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3:08:55

免疫管理论文

免疫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放射免疫显像

ThepreparationofF(ab′)2fragmentofmonoclonalantibodyTIGTC-Ⅲanditsapplicationintumorradioimmunoimagine

SHILe-Hua,YANGJia-He,CUIZhen-Fuetal.

EasternHepatobiarySurgeryHospital,TheSecondMilitaryMedicalCollege,Shanghai200433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realizetheimmunoimmagingwithF(ab′)2fragmentofmonoclonalantibody(TIGIC-Ⅲ)forPLC.Methods:Monoclonalantibody(TIGTC-Ⅲ)againsthumanprimarylivercancer(PLC)wasdigestedintoF(ab′)2fragmentbypepsindigestion.Afterlabelledwith131Iand125IradioiodinatedF(ab′)2wasinjectedintonudemicebearingtumorxenograftsofPLCviatailveinandradioimmunoimaginewasperformed.Results:TheexperimentresultsshowedthattheyieldofpureF(ab′)2was31.7%±2.4%,theimmunoreactivityofF(ab′)2basedonthecellbindingstudieswasretainedwell.Aftertheinjectionof131I-F(ab′)2intoPLCtumor-bearingnudemice,photoscintigraphywasperformedatintervalsof12h.Thexenograftswerevisualizeddistinctlyduring24~96h.Conclusion:Theratiooftumortonon-tumor(T/NT)washigherthanthoseoftheintactIgGinalltissues.XenograftsofPLCinnudemiceacumulatedTIGTC-Ⅲ.Theexcretionofradioactivitywasdecreasedrepidly.

KeywordsMonoclonalantibodyF(ab′)2Radioimmunoimagine

用胃蛋白酶法制成TIGTC-Ⅲ的活性片段F(ab′)2,标记上131I后进行了裸鼠人肝癌移植模型的放射免疫显像(RII)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单抗TIGTC-Ⅲ的制备TIGTC-Ⅲ系将肝癌细胞株HEPG2免疫Balb/c小鼠后将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而成的杂交瘤分泌的一系列抗体之一,已经抗体的专一性分析[1]。

1.2抗体片段F(ab′)2的制备与纯化按Harlow方法进行[2]。

1.3TIGTC-Ⅲ和F(ab′)2的标记及其免疫活性测定用氯胺T法[3]。标记物用SephadexG-25柱分离,去除游离碘。0.22μm微孔滤膜除菌,用细胞结合分析法测定免疫活性。

1.4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建立[4]将PLC细胞接种在4周龄的Balb/c裸小鼠腋部皮下,待肿块长到0.8cm3左右时进行定位及治疗研究。

1.5放射免疫显像及抗体的生物学分布

1.5.1动物处理标记抗体注射前72h起,在饮用水中加1%碘化钾,以封闭裸鼠甲状腺对碘的摄取。

1.5.2TIGTC-Ⅲ及F(ab′)2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5]12只荷瘤裸鼠,每鼠注射7.4×106Bq的125I-F(ab′)2,给药后每24h处死3只,取肿瘤、血液及各脏器。分别称重并测其放射性算出T/NT。另取3只荷瘤鼠,从尾静脉注入125I-F(ab′)2及非特异性的131I-F(ab′)2,48h后处死,取器官组织称重后分别测放射性计数,计算定位指数。

1.5.3放射免疫显像每鼠注射200μCi/0.1mg的131I-F(ab′)2,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非特异131I-

F(ab′)2,每12h行γ照射。

1.5.4标记抗体的生物半衰期42只8周龄的Balb/c小鼠,分完整抗体组与F(ab′)2组。分别于给药后12、24、48、72、96、120h处死,分离血清并加200μl肝细胞(1×106),测放射性计数后算出抗体的生物半衰期。

1.5.5TIGTC-Ⅲ及其F(ab′)2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取6只8周龄Balb/c小鼠分全抗体与F(ab′)2组,给药后分别于6、12、24、48、72、96、120h自尾静脉取血10μl,测放射性后绘制放射性-时间曲线。

2结果

2.1抗体片段的制备纯化TIGTC-Ⅲ,经电泳检测纯度大于95%。用胃蛋白酶消化,16h以上消化完全。消化液经层析后第1峰为F(ab′)2。其产率为31.7%±2.4%。

2.2标记抗体的质量控制TIGTC-Ⅲ的标记率为72%,比活度为7.54MBq/mg,放化纯度92.5%±1.7%。TIGTC-Ⅲ及其F(ab′)2标记上碘后,与PLC细胞的结合率分别为45%与28%,mIgG与其F(ab′)2的结合率均小于5%。

2.3不同时间每克肿瘤及其它组织对TIGTC-Ⅲ及其F(ab′)2的摄取量见表1。

2.4不同时间的T/NT值见表2。

2.5定位指数静注碘标抗体后48h,测得定位指数TIGTC-Ⅲ为3.45,TIGTC-ⅢF(ab′)2为5.88。

2.6荷瘤鼠放射免疫显像注入抗体后24h瘤区有放射性浓聚,36h后肿瘤显像。显像最佳时间为全抗体96h左右(图1,B),F(ab′)236~48h(图1,A),mIgG整个显像过程无明显浓聚(图1,C)。

