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9:11:54

账户管理论文

账户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账户管理;财政国库;制度改革

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现代国库制度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往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财政资金的收付管理制度未做大的调整。在财政国库管理方面,长期实行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这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腐败现象。为此,一些地市也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过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推行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等,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综观每一项改革,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是核心。因此,一定要把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工作作为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二、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立、撤并的审批程序,保障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康运行

一是规范审批和备案程序。对行政事业性单位银行账户的设置进行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一定要有申请报告,严格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凡未经财政部门同意的,各单位一律不得随意开立、变更或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经财政局审批备案后,行政事业单位持财政局的批复书才能到人民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管理机制。通过国库管理系统,把所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纳入国库信息管理系统,并对银行账户实施动态监控,跟踪监督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凡是自行开设没有经过财政审批的账户一律不拨付财政性资金。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1、采取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及人民银行逐个核查的形式,多管齐下实施清理整顿,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施清理整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要求新开或保留原银行账户,必须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严格按文件要求办理有关手续。二是允许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对以纳入集中支付的单位,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作为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核算预算内、外资金。三是按照政策允许设立专用账户。因特定用途需要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的,允许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具体指基本建设资金,单位住房资金,单位设立党、团、工会、食堂以及其他需要独立核算的专项资金。四是不允许设立临时账户。因设立临时机构需要发生业务收支的,应在机构办公室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账户中单设账页核算。

2、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全程监管、责任到位。财政、审计、监察和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在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管过程中,对违规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不按规定变更、撤销银行账户或对批准开设、变更、撤销的银行账户不按规定报财政局审核、备案的和逾期不年检或在年检中漏报、瞒报银行账户等违规行为,将暂停或停止对违规单位拨付财政性资金,并依法给予相关单位处罚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会计论文

(三)实行财政专项资金账户集中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综合控制能力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收付和核算,提高财政资金的综合调控能力,在财政系统应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即将原各业务部门管理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包括各级预算安排的各项财政资金账户,如财政扶贫专户、预算周转金户等;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账户,如社保基金专户、国债专户、基建专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户等;以政府或财政部门名义设立的基金及专项资金专户,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专户等。全部移交到国库部门集中管理,各项财政专户资金在保持原资金管理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国库部门统一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和会计核算工作。

(四)强化账户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政、财务资金安全运行

账户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是印章管理,因此,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在账户管理过程中,财政国库、单位财务部门应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

一是对公章、印鉴使用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印章的保管分别由分管该项业务的负责人保管。在日常业务中坚持“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人离落锁,下班入柜,不得随意借用。印章保管人短期离岗或出差时,应在部门负责人监督下办理交接手续,并登记备查,印章按规定启用或销毁,印模必须登记备案。

二是对印章使用的职能要明确。部门专用章,主要用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往来。拨款专用章,主要用于预算内、预算外以及专户资金的拨付。

三是落实印章保管责任。部门负责人应对业务印章的管理情况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因违反印章管理制度而发生的一切后果,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账户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相互牵制,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会更加有保障。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目前在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目前财政内部开设的专户过多过滥、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做到单一、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后核算与管理脱节等),致使财政对预算单位监管的难度加大。为了不影响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顺利推行,笔者建议今后从以下方面加大银行账户管理的力度:

(一)进一步研究银行账户管理问题,不断增强国库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

1、明确账户性质。建议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协商,明确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原有基本账户、经营收入账户、往来资金账户等账户的性质,从而便于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以及规范使用其他银行账户。

2、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则上预算单位只应有一个零余额账户,即财政资金在到达最终用款人之前,保留在国库或预算外专户。但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年结余以及往来款项业务的发生,财政部门还必须为预算单位开设专用账户核算此类资金,当然也有一些预算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联合一些商业银行违反规定,私自开设银行账户等,从而出现改革中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单一的现象,因此,国库管理部门要建立起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

3、杜绝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随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成为,必然趋势,完全可以保证专项资金及时、准确、安全地支付到位,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财政专户。各级财政部门要精简、优化财政资金专户设置,要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逐步归并、撤销,逐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财政性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

(二)完善资金监控有关办法措施,构建国库动态实时监控系统,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1、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应改革特点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实施范围、监督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等,使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完善改革体制下“现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2、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减少授权支付内容。结合政府采购实施范围的“扩面”,将有关采购资金及时纳入到直接支付范围。对于目前授权支出范围中金额较大、符合集中支付条件的转账支出,可改用直接支付方式支付。

3、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力量,通过支付系统软件进行电子自动监控。如在支付系统软件中输入相关政策、制度、财务规定等设定条件,设置程序由电脑自动审查筛选后,再由工作人员再次审查,还可在系统中设置程序,对同一单位不同账户之间的财政资金划转行为进行控制,可从技术上杜绝随意划转财政资金、逃避监控的行为。会计论文

4、将所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账户纳入国库监控的范围,预算单位每支付或收入一笔资金,财政部门都能够随时监控。特别要加强对单位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参照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将单位所有存款账户的款项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工会账户以及医保收入专户等特殊专户除外),该账户只作为一个临时的收入过渡账户。单位不能通过该账户提现或转账到财政指定专户外的其他账户,单位使用资金时,必须先由单位将款项转入财政指定专户,再由财政根据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额下达指标给单位,单位编制用款计划,财政下达额度后再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从而达到对单位所有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银行账户管理与日常财政业务工作衔接的机制,杜绝单位与银行的违规现象

要尽快改变当前银行账户管理与财政业务管理的脱节状态,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衔接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财政部门内部要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的协作机制。各业务处室对所分管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检查时,银行账户管理部门要积极协作,主动提供被检查单位的有关银行账户资料。

二是财政部门要建立对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机制。凡单位上报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时,财政部门必须先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检查核实。确认属于财政审批过的银行账户时,方可办理备案和拨款手续。

三是建立与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检查部门的定期联系和沟通制度,互通情况。实现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管理和执法部门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管理的互动。

账户管理论文篇2

论文提要:我国商业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开征管理费已经施行了三年多时间,学界的态度已渐趋理性。本文试图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回顾和再探索,指出该管理费的开征对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高于账户数量减少带来的成本节约。

