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课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21:55:09

商法课程论文

商法课程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商法教学创新;实训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职法律专业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高职高专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率为75%,在所有高职专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为29%,排名倒数第一。法学专业就业难,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法律人才的要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法律教育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找准专业定位,切实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商法是法律专业的主干课程,商法教学改革是法律专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的商法教学实践,谈一谈商法的职业化教学问题。

一、高职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法律专业以培养具有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商法教学与本科商法教学应当体现出差异性,如果说法学本科应偏重学术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尚存争议,对于高职法律专业是职业教育应当没有异议。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教科书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但实践中,高职商法教学成了本科商法教学的缩编版,除内容简单点,课时少了点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多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法律条文、法学理论为主,缺乏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只重视法学理论的掌握,却不知在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面对个案不知如何着手。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法庭、法律实训侧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不是在课时上保障不了,就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其次,商法是一门与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商法的实践化教学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而现在高职法学教师队伍基本是理论型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朝清一色的理论型、研究型发展,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师因为所学专业的局限缺乏对法律之外的经济专业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没有律师、法官、公司业务等实务经验,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扎实的民商法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在法律人才中的需求比例将越来越大,民商法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民商法学在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大课程比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高职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课的开设而轻视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部门法课程中,民商法课程所占比重并不大。以我院为例,商法课程为64学时,内容包括商法总论、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在教学中讲述原理和条文后,往往没有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巧的训练。

最后,是关于商法教材建设的问题。虽然一些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迹,教材的内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发展的步伐。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的重心也发生转变,从贸易法转到企业法再转到金融法。公司融资、并购、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胀、电子商务等都成为商法的新课题。与此同时,传统的票据制度已随着交易电子化的发展而萎缩,在商法体系中的地位在逐步下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职商法课程在教材上应体现出来。目前的情况是,教材老化,授课重点不突出,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高职商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商法教学改革应体现出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其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且应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对未来工作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改善商法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

调整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高职法律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有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使法学职业教育适应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改造现行的法学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与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商法课程是全国唯一的商法部级精品课,江西财经大学的商业法律网络模拟课程十分新颖,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我们要与其他高职法律院校合作,共同探索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路径。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允许教师适度兼职,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主要是兼职律师,从发展趋势看也可兼职法官、检察官。笔者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培训一批专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类似理工科的实验教师,专门带领、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模拟训练。除此而外,还可聘请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兼职教师。

(二)大力加强教材建设

促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要涉及学术前沿,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引起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法律全球化等问题。要鼓励教材不断更新,强化教材对实践法律运用技巧的讲解。推出更多、更适用的商法案例教材。关于教材编撰的问题,虽然目前统编和自编的商法教材数量很大,但是,深入反映商法实践中的问题、信息量大、视野开阔、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却为数很少。笔者主张高职院校商法教师应当与司法实践部门合作编撰适合高职教学的经典化教材。推出符合职业化教育需求的特色教材,除传统的基本概念说明、主要学说梳理外,特别需要突出判解研究的说理、示范功能,以及重大实务问题的指引和动态研究。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学生交互式教学方法,应提倡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改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发展,提高实际能力。课堂讲授要从纯理论的讲授方法向理论结合实际的讲授方法转变。商法教学中应当吸收实践性的内容,商法教师应当注意收集分析司法实践中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可议性的商法案例的裁判规则,把这些典型案例运用到商法教学中去。案例教学法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所得结论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从而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发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解决学时少课时紧的方式之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法学的内容包罗万象,要加强高职法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教学软件等,这将会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进行商法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商法地位

目前看来,商法课程所占课时仍然偏少,急需加强。笔者认为应当把商法分为三门课,商法一(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法二(证口法、票据法),商法三(破产法、保险法)。每门课48学时,都是必修课,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商法一,第二学期开设商法二和商法三,这样可以把商法各部分讲透,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除此以外,还应当在三年级开设金融法选修课,内容包括信托法、期货法、电子商务法、银行法等内容,以适应商法发展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还应当鼓励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课程。超级秘书网

(五)开展商法实训

商法课程论文篇2

(一)功能目的论

商务英语翻译是带有明显经济目的性的商务活动。而众多翻译理论中,功能目的论因其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从而可用于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功能目的论强调“译者要在充分理解委托方意图的基础上对原有文本的功能和委托人目的进行融合,所以要明确译文的目的后才能对原文本进行全面分析。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委托人的意愿进行充分理解,根据委托人的意愿而提供符合的译文”(Nord,11)。由此看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应以发展的观点将功能目的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定位、翻译的技巧、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可以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最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归宿,实现商务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晓芳:44)。总之,功能目的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将起到宏观理论上的指导作用,那么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就是要在校企合作的新型模式下开展任务型教学。

(二)任务型教学法和校企合作

首先,任务型教学法即学生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推动下自主学习并主动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并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把语言教学真实化,把课堂社会化。所谓“任务”,就是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产出与互动的课堂活动,在任务型的翻译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学习者,不再是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能结合自己原有经历和已有知识主动参与翻译学习活动,并通过讨论、实践、与同学合作、加工信息等方式积极发现和学习商务英语翻译的知识和技巧,从而逐步实现有关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田卉:32)。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深度了解企业翻译或其它翻译的工作特征,从而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赵继荣:112)。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途径有多种,比如,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和地方外贸或其它需求英语翻译的企业合作,派送学生到企业进行翻译实习,通过完成企业的实践任务而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这是目的论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法在真实环境中的开展。

