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1:20:13

体育课堂论文

体育课堂论文篇1

(一)目标大而空,目标陈述忽略学生

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经常有这样的描述“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发展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动灵敏度”等等[3]。这样的目标陈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中普遍存在,成为一种通病。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过于笼统,过于上位,在教学中不知道该从何处做起,因此操作性较差,也无法评价是否达到了目标,而且这样的目标在一堂体育课当中根本达不到,所以这样的目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这样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更加上位的学习目标,可以是学期层面的目标,如果将它设为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显得形同虚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当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往往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位成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比如有位教师在设计一节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时的陈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接力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体会“下压式”交接棒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教师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的主体,在这种描述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是否教,并没有重视学生是否学到。虽然目标的陈述中我们也看到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的句型,但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忽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在描述目标时,要达到80%以上的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样的句型虽然学生是主语,很多人会认为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也是学生,其实不然。试问剩下的20%的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就不用学习了吗?这样的目标描述无意间就会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机会,同时也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这样的目标描述虽然主体是学生,其实描述的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立场设定目标。

(二)目标陈述形式化,认知和陈述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

学习目标陈述形式化的现象是指教师对学习目标的陈述仅仅是在文字的层面,并没有按照目标的设定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也就不可能去关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所蕴涵的意义了。比如对某位体育教师进行采访时他说道:实际上,学习目标仅仅是写,虽然写好了,但是几乎很少用到。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要写学习目标是因为教案上有要求,曾经被称为“教学目标”,教案上要求填写这一栏,因此才写了学习目标。也有其他的教师认为,自己知道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很重要,但是为什么重要自己也不清楚,目标的设计往往与课堂教学是分开的,写学习目标是教案要求,在课堂上不一定用。虽然他们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认识不能代表所有教师,但是也说明了很多教师将学习目标看做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哪里,所以就造成了学习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学习目标的陈述成为一种形式。认知和陈述实践不一致的问题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实践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在对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时他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始使用了学习目标的说法,学习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与教学一定有关系。”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中就要达到。然而该教师却不了解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只是认为别人看着他的学习目标来对照他的课堂,就知道他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与该教师存在同样认识的教师不在少数,多数教师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功能以及结构仍然认识不清。很多教师在陈述学习目标时经常使用到“让学生...”,“使学生...”,这样的陈述法都属于目标陈述法,但是在实际中,教师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所以教师就无法区别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也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无从谈起该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正是认识和实践的不一致情况,导致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各种问题[5]。

二、教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现状的反思

(一)体育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与体育教师自身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表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由原来对学习内容的规定转变为对学习结果的规定。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具体规定。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具体化的指导,教师也已经习惯了依靠大纲,失去了依靠之后很多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备课,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倾注了更多的时间,然而却忽视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实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有关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研究理论较多,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对此关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更加重视研究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研究。学习目标本来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们对它的忽略导致了它的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正是因为体育教师们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问题层出不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最为经济的就是校本教研。每一名教师都有优势和劣势,这样将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就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校本教研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虽然很多学校存在校本教研,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地认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文化比较欠缺,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也制约了教师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解。

(二)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原因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如此现状,也与目前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对于课堂层面学习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受到了三种不同的陈述方法的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也集中在这三个地方。这就造成了教师们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不是从技能、知识和情感出发,就是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出发,或者是从技能、身体和心理出发。所以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习目标中加入了这样的内容就是正确、合理的,一些教师甚至仔细研究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陈述方式之后认为是文字游戏,没有任何必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陈述方式属于上位学习目标陈述格式,对于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缺乏具体引导。同时,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相关理论研究脱离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虽然目前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是其中的研究也是针对陈述方式来论述,并没有将课堂教学实践与陈述方式、陈述结构进行整合研究,在研究中也没有指出为什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需要用这些要素来构成。所以,体育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当教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就会忽视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将它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附庸[6]。要想让体育教师真正地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有所改变,就必须要从源头上下手。建立学习目标功能与陈述结构和陈述方式之间的联系,让体育教师明白课堂层面体育目标陈述方式的内在原因。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与陈述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准确把握课堂层面的陈述结构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决定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结构,而结构又由要素构成,为了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指导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和“行为条件”这两个构成要素。这为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依据。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同时“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又都反映这学习程度,因此,合理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必须具备“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但有时候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中没有找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因为它已经隐含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这几个构成要素之中了。而无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格式,或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格式,还是“学习领域”目标格式,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学习目标所应包含的内容,都并不指导具体的每个方面。因此,无论是课堂层面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还是普遍性目的;落实到用具体的话语陈述出来时,都离不开“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比如:分组合作,创编出无重复动作,并且包含有一定民族舞风格的健美操组合。这个学习目标中,虽没有单独出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但是从开始到分组,并且到小组合作,包括要求编创无重复动作、具有民族舞风格的这些定语都充分地反映了“表现程度”。

