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财务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2:12:22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及建议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2、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3、陈玲云.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华商,2007,(24).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3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要求在一年以上,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磨损,无论是发生自然损耗还是市场价格变化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变化,都会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变化。但是目前我国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核算时不计提折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测试,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不一致,不符合配比原则,不利于掌握固定资产真实情况,管理难度增加,没有真实价值为依据,也就很难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决策。

二、加强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1.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行政单位在遵循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具体资产结构状况,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独立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购置固定资产时要严格控制成本,尽可能采取招标方式采购,科学合理编制固定资产配置方案,完善单位内部固定资产共享机制,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追求质量,避免过多、不必要的采购浪费;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分别记录,进行及时的会计核算,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履行,进而形成相互间的制约和监督,减少固定资产隐性流失;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和离任核查制,明确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权限范围,尤其是明确责任追究机制规定,人员调动或者离职要严格办理资产移交和核查程序,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其次根据单位资产结构和固定资产使用需求科学编制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方案,编制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进行科学地论证和预测分析;最后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账簿记录制度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从固定资产入库、出库、处置等过程中都严格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动态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录入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并与资产清查数据比对,保管好相关的文件资料和购置发票,全面掌握固定资产信息,及时发现盘亏的固定资产,寻找原因,明确区分正常损坏和非正常损坏,非自然状态下的固定资产损失要详细披露赔偿规定和惩罚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安全。加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监管、使用和维护环节的信息沟通,通过固定资产的实时信息披露,也有利于形成内在的约束和监督。

2.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由财政负担,属于国有资产,涉及金额大,内容广泛,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与行政单位的领导的绩效考核机制相挂钩,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量化指标加以体现,有奖必赏,有错必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单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建立资产管理的专门机构,尤其是明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定期清查盘点,动态监管,将产权与责任对应落实,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在人才聘请方面,选拔具备较高的专业财务管理素质和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同时要丰富培训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工作热情,强化新老员工交流沟通,经验共享,信息共享,逐步提高新入职员工的实践能力。对于现任员工,强化会计培训和相关的业务学习,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政策规定执行,规范固定资产账簿登记、管理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化、效率化。建立配套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例如定期考核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考核优秀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内部积极地学习氛围,逐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3.完善固定资产财务核算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4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达不到安全管理和合理利用的要求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保证财务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第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财务档案,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便利。根据当前的一些法律规定,除了一些经济监督部门有权调用财务档案之外,企业财务档案一般不得外借和查阅,如果说非要外借或查阅,则需要经过企业的负责人批准,并按照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才能提供财务档案的查阅和复制。即便是企业内部人员查阅财务档案也要经过档案保管部门负责人的同意和批准,并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秘密的还要经过企业负责人的批准,且只能查阅,不能复制和外借,没有权限的管理人员是不能接触财务档案的。但是很多企业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这样严格要求,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能轻而易举的借阅到财务管理档案,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留下了很多安全隐患。而一些企业在财务档案管理上将财务档案与其它档案混合在一起管理,没有将财务档案进行专门的分类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查找财务档案比较麻烦,导致财务档案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档案服务。

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在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实际上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除了前面论述的问题之外,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经费短缺,一些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设施也不符合快速发展的财务档案管理要求,这些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财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档案现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结合自身在财务档案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不断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很大程度是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档案管理者缺乏对财务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认识导致的。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该组织财务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对财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第一,企业应该组织与财务档案管理有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学习《会计法》、《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增强这些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企业的负责人也要积极参与这些培训学习活动,加强财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企业的领导层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第二,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档案管理控制程序和业务操作规范,明确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及其责任,以及违反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处罚,完善财务档案管理设施,为全面实施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上,应该突出程序规范及责任,只有明确的程序、完善的规定才能让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所凭借。

