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15:51:57

模拟教学法论文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1

1.理论与实践结合。

模拟教学法是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完美的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化的水平,使得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教与学结合。

多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都面临着教和学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的问题,采用模拟教学法巧妙的解决这一问题并真正做到了教师与学生相融合,积极互动共同研究专业知识、探讨专业技能,同时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情与景结合。

模拟教学法主要作用把实践中的工作情景仿真化,建立一种“情”与“景”有效结合的模拟系统。情即人的感情、心理等主观因素的模拟。比如在进行自我推销的模拟课题时,不仅要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要给学生们一种心临其境的感受,使得学生在心理上进一步接近实际工作的锻炼目标。景即对非人为因素的模拟,包括人际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

4.知识与兴趣的有效结合。

模拟教学法中的活动真实、生动、丰富多彩,趣味十足深受同学们喜爱,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收获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模拟教学法基本程序

1.模拟教学法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课标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真实情况、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模拟教学法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制定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任务计划,具体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设备分配工作以及具体分工等。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心中预演教学流程,清晰掌握模拟教学的过程以及为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做好提前准备。充足的准备工作为教师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2.实施阶段。

负责人员从市场营销业务角度出发,明确模拟教学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观点。教师在具体的模拟教学中根据具体情景给学生耐心做出正确的指导。

3.总结阶段。

模拟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实验的总结归纳,对学生在模拟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激励和评价,指出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重点纠正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另外学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邀请专家参与模拟教学,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

三、模拟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课题,从营销实践、案例等相关资料中采集材料,根据资料编写实验模拟指导策划。在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扮演策划书中各种营销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从心理上体会模拟的情景。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销售情景模拟中,教师创建某一特定的销售情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力针对不同销售问题提出最佳解决办法。另外,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2.仿真模拟法。

仿真模拟法即在教学中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模拟公司营销活动训练。学生们在模拟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结合现代科技方式,使用计算机、传真、电话等设备把模拟的具体营销情况输入计算机进行情景变化的操作,利用影像资料进行声像模拟,运用营销系统仿真软件,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和编写。仿真模拟法达到真实工作岗位效果,学生们的工作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3.综合模拟方法。

市场营销的综合模拟法具有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的特点,突出了模拟实践具有综合特征。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透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性综合素质。模拟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按照模拟实践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表现出主动性、创新性及教师的引导性,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学生提出具有讨论价值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者邀请富有经验的营销管理者参与进来,或者各校之间联合,进行模拟实践。实践完成后,安排学生根据模拟实践经验,进行市场调查,编写营销策划方案书,锻炼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模拟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达到的效果

1.通过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模拟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起到纠正学生错误、解答学生提出疑问的作用。模拟教学法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采用模拟教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岗位要求,为以后就业树立信心。

2.模拟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授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任。通过模拟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巧妙规避了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角色地位与作用也随之发生转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效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除此以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通过模拟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强的学科,注重从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因此会在教学中设立多个教学目标。采用模拟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有效实现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从而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使得学生全面掌握工作技能。

五、结语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2

绪论,是学生入门的第一课,如何利用这第一节课,将对以后的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轻松有创意的课程引入,可以带动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并引发其学习动力,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出来,学生也会主动的去接受学习。所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动力就成为了这第一课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结合社会现行引领大趋势的电子产品———计算机的发明与制造过程,简介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电子技术是一门在不断革新、不断探索的科学技术,其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次,我们应举例介绍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如液晶电视、激光唱片、交通指示灯等,使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子技术的应用,使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汲取。还有可以简介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使其明了电子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对其产生向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积极性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①多种方式的问答。问答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是实践经验,有目的性的引导提问,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作答,有的则是为了抛砖引玉带出之后的新课程,不回答,同时根据教学进度适时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补充。②诱发求知欲,进行实体演示,演示教学是我们在教学工程中运用教学用具或者做相应的示范性试验等方式,将学生引入角色,使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摩实践将所习得的知识加深理解的一种方式,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与实际更为贴近。③不断地练习,进行章节测验。④运用类比法教学。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是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同时进行讲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⑤不断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授课完毕后,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过程,这对知识的梳理与加工有很好的效果。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信任、尊重老师,这对于教师的教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人的良好人品与修养,会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向往,作为育人者,教师应该更为注重个人素养及人格魅力,只有拥有了渊博的才识,具备极强的综合处理事务能力,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品质。学高为师,道高为范。在学生们眼中会起到放大的效果,教师的优缺点都会被放大。⑦讲解二极管的整流功能时,就和学生说,大家听说过“整容”吧,整流和整容是一个道理。这样的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⑧在教授新课时,避免一次讲的太多,讲一点,练习一到两节复习巩固,千万不要讲的太多,避免学生害怕学习该门课程。

3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模拟电路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与职业技能,电工电子基础试验中心拥有创新实验室,可以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电工电子的综合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在实验的内容教学中,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试验比例。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对枯燥无趣的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利用实验课中的器具实验用品进行模仿验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引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模拟电路实践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课目,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来选择安排实验学习。例如,放大器的Q点和动态特性的图解法是非常抽象的教学内容,经过相关程序的仿真,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电路设置Q点的必要性,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直流负载线与交流负载线的不同之处。根据黑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中心为不同专业安排的1周~2周的模拟电路实训,设计培训、制作电路与电源,一阶滤波器电路,基本共射放大电路,学生首先进行理论设计及计算,然后利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仿真,最后到动手操作、调试、焊接、制作。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学会财务分析电子电路。首先,要让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听课前先预习的习惯,然后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将教材的重点、难点、惑点等都找出来。其次,督促要求学生做好随堂笔记。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笔记,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记重点记录教师讲课的,主题、重点、难点、概念,关键词,对难点进行重点标注,以方便课后的复习。督促学生复习可以防止遗忘。课后学生自主的温习课程及笔记,可以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加深理解。

5教学应有侧重点,以应用为目的

高职要重点着手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要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侧重于应用性、针对性。将知识与能力相互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的的初衷是对其的灵活运用,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侧重点。目前电子技术基础具有很浅的实用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授课时不可再生搬硬套之前的教学方式:首先讲解元器件的原理、特征、性能,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对内部结构进行讲解,再举例说明它的具体应用。曾经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偏重于细节,忽略了整体概念的讲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副作用。因此授课时应有所侧重,重点讲解新思想、方法及应用,重点讲解所谓粗线条分析。需要与实际电路相结合,使学生对电路的应用更加了解。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法学教育;卓越法律人才计划;模拟法庭;课程化;吉林大学法学院

一、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要件

鉴于目前高校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非常规化和以“表演”为主的现状,我们认为开设模拟法庭课程,应将其教学安排与内容常规化和专业化,实现与现行法学教育体系的无缝对接,即在不放松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调整部分理论课程的设置,在不改变总体学分的设计下,通过合并或适当减增理论与实践学分,逐步将模拟法庭课程嵌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改变单就某一部门法理论教学辅之以模拟法庭训练的模式,全面提升模拟法庭课程的地位,这将有助于改善和克服现阶段以模拟法庭为主要形式的校内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系统提升模拟法庭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整体推进法学实践教学。为此,经过吉林大学法学院近三年来的摸索实践,我们认为一个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模拟法庭课程开设条件,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 明确的课程价值定位

模拟法庭课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教学,其通过模拟庭审程序和诉讼角色扮演的形式,为法科学生提供一种逼真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场景。虽然,目前在模拟法庭教学的推广过程中,仍然将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技术层面的教学辅助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和诉讼程序的理解,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我们认为,随着法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法学实践性特征的凸显和法科学生现实执业需求的明确,模拟法庭必将成为一门专业的教学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首先,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技能性的双重属性,这一点业已成为国内外法学教育界的共识[1]。法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多数将进入司法实践领域,成为职业化的法律工作者。法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在学生的培养中不相伯仲,同等重要。其次,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创新能力,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模拟法庭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既考核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文本理解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法律实践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再次,模拟法庭课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理论学习不同,模拟法庭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在模拟法庭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突破传统的概念记忆的学习方法,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的资料检索技能、逻辑思辨意识、语言表达技巧、临场反应能力等,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素质教育。

