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2:25:57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1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教育界通常把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第三个阶段之所以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媒体更为先进

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提供的是视觉和听觉媒体(印刷品、广播、电视),学生只能按提供的定量信息进行定餐消化,不必考虑你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对信息的选择功能,可提供学生在信息选择上的宽容度和同一教学信息量上的饱和度。

(二)教学交互性更强

远程教育和远距离教育的最明显特征是学习者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地理距离,必须采用多种媒体和手段来传播学习内容。建立在电子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使用的是双向交互式通信媒体,并与教育传播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以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为基本特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充分发挥视频流媒体的优势;而学生则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

(三)学生学习更主动

现代远程教育结合文本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显示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的因特网和供学习者使用的资源库,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主体,由指导变为主导,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校选择学生变为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这种区别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作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结果,还是应对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也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创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和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独立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学科建设已体现出一门成熟学科所具有的特征:(1)具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远程教育界已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理论,同时从中国实践中汲取营养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形成了自身的基础理论。(2)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远程教育研究特色是其大规模实践造成的,也是其兼收并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特色凝练而成的。(3)已有课程、专业和学位。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普遍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并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要学科方向和专业来建设。(4)具有自己的学术出版和专业刊物。(5)具有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学术组织,如ICDE、AAOU等,学术交流活跃。

(二)中小学远程教育会继续稳步发展

作为应试教育延伸的中小学网校,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网校,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改善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校的行列来,但是主要目的均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对升学考试。

因为网校的选择者主要是家长和学生,是分散的大众群体,自主选择权大,因此网校不会出现像高等远程教育那样激烈的变化,而是会继续稳步发展。

(三)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战地

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商业蛋糕在于成人再继续教育,对大多数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再返回学校充电而弥补自身在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而接受远程教育,在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四)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构建终生学习的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其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和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使其不但成了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而且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进程。

终身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它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以其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以及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和对现代传媒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得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便能极大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跟上时展的步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

(五)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组合,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元素。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为课程载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进行学习。远程教育更适宜实现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发展最合适的土壤。它具有三个国际公认的要素:(1)以学生为中心;(2)采取多种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3)取消和突破种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六)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2

1.1构建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将学生整个学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考虑,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形成一个实践教学体系。

1.2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培养方案进行市场预测研究,超前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复合型教学实习的比例,如文理交汇、学科专业相融;重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3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并协调发展除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外,还应将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为主体,思想教育和勤业、精业、敬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中。

2整合校内外工科实践教学资源

目前现代远程开放理论教学与近距离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矛盾;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相比,其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存在矛盾;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相比,学员分散存在矛盾;学生在岗工作与脱岗实践之间存在矛盾,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资源缺乏。如何统筹安排、共享校内资源,对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共享资源,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能够解决高校建设经费缺乏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使用率较低的教学设备,通过现代远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积极性。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具体可采取的方法:

2.1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工科实验室来说,“实验学时多,而教学设备台套数少”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开放式的实验室,通过编制实验室介绍、指导教师介绍等开放指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开放内容。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可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实验,解决学员不能按统一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实验或综合实验的问题。

2.2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必将出现一些新的岗位,为了满足这些岗位的需要,进而需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岗位特征较强的工科实践环节来说,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将毕业实习与岗位实习、岗位资格证书教育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适应工作的能力。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互联合的道路,使网络实践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进而提高实验效果,一方面能够保证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2.3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对于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工科学生来说,加强专业应变能力的训练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点,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受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丧失了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即使接收学生实习,通常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减少学生锻炼实习的机会,进而不能培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习中的难点,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解决。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来说,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实际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学生可以仿真的生产过程进行操作。在学生学完化工原理等基础课之后,我们会组织安排一次仿真单元实习,对离心泵、换热器、液位控制系统、精馏塔等单元过程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仿真操作训练。由于仿真室是开放的,对于远程教育的学员来说,可以随时到中心进行训练,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其应变能力。

2.4制作多种形式的实验媒体实验媒体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成败。实践教学由于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实验媒体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院工作为已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量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从这一出发点可以看出,培养工科型人才要从培养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

3.1对实践课程教学创新实践课程可以多重目标,我们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标;课程要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或者简单地说:①能力目标;②任务训练;③学生主体。根据三个中心来将我们的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可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将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①验证性实践模式;②应用型实践模式;③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模式;④技能培训模式;⑤实践基地模式等,针对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学。

3.2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求知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赛、检修钳工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广大远程教育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3.3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学生可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根据工作的企业单位的项目。制定远程教育研究训练计划,采取申请立项-全程质量跟踪-结题工作流程,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实践课程学分。

4现代远程工科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3

在人们对混合学习认识和了解逐步加深的今天,混合学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广播电视大学在1979年的成立,首先应用收音机、电视、面授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其次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先后出现网络学院、开放大学等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混合学习在人们及时吸取知识和技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一致的教育理念,即均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远程教育与普通教育又有较大的区别。远程教育是教育教学随着时代应用而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属于新、旧媒体的结合体。在远程教育中运用混合学习,首先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相对传统教学形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和考核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师与学生在现实中的交流比传统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单面性。混合学习主要分为技能驱动型、态度驱动型及能力驱动型三类,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学习环节和学习手段被相继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学习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自主学习:人是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形式的基本确立不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体现,同时与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征比较符合。当然,这种学习模式并非学生简单的自学,学生网络学习、协同学习等都是其包含内容。这种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依靠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学校提供的支持服务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根据混合学习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体、多种服务的结合尤为强调。

(2)加强对面授辅导的重视:相对传统面授来说,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面授辅导有着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课程难点和重点是现代远程教育面授辅导的主要内容,在辅导的同时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的面授辅导在课时比重上根据学生需要和课程难度不同而不同,受课程内容量的影响不多;再次,现代远程教育面授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与课程的严密和融洽整合。

(3)师生交往以网上交互为主: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已经可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交互,学生的学习能够获得教师及时的帮助。

(4)在学生评价范畴中纳入形成性考核:远程教育教学中混合学习的应用一大特征为形成性考核的纳入,这种考核的纳入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考核,不仅能加强学生学习动力,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更加全面。

二、混合学习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影响

从混合学习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可以看出,混合学习已经深入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也可以看出混合学习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混合学习促进了对教师导学的深化认识