三、结语

体育课堂论文篇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已经展现出其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集声、色、光、影于一体,具有图形、文字、影像、动画、视频、音频的综合能力,将视听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其信息量大,采集起来也很容易,不但方便了教师备课,而且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有很多书本上讲解的动作、要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学生就会一目了然,跟着视频做几下动作,就会烂熟于心,远胜过传统课本里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模式。例如,在为学生教授足球要领的时候,以前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听不明白,反复操练过几回,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利用多媒体软件,将足球运动的起源、战术要领、足球规定、场地、动作规范等都一一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并有专业的播音员在进行讲解,学生就像看电影似的兴致勃勃地看完,基本要领就能掌握的差不多。随着时间的推进,还可以在某些重点地方进行暂停,由教师进行复述,最后选录了几段主要事件和比赛结果及精彩片段,加深印象。整节课下来,学生观看兴趣浓,尤其是一些慢动作剖析、关键时刻定格,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克服了传统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抽象等难以体会理解的教学效果不佳现象,也为课堂带来了生机与乐趣。

二、课堂教材的整合借助多媒体益处多多

如前所述,传统教学教师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多媒体化虚无为形象,让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把课堂变成了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以前学生对于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现在都可以利用课件来完成实际认知。

三、多媒体让学生兴趣十足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提高兴趣,单纯靠嘴皮子是没有用的。而多媒体在直观感觉上让学生得到满足,通过交流,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例如大家对于排球了解得不多,我就通过网上搜集到的文字和声像素材进行处理,做成教学课件。当学生看到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都十分感兴趣,而且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不知不觉地就模仿起运动员的动作来,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体能差、身体不灵活、身材肥胖的学生,对于体育课是比较排斥的,因为他们怕自己做不好,对于很多的项目,他们都是硬着头皮在做,生怕自己的动作不完美招来别人的嘲笑。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我利用阴雨天让学生看我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动作要领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意义。最后学生都学得很认真,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对于体育运动也逐渐产生兴趣。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团队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获得能力,并且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多媒体教学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世界,也支配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科学的方法中掌握要领。不同的技术动作和重点难点,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在做动作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记住这些内容。最后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交流,得出最后的结论。尤其是一些慢动作,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官意识。在一些错误的地方,让学生主动找出来,指出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学生在自己做动作的时候,就会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这些都是主动学习的行为。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练,也会增强感染力。如向学生播放了接力比赛的视频,强调集体观念、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等战术,增加团队协作的凝聚力等等。在一些闲暇时间,我为学生播放了一些重大比赛的视频,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学生都十分激动,鼓起掌来,这个时候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通过多媒体进行的德育渗透,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

五、多媒体技术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体育课堂论文篇3

1.1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5所高中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中体育教学设计的相关材料和文献,进过分类和整理,全面地掌握新形势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状况,从中汲取经验,为论文构思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分为体育教师和高中生,问卷采用当面发放的形式,体育教师的问卷发放数量为50份,回收46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发放高中生的问卷数量为500份,回收率为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6.8%。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为高中体育课堂带来许多优良现象,但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还相差较远,在高中体育课堂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解决。

2.1.1高中体育设备和场地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是保障高中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广州市高中体育教师有关体育硬件设施的问卷调查,从表1中可知,接近60%的体育教师反馈学校体育场地是足够供应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但是体育设施处于基本足够状况的现象存在也较常见。这充分说明了近几年来的新课改带给体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升,部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2.1.2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偏差

该文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众多体育教师并不能全面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对教学设计的内涵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设计存在一些偏差理解。体育教学普遍将教学设计与“备课”混淆一谈,实质上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划同等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备课”主要是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整理和构思,而教学设计是关系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长远发展的构思。教学设计的概念引入到我国教育事业中并不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才备受人们的关注,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相似点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2.1.3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访谈了解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单一,缺少深度和广度,目标的制定多围绕着单个运动项目为目标,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体育教学内容中竞技体育与其他类别的运动项目的安排比例严重失调,竞技体育所占比例远远超出了其他项目,竞技体育对技术动作的标准性、统一性、复杂性要求极高。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竞技水平的提升。使得学生心理倍感压力,单一的训练使课堂枯燥无味,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的实用功能也失去原有的价值。

2.1.4课堂教学内容不完全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是组成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表2、表3是对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从两个表格中可知57.78%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需求,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有58.2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析其导致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存并没有具体的分支和归类,内容存在“杂、乱、多”的特点,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分类上存在缺陷;二是由于高中生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发展特征,认为高中体育运动是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延续,常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变化运动项目,学生面对多种运动项目,存在一定的疲惫心理和身体状况,这违背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长期如此,高中生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特征的运动项目,不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2.1.5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自己的感受较少

体育课堂要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考虑自己的感受就尤为重要,这同样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表4、表5的调查结果可知,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学生的感受占大多数,这表明教师意识到学生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手段并不理解和接受,或是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在操作中不容易把控,这均造成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并未关注自己,调查显示,只有34.93%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关注自己的,这就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对等性。从以上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发展现状可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还未实现“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目标,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已经重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设计时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此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带来忽视感,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2.2课堂体育教学设计内容的确定