2. 独立的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某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授课方式和授课对象的选择。独立的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目前模拟法庭在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学习中作为一门课程设置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独立课程模式、辅教学环节模式、集中实践环节模式、隐性课程模式[2]。我们认为,模拟法庭教学应实现独立课程模式。

模拟法庭课程作为面向法科学生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通过量化的学时设计和学分设计,制订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编制统一的教材。模拟法庭教学能够成为一个常规性的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在反复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其教义与教法。目前提起模拟法庭教学,大家关注的焦点多为最后的模拟庭审实践,对庭审前的知识与技巧传授关注不足,这也是模拟法庭教学很难成为一门常设课程的瓶颈。我们认为,该课程设置应采取“教学+实训”的授课模式,将课程的前半部分作为模拟法庭知识和法律分析方法讲授的时间,后半部分进行模拟法庭实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模拟法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模拟法庭进一步深化已有的理论知识,减少准备模拟庭审的盲目性,避免为了模拟庭审而模拟法庭的误识,增强教学效果。

3. 多元的师资队伍结构

模拟法庭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其教学中涉及多元的知识信息,这一点已经在前文中有所提及。因此,成功的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改变只有法学理论教师单一授课的局面,建议采用双师型或多师型的教师教学队伍,适当聘请有着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专家等,为学生讲授法律实务。与此同时,考虑到模拟法庭教学选取的案例通常是依据真实案例改编,甚至是教学老师自身参与过的案件,该类案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要对其进行细致解析,除了扎实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也建议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基础知识的辅导,真正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除此之外,在模拟法庭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实务型校外导师事务性工作的繁忙,往往很难保证其出勤率,为此较为理想的实务型导师可通过教师挂职锻炼或者是实务部门专家调入的形式来逐渐稳定的实务型教师队伍。

4. 优质的理论教学内容

模拟法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正义意识与程序操作能力,而且还训练学生的案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为此,模拟法庭课程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以庭审程序为主线的简单梳理和拼接,而是应该分模块、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给予学生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其打实基础,拓宽思维。主要内容建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授模拟法庭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对各类型案件的分类指导。在第二部分中,除了完整介绍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庭审程序外,更应当加入对各类案件的分析方法、证据选择、书状写作、庭辩技巧等一般技能的传授和对典型案件的专门分析方法。此外,课程内容还需顺应法律职业国际化的趋势,设置专章讲授国际法方面的法庭知识和庭辩技巧。

5. 灵活的实践考核方式

模拟法庭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性强是其主要特点。传统教学法下的记忆考试方法不适应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察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只考察参与学生的出庭表现;其二,在充分考虑参与学生法庭表现的同时,增加对法律文书制作的考察。学生的出庭表现主要从职业涵养、知识储备和实务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判断,具体包括仪态气质、语言表达、应变能力、逻辑能力、争点控制、法律基础、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两种评价方式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均是通过学生的法庭表现对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和外化表达能力进行的综合性考评。我们认为,这种考核方式相比传统的考试方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能力与主动学习的水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热情,并且通过考核本身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

6. 合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固定的教学课程的确立与开展,有赖于各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积极合作,包括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制度资源,并为其建立合理化的资源保障机制。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模拟法庭教学的各类师资力量,统筹协调各类教师的参与,其本身就是模拟法庭课程设立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主动培养复合型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联合吸收实务部门优秀专家从事模拟法庭教学,并为这些教师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比如工作量计算、教学业绩评价、职称聘用渠道等方面都给予专门考虑。

物质资源主要指财力、物力的投入。法学院校应开辟独立的模拟法庭实验室,选择适当的场所,按照真实法庭的格局进行布置,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开展法律实训。与此同时,开发模拟法庭网上教学系统、编著教学软件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还需要通过广泛参加国内外模拟法庭竞赛,来检验和提升法学院校模拟法庭教学的成绩和水平。目前国内外比较重要的模拟法庭竞赛,如“理律杯”全国中文模拟法庭竞赛、“JESSUP(杰塞普)”中国区英文模拟法庭选拔赛、“IHL(国际人道法)”中国区英文模拟法庭选拔赛、“贸仲杯”全国英文模拟法庭竞赛等,如果想取得竞赛成绩除了投入师资外,还需长期参加此类竞赛积累丰富的大赛经验,形成本学院校的竞赛传统,这方面的投入也构成了模拟法庭课程长期开设所必须考虑的。

制度资源主要是指学院和大学两级服务管理机构,尤其是大学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模拟法庭教学的特殊性,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区别,设计并建立适宜推进模拟法庭教学发展的教师工作业绩与职称评聘制度,从制度上向参与模拟法庭教学的广大教师予以倾斜。所谓的“倾斜”只不过是以传统法学理论教学为中心而建立的现行法学专业教师业绩评价机制上言,适当降低其科研论文和项目的要求。实际上,如果从一个全新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现在的教学与科研并重,依旧是重科研、轻教学的安排——或者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的角度出发,模拟法庭教学的工作量和社会影响力,譬如,大型模拟法庭竞赛获奖的社会影响力,以及通过模拟法庭教学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释放出的强大社会效益,丝毫不亚于教师科研成绩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收益,因此,针对法学教育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必须调整现行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在鼓励教师为模拟法庭教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法学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的同时,解决其后顾之忧。此外,也可以借鉴已经存在的对高校学生及其竞赛主要指导教师,参加各类校际、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学术或实验竞赛获奖给予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给予深造机会等学业奖励的机制,对参加模拟法庭竞赛获奖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从激励机制上,鼓励和推动模拟法庭教学在现阶段的发展。这方面,我国刚刚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已有提及,如何抓住契机,具体落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机遇和挑战。

二、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竞赛与课程化实践

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专项实践始于2010年,该项目以模拟法庭竞赛团队为基本的组织依托,以国内外各项模拟法庭赛事为指向,以法学本科模拟法庭(春季)赛季和硕士模拟法庭(秋季)赛季为平台,以法学院英特尔法学精英实验班为主要教学对象,形成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相结合,课内讲授与课外竞赛互动的立体培养模式。在充分汲取竞赛经验的同时,通过对近年来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总结,我们开始致力于模拟法庭教学课程化的尝试。

1. 2010年与2011年模拟法庭竞赛与教学实践

2010年是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实验开展的第一年。学院在“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前3个月通过全院选拔的形式,挑选7名优秀本科生组建了“理律杯”竞赛团队。学院为竞赛团队配备了5位理论与实践专家予以全程指导。在案件分析、书状写作、选择庭辩思路等方面,老师们给予了大量帮助。参赛队员主动性较弱,主要参考老师提供的意见,队员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将指导老师的意见切实转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最后,在比赛中,我院竞赛队伍未获小组出线。

2011年是模拟法庭教学实验推进的第二年。模拟法庭教学团队在总结2010年教学活动与对外竞赛的经验之上,对模拟法庭教学的制度设计、队员构成、培训方式等做了较大调整与创新。首先,转变仅为参加全国模拟法庭竞赛而选拔队员的思路,在学院本科生中开展了常规性的模拟法庭赛季;其次,改变由老师主导队员训练的方式,形成了学生自治为主、专业教师指导为辅的团队训练模式;再次,调整主要由上场队员外出参加比赛的团队结构,增设其他学生为观察员,激活团队竞争与合作意识;最后,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竞赛队伍在当年的“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竞赛中从三二十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杀入全国八强。

总结过去两年的模拟法庭竞赛与教学实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自主是模拟法庭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在模拟法庭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其次,模拟法庭课程必须具有持续性。学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多次的模拟法律实践,“以赛代练”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律实务技巧。再次,模拟法庭教学必须整合、优化校内外的各项教育资源,通过理论与实务专家的配合指导,方可收到较好地教学效果。