2、强化责任,大力提高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良好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到企业财务档案管理具体工作当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体现出制度规范对财务管理工作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要想真正将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在工作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财务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一方面针对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企业应该要求财务负责人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对参与培训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才能继续参与岗位工作,考核不通过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要求继续参与学习,学习期间待岗,待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再次上岗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在制度中明确监督处罚的措施,定期检查财务档案管理有关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资料收集、分类、入档、登记等情况,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做好财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工作,所有的查阅、复制、销毁应该严格遵守企业的财务档案管理规定。第二,将财务档案管理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企业在绩效考核当中,应该将财务档案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作出评价和奖惩之外,将考核的结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挂钩,财务档案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工资待遇按一定幅度上调,表现较差的薪资待遇按一定幅度下调,只有这样才能让管理人员充分重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第三,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带头执行财务档案管理制度,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员一手遮天的管理思维比较浓郁,在财务档案的借阅上随手借出,不及时归还,也不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登记,给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也带来很坏的影响。有鉴于此,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带头执行财务档案管理规定,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其他的人严格遵守财务档案管理规定。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教育经费分担

作者:刘泽云(1975-),男,云南丽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中心博士研究生(100875)

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一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区不平衡的主要措施。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自建立起了适应本国国情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本文将对美、日、德、法、英五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起到借鉴作用。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国家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因此,在比较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美国和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日、法、英三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制度各有不同。每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划分为地区政府(regionallevelsofgovernment)和当地政府(locallevelsofgovernment)两级(表1)。每一级政府都有自己独立的财政预算,各级预算的编制、程序和项目分类大致相同。

表1:五国地方政府1

国家地区政府当地政府

美国州郡、市、县、镇

日本都、道、府、县市、町、村

德国州市、镇

法国大区和省2市、镇

英国郡区

1:资料来源: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1998)

2:这里把法国的大区和省两级政府合并称为地区政府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指上下级政府间和同级政府间的无偿资金转移。一个国家的财政转移制度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转移支付的模式。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采取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模式和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蒙丽珍,1997)。前者仅依靠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转移支付;后者以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转移支付为主,辅之以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美、日、英、法四国普遍采用纵向转移支付模式,而德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以纵向为主,但州级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规模也不小,是后一种模式的典范。

二是转移支付的形式。从使用的目的和方式来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王善迈等,1998)。前者通过公式法拨款,不规定资金的使用方向,也不附加条件,主要用于平衡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别;后者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拨款,规定了资金的特定用途,接受方无权变动,而且通常还要接受一些附加条件(如必要的配套资金),一般用于提供特定的公共产品。德、法、英三国主要采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办法;美国的联邦补助以一般性转移为主,州补助以专项转移为主;日本的地方交付税是一般性转移,而国库支出金是专项转移支付(表2)。

表2:各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国家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其它转移支付形式

美国1、联邦对州:经常性收入共享计划

2、州对基层政府:州补助联邦补助联邦对州和地方的某些税收项目的减免

日本地方交付税国库支出金地方让与税

德国1、中央对州:增值税共享、联邦补充拨款、统一基金

2、州际横向转移支付

3、州对市镇:一般拨款1、中央对州:共同2、任务拨款

3、州对市镇:专项拨款

法国一般性补助专项补助1、中央政府代替某些无纳税能力的或人向地方政府交税

2、中央政府的退税

英国地方收支差额补助专项补助

资料来源:同表1

二、各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管理集权程度划分,这些国家对义务教育的管理采取以下两种形式(相关可:张斌贤,1996)。

(一)中央集权型

在这五个国家中,法国的义务教育管理最集中。国民教育部对全国各级公立学校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全国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职工都是它的雇员。法国全国共分为28个学区,每个学区由数个省组成,学区总长对隶属该学区的学校拥有广泛的管理和监督权力。学区内的各省设有省级督学员,负责省内初、中等教育事务,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职权很大。

(二)地方分权型

1、以地区政府为主:德国、英国

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文化联邦制”,即地区政府(州政府)在文化教育政策上享有绝对的。州负责教学计划、课程表的制定以及教师的指派等等,市镇则负责提供学校的地基、校舍、物质装备以及行政人员等。英国义务教育管理的权力掌握在地方教育当局手中,地方最高权力机关(郡议会)委托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行使其在义务教育领域的权限。

2、以当地政府为主:美国、日本

美、日两国的义务教育管理权限基本上在当地政府。美国的学区行使管理中小学的职责,其决策机关是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学校董事会。日本中央和地方在教育方面的分工原则为: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都道府县负责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市町村负责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模式

1、中央集权模式:法国

法国的中央财政通过国民教育部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他们的个人账户,从而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表3)。义务教育的校舍建设与学校行政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负担,市镇政府和省级政府分别负担小学和初中的相应经费。

