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理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00:54:33

预期理论论文

预期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预期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0-02

引言

到期期限不同,即期利率水平一般会不同,术语利率期限结构被用来刻画这种情况。利率的期限结构在固定收益证券定价、利率风险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学者们在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其呈现某种特征,进而在不同的假设下对这种特征进行合理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被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在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教学中,对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但从学生们的反馈来看,他们并没很好地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基于此,本文尝试提供一个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教学解决方案。

一、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简介

学者们发现,即期利率水平有时会随着到期期限的增加而增加,有时又会随着到期期限的增加而减少,有时又不变,即期利率曲线呈现的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呢?无偏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是较为有名的对之进行解释的两个理论,也是各教材重点介绍的理论,本文只探讨对这两个理论的教学。

无偏预期理论认为,远期利率代表了对所讨论时期的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的平均评价,在这一假设下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特征的解释是:(1)向上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会上升;(2)向下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是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3)水平型即期利率曲线是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保持稳定。

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远期利率除了包括预期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风险因素,它可能是对流动性的补偿。远期利率和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之间的差额称为流动性溢价,它是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风险更大但期限更长的证券所给予的补偿。该理论对期限结构所呈现的特征的解释为:(1)向上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不变或略微下降;(2)向下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流动性溢价都不足以补偿其下降幅度;(3)水平型即期利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且下降幅度恰等于流动性溢价。

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教学解决方案

(一)学生学习后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学习无偏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后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理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掌握了理论的主要观点或结论,而对理论的假设、论证和结论的逻辑关系较为模糊。假如请已学习了无偏预期理论的学生谈一谈该理论,学生会告诉你:向上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意味着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会上升;向下倾斜的即期利率曲线是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会下降;水平型即期利率曲线是市场预期未来的短期利率将保持稳定。你再问:该理论的假设是什么?少数学生能回答:远期利率代表了对所讨论时期的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的平均评价。你再问:能用数学符号表示该假设吗?在该假设下为什么就会有前述结论呢?学生一般就回答不出了。对流动性偏好理论学习情况的调查也基本如此。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学生在学习了利率期限结构的无偏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后对它们的掌握并不如预期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原因在于:(1)学生对相关概念没有深刻理解。要掌握这两个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必须对几个关键概念有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包括即期利率、远期利率、远期利率预期、单利、复利、复利频率、连续复利等;(2)教师没有使用连续复利概念对该理论进行讲解,而通常使用的是年复利概念;(3)教师在讲解时没有把问题、假设、论证、结论非常明确的提出,没有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

(三)解决办法

1.对相关概念的讲解概要。(1)即期利率:从当前t=0 时刻到t 时刻持有货币的利率,利息与本金均在时刻t 支付,持有到t时刻的即期利率用st表示。(2)远期利率:从现在来看在未来两个时刻(如t1时刻和t2时刻,t1

2.对无偏预期理论的讲解概要。为了使问题变得简单又不失一般性,在时间上只考虑三个时刻:现在(0时刻)、1时刻、2时刻(1s1或者s2

E(s1,2),其中E(s1,2)表示s1,2的数学期望,即未来即期利率的平均评价或市场评价。(3)论证与结论:式子est1t1・eft1t2(t2-t1)=est2t2在t1=1和t2=2变为es1・ef1,2(2-1 )=e2s2,即s2=,由假设有s2=,当E(s1,2)>s1时,即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跟现在的即期利率比将上升,必定有s2>s1,所以,市场对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将上升的评价导致了s2>s1,这就得到无偏预期理论的一个结论;同理,当E(s1,2)

3.对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讲解概要。在时间上仍然只考虑三个时刻:现在(0时刻)、1时刻、2时刻。(1)问题(利率期限结构呈现的特征):为什么s2>s1或者s20,则假设可表示为f1,2=E(s1,2)+L1,2。(3)论证与结论:式子est1t1・eft1t2(t2-t1)=est2t2在t1=1和t2=2变为es1・ef1,2(2-1 )=e2s2,即s2=,由假设有s2=,当E(s1,2)≥s1时,即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跟现在的即期利率比将上升或不变,必定有s2>s1,所以,市场对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将上升或不变的评价导致了s2>s1,这就得到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一个结论,该结论显然与无偏预期理论的相应结论有区别;当E(s1,2)s1时,必定有s2>s1,即市场对预期的未来即期利率与现在相比尽管是下降的,但下降幅度非常小,流动性溢价的补偿幅度超过了下降幅度,这导致了s2>s1,这也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一个结论;当E(s1,2)+L1,2

结束语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是利率期限结构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讨论两个理论的核心是把远期利率转化为预期的即期利率(假设),预期的即期利率有行为上的含义,从而可从行为上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特征进行合理解释。笔者基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提出的教学办法所强调的是教学中讲解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杨秀苔,刘星.证券投资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2]约翰・赫尔.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证券[M].张陶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Duffie D.Dynamic Asset Pricing Theo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ew Jersey.

[4]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预期理论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马氏链法和e-bayes法的理论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 计算 ,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引言

在 文献 中,介绍了1990年诺贝尔 经济 学奖的三位得主harry markowitz,william sharpe和merton miller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主要工作,很有 参考 价值。markowitz获奖是因为他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portfilio selection)理论。markowitz把投资组合的价格视为随机变量,用它的均值为衡量收益,用它的方差来衡量风险(因此markowitz的理论又称为均值——方差分析理论),该理论后来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证券的价格忽高忽低似乎难以捉摸,但在 政治 经济形势比较平稳的条件下,它的变化是由其基本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由于证券投资的高效率,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立即从证券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用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因素来预测证券价格走势的一种方法。技术分析法,是应用 历史 价格各种图象和曲线来预测证券价格。近些年来,技术分析法 发展 很快,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分析方法法越来越多。总的来看,技术分析法可以分为图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图象分析法是以图、表为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法是对价格、交易量等市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不仅能预测证券的价格走势,而且还能进一步预测出证券的价格范围。

1、马氏链法

在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系统在每个时期所处的状态是随机的。从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状态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转移,并且下一个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与以前各时期状态无关。这种情况称为无后效性,或马尔可夫性,通俗地说就是:已知现在,将来与历史无关。具有无后效性的时间、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过程通常用马氏链(markov chain)模型描述。

马氏链模型在经济、社会、生态、遗传等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我们用马氏链建立预测模型,并对证券投资进行预测,从而为证券投资预测提供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马氏链法的最简单类型是预测下一期最可能出现的状态,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划分预测对象所出现的状态——把数据进行分组。