2. 2012年模拟法庭竞赛与课程化创新

2012年是模拟法庭教学项目建设的第三年。在前两年模拟法庭教学与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团队积极践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上继续探索。

首先,将模拟法庭竞赛队员选拔的方式由单次淘汰改为多次考核选拔。2012年4—5月间,吉林大学法学院已举办一系列法律实务培训讲座和为普及模拟法庭教学及选拔优秀竞赛队员的“英特尔模拟法庭赛季”,并于赛后进行了竞赛队员的首轮选拔。同年8—9月间,针对初选队员特点,结合每年下半年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议题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授课和模拟真实的庭辩实训,并将该特训过程命名为“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课”,课时为32学时,2学分,列入教学计划。

在特训课程结束后,对初选队员进行考核,选拔综合成绩优异者组成吉林大学法学院理律杯竞赛队,再由竞赛队带队教师予以指导,此轮指导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自训为主,带队教师宏观把握并带队赴北京参赛。通过增加选拔次数,增加模拟法庭教学的训练周期,使学生形成持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理念和能力,将法律实践思维融入日常的理论学习中。

其次,借鉴模拟法庭竞赛特训课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为广大未进入特训课学习的本科学生开设专门的模拟法庭课程,供法学本科生二年级下学期选修,课程名即为“模拟法庭课”,2学分,40学时,列入教学计划。

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目的,为通过知识讲授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形式,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以达到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掌握法律分析方法,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的效果。课程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发挥实战演练在法学教学中的作用。课程教学团队,采用双师型的师资配备,强调不论是校内教师抑或校外实务专家都应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较深造诣和丰富经验。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务专家共同组成,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讲授。校内教师侧重模拟法庭基础理论的讲授,包括各类型案件的理论与学理分析,校外专家重点承担典型案件证据使用规则和方法的讲解以及庭审技巧的传授,包括各自不同诉讼角色在庭审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等。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互相配合,以具体案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完成从案件发生、受理、分析到法庭审理(或经仲裁)、调解、执行的全过程。

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现有模拟法庭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吉林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教学团队计划自主编写教材,已设计全新的模拟法庭课程教学大纲。具体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模拟法庭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介绍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内涵、历史沿革、在当前法学教育中的定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功能等理论知识,分3章4学时;第二部分,立足于我国目前法庭实践和模拟法庭竞赛活动,分民商法、刑法、行政法、国际法等四大教学板块,结合每一类型案件所涉及的法庭专业知识、庭审程序、庭审技巧、书状写作等实践技能,在已有理论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展开讲授,课程安排为16章20学时;第三部分,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通过进行多角色扮演的模拟法庭竞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平面知识立体化,提高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具体案件的现实应处能力。课时安排为16学时,以实际竞赛时数计算。由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案例与法条解读的基本方法;掌握证据收集、运用以及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方法;在第三部分的竞赛考核中,掌握基本的庭审程序与庭审技巧。

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题提问、随堂笔试,与模拟法庭竞赛成绩,包括团体名次与个人得分,予以综合评定。对平时成绩的计算,有助于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但这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小约占总成绩30~35%,模拟法庭实战演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模拟法庭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教学范式,将其专业化、常规化及制度化,是法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必由之路。该课程促使法学教育过程体现更多的专业性、实践性及技能性,使学生在模拟法律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体味法律的精髓、感受庭辩的智慧、领略法律人的风采,以实际行动为指向让学生更好地承担起法律职业者的使命和责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角色模拟;评价控制;多元模拟;跨课程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49-03

一、引言

角色模拟又称角色扮演(RPT),是美国精神病学家Moreno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角色模拟就被引入我国教学,2005年,杨文杰、孙秉秀等率先提出“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并在山西高等学校学报发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号召,角色模拟再次引发国内学者关注。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制度+解释”、“理论+例子”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转换现有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途径之一便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为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作为这种理念的载体,角色模拟法是值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研究和改进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角色模拟的定义及教学优势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境教学融为一体的、能够将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的、把教学内容与职业要素通过各种现实手段进行人为联系的、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国内比较认可的角色模拟教学法的定义,最初由山西运城学院石宝生教授提出。角色模拟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脚本扮演特定的角色,脚本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编写,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编写。学生参与脚本编写可锻炼其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进行思考和设计的能力。通常来说,角色模拟教学关注六要素:一是学生,是模拟的主体;二是教师,是模拟活动的指导;三是模拟专业人士设计的角色;四是模拟的目的,即通过模拟活动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五是活动过程,包括模拟的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等;六是模拟的效果,即学生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亓小林教授基于约翰逊的互赖理论,将角色模拟法解释为以小组为主体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组内成员在活动中模拟一定社会角色技巧所包含的行为,合作互助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同时,她也强调角色模拟教学法必须关注三个重点环节,分别是个体角色的模拟,角色之间的积极互动与配合,以及通过模拟能够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角色模拟法具有如下优势:第一,角色模拟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施角色模拟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进行场景、事例及角色的设计,拟定的内容应包括模拟的指导原则、目的意义、组织准备、角色定位、实施步骤、环节控制、效果评价等。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场景、事件及角色定位的框架下进行具体的脚本设计,这一过程可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通过积极地理解模拟目的和要求,广泛阅读资料和收集案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帮助其形成深刻的专业认识。第二,角色模拟法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具象。思维太过抽象不便于理解,而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中,学生多采用视、听两种认知途径进行学习和加工,长时间的单一方式的认知活动易使人疲劳。角色模拟通过场面展示、专业角色的扮演将抽象的内容用更加丰富的形式进行了再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活力,增强了学习的效果。第三,角色模拟法使教与学都更具有趣味性。让学生扮演现实中不同的角色探讨各种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体验到虚拟表演和真实挑战的双重乐趣。第四,角色模拟法强调互动性。角色模拟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会如何在团队中进行学习和工作,增进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需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指点,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建议提出意见,这种互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打破以往传统的角色定位,建立起更加和谐平等的关系。

三、角色模拟的实施过程及控制

(一)模拟活动前的准备

教师向学生说明拟定的教学计划及实施的步骤和方法,与学生讨论修改。确定模拟的专题后,提前数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学生通过自由组队,查询与之有关的信息,设计模拟场景,最后提交“剧本”。教师对“剧本”指导修改,学生根据修改后的剧本进行排练。准备阶段的控制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在角色模拟实施之前,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讨论角色模拟实施过程的要求,教师不需要限定学生所扮演的角色的选择,而是鼓励小组内同学充分讨论,根据各人的特色进行角色分配。教师需要准备合理的操作规范以供参考,但并不限制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资助发挥。

2.选择恰当的模拟情景。创设的角色模拟情境应考虑灵活性和条件可变,能够帮助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不仅要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鼓励学生将设计情境与真实的情境进行比照,能够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亦可拟定总体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模拟的情境。

3.创造必要的实施条件。大部分角色模拟由于仅是情境表演,对客观环境并无特殊要求,但部分高校已建立起专门的ERP试验室、模拟法庭、诊所教育室、查缉战术练习场地等,教师不妨采用这些设备设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逼真的模拟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或购买简单的工具和道具,以使角色扮演的过程更具有仪式感和代入感。

(二)模拟活动的开展

学生分组在课堂上模拟再现剧本,其余同学和教师负责观摩并记录表演者行为,计分。借鉴“微格教学”的形式,将学员的角色模拟进行全程录像。模拟阶段的控制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模拟角色最好做到人人参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未能直接参与模拟的学生置身事外的现象,教师需要给其他学生分派观察、记录、点评等任务,引导他们带着思考去进行观察和学习,发现不足并提供建议,以实现间接学习的目的。