2.7抗体的清除速率及生物半衰期F(ab′)2在心血管的清除明显快于完整抗体,F(ab′)2的生物半衰期约20.0h,全抗体为52.6h左右,两者差异显著。

表1裸鼠组织对完整抗体及其片段的摄取率

Tab.1PercentageintakeofTIGTC-ⅢandF(ab′)2pergramoftissue

Tissue24h48h72h

TIGTC-ⅢF(ab′)2TIGTC-ⅢF(ab′)2TIGTC-ⅢF(ab′)2

Tumor0.311.412.210.793.110.68

Heart0.460.360.480.300.450.15

Blood2.511.451.870.621.620.41

Kidney0.911.750.926.870.760.59

Liver1.620.501.860.321.270.20

Lung0.860.940.670.580.630.22

Muscle0.360.250.310.240.420.15

Spleen1.390.811.520.401.230.19

Bone0.330.210.350.190.470.11

表2裸鼠注射完整抗体及其片段后的T/NT值

Tab.2T/NTvaluesofdifferenttissueinnudemiceafterinvivoinjectionofTIGTC-Ⅲ&F(ab′)2

Tissue24h48h72h

TIGTC-ⅢF(ab′)2TIGTC-ⅢF(ab′)2TIGTC-ⅢF(ab′)2

Cerebrum19.5018.3321.8020.2023.5022.80

Bone2.702.852.953.023.202.85

Blood0.690.890.711.180.781.22

Heart1.380.692.502.883.102.72

Intestine2.251.124.754.865.305.58

Kidney1.080.432.150.562.400.81

Liver2.072.552.603.843.024.24

Lung1.270.981.340.761.500.80

Muscle3.503.253.783.453.853.47

Skin0.430.660.981.721.421.56

Spleen1.671.902.253.442.483.89

Stomach1.410.722.853.983.704.65

图1F(ab′)2注入荷人肝癌裸鼠体内后72h的RII

Fig.1TheradioimmunoimageofPLC-bearingnudemice72hafterinjectionofF(ab′)2

3讨论

在以单抗为载体的放射免疫显像中,由于完整抗体的Fc段常与组织细胞的Fc受体结合而使本底清除减慢,从而影响成像,抗体片段优于完整抗体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6]。我们实验结果亦表明F(ab′)2比完整抗体有如下优点:F(ab′)2进入肿瘤速度快,生物学分布特异性提高,定位指数上升,血清本底下降迅速,生物半衰期明显缩短,从而使成像时间提前,成像清晰。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定位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单抗在肝癌的应用主要在于放射免疫治疗,由于F(ab′)2的以上特点,使抗体片段在肿瘤部位的摄取量低于完整抗体,且生物半衰期短,免疫活性低,从而用于肝癌导向治疗不如完整抗体。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在抗体片段的制备中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尽可能高的消化产率及保留免疫活性。本实验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此法虽然产率较低,但方法简便,免疫活性较高。F(ab′)2片段的免疫活性在标记的前后均低于全抗体,可能是消化过程中酶对其损伤所致,为保留抗体的免疫活性,应尽量缩短反应时间。

作者简介:施乐华,男,40岁,肝胆外科学博士;

指导教师,吴孟超,男,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肝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

作者单位:施乐华杨家和崔贞福吴孟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3)

潘文舟孔令山(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王明库(黑龙江红兴隆管局中心医院,黑龙江155811)

4参考文献

1施乐华,吴孟超,陈汉etal.分泌抗人原发性肝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TIGTC的制备及专一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17(4):313

2HarlowED.Antibodiesalaboratorymanual.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1988:615

3肖祥熊.实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5

4刘康达,鱼达,包炎明etal.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导向研究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1988;10(6):414

免疫管理论文篇2

自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论以来,学术界针对审计“免疫系统”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现有的文献情况看,目前有关审计“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和定位等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则不多见,研究的成果也不成体系;即使有部分学者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但从研究的技术路线看,学者们大多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结合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工作特点,然后提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内涵,并以此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途径,或探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启示等,显然,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体Agent技术的发展,利用具有一定自主推理、自主决策能力的Agent以及由其组成的多Agent系统来优化和实施企业风险控制,已成为当前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机构基于Agent理论及技术对审计“免疫系统”进行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理论及技术,尝试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研究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以拓展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

二、智能体相关概念

智能体也称主体、、Agen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权威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智能体定义为:具有自主,并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主动交互,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任务的组织或人。

一个典型的智能体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智能体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信息,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进行自主处理,形成决策(包含若干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动作步骤等),最后,将决策结果借助执行器作用于外部环境,同时,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即智能体具有智能性。

智能体除了具有智能性外,还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所谓自主性表现为Agent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其行为是自主的、主动的、自发的、有目标和一定意图的,能根据目标和环境要求对短期行为进行规划,能在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所谓响应性是它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并对来自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所谓交互性表现为每个Agent可以与周围环境或其它Agent之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相互协作和通讯,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所谓协调性表现为单个Agent一般以某种角色存在于由多Agent组成的大系统中,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单个Agent可以与其它Agent进行各种信息交换,并在工作中进行合作与协调。

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单个Agent所不能够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将多个Agent组合起来协同工作,这就构成多Agent系统。在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且每个Agent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对事务进行自主处理,多Agent间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合作与协调,从而完成更复杂、更广泛的功能。由于多Agent系统中的Agent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合作协调性,使得各Agent 间的协作,表现为具有不同领域知识、承担多种角色成员的集思广益,在个体认知和群体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对局部问题(局部风险管理)的认知,并最终实现对全局问题(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解决。这种多Agent系统的协作过程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具有明显的群体性、交互性、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协作过程的互启发与互学习性等特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经济体,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干扰,这种状况客观要求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参与,紧紧围绕企业自身战略目标,让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流程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之中,对包括企业战略制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的免疫系统,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必须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紧密配合,在董事会授权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对企业各环节风险进行监督,对各部门及其员工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包含多种风险治理方式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由上述对多Agent系统的特性分析可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Agent系统。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企业部门或具体的人)各司其责同时又密切合作,通过Agent间的频繁通信,以协调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免疫”(风险管理),最终使企业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得到提升,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角色-Agent”分类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多Agent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从事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的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员工);二是从事风险管理、咨询工作的Agent(专门职能部门、项目组及其相关负责人等);三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决策的Agent(风险控制决策层);四是负责在上述每个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Agent。下面对图2各要素及其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说明如下:

风险感知Agent:企业一线部门员工,如:生产部、采购部等员工,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企业经济运行中所蕴藏的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基础。

风险识别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相关员工,他们能及时识别侵入企业的病原体(风险),并对抗体(风险应对措施或方案)的产生提供建议,对内部审计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对帮助企业快速感知和识别内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类风险,使企业不断适应复杂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险控制Agent:实施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项目组以及相关负责人等,他们根据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提供的风险信息,按照一定的工作规范及职责,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的局部控制),对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免疫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

风险控制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二道防线,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环节。

风险监控Agent:企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等,他们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咨询、监督和指导职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将免疫信息(风险控制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与层次之间进行传递和沟通。

风险监控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与修复,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对企业免疫力的形成,强化企业免疫记忆等至关重要。