从预测的目的出发,并考虑决策者的需要来划分所出现的状态,同时把数据进行分组。

(2)计算初始概率

论文关键词:运筹学;证券投资;预测模型;马氏链法;e-bayes法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马氏链法和e-bayes法的理论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引言

在文献中,介绍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harry markowitz,william sharpe和merton miller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主要工作,很有参考价值。markowitz获奖是因为他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portfilio selection)理论。markowitz把投资组合的价格视为随机变量,用它的均值为衡量收益,用它的方差来衡量风险(因此markowitz的理论又称为均值——方差分析理论),该理论后来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证券的价格忽高忽低似乎难以捉摸,但在政治经济形势比较平稳的条件下,它的变化是由其基本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由于证券投资的高效率,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立即从证券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用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因素来预测证券价格走势的一种方法。技术分析法,是应用历史价格各种图象和曲线来预测证券价格。近些年来,技术分析法发展很快,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分析方法法越来越多。总的来看,技术分析法可以分为图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图象分析法是以图、表为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法是对价格、交易量等市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不仅能预测证券的价格走势,而且还能进一步预测出证券的价格范围。

1、马氏链法

在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系统在每个时期所处的状态是随机的。从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状态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转移,并且下一个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与以前各时期状态无关。这种情况称为无后效性,或马尔可夫性,通俗地说就是:已知现在,将来与 历史 无关。具有无后效性的时间、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过程通常用马氏链(markov chain)模型描述。

马氏链模型在 经济 、社会、生态、遗传等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我们用马氏链建立预测模型,并对证券投资进行预测,从而为证券投资预测提供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马氏链法的最简单类型是预测下一期最可能出现的状态,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划分预测对象所出现的状态——把数据进行分组。

预期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理性预期假说;风险溢价因子;SHIBOR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1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04

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借贷成本,利率的高低变化反映了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状况。对于债券来说,利率就是债务人的偿债成本或者是债权人的机会成本,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由于风险的不同、借贷时间的长短以及投资机会成本的变化,利率瞬息万变。利率期限结构反映的是不同到期期限与所对应的利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完全有效市场的假设中,投资者投资于不同到期日的债券,最终所收获的收益率应该是相等的,而实际并非如此,不同到期期限的利率之间存在着风险溢价,而且投资者对利率的预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作用,一方面可以解释预期理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是否成立;另一方面验证我国利率期限的风险溢价因子,在金融实务中可以促进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解释不同期限利率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市场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市场分割理论[1-2]。市场预期理论认为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异取决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测,且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到期日越长的债券流动性越差,风险就越大,从而就要求到期日长的债券要给予投资者流动性的溢价;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债券利率市场分为长期和短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依赖于长短期国债的供求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研究较多。一些学者认为预期理论有助于解释利率期限结构模型。Cox,Ingersoll和Ross(1981)研究了多个传统假说在利率期限结构上的应用后发现,在风险中性或者不存在风险溢价的情况下,美国国债利率应该满足理性预期假说[3]。Campbell和Shiller(1987)等运用协整理论说明,在一个较长期的时间内,利率期限结构满足理性预期假说[4]。Maki(2006)利用非线性方法对日本的国债利率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也支持预期理论[5]。Musti和Ecclesia(2008)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10年间的意大利长短期国债利率进行检验,支持预期理论的适用性[6]。一些学者在预期理论的研究中发现期限溢价和风险溢价的存在,Fama(1984)采用一种回归的方法对美国国债利率实证检验,认为远期利率和未来的即期利率满足预期理论,同时指出了预期溢价的存在[7]。Fama和Bliss(1987)分析了美国国债利率,认为期限较长的远期利率预测作用越明显,并指出期限溢价的存在且服从均值回归的过程[8]。国内学者唐齐鸣和高翔(2002)通过对我国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实证研究发现,总体符合预期理论,期限之差越长预期作用越好[9]。李宏瑾(2012)使用固定收益国债远期利率研究发现,时变溢价可以解释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预期理论[10]。

还有一些学者的发现拒绝了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Sutton(2000)用美国的长期利率研究拒绝了预期理论[11]。史敏、汪寿阳和徐山鹰(2005)对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进行研究,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适用,而之后则不适用[12]。杨宝臣和苏云鹏(2010)用2006年10月-2008年10月的Shibor利率数据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发现预期理论整体上不适用[13]。王曦和陈淼(2013)基于Shibor数据,发现理性预期理论不适用而适应性预期适用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14]。

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本文从理性预期假设的利率期限结构出发,加入时变的风险溢价因子,发现在时变的风险因子情况下理性预期理论成立,而当风险溢价因子为常数时,理性预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不能成立。

二、理性预期下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一)利率期限结构推导

假设在一个有效的利率市场上,投资者可以投资于一个到期期限较长的利率,也可以选择期限较短的多期连续投资,根据无套利条件(No-arbitrage Condition)可以得到:

其中,Rn,t是在t时期投资的n时期到期的较长期利率, Rt是在t时期投资的1时期到期的较短期利率, EtRt+n是预期在t+n时期投资的1时期到期的较短期利率。将(1)式进行展开,由于高阶项可近似为0,得到近似的表达式:

而实际的债券和货币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在式(2)的基础上,加入风险溢价(risk premium)的影响:

其中,Φn,t是风险溢价因子。考虑下列情况:若Φn,t=C(常数),即风险溢价因子是一个不随时间t变化的常量;若Φn,t并非一个常量,比如Φn,t=Rn,t -Rt,即风险溢价因子是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利差(interest spread),此时风险溢价就是经期限修正的风险溢价。

从式(2)和式(3)可见,较长期利率是各期较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所以观察到的长期利率曲线平缓而短期利率曲线波动剧烈,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采用Mishkin[15]使用的折现模型:

其中,Rn,t、Rt+j、Φn,t和式(2)中含义相同,d(0

将式(4)减去式(3)的贴现可得:

此时得到一般形式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在上式之中,风险溢价因子一直采用时变的形式,如果Φn,t=C,则上式中的风险溢价变为(1-d)C;如果Φn,t+1= Φn,t+1(t),即风险溢价因子是经期限修正随期限变化的而变化,此时假设风险溢价因子满足理性预期假设,即有:

Φn,t+1=EtΦn,t+1+μt+1,其中μt+1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扰动项。

(二)加入理性预期的期限结构模型

Muth(1961)在解释价格预期理论的时候,采用了理性预期假设(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统计模型,随后理性预期假设普遍运用于各种理论 [16 ]。Sargent(1972)将理性预期加入期限结构模型之中[17],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是,投资者可以利用完全的信息进行预测,投资者的预期只会出现随机白噪音的偏差,在完全有效的利率市场中,满足下列条件:

其中,εt+1是服从于一个独立同分布(iid)的随机变量,且Et εt+1=0,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可以转化为:

从而可推导出滞后期的利率期限结构为:

容易得到,式(8)就是理性预期假设下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待估模型,可以用市场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参数,按照时间贴现率的假设0

三、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实证检验

(一)利率数据选取

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不同到期日的债券利率可以准确地反映利率的期限结构,而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较晚且不具有市场化的全部特征,市场中的成交量规模太小不足以真实地反映国内利率水平。在采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时,笔者注意到月度数据以及长期利率数据的缺失(史敏、汪寿阳等,2005),所以采用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来解决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多数学者的做法,使用Shibor作为利率变量是合适的。

本文选取2006年10月8日—2013年3月1日的Shibor中的日间数据:隔夜拆借利率(ON)、1周拆借利率(1W)作为较短期利率,选取1年拆借利率(1Y)作为较长期利率,同时选取了9个月拆借利率(9M)、6个月(6M)、1个月拆借利率(1M)的利差考虑风险溢价因子项,同时对数据进行等价复利转换,图1描述了ON、1W、1Y的走势:

从图1中可发现,1Y是一条平缓的曲线,而ON、1W的曲线则相对波动剧烈,这说明短期利率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较为敏感。在2007年10月—2008年3月,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投资者对前景的担忧,隔夜利率和1周的短期利率剧烈波动;在2010年2月—201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10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导致此期间短期利率的又一次大幅度波动。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时间序列利率数据一般为一阶单整,本文采用ADF检验长短期利率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长期利率1Y和短期利率ON、1W均显示出单位根的过程,而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即I(1)的过程,笔者通过协整检验发现1Y、ON、1W之间存在协整的关系。

(三)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的参数估计

1.带截距项(风险溢价因子为常量)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在式(8)中,如果Φn,t = C(常数),得到模型:

通过对带截距项的模型OLS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中的常数项均不显著;而且考虑到0

2.无截距项(风险溢价因子为时变量)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如果等式(10)中的Φn,t+1 =Φn,t+1(t),并且Φn,t =Et-1Φn,t,+μt,得到如下模型:

此时逐步估计,找出适合模型的风险溢价因子可以设定为:Φn,t=Rn,t-Rt,在模型3中,溢价因子为9M(-1)-1M(-1),即9个月拆借利率和1个月拆借利率一阶滞后利差;在模型4中,溢价因子为6M(-1)-1M(-1),即6个月拆借利率和1个月拆借利率一阶滞后利差,估计结果如下:

通过对无截距项的模型OLS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3和模型4中的时变的风险溢价因子均为显著;而且考虑到0

在模型准确估计的基础上,经过对参数的计算,可以求出时间的贴现率d,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在对时间贴现率的估计中可以发现,一年之内的金融市场时间贴现率并不明显,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原因在于在利率期限模型中,加入了风险溢价因子,而时间的贴现率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被风险溢价因子所代替。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数据中的长短期利率,在传统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在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风险溢价因子。结果表明:首先,以往学者常变量风险溢价因子的假定不能运用于Shibor利率市场,而应当采用时变的风险溢价因子;其次,理性预期理论能够解释Shibor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这与其他学者得到的结果恰好相反。所以在运用预期理论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实证检验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特殊的风险溢价的存在。

同时,本文中采用的时变的风险溢价因子需要准确的估计:1年期的长期利率在同隔夜的短期利率进行估计时,9个月和1个月的拆借利率利差才能够适用;1年期的长期利率同1周的短期利率估计时,6个月和1个月的拆借利率利差才能够适用。而更长期限(比如3年期、5年期甚至是10年期)的利率的风险溢价无法估计,关于如何合适地寻找到时变的风险溢价因子来准确估计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 Hicks.Valu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46.

[2]Culberstson, John M.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7(71):485-517.

[3]J.C. Cox, J. E. Ingersoll, S. A.Ross. A Re-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Hypotheses about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 Journal of Finance, 1981(4):769-799.

[4]Campbell. J.Y, R. J. Shiller. Cointegration and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7, 95(5):1062-1088.

[5]Maki D. Non-linear adjustment in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co-integration analysis in the non-linear STAR framework[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16(17):1301-1307.

[6]Musti S, D’Ecclesia.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nd the expectation hypothesis: The euro are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185(3): 1596-1606.

[7]Fama E.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rm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13(4):509-528.

[8]Fama and Bliss. The information in long maturity forward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4):680-692.

[9]唐齐鸣, 高翔.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2(5): 33-36.

[10]李宏瑾.利率期限结构的远期利率预测作用[J].金融研究,2012(8): 97-110.

[11]Sutton G. D. A Defence of the Expectations Theory as a Model of US Long-Term Interest Rates[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2000.

[12]史敏,汪寿阳,徐山鹰.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5, 8(5): 43-49.

[13]杨宝臣,苏云鹏.SHIBOR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12(5): 39-45.

[14]王曦,陈淼.理性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基于同业拆借市场的检验[J].学术研究,2013(1): 75-81.

[15]F.S.Mishki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rm Structure: Some Further Result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88(5):307-314.

[16]J.F Mu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J].Econometrica, 1961(3): 315-335.

预期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理性预期;通货膨胀;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一、理性预期理论的起源

一种经济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的,理性预期理论就是这样。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阶段,即经济停滞、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这种现象是无法用战后的主流经济学流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解释的。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困境下,以约翰・穆斯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说过,理性预期革命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由此可见理性预期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约翰・穆斯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源起。穆斯认为,所谓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是主动的,是在事先掌握了充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产生的。因此,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之后卢卡斯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理性预期理论实际上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理分析的扩展与补充,它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进一步展开其理论分析的。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是指在静态的均衡分析下表现为即时、短期地追求最优化;理性预期指的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主体仍能够使经济行为不断实现最优化。理性预期中经济决策者获取完全经济信息的假定,实际上是将预期纳入了经济行为中,即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将经济当事人未来的行为最优化,通过对未来行为的最优化补充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

二、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及治理通货膨胀问题分析

(一)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在宏观经济的治理方面,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如下:

一是政府应考虑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理性预期学派是典型的“市场论”倡导者,其坚持的信条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只会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而保持经济持续繁荣的唯一路径就是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的论断。卢卡斯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因此,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就越高。这与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凯恩斯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或减少通货膨胀,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平衡。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稳定将为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从而利于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标不明确、不稳定,也即政府经常背离常规行事,那么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就会很差,民众就会想方设法对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期并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使政府的政策效应被抵消。因此,要保持经济稳定,就应该确定一个利于民众预期的政策规则。