2.在模拟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除了一些典型的环节(比如概念性、逻辑性的错误)须及时予以指出,其余环节不能干预过多,以免干扰扮演者的心理和故事进展的节奏。对学生表演过程中遇到的僵局,或学生表达出的个人观点与思想要多加鼓励与引导。注意台上的表演状况和台下的反应情况,控制好时间节奏。

(三)模拟活动的评估和反馈

在活动互馈阶段,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评价指导原则,对学生在角色模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分。评分按表演者在模拟环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打分。互馈阶段的控制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提供可供参考的评分指标。笔者以《劳动关系》教学中的应用角色模拟法为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在整个角色模拟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表现,角色模拟的情境是一起因欠薪引发的劳资纠纷后的谈判。对于企业方(总经理,销售部经理,人事部经理,人事部经理助理各1名)的评价考核内容有:企业高层对纠纷的第一反应,纠纷之后会议讨论的频次、时长、程序、内容(有没有抓住问题实质)以及讨论成果(有没有分工处理,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总经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下属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作用;对事态发展有无控制、反馈,并随着反馈结果调整策略。销售部经理是否出勤、准时到会、准时离会;其在讨论中的应变、表达能力;是否有与人事部经理配合的主动意识以及配合的融洽程度;能否站在销售部管理者的职能角色上来分析问题,分析的问题是否能抓住关键点。人事部经理准备的谈判处理方案及其分析能力和认真程度;谈判的方案能否反映己方讨论的结果(包括引用《劳动法》相关条例支持己方决定,从销售部经理处了解到的闹事员工以往的表现等);对助理的授权情况。助理是否按时做好会议记录,对人事部经理的协助程度。对于员工方(2名闹事员工、1名工会代表)评价考核的内容有:员工在正式谈判前准备的发言提纲的质量;正式谈判时的谈判及应变能力;相互间配合的程度。工会代表的发言提纲;对此次纠纷实质的阐释;针对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中不符合劳动法或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的地方是否据理力争;与员工的配合程度。以上指标权重由教师和学生事先讨论确定,成绩采用5分制。对每一小组模拟谈判的评分可在模拟结束后当场评定,采用集体评议的方式,由自我评议、他人点评、教师总结三个环节组成。

2.和谐的沟通方式和恰当的心理引导。首先教师应保持中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没有绝对正误之分,因此在评价阶段不应该直接针对学生的做法,简单地予以“你的做法很正确”或“你的想法是错误的”论断,这种方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还会降低学生的参与意愿。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讨论此方案的优点和缺陷以及有无其他改进方案。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不要把关注点放在谁演的好或不好,而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情境的处理上,特别是注意引导未能参与角色扮演的观察者、记录者和点评者们参与讨论。如果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失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其思考问题的动机和路径,通过透彻地分析案例,查找知识结构的缺失,提示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其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能够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

(四)活动报告的撰写

角色模拟教学不可止于角色扮演,活动后的总结与思考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设计角色模拟活动报告的模板,比如包含事件概述、小组分工、关键问题提炼、掌握的知识点、领悟与分享等。于活动开展后,应引导学生依据模板撰写报告,将知识学习延展至课堂之外,同时教师通过评阅活动报告对活动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用好角色模拟法的教学建议

(一)编写角色模拟课的配套教材

现有的模拟教学往往是单一的小组课或专题课教学,指定教材中还没有专门编写角色模拟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为组织模拟教学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受模拟情境难度设置、模拟进程的掌控、模拟后教师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较难以把握,因此亟需编写角色模拟的配套教材,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

(二)增加课时数以保证效果

不少高校工作者反映,有时候一次完整的模拟需要2~3个课时,这对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大纲修订之期需充分考虑课程性质,设计课时数应包含模拟、研讨等活动所需课时。

(三)师生角色互为模拟

角色模拟不仅是指模拟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还应当包括模拟活动开展全过程中师生角色的互为模拟。这有助于:首先,帮助师生走出“只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自身教育”的误区,相互学习,相互完善。其次,摆脱课堂教学的定向思维,即教师在课堂上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均衡角色权利以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鼓励双方跳出职业思维的局限性,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增进感情。

(四)学生角色多元模拟

以笔者承担的《劳动关系》课程为例,在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当中,学生的角色都是“管理方”,以“企业的管理绩效”为目标。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应当让学生从政府、管理方以及员工的三方视角在不同的课程环节中进行轮换模拟。比如在模拟法庭、模拟集体谈判、模拟三方协商等一系列角色扮演环节可以体验不同的主体,有助于学生全面体验社会劳动关系的本质,不同的社会角色对问题的思考角度的差异。

(五)将课程效果延展至课后

角色模拟的过程并非随着课堂结束而结束,很可能由于此次模拟使得学生对某个专题或某个观点产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发现学生的这种需求。可以尝试建立班级网络聊天室、基地论坛等,在上面放置一些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生动的案例等,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解答他们的疑问,鼓励其深入思考并尝试写成。

(六)注重跨课程体系的模拟情境设计

角色模拟很难避免不使用其他课程知识,各高校政策也多鼓励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多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整体的教学内容。在劳动关系课程中需要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多门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等基础课程以及薪酬、绩效、工作分析等实操性课程的诸多知识点,在模拟过程中通过在线课堂的模式邀请多位教师在线参与研讨与点评。增加课程容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全局系统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

综合来看,角色模拟在法律、财会、管理、医护教学中应用较多,在工科专业教学中还较少,且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教材、占用课时太多等,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角色模拟的概念、特点、优缺点等理论层面,实施步骤大同小异,对现有问题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途径。笔者拟在后续的教学中从角色模拟与其他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寻找思路。

参考文献:

[1]沈宁.多情境角色模拟体验式教学在合同法实践教学中新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3).

[2]杨文杰,孙秉秀,郎爱华.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学报,2005,(1).

[3]王蓓.“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27(2).

[4]石宝生.角色模拟教学法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07,(5).

[5]赵广凤,刘秋生.基于角色模拟的ERP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42).

[6]张玉忠.谈会计课教学中的角色模拟[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1,(1).

[7]宋之帅,林勇,文理.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6,29(5).

[8]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1(9).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模拟法庭;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民商法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以往单一滞后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导致民商法实践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很难真正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阻碍了法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的民商法实践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庭审环境,并使其接触更多法律案例,有机会实际书写法律文书并开展庭审,这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不断探析模拟法庭可行性的应用路径意义深远。