通信Agent: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血液和淋巴,有使分散在人体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通信Agent负责在不同类型Agent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确保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各Agent间的协同,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共同应对。

四、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免疫路径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当人的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首先,人体最外层的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会对病原体进行免疫防御,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病原体通过第一道屏障进入人的机体后,免疫系统就进行先天性免疫阶段(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它是机体在长期不断与外界病原微生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理防卫机制,其特点是先天就有,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如果非特异性免疫不能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抑制或清除,则免疫系统进行后天免疫阶段(又称特异性免疫),即机体通过后天不断与病原体发生作用,最终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机制相似,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也有类似的“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了免疫力(提高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并形成免疫记忆(若干风险控制的案例等)。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原理,受组织免疫有关文献内容的启发,笔者将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免疫路径以图3进行展示。

一是免疫防御。当企业遭遇风险,风险感知Agent通过传感器等感知风险信息,一方面通过各自的岗位工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并将所感知的风险通过通信Agent及时传递给风险识别Agent和风险监控Agent等,同时,配合风险识别Agent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甄别;风险识别Agent根据风险入侵所产生的现象(症状),对风险进行特征分析,并评估其危害性,并将评估结果依靠通信Agent传递给风险控制Agent,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做好相应准备。在免疫防御阶段,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本单位业务熟悉、政策变化掌握及时的优势,它通过与风险感知Agent、风险识别Agent的密切沟通,对企业出现的风险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能进行及时监控,通过引导企业开展风险自查,定期召开风险识别与评估会等形式,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Agent感知和识别风险提供指导和咨询,实现风险的主动识别,使企业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发现。

二是非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而进行事先的、一般性的免疫应答行为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是伴随企业建立而存在的,是一种内生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和流程,而是深深嵌入在企业经济运营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中,对企业经济运营各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一种最有效形式。在非特异性免疫阶段,风险控制Agent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对冲和风险接受在内的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识别Agent传递的风险进行控制,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风险控制Agent的绩效审计,对其他Agent执行制度流程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形式,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帮助企业消除经营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是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所采取的后天的、特定的免疫应答行为。由于企业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情况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风险监控Agent必须时刻加强与各Agent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做好与风险控制其他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企业风险的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对风险控制Agent应对风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风险预警、应急预案以及应急资源储备(如应急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储备等)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企业各运行环节漏洞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各Agent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规定等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在特异性免疫阶段,对于首次入侵企业的风险,风险监控Agent有必要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专家知识工程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出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形成新记忆抗体),并通过信息沟通(如现场研讨、组织观摩等),将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等为整个企业所共享(形成组织记忆),确保今后企业再次遭遇此类风险的时候,风险识别Agent能在比初次识别短的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风险的识别,风险控制Agent能快速实施风险的应对(风险处理),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免疫修复”功能,使企业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本文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组织免疫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技术,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对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Agent系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相似,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路径也需经过“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要求企业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各阶段的重要性,为此,要强化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认真做好风险感知、识别、控制和监控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做好应对预案,同时,将风险监控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协调好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员工等诸多资源,以共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免疫(风险管理),最终完成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学习、记忆、自适应等,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内部审计‘免疫’调节机制研究”(12YJA630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免疫管理论文篇3

摘 要 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出发,在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并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进而指出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免疫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免疫管理论文篇5

在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以提高养殖效益。现就信息化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作一探讨。

1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一是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场业主有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回乡农民等,业主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致,有的掌握较深较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尚未入门,动物的饲养管理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文化层次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有初识字的,更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二是养殖场地规范不一致。规模养殖场场地有规范的,也有不规范的;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现代化的,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三是防疫制度建设有差距。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规模较大的动物防疫的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措施也较为落实,防疫效果也较好;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措施落实也相对较差,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四是规模养殖风险加大,动物防疫现状不容乐观。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养殖效益较高,但其风险较大,特别是动物疫病危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均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自己购买消毒药、疫(菌)苗积极防疫;初涉规模养殖的业主,盲目听信于有经验的养殖业主的防疫安排,未根据自己的养殖情况合理科学免疫。

2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2.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动物免疫程序混乱

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1-2]。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菌)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细小病毒等疫(菌)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1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失败。

2.2免疫用疫(菌)苗来源复杂,滥用疫苗和抗生素药物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养殖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大部分养殖业主,有的自己到成都、重庆、荣昌等兽药、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县境内兽药、饲料经营者处购买,也有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而来的。从这些途径来的疫(菌)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菌)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菌)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无法保证。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少数规模养殖场业主饲养动物的防疫存在滥用疫(菌)苗和漏防的现象。其免疫注射的疫(菌)苗较多,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也购买疫(菌)苗回来注射,如禽流感、猪伪狂犬病等;但往往却漏防了牲畜W疫病和狂犬病等,造成这些易发疫病的免疫空白,大有诱发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可能。个别规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素药物,在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治疗时大剂量加倍使用;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菌)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菌)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菌)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

3建议

3.1提高业主和饲养员养殖水平,改进动物养殖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

提高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很有必要,目前也显得非常迫切。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业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场内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采取聘请有资质的动物养殖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培训饲养管理人员,指导饲养管理工作的办法。但所聘请的人员不得只挂虚名,必须切实地履行职责。规模养殖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其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袋、室等消毒设施[3]。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且落差应大于5/1000,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动物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业主应安装自动供、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需要。

3.2建立健全科学信息化的动物防疫制度,规范使用疫(菌)苗和保健药品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用疫(菌)苗的使用,主要是加强管理。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动物防疫疫(菌)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菌)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4]。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制度。无论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剂还是生化制剂类动物保健药品,无论是消毒类药还是抗生素类药,虽能防病治病对动物有保健作用,但均能在动物体内残留,直接影响动物的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因此,必须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保健药品的使用,必须按使用剂量、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淘汰、禁用药品坚决不用。这不仅是宣传、说教性的规范使用,还应采取加大监管措施的力度促使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正鸣.对河北省滦平县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174-175.

[2]丛永博,严建梅,林玲,等.浅谈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技术思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77-178.

