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职业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1:59:08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1

1.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关注民生,解决民困 现阶段,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两大民生问题,卫生职业教育是这两大民生问题的交叉点,发展好卫生职业教育对于服务群众,解除民忧、民困有重大现实意义。

①要想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就必须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贯彻深化。根据社会、市场、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卫生服务需求。②要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协调好不同专业、岗位之间的平衡,应当深入、扎实的推广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尤其是为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③建立健全卫生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导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尚未制定职业资格规范的岗位,应当尽快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此来引导卫生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合理的发展,同时积极制定、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制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灵活的用人机制。

2.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深化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创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医疗卫生专业自身特点、学科的发展趋势、社会医疗及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创建可满足社会及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把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努力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其职业素质和能力。最后,组织一批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医疗卫生行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该标准来引导各个专业的科学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教学改革。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现阶段,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许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当不利,甚至会进一步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软硬件建设相结合,既要配备功能完善的硬件设施,又要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要将学校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相结合,教学与服务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4.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构建满足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倡导教师专业化是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不二选择。

①教师专业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教育性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教授医药护等卫生知识和技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有利于教师们积极探讨、交流具体的教学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以满足市场、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②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突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要求教师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文化理念,明晰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其应当具备的素质。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改革背景

职业教育面对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职教的对象,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正确运用中职卫生教育规律,推动卫生中职教育改革,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1.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中职教育的国家定位。

新形势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国家定位一是基础职业教育,即使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二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面向社会未成人的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既要完成一定技能的培养,又要肩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把中职教育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教育。

1.2中职教育对象的素质。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素质的特点。

1.2.1我省中职生一般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家长普遍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1.2.2我省中职生大多是被现行普通教育体制无情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1.2.3学生普遍存有惧怕文化课的情愫,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尤其热衷于实习实训教学活动,但缺乏自觉性和针对性,学习自信心、意志力也显不足。

1.2.4学生心理落差、诚信意识差异明显,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1.2.5学生普遍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团队意识,能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1.2.6学生普遍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期待家庭的亲情,需要同伴的理解,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

中职学校面对这类群体,要完成技能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性教育的任务,必须实现创造性职教改革任务。

1.3中职教育是以就业导向服务为主。

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首先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学校要服务于受教育者,职业学校应将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育这个中心,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同时,兼顾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享受、选择适宜有效的职业教育产品。

就业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在相关行业的订单就业,在人才、劳务市场的选择就业,根据社会需求、工作状况和自己能力的转岗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以就业为导向不是也不可能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为导向,更不应是仅以某种特定岗位的技能为导向。这里首先要防止一个误区,就业导向不等于是专业导向,也就是不能假定学生都是学了以后,专业100%对口就业的。目前,一些专业对这种理想化的就业假想是不现实的。学生在没有订单就业的情况下,大多还是以市场就业为主,而且即使对口就业后,也因种种原因,转换职业的频率也较高。所以就业导向并不是单纯的岗位导向,也不是第一次就业的技能导向,而主要是指在相关职业的岗位群就业的导向。

所以,中职教改更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选择就业、竞争上岗、转岗再就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中职卫生教育教学改革

2.1树立正确职教观,提高职教生的基本素质。

2.1.1中等卫生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应将综合素质教育渗透入所有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使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进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努力走出中职只重视技能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或认为中职素质低不能接受较高教育的错误观念,贯彻以技能求生存、以素质促发展的思路。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一定要走出重技能、轻德育的误区。中职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不能再戴有色眼镜看待中职学生,要让他们受到公正、科学的教育。

首先,职校要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环境育人,从校园设计、绿化布局、人物雕塑、名人格言、规范制度等方面创造卫生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班级文化,让卫生职业学校既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又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让学生在这种卫生文化氛围中感悟职业责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美丑观念。

其次,职校学校要建立各类文化社团组织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品位。当前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一般不强,但活动能力并不弱,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建立医疗志愿服务组织,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建立文学、艺体等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等。只要用科学的方式引导,中职生一定能鲤鱼跳龙门,承担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力量。

2.1.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企业发展科技进步,岗位可能根据需要进行变动;人生就业的行业可能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些人无论在何种岗位、行业都能干得很出色,就像常说的“是金子到那都会发光”?金子是什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正是企业急需人才的必备能力素质,也是职业学校学生为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2.2中等卫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要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贯彻这一指示,应该根据以中等卫生类职校特点,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

