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22:06:21

人民币结算论文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

摘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进程,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贸易与金融的双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实施的意义,最后指出在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人民币跨境结算实施有所借鉴。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 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 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 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2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结算货币 产品差异 汇率波动

引言

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强贸易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谋求与世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持谨慎态度,直到2014年4月在证监会批准“沪港通”试点的公告中称沪港通的三方面积极意义之一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才首次正式对外直接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而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出口商在出口时有三种结算货币选择方式:以本国货币结算(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PCP);以进口国货币结算(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以第三国货币结算(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在众多的国际结算货币中,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的内在推动因素是什么?探讨一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影响因素的文献有许多,从Swobada(1968)的交易成本说到Grassman(1973,1976)经验法则再到Mckinnon(1979)的出口商品差异性和市场地位决定国际结算货币选择以及Krugman(1980)的国际货币惯性作用。但是早期的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分析框架和理论。Obstfeld、Rogoff(1995)的新开放经济宏观学(NOEM)为国际结算货币选择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此后有关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大多从企业出发,研究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前提下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

本文将借鉴Bacchetta与Wincoop(2005)的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来研究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Bacchetta与Wincoop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先通过假定汇率波动是唯一不确定变量,其他变量均为常量的情况下,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然后通过放松假定,引入货币供给冲击,建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了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他们认为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波动、出口商品市场份额及出口国经济规模及货币交易成本都会影响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根据Bacchetta与Wincoop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出口商品差异性、汇率的稳定性及中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和货币交易成本的大小有关。在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规模的大小。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表明其经济实力越强,对于进出口商来说,用该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在对外贸易中被接受。因此,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小会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直接影响。在此用对我国的名义GDP取对数后与美国名义GDP取对数后的比例来衡量我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因所得的两国名义GDP的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在此,我们采用高铁梅的插值法将季度数据转换为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该指标用Rgdp表示。

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本国商品的差异越大,出口商将拥有较高的定价权,即采用PCP定价结算。因此,本文在此拟选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衡量产品差异度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主要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SITC5-9分类商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计算整理所得。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计算根据巴拉萨(B.Balassa)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汇率的稳定性。对于汇率的波动性采用人民币与美元的月度名义有效汇率作一阶差分再求标准差来衡量。我们用Ev来表示汇率的波动性。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

交易成本的大小。成本低、便利的交易流动性是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进入国内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而形成外汇占款,在此,我们使用外汇占款(Fofe)来衡量流动性的大小。外汇占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为分析需要,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用Lfofe来表示。

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水平的衡量。由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地域实现路径为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所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的。因此,我们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Cbtt)来衡量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能力。由于我国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业务结构与我国进出口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不适宜使用我国全部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考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影响因素。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发生在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东盟地区,因此选取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对以上八个地区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衡量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发展水平。我们用Rcbtt表示。其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上述各量对应的数据的区间均为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考虑到月度数据有季节变动的因素,故在此采用Census X12方法中的乘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

据此,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Rcbtt=α0+α1 Rgdp+α2 Iit+α3 Ev+α4

Lfofe+μ (1)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因使用非平稳数据而产生的“伪回归”的现象,真实反映各变量间的关系。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所选取的5个变量进行ADF检验的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序列均存在单位根,数据序列不平稳。因此,需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变量的一次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的统计量均小于临界值,此时该序列变为平稳序列,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是一阶单整的,说明该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对此本文拟采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采用有二次趋势、存在截距项和线性趋势的检验对方程Rcbtt=α0+α1 Rgdp+α2 Iit+α3 Ev+α4 Lfofe+μ作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表的结果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本文所研究的变量存在1个协整方程。正规化后的长期协整关系式为:

(2)

上述协整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大小、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稳定性以及流动性的强弱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误差修正模型估计

根据Johansen检验结果,Rcbtt、Rgdp、Iit、Ev、Lfoef这五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为说明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我们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经过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如下:

D(Rcbtt)=-0.015781-0.004024D(Rgdp)-0.304369D(Iit)+0.200239D(Ev)+0.161488D(Lfofe)-0.2426313D(Ecm(-1))

其中Ecm为协整检验后的残差项,结果显示,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说明在短期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机制(向量误差修正机制)。误差修正系数为-0.246,说明在每个月,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对其长期均衡的偏离有24.6%得到纠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在受到短期冲击后,很快会回到长期增长的路径上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在时间上存在着先导-滞后关系,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结果可知,汇率的波动性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的格兰杰原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是出口商品差异性的格兰杰原因。其它变量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间不存在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

(五)实证分析结果

1.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协整检验的结果来分析,从长期看,国民生产总值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比增加0.006个百分点,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提供了物质基础。首先,一个国家庞大的经济总量可以为该货币的购买力及信誉提供保证,市场更容易接受该货币;其次,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拥有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更能抵御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干扰,一国货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意味着境外有大量的该国货币存量,较大的经济规模可以提供宠大的国内市场,使国内的宏观经济不会因为境外货币的回流而受到影响。

2.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是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重要保证。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汇率波动预期升值一个百分点,将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增加0.737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条件。《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白皮书(2013年度)》中的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境内客户将规避汇率风险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首位优势,多数境外客户则将币值是否稳定列为是否接受人民币的最重要考虑。在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2013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5.7%。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声誉,相对于主要国际货币的走势疲软,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无疑是重要的“避险货币”,这将提高境外对人民币的持有意愿,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境外接受程度。

3.出口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将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直接影响。作为衡量商品差异性的重要指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增加1.588个百分点。在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中,要提高我国在出口商品中的结算货币的选择权,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出口商品的差异化来提高出口商在结算货币选择上的谈判权。

因此,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经济体大小、汇率的升值预期、外汇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增强、出口商品的差异程度都将对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正向的作用。

