名为主名,不废中医学说,则名实不相符。若废中医学说,则中医即破产,不为此,则为彼,更无回旋余地。例如《伤寒》一书,包括支气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诸名色,初步,《伤寒论》本文,将渐次无人研读;进一步,必《伤寒》方无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讲究注射灭菌。如此,则中医消灭、中药消灭。是故用中医病名为统一病名,在此必争,是非得已,不止名从主人而已。”先贤之见在当代中医界已被印证,这不正是废弃中医病名之恶果吗?

我们应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站在发展中医理论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高度,坚持中医病名诊断,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摒弃“重证轻病”、“西病中证”等错误观点,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开展对“病”的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5 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5]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这将使中医学术处于灭亡的境地,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贺泽龙.论坚持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50-52.

[2] 苏玉仑.中医病名应改革[J].中国中医药报,2000,5:31.

[3] 刘理想,张其成.近现代文化举措对中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3):8.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3

1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目前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主动寻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知半解,而带教老师因为工作繁忙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临床思维训练。并且目前的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实习医师参与诊疗活动受到限制,一些诊断性穿刺,如腹穿、胸穿等,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自去实践,以上各种因素使实习生不能真正投入到医生的角色中。学生责任感不强,对实习失去兴趣,导致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不高,同时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诊治疾病,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用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医疗和教学,所以在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是很有必要的。

2循证医学在普通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询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1]。首先是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由学生亲自去接诊,完成问病史、查体、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一系列的问题。如:一患者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大部切除术后”,恢复进食后突然出现一过性血容量不足、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头昏、出冷汗等症状。请问该患者如何诊断?为确定诊断应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其预后如何?学生通过亲自问病史、体检,结合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初步诊断为“倾倒综合征”。确定检索词为倾倒综合症、诊断、治疗、预后,带教老师引导学生在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并与老师讨论,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结合具体情况,将其应用与该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在这一循证医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疾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也了解了相关最新进展,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习兴趣及实习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的内容,为进一步的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中医文献资料,编制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的专家问卷,并对临床51名中医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诊断标准46个条目在诊断中重要性大小的均分为2.02~2.78分,均分居前16位的依次为口干、大便干结、咽干、手足心热、脉细、便秘、消瘦、尿黄、舌质偏红、脉数、头晕、喜冷饮、急躁、唇干、饮不解渴和少苔,众数为1~4分;诊断中的权重系数为0.018~0.024,变异系数为0.540~1.572。结论 该46个条目可作为阴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内容。

【关键词】 阴虚体质 诊断标准 问卷调查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riterion of constitution with Yin-deficiency and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stablishing the criterion. Method According to reference documents on TCM, a questionnaire on the criterion of constitution with Yin-deficiency was developed and distributed to 51 experts of TCM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ults The mean scores of forty-six items ranged from 2.02 to 2.78 and top sixteen symptoms were dry mouth, dry stools, dry throat, feverish palms and soles, thready pulse, constipation, emaciation, yellowish urine, red tongue, rapid pulse, vertigo, thirst with preference for cold drinks, vexation, dry lips, little coating, thirst with frequent drinking. Modes of 46 items ranged from 1 to 4. Coefficients of weight for diagnosis ranged from 0.018 to 0.024 and variance of coefficients were from 0.540 to 1.572. Conclusion Forty-six items could become the content of the criterion of constitution.