一、模拟法庭的概述

(一)模拟法庭教学过程。模拟法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的是在课堂内打造模拟法庭平台,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真实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完成整个法庭当中真实的诉讼程序。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新型教学手段,此过程中,虽然专业课教师会全程参与其中,但是无论是案件的选择和分析以及整体的角色扮演,均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模拟法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开庭审理、审判文书以及法律文书等相应工作,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容在真实具体的案例中予以应用,对于锻炼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20年代初,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正式被引入我国,在东吴大学法学院首次进行了实践教学应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别由法律诊所和案例教学仪器共同构成,学生在模拟法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庭前准备、庭审以及最终总结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进行模拟法庭运用的相关准备,主要包括案例的选择,可以选取真实性或虚拟性的案例,并保证案例的难度,适合实际教学需求。选取好案例之后,对学生展开分组工作,小组成员分别承担模拟和扮演证据收集、辩护词撰写等诸多角色,专业教师实时参与其中并在合适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第二阶段,正式进入模拟法庭的庭审,需要学生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结合实际选取的案例以及法律程序要求,独立处理完整的庭审程序,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第三阶段,是对模拟法庭在实践中的应用予以点评,专业课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十分关键。专业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外聘的专业人员进行点评,最终由专业课教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情况。(二)模拟法庭教学功能。在民商法教学中运用模拟法庭,为广大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提供机遇,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法院的精准对接,让学生在掌握充足理论知识后,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实务能力。针对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在模拟法庭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模拟法庭的运用并不是在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时期,而是在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后开展此课程,这时学生对于基础法律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充足的掌握,在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中,将多维度的法律知识运用其中。因此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片面到深入,且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论证和巩固。其次,在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中,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对法院的整个庭审要求和具体流程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对于提高学生法律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模拟法庭的民商法实践教学,虽然是以一种虚拟教学形式存在,但此过程中涉及的案例、审判规则和程序比较符合法院审理案件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求参与其中的人员,对法律知识具备充足的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进而在真实的庭审环境和角色扮演中,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最后,对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模拟法庭的实践教学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鲜明差别,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育。然而在模拟法庭应用后,高校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模拟法庭在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优化实践课程设置。高校在开展民商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荐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将实务性法律教育、律师职业技能内容,融入民商法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中,切实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民商法实务能力。在进行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课程目标和方法,均要对模拟法庭的运用形式进行规范。首先,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模拟法庭应用后,同样需要强化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推理、应变以及文书写作能力培育。其次,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课程中的运用,可以划分为模拟训练、演练与比赛三个环节和流程,以此来实现课程教学的进一步优化。最后,根据民商法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凸显民商法实践教学的差异性,以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为主,削减过多的学术性内容,促进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法律运用能力的循序渐进提升。(二)丰富民商法教学内容。在模拟法庭运用后,有必要对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结合民商法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合理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配置,在保证基础法律理论知识专业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同时,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关联。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模拟庭审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背景下开展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知识获得感和体验感。在情境创设和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根据民商法课程教学章节,科学合理的选取民商事案例,在此基础上组织设计模拟法庭活动。另一方面,要将调查充分结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开展高校民商法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输,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民商法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人格培育,通过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坚定法律的公平公正。(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校院合作的方式,树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规划,并逐步探索完善的机制,围绕模拟法庭在民商法教学中的运用,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实践师资队伍。高校方面应从专职和兼职师资队伍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在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针对民商法专业教师,展开针对性知识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模拟法庭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功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考察专职教师的模拟法庭教学能力。同时,可以为民商法专业教师,争取到法院挂职学习的机会,使其在真实的法庭工作学习过程中,累积更多丰富的实务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民商法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高质量兼职师资队伍,可以聘请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到校挂职授课,并共同参与模拟法庭活动,为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共同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障民商法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四)完善教学考评体系。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往单一考核学生的方式方法不再适用,要构建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侧重于考核法学专业学生的民商法理论知识以及实务技能、职业素养。高校从多个维度入手,获得最科学与全面的评价结果。在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模拟法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专业教师和小组成员共同对模拟法庭成员展开评价,对来源于不同维度的评价比例合理划分。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将两项考核评价结果结合,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成绩。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应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样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考评结果,能够发现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进一步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伴随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于法律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对于民商法实践教学而言是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进一步助推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民商法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逐步增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民商法实践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法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洁.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讨[J].法制与社会,2020(22):175-176.

[2]林志方,陈勇.模拟法庭在民商法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法制博览,2019(32):220-221.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6

【关键词】模拟法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推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71-02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这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知识培养的效果。有些高校“基础”课采用传统讲座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有些高校开始关注并试点实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一些新型实践性教学方式。

一 推广和应用模拟法庭的必要性分析

1.解决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部分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因此,上好“基础”课对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基础”课教学局限于“填鸭式”的说教,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而对于有些人提出的在“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进行案例教学虽然了改变全理论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授课中,教师分析案例通常依靠口述案情或者播放幻灯片的形式进行,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文字案例只能让学生抽象地理解案情和结果,而不能真正全面地感知案件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仍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法庭是“基础”课的有效实践教学手段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通过选择适当的真实案件,让学生分组模拟其中的当事人、公诉人、法官、辩护人、诉讼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角色参加法庭审理并做出裁决的活动。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好基础。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模拟法庭,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通过模拟法庭,还可以综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应用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另外,这种形式其实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的一次综合检验。

3.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

在模拟法庭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必须像真正的法律工作者那样处理案件。学生了解案件后,进行分析,明确案情及争议焦点,明确现有的证据与解决争议所需的其他证据等。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参与整个模拟法庭活动。在巩固、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应变能力,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 模拟法庭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过程设计

1.模拟法庭案例的选取

借助案例使教材的内容和观点被学生接受,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将学生置于一个现实的情境,运用现实的观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讨论、模拟与演练。案例的选取是模拟法庭教学的第一个步,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选取法律案例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即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基础”课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和知识构成特点,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选取国内外经典案例,并适当修改,使案例难度适中。选取的案例可以是已经判决的案例也可以是未经审判的案件,要求学生以授课班级为单位组成团队,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操作。

2.模拟法庭案例在课堂中的组织与运用

为了使非法律专业学生对模拟法庭的角色职责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室先给学生播放《中国法庭》栏目组精心打造的法庭庭审程序。此次教学实践向学生生动形象地普及了法律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程序法律和实体法律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热情。“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要根据课堂理论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规范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实效。

在模拟法庭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在模拟开庭前,要组织学生旁听、观摩法院诉讼案的审理、裁决,增强其对司法实践的了解。可以给学生播放模拟法庭的教学光盘,增加其对社会的认识。模拟法庭分为审判组、组、辩护组和综合组。审判组由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以及其他不出庭的人员组成;组由公诉人或原告及其人以及不出庭人员组成;辩护组由辩护律师、人以及不出庭人员组成;综合组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鉴定人、证人、法警等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不出庭人员组成。同时要制订模拟法庭教学计划。模拟法庭还包括案例和诉讼角色的确定、庭前准备训练和开庭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学生的组织与安排、诉讼文书的准备、教室及相关设备的调配等问题,只有制订相应的计划才能使这些工作有序地进行,也才能使模拟法庭教学能够扎实地开展。

3.科学的评价

教师要对整个活动的情况做全面的启示性的点评,如案件事实是否调查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庭审程序是否完整、法庭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准确得当等。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加大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活动小组也要对整个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并及时进行交流。

三 模拟法庭在“基础”课教学中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模拟法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感悟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随着我国法制教育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较好地弥补了传统“基础”课教育的一些缺憾,被应用于现代法治教育教学中,为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其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首先,模拟法庭案例的选取有较大难度。虽然选择模拟法庭案例的途径多、范围广,但如果要想将案例与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就得精心选取,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观看各类视频资料,才能挑选出合适的模拟法庭案例。因此,可安排教师与学生共同挑选案例。

其次,在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法律基本知识较为欠缺,所以教师在法律文书的撰写、诉讼程序的把握和辩论点的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需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取一个典型案例,将剧本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并留出一部分内容供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不但可以让模拟法庭实践项目中的内容更加完善和准确,而且可以不断增强教师将模拟法庭运用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此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因此,将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课的教学,促使模拟法庭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最终不断促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模拟法庭在“基础”课中的应用,是结合情景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应将其作为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海仙.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1(5)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 模拟教学 民商法教学 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

在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演练相辅相成。法学主干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法学整体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民商法学教学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知识点可以形成交叉集聚效应,汇集并传递给学生。模拟教学法比传统意义的案例教学法更进一步,强调学生融入纠纷或法律事务处理过程中的现实角色,而不是作为事外第三人旁观和评价。在美国,一些法学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当原、被告人,像律师一样思考和辩论。[1]这种教学法在法学尤其是民商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民商法主干课程中推广应用模拟教学法的必要性

大陆法系传统法学教育以讲授为主,以概念为起点、以法律条文为骨架,着力于理论基础和逻辑严密的法条结构的构建,教学采用以概念分析和逻辑分析为核心的推理模式,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存在教学单向性方面的先天不足问题。即使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例如德国的演绎法和法律解释方法,其目的也仅仅是使法条适用更加清晰。[2]这种单向性的教学带来的弊端是,学习者并不能进行独立思考,缺乏对司法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习气氛沉闷。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所谓案例分析,“只能是一种举例说明,是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解释抽象的法律规则,来证明法律的原理或理论”。[3]