2.2.1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针对这一指示,中等卫生类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办学模式改革的,只有通过官―教―企―研来完成,政府提共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完成教育科研任务;教育与企业合作,教育利用师资力量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学习实践的舞台,政府(官)、学校、企业利益达到统一,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2.2.2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这一培养模式本质就是在“做中学”,改变把学与做相分离的违背职教规律的培养模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密切加强同医疗企业、医疗单位合作,建设附属医院、附属企业,为学生提供做与学结合的平台,把课堂移到岗位上,实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充分的结合,还原中等职教应有的教育环境。知识技能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体现职业教育这一特点,让卫生职业技能教育、理论教育与岗位技能进行无缝对接。

2.2.3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改革要求:中职卫生职业学校应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岗位中来完成技能教学;培养形成优秀结构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教学,在实践论论教学环境中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2.2.4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巩固职教成果,推动职教科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拿到毕业证书,而且要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及相关职业证书。我校中职卫生教育在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基础上,努力和相关企业合作,拓展相关技能的培训,可以让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必须确立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职教观念,培养就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中职卫生人才,引领中职卫生教育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对策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对医生的医术很难进行科学的评价,而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医德医风往往是决定医患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良好的医德医风养成的基础在医学院校。因此培养医学院校在校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性和紧迫性。

1当前卫生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在旧的教育模式影响下,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当前的卫生职业院校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往往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而忽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护人员礼仪》等相关课程开设的较少,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医德培育机制。

1.2道德教育内容陈旧,没有跟随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落后的医德教育内容与现有的社会道德之间出现冲突,忽视了对现实社会医德状况和医德应用的分析与指导,使得医德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1.3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滞后。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主要讲授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对医学常识和医疗实践过程中的医德医风问题缺乏了解和认识,课堂教学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工作与学习密切结合。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佳。

1.4道德教育教学和考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而现在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医德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现在的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学生实际参与的却很少。这种方式虽然使学生较容易掌握课程内容,但却不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再加上一些医学伦理学的教师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课堂上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轻视甚至放弃本学科的学习。

2加强高职院校卫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2.1科学的选定职业道德培养教材。一以卫生高职院校德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开展,并且融合卫生法规、医学伦理、文化修养于一体,形成针对性强,特色突出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二删除陈旧的内容与技能,精选出部分马列主义理论,避免过分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导致学时占用过多和内容枯燥等问题。三收集医务管理工作者和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实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职业道德教育更贴近实际。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他们充分认识卫生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并且为思想政治教师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法规常识。另一方面请资深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讲座,弥补思想政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不足。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管理干部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今,人事行政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化,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大力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教育,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这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卫生事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⑴知识传授。现阶段可按照在岗卫生管理的不同人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因材实施。通过学校系统学习,短期培训及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电化教育等手段完成。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5

>> 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基本框架的思考与建议 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举措 NHS信息化变革对我国医药卫生信息化的启示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公私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简析 由“面”到“点”,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西部某省医药卫生人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探索新时期中国医药卫生人才的战略发展与提升 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 两岸医药卫生产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优化我国医药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用革命性的对策推动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联合征订 医药卫生行业内的“悲与喜” 浅析我国医药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基于制度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 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我国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我国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医药卫生高职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医药类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促进我国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笔者对我国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药卫生 高职教育 调查与建议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药卫生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医药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相关医药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不能较高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主要是通过对医药卫生高职院校的108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从中了解我国医药卫生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而针对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1.调查结果

115名专家中有58名是教学型专家,57名是管理型专家。

1.1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中,有78名(67.8%)专家认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中学生技能训练不足,有75名(65.2%)专家认为高职院校中实践训练场所不足,有45名(39.1%)认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可见,在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中,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能训练不足、实践训练场所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选项

教学专家

管理管家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技能训练不足

37

63.8

41

71.9

实践训练场所不足

36

62.1

39

68.4

课程比例不合适

20

34.5

19

33.3

师资力量不足

22

37.9

23

40.4

未针对高职特点和目标

21

36.2

21

36.8

其 他

4

6.9

6

10.5

1.2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

在“所在院校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一栏中,有40%的专家选择了实践:理论=1:1.5,有19.1%的专家选择了实践:理论=1:2,有14.8%的专家选择了实践:理论=1:1,12.2%的专家选择了实践:理论=1:0.8,可见,在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院校的理论课课时多余实践课时。见表2

