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4:37:04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1

当今时代是科技与信息时代,科技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手段则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就是现代技术的教育应用,是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网络媒体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教育领域,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指出,技术“进入”教学的方式,大体经历了技术“塞入”教学、技术“加入”教学、技术“嵌入”教学、技术“融入”教学这四种状态。如今在信息化、技术化的背景下,教育领域逐渐接受了现代技术的合理性身份,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优化作用已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教育者从一开始的仅仅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工具性,转变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高度信任,甚至是盲目信任,从而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教育现象如技术垄断现象。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了盲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谢娟(20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刘承焜(2005)《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探析》等等。而英语学科因其本身听、说、读、写、译的教学特性,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优化及负面作用进行论述,以期能引起英语教授者和学习者的重视,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和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最早被称为视听教育。20世纪30年代我国引入视听教育并将其译为“电化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将这一领域定义为“教育技术”。其后,AECT于1994年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即教育技术是指“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何克抗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现代教育技术,则主要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当前运用于教学中的现代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技术,它包含两层含义:现代教育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方法(如网络课件设计)。

3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3.1优化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以及生动而丰富的资源,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可引起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3.1.1从教学观念来看现代科技发展促进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新教育观念的形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在逐渐扩展,学习者要在短短几年在校时间内掌握所有学科知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近年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得到广泛认可,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以图像、视频等资源营造了宽松生动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通过创设网络平台等媒介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条件。教授者从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传授,引导学习者掌握获取与处理所需知识的方法与工具,而不再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从“教学生学习”转变为“教学生自己学习”。

3.1.2从教学手段来看科学技术创造了各种新型的学习法,如视听学习、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如语料库、多媒体教室、数字语音室、自主学习网络教室、微格与精品课程自动录播技术、在线学习平台等等,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和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课件、投影仪技术等都被广泛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一课堂学习向多途径的方向发展。除了教师与课本,如电子词典、网络资源、Webquest、博客等也成为学生知识的来源。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需要提到的是,近年教学评估系统与考评系统也在向无纸化转变,许多社会性考试如教师资格证考试已采用机考的形式。

3.1.3从教学方法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形成了多维度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以教师讲授和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以学生自主探析为主的“发现学习法”,以创设情境为主的“情景教学法”,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教学法”,以活动为主的“活动教学法”,以全体学生为主的“集体教学法”,以学生个体特点和差异为主的“个别教学法”等等。现如今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与改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1.4从教学内容来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最关键的是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材,多媒体网络课件、电子课本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声像并茂。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学习者最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视频、音乐等还原给学习者真实而立体的形象。例如将有关教学内容列表投影,一方面节约板书时间,另一方面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这不仅实现了新教学方法的有效使用,又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大学的英美文学课程讲述《哈姆雷特》时,传统的教师主要是以课本为主,通过朗读和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而这往往很难让学生接受和记忆。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播放影片,教师加以讲解,学生自然能轻松地就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化为具体,利于模拟现实反复演示,使学习者容易理解,还可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果和质量。

3.2负面作用在当前教育领域,技术通过被使用,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控制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或依赖高科技技术支撑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首先,某些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过分强调课件的精美和统一性,使教师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课件吸引,从而忽视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思维被所呈现的内容固化,不利于思维培养和训练。其次,某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与作业完全使用计算机操作,以致于脱离了计算机就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再次,某些教师盲目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用多种手段呈现课堂内容,如以投影代替板书,以视频代替课文,不论材料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都堆上屏幕,不仅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不能明确教学重难点,影响教学效果。最后,网络学习的师生互动不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过多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课堂上展示课件的时间过多,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4结论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2

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可以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展示动静结合的图画和视频,能够直观明了、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恰如其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以上优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借助声、形、色、态等元素感知事物。比如,在教授《2008,北京》一课时,我主要考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是怎样的欢腾鼓舞。基于这个目的,我选择了远程教育中原有的课件,给学生播放了申奥成功时的视频。在视频动画、图像、声音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祖国共同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词语,诸如“四面八方”“潮水一般”等都有了明确的感受,加深了印象。所以,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不仅能协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启迪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情感,进而达到求知和愉情的双份收获,优化课堂效果。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图形由静变动、大小转换,也可以实现动态图片或视频的快慢转换。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或视频,置身于所处的课文情境,不仅能够接受知识信息,而且会产生较好的情感体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依然会有一些内容枯燥、抽象,甚至难以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味单调地讲解,结果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勉强消化部分内容。相反的,教师如果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文章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和接受知识,就可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为解难答疑找到完美的突破口。比如在《松鼠》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如下改变。教师先请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松鼠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接着教师再把学生描述的话语展示在多媒体上,全班学生集体谈论,前后左右交换意见;最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顺便阐述遣词造句的意义。多媒体展示出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为学生培养出了想象力,进而,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想象提供充足的机会,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使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头换面、焕然一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堂的时间、空间都交还到学生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变、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创新,产生创造的内驱力。例如《小儿垂钓》中,前两句诗的内容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并配上与文字相符的曲调和节奏一致的音乐,比如明朗、轻快的音乐,让学生在聆听诗文朗诵后,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最后让学生对思考内容进行口头描述。这时候教师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激发出来了。其实,学生生来就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力能否得到开发,就看教师能不能充分利用有效因素进行激发和训练。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以迅捷的速度进入课堂,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情感渗透、情景创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缺失,并以一种鲜活生动、丰富有趣、快乐积极的形式占据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地,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诸多的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

四、总结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现代性;知识模式;学制设立;观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87-06

大学语文教育是伴随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而发生的。这种现代性进程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以至于“西学”和“西潮”已经构成中国近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新的传统。[1]因此,结合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发生历程予以观照,不失为一个可以接近历史情境的有效视角。

“现代性”(modernity),作为一个意涵丰富且有多种阐释的概念,尤以德国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一方面与启蒙运动尤其是黑格尔以来对人的主体性(Subjectivity)的强调有关,另一方面与韦伯所谓的合理性(rationalization)――其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分化――有关,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新的知识模式的生成。因而,现代性的内涵至少包含这样三个主题:“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社会运行原则上的合理性;知识模式上的独立性。”[2]