二、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

目前,在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中,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目的性不明确和盲目效仿的问题。邢台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其语言基础课程占据了本专业总学时的一半甚至更多,与商务英语课程有直接联系的课程课时却很少;另一方面,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连贯性以及延续性等方面,学校都未给予客观的、足够的重视,更未能实现产学一体化的教学课程设置。另外值得重视的是,邢台学院外语系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活动或比赛几乎全是单纯地针对语言本身的,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文学话剧表演以及英语书法比赛等,这些比赛的开设在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难免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的忽视。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误区:既然课程的设置和系部的课外学习活动都不重视商务英语,那么此课程课程的作用也无足轻重,商务英语翻译学好学坏无所谓等。这些消极想法淡化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目的,无疑阻碍了学生在课外知识扩展和提升商务翻译能力方面的主动积极性。

(二)教材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邢台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主要问题在于内容不符合时代要求,难度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训比例不均衡等。虽然多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偏向商务英语,但翻译教学的讲解仍侧重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侧重单句的练习,知识点零散,很少结合商务英语翻译的实际情景,很少体现翻译在商务语境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从而就很难体现企业对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吴启金:35)。对于这样的教材,一方面,学生感觉枯燥不实用,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教师感觉空洞不系统,教学内容较难把握,授课效果不理想。简而言之,目前邢台学院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没有体现出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

当前邢台学院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课堂教学仍然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满堂灌的传统方式,侧重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讲解,却忽视翻译实践的操练和应用。显然,这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悖,不能有效地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合具体岗位需求的人才。这种传统授课方式的主要思路就是:老师从语法和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角度讲解原文和译文,并纠正学生在翻译时出现的词汇和语法错误,学生边听讲边忙于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课程课时不足,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更多地灌输翻译理论知识,把本该进行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环节忽略掉,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丁红朝:25)。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把商务情景或实际的商务翻译任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缺乏结合实践的教学设计,缺乏启发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按教学进度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可是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也严重地抹灭了学生的反馈、参与、合作意识。而这些应有的能力和素质正是影响到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商务翻译工作的关键因素。如何摒弃传统翻译教学的弊端,真正提高邢台学院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目前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经过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具体教学策略,从而贯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地方高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明显的改善。对于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三、改革方法

(一)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

第一,邢台学院作为旨在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其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地方经济和当地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邢台学院学生的生源层次和需求出发,注重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即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如何把企业所需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培训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使得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顺利完成企业的笔译或口译任务;如何按照职业岗位的需要开设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相关的先修和后续课程,并使各门相关课程的过渡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低年级课程的开设应侧重培养大学生英汉双语的语言基本功,同时使学生具备英语国家的人文社科等基本知识。在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学期,应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等这些属于工商管理或经济贸易领域的汉语专业基础课(李娜:56)。这些商务专业知识的大量储备最终为学生在高年级学习各种文体的商务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经过调查认为,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上,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将会产生良好的效应。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开设课时、开设学期、考核方式、授课教师等多方面都应该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探讨商定,不应是学校盲目地闭门造车,以避免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严重不接轨的现象。那么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依据就是功能目的论,核心策略就是任务型教学法。第二,学校、系部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在举办各种英语比赛或竞赛的同时,应该联合合作企业共同举办商务英语方面的学习活动和相关的技能比赛,比如,外贸函电笔译竞赛,商务谈判的口译比赛,以及翻译实务的实战训练等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商务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视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学习兴趣,从而给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教学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平台。这样做也是对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的任务型教学法的一种课外应用和延伸。

(二)教材适应邢台学院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其作用也不言而喻。笔者建议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最好的做法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组织教师跟社会上相关用人单位合作自编教材,根据企业对翻译业务的实际需求,根据校企合作的翻译实训,经过梳理归纳,深入论证探讨,最终编订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并能为商务语专业学生所喜爱的特色教材。