免疫管理论文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保健科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 目的 分析该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该社区8周岁以下的200名流动儿童以及200名该地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进行调查。结果 该地儿童的计划免疫建卡率(98%)明显高于流动儿童(30%),该地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明显高于流动儿童,该地儿童的“五苗”接种覆盖率(100%)明显高于流动儿童(52%)。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教育是提高流动儿童免疫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http://

关键词 社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c)-0136-02

[作者简介] 郑坚(1969.11-),女,壮族,广西崇左人,本科,预防保健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及成人预防免疫、社区疾病预防控制。

免疫预防是我国预防疾病的重要政策,免疫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控制甚至消除传染病,对于提高密集人群免疫力以及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我国开展免疫规划工作以来,我国的传染病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儿童免疫接种率大大提高[1],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群的比例不断增加,而流动人口儿童并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给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已经成为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导致免疫规划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为加强该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该研究随机选取了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期间在该社区的200名流动儿童和200名该地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在该社区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200名以及本地儿童20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的年龄均≤7岁,200名社区流动人口儿童中,男120名,女80名;随父母经商100名,随父母打工者60名,因其他原因来此地的有40名。本地儿童中有男孩110名,女孩90名。流动人口儿童以及本地儿童均为健康儿童,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00名该地儿童以及200名流动人口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免疫规划调查,首先应核对儿童的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出生年、月、日,是否存在预防接种记录,是否办理免疫卡证等情况,了解儿童家长对计划疫苗接种的知晓程度。了解该地儿童、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五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的单苗接种情况及全苗覆盖情况,仔细分析、探讨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

1.3 统计方法

选用软件spss18.00软件对所有查实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接种率=疫苗实际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100%。

2 结果

外来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较强,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计划知晓率较低,基层防疫医生服务不周等因素是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该地儿童的计划免疫建卡率(98%)明显高于流动儿童(30%),该地儿童的“五苗”接种覆盖率(100%)明显高于流动儿童(52%),该地儿童“五苗”单苗接种率明显高于流动儿童,该地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知晓率(98%)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儿童(50%),见表1。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居无定所,与该地常驻儿童相比,教育、经济、文化等背景相对复杂,导致社区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工作一直是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发展的瓶颈。根据该次调差研究结果,本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流动儿童的建卡率、“五苗”接种率以及“五苗”覆盖率均明显低于该地常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地儿童免疫接种率高出10~26个百分点,与张凤玉等[5]对流动人口儿童接种率的研究结果相似。根据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1 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意识淡薄 由于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家长主要来自外省的农村或偏僻山区,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下,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家长平时大部分的精心都在为家庭的温饱问题而奔波,很少留意孩子的疫苗接种情况,对儿童计划免疫的知识了解不够。其次由于大部分流动儿童在异地生活,儿童家长对现居住地防疫部门对于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并不熟悉,有的流动儿童家长认为自己长期在外打工,而且居无定所,觉得没有必要建卡、接种疫苗。

3.1.2 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的服务工作较繁重,免疫计划工作人员编制不足,加上投资经费不足,工作人员的待遇得不到保障,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同时部分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由于社会责任感缺乏,并没有经常性的进行走访了解流动人口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及时查漏补种,导致很多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建证,进而导致疫苗接种率较低。

3.1.3 流动人口儿童自身的性质 由于流动儿童的居住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大,很多接种通知会因为频繁的流动而流失,导致基层防疫工作人员并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难以实施长期规范的计划免疫管理机制。

3.2 加强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

于洋等人[6]对该社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经过2年多的努力,该地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已高达90%,相较罗田发等人[8]在2009年对本社区流动人口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中“五苗”接种率,高出10个百分点。经过该次对社区流动人口童儿免疫规划管理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新的体会。

3.2.1 加强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 正确的思想是规范行为的前提,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计划免疫知识讲座,仔细讲解计划免疫工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让家长明确计划免疫的最终受益者是儿童,讲解计划免疫的接种相关知识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同时应该加大对儿童计划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以“进社区”、“进户”、“进外口办”以及“进报纸”等“四进”为载体扩展免疫规划的覆盖面,进而提高流动人口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同时由于流动人群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免疫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机短信提醒儿童家长之间相互通知,并免费为所有的适龄儿童家长免费发放预防接种通知。

3.2.2 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 目前,很多社区对于外来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报告仅仅包括儿童的出生年月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内容,信息报告比较单一,导致经常出现流动儿童联系不上的现象,不便于掌握流动儿童的动向,应尽量将流动儿童的信息报告综合化,国家政府部门应积极与卫生部门合作,根据不同地区社区外来流动儿童的情况成立相关的流动儿童管理小组,并将职责落实到居委会以及当地派出所等片区管理部门,居委会以及派出所应定期进行地毯式的调查方式来掌握本辖区外来流动儿童的动态,并将具体情况定期进行整理、汇报,以便政府及免疫工作单位制定当地适宜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方案。同时应该不定期的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小学、幼儿园进行集体接种的计划免疫活动,每周指派专人深入流动儿童密集地区调查流动儿童的状况,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卡的转索和接种报告制度,尽量避免接种的漏接状况。

3.2.3 应加强流动人口儿童的办证管理 为了提高社区外来人口计划免疫建卡率,社区工作者应积极鼓励辖区内流动儿童家长当当地的防疫部门办理免疫规划接种卡,同时应建立完整、全面的档案信息以便日后查阅,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将每名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建立独立的信息账户,并及时输入信息管理系统。预防接种部门应定期走访社区,向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流动儿童接种情况,便于预防接种人员定期核实,并更新接种信息,一旦发现有漏种现象,应及时上门补种。

3.2.4 提高接种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接种的医务人员是最直接的执行者,首先应加强整个计划免疫队伍的专业素质、法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多与流动儿童家长多交流、沟通。对于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不仅应要求充分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同时应该随时了解工作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开展上门接种、拉网式接种等多种免疫服务形式。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是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免疫规划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以该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管理以基本投射点,总结出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以及流动人口儿童特有的性质是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力度,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动态,完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提高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http://

参考文献

[1] 张宝永,陈英,李斌.疫情报告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0(3):228-229.

[2] 刘庆山.西湖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医药,2012,44(3):1710-1711.

[3] 万春,吴菊芳.上海市南汇区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模式探讨[J].上海预防医院,2011,19(5):23.

[4] 温丽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状况分析及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11,5(3):48-49.

[5] 张凤玉,王玉霞.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5):763-765.