表2 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情况调查结果

选项

合计

教学管家

管理专家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0.8

14

12.2

9

15.5

5

8.8

1:1

17

14.8

8

13.8

9

15.8

1:1.5

46

40

22

37.9

24

42.1

1:2

22

19.1

10

17.2

12

21.0

其他

16

13.9

9

15.5

7

12.3

1.3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

有58.3%的专家认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不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师资、硬件设施等原因导致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教育成了“本科相关专业的压缩饼干”或者成了“中专相关专业的发面馒头”,有67.0%的专家认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中专业名称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在高职院校中,例如这些专业名称出现混乱不规则,生物工程和生物工程技术,医学美容与医学美容技术等,这些专业的名称相似,但是由于名称不统一,给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带来的一定的影响。

2.建议

2.1加强实践训练设施建设

在调查中,医药卫生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能训练不足、实践训练场所不足,这两种问题之间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实践训练场所不足是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的影响原因之一,学校实践场所不足,会使一些实践的环节无法实施,缺乏足够的实践就导致学生的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医药卫生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训练场所与设施的建设,使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实施,进而增加学生技能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1]。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调查中,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中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医药卫生高职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本科院校创办的,由卫生学校升为职业技术学校,高职院校。由本科院校创办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带着本科教学的特征,不能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其教学内容很多不符合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而独立创办的高职院校和由卫生学校升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水平相对较差,因此,医药卫生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两种形式,引进学历高、专业水平高、能力强的医药卫生类教师,同时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建设一支符合医药卫生高职教育、专业水平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2]。

2.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体系要根据专业的特征、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制定,不断完善以课堂训练、实验教学、模拟训练、见习、实习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根据相关岗位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课时,是实践课课时与理论课课时平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见习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能力,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全面的专业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从而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高职院校的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完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训练设施建设,正确定位相关专业,专规范业名称,对那些混乱的专业名称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鸣.职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9(5):114-115.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校园文化;途径;意义

2005年8月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于其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结晶,而且体现了中华历代行医使药者实事求是、重视实践、勤奋治学、尊重经典、勇于革新、崇尚医德等优秀传统。正如马科等[1]指出:“新时期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综合专业意识和多维化、整体化的思考理念,更有利于形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产生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以“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研”课题中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为例,从下列五个方面探讨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及现实意义

1. 传统中医药文化贯穿教育理念。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秉承72年的办学历史和行业文化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结合卫生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特点,始终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医者仁术”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职业准则。晋・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学院将其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了“三仁”教育理念,即“仁德、仁术、仁人”。

1.1 “仁德”:是指培养医药行业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学院汲取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粹,始终坚持以德立人,树立学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大慈恻隐”、“普救含灵”的仁德之性,警示不能起“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千金要方》)的私贪之念。这既体现了学院70多年积淀下来的仁爱奉献、严谨敬业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以仁存心”、“清廉正派”的道德追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树立的崇高理想信念,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有效途径。

1.2 “仁术”:是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精湛的技能。

《孟子・梁惠王上》首次提出了“仁术”一词,是指儒家所倡导的仁义行为,北宋之后赋予了医学内涵,将儒家思想与医学本质完美结合,如《育婴家秘》曰:“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当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犹己之子,勿以势利之心易之也”,是淳朴善良的中华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炼体现,也是中医药学得以在悠悠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大力发展,学院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才能济世救人,服务社会。

1.3 “仁人”:是“仁德”与“仁术”的高度统一,正体现了著名医家孙思邈“仁爱救人”的医德准则。

学院立足“明德至善铸学院精神,业精技高育卫技人才”的办学思想,侧重于对学生仁善之性的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善良真诚、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务实道德、素质与才能的全面发展。

“三仁”教育理念既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又融会贯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医药卫生类人才“以仁存心”、“大医精诚”道德追求的集中反映,旨在培养当代医药卫生行业人员“辨析至理”(《儒门事亲》)、“审谛覃思”(《千金要方》)的治学态度,“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人事”(《灵枢》)的文化素养,“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千金要方》)的仁爱奉献精神。