三是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机制应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竞争。但是,理性预期学派并不是完全不要国家干预,只是要求减少国家的不必要的、过多的干预,他们主张国家干预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

四是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经济当事人都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即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理性的经济人都能收集到尽可能充分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预期,这种预期结果往往非常准确。由于人们能够迅速认识到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并对政府的政策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就会抵消政策的预期效果,从而导致政府政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理性预期理论对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通胀预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通胀的心理预期。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预期,并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加速通胀的到来。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一旦人们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认为某些产品或资产价格将进一步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于存款利率的提升,人们就会去购买这些产品或资产,以避免通胀给自己带来损失。在强烈的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可能会盲目扩大投资,带动货币信贷快速增加,继而推动价格上涨;消费者可能会把钱从银行取出,增强即时购买动力,消费需求的大增,将进一步引起物价上涨。而物价的上涨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通胀预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胀预期干扰了市场信号,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对实际通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预期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国债回购

引言

目前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过程中,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关注日益增多,这主要由几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国外学者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对于经济未来时期内的变化具有一定预测作用,如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的研究表明,一个向下倾斜的期限结构往往伴随着未来经济增长的减慢甚至衰退,bernanke(1990)、harvey(1991)、kamara(1997)以及gerlach(1997)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其次,期限结构的斜率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mishikin(1991)、jorion和mishkin(1991)以及gerlach(1997)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即一个向上倾斜的期限结构往往意味着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最后,对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利率期限结构包含有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经济理论认为长期利率受到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影响,但是其他因素对期限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市场流动性的变化和市场参与者对持有不同到期期限的金融产品所承担的风险做出的估计,都会影响到利率的期限结构。如果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时变的,将使得对期限结构的解释更加复杂。

传统的期限结构预期理论认为,期限风险溢价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且长期利率仅由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变化决定。就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唐齐鸣,高翔(2002)和史敏(2005)等的研究发现,在常数期限溢价的条件下,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符合传统的预期理论,但随后的样本期内不能给予预期理论以充分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1997年9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期间的周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利率期限结构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未来短期利率变化。与之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在于,文章首先拒绝了预期理论中期限风险溢价为常数的原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使用广义矩估计法对预期理论进行再检验,发现其对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wald检验认为在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条件下,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与不同期限的利率差具有完全的正相关性。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期限结构的传统的预期模型进行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对7天、14天、28天、91天和182天的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及各期利率相对于7天期利率的利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通过gmm方法对样本期内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期限溢价为常数时不支持预期理论,但加上随时间变化的期限溢价时却不能拒绝预期理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认为随时间变化的风险溢价可能在对利率的预期理论进行检验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风险溢价时变的情况下,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符合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模型与广义矩估计

一、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模型

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认为,投资n期的预期收益等于未来投资于一系列即期利率得到的预期收益加上一个期限风险溢价,且溢价不随时间变化。令r(n)t为n期的即期利率,则预期理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

式中,θ(n)表示期限风险溢价,用小写字母表示连续复利(即r(n)t=ln(1+r(n)t)),并定义θ(n)=lnθ(n),可以得到:

(2)

式(2)两边同时减去r(1)t并整理,得到:

(3)

对(3)式进行简要的经济意义解释,考虑最简单的情形n=2,此时:

(4)

假定期限风险溢价为0,则式(4)表示预期1期即期利率的变化etr(1)t+1-r(1)r与利率差r(2)t-r(1)t呈线性关系。因此,如果预期短期利率上升(下降),期限结构将上倾(下倾)。同时,式(4)表达了期限结构对预测未来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假定中央银行将上调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进而降低经济增速,如果市场参与者确信通货膨胀率将上升,那么他们也会认为中央银行会在近期上调利率。根据式(4),这意味着较长期限(这里相对于短期来讲的,本文指7天期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的即期利率在本期已经开始上升。如果平均来看市场参与者对经济增长的估计是正确的,我们将会在本期看到一条上倾的利率曲线,并伴随着未来时期内较高的即期利率和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

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定义:,其中且独立同分布,则式(3)可以写为:

(5)

由此可以得到检验预期理论的回归方程:

(6)

v(n)t为n-1阶移动平均误差,故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来进行回归检验,避免了之前国内学者在分析过程中造成的估计偏误。预期理论认为此时应当满足:α(n)=-θ(n)且β(n)=1。

二、广义矩估计(gmm方法)

hansen在1982年提出了gmm方法用以解决一大类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问题。这种方法的思想是用样本的矩条件代替模型的矩条件,进而参数的估计值就利用使一个样本矩的加权二次式最小化而得出。其表达为:在一个计量模型中,

yt=a+bxt+ut,t=1,…,t (7)

yt、xt和ut是n维向量,设定θ是一个计量模型的q维向量的模型参数,ut(θ)是n维向量的模型干扰项,zt是l维向量的工具变量,通常包含一个常数、xt和它的过去值及yt的过去值。这样,我们把方程(7)的矩条件写为:

(8)

其中θ为克罗内克乘号,它使ft成为一个有nl维向量的矩阵函数。设gt是ft的样本均值:,那么要得到参数的估计值,只要找到θ,使得

(9)

wt>0是一个nl×nl正定加权矩阵,结果得出的θ估计值就是gmm估计值。假定方程的零假设是rank(b)=k,我们有b=ac,存在n×k矩阵a和k×m矩阵c,所以我们只需要估计(α,a,c),为保证估计值的唯一性,对a实行标准化得到a′=(ik,a2),设θ=vec(a,a2,c),在系数空间上通过解(9)式就可得到唯一的gmm估计值。

预期理论的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及统计特征

本文选取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利率数据,时间跨度为1997年9月1日至2006年12月1日共458个交易周,共5组数据(7d,14d,28d,91d,182d),数据来源于红顶软件。从图1中看到,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两年期间呈大幅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较高,随后缓慢下降且波动幅度减小,已经从1997年9月的1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3%左右。另外在样本期内,短期回购利率大于长期回购利率的情况也多次发生,笔者认为这一现象部分与股票一级市场的ipo有关,在新股发行当天,大量资金涌向a股一级市场,导致市场资金短缺,使反映资金松紧的国债回购短期利率居高不下。

图1 交易所国债回购利率

表1给出了较长期限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的利差的简单统计特性及单位根检验。由表中结果可知,回购利率平均利差及波动幅度均随期限延长而增大,且adf检验表明各期限利差均为平稳过程。