相对于西方现代性论域的三个主题,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发生大致也可分为三个方面:先是知识模式上,西方讲求致用的“专门之学”对传统的“通人之学”的冲击,造成传统知识谱系的分化、调整与学科分类的诉求,而“专门之学”的出现则是大学语文教育发生的前提;其次学制设立上,大学创办使“通人之学”与“专门之学”的知识传授在教育运行机制上得到保障,而晚清仿日而设的预科制,其间基础教育性质的公共科课程“词章”(壬寅学制)、“中国文学”(癸卯学制)和“国文”(壬子癸丑学制),当属于大学语文性质课程,尤其是“中国文学”(癸卯学制)课程的具体开设,则标志着大学语文教育的正式发生;最后是主体的观念取向,国文教育内容由“载道”到“审美”,教育目的由“学而优则仕”到“完美之人格”塑造,展示出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切入视角与最终目的。因而,探讨大学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发生,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无疑会有诸多启示。

一、知识模式:从“通人之学”到“专门之学”

作为“专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晚清以来中国学术界由博而专的知识模式变迁为其发生提供了前提。钱穆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民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分门别类,务为专家,与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大相违异。”[3]鸦片战争以后严重的政治与社会危机,激起人们对传统学术中“无用之学”的反思与唾弃,也促使人们大量引进西学中的“有用之学”。于是经由改造传统与引入西学两条路径,中国传统讲求博通,培养“通才”的“通人之学”,渐渐向西方现代以来分科治学、造就“专才”的“专门之学”转型。而在分科治学与“专才”塑造中,存在着“中学为体”的思考和致用性的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而问题解决的策略亦是大学语文教育发生的先声。

较早提出中国近代学术分科方案的是冯桂芬。在1861年撰写的《采西学议》中,冯氏将学术分为经学(包括小学、算学)、史学(包括策论)和古学(包括词章之学、散文、骈体、文赋、各体诗)和舆算之学(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学等)四类,前三者是中国学术,舆算之学则属西学。中西拼接及二者的比例失调,反映了冯氏“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4]的学术分科观念。接下来,经由王韬、陈虬的进一步探索,到甲午海战前夕,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将中西学术分为六科:文学科,“凡诗文、词赋、章奏、笺启之类皆属焉”;政事科,“凡吏治、兵刑、钱谷之类皆属焉”;言语科,“凡各国语言文字、律例、公法、条约、交涉、聘问之类皆属焉”;格致科,相当于后来的理科;艺学科相当于后来的工科;杂学科相当于后来的农、医等学科。[5]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郑氏的六科分类方案较全面系统地涵盖了中西学术,但同时显然有经世致用倾向:重视文学、言语二科中致用性文体,经学缺失,且西方“专门之学”科目比重加大。1898年开始后,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奏并得到认可。梁氏依据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学制将学堂课程分为溥通学与专门学,类似大学预科与本科。溥通学包括经学、理学、中外掌故学、诸子学、逐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等十科,规定三年之内学生必须通习所有科目。专门学则列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十门,在溥通学毕业之后每人选修一到两门。在专门之学修习之前,预科阶段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文学”值得注意。“文学”类似于梁启超早年谈到的“词章”,而他又曾说[6]:王维玉:论大学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发生

词章不能谓之学也。虽然,“言之无文,行之而不远”;说理论事,务求通达,亦当厝意。若夫骈俪之章,歌曲之作,以娱魂性,偶一为之,毋令溺志。西文西语,亦附此门。

可见把文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凸显其学习知识的基础,与西方各国语言文字同等对待,这种在“专门之学”修习时对“文学”科目的安排,已经隐约显示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先声。

分科治学观念在当时书院与学堂的教学中得以践行。1873年创立的陕西味经书院,其学术科目分为道学、史学、经济、政治、训诂等五类,并规定了详细的教学规程[7]:

《易经》、“四书”,儒先性命之书,为道学类,须兼设外洋教门风土人情等书;《书经》、《春秋》、历代正史、通鉴纲目、九朝东华录等书,为史学类,须兼设外洋各国之史,审其兴衰治乱,与中国相印证;《三礼》、《通志》、《通典》、《通考》、续《三通》、皇朝《三通》、及一切掌故之书,为经济类,须兼职设外洋政治《万国公法》等书,以与中国现行政治相印证;《诗经》、《尔雅》、《十三经注疏》及《说文》,先儒考据之书,为训诂类,须兼设外洋语言文字之学。

以上所述中西学渐侵及对分科之学的影响显然,而《诗经》等被纳入训诂类,并与外国语言文字并列,可见当时对语言文字致用性方面的重视。

就官方而言,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为肇端,新式洋务学堂由语言学渐及算学、化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并影响到当时教学实践。1891年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其科目分为义理之学(包括孔学、佛学、周秦诸子学、宋明学、泰西哲学)、考据之学(包括中国经学、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经世之学(包括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实用学、群学)、文字之学(包括中国词章学和外国语言文字学)四种。[8]在此分科方案中,化西为中,努力存续国学的意图显然,而词章学与外国语言文字同列为文字之学,可见出对致用性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视。

大学语文教育既然是“专才”培养的基础教育途径之一,“专门之学”的出现自然就成为大学语文教育发生的前提。在分科方案的诸多思考中,以致用性眼光考量如何调整中学、吸纳西学,其间关于“中体西用”的思考及对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视,因关涉国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故已显示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先声。

二、学制设立:从“南洋公学”到“京师大学堂”

随着分科治学、由博而专的教育改革推进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效法西方学制创办现代大学的呼声日渐高涨。学术专门化是西方学术特征与趋势,大学以其健全的学科体系使之得以集中体现,并有利于人才培养。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创建最早的三所官办高等学府,而大学语文教育就是在模仿西方学制进行大学创办的过程中出现的。

1895年,盛宣怀奏准在天津创办了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仿照西方学制,北洋西学学堂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学制4年,似国外的大学校,内分工程、电学、矿务、机器、律例五科。1896年,盛宣怀又奏准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在《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中他说[9]:

然臣前年创设天津头二等学堂,旁求教习,招选学徒,大抵通晓西文者,多懵于经史大义之根抵,致力中学者,率迷于章句哗之迂途,教者既苦乏才,学者亦难精择,窃喟然于事倍功半之故,盖不导其源则流不可得而清也。

因此盛氏确定南洋公学在学习西方学科时,必须厚植中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而公学总理何嗣参观北洋大学堂时也发现,“该校学生精通中文者没有几个”,何氏认为“不会写本国语言的学生就不具备学习现代学科的必要资格”,因此“录取学生的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阅读和书写本国语的能力”。[10] 9-101897年,何嗣拟定的《南洋公学章程》规定:“公学所教,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底为基础,”[10] 36再授工艺、机器、制造、矿冶诸学。1907年学校改属邮传部后成为工科学校,但办学宗旨未变:“本学堂分设高等学科,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并极意注重中文,以保国粹。”[10] 201

1897年4月南洋公学开学,公学为培养自强人才而设,其重点为上院(相当于大学),志在培养略通工艺、机器、制造、矿冶等学的政治家。在学制上,大学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中,作为基础课程的国文比重较大,一些理工科专业国文课程贯通学生入学到毕业始终。而这些政策在当时亦得以很好的践行。上世纪初,唐文治在南洋公学主讲国文。1909年,其将高等学堂讲义整理出版,为《高等国文读本》,“该书当可视为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之肇始”。[11] 《高等国文读本》各卷每个单元均有唐氏独到的讲稿,其后并附有编者精心选择的相关作品若干;教材注重道德教化、思想熏陶。而在写作上,1908年后,该校每年举办国文大会(即作文比赛),全校学生均需参加,名列前十名者分别发给奖牌、奖品,并举行隆重的发奖仪式。[12]唐文治亲自参与命题、改卷,选印历年国文大会的菁华文章,编成《南洋公学新国文》,成为风行一时的语文课本。

可见,专门化的西方学术学习中所遇到的语文能力及传统文化存续问题,在中国大学创办之初就引发思考,正是这种思考,促成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发生。而在京师大学堂创办过程中,大学语文教育也因类似问题的解决而出现。

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的期间,但因变法失败,学堂实际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性质仍同旧式书院。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改革,其中教育改革法令之一就是重新开设京师大学堂。1902年8月张百熙进呈《京师大学堂章程》,经由朝廷批准后以《钦定学堂章程》颁布,即“壬寅学制”,但此学制招至各方批评,没有实施。随后张百熙联络张之洞做出修订之后再呈,经审核后清廷于1904年1月颁发,史称《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此学制一直沿用至1911年清末。“壬寅―癸卯学制”主要取法“以儒家思想加现代科技为模式的日本学制”。[13] 81这很符合清政府“中体西用”原则。张之洞曾说:“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14]对西方学制“删节而酌改之”的日本学制更适合中国国情,比如西方学制没有而中日学制皆有的预科教育就是一例。

为什么要设置预科?《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无省学则大学堂之学生无所取材。今议先立预备一科,本一时权宜之计”。[15] 244可见,西方式专门化的大学乍兴,有一定基础能够入学者少,诚如上述盛宣怀感慨“大抵通晓西文者,多懵于经史大义之根抵,致力中学者,率迷于章句哗之迂途”,进行基本的西学知识普及与国文教育以保证专门化大学生源需求,预科教育势在必行。“今定大学堂全学名称:一曰大学院,二曰大学专门分科,三曰大学预备科。”[15] 244 《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设置高等学堂,令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三年毕业,……高等学堂各省城设置一所。”[16]337 除三年制的大学预备科及高等学堂之外,高等实业学堂中的农业学堂、商业学堂与优级师范学堂也设置一年制预科教育。预科教育所开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大学专门化知识学习的基础教育。其间所开国文课,无疑属于大学语文性质课程。如果说,“壬寅学制”预科教育公共科课程“词章”只是理论提出而未付诸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预科教育公共科课程“中国文学”的具体开设,则标志着中国大学语文教育的正式出现。第一本大学语文性质的教材,当属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林传甲被张百熙聘为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期间编写的国文讲义《中国文学史》,广为人知。此书是不是文学史教材目前学界尚存争议,但视为第一本大学语文性质的教材,则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1904年5月,林传甲就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在优级师范科教学,按规定须编讲义。按照《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此科的课程共有三阶段:开始是“公共科”,学生在未“分类”以前共同修习,一年毕业;继而是“分类科”,三年毕业;最后是“加习科”,供“分类科”毕业生自愿留习一年,深造教育理法。“公共科”有八科,其中有“中国文学”一科,课程说明是:“讲历代文章源流义法,间亦练习各体文”。“分类科”共有四类,但都要修习“中国文学”,课程内容是“练习各体文”。[17] 林传甲要教的是“分类科”课程“中国文学”,但他发现学生并没有学过“公共科”阶段的“中国文学”。于是他以半年的时间,为“分类科”学生补讲“公共科”一年的“中国文学”课程。“传甲于优级师范生分类后,始讲历代文章源流,实为公共科之补习课也”。[18] 28可见,林传甲所上《中国文学史》实际上是属于预科阶段公共科“中国文学”课程,显然属于大学语文课程。

清末效仿西方学制进行大学创办,以制度形式,进行国文教育,无论是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确保专门化知识的有效学习,还是“中学为体”观念下“保存国粹”的努力,都最终促成了中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发生。由预科教育中公共科课程“词章”(1902年壬寅学制)、“中国文学”(1904年癸卯学制)或“国文”(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大学语文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真实步履。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规定:“取消大学预科,一方将中学程度提高,一方将大学年限延长,以为补充”。[19]然而大学阶段公共科国文课并没有被取消,在《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中,郭绍虞说:“而自大学取消预科之后,各大学的大一国文便成为全体必修的课目。”[20] 1929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课为大学各科一年级学生的共同必修科目,此即大一国文。

三、观念取向:从“学而优则仕”到“完全之人格”

在“癸卯学制”的制定中,“中体西用”的原则得到高度重视。张之洞等人曾说[21]: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但是,这种体用分割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新学制陷于精神分裂状态[13] 96:

旧的一面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思不出位;新的一面要求学生独立思维,实现自我。……癸卯学制课程设置和基本内容中充满二律背反的矛盾。

预科教育中的“中国文学”课程也是如此,这在学制规定本身与具体践行上都可看出。

预科教育中的“中国文学”课有具体学科程度规定:如三年制高等学堂每一年都有“通习”课程五门,其中的“中国文学”,第一、二年是“练习各体文字”,第三年是“同前学年,兼考究历代文章流派”。[16] 339-344再如优级师范学堂一年级预科阶段公共科“中国文学”课程规定:“讲历代文章源流义法,间亦练习各体文”。但是预科“中国文学”课关于此内容没有进一步说明, 而在“文学科大学”的“中国文学门”中对课程《历代文章流别》的说明是:“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18] 365可见,当时预科教育中的“中国文学”课程相关规定与说明大致清晰。林传甲编写讲义时显然注意到了上述规定与说明,在《中国文学史》开篇部分说:“传甲斯编,将仿日本川种郎《中国文学史》之意,以成书焉。”[18]29但他又没有严格按照学制规定。川种郎的《支那文学史》出版于1898年,1904年1月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改题《历朝文学史》印行。此书分九期论述“春秋以前的文学”到“清朝文学”。其特色有两点:第一,从地域人种风俗的殊相讨论中国文学的特色;第二,以“想像”、“优美”等概念论述文学。就第一点而言,例如川种郎指出孟子与庄子分别绍述北方孔子与南方老子的精神,而韩非子的文学则是南北合流的表现,这种既联系地域又关注其流变的文学研究显然具有现代气息;而林传甲论述庄子、孟子,重点在于区分前者属于子部,后者属于经部;韩非“创刑律之文体”,重点在其法家思想。林传甲把文学囿于传统经史子集全体学问,显然过于守旧。就第二点而言,川种郎对中国的小说戏曲很重视,这与日本的现代文学观是一致的;但是林传甲对此大加批评,对小说戏曲持贬抑态度。[22] 事实上,《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也明确规定:“各学堂学生,不准私自购阅稗官小说、谬报逆书。凡非学科内应用之参考书,均不准携带入堂。”[23]学制规定与具体践行,皆可见出预科“中国文学”课教学的新旧观念混杂。

癸卯学制中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关联的是具有科举遗风的规定。《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大学堂程度甚高,应奖给进士;高等学堂程度次之,高等学堂及他学堂程度相等者,均应奖给举人……”[24]新学制本来确定了近代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的基调,但此类规定显然会误导“学而优则仕”观念的流行。

学制规定中的新旧观念交错混杂。诸如“日本有《中国文学史》,可仿其意自行编纂讲授”之类规定,“或许是清朝统治者在借鉴日本及欧美各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某种懵懂的不自觉行为,”[13]85然而正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走向。预科教育公共科“中国文学”课所讲“文学”史,其实经由梁启超等人发起的“三界革命”,文学内涵已与传统不同。1902年,《新民丛报》介绍《新小说》杂志时,使用标题为《中国唯一之文学报》,[25]可见当时文学审美特质已经得到初步确立。王国维对古典戏曲及美学的研究,更是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在1904年发表的《评论》中,王国维对“美学”的界定是[26] 9: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伎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26] 5文学不再是传统“载道”工具,而是以“审美”为特质,对人生的观照。在1903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王国维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27] 看来,当时的中国文学观发展也与川种郎文学观类似,小说、戏曲的地位得到肯定,以“优美”界定文学。如此,预科教育公共科“中国文学”课显然应沿着“审美”理路,朝向“完全之人物”培养目标努力!蔡元培也认为文学属于美学范畴[28] :

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象(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含装饰品等)等。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西洋人著的美术史。用狭义;美学或美术学,用广义。现在所讲的也用广义。

而教育不是“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才为目的”[29],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完全之人格,“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30]上述观念也践行于具体的学制规定[13] 112:

民初学制剔除了前清学部教育宗旨关于关于忠君和尊孔的规定,废除了读经课和各类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各级各类学堂毕业生奖励出身的规定。

可见,晚清民初预科教育“中国文学”课的历史情境与发展,很多地方显然是与学制规定中所指《日本文学史》一样是指向现代的。

晚清民初国人模仿西方学制进行大学创办,其学制规定新旧混杂。由预科教育公共科“中国文学”课程的相关说明与林传甲《中国文学史》的践行可见一斑。然而,将预科教育公共科“中国文学”课程的相关说明与历史情境相结合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及其目标指向,其实是沿着现代性维度而发生转移:国文教育内容由“载道”到“审美”,教育目的由“学而优则仕”到“完全之人格”塑造,展示出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切入视角与最终目的。

可见,知识分科化,人才专门化,社会分层化,晚清以来,在国人这些极具现代性意味的理性选择过程中,专才培养时语文能力之需与国学存续之虑,最终促成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发生;进而由审美视角关注人的主体性完整,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现代性之维的进一步延伸。大学语文教育发生已逾百年,而目前学界相关争议却此起彼伏,从源头出发审视其发生历程,目的即在于为目前大学语文研究提供必要的参照。

参考文献

[1]罗志田. 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J]. 近代史研究,1995,(3):1-23.

[2]张辉. 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钱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长沙:岳麓书社,1986:1.

[4]冯桂芬. 校庐抗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151-152.

[5]郑观应. 盛世危言[G]//郑观应. 郑观应集:上. 夏东元,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99-300.

[6]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二卷 [M]. 上海:中华书局,1989:35.

[7]刘光贲. 味经书院时务斋章程(1895)[G]//高时良.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710.

[8]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六卷[M]. 上海:中华书局,1989:65.

[9]盛宣怀. 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M]//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53-154.

[10]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 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11]顾黄初.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8.

[1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 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1.

[13]李华兴. 民国教育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4]张之洞. 劝学篇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3.

[15]清政府.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G]//璩鑫奎,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6]清政府. 奏定高等学堂章程[G]//璩鑫奎,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7]清政府. 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G]//璩鑫奎,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419-432.

[18]林传甲,等.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民国北洋政府. 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M]//周予同. 中国现代教育史.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137.