[6] 于洋.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3(11):214-215.

[7] 艾卫旗,白洁.陕西省子洲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管理初探[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4):314-31.

免疫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07-01

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防控措施。是国家法律赋予儿童的基本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全国人民的健康。为认真贯彻执行《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一步加强我市预防接种门诊管理,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差错事故,使免疫接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现将本市近叁年在本院预防接种科预防接种儿童归纳,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1至2013年在本院预防接种科门诊持《预防免疫接种证》。医生凭证免疫接种,并在证上登记免疫接种的疫苗名称、日期、疫苗批号等,并预哟下一次要免疫接种的疫苗及时间。其期间所接种的儿童。

1.2 方法 统计列表叁年儿童的预防接种人数及次数,以卫生部预防接咱工作规范中,国家免疫规划五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为标准,记录国家强制规定的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自费自愿接种数,接种期内的不良反应儿童,论证探讨儿童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善意见。

2.2 持证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 持证儿童的“五苗”合格接种率都大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基本不存在免疫空白和免疫薄弱人群。自费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价格与知识认识程度相关。

2.3 预防接种的副反应与疫苗注射品种相关,为发热和注射部位红肿等症状可以预见和告知,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危及生命和有严重后遗症,未发生注射疫苗后严重副反应而造成的公众影响事件。

3 讨论

中国自1978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全国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人数共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为控制传染性疾病和保护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预防接种已成为控制传染性疾病的首选策略。随着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及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的逐步实施, 公众对接受常规免疫接种也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并逐渐向好方向发展,但还有待完备的地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宣传教育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和健康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大,儿童预防接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群众预防接种的认知和对预防接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使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引起公众关注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似乎越来越高 ,但实际上真正属于疫苗异常反应的案例是十分罕见的 。因此,在作出明确诊断的同时必须给予受种儿童家长和公众明确的解释,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渲染,避免引起公众疑虑和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3.2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才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工作目标,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3 严格警惕和控制副反应的发生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

3.4.1 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

3.4.2 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湿疹的儿童不宜接种,须待皮肤病痊愈后方可进行接种。

3.4.3 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3.4.4 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3.4.5 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

3.4.6 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3.4 掌握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

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需关系的重要保障。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多在接种后12~24小时内发生,此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3~4天,一般无需处理;红肿特别明显,直径>2.5m的给予75%酒精涂擦。

全身反应 全身症状轻的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无需处理(应加强观察,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重的则有头痛、发热(体温可达38.6℃以上)、寒战、恶心,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作对症治疗。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要注意休息,不要跑跳过多,2天内不要洗澡,避免感冒。

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搔抓,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05年《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 卫生部.2005年《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3] 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P].2006,11,2.

免疫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社会审计;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2008)在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是一个新的观点,也是一个新的理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笔者就这一新理论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对审计“免疫系统”中“疫”的认识

免疫系统首先讲的是免疫。那么,免什么“疫”?从人的生理角度来看,疫指的是疾病或病毒。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是指什么呢?刘家义审计长(2008)指出:“审计不仅可以使某一具体的委托受托关系得以正常维系,而且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委托受托关系之间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从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起到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这段话,笔者的理解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指的就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社会运行中,都必然会出现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好比人生在世,必然会生病一样。既然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消除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也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国家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让这些“障碍、矛盾和风险”可以自动消除或实施一些手段后得以化解。

关于什么是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王立彦(2008)认为,“从制度角度看,当前最严重的‘疫’就是‘屡查屡犯’”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被审计机关查出了经济问题或财务问题,审计机关并没有根治的职能,因此,只能做到查“疫”,而不能做到“治疫”。 其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中的“障碍”和“矛盾”。

二、对审计“免疫系统”中“免疫”的认识

从人的角度看,所谓“免疫”就是免除疾病或病毒对人体的侵害。人的免疫能力,既有先天性的即人体固有的,也有获得性的即通过注射疫苗或治好某种疾病后而产生的“抗体”。所以,一个人免疫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以及以后个人有意识地获得一些免疫能力。一个国家在其诞生以及以后的运行中,与人一样,也会遭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疾病”,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国家体制正常运行的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矛盾。国家必须通过调整国家管理机制,来获得一种合理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从而抵制这些“疾病”对国家体制的侵害。由此可见,国家体制本身也存在先天性的“免疫”能力(创立时就要考虑的)和获得性的“免疫”能力(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的)。经济发展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经济涉及到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因此,在经济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或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十分尖锐。国家不能等到矛盾和问题十分尖锐或不可调解时才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而需要有一种机制,可以在矛盾和问题出现之初或在出现之前就加以解决,而最理想的情况则是能够通过一种机制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这种化解能力就是国家在经济运行方面需要的一种“免疫”能力。人体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获得一种免疫能力,而国家则可以通过设立一种机制来获得“免疫”能力。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这种机制,就是审计。这里的审计是指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至于审计是否能够自动化解“矛盾和问题”,从而发挥免疫系统中最好的作用,则需要通过一些制度性建设来达到,这在后面加以讨论。

三、对免疫系统中“系统”的认识

所谓系统,是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审计免疫系统中“系统”二字的含义,个人认为,可以从国家、审计、经济实体等三个方面去加以认识。

(一)国家是一个系统

国家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由此可见,国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严格地讲,国家设立这些机构,既有本身各自的功能作用,同时也具有相互制衡的作用。这种相互制衡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内生性(或先天性)的“免疫系统”。

(二)审计行业是一个系统

国家机构开展活动,都需要资金。同时,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本身就掌管着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权力。这些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安全保险,关系到国家利益。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保障。这个机构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国家这个系统有多大,国家审计机关就要有相应的配置。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审计机关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但国家的经济运行包括了国家机关和各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各个经济实体是国家系统的组成细胞,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或鉴证,这就促成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诞生。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系统。

(三)每个经济实体是一个系统

实体是指社会上独立的组织,有的实体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如企业),有的实体虽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但要发生资金的收支(如机关、社团组织等)。无论如何,每个实体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因此,通常将实体称为经济实体。所有经济实体的共性都是要开展经济活动,开展经济活动的实体,无论大小,都必须实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经济实体都可以称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在经济活动中运行得如何,是否合法、合理、安全,也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监督和鉴证,这些专门的机构就是组成审计的三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内部审计机构。