一、问题背景

2005年5月11日,

综上所述,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管理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 金融 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从我国商业银行对收费标准和实际收费后的效果来看,与理论推导并不完全一致。目前,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将会带来多少收入均没有公开的测算数据。但仍有相关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如,据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建行广东省分行原有3,150万户个人活期账户,其中有80%的账户(约2,500万个账户)是小于400元的小额账户,排除了免收的14类账户以后,列入收费范围的小额账户数量大约为1,000万个。按照建行每个账户每季度收费3元的标准,每月账户管理费为建行广东省分行带来的增收效应则为1,000万元,全年将为1.2亿元。相对于建行广东省分行公布的2004年度账面利润41.29亿元而言,其贡献率也接近3%。作为国内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占据国内银行市场份额最大的工商银行在启动小额账户收费以后带来的净利润绝对值的增加,以及对全行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可能要超过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这还未考虑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本后的收益。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 科学 测算的依据。

另外,要提出的是,许多小额账户的存在与2000年前后银行无节制地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掀起“发卡大战”不无关系。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 历史 数据。当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后就开征管理费。将银行当初的不审慎行为的后果强加到储户身上,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一流大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转变。

账户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存款产品,设计

美国银行的存款产品、账户种类多种多样。就花旗银行而言,个人银行业务种类包括支票账户、储蓄账户等类,而仅支票账户类存款产品就多达五种:Citibank EverythingCounts? 、Citigold? 、Citibank Access Account 、Basic Checking 、The Citibank Account。这五种产品都各有特色,Basic Checking就属于普通支票账户,银行不支付利息、没有最低余额限制、每月都必须交纳9.5美元的账户管理费、能享受支票费和ATM跨行交易费的优惠。免费论文。而The Citibank Account属于付息类支票账户,特点在于银行会支付利息、有较高的余额要求(6000美元/月)、如果存款人满足联合账户余额要求(combined average balance)就能无限制的免支票费和ATM跨行交易费。比较花旗银行这两种产品,它们的构成要素都包括了:账户余额要求、账户管理费、支票费、ATM跨行交易费和利率。两种产品的差异就在于这几个要素所赋予的内容不同、组合不同。

通过对花旗银行存款产品(支票账户)以及美国大多数银行的存款产品的收费明细进行观察可以看出美国银行存款产品的设计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存款产品的创新通过其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就可以实现。美国银行存款产品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期限、开户起点要求、日均余额/联合余额、优惠(减免账户管理费,免费签发若干次支票、利率优惠等)、惩罚(收账户管理费、降低利率)等(张桥云,2004)。这些基本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形成了美国银行市场上多种多样的存款产品。换言之,对这几种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赋予不同的内容就是对存款产品的创新。美国银行一直以来都努力围绕着存款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进行创新。如本文前面提到的1970 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互助储蓄银行推出的一种新型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egotiable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NOW Account)。该账户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是对活期存款的一种创新。它的创新就体现在既可使客户享受到转账结算的便利,同时又可取得利息收入。还有八十年代的新型活期存款帐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uper NOWAccount)就是在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的基础上提高了银行所支付的利息,并且多了能够随意签发支票的功能。这两种账户是美国银行业历史上较为经典的创新,体现出了存款产品各构成要素之间不同组合的强大的创新功能。

其次,注重市场细分。不同的存款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存款人看重帐户所能支付的利息,有的则看重账户的支付功能;有的存款人每月需要签发很多张支票,有的则很少签发支票。美国银行在设计其存款产品时非常注重这样的需求导向。如花旗银行的两种支票账户:Basic Checking适合每月签发支票次数有限且无法达到银行规定的帐户余额要求的存款人群体,而The Citibank Account就是针对能够满足余额要求,而且每月需要签发多张支票的存款人设计的。或者,当存款人希望能够获得的利息,同时他也能够满足银行的帐户余额要求时,他就会选择The Citibank Account。免费论文。不同规模的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不同也体现银行选择的客户群体的不同。免费论文。大银行的付息帐户余额要求要明显高于小银行(社区银行),这是因为大银行所希望吸引的客户群主要是市场上较为高端的,能保持高存款余额的那一部分客户;而小银行面对的主要是当地的社区居民,他们难以满足大银行的高余额要求。

第三,账户余额要求的作用突出。首先,稳定的资金来源是银行持续经营获利的重要源泉。账户余额要求是美国银行衡量对存款人所开立账户收费与否的一个标准。当存款人的帐户余额能够达到银行要求时,银行就会免收其账户管理费;反之,存款人就会被收取一个月5美元至15美元不等的账户管理费。而且,对于一些高余额要求的账户,满足余额要求的存款人银行还会减免其支票费、ATM跨行交易费、账单费等等。这些诱人的条件使得存款人会主动考虑取款的次数和频率,尽量保持自身帐户余额不低于银行要求,银行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其次,美国银行考察存款人账户余额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求存款人的单个账户满足最低余额要求;二是要求存款人在本银行开立的所有账户余额加总后满足一个最低要求,即联合账户余额要求。一般来说银行都会选择实行联合账户余额要求+单个账户最低余额要求。这样的做法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吸引存款人在一家银行尽可能多的开立不同功能的账户。当存款人某种账户余额要求低于银行要求时,就可以用其在本银行开立的其他账户的资金余额进行补充,从而避免被收取账户管理费等各项费用。

参考文献:

1.丁友刚,2003:《对银行收费的理性思考――基于银行业成本核算模式变迁与银行收费动因和依据的研究》,《金融研究》,第11期。

2.李宝军,2005:《人民币小额存款账户收费问题质疑》,《金融会计》,第10期

3.秦艳梅、李智,2006:《我国商业银行小额账户收费动因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1 卷第3 期。

账户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个人账户;管理模式;投资营运

中图分类号:F8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8-0010-05

我国自1997年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分账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对缓解养老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收益率低、政府低效管理等矛盾不断凸显。这些都为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广东省为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结余由于投资政策限制,2010年投资收益仅为3.5%,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5.0%,导致了贬值。虽然,2012年广东省千亿养老金“入市”证明多年酝酿的投资运营制度已开始“试水”。但这只是养老投资制度的局部初探,要彻底解决投资收益问题,还需从个人账户管理模式入手。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规模与程度同时加剧,养老基金支付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确保未来养老基金供应充足,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