Key words:constitution with Yin-deficiency;criterion of diagnosis;questionnaire

阴虚体质是由于人体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持续影响,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致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出现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不良体质状态。这种状态往往决定了它的生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刺激的易感性及其所发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学家认为,人体的体质类型与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1-5]。因此,正确判断人体的体质类型至关重要。但目前对于体质类型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主观判断,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要求,缺乏客观、统一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文献资料的整理,编制了阴虚体质的客观化诊断标准问卷,并对临床中医专家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建立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奠定了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7-8月在浙江省5所市级以上中医院(其中2所市级医院,3所省级医院)随机抽取副主任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10年以上中医临床工作经验的内科中医师51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1份,收回有效问卷51份,收回率100%。

1.2 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大量古今关于阴虚体质的文献资料,列出所有中医专家对阴虚体质诊断标准的叙述内容,结合现代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方面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体形、面色、头面部、口咽部、肢体、舌象、脉象、饮食情况、大小便、常见症状和心理特征共11个方面46个条目。每一条目根据其在阴虚体质诊断时重要性的大小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和“不太重要”4个等级,得分分别为4、3、2、1分。该问卷请3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教授审阅、修改,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问卷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 0.919:2周后重复调查10份,其重测信度Pearson’r 0.903。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转贴于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男性26人,女性25人;年龄最小33岁,最大64岁,平均(48.67±7.79)岁;学历中专1人,大专4人,本科37人,硕士7人,博士2人;职称副主任医师或副教授32人,主任医师或教授19人。

2.2 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各条目得分情况

(见表1)表1 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46个条目得分情况(略)

2.3 各条目在阴虚体质诊断中重要性大小

(见表2)表2 46个条目在诊断中重要性大小(略)

3 讨论

3.1 制定阴虚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的必要性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在中医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辨证论治,以体质为本;体质是产生证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2-5]。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体质在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素问·调经论》就有“阴虚则内热”的描述;《素问·经脉别论》说:“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医门棒喝》曰:“此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火,须用滋阴清火。”现代医家更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提出“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想,视辨体质为中医诊断学的首要大法,并致力于体质客观化诊断标准的研究[2,6-8]。但还不是很成熟,离临床应用还相距很远。

阴虚体质这一常见的体质类型,是高血压、脑卒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的易患体质[9]。若在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明辨体质,按质论治,必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制订一份可供临床医生参考的客观化的阴虚体质诊断标准迫在眉睫。

3.2 专家问卷确定诊断标准的可行性

查阅古今中医文献,尽管不同医家有不同的体质分型方法,但阴虚体质是一致公认的体质类型。结合古今医家对阴虚体质诊断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成问卷,再对临床中医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是对中医阴虚体质诊断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依靠多个专家或专家集体,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效应,可以消除个别专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是一种简捷、实用、高效、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10]。

3.3 各条目在阴虚体质诊断中的重要性

从上述2个表中可知,46个条目在阴虚体质诊断中重要性的大小均分为2.04~2.76,均分居前16位的条目依次为:口干、大便干结、咽干、手足心热、脉细、便秘、消瘦、尿黄、舌质偏红、脉数、头晕、喜冷饮、急躁、唇干、饮不解渴和少苔。变异系数为0.54~1.572;46个条目在诊断中的权重系数为0.018~0.024,众数为1~4分。由于各条目的均分和权重系数比较接近,采用众数作为每一条目的赋值是可行的。因此,该46个条目可以作为阴虚体质的诊断,可为临床阴虚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确立客观化的阴虚体质诊断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 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2] 王 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30(2):130-133.

[3] 王 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30(3):220-224.

[4] 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1-5.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8-214.

[6] 何裕民,王 莉,石凤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9.

[7] 王 琦,叶加农,朱燕波,等.中医痰湿体质的判定标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73-75.

[8] 王 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5

关键词:  中医学; 辨证论治; 唯物主义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历代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但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中医本来的诊治疾病病种及就诊人群逐渐被“蚕食”,中医原有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医学如何应对目前既成事实的局面?中医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从中医学现在所处的境遇分析,发展要重于继承,在发展中求生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亟待发展的几个领域谈谈笔者的一点点薄见,以飧同仁。