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作用的理解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是引导、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学习,概括来说即指教师站在导学的位置。但仅仅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导学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导学是没有大的区别的。而当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开始加入混合学习后,教师导学的内涵也随之进一步深化。混合学习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导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远程教育特征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行为,相对传统的教学行为有了较大转变。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中,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有意识、有意义建构,主要立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教学实践也早已表明教师在这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尽管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都是源于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需要,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对教师的导学有同样的依赖,所以混合学习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中心作用是统一的。且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学生在混合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需要教师的导学,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除了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技术、学习能力外,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协作能力、思想教育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些都深化了现代远程教育对教师作用的认识。混合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促使人们开始反思片面强调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虽然远程教育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逐渐加强了教师角色的主体化,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之外也开始从教学概念的整体内涵去认识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导学纳入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中。

(二)混合学习提供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新视角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实质上看属于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治理论为基础的,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全程负责,其核心内容除了包括学什么、怎么学外,还包括利用什么学、什么地方学、什么时间学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主考虑。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看法同样多种多样,有些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个人操作行为,是行为主体对自己的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还有些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我动机和行为都有明确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动控制和调节的学习。Wedemeyer作为“美国远程教育之父”,对自主学习有极为详细的见解:他认为针对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就是一种独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对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自主选择,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对学习进度进行自主选择。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实现计划和安排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来监督、评价和反馈自己的实际学习活动,因此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调节、修正和控制自我学习活动的过程。混合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视角。在混合学习条件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学息息相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人,也是设计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之一,贯穿于学生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其次,混合学习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包含传统的利用文字教材进行自学的形式,同时包含了现代网络技术下的自主学习形式,是两种教学过程的结合。另外,混合学习模式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在自主学习手段上对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比较强调,不仅包含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也包含传统媒体,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条件、不同文化层次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给学习者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选择方式的机会。

(三)混合学习拓展了教学设计理论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4

综合目前学术界对“信息素养”的解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信息素养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及信息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细分的话,信息素养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及利用能力,也就是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能力;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就是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解读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最后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呈现是基于信息的。学习者面对的知识世界是信息的海洋。“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创造是以一定的信息过程,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所完成的。”如果想获取知识,信息的认知能力、鉴别能力和加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获取、鉴别和有效利用信息自然成为人们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而对于远程教育学生来讲,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拓展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知识结构则是必备的能力素质。对于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说,信息素养的具体作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获取新知识,提升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个性化学习。与学校教育完成不同,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多时候是处于分离状态的,自主学习的完成依赖的是个人掌握及应用信息工具的熟练程度。二是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迫使人们时刻面临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选择。身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每一次人生选择,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推行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分析及判断。个人成功与否无疑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二、现代远程教育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现状

我们曾经在2011年针对学生媒介使用状况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学生人数为177人,均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远程教育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较弱。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在平时接触的媒体选项中,选择互联网、电视、手机、报刊、广播等媒体的比例分别为92%、54%、49%、24%和5%。81%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以上,有一半的学生上网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以网络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我们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您对自己信息处理能力的判断”。选择“较好”“一般”“精通”的比例分别为54%、27%、14%,学生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普遍不高。第二个问题是“能否通过互联网完成课程学习”。有101人认为“能”,占64%。34%的学生认为“不完全能”。总体上,能够通过互联网完成课程学习的同学只占六成,明显偏低。其余学生只能依靠教师、同学的帮助完成学业。相对于毕业论文、调查报告,课程学习涉及到的信息处理难度是比较低的。单纯的课程学习尚且如此,那么更复杂难度更高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在遇到学习难题时,有148人选择上网寻找解答,比例高达94%。这表明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是很强的。第三个问题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我们列举了几个简单的选项,分别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围绕主题收集信息”“不知道通过哪些具体渠道收集信息”“对于收集的信息不能有效整合为我所用”,选择比例分别为67%、56%、51%。这表明在信息深加工阶段,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媒介使用意识,但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对信息的深度处理能力比较欠缺。对于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说,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学习主要是依靠个人来完成。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毕竟有限,学生要想学得更多、更好还必须求助于网络新媒体。“因此,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通过教学媒体获得教育资源的多少和优劣将直接关乎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学生不仅要运用媒体很好地接受、消化教师所提供的资源,还要善用这些媒体去自主地获得教育资源,辅助自己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远程教育推行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远程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从调查的情况看,远程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结构的完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课程在始业教育阶段大力推行。

三、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1.构建数字图书馆平台

对于高校来说,充分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对图书馆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为适应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必要对纸质图书资料进行电子扫描转换成电子图书,建立数字图书资料库,以方便学生远程阅读、下载、复制;在图书采购方面应扩大电子图书的采购,借助中国知网和万方期刊网建立数字期刊库等。其次,对图书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及分类。为让学校更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必须做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分类工作,并建立方便的检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优势也有不足。它的优势是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自。它的缺点是教学分离,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机会较少,课程学习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导材料进行。图书馆是图书、资料的汇集中心,理所当然地成为专业学习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通过介绍数字图书的分类、检索软件、检索方法等提高学生使用信息工具的技能。可以开展专题学习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的检索、综合及分析。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等开展专题讲座,从理论方面提升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

2.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信息素养培训

在线学习平台是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的教学服务综合支持系统。在线学习平台一般包括网上作业系统、网上测试系统、教学辅导系统、师生互动交流系统、网上教学直播系统等。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学生和教师开放。教师将学习资料上传到相应的系统,学生则通过远程登录系统查看资料。在线学习平台资料丰富,囊括了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线学习平台不只是一个课程学习系统,还是很好的信息素养训练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在两个方面对信息素养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将学习信息上传,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远程终端访问在线学习平台,搜寻自己需要的相关知识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合、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线学习平台不仅是课程知识学习平台,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日常沟通、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学习信息等方式,使学生慢慢养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第二,在线学习平台对于传授基本信息技能非常有帮助。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登录网络系统,学会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信息,学习如何下载、存储信息,如何围绕课程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搜索信息等,从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为更深入的信息素养学习打下基础。

3.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5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以现代远程教学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教育方式。它在教与学的组织上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有着显著不同的差异,它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和控制权,为个体化自主学习和多渠道的吸收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学校和家庭,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具有了与传统学校教育迥然不同的学习形式,这些学习模式便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转化观念,形成个体化自主学习。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师生个体化自主学习意识