一、文献综述与回顾

Holmstorom(1971)认为合理的委托关系可以弱化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而保证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尤其是保障养老基金本金的安全。Davis(1995)认为甄选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基金安全。Shah(1997)主张允许其他机构进入养老基金管理市场,这样可以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效率与效益。Frederic S.Mishkin(2003)从博弈论角度研究,认为委托关系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产生无法设想的后果,因此,应该建立监管与激励机制。也有学者是从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方面进行研究,Orszag Peter、Joseph E.Stiglitz(1999)则提出社会保障基金的市场化运营管理,认为这样会获取更高收益。Louise Fox,Edward Palmer(1999)为了降低基金管理过程的交易费用,就必须采用公共清算基金管理模式。美国学者Arun S. Muralidhar(2004)主张应该聘用外部管理人对养老基金进行管理。

在国内,众多学者对养老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林义(1999)指出,中国应该选择有较高信用基础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银行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李珍(2002)等提出养老保险基金的分权式管理模式。肖文、胡喆(2001)通过对国际上通行的三种养老基金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可以建立强制性的准政府性质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刘子兰(2002)认为统账分离的改革中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基金的投资效率,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应该给予个人适度的选择权,但在投资工具的选择方面应进行限制,并实行统一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史潮、宇文扬(2004)认为我国应引入基金公司的管理模式。李绍光(2006)建议现阶段可以成立全国性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运营,即地方理事会——受托机构的投资管理模式。李珍(2006)建议建立省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个人账户受托人,并实行受托人决策下的、委托投资管理人进行的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基金管理体制。周志凯(2011)认为应该采取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和集体决策投资模式,即实行相对集中的垂直管理模式。刘江军(2011)认为个人账户管理应该采用私营竞争型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就是要还原个人账户基金的产权性质,并赋予参保人适当权利,即管理权和监督权。

以上学者分别从委托关系、风险控制、管理成本等多个方面对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论述。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但仍没有学者从建立公共清算机构的视角进行探讨。本文围绕个人账户私有产权以及养老基金公共产权的性质,提出新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模式,即公私结合管理模式——中央层面成立公共清算机构负责基金管理,在旗下成立多家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公司,负责账户基金保值增值。

二、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管理成本高,不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职责主要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几乎包揽了社会保险所有事务。包括建立投保人个人信息数据库、登记录入投保人个人信息、稽核保费、以及根据法律规定将保险费用存入指定银行或投资国债。按规定审核、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与经办机构的多点设置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费用,且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费用都由财政兜底,这也会导致挪用基金,贪污受贿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理事会的监督担保职能也只能是形同虚设。

(二)投资效率低,养老制度持续发展难以维持

账户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议价能力;企业绩效;供应商;客户

一、引言

自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H.Chamberlin于1933年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心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地创新,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传统企业管理主要围绕质量、成本和时间三个核心活动,以其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在行业中的经验作为在市场中取胜的武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使得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成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随着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和供应链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供应链的管理,期望通过优化供应链来提高绩效。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绩效,其内在要求是要重视客户的需求,通过提高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推动客户的满意度,以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效率,并进而提高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绩效。这种思想的核心要求企业在提高绩效时不能只看到自己,而是要将眼光放长远,在管理整个供应链中提高绩效。

根据Michael.E.Porter的竞争理论,行业现有其他企业的竞争、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可替代品威胁和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力影响着企业的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战略。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在同一供应链上,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是一种“竞争”关系。在实践中,许多著名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供应链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重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基于供应链的角度,研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绩效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就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如何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基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议价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企业与下游企业(客户)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的能力。据此,本文以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为切入点,将供应商集中度、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客户集中度、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作为企业对上、下游企业议价能力的评价指标,就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从理论价值来看,已有的文献以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来代表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在供应链中研究企业的绩效。但是,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两个反映占用供应商资金和被客户占用资金情况的指标,也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尤其是在“现金为王”的今天,从现金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企业议价能力具有一定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将这两个变量加入模型中,希望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理论,更好地解释相关经济现象。

从现实意义来看,议价能力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发现企业的议价能力对公司业绩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研究结论对提高企业在供应链关系中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以下将分别阐述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同一供应链上,上游供应商的地位影响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处于优势地位,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就越强,此时,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提高企业的采购价格或降低提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以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供应商数量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的采购量占总采购量的比例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如Poter,1979;Murray,1995;郭红莲等,2008;唐跃军,2009)。具体而言,供应商的数量越多,或企业从单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少,即企业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越小,那么供应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和越高的产品质量,从而使企业在供应链中分得更多的利润;相反,供应商的数量越少,或企业从某个供应商处采购的数量越多,该供应商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企业的效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使用供应商集中度来衡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供应商集中度则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金额占企业采购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表示,并提出假设1:

假设1: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集中度指标在以往研究企业议价能力时被广泛采用,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量化指标可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耿建新和谢清(2013)指出,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得到体现。应付账款源于买卖双方在购销活动中取得物资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应付账款周转率可以反映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越低,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慢,还款期限越长,表明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即企业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换言之,此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弱,同时这也意味着企业占用供应商无成本的资金越多,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相反,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即企业偿还供应商货款的速度越快,企业使用无成本的资金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表明供应商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本文采用应付账款周转率作为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另一个替代变量,并提出假设2:

假设2:应付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二)客户议价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采用前文的思路,客户的议价能力可以用客户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两个指标来表示,以下分别分析二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首先,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客户向企业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或者客户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当客户向企业的采购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较大时,客户就会处于一个相对优势的地位,此时客户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通过压低企业的销售价格或要求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手段来压低企业的利润;相反,当公司拥有较多客户或对单个客户的依赖程度较低时,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对企业销售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就越低,企业在供应链中更易分得更多的利润。本文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金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客户的集中度,并提出假设3:

假设3: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其次,企业在与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得以体现,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具有较快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耿建新、谢清,2013)。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企业与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快,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的数量越少、期限越短,这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绩效;而应收账款周转率越低,表明企业销售回款速度越慢,客户无偿占用企业的资金数量越多、期限越长,此时客户的议价能力强而企业的议价能力弱,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1、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分别考察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ROE=β0+β1Supp+β2APTR+β3Buyer+β4ARTR+β5LEV+β6SIZE+β7ITR+β8SGR+ε

其中,ROE为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为回归系数;Supp为供应商集中度;APTR为应付账款周转率;Buyer为客户集中度;ARTR为应收账款周转率;LEV为资本结构;SIZE为公司规模;ITR为存货周转率;SGR为销售增长率;ε为残差。

2、变量定义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有着易于获取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的优势,因此,本文选用基于“结果”的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本文采用供应商集中度和应付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使用“从前五大供应商处采购份额占企业采购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供应商集中度。采用客户商集中度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衡量企业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并使用“在前五大客户处销售份额占企业销售总份额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客户集中度。