民商法主干课程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亲属继承法等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由于借鉴了大量外来的法律术语,其背景性理论非常抽象。以民法总论课程中的“民事法律行为”和物权法课程中的“物权行为”为例,其概念本意与日常理解的含义大相径庭,如果仅仅以概念讲述、特点分析和“典型行为”介绍等方式讲授,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必须有适当案例加以说明。然而,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存在理论和案情脱钩、针对案例就事论事等问题,案例的辅助理解作用有限。

有学者认为,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在民商法课程中推行实践性教学,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部分。教学实践部分包括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组织的案例讨论、相关案例、音像授课、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模拟法庭的设计和法律诊所中的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部分包括与民商法教学相关的社会活动,如法律义务咨询活动、参加公检法等部门业务研讨学习、旁听法庭开庭、社会调查、到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4]对于民商法主干课程来讲,这同样存在问题,即每学期课程安排容量有限,引入大量的实践性活动,对于法学初学者来说,不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法律理论框架,大量的现场实践“冲淡”了基础理论课的环境氛围和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种折中的多情景模拟现场教学法在民商法主干课程中较为适用。模拟教学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模仿社会实际的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5]模拟教学法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贴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民商法基础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轮流扮演不同民商事纠纷或民商事非诉法律事务的当事人角色,在纠纷解决或事务处理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在民商法主干课程中推广应用模拟教学法的特色分析

(一)模拟教学法强调在以实际发生的案例基础上灵活编排和整合案情

传统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将整理好的案例交给学生分析讨论,案件的背景性资料通常经过简化,以判决书等最终法律文书为蓝本,且案例教学主要的时空存在于授课的教室中。这样的案例教学方式失去了实际生活的现实全貌,尤其是对于纷繁复杂的民商事纠纷来讲,过度的定型化范围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往往不是由教师加工好的案例材料,而是复杂得多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的组合,各种信息往往混杂在一起,需要学生分析筛选,从中找出案件主线和争议焦点。此外,学生还必须懂得在存在价值判断和倾向的各种材料中,梳理和了解案情。模拟教学法是针对上述情况存在的一种综合性法学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模仿法律专业人员,针对案情进行讨论和会诊,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案件材料和调查了解案情。

(二)模拟教学法强调变第三者自上而下的视角分析为第一人称角色扮演

传统意义的民商法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是站在第三人的角度,置身于案件之外,对案情进行分析,发表看法。这是一种简单的应用所学知识的做法,导致学生不能进入角色,无法提高深入理解与应用类似知识点的能力。在现实工作中,法律工作者都是作为某一角色参加案件的处理,代表了某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案件里,不同身份就会有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与技巧。模拟教学法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将其分配到案件的不同角色,使他们投身案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切的理解和掌握。

(三)模拟教学法强调变单纯理论讲授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传统意义的案例教学法,引入案例讨论的目的仍然主要是有助于对某些原理和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侧重于知识点的灌输。前文提及,对于民商法基础理论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僵化和教条。模拟教学法的目的不是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这一浅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过程仿真操作。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模仿民事侵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一部分学生分配作为原告人的角色,就要从与当事人建立委托关系开始,与当事人会商案情,确定诉讼标的和诉讼策略,拟定一系列法律文书,准备证据材料,参加法庭辩论,与当事人讨论判决结果,确定下一步应对措施等。可以说,模拟教学法就是把业务的实际操作从社会缩影到学校的一种教学方法。[6]通过仿真实战演练,学生很快就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模拟教学法在民商事案件中强调变对抗式论辩为平等协商式解纷

传统意义的案例教学法,适用的范围和对应效果存在局限性。刑事案件中,案例教学法所分析的对象是案情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和量刑标准,如果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就容易产生“为脱罪而脱罪”的情况,甚至通过曲解法条减轻或免予“刑事责任”处罚,目的导向是通过对抗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凡官民商事案件,显示中的高调解结案率表明,当事人的倾向往往是通过利益博弈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在民商法主干课程中采用模拟教学法,学生所扮演的各方当事人具有平等性,不存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分子”背景的负面心理影响,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对抗变为友好协商,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这对于在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民商事纠纷来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符合纠纷或者法律事务当事人的共同意愿。

三、民商法主干课程中应用模拟教学法的步骤

(一)合理选择和加工教学案例(法律事务)

选择案例是模拟教学法践行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民商法主干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高低。综合来看,民商事案例或法律事务的选择和汇总加工应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

1.典型性。为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鉴于此,可以根据民法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选取民事主体、物权、债权等方面知识点综合交叉的案例,这些案例一般都应涉及常用又易发生争议的法律问题。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内容,有限的时间集中到最需要的内容上。

2.多样性。民商事法律问题具有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民商法主干课程模拟案例的选择上注意其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选取的案例或法律事务,既可以有民商事诉讼或仲裁案件,又可以有非诉讼的私主体间法律事务等。

3.争议性。虽然民商事纠纷及法律事务的处理强调当事人间的协商,但是出于激发学生思维的考虑,在筛选案例时,要选择有探讨价值、存在争议的案件。[7]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讨论的空间,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渐进性。民商事案例或法律事务有易有难。考虑到法学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挑选的案例应适合学生的整体水平,在案例编排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开始教学前,首先应对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了解,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案例。

(二)拟制科学的案件(法律事务)处理流程

1.角色定位。模拟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确定各组在案件或法律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进行角色分配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选择意愿,也要考虑到学生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说,在民商法主干课程的多次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经历多种场合,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身份当事人的感受,培养多样化的角色担当能力,进而直观了解纠纷及法律事务处理中不同主体的互动关系,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积累经验。

2.案情(事务)调查。角色确定后,接下来一步是进行案件或法律事务的细节调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案件或法律事务的相关材料。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和材料,或者忽略部分关键事实或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对案情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同时要求学生对有利或者不利于己方的案件事实进行合理区分,使其掌握调查案件事实的能力与技巧。

3.场景模拟。民商事案件庭审或法律谈判是法律实践最集中的场合,是最适合也是最需要模拟的环节。学生参加模拟庭审或模拟谈判,能够将理论和法条形成的制度性规定变成具体的操作经验。以民商事纠纷诉讼模拟庭审为例,可以把当事人分成三组,即原告方、被告方和审判人员。原、被告各组分别扮演主要发言人、材料准备人等角色,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教师作为与各方均无关联的事件推动者,负责场景模拟的组织和引导,对进行场景模拟的学生予以协助,并在场景模拟结束后对进行角色扮演的各组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三)确定合理的课程考评方法

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的必要环节之一,应建立合理的成绩评判、考核机制。评判时,教师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和自己对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重点评判学生把握案件关键点、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及综合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则的能力,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维要点的选择是否科学、能否抓住焦点问题和是否抓住了所讨论问题的实质等。

四、民商法主干课程推行模拟教学法需要处理好的若干特殊关系

(一)法律知识灌输与法律思维培养的关系

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教育模式关联甚大,在法学教育中如果不讲授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成文法。成文法产生的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编排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法学教育把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础理论作为重要内容,形成一个全面的观念和知识结构。民商法体系在我国民商合一主义的立法思路主导下,整体性、体系性固然非常强。因此,在民商法课程教学中,在采用模拟教学法的同时,要处理好知识教育和思维教育的关系,不能弱化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在民商法主干课程中采用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先在课程初期集中时间对相关法学理论进行讲授,再开展案例或法律事务的模拟教学。要防止毫无法学理论基础,盲目就事论事的讨论,否则,案例分析、讨论将难以开展,勉强为之也较浮浅。[8]