表1 各期限利差统计特征及单位根检验

利差

14d-7d

28d-7d

91d-7d

182d-7d

均值

0.0273

0.115

0.3344

0.470

最大值

2.63

4.108

5.705

6.855

最小值

-4.61

-6.142

-5.312

-5.056

标准差

0.693

0.875

0.946

1.021

adf检验

-24.128*

-15.568*

-16.963*

-16.348*

注:选择带常数项但无趋势项的adf检验,滞后阶数由aic和sbc准则确定,*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二、期限风险溢价为常数时的预期理论检验

我们使用gmm方法对前面得到的式(6)进行估计,标准误差项通过newey和west(1987)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因此,回归分析中同时考虑了误差项的异方差性及ma(n-1)过程。结果见表2。由结果可知,在14天、28天与7天期的利差检验中,方程拟合度较低,且wald检验表明β系数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异于1;91天、182天与7天期的利差检验表明,方程拟合度较高,且wald检验表明在5%置信水平下不能拒绝β=1的原假设。另外,除14天、28天利差的回归方程外,期限风险溢价均显著为负。总体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常数项期限风险溢价的条件下,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不能得到充分支持,这与史敏(2005)的结果是一致的。

表2 gmm对式(6)的估计结果

利率期限

α(n)

β(n)

wald检验

14d

-0.020

[0.020]

0.611*

[0.295]

0.013*

0.163

28d

-0.112

[0.128]

0.852*

[0.147]

0.032*

0.255

91d

-0.486*

[0.087]

1.218*

[0.158]

0.170

0.710

182d

-0.746*

[0.116]

1.09*

[0.124]

0.434

0.674

注:*表示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方括号内为newey-west标准差;wald检验项内为相应的p值

三、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

较短期限的利差β系数在0与1之间,提示我们从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进行考察或许对于解释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帮助。mankiw和miron(1986)[8]证明了在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条件下,式(6)的β系数估计值变为:

(7)

式(7)表明,若期限风险溢价的方差为0(意味着期限风险溢价与预期利率变化的协方差为0),β系数则为0。然而,若存在一个时变的风险溢价,则协方差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时,β系数将会介于0与1之间,即前面我们得到的结果。

为得到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在此我们借鉴stefan gerlach(2003)的方法,使用7天期利率的响应方差对数值log(σ2t)作为期限风险溢价的替代,进而将式(6)变换为:

(8)

其中δ表示期限风险溢价的影响。由于σ2t无法直接得到,我们通过garch(1,1)模型得到7天回购利率变动的方差(stefan gerlach),并将其对数值作为期限风险溢价的替代变量:

四、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下的预期理论检验

通过gmm方法对式(8)进行预期理论的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中结果可见, 14天和28天利差的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总体上各期限利率差的检验方程的拟合结果有了改善。14天期利差的检验方程中,期限溢价的γ系数仍不显著,即利差不存在明显的期限溢价,但β系数的wald检验表明不能拒绝β=1的原假设;28天期利差的检验方程中,γ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考虑了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条件下,式(8)右边的各因素均对预期有显著影响,且解释力度提高;91天、128天利差检验方程的β系数、γ系数均显著异于0,且wald检验结果与表2相同,不能拒绝β=1的原假设。因此,当考虑了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时,各期限利差的实证结果支持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

表3 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条件下gmm对预期理论的检验

利率期限

α(n)

β(n)

γ(n)

wald检验

14d

-0.026

[0.017]

0.669*

[0.118]

-0.010

[0.023]

0.375

0.364

28d

-0.052

[0.060]

0.776*

[0.245]

-0.121*

[0.059]

0.360

0.473

91d

-0.466*

[0.084]

0.974*

[0.184]

-0.186*

[0.048]

0.888

0.778

182d

-0.718*

[0.092]

0.846*

[0.144]

-0.292*

[0.059]

0.309

0.725

结论

本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与之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利率期限结构不能由传统的预期理论来解释,但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时变的期限风险溢价,当把这一重要因素纳入实证范围中时,检验结果支持了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

另外,从最终结果来看,14天、28天利差的检验方程拟合优度仍不到50%,因此,即期短期利差对于未来利率变动仅具有部分解释力度,若用来预测将来的利率变化,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流动性、投资者对于未来市场风险的判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不但从组织结构上被分割成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市场;而且,每个市场中的产品特点、投资者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使得交易所市场的国债回购利率不能代表整个证券市场的资金价格:第一,从投资主体构成来看,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中的主要参与主体是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公司、企业等;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商业银行、农信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第二,投资者需求特征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保险公司主要偏重于长期债券,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需求偏好较为丰富,但是明显表现在对中短期品种的偏好;基金公司明显偏好短期债券;证券公司等其他机构受到资金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长期投资者。第三,从交易动机来看,保险公司更多的是买入持有到期的策略,交易并不积极。由于市场分割和投资偏好割裂,使得交易所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的国债回购利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方面使得国债二级市场利率缺乏联动性,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给量与市场利率的引导和调节力度。

预期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功能主义;直译;忠实;信息

一 功能派翻译理论

1 德国功能主义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赖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以翻译行为的目的作为理论核心,将研究的焦点由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所产生的预期效果[1],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为功能派的创始人,德国学者赖斯于1971年率先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文在功能方面的关系,来完成对翻译行为的评定。由于当时赖斯的理论仍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相对较灵活的对等,因此这种功能方面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等值。

而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奉行功能派的观点,阐发“译文功能论”的概念,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指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当考虑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贴切程度,而是译文在目标语这个特定环境下预期达到的某种或某几种效果。而后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功能+忠诚”[2]的概念,认为“翻译是创作出一种具备某种特定功能的目标语文本。该文本与原文的关系,应当根据目标语环境下的预期功能或某种特定要求加以明确”[3]。从这里可以看到,诺德认为译文虽然需要“忠诚”,但却不一定是原文的刻板再现,而是可以根据某些要求加以改变的。译者需要处理自己同原文作者,读者乃至出版社书商等之间为明确译文预期效果而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从而突现译文的某种特定目的。

2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独特性

从这里可以看到功能派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翻译活动的焦点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不再纠缠于文词句段等字面处理手段,而是着眼于如何再现原作的预期效果,或是实现翻译发起方(initiator)对译文效果的特定要求[4]。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特定的预期效果决定了译文的处理手段。根据功能派的理论,原文是译者为达到预期功能所使用的信息源之一,不再具有唯一的决定性意义,而应当服从服务于预期功能;但削弱原文绝对性的工作并不是无限发挥的——功能派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原文功能与预期设定功能在宏观上存在一致性的特点上,即预期功能无论怎样变化,也不会完全背离原文所体现的初始功能,于是翻译活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有了足够的保证,这也是诺德提出“功能+忠诚”的原因所在。不过这种尺度的把握同样也是争议的焦点:如果保证“忠诚”?如果不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反而根据功能对原文进行调整,又何来准确有效的译文?