根据相关文献,企业绩效会受到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运营效率、成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将上述变量放入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

3、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相对于其他行业,制造业的供应商和客户较为明确,容易区分,因此,本文选择2014年深圳主板A股和上证A股中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剔除被ST和部分数据缺省的公司后,得到了有效样本573个。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

三、实证结果与讨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做检验,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间呈负相关关系。应付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显著的影响。检验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存货周转率和销售增长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当以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采购或销售总额的影响程度(即集中度)来分别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时,二者均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或供应商和客户无偿占用企业资金额的大小,理应能够从资金占用角度反映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绩效。但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并不一致。原因何在?可能的原因是:在与上、下游企业的谈判中,企业更看重的是上、下游企业的销售实力,而非资金实力。这说明,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问题而非资金问题。同时,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还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难以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这也提醒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普遍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的环境中,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还不能作为企业议价能力的替代变量。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分别反映了企业支付供应商货款和从客户收取货款的速度,从而能够从现金管理的角度代表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但是,倘若企业面临的整体环境对现金管理重视不足,那么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企业对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从资金管理角度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现金为王”的理念,加强现金管理。

首先,对于企业应收的款项,要增加其回收的速度。在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赊销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它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款项的一方面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坏账的风险,企业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使得企业销售收入增加,也可以将企业的坏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快企业应收款项的回收速度是企业减少坏账的重要手段,此外,企业也可以制定完善的收账政策,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多款项的回收。

其次,对于应付账款,要尽可能晚的去支付。企业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产生应付账款是必然的,对于应付账款,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去利用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在折扣期和信用期内,计算企业可以获取的最大的收益,权衡企业利用该项资金的代价,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看是否应该放弃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2015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79, 57(2).

[2]Lee, Hau L.,and Meir J. Rosenblatt. A Generalized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lncrease Supplier's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9).

[3]Gal-Or, Esther. Evaluat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Product Bundling in the Context of Negotia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2004,77(4).

[4]Ghemawat,P. Wal-Mart Stores' Discount Operati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8).

[5]郭红莲,侯云先,杨宝宏. M个供应商、1个制造商和N个经销商的三级供应链竞合博弈协调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2008,06:54-60.

[6]唐跃军. 供应商、经销商议价能力与公司业绩――来自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工业经济,2009,10:67-76.

[7]何彤. 采购议价能力影响因素探讨[J]. 江苏商论,2011,06:17-18.

[8]耿建新,谢清. 关于设置与考核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建议[J]. 会计研究,2013,11:38-44+95.

[9]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11.

账户管理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 银行結算账户 对策

银行結算账户作为办理资金收付的工具,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而出现了新问题,面临着新挑战。因此,完善高校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对于规范支付結算、维护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风险、抑制经济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银行結算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多头开立银行結算账户。高校基于经济业务的需要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但也有一些高校存在着多头开立银行結算账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学校因经费紧张纷纷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建设,由于学校所需建设资金数量大,对到期的贷款偿还能力不足,为躲避偿还贷款的需要,在多个银行开立银行結算账户;二是有些高校为了骗税、逃税,躲避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在基本存款账户之外开立银行結算账户結算。

2.账户转移频繁。一方面,银行利用高校急需贷款资金进行建设这一特点,以为学校提供贷款资金为由,要求高校在其银行开立银行結算账户。学校为得到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必须将银行結算账户转移到贷款银行,这就使得高校的银行結算账户在各个为学校提供贷款的银行之间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利用银行拉存款这一现象,向银行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一旦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撤销其账户,转到别的银行开立账户。

3.睡眠账户清理不及时。有些高校认为因各种原因不用的银行結算账户上资金很少,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清户还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再加上银行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对清户表现出来的不积极态度,造成睡眠账户清理的不及时。

4.擅自开立个人账户。银行因招揽存款所需,普遍疏于对个人账户的管理。校内单位为维护小集体利益,将收取的款项存入个人账户,形成账外资金,逃避学校对其监管,造成资金分散,使用效益差。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民银行监管不到位。一是账户管理检查监督不力。现有账户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基层机构以很少的监管人员面对众多的银行結算账户,实施全面的经常的事后监督往往力不从心。二是现有账户管理系统不够科学,只起到数据库的作用,缺乏分析、监控功能。三是监管人员因水平所限,致使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管理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因此,银行应采取切实的措施,对各单位账户的使用情况经常检查分析,并监督其日常资金的收付活动情况,加大监管力度。

2.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客观上为开立银行結算账户提供了条件。《人民币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存款人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预算单位开立专用存款账户实行核准制度,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后由开户银行核发开户登记证。但存款人因注册验资需要开立的临时存款账户除外。第七条规定,存款人可以自主选择银行开立银行結算账户。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存款人到指定银行开立银行結算账户。但有的商业银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客户,扩大业务,追逐效益,完成考核指标,往往会放宽条件为高校开立账户。

3.银行結算账户管理法规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对账户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管理办法有些内容已不适合实际,存在歧义和空白,可操作性差,如对个人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缺乏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不但使商业银行操作起来困难,也使人民银行监管起来吃力,给违规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4.高校对银行結算账户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出于对银行服务质量、結算渠道的需要,受即期利益的影响,缺乏长远考虑,频繁转移账户;更有一些高校对校内二级单位管理没有到位,没有经过学校同意,二级单位擅自开立银行結算账户,以方便本单位的核算。

三、完善高校银行結算账户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工作的认识。从银行方面讲,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接轨,金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要以创新产品,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守法合规经营来赢得市场和实现效益;从高校来讲转变账户越多工作越方便的思想,认真学习《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办法》,深入理解,切实把账户管理工作按照《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充分认识完善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对防止骗税、逃税、洗钱等不法行为、保护学校财产安全的作用。   2.加大人民银行监管力度。高校到银行开立银行存款账户,必须按照《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在银行方面不能用先上车后买票的办法进行银行結算账户开立,也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违反规定开立账户。人民银行要充实人员,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把思想好、业务好的骨干放在账户管理岗位上,认真把好账户的审批关,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严肃处理账户管理者的失职责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执法随意失职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加大失职成本。定期或不定期对开户银行进行检查,对违反《银行結算账户管理办法》和《支付結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果断处理,把账户监管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3.财政部门监管落到实处。《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事业单位银行結算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教育部直属各单位“开立银行結算账户申请报告”、《中央基层预算单位开立银行結算账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报送教育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本单位所在地财政专员办审批;第十一条规定,教育部直属各单位持所在地财政专员办签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开立银行結算账户批复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結算账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到相关银行办理开户手续。但有些单位在开立账户时没有经过财政部门审批,银行违反规定为其开立了账户。财政部门应要求所属单位定期报送银行結算账户情况报表,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其账户情况,对于隐瞒开户情况、没有经财政部门审批开立账户的单位进行严厉处罚。