(二)基础理论知识和模拟演练结合采用的关系

推行模拟教学法,同样的知识点所花费的时间相对传统的“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模式要长一些,如果不合理安排好时间,就会影响整个学期其他教学内容。所以,模拟教学法不能在民商法主干课程的所有章节讲述中均采用,而只能集中在实务性强而又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也就是说,模拟教学法是要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的。模拟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民商法主干课程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合同法领域,可以模拟当事人“签约—违约—补救”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其中可以穿插“时效”等知识点在模拟演练的案件之中;在物权法领域,可以选择“所有权移转登记”产生的瑕疵及补正等问题;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物权行为无因性”、“法定继承”等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单向讲授和列举典型事例即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事件全程引导与分阶段裁决的关系

在民商法主干课程模拟演练过程中,教师应全程监督,把握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推进案件或法律事务进展的节奏。教师在模拟教学中的定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者,课堂应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输变成教与学的双向交流。[9]在角色扮演各方交流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主要发言者,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并且善于引成学生形成对立观点,再互相辩论。同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其角色扮演在模拟的案件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教师有必要对模拟案例或者法律事务分阶段进行裁决和点评,防止学生在某一非主要问题上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

(四)学生情景模拟表现与法律文书质量的关系

在模拟教学效果考核方面,还需要注意考评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有较为直接的正向或负向反应,进而会影响到接下来教学工作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投入、踊跃发言,是取得预期的模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起到激励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角色扮演的课堂实际表现进行记录,区分等级,由此对学生实际表现利用分数的杠杆进行调节。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进行案件或法律事务的角色扮演有可能会受到局限。所以,由案件或法律事务衍生的法律文书就起到了重要的教学效果补充检验作用。法律文书是思想内容和论证能力的集中反映,通过审阅学生撰写的法律文书,教师可以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评价特定时段学生的课堂模拟效果,发现法学初学者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指导。

五、结语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优点突出、效果显著的法学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模拟教学实践,以“身临其境”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将民商事纠纷和非诉法律事务的实际操作引入民商法基础课程教学之中。接受模拟教学的学生对民商法相关基础理论内容的掌握会更加深入、翔实,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会得到全面提高,适应实际法律事务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79.

[2]李纬华,孙红霞.“法律确定性指引下的法律适用方法——德国归入法简介”.法律适用,2007(10).

[3]鲍禄.“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应用”.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4).

[4]沈宁.多情境角色模拟——体验式教学在合同法实践教学中新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4-155.

[5]何小王.模拟教学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工业高等研究.2000,3.

[6]郑传均.王国顺进出口业务模拟教学改革设想[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4.

[7]周海坤.法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M].法律出版社,2002,95.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8

【关键词】水文学 “降雨-径流”过程教学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18-02

在水文学的教学中,“降雨-径流”过程因其复杂性使教学环节变得抽象并难于理解。复杂性指降雨在下垫面纵向和垂向的运动过程,即降雨在下垫面的产流、渗透、蒸发等时空上连续的再分配过程;抽象性指“降雨-径流”过程较晦涩难懂,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感性的教学手段,不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数值计算的方法引入水文学“降雨-径流”过程的教学中,以增强教学环节的感知性和表现力,尝试开发数值模拟结合水文学具体问题的教学新方法。

一、数值模拟应用于“降雨-径流”过程教学的设计流程

1.数值模拟的定义

数值模拟也称计算机模拟,它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达到对工程问题、物理问题乃至自然界各类问题研究的目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本身来源于对实际问题计算的需要,并在建立算法和求解过程中发展并建立起来并面向实践,与计算机的使用密切结合。[1~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值模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教学过程设计

将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降雨-径流”过程教学的设计的流程,见图1。

二、数值计算方法的导入

1.基础方程式

用于“降雨-径流”过程数值计算的基础方程式包括地表径流的连续方程式和运动方程式,以及渗透流的连续方程式及运动方程式。[3~4]

地表径流的连续方程式:

(1)

运动方程式(曼宁平均流速公式):

(2)

渗透流连续方程式:

(3)

渗透流连续运动方程式(达西公式):

(4)

式(1)~式(4)中,dt为计算单位时间,s;dx为计算的单位步长,m;h为地表径流水深,m;q为单宽流量,m2•s-1;v为流速,m•s-1;r为有效降雨,m•s-1;R为水力半径,m;f1、f2为表层土壤及表层以下土壤的平均渗透系数,m•s-1;n为曼宁粗度系数,s•m-1/3;I为坡度;λ为土壤有效孔隙率;为渗透流水深,m;为渗透流单宽流量,m2•s-1;为渗透流流速,m•s-1;E为蒸散发量,m•s-1; 为渗透流水力坡降。

2.有限差分

数值计算需要对地表径流及渗透流的连续方程式在时间上进行离散化,即有限差分。因为计算要依赖于一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所以采用后退差分法,[5]差分公式如下:

地表径流连续方程式的差分公式:

(5)

渗透流连续方程式的差分公式:

(6)

式(5)~式(6)中,n为时间编号;i为计算方向上的栅格编号,其它因子与上述相同。

3.计算程序编译

实现数值计算的程序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Fortran95或C++

进行编程,该步骤不是教学内容,相应过程在此略去。

三、教学实践

1.“降雨-径流”过程理论教学

“降雨-径流”过程基本理论包括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量等表征降雨特征的参数;包括运动波理论的基本方程式〔式(1)~式(4)〕;下垫面的特征如表层土壤的水力学特性等参数,这部分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形式讲授。在此过程中,对降雨到达下垫面后在纵向及垂向的基本运动方式进行介绍。

2.“降雨-径流”过程数值模拟

(1)基础数据采集。用于数值模拟教学的雨量和地表径流数据来自实地观测,观测地点为北部黄土高原小流域的一条沟道内,具置见图2。

(2)数值模拟过程演示。利用构建的数值计算方法和观测的降雨数据对“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利用数值计算结果对观测的地表径流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当数值模拟的误差,即观测值和计算值之间的误差较大时,应调整计算参数利用程序反复计算,使数值模拟的误差达到基准允许范围之内(小于3%),对典型降雨的数值模拟结果,见图3。

在数值模拟教学演示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值计算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对“降雨-径流”的整个发生过程在学生脑海中有较清晰的认知,进而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完成对径流系数的推求、对主要径流特征的概括等教学内容。

(3)根据预报降雨预测流量。当“降雨-径流”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误差在误差基准允许范围内时,理论上可以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根据预报的降雨数据预测流域的流量,即实现水文学上根据气象(降雨)信息预报流域出口或流域某断面的洪峰量。以图2观测点上游的集水区为例,当预报的短历时降雨过程(计算机随机产生)见图4时,利用数值计算,其径流过程的数值计算结果如图4下方曲线。

因为有了对“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认识基础,学生对根据预报降雨预测径流过程的数值计算过程相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加深了认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为评析数值模拟应用于“降雨-径流”过程的教学效果,采取课后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数值模拟方法的评价。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特别针对把数值模拟引入教学的做法发表意见,对课程效果调查的整理结果如下:

1.对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实现了对“降雨-径流”过程的“问题提出―基本理论讲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从理论到计算,再到结果分析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对“降雨-径流”过程发生的时空顺序和对教学进程的体会在思维中实现了统一,在教学逻辑上和思维进程上变得容易接受。

2.对数值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使学生对“降雨-径流”发生的过程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自然过程的教学变得形象具体,变得相对易懂;使学生在感性思维上更容易接受,加速了知识在学生思维中从混沌感性到清晰感性的整理过程。

通过对数值模拟过程的讲解,使学生对复杂的数值计算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根据预报降雨预测径流过程的教学环节变得更加容易接受,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

五、结束语

数值模拟应用于“降雨-径流”过程的教学,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使教学过程和学生思维的思维逻辑实现了统一,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数值计算方法的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增强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值模拟的方法还可以在水文课程中的融雪计算、输沙计算、地下水计算等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梦霞、.《数值计算方法》直观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373~374

2 黄金柏、王斌、刘东.数值计算方法应用于水文学“径流-输沙”教学的实例研究[J].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9)