在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彻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最突出的体现是教师的地位、作用有较明显的转变,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从教室走向荧屏。要对富有各种工作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教师的教学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方法、工具和探索新知识的思路,让他们充满信心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去勇敢地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是按自己的思路,强行指导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而是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启发引导,共同探讨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自我学习探索、深度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教学要素往往都是通过信息流动维系成一个整体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的,教学信息对施教者、受教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透明的,教师的教学就是通过对网络信息、上级平台信息、教材媒体信息和学生学习信息的搜集、分析、格式化的学习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科学而又人性化的学习情景,并且通过和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起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利用习得的认知工具,对学习信息进行感知,并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广泛进行交流,从而实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管理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监控者,对教学信息实施实时调控,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远程教育中,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教师互相联系,互相讨论。同时,借助于多媒体化的计算机网络,师生可以用到更多的数据库,从校园网、全国教育信息网乃至全球信息网中获取所需学习资料,一个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总之,远程教育为信息技术扩展教育的范围和领域提供了又一种途径。

二、提高教学能力,创建多元教学辅导方式

观念的改变是我们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前提,但是要真正做到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化社会的需要,服务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需有一个技术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过程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新兴的事业。

一、、培养知识拓展能力

在开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相辅相成,网络教育必须是建立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跨时空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教师而言,在熟知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最起码要求下,还要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较强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立足教坛,变专才为通才,才能挥洒自如地植根讲坛,左右逢源地剖析教材,吐精华予学子而使之深长咀嚼。这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要培养终身学习良好习惯,消化新知,再塑自我。因为网络内容的丰富和充实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而且还应对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及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

二、、提高网络导学能力

在多媒体、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的教学。包括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掌握设计教学的能力。

(2)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DOS操作、Windows操作、汉字输入、excel、foxpro、powerpoint的使用。

(3)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Internet一般原理与硬件配置、浏览器的使用、E-mail、ftp、telnet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用frontpage编制网页的技术。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职能是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引导”替代了“灌输”,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要求更高,知识的储备要求也相对增高。在形式上,除了定期少量的面授辅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现代通讯手段的提问。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即使是面授教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教师唱独角戏,而会因学生自习进度的不同而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远程教育的教师应自觉的转变观念,实现从主讲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为一名导学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网上信息资源,从而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面授讲解为主导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方法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

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形成个体化自主学习习惯

就目前的情况看,办学单位和授课教师因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的原因,从观念和行动上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相对说来容易一些,但作为学生来说,因其学习目的和自身条件的不同,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要求,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观念的转变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多数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学习形式,他们仍然固执地依赖于文字教材和集中的面授辅导,这种观念的滞后无疑地使学员在接受现代教育观念、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时形成一定的障碍。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还未能认识到这一新的学习形式对于自身和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解决“如何学”的问题,首先必须使学生彻底改变单一的、传统的学习观念,迅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才有可能进入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体化自主学习的自由王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可能参考以下学习模式: 第一,“情景——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借助开放性学习任务,在问题情境中以教师所提供的资源为支架,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疑问,通过信息交流工具即时向教师询问。或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以求其他学习者帮助。对于自己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office等)进行意义建构,并且经过整理存放入自己的知识库中,同时在平台学习成果展示区中进行展示,以获取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对此评价的信息。第二,“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式学习 对于一些重难点的学习环节,可以通过设立学习主题,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攻关的目的。(1)确定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2)组织合作学习小组;(3)根据教师提供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搜集,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6

1.1学习型新农村的内涵特征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自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后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使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丰富和充实。归纳起来,学者比较认同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应该包含个体、社会、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三个层面的内容。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要通过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社会个体都参与学习,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贯穿于人生的每个阶段,作为个体应把学习当成一种伴随生活的日常事,并在其一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要为每一个公民个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无障碍地终身享受教育服务体系的优质服务;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均有全面发展自我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社会因其个体的良好发展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最终达成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学者普遍认为,学习型新农村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农村社会的学习气氛,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农民学习的欲望、农村管理机制、农村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统一(鲁秀美,2007)。在学习型新农村,所有的农村居民在其一生中的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成为了他们的兴趣和一生的需要。而村委会应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资源共享、方便快捷、能满足各种层次需求的、连续的、低门槛的学习支持服务;农村居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技术素质、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和比较科学的环保理念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而农村社会也会因为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各种技能的提升而全面发展,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农村社会,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国家十二五规划》)。

1.2学习型新农村是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6.7亿,占总人口数的50.3%)。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农村,重点是要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化。同样地,要实现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不仅要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的学习型城市,更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设适合中国农村实情的学习型新农村。在中国,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社会,就没有全国的和谐社会;没有学习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2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的构成

学习型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如何才能做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呢?除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引导等因素外,要真正形成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要有与之配套的、能够为各类人群学习提供完善、体贴、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社会的人人时时处处都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需要有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服务的现代教育体系来支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为农村各类人群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教育体系相对薄弱,因此构建完善的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是在农村地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所在。按年龄不同,可以将农村地区人群分为未成年人群体和成年人群体两大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服务支持的各类服务单元构成了农村地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为农村未成年人群体提供学习服务的支持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等教育部门。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农村人群中,已经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服务体系,也即在农村为未成年人群体提供学习服务的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下逐步完善。农村成人教育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还包括生产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它可以是学历教育,即取得各种不同层次的学历文凭,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或个人组织的短期培训,即只图提高能力和水平,不拿文凭的非学历教育。为农村成年人群体学习提供学习服务的部门很多,形式和方法也各异,按照其提供学习服务的内容、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学历教育服务和非学历教育服务;按照其提供学习服务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按照其提供学习服务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面授和远程培训,等等。目前为农村成年人群体学习提供学历教育服务的有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普通高校的函授和网络学院、各类中职教育学校等;非学历教育服务培训主要有各级农业、科技等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民实用技能教育培训、各级组织部门组织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各级人力资源(劳动)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和农村新生劳动力教育培训、扶贫部门组织的扶贫攻坚人才教育培训和其他各职能部门组织的卫生知识普及、法律知识普及科学普及等等培训。不管是哪个教育机构,哪种教育、培训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培训教育改善与提高每个农村家庭成员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中的实现形式

目前已有不同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经在农村相继开展实施,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框架下,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同属于终身教育体系,都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的重要内容。目前开展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有不同层次、分工不同,但这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构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中形成了良好的垂直分工和梯度学习模式,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新农村的服务体系进行了有利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2003年5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以广西为例,截至2010年12月底,广西已实际建设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7348个,其中电信模式14670个,卫星模式2678个,已形成覆盖广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远程教育网络体系,100%地完成了目标任务。近年来,广西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使用率达到99.5%,总点播次数达1700多万次,使用总时长达820万小时,各地运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50多万次,培训党员群众达近1500多万人次。广西还将远程教育向自然村屯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户、专业合作组织、党员家庭及农户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现代远程教育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素质、构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3.2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具体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该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组织实施,37所省级电大、近千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参加学习。目前注册学习的已有30多万人。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8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这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农村远程教育项目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0年12月成立,它运用函授、广播、电视手段教学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在广播和电视领域有专门频道和专门时段播出教育培训节目,辐射面广泛、受益人口众多。各地农广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先进的农村实用技能都是通过这一途径传输给农民朋友的。以广西为例,广西农广校已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1705万人次,培养中专生8.5万人,培养绿色证书学员和青年农民70万多人。此项目依托于农业职能部门,以省(区)、市、县三级涉农教育培训机构形成系统网络,目前正往乡镇延伸,并试点村级教学点;系统集合了各级农业技术人才和技术优势,是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现已形成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音像、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是最早从事农村远程教育的机构,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各种技能的传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项目的成功实施生动地诠释了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地位。