1  中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亟待性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基石是《黄帝内经》,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医疗经验,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尽管距今历时近两千年,其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仍旧起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其吸纳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科学成就,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沟通内外,配以六腑、形体诸窍,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辅以“天人相应”,“自身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突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堪为当时的医学奇迹。后世中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其间活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但中医学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影响,以“阴阳学说”来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矛盾双方的对立,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因而在思维逻辑上难以摆脱表面性、直观性、机械性和猜测性,并且对人体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同时理论又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那么就有了“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肺为首当其冲”之说;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易被外邪侵袭,故肺又为“娇脏”,至于肺叶何以“娇嫩”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无以说明。再者,如果对只有大脑才有情志活动这个常识不曾持否定意见的话,那么肝、心、脾、肺、肾的在志归属分别为怒、喜、思、悲、恐的观点,就不能不让当代之人费解不已。中医学对很多组织、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对于它的位置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定义的:“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这种定义未免有些牵强。又如,最具中医学特色的经络理论,它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质实体至今无从定论,尽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达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为藉口,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表明中医学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测性之所在。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从那时至明清时期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应该承认中医学理论一直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其间著名医者层出不穷,医学典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基本理论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内经》范畴。真理是绝对的,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中医学亦然。毕竟《黄帝内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色彩,那么时至21世纪的今天应该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继承采取“扬弃”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感觉系统来察知就诊者的正常和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医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中医学辨证思维的运用,获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材料,力求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给出正确诊断,其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衡变”。“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审察患者外部的表现来推测机体内在的病变,此与现行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论;“知常衡变”也是现代哲学认识事物及现代医学诊断鉴别疾病常用方法。同时,中医学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重视整体审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资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诸多外在表现在反应疾病内在本质的作用和地位,综合权衡,防止以面盖全;疾病诊断力求“病症结合”,既注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又不忽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医学在病情资料的采集及诊断思维过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资料的客观性(依赖患者的客观表现)、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等等积极因素,这正是中医学历经两千余年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保护神的有力保证。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6

摘 要 目的:医学学科和医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哲学在基层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作用趋于明显。基层医生应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培养医学哲学思维,并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临床实践应遵循医学哲学思维;科学合理应用医学哲学思维以防范临床误诊误治,通过灵活运用医学哲学思维,促进基层医学实践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哲学 临床医学 实践 体会

Experience of application of medical philosophy in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Dai Qi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Chan Xi Town Health Center Yin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555208

Abstract 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medical technology,especiall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model,medical philosophy in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becomes more obvious.Primary care physicians should be in clinical practice,be good at thinking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o the following:clinical practice should follow the thinking of medical philosophy;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hinking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o prevent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through the flexible use of thinking of medical philosophy,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medical practice.

Key words Philosophy of medicine;Clinical medicine;Practice;Experience

医学哲学概述

医学哲学是医学中的哲学,以医学实践中形而上学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生命的健康为逻辑起点;以医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和发展观为基本结构;以辩证的人体观、生命观、预防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等为基本理论[1,2]。医学哲学以向医学认识主体提供辨证思维方法,铸就人文精神,培养关爱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为目的。

医学哲学思维在临床疾病中的运用分析

临床疾病正确诊断应遵循医学哲学思维:基层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医师主观性判断,更多依据疾病主要病史和临床典型体征予以诊断和临床治疗,因为缺乏临床诊断的循证依据,常伴有很多不确定性和合理性,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医学哲学思维来分析病情作出及时治疗方案。例如一位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入院,不能及时查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和电解质等相关指标来判断评估病情,及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唯一靠科学客观遵循医学哲学思维来分析病情作出合理的治疗。多年在基层临床实践中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有: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反复询问病史,扎实的查体基本功,动态观察病情的技能,渊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即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其次,诊断思维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乎能否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因此,基层临床工作者应自觉的用哲学逻辑思维方法培养自己的诊断思维[3~5]。