而在短期内,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对其长期均衡的偏离有24.6%得到纠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在受到短期冲击后,很快会回到长期增长的路径上去。此外,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汇率的变动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比的变化间存在领先―滞后关系。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Bacchetta与Wincoop的对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结论,利用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实证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一国经济体规模的大小、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波动及货币交易成本的大小都将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影响。其中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波动特别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的活跃程度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影响更为显著。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大都具有滞后性且对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波动做出解释。

(二)对策建议

1.提高我国与新兴经济体间的双边贸易额,巩固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的成果,提升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份额。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其经济与贸易规模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国际贸易格局,还将对国际货币格局的调整产生影响。金砖国家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合作亦由政治走向经济。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关系,促进贸易规模的增长,积极推动运用双方货币进行计价结算,提高人民币在金砖国家间的贸易结算比重。此外,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互补的特点,积极参与“东亚10+3”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促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降低人民币的交易成本,提高区域内人民币结算的吸引力。

2.稳步开放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达与开放的金融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的重要条件之一,虽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自开展以来进展迅速,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将影响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人民币在境内外的互动流通,我们应建立起具有一定广度与深度的开放的金融市场。此外,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促使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弹性目标不是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风险,而是稳定的人民币弹性。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则有助于抑制投机,减轻“国际热钱”对汇率的扰动。

3.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议价能力。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较大份额,我国应对这些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强的商品在产品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和销售,确立其在外贸中的定价权。此外,还应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商品的附加值,促使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现有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改革。现有的国际贸易结算体系诸如SWIFT系统和CHIPS系统都是基于美元和欧元的结算,这相当于对人民币进行结算设置了进入壁垒。我们应该由政府主导来改革现有国际结算体系,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美元跨境支付结算系统(CHIPS)的相关经验,采取商业模式操作,建立新的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系统CHIPS(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提高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的效率,降低清算成本。

5.有序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全球布局,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在中国境外投资迅猛增加、跨国公司主导贸易以及中国资本账户有所管制的情况下,人民币发达离岸市场将是中国境外企业、主要贸易伙伴获得人民币资金、进行人民币投资的主战场。由于中国与拉美、非洲的贸易、投资关系日益紧密,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金融产品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仅依靠中国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来提供各种服务已经大大不足。因此,要大力推动中国台湾、新加坡、伦敦等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加快在非洲、拉美等更广泛的范围内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例示布局,提供多样化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及人民币衍生产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提高使用人民币的便捷性和效率,为增强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吸引力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Bacchetta、Philippe、Eric van Wincoop.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

2.殷剑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1(4)

3.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

4.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1)

5.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3)[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许祥云.国际贸易中标价货币使用的理论进展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0(1)

8.李建军.对人民币国际化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的研判[J].国际金融,2013(2)

9.谢清河.跨境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商业研究. 2012(4)

10.罗忠洲.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文献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12(6)

11.魏巍.跨境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第一步,谋求人民币跨境结算新机遇[J].资本市场,2009(8)

12.马骏.亟需建立新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J].新财经,2012 (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3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

一、引言

从1994年到2010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2%,同期人民币的购买力却不断下降,国内通胀率从-0.7%上升到3.3%。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币值与购买力成正比。人民币汇率严重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背景下,该理论是否适用于人民币币值的决定,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产生了怀疑。

对对该理论持怀疑态度文章较多。如张晓朴(2000)选取1979—1999年间中美两国的月度数据,计量分析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人民币汇率;张志柏(2005)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估值人民币汇率,提出购买力平价的适用性因素众多。

本文结合1994年至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月度数据,估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偏离度,并且通过协整检验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一步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及数据选取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变化引起的,用公式表示为Et/E0=(Pt/P0)/(Pt*/P0*)(1)

其中E0和Et分别表示基期和t期的名义汇率,P0、P0*和Pt、Pt*分别表示国内外价格。

两国货币的偏离值可以表示为:Ct=(Et-PPPEt)/PPPEt*100%(2)

其中Ct表示偏离度,PPPEt表示汇率的理论值。偏离率小于零则说明人民币被高估,相反大于零则说明被低估。

k表示偏差调整系数,则有:Et=k(Pt/Pt*)(3)

对各序列取对数,并整理得:et=α+β1P-β2P*+μ(4)

本文选取1994年至2010年间中美两国月度数据。采用CPI数据代替两国的物价水平。中国的CPI数据来着历年统计年鉴,美国的CPI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源于美联储,该两组CPI数据都以上年同期价格为基期。两国的名义汇率则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美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估算

本文采用1994年1月作为基期,计算到出人民币兑美元的理论汇率,最后由(2)式得出其与官方汇率的偏离值。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由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估算出的理论汇率与官方公布的名义汇率并不能很好的吻合,而且偏离率较大,平均值为33.51%(人民币存在低估现象)。

(三)购买力平价模型的计量检验

对变量序列做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同阶单整。这里ADF检验均采用一阶滞后,带有趋势项和常数项的方程来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协整结果表明5%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的统计量值均小于显著水平值,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中美两国的物价指数间无协整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得不到实证支持,仅依靠该理论是不可能成为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

三、结论

本文通过1994至2010年的中美两国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实无法解释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不强的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该理论自身的局限外,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各项经济要素也要考虑在内,如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等。

参考文献:

[1]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世界经济,2000(9)

[2]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研究,2005(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4

>>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失衡问题研究 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 边境贸易中结算问题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文献综述 中蒙边境贸易与人民币区域化问题探析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研究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比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关于优化边境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渠道的思考 优化边境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渠道的思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对外投资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 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初探 跨境人民币结算现状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对边境地区外汇管理的影响及建议 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因素研究 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曾之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效应及对策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6):28-31.

[9]苏意君.中国与东盟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难点与对策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7):16-18.

[10]李英俊,贾树花.中蒙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流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银行家,2011,(11):128-129.