结论: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大系统,各自有独立的功能,各自成为一个体系在运转,但同时,它们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国家由所有的经济实体构成;国家对所有的经济实体要实施控制,控制的方式之一就是审计。因此,国家、审计、经济实体三个独立的系统,又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要正常进行,要能够不出现“疾病”和不受“病毒”侵害,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的监控功能发挥好,整个大的系统就能够正常运行,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样,审计的“免疫”功能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了。

四、对审计“免疫”功能发挥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审计的“免疫”功能,严格地讲,应当包括这三种审计的“免疫”功能,或者说,这三种类型的审计,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免疫系统”。三种审计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免疫”的功能,但这种免疫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发挥,或发挥作用的大小,又需要从各自的特点来加以探讨。

(一)国家审计机关的地位问题

在我国,国家审计又被称为政府审计,个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在现行体制下,国家审计署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各级审计部门又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所以,审计部门始终是在各级政府的管辖之下。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审计对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是一种对平行级别部门的审计;国家审计对政府的审计,则是对“领导者”的审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国家审计都只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而没有处治的职能。而一个部门的权威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经济权力和处治权力。在目前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的处治权力具备不充分或发挥不够,这自然会影响到国家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国家审计机关能够超越政府的管辖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审计机关”,而不是“政府审计机关”,那么,国家审计作为国家这个大系统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会大大发挥。当然,这涉及到国家和政府体制的改造,工程比较浩大,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提出,至少为这种改造提供了一点理论上的支撑。

(二)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与“免疫”功能的发挥

社会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这种审计的关键点在于“独立”二字。社会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进行独立的审计(当然也可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从事一些国家审计的工作,但这已不是独立审计了)。独立审计主要是对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等进行审计监督和鉴证,因此,理论上也应具有“免疫”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审计的收费问题。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需要从委托方收取费用,委托方与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天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大量事实证明,只要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关系,就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尤其是在社会审计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关系就更能影响到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审计在独立性方面打了“折扣”,它本身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也就会大打折扣或荡然无存。所以,当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后,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一下社会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特别是由于审计收费所带来的对独立性的影响问题。

(三)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内部审计是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认为,内部审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内部审计是指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审计;广义的内部审计则已经摆脱了财务领域的局限,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领域。由此可见,从空间来看,内部审计已经从单一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或单位的各个领域;从时间来看,已经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从工作手段来看,已经从单一的审计手段发展成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手段。以上都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些特点和变化。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内部制衡,也就是一个单位内部各部门在职能上相互牵制或制衡,这种相互牵制或制衡,实际上就是一种天然的“免疫系统”。由此可见,在企业或单位中,强化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强化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企业或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各个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了,自然整个国家的免疫功能也就增强了。所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是增强审计“免疫”功能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 刘战平.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加速审计工作转型[j].中国审计,2009(3).

[3] 钱啸森,汪璐.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09(4).

免疫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理论也历经演变和更新。近年来,国家审计署提出了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审计理念从最初的“看门狗”、“经济卫士”转变到“免疫系统”,是审计实践的与时俱进,是对审计内涵的生动阐述,也是新形势下对审计职能作用的拓展和定位。

1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内涵

1.1“免疫”与“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

“免疫”与“免疫系统”是源于现代医学中免疫学领域的概念。“免疫”是指机体在对“自己”和“异己”的识别和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

人体“免疫系统”是指由免疫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以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组成的人体防御系统。当一个人在遭到病害侵入时,首先通过免疫功能来预防抑制病害的发展,来保护自己的身体。

1.2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理念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在本质上讲是指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审计功能的发挥,是为了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审计部门可以说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审计部门通过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来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违法违规、、铺张浪费等“病害”侵蚀经济社会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职能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关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病害”,从而健全完善制度、维护经济安全。

2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1拓展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免疫系统”作用

2.1.1探索发展绩效审计,延长“免疫”发挥时效

审计作为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其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评价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运行自身的“免疫力”的提高。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要确立对绩效审计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绩效理念。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加强对经济改革发展中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宏观分析能力,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对相关问题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或党委政府反映,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1.2推广开展全程跟踪审计,提高“免疫”覆盖范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深入开展,经济的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投资项目的实施,具有周期长、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采取传统的事后审计难以达到提高“免疫力”的要求。

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计监督贯穿于被审计项目的全过程,避免了事后审计的滞后性。因此,审计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同时,审计结束后并不意味审计目标达到了,要将提出的审计建议和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及时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和弥补制度的缺陷,以保护经济运行的安全,产生“免疫”的实际效果。

2.1.3全面推进审计公开,强化“免疫”执行力度

通过审计公开,加强审计监督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审计公开,要注重对大案要案的处理公示,该移交的及时移交,对屡查屡范的问题要重点曝光,给予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的报组织、纪检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通过审计公告、审计信息和审计要情不定期的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以达到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联动监督机制。

同时,要建立执行审计回访制度,及时更正审计建议,公开审计成果。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回访、复核、复审、质量检查、举报和奖惩机制,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内部监管力度。完善审计部门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审计行为的监管力度,努力构建责任管理体系,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审计行为规范、审计问题定性准确、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2.2促进审计协调发展,提高“免疫系统”效能

2.2.1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免疫系统”资源

审计要切实发挥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需要这个大系统中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如果仅仅依靠审计部门自己的力量,其他的部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人为地设置障碍、阻挠抵制,审计工作就很难发挥其“免疫”功能,各种“病害”将危及经济的健康安全。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应对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病害”,要与各相关部门一体联动、密切配合、广泛协同,发挥整体“免疫”效果。

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审计部门内部沟通协调,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通过审计部门内部有效地沟通协调,主动感知“病害”与风险,主动揭露与分析问题,主动思考与提出建议,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抵御“病害”,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最大效能。

2.2.2加强法治化建设,规范“免疫”行为

法规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经济运行效果的最大障碍。作为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制约了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

因此,必须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和质量、风险控制制度,改进审计工作的管理,推行依法审计。要对审计目标、操作步骤和方法、质量控制、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紧密结合审计实际,与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审计技术方法体系以及审计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监督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继续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审计“免疫”活动的规范性、准确性。

2.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免疫”质量效率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只有实现审计的信息化,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的水平、质量及效率。