[20]郭绍虞. 语文通论[M]. 上海: 开明书店,1950:142.

[21]张百熙, 张之洞. 重订学堂章程折[G]//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92.

[22]陈国球.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1-53.

[23]清政府. 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G] //璩鑫奎,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8.

[24]清政府. 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G]//璩鑫奎, 唐良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30.

[25]新小说报社. 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G]//陈平原, 夏晓虹. 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41.

[26]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G]//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第一卷. 姚淦铭, 王燕, 编.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27]王国维. 论教育之宗旨[G]//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第三卷. 姚淦铭, 王燕, 编.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57.

[28]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G]//蔡元培. 蔡元培选集:上 . 沈善洪,编.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216.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4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能力是关乎基础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依靠英语语言运用的水平和评估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形成了的单向思维的模式,不利于基础英语在教育体系的高效运用,所以,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相关技术教育工作的应用和培训,重新树立全新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基础英语的课程资源,实现英语学习的多元化战略途径,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立足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从个人的努力和国家教育的战略层面上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运用能力。

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的英语教育体系的标准化训练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这些教育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基础英语课程教育,严重抑制了英语语言的习得,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遏制了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就必须要将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合理多样,其中就包括是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或者是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评价体系,实现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良好互动,或者是可以采用表演、演讲、辩论和剧本创作等方法,极大刺激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要让“考试”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在我国很多的学生眼中,只有在枷锁中适应生存,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其实,这都是传统教育体系下所给学生戴上的枷锁,学生只能是尽量将这些考试技巧运用到习题的研究上来,忽略了学习语言真正地意义在于能够灵活的运用,而不是变相地成为考试工具。所以,这种“考试枷锁”必然要打破,在现代化的英语教育体系中不能再以“高分论英雄”的教学评价方式,而应该加强对学生全方面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自我喜欢上基础英语课程,彻底改变传统基础英语教育体系的各种弊端,打造现代化的英语教育体系。

三、加强基础英语教育

课程体系中自主学习和团结精神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一方面教育者要加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良好地学习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观察、记忆和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身的问题,能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距,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而能够带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和考试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能够加强学生在英语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地了解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鼓励英语教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内在意义和人文性。

四、结语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5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  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 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化;重要性;语文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1.从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文件和标准看

自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伊始,教育部及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政策文件和通知;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建设计划,并同步开始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国培计划”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制定和实施《规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5月,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1〕5号)要求,特制定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在不同学科和学段均从专题、学时、内容要点三个方面做了十分具体的要求,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教育部及下属各级教育部门对各级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尤其是关注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培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开展,根据对《“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研究发现,“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是其课程标准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国培计划”实施的初级阶段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看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因此也对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中小学教师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并加以合理地运用,有助于解决基础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最终实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之目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获取教参的方式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占40.4%,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占58.1%。为优化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充实课堂教学。教学中主动上网搜寻参考资料的占 66.1%,购买相关书籍、印刷资料的占25.2%,采取其他措施的占8.7%。

2.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教学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技术,教学设计技术被誉为教师的专业技术;教育技术学由于提供教育专业性技术而处于专业性的核心地位。

3.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能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均衡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优化语文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诗词等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因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且教材本身提供的知识背景有限,学生很难理解该部分内容,这时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2]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3]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4]柯速约.“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模块的情况调查与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0-13.

[5]杨开城.教学设计技术:教师的核心专业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9.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7

和现代的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这样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每天在重复着各种繁琐的劳动,学习途径也是单调而乏味,自然而然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同时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2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工具以黑板和粉笔为主,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听觉与视觉有机结合起来,新型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准确定位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这就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们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充分调动起来,真正的进入到作者描述的那种场景中去,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加强学生们的记忆力。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采用教学设备活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和表情来传递这些信息,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但无法真正的理解。尤其是碰到教师无法表达的内容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的课文,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教师只能通过语言和文字为学生们简单的介绍,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幻灯片、录音、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信息收集到一起,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和眼界,这样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的听、说、读、写的形象转变为色彩、声音及形象等要素,这样能让学生从简单的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能更好的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开拓其思维。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创新型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而现代教育模式由于其自身符合时代的产物,在教学中被普遍应用。传统模式下,教师是主体,通过黑板和粉笔加上课本,用教师的语言和表情来解读课本内容,而现代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增加了教学课程中的互动性,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学生走进课本,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以下问题

3.1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万能的,要避免滥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象。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其双面性,现代教育好的一方面是能通过现代设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现代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因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遵循此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让学生没有消化的过程,只能蜻蜓点水,沉醉于表面现象,而不能真正的理解课本内容,把握好度,适当的调整学生的状态和教学的难易程度,速度和数量,使学生准确无误的学到并理解透彻。

3.2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语文课堂容量大的优点。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正确的,但是同时要利用好多媒体,要充分体现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虽然看上去是面面俱到了,但是学生们会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只需理解的内容。

3.3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勿走形式。现代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将在未来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脱离教学规律而存在,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是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存在的,过度的依赖技术性的手段会使教育出现模式化,比较容易出现死板,单纯的为达到所谓的现代教育称呼而过多的采用多媒体教学而忽略教学效果,单纯的走形式主义,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4结束语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8

为此,在日常授课中,我一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和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反射,留下较深的印象。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提出来请广大老师批评指正--

在复习上节内容上,我采取对话问答或习题巩固等方式,对话辅以图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进行,一般采取集体作答(together)或双人一组作答(inpairs)。习题的处理连同答案一起设计上,使用微机幻灯片放映,答案单击显示,逐个进行。

在教授单词时,我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在巩固了新课、熟悉了单词之后,就要对新课加以处理了,这时现代技术更显出了它的无穷魅力,你可以用简明的图片(或从剪辑库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图标式的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并且可以在听课文录音的同时,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的内容,同时可以起到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目的。此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媒体软件可以利用,学校音像阅览室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关课文的磁盘和软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组片插件,链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极了。剩下的习题处理更是灵活自如,从题型设计花样上,想达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9

1

20世纪以来,语文教育观念经过了由知识型人才逐步向智能型和素质型人才的转变。深深植根于语文教学 实践的语文教育理论学科也经历了由教授法到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再到学科教育学的变化。这种变化,昭 示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社会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出学科产生和发 展的客观辩证法。