[11]徐友仁.“两头在外”考验边贸结算模式[N].金融时报,2006-06-02.

[12]梅光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现状和问题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

[13]王爱俭.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N].光明日报,2013-07-24.

[14]吴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N].上海证券报,2010-11-27.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5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货币 中国贸易

一、绪论

当今世界除以美元作为主要世界性货币外,欧元、日元等也发挥着一定的世界货币职能。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加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对外贸易体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人民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作为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韩国等国已经接受人民币存款业务并办理人民币的其他业务。在东南亚,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受到“第二美元”的礼遇。笔者认为,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国际化,但是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2009年3月20日的G20首脑会议中,中国政府主张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2009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声明,主张把跨国的储备货币改用国际关键货币。这种表现是对美元不信任的明确解释。在2009年4月8日,中国政府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目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

1、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是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说明的。其中最普遍的解释是指某些国家的货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国货币,其货币构成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国际债券发行使用的货币,在国际上通用。在国际上使用的一国货币,被称为关键货币(Key Currency),这种关键货币也常被称为国际货币。

2、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定义,比如有的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并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人民币作为价值尺度、计价手段;第二是作为债权或者国际清算当中的结算支付货币;第三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人民币现金在境外具有足量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应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就要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接受,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货币的各项职能。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随着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逐步扩展,跨越国界,在境外市场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3、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并不是任何货币都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具有经济上的实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该国货币国际化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本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个经济实力强大、政治稳定的国家形象保证了该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稳定,大大提高了该国货币持有者对该国货币安全方面的信心。一国GDP在世界中排名是衡量该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是国际上货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国的经济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

从中国来看,今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了日本,占据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7%,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而且这种贸易在亚洲地区也已呈现出较强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要求。

另外,截至2009年9月,中国已有约2.27万亿外汇储备,能抵抗人民币自由兑换后国际资本非正常流动的冲击。因此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赢得了世界的信赖与依托。

其次是具有经济上的开放性。一国货币流动性的强弱在于其是否具有高度开放的经济,一国高度开放的经济能够拓宽非居民获取该国货币及交易该国货币的途径。货币发行国货币流出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投资,二是对外贸易。非居民也主要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获取该国货币。一国对外投资及贸易的规模及范围直接关系到该国货币被非居民接受的规模及范围。同时,非居民持有者出于收益方面的考虑,也会有交易该国货币的需要。一国货币对非居民持有者的吸引力在于该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开放。通常,一国经济开放包括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贸易开放度可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金融开放度可用一国货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衡量。这些年来,中国的贸易开放度呈上升趋势,进出额也是逐渐增加,虽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进出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是越来越大的。

实际上,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当前,美国正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在货币上打压中国一定会力不从心。美元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为防止美元危机扩散,各国政府正在谋求更安全币种和储藏货币的多元化。人民币国际货币本位币的适时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潮流和需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与现状

1、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的缔结

中国政府通过跟很多国家缔结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开始缔结的是因金融危机而受难的国家,2001年初次缔结,与泰国进行了20亿美元规模的货币互换。然后根据Chiang Mai Initiative树立的“10+3”互相互换,缔结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从而进行货币互换。

2、人民币的贸易支付以及结算

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并且学者张适兆(2008)将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归纳为三类:第一,在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第二,在中越、中俄、中朝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第三,在中国的港澳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

虽然人民币还未实现自由兑换,但上述现象表明市场中的确出现了对人民币的较大需求。其中,较为现实和主要的需求体现在计价和结算功能上。事实上,在周边地区的经贸活动中,人民币已经开始作为区域结算货币而成为周边地区边贸结算的主要币种之一。可以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自然过程其实早已经开始,根据货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已经开始步入国际货币的行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少利率的风险

汇率风险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民币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其二,在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下,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对冲型的外汇远期交易规避风险,许多外贸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故存在较大货币敞口风险。其三,汇率的剧烈波动也使不少外贸企业因此不敢贸然接单,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额。前两个方面表现为直接影响,第三个方面是间接影响,反映出保持稳定的汇率对进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经贸大国,但在现有贸易结算体制下,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都采用外币进行结算,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和欧元。出口企业必须通过出口收汇和出口结汇才能完成出口结算行为,进口企业必须通过进口购汇和进口付汇才能完成进口结算行为。在对美欧贸易中采用美元和欧元,无论汇率升降,风险都集中在中国贸易企业;而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第三国货币,双方均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

因此可以说,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元、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企业经营风险大大增加,市场上以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呼声日趋强烈。跨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简化企业的跨境贸易手续、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中国出口企业在贸易中规避汇率风险。

2、有利于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亚洲国家中大量存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某些国家甚至全境通用,有些国家正式承认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的区域性货币。

中国的周边国家较多是自然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这与中国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的发生,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

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一是手续比较繁琐,二是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这些成本对处于微利的企业是一笔很大的负担。人民币结算对于企业的最大好处是减少了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将大大降低企业因使用外币而增加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那些与中国有经贸合作关系的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的贸易为顺差的国家,它们普遍存在着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不足和外汇短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而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缓解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五、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贸易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在享有人民币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中国的外贸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部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相连,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金融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例如,当国内为控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提高利率时,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则会择机而入,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而国际化后的货币将很容易作为一种传导工具。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除,国际上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直接传导到国内。在资本流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中国受国际热钱攻击的风险将会急剧增加。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这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存在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的减少会导致国内总需求降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境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增长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减少国内投资,投资下降也会影响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和总投资都有可能因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可能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贩毒出现的可能。伴随这些非法活动出现的不正常的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一方面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但本文认为,如果是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的益处要远大于其弊端。

六、结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深刻的调整,各主要货币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国际货币已经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格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全球第二,紧随美国之后。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已经实现了准周边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企业汇率风险、促进周边贸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中的份额,通过商品输出,提高这些国家在其对外贸易活动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有利于降低贸易的汇率风险,增加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及国民收入;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进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政策研究所,2010(6).