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在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审计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实行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积极与财务部门协调,争取主动,尽快推行联网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免疫细胞”活力

当前,审计“免疫细胞”的活力并不充足,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严重失衡,复合型人才紧缺,主要是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熟悉会计工作的多,精通财政、金融、工程、法律知识的少;熟悉具体审计实务的多,掌握宏观经济理论和知识的少;熟悉传统核算方法的多,掌握会计电算化等现代技术的少。而审计人员只有具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才能发现影响经济安全的各种问题。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审计工作向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发展要求,已经明显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强化审计自身机体建设,增强“免疫细胞”活力,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入手:

(1)完善审计人员选拔任命制度。当前,审计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审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实行审计准入制度,提高审计机关进人的门槛。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

(2)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建立起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违反审计法规和职业纪律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完善相应的奖惩规定,建立个人信誉档案,作为评先评优、晋升职务以及退出现役后能否继续从事审计工作的重要参考,通过制度规范来锻造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增强审计“免疫细胞”的免疫力。

(3)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部门在选拔审计干部时,要把个人思想政治和品德表现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审计队伍的纯洁性。对审计人员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审计干部队伍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才能增强对外界腐蚀的抵抗力、免疫力,才能有效保证作为审计“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的审计队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

免疫管理论文篇10

核心网

【关键词】  宫颈癌;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免疫效应

          Immunological effect of BCG?HPV16E7c vaccine in miceHUANG Bin1,LEI Lei2,CHENG Chen1,WU Shao?ting2, WU Rui?fang1  (1.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henzhen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35,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munological effect and pathogenicity of BCG?HPV16E7c vaccine in mice. Methods The SPF BALB/c mice received intraperitoneal inoculation of self?made BCG?HPV16E7c vaccine,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BCG and BCG?pBCG 3000, respectively. Serum specific antibody, splenic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hepatic and pulmonary pathology were determined in 4 groups. Results Serum specific antibody against HPV16E7c was detected in BCG?HPV16E7c group in the 2nd week, and its titer increased remarkably (average, 1∶200) in the 4th week. The percentage of CD8+ T cells in BCG?HPV16E7c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other groups in the 4th week (P<0.05). None of aggravated pathological changes occurred in BCG?HPV16E7c group compared with BCG group. Conclusion The BCG?HPV16E7c vaccine can induce the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in mice, and has little toxicity.

Key words:cervical cancer; vaccine; human papillomavirous type16; immunological effect

宫颈癌是发生在全球妇女中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1],其病死率已跃升各类妇科肿瘤之首[2?3]。全球每年新发例约50万,死亡例数约 25万, 我国每年有12万的新发病例,且每年约有2万妇女死于宫颈癌[4]。而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之间有较为明确的病因学联系, HPV感染是宫颈上皮内瘤(CIN)形成以及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子, 其中HPV16型最为常见。因此,研究HPV疫苗对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组已成功构建BCG?HPV16E7c疫苗, 现就该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应报道如下。

核心网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疫苗

BCG?HPV16E7c疫苗、pET?E7C重组蛋白、BCG?pBCG3000空白载体为本课题组制备。清洁级BALB/c小鼠,6~8周龄,购于广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主要试剂

Pet?23a表达载体质粒购于Invitrogen公司,BCG上海株购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EZ?SepTMMouse1淋巴细胞分离液、Lympho?SpotTM无血清培养基购于深圳达科为公司,CD3e?FITC CD4?PE、CD8a?PE单抗购于eBioscience公司。

1.3 试验小鼠的分组和免疫接种

清洁级BALB/c、6-8周龄雌性小鼠32只,随机分4组,每组8只小鼠:PBS(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BCG空白菌对照组、 BCG?pBCG3000空白载体对照组、BCG?E7c免疫组,于0周时,分别以PBS溶液100 μL及107CFU/mL的各BCG 100μL腹腔内接种各鼠。

1.4 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分别于第2、4周从各实验组取鼠4只,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摘小鼠眼球采血,分离血清,将抗原(pET?E7C重组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96孔反应板(10 μg/孔),4℃过夜,PBST(含0.01%吐温-20的PBS溶液)洗涤;每孔加入200μL含1%BSA(牛血清白蛋白)的PBST封闭,4℃过夜;以小鼠免疫血清为一抗,每孔加入用封闭液对倍稀释的免疫血清100 μL,37℃ 1h, 洗涤;以封闭液(1∶5000)稀释的抗鼠IgG为二抗,每孔加入100 μL, 37℃ 1h, 洗涤;向微孔加一滴入底物(H2O2)和加一滴显色剂(TMB显色液),振荡混匀,避光37℃反应10 min, 加一滴终止液(2MH2SO4),酶标仪式450 nm读数,免疫前小鼠血清为阴性对照,样品孔A值/阴性对照A值大于2.1为阳性,测定血清特异IgG滴度。

核心网

1.5 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CD3+/CD4+,CD3+/CD8+)

颈椎脱臼处死后的小鼠,无菌分离脾脏置于盛有5mL EZ?SepTMMouse1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平皿中;在200目尼龙筛网上轻轻研磨小鼠脾脏,收集网下的细胞转移至15 mL离心管中;覆盖500 μL 1640培养基,以吊蓝式离心机800 g离心30 min;吸取第二层云雾状的低密度细胞,转移至新离心管;加入1640培养基至10 mL,250 g离心10 min以洗涤细胞;加入1mL Lympho?SpotTM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细胞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以含10%小牛血清+双抗1640完全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mL; 每一样本分别吸取200 μL脾细胞悬液(5×106/mL)加入2EP管中;管1中加入兔抗鼠CD3?FITC和CD4?PE, 管2中加入兔抗鼠CD3?FITC和CD8?PE, 另设PE?Rat?IgG2a和FITC?Rat?IgG2b的同型对照;40C避光孵育30 min后1mLPBS洗涤2次,弃PBS;500μL 1%多聚甲避光醛固定后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T细胞。

1.6 小鼠肝、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颈椎脱臼处死后的小鼠,无菌取肝和肺(每组第1~3只),按常规石腊切片及H?E染色步骤制备组织病理标本。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Dunnet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

