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22 11:38:52

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对于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会计信息链”与“专业课程链”有机融合的理念,以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出发点,针对目前国内会计学人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匹配问题,对传统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改革进行系统探讨,为全面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提供可参考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会计学;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会计信息链;专业课程链;教学改革

随着管理会计概念的深化,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会计工作不再只是为企业提供对于“过去”业绩的核算,更需要的是运用专业技能去帮助企业“认清当下”与“预测未来”,真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加入到高层管理决策当中。因此,从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新时代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充分了解,致使当下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新时代、新要求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必须要充分重视开展实训课程,即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轨现代社会,帮助其实现高校教育到社会工作实践的顺利过渡。然而,当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已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其教学效果。为此,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从“会计信息链”与“专业课程链”有机融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改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以期促进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只注重会计核算,忽略审计监督与财务分析会计核算、审计监督与财务分析是会计工作全面开展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往往都是更注重会计核算职能,较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略了审计监督与财务分析的技能考核。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只能在给定的业务活动下掌握诸如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等基础工作,无法了解和熟悉会计资料在相关部门之间的传递和审核,也无法认真利用专业技能针对已有的会计资料来开展鉴证工作,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进行有效监督,更不会主动探究或者无法解读会计信息背后的经济实质,进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之中。可见,当下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既不利于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也不利于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强化,更无法匹配当下各个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就出现了现实中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张皮”问题。2.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缺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首先,当下高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信息化依然体现为会计电算化实训理念,并侧重于对会计软件子模块操作与应用的介绍,比如用友、金蝶等软件的账务处理模块,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熟悉如何利用会计软件进行建账、制单、记账以及财务报表编制等,严重缺乏对于其他功能模块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财务分析与决策模块,并据此开展对企业的财务尽调与预测,这也与当下会计工作与职能的理念相悖。另外,除针对会计核算配有相应的模拟课程与实训软件之外,很多高校在其他技能实训方面都严重缺乏课程教学与配套软件,比如审计与财务分析等,更不用说在综合模拟实验阶段对这两大部分开展应用与实操的考核与评价。而且,除了硬件设备落后之外,现有配套的会计软件也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可见,当下很多高校的实训硬件与软件设备都显得捉襟见肘,很难满足全面教学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3.师资缺乏实践经验,且参与程度较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一般就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大都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很少有真正到企业财会岗位上开展长期实践工作的经历。而且,伴随着高校人才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更多的专任教师几乎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就业,以上现象也就更加常见。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师资团队中会有一些教师缺乏资深的财务、会计学习与研究背景,也会有一大部分教师无任何信息技术方面学习与研究的经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更是极为常见的,即既懂会计又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所以,这也就导致指导教师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偏低,往往都是将实训材料或教材下发给学生之后,任由他们组建队伍进行账务处理,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及时的引导与解惑,致使他们无法真正地融入到会计工作人员这个角色,更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当学生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出现某方面错误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大都是参考教材或其他小组的答案,而不是利用审计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审查与修正等。如此以来,以上问题就会导致很多教师往往只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经验来进行指导学生,无法利用实际中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等来进一步阐明其中原理与具体思路,更无法充分解决学生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等,最终使得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工作的严重脱节,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远远达不到预期。4.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评价标准单一首先,目前很多高校对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分组考核制,即将整个专业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分配给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而指导教师考核的方式,仅仅是对每个小组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结果性材料的规范程度、完整程度以及正确性等方面进行查阅与询问,无法充分知悉每个小组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发现问题、交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另外,评价考核的主体都是校内指导教师,缺乏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内部互评,以及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参评,这就使得很难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对学生开展考核评价。再者,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效果评价标准一般都是对会计核算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方面的熟练程度,忽略了对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两方面的要求,而且很少涉及信息化方面的考核。那么,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便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会计核算以及手工做账上面,对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以及信息化的应用实践重视度不够,也就大大降低了他们毕业后的岗位契合度与适应性。最后,课程考核的标准过多地注重个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职业态度等综合素养方面的关注较少,不利于学生参加工作后长期的规划发展。