2.2.1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与结构化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和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筛选,并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技术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内容安排,其中要尤其注重对内容的重难点划分。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弥补以往传统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枯燥性等不足,尽量安排出灵活多样的内容供学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加工、创新和丰富,依据教学目标的变化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例如在田径短跑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爆发力、速度和坚强意志力,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若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师则可选择接力赛、追逐跑等体育项目加强教学效果。如此看来,在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可通过加工和创编促进学生对相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设计和组织,使教学内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直观和具体的事物传达给学生,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构想,这种方式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加工和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简洁性、思维性,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归纳和总结,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2.2教学内容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要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能和训练方法等内容。在受到竞技体育训练思想的制约下,多数体育教师忽视对高中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因素,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成熟。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竞技和复杂,并实施用运动技能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基础条件较差的学生倍感压力,久而久之,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身体水平、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做一步评估,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安排具有差异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层次,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胜利的喜悦,并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应刻意追求体育项目的高竞技技能。

2.3课堂体育教学设计手段的确定

课堂教学手段是指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是连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桥梁的重要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硬件化,是指学校为课堂教学所配备的教学场地、设备、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媒介物质;另外一种是软件化,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表情等一切教学非物质辅助。

2.3.1注重对体育课堂教案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需要教师为本节课设计出精彩的教案做准备,教案的设计要严格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中重、难点内容的划分。此外,还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考虑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实际操作性,紧密联系教案与实践过程。最后,教案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体育负荷和强度是否超出高中学生的承认范围,技术动作中常见的错误、出现的事故损伤与急救等。

2.3.2注意教师的传授语言和示范动作

体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需要在室外和室内两种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技术体系外,还需要较强的课外组织和管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感召和引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据调查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语言魅力存在较多不满,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声音亮度、表述清晰的高要求,教师语言的使用可根据具体课堂的要求灵活变化。在体育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示范,一次要注重自身动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自身服装大方、整洁的搭配。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观察教师准确的动作激发学生对完美技能的求知欲,教师的传授语言和动作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志,良好的教师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3结语

体育课堂论文篇4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课堂 效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26-01】

《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中“百句教育名言”第81句是这样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学生课堂睡觉问题,有能力解决学生上课睡觉问题的教师是一流的教师。”面对体育班普遍存在的“学生上课睡觉问题”,教师一节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其课堂调动的效果——“唤醒”的艺术,否则所有的精心设计可能无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唤醒”的艺术。

一、课前调动不可忽视

1.课前吸氧 振作士气

或久雨天晴,或瑞雪飘飞,或春雨濛濛时,我会提前10分钟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下课,然后带领他们下楼去赏景,或在花园边散步,或在操场滑雪、打雪仗,有时天气沉闷时,也在课前陪着学生下楼去做做游戏,或去操场跑一圈,我还从生理学角度给他们讲这种活动的重要性,以便驱赶学生的疲乏,振作他们的士气。

2.大声朗读 抖擞精神

我给学生反复强调坚持课前诵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前预备铃响后,由科代表起头,或朗读或背诵与教学内容、进度相关的诗歌、散文、名言警句、满分作文等,要求他们坐端正,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整齐,读出气势、感情,这一方面培养了语感,强化了记忆,另一方面振作士气,使他们以一种昂扬的姿态拉开一节课的序幕。

有时他们也会读得有气无力、断断续续、乱七八糟,这时我就给他们声情并茂地示范,或叫个别疲倦的学生起来单独诵读或背诵,以起到“惊醒梦中人”的作用。

3.丰富活动 激发热情

每天课前由一名学生在黑板右侧写一首诗或几句名言,上课后讲给大家。后来每天课前由一名“小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由他组织学生以故事为材料来考虑作文观点,拟出作文题目,我注意到这种方式学生热情高,气氛活跃,讨论积极,且对于作文的快速审题立意、题目拟定、素材积累大有帮助。坚持训练,体育班学生也能拟出诸如《成功之花在宽容的枝头绽放》、《把爱进行到底》、《快乐是一种能力》等生动的作文题目,也能写出一段富有文采的读后感,驰骋操场的健将初步收获了笑傲课堂的喜悦。

4.心理沟通 拉近距离

走进教室,如果感觉学生死气沉沉,没精神,我会让他们讲讲笑话,来个脑筋急转弯或猜谜竞赛等,来刺激一下疲惫的学生,引出他们的笑声,逗出他们的笑脸,有时会和学生交流沟通,问问他们训练累不累,作业多吗,看到他们有了说话的欲望再上课,对体育生而言,我认为这不会浪费时间,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课堂调动要想方设法

1.搭建平台尝试成功

对体育班,要适当降低授课难度,提出学生经过努力易于达到的课堂小目标。如篇幅长的文言文第一课时,我给他们定的目标为:准确、流利地朗读全文,老师巡回了解、检查、提问,对于完成任务的学生全班为之鼓掌,老师也为他们翘起大拇指,使他们沉浸在难得的喜悦之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谁还能睡得着呢!