临床误诊、误治防范要科学运用医学哲学思维:笔者收集2007-2012年我院转诊150人病例回访调查资料其临床误诊误治率高达10%,集中外科、内科病例误诊偏高,分析误诊、误治主要原因有乡镇卫生院面临医疗设备简陋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临床医生的哲学思维方法单一,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6]。在临床工作当中,误诊的发生常常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这也不是说误诊的出现无法杜绝,世间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总会能达到目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嘛,只要我们依照医学哲学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是可以大大减少和防止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临床上>70%的误诊事件的发生是因为临床医生不当的思维方式造成的[7]。所以,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医学哲学思维,避免医师主观因素和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来防范临床误诊误治。临床较为常用的哲学思维方法有主观性思维、片面性思维、静止性思维、医疗安全思维和疾病观察思维。

医学哲学思维在临床疾病中的运用体会

医学哲学思维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广,其对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治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其运用体会如下:基层医生所要面对的多数情况下是为数众多的、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群体。一样的病患在不同的个体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为了能够正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治疗,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病情进行分析判断。对患者以及所患疾病进行仔细的调查、分析、研究,综合全面地把握所有相关资料。从中发现任何对诊断有所帮助的细微线索,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以上思维方式多数情况下能够对疾病有较为全面地把握,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的治疗。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维就需要我们对医学辩证法深入学习,并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它可以让我们能够对待事物有个准确的认识,使我们在对患者的诊治以及护理过程中的工作更加全面,理性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8]。避免由于一项检查结果的异常而对诊治过程造成的负面影响。好医生的过人之处大多是其能够对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复杂疑难病例能够一眼看出其主要问题所在,并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把握住抢救的分分秒秒,最终挽救患者于死亡线上。经常学习医学辩证法,可以使得我们医务人员的思维更加全面、谨慎,对待问题更加深刻,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对疾病的诊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常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合理应用医学哲学思维以防范临床误诊误治,通过灵活运用医学哲学思维,促进基层医学实践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礼吉,李琰.人是目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6):5-9.

2 郝丽霞,闫曙光,费丽萍,等.临床实习生哲学思辨思维现状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8):64-65.

3 徐文成.医学与哲学关系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9):101-102.

4 黎之静.医学的哲学存在与医生的哲学修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12):17-18.

5 彭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29-931.

6 张新军.叙事医学-医学人文新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8-10.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7

 

如何有效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诊断体系成为了我国中医护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中医就诊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组患者在中医护理诊断体系下进行中医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中医就诊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患 17例;患者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 (47.8±2.4) 岁.40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 (47.6±2.7) 岁。所有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护理诊断的资料进行统计研究,并结合中医护理的特色,构建出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实验组的护理人员首先需对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熟知各项护理诊断标准,随后再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不经过学习,直接进行中医护理。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上述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组间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就是在中医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拔罐、按摩、针灸、中药熏洗、刮痧等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方式[2].目前许多中医治疗诊所或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医生常常身兼数职,代替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中医护理诊断依然存在着应用不规范、临床不认可的问题。因此,当前中医护理临床实践中,急需结合我国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规范的中医护理诊断体系,来增进中医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护理规范及自身护理评判,提升中医护理的质量,同时为我国中医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促进我国中医护理的研究及教育发展.

 

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了解中医护理的相关护理特点。西医护理讲求"以患者为中心",更加注重对患者心理、精神等方面的护理,而中医护理主要是体现"整体观",将具有整体性的人与自然、社会等周边环境形成统一,融合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当人体与周边环境达到平衡统一时,人体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若平衡被打破就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此外,在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也组成了一个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使各项身体机能均能保持正常.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必须要了解人体与周边环境、人体内部的协调发展的原理,从整体出发,通过护理使患者的内外环境均达到平衡。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中医护理中也讲究辨证施护,在进行护理时以辨证为基础,详细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出影响患者治疗的相关因素,对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使得护理措施手段更加合理,在辨证治疗和护理下更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中医护理中也讲求心理护理,从中医的整体观原则来看,患者的情绪也会对身体的相关器官造成很大影响,进而造成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西医护理中较为注重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而中医护理中对疾病的防范意识更高,因此,在中医护理中,"养生之道"被运用于临床护理当中,让患者从整体上改善身体机能,不仅治疗了已有疾病,还能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其临床实践也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必须有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做指导,而我国的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诊断与中医基础知识联系紧密,"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均是护理诊断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用到的理论依据[3];国外护理诊断体系建立较早,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为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中医研究当中,各大医学院正为我国储备着大量的中医护理人才;此外,在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构建探索中,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在中医护理诊断的定义、总体分类、体系的表述方式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进展,成果显著[4].因此,从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两方面综合考虑,我国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构建环境。