2. 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建设。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学校教育将系统化、理论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灌输方式,这种方式全面且具体的归纳了大学生应该理解并应该掌握的内容,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领域最为有力的传承方式[2]。学院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三仁”教育理念,凝练出“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的教育工作思路,并从专业建设上加强对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2.1 课程设置普及中医药学知识。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将中医药学知识纳入医药卫生行业人才培养中,开设有《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等课程,平均学时为54个/学期。课程内容中不仅有理论讲解,还有实际操作训练。正如学生在《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认为“提高传统中医药文化在高校学子中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医传统技术的演示”、“中医专题讲座”。

如传授经络针灸知识时,通过经络操的练习,帮助学生记住12条正经的循行路线,并掌握腧穴的治疗范畴,从而正确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在针刺腧穴的训练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又如在传授中医四诊内容的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如让学生来实训“问诊”、“望诊”,以收集病证的症候,从而提高中医药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由于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了解甚少,内涵理解模糊,脱离了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中华文化基石[3],因此要想理解、学习中医药理论并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首先要静下心来,远离浮躁,在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深刻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穿插、灌输中医药学的相关文化知识,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病入膏肓”、“子午流注”、“烙脐饼子”等典故术语,以及中医药专家的医案佳话等。

2.2 根据专业特点,打造具有卫生仁爱文化特色的行业文化。

学院各系部在弘扬卫生仁爱文化的主旋律下,开展行业文化讲座,凝练专业特色系训,如卫生管理系是“公平明德,共同协作,卫民健康、生命重任”;医学检验系是“医以为先,学以致用,检以求证,验以求实”;药学系是“厚德兴药,精业济群”。此外,各系部还布置了具有专业特色、卫生行业性质、职业特点的走廊文化,如护理系以“仁爱和服务”为主线,卫生管理系围绕“预防和健康”主题,医学检验系力争“求证和求实”,医学基础部建立生命科学馆等,以图文、标语展板、主题讲座宣传学院的卫生仁爱文化,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医者仁爱素养。

2.3 立足成才教育,倡导优秀的职业文化。

学院构建了“四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即学校、家庭、社区、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实习基地为关键的教育格局,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宣传教育。

第一年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建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 向学生介绍医药卫生行业的的内涵、特色、前景,灌输“三仁”教育理念,进而树立服务大众健康的职业理想。

第二年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行业文化的教育,强化职业特性,塑造仁爱、关怀、勤恳的行业人格,并利用如医药“三下乡”、卫生保健进社区、反哺关怀离退休教职工、社会调查下基层等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强化仁爱理念,提高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一年根据学生进入实践岗位的教学安排,加强行业文化塑造职业行为。

通过在学生的职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操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中贯穿“三仁”教育理念,树立“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4 加强中医药学专业师资培养。

根据《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二)》中的数据显示:学院目前有中医、中药专业专职教师15名,80%为本科以上学历。在专业技能方面,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开展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新进教师教学管理培训,并且到实训基地参加学习锻炼等,督导教师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通过将中医药学理论的道法自然、博大精深,历代医家的高尚思想修养、医风医德、钻研精神等各方面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论,即将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良好效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诸如参加义诊、帮扶济贫、送医送药、答疑解惑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未走入社会前就具备了卫生类人才所需的各项品质[5]。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进而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 校园环境渲染传统中医药文化。

学院重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修广场、筑长廊、塑雕像、立榜样、挂展板、建校史馆、名言佳句上墙等,营造卫生仁爱氛围的生活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师生的所见所言所想。

如开展班级、宿舍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医药卫生行业特色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以班级教室、宿舍为单位,从确立班训、制定公约、布置环境,设计教室学习园地、宣传栏,规划宿舍卫生区、收纳角等,到开展主题班会、青春论坛、参加征文比赛、运动竞技等集体活动,多渠道灌注卫生仁爱的育人文化,以养成健康的行为规范,提升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团结互爱的合作精神,树立仁爱服务的医学信仰。