2.讲练结合多管齐下

对体育班学生来说,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单向活动时间长,即便读《阿Q正传》他们也易于疲劳。如果老师讲的时间长,或让他们默读时间长些,他们就会乏困,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所以最好是讲练结合,且任务要明确,限时督促他们完成,及时检测反馈再转入下一个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动口读,动笔写,多管齐下,如动脑思考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动口描述诗歌的优美意境,动笔翻译文言语句。还要鼓励学生会提出问题,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忙忙碌碌,自然留不出时间睡觉。

3.小组合作热情高涨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尝试组织学生三四人一组,结合课注,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互交流、提问,老师走动检测,相机点拨,我发现他们积极行动,无一人睡觉。分组时要注意到学生基础、性格、以及性别的男女搭配,学生们写查议记,热情高涨,学有所获。

4.小组竞赛争先恐后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或按男女分组,或按横向纵向座位分组,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抢答、抢背、辩论,小组长互相提问等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刺激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驱赶瞌睡虫的光顾。

5.张弛有度适时调节

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要么开个玩笑善意提醒,要么问个他容易回答上的问题。若发现大多数学生精力欠佳时,留2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彼此鼓鼓劲,或齐唱一首歌,或做深呼吸,或学猫伸懒腰,或相互拍手等,赶走疲劳后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表扬激励增强自信

卡耐基认为赞美与鼓励会产生惊人的力量,甚至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还是缺点,是区分优秀教师与平庸教师的分水岭。体育班学生在文化课课堂上,更需要也更渴望来自同学与老师的肯定、表扬、激励,老师给个微笑,拍拍肩膀,翘起拇指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享受啊,所以我总是努力寻找每个体育生身上的优点,告诉他们我对他们充满期待,努力给他们创设展示优点的平台。设计好他们易于完成的问题,创设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持续强化他们成功的欲望和感受,以唤醒他们内心沉睡的学习文化课的自信心。

三、课后调动也必不可少

对于个别上课易睡觉的学生,课下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家庭、学习情况,课间和他们开开玩笑,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天气变化时,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多穿件衣服,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把老师的信任与期望明确地告诉他们。

体育课堂论文篇5

在传统认识中,体育教师属于体力工作者,在跑跑跳跳的过程中就把课上了。这种认识属于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简单、片面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角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社会的世俗偏见,让人们认识到体育教师既是体力劳动者,更是脑力劳动者。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笔者认为这里的素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素质和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是对所有学科教师的最起码要求,是一个教师实施本学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应该自觉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不断与时俱进改变观念,熟悉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了解中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特点,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品德素质是对教师个人品德方面的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任何教师都要在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人生榜样,为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更要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高尚美好的情操。同时我们也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始终把对学生的爱放在心上,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从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学生的发展的高度着想,做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教师。

二、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目前的学校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尽管中学体育也属于中考计分项目,但毕竟所占分值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大,造成体育课时开不够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区域常常爆发雾霾天气,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体育课减少户外活动,这些都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就面临内容繁杂、时间较少的矛盾,从而使得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要局限在两节课堂教学就完成中学课程标准所给定的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注重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上,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或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有所体现,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方法在其他时间用来实践和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比如,我们在课上学习了打篮球的技能后,并不能保证每节课都练习它,只能由对篮球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在多次实战中提高自己的技战水平和能力。试想,如果只是通过一两节课堂教学,就打好篮球,这怎么现实呢?

三、结语

体育课堂论文篇6

1.1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学生之间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而就会出现性格特点、学习成绩、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每位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都是独立的个体,而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但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得到满足,充分尊重了个体差异。1.2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活动中,体育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综合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特色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相应能力,同时又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运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其更加适合学生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师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时,首先就要将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充分详细的了解,明确学生属性才能开展下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确保所指定的教学任务与安排的教学内容适合每位学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对学生进行了解时,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并且贯彻到体育教学整体过程当中,分模式分层次教育使教师完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给学生带来良好体育锻炼,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更加感兴趣,更愿意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身体素质。

2高校体育课堂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深入探讨

2.1做好前期调查、合理划分。在分模块分层次教育当中,最重要也是基础工作,就是首先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对班级所有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身体情况要深入了解,然后才能根据前期调查表格,综合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将平均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到一起,根据分出的不同程度小组,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学生不足之处的重点锻炼,扬长补短,同时编排适合学生水平的体育锻炼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因此,做好前期调查,是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前提依据,为后面各项教学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2.2确立教学目标、确保全面。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会将提前做好的分层计划落实到实际当中,按照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方面合理分层,一般的班级主要形式为高中低3个档次,只有合理分层,才能确立教学目标,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体育教师按照分组的安排,结合每个组内学生的主要特点,从而确定出最终体育考试的要求,也就是教学目标,每个小组之间虽然期末考试都是百分制,但考试内容以及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求完全不同,高能力的标准要以拓展挖掘内在潜能为主,中等能力主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即可,对于稍差的学生就要适当降低标准,只要他们尽力完成就能通过考试,这也是分模块分层次的具体体现。2.3模块层次教学、提高效率。高校体育教师要对高中低3组学生的分层,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高档要进行体育技能、体育项目专业训练、体育终身意识培养以及强度稍高的集体拓展活动,中档的教学内容主要保障学生在全面掌握并运用熟练的前提下,进行相应难度的跳高、跳远或是排球等基本内容锻炼,而对于低档学生则注重将基础体育项目进一步夯实,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学懂。其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方法也要做到分层,高档学生以自主学习、组员合作探讨学习为主,可以将微课或是翻转课堂等运用到其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档学生要加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连续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并规范其动作,以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而低档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与精力,重点进行教学,主要以讲解为主,示范为辅的方法,在示范时要各个角度进行动作展示,让学生充分看清楚动作要领,增强他们的理解。2.4根据成绩表现、调整分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模块分层次教育,许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有的学生可能在低档中,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成功激发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潜能,进步飞速,能力提高得比较明显,而有的高档学生可能由于学习过程中产生些许自负骄傲的心理,对待学习热情有所下降,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成绩下滑。因此,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况,要调整原有分层,不好的降一级,进步的上升一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到尊重与公平,同时也能让每位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竞争危机,从而增强他们的努力上进学习精神。2.5科学分层评价、以人为本。高校体育考试期末成绩评价,也要充分体现出分模块分层次教育的特点及优势,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综合做出评价,考试成绩的分数只是评价的一部分,还要加上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的进步程度与学习态度等,最终给出合理、人性化、公平、服众的成绩。