3.4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进行各种农村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

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明确提出了实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意见》特别提出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要办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意见》实施后,农民将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工作特点的需要,选择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学历继续教育的远程培训,也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接受家庭生活教育、娱乐教育、健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的、适合农村的、农民朋友需要的各类优质资源和大量有益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通过此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大的农村地区,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的环境。

4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新农村服务体系中的实践创新

4.1开展贫困村村干远程培训,为贫困村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

如何才能提高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出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广西结合本省的实际实施了运用远程教育开展贫困村村干电大大专班的培训项目,尝试着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农村高层次、高学历、留得住的本土化的村民脱贫致富“领头雁”。项目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由贫困县的组织人事和扶贫部门推荐,选拔贫困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电大远程教育农科类专科学历在职培训。通过两年半的网络教学和实训教学,帮助学员理解课程、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此项目具备‘高等学历+职业资格’的双证功能,完成学习计划获得足够的学分的学员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学员毕业后可以参加晋升晋级考试,已完成相关学分的还可获得“职业经理人”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秋季学期率先在河池市的东兰、巴马、凤山、罗城、环江、金城江、南丹等七个县(区)实施,在170多个贫困村共招生202人,学员均来自这些县新换届的部级贫困村的村两委干部。202名学员分别报读了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四个专业。2012年在总结2011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在广西顺利推进,在百色、崇左、贵港、来宾、桂林、河池等6市10个县(市、区)的190多个贫困村,招生225人。学员分别参加了农村行政管理、农村信息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和乡镇企业管理等五个专业学习。此项目由自治区扶贫办等部门资助,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给予大力支持、协助。从2011年开始,计划每年资助200名贫困村村干参加项目学习,该项目实施2年来,共招收贫困村两委干部427人,这些来自贫困村的学员学习积极性很高。广西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为培养贫困村两委干部大专生1000名,以大幅度提升广西贫困村干部的文化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4.2举办远程教育终端站村级管理员大专培训班,发挥好基层远程终端管理站的功能和作用

为了帮助贫困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村级管理员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远程终端管理站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村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程度,广西依托远程教育开办了村级远程教育终端站村级管理员电大大专培训班。2012年秋由自治区扶贫办和远程办资助的首届村级远程教育终端站村级管理员电大大专培训班在广西凌云县顺利开班。经凌云县委组织部选拔推荐,35位贫困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管理员报读了该项目专业,成为广西首届远程教育终端站村级管理员大专班的学员。学员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完成学业后,可以大幅度地缓解本村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的现象,从而提高贫困村远程终端站点规范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运用水平,促进贫困村信息工程建设,改变贫困村落后、闭塞的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

4.3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培训的优势和特点,不断给力农民发家致富

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广西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沙田镇和平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视频点播、在线直播、刻录光盘到家中看等不同的“点菜式”学习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养鳖技术”远程教育培训。通过远程学习和示范户的带动,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快速找准致富的新路子,全村共发展养鳖户近70户,养殖面积150多亩,养殖周期产值达1900万元,起到了“办好一个课堂、推广一项技术、壮大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效果。在广西的农村地区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运用适当的课件、选用适合的技术,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如灵山的荔枝、隆安的香蕉、钦州的龙眼、恭城的柿子、龙胜的柑橘、荔浦的马蹄等农产品在产季都曾通过村里的网络教育平台销售信息,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洽谈收购,改变了以往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农村经济大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4寓教于乐,远程教育是丰富村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7

【关 键 词】现代性 后现代性 远程教育

各国的远程教育都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就是距离、通讯技术的使用以及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其中距离是开展远程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正如基更所说,“教师与学生相互准永久性分离是远程教育中问题的关键和机遇所在。”远程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为了克服这种时空距离就与通讯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网络象人体神经系统一样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空间距离正在消失;时间上也为了适合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同时具有同步性和异步性,学习时间大大缩短;技术的广泛而恰当的使用,使实体处于分离状态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理与心理距离大大地缩小了;同时远程教育强调对课程的结构化设计,使得学习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性。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各异,因此远程教育就对应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相应的发展模式,处理好“远程教育普遍规律与中国国情和传统特色的结合”[1]的关系文化背景作一下探讨。

一、后现代性对教育的影响

本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远程教育学者试图从后现代性角度去探讨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比如,彼得·贾维斯在论述远距离经验哲学基础时指出:“正如 Otto Peters 论述远距离教育可以用工业化生产的观点进行分析一样,也可以把远距离教育看作是晚现代性的象征。”又如德国的奥托·彼得斯认为,德国“哈根的远距离大学已经出现了后现代趋势”,“从后现代的观点看使得远距离学习的学生从事全日制工作及长时间紧张的学习,这种双重负担是不人道的”[2]等等。那么,后现代性是什么?

后现代性是当今西方兴起的“后学”之一,是通过批判现代性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同时又是现代性的接续与发展。现代性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率先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开始的,它崇尚科学与理性,并因此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富足的生产力。然而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步入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后工业化社会。此前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化)在给西方国家的人民的带来富足的物质的同时,又给人们精神上以重创,人们在下世纪将面临的四大挑战竟是“和平、不平等现象、可持续发展和‘醉汉船’综合症”[3]。这一切导致了高度物质文明之下人们精神的彷徨、失落与无奈。生态恶化、核恐怖、极权统治等恶果使人们开始对工具理性产生了怀疑,继而批判现代性,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这种思潮迅速蔓延,扩展到包括文学、社会学、哲学以及教育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按照反现代主义的不同程度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性主义和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其总体特征是非理性、反中心和否认终极真理的存在。后现代思维有三个显著特征:反思现代性、多元思维和否定性思维。这种思维在教育上的积极影响就是重视个性和差异性,教育的本质被更多地理解为学习者获取信息和自主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也不再是现代性支配下的“给定”(given)的东西,相反后现代性要瓦解这些“给定”的东西,“使教育具有批判的特性和适当的不确定性;鼓励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性标准。”[4]。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性教育能给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机会,追求个性化和异质性。而以通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这种追求成为可能。反照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我们主要研究视角是否也要转向后现代性?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先看一下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即国情如何,因为正确认清中外远程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为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根本、找到了落脚点。