 

另外,在本次研究以80例中医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中医护理诊断体系下进行中医护理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0%,采用常规中医护理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组间满意度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中医护理体系的之下,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职责,中医护理诊断有了更加规范统一的标准,并能显现中医护理的特色,更加符合我国中医护理的实际操作,护理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本次研究结果说明了中医护理诊断体系的构建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构建中医护理诊断体系具有可行性,使中医护理诊断更加规范,并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专业术语来促进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相关护理平台上的交流,使我国中医护理特色能够走向国外,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华,王红梅,王传凤,等。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4,6(3):18-20.

 

[2]杨亚,戴新娟。中医护理诊断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1(11):34-36.

 

[3]齐桂。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构建[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4]张广清,林美珍,叶红,等。中医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管理杂志,2013,12(6):840-842.

 

[5]晏利姣。中医医院护士中医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6]李艳波,赵云卉,李玲,等。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异同[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3(12):189-191.

 

[7]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8

关键词:诊断病理学;病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57-02

病理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病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这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为诊断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诊断病理学不但能够让医学生了解疾病本质,而且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型医学生诊断疾病、诊治疾病的能力。因此,在诊断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病理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特别是一些医学职业院校并没有将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的必要培训课程体系,不但使临床医学生缺少了一种工作前的必要知识培训,而且不利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治疾病,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的整体诊治能力以及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最终可能影响对疾病的及时有效诊治。因此,把诊断病理学课程纳入到临床医学生的培训课程体系,并重点开展诊断病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在临床病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开展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意义

病理诊断是临床疾病的最终诊断,是最可信赖、重复性最强、准确性最高的诊断方法,一直被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患者预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在实际工作中,病理诊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只是根据送检标本、医生描述等信息,结合病理医生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做出诊断,因此对于病理医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掌握病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相关的交叉学科,如组胚、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国外,病理医师均需通过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够获得病理医师执照,同时,临床医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病理诊断学知识。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病理医师直接来自于医学院校的病理专业毕业生,而临床各科室的医生特别是青年医师对病理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这往往会成为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之间沟通的障碍。为了得到正确的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病理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改变,并根据组织标本的肉眼特征以及镜下表现进行综合诊断,这个过程既需要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需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有时候组织形态学的经验更重要。组织形态学的经验只有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大量的取材、阅片来获得和积累,因此实践教学在诊断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基础知识教学。另外,病理切片制备过程烦琐、错综复杂,在取材、包埋、切片等流程中极易出现差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才能做出合格的病理切片,才能在形态学上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诊断病理学[3]。

二、诊断病理实践教学的方法

诊断病理学融合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内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等临床学科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应用桥梁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医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如何让医学生应用好诊断病理学,需要指导教师立足于“桥梁”的出发点,整合临床与相关基础学科知识,让医学生重视、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工作。