4.完善银行結算账户管理监控功能。针对目前网络系统监控薄弱环节进行技术升级,建立账户开立和使用信息系统以及日常交易预警机制,通过网络系统银行結算账户开立和使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一是账户管理系统与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联网,解决账户申报资料失真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打击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变造或过期的营业执照和上级批文等虚假证明骗取银行开立账户,并实现账户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账户管理系统与支付結算系统、信贷登记系统相配合,对银行結算账户实行实时监控。三是建立横向联系,建立账户协管网络,保证有效实施对异地开户的管理。

账户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资本账户;金融发展;制度质量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78 to 2007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employing the O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al quality has a direct effect and an indirect via affect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on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Moreover, whatever it is a synthetic indicator or sub-index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the direct effect is negative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is positive. Additionally,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lower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bad institutional quali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obstacle the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currently. Therefore,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related institutions.

Key Words:capital account,financial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08-05

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为其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反而是产生了金融危机。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早期的研究主要将其归结于改革初始条件不具备或(和)改革次序不恰当。而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试图从制度质量的视角重新阐释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同效应。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产生影响的机制;同时在Chinn和Ito(2006)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动态模型,并利用1976―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度质量和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质量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以便为我国进一步的资本账户开放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

一、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文献综述

综观相关文献,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一)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影响

Klein(2005)通过对71个国家在1976―1995年间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由于受制度质量的影响,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的关系,即在所研究的样本国家中,具有较好的制度环境的国家不仅比制度环境较差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快,也比制度质量最好的国家取得更好的经济增长效应。至于原因, Klein认为,制度质量将影响到国内储蓄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投资以及外资投资于国内所要求的风险回报。不过, Klein没能解释为什么不是制度质量最高的国家取得最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另外,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已证明,直接投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而且,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直接投资的流入,但Noy和Vu(2007)通过对83个国家在1984―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到制度质量及其执行程度,则资本账户开放与FDI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且,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只有降低腐败程度和政治风险,资本账户开放才能增加直接资本的流入。

(二)制度质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资本账户开放将通过消除金融抑制(Mchkinnon,1973;Shaw,1973)、降低资本的成本并增加资本的可获得性(Stulz,1999),以及消除无效率的金融中介(Stulz,1999)等途径促进金融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应。但最近学者的研究同时表明,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资本账户开放才能促进金融发展。Ito(2005)以及Chinn和Ito(2006)对108个国家在1980―2000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尽管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金融发展,但资本账户开放与制度的交互作用却不利于金融发展。因此,只有当制度质量达到阈值(临界值)时,资本账户开放才能促进金融发展。并且,正是因为欠发达国家的制度质量没有达到阈值,在这些国家,资本账户的开放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金融发展。

事实上,制度质量对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现有理论认为,法律制度会通过对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公司融资制度、融资成本、管理绩效,并最终对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效率等产生影响。Demirguc-Kunt和Levine (2001)、 Beck和Levine(2002)、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2)以及 Levine(2002)等人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法律制度确实能影响金融体系在不同产业部门分配资金的效率。因而,良好的法律制度能有效促进金融体系分配资本的能力。

(三)制度质量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资本账户开放将导致政府对资本账户管理方式、金融发展战略以及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并对金融部门的运作以及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一个运作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可为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健的宏观经济背景,还可有效地减轻金融脆弱性。甚至可以说,制度质量是决定一国资本账户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黄静茹,2005)。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1998)的研究证实,金融开放(包括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提高制度质量在降低金融脆弱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采用了人均GDP、法律与秩序、推延的程度、合同实施的质量、行政部门的效率以及腐败程度等6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制度质量。结果表明,制度质量与金融脆弱性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而且不同制度质量的效果差别非常大。如,当一个经济中的“法律与秩序”的指标数值为0(最差状态)时,则金融开放对金融危机概率的影响为1.770;这一数值为3(中间状态)时,影响就降为0.555; 而当这一指标为6(最优状态)时,则影响成为负数,也就是说,金融开放不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同样,当将“合同实施”这个指标由最低移到最高,则金融开放对金融危机概率的影响也将由4.732降低到0.980。

同时,Johnson、Boone、Breach和Friedman (2000)提出,法律制度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还可以解释东南亚金融危机。他们认为,薄弱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没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尚未偿还的债权可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中,不同国家股市价格的下跌和汇率的贬值。在法律制度薄弱的国家,经理人员因为预期公司投资收益下降而剥夺更多的公司资产,因而对该国的不利冲击将导致更高程度的剥夺,更大幅度的股市下跌和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他们此后的实证研究也证实,法律制度确实能解释汇率和股市的下跌。

二、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中国的实证

对文献的梳理表明,国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阐释了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从提高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角度,应强调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证实,在中国,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产生影响的两个机制也仍然存在。为此,我们将在Chinn和Ito(2006)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模型,并利用我国1976―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该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本文是在设定最大滞后期数为5的范围内,根据AIC准则来选取的。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其中,KAOPEN表示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本文以实际跨国资本流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即(资本流入+资本流出)/GDP。相关数据主要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资本金融账户计算所得。另外,为了保证数据充分,1978―1981年间的资本流动数据根据此期间的总体数据计算得到。

FD为金融发展变量。本文以金融深化程度,即广义货币M2占名义GDP的比重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记为FIR。金融深度指标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数量指标,由Mckinnon于1973年提出,此后,Sims(1973)、King 和Levine(1993)等都曾用此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

L代表制度质量。Rajan和Zingales(2004)认为,利益集团的力量是影响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选择五大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交5行年末存款余额与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比作为衡量利益集团力量的指标。此外,我们还以一审案件中刑事案件占比来衡量法律制度;以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产权制度。这三个指标依次记为INGR、LAW和PROP。

X在文中代表控制变量矩阵。一般而言,经常账户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更多规避资本管制的渠道,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也因为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而能从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这些国家也更有可能放松资本管制(梁莉,2005)。因此,经常账户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账户开放也有影响。这里,我们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常账户开放度,以人均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分别记为TROPEN和PERCAP。