二、我国远程教育对现代性的选择

(一)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往往也是当今国际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这就使得远程教育在完成自身手段、方式、理论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唤醒人们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文化背景也不是连西方没有定论的后现代性,相反却是如何从传统性向到现代性的过渡,在我们这样一个现代性还未确立的国家要正确认清社会、文化背景,这对发展我国远程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从80年代就进入了全面工业化阶段,并从本世纪90年代起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但仍处于实现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据预测,到下世纪中叶将完成全面工业化阶段。然而在朝这个目标迈进的时候,我们却遇到了许多阻力。我国目前就面临着以下主要四个方面问题 :

·人口:人口基数大,到2040年前后,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都将达到最高峰,2050年人口达16亿的高峰,老龄人口比重将达34%。人口的数量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

·能源和生态: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消费国,据统计,我国可供开采的能源只能维持供应30年。30年后将出现能源危机。煤引起的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据。我国的酸雨区已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许多大城市空气的污染程度已远远超过国际认可的标准。CO2的排放量已超过8亿吨碳。广大农村和乡镇企业所需商品能源短缺,60%的农村居民靠柴草生活,长期过量燃烧的柴薪秸秆,造成生态质量继续恶化。同时,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所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沙漠化也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明证。

·文化、教育:从人口素质上看,我国一直未能摆脱扫盲的困境,而且由于科技的发展,不懂英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新文盲却正在出现。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可是依然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方法体系、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比如: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教育评价一直以定量化的考试、考核为主要手段,甚至出现了用分数去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爱国情操;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各地区、各民族的农村实际的情况;等等。这一切不但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而且给现代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二)现代性的选择符合我国国情

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而且现在转型正处于加速期。也就是说,我国远程教育所处的大背景不是现代社会,也不是信息社会,而是一个过渡社会,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两大任务:一个是工业化,另一个是现代化。而且,中国在21世纪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已步再是传统的现代化,要再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目标。当前,现代性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强刺激。在中国,目前缺少的不单是后现代主义,更缺少现代性这种东西,如果不注重现代性的培育,而幻想一步进入后现代状态,不但是幼稚的,而且将导致社会发展主体目标的缺失。中国现代性确立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借鉴后现代主义中的合理因子,使之为我国远程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三、现代性指导下的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策略

前面已经讨论过我们国家的国情,并提出了现代化这一艰巨任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远程教育,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就离不开现代性思想的指导。

(一)现代性要求远程教育手段信息化

“……在很多情况下,似乎可以考虑采取某种技术‘捷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依次经过发达国家已经历的各个阶段;从一开始就选用最先进的技术,这对他们往往是有好处的。”[5]远程教育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性使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比如在我国,由于时代不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不同,导致远程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分期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信息化的具体表现是:教学形式网络化、教学媒体数字化和教学信息多媒化。

2000年10月下旬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这给远程教育的启示就是以信息化促进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这也是现代性在远程教育手段和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所采用的具有双向、同步传输以及宽通道、大容量、多媒化特征的VBI、HFC、B—ISDN等技术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也不应放弃普及率很高的电视对计算机、电话等数字信息的传播,“天网”与“地网”的相接就体现了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与实践应用。

(二)远程教育理论要体现现代性

现代远程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学模式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比如我国的电大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先后经过了1979年的“自学视听生”、1993年“大学基础教育”、1995年的“注册视听生”、1999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等四次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又如德国远程教育专家彼得斯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工业化理论”,虽然在西方它有被“后工业化理论”所替代的趋向,但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的“合理性”、“大批产品”(即学生多)等理论十分适合我国的国情。远程教育理论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他与其紧密相关的理论的现代性上,如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传播理论等。最重要的是,远程教育在体现思想现代性的同时,要立足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远程教育理论体系。

(三)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运作要体现现代性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以弥补原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损失,这就决定了我们用到教育上的资金是有限的。在教育方面,国家大力提倡“科教兴国”、并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许多战略,也因此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如何使这些投入的经费能带来长期效益,使其周转下去,实现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投入、就办一件事,不考虑长远的发展,这就是现代性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远程教育要实现产业化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自主经营,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而不是等、靠、要,一味地依赖国家无限的投入。这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经营策略。

(四)远程教育的目标要体现现代性

我国远程教育应该以培养能力强、高素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要目标。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培养他们学会获取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孙福万先生认为远程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观念是后现代的(参见“远程教育——一种后现代教育”孙福万《开放教育研究》1999年第五期),这是从远程教育系统内部来考察的,非常符合西方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然而从宏观上看,我国的远程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多的是其现代性。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要时刻以现代性为指导思想,同时借鉴后现代性合理的东西,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思考” 丁兴富在2000年4月上海电视台举行的“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发展”学术报告会上的报告

[2]:《远距离教育理论与原理》德斯蒙德·基更编 丁新等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对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定位以及专业素养等含义进行简要阐述,分析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角色冲突,并从加强远程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自我转换、丰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以及加强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转换及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促进我国远程教育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全方面提升。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远程教育教学应运而生,而远程教育教学最终成为完成终身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模式,远程教育教师的主体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远程教师综合素质,是影响实现教育教学终身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远程教育教学由于教师和学生分离,通过使用网络传播系统以及互联网传播介质达到教学的目的,且远程教育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学习场所不固定以及教学方式现代化,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应该运用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自身定位,健全教师教学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终身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远程教育

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来说,远程教育主要是指各类学校或者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狭义来说,远程教育是指在地域上将教师与学生分离开来,学生可以在互联网远程自主学习,而教师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通过将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有效结合,与各类学校以及社会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主要针对狭义的远程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本文主要对狭义的远程教育进行探讨,而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是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伴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对于远程教育教学教师的标准以及要求是什么样的,从事远程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素养,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应该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通过远程教育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当辅助的角色,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自由选择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

(三)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对于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情意。而在这三个方面中,讨论最多的当属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合理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学科基本知识,远程教育教师与高校教师教育学术标准要求一致;然后相对重要的是知识理论。目前,远程教育受教育者大多具备白领、成人以及兴趣爱好的特征,而远程教育者应该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学习风格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给予受教育者有针对性的学习服务,而对知识理论的熟练掌握是远程教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远程教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设计、知识学习服务、网络交互技能以及专业技能应用。然而,现阶段教育研究者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研究、课程结合、资源合理利用、团结协助等方面没有引起重视。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一大因素,已经和职业道德一样引起极大的重视。