20世纪初,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加之译介的日本和欧美各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使越来越多 的人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富强的关系。在教育革新中,影响最大的,如,废科举,兴学堂,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 “中国文学”课程和“教授法”课程的设置等,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兴文化的胜利。“五四”时期,开始 形成对于社会问题进行科学探讨的自由空气,教育改革也再次为人们所关心。“五四”前后,各种新思潮涌进 中国,随之各种新教学法,诸如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莫礼生单元教学法 、文纳特卡教学法,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也纷纷传入中国。其中,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儿童主 义”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最大。人们认识到“教”和“授”都是教师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于 是陶行知率先于1919年12月,将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1922年11月公布施行 “壬戊学制”。这时教学法的法规地位才得以确立。这个学制与“癸卯学制”“壬子癸卯学制”比,如果说癸 卯学制在使中国传统旧教育向近代新教育转化上是关键性的一步,壬子癸卯学制体现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 性改革的思想,那么壬戊学制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是一个综合性的成 果。它基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这个学制的“总说明”明确指出 :学制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根椐,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顺及学生个性及智能。教授 法改教学法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物,是“五四”社会思潮的反映。

建国后,教育学习苏联,语文教育亦受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其特点是三中心教学体系,即教师中心、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这种三中心教学体系,其前提是传授知识,适应了建国后处于恢复和起步、发展阶段的 国民经济的需要。80、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增长,三中心教学体系所培养的知识型 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它的需要,体系的弱点日益暴露。大语文教育观念的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三中心教学体系。它 主张培养智能型人才。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明确了国民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性质。语文教育又面临素质教 育的目标。

从现代世界看,生产力正发生着质的变化——科学、知识、信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生产力。这一 变化使教育的本质和职能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 础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理论集中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课题。美国提出了关于 师范教育改革的报告,认为“第一项重要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专门学科的教育学。要用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 究来代替本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因此,按90年代和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现代教 育理论学科化,是各门学科教学法向各门学科教育学演变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学法向语文教育学演变正是这一 发展趋势的反映。20世纪以来,学科的互相渗透、联结、综合、交叉和分化的趋势,影响着学科的发展。语文 教学法向语文教育学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总是同国内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与文学的发展密切 相关。其影响大致可从两方面看。

(一)内容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学科的。这里仅以教育科学和语言文学学科为例说明。

从教育学的渗透看,赫尔巴特教学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以及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都 产生过影响。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盛行时正是我国废科举兴学校的时期。20世纪初,他的教育思想就被系统地介 绍过来。他的形式教学阶段论,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在我国由个别教学 形式转向班级教学形式时,教师受其积极影响,使教学过程有了程式,能按教学程式编制教案和上课,避免了 班级制教学中的混乱。教学程式在以后的应用中逐渐僵化,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凯 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建国后传入我国的,对建国初期的教育发生过较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课的教学程式受其影 响很大。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教授系统知识 上,凯洛夫和赫尔巴特同属于传统教育思想的范围。杜威于“五四”前夕来到中国,宣传实用主义。它主张活 动课,强调儿童本位,使我国的教材教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一切从儿童兴趣出发,其影响也是深远的。可见 ,教育科学中不同教育思想向语文教育渗透,能形成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师的主 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与教学过程、系统知识传授等问题。语文教学法向语文教育学发展正是以 对教学中的个别问题、个别层次及其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为前提的。

从心理学的渗透看,近现代学者关于教学心理的思想较为丰富,并且已经明确提出把实验心理学和儿童心 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如,关于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必须引起学生兴趣,必须唤起学生的注意, 使记忆与理解相结合,必须因材施教,以及教学中须有良好的环境等的教学心理的论述都先后被引入教学过程 。在教材建设上,如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受国外近代心理学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及启发学生自 动精神的理论影响,在教材选择上,主张用填表法测验青年学生心理性格和爱好,调查其家庭、生活境遇和阅 读范围,据此选取符合学生需要的教材。在教法选择上,他提出应有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能引起求知动机, 能给予自习工具的标准。艾伟受“实验教育”影响,把心理学引入教学领域,对阅读、写作、测验、书写等心 理均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中学国文教学心理学》专著就是这些研究的结晶。近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已走上 了心理学化的台阶,更是一派生机勃勃。

从语言文学学科的渗透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汉字改革问题,提倡白话,倡议报刊横排,实行公元 纪年等成果,不同程度地被教材编著者从各自的角度概括进自己的体系。有的增加了语言、语法、书法;有的 注重了教材内容和教材体裁的更新,选取了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五四”新文学作品,其它如新诗、 短篇小说、现代散文、外国文学作品都在选取范围之列。

又如,对“语文”内涵的认识随着语言学科的发展亦与前不同。原定论“语”为口头语言,“文”为书面 语言。近十多年,人们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多种角度审视语文内涵,不仅采用实验技术和归 纳方法,而且采用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和形式演绎的方法,经过理性思维的升华,认识到“语文”概念属于单一 形态的范畴,它是多种内容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所谓现代语文内涵就指这一内涵。具体言之, 语文的内涵包括:①语文的四种表现形态: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体态语言是内部语 言在体态上的表现。计算机语言是最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跟最古老的信息处理工具——语言的紧 密结合。这种结合使语言学进到现代层次,不仅是基础学科,而且成了人文科学的“带头学科”。②语文学习 内容为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和语文基础知识。

由上看到,学科的横向移植、渗透,还包括了学科概念、范畴的更新。这种内容上的影响是语文教育学体 系建构的基石。

(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

思维方式是客观存在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时代的人们不仅思维方式不同,而且 观察具体问题的方式也各异。大体上看,古代人是圆圈式,近代人是直线式,现代人是网络式。也就是说现代 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单一的直觉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而是因和果互相转化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网络型的动 态思维方式。这种认识及其思维方式的变化,就是人的现代主体性的加强,复杂性、情感性的加强。且不说以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心提供的理论思维发展所带来的语文教学的变化,单就近几年而言,人们对语文教育的 认识大多已是一种网络型的辩证的动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丰富了语文教育的范畴,又为语文教育向更 高形态上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武器。如对语言能力,过去统而言之为听说读写能力,现在的看法则诚如香 港大学学者陈荣石所述,其一是内在于每个人对语言系统或规律的认识或掌握内容;其二则将内在认识或掌握 表现于外在的语言行为。必须两者相辅解释,然后有语言能力的意义。即是说徒有内在能力而没有外在表达, 根本没法知道能力的内容,没有内在认识,也不可能有相应语言行为出现。所以二者互为表里。他这种注重语 言能力内涵结构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2