体育课堂论文篇7

一、以情激趣,打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的认识误区。

教育离不开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

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

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问几位同学这节课有什么感受,都说:’很快乐,很轻松’,有的还说:’没有压力,这是我们上的最快乐的一堂音乐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以声传情,让声音感染学生,培育情感,享受音乐的美。

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无非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景、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语言优美,声声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音乐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的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天然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达到以声传情。

其次,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教师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的情所打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就会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

四、以情育人,在音乐情感教育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课堂论文篇8

语文独立设科百年以来,一直在批判中发展。远的不说,“20和21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周庆元教授语)。客观地说,一时由于语文课程本体论的定性问题和语文课程价值论的学术争议,的的确确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偏差,二是源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面对世界先进教育文化必然的应激反应,也促使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当代语文的性质、特征及其历史使命”的探究骤然显得迫切;面对新的课程理念和众多的教育实验,当代语文教学亟待有一个,也应当呼唤一个相对完备的、前沿的通识理论,为此,2006年以来,我们从语文教育批判转向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研究。

学校是文化传播和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形态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效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热点,但由于教育实际的千差万别只能是具体而微的特定运演,如果上升不到教育哲学的高度,只停留在学科教育或技术层面恐怕难以奏效。王国维先生说“哲学是教育之母”,也有学者指出教育后设理论的核心是哲学。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2006年以来,课题组核心成员以语文课程为突破口,进行了“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系列研究,后来又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了“生成的课堂”理论体系,就是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的一些研讨会上,课题组的负责人又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得到大家的首肯和回应。虽说“生成的课堂”包容了诸多教育实验,集成了课堂生成理论的诸多精华,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理论追寻和教研实践的关注比较浮泛,只能说是平面的、静态的研究。总之,没有在其理论谱系上进行深入的追索和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在这一通识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语文作出专门的演绎实验和针对性研究。为此,近年来,我们着重关注教育大家和当代语文教学,期间课题组在深入追索哲学渊源和立体动态构建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由于逻辑不很缜密出现的某些疏漏进行了补救。一是对作为教育通识理论的“六生课堂”作了纵深研究,理清了“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比如近来发现,第一次提出“生成学习”一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他在1974 年撰写《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生成学习模式并于1983年完成了对“生成”的定义表述;我国的课堂生成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来的,此后“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并用以指导课堂教学。二是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集成性研究。远的不说,比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和杜郎口中学的教育经验,可以说基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课堂”,坚定了对“生长(发)的课堂”的认同和追求;朱永新同志的“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界定。站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临界来看,他的“新教育实验”既是“永新教育”的试验研究,也是继陶行知“生活教育”以来的落实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中国“全新教育实验”,有着“生活”教育的针对性和“鲜活”教育的生命力;还有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要走向生本”、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及大面积的实验推广,都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明显感到上述课堂理论依然单薄而且失之偏颇,这是实验研究难以避免的瑕疵。三是率先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范畴,并廓清了它们的理论谱系。“新语文”、“大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诗意语文”等从表面概念上看似各执“本色”和“风雅”的旗帜,然而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效果。可惜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身和现实出发,对理论追索和形成共识缺乏理性的光辉,只不过一直在新概念和新理念上兜圈子。当然,他们的学识和见地非常令人景仰,只是在当代语文性质、使命和语文教学的个性、范式等方面的研究,新锐有余而耐久乏力,向度正确而质量不足。必须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母语价值等方面进行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诸多层面关注当代语文教学……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同质化的研究进行深入合并,对本质性的结论加以探究放大,对一些歧异加强梳理和辨析,以“六生课堂”理论为通识指南和逻辑起点,以当代语文教育为突破口和关节点,对“六生课堂”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协同互动、鲜活集成研究,最终形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践行策略。

二、项目研究的基本命题和核心理念

“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确立了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理论系统,是由我们南阳理工学院首先提出来的,并对其进行了逻辑界定和命题表述。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入开拓生活教育资源,真正关注生本教学主体,重视教育生态过程,运用生动教学方法,实现生发教学目的,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一种自然、灵动、真实、高效的课堂教育新理论。构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了教育生态的根本特征。