二、基于“双链融合”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1.重新明确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目标,强调综合专业素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开设应当围绕现实中的行业人才需求,设定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培养目标,改变当下很多高校只注重会计核算的现状。然而,对于会计学专业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张皮”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专业课程尤其是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设计与会计业务工作的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融合。我们可以从会计信息链的角度分析当下行业环境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更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实现加强综合专业素养的目标。会计信息链,即从信息搜集到决策的完整而连续的链条,是不同会计职能之间基于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形成的关系形态,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审计监督以及财务分析三大环节。该链条反映的正是目前行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三大主流需求,无论是高校财会专业整体的课程体系设置,还是会计学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都应围绕三者的有机统一来开展。因此,基于会计信息链与专业课程链的有机融合,建立以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然后,基于此,在原有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里增加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的两大模块内容。那么,学生在原有的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上,既要根据参考资料以及已完成的会计核算相关材料出具完整的审计报告,又要结合所有材料具体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给出详细的财务分析报告。如此以来,通过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现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决策会计等的转变,最终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2.丰富信息化课程与实训内容,重视会计软件的更新与资源整合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化技术类课程或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当下很多高校已开设的大多为传统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等。然而,诸如云会计、财税共享、财务共享流程管理与设计、大数据审计等却较少涉及,甚至是完全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鉴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对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模块的整合,首先,应适当增加会计信息化及实训课程,比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新兴技术的应用。同时,尤其需要针对审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两大环节内容,构建综合的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更重要的还有配套硬件与软件设施的增设,进而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技术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大对会计实训信息化教学及实训过程中所需平台或软件的采购与更新,比如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大数据审计系统以及财务云平台等,为学生提供现代化技术赋能情境下实际操作的机会。当然,对于经费有限的高校,可以致力于促进深度的“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共享、信息共享以及配套设施共享等,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相应地,也可以促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匹配企业的人才需求。3.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同时引进企业师资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经验,响应产教融合改革号召,应当极力贯彻“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政策,为课程改革方案得以实施和实现提供充分的人力保障。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这不仅要从教师招聘方面入手,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支持与鼓励在职教师去企业不同的岗位上挂职、去参加各种会计培训等,在改善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相脱节等情况的同时,打造一支有针对性的、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实训教师队伍。比如专任教师出去挂职锻炼与教学科研的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转换,并且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职位晋升以及培训深造选拔等工作中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绿色通行权”等。再者,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可深度合作,根据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思路和目标,柔性引进会计信息链上不同环节的高端技术人才、管理骨干成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切实地参与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拟定,以及对学生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以及实习实践的指导,丰富教师队伍结构。4.动态调整考核方式,综合化考核目标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对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的考核,应当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考核方式,并设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考核目标,进而更好地促进会计学专业学生掌握综合理论知识、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如上所述,在考核内容方面,应该对会计核算、审计监督以及财务分析三大环节的内容进行分阶段考核,同时关注小组成员发现问题、交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注重过程评价。其次,应当重视课程评价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除校内指导教师参与考核评价之外,应积极引进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评、第三方企业或机构参评的考核机制,进而分别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最后,除了考核内容综合化的体现,该课程的考核标准还应当综合体现学生在综合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工作态度、沟通交流等素养,为其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在以后的长期规划中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的迫切要求,会计职能也在悄然转变。这也致使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四个问题:只注重会计核算,忽略审计监督与财务分析;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缺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师资缺乏实践经验,且参与程度较低;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评价目标单一。因此,基于会计信息链与专业课程链有机融合的理念,本文将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新时代会计职能理念相对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重新明确会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目标,强调综合专业素养;丰富信息化课程与实训内容,重视会计软件的更新与资源整合;重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同时引进企业师资团队;动态调整考核方式,综合化考核目标。如此以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便能够很好地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培养更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改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张皮”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幸元.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下财务管理综合决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9:113-114.

[2]罗映红.智能财务时代会计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基于广东地区招聘信息的统计[J].商业会计,2020,1:120-123.

[3]吴蜜蜜,陶燕.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9):104-105.

[4]胡明琦,张祖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J].时代金融,2020.18:163-165.

[5]刘孟飞,刘曾连,奉洁.产教融合:智能财务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35-41.

作者:王永健 王站杰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