二、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

(一)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意义建构的协作者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传授。远程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一致,非常重视学生熟练掌握教学知识,结合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远程教育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所学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应当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远程教育教师的教学角色没有改变,而教育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远程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和学习为教学中心,远程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服务于学生,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有所提高,学生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自主选择权,远程教育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创立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融入到创新的知识结构中去。基于此,远程教育教师应当以辅助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学习并完成知识的传授,避免二者协调失当产生其他矛盾。

(二)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有效融合,远程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相较于国外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的远程教育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并且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应当在知识传授、管理体系、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让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知识理论离不开实践经验,远程传授者应当熟练掌握教学资源,积累实战经验,从经验中探索出适合发展的教学规律,结合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理论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现代远程教育不仅是理论的实践者和检验者,还应该在实践中寻找新的知识理论。

(三)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与服务者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教学的实际目标,并制订教学具体计划,完善教育教学方案,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创立合适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基于上述因素,远程教育机构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知识必须具备整体的认知以及熟练掌握。而远程教育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是服务者的角色,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全面的服务。例如,指引学生熟悉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并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知识;根据学生个性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给予适当的协助;积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欲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辅助;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四)教育者和学习者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现代教育应当形成完善的教学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友好型教育学习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祖国未来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教育教师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教师应该身先士卒,作为终身学习的引导者。学无止境,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下,教师应当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创立出以学生为主的创新型教育体系;而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适合时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应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教师应当努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信息传播技术有效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而以上所说的一切需要教师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我国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三、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及专业发展路径

(一)加强远程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自我转换

1.转变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转换。随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就是说,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学习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远程教育要实现这一模式的创新,就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而在传统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现代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而对于传统教育下的教师来说,立即改变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挑战。教师教育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已经被国民认为是知识传递和传播的人群。所以,转换教育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基于此,位于开放教育前沿的教师,应当主动进行角色转换,认识到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降低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转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保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实教师角色转换的知识储备。在新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对于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实际操作、科学研究能力等都有比较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知识技能,以便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一,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第二,新时代的教师应当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以及互联网软件。应当熟练掌握互联网教育教学技术,走在教育教学的前沿。通过理论知识和互联网教育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应当具备掌握移动通信、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讨论以及互联网课件等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技术进行交互性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和教学组织的专业化。第三,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科学研究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远程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还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丰富远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

在实际的校本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以及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该种方式不仅能够在教育系统内部实施,还能够通过建立分校或者工作站的方式展开校外合作机制,在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单位或者学科中实施教师实践工作。当前,我们还未成立专门的远程教育教师体系,但是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师培训体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我们通过建立教师网站BBS专题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教师远程在线专题讨论活动,当然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其他教师的智慧,并且将他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研究项目所需要的东西。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平台,并且通过建立网络培训以及视频拍摄的方式避免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师集中培训所带来的培训压力,该种方式还能够有效降低教师培训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提升教师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采用长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外来人员参观交流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的先进远程教学技术的学习,有计划地增加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大力支持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准许教师进行离职再教育,从而有效提升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教师的自身综合实力。

(三)加强环境建设

1.提升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有效改善网络运行环境。当前,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网络运行环境的基本质量。而学校所提升的网络质量必须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数据的传输速度应当较快,网络终端应较多等,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够确保教师在各个时段的数据资源需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聘请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完成日常的网络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于产生的网络问题能够采取最及时有效的措施完成网络修复,最终实现网络质量提升的目的。

2.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增强教师归属感。对于学校来说,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教师的校园归属感。增加校园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再教育工作,保证教师能够快速成长,积极组织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只有在信息交流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轻松的教师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实现和谐校园构建的基本目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教师校园归属感的有效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过程中切实需求的相关内容,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远程教学实践来说,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教师自身,都会对整个远程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教师自身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其自身的状态以及教育体制为教师所提供的发展平台是决定远程教学实践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韵.远程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结构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64-65.

[2]严冰,孙福万.关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94-95.

[3]翁朱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39-40.

[4]金丽霞,张云霞.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1(6):89-90.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83―0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对于农远理论体系的框架至今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就需要农远研究者用心思考、深入研究。

一 基本概念

1 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规划和指导下,通过信息资源的建设、传递及应用,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农远(以下“农远”是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不断发展起来的,能够突破城乡之间的地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空间转移,用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

2 农远资源、农远资源建设和农远资源应用

农远资源主要是指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潜件资源。农远资源建设主要是指根据农村教育的具体情况,配备硬件资源,设计和开发适合农村特色的软件资源,提升潜件,包括对教师进行各级各类的培训,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信息通信技术等内容。农远资源应用是指农远资源被广大农村学校、行政机构、农民致富、继续教育等使用。农远资源质量是农远的生命线,农远资源应用是农远的核心。

3 农远管理和农远质量

农远管理是指各级农远管理人员应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农远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监督、调控等,以期提高农远资源的应用效益,实现农远的最大价值。农远质量是指通过农远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提高其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农远管理是农远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而农远管理必将提高农远质量。

4 农远可持续发展

农远可持续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考虑农远各个要素,包括资金、资源、人、管理等要素,既要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及为“三农”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作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发展的保障,不仅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特别是潜效益),而且整个系统工程也可能成为一次性投资,使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实现更大层面上的信息交互。

5 农远三种模式

光盘教学模式: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光盘这一视听设备进行,也是辅助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1]

卫星资源教学模式:是指客户端用卫星接收设备接收的、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与资料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

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它是学生和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 基本原理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有其成立的前提假设。理解理论的立论前提对把握理论研究的方向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提出下面几条立论前提:

(1) 农远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2) 农远的理论研究是保持农远稳健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才能不断推动实践向前发展。目前,农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另外,国外也没有理论可供借鉴。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保持农远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要把农远的教学模式、技术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探索和研究作为创新的重点。

1 农远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农远成本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每名学生的过程中, 因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而由社会、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3]农远效益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农远必须努力追寻节约成本的机会,但又不牺牲或放弃效益。

2 农远资源建设与应用之间的关系:

目前,农远工程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包括硬件,软件,软件质量,人件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解决好“高速公路,车,车速,人”的问题。目前情况是“条条大路车很少”,出现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问题。软件资源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应用,才能促进再建设。建设-应用-再建设-再应用,形成良性循环,科学解决资源建设和应用这一对矛盾。