[10] No sang chae:货币金融论[Z].Pakyoungsa,2006.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6

货币是国家经济主权的体现,因此相当多国家发行本国货币并要求在本国境内的经济交易使用本币支付,外国货币必须兑换成本国货币在本国才具有购买力。例外的是,实行美元化或欧元化等的国家,本国不再发行货币,允许美元或欧元在该国境内使用。另外,也有一些中小国家,允许在本国境内使用外国货币。当人民币发挥诸如美元、欧元的作用,被其它国家广泛接受并用于跨国交易的支付结算以及官方储备时,人民币才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通常,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使用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纳入其它国家官方储备范围。当人民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国际化后,人民币即成为国际货币。根据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货币国际化一般是从本国货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开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借贷和国际投资等跨境交易使用本国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被其它国家普遍用于官方储备,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本文对有关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给决定的,政府可决定该国货币随时可兑换,而国际化则取决于货币之间的竞争,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决定,为需求导向。

理论上两者并不互为前提,但是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持有者的潜在成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高级阶段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可兑换,但未完全可兑换并不妨碍该国货币的部分国际化,这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可兑换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货币国际化是可兑换的肯定和发展。

2.人民币可兑换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人民币可兑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断,即根据人民币可兑换后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实现可兑换,而人民币国际化虽然也需要政府推动,但能够国际化还是取决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可兑换并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对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如国际化后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目前履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均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货币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币不可兑换意味着持有这种货币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加持有这种货币的成本,进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愿望。如果人民币更广泛地实现自由兑换,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跨境借贷,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可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这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人民币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借贷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计价结算功能。当然,人民币广泛用于储备货币及国际经济交易的结算还是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4.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的关系。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不可能完全国际化。应该看到,货币国际化比资本项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香港早已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却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甚至不能说是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买到港元,如在中东地区根本买不到港元。而且,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并不一定希望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实现了新元的完全可兑换,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新加坡对新元的国际化采取的是不鼓励政策。

二、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分析

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的现状,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安排,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边贸结算大多以人民币现钞方式进行,而没有采用采取银行汇款及信用证、托收方式等非现金方式。二是采用了两国央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方式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结算地位,类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东欧国家间开展的记账贸易模式,而未纳入银行主流结算渠道。因此,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虽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其本身与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

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借贷、国际投资可以同步进行,无须界限分明,错失良机这是因为:一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基础之上的,是有着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厚实的物质基础的,也是应运实体经济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二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我国于19%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因此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国际结算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在现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三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国际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货币的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

四、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为规避货币发行国的管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离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国来发起建立。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前往交易其它国家的货币,以在确保本国货币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在本国由非居民参与的本外币离岸交易也逐渐出现,如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在中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由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金融机构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币账户均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如短债指标、会计系统上区分账户等)的情况下开立,设立离岸账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此外,国际上己瞄住我国的金融资源,CME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A50股指期货,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币NDF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己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币汇率远期定价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币市场日益壮大之际,在考虑在国内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现实的考虑是允许非居民直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国际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这种货币的高成本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因为自由兑换意味着供求不固定,那么价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则失去价格调节机制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货币面临投机冲击将无法保证自由兑换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可以开放式的赎回外币,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因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及其相伴的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降低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六、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为何和如何成为国际货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是主权货币,还是一种与主权无关的货币,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创造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4.从短期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国家之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统一非常困难,而且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决定权,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可能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因此,超主权货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超主权货币的最大障碍是货币本身缺乏价值基础保障,一旦国际政策发生不协调,这种货币并没有国家主权的保障,购买力将难以实现。而诸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主权货币,尽管其价值存在不稳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实现购买力,缺乏价值保障可能是超主权货币发展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如果超主权货币得不到主权国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2]黄泽民等:《货币银行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5]《亚太十国支付结算体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7

关键词:跨境贸易 人民币结算 金融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3-021-03

2009年7月,我国在上海和广东的部分城市正式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这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在货币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我国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从国内向国际的自然演进。由于跨境贸易发生在境内外的两个经济主体之间,因此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意味着用人民币来结清两者之间因贸易而形成的跨境债权债务,其结果有二:一是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渠道被境外主体持有;二是人民币的服务对象将延展到境外主体。正是这两个结果提升了我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论证如下: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导致人民币的境外持有,但人民币在清算规律的作用下依然存放在我国银行体系内,这为我国建设基于本土的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天然条件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任何国家的信用货币在国际结(清)算上存在着三个铁的规律:规律一是所有货币的结算都在其发行国完成最终清算且以中央银行的清算为终极清算;规律二是所有货币都存放在银行体系内,除了民间收藏的现钞;规律三是所有结算和清算都是通过银行账户间的借贷记动作完成的,也即货币的国际结(清)算以银行间跨境结(清)算为形式开展。在这三大铁律的作用下,所有货币都存放在其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内,即所有美元都存放在美国的银行体系内,所有欧元都存放在欧元区的银行体系内。只不过这种存放是直接还是间接而已。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虽然通过经济主体间的跨境支付,人民币的所有权随着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对向转移,但由于银行间跨境结(清)算的作用,所有被支付的人民币最终都以境外银行在我国境内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存款的方式存放在境内银行体系内。也就是,境内主体对外支付人民币贸易货款是一个“银行凭企业付款通知扣减(借记)该企业存款账户,并同时将相同款项增加(贷记)到某一境外银行在我国银行开立的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上并向对方发出已贷记通知,该境外银行又将相同款项增加(贷记)到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境外主体的银行存款账户并发出已贷记通知”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同样的,境内主体对外收取人民币贸易货款的过程也是一系列反方向的借贷记外加电信报文通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境内贸易通过银行账户支付结算无差异,只不过是银行发送借贷记通知的对象在境外而已。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跨境贸易本币结算与外币结算截然不同的地方。采用外币结算时,由于国家信用货币需要依托银行间结(清)算的规律的作用,我国的银行需要在该外币的发行国银行开立该外币的同业往来账户。以美元为例,我国银行需要在美国的银行(包括我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等营业性机构)开立美元清算账户才能向境内经济主体提供跨境贸易的美元结算服务,且为了提高清算效率,我国的银行需要选择那些已经加入美国的美元清算体系即已在美联储开立了美元清算账户的银行来开立此类跨境美元清算账户,因为规律一决定了,只有直接在美联储开户才能加入当地的货币一级清算,才能提高资金的清算效率。由此可见,以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的银行是境外银行提供人民币跨境清算服务的主要承载体,以外币结算跨境贸易时,该外币发行国的银行是我国银行提供外币跨境清算服务的主要承载体。就货币资金的存放地而言,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银行体系是跨境贸易结算后全球持有的人民币的存放地,外币结算跨境贸易时,我国持有的外币都存放在该外币的发行国银行体系内。