(三)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课程学习的核心。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的任务型教学方法恰好符合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性质和企业对新时代实用型人才的期望目标。具体实施如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或组织者,引导或组织学生在新颖有趣的仿真活动中感受商务英语翻译的乐趣及其实用性,这些任务型活动可以是商务谈判、翻译互评、学习报告、模拟现场等。例如,在模拟外贸会展现场的课堂活动开展前,教师跟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员充分沟通,仔细设计好难度适中的典型外贸会展情景,以此作为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学习任务的分工由小组长安排协调,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前认真积极的搜集相关资料,对外贸会展的英语语言特点、双语互译技巧以及商务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在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具体翻译任务,明确翻译目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自觉以功能目的论的核心内涵为指导,通过自编对话进行情景口译练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任务型教学法。笔者通过实际教学中的尝试发现,任务型活动使得语言的学习真实化和社会化,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语言翻译实践的热情,锻炼学生语言信息的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良好习惯的同时,还能成功地将翻译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这些任务型活动只有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的新型学习环境中开展,才能增强任务型教学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商法课程论文篇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其后又于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和8月多次发文鼓励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1]。国内各高校由此开始实行教学改革,其中双语教学就是教改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9年以来,怀化学院开设实施“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育人新体系,以突出能力素质、融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系部围绕“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经济学系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了《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门双语教学课程。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 国贸以经济学为一级学科,而《国际商法》属于法学学科,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法学基础,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英语水平。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竟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不能娴熟地用英语交流及讨论问题,而一般英语和法律专业英语又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学起来力不从心,如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国贸专业由于该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在招收学生时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要求比其他专业高,而且该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都比较高。此外,国贸专业本科生所修的课程,无论是国际贸易的理论还是实务课程,都与《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存在许多衔接与交叉,国贸专业学生更容易从国际经贸活动背景中理解所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则,有助于更深刻与全面地把握《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2]。此外,《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具有国际性的特点,适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该课程是在高年级开设,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学生们具备了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该专业在大二已经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学生对本国的商事及经济类法律法规已经比较熟悉。因此,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是可行的。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学校及系部的支持下,怀化学院经济学系国贸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到现在已经三年了,现将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案例教学法 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与法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国内商事立法的基础上,了解、比较其他国家的商事法律法规,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外贸工作做准备。因此,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对所学国际商事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教师单一讲授模式,将学生引入到预先设计的案例情境中,从而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在讲授国际商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体系。在选择案例时,应选取典型性和综合性的案例,既具有通俗性和针对性,使所选的案例能反映教学重点内容,与所学的法学原理相联系,同时又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3]。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将所学的《国际商法》法律原则及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案例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讨论,教师可适当对案例中的一些法律专业术语或是法律专业英语进行简单解释,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并将整个案例分析进行总结,特别强调学生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并联系司法实践中的做法,这样学生更能加深印象,以后碰到类似案例时不再感到生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更好地体现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准备大量的案例习题集,分发给学生课后阅读、分析、讨论,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讨论式教学法,宜在课前布置讨论的论题,也可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进行,将学生事前分组,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有准备地参与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可不按“教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的传统方式,可让学生坐成圆形,或是分两排坐,每一组学生围成一个小圈,每一个小组先在内部稍作讨论,统一观点,然后派出一名同学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不时地予以补充。根据具体论题的不同,组与组之间可展开辩论式讨论,或是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也可每一组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进程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可针对这些疑问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肯定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所讨论的论题进行总结评述,指出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讨论拓展思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议题,交给学生课外讨论,有条件的话,教师可抽时间参与学生的课外讨论,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重点教学法 采用重点讲授法也是分章、分节地讲授,但对每章、每节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讲几个重点问题,其他问题一带而过。采用这种讲授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重要、最精华的内容,然后通过自学再由点到面掌握其他理论知识。采用重点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需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所谓重点,就是每门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方法。每章,每节都有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关键。采用重点讲授法,要求教师处理好讲授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教材的课不好讲,而有了教材的课更难讲。没有教材,容易出现教师念稿,学生记笔记的现象。而有了教材,又不容易讲出新意,学生听起来没兴趣。因此,在有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一般问题简要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讲解,短缺问题补充讲解。尽量做到在内容上不简单重复教材,在体系结构上不离开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既没有脱离教材又高于教材。#p#分页标题#e#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短期内,在国贸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明显效果难以体现出来,但是自2009年在该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以来,还是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国际商法》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以前,学生对上《国际商法》课程的兴趣不浓厚,上课经常有学生迟到,学生课前预习的也不多,部分学生经常是上甲课,看乙书;自实施双语教学以来,学生迟到的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参与讨论,课后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其次,通过上《国际商法》双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英语口语方面,原来有些学生英语成绩并不差,但就是不能开口讲英语,但上了这门课以后,通过在课堂上用英语和老师交流及课堂讨论,他们甚至能与学校的外教用英语交流了。此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学生由此掌握了一些这方面的英文专业术语。最后,在就业意向方面,原来有些学生想到外企就业,苦于英语口语太差,不敢前去应聘。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以后,更多的学生选择到外企去实习、应聘,他们反映上《国际商法》双语课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有一定影响。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 就在国贸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看,双语教学模式目前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教材宜选用国内学者主编教材加自编讲义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最好采用外国原版教材,但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区别对待。对于《国际商法》这门课来说,外国学者编著的原版教材是根据外国的法律及基本国情,是为其本国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服务的。而我国的国情和立法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分情况,一味搬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接受的是外国的法律教育,无法在我国实际应用,这将与开设这门课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师对选用的教材可视情况增加或是删减其中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应侧重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块,教师可根据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自编教学讲义,这样学生学起来不至于对教学内容感到完全陌生,而教师对自己编的讲义教起来更得心应手。 (二)在国贸专业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宜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模式 总的来讲,学生还是赞成《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期末考试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怀化学院毕竟属于一般院校,学生生源跟重点院校比较,特别是在学生的英语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英文成绩差的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而且他们也没有兴趣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因此,在一般地方院校的非法学专业实施《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不能操之过急,刚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时,不宜采用全英文教学,否则学生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刚开始双语教学时,教师可大部分用中文讲授,并将教材或是讲义中的法律专业术语或是法律英语挑出来,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用幻灯片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学生不懂的部分,可用中文进行解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中文讲,一般性的问题用英文讲。学生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之后,再慢慢加大用英文讲授的比例,最后争取达到教师全英文讲授。 (三)双语教学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辅之以合理的激励机制 实行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精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水平。对此,学校应提供条件,每年选派一些符合教学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是到一些双语教学实施得较好的国内高校去学习,并定期交流经验。实施双语教学,授课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讲义的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要多花几倍的时间,因此,学校应考虑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在折算工作量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使他们的付出与收入能够成正比,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商法课程论文篇4

早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就已经出现了“保险”的课程设置。《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开设十一项课程门目:算学、博物、物理、外国文、舆地、史学、掌故、理财学、交涉学、法律学、政治学。其中,“理财学”相当于今天的“经济学”,其课程安排涉及三个学年:第一年开设理财学通论,每周4学时;第二年开设国税、公产、理财学史,每周4学时;第三年开设银行、保险、统计学,每周4学时。而且,对于“不习外国文者”,规定“于理财、交涉、法律、政治四门各加课一小时”,亦即有部分学生的“理财学”课程是每周5学时。这是北京大学史料中有关保险课程的最早记载。