3 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也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两部分。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方式。“当教学资源进入到教学系统后,使教学系统发生了两大明显的变化:一是使更多的教学材料进入课堂、进入到教学过程中;二是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关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四要素的关系,使得教学系统结构进行了重构,形成了现代远距离教学系统,出现了现代远距离教学模式,同时引发了对远距离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特别功能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与应用,将对教学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教学系统的重构,形成新的教学模式。”[4]

4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方式。教学方法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所采用的师生活动。教学模式不同,或者说构建或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两个基本的要素加以分析,即是否存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或理念、是否存在不同的教与学的理论。一两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并不会带来教育模式的根本改变。例如:在提到传统教学模式时,它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主导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是不是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呢?显然不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同样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常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分工,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活动。我们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5]

三 基本方法

1 农远资源建设方法:

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建设。硬件资源建设方法主要指三种技术模式的配备;软件资源建设方法主要指软件资源收集与处理、加工与合成、筛选与二次加工等方法。

2 农远资源传送与管理方法:

农远资源传送主要指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各种软件资源传送到农村,通过农村接收站接收,获取信息资源,然后进行应用。在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管理手段和方法。

3 农远资源应用与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使用农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当然必须掌握三种技术模式的涵义及其具体应用方法。为了提高三种技术模式的可操作性,必须将这些模式具体化,形成可操作性更强的微观教学模式。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微观模式可能体现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必然会构成面向三种技术模式的微观模式群。

4 农远成本与效益最优化的方法:

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方法,解释、分析和研究农远的各个阶段建设和各项工作,争取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做到工程的整体优化。

四 理论基础

对农远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种传播理论(拉斯威尔的“5W”传播理论、施拉姆的双向传播理论、贝罗的“SMCR”传播理论)、系统方法、创新推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本文主要探讨系统理论、创新推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远的影响。

1 系统方法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行规律的整体。”[6]一方面,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农远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即把农远放在整个社会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把握农远与社会的关系。农远属于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都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整个社会系统为农远提供支持服务,包括人员、设备、资源、资金、技术等的注入,为农远发展提供保障;同时,社会系统也对农远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服务,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服务“三农”,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等,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用系统方法分析农远系统本身,即要把农远系统的内部结构拆开,对各个子系统或要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农远系统。我们主要提取了四个子系统(要素),即人、资金、资源和管理。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我们在后面将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系统理论为农远确立了基本要素及基本关系,为农远的模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推广理论

(1) 创新推广的定义

“创新推广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过特定的传播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7]该定义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首先,创新主要指对于受传者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一个新方法,一项新实践活动,一项发明等。这里的创新主要落在“新”字上,对于被传播者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而不一定是创造、发明;第二,传播渠道,指新事物通过某种推广通道被受传者分享信息、共同理解;第三,时间,任何一项新事物都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够被广大参与者分享和使用,当然,不同的事物创新推广的时间不同,比如:手机的大范围推广只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司机使用安全带则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获得大面积的推广;第四,社会团体,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单位,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目标。这个社会团体可以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官方组织或分支机构,当然也可以是个人。社会团体本身能够影响创新推广的速度。创新推广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2) 创新五大特征

首先,相对优越性,指一项创新比旧事物具有很多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表现在经济、便利、快捷等方面。当然,优越性越高,创新推广速度越快,时间越短;第二,兼容性,指创新事物与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是否一致;第三,简略性,指一项创新越简单易懂越容易被广大参与者所接受、理解和使用;第四,试验性,指一项创新能够被人们多次尝试使用,感受其优劣、好坏;第五,可观察性,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多大程度上能够观察到创新的结果。

(3) 观念引领者的特点

“第一,更多的接触各类外界传播,因而眼界开阔;第二,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第三,具有创新精神。其显著特征是:他们在系统的传播结构中处于独特的富有影响力地位――处于人际关系传播的中心。”[8]

(4) 创新推广理论对农远的启示

首先,农远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一件新事物,也是一项新的实践活动。虽然,农远是由我国政府发起并推行的活动,但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生及社会人群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所以,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创新推广中的“创新”。传播通道主要是通过“天网”“地网”“人网”来实现。农远这项创新活动的推广效益我们目前还不敢下定论,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创新活动的推广都是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根据教育创新推广的特点,农远这项活动要获得效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农远这项创新推广活动的社会团体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的农村中小学校。每个学校开展农远情况不同,也会对农远本身带来不同的影响。比如两位女教师条件相同,29岁,已婚,专科毕业,乡中心小学普通教师,教授语文。你可能会认为他们对学校开展农远的认识基本相同。但这两位教师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一个在A乡,一个在B乡。A乡中心小学有67%的教师都积极接受农远,而B乡中心小学只有18%的教师接受农远。虽然省教育厅基本上同时在这两个乡推广农远,但这两个乡中心小学有关农远扩散的社会结构和传播结构差别很大。由于系统的影响,我们可以预测A乡中心小学女教师与B乡中心小学女教师相比更可能接受农远。因为A乡中心小学的教师都会鼓励她采用,A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倾向与农远,而B乡中心小学则不。同样,对于农民及农村党员、干部及其它社会人群接受农远也是相同情况。

其次,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及骨干教师是创新推广中的观念引领者,他们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早期使用者和接触者,引导和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及喜欢信息技术的教师帮助其他教师使用远教资源。学校也要给予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教师奖励,也叫创新的激励机制;另外,对于一些始终不接受远教资源的教师必须采取强迫机制。

最后,农远活动的五大特征:第一,相对优势,农远的优势在于其提供大量的资源,为提高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农业技术培训和党员、干部培训等带来了很大益处;第二,相容性,指农远要与我国广大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整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远教资源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我国广大农村多元化的特点,才会得到迅速发展。第三,复杂性,它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纵向来说包括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横向包括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模式、远教模式、教学应用、运行成本和效益等;另外,对于各种人员使用远教资源时,我们应尽量使这些资源简单易懂,方便易用,灵活易学;第四,可试验性,我国农远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已经全面开展;另外,对于各种人员使用远教资源时,应该鼓励使用,大胆尝试;第五,可观察性,前面我们提到,由于教育创新推广本身的特点,这项活动要获得结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可观察性体现得不明显。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英文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是可持续发展。”[9]

(2) 对农远的启示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把握和研究农远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农远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前农村教育及为“三农”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才能促进农远逐步提升品质。质量和效益是农远永恒的主题,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农远观。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的农远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思想理念、资源建设、资源应用、人才培训、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科学管理等问题。要实现农远可持续发展首先以政策为主导, 以观念为突破,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体系和科学管理机制,以技术与资源为支撑,以教师培训为核心,提升农远综合效益,从而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和信息化服务。

五 基本理论结构

农远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用农远组织结构图作为架构将理论内容组织起来,使其更加系统。农远的理论内容的组织结构说明了农远中的原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图1中,可以看到农远理论基础主要由三种学习理论、三种教学理论、三种传播理论、创新推广理论、系统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农远教育既根植于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也离不开现代远程教育。而农远教育本身包括六大组成部分,分别是农远管理、农远质量、农远成本、农远效益、农远资源和农远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通过此理论体系结构图能够概括农远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

――――――――

参考文献

[1] 李兆君,李文.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4.