首先,作为一门桥梁学科,病理学科与临床各学科间密切相关,把病理诊断流程融入理论授课过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诊断病理学中基础理论知识融合了诸多的医学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信息库,而且枯燥乏味、不易掌握,需要病理医师勤奋学习并不断加以实践,数十年才能略知一二。因此,做好一名病理医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教师只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授课,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将会非常多且抽象,学生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枯燥乏味中做个信息的看客,而所得的知识极少。但是,如果将病理诊断流程相关知识融入到理论授课之中,让临床医学生亲身参与并进行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基础理论知识更容易被掌握,从而大大提高医学生对病理诊断过程的了解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病理实践能力的目的。举例来说,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位病患的就诊经过,将病理诊断流程及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讲解过程如下:首先,介绍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就诊原因:52岁女性患者因外阴接触性出血于妇科门诊就诊,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局部宫颈上皮粗糙,醋白实验阳性,取活检送病理科。其次,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宫颈活检标本来到病理科后到制成切片所需要的流程,让医学生跟着这位病患的标本一同体会病理规范的操作流程。最后,切片制作完成后,进一步讲解病变在显微镜下的特点,列条式地讲解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标准,这些均为基础理论讲授内容。通过实践过程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医学生更易将显微镜下的图像同病患的临床信息相关联,有了整体的知识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及抽象的图像,这样结合实践的讲述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基础理论。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突出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实现创新。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平台,采取问题引导、讲导结合、讲习结合、讲练结合、精讲启发、视听组合等方式,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媒体运用的最佳组合,化难为易,使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采用设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在扩大新知识量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病理学实习、实践课程学习中,安排“临床病理讨论会”(CP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首先让学生独立讨论分析临床病例,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总结,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诊断结论,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阅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诊断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和理念,同时可将科学研究思路引入教学,为临床病理诊断医生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杰,李甘地.病理科(八年制)[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9

[关键词]门诊病案;问题;法律意义;医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021―02

随着医院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门诊病案的建立和使用开始得到重视,一方面是医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医患和谐医院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式下医院重视医疗法律文书的作用,预防医患门诊纠纷,加强自我保护的一种办法。但由于我国传统门诊工作的特点以及病人传统就医意识的影响,多数医院在门诊病案的建设和使用方面尚存在许多的问题。

1 门诊病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首先要定义门诊病案的范畴。当前绝大多数医院的门诊病案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只是“住院”病人的门诊病历,而且这个门诊病历并不是病人就诊时的原始病历。而是病人住院后医生根据门诊原始病历(即俗称的门诊小病历)重新书写的病历,只是为病人复查或者复诊服务的。我们认为,门诊病案应该是包括所有门诊就诊病人在内的广义病历范畴。当前全国除极个别医院外,大多数医院对非住院病人的门诊原始病历没有集中留存和管理,而保存在病人自己手中。

1.2病人的传统病案保存意识需要引导。传统上病人认为门诊病历属于自己的东西,理所应当保存在自己的手中,但由于病人对病历保持意识淡漠,除了一些老病号和对病历资料比较重视的病人外,大多数门诊病人就诊后。或者扔掉,或者丢失。导致病人再次就诊没有历史就诊的病历,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病人,医生无法掌握病人动态病史,因此无法比较病人的病情变化,只能根据病人的自述而重新诊断,显然会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因此,需要社会和医院来引导,接受由医院来保持门诊病案的方式,使其认识到医院保存门诊病案对病人是有利的。

1.3医院需要提高对门诊病案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医院对于门诊病案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就是写写病人的诊断检查情况,给病人有一个文字交代。因此,造成许多医院门诊医生书写门诊病历存在应付现象,病历书写严重脱离文书规范,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的门诊病历,甚至直接不写门诊病历,只给病人口头病情交代的情况经常可见。由于当前国家对门诊病历的格式还没有和住院病历一样制定统一的规范,因此许多门诊医生按自己的习惯问诊,导致问诊项目可多可少,头疼问头、脚疼问脚、诊断简单、书写简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在病历书写的形式上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导致门诊医生工作责任心不强,诊断质量不高的严重后果。

1.4医院留存和使用门诊病案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持门诊病案的数量是很大的。在理论上,书写门诊病历的存放也是可行的,但现实上,无论从医院存放空间还是查找工作,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很难行的通。所以,必须应用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平台,推广门诊就诊卡制度,病人挂号提供给病人门诊就诊卡,就诊卡有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编号、就诊科室等基本信息。医生把门诊病历写入计算机作为病人的在院诊断档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病人再次就诊,医生就可以对应病人电子就诊卡直接调用获取病人的计算机门诊病历信息。为建立与病人的信任关系。尊重病人的权利,门诊医生在完成门诊病历后,并要打印书面门诊病历并签字或拷贝软盘给病人,这样医院和患者各留一份,以备以后就诊和查阅使用。