4. 学生活动展现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中医药文化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思想,尤其是推崇高尚的医德,包括“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等。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医者之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因此,为了提升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如护生授帽活动、春季运动会、太极拳健身活动、关爱福利院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课外拓展、前沿科技、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牢固内化医药卫生仁爱的职业道德标准。尤其是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如《论语》、《弟子规》、《医德十二箴》、《中国医学生誓词》等诵读经典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正如《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在我省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情况的调查表(一)》中73.33%的学生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能“丰富发展校园人文底蕴”,33.33%认为能“坚持特色办学理念”,13.33%认为对“凝聚师生人心”有作用。

5. 传统中医药文化引领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是一支思想、能力、学习都很优秀的学生队伍,具有示范效应、价值引导作用和环境净化的作用[6]。在各种思潮、文化冲击影响青少年学生思想领域的当下,注重在学生干部队伍中传播正能量,加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能够影响、带动、提升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形成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班风、学风、校风,践行内化民族文化,外强民族实力的中国梦。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通过构建五大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以“铸卫生仁爱之魂,立卫生行业之德”为核心的传统中医药学文化宣传教育,使63.33%的学生认为在卫生类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中医药学文化的宣传、教育很重要,46.67%的学生认为“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很喜欢很热爱,觉得应该把它发扬光大”,并且具有“修身养性”、“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及“培养爱国热情”的作用。

由于中医药文化凝结了独特的社会经验和人生实践的智慧,通过在高校中的教育宣传,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规范化,传承中医“大医精诚”的人格精神,从而对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7]。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仍应秉承宣传教育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强路线,既能有助于保持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又促进了医药卫生行业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科,张丽,唐利龙.中医药文化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5):285.

[2]付媛媛.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的途径和层次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61.

[3][5]谢裕竹,肖奇志,邱泽安等.卫生职业院校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调研[J].时珍国医国药,2013(8):38.

[4] 李瑞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教育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9):862.

[6] 谭花蓉.和谐视野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新模式[J].华章,2011(20):15.

[7] 李月发,陈川.构建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9(2):127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0-0030-02

一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模式改革创新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整体性把握。

1.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国情及卫生事业基本符合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与中国特色的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之路相吻合的,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西方社会以完全的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对私营企业的支持等理念不同,我国的卫生职业教学理念注重卫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卫生职业道德塑造的紧密结合,融素质教育于卫生职业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培养事业当中,以培养医德高尚、操作规范、作风严谨、尊重科学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教学目的。可以说,这一教学理念与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全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注重德艺双馨的卫生医护人员培养是基本符合的。

2.相对薄弱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我国来说是从外引进的。西方的卫生职业教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勃兴,伴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为产业升级而培养大量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大量建立。尤其是到了40年代以后,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都开始了明细的专业分化,实施了更为专业化的卫生医护人员的培养。而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的,经历了“十年动乱”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影响和阻滞,到90年代才真正得到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快,总体发展状况和趋势都很好,但是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系统的发展局面,与西方不可同日而语。

3.欠缺灵活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形成时期主要集中在计划经济时期,因此,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一切强调计划和行政指令的模式,在具体实现形式上则强调了统一的政令和集中的权限,然而最终却取得了脱离市场轨道、偏离社会需求的效果,教学内容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以及培训形式选择往往按照专业的制定,实行全国统一化推行,由此形成“自上而下一线通,分业划片大一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严重脱离市场而大部分听命于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结果是人才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大量的市场用不上,从业人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形成了人力资源分配堆积。同样,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还缺乏用于保证产学合作的相应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正是这种脱离市场而过度依靠行政指令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培养的标准往往就模式市场需求而发展,因而学校就不会去积极拓宽与卫生企业等组织进行合作,用以塑造人才的市场适用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缺乏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职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严重偏离正轨。

二 我国卫生职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对策研究

1.树立正确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和方针

明确和提高认识,是当前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导。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护理、药学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教育。”卫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医学教育的交叉领域,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人才储备库。因此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革新,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并注重发挥这一理念的树立和塑造。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体系。