[2] 李兆君,李文.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3.

[3] 杨晓宏,贾春燕.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38.

[4][5]郭绍青.正确认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三种硬件模式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42-45.

[6] 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04.

[7]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

[8] 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辛欣译.创新的扩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4.

[9]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21世纪议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9-10.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U Chang-cheng1YANG Xiao-hong1JIN Xu-ying2TURD Iahmat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2.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Kashgar Normal College,Xinjiang, Kashgar, 844000,China)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篇10

一、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的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

1、首先要宣传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的意义,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在建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新型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要总结、升华已有的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实践经验;要研究、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各级领导都应自觉地树立科研意识,同时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宣传和倡导在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开展远程教育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了解开展远程教育高校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科研工作的紧迫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观念、组织建设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重视科研工作,自觉用科研成果指导岗位工作,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科发展、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科学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总结适合中国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特色的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保证、理论依据,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调查报告、有关信息、目标预测,以及可选择的改革方案,为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搞好信息化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是形势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普通高校纷纷参与现代远程教育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必须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提升科研工作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逐步认识到:科研是远程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是远程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科研之所以能促进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因为科研能使我们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新的信息,帮助我们理性地总结我们的远程教育实践,增强我们对未知领域和教学规律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改进和丰富我们教学活动,科研能出学科带头人,出专家学者,并通过教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这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开展远程教育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科研意识,浓厚学术氛围,通过抓科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才能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前进。

二、国外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

国外在远程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加拿大远程教育学者贝茨所言,“在这一切中最重要的,也许是信息技术为个别学习者提供了巨大潜力,它将使教育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使教育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需求而不是达到教育机构的要求,去发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技能,如批判性思维,知识构建和协作学习”。美国远程教育专家穆尔也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会议将实现从远程教育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向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别化需要的转变,它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控制权和自的媒体。有证据表明,计算机会议比传统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互作用的质量”。从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来看,美国远程教育学者提到,美国的“传统教学院校日益增加运用计算机会议来扩展他们的课堂教学,并使他们的教学个体化”。Shoemaker也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要求成人研究生和年轻学生熟悉计算机才能学习各种学位课程,这种要求也变得越来越普通。为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注册事项而制作的各种软件,也和机构不管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所有建筑物中的网络联系一样,也变得越来越常规化”。其他研究如:美国伊万斯的《全球化,后福特主义与开放远程教育》,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全球化紧密连系在一起。英国的西沃特《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介绍了一种新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霍姆伯格《远程教育在世纪之交遇到的认同危机》。鲁姆勃尔《远程教学大学在竞争中的相对弱势》。瓦格纳《超越远程教育:分散学习系统》。基更《个别化学习——远程教育中的一张王牌》。

这些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与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原有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有较大的差距,总之,不太符合我国国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必须靠我们自己的研究,靠我们去探索。

二、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落后的原因

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缺乏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的考核缺乏实际经济效益指标,在科研的资金、人员投入上严重不足,相当一些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甚至没有专门安排资金、人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科研工作。科研体系仍存在封闭性,受传统小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严重。各开展远程教育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和高校科研机构相互隔绝,学科间缺乏交流,使本已薄弱的科研力量无法形成合力,孤军作战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封闭的科研体系是和科研的社会化进程相违背的,造成了科研课题的小型化、分散化和重复研究,技术配套性差,科研水平难以提高。大大浪费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高校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不利于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科研经费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后备力量缺乏,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上级教育等部门的资助,很难争取到地方科研经费。造成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后备人员缺乏的问题也阻碍着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科研的持续发展。管理僵化、考核评价指标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普遍采用死板的静态管理方法,同时部分高校在对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的评价上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定量考核指标不足,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部分高校内部奖励的“马太效应”突出,这大大挫伤了有潜力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现代远程教育科研既要遵循经济规律运行,又不能违背科学规律,应该依照自身条件,结合特色优势,走稳健改革的发展道路。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路

1、引导现代远程教育科研人员重视远程教育研究工作。近年来,教育部正在开展的重点课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次切入点,把加强现代远程教育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作为重点,倡导前瞻、创新与理论导向作用,既需要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既需要了解国内外远程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也需要挖掘远程教育的内在特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应当把握实践的理论性和理论的实践性,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把科研成果尽快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应用类研究项目要注意转化与应用的前景,开发类项目要有企业或经济部门的参与。通过艰苦、细致和创造性的探索,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实现科研工作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服务社会的最终目的。

2、建立具有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思想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过去科研人员的工作思路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科研人员习惯于从文献中寻找课题,所以开发的科技成果大多数无人问津。在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的科研思路应是在进行课题和项目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并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逐步优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要素,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市场需求、有应用前景和有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项目中去,科研项目选择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所急需的科研项目。我们应强化创新求实观念,坚持把科技工作推向市场,使科技工作出现一个良性循环。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管理模式上由静态过渡到动态管理。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科研静态管理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应转变为动态管理。要根据各个科研项目进展的具体情况做出灵活反应,及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具体学科制定、完善、修改考核评价指标;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学校科研部门着重对于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在某些小型项目或重大项目的具体问题上,管理职能部门不直接干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用经济的方法管理科研是实行科研成果的有偿使用,采取科研合同制,明确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改革工资制度,重贡献重能力,把资历放在次要位置,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价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4、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和有利的资金支持,建立科学研究基金,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朝着良性循环的既定目标发展。在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环境的同时,学校在经费支持上应加大力度。

5、我们应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用人机制,组织科研创新队伍。实行项目负责制,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例如实行的科研项目与科研编制挂钩制度。他们根据教师和科研人员立项课题的难易程度给予半年或一年的科研时间,进行项目人员招聘制和项目承包合同制。基础理论性质的研究机构则实行项目人员聘任制,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