2 门诊病案的法律意义和促进建立医患和谐关系的意义

门诊病案不仅反应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赢得病人对医院的尊重和评价,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作为病人和医院双方的法律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门诊诊断治疗纠纷作为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不断出现,从纠纷可能产生的原因看,主要是门诊诊断和治疗争议。由于门诊病案记录了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就应该是门诊病案。一旦门诊病案丢失,病人和医院之间的门诊医疗纠纷,双方都无证说辩。所以,门诊病案的法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医院角度,必然加强门诊病案管理,促进门诊医生科学诊断和病历书写规范;从社会和病人的角度,也必然提高了对就医行为严肃性的认识,这对于建立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文明和医疗法制的健全也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新的社会时期,建立健全规范的门诊病案以及相关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 门诊病案的医学价值

3.1对提高医院门诊质量管理的价值。从医院门诊管理角度,长期以来,医院对门诊医生的工作质量考核缺乏科学指标,只能从服务态度,处方检查、出勤情况等这些软指标来考核。门诊病历的建立,为医院门诊医生的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可以考核医生的工作数量,而且可以考核门诊医生的工作质量。通过对门诊病案的检查,就可以反应出一个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工作质量。现在许多门诊医生存在着对诊断质量重视不够的现象,问诊简单,问诊项目不全,检查项目不全,问诊记录不全,诊断缺少责任心,甚至个别医生会为经济利益而做出引导病人开药、检查、住院等医疗消费的诊断,这样不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无益于医院整体诊断水平的提高。通过门诊病案的检查,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医院门诊工作中的问题加以管理和克服,提高医院的门诊质量和总体水平。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 放射科医生;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R74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46-01

1 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专业相关工作的和较强医学影像技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的基层放射科医生。

2基层影像医生培养的方法

基层放射科医生的一般既做技术员又做诊断医生。职后教育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职业道德教育,放射科医生除了具有一般的医学道德以外,还要懂得利用最有效的检查、最少的射线量保护病人;这就要求医生有一定的x线防护技术及具备x线摄影技术。恰当的投照条件、投照既能达到诊断目的又能减少射线量。第二,通过书本、互联网学习放射专业技术及诊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非影像专业的学生在医学院读过《医学影像学》,但当实际从事专业x线诊断时,尚显不够用。因此,基层放射科医生应备一本《x线诊断学》、一本《x线检查技术学》,自学或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并且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医生请教,用心揣摩。第三,放射科的老医生做好传、帮、带。在基层公益性卫生单位,有比较好的传统,就是老医生义务帮带新来的医生。老医生介绍所用机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机器的保养,传授工作经验,帮助年轻医生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显得尤为重要。第四,新进科室的医生在熟悉基本的操作流程、掌握了基本操作,能诊断一些常见病以后,应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这样可以多见病例,积累经验,提高x线诊断水平。

3 讨论

医疗体制的改革,重点在 基层。老百姓在基层医疗单位看病可以就近方便、廉价。一般的常见病、慢性病在基层医院诊治最适合。基层医院的放射科,好像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侦察兵”,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有时不可或缺。放射科医生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我观察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现状是放射医学技术与诊断专业设置较少,本专业的人才到基层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凤毛麟角。好多基层放射科医生都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的。如我区基层卫生院及社区放射科医生66人,近2%3的放射科医生非本专业毕业。这样,基层放射科医生的职后教育显的犹为重要。通过以上方法,我区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基层放射科医生,在临床一线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环增.积极推进卫生人事制度改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3.

[2] 张胜林,李亚东.加强医技科室建设,促进与临床科室区同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2: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