二 有争议的“直议”

那么,究竟为什么翻译要忠实原文,又当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忠实的直译”呢?理清这个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功能性翻译策略与再创作的本质区别,认清功能派理论与直译的辩证关系。

1 早期直译理论发展

忠实,就是准确翻译,就是“正确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5]。这是直译理论一个比较公认的概念。但如何做到?围绕这一问题却存在着千百年的争议。

早期的直译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就是以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所谓的翻译就必须是逐字逐句地对应,强调的是原作的绝对尊崇地位,译者没有权力进行修改,任何照顾读者理解的处理都被认为是叛道离经,是不可容忍的。这种翻译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虽然这种观点只是翻译理论发展初期的阶段,但直到近现代仍有相当多的支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鲁迅和前苏联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Iadimir Nabokov)。鲁迅主张“宁信不顺”,宣称宁可因译文不通顺而令读者“痛苦”,也不改原作原貌[6],因而也留下了后人存疑诘难的空间;而纳博科夫主张绝对精确地制作复制原作,主张宁可用注释来解释,也要保存译作与原作间高度的形似,甚至在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全文1200页,但译文仅有228页,其余的全是注释。极端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乔治斯坦纳和劳伦G莱顿都曾撰文批评称这是极不现实的做法[7],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质就是否认翻译的存在,即认为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复制原文;而否认翻译,虽然未必就一定是假命题,但经验主义并不能作为科学验证的依据,在人们真正了解语言了解翻译之前,这么做无疑是比较武断的。

2 近代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而实质上,这种早期的翻译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死译”。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在区分翻译类别时,明确指出了直译与死译的界限(literary translation vs interlinear translation):他认为直译中,目标语文本放弃了源文本的语法形式,而保留了源文本词语的意义;而死译则是同时复制源文本的形式与内容,于是目标语文本自身的语法结构也遭到破坏,就很难承担交际的责任了[8]。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也就是有没有根据目标语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直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而近代语言学的发展,又为直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不再拘泥于词句等形式上的简单对应,转而开始认识到潜藏在形式之下的内容的重要性,研究“深层结构”。这种理念认为不同话言虽然形式各异,却应当存在更高层次的普遍意义,一种超越语言这种表层载体而为所有人理解的深层“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形式的转化,体现成为各种可以理解的语言[9];而反其道行之,就是翻译。这种观点的拥护者很多,而真正的支柱却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等。这种意见更多地强调“功能对等”,取代传统的形式对等,是直译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但遗憾的是,这种理论的视角是对内而非对外的,虽然不断精研内在语义结构,却没有办法看到外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道路难免会越走越窄。[10]

尽管如此,但直译理论在坚持原文这个目标上却一直是最彻底的,面且其相对精确性也位列各类翻译策略之冠。虽然由狭义的假直译(死译)发展到广义的真直译,忠实的标准及内容不停地经因着变化与修订,但忠实原文,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却是始终也没有改变过。林语堂先生说过:“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11]。忠实原文,所忠实的应当而且必须是原文原意,而问题仅仅是出对“忠实”标准坚持程度上的差别。

三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直译特质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坚持“直译”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更加全面而准确地传递信息,使读者能够在较少干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获取“源信息”。直译的“直”主要是指坚持信息的真实度,而在文本的具体处理形式上则渐渐开始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而这种尝试也正是功能派的灵感来源。也就是说,功能派与直译也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

1 功能、解码与信息真实

功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文本作者在特定的语域背景及特定的语境下,预期自己的作品所能够产生的效果。在这里,语域背景成为解读作品,实现作品价值所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想完整地通过译作在目标语语域背景下再现原作的预期效果,还是想通过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实现某种特定的功能,语域背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源语文本。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在文本信息编码的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方式,乃至解读这种信息的背景知识,都将走完整解码信息所不可或缺的,或者说,这些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要素,而仅仅是将文本的意义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姑且假定这一步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没有潜在的语境来进行二次解码,作品仍是不知所云的,因此这样的翻译活动就是没有意义的。

功能派认为,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必须考虑预期功能,这实际上就是将那些被传统意义上死译理论者所忽视的背景,视作与原文文本同等显要的要素,将其视为构成完整信息的必要组成部分。在解码原文时,就完整地考虑文本信息在特定背景下所能够表达的“真实”信息,并在编码时,将完整表达信息视作翻译的最优先目标,在翻译时从目标语语域背景出发,将该背景下所缺乏的要素实体化,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表达,或是将冗余要素剥离,删除多余的信息,目的就是达到一致的效果,奈达对此虽有论述,但他对此的认识是“黑箱”式的,即不明述具体的中间过程,只表述最终的结果,这虽然是翻译认识上的进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而功能派则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处理原则,以形式上的背离来换取信息按收的真实,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破坏原意,反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多地保留了原意。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准确”,其实也正符合了直译理论的目标。

2 “功能”,灵活的直译

功能派所阐述“目的”“功能” 的理论,往往做出读为乱译,理由是功能派理论褫夺了原文的绝对化地位,而只将之视为比较主要而非唯一的信息源,更多地强调译文的“目的”以及目标语的语境,因此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再创作。但这样做的理由,都是为了更完整而准确地传递信息,牺牲形式进而保留意义,这又何尝不是传递“真实信息”的翻译,何尝不是“直译”呢?

功能派的翻译活动同样是在源信息的基础上加以处理,也并没有背离信息准确性的原则,更不是肆意地自由发挥,仍然是固守翻译的种种策略,即使是最“自由”的“发起人决定目的”式的策略,仍然是要以源信息为依据的——毕竟“功能”仍是翻译策略之一,与再创作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种处理的结果,其实无不符合“直译”的标准,因为它真正地做到了广义上的“忠实”,不是忠实了原文的文本,而是忠于作者原本的意图,或是意图之一。换言之,完全有理由将功能派的翻译策略视为直译的一种变体。

3 忠实的“原意”

而另一方面、功能派理论中发起人(initiator)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影响则是另一处争议较大的地方,因为发起人对原文的期待也许并非原文所要表达的本意,那么在发起人预期目标的影响下,翻译未必能够达到“直译”的标准。