它对应不同的课堂因素和生态本质包涵生本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这“六生课堂”,但由于它们都具有“生成”的特征和本质,因此,在理论探讨时惯用“生成的课堂”这一学术化表述,在基层实验和理论推广时,为了便于解读和实验,通俗的称为“六生课堂”。 因此,“生成的课堂”是“六生课堂”的本质性表述,“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通俗化代称。

“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 立足课堂的本质特征和生态文化,是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倡行生本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和生发的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由此也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应当称之为“导师”,“教室”应当称之为“学场”,“教材”应当称之为“课程”,课堂是正在发生或即将生成的生命时空,已经生成的课堂才是历史的真实。

课堂具有临场性和生成性的本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教”的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内因;学生“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教师是学生的拄杖,而非学生的盲杖;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谱系的英文为 [pedigree] ,中文的解释为“家谱上的系统”或“物种变化的系统”。这里借“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喻指理论所依据的古今中外纵向传承和横向繁衍的文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是在“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其理论谱系既有哲学理论的远程追溯,也有教育研究的近距关注。

当代语文是指基于国际一体化格局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母语学科课程,她具有基础工具性、文化承继性、现代革命性和高度综合性的特征。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终极点是实现高品质的沟通;两个基本点是立足语文特性中的语感和文感;三个关节点是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四个加强点是多说、多读、多写、多思;五个鲜活点是意在植立具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话语、真切的态度,真率的行为,真实的生活的“真人”——这些实现需要“六生课堂”理论的支撑。

三、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六生课堂”贯穿了生活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发的课堂六种课堂文化的层累叠加,它的内涵分别指向特定的教育逻辑和课堂要素,这是正效课堂不能回避的前提条件,因此“六生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回应新课程,实施创新教学的基本能力体现。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理论谱系和践行策略的理论,包括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作为目前语文教学以及优秀传统教育的升级理论,基本上可以覆盖现行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前沿理论和探索,是一个比较完备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必将牵引、助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六生课堂”是集理论导引、课型示例、教学实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它既包含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又兼备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也具有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既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又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提供了课堂生成的文化元典。对语文教学不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有特定的实践价值。在实践层面,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和培训提供了经典的课程资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和课堂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作为家长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精英提供理论参考,将会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为落实新课标提供了理论支点。

“六生课堂”是立足教育原点,探究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如朱永新同志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一样,他认为教育的原点是“教育是什么?”、“教育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而课堂教学依然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最常见的教育形式,因此,“课堂是什么?”“课堂上要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课堂?”就是教育最基本、最元典的问题。而针对当代语文的应用性研究而言,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也必须回答“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上该干什么?”“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这些本原的也是终极的问题。必然对传统文化形态和现行课堂质量进行反思,势必重建生成的课堂文化,基本上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的奠基工程。

“六生课堂”按照中国自身的教育发展逻辑并运用本土的话语来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对母语教学尤有适切性。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光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与中国文化不同凡响代代相传密切相关。从远古生活实践变为教育资源的三皇五帝,到无中生有、道法自然的老子,再到因材施教、愤悱启发的孔子,天人合一、同类相应的董仲舒以及格物致知、我注六经的王阳明……中国有着本土的优秀教育传统,五四以后西学东渐,可惜的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本土教育实践一直为西方的马首是瞻。这里并不是完全排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土教育的传统合理合理迁延和生套西方的适应和存活问题。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管理的前沿,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进而控制和利用环境,管理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生态环境改善,使课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让课堂变得更和谐、更具人文性,让课堂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和挑战;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于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立足课堂形态研究,着眼于“生成的课堂”文化,构建生本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发的课堂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点也是目的,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价值才可能促进本土传统的发展。近几年,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课堂生成理论,对传统的预设性课堂进行了反思,对生成性课堂进行了探讨。我们也曾就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生成的课堂"理念,并着力进行理论建构和试验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六生课堂”理论的提出对此具有特定的意义。“六生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文化形态,倡行"生成的课堂"文化,目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和高效低耗的效益观,革除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关注现实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

首先,“六生课堂”的本质特征是生成,它具有生命的气息和生发的效益,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课堂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率。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从理论层面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其次,“六生课堂”是师生合作且心向往之的理想课堂,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将“课堂”看作“师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的历程”。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第一乐园,让学习和阅读成为师生生活的基本方式。

再次,“六生课堂”作为涵盖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的代称,不仅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方式和方法,而且为称衡课堂教学的优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客观标准。

另外,“生成的课堂”为教师摆脱机械繁复的形式备课找到了依据,减轻了教师课前预设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不仅让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定追求,而且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语文教学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典范的课堂。

四、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价值

本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探究教育哲学的高度,为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入手围绕这三个“W”: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为什么要倡行以及怎样倡行——这是理论研究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核心理念、解读其典型特征、实现六生课堂教育境界的基本途径——为实践应用提供通识性结论;进而提出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元素——为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为生态课堂确立典型案例。所以,从课堂的特定时空上来看它也是融教育理念、课堂形态、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包括课堂认识论、课堂实践论和课堂方法论在内的模糊集成。当然,从系统的特定因素来看,它的子命题又是符合课堂要素和课堂流程的精准对应。