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设立银行及保险学门。当时,大学堂设八个分科大学(注:“分科大学”相当于今天大学下设的“学院”):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其中,在商科大学之下,设有银行及保险学门(注:“门”相当于今天大学学院下设的“系”)、贸易及贩运学门、关税学门。根据当时的课程安排,在银行及保险学门的主课中,有一门课程是“保险业要义”,它是所有课程中对学时要求最多的三门课程(注:这三门课程是外国语、银行业要义、保险业要义)之一:第一年每周3学时,第二年每周4学时,第三年每周2学时,三年共18学时。从学时要求看,“保险业要义”这一门课程相当于今天大学里六门课程的容量。

1909-1910年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筹办工作紧锣密鼓,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不过,鉴于师资和经费限制,《奏定大学堂章程》原定的八科46门的宏大计划被迫大幅缩减为七科13门,它们分别是:经科大学(毛诗学门、周礼学门、春秋左传学门)、法政科大学(法律门、政治门)、文科大学(中国文学门、外国文学门)、格致科大学(化学门、地质学门)、农科大学(农学门)、工科大学(土木工学门、采矿及冶金学门)、商科大学(银行保险学门)。商科大学原计划开设三门,大幅缩减之后,银行保险学门成为仅存的硕果。

关于这一筹办和开学过程,北京大学史料有较为详细的记载。1909年《学部奏筹办分科大学情形折》记载,“除医科,须俟监督屈永秋到堂,再行妥筹办理,计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分门择要先设”。1909年《学部奏筹办京师分科大学并现办大概情形折》记载,“商科原分三门,现拟先设银行保险学一门”。1910年《学部奏分科大学开学日期片》记载,“京师分科大学,迭经臣部商同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筹划开办事宜。…… 现在中外各科教员均已到堂,应行升学各生,业经详加考验,分别录取。兹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行开学礼”。经查,该“本月二十一日”为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历1910年3月31日。

1912年,保险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据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记载,大学商科共设六门:银行学门、保险学门、外国贸易学门、领事学门、税关仓库学门、交通学门。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对此亦作同样规定。有学者认为,从学科设置看,商科专业比清末多了三门,保险学从银行保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门,这不仅意味着保险学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民国初年保险业的兴盛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张亚光,2011:《中国近代金融学教育考探》,《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当时,保险学门的课程包括:经济原论、商业数学、商业地理、商业簿记学、商业各论、财政原论、商业史、商品学、商业通论、商业经济学、保险通论、生命保险、损害保险、决疑数学、应用统计学、商业政策、统计学、民法概论、商法、破产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会计学、英语、第二外国语、实地研究。其中,“保险通论”相当于今天大学课程里的“保险学原理”,“生命保险”相当于“人寿保险”,“损害保险”相当于“财产保险”。

不仅保险学门开设保险课程,经济学门也开设“保险学”课程。1912年《民国元年所订之大学制及其学科》和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大学规程令》均规定,大学法科之经济学门开设“保险学”课程。据《国立北京大学学科课程一览》记载,1919-1920年度,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本科课程设有一门“保险学”,主讲教师为马寅初教授(注:马寅初曾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据1922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记载,经济系教授马寅初讲授银行论、货币论、保险学、国际金融论等课程。

除了保险学门和经济学门,法律学门和政治学门也开设过与保险有关的课程。据《政治学系课程沿革说明书》记载,1917-1918年度,北京大学法科之政治学门开设“保险统计算学”课程。1918年《国立北京大学廿周年纪念册》记载,北京大学法科研究所法律门设有“保险法”这一研究科目,担任教员是左德敏教授。《法学院法律学系课程一览》和《法学院政治学系课程一览》记载,1935-1936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学系和政治学系均开设“保险法”课程,主讲教师均为戴修瓒教授。

在检索史料的过程中,我们还捕捉到一些零星的与保险有关的资料,也一并记录于此。在留存很少的大学堂毕业考试试题资料中,我们发现了有关保险的考题,如在“学部考试译学馆甲班学员毕业全题”中,商业经济学题为:“近来各国盛行保险事业,其种类如何?其效用如何?能详举否?”1917年,北京大学法科四年级学生王杰撰写题为《保险论》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周家彦教授。1929年,北京大学图书部新到中文书有徐兆荪翻译的美国大学教科书《人寿保险学》,原书作者为美国保险学科奠基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保险学系主任huebner博士,该中译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至今仍有收藏。

商法课程论文篇5

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该在其课程内容体系安排、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重新定位和思考,以切实满足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对相关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1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

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

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

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5.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

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

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

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

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21。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I引。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人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

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蕈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5.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掌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r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El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商法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5]蒋贵凰,张欣瑞.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4,(7).