此外, 代表随机误差项,为系数项。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以及美元与人民币年平均汇率均来自于中国外汇管理局(safe.省略)网上统计数据。5行1996年前存款余额数据根据《中国金融统计数据(1952―1996)》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其余数据主要根据《新中国55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各期数据进行相应计算获得。样本期间为1978―2007年。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变量计算和计量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最小二乘回归(OLS)。

(二)检验结果

为了综合分析制度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交互作用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文中首先用INGR、LAW和PROP等3个指标的简均值合成新的制度指标INST。然后采用OLS进行回归,所得结果如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制度分指标的重要性,我们在表2中对各分指标进行了回归。而根据模型(1),我们知道金融发展对资本账户开放的总体效应为

。由于为一时间序列变量,此处,我们选择其均值进行计算,得到制度指标对资本账户开放总体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见表3)。

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分别表明了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其初始水平,以及滞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质量和两者的交互作用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资本账户开放与其初始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结果的经济意义可以解释为,资本账户开放受到其初始开放程度的制约,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较高水平的初始开放程度对应着较低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相反,则对应着较高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对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初始开放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带来政策层面上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调整。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实践来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们即放慢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此提供了注解。

金融发展、制度质量以及金融发展与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首先,除了制度指标为产权保护时,金融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的负向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数据都表明,金融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只有金融发展的初始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时,金融发展才能促进资本账户开放,否则,反倒容易导致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Ito,2004);而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尚未达到该阈值,因而,金融发展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这也与理论上普遍将金融发展作为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的逻辑演绎结果相一致。其次,所有制度指标的系数都为负。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制度质量难以满足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从而抑制了资本账户开放。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利益集团的指标,以及法律规则的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制度质量越好,因而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抑制作用也越小。第三,仍然是除了产权保护指标外,其他的制度指标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为正,表明我国现有制度质量大体上是适应金融发展的,制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金融发展。此外,在表3中,制度的合成指标对资本账户的总体效益为正,表明总体而言,我国的制度质量仍然是促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而利益集团的指标的总体效应为正,法律规则指标的总体效应为负,则表明前者的总体效应是促进资本账户开放,而后者则是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中产权保护指标为何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经常账户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对资本账户开放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一方面证明我国关于资本账户开放与经常账户开放的既定次序安排是合理的,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同时表明,我国现阶段较高的经常账户开放程度也为深化资本账户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文归纳了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产生影响的两个机制:一是对资本账户开放产生的直接效应;二是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OLS检验方法对我国1976―2007年间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1)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在我国是存在的。(2)资本账户开放与滞后的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达到阈值时放开资本账户,金融发展就不是促进而是阻碍资本账户开放。这一结果反向说明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尚不能满足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需要。(3)制度合成指标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总体效应也为正。说明我国现有制度质量虽然不能满足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但大体上与金融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此,总体上,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对于具体分指标而言,金融利益集团的指标的总体效应为正,而法律规则的指标为负,说明前者是促进了资本账户开放,而后者则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4)贸易账户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账户开放都呈现正向促进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从提高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角度,政策上我们应高度强调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金融发展水平不足、制度质量不高,是现阶段抑制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制度建设,比如,通过引进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建立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并打破金融利益集团的垄断,或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打击刑事犯罪等,都将有利于促进金融发展和资本账户开放,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1]熊芳,黄宪.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3).

[2]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

[3]黄静茹.金融约束与金融有序发展[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Hiro Ito.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Asia: Thresholds, institutions and the sequence of liberalization.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1):303~327.

账户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账户; 食品供应链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胶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降低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杀手。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在国务院新一轮大部制改革中,改变了过去食品监管中存在的多头监管问题,从而有望让食品从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实现监管上的“无缝对接”。食品安全监管上因人人监管,而导致无人监管的现象将得以杜绝。同时,此次改革也提出应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这些建议的提出,以及相应法规的制定将会改善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况。然而,现有的监管模式依旧是事后监管的模式,当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时,即使根据食品追溯体系追溯到问题源头,但损失已经发生,伤害已经无法弥补(毒奶粉事件中死亡的婴儿无法再复活)。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制度体系,改善目前食品监管中的事后监管模式,减少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田到餐桌”确保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最终确保食品的安全。

本文基于会计视角拟设置食品安全账户体系,以期通过食品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减少食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事前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此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食品获取的安全性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足够的、安全的、营养以及文化安全的食品(Vandana Shiva等)。本文所指的食品安全采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Arrow(1996)等提出了环境、健康和安全管制的成本收益分析原理,而Antle(1995)等学者则通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中政府监管和规制问题。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到整个食品供应链,从食品供应链角度来探讨如何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侧重点。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中,环境和资源是个不可或缺的因素,Altieri(2002)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而Reinhard等(2002)则研究了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与改善环境效率结合的问题。

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食品安全体系上,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体系的介绍和比较研究上(秦富,2003;王康英等2005),以及在我国建立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和管理体制改进的研究(叶永茂,2002;于欢,2006;高艳莉,2010;高桂萍等2011)。在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管理制度上,目前主要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一种是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史贤明,2002;邓明等,2005;张汉江,2008);另外一种则根据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困境的成因,政府监管与食品生产者之间的博弈,以及监管制度有效性的问题(彭述辉等,2009;何玲玲,2010;李静、黎燕玲等,2011)。从食品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比如张云华等(2004)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行为主体间在一次博弈、重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战略选择,指出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由于食品供应链中行为人会达成一种合作均衡,从而可以实现食品供给的安全性。邓淑芬等(2005)则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安全食品生产商的损失函数,以及政府控制食品安全的策略。王艳芳等(2011)探讨了食品供应链中产品安全投入的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危机处理机制方面,我国学者也均有涉足(姜宗亮,2004;马琳等,2005;杨玲等,张竹青等,2011)。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我国学者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当前食品行业频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理论原因及成因(王世表等,2011)。

根据尼尔逊等对商品的分类,食品既属于经验品又属于信用品,缺乏辨别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消费者无法知道食物是否含有违规添加剂、激素、微生物群落是否合格等。而且,食材是否合格严重影响了食品是否安全。食品的这种特性,使得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既定条件下,都无法从市场前一环节获取足够的产品信息,从而造成生产供应链中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王世表等,2011)。已有文献侧重于应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这种信息不对称下,生产者与监管者、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下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如何基于会计视角设置合适的食品安全账户体系来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食品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