2、地方分权模式:德国、英国、美国

所谓地方分权模式,是指一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区政府或当地政府承担,或者主要由地区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承担。(1)以地区政府为主:德国。德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州政府负担。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拨入教师个人账户,地方政府负担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在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州政府承担了四分之三的份额,市镇政府承担了五分之一的份额,中央政府所占比重仅在3%左右(表3)。(2)以当地政府为主:英国。英国实行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基础教育财政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是当地政府,即区政府。区政府一般负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表3)。(3)地区政府和当地政府共同负担:美国。90年代以来,美国州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了的义务教育经费的90%以上(表3)。

3、共同分担模式:日本

在日本,中央、地区和当地三级政府都负担了相当比例的义务教育经费。日常性经费中,义务教育教职员的工资由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政府各负担一半,教职员以外的图书管理员、伙食调理员、警备员等的工资由市町村政府负责;学生的补助和奖励由中央和市町村各出一半;教科书由中央政府承担,其它教材、设备、图书等由中央和市町村各承担一半。基本建设费则由中央政府承担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余由市町村承担(陈国良,2000)。九十年代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表3)。

(二)各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

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少共同之处。首先,各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的都是缩小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从实际效果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从目标和拨款模式设计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为地区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其次,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事权划分比较明确,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规定履行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再次,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额度按照因素法确定,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上,合理,减少了随意性。最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实现由各项制度和法令来予以规定和保证,制度化、化的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及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来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地方政府财力,间接地保证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力度;二是中央政府直接承担占据义务教育经费最大比重的教师工资并直接拨付给教师个人,一方面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减少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三是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直接规定下级政府必须将该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第一种方式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但要求地方财力尽可能地接近,并且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证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地说,第二种方式不属于政府间转移支付,但为了比较的方便暂列于此。第三种形式从制度上给予义务教育较大的优先权,防治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同时便于监督和管理。

表4: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比较

一般性转移支付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美国州政府对学区的州补助联邦对州和学区的联邦补助

英国地方收支差额补助的一部分中央对地方教育当局和直接拨款学校的拨款

日本地方交付税的一部分国库支出金

法国中央政府承担教师工资

德国联邦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平衡各州财力,由州政府负责教师工资

如果对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细分,可称不指定用途的为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称指定用途的(如必须用于人员经费支出、教材支出、学生补助、基建支出或某种类型的教育)为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表4)。这样,可以把五个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括为以下四种模式:

1、中央政府负担教育工资:法国

法国义务教育财政的重心为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负担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70%以上。这部分支出是由国家直接转移到教师个人账户上,因此,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力度很小。1992、94、95年,中央政府仅向地方政府分别转移了义务教育公共总支出的2%、1%、1%(表3)。由于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国家的强有力的保障,地方政府只需负担份额较小的基建和行政经费,同时辅之以政府间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对处境不利群体、地区的特别扶持制度,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德国

德国义务教育财政重心在州一级,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划拨到教师个人账户,即由州政府直接转移给教师个人,这部分转移不体现为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州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75%左右(表3),仅有极少量的部分由州政府转移给市镇政府。但是,州政府之所以有能力承担教师工资,是因为州政府的财力通过完善的州级财政平衡得到了保障,人均财力的州际差异缩小到了尽可能小的程度。德国并没有专门设计一套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并不等于德国不存在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各州间义务教育财政的平衡体现为事前平衡,即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实现的州际财政能力的平衡。

3、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为主:英国、美国

(1)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英国

英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包括对地方教育当局所属学校的转移支付和对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的转移支付。1994年英格兰学校拨款局(负责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的拨款)成立以前,中央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的比例在10%以下,转移支付的力度很小。此后,中央直接拨款学校发展很快,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的负担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这部分经费是拨给直接拨款学校的,不体现为政府间转移支付。1994、95两年,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额仅占义务教育公共总支出的5%左右(表3)。总之,英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央的义务教育经费大都投入不归地方政府管辖的直接拨款学校。