商法课程论文篇7

[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电子商务》是工商管理、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课程。课程目的是通过讲解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及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整体理论框架的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系统应用实例分析,具备一定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需求,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在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学院的大纲严格执行,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积极性。如果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教学,学生只会死记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它几个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1. 师资队伍建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的师资力量来自于管理、计算机、网络、营销或其他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并且缺乏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践经验。

2. 教学资源配置。目前电子商务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其专业理论体系不完整,商务实践也在探索之中。现阶段各学校采用的电子商务教材有许多版本,而且大多知识点相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电子商务实践环节不仅仅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电子商务知识的补充和调整。但可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的资源,仅仅是一些电子商务模拟平台、模拟操作等验证性实验环境,只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初步的认识,离“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目标还相差甚远。

3. 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教学手段比较少,而且方式、方法比较传统,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变化较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较多,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考核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又是必需的重要环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因此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操作,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根据不同人才需要进行层次界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且相应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人才重在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应加大实践教学周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坚持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认识、学习知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鼓励学生创新等。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和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都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2005 年,我们修改教学大纲时,增加了18 课时的实践课时。这样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还是有部分内容没有实践机会,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不断丰富实践课内容,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针对实践教学内容,我们还编写了《电子商务》

实践指导手册。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每次实践的目的和任务,能将理论知识良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电子商务概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讲授的理论和模式比较多,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技术基础、人文基础及应用环境等) 、Internet电子商务、ED I 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三流、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等等。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电子商务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柔性化的指导思想下,担任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从而选定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强调针对性,各教材介绍的内容与侧重点不同,只有将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参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的对电子商务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该标准既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又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围绕该标准的要求组织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与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考证有机结合。

由于电子商务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任课教师应在教材之外适当补充介绍新的学科成果,不断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新知识,还能养成学生注意学科发展的良好习惯。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第一门核心课程,电子商务概论几乎囊括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宜讲解得过于深入,做到只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和给出必要的线索,以便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良好地衔接。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避免成为专业课程的简单浓缩。[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法。《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复杂,如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网上支付的流程、网络营销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如果从理论角度来讲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易消化。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践,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法分为真实的实践和模拟的实践。真实的实践就是去访问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通过信息的浏览,获得最新的资讯。通过真实的实践,同学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的流程进行了解。例如在“电子支付及网上银行”的实践教学中,笔者综合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到银行网点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金融服务; 然后教师可以在机房给学生现场演示网上银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跟着教师边学边做,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最后再安排学生把整个实践过程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分析,深入挖掘网上银行的其他业务功能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针对同一内容,实施多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学生参与教学法。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每次上课的前5 分钟交给同学们让同学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资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的一些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会精心准备这5 分钟的内容,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充分展示自己。有的同学介绍的电子商务师一些信息,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讨论如何复习到了信息共享。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他们机会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

3. 专题讨论法。定期的开设一些讨论课,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学生体验网上购物,普遍担心的是钱付出后收不到货物,或者实物与图片不符,由此引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主要瓶颈之一的诚信问题,就“如何提高电子商务诚信”开展专题讨论。要求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课题现状与发展动向,然后归纳整理,写出小论文,最后分组开展讨论。通过专题讨论法,不但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还加深了专业层次。

4. 实例教学法。虽然《电子商务》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基础的。因此,在大量借鉴国外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完全运用实例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实践”、“实用”原则,特别适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可以用一个实际的案例,如淘宝店铺等,作为贯穿全书的现实世界中的案例教学对象。围绕这个案例来介绍从事在线商务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这个现实世界案例来研究电子商务的观点和技术。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将课程要讲述的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这个实例探讨电子商务的观点及要研究的边缘技术,用以解决一个焦点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子商务整体框架体系结构。

通过案例的讨论,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手段改革。

电子商务实验课开辟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以往的写板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运用Flash 课件和视频文件等形式进行流程讲解会使课堂显得生动而有吸引力。电子商务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能够直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就必须时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积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辩论、上习题课、软件应用、课堂展示、课后答疑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对电子商务课程教授进行支持,恰当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提供宽松、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平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授课教案、章节习题、教学大纲、案例分析、教学视频、参考文献、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也已经上网,这都有助于解决学生预习、复习、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方式。

五、考核方式改革。

商法课程论文篇8

摘要:本文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存在的问题,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因材施教、教材选择、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兴趣教学贯穿到整个电子商务的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商业工具,并衍生出大量的新兴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大量需求,近几年,许多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及课程。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3年开始开设电子商务选修课,迄今已历时5年。笔者作为在高校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教师,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对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指定教材,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练习为辅,配以实验环节即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几年的课堂实践证明,此模式下的教学存在课程目标模糊、理论冗长、学生兴趣低下等问题。

2.1课程目标模糊

设置电子商务课程的初衷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但是如何去适应、如何去满足,各高校却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究竟能够具体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提出的目标宽泛,试图培养出“万能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大部分是根据课程名字或者课程“是否好通过”而选修该课程。这些学生进入课程学习以后,定位模糊、方向不明。如果不首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抱怨情绪和抵制情绪越来越强,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体系可能都无法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

2.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目前许多电子商务教材内容都是从实践中提升的理论, 且内容覆盖面非常广, 涉及到网络基础知识、物流知识、安全方面的知识、营销知识等,泛而不精。学生很难一下子掌握这么多的知识,并且没有侧重点,造成很多学生看了教材内容之后, 仍然不明白电子商务的概念。即使梳理通了理论知识,也无从下手,没有切身体验,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另外,虽然实践教学环节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但电子商务平台往往都是完善的电子商务操作,与现实环境脱节。[6]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

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成果,如“角色-模块”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1],Wiki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2],电子商务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讨[5]等,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根深蒂固。现在很多电子商务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很难激发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电子商务课程与其他理论性强的课程没有区别。

3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把兴趣引入课堂在高校教学中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例如,文献[4]研究了如何把兴趣引入计算机英语教学,文献[5]研究了如何在C语言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尤甚。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和开发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兴趣,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应该放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3.1重视因材施教,个性化课程作业