免疫后第2周和第4周BCG?E7c组每只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抗E7c特异性抗体,在第4周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第2周,平均滴度为1∶200,见图1。

图1 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

2.2 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核心网

免疫后第2周BCG?E7c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小鼠脾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 免疫后第4周BCG?E7c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小鼠脾淋巴细胞CD4+T细胞的百分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的百分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1。表1 各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各对照组比较:P<0.05。

2.3 肝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第2周和第4周免疫鼠肝和肺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区别,PBS对照组无炎症反应同接种前的正常组织学;空白BCG组、BCG?Pbcg3000空白载体组、BCG?E7c免疫组小鼠肝和肺病理学检查无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肝组织有轻度的炎症反应,肝小叶中央肝细胞轻度水变性,部分肝窦轻度扩张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变化,肺泡间隔增生,肺泡壁血管轻度扩张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所有的组织学结果未见有结核肉牙肿形成、纤维化表现及干酪坏死等严重的结核病理学特征性反应。

3 讨论

乳头状瘤病毒是一种环状双链结构的 DNA病毒,由7 800~7 900碱基对组成,没有其他病毒所具有的外膜,是一种没有包被的病毒颗粒。其基因结构含有两个开放读码框(ORFs)和一个上游调节区(URR)。 ORFs包含6个早期转录单位 (E1,E2,E4,E5,E6,E7,一些 HPV不含 E3,E8)和两个晚期转录区(Ll,L2)。早期转录区主要对染色体外的 DNA复制进行调控,晚期转录区则主要编码病毒衣壳蛋白,L 1区编码主要衣壳蛋白,是主要的种特异性抗原,L2区编码次要衣壳蛋白,是型特异性抗原。上游调节区不编码蛋白,主要通过ORFs调节转录和控制病毒蛋白及感染颗粒的产生。目前公认病毒 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可能是细胞 发生恶变的重要步骤,而E6和E7是两个具有重要转化特性的癌基因[5]。高危型 HPV E6蛋白与野生型P53蛋白具有高度亲和性,二者极易结合使P53蛋白快速降解,从而失去对细胞生长周期的正常调控而引起细胞无限增殖并向恶性转化。 HPV E7蛋白通过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结合位点,优先与非磷酸化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这种高亲和性使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一转录因子复合物解离,转录因子被游离,从而发挥其作用。

目前HPV疫苗根据不同用途分为预防型疫苗和治疗型疫苗。预防型疫苗的主要靶蛋白是HPV的壳抗原L1和L2,其目的是激发机体的黏膜系统产生高浓度高亲和力的中和抗体,预防HPV在黏膜的初次感染及自身再次感染。治疗型疫苗主要以HPV的早期基因产物E6、E7作靶蛋白,其目的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清除已感染的HPV,预防和治疗由 HPV感染引起的癌前病变和肿瘤。自从发现E7为肿瘤排斥抗原以来,E7就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其对细胞的恶性转化及维持其恶性表型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蛋白结构密切相关。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C末端对于E7蛋白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锌指结构区的突变可显著降低E7蛋白的稳定性,加速其降解。大量研究发现,E6、E7原癌蛋白能够激发机体抗肿瘤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应答(CTL)。因此,将E6、E7蛋 白视作肿瘤特异性抗原,是研究开发HPV疫苗的着眼点之一。在E7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中亦发现 E7的抗原表位主要集中在C端(39~98位氨基酸),E7的49~57位氨基酸表位能 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E7的72~98位氨基酸也是CTL识别表位,可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而与其转化活性直接相关的区域是 E7N端(包括Rb蛋白结合位点22~26位氨基酸和CKⅡ识别位点31~38位氨基酸)。因此本研究选用了N端缺失,保留C端的E7C基因,既可消除 E7蛋白的潜在致癌性,又可激活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免疫反应[6?7]。

核心网

我们利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将E7C基因转入BCG成功构建BCG?HPV16E7c疫苗,将该疫苗腹腔内接种清洁级BALB/c鼠,对免疫组小鼠肝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小鼠肝脏有轻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肝小叶中央肝细胞轻度水变性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小鼠肺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变化表现为肺泡间隔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所有的组织学结果未见有结核肉牙肿形成、纤维化表现及干酪坏死等严重的结核病理学特征性反应,并且和BCG对照组比较未观察到更为严重的病理学变化。因此,初步观察BCG?E7c重组疫苗对小鼠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尚需延长观察期做出进一步结论;免疫后第2周和第4周BCG?E7c组每只小鼠的血清中均检测到抗E7c特异性抗体,在第4周诱导产生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第2周,平均滴度为1∶200。说明疫苗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及功能特征分为不同的亚群,CD3+CD4+是成熟的辅助/诱导T细胞,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而 CD3+CD8+是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抑制性T细胞(Ts)的统称,CTL可以特异性的识别和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从本实验数据的多重比较可以得知:BCG?E7c免疫组小鼠CD4+T细胞升高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CD8+T细胞升高明显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构建的疫苗能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CD8+T细胞显著升高预示着特异性CTL反应的发生,对于清除HPV病毒及杀伤HPV16相关肿瘤细胞均有意义。

总之,本研究组构建的BCG?HPV16E7c疫苗能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亦对小鼠无明显的毒性作用。下一步我们将对该疫苗的抗肿瘤效应进行研究,并构建预防性疫苗?BCG?HPV16L1疫苗以及构建预防和治疗兼备的疫苗?HPV16L1?E7c重组BCG疫苗,进一步研究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应和保护效应。

【参考文献】

  [1] Dehn D,Torkko K C, Shroyer R.Human papillomavirus testing and molecular markers of cervical dysplasia and carcinoma[J].Cancer,2007,111(1):1?14.

[2] Denny L.The prev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BJOG,2005, 112(9):1204?1212.

[3] Nam E J,Kim J W,Kim S W,et al.The expressions of the Rb pathway in cervical intraepitheial neoplasia;predictiv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Gynecol Oncol,2007,104(1):207?211.

[4] 乔友林,章文华,李凌,等.子宫颈癌基因筛查方法的横断面比较研究[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10):50.

[5] Ferber M J,Montoya D P,Yu C,et a1.Integrations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HBV)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HPV) into the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gene in liver and cervical cancers[J]. Oncogene,2003,22(24):3813?3820.

核心网