3 黄金柏、桧谷治、|川勇树、安田裕.分步型流域“降雨-流出”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4):52~55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9

[关键词]情景模拟 教学方法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业性很强,其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的能力要通过临床见习来实现并得以提高的。但我校地处西部,康复医学见习资源匮乏,再加医患关系复杂,临床上愿意配合见习的病人减少等原因给临床实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康复医学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2]。为此,我们在《康复医学》脑卒中的康复中运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2007级中医学(全科医学班)学生38名,均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18名)。

二、方法

(一)教学前准备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明确康复医学脑卒中的康复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康复医学脑卒中急性期的案例,并据此制定讨论案例及情景模拟案例。

3.制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剧本。依据教学目的及情景模拟剧本编写相应培训剧本,内容包括脑卒中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脑卒中康复评定,脑卒中康复治疗等基础知识培训,临床应诊和表演的相应注意事项培训。

4.制定评价指标 制定学生对教学法评价的调查问卷,依据教学大纲制定脑卒中急性期康复的考核试卷,以调查问卷和试卷成绩作为评价指标。

5.学生分组。将中医系2007级中医学(全科医学班)38名学生分为两组,18名学生为案例讨论教学法组,即对照组;20名学生为情景模拟教学法组,即实验组。

6.发放案例给学生。将制定好的案例发放给两组学生。

7.分组准备。实验组依据情景模拟案例进行资料查阅、分配角色、培训;对照组依据讨论案例进行资料准备。

(二)分组教学

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情景模拟实施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学结束后要给予总结。对照组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案例讨论进行时每组组长要整体掌控,结束后教师做总结。

(三)考核评价

分组教学后,给学生发放评价教学法的调查问卷和考核试卷,并告知学生认真作答。以此结果评价两种教学法。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三、结果

(一)学生对教学法的评价

2组学生对教学法的评价 见表1。

表1:学生对教学法的评价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二)学生考核成绩的评价

2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2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分析: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即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成绩明显优于案例讨论教学法。

四、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康复医学教学不但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康复理论,还要掌握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但是在康复见习中我们又面临康复见习的基地少,患者不愿让学生动手做康复等诸多问题,使得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随机应变等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于解决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表明情景模拟教学法一定程度的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如下:

(1)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案例讨论组比较,学生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不同于以往长期接受式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练习的空间[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情景模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会主动的讨论或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为了扮演好所饰的角色,学生也会对相应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应用于表演,因此,学习动机更具积极性,学习动力更大,主动性更强,帮助和培养学生形成查阅文献的能力和习惯。

(2)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信心。与案例讨论组比较,学生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明显提高自信心。情景模拟,让学生有仿真感觉,如身临其境情景体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准确的处理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培养[4-5],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自信心的提高。

(3)情景模拟教学法更能体现全科医学思想。案例讨论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康复医学中更多的体现“病”的概念,学生更多的经历集中于学习“病”。在临床上我们不只要知道“病”的概念,更应知道和强调“病人”的概念,特别是作为全科医学班的学生。情景模拟教学法要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应的康复理论知识,同时还要顾全病人的情感、背景等等,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认识问题,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需求,体现全人照顾的思想。

(4)情景模拟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发生改变[6-7],将来服务患者的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总结的作用。学生在扮演医生和患者的同时体会角色,应对各种问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其在真实的、富有挑战的情景中充分的应用知识和发挥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成为主体的学习者[8]。

(5)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教学相长。情景模拟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在课前教师构思教学病例并收集素材,并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以备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准备要为适用的培训材料,情景模拟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掌控全局,启发思路得出结论,也要求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又上升到理论。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的过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互动式教学中做到教学相长[9-10]。

(5)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样本量限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很多优势尚未在统计学上体现,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要扩大样本量。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库有待进一步丰富,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情景模拟现场应尽量接近现实,以提高情景模拟效果。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宽松和谐的仿真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本项目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康复医学》教学中,使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与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真切体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服务于患者的主体,而不是传统教学法中单纯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转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理疾病的同时又要注重医患关系,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情景模拟教学法是符合医学教育现状的、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文红,江城梅,李彦荣.“情景模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71-272

[2]张春玲.浅析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电大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59-61

[3]陈丽霞.情景教学法在社区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6B):1125

[4]蒋春玲,徐亚茹,张淑静.实验诊断学见习教学中两种方式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2008,22(6):321-322

[5]朱昕,朱丽青,王忠永.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留学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优势[J].检验医学教育,2010,1:19-20

[6]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13

[7]郝永红,冯海凉.社区全科医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11

[8]陈小娟,江桂素,郑秀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56-57

[9]薄惠云.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9(20):2436-2437

模拟教学法论文篇10

法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旦选择法学专业,接受法学方面的教育,基本意味着对法学职业生涯的选择,因此,法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传授,使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属于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为此,在对法学教学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强调实践的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一种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的教学模式,收效很大。

1.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1.1 有利于突破传统法学教学的弊端,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在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法学知识和法律条文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在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的时候,很难适应法律实务。而模拟法庭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法律实践的平台,在模式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具体审判流程,直接面对法律实践,对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检验,缩短了教学与法律工作的距离。

1.2 推动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加快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经过模拟法庭的教学后,学生对法庭的景象记忆深刻,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3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使生硬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学生由被动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到,参与性较强,发挥主体意识。

1.4 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模拟法庭教学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和生动,提升他们辨别是非的能了,掌握如何在法庭表达意见,进行合理的辩论,同时找出各要素直接的冲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模拟法庭的教学为学生锻炼口才,提高分析能力和交际较能力提供平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5 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形成依法治国的思想。在模拟法庭的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会激起学生的共鸣,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参与者也切身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模拟法庭教学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课程设置缺少合理性。

2.2 模拟法庭教学在环节上不够完善,只注重法庭内的环节,忽略庭前准备和庭后的材料处理。

2.3 模拟法庭教学中真实性不高,表演性强。

2.4 缺乏充足的教师配备。

3.如何不断完善模拟法庭教学

3.1 保证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明确性和合理性

对于模拟法庭教学的现状,要将其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设置,实现较大的参与性。建议设置36个学时,时间为第七个学期,此时学时已经对基本的法律知识进行了学习,接触了法律实务,综合素质提高,具备开展模拟法庭的能力。可以将模拟课程的类型分为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类型,采取仲裁形式处理纠纷,以达到一定的真实性。

3.2 在教学制度上进行完善,为模拟教学提高保障

将模拟法庭作为必修课,制定配套的大纲,形成可行的测评制度。另外,鉴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以实现对具体操作的有效指导。

3.3 实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程序要求,对诉讼进行全过程的模拟

3.3.1 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避免典型的案例,选择具有一定争议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形式化。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根据需要对案情作适当的变动,学生也进行积极的参与,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2 对角色进行分配。根据案情的需要,对涉及的角色进行分配。分配之后,可以有效进行讨论和分析,教师也可参与,但要保证适中,避免太多干预。

3.3.3 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庭之前,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诉讼文件。注意对律师的授权委托证据和财产的保全、证据的取得与运用等实务的模拟。

3.3.4 在庭审前,要组织观摩活动。观看标准程序的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切实感受司法实践。严格按照程序法和实体法的规定对诉讼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在完成模拟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讲究技巧的运用。学生向教师提交模拟教学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个人陈述,给学生进行评分。对材料的归档是模拟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完成模拟实践之后,要形成完整的总结性资料,为今后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积累资料和经验。

3.4 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必须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如果师资力量薄弱,可以组织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践和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作为兼职教师,对模拟法庭教学进行指导。

3.5 对模拟法庭进行系统的研究,实现与相关司法、法律等部门的互动。

当前,虽然很多院校都实行了模拟法庭教学,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认识和探讨的深度不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模拟实践教学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学校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法律机构进行合作,把握法律岗位的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模拟法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