2.明确有市场需求预测和岗位分析作支撑的职业培养目标

明确改革创新的目标定位,是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础。而这一目标定位的明确,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支撑,即市场预测和岗位分析,这两大支撑是互相作用的,市场预测是岗位分析的依据,市场预测的结果往往成为岗位设定的依据,而岗位设定之后的分析又能反馈信号给人才市场,从而影响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具体地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必须以科学的岗位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和依据,同时依据岗位的需要来设立专业并安排课程。卫生职业教育在基本顺应教育改革的这个基本前提之下,要紧紧抓住市场和社会需求这一主线,并结合自身在办学资源上和所在区域上的优势,确立、完善和调整办学方向和主要特色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尤其是对热门专业要紧抓不懈,并准确地把握市场瞄准冷门专业,同时对前瞻专业要进行大胆预测和引进,对特色专业要不遗余力地创办。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严格按照毕业后,从事技术岗位的就职需要来确定。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能够尽快研究颁发卫生职业教育医学的相关类专业目录,指导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建设。坚持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宗旨,遵循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的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而对于卫生职业教育这一实用型教学系列而言,必须要打造一个能够全面高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团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要想培养一批能够真正达到“双师”的要求的师资团队,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可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采取培训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打造和完善一支既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又有较高的专业临床经验和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人才导向。当然,科学、合理、系统的人才制度是保证这一队伍能够长久创新教学能力的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进而健全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机制,从而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进行全面优化,而趋于基本合理的格局。

4.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考核力度

职业技能教学考核系统是完善制度的收口,好的考核制度能起到激励作用和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有力借鉴,以克服我国卫生职业院校以单线程的知识指标考核为主的方式所造成的弊端和缺失,而将知识和能力作为兼容兼顾的双线程指标,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中对明确强调对职业能力考核的特色突出。另外,指标体系中还将“学生为主体”作为背景性考核依据,强调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并有力结合校内校际联合考核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并对接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提供给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有利平台。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项,同时将能力标准系统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水平的基础性评价标准,这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5.立足全球视野,创新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由于卫生职业教育是西方舶来品,西方在此方面有着我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发展阶段、成熟程度和先进理念,因此要立足全球视野,吸取西方最先进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验和理念,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卫生医护人员国际竞争力的塑。在文化、教育、科技全球化的当代,我国的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模式必然要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教育环境。这就要求以国际化标准来牵引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在卫生医护人才培养质量上要遵循相关国际标准。同时逐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使我国卫生职业教育逐步向本科、研究生层次发展,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的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内外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霁、张辉玲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中外比较及对策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09(1)

[2] 季苏醒.对构建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立交桥”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2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249-02

引言

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卫生职业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医药护理人才的重要场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遵循卫生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培训高素质的人才为核心,在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了加强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全面型、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加强课程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课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以及技能的主要过程,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新时期背景下的课程的建设,在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包括人文课程建设、专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等几个重要的部分。

1.人文社会课程的建设

人文社会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语言认知能力、情感、职业道德、伦理培养等,这些技能都是职业人才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卫生职业院校中,人文社会课程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语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美育课等,语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与卫生职业相关的各种语言写作、阅读等能力,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从事卫生相关职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社会形势的认知和了解,从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服务意识,用一种比较长远的眼光和视角来加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解,从而加强对各种事务的处理。体育美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体能以及更多的职业审美精神,从而能够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自然科学课程的建设

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加强个体对各种自然原理的遵循以及运用,从而利用各种自然思维和逻辑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从而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科学两个方面,数学是锻炼人的逻辑能力的重要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人员进行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基础运算、统计分析等工作,为具体的卫生相关职业服务。数学课程中包括代数、几何等内容。而课程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比如人类自身以及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运用各种基本的原理来解决卫生相关职业中遇见的实际问题。卫生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主要的科学课程有物理学基础、医用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等,与此同时,为了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也被纳入到科学课程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

专业技术课程是卫生职业院校教育中能够体现办学特色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满足特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课程教育应该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与特定岗位工作内容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对专业技术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专业技术课程在于从专业的理论视角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根据岗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在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核心课程进行确定,并且加强核心课程的支撑能力的提升,着眼于系统性的培训,从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等进行确定。

4.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

综合实训课程是卫生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是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由于职业院校的目的是要培养综合能力素养较高的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卫生相关职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各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应该要加强相关实践课程的教育,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提升各自的实践能力,从而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实训课程是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门课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程,是从学科的整体发展视野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能力培养上体现为高级性与综合性,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师资队伍力量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力量队伍的完善,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确保高职院校能够走内涵发展道路。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加强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等,估计教师到企业中参加相应的工作实践,从而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能力素养的培训,不仅要保持各种教育技能的提升,还应该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努力营造“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的良好教风的培养。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校园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很多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力点。职业院校的教育是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直接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可以参考企业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同时又要兼顾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有效融合的局面。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应该要加强学校与校园之间的有效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训的场所和机会,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本着职业责任感、职业价值观等基本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四、面向基层进行学生的培养