(2)一般性和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兼备:美国

美国的州政府通过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支持义务教育的经常性经费,在平衡州内各学区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差距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联邦政府则主要以专项补助的形式满足特殊教育需求,特别针对贫困儿童。两级政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1992、94、95年,中央政府转移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总额的7%左右,州政府转移了约47%(表3)。相较而言,州政府的作用要大得多。

4、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日本

日本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分担,从表3可以看出,1992、94、95三年,约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22%~24%的经费由中央政府转移给了地方政府。中央对地方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来自两个方面:国库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税。地方交付税是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在地方交付税分配额的中,中央政府规定了对于义务教育支出项目的标准。国库支出金中的国库教育支出金的95%被用于义务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而且专门规定了用途,分别负担义务教育的人员工资、津贴、教材费、基建费、修学奖励经费等,因此还是专项义务教育转移支付。

(三)义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迁——以日本为例

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发展家的制度选择具有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日本为例简单地描述以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变迁过程。

日本义务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的目标、经费来源和管理模式在每个阶段各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发展变化(表5)。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也在地方,中央对地方基本没有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一战至二战期间,国库支出金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用以保证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起到了均等化的作用,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控制也因此加强。二战以后,地方自治呼声高涨,中央试图通过地方交付税平衡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以扩大地方的自主性。由于不指定地方交付税的具体用途,又取消了针对全体国民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并大大减少了国库支出金的数额,导致地方政府未能按时足额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引起很大混乱。因此在1955年前后,日本政府减少了地方交付税的金额,重新恢复国库支出金的力度,自此,这种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表5:日本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变迁

发展阶段义务教育目标义务教育

经费来源义务教育

管理模式义务教育财政

转移支付模式

第一阶段

(明治维新——一战)扩大初等教育地方税(固定资产税)、教育费附加地方管理中央监督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

第二阶段

(一战——二战)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地方税、国库支出金强化中央政府管理以专项转移支付(国库支出金)为主

第三阶段

(二战以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地方税、国库支出金、地方交付税强调地方自主性专向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交付税)并重

此外,美、法、德三国在19世纪末推行义务教育之初,也曾将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全部交给基层的当地政府。这种低重心的投资体制使得当地政府不堪重负,严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后来,这些国家同日本一样,都逐步加大了中央和地区政府的投资责任,提高了义务教育财政的重心。

参考文献

财政部财政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1998.《德国财政制度》、《法国财政制度》、《美国财政制度》、《日本财政制度》、《英国财政制度》.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陈国良.2000.《教育财政国际比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善迈,杜育红,张晓红.1998.建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与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5期

蒙丽珍.1997.中国转移支付目标模式的设计.财政.第10期

张斌贤.1996.《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199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要览199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译本

CenterforEducationalResearchandInnovation(CERI).1993.1995.1998.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Paris

FiscalTransferSystemsforCompulsoryEducationin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6

我国财务管理学开拓者

王庆成教授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方面著名的财务学家和会计学家。王庆成教授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同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2年提前留校执教。在长期的财会教学和研究生涯里,王庆成教授为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及有关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

在经历了文革中的工作停滞后,王庆成教授明确了自己“财务管理为主、政府会计为辅”的研究方向,在1981年2月编写了国内最早的重要财会教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影响了一批批财会人士。王庆成教授是财务管理成为独立专业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极力呼吁和促成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财务管理还仅是会计学、财政学专业的一门课程时,王庆成教授在《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学》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的“财务学科独立论”,他从国内外财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说明财务管理成为一项独立工作和独立学科的必要性;从我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说明加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迫切性。此建议后被教育部采纳,1992年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列入本科生、硕博士生专业目录。在实施利润留成制度时,王庆成教授提出以自筹资金、自理收支、自负盈亏为特征的“企业自主理财模式”,为财政部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经过长期调查,总结大庆油田、北京内燃机厂等企业的经验,概括了“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五项基本内容,原国家经委吸收其基本思路制定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条例》。王庆成教授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述评》一文系统地论述、评价了建国以来财务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论题和各家观点,并提出适应财务理论创新近期应着重研究的课题,受到财务管理界的广泛关注,被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确定为财务方向博士生的必读文献。//html/jianli/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两次改革高潮中,王庆成教授撰写论文先后提出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和深化改革的系统构想,受到财政部的重视,并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制度时采纳其建议。王庆成教授在《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一文中,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预算会计改革等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构想:把总预算会计、单位预算会计两个组成部分改为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个会计系统;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方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额拨款”一种基本管理模式;把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改为统一核算;把资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把原来的三大会计要素重新划分为六大会计要素;把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改为原则上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系统构想》分别于1996年、2004年获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荣誉奖;《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研究》先后于1995年、1997年获全国预算会计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庆成教授的治学之道是“涉猎广博、目标集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王庆成教授取得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与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的。王庆成教授经常深入基层总结财务会计的实践经验,他常说,对研究财务管理学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西方财务会计、会计差异、借鉴西方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