(一)食品安全账户的设置

根据现有账户的设置,无法从食品生产商的财务报表中得到该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笔者阅读了98家食品、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年报,从他们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得出这些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信息,有一些上市公司(如深深宝A)在其财务报告的董事会报告部分描述了在食品安全中所作的努力及未来展望,但披露的信息稍显概括,内容空洞,且无与食品安全投入有关的定量数据。消费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了解企业对确保食品安全所进行的投入以及包括使用原材料是否合格等的重点要信息。

本文通过设置账户来重点反映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以解决食品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和社会虚度效应导致的安全投入不足问题。

为了反映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设置“食品安全投入”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资产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预先提取准备用于食品安全投入方面的资金。该账户的借方登记企业按照当年净利润的一定标准提取的准备下年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资金;贷方登记使用的食品安全投入资金。当企业从当年净利润中按一定标准提取食品安全投入资金时,应借记“食品安全投入”,贷记“利润分配——提取食品安全投入”。要注意,这里的提取标准应由国家规定为净利润的一定比例,该比例应规定为一定幅度范围,具体的标准则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但应在报表附注中说明提取的比例。该比例一经确定,企业不得随意变更,若需变更,需说明变更的理由。

企业为确保食品安全而购置的仪器设备和专设食品安全控制机构的固定资产,应在“固定资产”账户下设置二级科目“固定资产——食品安全”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用以核算企业购置的与确保食品安全有关的固定资产。对于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应与企业其他固定资产诸如生产食品的机器设备等区分开来,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示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上的投入,应设置“累计折旧——食品安全”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固定资产”的抵减账户,用来核算企业购置的与控制食品安全有关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如企业购置的用以检测原材料和完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规定质量体系的仪器设备。对于该类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和折旧费用的计算,可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来执行。

食品生产者要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则其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应采用合格的原材料进行安全生产,对完工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最终销售。因此,为了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应采用合格的原材料生产出高质量的安全食品。需要设置“检测成本”账户。该账户的性质属于成本费用类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在原材料检测和完工产品检测中的投入。其明细分类账户有两个:“检测成本——原材料”、“检测成本——完工产品”,分别用来核算企业的原材料检测费用和完工产品的检测费用。

现以企业对原材料的检测来说明企业对该账户的应用。当企业购进原材料,发生检测费用时,借记“检测成本——原材料”,贷记“食品安全投入”。

若该次检测是聘请外部检测机构,发生了现金支出,则相应的会计核算,应首先从“食品安全投入”账户中转出货币资金,借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记“食品安全投入”;然后支付检测费用给外部检测机构,借记“检测成本——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对于“检测成本——完工产品”账户在完工产品检测中的应用与原材料的检测类似。

“检测成本”账户与食品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区分安检合格和不合格的情况,对这类成本费用进行分类归集。对于安检合格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所发生的检测费用,最终可以直接归属于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借记“生产成本”账户,贷记“检测成本”账户。对于安检不合格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所发生的检测费用,是由于企业的管理缺陷所引起的,不能归集到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而应该形成企业的管理费用,由“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来分担。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检测成本”账户。

企业发生的除直接对原材料和完工产品进行检测的费用外,还需要支付食品安全检测人员的工薪,以及企业购置的用以确保食品安全生产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对于这类无法归集到确定成本对象的费用,应设置“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账户。该账户属于费用类账户。当企业计提确保食品安全固定资产的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食品安全”,对于食品安检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则可以借记“管理费用——食品安全防控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

上述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食品生产者的财务报告中,通过上述账户的金额可以方便得出该企业在确保食品安全中的投入和努力。一般来说,当检测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越高,则说明该企业的食品安全投入越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企业生产的食品质量。

(二)食品安全会计的报表披露

对于食品安全会计的报表披露,从简单明了、容易操作、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食品安全会计所要披露的信息即可。对于未能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的信息,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描述或说明。如“检测成本——原材料”和“检测成本——完工产品”这两个账户,无法在四张报表中反映,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单独进行说明。同时,对于“食品安全投入”的提取标准和提取比例,也应在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另外,为了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今后的发展,还应在报表附注中反映企业食品安全会计的政策及目标,企业为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已采取和即将采取的措施等。

四、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市场失灵、政府管制弱化、道德因素等多个方面,归根结底是监管者和生产者、生产者和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目前的监管仅是事后监管且受监管成本的限制。因此,从制度上设置一套体系,减少食品安全中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对食品生产者进行事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外部人只能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获知该企业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而当前的账户设置并不能提供食品生产企业有关食品安全投入方面的信息。本文运用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与食品安全投入相关的若干账户以确认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安全上的投入。通过这些账户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食品生产供应链中各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逐级监督,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生产与供应。

【参考文献】

[1] 黄怡,王廷丽,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外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10):251-253.

[2] A.Maze,S.polin,E.Raynaud,et. Quality signals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s within European Agro-food Chains: 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es Approach[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8th EAAE Seminar and NJF Seminar330,Economics of Contraets in Agricultural and the Food Supply Chain,Copenhagen,2001:15-16.

[3] 王世表,王芬露,王菁华.食品安全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82-87.

[4] Antle,J.M.Choice and Efficiency in Food Safety Policy[M]. Washington DC:The AEI Press,1995.

[5] Erin Holleran,Maury E. Bredahl,Lokman Zaibet. Private Incentives for Adopting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J].Food Policy,1999(24):669-683.

[6] 王廷丽,黄怡.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8):251-256.

[7] 彭述辉,陈艺勤,吴则人等.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博弈理论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28-4733.

[8] 古川,安玉发.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38-44.

[9] 王艳芳,刘亚相.食品供应链中产品安全投入的博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3):155-156.