教育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求知欲望,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有不同职业规划的同学需要在课堂中锻炼各自的能力,在布置各种课程作业时,教师也应当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如打算锻炼开发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开发校园网上交易平台;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合适的题目研究,最终形成论文;对网络创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模拟项目,制定相应的计划;对项目管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担任小组的项目组长,对项目进行规划并监督项目的实施。

3.2跟踪应用发展,把握教材选择

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首先要适度征求老师的意见,因为老师是直接接触书本和学生反馈意见的人,对教材质量的评估有一定权威;另外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能了解教材的观点、侧重和编制之后再考虑这本教材对于教学的价值。例如,我校最初选择的教材,在经历了两次讲解后暴露出内容陈旧、没有侧重点等诸多缺点,在经过各位老师讨论并征求学生意见后,选择了《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建设》,这本教材利用网络研究的背景,经过对企业和政府大量的需求分析,有所侧重地介绍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3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电子商务课程特性决定了必须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和心态下完成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之真正做到对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3.3.1课堂教学

(1) 使用悬疑,引导教学互动

基于问题解决的自主教学模式近年来被许多教育专家推崇,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首先由教师设立情境或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迅速,因此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同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上获得各种学习资源,这也使自主式学习成为可能。在教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生熟悉的生产领域引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了解所学知识的生产、生活背景,再将这些知识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概念、法则等等。由于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真实而复杂的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问题与背景相关联的同时,也感受到问题是自己的(是自己所面临的或由自己提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但肯定是教师有目的设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解电子商务的特点时,先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统计资料分析,平均每做成一笔贸易需要份纸面单证,而全世界每年做成的贸易不下亿笔。因贸易活动而产生的纸面文件数以十亿计,纸面文件的处理工作十分繁重。然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繁重的文件处理工作效率倍增。以新加坡为例,该国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得贸易申报表的处理时间由一天降为一分钟,每份文件的处理成本从5美元降至0.8美元[7]。当教师将这样的案例引入课堂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电子商务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且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印象深刻了,死记硬背的现象也减少了。

(2) 运用启发,拉近师生关系

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要亲近学生。有一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接受你,他们才能喜欢上你的课,进而学好这门课程。在课余时间应尽量多与学生沟通,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玩法中的一些交易问题,启发他们接受了网上交易的一些步骤,同时也在自然而然的交流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 研究案例,理论结合实践

理论与实践能否有机结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电子商务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如电子钱包、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纯粹的理论解释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只有结合直观的案例演示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活泼的优势,通过大量浅显易懂的案例,演示与实践,力求每个知识点都从实际案例出发,努力贯彻“案例―概念―技术―实际操作及应用”这一流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概念和方法为铺垫,重点放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操作上,尽量避免枯燥的纯理论讲解,突出实用性。

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的物流时,先通过视频播放美国沃尔玛公司配送中心的运作流程,制作幻灯片展示其物流配送形式示意图,然后再引入物流的概念及分类等理论知识;最后再通过演示“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系统”中有关物流的内容,让学生对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电子钱包这一概念时,对于实物形态的Modex电子钱包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其外观,对于虚拟形态的电子钱包不妨以中银电子钱包软件为例演示一下其使用方法;在介绍网络银行时,用幻灯片演示如何利用网络银行进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课堂讨论,深化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除了实践能力以外,团队协作意识、学术道德意识都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完成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加深了知识的深层记忆和理解,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3.2实践教学

(1) 单元实验――组合实验――综合实验

对于某个知识点,教师最好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即将实验内容按照知识系统结构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模块,通过设计典型实验案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的自主设计和探求,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并利用实验室和网络学习资源寻找解决方案并动手设计实现。

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及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这两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单元实验,即通过幻灯片演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流程图,并上机让学生真正在网上进行一次购买过程,使其真实感受网上交易的过程,并对网上商店有了直观的理解,如阿里巴巴的淘宝网以全免费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可以让学生购买商品、销售商品,体验C2C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就可以改善电子商务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不需要局限于学生在电子商务模拟平台上操作;然后进行组合实验,即让学生在互联网上选择一个平台,注册开店,了解个人网上交易的整体环境和运营机制,亲身体验个人网上交易的全过程,学习网络营销的策略和技巧;最后进行综合实验,即将学生分成几组,进入阿里巴巴的淘宝网进行实际的开店体验,体验电子商务交易带来的实际经济收入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兴趣以及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需求。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以极大的兴趣掌握了这两部分的理论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处理能力,锻炼学生在团队开发中的分工和协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再实验

首先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引发其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需求,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再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这种实验模式显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和兴趣,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起来。

例如,在讲授电子商务安全中的数字证书这一节时,先让学生上机亲自收发带有数字证书的加密电子邮件,然后课堂讲授数字证书的原理,最后再上机实践从申请数字证书到利用数字证书进行各种加密网上交易的过程。

3.4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

电子商务应用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 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子商务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许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偏爱选择与电子商务有关的题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在讲授过程中逐步完善毕业设计,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成果以各种报告和讲演的形式交流总结。这种毕业设计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力和创造力,模拟现实世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提高他们课堂所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结束语

性格决定命运,兴趣影响人生。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领悟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电子商务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值得每位教师重视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喜欢电子商务,但学习起来又提不起兴趣”的矛盾心理,从培养学生兴趣的角度探讨了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的若干方法,但是“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来综合、灵活地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电子商务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方面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唐吉. “角色-模块”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实施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20):11-14.

[2] 赵卫东,王安华. Wiki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7,(24):133-136.

[3] 孟健. 电子商务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 电子商务,2006,(9):81-86.

[4] 屠红蕾. 把兴趣引入计算机英语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6):47-49.