卫生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健康服务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基层输送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因此要加强卫生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比如可以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分配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作,为当地群众的健康进行积极的服务。职业院校与一般的院校教育有所不同,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理念和目标,因此加强学生的定向培养,也是学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结语

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是促进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卫生职业院校是培养医疗相关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源.卫生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11)

[2]梁琼芳,汤之明,周立,石义林.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3)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原因

【中图分类号】R197-4;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32-01

目前,国内众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始着手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但是,这项专业的开办时间并不长,医学院校之间也并没有成功、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交流,只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不断试验,因此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毕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

1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缺乏的原因

通过我们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及其培养进行的调查与研究发现,目前众多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对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表示不满意,这不仅包括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就连目前在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也对自己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表示不满,并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所能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表示堪忧。根据调查的结果以及总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就人才培养上的脱节比较严重。尽管目前在教育系统中对医疗卫生专业的学生实践实习比较重视,但是也多是采用推荐实习或者是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并且参与实习的也多是临床、护理专业的学生,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机会不仅很少而且并没有实质性的实习方案可以采用。

其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并不长,人才培养的机制或者是模式并无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而在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的相关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教学的水平不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难以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

最后,社会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极度缺乏,也是我们在教育和培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追寻。自完全纳入经济体制管理之后,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一直就不高,各级医疗机构也是正在处于探索的阶段,医疗机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乏以及行政管理的多年影响,也严重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职业适应能力强的在职工作人员极度缺乏,这也使得培养工作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借鉴。

2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分析

通过我们对管理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缺乏原因进行的分析与探讨,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原因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高效培养措施来提高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的水平。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2.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大量的案例将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全面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学生的思维和事业带到现实的管理工作中来,引导学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现象以及管理方案、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案例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同时还应当考虑案例与知识点、理论的结合性,切实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急功冒进,也不宜杂乱无序,否则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1.2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实验室软件模拟以及专业实习两种方式。实验室软件模拟主要是利用卫生机构使用的软件,通过让学生操作这些功能比较相近的软件来完成实践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与此同时,这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的操作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实务处理能力。此外,我们鼓励或者是组织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受、感悟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2.2 培养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的意识

目前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情商水平以及人格魅力等等,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着国民健康以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事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提高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负责任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教师或者是学校应该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志愿活动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比如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实施慰问或者是做义工,在社区里担任咨询工作,帮助居民了解医疗相关法律和日常就医常识等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承担起祖国公民应尽的责任。

2.2.2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就应该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多执行这些基本行为,以保证管理工作有计划、协调、有组织、有目的的科学实施。在这些工作中,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各阶层,培养他们敢于开口、善于思考、礼貌待人的基本能力。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开设人际交往、沟通课程。

2.2.3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采取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措施我们可以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等职业素质延伸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通过活动或者是游戏进行小组分工、实施团队协作,一道成目标的培养方式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此外教师还应该言传身教做好学生们的榜样,也可以用一些卫生事业工作人员的真人真事对他们进行启发。

总结:关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与探讨。旨在与教育界同仁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相关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高水平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叶正平. 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思考[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08) .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篇10

1、医疗机构及人员的基本情况:我市共有卫生机构345个,其中医院95家(三级医院2个、县级医院12个、中医医院12个、专科医院7个、妇幼院11个、其他医院51个),乡镇卫生院216家,其他卫生机构34家。

我市现有在职卫生技术人员8291人,执业医师3884人、执业助理医师1299人、注册护士3108人。

2、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我市自20__年底医学教育科成立以来,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全面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认真落实《陕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学分管理,逐步使学分达标工作成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聘任、职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03年参加ICME管理系统的单位30家,其中包括6个直属单位、10个县、2个区、12个厂矿医院,单位参加率达100﹪。参加人数6654人,参加率80﹪。