概括来说,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层面涉关五个W的问题:一是事实层面的三个what:1、什么是“六生课堂”,包括该理论的提出、确立以及核心理念等在内的综述性问题;2、什么是“当代语文”,涉及当代语文的性质、任务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等探究性问题;3、什么是当代语文“六生课堂”,包括命题的确立的基础,向度和内涵等概念性问题。二是价值层面的一个why:为什么要倡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涉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理论谱系、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等内容。三是技术层面的一个how:怎么践行当代语文“六生课堂”,从课程资源的生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育环境的改善等策略方面作出宏观规划,再通过当代语文教学的经典案例作出示范引导。

该课题的创新在于:a.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和历史时空的视域聚焦语文课堂文化,b.以语文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寻教育的元典问题和高效课堂的本质,c.以实践的集成性理论总结和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互动生成,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

值得一提的还有其科学缜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阶段,首先在于严格遵循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

1.观察和提出问题

根据语文课堂现状和工作实际,着手探究语文课堂生成研究

2.形成假设

以语文课堂为例,完成“生成的课堂”理论建构。

3.检验求证

通过理论追索、会议交流、课堂实验以及成果申报的形式不断完善理论和修正结论。特别是运用多重证据法验证当代语文“六生课堂”: 一是借助国外教育理论和传统语文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当然的探究。二是从哲学依据、理论逻辑和现实支撑的不同层面进行文化社会学对照研究。三是按照生成的课堂——六生课堂 ——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研究序列,顺承体己的心得进行求索和悟证。四是参考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教育经典进行比对或推断。五是利用教育专题实验研究和理论成果进行互动生成。

4.得出和解释结论

完成“六生课堂”理论表述以后,重新以此指导指导语文教学,完成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的结论,并通过“新语文教学”的理论成果进行比对并解释。

5.交流与应用

把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培养和培训教师,及时进行成果转化和理论推广,最终形成教育通识理论和学科教学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

五、项目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采用文献检索、教育考查、比较分析、问卷汇总、实验研究、学术研讨等方法,沿着“六生课堂”作为一种课堂理念、一种课堂形态和一种教育境界的时空逻辑,进行流程探讨和应用研究,确立包含课堂认识论、课堂方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流形式,体现生态教育模式的根本特征和基础因素。

从研究的机缘来说,具有将日常工作和学理探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学术推广相结合的职业优势。从研究时序来看,“六生课堂”是对“生成的课堂”的升级性和补充性研究,当代语文教学是“六生课堂”理论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从研究范围来看,“六生课堂”在上述研究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研究,特别是包括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为现实支撑和校准参考。从研究思路上来说,先经历了理论到实践的演绎推广,而后又从教育实验到理论归纳集成的双重反复,现在研究的重点是再次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所以,该课题研究先按照已有的研究基础作纵深理论研究,再通过大范围的调研加以丰富和补充,形成理论纲要,会议研讨后进行微调,在实践中修补、验正,最后形成结论并汇集成果。从理论上来说是对以往理论成果的演绎性、针对性研究;就实践上而言,是对创新语文教学实践的完善和集成。

六、研究条件

(一)项目主持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

该项目主持人长期从事文学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宋祖建为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全国本色课堂导学总课题组的学科专家。杨天志现为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南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特聘讲师,河南省首批教师教育专家;中原教育网名师课题组专家;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和河南分会和协作组秘书长。曾担任2009年中国名师大讲堂首席讲师、获2009中国教育杰出人物。主持或参与省市社科项目和教育科研课题十多项,获得各级社科优秀成果、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及全国有关教育学会、文化机构的奖励十多次。编著《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一书、合参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教育读本》一套6册。总之,项目主持人在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该项目研究和管理方面驾轻就熟。

(二)该项目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并已取得了系列化的初期成果,为本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负责人对于“六生课堂”的相关研究已近十年,先是自觉地探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获得师范学生和培训学员的普遍好评,多次获得市教师培训先进个人、市年度考核教育先进工作者、学院教学优秀奖以及省教育技能竞赛奖。随后涉足理论研究,成果丰厚。在2006年教师培训中初步提出包含有课堂认识论、课堂方法论和课堂实践论的系统理论,首倡“生成的课堂”既是一种课堂理念,也是一种课堂形态,更是一种教育境界。近几年已取得的相关成果计有论文十多篇,著作三部(套);获得奖项近十次。其中“生成的课堂”专题探讨系列文章作为“教学新理论”在刊物上卷首连载,曾获得2007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小学语文生成的课堂》在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荣获课程类一等奖。《“生成的课堂”专题研究》曾获准2007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经专家组鉴定合格,通过验收。“生成的课堂”已作为课堂生成论编入大学师范教育本专科《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中,成为该类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该书主编、全国高校教育学会小语教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赵绍军先生认为这是“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这项重要成果”编入该书,“填补了该类书籍在全国范围内的一项空白”;《加强课堂形态研究 构建生成的课堂文化》作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管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09年获得全国“本色杯”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相继获得南阳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生成的课堂”文化溯源及哲学思考》2010年3月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加强课堂文化研究 践行“六生课堂”理论》2011年月在“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大赛中荣获壹等奖,入选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并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11/2011);《生成的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堂生态理论研究》项目于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以教育生态的子系统为特定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六生课堂’理论命题并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生成的课堂理论纲要及当代语文六生课堂践行策略》2011年7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6届学术年会上交流。