结论: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境外主体将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由于这些人民币本身就存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为境外主体提供贸易结算便利以及资金管理便利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金融业的职责,正如美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向我国提供的各类美元金融服务一样,而这也正契合了我国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向;通过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实现人民币资金的境内外有效配置可以达到我国在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中掌握主导权的目的。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导致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和服务对象向境外延展

选择何种货币用于结算双方因贸易产生的债权债务取决于以下几个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与货币的支付结算功能有关:一是货币的服务职能,即货币能否为贸易双方带来便捷高效的清算服务以及规避汇率风险的便利,以至于贸易双方都感觉到方便安全;二是贸易品的市场属性,即贸易品是否具有较高的替代性或稀缺性,以至于贸易的一方具有绝对的成交决定权和货币选择权。间接因素与货币的资产功能有关,即对于贸易双方而言,支付者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该货币用于支付,收取者能否从收到的货币中获取合理的收益。

据上分析,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意味着我国境内主体和境外主体在商务谈判中要在众多的国际备选货币中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对于我国主体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本币结算后我国企业不再需要考虑外币结算所带来的汇率风险问题,也不再需要承担本外币间的兑换费用,在企业的经济核算上成本收益将与国内贸易一样直观;然而对于境外主体而言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境外主体需要在美元等主流国际货币与人民币间进行比较,选择对其有利的货币来结算与我国间的贸易。这意味着人民币需要通过参与国际货币竞争来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也就是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政策要真正惠及我国的企业和对外经济需要经历一个境外主体的比较选择过程。如果在比较选择过程中,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而言无优势或劣于其它货币,则这项政策将无法实现其初衷。从对当前国际货币的比较来看,对境外主体而言,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有以下优劣势。优势方面主要有:人民币是一个稳定货币,汇率风险预期比较明确;人民币是一个处于升值通道的货币,通过贸易结算后获取人民币有利于资产保值增值,等等。劣势方面主要有:人民币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市场,管理成本较高;人民币尚是一个有管制的货币,进出不便利;人民币资产市场对外开放度低等等。两相权衡,对境外主体而言,是否选择或同意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取决于其对人民币的风险管理能力,如其已持有人民币资产(在境内有投资等情况),则可以借人民币结算贸易来综合管理其境内的人民币资产。这也解释了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大多发生在境内外的关联企业之间的原因。对于其它企业而言,如其在贸易中具有谈判决定权(涉及贸易品的市场属性),则大多会拒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因为人民币在上述货币服务上劣于美元等主流国际货币。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升了我国建设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性

前述分析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催生了对人民币服务境外主体的各类金融需求,且由于这些被境外持有的人民币本就存放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内,因此需求的直接作用对象就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在货币清算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的金融体系有着天然的优势直接掌握境外主体的需求,但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市场建设的缓慢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的对外服务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致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界定,金融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其服务的提供有四种方式:一是跨境提供;二是境外消费;三是商业存在;四是自然人流动。对我国而言,我国金融体系通过“跨境提供”方式向境外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的出口,即境外需要通过向我国金融主体购买服务来解决其人民币结算和资产管理上的需求,因为人民币是我国的本币,我国金融主体是人民币服务的主要经营者。根据“货币发展规律与其金融体系发展之间存在正向互动效应”的规则,正是这类需求构成我国的金融主体借本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之机得以发展壮大的动力来源。而“境外消费”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的进口或人民币金融服务于与我国无关的国际贸易(消费的供需双方均在境外时发生的交易),这将导致人民币金融服务市场的外移,削弱我国金融主体提供本币金融服务的机会。从美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美元定价权外移1以及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因日元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隔离而导致日本国内金融市场空洞化2的教训可以看出,本币金融服务的“境外消费”对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服务业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在货币定价基准市场选择(benchmark tipping)的作用下,存在本币境外金融市场的结果是本币定价权外移或受制于境外市场,央行的宏观调控或危机干预效能下降,需要借助与外国央行的联手才能部分地实现调控或干预效果;进一步地,由于境外没有任何管制,一旦本币在境外形成金融市场,其发展势头将远胜于境内市场,在本币的资源配置上所起的功能将超过境内金融市场。这时,境外本币金融市场不仅吸收了境外本应对境内金融服务的需求,还将导致境内金融服务需求的外移(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下,发展资源将流向更少管制效率更高的市场),造成境内金融体系的发展因缺乏需求支持而形成金融市场、金融产业的空洞化。

结论:中央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定位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挂钩是具有战略远见的决定。人民币基于跨境贸易结算而起步的国际化进程中需要有一个能够实现国际资源配置的本土金融中心,这对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储备资产货币发展过程中,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并牢牢掌握人民币的国际资源配置主导权非常关键,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的地位,借此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注:

1 参见《从美元定价权外移对美联储危机干预的影响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点》一文。

2 对日元国际化过程的研究显示,因担心对遭受境外冲击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日本采取了发展隔离型东京日元离岸市场的做法,以争夺对欧洲日元市场的需求资源;然而由于隔离型离岸市场没有庞大的日本国内日元资产的支持,导致欧洲日元市场(无管制)的发展远甚于东京日元离岸市场;同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出现被日本金融界称为“金融市场空洞化”的现象。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8

[关键词]结算货币;跨境贸易;跨境贸易结算

[DOI]10.13939/ki.zgsc.2015.42.093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民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可并且使用。尽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逐年上升,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存在流入、流出总量及结构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掌握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同时分析评价当前各项跨境人民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还可以为提升政府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研判能力、前瞻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贸易及投资中人民币的结算和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优化的方法以便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2文献综述

2.1货币政策和供给水平

Corsetti和Pesenti(2002)分析了当货币政策最佳时,最理想的汇率政策和企业定价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汇率制度的不同会影响企业对结算货币的选择。Devereux(2004)运用两国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当该国货币供给波动幅度较低时,贸易双方会更倾向于使用该国货币计价。Engel(2006)运用了同样的方法研究强调了当产品价格具有粘性时选择的计价货币对产品价格易变时汇率传递的影响是最小的,从而提高了选择该国货币进行结算的可行性。

2.2市场份额和经济规模

Bacchetta 和Van Winccop(2005)从垄断企业层面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做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美国等7个国家计价货币的选择因素,发现贸易两国的经济规模会影响计价货币的选择。Bacchetta 和Van Winccop(2005)从企业层面调查了各企业对计价货币的选择,Goldberg和Tille(2009)研究加拿大进口计价货币选择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2.3币值稳定程度和汇率水平

Magee和Rao(1980)把货币按照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分为弱货币和强货币,通货膨胀率高的货币为弱货币,反之为强货币。若两国货币通胀率持平,则两国货币充当计价货币的比例也是持平的。Tavlas(1997)的研究表明,德国马克之所以能成为除美元以外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计价货币,是因为德国一直以来都采取较稳健的货币政策,币值较为稳定。Wilander(2004)发现在一个稳定金融市场,不存在资本控制和黑市的条件下,低通货膨胀会促进本币在国际贸易中用于定价。

2.4产品差异化程度

MiKinnon(1979)研究了商品特质对计价货币选择的影响,他把商品分为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类商品,同质化商品是那些很容易被相似品种所替代的商品,异质化商品则是不容易被替代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他认为,出口商品的差别越大,即异质化程度越高,贸易中使用出口国货币或者第三国货币计价的比例越高。

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分析

3.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初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小,结算比例仅占0.4%,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构来看(见图1),货物贸易结算比重较大。2012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结算占比超过七成,长期以来该比例波动幅度较小,货物贸易占比维持在60%以上,与我国以货物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相符。2014年8月起,政策规定部分转口贸易调整到货物贸易统计,因此,2014年第三季度货物贸易金额扩大,由第二季度占比61.8%增加到81%,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比重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图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构

从图2可以看出,在试点初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严重不均衡,2011年前三个月收付比为1∶5,说明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不够完善,人民币在海外的认可度较低,人民币回流渠道受阻等现象。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主体范围的扩大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2011年第三季度收付比下降到1∶1.67,截至2014年年末,收付比一直维持在1∶1.5左右的水平。2015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现实收金额大于实付金额的现象,基本实现收付均衡,有效缓解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压力。

图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比

3.2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业务

2011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相继开放,2012年实现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304.4亿元和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2535.9亿元。从图3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结构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入流出结构不均衡,这可能与我国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结构有关。相对而言,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减幅度比外商人民币直接投资增减幅度大,这可能是我国一系列 “走出去”战略政策的影响。

图3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结算结构

3.3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

总的来看,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已经开展或具备条件开展的人民币流动路径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投融资人民币流动、跨境现钞流动及其他相关流动通道等十多种路径。如今跨境人民币业务已经涵盖了贸易结算、投资结算、企业融资等方方面面,满足了实体经济对跨境人民币的需求。

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拓展,参与主体广度已经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信用社、进出口企业等多类主体,涵盖了境内外企业人民币结算、个人人民币结算等多个渠道。从深度上来看,在贸易结算基础上,投资、融资(贷款)、非主要货币挂牌交易等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呈现纵向发展的态势。

4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据整理分析,不难发现,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存在很多不均衡的状况,包括流入流出的不均衡、结算项目的不均衡以及地区结算业务发展的不均衡,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流动中隐藏风险,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另一方面说明跨境人民币结算展处于培育阶段。一是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政策作用发挥受限,鲜有市场主体符合政策条件;二是现有的全国性政策在有些地方难以突破,且又因为部门及报批环节较多等原因,改革创新相关配套政策难以落地,政策未能用足用活。因此,人民币跨境结算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来看,目前跨境人民币流动存在阻力,很多境外人民币在海外国家沉淀下来,没有很好地促进投融资,因此加快人民币跨境循环机制建设可以促进人民币跨境的良性循环,还可以为提高我国跨境人民币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提供多元化、低成本的资金供给,为其健康持续发展输送活力和动力,进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同时可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采用境内外联动、投贷联动、基金运作与企业海外发展联动的运作模式,发展异质性产品,引导有能力创新的行业企业进行产品出口,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奠定基础。此外,需要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测,监测跨境人民币流动的景气程度、跨境人民币流动资金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以及跨境人民币流动的波动程度,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民币监测体系。要完善跨境人民币流动资金管理的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制度安排,培育和扶持跨境人民币流动市场,推动建立由“中央―省―市”组成的上下联动的纵向制度安排,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形成合力。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联动、汇报对接、协调督导、工作保障、动态跟踪机制和分析报告制度,把握方向,推进工作,抓好落实。

参考文献:

[1]Bacchetta P.,E.Van Wincoop.A Theory of Currency Denomin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 (2),295-319.