[5] 赵妮,熊高君. 激活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谈C语言课堂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08,(12):41-43.

商法课程论文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自主学习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不具备竞争力关键是看其能力符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越符合企业的需求就越显示出此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上的独创性、前瞻性和市场性。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应该首先迎合市场的导向准确定位,确定培养方向,全面地有目的地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具备商务、语言、经济、管理等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若干个微课程,而学生们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全天候的学习,有了慕课微课的帮助,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本研究尝试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或微课的学习、电子课件及在线论坛交流和测试等多样化的形式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掌握,课堂上通过讨论式学习(案例教学)和教师答疑方式达到知识交互巩固的学习目的或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通过慕课或者微课学习比较重要的但是放在课堂上会占用很多时间的知识要点,在学生们完成知识点理解和消化的前提再进行互动训练。这样学生和老师将能利用很多有效时间进行学习,而且会帮助学生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走向“良性循环”。

2007年教育部批准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设立商务英语专业,标志着商务英语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此后,商务英语的研究进入了逐年增长的阶段,经过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检索后归纳国内目前所涉及的商务英语研究有商务英语语用学研究、词汇学研究、教学研究、商贸函电、商务写作研究、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等等。可以说近年来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商务英语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但是,高质量的论文在数量上仍然比较少。从“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后发现,2010-2015年之间只有4篇博士论文是涉及到商务英语主题的,而且这4篇全部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为严明的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周文萱的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研究;黄芳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一项基于商务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谷志忠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主题涉及商务英语测试与评估、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研究。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学科建设还不是那么成熟,因此系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根据王立菲(2013:7-8)对2002-2011年CSSCI来源期刊商务英语论文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商务英语论文中的实证研究只占32.8%,远远低于非实证研究。这说明商务英语研究的方法还是以非数据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总的说来,对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是与日俱增,但是缺乏高质量的论文,商务英语研究呈现多样化,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

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商务英语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从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或者“特殊用途英语”。特殊用途英语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财经英语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Hutchinson & Waters(1987:19)、Strevens(1977:1,1988)、Dudley-Evans & St.John(1998)。Hutchinson & Waters(1987:19)认为,“特殊用途英语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或教学法,它也不只包含某一特定的教材。他们还根据学科门类把特殊用途英语分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社科英语三大分支,每个分支又再次分为职业和学术两个分支。Dudley-Evans & St.John(1998)认为特殊用途英语应该包括三个根本特点和五个可变特点。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语言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已经细分为各类不同的语言教学。80年代,又受到语篇分析的影响,在写作领域,出现了“社会解释者写作法”(Dudley-Evans,1998),以体裁教学法最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殊用途英语在语料库等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发展。时至今日,特殊用途英语在世界各地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外的特殊用途英语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国内相比,已经非常地成熟了,涉及到了教学方法、教材设计与测试、需求分析、语料库研究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商务英语,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有关商务英语的研究文章不断增长。

通过研究,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时的思辨能力

在课外“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知识得到了尽可能的多样化,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而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2)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动性

通过学生课外对课堂上所需英语知识的认真学习,加之教师多样性的课堂活动设计,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性,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商法课程论文篇10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的最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情、行业发展特征,探讨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思路以及课程开发内容等三方面进行了探索。重点是课程开发内容,主要从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目标,课程项目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基础应用; 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1、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和开发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问题,造成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与现实的脱节,不能快速适应工作,这给学生以及用人单位都带来了很多不便。

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做了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开发都还是围绕传统的电子商务观念进行的,很少结合现实实际,从学生的职业能力角度进行研究开发,特别是一些理论基础课。因此,结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实际,结合学情以及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研究开发就非常有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思路

结合最新课改理念及我院课改现状,经过我们课程团队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本门课程课改总体思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设计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辅助,进行项目化教学。

基于课改理念(课程设计要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及教学理念(学以致用,学生主体),确定了本门课程设计的二个创新点:

2.1 改变传统理论课授课方式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又称为《电子商务概论》,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存在理论偏多,实践偏少的特征,这是理论课共有的特征。我们就尝试用实践的方式,利用更多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做中自己去感悟理论知识。

2.2 创新课程内容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性质,结合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特征,结合行业特征,我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进行课程内容创新。

本课程共设计了七个项目15个任务。本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增加了开设网店项目,增加这个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就学会如何开店,做好开店准备,为下学期《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打下基础,做一个很好的衔接和铺垫,这是好多院校《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门课程没有的,是我们的一个大胆尝试和创新。

3、课程开发内容

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法。

3.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无先导课程。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网络营销》、《网店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网络安全》、《电子商务法》课程的基础。

3.2 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课程立足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群)需求,既强调对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强调对网络营销策划、网店开设、网络安全防范等技能的实际运用。课程以选取的项目任务为载体,通过设置的项目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并为以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知识目标

本课程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子商务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B2B、B2C、C2C等不同电子商务模式,了解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掌握网络营销基本知识;掌握网上开店流程、规则及网店装修、文案写作技巧;了解电子商务物流基本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基本知识。

(3)能力目标

本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能够进行B2B、B2C、C2C平台会员注册,信息并能针为企业选择合适电子商务模式;能够利用网络广告、博客、电子邮件等网上推广工具进行简单网络营销;能够独立开设网店进行在线销售,并能够将自己的店铺进行宣传推广;能够选择合适的物流渠道和服务公司并能进行运输订单处理和相关信息设置;能够防范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及隐私保护;能进行O2O、C2B平台的会员注册、商品订购及点评分享。