账户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经济核算;国民经济账户法;平衡法

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它是根据经济理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将错综复杂的国民经济系统地描绘出来,从而提高人们认识和把握国民经济运行的能力。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世界前两大核算体系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和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吸收和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前欧共体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1993年版SNA正式出版之后,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2002年12月国家统计局、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联合审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件。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是许多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不完美,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与方法问题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探讨。因此对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研究,完善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国民经济账户方法、平衡法、矩阵模型方法、方程式方法和图解法等,其中国民经济账户方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文中主要对国民经济账户方法和平衡法进行了初步介绍。

一、国民经济账户法

国民经济账户法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方法,它是根据会计账户的基本原理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该方法的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规则,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把每一笔交易的内容以相等的金额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应账户的借方和贷方进行登录,并将这一系列账户连为整体,则构成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两大部分组成,它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核算理论与方法,克服了传统核算体系的许多缺陷,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大大加强。

基本核算表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描述其经济收支活动及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核算表的主体部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收支表,用以对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价值量核算。另外还有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这两张附属表。这两张表是对基本表的扩展和补充,用于描述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与变动以及经济、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表采用平衡表形式进行核算,从不同角度提供数据,适应国民经济宏观管理调控的需要。

国民经济账户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针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账户,即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它们建立在复式记账法的基础上,把基本核算表中的各种流量存量的基本指标采用收付式平衡表(或平衡账户)连接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地描述国民经济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间内在联系的账户体系,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二、平衡法

国民经济运行和结构中的许多数量关系常用平衡法表示。运用恒等公式或数字表式将有关指标联系起来,以反映国民经济协调情况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方法。基本平衡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收支对应法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收支活动,有货币收支、有实物收支,但都是收支对应、数量相等的。运用收支对应原则进行统计分析,则为收支对应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分析研究并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同部门、地区以及单位之间的问题。

(二)增减余存法

增减余存法是研究不同时期变动的平衡方法。其数量关系为:期末结存-期初结存=本期净增加。式中期初期末是存量,净增加为流量,存量可以变为流量,流量可以变为存量。这种方法在国民经济动态核算中广泛运用,通过平衡关系式,对增加、减少的项目可以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

(三)平衡推算法

平衡推算法是根据平衡规则,将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有联系的经济指标,通过平衡关系,从已知指标推算其他有关未知指标的推算方法。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国民经济社会再生产核算,即对生产量、分配量和使用量核算,而它们相互的来龙去脉和彼此之间存在着的相等和平衡关系,则可根据指标间的联系去推算其他有关指标。对于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也常采用平衡推算法。国民收入的总量指标,可以由各生产部门逐级核算汇总,也可以利用平衡关系,进行全社会国民收入的直接匡算。对于上述的平衡法,可以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收付式平衡表、并列式平衡表等来表示。

三、结论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运用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进行描述和说明,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它揭示了国民经济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以及之间的联系。国民经济账户法和平衡法作为两种国民经济核算的常用方法,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秋碧.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0.

2、杨仲山.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6).

3、孙静娟.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

5、钱伯海.再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6).

6、管于华.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方法体系[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6).

7、余少谦.资金流量的投入产出分析[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账户管理论文篇10

快速创建Windows用户账户的方法

系统命令Runas的介绍和使用技巧

所谓“马甲”,就是指一个人在某一论坛同时注册了多个账号(ID)。比如你在CFan论坛同时注册了张三、李四、刘五,在别人看来,这是三个不同的人,但其实都是你,那么李四和刘五就是张三的马甲。马甲有什么好处呢?比如你怕自己发的帖子沉了,可是自己顶帖又不好意思,这些就可以派出马甲大大方方地顶帖了,而别人并不知道。

不过许多论坛为了便于管理,往往禁止同一台计算机上多个ID同时登录论坛。一般人的破解方法是使用多个浏览器同时访问论坛,比如在IE中以张三登录、在Firefox中以李四登录、在Opera中以刘五登录等。但如果有更多的马甲呢?总不能在同一系统中装上七、八个浏览器软件吧?其实通过Windows XP的多用户管理功能,再配上Runas系统命令,只需一个浏览器,也能实现多个ID同时登录同一论坛的目的。

第1步:首先为当前系统添加几个用户。确保当前登录的是管理员账户,右击桌面“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在打开的计算机管理窗口,右击“计算机管理系统工具本地用户和组”下的“用户”,选择“新用户”(见图1)。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用户名(如:MFC2008)并设置好密码,选中“密码永不过期”项,单击“创建”(见图2)。用户创建完成,关闭计算机管理窗口。

(1)

(2)

第2步:接下来我们以微软的浏览器IE为例,演示一下如何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以多个ID登录论坛(如CFan论坛.cn)。首先启动IE浏览器以自己的主ID登录。然后再启动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以下两行命令:

cd %systemdrive%\Program Files\Internet Explorer

runas /user:mfc2008 "iexplore -new .cn"

第3步:执行runas命令后,会弹出提示要求输入MFC2008的账户密码,填写密码后按回车键(注意:输入密码时没有任何显示)。最后将自动启动新的IE浏览器窗口,在这里使用马甲(即同一论坛的其他ID)登录即可。方便起见,还可以将上面的命令存为批处理,双击执行就可以了,方便吧。同样方法还可以登录第3、第4等更多的马甲,现在你就如同分身了一般,尽情在“坛子”里灌水吧。

小知识:论坛是如何禁止多ID同时登录的?

当我们打开某一论坛网站,浏览器就会自动在计算机当前用户的Cookies目录下产生一个与该网站对应的Cookie文件,当再次登录这一网站时,浏览器将自动查找Cookies目录,看是否已经有该网站的Cookie记录,如果有并且没有过期,就使用已经存在的Cookie,并使用这一文件中记录的用户账号登录论坛。

一般论坛正是通过Cookie技术来限制同一台计算机上的多个ID登录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让浏览器不能找到已经登录论坛的Cookie,也就是要把两次登录的Cookie存放在不同位置。一种方法是安装多个不同的浏览器软件,如Firefox、Opera,它们的Cookie文件保存位置就不同;另一种方法就是创建多个Windows用户账户,因为每个Windows用户账户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配置文件及工作目录,而同一浏览器软件在不同用户账户下的Cookie位置自然也不相同了。但如何在当前用户下使用别的用户的Cookie文件夹呢?这就要用到本文的主角――系统命令Runas了。

小提示

上面,第一行命令是进入IE浏览器软件的安装目录,如果想使用其他的浏览器软件,请作相应修改。第二行Runas命令,可在Windows XP/2000/Vista下运行,它的作用是允许当前用户用其他用户权限去运行指定的工具和程序,当然也包括使用其他用户的配置文件、文件目录等。Runas的常用方法如下:

RUNAS [[/noprofile | /profile] [/env] [/netonly]] /user: program

中括号中的参数表示可有可无,上例中就完全省略了。参数“/user:”后面用来指定要使用的用户账户,上例为mfc2008;“program”指定要运行的程序,上例为iexplore,即IE浏览器的可执行程序文件,后面还带有该程序的一些参数,整体用西文引号括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