[2]Corsetti Giancarlo,Pesenti Paolo.Self-validating Optimum Currency Areas[Z].NBER Working Paper No.8783,2002.

[3]Goldberg L.,Tille C..The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voicing[R].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2009.

[4]Magee Stephen P.,Ramesh K.S.Rao.Vehicle and Nonvehicle Currenc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0,70(2): 368-373.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9

近两百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在激烈的变动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壮观的画卷。19世纪是英镑的世纪。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金本位制,美元成为了国际强势货币。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倚仗强大的实力与遭到战争重创的英国展开争夺世界货币霸权的斗争,最终于1944年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20世纪末,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仍占据着2/3的份量,20世纪是美元的世纪.

进入21世纪,欧元橫空出世,打破了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欧元大大挤压了美元的国际空间.

正当楚汉相争激烈进行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无论美元还是欧元,抑或其他非主流国际货币,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冲击。当世界次贷危机乌云密布,经济金融萧条之时,人民币却以其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币值倍受世界注目,尤其在亚洲区域受到了亲睐。于是,改造国际货币体系,提升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二、中国货币跨境流动的历程与展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构成我国文化之一的货币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影响深远,备受国际货币史学术界所推崇,被誉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翻开中国历史,远在汉朝,中国铜钱就走出了国门,唐宋以后,中国铜钱继续延着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穿大漠下西洋,远涉非洲和欧洲,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国际货币。在一些国家和民族地区,铜钱至今还被人们视为吉祥物而保存着。今天,人民币区域化的开端,正是对中国古代铜钱国际货币地位的历史回归.

展望人民币的未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中国经济依然迈着稳健的步伐。随着国际政治地位乃至军事地位的提高,有学者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共同分享全球储备货币总量的3/4,其他少数几种货币分享余下的1/4,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局面。与世界经济多极化相适应,国际货币格局演变终将走向多元化。一个国家货币的强弱,最终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所以,无论将来国际货币体系如何演变,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强势货币,这是无庸置疑的大趋势.

为顺应这一趋势,中国政府于2008年12月24日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仅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加快结算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投资往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2009年7月6日第一笔跨境人民币结算顺利完成开始,整个试点工作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着,虽然结算笔数和金额还不够理想,但是随着新的试点地区的加入和配套政策的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必将迎来一个壮阔的局面.

三、云南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践

云南省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一直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是中国陆上唯一能与东南亚、南亚直接相通的地区。边境一线分布着13个部级一类陆路、水运、航空口岸,7个部级二类口岸和90多个边境通道和边民互市点,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为云南省与周边三国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早在1994年,中国农业银行云南河口县支行与越南农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了互开账户协议书,通过对开人民币、越南盾资金往来账户,开始办理边贸结算业务,形成了中越边贸银行结算的最初模式。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麻栗坡县支行开始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了我国国际间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的先例。2004年云南省河口县农行率先在全国边境口岸开办了人民币对毗邻国货币(越南盾)的兑换业务。2005年10月,在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市试办与非毗邻泰国北部地区一般贸易人民币核销业务,在一般贸易人民币结算工作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005年云南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币跨境流动检测体系。2007年12月,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批准境外银行使用人民币结算头寸购汇和境外银行人民币透支业务。近几年来,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始终把扩大边贸人民币结算作为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促成了多项有利于边贸发展的政策实施,推动了云南省边贸结算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变化特征是:边贸结算货币从以美元为主转变为以人民币为主,边贸人民币结算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90%之上;结算方式从以现钞结算为主转变为以跨境对开账户结算和境内账户转账结算两种模式为主.

人民币结算论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中哈金融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0日

从历史上来看,在金本位制时代,英镑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因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强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货币,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强国;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货币,其中美元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世界上经济格局进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从2011年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毋庸置疑地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强国之一,人民币自然也应该取得与中国经济政治实力相对应的地位。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人民币国际化是可以得到理论支持的。第一,从货币学派的观点来说,货币的国际化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可以转移国内通货膨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美国通过qe1,qe2,还有最近的qe3上超发了上万亿的货币,按说超发货币自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是美国在过去的几年一直保持非常低的通货膨胀率,甚至个别时间段还是通货紧缩,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美元是世界上首要的世界货币,他通过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流通成功地转移了通货膨胀。而我们回头来看看中国的状况,因为2008年之后为了应对金融风暴,政府的4万亿计划却引发了过去两年的通货膨胀;第二个好处在于铸币税,我们知道在金融学上有个基本观点就是政府有超发货币的冲动,因为政府可以通过超发货币变相地从老百姓身上获得好处,这就是铸币税。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收铸币税,这在美元身上也体现得非常充分;第二,从交易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货币的国际化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比如以中哈之间贸易为例,中国人进口哈萨克斯坦的产品需要付美元,这个过程中中国进口商就需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哈萨克斯坦出口商需要把收到的美元换成坚戈,这个货币转换的过程产生了很多交易费用,比如说外汇兑换机构的手续费,外汇兑换时产生的汇率风险,再加上进口商如果不能顺利获得美元就会导致交易无法完成。如果人民币能实现国际化,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从以上论证可以得到结论,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但是,人民币想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新的一员,想要在现存国际货币制度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必须接受现有体制的考验,冲破重重障碍。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牙买加体系,但是由于美元在其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很多学者也把它称之为美元体制。在这个制度下,黄金已经非货币,各发达国家的货币是主要货币,一般实行浮动汇率制,其他国家的货币一般都不可自由兑换,实行钉住制,其中以美元的地位最为突出。一是美元交易是非常便利的,这是美元能够成为首要的世界主要货币的基础,这种便利性体现在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的自由和开放,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的完善,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还有规模巨大的美元离岸市场,这些因素都使得使用美元的便利性无可比拟;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实行美元钉住制,从某种层次上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都被美元所绑架;三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产品、资源类产品等各种大宗产品都是以美元定价的。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能源和资源的交易在各国经济交往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想要使用能源和资源,你手中就必须有美元,这是中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