而事实上,发起人也是原文作者的预期对象,他对原文的预期,也不可能超越原文预期功能。而功能派的处理策略,则能够动态地分析种种可能的目的,从中提取更有针对性的某种或某几种目的,进而以译者兼读者的身份,更好地解读原文的功能。也就是说,发起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强化而非削弱或是取消了原文的预期效果,因而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地支持着原文原意,自然也无法将之剔除于“忠实”这个看似严格实则弹性的标准之外。也就是说,这种处理应当并且有理由归于广义的“直译”范畴之内。

无论是手段还是目标,功能派事实上并没有背离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虽然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形式,但却是以牺牲形式为代价换取信息的忠实,这种做法不但在效果上远远优于传统意义上的直译策略,而且究其实质,根本就没有摈弃直译理论中的种种理念,是一种更大程度上的忠实,也是当之无愧的直译。

四 结论

由于突现理论创新的缘故,功能理论在阐释时过多地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削弱原作对译文的决定性作用,于是往往被误读为背离直译的忠实标准,也造成了自己在理论上的尴尬处境。但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功能派翻译理论之后,人们会发现功能派的这种翻译理论,其实不过是对直译系统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无论是从信息内容角度还是文本预期功能角度,功能派理论都是在忠实地围绕着源语文本进行更为合理的处理——只不过这种处理方式与传统观念在形式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而误读的情况才屡屡发生。究其实质,“功能”和直译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否认功能派理论中的直译因素,不但是对功能理论的误解,也是对直译标准乃至整体翻译理论的误解。不同功能类型的文本在与原文近似度方面的差别,是哲学概念中“量”的差别,是译者根据具体翻译要求加工信息时所作处理的差别,是从属于直译标准这个宏观体系的,而绝非“质”的差别。刻意地将功能派中的直译成分剥离,否认功能理论的直译特征,不但是不科学的,而且也是不符合翻译实践的。只有进一步摈弃传统的语法式的翻译思想的束缚,把握“功能”的真正目标,才能在翻译实践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2] Nord,C & Katharina Reiss (1997)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M]Manchster:StJeromePublishing

[3] Nord,C(1991)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Publishingpp28

[4] Schaffner,C(1998)(ed)Translation and Norm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5]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6]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 李和庆,黄皓,薄振杰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预期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加强管理 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途径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就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几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剖析,找出差距、规范管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严把招生质量关,选拔合格人才

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环节,所以精心选苗,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挑选优质生源。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此充足的生源,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招收研究生时应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招生方面采取“守株待兔”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进行宣传。我院通过网络宣传,还以学科分专业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由学科带头人、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并且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调剂优秀生源、完善入学考试和复试中各个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1.1 规范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工作是招生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于硕士生入学考试,考前学校应组织好各招生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把好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考试这一关。让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召集学科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科目设置。

对于命题工作更不可忽视,在内容上要有难有易,保证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能够考试合格,且较难得到高分才行。学科领导小组应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要不断总结经验,严把这一环节的质量关。

1.2 加强复试,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合格考生的复试工作。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测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改进完善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中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使教师感到有责任,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确定相对稳定且不同院校相兼容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位课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要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使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课程相区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要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分开档次,博士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我院召开学科带头人会议,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工作,在学时及学分的分配上、开课时间及听课人员所需基础方面做出明确说明。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新课和一定的选修课,但新课需经试讲和论证方可开设,选修课要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选修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开课。

2.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院一些研究生专业课人数增加较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有一定开放度的教学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研究生学位课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选修课考试方法不断完善,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我院从2001年起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测控技术”会议,并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我校主办“2009年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国际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是慕名而来。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眼界,拓宽了知识面。

2.4 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机仪学院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于每年下半年创办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主管科研院长牵头,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承办。

论坛凝聚了机仪学院最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通过“研究生主讲,青年教师点评”的模式,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繁荣了学术发展。

3.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材过程。对导师遴选制定相应规范,对导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导师的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的选题及论文的质量负责,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向学科发展的前沿迈进。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重要原著及有关的中外文期刊,写一些读书心得,开展学习讲座与讨论,逐步要求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写一些学术论文,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为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4.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学位授予

4.1 规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对研究生是否具备开题条件进行审查,具体安排是: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审查;由导师负责审查学生开题前的文献阅读、方案论证等准备工作是否达到开题应具备的条件;由院系主管领导综合考核学生在校表现,如认为不宜继续培养则不能开题。其次,认真做好开题报告的审查组织工作。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实行集中开题,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位论文开题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分学科组织专家对论文开题进行检查,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各专家小组应从选题意义、设计方案、论文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生和导师要认真听取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开题审查不通过的要在两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资格。

4.2 做好论文中期检查。

整个论文工作过程要进行一年,工作过程较长,难以控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到论文答辩时才严格要求,往往为时已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论文中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论文完成质量。论文研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明确以后,导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每一时期的子目标。在中期检查时,有关领导和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认真完成进度的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并督促其限期完成。

4.3 做好预答辩工作。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并进行认真修改,对预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各学科对预答辩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按5%~7%进行末位淘汰,要求限期重新修改,或者直接推迟答辩。

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要抓好预答辩这一环节,我院采取集中预答辩方式,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全部完成。研究生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我院由主管研究生院长召集学科带头人,对预答辩的具体安排如下:

预答辩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内容,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须获得导师认可,才能参加预答辩。导师应在预答辩之前在《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中填写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名。

预答辩时间安排:

本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集中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或寒假假期内进行,在第五学期春季学期开学2天内应全部完成集中预答辩;每名硕士生预答辩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硕士生论文陈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

预答辩结论及处理办法。

(1)预答辩结论为通过者,由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可正式提出学位申请(《评定书》第4页);如预答辩结论为通过,但预答辩小组认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由预答辩小组填写《论文修改意见书》,送达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完善,经原预答辩小组指定专家审查通过后,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正式提出学位申请。

(2)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者,由预答辩小组在《论文修改意见书》中说明修改意见,学位申请人参照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三个月后,提交论文修改说明和预答辩申请,再次参加学科组织的预答辩。

如再次预答辩仍为不通过,三个月后,学位申请人可第三次申请预答辩。三次预答辩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学科将不再受理其预答辩申请,按研究生结业处理。

推迟预答辩的处理办法:

如有因不满足集中预答辩条件,不能参加集中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其预答辩可以单独举行,但必须推迟至少二个月,其学位申请应推迟到五月份以后。

4.4 严格评审论文。

在研究生的论文评审过程中,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回避制。学校按规定比例抽查进行论文盲审,学院对每个学生论文请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来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材、实验条件、分析方法、所得的结论、文献综述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相应的项目进行定量评分,判断论文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论文的否定方面的意见。如对某篇学位论文评审后,意见分歧较大,则应整理后,反馈给导师和研究生,加强论文的修改工作。