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

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

(三)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小。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2~10页。

[2]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西方财务会计、会计差异、借鉴西方

一、中西方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基本表述

(一)中国对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表述主要有三种思路:

1“大会计观”,认为会计包括财务甚至可以代替财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我国财务会计主要的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即使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

2“大财务论”,认为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这种观点是中国政府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任何财务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国几十年的会计政策都是围绕着财务政策制订的。

3“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

(二)西方国家基本上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各自有其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看来:“会计是一种技术,它是对财务性质的帐项,用显明的方法,以金额来记录、分类及汇总,并对其结果做出解释。”在英美国家的大型企业中一般将财务与会计机构分开,在财务副经理之下设有财务长与主计长,财务长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筹集资金、处理与投资者的关系、投资、股利分配、银行和保管、信用和收款以及保险等;主计长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内外部报告、计划控制、经济评价、保护资产、税务管理、信息处理、内部审计等。

二、中西方财务与会计关系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一)政府经济干预因素。中国政府总是统管着中国财务,国家财务如此,企业财务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政府采用了详尽的财务制度去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在企业范围内大到投资、融资政策的确定,小到每一笔会计业务的处理,国家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力很小。在西方,国家政府一般都不制定直接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只遵循公认会计准则,而且由于西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税法的脱钩等,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上存在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中西方财务发展进程因素。西方财务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理财”阶段,二是“综合理财”阶段,三是“现财”阶段。在连续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后,使西方财务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财务的重点是研究所筹资金在投资运用时如何考虑投资报酬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减少投资风险,以增加投资收益,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至此,西方财务已形成了以筹资、投资、股利为核心的企业财务内容,其本质是有关企业资金的运用过程和管理结果。新中国的财务始终围绕财权分配展开,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形成以企业本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为核心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以处理财务关系为重。但是中国的财务发展得比西方晚明显不如西方财务的完善。从中西方财务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明确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中西方财务的本质均是有关本金运动的描述;二是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总是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变革互相适应的;三是中西方财务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时会相互交融,且随着财务趋向国际化,;四是财务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者、所有者等之间的客观关系总是存在的,并不依人们认识水准与表述方法的差异而转移。

(三)经济体制因素。在中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将财务作为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有关企业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重大财务活动都由国家财政去统一规范。因而国家股仍然在绝大多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仍是处理企业与国家等之间的财务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表述上存在“大会计观”、“大财务观”、“财务会计合一观”等存在的现实环境。纵观中国几十年的企业财务体制一直只在被动地处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形式,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集中财务与扩大企业财权上下功夫。这偏离了财务的本质,造成了我国财务与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合二为一的局面。相反,西方国家由于有比较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财务不仅很少受政府的干预,而且由于其追求一种实效性的财务管理方式,因而财务管理中被迫用足够的力量去处理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也将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置机构,达到了理论与实践上财务与会计分离的统一。

三、西方财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

中西传统文化结构的差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模式、企业制度及其财务会计上的差异,会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双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缩小。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异很大,我国需要借鉴西方而不是直接把西方的那套搬到我国来用,以免再次出现“ERP失灵”事件。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2~10页。