(4)素质目标

本课程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商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意识,遵守网络安全规则。

3.3 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本课程目标、学生特征,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选取。该课程共设计了七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总学时56学时。除了项目七两个任务各占2学时,其余13个任务各占4学时。

项目一:认识电子商务。任务1初步认识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情况说明;电子商务相关概念;电子商务发展历史;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一个任务难易程度可视学生基本情况、接受能力做相应调整。任务2化妆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化妆品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搜索引擎的选择使用;市场调研基本知识。

通过项目一的学习,让学生能利用搜索引擎准确查找资料;能对照电商人才的基本素质,进行自我分析。学习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自我评价。

项目二:认识电子商务模式。任务1认识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模式概述;B2B、B2C、C2C等概念;B2B、B2C、C2C等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几种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任务2为某化妆品企业选择合适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企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分析;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优化分析。结合学生能力,本任务选择的化妆品企业规模不可过大,任务要求不宜太高,学生选择模式有理由有依据即可。

通过项目二的学习,让学生能对B2B、B2C、C2C等模式特征进行表述;能熟练进行B2B、B2C、C2C平台会员注册,供求信息;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电子商务模式。学习成果包括平台体验心得、企业模式选择方案。

项目三: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任务1认识并运用网络推广工具,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营销、网络推广概念;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网络广告推广;博客推广。其客推广要求学生注册博客,并注意日常维护管理,可在期末有选择进行检查。任务2设计制作营销邮件,主要内容包括电子邮件营销的相关概念;电子邮件推广的基本步骤;电子邮件营销注意事项;营销邮件的设计和制作。本任务营销邮件设计制作应以某种产品,某客户群体为依托进行。任务3“双十一”购物节营销活动策划与实施(备注:该任务11月初布置,11月底结束),主要内容包括营销活动策划基本概念;营销活动策划流程;产品货源的选择;消费者心理特征分析;促销策略制定;PPT幻灯片制作指导。本任务活动主要工作采取课下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小组自学为主,教师网上指导答疑。仅评比总结在课堂进行。

通过项目三学习,让学生能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广告进行识别和表述;能熟练在相关博客平台上注册个人博客并撰写博文;能进行电子邮件推广;能进行营销活动策划。项目三学习成果有营销邮件、策划方案、展示PPT、心得总结。

项目四:开设网店。任务1申请注册淘宝账号、支付宝账号,申请开通淘宝网店,主要内容包括淘宝账号注册;支付宝账号注册;网上开店准备;网上开店流程。本任务以优秀店铺案例导入,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激发学生兴趣。任务2寻找货源,装修店铺,商品,主要内容包括网店经营商品的选择;利用网络平台寻找货源;阿里旺旺软件及淘宝助理软件使用;网店简单装修;网店商品。任务3店铺宣传及推广,主要内容包括文案写作(产品描述及标题写作);产品宣传及推广;网店宣传及推广;淘宝免费和付费推广资源使用。本任务要求学生描述产品、编写标题要做到客观、真实,培养诚信经营品质;店铺宣传推广途径要具有可行性,符合学生当前情况,店铺宣传推广,伴随店铺经营一直持续下去。

通过项目四学习,让学生能独立完成开店流程,进行网上开店;能利用网络平台寻找货源,能对网店进行简单装修并商品;能利用淘宝资源进行简单网店宣传及推广。项目四学习成果有网店策划书、网店。

项目五:认知电子商务物流。任务1认知电子商务物流,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的涵义;物流的产生和定义;物流的分类和功能;仓储和运输公司的运作流程。本任务教师在机房利用相关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物流实践操作。

通过项目五学习,让学生能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合适物流渠道和服务公司;能熟练进行仓储平台中出入库信息设置;能熟练进行运输平台中相关信息设置;能处理运输订单信息。项目五学习成果有物流操作体验心得。

项目六:认知电子商务交易安全。任务1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防范,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安全概述;电子商务认证;电子商务法律与标准。任务2网络环境下隐私的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个人隐私保护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防范;网络骗局手法及防骗技巧。

通过项目六学习让学生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设置;能进行CA证书的申请与安装以及企业信用认证申请;能进行个人隐私保护;能防范电子商务交易安全。项目六学习成果有计算机安全设置总结、网络防骗总结。

项目七:探讨电子商务新趋势。任务1探讨O2O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O2O模式概述;O2O模式线上和线下的对接方式;O2O模式的开展方式;O2O模式与移动商务的结合。任务2探讨C2B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C2B模式概述;C2B模式发展;C2B模式与移动商务的结合。本项目的两个任务内容可结合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做相应调整。

通过项目七学习让学生能进行O2O、C2B平台的会员注册;能进行O2O、C2B平台的商品订购和支付;能进行O2O、C2B平台的点评及分享。学习成果有O2O、C2B模式体验心得。

本课程可根据不同的任务,结合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操作演示法、

关键词 法、分析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互评法等。

3.4 课程考核方法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和电子商务基本理念的考核。

考评主体由教师、小组长、学生共同组成。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工作任务书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15%、40%。学习态度主要考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团队协作情况,由教师和小组长综合评定学习态度得分,小组长评价40%,教师评价60%;组织纪律主要考查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小组任务活动出勤情况,由教师评定得分;工作任务书主要考查小组任务的实施情况,成员配合完成的具体结果,小组提交的任务书等,由学生互评、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定成绩,学生自评20%,小组评价40%,教师评价40%。结果考核即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由教师评定。

参考文献

[1] 孙悦.《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与开发[J].电子商务,2014,9

[2] 李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