4.5 实行论文集中答辩,严格管理。

预期理论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马氏链法和e-bayes法的理论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 计算 ,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引言 

 

在 文献 中,介绍了1990年诺贝尔 经济 学奖的三位得主harry markowitz,william sharpe和merton miller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主要工作,很有 参考 价值。markowitz获奖是因为他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portfilio selection)理论。markowitz把投资组合的价格视为随机变量,用它的均值为衡量收益,用它的方差来衡量风险(因此markowitz的理论又称为均值——方差分析理论),该理论后来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证券的价格忽高忽低似乎难以捉摸,但在 政治 经济形势比较平稳的条件下,它的变化是由其基本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由于证券投资的高效率,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立即从证券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用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因素来预测证券价格走势的一种方法。技术分析法,是应用 历史 价格各种图象和曲线来预测证券价格。近些年来,技术分析法 发展 很快,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分析方法法越来越多。总的来看,技术分析法可以分为图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图象分析法是以图、表为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法是对价格、交易量等市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不仅能预测证券的价格走势,而且还能进一步预测出证券的价格范围。 

 

1、马氏链法 

 

在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系统在每个时期所处的状态是随机的。从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状态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转移,并且下一个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与以前各时期状态无关。这种情况称为无后效性,或马尔可夫性,通俗地说就是:已知现在,将来与历史无关。具有无后效性的时间、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过程通常用马氏链(markov chain)模型描述。 

马氏链模型在经济、社会、生态、遗传等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我们用马氏链建立预测模型,并对证券投资进行预测,从而为证券投资预测提供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马氏链法的最简单类型是预测下一期最可能出现的状态,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划分预测对象所出现的状态——把数据进行分组。 

从预测的目的出发,并考虑决策者的需要来划分所出现的状态,同时把数据进行分组。 

(2)计算初始概率

论文关键词:运筹学;证券投资;预测模型;马氏链法;e-bayes法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应用马氏链法和e-bayes法的理论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引言 

 

在文献中,介绍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harry markowitz,william sharpe和merton miller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主要工作,很有参考价值。markowitz获奖是因为他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portfilio selection)理论。markowitz把投资组合的价格视为随机变量,用它的均值为衡量收益,用它的方差来衡量风险(因此markowitz的理论又称为均值——方差分析理论),该理论后来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证券的价格忽高忽低似乎难以捉摸,但在政治经济形势比较平稳的条件下,它的变化是由其基本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由于证券投资的高效率,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立即从证券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用影响证券价格变化的因素来预测证券价格走势的一种方法。技术分析法,是应用历史价格各种图象和曲线来预测证券价格。近些年来,技术分析法发展很快,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分析方法法越来越多。总的来看,技术分析法可以分为图象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图象分析法是以图、表为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法是对价格、交易量等市场指标进行统计处理。本文提出了两种证券投资预测方法——马氏链法和e-bayes法,不仅能预测证券的价格走势,而且还能进一步预测出证券的价格范围。 

 

1、马氏链法 

 

在考虑随机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系统在每个时期所处的状态是随机的。从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状态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转移,并且下一个时期的状态只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状态和转移概率,与以前各时期状态无关。这种情况称为无后效性,或马尔可夫性,通俗地说就是:已知现在,将来与 历史 无关。具有无后效性的时间、状态均为离散的随机转移过程通常用马氏链(markov chain)模型描述。 

马氏链模型在 经济 、社会、生态、遗传等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我们用马氏链建立预测模型,并对证券投资进行预测,从而为证券投资预测提供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马氏链法的最简单类型是预测下一期最可能出现的状态,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划分预测对象所出现的状态——把数据进行分组。 

预期理论论文篇10

关键词 :Mehrotra 型算法;内点算法;复杂度

自1984年Karmarkar提出[1]以来,内点算法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至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此外,人们开发了许多基于内点法的优化软件包.预估一校正算法 是最有效的内点算法之一,并且成为众多优化软件的核心算法.大部分数值实现都是基于文献[2]中Mehrotra的预估.校正算法的变形算法.鉴于Mehrotra算法的实际重要性以及对该类算法理论研究的匮乏,Salahi等人对其做了一系列研究,见文献[3,4,5].

本文考虑如下标准线性约束凸二次规划:

预估-校正算法中,方程(2) 在预估步和校正步采用不同的 。最著名的预估校正算法是线性规划的Mizuno-Todd-Ye(MTY)型算法,此类算法在中心路径的两个小邻域里迭代,见文献[8].该算法预估步,方程(2)取 ,点列在较大的邻域中迭代.然后,校正步取 ,让迭代点靠近中心路径并且回到较小邻域中。尽管线性规划的MTY算法有很好的理论结果,但是它还没被用于开发基于内点算法的软件包。MTY型预估校正算法及其变形算法均被广泛研究,但是大多数仅仅局限于讨论理论框架.这个局限性在非线性规划的相应推广算法中也存在.Mehrotra在文献[2]中提出了一个实际有效的算法.通过一个数值试验,Salahi等人发现这个变形算法有可能为了保证迭代点列回到中心路径的某个邻域而导致迭代步长很小,这将直接影响算法的计算效果.基于这个观察,他们对充分利用预估步信息的算法,设计一个保障策略,从而使得算法迭代步长有下界,保证算法具有多项式迭代复杂性,但是“保障”策略使得算法复杂、冗长.基于一种新的中心参数更新方法,我们提出一种不带“保障”策略的算法,并证明了这种算法具有与“保障”算法相同的代数复杂度。

Mehrotra型预估校正算法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校正障碍参数.首先,在预估步求解如下方程组:

参考文献:

[1]Karmarkar N K A new polynomial-time algorithm for limear programming[外文期刊] 1984

[2]Mehrotra 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rimal-dual interior point method 1992

[3]Salahi M;Terlaky T Postponing the choice of the barrier parameter in Mehrotra-type predictorcorrector algorithms[外文期刊] 2007(2)

[4]Salahi M;Amiri N M Polynomial time second order Mehrotra-type predictor-corrector algorithms[外文期刊] 2006(1)

[5]Salahi M;Peng J;Terlaky T On Mehrotra-type predictor-corrector algorithms[Technical Report 2005/4]

[6]Yu Q;Huang C C;Jiang Y A polynomial predictor-corrector interior-point algorithm for convex quadratic programming 2006

[7]梁昔明;求解凸二次规划的势下降内点算法[期刊论文]-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2002(1)

[8]赵玉琴,张明望,周意元;凸二次规划的一个改进的Mehrotra型预估校正算法[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2011年9月(第3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