总的来说,美元体制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威胁。从长远来看,如果能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们未来长期稳定发展才是最有益的。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开始调整经济发展策略,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给本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在过去的十年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大到汽车轮船,小到针头线脑都是made in china,但是这种现象在逐渐改变。所以中国必须开辟新的途径,新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途径,就是加强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往,这就需要相应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的支持,而目前提供支持的就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我们必须打破这一体系,必须突破这个瓶颈,建立起以本币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

在强大的美元体制下,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寻找突破点,中国未来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需要实现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一体化,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体化需要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这样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点就在于建立区域性的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

三、中哈金融合作工作的重点

我们环顾中国的周边环境,东亚、东南亚、中亚、俄罗斯,这其中与东盟的金融合作走在最前列,其次是与日本、韩国的金融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中国和中亚各国的经济交往近几年也逐渐增多,尤其是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成绩显著,为了给经济交往提供金融支持,中哈金融合作也开始逐渐开展,站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下,笔者认为中哈金融合作的首要重点是建立中哈人民币国际支付结算系统,下面简单论证一下这个问题,也提出一些简单的不成熟的想法。

1、经济的互补性。首先,我们可以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哈萨克斯坦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铁,铜,铀等矿产资源,但是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发展非常落后,甚至日常消费品都相对缺乏。我国是能耗大国,据报道中国2011年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原油超过一半都依靠进口。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工业制成品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价格优势明显,物美价量。非常明显,中哈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站在我国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说,哈萨克斯坦能够成为我们的能源供应国,同时成为我们工业制成品的消费市场。所以,两国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非常符合两国利益的。

2、贸易现状。中哈目前的贸易实践也充分支持了上述观点,以2011年为例:2011年哈萨克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13.1亿美元,比2010年(140.9亿美元)增长51.1%,在哈外贸总额中的占比为16.9%。按贸易额排名,2011年中国是哈萨克第二大贸易伙伴,出口第一位、进口第二位。其中,哈萨克对中国出口额为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60.9%,在哈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18.5%,中国在哈的出口伙伴国中占第一位。哈萨克自中国的进口额为50.2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在哈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为13.2%,中国在哈的进口伙伴国中排名第二。2011年哈对华贸易顺差112.7亿美元,同比增长82.9%。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主要是资源类、能源类产品和金属及矿产品,其中原油的出口占52.8%。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主要是电子类和机械类产品,种类非常繁多,大到推土机、平路机、重型卡车,小到电话、交换机、投影仪等等,种类繁多,没有大宗交易,单类进口额都非常小。

3、贸易结算现状。中哈之间贸易交往如此频繁,这些贸易往来是如何结算的呢?主要的结算货币是什么呢?中国从哈进口:由于中国主要从哈萨克斯坦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金属及矿产品等国际大宗产品,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产品均以美元计价,所以进口多以美元结算。中国向哈出口:仍然以美元结算为主,甚至很多小额的边境贸易都是以美元现钞结算为主。由周边客商携带入境后直接持有,结算时以外币现钞支付给国内的出口商,部分现钞在市场上兑换成人民币进行支付。根据塔城地区人民银行的测算,这种结算的方式已成为新疆边境贸易的主要结算方式,约占新疆边境贸易总量的90%。中哈货物贸易结算的币种选择:除了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外,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中的结算仍以美元为主,2009年占结算的74%,2010年占66%,2011年占76%,以本币坚戈的结算量不大,2009年占3.9%,2010年增加到15%,2011年稳定在6.5%的水平。以欧元结算的趋势在逐年减弱,2009年占17.5%,2010年占13.5%,2011年占10.5%。而以卢布支付量在不断缓慢增加,2009年占2%,2010年占3%,2011年占5%。以2011年为例,这个四种货币的结算使用量高达98%,可见作为第二大贸易国中国的货币的人民币却没有一席之地。

对这样的贸易结算方式,简单的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从进口这个角度来说,大宗产品以美元来定价是现行的美元体制的一个产物,是在现行体制下我们不得已的一个选择,大宗产品以美元定价是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出口这个角度来说,出口市场是买方市场,在出口市场上买方占据更加强势的地位,记账和支付货币的选择往往被买方所主导,哈方进口商选择美元支付中方出口商是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的。这其中美元现钞结算这种方式的存在不能不说有它存在的基础,现钞结算,钱货两清,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可以弥补买卖双方商业信用的不足,但是美元现钞结算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比如说,逃税避税,比如说黑市交易,这样给外汇管理、海关统计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结算货币的选择。不管是站在微观主体的角度上,还是站在两国政府的角度上,建立一个中哈本币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站在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角度,他们会倾向于以坚戈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站在中国政府的角度上我们会倾向于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那到底是坚戈还是人民币,如何选择,这需要有判断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一是这样的货币应该是币值稳定的货币,甚至应该是硬通货,这个才能给买卖双方以交易的信心;二是这样的货币应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丰富多样的金融市场来支持,给货币的流通提供最大的便利。从这两个标准出发,这个选择毫无疑问应该是人民币。

四、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却面临挑战美元世界货币霸主地位的巨大困难,想要在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重包围下进行突围,现阶段建立区域性的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就是这样的一个突破口,而此时建立中哈人民币国际支付和结算体系既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大趋势的要求,又契合了当前中哈金融合作工作深入全面开展的需要,因此必然成为当前中哈金融合作的工作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J].学术月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