现在“生成的课堂”或“六生课堂”理论已经成为综合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依据和参考文献。

(三)项目组成员学科专业搭配合理,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具有综合研究能力和较高科研素质的学术团队。

项目组成员主要由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一些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和领导组成,其职称职务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还有中小学校领导,其年龄结构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精力旺盛的中青年教师。课题组的人员构成合理、专业精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理论调研、学术研究、成果推广提供优势资源和其它教研便利,从根本上保证了按时、足量、高效、优质完成这一科研项目。南阳理工学院重视科研,在研究资料、办公设施、配套经费、研究时间等方方面面都为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四)具有较好的研究实验、检验条件和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体育课堂论文篇9

【关键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经济秩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国际交流频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外的思潮、价值观不断涌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着校园文化,非常容易侵袭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对于培养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及成员的关注。

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相关课程则被视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原本应该鲜活、生动、形象,然而却被看作是向学生灌输思想的工具课,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教师也怕教的趋势。尤其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学校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的今天,学校片面追求成绩,一味的迎合考试、重视分数,轻视甚至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协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学生思想素质低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使其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直观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限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为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二三课堂的整合,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去体验,发掘生命的活力,进而不断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华,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因此,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侧面的教育,必须梳理一二三课堂研究近况,采取综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近况分析及结论

从查献来看,对思品一二三课堂资源研究的资料较多,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堂”的研究

第一课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学者们主要是围绕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模式与效果展开研究。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研究。范贵富在《试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谈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他强调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活动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戴洪才在《新视域下初中思品课中目标教学的运用》(《文科爱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目标等六个环节进行实施,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郑丽红在硕士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谈到从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其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提出自身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研究。吕志莲《关于思品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在表现形式上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导下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乔铭礼《思想品德课导入法之我见》(《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师应将具有创造性的导入法深刻地融进教学中,介绍了巧设疑问等六种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体运用。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兰《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一文中提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源头,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刘朝明《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而发现其身上的独特个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主导。合理的运用声像,加强教学的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

学者们对第一课堂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步骤、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e是围绕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学特点,提出了如情感法、创景激趣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生动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途径,这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参考咨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成长、相互交流进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目前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有研究,也启发了笔者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准的共鸣和渗透,为笔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课堂的整合时,提供了借鉴和创新的源泉。

第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的研究

姚小丽《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育的直观有效实施》(《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体现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且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经验,尤其是活动内容的三个特性。让德育教育具体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去体验。

张雪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学生活化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教学生活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感;要使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的研究

蔡俊成《浅论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科海科教论坛》2012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以生活基础,课程也始于生活,促进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提出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让学生快乐的享受生活。

陈明明《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初中政治社会调查活动初探》(《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还要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相结合,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对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逐渐地完善,提升生活经验。以环境调查为对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对“中学思想品德结合一二三课堂运用”的研究

经查阅相关文献,有关中学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基本没有,只有在高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关的论文论著,但都少见。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对思想教育的纵深度进行不断地挖掘,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发挥,大力建设第二课堂的精品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经验介绍,对本文有开拓思路的作用,对国外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比借鉴作用;有些理论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理论研究的表面层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对理论的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导不太明显;有些实证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几个或一个环节,如模式、内容、途径、目标、效果评价等,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第二三课堂的关注也比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单一内容的描述,而对第二三课堂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于如何解决三个课堂相互联系和补充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有关一二三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现状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可见加强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意义

一二三课堂资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品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想品德教育的乐趣,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对制约本地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三类课堂质量和影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并总结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生成长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进而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影响,思品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三类课堂发展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为社会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思品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工作参考。

体育课堂论文篇10

【关键词】 动态生成 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开展,使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充满了新鲜与活力,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的发展趋势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在传统的封闭教学观已不适应时展的今天,随着生成性思维的建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激励,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生成性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动态生成的教学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证。但这些理论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实施与检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应创设动态生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为此,研究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条件,把握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成为我教育实践研究的方向。

1 动态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生成性教学,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相关的论述,是形成生成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从多个视角搭建了生成性教学的框架,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就通过幼儿教育展开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认为生成性教学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自发、随意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是美国的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在《生成课程》一书中指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对生成性教学作系统深入理论研究的是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

从我国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来看,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促进了传统教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成性教学。我国最早也最直接提出建立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的是叶澜教授。1997年以来,她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等文章,她主张“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后现代的新视角,还是从国内对动态教学过程观的分析,都有着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使生成性教学成为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发展形态,为生成性教学理论充实了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策略。

2 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有效的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当学生在学习时的质疑,教师更应高度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这有赖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并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2.2 把握应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教师需要把握住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运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2.3 警惕动态生成中的误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3 结语

要构建具有动态生成特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精心进行课前预设,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善于把握生成时机,全力营造教学氛围,懂得尊重学生体验。动态生成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无尽的潜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是未来生命化教学的必然呼唤,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和开拓,我们才能向着课程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秀等.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01

2 尹娟.论杜威经验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N].成都大学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