[2]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9

陈志勇。男,广西贺州人,1958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

学术兼职。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财政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财政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学术经历。1981年9月―1987年7月在原中南财经大学财金系就读,先后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原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1999年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财政系主任;2003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2005年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2004年在加拿大圣马力大学作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先后应邀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蒂夫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岛根县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作讲学和访问。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涉及税收、公债、公共收费、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地方财政等方面,并形成了财政收支政策与预算管理制度、财政分权与财政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与地方财政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业绩。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财政部科研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各三部,领衔讲授的《财政学》课程荣获部级精品课程。代表作主要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政政策调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财政学原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国家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公债学》(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2007―2008中国地方财政发展报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6.9)、“我国开征物业税的若干思考”(《税务研究》,2007.3)、“税收法定主义与我国课税权法治化建设”(《财政研究》,2007.5)、“公共财政的分析”(《财贸经济》,2007.10)、“财政体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行为探讨――基于治理‘土地财政’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财政研究》,2010.1)。2009年度,学术论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研究报告“科学发展观下湖北公共财政发展职能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发展研究奖(2006―2007年)三等奖,研究报告“本科生导师制度研究――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财政财务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 基层财政;乡镇职工;素质;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46-02

基层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现阶段国家支持“三农”力度的加大和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直接针对农民的补贴逐年增多,乡镇财政不可替代的承担了这些资金的兑付落实工作[1-2]。由于公共财政资金的稀缺性,决定了基层财政人员为国理财、为民服务,自身要清正廉洁,表率在前。面对面服务群众、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新时期乡镇财政工作的显著特征[3]。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基层财政人员业务工作和综合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需要。

1 基层财政人员素质的影响因素

1.1 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进人渠道不规范

目前,基层财政所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执行财政监督、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协助税收征管等。乡镇财政所为乡镇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在乡镇,行政领导隶属于乡镇,县区财政局只对乡镇财政所长有调动、考核进行管理,其他人员不受管理。部分乡镇财政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长达几十年,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目前,没有实行过专门招考,进人渠道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来自于乡镇政府对乡镇财政所工作需求进行乡镇政府部门内工作人员的调配;二是通过乡镇财政所之间人员的调动。并非以财政职能发展需求和实际工作需求作为进人依据,这些人员基本不具备财政业务要求,工作效率偏低,部分由于业务不懂,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会计和出纳相分离,账户、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1.2 人才引进缓慢,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严重

以菏泽市为例,目前菏泽市现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67个,基层财政干部992人,其中在岗935人,所均5人,最多的财政所有8人,偏远的财政所实有人数仅1~2人。从年龄结构上看,18~35岁人员168人,占18%;36~50岁人员580人,占62%;50岁以上人员187人,占20%;平均年龄在38岁。目前,基层财政逐步承担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多项任务,其综合协调的功能明显增强。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造成工作难度的增大,人员缺乏,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1.3 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

基层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使任务十分繁重,增加了基层财政人员的工作量。与取消农业税前相比,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向农民收钱的“征管型”向现在给农民发钱的“服务型”转变。二是由过去抓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现在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三是由过去“单纯业务型”向现在“综合协调型”转变。由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涉农补贴和支农项目越来越多。

1.4 基层财政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

一部分财政人员是半路出家,业务水平较低。以菏泽市县(区)为例,近几年,财政部门对基层财所人员的编制问题进行改革,所长人员编制上划所属财政局,其他基层财政人员归乡镇管理。这部分人中,从学历上看,大学及以上人员297人,占31%,其中财经类专业53人,占大学及以上学历的18%;专科人员408人,占44%,其中财经类专业81人,占专科学历的20%;专科以下230人,占25%。基层财政干部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占总数的1%;中级230人,占25%;初级267人,占28%;不具有职称的有432人,占总数的46%。业务能力上财政经济理论了解掌握较差,财政业务知识欠熟练,财政政策、业务知识变化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活动规律的认识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体系作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导致财政政策及相关业务近几年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转轨时期的改革措施与政策调整还将不断出台。为此,对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与政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业务知识掌握不牢,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常识、财经文秘、计算机常用软件应用、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高。

2 提升基层财政人员素质的对策

2.1 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改善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人员优化配置

配齐配强乡镇财政人员队伍,加大对偏远乡镇的基层财政人员配置、培训教育、财力分配上的支持力度,并加大基层财政所之间的人员交流,为乡镇带去最新的知识技能和最先进的管理理念,逐步缩小两者之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实现同步发展。要加大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招录或招聘力度,建立正常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不断优化乡镇财政人员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对空编的要制定分年招录计划,通过1~2年的努力及时补齐;对占编不在岗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清理,并根据编制使用情况及时补充财政人员。