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不但有其外部因素,从语文教学法发展的内在因素看,是20世纪初期对语文教学前科学 的研究为它打下了基础。“五四”以后,一些有志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语文教学法教师,以及中学语文教 师,一方面就主观经验所得,把一切中学国文教育的问题,加以分析,一方面再用客观的事实来推断教学的因 果。随着对语文教学现象的因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些教学现象的同一属性和各个方面的关系,以及 它们的本质属性和联系,发现这些现象的独立性,或写成单篇,整理集结,或编著成书。

纵观20世纪语文教学法编著,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的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具有了范畴体系和 规律体系的刍形。宏观层次属于本学科的共性,带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学原则、 教材、测试以及语文教师修养。微观层次,属于学科的个性,具有多元性,由几个并列的横向门类组成,包括 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课外阅读。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互相渗透,纵横交错 ,构成了语文教学法学科的总体构架。

微观层次,表现在对以上横向门类的具体研究。如阅读教学范畴,由阅读教学的目的论、心理论、教材论 、方法论等组成一个范畴体系,形成微观层次。其它诸如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等等范畴都各有 自己的组成要素和具体内容。这些范畴体系反映了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形成了学科 体系的知识结构。结构内部,交织形成各种关系,相互联系着,如文和道、读和写、讲和练、教和学、知识和 能力、语言和思维、课内与课外……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一对对关系的认识与概括,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20世纪的语文教学法著述,每一本各有特色,都从自己所认识的角度反映了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层次、 系列、行程,但是很多编著者未能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 编著属于教材体系。尽管如此,他们在一些范畴和规律的认识上还是有成绩的。单就解放前的著述看,对语文 学科性质的认识概括就是确定的。叶圣陶一贯认为国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王森然则从个人 、社会、国家、世界的范围内揭示了语言文学的交际、积累、传播、赏鉴等作用,从语言文学的作用论述了语 文学科的工具性。

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范畴的认识,有主次关系论和平行关系论二种。前者如蒋伯潜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订为 副目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订为正目的。后者则把这二者相提并论。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能从语言文学的内容和 形式两方面来确定目的任务,没有离开语文学科的特点、性质。

对阅读教学范畴的认识,揭示了培养阅读能力与语文工具性的同一关系。胡毅教学法认为,“要想在时间 及空间方面扩充经验,非用阅读的方法不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本国语言文字为一切学习的根本工具,… …自成习惯,准备随时抽身,让学生自立,不要养成靠人读书的坏习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研究已经 深入到对教和学两方面的研究。认为教和学并重,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须传授求得知识的方法,训练学生自 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兴趣,开始有了对“教法”和“学法”研究的二条线,如叶圣陶、朱自清 、夏丐尊都有专文谈及这两方面的问题,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成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学法理论建设 的根据。

对作文教学范畴的认识,大家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方面都作了详尽的探讨。蒋伯潜对作文的批改, 从“学法”的角度,提出了改革性的意见。阮真从对作文的整体研究,细到对作文题目的专门研究。大家注意 到了作文教学的微观方面与学科性质的隶属关系。

以上仅举所属语文教学法范畴的某些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反映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个别方面,个别阶段, 个别本质,从微观的角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从上看到,语文教学法的发展为语文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经过对十年浩劫语 文教育遭破坏的深刻反思,语文教育在“三个面向”的宏阔视野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透视,语文教育 作为“耸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既具有为经济、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它本身的科学 性。在这种科学的观念指导下,语文教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语文教学观念到语文教学活动以及语文教 学研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近现代新兴学科和外来哲学思潮、教育思想的又一次大量涌 入,拓展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教育实验思维、理论兴趣和研究视野。他们围绕语文教育如何“加强基 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等问题,进行了有成效的探讨和实验。

在宏观上,整体化改革实验提出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的实验口号,走出了“中小幼一 条龙,德智体为目标”的实验之路。从微观上看,在教学方法的探讨上,特别注重学法研究,同时探求促使知 识内化,形成智能结构的途径,试验以操作、语言、符号相互交叉形成锒嵌结构的综合构建法。在课程建设上 ,加强了课程结构的改革,设置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实践课。教材建设则根据我国地域辽阔、老少边区教 育的不同特点,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一纲多本的编写原则,对教材的体系和序列进行了 广泛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教材呈现多样化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发展意志、启迪情感的途径,把发展非智 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意从智力、情感、意志和审美的发展上塑造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教学改革展 示和积累了面向全体、造就跨世纪新人的前景和经验。总结这些前科学的经验,使语文教育范畴体系和规律体 系不断得到丰富,是促使语文教学法学科进行改革的强大动因。

从学科研究领域看,对整体改革的理论,如理论基础,内涵的界定,改革模式,以及改革的实施与评价等 都进行了研讨。对语文教育史的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开拓性的概括。对港台、日本,以及西方语文教育作 了较多的介绍和比较研究。应用布鲁姆的教育理论进行了“目标教学试验”。把思维科学引入语文教学领域, 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乃至灵感思维进行了广泛的训练设计。引入教育统计 学的理论,对听、说、读、写和考试进行了量化研究。由于多种方法的引入,语文教育研究中还出现了不少的 新范畴、新原理。前者如语文教学系统、语文知识结构、语文教育功能、语文教育评价等等;后者如整体原理 、有序原理、控制原理、反馈原理等等。也由于多种方法的引入,语文教育与多学科相联系,使其语文教育研 究出现了不少相对独立的领域,这方面著述甚多。语文教学法学科理论内容的发展已不是语文教学法体系所能 包容了,它要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体系。这就是语文教育学。