3、学历教育:为了加快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改善我市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学历结构,02年~04年共培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10人,市直和各县(市、区)医疗卫生单位积极进行“两专一本”教育,三年来共有845人取得了新的学历证书。

4、在职教育:为了提高我市医技人才的知识水平,一是我们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模式,积极鼓励大家到上级医院进修;二是“请进来”,通过多种途径邀请中省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三是自己组织各学科带头人深入基层讲课;四是当年参加部级、省级和市级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取得相应的学分;五是当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刊物的级别获得学分;六是科研项目、科技奖励项目和专利成果取得当年相应学分;七是当年出版的医学著作,按字数授予学分;八是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按字数授予当年学分;九是当年发表的医学译文,按字数授予学分;十是当年发表文摘、个案报道、科普文章按篇数取得相应学分;十一是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开展新业务、合作研/:请记住我站域名/究项目等,可取得学分;十二是临床病例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等获得相应学分;十三是自学,自学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应先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可按字数授予学分;十四是参加卫生部指定的“好医生”远程教育网络获得部级Ⅰ类学分。20__年我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邀请专家讲座190余次,撰写各类医学文章680余篇,参加远程网络教育人员达6000余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实行IC卡进行学分管理,学分达标率为85以上。

5、传染病培训情况:按照《陕西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陕卫科发〔20__〕353号)要求,市卫生局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安排培训工作,先后培训师资200余人,共有12441余人受到培训,使我市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掌握了爱滋病、结核病、人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

二、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我局领导十分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在医疗工作、医学科研、卫生人力开发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与作用,把它作为医学科技工作与医疗卫生工作的切合点和切入点,作为医学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实施“科 教兴国”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局成立医学教育科和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卫生局长担任,副主任由主管副局长担任,成员有医教科长、防保科长、人秘科长、医政科长、执法办主任。由医学教育科负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不定期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座谈会,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提高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让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认识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是党和政府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关怀和要求,也是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健康负责的体现,继续医学教育是终身职业性的教育,是职业生涯的加油站。

三、制定并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文件和管理办法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渭南市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渭南市卫生局转发陕西省卫生厅关于开展网络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试点的通知》、《关于印发渭南市卫生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学分管理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考核评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继续医学教育要坚持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兴、要给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十五”规划提出在“十五”期间要达到三个具体指标,一是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规定学分的达标率85%。为确保三个指标在“十五”期间顺利完成,在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造条件等方面均作出相应规定。

《渭南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学分管理问题的通知》中明确了Ⅰ类和Ⅱ学分的内涵,对不同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制定严格标准.规定凡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均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考核作为聘任、晋升技术职称和职业注册、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几点体会

我局医学教育科成立两年来,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使全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形成网络化、多元化、系统化。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全体专业技术人员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行动上能够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二是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使大家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0__年11月,在渭南市金穗大厦举办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班,重点是启动全市的医学教育工作,使医学教育工作步入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的轨道。

20__年5月在韩城市召开陕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经验座谈会。

20__年4月带领全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赴云南省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继续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是远程网络医学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__年度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远程网络医学教育省级试点工作,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安装网络管理系统,使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20__年5月,在韩城市召开了陕西省继续医学教育远程网络管理经验座谈会,受到生卫生厅的表彰。

四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和本单位建设中逐渐显现出喜人成绩,单位整体建设不断加强,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有新突破,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上的逐年增长。同时通过学习,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加爱岗敬业,呈现出你追我赶开展技术竞赛的良好态势,单位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五、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市和单位迄今尚未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总体工作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继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有的工作停留在表面,被动应付,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需要。二是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有的县、市和单位没有把继续教育与卫生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的要求落实到位,也未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失去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三是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四是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曾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实施“科教行医”战略的重要措施,作为单位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切实加大措施,狠抓落实,加快发展,使之更好的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服务。

2、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继续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卫生部门内涉及科教、人事、医政等部门。希望卫生厅科教处上级部门能协调好和其他相关部门关系,把学分制度作为医师考试、职称考试和护士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规范化管理,严格考核,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狠抓落实是继续医学教育规范管理的重点和关键。首先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做好学分登记和考核的规范化管理。三是继续用好管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软件

4、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切实加强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农村卫生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卫生人才,充分利用各种医学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组织针对性强,实施性好的培训班,为农村卫生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