鉴于目前菏泽市乡镇财政人员行政编制不足和行政、事业混编的实际,应根据乡镇财政职能和工作需要,合理增加行政编制。可将现有的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根据履行财政职能需要和规模大小不同,对乡镇财政所进行科学设岗,以岗定编定员,按编制合理配备人员。同时,建立优秀人才选拔机制[4]。完善凡进必考制度,进一步扩大选拔录用视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进入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改变目前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和素质较低的现状。

在管理机制上,将菏泽市乡镇财政所在编在岗人员全部划转到财政局进行管理,与编办设定乡镇财政所编制数,按照总编制不超编的原则,超编乡镇财政人员,可调剂到缺编乡镇财政所工作。乡镇财政所上划到县区财政局,人员、经费全部由县级财政管理局管理,为县财政局对乡镇派出的管理机构,有利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充分调动基层财政人员的“生财、聚财、理财”积极性,建立比较稳固的财政体系,更有利于发挥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2 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素养

业务技能是乡镇财政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技能,业务技能娴熟,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甚至耽误工作。县(区)基层财政部门必须重视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集中培训、经验介绍、参观学习、“传帮带”等。集中培训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请领导、专家给乡镇财政干部做报告、开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省内外乡镇财政发展动态、近期乡镇财政工作的重点以及乡镇财政工作的基本方法等,帮助乡镇财政干部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5];二是组织乡镇财政干部召开工作情况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可以使乡镇财政干部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分批、分期组织乡镇财政干部进行系统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及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帮助乡镇财政干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多种技能,通过举办诗歌演讲、书画、摄影等多彩的文化活动比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理论素养是工作的起点,行动的指南针。政治上不坚定,理论上有不足,工作上就没有高度,甚至犯错误。因此,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素养是他们做好工作的保障,重视乡镇财政干部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组织他们进行理论学习有多种形式,如请进来,请市内、省内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走出去,分批次派到高校进修学习。总之,让他们每年能够集中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3 强化基层财政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主体意识

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就是治理国家和众人之事,为百姓办事,就是怎样为政、为官、为百姓服务。随着乡镇财政服务功能的转型,乡镇财政干部的服务和主体意识也要不断增强。乡镇财政干部是财政工作的基础,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乡镇、农村提供服务。具体就是“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财政,一切为了乡镇,一切为了农村。乡镇财政干部只有把“三个一切”的思想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真正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才是做好工作真正价值的体现,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财政工作的影响才能得到发挥。所以,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和要求基层财政干部严格按照“三个一切”的标准指导自己的工作;激励他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做到“自觉、自省、自警、自励”,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向上、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局面。

同时,县(区)基层财政管理局要积极加强乡镇财政干部在乡镇财政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主体意识;要对乡镇财政干部大胆使用,让他们更多更深入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要鼓励他们在服务乡镇财政工作中开拓创新,做好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服务能力。县(区)基层财政管理部门要注意发挥好优秀的乡镇财政干部在财政工作队伍中的主体带动作用,发挥好他们在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中的榜样作用,及时宣传表彰,推动更多的乡镇财政人员为财政工作,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到服务财政、服务乡镇、服务农村的工作中。为调动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切实提高财政干部待遇。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让扎根基层的财政干部吃亏,让乡镇财政干部感到在经济上有想头,政治上有前途。改革考评制度,变年终岁末考核为全年全程考核,完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建立以绩论奖的人才奖励制度,对工作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人才及时给予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并在提拔任用、教育培训、外出考察等各方面优先考虑,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激励机制,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程序,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明确基层财政工作职能,合理设定人员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和完善首问责任和限时办结、岗位交流、会议学习等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提升服务质量和内部管理水平,实现基层财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7]。

3 参考文献

[1] 罗丛菊.乡镇(街道)财政监督相关问题探讨[J].财政监督,2012(15):33-35.

[2] 刘笑萍.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政治学研究,2008(6):103-105.

[3] 李存才.甘肃乡镇财政服务职能更强了[N].中国财经报,2010-08-17(1).

[4] 张波,李佳,杨鸿彬,等.创新培训机制 提升基层财政干部整体素质[J].中国财政,2012(6):46-48.

[5] 张孝万,唐兴敏,赵俊梅.关于加强基层财政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