综观上文可见学科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和独立性的特征。所谓时代性特征, 就是课程和学科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时代,又作用于时代的辩证法。每一历史时代的教育目标和学科课程教育内 容的重点,形式和方法的变化与广泛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相关联,使其学科课程教育内容形式和 方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正是这种教育的时代意义,人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决定着我 们今天学科课程建设的特色。学科课程教育如果能主动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科课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将作用于 时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谓独立性特征,是指学科课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向学科课程教育提出具体任务只是学科课程发展的外因,学科课程只有通过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才能引 起相应的变化。

3

由前文看到,语文教育学是一门以语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的语文教学教育 能力为根本目的的,具有语文专业特点的综合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与教育学相比,它们同属教育科学,前者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后者是教育科学中的重要基 础学科。它们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育学旨在研究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等,而语文教育学 是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语文教育学,而语 文教育学的专业理论则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语文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相比,它们虽然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时代要求不同,它们的理论内容 和性质特征也有差别。语文教育学以素质教育作为理论的支撑点,语文教学法以教学论为理论的支撑点。它们 是包容关系,前者由后者发展而来。语文教学法变为属概念,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构成要素;语文教育学则为种 概念,成为具有众多不同质、不同量、不同层次的多种内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语文学科的中心教学内 容看,纵向涉及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横向包括语文学科的五大要素(语文双基、读、写、听、说)、四大领域 (知识、能力、智力、育人)、两大课堂(课内外语文学习)、五育(德、智、体、美、劳)。这个统一的落 脚点在于提高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的语文能力素质和语文教学教育能力素质。这个统一体可分可合,分则成 为语文教育学课程群,合则成为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简缩样态。无论是分还是合,其体系内容均受语文教育学范 畴概念的制约,其内涵是原教学法体系的深化和拓宽。在其形成的体系中,要增进许多新课题,如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能力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育中的五育关系。又如,向语文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教材论、 教学论、学习论、过程论、教法论、考核论、教师论等开掘,由此展现出语文教育整体功能的有机的立体的网 络结构体系。语文教育学,其理论性要高于教学法,也是与实践相联系的理论。它注重学科内容的纵横联系, 运用其它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融合于整体对象领域各部分的阐述中,充实它的内容,使语文教育的各方面彼 此联系,讲清楚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深刻地反映语文教育的规律运动和功能运动,同时提炼其 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先进的理论思维,并通过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运用、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 的工作。语文教育学的构成要素不是平面罗列的,更不是脱离语文教学实践的单调的理论框架。它是紧密结合 教学实践,具体、深切、有效地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将语文教学的前科研究上升为教育理论,建构能够洞察和 驾驭语文教学现象和规律的语文教育理论,其理论形态和教学实践相互辐射,相互生成,并对语文教育产生有 力的指导。

通过上面的学科的比较可以看到,语文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既渗透着素质教育又具有语文专业特 点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从这种学科性质出发,可以看到它的一些特征。

(一)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为灵魂的语文教育论

现代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育的价值以满足两个“需要”为尺度,即语文教育既要体现社会需要 ,力求符合现代化社会各种规范和要求,又要充分满足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使个体的人格价值、审美价值和创 造力价值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展示。这种价值追求,要求语文教育学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为灵魂来建构体系 ,使语文工作者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具备合格的或优良的语文教育素质,同时又能以本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去 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培养出语文能力素质合格或优良的学生。这种素质从广义说就是掌握能创造的方法和能力 。如语文的说话能力就是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自如,在任何场合都与人沟通得好,甚至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说服 别人。由上所述,可见出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性和战略意义。语文教育学因为渗透着这种素质教育的新的价 值观和目的论因而大不同于过去的语文教学法,它更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意义,也更 具有丰富深远的理论意义。

(二)具有大系统理论基础和现代新型语文能力的全景式的语文教育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语文能力不同于封闭状况下单渠道所形成的语文能力。

素质型的语文能力由开放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由大量现代信息所激活,由多种方法论和智者思路所启迪, 它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都特别强。处于这种教育氛围中的学生,其主体的语言功能愈大,对语文教学要 求愈高。因此,用多学科理论,从不同角度思考、剖析、透视语文现象和语文教学现象,以解决教与学中的新 问题是今天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理论视野。比如关于语文现代化的问题,有人作出了设想,认为至少 应包含以下六项内容:

1.语文教学要进行信息传播的全面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 生善读善写,善说善听,成为言语的“全能型”人才。2.语文教育要落实开发智力的创造性教育,每个语言训 练的步骤,都要深入思维价值中去衡量和设计,使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技能,成为“创造型”人才。3.语文教 学要求发扬“文道统一”的传统,善于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情 操和审美观念的教育。4.语文教学要采用多要素、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教育,发挥语文的社会性特点,组织 “大语文教育”。5.语文教学要创造条件实行电化教育,教师不但熟悉自然语言,而且懂得人工语言,不但会 使用教学硬件,而且能编写教学软件,自觉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6.语文教学要适应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五级)的现代体制,发挥语文课的基础教育特点,着力训练学 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使之终身受用。

(三)世界性与民族性、开拓性与继承性相结合的语文教育

众所周知,历史上汉语在传播华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特别是东亚文化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现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已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必学的“外语”语种 之一。因此,我国的语文教育一定要自觉地充分地考虑它在世界大教育系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面 向世界,展开向世界开放的幅度。所谓现代化必然离不开世界化。这种世界化既要从纵向发展上看到世界教育 史上的丰硕遗产,更要从横向连接上看到当代世界教育层出不穷的新经验、新问题;另一方面,语文教育的世 界化、现代化必然离不开本民族的语文教育特点,就是要构筑融入世界格局的本民族的基点。这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本民族悠久的语文教育传统,再一个是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的包括语文教育现状在内的国情。上 述中外两个大的语文教育系统的冲撞、交流、融汇都必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只有立足当前语文教育现状, 深入研究语文教育改革的现实机制,才能统摄古今,融合中外,语文教育的这种现代化才可能是一种立足本民 族基点的符合国情需要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才是一种融合新机,深入到内质的民族化。关于语文教育在 中外教育交流中所突现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在语文教育的新的探讨中都能体现出来。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